TW202025803A -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5803A
TW202025803A TW108133309A TW108133309A TW202025803A TW 202025803 A TW202025803 A TW 202025803A TW 108133309 A TW108133309 A TW 108133309A TW 108133309 A TW108133309 A TW 108133309A TW 202025803 A TW202025803 A TW 2020258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s
control
terminal devic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0778B (zh
Inventor
草島紀
內山博允
唐懿夫
松田大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5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5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7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01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13Receivers
    • G01S19/24Acquisition or tracking or demodulation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system
    • G01S19/25Acquisition or tracking or demodulation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system involving aiding data received from a cooperating element, e.g. assisted GPS
    • G01S19/256Acquisition or tracking or demodulation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system involving aiding data received from a cooperating element, e.g. assisted GPS relating to timing, e.g. time of week, code phase, timing off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 H04B7/06954Sidelink beam training with support from third instance, e.g. the third instance being a base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2Mutual synchroniz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djustment in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103),係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前記控制部(103)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本揭露係有關於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蜂巢式移動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亦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Advanced (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New Radio(NR)」、「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AT)」、「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或「Further EUTRA(FEUTRA)」),係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被研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LTE係包含LTE-A、LTE-A Pro、及EUTRA,NR係包含NRAT、及FEUTRA。在LTE及NR中,基地台裝置(基地台)係亦稱為eNodeB(evolved NodeB),終端裝置(移動台、移動台裝置、終端)係亦稱為UE(User Equipment)。LTE及NR,係將基地台裝置所覆蓋的區域複數配置成蜂巢網狀的蜂巢式通訊系統。單一基地台裝置係亦可管理複數個蜂巢網。
於LTE中,車車間通訊(Vehicle-to-Vehicle (V2V)communication)或車人間通訊(Vehicle-to-Pedestrian (V2P)communication)、車基礎設施間通訊(Vehicle-to-Infrastructure/network(V2I/N)communication)等,自動車的各式各樣的通訊(Vehicle-to-Anything(V2X) communication),係被支援。在LTE的V2X中,係支援駕駛輔助或自動駕駛、對步行者的警告等之使用案例。為了支援V2X,側行鏈路(亦被稱為裝置間通訊(Device to Device(D2D) communication))係被使用。
甚至,於NR中,除了支援LTE的V2X使用案例,像是隊列行駛(Vehicles Platooning)、感測器共享(Extended Sensors)、進階自動駕駛(Advanced Driving)、遠端操縱(Remote Driving)等,這類要求條件更高的使用案例,也被要求支援。為了支援這些使用案例,更高吞吐率且低延遲高信賴性係被要求,60GHz帶等之毫米波的運用也正被研討。NR中的V2X之細節,係被揭露於非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RP-181429, Vodafone, “New SID: Study on NR V2X, “ 3GPP TSG RAN Meeting #80, La Jolla, USA, June 11th-14th, 2018。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另一方面,毫米波係電波衰減較為顯著,利用該當毫米波的通訊中,有時候需要一種被稱作波束成形的技術,這在NR的V2X通訊(例如V2V通訊)中也是同樣如此。又,在NR的V2X通訊中,有時候會施加一種被稱作所謂HD(Half Duplex)的限制。由於如此原因,於NR的V2X通訊中,通訊的建立(連接所需之設定)會花費時間,可想定通訊會變成不穩定的狀況。
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出一種,使得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通訊之建立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的技術。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進行無線通訊;和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進行無線通訊;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進行無線通訊;和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進行無線通訊;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進行無線通訊;和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進行無線通訊;和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發明效果]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使得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通訊之建立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的技術。
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導論 2.技術課題 3.技術特徵 4.應用例 4.1.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4.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5.總結
<<1.導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又,若無特別聲明,則以下所說明的技術、機能、方法、構成、程序、及其他所有的記載,係可適用於LTE及NR。
<本實施形態中的無線通訊系統> 於本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係至少具備有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基地台裝置1係可收容複數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1,係可和其他基地台裝置藉由X2介面之手段而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1,係可藉由S1介面之手段而連接至EPC(Evolved Packet Core)。甚至,基地台裝置1,係可藉由S1-MME介面之手段而連接至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可藉由S1-U介面之手段而連接至S-GW(Serving Gateway)。S1介面,係在MME及/或S-GW與基地台裝置1之間,支援多對多之連接。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分別支援LTE及/或NR。
<本實施形態中的側行鏈路通訊之概要> 圖1係用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側行鏈路通訊之概要的說明圖。作為某個使用案例,係有例如:2個以上之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由基地台裝置1所構成的蜂巢網3之內部,在該當終端裝置2間進行側行鏈路通訊的情形。又,作為其他使用案例係有例如:2個以上之終端裝置2之中,至少一方之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由基地台裝置1所構成的蜂巢網3之內部,他方之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該蜂巢網3之外部的如此狀況下,在該當終端裝置2間進行側行鏈路通訊的情形。甚至,存在於蜂巢網3之內部的終端裝置2,係與基地台裝置1進行通訊,藉此而進行,該當基地台裝置1、與存在於蜂巢網3之外部的終端裝置2之間的通訊之中繼。
此外,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蜂巢網3之內部的狀態係也可說成是,終端裝置2從基地台裝置1所接收的下行鏈路訊號之品質,是在所定之基準以上的狀態。又,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蜂巢網3之內部的狀態係也可說成是,終端裝置2從基地台裝置1所接收的所定之下行鏈路頻道是可解碼的機率,係為所定之機率以上的狀態。換言之,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蜂巢網3之外部的狀態係也可說成是,終端裝置2從基地台裝置1所接收的下行鏈路訊號之品質,是低於所定之基準的狀態。又,終端裝置2是存在於蜂巢網3之外部的狀態係也可說成是,終端裝置2從基地台裝置1所接收的所定之下行鏈路頻道為可解碼的機率,並非所定之機率以上的狀態。
以下,在本實施形態中,將藉由側行鏈路通訊而進行收送訊的2個終端裝置,稱呼為第1終端裝置與第2終端裝置。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有時候係將從基地台裝置接收側行鏈路通訊之相關資訊,並發送側行鏈路控制頻道的終端裝置,稱呼為第1終端裝置;將其以外之終端裝置稱呼為第2終端裝置。
<本實施形態中的基地台裝置之構成例> 圖2係本實施形態的基地台裝置1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如圖示,基地台裝置1係含有:上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收訊部105、送訊部107、及收送訊天線109所構成。又,收訊部105係含有:解碼部1051、解調部1053、多工分離部1055、無線收訊部1057、及頻道測定部1059所構成。又,送訊部107係含有:編碼部1071、調變部1073、多工部1075、無線送訊部1077、及下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1079所構成。
如已經說明,基地台裝置1,係可支援1個以上之RAT。圖2所示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RAT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可按照LTE與NR而被個別地構成。又,於NR蜂巢網中,圖2所示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於某個NR蜂巢網中,無線收訊部1057及無線送訊部1077,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
上層處理部101係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層處理部101,係為了進行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103。
控制部103,係基於來自上層處理部101的控制資訊,進行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之控制。控制部103,係生成往上層處理部101的控制資訊,輸出至上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係將來自解碼部1051的已被解碼之訊號及來自頻道測定部1059的頻道推定結果,予以輸入。控制部103,係將要編碼的訊號,輸出至編碼部1071。又,控制部103,係為了控制基地台裝置1的全體或一部分,而被使用。
