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9954A -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 Google Patents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9954A
TW202019954A TW108124666A TW108124666A TW202019954A TW 202019954 A TW202019954 A TW 202019954A TW 108124666 A TW108124666 A TW 108124666A TW 108124666 A TW108124666 A TW 108124666A TW 202019954 A TW202019954 A TW 2020199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ells
domain
ccr5
ccor
immune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1576B (zh
Inventor
曾明
陳路
武術
陳麗麗
劉勛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9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5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12Materials from mamma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specified tissues or cel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A61K35/14Blood; Artificial blood
    • A61K35/17Lymphocytes; B-cells; T-cells; Natural killer cells; Interferon-activated or cytokine-activated lymphocy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1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cell type used
    • A61K39/4611T-cells, e.g.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or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3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recombinant expression
    • A61K39/4631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C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464429Molecules with a "CD" designation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36Cytokines
    • A61K39/464442Chemok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genetic material which is inserted into cells of the living body to treat genetic diseases; Gene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61P31/18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for HIV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61P35/02Antineoplastic agents specific for leukem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1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17CD8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21CD28,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78NGF-receptor/TNF-receptor superfamily, e.g. CD27, CD30, CD40, CD9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1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or cytokines; for lymphokines; for interferons
    • C07K14/7158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or cytokines; for lymphokines; for interferons for chemok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2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34Cells from the blood or the immune system
    • C12N5/0636T lymphocy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38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46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cancer treated
    • A61K2239/48Blood cells, e.g. leukemia or lymphom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only variable region components
    • C07K2317/622Single chain antibody (scFv)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02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signal seque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03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transmembrane seg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10/00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740/00Reverse transcribing RNA viruses
    • C12N2740/00011Details
    • C12N2740/10011Retroviridae
    • C12N2740/1601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C12N2740/16041Use of virus, viral particle or viral elements as a vector
    • C12N2740/16043Use of virus, viral particle or viral elements as a vector viral genome or elements thereof as genetic vect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ir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DS & HIV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案提供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嵌合共受體(CCOR)及/或共受體(COR)。

Description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其包含一或多種經改造可用於治療傳染病如HIV之受體。
T細胞介導之免疫為產生抗原(Ag)特異性T淋巴球以消除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或惡性細胞之適應性過程。
暴露於Ag後,初始T細胞將成熟為活化的效應T細胞。此過程經由呈遞抗原呈遞細胞(APC)表面上之Ag來進行。特別地,來自Ag(即病毒、細菌、寄生蟲或惡性細胞)之抗原肽作為位於APC表面上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之一部分呈遞給T細胞。在T細胞表面上發現之T細胞受體(TCR)負責與MHC結合並識別結合之肽。此過程觸發信號轉導,引起T細胞活化及下游免疫反應。
除了TCR外,T細胞具有在其功能表征中起作用之其他細胞表面受體及標記物。例如,展示CD8之T細胞(CD8+ T細胞,亦稱為細胞毒性或殺手T細胞)負責靶向及破壞惡性細胞、病毒感染細胞或展示其他損傷跡象之細胞。展示CD4之T細胞(CD4+ T細胞或輔助T細胞)的特徵為通常有助於其他免疫細胞之功能。輔助T細胞亦有若干個子集,包括Th1、Th2及Th17。CD8+及CD4+ T細胞在抗原反應及T細胞介導之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並非免疫系統中僅有的T細胞:亦有各種其他類別,包括調節T細胞(Treg)及自然殺手T(NKT) 細胞。
CD4+ T細胞可能在免疫系統中起著最重要之協調作用,在T細胞介導之免疫與B細胞介導之免疫或體液免疫中起著中心作用。在T細胞介導之免疫中,該等CD4+ T細胞在CD8+ T細胞之活化及成熟中發揮作用。在B細胞介導之免疫中,該等CD4+ T細胞負責刺激B細胞增殖並誘導B細胞抗體類別轉換。
CD4+ T細胞發揮之中心作用可以自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之後果中得到最佳說明。該病毒為逆轉錄病毒,意指其攜帶呈RNA形式之遺傳資訊及逆轉錄酶,一旦進入宿主細胞,該逆轉錄酶即允許自該病毒RNA基因體產生DNA。DNA隨後可納入受感染之宿主細胞中,此時病毒基因被轉錄,且受感染之細胞產生及釋放更多之病毒顆粒。
HIV優先靶向CD4+ T細胞;結果,受感染患者之免疫系統受到的損害愈來愈大,此乃因免疫系統之主要協調細胞之群體大量減少。事實上,HIV發展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之標誌為患者之CD4+ T細胞計數。病毒對CD4+ T細胞之此靶向亦為導致受感染患者無法成功地針對各種病原體(包括機會性病原體)產生生產性免疫反應之原因。
1987年,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第一種治療HIV之方法,即齊多夫定(zidovudine,ZDV)或疊氮胸苷(azidothymidine,AZT)。此藥物歸類為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隨著時間之推移,該藥物之初始成功率下降,此乃因病毒突變導致該藥物無法繼續抑制感染。隨後引入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AART)以替代初始抗病毒療法(ART)。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者及臨床醫生觀察到包括NRTI與蛋白酶抑制劑之組合治療之益處。組合療法今天仍在使用,且有許多組合療法可供患 者使用。一般而言,組合療法由兩種NRTI加一種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NNRIT)、一種蛋白酶抑制劑或一種整合酶抑制劑組成。總之,目前有六類藥物用作組合療法之一部分:進入抑制劑、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核苷酸逆轉錄酶抑制劑、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及整合酶抑制劑。
用各種類別之藥理學藥物靶向病毒會防止病毒耐藥性,並已在受感染患者中顯示出顯著功效,但需要患者高度堅持才能確保其完全功效。事實上,不堅持可導致耐藥毒株出現,從而導致在有效管控及治療患者之疾病與後續併發症方面之進一步困難。
本文提及之所有出版物、專利、專利申請案及所公開專利申請案之揭示內容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申請案在一個態樣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嵌合共受體(CCOR),其包含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CCO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共受體(COR)。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CR,該CR包含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在其他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COR。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CD4結合部分、CCR5結合部分及抗HIV抗體部分(例如廣泛中和抗體(「bNAb」)部分)中之至少兩者。在一些實施例中,CR 為包含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之串聯CR。在一些實施例中,CR為包含CD4結合部分及抗HIV抗體部分(例如bNAb部分)之串聯CR。在一些實施例中,CR為包含CCR5結合部分及抗HIV抗體部分(例如bNAb部分)之串聯CR。CD4部分、CCR5部分及/或bNAb部分彼此可直接或經由連接體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CR之第一核酸,其中CR包含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編碼CCOR之第二核酸,其中CCOR包含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CCO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CO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一或多種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一或多種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在根據一些或更多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CR進一步包含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在其他實施例中,CR不包含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
在根據一或多個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編碼CR之核酸處於誘導型啟動子下。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碼CR之核酸為組成型表現。
在根據任一或多個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處於誘導型啟動子下。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為組成型表現。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可在免疫 細胞活化時誘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在同一載體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處於同一啟動子控制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在不同載體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在與第一核酸相同之載體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在與第二核酸相同之載體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及第一核酸或第二核酸處於同一啟動子控制下。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在其他實施例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及CXCR9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中之至少一者為CXCR5。在其他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中之至少一者為α4β7。在其他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中之至少一者為CCR9。在其他實施例中,一或多種COR包含α4β7與CCR9。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減少或消除CCR5在細胞內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基因藉由使用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方法失活:CRISPR/Cas9、TALEN ZFN、siRNA及反義RNA。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c(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 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c、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D3ζ、FcRγ、FcRβ、CD3γ、CD3δ、CD3ε、CD5、CD22、CD79a、CD79b及CD66d。
在根據一或多個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CR或CCOR共刺激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D28、4-1BB(CD137)、CD27、OX40、CD27、CD40、PD-1、ICOS、淋巴球功能相關抗原-1(LFA-1)、CD2、CD7、LIGHT、NKG2C、B7-H3、TNFRSF9、TNFRSF4、TNFRSF8、CD40LG、ITGB2、KLRC2、TNFRSF18、TNFRSF14、HAVCR1、LGALS9、CD83及與CD83特異性結合之配位體中之一或多者之共刺激結構域。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細胞、B細胞、NK細胞、樹突細胞、嗜酸性球、巨噬細胞、淋巴樣細胞及肥大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T細胞及自然殺手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細胞毒性T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任一上述實施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至少兩種不同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個體之傳染病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上述醫藥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傳染病為選自HIV及HTLV之群之病毒感染。在一些實施例中,傳染病為HIV。
在上述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亦提供製造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方法,其包含提供免疫細胞群體及向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CR之第一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編碼CCOR之第二核酸引入免疫細胞群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同時引入細胞中。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依序引入細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編碼一或多種COR之一或多種核酸引入免疫細胞群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及/或COR編碼核酸經由病毒載體引入細胞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製造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使CCR5基因在細胞中失活。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基因藉由使用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方法失活:CRISPR/Cas9、TALEN ZFN、siRNA及反義RNA。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群體自個體之外周血獲得。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4+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8+細胞。
本文所引用之所有參考文獻、包括專利申請案及出版物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圖1A及圖1B顯示具有不同抗原結合結構域(包括抗CCR5/CXCR4及抗CD4)之若干示例性受體分子之示意圖。
圖2A及圖2B顯示靶向構築物加CXCR5表現之示例性通用抗原(圖2B)及特異性抗原(HIV)(圖2A)之示意圖。
圖3A及3B顯示靶向構築物加CCR9及α4β7之示例性通用抗原(圖3B)及特異性抗原(HIV)(圖3A)之示意圖。
圖4顯示靶向構築物加CCR5基因敲除之示例性HIV之示意圖。
圖5顯示靶向構築物加CCR9及α4β7加CXCR5加CCR5基因敲除之示例性HIV之示意圖。
圖6A及圖6B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或抗CXCR4 scFv或sdAb(圖6A)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6B)之示例性CAR構築物之示意圖。圖6C顯示含有串聯連接至識別HIV之廣泛中和抗體之抗CD4或抗CCR5 scFv或sdAb之示例性CAR構築物之示意圖。
圖7顯示帶有不同scFv序列之CAR-T之活體外篩選結果。圖7A顯示14種抗CCR5 CAR-T之相對靶殺死效應。圖7B顯示16種抗CD4 CAR-T之相對靶殺死效應。圖7C顯示8種抗CXCR4細胞之相對靶殺死效應。
圖8A-8E顯示多種構築物之CAR表現。8A:與未經轉導之T細胞相比13號抗CD4-CART細胞上之CAR表現;圖8B:與未經轉導之T細胞相比13號抗CCR5-CAR T細胞上之CAR表現;圖8C:表現CXCR5之抗CD4-CAR T細胞上之CAR表現。圖8D:表現CXCR5之抗CCR5-CAR T細胞上之CAR表現;圖8E:抗CD4/抗CCR5串聯CAR T細胞、抗CD4/抗CCR5串聯CAR-CXCR5 T細胞、抗CD4/抗CCR5串聯CAR-CXCR5-C34 T細胞上之CAR表現。
圖9顯示活體外13號抗CD4 CART細胞之增殖。在第0天用CAR慢病毒轉導5×105個細胞。在轉導後第4、6及10天對細胞進行計數。
圖10A-F顯示多種CAR-T細胞對靶細胞之細胞毒性效應。使用CFSE標記之pan T細胞作為靶細胞。圖10A:13號抗CD4 CART細胞;圖10B:13號抗CCR5 CART細胞;圖10C:表現CXCR5之抗CD4 CART細胞;圖10D:表現CXCR5之抗CCR5 CAR T細胞;圖10E:抗CD4-抗CCR5串聯CART細胞;圖10F:抗CD4-抗CCR5串聯CAR T細胞與抗CD4/抗CCR5串聯CAR-CXCR5-C34 T細胞之間之比較。
圖11顯示13號抗CD4 CAR T細胞之細胞介素表現。將效應13號抗CD4 CAR T細胞與靶細胞以2:1及0.5:1比率共培養24小時。收集細胞培養物之上清液且藉由均相時間解析螢光(HTRF)分析檢測上清液中之細胞介素含 量。
圖12A及圖12B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 scFv或sdAb(圖12A)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12B)之示例性eTCR之示意圖。圖12C顯示13號CD4 CAR-T、CD4 eTCR、11號CD4 eTCR之相對靶細胞殺死能力。圖12D顯示若干CCR5 eTCR細胞之相對靶細胞殺死能力。
圖13顯示eTCR T細胞表徵之結果。圖13A顯示抗CD4 eTCR-T及抗CCR5 eTCR-T細胞上之轉導基因表現之檢測。圖13B顯示抗CD4 eTCR-T T細胞之細胞介素表現。將效應抗CD4 eTCR T細胞與靶細胞以2:1及0.5:1比率共培養24小時。收集來自細胞培養物之上清液且藉由HTRF分析檢測上清液中之細胞介素含量。圖13C顯示活體外抗CD4 eTCR-T細胞之擴增。在第0天用eTCR慢病毒轉導5×105個細胞。在轉導後第4、6及10天對細胞進行計數。
圖14A及圖14B顯示抗CD4及抗CCR5 eTCR-T細胞之細胞毒性效應。將抗CD4 eTCR T細胞、抗CCR5 eTCR T細胞或對照UnT細胞與CFSE標記之原代T細胞以2:1比率共培養24小時。藉由流式細胞術記錄CFSE+細胞中之CD4+%(A)或CCR5+%(B)。
圖15A-15D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 scFv或sdAb(圖15A及15C)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15B及15D)之示例性CAR或eTCR之示意圖。CAR T細胞或eTCR T細胞進一步表現CXCR5。
圖16A及16B顯示CD4-CART-CXCR5細胞及CCR5-CART-CXCR5細胞上之CXCR5之表現。
圖17A-D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 scFv或sdAb(圖17A及17C)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17B及17D)之示例性CAR或eTCR之示意圖。CAR T細胞或eTCR T細胞進一步表現CXCR5及廣泛中和抗體。
圖18A及18B顯示抗CD4 CAR T細胞對控制病毒載量之效應。圖18A:將13號抗CD4 CAR T細胞與無病毒靶細胞或HIV假病毒感染之靶細胞以1:1比率共培養24小時。使用抗CD19 CAR-T(SEQ ID NO.77)細胞作為對照CAR-T。藉由實時PCR檢測靶細胞之剩餘量。圖18B:將13號抗CD4 CAR T細胞或未經轉導之T細胞與EGFP+假感染之靶細胞以所指示比率共培養24小時。藉由流式細胞術檢測EGFP+靶細胞。
圖19顯示CAR-T對控制猿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之效應。自猴外周血純化恆河獼猴CD4+ T細胞且用抗CD3/CD28珠粒活化4天,然後將其用SHIVSF162P3激發。使用SHIV感染之細胞作為靶細胞且與13號抗CD4 CART、13號抗CCR5 CART及串聯抗CD4/抗CCR5 CAR-T細胞共培養3天。圖19A顯示藉由細胞內染色之病毒p27抗原之存在。圖19B顯示細胞培養物上清液中之病毒RNA含量及基因體DNA中之整合DNA含量。
圖20A及20B顯示13號抗CD4 CAR T細胞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殺死T細胞淋巴瘤細胞系(SupT1及HH)。
圖21A及21B顯示13號抗CD4 CAR T細胞之活體內功效。將CDX小鼠分成3組:使第1組小鼠接受HBSS,使第2組小鼠接受對照unT細胞,且使第3組小鼠接受13號抗CD4 CAR T治療。圖21A顯示腫瘤體積。圖21B顯示治療後之小鼠體重。
圖22A顯示T細胞表面上分離信號CAR構築物之表現。在ssCCR5CD4 CAR T細胞中,抗CCR5部分連接至HA標籤及CD3ζ細胞內結構域,且抗CD4部分連接Myc標籤及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在ssCD4CCR5 CAR T細胞中,抗CD4部分連接至HA標籤及CD3ζ細胞內結構域,且抗CCR5部分連接Myc標籤及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該兩部分藉由P2A連接。UNT代表未經轉導之T細胞。Myc標籤之表現在此圖中顯示為分離信號CAR系統表現之代 表。圖22B顯示構築物之細胞毒性效應。將CAR T細胞或UNT細胞與CFSE標記之靶細胞以0.5:1比率共培養24小時。
圖23A-23C顯示CAR T療法之活體內效應。圖23A顯示在經13號抗CCR5 CAR T細胞治療之HIS小鼠中在不同時間點CCR5+細胞之百分比。圖23B顯示在經串聯抗CD4抗CCR5 CAR T細胞治療之HIS小鼠中CCR5+細胞之百分比。圖23C顯示在經串聯抗CD4抗CCR5 CAR T細胞治療之HIS小鼠中CD4+細胞之百分比。
相關申請案
本專利申請案主張對2018年7月13日提出申請之PCT/CN2018/095650及2019年5月16日提出申請之PCT/CN2019/087259的優先權益,該等申請案各自之內容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申請案提供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其表現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特異性識別選自CCR5(或CXCR4)及CD4中任一者之CR靶抗原,及能夠活化免疫細胞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當CR不含共刺激結構域時,CR可與含有CCOR共刺激結構域且特異性識別CCR5(或CXCR4)或CD4(CCOR靶抗原)中之另一者之嵌合共受體(「CCOR」)共表現。因此,CCOR提供結合CCOR靶抗原時所需之共刺激,確保免疫細胞僅在CR靶抗原與CCOR靶抗原存在且由免疫細胞識別時活化。免疫細胞可進一步表現一或多種共受體(「COR」),例如促進免疫細胞遷移至期望位置、例如濾泡(CXCR5受體)及腸(α4β7受體或CCR9受體)之共受體。另外,免疫細胞可進一步經修飾以減少或敲除CCR5受體之表現,由此增加免疫細胞(例如CD4+免疫細胞)對病毒感染之抗性。
因此,本發明在一個態樣中提供包含CR及CCOR之免疫細胞。在 另一態樣中,提供包含CR及COR之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CR、CCOR及一或多種COR。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進一步經修飾以減少或敲除CCR5之表現。
亦提供表現免疫細胞中之CR、CCOR及/或COR之核酸系統。
亦提供製造及使用經改造免疫細胞用於治療目的之方法以及可用於該等方法之套組及製品。
定義
術語「抗體」在本文中以最廣泛意義使用且具體涵蓋單株抗體(包括全長單株抗體)、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抗體片段,只要其展現期望生物活性即可。