上層處理部101係進行RAT控制、無線資源控制、子訊框設定、排程控制、及/或CSI報告控制所相關之處理及管理。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每終端裝置地、或連接至基地台裝置的終端裝置共通地進行。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只在上層處理部101中進行,也可從上位節點或其他基地台裝置加以取得。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隨應於RAT而個別地進行。例如,上層處理部101,係亦可個別地進行LTE中的處理及管理、與NR中的處理及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RAT控制中,會進行RAT所相關之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中,會進行LTE所相關之管理及/或NR所相關之管理。NR所相關之管理係包含,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設定及處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係進行:下行鏈路資料(傳輸區塊)、系統資訊、RRC訊息(RRC參數)、及/或MAC控制元素(CE:Control Element)之生成及/或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中係進行:子訊框設定、子訊框型樣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上行鏈路參照UL-DL設定、及/或下行鏈路參照UL-DL設定之管理。此外,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亦被稱呼為基地台子訊框設定。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可基於上行鏈路之流量及下行鏈路之流量而決定。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可基於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之排程結果而決定。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中,基於從已接收之頻道狀態資訊及頻道測定部1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或頻道之品質等,來決定將實體頻道予以分配的頻率及子訊框、實體頻道之編碼率及調變方式及送訊功率等。例如,控制部103,係基於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之排程結果,來生成控制資訊(DCI格式)。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CSI報告控制中,終端裝置2的CSI報告係被控制。例如,於終端裝置2中用來算出CSI所需而想定的CSI參照資源之相關設定,會被控制。
收訊部105,係依照來自控制部103之控制,將透過收送訊天線109而從終端裝置2所被發送之訊號予以接收,然後進行分離、解調、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已被收訊處理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103。此外,收訊部105中的收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由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之設定,而被進行。
無線收訊部1057,係對透過收送訊天線109而被接收的上行鏈路之訊號,進行:往中間頻率之轉換(降頻轉換)、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為了維持適切訊號位準而進行增幅位準之控制、以已被接收之訊號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為基礎的正交解調、從類比訊號往數位訊號之轉換、保護區間(Guard Interval:GI)之去除、及/或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所致之頻率領域訊號的抽出。
多工分離部1055,係從無線收訊部1057所被輸入之訊號,分離出PUCCH或PUSCH等之上行鏈路頻道及/或上行鏈路參照訊號。多工分離部1055,係將上行鏈路參照訊號,輸出至頻道測定部1059。多工分離部1055,係根據從頻道測定部1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對上行鏈路頻道進行傳播路之補償。
解調部1053,係對上行鏈路頻道之調變符元,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256QAM等之調變方式來進行收訊訊號之解調。解調部1053係進行,已被MIMO多工的上行鏈路頻道之分離及解調。
解碼部1051,係對已被解調的上行鏈路頻道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處理。已被解碼之上行鏈路資料及/或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係被輸出至控制部103。解碼部1051,係對PUSCH,每傳輸區塊地進行解碼處理。
頻道測定部1059,係根據從多工分離部1055所被輸入的上行鏈路參照訊號,來測定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頻道之品質等,並輸出至多工分離部1055及/或控制部103。例如,頻道測定部1059係使用UL-DMRS來測定對PUCCH或PUS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的推定值,使用SRS來測定上行鏈路中的頻道之品質。
送訊部107,係依照來自控制部103之控制,對從上層處理部101所被輸入的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下行鏈路資料,進行編碼、調變及多工等之送訊處理。例如,送訊部107,係將PHICH、PDCCH、EPDCCH、PDSCH、及下行鏈路參照訊號加以生成並多工,而生成送訊訊號。此外,送訊部107中的送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由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之設定、或透過同一子訊框中所被發送之PDCCH或EPDCCH而被通知的設定,而被進行。
編碼部1071,係將從控制部103所被輸入的HARQ指示器(HARQ-ACK)、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下行鏈路資料,使用區塊編碼、摺積編碼、渦輪編碼等所定之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變部1073,係將從編碼部1071所被輸入之編碼位元,以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之所定之調變方式,加以調變。下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1079,係基於實體蜂巢網識別元(PCI:Physical cell identification)、終端裝置2中所被設定的RRC參數等,來生成下行鏈路參照訊號。多工部1075,係將各頻道之調變符元與下行鏈路參照訊號予以多工,配置在所定之資源元素。
無線送訊部1077,係對來自多工部1075的訊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所致之往時間領域之訊號的轉換、保護區間之附加、基頻數位訊號之生成、往類比訊號之轉換、正交調變、從中間頻率之訊號往高頻訊號之轉換(升頻轉換:up convert)、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功率增幅等之處理,以生成送訊訊號。無線送訊部1077所輸出的送訊訊號,係從收送訊天線109而被發送。
<本實施形態中的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圖3係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2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如圖示,終端裝置2係含有:上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收訊部205、送訊部207、及收送訊天線209所構成。又,收訊部205係含有:解碼部2051、解調部2053、多工分離部2055、無線收訊部2057、及頻道測定部2059所構成。又,送訊部207係含有:編碼部2071、調變部2073、多工部2075、無線送訊部2077、及上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2079所構成。
如已經說明,終端裝置2,係可支援1個以上之RAT。圖3所示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RAT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可按照LTE與NR而被個別地構成。又,於NR蜂巢網中,圖3所示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於某個NR蜂巢網中,無線收訊部2057及無線送訊部2077,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
上層處理部201,係將上行鏈路資料(傳輸區塊),輸出至控制部203。上層處理部201係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層處理部201,係為了進行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3。
控制部203,係基於來自上層處理部201的控制資訊,進行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控制。控制部203,係生成往上層處理部201的控制資訊,輸出至上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係將來自解碼部2051的已被解碼之訊號及來自頻道測定部2059的頻道推定結果,予以輸入。控制部203,係將要編碼的訊號,輸出至編碼部2071。又,控制部203,係亦可為了控制終端裝置2的全體或一部分,而被使用。
上層處理部201係進行RAT控制、無線資源控制、子訊框設定、排程控制、及/或CSI報告控制所相關之處理及管理。上層處理部2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基於事前所被規定之設定、及/或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設定或通知之控制資訊為基礎的設定,而被進行。例如,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控制資訊係包含有:RRC參數、MAC控制元素或DCI。又,上層處理部2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隨應於RAT而個別地進行。例如,上層處理部201,係亦可個別地進行LTE中的處理及管理、與NR中的處理及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RAT控制中,會進行RAT所相關之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中,會進行LTE所相關之管理及/或NR所相關之管理。NR所相關之管理係包含,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設定及處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會進行本裝置的設定資訊之管理。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係進行:上行鏈路資料(傳輸區塊)、系統資訊、RRC訊息(RRC參數)、及/或MAC控制元素(CE:Control Element)之生成及/或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子訊框設定中,基地台裝置1及/或與基地台裝置1不同的基地台裝置中的子訊框設定,係被管理。子訊框設定係包含有:針對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或下行鏈路之設定、子訊框型樣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上行鏈路參照UL-DL設定、及/或下行鏈路參照UL-DL設定。此外,上層處理部2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亦被稱呼為終端子訊框設定。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排程控制中,係基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DCI(排程資訊),生成用來進行針對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排程之相關控制所需之控制資訊。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CSI報告控制中會進行,對基地台裝置1的CSI之報告之相關控制。例如,在CSI報告控制中,用來想定在頻道測定部2059中算出CSI所需之CSI參照資源的相關設定,係被控制。在CSI報告控制中,係基於DCI及/或RRC參數,來控制為了報告CSI而被使用之資源(時序)。
收訊部205,係依照來自控制部203之控制,將透過收送訊天線209而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發送之訊號予以接收,然後進行分離、解調、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已被收訊處理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3。此外,收訊部205中的收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通知或設定,而被進行。
無線收訊部2057,係對透過收送訊天線209而被接收的上行鏈路之訊號,進行:往中間頻率之轉換(降頻轉換)、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為了維持適切訊號位準而進行增幅位準之控制、以已被接收之訊號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為基礎的正交解調、從類比訊號往數位訊號之轉換、保護區間(Guard Interval:GI)之去除、及/或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所致之頻率領域之訊號的抽出。
多工分離部2055,係從無線收訊部2057所被輸入之訊號,分離出PHICH、PDCCH、EPDCCH或PDSCH等之下行鏈路頻道、下行鏈路同步訊號及/或下行鏈路參照訊號。多工分離部2055,係將下行鏈路參照訊號,輸出至頻道測定部2059。多工分離部2055,係根據從頻道測定部2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對下行鏈路頻道進行傳播路之補償。
解調部2053,係對下行鏈路頻道之調變符元,使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之調變方式來進行收訊訊號之解調。解調部2053係進行,已被MIMO多工的下行鏈路頻道之分離及解調。
解碼部2051,係對已被解調的下行鏈路頻道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處理。已被解碼之下行鏈路資料及/或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係被輸出至控制部203。解碼部2051,係對PDSCH,每傳輸區塊地進行解碼處理。
頻道測定部2059,係根據從多工分離部2055所被輸入的下行鏈路參照訊號,來測定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頻道之品質等,並輸出至多工分離部2055及/或控制部203。頻道測定部2059在測定時所使用的下行鏈路參照訊號,係亦可至少基於藉由RRC參數而被設定的送訊模式及/或其他RRC參數,而被決定。例如,DL-DMRS係測定為了對PDSCH或EPDC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的推定值。CRS係測定,為了對PDCCH或PDS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為了報告CSI所需之下行鏈路中的頻道。CSI-RS係測定,為了報告CSI所需之下行鏈路中的頻道。頻道測定部2059,係基於CRS、CSI-RS或偵測訊號,而算出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及/或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並輸出至上層處理部201。
送訊部207,係依照來自控制部203之控制,對從上層處理部201所被輸入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上行鏈路資料,進行編碼、調變及多工等之送訊處理。例如,送訊部207,係將PUSCH或PUCCH等之上行鏈路頻道及/或上行鏈路參照訊號加以生成並多工,而生成送訊訊號。此外,送訊部207中的送訊處理,係基於事前所被規定之設定、或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設定或通知,而被進行。
編碼部2071,係將從控制部203所被輸入的HARQ指示器(HARQ-ACK)、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及上行鏈路資料,使用區塊編碼、摺積編碼、渦輪編碼等所定之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變部2073,係將從編碼部2071所被輸入之編碼位元,以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之所定之調變方式,加以調變。上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2079,係基於終端裝置2中所被設定的RRC參數等,來生成上行鏈路參照訊號。多工部2075,係將各頻道之調變符元與上行鏈路參照訊號予以多工,配置在所定之資源元素。
無線送訊部2077,係對來自多工部2075的訊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所致之往時間領域之訊號的轉換、保護區間之附加、基頻數位訊號之生成、往類比訊號之轉換、正交調變、從中間頻率之訊號往高頻訊號之轉換(升頻轉換:up convert)、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功率增幅等之處理,以生成送訊訊號。無線送訊部2077所輸出的送訊訊號,係從收送訊天線209而被發送。
<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側行鏈路之細節> 於LTE中,會進行側行鏈路通訊。所謂側行鏈路通訊,係終端裝置與異於該終端裝置之終端裝置的直接通訊。在側行鏈路中,一種被稱呼為資源池的側行鏈路之收送訊上所被使用之時間及頻率資源之候補會被設定給終端裝置,從該資源池之中選擇出側行鏈路之收送訊所需之資源,進行側行鏈路通訊。側行鏈路通訊,係使用上行鏈路之資源(上行鏈路子訊框、上行鏈路分量載波)而被進行,因此資源池也是被設定給上行鏈路子訊框或上行鏈路分量載波。
側行鏈路實體頻道係包含有PSCCH、PSSCH、側行鏈路ACK/NACK頻道等。
PSCCH,係為了發送側行鏈路控制資訊(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而被使用。側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資訊位元之對映,係作為SCI格式而被定義。側行鏈路控制資訊,係含有側行鏈路允諾。側行鏈路允諾,係為了PSSCH之排程而被使用。
PSSCH,係為了發送側行鏈路資料(Sidelink Shared Channel:SLL-SCH),而被使用。此外,PSSCH係亦可為了發送上層之控制資訊而被使用。
側行鏈路ACK/NACK頻道,係為了將針對PSSCH之解碼結果的ACK/NACK,對送訊終端裝置進行回答,而被使用。
資源池,係藉由SIB或專用RRC訊息,而從基地台裝置被設定至終端裝置。或者是,終端裝置藉由預先被設定的資源池之相關資訊,而被設定。時間的資源池,係藉由週期之資訊、偏置之資訊、及子訊框位元圖資訊,而被指示。頻率的資源池,係藉由資源區塊的開始位置、資源區塊的結束位置、及連續之資源區塊數,而被指示。
<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側行鏈路之細節> 以下說明,NR中的側行鏈路之資源池之分配的詳細。 於蜂巢網涵蓋範圍內中的側行鏈路通訊中,NR中的側行鏈路之資源池,係可動態地設定資源池。NR中的側行鏈路之資源池,係藉由NR-PDCCH而從基地台被指示。亦即,NR-PDCCH中所含之NR-DCI,係將NR-PSCCH、NR-PSSCH、及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所被收送訊的資源區塊及子訊框,加以指示。
圖4係為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圖示。第1終端裝置,係藉由NR-PDCCH,將包含該NR-PDCCH所被發送之子訊框的,後面3個子訊框,當作側行鏈路通訊所需之資源池而被設定。第1終端裝置係在等待了收訊/送訊切換、及NR-PSCCH與NR-PSSCH之生成處理所需之間隙時間後,使用已被NR-PDCCH所指定之資源池,將NR-PSCCH發送給第2終端裝置。然後,第1終端裝置,係使用已被NR-PDCCH所指定之資源池,將依照NR-PSCCH中所含之NR-SCI格式而被排程過的NR-PSSCH,發送給第2終端裝置。最後,第2終端裝置,係等待了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的生成處理所需之間隙時間之後,使用已被NR-PDCCH所指定之資源池,將針對從第1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NR-PSSCH的ACK/NACK回應之資訊,承載於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發送給第1終端裝置。
作為NR-PDCCH所致之時間資源池的指示之一例,側行鏈路通訊時所被使用的時間資源,係在NR-PDCCH中含有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的情形下,從該NR-PDCCH到所定之子訊框為止,會被指示作為側行鏈路的資源池。第1終端裝置,係從接收到該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的子訊框起,辨識出時間資源池。所定之子訊框係例如,亦可預先設定3子訊框等,亦可從SIB或專用RRC訊息等之上層而被設定。
作為NR-PDCCH所致之時間資源池之指示之一例,側行鏈路通訊時所被使用之時間資源,係NR-PDCCH中所含之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中,含入用來指示子訊框之資訊,基於該資訊,資源池會被指示。第1終端裝置,係從該用來指示子訊框之資訊起,辨識時間資源池。作為子訊框的指示方法係有例如:子訊框號碼、從NR-PDCCH至時間資源池為止的子訊框數等。
作為NR-PDCCH所致之頻率資源的指示之一例,側行鏈路通訊時所被使用之頻率資源,係基於NR-PD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的參數之1者也就是資源分配資訊,而被指示。第1終端裝置,係將已被資源分配資訊所指示之資源區塊,辨識成資源池。該資源分配資訊係為,至少表示NR-PSCCH所被發送之資源的資訊。
此外,該資源分配資訊係亦可藉由:表示NR-PSCCH所被發送之資源的資訊、表示NR-PSSCH所被發送之資源的資訊、表示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所被發送之資源的資訊,而被個別地通知。
此外,NR-PSSCH所被發送之資源、與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所被發送之資源,係亦可與表示NR-PSCCH所被發送之資源的資訊建立關連。例如,NR-PSSCH所被發送之頻率資源,係亦可和NR-PSCCH所被發送之頻率資源相同。例如,側行鏈路ACK/NACK用頻道所被發送之資源,係
此外,亦可根據1個NR-PDCCH,來指示複數個NR分量載波的資源池。例如,亦可根據在NR的首要蜂巢網中所被發送的NR-PDCCH,來設定NR的首要蜂巢網及次級蜂巢網之側行鏈路通訊時所被使用之資源池。
此外,NR-PDCCH所致的資源池之指示係為可能的子訊框及資源區塊,係亦可被上層資訊所限制。該上層資訊係為例如,專用RRC訊息等所致之終端固有設定資訊、或SIB等之報知資訊。藉由該上層資訊而設定時間及頻率資源池之候補,藉由NR-PD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從該候補中可實際作為資源池而使用的子訊框及資源區塊,會被指示。
含有側行鏈路的資源池之相關資訊的NR-PDCCH,係終端裝置固有或終端裝置群組固有地被發送,較為理想。亦即,含有側行鏈路之資源池資訊的NR-PDCCH,係被配置在藉由C-RNTI等之終端裝置固有資訊而被決定的搜尋空間,或者是,被配置在藉由終端裝置群組固有之資訊而被決定的搜尋空間,較為理想。
作為第2終端裝置的NR-PSCCH的監視之一例,第2終端裝置係一直持續監視NR-PDCCH與NR-PSCCH之雙方。偵測到給第2終端裝置收的NR-PDCCH的情況,第2終端裝置係移行至上行鏈路之送訊處理或下行鏈路之收訊處理或是NR-PSCCH之送訊處理,若非如此,則嘗試NR-PSCCH的監視。此情況下,對第2終端裝置,有被NR-PSCCH所發送之可能性的複數資源之候補(NR-PSCCH候補),係被從上層所設定、或被預先設定。第2終端裝置,係在該已被設定之NR-PSCCH候補中,嘗試NR-PSCCH的盲目解碼。該NR-PSCCH候補之設定資訊,係在第2終端裝置是處於與基地台裝置做RRC連接狀態的情況下,則藉由專用RRC訊息而被通知給第2終端裝置;在第2終端裝置與基地台裝置並非RRC連接狀態的情況下,則藉由第1終端裝置所發送的NR的側行鏈路用報知頻道(NR-PSBCH)而被報知給第2終端裝置。NR-PSBCH中所含之設定資訊,係在第1終端裝置是存在於蜂巢網之內部的情況下,則為從基地台裝置所被設定的資訊;第1終端裝置是存在於蜂巢網之外部的情況下,則是被預先設定的資訊。
此外,NR-PSBCH所被發送之資源池也是,亦可藉由NR-PDCCH而被指示。用來指示NR-PSBCH所被發送之資源池的方法,也可和用來指示NR-PSCCH所被發送之資源池的方法相同。
作為第2終端裝置的NR-PSCCH之監視的另一例,在第2終端裝置是存在於蜂巢網之內部的情況下,第2終端裝置係可接收資源池所被指定的NR-PDCCH。接收到該NR-PDCCH的情況下,則第2終端裝置,係基於該NR-PDCCH中所含的資源池之資訊,於NR-PSCCH所被發送之資源中,嘗試NR-PSCCH的解碼;若非如此,則令監視的處理待機,直到下個單位訊框為止。藉此,不需要在1個單位訊框中嘗試複數次的NR-PSCCH之解碼的動作即可,因此可期待終端裝置的低消耗電力或收訊機的簡略化等之效果。
圖5係為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圖示。與圖4的差異在於,即使在側行鏈路通訊中也是可以自我完備型送訊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NR-PSCCH、NR-PSSCH及側行鏈路ACK/NACK頻道之收送訊是可藉由1個所定之收送訊時間(例如單位訊框時間)內所被分配的側行鏈路送訊用資源池而完結。第1終端裝置,係在NR-PDCCH的收訊後,基於NR-PD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第1側行鏈路用DCI),來辨識側行鏈路的資源池。然後,第1終端裝置,係使用從該第1側行鏈路用DCI所被指示的側行鏈路的資源池,來發送NR-PSCCH與NR-PSSCH。第2終端裝置,係在從第1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NR-PSCCH的收訊後,基於該NR-PSCCH中所含之資訊來嘗試NR-PSSCH之解碼。
第1終端裝置係可基於第1側行鏈路用DCI中所含之側行鏈路的時間資源之相關資訊,來決定NR-PSSCH的頻道長度。或者,第1終端裝置,係可基於第1側行鏈路用DCI中所含之NR-PSSCH的頻道長度之相關資訊,來辨識NR-PDCCH中所含之側行鏈路的時間資源。
藉此,於側行鏈路通訊中也可變成自我完備型送訊,藉由進行彈性的資源控制,可使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變為良好。
圖6係為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圖示。作為與圖5所示之例子的差異,第1終端裝置,係使用NR-PSCCH,來對第2終端裝置,指示來自第2終端裝置的NR-PSSCH送訊之排程資訊。第2終端裝置,係等待NR-PSCCH之收訊處理及NR-PSSCH之送訊處理所需之間隙時間,然後基於根據該NR-PSSCH所被指示之資訊,發送NR-PSSCH。藉此,尤其是在第2終端裝置是存在於蜂巢網之外部的情況下,藉由經由第1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仍可將第2終端裝置所使用的側行鏈路通訊所需之資源做動態地控制,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會變為良好。
圖6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第2側行鏈路用DCI),係和圖5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的第1側行鏈路用DCI不同。圖5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係為將第1終端裝置對第2終端裝置發送NR-PSCCH及NR-PSSCH的資源進行排程的DCI;圖6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用來指示側行鏈路通訊之DCI係為,將第1終端裝置對第2終端裝置發送NR-PSCCH的資源,與第2終端裝置對第1終端裝置發送已經藉由該NR-PSCCH而被排程之NR-PSSCH的資源,予以排程的DCI。
又,圖5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SCI(第1之SCI)、與圖6中所被發送的NR-PSCCH中所含之SCI(第2之SCI),係為不同。第1之SCI,係為了對第2終端裝置指示從第1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NR-PSSCH之收訊,而被使用;第2之SCI,係為了對第2終端裝置指示第1終端裝置收的NR-PSSCH之送訊,而被使用。
圖7係為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圖示。圖7係想定終端裝置中繼。圖7係比圖6還更多了,藉由NR-PDCCH的側行鏈路的資源池之指示,也進行NR-PUSCH之排程。和圖6同樣地,第1終端裝置,係藉由NR-PSCCH,對第2終端裝置指示NR-PSSCH之送訊,將來自第2終端裝置的SL-SCH予以接收。然後,第1終端裝置係將該已接收之SL-SCH,包含在NR-PUSCH中而發送至基地台裝置。藉此,藉由1個NR-PDCCH就可進行側行鏈路的資源池與NR-PUSCH之排程,因此可一面降低NR-PDCCH所致之負擔,一面實現低延遲的終端裝置中繼。
圖8係為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圖示。圖8係藉由NR-PDCCH而將側行鏈路之資源池以無線訊框單位加以指示。在子訊框#0中被發送。
NR-PDCCH中所含之側行鏈路的資源池之資訊,係藉由將側行鏈路的資源池所被設定之子訊框以1或0來加以指示的位元圖資訊、與資源區塊之開始位置S1、資源區塊之結束位置S2、及連續之資源區塊數M,而被指示。
含有該側行鏈路之資源池資訊的NR-PDCCH,係終端共有地被發送,較為理想。亦即,含有該側行鏈路之資源池資訊的NR-PDCCH,係被配置在終端裝置共通的搜尋空間,較為理想。 終端裝置在子訊框#0中接收到含有側行鏈路之資源池資訊的NR-PDCCH的情況下,在接收到NR-PDCCH的該無線訊框間,會使用該資源池資訊來設定資源池。另一方面,終端裝置是在終端裝置是在子訊框#0中接收到含有側行鏈路之資源池資訊的NR-PDCCH的情況下,則想定在該無線訊框間,資源池不會被設定。