術語「天然抗體」、「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實質上完整形式之抗體,而非如下文所定義之抗體片段。該等術語尤其指具有含Fc區之重鏈之抗體。天然抗體通常為約150,000道爾頓(Dalton)之異四聚醣蛋白,由兩條相同之輕(L)鏈及兩條相同之重(H)鏈組成。每條輕鏈藉由一個共價二硫鍵連接至重鏈,而不同免疫球蛋白同種型之重鏈之間二硫鍵之數量有所變化。每條重鏈及輕鏈亦有規則間隔之鏈內二硫橋。每條重鏈之一端有一個可變結構域(VH),其後為許多恆定結構域。每條輕鏈之一端有一個可變結構域(VL),且另一端有一個恆定結構域;輕鏈之恆定結構域與重鏈之第一恆定結構域對齊,且輕鏈可變結構域與重鏈之可變結構域對齊。認為特定胺基酸殘基在輕鏈與重鏈可變結構域之間形成界面。
術語「恆定結構域」係指相對於免疫球蛋白之另一部分,即含有抗原結合位點之可變結構域,免疫球蛋白分子之具有更保守胺基酸序列之部分。恆定結構域含有重鏈之CH1、CH2及CH3結構域(統稱為CH)及輕鏈之CHL(或CL)結構域。
抗體之「可變區」或「可變結構域」係指抗體之重鏈或輕鏈之胺基末端結構域。重鏈之可變結構域可稱為「VH」。輕鏈之可變結構域可稱為「VL」。該等結構域通常為抗體之最可變部分且含有抗原結合位點。
術語「可變」係指可變結構域之某些部分之序列在抗體之間差異很大,並且用於每個特定抗體對其特定抗原之結合及特異性。然而,可變性並不均勻地分佈在抗體之可變結構域中。其集中在輕鏈與重鏈可變結構域中稱為超變區(HVR)之三個區段中。可變結構域之更高度保守之部分稱為框架區(FR)。天然重鏈及輕鏈之可變結構域各自包含四個FR區,大部分採用β折疊組態,由三個HVR連接,形成連接β折疊結構且在一些情況下構成β折疊結構之一部分之環。每條鏈中之HVR藉由FR區緊密結合在一起,並與另一條鏈之HVR一起促進抗體之抗原結合位點之形成(參見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Bethesda,Md.(1991))。恆定結構域不直接參與抗體與抗原之結合,但展現各種效應子功能,例如抗體參與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來自任何哺乳動物物種之抗體(免疫球蛋白)之「輕鏈」可基於其恆定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指配給兩種明顯不同類型(稱為卡帕(「κ」)及拉姆達(「λ」))中之一者。
如本文使用之術語IgG「同種型」或「子類」意指由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化學及抗原特徵定義之任一免疫球蛋白子類。
端視抗體重鏈之恆定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抗體(免疫球蛋白)可指配給不同類別。免疫球蛋白有五大類:IgA、IgD、IgE、IgG及IgM,其中若干類可進一步分為子類(同種型),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1及IgA2。對應於不同類別之免疫球蛋白之重鏈恆定結構域分別稱為α、γ、ε、γ及μ。不同類別之免疫球蛋白之亞單位結構及三維組態係眾所周知的,並大致闡述於例如 Abbas等人,Cellular and Mol.Immunology,第4版(W.B.Saunders,Co.,2000)。抗體可為較大融合分子之一部分,该較大融合分子係藉由抗體與一或多種其他蛋白質或肽之共價或非共價締合形成。
術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呈實質上完整形式之抗體,而非如下文所定義之抗體片段。該等術語尤其指具有含Fc區之重鏈之抗體。
「抗體片段」包含完整抗體之一部分,較佳包含其抗原結合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抗體片段為抗原結合片段。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Fab、Fab'、F(ab')2及Fv片段;雙價抗體;線性抗體;單鏈抗體分子;及自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
木瓜蛋白酶消化抗體產生兩個相同之抗原結合片段(稱為「Fab」片段,每個片段有一個抗原結合位點)及一個殘留之「Fc」片段,其名稱反映了其易於結晶之能力。胃蛋白酶處理產生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並且仍然能夠交聯抗原之F(ab')2片段。
「Fv」為含有完整抗原結合位點之最小抗體片段。在一個實施例中,雙鏈Fv種類由緊密非共價締合之一個重鏈可變結構域及一個輕鏈可變結構域之二聚體組成。在單鏈Fv(scFv)種類中,一個重鏈可變結構域及一個輕鏈可變結構域可藉由撓性肽連接體共價連接,使得輕鏈及重鏈可以類似於雙鏈Fv種類之「二聚體」結構締合。在此組態中,每個可變結構域之三個HVR相互作用以界定VH-VL二聚體之表面上之抗原結合位點。總之,六種HVR賦予抗體抗原結合特異性。然而,即使單個可變結構域(或僅包含三個抗原特異性HVR之Fv之一半)具有識別及結合抗原之能力,但親和力低於整個結合位點。
Fab片段含有重鏈及輕鏈可變結構域且亦含有輕鏈之恆定結構域及重鏈之第一恆定結構域(CH1)。Fab'片段與Fab片段之不同之處在於在重鏈CH1 結構域之羧基末端添加了幾個殘基,包括來自抗體鉸鏈區之一或多個半胱胺酸。Fab'-SH在本文中為Fab'之名稱,其中恆定結構域之半胱胺酸殘基帶有游離巰基。F(ab)2抗體片段最初以成對Fab'片段產生,其間有鉸鏈半胱胺酸。抗體片段之其他化學偶聯亦為業內已知。
「單鏈Fv」或「scFv」抗體片段包含抗體之VH及VL結構域,其中該等結構域存在於單個多肽鏈中。通常,scFv多肽進一步包含介於VH與VL結構域之間之多肽連接體,此使得scFv能夠形成抗原結合所期望之結構。關於scFv之綜述參見例如Pluckthün,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94.269-315。
術語「雙價抗體」係指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之抗體片段,該等片段包含連接至同一多肽鏈(VH-VL)中之輕鏈可變結構域(VL)之重鏈可變結構域(VH)。藉由使用過短而不能使同一鏈上之兩個結構域配對之連接體,結構域被迫與另一鏈之互補結構域配對並產生兩個抗原結合位點。雙價抗體可為二價或雙特異性的。雙價抗體更全面闡述於例如EP 404,097;WO 1993/01161;Hudson等人,Nat.Med.9:129-134(2003);及Hollinger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90:6444-6448(1993)中。三價抗體及四價抗體亦闡述於Hudson等人,Nat.Med.9:129-134(2003)中。
術語「僅重鏈抗體」或「HCAb」係指功能性抗體,其包含重鏈,但缺乏抗體中常見之輕鏈。已知駱駝科動物(如駱駝、美洲駝或羊駝)會產生HCAb。
術語「單結構域抗體」或「sdAb」係指由單個單體可變抗體結構域組成之抗體片段。在一些情況下,單結構域抗體係自駱駝科HCAb改造而成,且該等sdAb在本文中稱為「奈米抗體」或「VHH」。駱駝科sdAb為已知最小之抗原結合抗體片段之一(例如,參見Hamers-Casterman等人,Nature 363:446-8(1993);Greenberg等人,Nature 374:168-73(1995);Hassanzadeh-Ghassabeh等人, Nanomedicine(Lond),8:1013-26(2013))。
如本文使用之術語「單株抗體」係指自實質上同源之抗體群體獲得之抗體,例如,除了可能之突變(例如,可能以少量存在之天然突變)之外,構成該群體之個別抗體為相同的。因此,修飾詞「單株」指示抗體之特徵為非離散抗體之混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單株抗體通常包括包含結合靶之多肽序列之抗體,其中靶結合多肽序列藉由包括自複數個多肽序列選擇單個靶結合多肽序列之過程獲得。例如,選擇過程可為自複數個純系(例如雜交瘤純系、噬菌體純系或重組DNA純系之彙集物)選擇獨特之純系。應理解,可進一步改變所選靶結合序列,例如以提高對靶之親和力,使靶結合序列人類化,提高其在細胞培養物中之產量,降低其在活體內之免疫原性,產生多特異性抗體等,並且包含改變之靶結合序列之抗體亦為本發明之單株抗體。與通常包括針對不同決定簇(表位)之不同抗體之多株抗體製劑相比,單株抗體製劑之每種單株抗體針對抗原上之單個決定簇。單株抗體製劑除了其特異性之外,其優勢在於其通常不會經其他免疫球蛋白污染。
修飾詞「單株」指示抗體之特徵為自實質上同源之抗體群體獲得,且不應理解為需要藉由任何特定方法產生抗體。例如,根據本發明使用之單株抗體可藉由多種技術製備,包括例如雜交瘤方法(例如Kohler及Milstein,Nature 256:495-97(1975);Hongo等人,Hybridoma 14(3):253-260(1995);Harlow等人,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第2版,1988);Hammerling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Cell Hybridomas 563-681(Elsevier,N.Y.,1981))、重組DNA方法(例如,參見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噬菌體展示技術(例如,參見Clackson等人,Nature 352:624-628(1991);Marks等人,J.Mol.Biol.222:581-597(1992);Sidhu等人,J.Mol.Biol.338(2):299-310(2004);Lee等人,J.Mol.Biol.340(5):1073-1093(2004);Fellouse,Proc.Natl.Acad. Sci.USA 101(34):12467-12472(2004);及Lee等人,J.Immunol.Methods 284(1-2):119-132(2004))及用於在動物中產生人類或人類樣抗體之技術,該等動物具有部分或全部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或編碼人類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基因(例如,參見WO 1998/24893;WO 1996/34096;WO 1996/33735;WO 1991/10741;Jakobovits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90:2551(1993);Jakobovits等人,Nature 362:255-258(1993);Bruggemann等人,Year in Immunol.7:33(1993);美國專利第5,545,807號;第5,545,806號;第5,569,825號;第5,625,126號;第5,633,425號;及第5,661,016號;Marks等人,Bio/Technology 10:779-783(1992);Lonberg等人,Nature 368:856-859(1994);Morrison,Nature 368:812-813(1994);Fishwild等人,Nature Biotechnol.14:845-851(1996);Neuberger,Nature Biotechnol.14:826(1996);及Lonberg及Huszar,Intern.Rev.Immunol.13:65-93(1995))。
本文中之單株抗體具體包括「嵌合」抗體,其中重鏈及/或輕鏈之一部分與衍生自特定物種或屬於特定抗體類別或子類之抗體中之相應序列相同或同源,而鏈之其餘部分與衍生自另一物種或屬於另一抗體類別或子類之抗體中之相應序列相同或同源,以及該等抗體之片段,只要其展現期望生物活性即可(例如,參見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及Morrison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81:6851-6855(1984))。嵌合抗體包括PRIMATTZED®抗體,其中抗體之抗原結合區域衍生自藉由例如用所關注抗原對獼猴實施免疫產生之抗體。
非人類(例如鼠類)抗體之「人類化」形式為含有衍生自非人免疫球蛋白之最小序列之嵌合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人類化抗體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受體抗體),其中來自受體HVR之殘基經來自非人類物種(供體抗體)HVR之具有期望特異性、親和力及/或能力之殘基替代,該等非人類物種為例如小鼠、大鼠、兔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一些情況下,人類免疫球蛋白之FR殘基經相應之非人類殘基替代。此外,人類化抗體可包含受體抗體或供體抗體中未發現之殘基。 可進行該等修飾以進一步改善抗體效能。一般而言,人類化抗體將包含實質上所有之至少一個可變結構域、通常為兩個可變結構域,其中所有或實質上所有之超變環皆對應於非人類類免疫球蛋白之彼等超變環,並且所有或實質上所有之FR皆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彼等FR。人類化抗體亦將視情況包含免疫球蛋白恆定區(Fc)、通常為人類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關於其他細節參見例如Jones等人,Nature 321:522-525(1986);Riechmann等人,Nature 332:323-329(1988);及Presta,Curr.Op.Struct.Biol.2:593-596(1992)。亦參見例如Vaswani及Hamilton,Ann.Allergy,Asthma & Immunol.1:105-115(1998);Harris,Biochem.Soc.Transactions 23:1035-1038(1995);Hurle及Gross,Curr.Op.Biotech.5:428-433(1994);及美國專利第6,982,321號及第7,087,409號。
「人類抗體」為具有對應於由人類產生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之胺基酸序列及/或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製備人類抗體之任一技術製備之抗體。人類抗體之此定義特定排除包含非人類抗原結合殘基之人類化抗體。人類抗體可使用業內已知之多種技術產生,包括噬菌體展示文庫。Hoogenboom及Winter,J.Mol.Biol.227:381(1991);Marks等人,J.Mol.Biol.222:581(1991)。Cole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Alan R.Liss,77(1985);Boerner等人,J.Immunol.147(1):86-95(1991)中所述之方法亦可用於製備人類單株抗體。亦參見van Dijk及van de Winkel,Curr.Opin.Pharmacol.5:368-74(2001)。人類抗體可藉由向轉基因動物投與抗原來製備,該轉基因動物已經修飾以因應抗原激發產生該等抗體,但其內源基因座已經禁用,例如免疫之異種小鼠(關於XENOMOUSETM技術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6,075,181號及第6,150,584號)。關於經由人類B細胞雜交瘤技術產生之人類抗體亦參見例如Li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103:3557-3562(2006)。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結合」、「特異性結合至」或「特異性針對」係 指可量測及可再現之相互作用,例如靶與抗體之間之結合,其決定了在包括生物分子在內之異質分子群體存在下靶之存在。例如,結合或特異性結合至靶(其可為表位)之抗體為以比結合至其他靶更大之親和力、親合力、更容易及/或更長之持續時間結合此靶之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抗體與不相關靶之結合程度小於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量測之抗體與靶結合之約10%。在某些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至靶之抗體具有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19-115
1μM、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19-116
100nM、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19-118
10nM、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19-119
1nM或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19-120
0.1nM之解離常數(Kd)。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特異性結合至蛋白質上之表位,該表位在來自不同物種之蛋白質中為保守的。在另一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可包括但不要求排他性結合。
如本文所用之「嵌合抗原受體」或「CAR」係指遺傳上經改造之受體,其將一或多種抗原特異性移植至細胞如T細胞上。CAR亦稱為「人工T細胞受體」、「嵌合T細胞受體」或「嵌合免疫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含特異性針對腫瘤抗原之抗體之細胞外可變結構域,以及T細胞或其他受體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一或多個共刺激結構域。「CAR-T」係指表現CAR之T細胞。
如本文所用之「T細胞受體」或「TCR」係指內源性或重組T細胞受體,其包含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該結構域結合至在MHC分子中結合之特異性抗原肽。在一些實施例中,TCR包含TCRα多肽鏈及TCRβ多肽鏈。在一些實施例中,TCR特異性結合腫瘤抗原。
術語「重組」係指以下生物分子,例如基因或蛋白質,其(1)已自其天然環境中移除,(2)不與在自然界中發現該基因之多核苷酸之全部或一部分相關聯,(3)可操作地連接至在自然界中不連接之多核苷酸,或者(4)在自然界中不存在。術語「重組」可用於指選殖之DNA分離物、化學合成之多核苷酸類似物或由異源系統生物合成之多核苷酸類似物以及由該等核酸編碼之蛋白質及/或 mRNA。
術語「表現」係指將核酸轉譯成蛋白質。蛋白質可在細胞內表現並保留,成為細胞表面膜之組分,或者分泌至細胞外基質或培養基中。
術語「宿主細胞」係指可支持表現載體之複製或表現之細胞。宿主細胞可為原核細胞如大腸桿菌(E.coli),或真核細胞如酵母、昆蟲細胞、兩棲動物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
如本文使用之術語「轉染」或「轉化」或「轉導」係指將外源核酸轉移或引入宿主細胞中之過程。「轉染」或「轉化」或「轉導」細胞為已用外源核酸轉染、轉化或轉導之細胞。
術語「活體內」係指獲得細胞之生物體內部。「離體」或「活體外」係指獲得細胞之生物體外部。
術語「細胞」包括原代個體細胞及其後代。
如本文所用與表現CD3之細胞相關之「活化」係指已經充分刺激以誘導CD3信號傳導路徑下游效應子功能之可檢測增加之細胞狀態,包括(但不限於)細胞增殖及細胞介素產生。
當提及蛋白質之一部分時,術語「結構域」意欲包括構成蛋白質之一或多種多肽之結構及/或功能相關部分。例如,二聚體受體之跨膜結構域可指受體之每個多肽鏈之跨越膜之部分。結構域亦可指單個多肽鏈之相關部分。例如,單體受體之跨膜結構域可指受體之單個多肽鏈之跨越膜之部分。結構域亦可僅包括多肽之單個部分。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分離之核酸」欲指基因體、cDNA或合成來源或其一些組合之核酸,由於其來源,「分離之核酸」(1)不與在自然界中發現「分離之核酸」之多核苷酸之全部或一部分相關聯,(2)可操作地連接至在自然界中不連接之多核苷酸,或(3)在自然界中不作為更大序列之一部分出現。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編碼胺基酸序列之核苷酸序列」包括彼此為簡併形式且編碼相同胺基酸序列之所有核苷酸序列。片語編碼蛋白質或RNA之核苷酸序列亦可包括內含子,只要編碼蛋白質之核苷酸序列可在某種形式中含有內含子即可。
術語「可操作地連接」係指調節序列與異源核酸序列之間之功能連接,導致後者之表現。例如,當第一核酸序列與第二核酸序列處於功能關係時,第一核酸序列與第二核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例如,若啟動子影響編碼序列之轉錄或表現,則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序列。通常,可操作地連接之DNA序列為連續的,並且在必要時在同一個閱讀框中連接兩個蛋白質編碼區。
術語「誘導型啟動子」係指其活性可藉由添加或去除一或多個特定信號來調節之啟動子。例如,誘導型啟動子可在一組特定條件下、例如在活化啟動子及/或減輕啟動子抑制之誘導劑或條件之存在下活化可操作地連接之核酸之轉錄。
如本文所用,「治療(treatment)」或「治療(treating)」為獲得有益或期望結果、包括臨床結果之方法。出於本發明之目的,有益或期望之臨床結果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中之一或多者:減輕由疾病引起之一或多種症狀,降低疾病之程度,穩定疾病(例如,防止或延遲疾病之惡化),防止或延遲疾病之擴散(例如轉移),防止或延遲疾病之復發,延遲或減緩疾病之進展,改善疾病狀態,提供疾病之緩解(部分或全部),減少治療疾病所需之一或多種其他藥物之劑量,延遲疾病之進展,提高或改善生活品質,增加體重增加及/或延長存活時間。「治療」亦涵蓋減少疾病之病理後果(例如癌症中之腫瘤體積)。本發明之方法考慮治療之該等態樣中之任一或多者。
術語「治療有效量」係指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之有效地「治療」個體之疾病或病症的量。在傳染病之情況下,治療有效量之組合物包含可改善患者 病況之組合物。
如本文所用,「醫藥學上可接受」或「藥理學上相容」意指並非在生物學上或其他方面不合意之材料,例如該材料可納入投與患者之醫藥組合物中,而不會引起任何顯著之不期望生物學效應或以有害之方式與含有該材料之組合物之任一其他組分相互作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賦形劑較佳滿足毒理學及製造測試之要求標準及/或包括在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編制之非活性成分指南中。
用於治療目的之「個體(subject)」或「個體(individual)」係指分類為哺乳動物之任何動物,包括人類、家養及農場動物,以及動物園、運動或寵物動物,如狗、馬、貓、牛等。
應理解,本文所述之本發明實施例包括「由實施例組成」及/或「基本上由實施例組成」。
本文提及之「約」值或參數包括(並闡述)針對該值或參數本身之變化。例如,提及「約X」之描述包括「X」之描述。
如本文所使用,提及「非」值或參數通常意指並闡述「不同於」值或參數。例如,該方法不用於治療X型癌症意指該方法用於治療除X型以外之類型之癌症。
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指示,否則如本文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單數形式「一個」、「或」及「該」包括複數個指代物。
共受體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嵌合受體(CR)之經改造免疫細胞,該嵌合受體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 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
在一些情況下,僅經由CR信號傳導結構域產生之信號不足以完全活化免疫細胞且亦需要二級或共刺激信號。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活化由兩類不同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序列介導:經由CR起始抗原依賴性初級活化之序列(例如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之信號傳導序列)及提供二級或共刺激信號之序列(在本文中稱為「共刺激信號傳導序列」)。共刺激信號傳導序列可存在於CR中;換言之,CR可進一步包含CR共刺激結構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序列由共受體提供。具體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嵌合共受體(CCO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靶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第一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嵌合共受體(CCOR)之第二核酸,其中CCO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靶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CR及C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CR不包含共刺激結構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用於破壞基因表現之細胞之修飾包括業內已知之任何該等技術,包括例如RNA干擾(例如siRNA、shRNA、miRNA)、基因編輯(例如基於CRISPR或TALEN之基因敲除)及諸如此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共受體。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及b)共受體(COR),其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iii)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及i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及b)共受體(COR),其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α4β7與CCR9。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CXCR5、α4β7及CCR9中之全部。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 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iii)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及i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CXCR5之核酸、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CR及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iii)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及i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抗CCR5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抗CCR5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 細胞包含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CXCR5之核酸、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CR及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廣泛中和抗體(「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廣泛中和抗體(「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iii)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及i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CXCR5之核酸、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CR及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 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廣泛中和抗體(「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廣泛中和抗體(「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iii)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及i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共受體(COR)之核酸,其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CXCR5之核酸、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CR及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改造以表現本文所述之CR、CCOR及一或多種COR。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b)嵌合共受體(CCOR),其包 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靶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及c)共受體(COR),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α4β7與CCR9。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CXCR5、α4β7及CCR9中之全部。在一些實施例中,CR不包含CR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第一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嵌合共受體(CCOR)之第二核酸,其中CCO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靶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及c)編碼共受體(COR)之第三核酸;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CCR9或其組合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包含編碼CXCR5之核酸、編碼α4β7之核酸及編碼CCR9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CR、CCOR及COR自核酸表現且定位於免疫細胞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CR不包含CR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CCR5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免疫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 性TCR亞單位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核酸,其包含編碼CR之核酸序列、編碼CCOR之核酸序列及/或編碼COR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R、CCOR及COR核酸序列各自含於不同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些或所有核酸序列含於同一載體中。載體可選自例如由哺乳動物表現載體及病毒載體(例如衍生自逆轉錄病毒、腺病毒、腺相關病毒、疱疹病毒及慢病毒之載體)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將一或多種載體整合至免疫細胞之宿主基因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CR、CCOR及/或COR核酸序列各自處於不同啟動子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具有相同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具有不同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些或所有核酸序列處於單個啟動子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些或所有啟動子為誘導型的。例如,CCOR及COR核酸可處於可在免疫細胞活化時誘導之啟動子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些或所有啟動子為組成型的。