<<2.技術課題>> 接下來,針對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的技術課題,尤其是著眼於利用NR之側行鏈路通訊來實現V2X(尤其是V2V)的情況,來做說明。
如前述,於NR中,除了LTE的V2X使用案例的支援,像是隊列行駛(Vehicles Platooning)、感測器共享(Extended Sensors)、進階自動駕駛(Advanced Driving)、遠端操縱(Remote Driving)等,要求條件更高的使用案例,也被要求支援。為了支援這些使用案例,更高吞吐率且低延遲高信賴性係被要求,60GHz帶等之毫米波的運用也正被研討。另一方面,毫米波係電波衰減較為顯著,利用該當毫米波的通訊中,有時候需要一種被稱作波束成形的技術。
又,在D2D中,作為在涵蓋範圍圈外的終端間通訊之同步手法,是從所定之終端將同步訊號(PSSS/SSSS、及PSBCH)予以廣播。例如,圖9係為用來說明D2D之概要的說明圖,圖示了在涵蓋範圍圈外的終端間通訊之同步手法之一例。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位於涵蓋範圍圈內的終端裝置2a,係對位於週邊的其他終端裝置2b及2c,廣播著同步訊號(PSSS/SSSS)。藉此,例如,終端裝置2b及2c,係即使位於涵蓋範圍圈外,藉由接收從終端裝置2a所被廣播的上記同步訊號,而仍可辨識D2D通訊之鏈路。亦即,即使一部分之終端裝置2是位於涵蓋範圍圈外的狀況下,藉由如上述之構成,仍可將該當一部分之終端裝置2予以納入而做D2D之運用。
甚至,如上述,在NR的V2V通訊中被要求高吞吐率等,單播通訊之導入係被期待。相對於廣播通訊,作為單播通訊之優點,係可舉出如下。 ・HARQ等之重送處理較為容易 ・閉迴圈控制(鏈路調整、送訊功率控制、波束調整等)之處理係可適用
另一方面,如前述,於NR中,藉由波束成形使無線訊號變得尖細而提高指向性形成波束,即使在利用電波衰減較為顯著的毫米波的情況下,仍可與位於較遠的終端裝置,進行通訊。另一方面,在如此狀況下,在V2V通訊開始之際,在終端裝置間,不只有同步,就連送訊波束及收訊波束之調整,也是必要的。
例如,圖10係為針對NR的V2V通訊而說明概要的說明圖,圖示了送訊波束及收訊波束之調整為必要之狀況的一例。例如,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位於涵蓋範圍圈內的終端裝置2a,係對位於週邊的其他終端裝置2b,廣播著同步訊號(PSSS/SSSS)。此時,在NR的V2V通訊中,隨應於終端裝置2a與終端裝置2b之間的位置關係,終端裝置2a所形成的送訊波束,與終端裝置2b所形成的收訊波束,必須要被適切地決定。在先前的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間的波束連接設定中,是首先讓下行鏈路之波束被對合後,進行該當下行鏈路所相對的上行鏈路波束之選擇。然而,在V2V通訊中所被適用的側行鏈路通訊中,不存在上行鏈路及下行鏈路之概念。因此,就變成必須規定讓哪台車輛(終端裝置)對哪台車輛(終端裝置)進行波束連接。
又,於NR的V2V通訊中,係被限制成送訊與收訊係為分時進行,因此不見得總是可以送訊或收訊,而會有被施加一種稱為所謂HD(Half Duplex)之限制的情況。由於此種HD限制會被適用,因此例如,正在進行送訊的車輛(終端裝置),係難以同時進行收訊。亦即,伴隨著HD限制,波束連接用之訊號送訊中之車輛,係難以接收來自其他車輛的訊號。
例如,圖11係針對HD限制而用來說明概要的說明圖。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a(車輛)是正在對終端裝置2b(車輛)發送訊號(例如PSSS/SSSS)。在該時序上,即使從位於終端裝置2a之週邊的終端裝置2c有訊號(例如PSSS/SSSS)被發送,終端裝置2a係因為HD限制,而難以接收從終端裝置2c所被發送之該當訊號。
又,在適用單播通訊的情況下,也必須要考慮用來建立該當單播通訊所需之同步。具體而言,於單播通訊中,藉由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使用FDM(頻率多工)或SDM(空間多工)來進行資源分配,可期待資源效率之提升。而另一方面,為了實現FDM或SDM所致之資源分配,於終端裝置間就必須要使得送訊符元與收訊符元之間的時序能夠對齊。
有鑑於如以上之狀況,在本揭露中係提出一種,使得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裝置間的裝置間通訊(例如以V2V為代表的V2X通訊)之建立能夠以較為合適的態樣加以實現的技術。具體而言係提出一種,於HD之限制下,使得伴隨著波束連接的終端裝置間的裝置間通訊能夠較為迅速地建立的技術。
<<3.技術特徵>> 以下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的技術特徵。
在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係將複數個SLSS(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區塊予以發送。SLSS區塊係含有例如:PSSS(Prim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S(Second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BCH、同步訊號+廣播資訊等。一個SLSS,係使用所定之送訊波束而被發送。對各個SLSS區塊,適用不同的送訊波束。換言之,對於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複數個終端裝置2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之每一者,分別有SLSS區塊(換言之,係為同步訊號)被建立關連。各個SLSS區塊係有索引被建立關連。藉由與SLSS區塊建立關連的該當索引,就可識別送訊波束。例如,圖12係為用來說明SLSS區塊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12所示的例子中,PSSS、SSSS、及PSBCH係被分配至,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例如時間方向及頻率方向之領域)。當然,圖12所示的例子係僅止於一例,關於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係亦可隨著無線通訊的通訊方式而被適宜變更。
上述的複數個SLSS區塊,係從終端裝置2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2。作為具體的一例,終端裝置2a係發送複數個SLSS區塊。其他終端裝置2b,係使用從終端裝置2a所接收到的SLSS區塊之中收訊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最高的SLSS區塊,而與該當終端裝置2a之間進行同步及波束調整。
<SLSS區塊的配置之一例> 此處,參照圖13~圖17,說明對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的SLSS區塊的配置之一例。例如,圖13係為針對SLSS區塊的配置之一例而用來說明概要的說明圖,圖示了與SLSS區塊建立關連的波束之一例。亦即,在本說明中,為了方便起見,係如圖13所示,假設終端裝置2係朝向彼此互異之方向而形成了4個波束(亦即波束#0~#3)。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終端裝置所具有的波束之數量係不限於4個,於任意複數個波束中都可同樣地適用。
・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1(localized manner) 接下來,說明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一例。例如,圖14係為用來說明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一例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14係圖示了,朝時間方向配置了SLSS區塊的情況下,該當SLSS區塊之配置所涉及之型樣之一例。於圖14中,橫軸係表示時間。
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是以使得在所定之區間(例如時槽內、半訊框內、無線訊框內)內,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會被連續發送的方式,而將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之配置予以型樣化。藉由如此構成,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可以縮短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的搜尋時間。
・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2(distributed manner) 又,圖15係為用來說明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另一例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15係圖示了,朝時間方向配置了SLSS區塊的情況下,該當SLSS區塊之配置所涉及之型樣之另一例。於圖15中,橫軸係表示時間。
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是以使得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會被分散發送的方式,而將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之配置予以型樣化。藉由如此構成,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可將各終端裝置2的SLSS區塊未被送訊之領域(例如時間方向上的期間),利用於其他資料(例如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資料、緊急資料等)之送訊。
<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候補> 接下來說明,預先設定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候補,讓終端裝置2從該當候補之中選擇出自己要作為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而使用之候補時的一例。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候補之每一者,為了方便起見而亦稱之為「SLSS區塊組」。又,該當SLSS區塊組係相當於,與複數個同步訊號(例如複數個SLSS區塊)建立關連的「同步訊號組」之一例。
・SLSS區塊組的設定例1(localized manner) 例如,圖16係為用來說明SLSS區塊組的設定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16係圖示了,朝時間方向配置了SLSS區塊的情況下,SLSS區塊組的設定方法之一例。於圖16中,橫軸係表示時間。又,圖16係圖示了SLSS區塊組#0~#4被設定時之一例。具體而言,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關於SLSS區塊組#0~#3之每一者,與圖14所示的例子同樣地使得一連串之SLSS區塊會在所定之區間(例如時槽內、半訊框內、無線訊框內)內被連續發送的方式,來設定各SLSS區塊組。
・SLSS區塊組的設定例2(distributed manner) 又,圖17係為用來說明SLSS區塊組的設定方法之另一例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17係圖示了,朝時間方向配置了SLSS區塊的情況下,該當SLSS區塊組的設定方法之另一例。於圖17中,橫軸係表示時間。又,圖17係圖示了SLSS區塊組#0~#4被設定時之一例。具體而言,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關於SLSS區塊組#0~#3之每一者,與圖15所示的例子同樣地使得一連串之SLSS區塊會被分散發送的方式,來設定各SLSS區塊組。
終端裝置2,係從如以上所述般地所被設定之複數個SLSS區塊組之中,選擇出任一SLSS區塊,使用該當SLSS區塊組來發送SLSS。又,終端裝置2係亦可從已選擇的1個SLSS區塊組中所含之複數個SLSS區塊之中,選擇出1或複數個SLSS區塊而利用於SLSS之送訊。亦即,終端裝置2係不一定要把已選擇的SLSS區塊組中所含之全部的SLSS區塊都使用於SLSS之送訊。例如,終端裝置2使用於SLSS之送訊的SLSS區塊之數量,係亦可隨應於該當終端裝置2所被實裝的波束之數量及/或寬度、通訊環境(中心頻率及頻寬、地理位置、基地台裝置涵蓋範圍、天候及行駛狀況)、以及所被想定的使用案例(要求QoS或流量類型、來自周圍通訊裝置的要求狀況)等,而被決定。
<SLSS區塊的送訊方式> 接下來,說明SLSS區塊的送訊方法之一例。此外,在本說明中,為了方便起見,若無特別說明,則令SLSS區塊的送訊側為終端裝置2a,令收訊側為終端裝置2b。
(1)週期性送訊與隨機型樣之送訊之組合 首先說明,在SLSS區塊的送訊之際,將週期性送訊與隨機型樣之送訊加以組合時之一例。在此例中,是在某個週期中,以所定之型樣而發送SLSS。然而,在複數個終端裝置間若週期與型樣呈現大略一致的情況下,則該當複數個終端裝置之每一者彼此會難以接收從他方所被發送的SLSS。因此,在此例中,係基於所定之條件,而變更所使用的SLSS區塊組。作為具體的一例,終端裝置2,係亦可定期地變更所使用的SLSS區塊組。如此,終端裝置2,係將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SLSS區塊所被配置的型樣,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加以切換。
在此例中,關於終端裝置2a所正在使用的SLSS區塊組、與該當終端裝置2a接下來預定使用的SLSS區塊組,之至少任一者的相關資訊,係被包含在SLSS區塊(PSBCH)中。作為具體的一例,SLSS區塊組之索引,係利用SLSS區塊而被通知。接收到從從終端裝置2a所被發送之SLSS區塊的終端裝置2b,係辨識SLSS區塊組之索引,在該時序上嘗試接收SLSS,在該當時序上不進行SLSS之送訊。
又,從終端裝置2a所被發送的SLSS區塊之數量(例如1週期內的SLSS區塊之數量),亦可藉由PSBCH而被通知。作為通知方法之一例係可舉出位元圖所致之通知。例如,圖18係用來說明將SLSS區塊之使用狀況以位元圖進行通知之方法的說明圖。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SLSS區塊#0~#3之每一者與彼此互異之位元建立關連而成的4位元之資訊,是被當作上記位元圖而使用。作為具體的一例,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在構成位元圖的各位元之中,與有被使用的SLSS區塊建立關連的位元是被設定「0」,與未被使用的SLSS區塊建立關連的位元是被設定「1」。更具體而言,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係為,在SLSS區塊#0~#3之中,只有SLSS區塊#2有被使用。因此,在構成位元圖的各位元之中,與SLSS區塊#2建立關連的位元是被設定「0」,其他位元是被設定「1」。
又,亦可藉由PSBCH,來通知各波束的方向。此情況下,例如,亦可藉由PSSS/SSSS/PSBCH,而把身為送訊來源的終端裝置2的識別資訊(亦即終端ID、終端裝置的ID)與波束的識別資訊(亦即波束ID),進行通知。又,作為另一例,1週期內的SLSS之數量,亦可使用PSBCH而被通知。
如此,終端裝置2,係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SLSS區塊被配置的型樣之切換的情況下,將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2。此外,該當通知的時序係無特別限定。作為具體的一例,終端裝置2,係在已經預定了上記型樣之切換的情況下,亦可對其他終端裝置2事前通知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事前的型樣之通知,係為針對預先決定之送訊時序的型樣之通知。預先決定之送訊時序,理想係為如下的送訊時序。此外,事前的型樣之通知,係也包含有切換的時序之相關資訊,藉此亦可在任意的送訊時序上做切換。又,作為另一例,終端裝置2係在切換了上記型樣的情況下,亦可在該當切換後,對其他終端裝置2,通知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又,上記型樣之切換之際,亦可變更1週期內的SLSS之數量。此情況下,如前述,只要將型樣變更後的1週期內的SLSS之數量予以通知即可。又,上記型樣之切換之際,亦可變更SLSS區塊組之設定(localized manner或distributed manner)。
(2)隨選(On demand)的SLSS區塊之要求 接下來,說明從收訊側以隨選方式要求SLSS(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區塊時之一例。在此例中,隨應於從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b對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a的要求,SLSS區塊的送訊資源會被決定。具體而言,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b,係對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a,發送隨選SLSS區塊要求。此時,終端裝置2b,係把將來的收訊時序之相關資訊,與該當隨選SLSS區塊要求建立關連。身為送訊側的終端裝置2a,係考慮從終端裝置2b送來的與隨選SLSS區塊要求建立關連而被通知的該當終端裝置2b之將來的收訊時序,而發送SLSS區塊。
隨選SLSS區塊要求中所含之資訊,係可舉出將來的收訊時序(亦即SLSS區塊即使被發送也無妨的時間資源)之相關資訊。此外,隨選SLSS區塊要求中亦可含有,將來的收訊之頻率或頻寬之相關資訊、波束之相關資訊、終端裝置的位置資訊、終端裝置的ID等。
作為如上述的隨選SLSS區塊要求等這類往送訊側的SLSS區塊送訊之要求時所被使用的實體頻道係可舉出例如:PSSCH(側行鏈路資料頻道)、PSBCH(側行鏈路中的系統資訊)、PSDCH(探索用之頻道)等。
隨選SLSS區塊要求,係在所被指定的區間(隨選SLSS區塊要求窗口)中被發送,較為理想。隨選SLSS區塊要求窗口,係在終端裝置間為共通,較為理想。於隨選SLSS區塊要求窗口中,進行隨選SLSS區塊之要求的終端裝置以外之終端裝置,係進行實體頻道之監視,較為理想。隨選SLSS區塊要求窗口,係從基地台裝置、本地管理者終端、要求同步的終端裝置以外之終端裝置,而被通知。隨選SLSS區塊要求窗口的設定參數,係至少由時間區間及週期而被構成,亦可包含有頻率資源之相關資訊或送訊及/或收訊波束之相關資訊。
又,SLSS區塊送訊之要求時,亦可利用與該當SLSS區塊之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為不同頻率(不同載波之中心頻率、不同運作頻帶)。作為具體的一例,利用60GHz帶之運作頻帶的SLSS區塊之送訊的要求,係亦可利用6GHz帶之運作頻帶而被發送。
(3)基於來自基地台之指示的控制 接下來,說明基於來自基地台之指示而控制SLSS區塊之送訊之情況之一例。在此例中,身為送訊側的終端裝置2a,係以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觸發之SLSS區塊組或型樣,來發送SLSS區塊。具體而言,從基地台裝置1透過側行鏈路之通訊之相關資訊,是藉由RRC訊令而被發送至各終端裝置2。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a,係基於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通知的RRC設定,來發送SLSS區塊。又,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b,係基於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通知的RRC設定,來接收SLSS區塊。
<本地管理者終端> 接下來,說明本地管理者終端。本地管理者終端,係為具有透過側行鏈路之通訊之控制之相關權限的終端裝置2,例如,可進行自己或其他的無線資源控制、周圍之其他終端的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本地管理者終端係可例如,從被基地台裝置1所給予的資源池之中,更進一步對其他終端裝置2分配資源(或資源池)。又,本地管理者終端,係和前述的基地台的情況同樣地,亦可控制其他終端裝置2所致之SLSS之送訊。
本地管理者終端,係將自己是本地管理者終端的這件事情,對周圍的其他終端裝置2進行通知(例如進行廣播)。此外,關於該當通知係例如,利用PSBCH而被廣播,較為理想。非本地管理者終端的其他終端裝置2,係在接收到從本地管理者終端所被發送的SLSS區塊之際,對該當本地管理者終端進行連接處理。
本地管理者終端,係可將本地系統資訊(local SIB),向周圍的終端裝置2進行廣播。本地系統資訊係例如,利用PSSCH而被廣播。作為本地系統資訊中所含之資訊,係可舉出如下。 ・與時序提前相關連之資訊(時序提前測定資源等) ・本地資源之相關資訊(子資源池、SLSS區塊、TDD設定(上行/下行設定、時槽格式等)資訊等) ・本地群組ID(本地管理者終端的ID等) ・SLSS之相關資訊(SLSS區塊組之資訊、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相關資訊)
連接至本地管理者終端的其他終端裝置2,係對該當本地管理者終端進行各種資訊的通知。作為該當資訊係可舉出例如:側行鏈路之緩衝區狀態報告(BSR)、RRM測定之結果(RSRP、RSSI、channel busy ratio(CBR)、channel occupancy ratio(COR)等)。本地管理者終端,係亦可基於來自其他終端裝置2的上記通知,來進行側行鏈路的資源管理。此外,本地管理者終端,係只要每個所定之範圍(例如地區)中存在有1個即可。
<側行鏈路的單播通訊> 接下來,針對透過側行鏈路之單播通訊說明概要。為了進行透過側行鏈路之單播通訊,送訊時序及收訊時序之其中至少任一者的調整會被進行。作為送訊時序之調整的方法之一例,可舉出利用時序提前的方法。
(1)解決方案1 首先,作為解決方案1,說明使用和上行鏈路相同的RACH程序來適用時序提前值之情況的一例。例如,圖19係為透過側行鏈路的單播通訊之建立所涉及之程序之一例的程序圖,圖示了對應於解決方案1的程序之一例。
如圖19所示,從終端裝置2a,對位於周圍的其他終端裝置2(例如終端裝置2b),會發送SLSS區塊(S101)。位於終端裝置2a之周圍的終端裝置2b,係將從該當終端裝置2a所被發送之SLSS區塊予以接收,基於該當SLSS區塊,而與該當終端裝置2a之間進行訊框同步(S103)。
接下來,終端裝置2b,係基於PSBCH等之控制資訊,將已接收之SLSS區塊所對應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例如SLSS、PSDCH、PRACH、CSI-RS、SRS等),在適切的時序上,發送至終端裝置2a。終端裝置2a,係基於從終端裝置2b所被發送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來推定時序提前值(S107),將該當時序提前值通知給該當終端裝置2b(S109)。具體而言,時序提前值,係從藉由(TRx -TTx )/2所得之時間差分而將值予以算出。此處,TRx 係為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的收訊時序,TTx 係為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的送訊時序。此外,關於時序提前值係例如,藉由PSSCH等,對終端裝置2b以單播送訊而被通知,較為理想。
然後,終端裝置2b,係在向終端裝置2a發送資料之際,是先基於從該當終端裝置2a所被發送之時序提前值而進行時序調整(S111),然後對該當終端裝置2a藉由單播通訊而發送資料(S113)。
以上,作為解決方案1,參照圖19,說明了使用和上行鏈路相同的RACH程序來適用時序提前值之情況的一例。
(2)解決方案2 接下來,作為解決方案2,說明基於終端裝置共通之訊框同步時序、與SLSS區塊之收訊時序之間的差,來適用時序提前值之情況的一例。例如,圖20係為透過側行鏈路的單播通訊之建立所涉及之程序之另一例的程序圖,圖示了對應於解決方案2的程序之一例。
如圖20所示,終端裝置2a及2b,係基於所定之方法而進行訊框同步。關於該當訊框同步係例如,基於GNSS、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下行鏈路訊號、來自本地管理者終端的SLSS等,而被執行(S151)。
接下來,終端裝置2a係在上記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訊框時序上,將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SLSS)發送至終端裝置2b(S153)。終端裝置2b,係基於從終端裝置2a所被發送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的收訊時序,與上記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訊框時序之間的差,來推定時序提前值(S155)。具體而言,時序提前值,係從藉由TRx -Tframe 所得之時間差分而將值予以算出。此處,TRx 係為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的收訊時序,Tframe 係為時序提前值所被發送之訊框的開頭的時序。
然後,終端裝置2b,係在向終端裝置2a發送資料之際,是先基於時序提前值之推定結果而進行時序調整(S157),然後對該當終端裝置2a藉由單播通訊而發送資料(S159)。
以上,作為解決方案2,參照圖20,說明了基於終端裝置共通之訊框同步時序、與SLSS區塊之收訊時序之間的差,來適用時序提前值之情況的一例。
(3)基於來自基地台之指示的控制 上記係說明了,在終端裝置2a及2b間為了進行透過側行鏈路之單播通訊所需之時序提前值,是基於終端裝置2a及2b間的程序而被決定之情況的一例。相對於此,在終端裝置2a及2b間為了進行透過側行鏈路之單播通訊所需之時序提前值,係亦可基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之指示而被決定。例如,終端裝置2b,係在向終端裝置2a發送資料之際,是先基於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通知之時序提前值而進行時序調整,然後對該當終端裝置2a發送資料即可。又,亦可不是基地台裝置1,而是基於來自本地管理者終端之指示,來決定上記時序提前值。
(4)單播通訊的終端裝置間鏈路之送訊時序切換 終端裝置2係例如,對各單播鏈路,設定時序提前值。作為單播鏈路的識別方法係可舉出例如,基於來自其他終端裝置2的送訊允諾(側行鏈路允諾)的方法。關於該當送訊允諾係例如,被包含在PSCCH中,較為理想。又,作為另一例,亦可基於對其他終端裝置2的無允諾資源之設定結果,來識別單播鏈路。另一方面,終端裝置2,係針對廣播,是在訊框同步之時序上,開始送訊。
如以上所述,終端裝置2,係亦可將像是單播這類伴隨有目的地指定之通訊的送訊時序、與像是廣播這類未伴隨目的地指定之通訊的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此外,像是單播這類伴隨有目的地指定之通訊是相當於「第1通訊」之一例,該當通訊的送訊時序是相當於「第1送訊時序」之一例。又,像是廣播這類不伴隨目的地指定之通訊是相當於「第2通訊」之一例,該當通訊的送訊時序是相當於「第2送訊時序」之一例。
(5)相應於播送類型的資源池之變更 亦可隨應於透過側行鏈路之終端裝置2間的通訊之播送類型,來變更所被利用的資源池。
<終端裝置間的同步之一例> 接下來,說明透過側行鏈路而進行裝置間通訊(例如V2V通訊)的終端裝置2間的同步之一例。
作為終端裝置2間的同步,係可適用「全域同步」、「本地同步」、及「混合同步」。全域同步,係為在終端裝置被共通地共有的同步。作為適用全域同步之優點係可舉出,資源的預留或感測的時序會在所有終端裝置2間皆為一致的這點。本地同步,係為在所定之區域或所定之終端裝置間/終端裝置群組間被共有的同步。作為適用本地同步之優點係可舉出,在複數個收送訊點間,時序會是一致的這點。混合同步,係相當於全域同步與本地同步之組合。作為具體的一例,終端裝置2,係對SLSS、PSDCH、廣播資訊送訊所需之PSCCH/PSSCH等之廣播送訊,是適用全域同步,對單播資訊送訊所需之PSCCH/PSSCH等之單播通訊,是適用本地同步。作為另一具體的一例,終端裝置2,係將全域同步適用於利用6GHz帶以下之通訊,針對本地同步則是適用於利用6GHz帶以上之通訊。又,關於作為取得本地同步之中心的終端裝置,係由本地管理者終端(亦即具有資源控制之權限的終端裝置2)來負責即可。
<相應於地區的控制之一例> 接下來,說明根據地理位置而決定之領域(以下亦稱為「地區」)所相應之透過側行鏈路的裝置間通訊(例如V2V通訊)的控制之一例。
(1)設定所需之資訊的通知 首先,說明鏈路設定之方法的一例。在鏈路設定時係亦可利用例如探索訊號。作為具體的一例,對探索訊號,可將60GHz等之毫米波帶之運作頻帶中的鏈路設定資訊(SIB),與其建立關連。藉此,接收到探索訊號的終端裝置2,係可基於與該當探索訊號建立關連的毫米波設定資訊,來進行鏈路設定。
又,對於針對探索訊號之回應,亦可將用來協助毫米波帶之運作頻帶中的鏈路設定所需之協助資訊,予以建立關連。又,對該當回應,亦可將終端裝置2(例如接收到探索訊號的終端裝置2)的位置資訊,予以建立關連。
又,對探索訊號或回應,亦可將能力(例如毫米波之運作頻帶之中的支援頻帶資訊)之相關資訊、或HD之相關資訊(例如送訊時序或收訊時序之相關資訊),予以建立關連。
(2)先前例(6GHz) 接下來,作為比較例,作為隨應於地區而決定所利用之頻率或頻帶所需之程序或設定之一例,說明使用6GHz帶的先前之一例。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2,係首先藉由利用GNSS等,來識別自身的位置。接下來,終端裝置2,係基於自身的位置之資訊、和地區的計算式,找出自身所屬之地區。然後,終端裝置2,係利用與所屬之地區建立關連的頻率或頻帶來進行側行鏈路之實體頻道/訊號之送訊。
例如,圖21係為用來說明終端裝置的地理位置與地區ID的關係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1中,為了方便起見,將地理位置以橫軸(X軸)及縱軸(Y軸)做模式性圖示。又,在圖21所示的例子中,根據地理位置而被設定的各領域之每一者,是設定成為Zone0~Zone8之任一者。
終端裝置2根據地理位置來算出地區ID的計算式之一例,以下表示成(式1)~(式3)。
Figure 02_image001
於上記(式1)及(式2)中,x及y係為表示終端裝置2之地理位置的參數。亦即,x係表示了終端裝置2的X軸方向之位置。又,y係表示了終端裝置2的Y軸方向之位置。又,於上記(式1)中,x0係為表示X軸方向的作為基準之位置的資訊。又,L係為表示各地區的X軸方向之寬度的資訊。又,Mod係表示了用來計算除算之餘數的運算元。亦即,隨著沿X軸方向被設定了幾個地區,定數Nx會被設定。又,於上記(式2)中,y0係為表示Y軸方向的作為基準之位置的資訊。又,W係為表示各地區的Y軸方向之寬度的資訊。又,隨著沿Y軸方向被設定了幾個地區,定數Ny會被設定。又,函數g係表示,隨應於輸入而算出地區ID的函數。例如,在(式3)中,函數g係為,以x’及y’為變數而算出地區ID的函數。此外,上記(式1)及(式2)中所示的x0、y0、L、W、Nx、及Ny之每一者,係為事前就被給定的參數。
終端裝置2根據地理位置來算出地區ID的計算式的更具體之一例,以下表示成(式4)~(式6)。
Figure 02_image003
關於上記(式4)及(式5),係和前述的(式1)及(式2)相同。又,(式6)係為,於前述的(式3)中將函數g予以具體化時的一例。