在根據任一上述實施例之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細胞、B細胞、NK細胞、樹突細胞、嗜酸性球、巨噬細胞、淋巴樣細胞及肥大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T細胞及自然殺手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細胞毒性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富集CD4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富集CD8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衍生自原代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衍生自經人工誘導以具有免疫活性之細胞(例如iPS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衍生自CD4+免疫細胞(或富集CD4表現之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衍生自CD8+免疫細胞(或富集CD8表現之免疫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編碼CR、CCOR及COR之核酸中之兩者或更 多者處於單個啟動子之控制下時,該等核酸可經由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連接體連接: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及編碼自裂解2A肽(例如P2A、T2A、E2A或F2A)之核酸。
嵌合受體(CR)構築物
本文所述之CR包含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直接或間接融合至CR跨膜結構域。例如,CR可為自N末端至C末端包含以下之單個多肽: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CR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CR抗原結合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及CR細胞內結構域可彼此直接融合或經由連接體序列間接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非共價結合至包含CR跨膜結構域之多肽。此可藉由例如使用結合對之兩個成員來實現,該兩個成員一個融合至CR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融合至CR抗體結合結構域之C末端),另一個融合至CR跨膜結構域(例如,融合至CR跨膜結構域之N末端)。兩種組分經由結合對之兩個成員之相互作用而結合在一起。例如,CR可包含細胞外結構域,該細胞外結構域包含:i)包含CR抗原結合結構域及結合對之第一成員之第一多肽;及ii)包含結合對之第二成員之第二多肽,其中第一成員及第二成員彼此非共價結合。結合對之第一成員可直接或間接融合至CR抗原結合結構域。類似地,結合對之第二成員可直接或間接融合至CR跨膜結構域。合適之結合對包括(但不限於)白胺酸拉鏈、生物素/鏈黴親和素、MIC配位體/iNKG2D等。參見Cell 173,1426-1438,Oncoimmunology.2018;7(1):e1368604,US10259858B2。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兩個或更多個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串聯連接之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串聯連接之CD4 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串聯連接之CCR5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CCR5結合部分及/或bNAb部分係選自由scFv或sdAb組成之群。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包含功能性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其包括(但不限於)在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蛋白質中發現之序列:CD3ζ、FcRγ、FcRβ、CD3γ、CD3δ、CD3ε、CD5、CD22、CD79a、CD79b及CD66d。「功能性」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為當可操作地偶聯至合適受體時能夠轉導免疫細胞活化信號之序列。「非功能性」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可包含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之片段或變體,不能轉導免疫細胞活化信號。本文所述之CCOR缺乏功能性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缺乏任何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包含一或多個衍生自例如以下之跨膜結構域:CD28、CD3ε、CD3ζ、CD45、CD4、CD5、CD8、CD9、CD16、CD22、CD33、CD37、CD64、CD80、CD86、CD134、CD137或CD154。
CR抗原結合結構域可為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抗體部分或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結合至靶抗原且a)親和力為其對其他分子之結合親和力的至少約10倍(包括例如至少約10倍、20倍、30倍、40倍、50倍、75倍、100倍、200倍、300倍、400倍、500倍、750倍、1000倍或更大中之任一者);或b)Kd不大於其與其他分子結合之Kd的約1/10(例如不大於約1/10、1/20、1/30、1/40、1/50、1/75、1/100、1/200、1/300、1/400、1/500、1/750、1/1000或更小中之任一者)。結合親和力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ELISA、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分析或放射免疫沈澱分析(RIA)。Kd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利用例如Biacore儀器之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或利用例如Sapidyne儀器之動力學排斥分析(KinExA)。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抗體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多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雙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串聯scFv、雙價抗體(Db)、單鏈雙價抗體(scDb)、雙親和性重靶向(DART)抗體、雙可變結構域(DVD)抗體、化學交聯抗體、異源多聚體抗體或異源結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結構域抗體(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全人類的、與人類抗體框架區半合成的或人類化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包含衍生自一或多個抗體部分(例如單株抗體)之特異性CDR序列或該等序列之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之某些變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變體序列中之胺基酸取代實質上不會降低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靶抗原之能力。亦考慮了顯著提高靶抗原結合親和力或影響一些其他性質之改變,例如與靶抗原相關變體之特異性及/或交叉反應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CR靶抗原且Kd介於約0.1pM至約500nM之間(例如約0.1pM、1.0pM、10pM、50pM、100pM、500pM、1nM、10nM、50nM、100nM或500nM中之任一者,包括該等值之間之任何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當單獨表現或與沒有CCOR之COR共表現時,CR可進一步包含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可為包括例如以下之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結構域之一部分:CD28、4-1BB(CD137)、CD27、OX40、CD27、CD40、PD-1、ICOS、淋巴球功能相關抗原-1(LFA-1)、CD2、CD7、LIGHT、NKG2C、B7-H3、TNFRSF9、TNFRSF4、TNFRSF8、CD40LG、 ITGB2、KLRC2、TNFRSF18、TNFRSF14、HAVCR1、LGALS9、CD83及與CD83特異性結合之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包含4-1BB之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包含CD28之片段及4-1BB之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當與CCOR共表現時,CR不包含功能性共刺激結構域。
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或編碼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或編碼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 (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嵌合受體(C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或編碼一或多種COR(例如CXCR5)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CR為嵌合抗原受體(「CAR」)。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抗CD4 CA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D4 CAR,該抗CD4 CAR包含:i)特 異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抗CD4CAR之核酸,該抗CD4 CAR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為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抗CCR5 CA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CR5 CAR,該抗CCR5 CA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 含:編碼抗CCR5 CAR之核酸,該抗CCR5 CA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D4抗CCR5 CA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串聯抗CD4抗CCR5 CAR,該串聯抗CD4抗CCR5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串聯抗CD4抗CCR5 CAR之核酸,該串聯抗CD4抗CCR5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 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結合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結合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包含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D4 bNAb CA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D4 bNAb CAR,該抗CD4 bNAb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抗CD4 bNAb CAR之核酸,該抗CD4 bNAb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 (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包含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该bNAb包括VRC01、PGT121、3BNC117、10-1074、N6、VRC07、VRC07-523、eCD4-IG、10E8、10E8v4、PG9、PGDM 1400、PGT151、CAP256.25、35O22、8ANC195及諸如此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CR5 bNAb CA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CR5 bNAb CAR,該抗CCR5 bNAb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抗CCR5 bNAb CAR之核酸,該抗CCR5 bNAb CA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 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鉸鏈序列(例如衍生自CD8之鉸鏈序列);iii)CR跨膜結構域(例如CD8跨膜結構域),iv)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例如衍生自4-1BB或CD28之共刺激結構域);及v)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衍生自CD3ζ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该bNAb包括VRC01、PGT121、3BNC117、10-1074、N6、VRC07、VRC07-523、eCD4-IG、10E8、10E8v4、PG9、PGDM 1400、PGT151、CAP256.25、35O22、8ANC195及諸如此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CR為嵌合TCR受體(「cTCR」)。cTCR通常包含融合(直接或間接)至TCR亞單位(例如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及CD3δ)之全長或一部分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融合多肽可與其他TCR亞單位一起納入功能性TCR複合物中且賦予TCR複合物抗原特異性。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融合至CD3ε亞單位之全長或一部分(稱為「eTCR」)。cTCR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可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及TCR亞單位(或其一部分)可經由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融合。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進一步包含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其可與衍生出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CR跨膜結構域之TCR單位相同或不同。
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抗CD4 cTCR,其包含:i)特異 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D4 cTCR,該抗CD4 cT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抗CD4 cTCR之核酸,該抗CD4 cT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D4(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為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TCR亞單位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包含融合至全長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抗CCR5 cT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 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抗CCR5 cTCR,該抗CCR5 cT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抗CCR5 cTCR之核酸,該抗CCR5 cT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R5(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TCR亞單位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包含融合至全長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D4抗CCR5 cTC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 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串聯抗CD4抗CCR5 cTCR,該串聯抗CD4抗CCR5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串聯抗CD4抗CCR5 cTCR之核酸,該串聯抗CD4抗CCR5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為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TCR亞單位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 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包含融合至全長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CCR5結合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CCR5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D4 bNAb cTC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串聯抗CD4 bNAb cTCR,該串聯抗CD4 bNAb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串聯抗CD4 bNAb cTCR之核酸,該串聯抗CD4 bNAb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D4結合部分(例如抗CD4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 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R抗原結構域特異性識別結構域1。例如,CR抗原結構域可包含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之抗CD4抗體(例如scFv或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TCR亞單位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包含融合至全長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包括VRC01、PGT121、3BNC117、10-1074、N6、VRC07、VRC07-523、eCD4-IG、10E8、10E8v4、PG9、PGDM 1400、PGT151、CAP256.25、35O22、8ANC195及諸如此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串聯抗CCR5 bNAb cTCR,其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串聯抗CCR5 bNAb cTCR,該串聯抗CCR5 bNAb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 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串聯抗CCR5 bNAb cTCR之核酸,該串聯抗CCR5 bNAb cTCR包含:i)CR抗原結合結構域,其包含CCR5結合部分(例如抗CCR5抗體部分,例如scFv或sdAb)及bNAb部分(例如scFv或sdAb);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ii)視情況存在之連接體(例如GS連接體);iii)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iii)衍生自TCR亞單位之CR跨膜結構域,及iv)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TCR亞單位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同一TCR亞單位。在一些實施例中,CR跨膜結構域、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視情況存在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或其一部分衍生自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TCR包含融合至全長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及bNAb部分為串聯連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N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結合部分為bNAb部分之C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編碼bNAb之核酸,包括VRC01、PGT121、3BNC117、10-1074、N6、VRC07、VRC07-523、eCD4-IG、10E8、10E8v4、PG9、PGDM 1400、 PGT151、CAP256.25、35O22、8ANC195及諸如此類。
嵌合共刺激受體(CCOR)
本文所述之嵌合共刺激受體(CCOR)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抗原且可刺激在靶結合時在表面上功能性表現該嵌合共刺激受體之免疫細胞。CCOR包含提供靶結合特異性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跨膜結構域及可刺激免疫細胞之CCOR共刺激結構域。CCOR缺乏功能性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缺乏任何初級免疫細胞信號傳導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在經改造免疫細胞中之表現為可誘導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之表現可在經由CR信號傳導時誘導。
用於本發明CCOR之共刺激免疫細胞信號傳導結構域之實例包括T細胞受體(TCR)之共受體之細胞質序列,其可與CR協同作用,在CR接合後起始信號轉導,以及該等序列之任何衍生物或變體及具有相同功能能力之任何合成序列。
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可為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結構域之一部分,包括例如CD28、4-1BB(CD137)、CD27、OX40、CD27、CD40、PD-1、ICOS、淋巴球功能相關抗原-1(LFA-1)、CD2、CD7、LIGHT、NKG2C、B7-H3、TNFRSF9、TNFRSF4、TNFRSF8、CD40LG、ITGB2、KLRC2、TNFRSF18、TNFRSF14、HAVCR1、LGALS9、CD83及與CD83特異性結合之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包含4-1BB之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包含CD28之片段及4-1BB之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跨膜結構域包含一或多個衍生自例如以下之跨膜結構域:CD28、CD3ε、CD3ζ、CD45、CD4、CD5、CD8、CD9、CD16、CD22、CD33、CD37、CD64、CD80、CD86、CD134、CD137或CD154。
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抗原且a)親和力為其對其他分子之結合親和力的至少約10倍(包括例如至少約10倍、20倍、30倍、40倍、50倍、75倍、100倍、200倍、300倍、400倍、500倍、750倍、1000倍或更大中之任一者);或b)Kd不大於其與其他分子結合之Kd的約1/10(例如不大於約1/10、1/20、1/30、1/40、1/50、1/75、1/100、1/200、1/300、1/400、1/500、1/750、1/1000或更小中之任一者)。結合親和力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ELISA、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分析或放射免疫沈澱分析(RIA)。Kd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利用例如Biacore儀器之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或利用例如Sapidyne儀器之動力學排斥分析(KinExA)。
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抗體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多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雙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串聯scFv、雙價抗體(Db)、單鏈雙價抗體(scDb)、雙親和性重靶向(DART)抗體、雙可變結構域(DVD)抗體、化學交聯抗體、異源多聚體抗體或異源結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結構域抗體(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全人類的、與人類抗體框架區半合成的或人類化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包含衍生自一或多個抗體部分(例如單株抗體)之特異性CDR序列或該等序列之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之某些變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變體序列中之胺基酸取代實質上不會降低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 靶抗原之能力。亦考慮了顯著提高靶抗原結合親和力或影響一些其他性質之改變,例如與靶抗原相關變體之特異性及/或交叉反應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CCOR靶抗原且Kd介於約0.1pM至約500nM之間(例如約0.1pM、1.0pM、10pM、50pM、100pM、500pM、1nM、10nM、50nM、100nM或500nM中之任一者,包括該等值之間之任何範圍)。
CR及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
本文所述之CR及CCOR特異性識別選自由CD4、CCR5及CXCR4組成之群之靶抗原。如上文所論述,當CR特異性識別CD4時,CCOR將特異性識別CCR5或CXCR4。或者,當CR特異性識別CCR5或CXCR4時,CCOR將特異性識別CD4。靶抗原及抗原結合結構域更詳細論述於下文部分中,其通常適用於CR抗原結合結構域(及CR靶抗原)與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及CCOR靶抗原)。
在一些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CR5。CCR5為具有七個跨膜結構域之G蛋白偶聯受體,屬於整合膜蛋白之β趨化介素受體家族。CCR5包含352個胺基酸,約為41千道爾頓(kDa)。
CCR5主要在免疫系統之細胞(包括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及嗜酸性球)上表現,但其亦在內皮細胞、上皮細胞、血管平滑肌及成纖維細胞中表現。此外,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現之小膠質細胞、神經元及星形膠質細胞上表現。(參見Barmania,F.及Pepper,MS.Applied & Translational Genomics(2013)2(2013):3-16。)