又,圖22係地區ID與所被分配的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於圖22中,橫軸係表示時間,縱軸係表示頻率。又,於圖22所示的例子中,f1~f8係相當於表示所定之頻帶(例如Bandwidth part,BWP)的索引。此處,若令該當表示頻帶之索引為f_id,令對應於各地區的地區ID為Zone_id的情況下,側行鏈路之訊號之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帶之索引係可使用例如,以下表示成(式7)的計算式,而被算出。
Figure 02_image005
(3)利用6GHz以上之頻帶時的一例 接下來,說明使用6GHz以上之頻帶時的處理或設定之一例。如前述,使用6GHz以上之頻帶(尤其是60GHz等之毫米波帶)的情況下,會有適用波束成形的情況。因此,針對6GHz以上之頻帶係例如,除了地區以外,還會隨著送訊的波束(方向),來決定所被利用之頻率或頻帶即可。
作為具體的一例,所被利用之頻率或頻帶,係亦可基於地區ID或波束ID而被決定。此情況下,亦可為例如,隨應於地區、與波束之方向的組合,而將頻率或頻帶予以重複使用。藉由如此的控制,在較小的區域內可進行頻率重複使用(頻率反復),可提升區域頻率利用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的控制,係可例如,由基地台裝置1,把隨應於地區與方向而可使用的波束成形之頻率表,通知給終端裝置2。又,作為另一例,上記頻率表亦可預先被設定在終端裝置2中。
又,波束(方向)係可例如,根據以下所例示之要素的其中至少任一者而被決定。 ・送訊側之終端裝置與收訊側之終端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 ・送訊側之終端裝置的移動速度 ・收訊側之終端裝置的移動速度 ・波束寬度 ・天線(天線板)的數量
又,亦可隨應於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與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之間的關係,來變更波束的寬度。作為具體的一例,亦可隨應於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與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之間的相對移動方向或相對移動速度來變更波束寬度。例如,送訊側之終端裝置2與收訊側之終端裝置2之相對移動速度是高速的情況下,就使用寬度較寬的波束,較為理想。
例如,圖23係為地區ID與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在圖23中,為了方便起見,將地理位置以橫軸(X軸)及縱軸(Y軸)做模式性圖示。又,在圖23所示的例子中,根據地理位置而被設定的各領域之每一者,是設定成為Zone0~Zone8之任一者。又,於圖23中,#0~#7係將藉由各終端裝置2(例如車輛)而被形成的波束之每一者的波束ID,予以模式性圖示。亦即,在圖23所示的例子中,對於朝彼此互異之方向而被形成的複數個波束之每一者,分別設定彼此互異的波束ID。又,於圖23中,UE1及UE2,係模式性圖示了彼此互異的終端裝置2(例如車輛)。
又,圖24係為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圖示了對圖23中表示成UE1之終端裝置2的頻帶之分配的相關設定之一例。於圖24中,橫軸係表示時間,縱軸係表示頻率。又,於圖24所示的例子中,f0~f7係與圖22中所示的例子同樣地,是相當於表示所定之頻帶的索引。亦即,針對表示成UE1的終端裝置2,係對波束ID#0~#7所對應之各波束,分別有與索引f0~f7建立關連之頻帶,被建立關連。
相對於此,圖25係為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另一例的圖示,圖示了對圖23中表示成UE2之終端裝置2的頻帶之分配的相關設定之一例。於圖25中,橫軸及縱軸,係和圖24所示的例子相同。又,於圖25所示的例子中,關於f0~f7也是,與圖24中所示的例子同樣地,是相當於表示所定之頻帶的索引。亦即,針對表示成UE2的終端裝置2,係對波束ID#0~#4所對應之各波束,分別有與索引f4~f7建立關連之頻帶,被建立關連。又,對波束ID#4~#7所對應之各波束,分別有與索引f0~f3建立關連之頻帶,被建立關連。
此處說明,根據終端裝置2的地理位置與波束(方向)而算出地區ID的計算式之一例。例如,關於地區ID,係基於以下表示成(式8)~(式10)的計算式,就可算出。此外,關於(式8)~(式10),由於是和前述的(式1)~(式3)實質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Figure 02_image007
又,資料之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帶的索引係使用例如,以下表示成(式11)的計算式,而被算出。
Figure 02_image009
於上記(式11)中,beam_id係為表示波束之方向的索引。又,函數f係表示,隨應於輸入而算出在資料之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帶之索引的函數。例如,在(式11)中,函數f係為,以地區ID與表示波束之方向的索引為變數,而算出在送訊時所被利用之頻率帶之索引的函數。作為函數f的具體的一例,使用以下表示成(式12)的計算式,而被算出。此外,於以下所示的(式12)中,Nf係為頻率帶之索引的總數。
Figure 02_image011
以上說明了,根據地理位置而決定之領域(地區)所相應之透過側行鏈路的裝置間通訊(例如V2V通訊)的控制之一例。
<<4.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裝置1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裝置1而動作。甚至,基地台裝置1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基地台裝置或基地台裝置所需之模組中被實現。
又,例如,終端裝置2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2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裝置2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中被實現。
<4.1.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6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26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上層處理部101及控制部103的其中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6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收送訊天線1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
(第2應用例) 圖2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26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6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6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7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上層處理部101及控制部103的其中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7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2所說明的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收送訊天線1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
<4.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激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8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8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3所說明的上層處理部201及控制部203的其中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 (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收送訊天線2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
(第2應用例) 圖29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29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2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29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29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3所說明的上層處理部201及控制部203的其中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收送訊天線2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
又,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可以具備上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其中至少任一者的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5.總結>> 如以上說明,於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中,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該當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又,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藉由如以上之構成,若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則像是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干擾(例如以V2V為代表的V2X通訊)這類,於HD之限制下即使是伴隨波束連接的狀況下,仍可較迅速地建立終端裝置間的終端間通訊。亦即,若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則可使得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通訊之建立,以較為合適的態樣而加以實現。
又,於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中,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上記控制部,係在上記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例如單播)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例如廣播)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藉由如以上之構成,若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則於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干擾(例如以V2V為代表的V2X通訊)中,像是單播這類伴隨目的地指定的通訊,就可較為迅速地建立。亦即,若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則可使得想定了NR之適用的終端間通訊之建立,以較為合適的態樣而加以實現。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式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型樣已被切換的情況下,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在所定之時序上被切換; 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型樣之切換的事前,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5) 如前記(2)~(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係包含: 與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分別建立關連的前記波束之相關資訊;和 送訊來源之終端裝置之相關資訊;和 1週期內所被發送的前記同步訊號之數量之相關資訊; 之其中至少任一者。 (6) 如前記(2)~(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該當型樣是以位元圖而被表示之資訊,是被當作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而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7) 如前記(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基於來自其他通訊裝置之指示而被切換。 (8) 如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係為基地台。 (9) 如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係為,具有前記裝置間通訊之控制之相關權限的其他終端裝置。 (10) 如前記(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基於來自其他終端裝置之要求而被切換。 (11) 如前記(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隨應於前記裝置間通訊中的前記其他終端裝置之收訊時序,而被切換。 (12) 如前記(1)~(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設定分別與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組; 進行控制,以使得該當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之前記型樣,是藉由切換對其他終端裝置的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送訊時所利用的前記同步訊號組,而被切換。 (13) 如前記(1)~(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中,基於已被其他終端裝置所選擇之同步訊號,而算出用來讓該當其他終端裝置藉由前記裝置間通訊指定目的地而發送資料所需之時序提前值。 (14) 如前記(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進行控制以使得已被前記其他終端裝置所選擇之同步訊號所對應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是從該當其他終端裝置被收訊;並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所相應的前記時序提前值,會被通知給該當其他終端裝置。 (15) 如前記(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所定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與其他終端裝置之間進行訊框同步; 進行控制以使得在該當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時序上,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是被當作前記同步訊號而被發送至該當其他終端裝置; 藉由該當其他終端裝置,基於前記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算出前記時序提前值。 (16) 如前記(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訊框同步是基於:GNSS訊號、從基地台所被發送之下行鏈路訊號、從具有前記裝置間通訊之控制之相關權限的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訊號之其中至少任一者,而被進行。 (17) 如前記(1)~(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型樣之切換時,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控制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數量。 (18) 如前記(1)~(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透過前記裝置間通訊而讓其他終端裝置發送資料所需之資源的分配。 (19) 如前記(1)~(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裝置間通訊係為,以分時切換進行送訊與收訊之通訊方式為基礎的通訊。 (20)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1)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2)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3)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4)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給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5)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26) 如前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27) 如前記(2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從前記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算出時序提前值; 藉由控制使得該當時序提前值會被通知給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以控制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 (28) 如前記(2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所定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與其他終端裝置之間進行訊框同步; 藉由進行控制以使得在該當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時序上,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會被發送至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以控制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 (29) 如前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所致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30) 如前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基地台;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而由第1終端裝置所致之對第2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31)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32)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1:基地台裝置 101:上層處理部 103:控制部 105:收訊部 1051:解碼部 1053:解調部 1055:多工分離部 1057:無線收訊部 1059:頻道測定部 107:送訊部 1071:編碼部 1073:調變部 1075:多工部 1077:無線送訊部 1079:下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 109:收送訊天線 2:終端裝置 201:上層處理部 203:控制部 205:收訊部 2051:解碼部 2053:解調部 2055:多工分離部 2057:無線收訊部 2059:頻道測定部 207:送訊部 2071:編碼部 2073:調變部 2075:多工部 2077:無線送訊部 2079:上行鏈路參照訊號生成部 209:收送訊天線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用來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中的側行鏈路通訊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2]同實施形態的基地台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 [圖3]同實施形態之終端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 [圖4]用來說明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5]用來說明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6]用來說明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7]用來說明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側行鏈路的動態資源池分配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9]用來說明D2D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0]針對NR的V2V通訊而用來說明概要的說明圖。 [圖11]針對HD限制而用來說明概要的說明圖。 [圖12]用來說明SLSS區塊之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3]針對SLSS區塊之配置之一例而用來說明概要的說明圖。 [圖14]用來說明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5]用來說明SLSS區塊的配置型樣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16]用來說明SLSS區塊組之設定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7]用來說明SLSS區塊組之設定方法之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18]用來說明將SLSS區塊之使用狀況以位元圖進行通知之方法的說明圖。 [圖19]透過側行鏈路的單播通訊之建立所涉及之程序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0]透過側行鏈路的單播通訊之建立所涉及之程序之另一例的程序圖。 [圖21]用來說明終端裝置的地理位置與地區ID的關係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2]地區ID與所被分配的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 [圖23]地區ID與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 [圖24]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一例的圖示。 [圖25]波束ID與被分配給送訊之頻帶之間的關係之其他一例的圖示。 [圖26]eNB的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7]eNB的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8]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9]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Claims (32)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型樣已被切換的情況下,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在所定之時序上被切換; 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型樣之切換的事前,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會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係包含: 與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分別建立關連的前記波束之相關資訊;和 送訊來源之終端裝置之相關資訊;和 1週期內所被發送的前記同步訊號之數量之相關資訊; 之其中至少任一者。
  6.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該當型樣是以位元圖而被表示之資訊,是被當作切換後的前記型樣之相關資訊,而被通知給其他終端裝置。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基於來自其他通訊裝置之指示而被切換。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係為基地台。
  9.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係為,具有前記裝置間通訊之控制之相關權限的其他終端裝置。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基於來自其他終端裝置之要求而被切換。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型樣是隨應於前記裝置間通訊中的前記其他終端裝置之收訊時序,而被切換。
  1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設定分別與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組; 進行控制,以使得該當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之前記型樣,是藉由切換對其他終端裝置的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送訊時所利用的前記同步訊號組,而被切換。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中,基於已被其他終端裝置所選擇之同步訊號,而算出用來讓該當其他終端裝置藉由前記裝置間通訊指定目的地而發送資料所需之時序提前值。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進行控制以使得已被前記其他終端裝置所選擇之同步訊號所對應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是從該當其他終端裝置被收訊;並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所相應的前記時序提前值,會被通知給該當其他終端裝置。
  15.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所定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與其他終端裝置之間進行訊框同步; 進行控制以使得在該當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時序上,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是被當作前記同步訊號而被發送至該當其他終端裝置; 藉由該當其他終端裝置,基於前記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算出前記時序提前值。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訊框同步是基於:GNSS訊號、從基地台所被發送之下行鏈路訊號、從具有前記裝置間通訊之控制之相關權限的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訊號之其中至少任一者,而被進行。
  1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型樣之切換時,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控制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之數量。
  1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透過前記裝置間通訊而讓其他終端裝置發送資料所需之資源的分配。
  1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裝置間通訊係為,以分時切換進行送訊與收訊之通訊方式為基礎的通訊。
  20.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1.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2.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3.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使得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是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被型樣化而配置,而被發送至其他終端裝置;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所被配置的型樣是隨應於所定之條件而被切換。