CCR5在大多數HIV-I型原代分離物上表現且對感染之建立及維持至關重要。早期疾病中之HIV-1分離物傾向於使用CCR5作為與CD4之共受體進入CD4+ T細胞中。與未感染之對照相比,已顯示在感染HIV之個體中,CCR5 在CD4+ T細胞上上調(參見Ostrowski,MA等人,J.Immunol.(1998)161(6):3195-3201)。個體間CCR5表面表現之可變性為可量測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CR5之細胞外結構域變體。在其他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CR5之跨膜結構域變體。在其他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CR5之細胞外結構域及跨膜結構域變體(關於若干CCR5變體及所得HIV感染性之分析參見Zack Howard,OM等人,J.Biol.Chem.(1999)274(23):16228-16234。)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識別CCR5之配位體、其能夠識別CCR5之片段。識別CCR5之配位體包括(但不限於)MIP-1α、MIP-1β及RANTES。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MIP-1α,亦稱為CCL3。MIP-1α為參與急性發炎期間之多形核白血球之募集及活化之細胞介素。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MIP-1β,亦稱為CCL4。MIP-1β為包括自然殺手細胞及單核球在內之許多免疫細胞之化學引誘劑。MIP1-β由免疫系統之多種細胞(包括單核球、T細胞、B細胞亦及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及上皮細胞)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配位體RANTES,亦稱為CCL5。RANTES將白血球募集至發炎位點,並用作免疫系統中各種細胞(包括T細胞、嗜鹼性球及嗜酸性球)之化學引誘劑。在其他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結合至CCR5之另一配位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識別CCR5之抗體部分,例如本文所述之任一抗體部分。示例性抗CCR5抗體可參見WO2006103100,其以引用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XCR4。CXCR4亦稱為4型C-X-C趨化介素受體,為α趨化介素受體,其結合配位體SDF-1並經由若干種不同途徑傳遞細胞內信號,導致鈣增加及/或cAMP含量降低。其主要在免疫細胞(包括CD4+ T細胞)上表現,但亦在中樞神經系統之細胞上表現。CXCR4為具有七個 跨膜螺旋之G蛋白偶聯受體,且包含352個胺基酸。
CXCR4為HIV分離物可用來感染CD4+ T細胞之若干種趨化介素受體之一。HIV之T細胞嗜性分離物可感染在表面上表現CXCR4之CD4+ T細胞。CXCR4為HIV進入T細胞中之共受體且已證明某些鼠類抗CXCR4抗體能夠抑制HIV分離物進入T細胞中(參見Hou,T.等人(1998)J.Immunol.160:180-188;Carnec,X.等人(2005)J.Virol.79:1930-1938)。CXCR4可用作病毒進入細胞中之受體,並且針對CXCR4之抗體已用於抑制使用CXCR4作為受體之該等病毒之細胞進入。參見WO2008060367及WO2011098762。
與未感染之對照相比,CXCR4在感染HIV之個體中在CD4+及CD8+ T細胞以及CD14+單核球上下調(參見Ostrowski,MA等人,J.Immunol.(1998)161(6):3195-3201)。隨著疾病進展,HIV-1分離物使用CXCR4作為與CD4之共受體進入細胞;CXCR4不像CCR5那樣在感染早期用作共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CXCR4配位體,例如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或CXCL12),或其識別CXCR4之片段。SDF-1對淋巴球有強烈之趨化性,其在許多組織(包括(但不限於)胸腺、脾臟及骨髓)中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DF-1之七種同種型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MIF、泛素或其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識別CXCR4之抗體部分,例如本文所述之任一抗體部分。示例性抗CXCR4抗體可參見WO2008060367及WO2011098762,其以引用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靶抗原為CD4,亦稱為分化簇4。CD4為發現於免疫細胞、尤其CD4+或輔助T細胞之表面上之醣蛋白。CD4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之成員。CD4包含四個細胞外免疫球蛋白結構域(D1至D4)。D1及D3顯示與免疫球蛋白可變結構域相似,而D2及D4顯示與免疫球蛋白恆定結構域相似。
CD4為HIV-1進入及感染所需之重要細胞表面分子。HIV-1進入由病毒包膜(Env)醣蛋白gp120與T細胞受體CD4之結構域1(D1)之相互作用觸發。隨著HIV感染之進展,更多之CD4+ T細胞由病毒靶向及破壞,導致免疫系統日益受損;因此,CD4+ T細胞計數用作個體中HIV/AIDS之進展及階段之代表。此外,HIV基因產物Env、Vpu及Nef在HIV感染過程中參與CD4之下調(參見Tanaka,M.等人,Virology(2003)311(2):316-325)。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結合CD4 D1或CD4 D2/D3且a)親和力為其對其他分子之結合親和力的至少約10(包括例如至少約10倍、20倍、30倍、40倍、50倍、75倍、100倍、200倍、300倍、400倍、500倍、750倍、1000倍或更大中之任一者);或b)Kd不大於其與其他分子結合之Kd的約1/10(例如不大於約1/10、1/20、1/30、1/40、1/50、1/75、1/100、1/200、1/300、1/400、1/500、1/750、1/1000或更小中之任一者)。結合親和力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ELISA、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分析或放射免疫沈澱分析(RIA)。Kd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來測定,例如利用例如Biacore儀器之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或利用例如Sapidyne儀器之動力學排斥分析(KinExA)。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D4之肽配位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抗體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多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雙特異性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串聯scFv、雙價抗體(Db)、單鏈雙價抗體(scDb)、雙親和性重靶向(DART)抗體、雙可變結構域(DVD)抗體、化學交聯抗體、異源多聚體抗體或異源結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為單結構域抗體(sdAb)。在一些實施例 中,抗體部分為全人類的、與人類抗體框架區半合成的或人類化的。
抗體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衍生自一或多個抗體部分(例如本文所揭示之任一特異性抗體)之特異性CDR序列或該等序列之包含一或多種胺基酸取代之某些變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變體序列中之胺基酸取代實質上不會降低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靶抗原之能力。亦考慮了顯著提高靶抗原結合親和力或影響一些其他性質之改變,例如與靶抗原相關變體之特異性及/或交叉反應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CD4 D1或D2/3且Kd介於約0.1pM至約500nM之間(例如約0.1pM、1.0pM、10pM、50pM、100pM、500pM、1nM、10nM、50nM、100nM或500nM中之任一者,包括該等值之間之任何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CD4之D1表位。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在以下區域之任一或多者內之表位:CD4之胺基酸26-125、26-46、46-66、66-86、86-106、106-125,其中胺基酸編號係根據SEQ ID NO.1。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在以下區域之任一或多者內之表位:SEQ ID NO.1之胺基酸26-125、26-46、46-66、66-86、86-106、106-125。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CD4之D1,介於約0.1pM至約500nM之間(例如約0.1pM、1.0pM、10pM、50pM、100pM、500pM、1nM、10nM、50nM、100nM或500nM中之任一者,包括該等值之間之任何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為人類CD4。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衍生自紮木單抗(zanolimumab),例如如WO1997013852中所揭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與紮木單抗競爭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與紮木單抗相同或重疊之表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CD4之D2或D3表位。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在以下區域之任一或多者內之表位:CD4 之胺基酸126-317、126-203、204-317、126-146、146-166、166-186、186-206、206-226、226-246、246-266、266-286、286-306及306-317,其中胺基酸編號係根據SEQ ID NO.1。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在以下區域之任一或多者內之表位:SEQ ID NO.1之胺基酸126-317、126-203、204-317、126-146、146-166、166-186、186-206、206-226、226-246、246-266、266-286、286-306及306-317。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CD4之D2或D3且kd介於約0.1pM至約500nM之間(例如約0.1pM、1.0pM、10pM、50pM、100pM、500pM、1nM、10nM、50nM、100nM或500nM中之任一者,包括該等值之間之任何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CD4為人類CD4。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衍生自艾巴利珠單抗(ibalizumab)或曲加珠單抗(tregalizumab),例如如US20130195881及WO2004083247中所揭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與艾巴利珠單抗或曲加珠單抗競爭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與艾巴利珠單抗或曲加珠單抗相同或重疊之表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CD4之配位體或其能夠結合CD4之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CD4之配位體為IL-16,一種調節T細胞活化及抑制HIV複製之多效細胞介素。在其他實施例中,CD4之配位體為II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I類MHC)。II類MHC分子通常發現於免疫系統之抗原呈遞細胞上,包括B細胞、樹突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及胸腺上皮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II類MHC配位體呈遞致病肽以呈遞給CD4,隨後呈遞給免疫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包膜醣蛋白gp120或其片段。由HIV env基因編碼之天然gp120為在HIV病毒包膜上發現之120kDa醣蛋白,其在HIV與靶細胞之連接中起重要作用。gp120結合至靶細胞CD4及趨化介素受體家族成員,包括CCR5,以便靶細胞高效感染HIV。已顯示gp120及CD4之 複合物特異性地與CCR5相互作用,並抑制天然CCR5配位體如MIP-1α及MIP-1β之結合(Wu,L.等人,(1996)Nature 384:179-183)。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抗原結合結構域為gp120時,經改造免疫細胞不包含CCOR。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中之CR包含C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不結合CD4、CCR5及CXCR4中之一或多者之經修飾gp120。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結合至CD4而非CCR5或CXCR4之經修飾gp120。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結合至CCR5而非CD4或CXCR4之經修飾gp120。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結構域為結合至CXCR4而非CCR5或CD4之經修飾gp120。
共受體(「COR」)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共受體(「COR」)。
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促進免疫細胞遷移至濾泡。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促進免疫細胞遷移至腸。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促進免疫細胞遷移至皮膚。
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CXCR5。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CCR9。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α4β7(亦稱為整合素α4β7)。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包含兩個或更多個選自由CXCR5、α4β7及CCR9組成之群之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包含α4β7與CCR9。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包含CXCR5、α4β7及CCR9。
CCR9亦稱為9型C-C趨化介素受體(CCR9),為β趨化介素受體家族之成員且因應其結合配位體CCL25而介導趨化作用。CCR9經預測為結構類似於G蛋白偶聯受體之七跨膜結構域蛋白。CCR9在胸腺及小腸之T細胞上表現,並在調節T淋巴球之發育及遷移中發揮作用(Uehara,S.等人,(2002)J. Immunol.168(6):2811-2819)。已顯示CCR9/CCL25將免疫細胞引導至小腸(Pabst,O.等人,(2004).J.Exp.Med.199(3):411)。因此,在免疫細胞中共表現CCR9可將經改造免疫細胞引導至腸。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CCR9之剪接變體。
α4β7或淋巴球派爾斑黏附分子(lymphocyte Peyer patch adhesion molecule,LPAM)為在淋巴球上表現且負責T細胞歸巢至腸相關淋巴樣組織中之整合素(Petrovic,A.等人(2004)Blood 103(4):1542-1547)。α4β7為異二聚體,包含CD49d(ITGA4之蛋白質產物,ITGA4為編碼α4整合素亞單位之基因)及ITGB7(ITGB4之蛋白質產物,ITGB4為編碼β7整合素亞單位之基因)。在一些實施例中,α4之剪接變體納入α4β7異二聚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β7之剪接變體納入α4β7異二聚體中。在其他實施例中,α4之剪接變體及β7之剪接變體納入異二聚體中。α4β7單獨或與CCR9組合之共表現可將經改造免疫細胞引導至腸。
儘管α4β7與CCR9皆有歸巢至腸之功能,但其不一定為共調節的。維生素A代謝物視黃酸在誘導CCR9及α4β7之表現中起作用。然而,α4β7表現可經由其他方式誘導,而CCR9表現需要視黃酸。此外,結腸嗜性T細胞僅表現α4β7,而不表現CCR9,此顯示兩種受體並不總為共表現或共調節的。(參見Takeuchi,H.等人,J.Immunol.(2010)185(9):5289-5299。)
在一些實施例中,CCR9及α4β7用作靶向腸之COR。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表現CXCR5,亦稱為5型C-X-C趨化介素受體。CXCR5為含有七個跨膜結構域之G蛋白偶聯受體,其屬於CXC趨化介素受體家族。CXCR5及其配位體趨化介素CXCL13在將淋巴細胞運輸至次級淋巴樣組織(包括淋巴結及脾)內之濾泡中發揮中心作用。(Bürkle,A.等人(2007)Blood 110:3316-3325。)特別地,CXCR5使得T細胞能夠因應CXCL13遷移至淋巴結B細胞區(Schaerli,P.等人(2000)J.Exp.Med.192(11):1553-1562。)當在免疫細胞中表現時,CXCR5可用作將經改造免疫細胞靶向濾泡之COR。在一些實施 例中,使用CXCR5之剪接變體。
一般而言,上述任一COR之非天然變體可包含/表現在經改造免疫細胞中。例如,該等變體可含有一或多個突變,但仍然保持相應天然受體之一些或多個功能。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天然CCR9、α4β或CXCR5之變體,其中該變體具有與天然CCR9、α4β或CXCR5至少約90%、95%、96%、97%、98%或99%中之任一者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天然CCR9、α4β或CXCR5之變體,其中與天然之CCR9、α4β或CXCR5相比,該變體包含不超過約1、2、3、4、5、6、7、8、9或10個中之任一者之胺基酸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趨化介素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OR為整合素。在一些實施例中,COR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CR1、CCR2、CCR3、CCR4、CCR5、CCR6、CCR7、CCR8、CCR9、CCR10、CXCR1、CXCR2、CXCR3、CXCR4、CXCR5、CXCR6、CX3CR1、XCR1、ACKR1、ACKR2、ACKR3、ACKR4、CCRL2。
在一些實施例中,COR在衍生出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免疫細胞中不正常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COR在衍生出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免疫細胞中少量表現。
抗HIV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經改造免疫細胞進一步表現(並分泌)抗HIV抗體,例如廣泛中和抗體(「bNAb」)。在一些實施例中,當CR為串聯CR時,CR抗原結合結構域可包含抗HIV抗體部分(例如bNAb部分)。bNAb結合至HIV包膜蛋白且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受體之結合。本文所述之bNAb部分係指保留廣泛中和抗體活性及/或結合特異性之抗體或其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bNAb部分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bNAb部分為sdAb。
bNAb最初在精英控制者中發現,其感染了HIV,但不用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即可自然控制病毒感染。bNAb為中和多種HIV病毒株之中和抗體。bNAb靶向病毒之保守表位,即使病毒經歷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分泌廣泛中和抗體來阻斷新宿主細胞之HIV感染。
在一些實施例中,bNAb特異性識別gp41、V1V2聚醣、聚醣外結構域、V3聚醣或CD4結合位點之MPER上之病毒表位。bNAb阻斷病毒包膜醣蛋白與CD4之相互作用。Mascola及Haynes,Immunol.Rev.2013年7月;254(1):225-44。合適之bNAb包括(但不限於)VRC01、PGT-121、3BNC117、10-1074、N6、VRC07、VRC07-523、eCD4-IG、10E8、10E8v4、PG9、PGDM 1400、PGT151、CAP256.25、35O22、8ANC19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年12月23日:第7卷,第319期,第319頁ra206;PLoS Pathog.2013;9(5):e1003342;Nature.2015年6月25日;522(7557):487-91;Nat Med.2017年2月;23(2):185-191;Nature Immunology第19卷,第1179-1188頁(2018)。其他合適之廣泛中和抗體可參見例如Cohen等人,Current Opin.HIV AIDS,2018年7月;13(4):366-373;Mascola及Haynes,Immunol.Rev.2013年7月;254(1):225-44。
核酸
本文亦提供編碼本文所述之CR、CCOR及/或COR之核酸(或一組核酸)以及包含該(等)核酸之載體。
CR、CCOR及/或COR之表現可藉由將核酸插入合適之表現載體中來達成,使得核酸可操作地連接至5’及/或3’調節元件,包括例如啟動子(例如淋巴球特異性啟動子)及3’非轉譯區(UTR)。載體可適合於在宿主細胞中複製及整合。典型之選殖及表現載體含有轉錄及轉譯終止子、起始序列及可用於調節期望核酸序列之表現之啟動子。
核酸可選殖至許多類型之載體中。例如,核酸可選殖至包括(但不限 於)以下之載體中:質體、噬菌粒、噬菌體衍生物、動物病毒及黏粒。尤其關注之載體包括表現載體、複製載體、探針生成載體及測序載體。
此外,表現載體可以病毒載體之形式提供給細胞。病毒載體技術為業內眾所周知。可用作載體之病毒包括(但不限於)逆轉錄病毒、腺病毒、腺相關病毒、疱疹病毒及慢病毒。通常,合適之載體含有在至少一種生物體中起作用之複製起點、啟動子序列、方便之限制性內切酶位點及一或多個選擇性標記物。
已經開發了許多基於病毒之系統用於將基因轉移至哺乳動物細胞中。例如,逆轉錄病毒為基因遞送系統提供方便之平台。可使用業內已知之技術將所選基因插入載體中並包裝在逆轉錄病毒顆粒中。然後可在活體內或離體分離重組病毒並將其遞送至個體之細胞。許多逆轉錄病毒系統為業內已知。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腺病毒載體。許多腺病毒載體為業內已知。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慢病毒載體。衍生自逆轉錄病毒如慢病毒之載體為達成長期基因轉移之合適工具,此乃因其允許轉基因之長期穩定整合及其在子細胞中之繁殖。慢病毒載體比衍生自腫瘤逆轉錄病毒如鼠類白血病病毒之載體具有之額外優勢在於,其可轉導非增殖細胞,如肝細胞。其亦有免疫原性低之額外優勢。
額外啟動子元件(例如增強子)調節轉錄起始之頻率。通常,該等啟動子位於起始位點上游30-110bp之區域中,但最近顯示許多啟動子亦含有起始位點下游之功能元件。啟動子元件之間之間隔通常具有撓性,使得當元件相對於彼此倒置或移動時,啟動子功能得以保留。在胸苷激酶(tk)啟動子中,在活性開始下降之前,啟動子元件之間之間隔可增加至50bp。
合適啟動子之一個實例為立即早期巨細胞病毒(CMV)啟動子序列。此啟動子序列為強組成型啟動子序列,能夠驅動與其可操作連接之任何多核苷酸序列之大量表現。合適啟動子之另一實例為延伸生長因子-1α(EF-1α)。然而,亦可使用其他組成型啟動子序列,包括(但不限於)猿猴病毒40(SV40)早期啟動 子、小鼠乳腺腫瘤病毒(MMT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長末端重複序列(LTR)啟動子、MoMuLV啟動子、禽白血病病毒啟動子、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立即早期啟動子、勞斯肉瘤(Rous sarcoma)病毒啟動子以及人類基因啟動子,例如(但不限於)肌動蛋白啟動子、肌球蛋白啟動子、血紅素啟動子及肌酸激酶啟動子。
為了評估多肽或其部分之表現,欲引入細胞中之表現載體亦可含有選擇性標記基因或報導基因或兩者,以有利于自尋求經由病毒載體轉染或感染之細胞群體中鑑定及選擇表現細胞。在其他態樣中,選擇性標記可攜帶在單獨之一段DNA上,並用於共轉染程序中。選擇性標記與報導基因皆可側接有適當之調節序列,以使得能夠在宿主細胞中表現。有用之選擇性標記包括例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例如neo及諸如此類。
報導基因用於鑑定潛在轉染細胞及評估調節序列之功能。一般而言,報導基因為不存在於接受體生物體或組織中或由接受體生物體或組織表現且編碼之多肽之表現由一些容易檢測到之性質(例如酶活性)顯現之基因。在將DNA引入接受體細胞中後,在合適之時間分析報導基因之表現。合適之報導基因可包括編碼螢光素酶、β-半乳糖苷酶、氯黴素乙醯轉移酶、分泌型鹼性磷酸酶或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之基因。合適之表現系統為眾所周知的,並且可使用已知技術製備或在商業上獲得。一般而言,具有顯示報導基因之最高表現量之最小5'側接區之構築物鑑定為啟動子。該等啟動子區域可連接至報導基因,並用於評估劑調節啟動子驅動轉錄之能力。
確認哺乳動物細胞中異源核酸存在之示例性方法包括例如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分子生物學分析,例如南方及北方印跡、RT-PCR及PCR;生化分析,例如藉由例如免疫學方法(如ELISA及西方印跡)檢測特定肽之存在或不存在。
確認哺乳動物細胞中異源核酸存在之示例性方法包括例如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分子生物學分析,例如南方及北方印跡、RT-PCR及PCR;生化分析,例如藉由例如免疫學方法(如ELISA及西方印跡)檢測特定肽之存在或不存在。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核酸序列中之每一者含於單獨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些核酸序列含於同一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有核酸序列皆含於同一載體中。載體可選自例如由哺乳動物表現載體及病毒載體(例如衍生自逆轉錄病毒、腺病毒、腺相關病毒、疱疹病毒及慢病毒之載體)組成之群。
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包含編碼CR多肽鏈之第一核酸序列、視情況存在之編碼CCOR多肽鏈之第二核酸、視情況存在之編碼COR多肽鏈之第三核酸及視情況存在之編碼bNAb多肽之第四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序列含於第一載體中,第二核酸序列含於第二載體中,第三核酸序列含於第三載體中,及/或第四核酸序列含於第四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核酸序列含於第一載體中,且第三核酸序列及/或第四核酸序列含於第二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核酸序列含於第一載體中,且第二核酸序列及/或第四核酸序列含於第二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及第三核酸序列含於第一載體中,且第一核酸序列及/或第四核酸序列含於第二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核酸序列含於同一載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核酸可經由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連接體彼此連接: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及編碼自裂解2A肽(例如P2A、T2A、E2A或F2A)之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核酸序列處於第一啟動子之控制下,第二核酸序列處於第二啟動子之控制下,第三核酸序列處於第三啟動子之控制下,及/ 或第四核酸序列處於第四啟動子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或第四啟動子中之一些或全部具有相同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啟動子中之一些或全部具有不同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核酸序列中之一些或全部在多順反子載體中之單個啟動子之控制下以單個轉錄物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啟動子為誘導型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及/或第四核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誘導型啟動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核酸序列中之一些或全部在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中具有相似(例如實質上或大致相同)之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及視情況第四核酸序列中之一些在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中之表現量相差至少約2倍(例如至少約2倍、3倍、4倍、5倍或更大中之任一者)。表現可在mRNA或蛋白質層面上確定。可藉由使用各種眾所周知之方法(包括北方印跡、定量RT-PCR、微陣列分析及諸如此類)量測自核酸轉錄之mRNA之量來確定mRNA表現量。蛋白質表現量可藉由已知方法量測,包括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蛋白質印跡分析、發光分析、質譜、高效液相層析、高壓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及諸如此類。
在細胞(如免疫細胞)中引入及表現基因之方法為業內已知。在表現載體之上下文中,載體可藉由業內之任何方法容易地引入宿主細胞中,如哺乳動物、細菌、酵母或昆蟲細胞。例如,表現載體可藉由物理、化學或生物手段轉移至宿主細胞中。
將多核苷酸引入宿主細胞中之物理方法包括磷酸鈣沈澱、脂轉染、粒子轟擊、顯微注射、電穿孔及諸如此類。產生包含載體及/或外源核酸之細胞之方法為業內眾所周知。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磷酸鈣轉染將多核苷酸引入宿主細胞中。
將所關注多核苷酸引入宿主細胞中之生物學方法包括使用DNA及 RNA載體。病毒載體、尤其逆轉錄病毒載體已成為最廣泛使用之將基因插入哺乳動物(如人類)細胞中之方法。其他病毒載體可衍生自慢病毒、痘病毒、單純疱疹病毒1、腺病毒及腺相關病毒及諸如此類。
將多核苷酸引入宿主細胞(如免疫細胞)中之化學方法包括膠體分散系統,如大分子複合物、奈米膠囊、微球、珠粒及基於脂質之系統,包括水包油乳液、膠束、混合膠束及脂質體。用作活體外及活體內遞送媒劑之示例性膠體系統為脂質體(例如人工膜囊泡)。
在使用非病毒遞送系統之情況下,示例性遞送媒劑為脂質體。考慮使用脂質調配物將核酸引入宿主細胞中(活體外、離體或活體內)。在另一態樣中,核酸可與脂質締合。與脂質締合之核酸可囊封在脂質體之水性內部,散佈在脂質體之脂質雙層內,經由與脂質體及寡核苷酸皆締合之連接分子連接至脂質體,包封在脂質體中,與脂質體複合,分散在含有脂質之溶液中,與脂質混合,與脂質組合,以懸浮液形式含於脂質中,含有膠束或與膠束複合,或以其他方式與脂質締合。脂質、脂質/DNA或脂質/表現載體相關組合物並不限於溶液中之任何特定結構。例如,其可以雙層結構、膠束或「塌陷」結構存在。其亦可簡單地散佈在溶液中,可能形成大小或形狀不均勻之聚集體。脂質為脂肪物質,可為天然或合成脂質。例如,脂質包括天然存在於細胞質中之脂肪滴,以及含有長鏈脂肪烴及其衍生物(如脂肪酸、醇、胺、胺基醇及醛)之一類化合物。
不管用於將外源核酸引入宿主細胞中或以其他方式將細胞暴露於本發明抑制劑之方法如何,為了確認宿主細胞中重組DNA序列之存在,可進行多種分析。該等分析包括例如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分子生物學」分析,例如南方及北方印跡、RT-PCR及PCR;「生化」分析,例如藉由例如免疫學方法(ELISA及西方印跡)或藉由本文所述之分析來檢測特定肽之存在或不存在,以鑑定在本發明範圍內之劑。
抗體部分
本文所述之多種構築物(例如CR抗原結合結構域或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抗體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包含單株抗體之VH及VL結構域或其變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進一步包含單株抗體之CH1及CL結構域或其變體。單株抗體可例如使用雜交瘤方法、例如Kohler及Milstein,Nature,256:495(1975)及Sergeeva等人,Blood,117(16):4262-4272所述之方法製備。
在雜交瘤方法中,通常用免疫劑對倉鼠、小鼠或其他合適之宿主動物實施免疫以引發產生或能夠產生將特異性結合至免疫劑之抗體之淋巴球。或者,淋巴球可在活體外進行免疫。免疫劑可包括所關注蛋白質之多肽或融合蛋白,或包含至少兩種分子之複合物,例如包含肽及MHC蛋白之複合物。通常,若期望人類來源之細胞,則使用外周血淋巴球(「PBL」),或者若期望非人類哺乳動物來源,則使用脾細胞或淋巴結細胞。然後用合適之融合劑如聚乙二醇將淋巴球與永生化細胞系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永生化細胞系通常為轉化之哺乳動物細胞,特別是囓齒類動物、牛及人類來源之骨髓瘤細胞。通常,使用大鼠或小鼠骨髓瘤細胞系。雜交瘤細胞可在合適之培養基中培養,該培養基較佳含有一或多種抑制未融合之永生化細胞生長或存活之物質。例如,若親代細胞缺乏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或HPRT),則雜交瘤之培養基通常將包括次黃嘌呤、胺基喋呤及胸苷(「HAT培養基」),此防止HGPRT缺陷細胞之生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永生化細胞系高效融合,支持所選抗體產生細胞對抗體之穩定大量表現,並且對培養基如HAT培養基敏感。在一些實施例中,永生化細胞系為鼠類骨髓瘤系,其可自例如Salk Institute Cell Distribution Center,San Diego,California及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Manassas,Virginia獲得。亦已闡述人類骨髓瘤及小鼠-人類雜骨髓瘤細胞系用於生產人類單株抗體。Kozbor,J.Immunol.,133:3001(1984);Brodeur等人,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Marcel Dekker,Inc.:New York,1987)第51-63頁。
然後可分析培養雜交瘤細胞之培養基中是否存在針對多肽之單株抗體。雜交瘤細胞產生之單株抗體之結合特異性可藉由免疫沈澱或活體外結合分析(例如放射免疫分析(RIA)或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來確定。該等技術及分析為業內已知。單株抗體之結合親和力可藉由例如Munson及Pollard,Anal.Biochem.,107:220(1980)之斯卡查德分析(Scatchard analysis)來確定。
在鑑定期望雜交瘤細胞後,可藉由限制性稀釋程序對純系進行亞選殖,並藉由標準方法生長。Goding,參見上文。適用於此目的之培養基包括例如達爾伯克氏改良伊格爾培養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及RPMI-1640培養基。或者,雜交瘤細胞可在哺乳動物活體內以腹水生長。
亞純系分泌之單株抗體可藉由習用免疫球蛋白純化程序自培養基或腹水分離或純化,該等純化程序為例如蛋白質A-Sepharose、羥基磷灰石層析、凝膠電泳、透析或親和層析。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部分包含選自抗體部分文庫(例如呈現scFv或Fab片段之噬菌體文庫)之純系之序列。純系可藉由篩選具有一或多種期望活性之抗體片段之組合文庫來鑑定。例如,業內已知多種方法來生成噬菌體展示文庫並篩選該等文庫中具有期望結合特徵之抗體。該等方法綜述於例如Hoogenboom等人,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1-37(O'Brien等人編輯,Human Press,Totowa,N.J.,2001)且進一步闡述於例如McCafferty等人,Nature 348:552-554;Clackson等人,Nature 352:624-628(1991);Marks等人,J.Mol.Biol.222:581-597(1992);Marks及Bradbury,Methods inMolecular Biology 248:161-175(Lo編輯,Human Press,Totowa,N.J.,2003);Sidhu等人,J.Mol.Biol.338(2):299-310(2004);Lee等人,J.Mol.Biol.340(5):1073-1093(2004);Fellouse,Proc.Natl.Acad. Sci.USA 101(34):12467-12472(2004);及Lee等人,J.Immunol.Methods 284(1-2):119-132(2004)。
在某些噬菌體展示方法中,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分開選殖VH及VL基因譜,並在噬菌體文庫中隨機重組,然後可篩選抗原結合噬菌體,如Winter等人,Ann.Rev.Immunol.,12:433-455(1994)中所述。噬菌體通常將抗體片段展示為單鏈Fv(scFv)或Fab片段。來自免疫源之文庫提供針對免疫原之高親和力抗體,而不需要構築雜交瘤。或者,可(例如,自人類)選殖原初譜以向各種無任何免疫之非自體抗原亦及自體抗原提供單一抗體源,如Griffiths等人,EMBO J,12:725-734(1993)所述。最後,亦可藉由以下方式以合成方式製得原初文庫:選殖來自幹細胞之未重排V基因區段,且使用含有隨機序列之PCR引子編碼高度可變之CDR3區並在活體外實現重排,如Hoogenboom及Winter,J.Mol.Biol.,227:381-388(1992)所述。闡述人類抗體噬菌體文庫之專利公開案包括例如:美國專利第5,750,373號及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5/0079574號、第2005/0119455號、第2005/0266000號、第2007/0117126號、第2007/0160598號、第2007/0237764號、第2007/0292936號及第2009/0002360號。
抗體部分可使用噬菌體展示來製備,以篩選特異性針對靶抗原(如CD4、CCR5或CXCR4多肽)之抗體之文庫。該文庫可為人類scFv噬菌體展示文庫,其具有至少1×109(例如至少約1×109、2.5×109、5×109、7.5×109、1×1010、2.5×1010、5×1010、7.5×1010或1×1011中之任一者)獨特之人類抗體片段之多樣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文庫為自健康供體之人類PMBC及脾提取之DNA構築之原初人類文庫,涵蓋所有人類重鏈及輕鏈亞家族。在一些實施例中,文庫為自各種疾病患者(例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癌症患者及傳染病患者)分離之PBMC中提取之DNA構築之原初人類文庫。在一些實施例中,文庫為半合成之人類文庫,其中重鏈CDR3為完全隨機的,所有胺基酸(除了半胱胺酸)同樣可能 存在於任何給定之位置(例如,參見Hoet,R.M.等人,Nat.Biotechnol.23(3):344-348,2005)。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合成人類文庫之重鏈CDR3具有約5至約24個(例如約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或24個中之任一者)胺基酸之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文庫為完全合成之噬菌體展示文庫。在一些實施例中,文庫為非人類噬菌體展示文庫。
以高親和力結合至靶抗原之噬菌體純系可藉由噬菌體與靶抗原之反復結合來選擇,該靶抗原結合至固體支持物(例如,用於溶液淘選之珠粒或用於細胞淘選之哺乳動物細胞),隨後去除未結合之噬菌體並溶析特異性結合之噬菌體。在溶液淘選之實例中,靶抗原可經生物素化以固定至固體支持物上。將生物素化之靶抗原與噬菌體文庫及固體支持物如鏈黴親和素結合之Dynabeads M-280混合,然後分離靶抗原-噬菌體-珠粒複合物。然後溶析結合之噬菌體純系並用於感染合適之宿主細胞,如大腸桿菌XL1-Blue,用於表現及純化。在細胞淘選之實例中,將表現CD4、CCR5或CXCR4之細胞與噬菌體文庫混合,之後收集細胞,溶析結合之純系並用於感染合適之宿主細胞以進行表現及純化。淘選可用溶液淘選、細胞淘選或兩者之組合進行多輪(例如約2輪、3輪、4輪、5輪、6輪或更多輪中之任一者),以富集特異性結合至靶抗原之噬菌體純系。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包括例如ELISA及FACS)測試富集之噬菌體純系與靶抗原之特異性結合。
人類及人類化抗體部分
本文所述之抗體部分可為人類或人類化的。非人類(例如鼠類)抗體部分之人類化形式為通常含有衍生自非人類免疫球蛋白之最小序列之嵌合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鏈或其片段(例如Fv、Fab、Fab’、F(ab’)2、scFv或抗體之其他抗原結合子序列)。人類化抗體部分包括人類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鏈或其片段(受體抗體),其中來自接受體CDR之殘基經來自具有期望特異性、親和力及 能力之非人類物種(供體抗體)如小鼠、大鼠或兔之CDR之殘基替代。在一些情況下,人類免疫球蛋白之Fv框架殘基經相應非人類殘基替代。人類化抗體部分亦可包含既不存在於接受體抗體部分亦不存在於導入之CDR或框架序列中之殘基。一般而言,人類化抗體部分可包含實質上所有之至少一個可變結構域,通常為兩個可變結構域,其中所有或實質上所有之CDR區域對應於非人類免疫球蛋白之區域,並且所有或實質上所有之FR區域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共有序列之區域。例如,參見Jones等人,Nature,321:522-525(1986);Riechmann等人,Nature,332:323-329(1988);Presta,Curr.Op.Struct.Biol.,2:593-596(1992)。
通常,人類化抗體部分具有一或多個自非人類來源引入其中之胺基酸殘基。該等非人類胺基酸殘基通常稱為「導入」殘基,其通常取自「導入」可變結構域。根據一些實施例,人類化基本上可按照Winter及同事之方法(Jones等人,Nature,321:522-525(1986);Riechmann等人,Nature,332:323-327(1988);Verhoeyen等人,Science,239:1534-1536(1988))藉由用囓齒類動物CDR或CDR序列取代人類抗體部分之相應序列來進行。因此,該等「人類化」抗體部分為抗體部分(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其中實質上少於完整之人類可變結構域經來自非人類物種之相應序列取代。實際上,人類化抗體部分通常為人類抗體部分,其中一些CDR殘基及可能的一些FR殘基經囓齒類動物抗體中類似位點之殘基取代。
作為人類化之替代方案,可生成人類抗體部分。例如,現在有可能產生轉基因動物(例如小鼠),該等轉基因動物能夠在免疫時,在不產生內源性免疫球蛋白之情況下產生完整人類抗體譜。例如,已闡述嵌合及種系突變小鼠中抗體重鏈連接區(JH)基因之純合缺失導致內源性抗體產生之完全抑制。將人類種系免疫球蛋白基因陣列轉移至該種系突變小鼠中,將導致在抗原激發時產生人類抗體。例如,參見Jakobovits等人,PNAS USA,90:2551(1993);Jakobovits等人, Nature,362:255-258(1993);Bruggemann等人,Year in Immunol.,7:33(1993);美國專利第5,545,806號、第5,569,825號、第5,591,669號;第5,545,807號;及第WO 97/17852號。或者,可藉由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引入轉基因動物(例如內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已部分或完全失活之小鼠)中來製備人類抗體。在激發時,觀察到人類抗體產生在所有方面皆與人類中所見非常相似,包括基因重排、組裝及抗體譜。此方法闡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5,545,807號;第5,545,806號;第5,569,825號;第5,625,126號;第5,633,425號;及第5,661,016號,及Marks等人,Bio/Technology,10:779-783(1992);Lonberg等人,Nature,368:856-859(1994);Morrison,Nature,368:812-813(1994);Fishwild等人,Nature Biotechnology,14:845-851(1996);Neuberger,Nature Biotechnology,14:826(1996);Lonberg及Huszar,Intern.Rev.Immunol.,13:65-93(1995)。
人類抗體亦可藉由活體外活化B細胞(參見美國專利5,567,610及5,229,275)或藉由使用業內已知之多種技術、包括噬菌體展示文庫來生成。Hoogenboom及Winter,J.Mol.Biol.,227:381(1991);Marks等人,J.Mol.Biol.,222:581(1991)。Cole等人及Boerner等人之技術亦可用於製備人類單株抗體。Cole等人,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Alan R.Liss,第77頁(1985)及Boerner等人,J.Immunol.,147(1):86-95(1991)。
其他變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考慮本文提供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變體。例如,可能期望提高抗原結合結構域之結合親和力及/或其他生物學性質。抗原結合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變體可藉由在編碼抗原結合結構域之核苷酸序列中引入適當之修飾或藉由肽合成來製備。該等修飾包括例如抗原結合結構域之胺基酸序列內之殘基之缺失及/或插入及/或取代。缺失、插入及取代之任何組合皆可獲得最終構築物,條件為最終構築物具有期望特徵,例如抗原結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具有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之抗原結合結構域變體。取代誘變之所關注位點包括抗體部分之HVR及FR。胺基酸取代可引入所關注抗原結合結構域中,並篩選產物之期望活性,例如保留/改善抗原結合或降低免疫原性。
保守取代顯示於下表4中。本文所論述之變體CORS亦可含有該等保守取代。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069-348
胺基酸可根據常見之側鏈性質分為不同之類別:a.疏水性:正白胺酸、Met、Ala、Val、Leu、Ile;b.中性親水性:Cys、Ser、Thr、Asn、Gln;c.酸性:Asp、Glu;d.鹼性:His、Lys、Arg; e.影響鏈取向之殘基:Gly、Pro;f.芳族:Trp、Tyr、Phe。
非保守取代需要將該等類別中之一個之成員替換為另一類別。
示例性取代變體為親和成熟抗體部分,其可方便地例如使用基於噬菌體展示之親和成熟技術生成。簡言之,使一或多個CDR殘基突變,將變體抗體部分展示在噬菌體上,並針對特定生物活性(例如結合親和力)進行篩選。可在HVR中進行改變(例如取代),例如以提高抗體部分之親和力。該等改變可在HVR「熱點」(即由在體細胞成熟過程中經歷高頻突變之密碼子編碼之殘基)(例如,參見Chowdhury,Methods Mol.Biol.207:179-196(2008))及/或特異性決定殘基(SDR)中進行,且測試所得變體VH或VL之結合親和力。藉由構築及自二級文庫再選擇之親和力成熟已闡述於例如Hoogenboom等人,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1-37(O'Brien等人編輯,Human Press,Totowa,NJ,(2001)。)
在親和力成熟之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多種方法(例如易錯PCR、鏈改組或寡核苷酸定向誘變)中之任一者,將多樣性引入經選擇用於成熟之可變基因中。然後創建二級文庫。然後篩選文庫以鑑定任何具有期望親和力之抗體部分變體。引入多樣性之另一種方法涉及HVR定向方法,其中將若干個HVR殘基(例如一次4-6個殘基)隨機化。參與抗原結合之HVR殘基可例如使用丙胺酸掃描誘變或建模來特異性地鑑定。具體而言通常靶向CDR-H3及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取代、插入或缺失可發生在一或多個HVR中,只要該等改變不會顯著降低抗體部分結合抗原之能力即可。例如,在HVR中可進行不會顯著降低結合親和力之保守改變(例如,如本文提供之保守取代)。該等改變可能在HVR「熱點」或SDR之外。在上文提供之變體VH及VL序列之一些實施例中,每個HVR沒有改變,或者含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取代。
可用於鑑定可經靶向以誘變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之殘基或區域之方法 稱為「丙胺酸掃描誘變」,如Cunningham及Wells(1989)Science,244:1081-1085中所述。在此方法中,鑑定出一個殘基或一組靶殘基(例如帶電殘基,例如arg、asp、his、lys及glu)並使其經中性或帶負電之胺基酸(例如丙胺酸或聚丙胺酸)替代,以確定抗原結合結構域與抗原之相互作用是否受到影響。可在對初始取代展示功能敏感性之胺基酸位置引入其他取代。或者或另外,可確定抗原-抗原結合結構域複合物之晶體結構,以鑑定抗原結合結構域與抗原之間之接觸點。該等接觸殘基及相鄰殘基可作為取代候選物經靶向或消除。可篩選變體以確定其是否含有期望性質。
胺基酸序列插入包括長度自一個殘基至含有一百個或更多個殘基之多肽之胺基末端及/或羧基末端融合,以及單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之序列內插入。末端插入之實例包括帶有N末端甲硫胺醯殘基之抗原結合結構域。抗原結合結構域之其他插入變體包括將抗原結合結構域之N或C末端融合至酶(例如,對於ADEPT)或多肽,此延長抗原結合結構域之血清半衰期。
核酸之表現
本文所述之異源核酸可瞬時或穩定地納入免疫細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在經改造免疫細胞中瞬時表現。例如,異源核酸可以包含異源基因表現盒之染色活體外陣列存在於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核中。可使用業內已知之任何轉染或轉導方法(包括病毒或非病毒方法)將異源核酸引入經改造哺乳動物中。示例性非病毒轉染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基於化學之轉染,例如使用磷酸鈣、樹枝狀聚合物、脂質體或陽離子聚合物(例如,DEAE-葡聚糖或聚乙烯亞胺);非化學方法,例如電穿孔、細胞擠壓、聲穿孔、光學轉染、刺穿、原生質體融合、流體動力遞送或轉座子;基於粒子之方法,例如使用基因槍、磁轉染或磁輔助轉染、粒子轟擊;及混合方法,如核轉染。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為DNA。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為RNA。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為線性的。在 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為環狀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存在於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基因體中。例如,異源核酸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整合至免疫細胞之基因體中,該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病毒介導之整合、隨機整合、同源重組方法及定點整合方法,例如使用位點特異性重組酶或整合酶、轉座酶、轉錄活化劑樣效應核酸酶(TALEN®)、CRISPR/Cas9及鋅指核酸酶。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整合在經改造免疫細胞基因體之特定設計之基因座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整合在經改造免疫細胞基因體之整合熱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整合在經改造免疫細胞基因體之隨機基因座中。在異源核酸之多個拷貝存在於單個經改造免疫細胞中之情況下,異源核酸可整合在經改造免疫細胞基因體之複數個基因座中。
本文所述之異源核酸(例如編碼CR、CCOR及COR之核酸)可操作地連接至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內源性啟動子。例如,可使用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例如CRISPR/Cas9方法)將核酸(例如編碼CR、CCOR或COR之核酸)敲入內源性啟動子下游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基因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內源性啟動子為豐富蛋白質如β-肌動蛋白之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內源性啟動子為誘導型啟動子,例如可由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內源活化信號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T細胞,啟動子為T細胞活化依賴性啟動子(例如IL-2啟動子、NFAT啟動子或NFκB啟動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異源啟動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例如編碼CR、CCOR或COR之核酸)可操作地連接至組成型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例如編碼CR、CCOR或COR之核酸)可操作地連接至誘導型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組成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R之核酸,且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COR或 COR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R之核酸,且第二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COR之核酸,或反之亦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R之核酸,且第二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OR之核酸,或反之亦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COR之核酸,且第二誘導型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OR之核酸,或反之亦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可由第一誘導條件誘導,且第二誘導型啟動子可由第二誘導條件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條件與第二誘導條件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及第二誘導型啟動子係同時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及第二誘導型啟動子係依序誘導,例如,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在第二誘導型啟動子之前誘導,或第一誘導型啟動子在第二誘導型啟動子之後誘導。
組成型啟動子允許異源基因(亦稱為轉基因)在宿主細胞中組成型表現。本文設想之示例性組成型啟動子包括(但不限於)巨細胞病毒(CMV)啟動子、人類延伸因子-1α(hEF1α)、泛素C啟動子(UbiC)、磷酸甘油激酶啟動子(PGK)、猿猴病毒40早期啟動子(SV40)及與CMV早期增強子偶聯之雞β-肌動蛋白啟動子(CAGG)。該等組成型啟動子在驅動轉基因表現方面之效率已經在大量研究中得到廣泛比較。例如,Michael C.Milone等人比較了CMV、hEF1α、UbiC及PGK在原代人類T細胞中驅動嵌合抗原受體表現之效率,並得出結論,hEF1α啟動子不僅誘導最高之轉基因表現量,而且在CD4及CD8人類T細胞中亦得到最佳維持(Molecular Therapy,17(8):1453-1464(2009))。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核酸中之啟動子為hEF1α啟動子。
誘導型啟動子可由一或多種條件誘導,例如物理條件、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微環境或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生理狀態、誘導物(即誘導劑)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誘導條件並不誘導內源性基因在經改造免疫細胞中及/或接受醫藥 組合物之個體中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誘導條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誘導物、輻照(如電離輻射、光)、溫度(如熱)、氧化還原狀態、腫瘤環境及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活化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可由誘導物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誘導物為小分子,例如化學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小分子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多西環素(doxycycline)、四環素(tetracycline)、醇、金屬或類固醇。化學誘導之啟動子已經得到了最廣泛之探索。該等啟動子包括其轉錄活性受小分子化學物質(如多西環素、四環素、醇、類固醇、金屬及其他化合物)存在與否調節之啟動子。多西環素誘導系統為目前最成熟之系統,該系統具有四環素反向控制之反式活化劑(rtTA)及四環素反應元件啟動子(TRE)。WO9429442闡述四環素反應啟動子對真核細胞中基因表現之嚴格控制。WO9601313揭示四環素調節之轉錄調節劑。此外,Tet技術(例如Tet-on系統)已闡述於例如TetSystems.com網站上。在本申請案中,可使用任一已知之化學調節啟動子來驅動治療蛋白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誘導物為多肽,例如生長因子、激素或細胞表面受體之配位體,例如特異性結合腫瘤抗原之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由經改造免疫細胞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由異源核酸中之核酸編碼。許多多肽誘導物亦為業內已知,並且其可能適用於本發明。例如,基於蛻皮激素受體之基因開關、基於孕酮受體之基因開關及基於雌激素受體之基因開關屬於採用類固醇受體衍生之反式活化劑之基因開關(WO9637609及WO9738117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誘導物包含小分子組分與一或多種多肽。例如,依賴於多肽二聚化之誘導型啟動子為業內已知,並且可能適用於本發明。第一小分子CID系統開發於1993年,其使用FK1012(藥物FK506之衍生物)誘導FKBP之同二聚化。藉由採用類似之策略,Wu等人藉由使用雷帕黴素類似物/FKPB-FRB*(Rapalog/FKPB-FRB*)及赤黴素/GID1-GAI(Gibberelline/GID1-GAI)二聚化 依賴性基因開關,成功地使CAR-T細胞經由接通開關方式可滴定(C.-Y.Wu等人,Science 350,aab4077(2015))。其他二聚化依賴性開關系統包括香豆黴素/GyrB-GyrB(Coumermycin/GyrB-GyrB)(Nature 383(6596):178-81)及HaXS/Snap標籤-Halo標籤(Chemistry及Biology 20(4):549-57)。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光誘導型啟動子,誘導條件為光。用於調節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表現之光誘導型啟動子在業內亦為眾所周知的(例如,參見Science 332,1565-1568(2011);Nat.Methods 9,266-269(2012);Nature 500:472-476(2013);Nature Neuroscience 18:1202-1212(2015))。該等基因調節系統可根據其對(1)DNA結合或(2)對DNA結合蛋白之轉錄活化域之募集之調節大致分為兩類。例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開發及測試了基於黑視蛋白之合成哺乳動物藍光控制轉錄系統,該系統因應藍光(480nm)觸發細胞內鈣增加,導致鈣調神經磷酸酶介導之NFAT動員。最近,Motta-Mena等人闡述新型誘導型基因表現系統,該系統由天然EL222轉錄因子開發而來,可對人類細胞系及斑馬魚胚胎中之轉錄起始進行大量藍光敏感控制(Nat.Chem.Biol.10(3):196-202(2014))。此外,利用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之紅光誘導之光受體光敏色素B(PhyB)及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6(PIF6)之相互作用進行紅光觸發之基因表現調節。