  24.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從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的,已被分配成可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中做利用的複數個波束所分別被建立關連的複數個同步訊號,會被接收;和 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複數個同步訊號在無線通訊之資源所被分配之領域中所被配置之型樣被切換的情況下,該當型樣之切換之相關資訊會從其他終端裝置被取得。
  25. 一種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26.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27.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從前記其他終端裝置所被發送之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算出時序提前值; 藉由控制使得該當時序提前值會被通知給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以控制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
  28. 如請求項26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基於所定之訊號之收訊結果而與其他終端裝置之間進行訊框同步; 藉由進行控制以使得在該當訊框同步之結果所相應之時序上,時序提前調整用之訊號會被發送至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以控制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對該當其他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
  29.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終端裝置;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所致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30.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通訊裝置係為基地台; 前記控制部,係將基於前記第1通訊而由第1終端裝置所致之對第2終端裝置之資料之送訊所涉及之前記第1送訊時序,加以控制。
  31. 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由電腦: 進行無線通訊;和 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32.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進行無線通訊;和 在彼此互異之終端裝置之間的裝置間通訊之中,將伴隨有目的地之指定的第1通訊之第1送訊時序、與未伴隨目的地之指定的第2通訊之第2送訊時序,分別獨立地加以控制。
TW108133309A 2018-09-27 2019-09-17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儲存裝置 TWI830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1282A JP2022003715A (ja) 2018-09-27 2018-09-27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181282 2018-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5803A true TW202025803A (zh) 2020-07-01
TWI830778B TWI830778B (zh) 2024-02-01

Family

ID=6995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309A TWI830778B (zh) 2018-09-27 2019-09-17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儲存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6975B2 (zh)
EP (1) EP3860236A4 (zh)
JP (1) JP2022003715A (zh)
CN (1) CN112740771B (zh)
TW (1) TWI830778B (zh)
WO (1) WO20200666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6152B (zh) * 2019-01-11 2024-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对应的终端
US11546885B2 (en) * 2019-02-14 2023-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radio frame timing synchronization
CN111865478B (zh) * 2019-04-26 2022-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设备
US12058631B2 (en) * 2019-08-15 2024-08-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selection and on-demand request for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US11665655B2 (en) * 2020-04-10 2023-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 for connected user equipment
US12041564B2 (en) * 2020-05-22 2024-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mand and response for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S-SSB) transmission
US11930514B2 (en) * 2020-06-26 2024-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 wireless in-vehicle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7310B2 (en) * 2008-04-18 2014-07-22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JP6310208B2 (ja) * 2013-08-08 2018-04-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動作制御方法
US10097321B2 (en) * 2014-05-08 2018-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perative techniques between lower-frequency carriers and millimeter-wave channels for discovery and synchronization and beamforming
US10805891B2 (en) * 2014-09-25 2020-10-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nchronization procedure and resour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in D2D system
CN106162885B (zh) * 2015-03-30 2021-08-13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基站、用户设备侧的装置
WO2017130989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8476497B (zh) * 2016-02-05 2023-06-23 苹果公司 车载用户设备(ue)通信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7734602B (zh) * 2016-08-12 2023-0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US10470191B2 (en) * 2016-12-09 2019-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roadcast signals and channels for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08235444B (zh) * 2016-12-12 2021-09-1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基站设备、用户设备
US10523354B2 (en) * 2017-02-24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 of NR-SS burst set
US11063800B2 (en) * 2017-04-04 2021-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ing supporting multiple waveforms
US11902924B2 (en) * 2017-06-02 2024-0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10652856B2 (en) * 2017-06-22 2020-05-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broadcas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016987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Ne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E I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567133B2 (en) * 2017-07-24 2020-0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and PBCH block enhancement
WO2019029814A1 (en) 2017-08-10 2019-02-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LATERAL LINK INTERFERENCE WITH BEAM SELECTION TECHNIQUE
US10694480B2 (en) * 2017-08-11 2020-06-23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etermin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positions
US11463968B2 (en) * 2017-09-17 2022-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ignal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urst set patterns
US10880864B2 (en) * 2018-02-22 2020-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waveform indication in high-frequency bands
KR102489580B1 (ko) * 2018-04-06 2023-0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동기화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12425126B (zh) 2018-07-24 2024-02-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和基站装置
US11323975B2 (en) * 2018-08-06 2022-05-03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eamform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0778B (zh) 2024-02-01
EP3860236A4 (en) 2022-03-30
EP3860236A1 (en) 2021-08-04
WO2020066696A1 (ja) 2020-04-02
US20210352599A1 (en) 2021-11-11
CN112740771B (zh) 2024-06-18
JP2022003715A (ja) 2022-01-11
CN112740771A (zh) 2021-04-30
US11496975B2 (en)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82467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JP7056017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830778B (zh)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儲存裝置
US1127776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beam measurement
US10499377B2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WO2020166280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18030016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30107B2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EP3445133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WO2018083929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WO2015005316A1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20190174278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chipset
KR20160071377A (ko) 통신 제어 장치, 통신 제어 방법 및 단말 장치
WO201616343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制御方法
JP2018057032A (ja) 基地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15190595A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