此外,亦開發出紫外線B(UVB)誘導型基因表現系統並證明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之靶基因轉錄中高度有效(Gene and Cell Therapy:Therapeutic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第4版,CRC Press,2015年1月20日之第25章)。可使用本文所述之任一光誘導型啟動子來驅動本發明中治療蛋白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由光誘導型分子及光之組合誘導之光誘導型啟動子。例如,化學誘導物上之光可裂解之光籠化基團使誘導物保持無活性,除非光籠化基團經由輻照或其他方式去除。該等光誘導型分子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寡核苷酸及蛋白質。例如,已開發出籠狀蛻皮激素、與lac操縱子一起使 用之籠狀IPTG、用於核酶介導之基因表現之籠狀托約黴素(toyocamycin)、與Tet-on系統一起使用之籠狀多西環素及用於光介導之FKBP/FRB二聚化之籠狀雷帕黴素類似物(例如,參見Curr Opin Chem Biol.16(3-4):292-299(2012))。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輻射誘導型啟動子,誘導條件為輻射,例如電離輻射。輻射誘導型啟動子亦在業內已知用來控制轉基因表現。基因表現之改變發生在輻照細胞時。例如,稱為「立即早期基因」之一組基因可對電離輻射迅速作出反應。示例性立即早期基因包括(但不限於)Erg-1、p21/WAF-1、GADD45α、t-PA、c-Fos、c-Jun、NF-κB及AP1。立即早期基因在其啟動子區域中包含輻射反應序列。已在Erg-1啟動子中發現共有序列CC(A/T)6GG,並稱為血清反應元件或稱為CArG元件。輻射誘導啟動子及轉基因之組合已經深入研究並證明為高效的,且具有治療益處。例如,參見Cancer Biol Ther.6(7):1005-12(2007)及Gene and Cell Therapy:Therapeutic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第4版,CRC Press,2015年1月20日之第25章。任一立即早期基因啟動子或任一包含血清反應元件之啟動子或可用作輻射誘導型啟動子以驅動本發明治療蛋白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熱誘導型啟動子,誘導條件為熱。驅動轉基因表現之熱誘導型啟動子亦已在業內得到廣泛研究。熱休克或應激蛋白(HSP)(包括Hsp90、Hsp70、Hsp60、Hsp40、Hsp10等)在保護熱或其他物理及化學應力下之細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臨床前研究中已經嘗試了若干種熱誘導型啟動子,包括熱休克蛋白(HSP)啟動子以及生長停滯及DNA損傷(GADD)153啟動子。人類hsp70B基因之啟動子於1985年首次闡述,其似乎為最高效之熱誘導型啟動子之一。Huang等人報導,在引入hsp70B-EGFPhsp70B-TNFαhsp70B-IL12編碼序列後,腫瘤細胞在熱處理時表現極高之轉基因表現,而在沒有熱處理之情況下,未檢測到轉基因之表現。並且在活體內IL12轉基因加熱治療之小 鼠組中腫瘤生長顯著延遲(Cancer Res.60:3435(2000))。另一組科學家將HSV-tk自殺基因與hsp70B啟動子相連,並在患有小鼠乳癌之裸鼠中測試該系統。與沒有熱處理之對照相比,已向腫瘤投與hsp70B-HSVtk編碼序列並經熱治療之小鼠顯示腫瘤消退及顯著存活率(Hum.Gene Ther.11:2453(2000))。業內已知之其他熱誘導型啟動子可參見例如Gene and Cell Therapy:Therapeutic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第4版,CRC Press,2015年1月20日之第25章。可使用本文論述之任一熱誘導型啟動子來驅動本發明治療蛋白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可由氧化還原狀態誘導。可由氧化還原狀態誘導之示例性啟動子包括誘導型啟動子及缺氧誘導型啟動子。例如,Post DE等人開發了缺氧誘導型因子(HIF)反應啟動子,該啟動子特異性且強有力地誘導HIF活性腫瘤細胞中之轉基因表現(Gene Ther.8:1801-1807(2001);Cancer Res.67:6872-6881(2007))。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可由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生理狀態(例如內源性活化信號)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T細胞,啟動子為T細胞活化依賴性啟動子,其可由經改造T細胞之內源性活化信號誘導。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T細胞由誘導物如PMA、離子黴素(ionomycin)或植物血凝素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T細胞經由內源性T細胞受體或經改造受體(如重組TCR或CAR)識別腫瘤細胞上之腫瘤抗原而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T細胞藉由阻斷免疫檢查點、例如藉由經改造T細胞或第二經改造免疫細胞表現之免疫調節劑而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活化依賴性啟動子為IL-2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活化依賴性啟動子為NFAT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活化依賴性啟動子為NFκB啟動子。
不受限於任何理論或假設,由IL-2啟動子之基因轉錄起始之IL-2表現為T細胞活化之主要活性。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乙酸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或離子黴素或植物血凝素對人類T細胞之非特異性刺激導致受刺激之T細胞分泌IL-2。在經遺傳改造之T細胞中就活化誘導之轉基因表現对IL-2啟動子进行了探索(Virology Journal 3:97(2006))。發現IL-2啟動子在人類T細胞系中在PMA/PHA-P活化存在下能高效地起始報導基因表現。T細胞受體刺激起始細胞內反應級聯,導致細胞內鈣濃度增加,並導致NFAT與NFκB之核轉譯。活化T細胞之核因子成員(NFAT)為介導T淋巴球免疫反應之Ca2+依賴性轉錄因子。已顯示NFAT對經活化T細胞中誘導型介白素-2(IL-2)之表現至關重要(Mol Cell Biol.15(11):6299-310(1995);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5:472-484(2005))。發現,在人類T細胞系中在PMA/PHA-P活化存在下,NFAT啟動子能夠高效地起始報導基因表現。亦可使用包括核因子κB(NFκB)在內之其他路徑經由T細胞活化來控制轉基因表現。
免疫細胞
可用於本發明之示例性免疫細胞包括(但不限於)樹突細胞(包括不成熟樹突細胞及成熟樹突細胞)、T淋巴球(例如初始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T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球、T輔助細胞、自然殺手T細胞、Treg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球(TIL)及淋巴介質活化之殺手(LAK)細胞)、B細胞、自然殺手(NK)細胞、NKT細胞、γδT細胞、單核球、巨噬細胞、嗜中性球、顆粒球及其組合。免疫細胞亞群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一或多種細胞表面標記物(例如CD3、CD4、CD8、CD19、CD20、CD11c、CD123、CD56、CD34、CD14、CD33等)之存在與否來定義。在醫藥組合物包含複數個經改造哺乳動物免疫細胞之情況下,經改造哺乳動物免疫細胞可為特定的免疫細胞類型亞群、免疫細胞類型之亞群之組合或兩個或更多個免疫細胞類型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存在於同質細胞群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存在於在免疫細胞中增強之異質細胞群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淋巴球。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 不為淋巴球。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適用於授受性免疫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PBMC。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衍生自PBMC之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CD4+ 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CD8+ 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B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NK細胞。
經改造免疫細胞之製備
藉由將一或多種核酸(包括例如慢病毒載體)、例如編碼CR、CCOR及/或COR之核酸引入免疫細胞中,可生成表現本文所述各種構築物(例如CR、CCOR及/或COR)之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為病毒載體。病毒載體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腺病毒載體、腺相關病毒載體、慢病毒載體、逆轉錄病毒載體、痘苗病毒載體、單純疱疹病毒載體及其衍生物。病毒載體技術在業內為眾所周知的且闡述於例如Sambrook等人(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New York)及其他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手冊中。
已開發了許多基於病毒之系統用於將基因轉移至哺乳動物細胞中。例如,逆轉錄病毒為基因遞送系統提供方便之平台。可將異源核酸插入載體中並使用業內已知之技術包裝在逆轉錄病毒顆粒中。然後可分離重組病毒並在活體外或離體遞送至經改造免疫細胞。許多逆轉錄病毒系統為業內已知。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腺病毒載體。許多腺病毒載體為業內已知。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慢病毒載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自失活慢病毒載體。例如,可用業內已知之方案包裝攜帶免疫調節劑(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編碼序列之自失活慢病毒載體及/或攜帶嵌合抗原受體之自失活慢病毒載體。所得慢病毒載體可用於使用業內已知之方法轉導哺乳動物細胞(例如原代人類T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引入異源核酸後,轉導或轉染之哺乳動物細胞離體增殖。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轉導或轉染之哺乳動物細胞以增殖至少約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10天、12天或14天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轉導或轉染之哺乳動物細胞培養不超過約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10天、12天或14天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進一步評估或篩選轉導或轉染之哺乳動物細胞以選擇經改造免疫細胞。
將一或多種核酸引入免疫細胞中可使用業內已知之技術來完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經改造T細胞)能夠在活體內複製,導致長期持續性,此可導致與靶抗原表現相關之疾病(例如病毒感染)之持續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投與本文所述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來治療患有傳染病如HIV或有患傳染病如HIV風險之患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治療中使用自體淋巴球輸注。自需要治療之患者收集自體PBMC,使用本文所述及業內已知之方法活化及擴增T細胞,然後將其輸注回至患者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本文所述之經改造免疫細胞用於治療HIV。該等細胞可經歷穩健之活體內擴增,並且可建立在血液及骨髓中長時間大量持續之靶抗原特異性記憶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輸注至患者中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消除病毒感染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輸注至患者中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消除病毒感染之細胞。
在免疫細胞擴增及遺傳修飾之前,自個體獲得免疫細胞之來源。免疫細胞可自許多來源獲得,包括外周血單核細胞、骨髓、淋巴結組織、臍帶血、胸腺組織、感染位點組織、腹水、胸腔積液、脾組織及腫瘤。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業內可獲得之任何數量之免疫細胞系。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任何數量之技術(例如FICOLLTM分離)自個體收集之血液單位中獲得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來自個體循環血液之細胞藉 由血球分離獲得。血球分離產物通常含有淋巴球,包括T細胞、單核球、顆粒球、B細胞、其他有核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洗滌藉由血球分離收集之細胞,以去除血漿部分,並將細胞置於合適之緩衝液或培養基中,用於後續處理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用磷酸鹽緩衝鹽水(PBS)洗滌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洗滌溶液缺乏鈣且可能缺乏鎂,或者可能缺乏許多(若非全部)二價陽離子。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容易理解,洗滌步驟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完成,例如藉由使用半自動「順流」離心機(例如Cobe 2991細胞處理器、Baxter CytoMate或Haemonetics Cell Saver 5)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進行。洗滌後,可將細胞重懸浮於各種生物相容性緩衝液如無Ca2+、無Mg2+之PBS、PlasmaLyte A或其他有或無緩衝液之鹽水溶液中。或者,可去除血球分離樣品中不期望之組分,並將細胞直接重懸浮於培養基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溶解紅血球及耗盡單核球、例如藉由PERCOLLTM梯度離心或藉由逆流離心淘析,自外周血淋巴球分離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可藉由正性或負性選擇技術進一步分離特定T細胞亞群,例如CD3+、CD28+、CD4+、CD8+、CD45RA+及CD45RO+ T細胞。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與抗CD3/抗CD28(即3×28)結合珠粒(例如DYNABEADS® M-450 CD3/CD28 T)一起培育足以正性選擇期望T細胞之時間段來分離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約30分鐘。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之範圍為30分鐘至36小時或更長(包括該等值之間之所有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至少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或6小時。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10至24小時。在一些實施例中,培育時間段為24小時。在與其他細胞類型相比T細胞更少之任何情況下,可使用更長之培育時間來分離T細胞。此外,使用更長之培育時間可提高捕獲CD8+ T細胞之效率。因此,藉由簡單地縮短或延長允許T細胞結合至CD3/CD28珠粒之時間及/或藉由增加或減少珠粒對T細胞之比率, 可在培養開始時或過程中之其他時間點優先選擇保留或淘汰之T細胞亞群。此外,藉由增加或減少珠粒或其他表面上抗CD3及/或抗CD28抗體之比率,可在培養開始時或在其他期望時間點優先選擇保留或淘汰之T細胞亞群。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亦可使用多輪選擇。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期望實施選擇程序並在活化及擴增過程中使用「未經選擇」之細胞。「未經選擇」之細胞亦可經歷其他輪選擇。
藉由負性選擇富集T細胞群體可利用針對負性選擇細胞特有之表面標記物之抗體之組合來實現。一種方法為經由使用針對負選擇細胞上存在之細胞表面標記物之單株抗體之混合物之負磁性免疫黏附或流式細胞術進行細胞分選及/或選擇。例如,為了藉由負性選擇富集CD4+細胞,單株抗體混合物通常包括針對CD 14、CD20、CD11b、CD 16、HLA-DR及CD8之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期望富集或正性選擇通常表現CD4+、CD25+、CD62Lhi、GITR+及FoxP3+之調節T細胞。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抗CD25結合珠粒或其他類似之選擇方法耗盡T調節細胞。
為了藉由正性或負性選擇分離期望細胞群體,可改變細胞之濃度及表面(例如顆粒,例如珠粒)。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能期望顯著減少珠粒及細胞混合在一起之體積(即,增加細胞濃度),以確保細胞及珠粒之最大接觸。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20億細胞/ml之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0億細胞/ml之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大於約1億細胞/ml。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000萬、1500萬、2000萬、2500萬、3000萬、3500萬、4000萬、4500萬或5000萬細胞/ml中之任一者之細胞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7500萬、8000萬、8500萬、9000萬、9500萬或1億細胞/ml中之任一者之細胞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25億或約1.5億細胞/ml之濃度。使用高濃度可增加細胞產量、細胞活化及細胞擴增。此外,使用高細胞濃度允許更高效地捕獲可能弱 表現所關注靶抗原之細胞,例如CD28陰性T細胞,或者自存在許多腫瘤細胞之樣品(即白血病血液、腫瘤組織等)捕獲。該等細胞群體可具有治療價值並且可能會期望獲得。例如,使用高濃度之細胞可更高效地選擇通常具有較弱CD28表現之CD8+ T細胞。
無論在對免疫細胞進行遺傳修飾以表現核酸(如CR、CCOR及/或COR期望之核酸)之前抑或之後,免疫細胞皆可活化及擴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免疫細胞(如T細胞)藉由與附著有刺激CD3/TCR複合物相關信號之劑及刺激T細胞表面上之共刺激分子之配位體之表面接觸而擴增。具體而言,T細胞群體可例如藉由與固定在表面上之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抗CD2抗體接觸、或者藉由與蛋白激酶C活化劑(例如苔蘚蟲素)結合鈣離子載體接觸來刺激。為了共刺激T細胞表面上之輔助分子,使用結合輔助分子之配位體。例如,在適於刺激T細胞增殖之條件下,可使T細胞群體與抗CD3抗體及抗CD28抗體接觸。為刺激CD4+ T細胞或CD8+ T細胞之增殖,抗CD3抗體及抗CD28抗體。抗CD28抗體之實例包括9.3、B-T3、XR-CD28(Diaclone,Besançon,France)可使用業內公知之其他方法(Berg等人,Transplant Proc.30(8):3975-3977,1998;Haanen等人,J.Exp.Med.190(9):13191328,1999;Garland等人,J.Immunol.Meth.227(1-2):53-63,1999)。
遺傳修飾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經修飾以阻斷或減少CCR5之表現之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用於破壞基因表現之細胞之修飾包括業內已知之任何該等技術,包括例如RNA干擾(例如siRNA、shRNA、miRNA)、基因編輯(例如基於CRISPR或TALEN之基因敲除)及諸如此類。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具有減少之CCR5表現之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係使用CRISPR/Cas系統生成。關於基因編輯之CRISPR/Cas系統之綜述參 見例如Jian W及Marraffini LA,Annu.Rev.Microbiol.69,2015;Hsu PD等人,Cell,157(6):1262-1278,2014;及O’Connell MR等人,Nature 516:263-266,2014。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使得T細胞之一或兩個內源性TCR鏈之表現減少之免疫細胞(例如經改造T細胞)係使用基於TALEN之基因體編輯生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基因(或TCR基因)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失活。CRISPR/Cas9涉及兩個主要特徵:短導向RNA(gRNA)及CRISPR相關之核酸內切酶或Cas蛋白。Cas蛋白能夠結合至gRNA,該gRNA含有經改造間隔體,可定向靶向並隨後敲除所關注基因。一旦經靶向,Cas蛋白即裂解DNA靶序列,導致基因敲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基因(或TCR基因)使用基於轉錄活化劑樣效應核酸酶(TALEN®)之基因體編輯失活。基於TALEN®之基因體編輯涉及限制酶之使用,該等酶可經改造以靶向特定之DNA區域。轉錄活化劑樣效應子(TALE)DNA結合結構域融合至DNA裂解結構域。TALE負責將核酸酶靶向所關注序列,且裂解結構域(核酸酶)負責裂解DNA,使得去除DNA之該區段並隨後敲除基因。
在一些實施例中,CCR5基因(或TCR基因)使用鋅指核酸酶(ZFN)基因體編輯方法失活。鋅指核酸酶為人工限制酶,其包含鋅指DNA結合結構域及DNA裂解結構域。ZFN DNA結合結構域可經改造以靶向特定之DNA區域。DNA裂解結構域負責裂解所關注DNA序列,使得去除DNA之該區段並隨後敲除基因。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使用小干擾RNA(siRNA)降低CCR5基因(或TCR基因)之表現。siRNA分子為20-25個核苷酸長之寡核苷酸雙鏈體,其與所關注基因之信使RNA(mRNA)轉錄物互補。siRNA靶向該等mRNA以破壞。經由靶向,siRNA防止mRNA轉錄物被轉譯,從而防止細胞產生蛋白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使用反義寡核苷酸來降低CCR5基因(或TCR基因)之表現。靶向mRNA之反義寡核苷酸在業內為公知的,並且通常用於下調基因表現。參見Watts,J.及Corey,D(2012)J.Pathol.226(2):365-379。)
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富集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根據本文所述之任一經改造免疫細胞富集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異質細胞群體之方法。
特異性結合至靶抗原及靶配位體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經改造T細胞)之特定亞群可藉由正性選擇技術富集。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與靶抗原結合珠粒及/或靶配位體結合珠粒一起培育足以正性選擇期望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時間段來富集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經改造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約30分鐘。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之範圍為30分鐘至36小時或更長(包括該等值之間之所有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至少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或6小時。在一些實施例中,時間段為10至24小時。在一些實施例中,培育時間段為24小時。為了分離異質細胞群中少量存在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使用較長之培育時間(例如24小時)可增加細胞產量。在與其他細胞類型相比經改造免疫細胞更少之任何情況下,可使用更長之培育時間來分離經改造免疫細胞。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亦可使用多輪選擇。
為了藉由正性選擇分離期望之經改造免疫細胞群體,可改變細胞之濃度及表面(例如顆粒,例如珠粒)。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能期望顯著減少珠粒及細胞混合在一起之體積(即,增加細胞濃度),以確保細胞及珠粒之最大接觸。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20億細胞/ml之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0億細胞/ml之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大於約1億細胞/ml。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000萬、1500萬、2000萬、2500萬、3000萬、3500萬、4000萬、 4500萬或5000萬細胞/ml中之任一者之細胞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7500萬、8000萬、8500萬、9000萬、9500萬或1億細胞/ml中之任一者之細胞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約1.25億或約1.5億細胞/ml之濃度。使用高濃度可增加細胞產量、細胞活化及細胞擴增。此外,使用高細胞濃度允許更高效地捕獲可能弱表現CR、CCOR及/或COR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在本文所述之任何該等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富集導致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消耗最小或實質上沒有消耗。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富集導致少於約50%(例如少於約45%、40%、35%、30%、25%、20%、15%、10%或5%中之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消耗。免疫細胞消耗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包括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來確定。
在本文所述之任何該等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富集導致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最小終末分化或實質上沒有終末分化。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富集導致少於約50%(例如少於約45%、40%、35%、30%、25%、20%、15%、10%或5%中之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終末分化。免疫細胞分化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包括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來確定。
在本文所述之任何該等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富集導致經改造免疫細胞上之CR、CCOR及/或COR之最小內化或實質上沒有內化。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富集導致經改造免疫細胞上少於約50%(例如少於約45%、40%、35%、30%、25%、20%、15%、10%或5%中之任一者)之CR、CCOR及/或COR內化。經改造免疫細胞上之CR、CCOR或COR之內化可藉由業內已知之任何方法、包括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來確定。
在本文所述之任何該等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富集導致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增殖增加。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富集導致富集後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數量增加至少約10%(例如至少約20%、30%、40%、50%、60%、70%、80%、90%、 100%、200%、300%、400%、500%、1000%或更多中之任一者)。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富集表現特異性結合至CR靶抗原之CR及/或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配位體之CCOR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異質細胞群體之方法,其包含:a)將異質細胞群體與包含靶抗原或含於其中之一或多個表位之第一分子及/或包含靶配位體或含於其中之一或多個表位之第二分子接觸,以形成包含結合至第一分子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複合物及/或包含結合至第二分子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複合物;及b)自異質細胞群體分離複合物,從而生成富集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細胞群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第一及/或第二分子個別地固定至固體支持物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固體支持物為微粒(例如珠粒)。在一些實施例中,固體支持物為表面(例如孔之底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或第二分子個別地用標籤標記。在一些實施例中,標籤為螢光分子、親和標籤或磁性標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自第一及/或第二分子溶析經改造免疫細胞並回收溶析液。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或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經由使用負性富集來富集CD4+及/或CD8+細胞,由此使用涉及物理(管柱)與磁性(MACS磁珠)純化步驟之兩步純化方法來純化細胞混合物(Gunzer,M.等人(2001)J.Immunol.Methods 258(1-2):55-63)。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經由使用專門設計用於富集CD4+或CD8+細胞之T細胞富集管柱使細胞群體富集CD4+及/或CD8+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經由使用市售套組使細胞群體富集CD4+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市售套組為EasySepTM人類CD4+ T細胞富集套組(Stemcell TechnologiesTM)。在其他實施例中,市售套組為MagniSort小鼠CD4+ T細胞富集套組(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在其他實施例中,市售富集套組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套組。
醫藥組合物
本文亦提供包含本文所述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之經改造 免疫細胞組合物(例如醫藥組合物,在本文中亦稱為調配物)。
組合物可包含同質細胞群體,該群體包含相同細胞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且表現相同CR及/或CCOR;或異質細胞群體,該群體包含複數個經改造免疫細胞群體,該複數個經改造免疫細胞群體包含不同細胞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表現不同CR、不同CCOR及/或不同COR。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並非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細胞。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其包含相同細胞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例如經改造T細胞)之同源細胞群體且表現相同CR、CCOR及/或COR。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T細胞、自然殺手T細胞及抑制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為醫藥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其包含包括複數個經改造免疫細胞群體之異質細胞群體,該複數個經改造免疫細胞群體包含不同細胞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表現不同CR、不同CCOR及/或不同COR。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適於投與個體,例如人類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適於注射。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適於輸注。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實質上不含細胞培養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實質上不含內毒素或過敏蛋白。在一些實施例中,「實質上不含」係少於醫藥組合物之總體積或總重量之約10%、5%、1%、0.1%、0.01%、0.001%、1ppm或更小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不含微漿菌(mycoplasma)、微生物劑及/或傳染病病原。
本申請人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任何數量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單一拷貝。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 組合物包含經改造免疫細胞之至少約1、10、100、1000、104、105、106、107、108或更多中之任一者之拷貝。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單一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至少兩種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不同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細胞來源、細胞類型、表現之治療蛋白、免疫調節劑及/或啟動子等不同。
在製備組合物之不同階段,冷凍保存細胞可能為必要或有益的。術語「冷凍(frozen/freezing)」及「冷凍保存(cryopreserved/cryopreserving)」可互換使用。冷凍包括冷凍乾燥。
在特定實施例中,細胞可自培養基收穫,並以治療有效量洗滌且濃縮至載劑中。示例性載劑包括鹽水、緩衝鹽水、生理鹽水、水、漢克氏溶液(Hanks' solution)、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Nonnosol-R(Abbott Labs)、Plasma-Lyte A(R)(Baxter Laboratories,Inc.,Morton Grove,IL)、甘油、乙醇及其組合。
在特定實施例中,載劑可補充有人類血清白蛋白(HSA)或其他人血清組分或胎牛血清。在特定實施例中,用於輸注之載劑包括含有5% HSA或右旋糖之緩衝鹽水。其他等滲劑包括多元糖醇,包括三元或更多元糖醇,如甘油、赤蘚糖醇、阿拉伯糖醇、木糖醇、山梨醇或甘露醇。
載劑可包括緩衝劑,例如檸檬酸鹽緩衝劑、琥珀酸鹽緩衝劑、酒石酸鹽緩衝劑、富馬酸鹽緩衝劑、葡萄糖酸鹽緩衝劑、草酸鹽緩衝劑、乳酸鹽緩衝劑、乙酸鹽緩衝劑、磷酸鹽緩衝劑、組胺酸緩衝劑及/或三甲胺鹽。
穩定劑係指一大類賦形劑,其功能範圍可為增積劑至有助於防止細胞黏附至容器壁之添加劑。典型穩定劑可包括多元糖醇;胺基酸,例如精胺酸、離胺酸、甘胺酸、麩胺醯胺、天冬醯胺、組胺酸、丙胺酸、鳥胺酸、L-白胺酸、2-苯丙胺酸、麩胺酸及蘇胺酸;有機糖或糖醇,例如乳糖、海藻糖、水蘇糖、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醇、核糖醇、肌胺酸醇、半乳糖醇、甘油及環醇,如肌醇; PEG;胺基酸聚合物;含硫還原劑,如尿素、麩胱甘肽、硫辛酸、巰基乙酸鈉、硫代甘油、α-單硫代甘油及硫代硫酸鈉;低分子量多肽(即<10個殘基);蛋白質,如HSA、牛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吡咯啶酮;單糖,如木糖、甘露糖、果糖及葡萄糖;二糖,如乳糖、麥芽糖及蔗糖;三糖,如棉子糖,及多醣,如葡聚糖。
在必要或有益之情況下,組合物可包括局部麻醉劑如利多卡因(lidocaine),以減輕注射位點之疼痛。
示例性防腐劑包括苯酚、苯甲醇、間甲酚、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苯紮鹵銨、氯化六甲銨、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及3-戊醇。
組合物內細胞之治療有效量可大於102個細胞、大於103個細胞、大於104個細胞、大於105個細胞、大於106個細胞、大於107個細胞、大於108個細胞、大於109個細胞、大於1010個細胞或大於1011個細胞。
在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及調配物中,細胞之體積通常為1公升或更小、500ml或更小、250ml或更小或100ml或更小。因此,所投與細胞之密度通常大於104個細胞/ml、107個細胞/ml或108個細胞/ml。
本文亦提供核酸組合物(例如醫藥組合物,在本文中亦稱為調配物),其包含本文所述之編碼CR、CCOR及/或COR之核酸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組合物為醫藥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組合物進一步包含等滲劑、賦形劑、稀釋劑、增稠劑、穩定劑、緩衝劑及/或防腐劑中之任一者;及/或水性媒劑,例如純化水、水性糖溶液、緩衝溶液、生理鹽水、水性聚合物溶液或不含RNase之水。可根據核酸組合物之使用形式適當選擇該等欲添加之添加劑及水性媒劑之量。
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及調配物可藉由例如注射、輸注、灌注或灌洗來製備以供投與。組合物及調配物可進一步經調配用於骨髓、靜脈內、皮內、動脈內、結節內、淋巴管內、腹膜內、病灶內、前列腺內、陰道內、直腸內、局部、鞘內、腫瘤內、肌內、囊泡內及/或皮下注射。
欲用於活體內投與之調配物必須無菌。此容易地藉由例如無菌過濾膜過濾來實現。
賦形劑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用於治療目的。因此,不同於包含經改造免疫細胞之其他組合物,例如表現免疫調節劑或其他治療蛋白之生產細胞,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含適於投與個體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合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可包含緩衝劑,例如中性緩衝鹽水、磷酸鹽緩衝鹽水及諸如此類;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甘露糖、蔗糖或葡聚糖、甘露醇;蛋白質;多肽或胺基酸,例如甘胺酸;抗氧化劑;螯合劑,例如EDTA或麩胱甘肽;助劑(例如氫氧化鋁);及防腐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含自體血清。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含人類血清。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為無毒、生物相容、非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的,並且可避免宿主之防禦機制識別。賦形劑亦可含有助劑,如防腐劑、穩定劑、潤濕劑、乳化劑及諸如此類。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增強經改造免疫細胞或免疫調節劑或其分泌之其他治療蛋白之穩定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減少由經改造免疫細胞分泌之免疫調節劑或其他治療蛋白之聚集。最終形式可為無菌的,並且亦可能夠容易地穿過注射裝置,例如空心針。藉由適當選擇賦形劑,可達成並保持適當之黏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以具有約4.5至約9.0範圍內之pH,包括例如約5.0至約8.0、約6.5至約7.5或約6.5至約7.0中任一者之pH範 圍。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藉由添加合適之張力改質劑如甘油來使醫藥組合物與血液等滲。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適於投與人類。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適於藉由非經腸投與投與人類。適於非經腸投與之調配物包括水性及非水性等滲無菌注射溶液,其可含有使調配物與預期接受體之血液相容之抗氧化劑、緩衝劑、抑菌劑及溶質,以及水性及非水性無菌懸浮液,其可包括懸浮劑、增溶劑、增稠劑、穩定劑及防腐劑。調配物可存在於單位劑量或多劑量密封容器(例如安瓿及小瓶)中,並且在即將使用前可儲存在僅需要添加本文所述之無菌液體賦形劑、治療方法、投與方法及給藥方案(即水)之條件下以供注射。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含於單一使用性小瓶(例如單一使用密封小瓶)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含於多次使用性小瓶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散裝含於容器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冷凍保存。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用於靜脈內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用於皮下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用於腫瘤位點之局部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經調配用於腫瘤內注射。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必須滿足投與個體之某些標準。例如,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發佈設定基於細胞之免疫治療產品標準之監管指南,包括21 CFR 610及21 CFR 610.13。評估醫藥組合物之外觀、屬性、純度、安全性及/或效力之方法為業內已知。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實質上不含能夠產生過敏效應之外來蛋白質,例如除經改造哺乳動物免疫細胞外用於細胞培養之動物源蛋白質。在一些實施例中,「實質上不含」係少於醫藥組合物總體積或總重量之約10%、5%、1%、0.1%、0.01%、0.001%、1ppm或更少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在GMP級車間中製備。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少於約5EU/kg體重/hr之內毒素用於非經腸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醫 藥組合物中至少約70%之經改造免疫細胞為活的以用於靜脈內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使用如美國藥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中所述之14天直接接種測試方法進行評估時,醫藥組合物具有「無生長」結果。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投與醫藥組合物之前,應在最終收穫前約48-72小時(或與培養物之最後一次再進料同時進行)採集包含經改造免疫細胞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之樣品進行無菌測試。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無微漿菌污染。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不含可檢測到之微生物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不含傳染病病原,例如I型HIV、II型HIV、HBV、HCV、I型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及II型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
使用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治療方法
本申請案進一步提供投與經改造免疫細胞治療疾病之方法,該等疾病包括(但不限於)傳染病、EBV陽性T細胞淋巴增生性病症、T細胞前淋巴球性白血病、EBV陽性T細胞淋巴增生性病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蕈樣肉芽腫/塞紮里症候群(sezary syndrome)、原發性皮膚CD30陽性T細胞淋巴增生性病症、外周T細胞淋巴瘤(未另行說明)、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及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以及自體免疫疾病。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治療中使用自體淋巴球輸注。自需要治療之患者收集自體PBMC,且使用本文所述及業內已知之方法活化及擴增T細胞,然後將其輸注回至患者中。
該等細胞可經歷穩健之活體內擴增,並且可建立在血液及骨髓中長時間大量持續之CD4特異性記憶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輸注至患者中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耗盡癌細胞或病毒感染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輸注至患者中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消除癌細胞或病毒感染之細胞。病毒感染治療可藉由例如病毒載量、存活持續時間、生活品質、蛋白質表現及/或活性來評估。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本發明之經改造免疫細胞投與個體(例如哺乳動物,如人類)來治療癌症,例如CD4+ T細胞淋巴瘤或T細胞白血病。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案提供治療個體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組合物(例如醫藥組合物),該組合物包含根據本文所述任一實施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T細胞淋巴瘤。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治療癌症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第二抗癌劑。合適之抗癌劑包括(但不限於)CD70靶向藥物、TRBC1、CD30靶向藥物、CD37靶向藥物、CCR4靶向藥物、CHOP(環磷醯胺、多柔比星(doxorubicin)、長春新鹼(vincristine)及潑尼松(prednisone))、CHOEP(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依託泊苷(etoposide)及潑尼松)、EPOCH(依託泊苷、長春新鹼、多柔比星、環磷醯胺及潑尼松)、超CVAD(環磷醯胺、長春新鹼、多柔比星及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HDAC抑制劑、CD52抗體貝林司他(Belinostat)、苯達莫斯汀(Bendamustine)、BL-8040、硼替佐米(Bortezomib)、CPI-613、莫加珠單抗(Mogamulizumab)、奈拉濱(Nelarabine)、尼沃魯單抗(Nivolumab)、羅米地辛(Romidepsin)及魯索替尼(Ruxolitini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劑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抗CTLA4抗體、抗PD1抗體或抗PD-L1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癌劑與經改造免疫細胞同時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癌劑之投與與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投與依序(例如,之前或之後)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與第二、第三或第四劑(包括例如抗腫瘤劑、生長抑制劑、細胞毒性劑或化學治療劑)組合投與,以治療涉及靶抗原表現之疾病或病症。
亦可將本發明之經改造免疫細胞投與個體(例如哺乳動物,如人類)來治療傳染病,例如HIV。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案提供治療個體傳染病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組合物(例如醫藥組合物),該組合物包含根據本文所述任一實施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病毒感染由選自例 如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及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病毒引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治療HIV之方法,其包含投與本文所述之任一經改造免疫細胞。HIV有兩種亞型:HIV-1及HIV-2。HIV-1為全球大流行之原因,且為高毒力及高傳染性之病毒。然而,HIV-2僅在西非流行,既沒有HIV-1那麼致命,亦沒有HIV-1那麼具有傳染性。HIV-1與HIV-2感染之間之毒力及傳染性差異可能源於HIV-2感染中針對病毒蛋白之更強免疫反應,從而導致受侵襲個體之更高效控制(Leligdowicz,A.等人(2007)J.Clin.Invest.117(10):3067-3074)。此亦可能為HIV-1在全球傳播及HIV-2有限地理流行之控制性原因。
儘管HIV-2感染比HIV-1感染得到更好之控制,但受HIV-2侵襲之個體仍然受益於治療。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用於治療HIV-1感染。在其他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用於治療HIV-2感染。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用於治療HIV-1及HIV-2感染。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治療傳染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第二抗感染劑。合適之抗感染劑包括(但不限於)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廣泛中和抗體、類鐸(toll-like)受體促效劑、潛伏再活化劑、CCR5拮抗劑、免疫刺激劑(例如TLR配位體)、疫苗、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核苷酸逆轉錄酶抑制劑、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HIV蛋白酶抑制劑及融合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感染劑與經改造免疫細胞同時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抗感染劑之投與與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投與依序(例如,之前或之後)進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哺乳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大鼠、小鼠、牛、馬、豬、綿羊、山羊、狗、貓等)。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臨床患者、臨床試驗志願者、實驗動物等。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小於約60歲(包括例如小於約50歲、40歲、30歲、25歲、20歲、15歲或10歲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大於約60歲(包括例如大 於約70歲、80歲、90歲或100歲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經診斷患有本文所述之一或多種疾病或病症(例如癌症或病毒感染),或者在環境或遺傳上易患該等疾病或病症。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具有與本文所述之一或多種疾病或病症相關之一或多種風險因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以至少約104、105、106、107、108或109個細胞/kg體重中之任一者之劑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以下列中之任一者之劑量投與:約104至約105、約105至約106、約106至約107、約107至約108、約108至約109、約104至約109、約104至約106、約106至約108或約105至約107個細胞/kg體重。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投與一種以上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不同類型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可例如以單一組合物之形式同時投與個體,或者以任何合適之順序依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投與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投與多次(例如2次、3次、4次、5次、6次或更多次中之任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以下列頻率投與:每週一次、每2週一次、每3週一次、每4週一次、每月一次、每2個月一次、每3個月一次、每4個月一次、每5個月一次、每6個月一次、每7個月一次、每8個月一次、每9個月一次或每年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間隔為約1週至2週、2週至1個月、2週至2個月、1個月至2個月、1個月至3個月、3個月至6個月或6個月至1年中之任一者。熟習醫學技術者可藉由監測患者之疾病體征並相應地調整治療容易地確定特定患者之最佳劑量及治療方案。
製品及套組
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含有可用於治療傳染病如病毒感染(例如,HIV感染)之材料之製品。製品可包含容器及插入在容器上或與容器相關 聯之標籤或包裝。合適之容器包括例如瓶子、小瓶、注射器等。容器可由多種材料(例如玻璃或塑膠)形成。通常,容器容納有效治療本文所述疾病或病症之組合物,並且可具有無菌存取埠(例如,容器可為靜脈內注射溶液袋或具有可經皮下注射針刺穿之塞子之小瓶)。組合物中之至少一種活性劑為免疫細胞,在其表面上呈遞本發明之CR及CCOR。標籤或包裝插頁表明該組合物用於治療特定病況。標籤或包裝插頁將進一步包含用於向患者投與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之說明書。亦考慮了包含本文所述組合療法之製品及套組。
包裝插頁係指通常包括在治療產品之商業包裝中之說明書,其含有關於使用該等治療產品之適應症、用法、劑量、投與、禁忌及/或警告之資訊。在其他實施例中,包裝插頁表明該組合物用於治療靶抗原陽性病毒感染(例如HIV感染)。
此外,製品可進一步包含第二容器,該第二容器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緩衝劑,例如抑菌注射用水(BWFI)、磷酸鹽緩衝鹽水、林格氏溶液及右旋糖溶液。其可進一步包括從商業及使用者角度來看合意之其他材料,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及注射器。
亦提供可用於各種目的、例如用於治療本文所述之靶抗原陽性疾病或病症之套組,其視情況與製品組合。本發明之套組包括一或多個包含經改造免疫細胞組合物(或單位劑型及/或製品)之容器,並且在一些實施例中進一步包含另一劑(如本文所述之劑)及/或根據本文所述之任一方法使用之說明書。套組可進一步包含適合治療之個體選擇之描述。本發明套組中供應之說明書通常為標籤或包裝插頁(例如套組中包括之紙張)上之書面說明書,但機器可讀之說明書(例如磁性或光學儲存碟上攜帶之說明書)亦為可接受的。
示例性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 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嵌合共受體(CCO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O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實施例2.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
實施例3.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該嵌合受體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其中CCR5、CXCR4或CD4與廣泛中和抗體串聯。
實施例4. 如實施例3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或10-1074。
實施例5. 如實施例1-4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共受體(「COR」)。
實施例6.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第一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嵌合共受體(CCOR)之第二核酸,其中CCO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O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實施例7.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
實施例8.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且其中CCR5、CXCR4或CD4與廣泛中和抗體串聯。
實施例9. 如實施例8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10-1074。
實施例10. 如實施例6-9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進一步包含編碼一或多種共受體(「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實施例11. 如實施例1-1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為嵌合抗原受體(「CAR」)。
實施例12. 如實施例11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分子:CD8α、CD4、CD28、4-1BB、CD80、CD86、CD152及PD1。
實施例13. 如實施例12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跨膜衍生自CD8α。
實施例14. 如實施例11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CD3ζ、FcRγ、FcRβ、CD3γ、CD3δ、CD3ε、CD5、CD22、CD79a、CD79b或CD66d。
實施例15. 如實施例14之抗CD4免疫細胞受體,其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CD3ζ。
實施例16. 如實施例11-15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進一步包含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
實施例17. 如實施例16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細胞內C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共刺激分子:CD27、CD28、4-1BB、OX40、CD40、PD-1、LFA-1、ICOS、CD2、CD7、LIGHT、NKG2C、B7-H3、TNFRSF9、TNFRSF4、TNFRSF8、CD40LG、ITGB2、KLRC2、TNFRSF18、TNFRSF14、HAVCR1、LGALS9、DAP10、DAP12、CD83、CD83之配位體及其組合。
實施例18. 如實施例17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細胞內C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包含4-1-BB之細胞質結構域。
實施例19. 如實施例11-18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進一步包含位於CR抗原結合結構域之C末端與CR跨膜結構域之N末端之間之CR鉸鏈結構域。
實施例20. 如實施例19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鉸鏈結構域衍生自CD8α。
實施例21. 如實施例1-1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不包含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
實施例22. 如實施例1-1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為嵌合T細胞受體(「cTCR」)。
實施例23. 如實施例22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TCR亞單位之跨膜結構域: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及CD3δ。
實施例24. 如實施例23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CD3ε之跨膜結構域。
實施例25. 如實施例22-24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衍生自TCR亞單位之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及CD3δ。
實施例26. 如實施例25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CD3ε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實施例27. 如實施例22-26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相同或不同的TCR亞單位。
實施例28. 如實施例22-27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進一步包含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之一部分。
實施例29. 如實施例22-28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包含融合至CD3ε之N末端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
實施例30. 如實施例6-29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編碼CR之核酸處於誘導型啟動子下。
實施例31. 如實施例6-29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編碼CR之核酸為組成型表現。
實施例32. 如實施例6-3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處於誘導型啟動子下。
實施例33. 如實施例6-3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為組成型表現。
實施例34. 如32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編碼CCOR及/或COR之核酸可在免疫細胞活化時誘導。
實施例35. 如實施例6-34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在同一載體上。
實施例36. 如實施例35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 酸處於同一啟動子控制下。
實施例37. 如實施例6-3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在不同載體上。
實施例38. 如實施例10-37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在與第一核酸相同之載體上。
實施例39. 如實施例10-38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在與第二核酸相同之載體上。
實施例40. 如實施例38或39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編碼核酸及第一核酸或第二核酸處於同一啟動子控制下。
實施例41. 如實施例1-4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靶抗原為CD4。
實施例42. 如實施例1、5、6及10-4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COR靶抗原為CD4。
實施例43. 如實施例1、5、6及10-40及42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CCOR靶抗原為CD4。
實施例44. 如實施例1、5、6及10-4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靶抗原為CD4且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實施例45. 如實施例41-44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或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CD4 D1)。
實施例46. 如實施例5及10-45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及CCR9組成之群。
實施例47. 如實施例46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為CXCR5。
實施例48. 如實施例46或47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 為α4β7。
實施例49. 如實施例46-48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為CCR9。
實施例50. 如實施例46-49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一或多種COR包含α4β7與CCR9。
實施例51. 如實施例1-50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經修飾以減少或消除CCR5在細胞內之表現。
實施例52. 如實施例1-5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經修飾以表現抗HIV抗體。
實施例53. 如實施例52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抗HIV抗體為廣泛中和抗體。
實施例54. 如實施例53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 10-1074。
實施例55. 如實施例1-54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
實施例56. 如實施例55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實施例57. 如實施例1、5、6及10-56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Fab、Fab’、(Fab’)2、Fv、單鏈Fv(scFv)、單結構域抗體(sdAb)及特異性結合至CCOR靶抗原之肽配位體。
實施例58. 如實施例57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實施例59. 如實施例1-58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CCOR 共刺激結構域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D28、4-1BB(CD137)、CD27、OX40、CD27、CD40、PD-1、ICOS、淋巴球功能相關抗原-1(LFA-1)、CD2、CD7、LIGHT、NKG2C、B7-H3、TNFRSF9、TNFRSF4、TNFRSF8、CD40LG、ITGB2、KLRC2、TNFRSF18、TNFRSF14、HAVCR1、LGALS9、CD83及與CD83特異性結合之配位體中之一或多者之共刺激結構域。
實施例60. 如實施例1-59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γδT細胞及自然殺手T細胞。
實施例61. 如實施例60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經改造免疫細胞為細胞毒性T細胞。
實施例62.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實施例1-6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實施例63. 如實施例62之醫藥組合物,其中醫藥組合物包含至少兩種不同類型之根據實施例1-6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實施例64. 一種治療個體之傳染病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實施例62或63之醫藥組合物。
實施例65. 如實施例64之方法,其中傳染病為選自由HIV及HTLV組成之群之病毒感染。
實施例66. 如實施例65之方法,其中傳染病為HIV。
實施例67. 如實施例64-66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第二抗感染劑。
實施例68. 如實施例67之方法,其中感染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廣泛中和抗體、類鐸受體促效劑、潛伏再活化劑、CCR5拮抗劑、免疫刺激劑及疫苗。
實施例69. 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實施例62或63之醫藥組合物。
實施例70. 如實施例69之方法,其中癌症為T細胞淋巴瘤。
實施例71. 如實施例69或7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第二抗癌劑。
實施例72. 如實施例71之方法,其中第二抗癌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D70靶向藥物、TRBC1、CD30靶向藥物、CD37靶向藥物及CCR4靶向藥物。
實施例73. 如實施例64-72中任一者之方法,其中個體為人類。
實施例74. 一種製造如實施例1-61中任一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之方法,其包含:a)提供免疫細胞群體;b)向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CR之第一核酸。
實施例75. 如實施例7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c)向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CCOR之第二核酸。
實施例76. 如實施例75之方法,其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同時引入細胞中。
實施例77. 如實施例75之方法,其中第一核酸及第二核酸依序引入細胞中。
實施例78. 如實施例74-77中任一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一或多種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實施例79. 如實施例74-78中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一核酸、第二核酸及/或COR編碼核酸經由病毒載體引入細胞中。
實施例80. 如實施例74-79中任一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HIV融合抑制肽之核酸。
實施例81. 如實施例74-80中任一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使細胞中之CCR5基因失活。
實施例82. 如實施例81之方法,其中CCR5基因係藉由使用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方法失活:CRISPR/Cas9、TALEN、ZFN、siRNA及反義RNA。
實施例83. 如實施例74-82中任一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個體之外周血獲得免疫細胞群體。
實施例84. 如實施例83之方法,其中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4+細胞。
實施例85. 如實施例83或84之方法,其中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8+細胞。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內,若干個實施例為可能的。現在將參考以下非限制性實例更詳細地闡述本發明。以下實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當然,不應理解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實例 實例1:CR及CCOR在原代T細胞及其他哺乳動物細胞中之表現
設計並製備攜帶編碼由組成型啟動子hEF1α、多西環素誘導型啟動子(如TetOn)、NFAT依賴性誘導型啟動子或熱誘導型啟動子(如人類熱休克蛋白70啟動子HSP70p)驅動之CR、CCOR及視情況COR之核酸之慢病毒載體。藉由健康供體之外周血之密度梯度離心製備原代人類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使用磁珠分離自PBMC純化人類原代T細胞。用慢病毒載體轉導人類T細胞,並離體擴增幾天。可使用業內已知之方法檢測受體之表現。經轉導T細胞之生物活性可經由活體外靶細胞殺傷及其他活體外分析以及活體內動物模型來評估。
實例2. 材料及方法
細胞。將293T細胞維持在DMEM+10% FBS中。冷凍保存之人類外 周血單核細胞(PBMC)購自Hemacare。藉由T細胞分離套組(Miltenyi)自PBMC分離T細胞,並藉由T細胞活化/擴增套組(Miltenyi)活化。將T細胞維持在AIM-V培養基+5%胎牛血清(FBS)+300IU/ml IL-2中。
質體及慢病毒產生。嵌合抗原受體(CAR)基因或eTCR基因在pLVX載體中由EF1α啟動子控制。藉由Genscript合成基因並選殖至載體中。用CAR或eTCR轉移質體、第2代慢病毒包裝質體及VSV-G包膜編碼質體轉染293T細胞。藉由10%聚乙烯亞胺(PEI)試劑將質體轉染至293T細胞中。在轉染後48小時及72小時收穫病毒上清液。經由0.45μm無菌過濾器過濾上清液以去除細胞碎片。藉由PEG法濃縮病毒,等分,並儲存在-80℃中。
CAR-T構築。藉由pan T細胞分離套組(Miltenyi Biotech)自PBMC富集pan T細胞,並藉由T細胞活化/擴增套組(Miltenyi Biotech)活化48小時。將活化之T細胞在8μg/ml聚芳烴存在下與慢病毒一起培育,並在室溫下以1000g旋轉接種1小時。使細胞在AIM-V培養基+5%胎牛血清(FBS)+300IU/ml重組人類IL-2中擴增。藉由流式細胞術測定轉導效率為轉導後4天之CAR+或eTCR+百分比。
細胞毒性分析。在室溫下用PBS中之2.5μM CFSE將靶細胞標記5分鐘,然後藉由添加1/10體積之FBS終止反應。將細胞洗滌兩次並重懸浮於培養基中。將效應細胞及靶細胞以期望之效應:靶比率(E:T比率)共培養24小時。藉由流式細胞術檢查CFSE標記之靶細胞之殺死。
SHIV感染分析。將CD4 T細胞純化並在活體外活化4天,然後用SHIVSF162P3病毒感染。在感染後第12天使用該等細胞作為靶細胞。使用UNT細胞、抗CD4 CAR-T細胞、抗CCR5 CAR-T細胞及串聯抗CD4/抗CCR5細胞作為效應細胞。將效應細胞及靶細胞以0.5:1及2:1之比率共培養72小時。藉由p27細胞內染色檢測病毒陽性細胞率。
流式細胞術。抗人類CD3、CD4、CD8、CCR5及p27單株抗體購自Biolegend及BD Bioscience。山羊抗人類IgG F(ab')2多株抗體購自Jackson ImmunoResearch。將細胞重懸浮於DPBS+2%FBS+1mM EDTA中進行流式染色。在BD FACSCelesta流式細胞儀中收集資料,並藉由Flowjo軟體(TreeStar)進行分析。
HTRF分析。將靶細胞與效應細胞共培養24小時。收穫細胞培養基,且藉由HTRF分析(Cisbio)檢測IFNγ濃度。按照製造商之方案進行分析。簡言之,將16μl樣品與4μl預先混合之抗IFNγ抗體在分析板中混合。將板在室溫下黑暗培育過夜。藉由PheraStar微量板讀取器檢測信號。
QPCR分析。用HIV假病毒感染靶T細胞,該等HIV假病毒亦表現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EGFP)。將靶細胞與效應細胞以1:1之比率共培養24小時。收穫細胞並收集基因體DNA用於QPCR。藉由檢測細胞基因體DNA中之EGFP拷貝來檢測整合之DNA拷貝。
對淋巴瘤小鼠模型之CAR-T治療。藉由皮下注射向NCG小鼠植入HH皮膚T細胞淋巴瘤細胞。當腫瘤大小達到120mm3時,將小鼠分成3組進行治療。將對照UNT細胞及CAR-T細胞重懸於HBSS緩衝液中。藉由尾靜脈注射向小鼠接種細胞。一組小鼠接受400μl HBSS作為對照。一組小鼠接受2500萬個UNT細胞且最後一組小鼠接受500萬個CAR+抗CD4 CAR-T細胞。觀察小鼠,記錄腫瘤大小及體重,直至實驗結束。當腫瘤大小達到2000mm3時處死小鼠。
人類化小鼠模型中之CAR-T活體內測試。向新生NCG小鼠移植人類造血幹細胞,用人類免疫細胞重建該等小鼠,並將其命名為HIS小鼠。用抗CD4、抗CCR5或串聯抗CD4/抗CCR5 CAR-T細胞治療HIS小鼠。並且在實驗期間測試CD4+/CCR5+細胞之存在。
實例3. CAR T細胞之評估
此實例闡述本申請案中例示之各種CAR構築物之評估。嵌合抗原受體(CAR)表現載體之構築。
圖6A及6B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或抗CXCR4 scFv或sdAb(圖6A)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6B)之CAR構築物之示意圖。CAR由抗原識別結構域、鉸鏈、跨膜結構域、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4-1BB及CD3ζ細胞內結構域組成。抗原識別結構域可為scFv、sdAb、藉由連接體連接之兩個串聯scFv或藉由連接體連接之兩個串聯sdAb。scFv或sdAb可識別人類CD4或人類CCR5或人類CXCR4中之任一者。連接體可為(GGGGS)n,其中n可為2至5之任一數字。本文所展示之鉸鏈為人類CD8之細胞外結構域(SEQ ID NO.2)之一部分。跨膜結構域來自人類CD8跨膜結構域(SEQ ID NO.3)。細胞內結構域來自人類4-1BB細胞內區域(SEQ ID NO.4)及CD3ζ信號傳導轉導結構域(SEQ ID NO.5)。用於本實例中之CAR構築物具有以下序列:抗CD4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抗CD4 CAR):SEQ ID NO.11,編號49-64。
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抗CCR5 CAR):SEQ ID NO.12,編號35-48。
抗CXCR4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抗CXCR4 CAR):SEQ ID NO.65-72。
抗CD4 scFv-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串聯抗CD4-抗CCR5 CAR):SEQ ID NO.13
抗CD4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具有CXCR5之抗CD4 CAR):SEQ ID NO.14
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具有CXCR5之抗 CCR5 CAR):SEQ ID NO.15
抗CD4 scFv-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具有CXCR5之串聯抗CD4-抗CCR5 CAR):SEQ ID NO.16
抗CD4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P2A-VRC01(具有CXCR5及VRC01之抗CD4 CAR):SEQ ID NO.17
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P2A-VRC01(具有CXCR5及VRC01之抗CCR5 CAR):SEQ ID NO.18
抗CD4 scFv-抗CCR5 scFv-CD8鉸鏈-CD8 TM-4-1BB-CD3ζ-P2A-CXCR5-P2A-VRC01(串聯抗CD4-具有CXCR5及VRC01之抗CCR5 CAR):SEQ ID NO.19 CAR細胞構築及表型分型。
自人類外周單核細胞(PBMC)分離之T細胞生成CAR-T細胞。使來自PBMC之T細胞在活體外富集並活化,然後用編碼CAR基因之慢病毒轉導。CD8+ T細胞藉由分泌細胞毒性因子、穿孔素及顆粒酶B活化後具有靶細胞殺死功能。CD8 T細胞之細胞毒性功能對於適應性免疫系統清除感染細胞及監督內在異常細胞轉化至關重要。靶細胞殺死功能亦為人工改造之CAR-T細胞最重要之功能。為檢查經改造CAR-T細胞之細胞毒性功能,將CAR-T細胞與pan T細胞以期望比率共培養。其CAR-T細胞命名為效應細胞(E),而pan T細胞命名為靶細胞(T)。用CFSE標記靶細胞以區別於效應細胞。將靶細胞及效應細胞共培養24小時,然後收穫用於流式細胞術。記錄CFSE標記之靶細胞百分比以反映細胞毒性效應。使用未轉導之T細胞(UNT)作為CAR-T細胞之陰性對照。在CAR-T轉導後之一週,在初始篩選期間測試其關鍵功能,即靶細胞殺死能力。圖7顯示抗CCR5 CAR-T、抗CD4 CAR-T及抗CXCR4 CAR-T細胞之定量篩選結果。在14種抗CCR5 CAR-T中,13號靶殺死效應最佳。在16種抗CD4 CAR-T中,13號為最有效之一種。在8種抗CXCR4 CAR-T中,5號靶殺死效應最佳。13號 抗CD4 CAR-T更名為CD4 CAR-T(SEQ ID NO.11),且scFv序列用於以下所有抗CD4設計中。13號抗CCR5 CAR-T更名為抗CCR5 CAR-T(SEQ ID NO.12),且其scFv序列用於複合物設計中。
儘管CAR之結構彼此相似,但並非所有的嵌合抗原受體皆可同等地轉導至T細胞。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山羊抗人類IgG、F(ab')2抗體檢測CAR+ T細胞之百分比。圖8A-8E顯示轉導後4天之CAR+%細胞。
將CAR-T細胞於AIM-V培養基+5%FBS+300IU/ml IL-2中培養。當鋪滿時將細胞轉移至較大孔。供應新鮮之完全培養基來支持細胞擴增。在轉導後第0天、第4天、第6天及第10天記錄細胞數量及活力。13號抗CD4 CAR-T之擴增顯示於圖9中。
CAR-T細胞毒性分析
圖10A、10B及10E繪示CAR-T細胞之細胞毒性效應之流式細胞術結果。如圖10A所示,在與對照UNT細胞共培養之靶細胞中有58%之CD4+ T細胞,但當靶細胞與13號抗CD4 CAR-T細胞共培養時,CD4+群體減少至0%,此表明13號抗CD4 CAR-T對其靶有強殺死效應。在圖10B中,當靶細胞與UNT共培養時,CCR5+群體為約15%,但當靶細胞與13號抗CCR5 CAR-T細胞共培養時,群體減少至小於1%,此表明13號抗CCR5 CAR-T細胞非常有效。圖10E顯示串聯抗CD4/抗CCR5-CART之效應。串聯CART細胞不僅消除CD4單陽性細胞及CCR5單陽性細胞,且亦高效地消除CD4/CCR5雙陽性群體。
CAR-T細胞介素剖析
除穿孔素及顆粒酶B外,CD8+ T細胞在活化時亦分泌細胞介素IFNγ及TNFα。該等促發炎細胞介素為重要的CD8+ T細胞功能指標,但其亦可能在授受性T細胞療法之副作用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中發揮作用。藉由活體外HTRF分析檢測IFNγ之產生。收集轉導後第6天之上清液並量測細胞介素含量。圖11 顯示13號抗CD4 CAR-T細胞產生該等細胞介素。
實例4. eTCR T細胞之評估
此實例闡述本申請案中例示之各種嵌合TCR構築物之評估。
抗CD4-eTCR及抗CCR5-eTCR表現載體之構築
T細胞受體α及β鏈與CD3 ε/δ/γ/ζ鏈形成複合物。TCR識別MHC呈遞之抗原,使得CD3 ζ鏈磷酸化且隨後信號轉導至細胞內之下游路徑以活化T細胞。天然T細胞活化依賴於TCR-MHC相互作用,因此為MHC依賴性的。本文所述之此嵌合TCR修飾TCR複合物以MHC非依賴性方式活化T細胞。修飾在CD3ε上,該CD3ε之全稱為T細胞表面醣蛋白CD3ε鏈(SEQ ID NO.6)。CD3ε序列可在公共資料庫如Uniprot及NCBI基因庫中獲得。SEQ ID NO.6中所列示之序列來自Uniprot ID P07766。因此,此嵌合TCR命名為eTCR。
eTCR基因由慢病毒載體表現且由EF1α啟動子控制。CD3ε信號肽序列(SEQ ID NO.7)之後為抗原識別序列。在抗原識別序列與CD3ε序列(SEQ ID NO.8)之間添加連接體(G4S)3序列。在Genscript中將DNA序列最佳化且從頭合成並藉由Gateway選殖選殖至pLVX慢病毒載體中。用於本實例中之eTCR構築物具有以下序列:抗CD4-CD3ε(抗CD4 eTCR):SEQ ID NO.20,73
抗CCR5-CD3ε(抗CCR5 eTCR):SEQ ID NO.21,74-76
抗CD4-CD3ε-P2A-CXCR5(具有CXCR5之抗CD4 eTCR):SEQ ID NO.22
抗CCR5-CD3ε-P2A-CXCR5(具有CXCR5之抗CCR5 eTCR):SEQ ID NO.23
抗CD4-抗CCR5-CD3ε-P2A-CXCR5(具有CXCR5之串聯抗CD4-抗CCR5 eTCR):SEQ ID NO.24
抗CD4-抗CCR5-CD3ε-P2A-CXCR5-P2A-VRC01(具有CXCR5及VRC01之串聯抗CD4-抗CCR5 eTCR):SEQ ID NO.25
圖12A及圖12B顯示含有抗CD4或抗CCR5 scFv或sdAb(圖12A)或串聯連接之抗CD4及抗CCR5 scFv或sdAb(圖12B)之示例性eTCR之示意圖。scFv、sdAb、兩個串聯scFv或兩個串聯sdAb藉由(G4S)3連接體連接至CD3ε鏈。
靶細胞殺死效應經評估為是否進一步開發eTCR設計之關鍵決定因素。為檢查經改造eTCR-T細胞之靶細胞殺死效應,將eTCR-T細胞與pan T細胞以期望比率共培養。其eTCR-T細胞命名為效應細胞(E),而pan T細胞命名為靶細胞(T)。用CFSE標記靶細胞以區別於效應細胞。將靶細胞及效應細胞共培養24小時,然後收穫用於流式細胞術。記錄CFSE標記之靶細胞百分比以反映細胞毒性效應。使用未轉導之T細胞(UNT)作為eTCR-T細胞之陰性對照。圖12C定量比較13號CD4 CAR-T、CD4 eTCR、11號CD4 eTCR之靶細胞殺死效應。11號CD4 eTCR有一個來自艾巴利珠單抗抗體序列之抗原結合區域。11號CD4 eTCR之靶細胞殺死能力不如CD4 eTCR。
圖12D顯示三種篩選之抗CCR5 eTCR構築物之結果。在三種抗CCR5構築物中,CCR5 eTCR具有最佳之靶細胞殺死效應並得到進一步研究。
eTCR-T細胞表型分型
與CAR-T細胞一樣,eTCR細胞係藉由用eTCR編碼慢病毒轉導活化T細胞來生成。並非所有T細胞皆可以相同效率轉導。藉由流式細胞術使用山羊抗人類IgG、F(ab')2抗體檢測eTCR+ T細胞之百分比。圖13A顯示在轉導後4天之eTCR+%細胞。
eTCR-T細胞擴增
將eTCR-T細胞於AIM-V培養基+5% FBS+300IU/ml IL-2中培養。當鋪滿時使細胞擴增至更大之孔中並供應新鮮之完全培養基,以確保細胞始終處於理想培養條件下。在轉導後第0天、第4天、第6天及第10天記錄細胞數 量及活力。eTCR-T細胞之擴增顯示於圖13C中。
eTCR-T細胞毒性
圖14顯示eTCR-T介導之靶細胞殺死之代表性流式細胞術結果。圖14A繪示抗CD4 eTCR T細胞之細胞毒性效應之流式細胞術結果,抗CD4 eTCR-T細胞可完全耗盡靶細胞中之CD4+群體。如圖14B所示,抗CCR5 eTCR-T細胞亦殺死了大部分CCR5+群體。
eTCR-T細胞介素剖析
藉由活體外HTRF分析檢測IFNγ之產生。將eTCR-T細胞與靶pan T細胞以2:1及0.5:1之比率共培養24小時並收集上清液。圖13B顯示抗CD4 eTCR-T細胞產生IFNγ細胞介素。使用UNT細胞作為對照。eTCR-T細胞分泌之IFNγ細胞介素僅略高於UNT對照細胞。
實例5. CXCR5表現T細胞
淋巴結為重要的次級淋巴樣器官。B細胞在外周血中循環且進入淋巴結B細胞濾泡供其成熟,其中在生發中心樹突細胞及濾泡T輔助細胞之幫助下,其經歷同種型轉換及親和成熟過程。B細胞、樹突細胞及濾泡T細胞表現CXCR5,該CXCR5為CXCL13之受體。CXCL13在生發中心處於高層級,由生發中心基質細胞及樹突細胞產生。在B細胞濾泡中CD8+ T細胞通常非常罕見。免疫組織學染色顯示大量HIV病毒隱藏在濾泡內,此表明生發中心為主要的HIV儲庫。據報導,精英HIV控制者上之生發中心中之CD8+ T細胞增多。該等CD8+ T細胞共表現CXCR5且表現大量細胞毒性效應因子並有助於病毒控制。本申請案之某些實施例包含在CAR-T細胞或eTCR-T細胞上共表現CXCR5。
圖15圖解說明具有CAR或eTCR之經改造T細胞,並且亦表現CXCR5。CXCR5藉由P2A連接體連接至CAR或eTCR基因。抗原識別區域可為抗CD4、抗CCR5或串聯抗CD4/抗CCR5。其可能為scFv或sdAb。抗CXCR5 抗體用於檢測CXCR5表現。
本實驗中使用之CAR及eTCR構築物與上述相同。CXCR5具有以下序列:SEQ ID NO.9。圖16A繪示CXCR5在轉導之抗CD4 CAR-T細胞上之表現,且圖16B繪示CXCR5在抗CCR5 CAR-T細胞上之表現。如該等圖所示,90%以上之CAR+細胞亦表現大量CXCR5。
如圖10C及圖10D所示,表現CXCR5之CAR-T細胞可如同沒有CXCR5之彼等CAR-T細胞一樣高效地消除其靶細胞。使用共表現CXCR5之CAR-T細胞作為效應細胞,並與CFSE標記之pan T細胞一起培養24小時。在圖10C中,當靶細胞與UNT對照細胞一起培養時,CD4+ T細胞占63.8%,當靶細胞與共表現CXCR5之抗CD4 CAR-T細胞共培養時,該群體下降至1.46%。如圖10D所示,在UNT樣品中,CCR5+%為21.2%,而在抗CCR5 CAR-CXCR5樣品中,該百分比減少至0.609%。
圖10F闡述抗CD4/抗CCR5串聯CAR-CXCR5-C34 T細胞之細胞毒性效應。抗CD4/抗CCR5串聯CAR-CXCR5-C34 T細胞有效地消除CD4/CCR5雙陽性群體,並保留一些CD4或CCR5單陽性群體,此將增加一些疾病環境下之安全性。
實例6. 表現廣泛中和抗體之T細胞
在感染HIV之群體中,一小部分人無需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即能自然控制病毒感染。研究發現,其可生成針對病毒感染之穩健抗體反應。該等抗體為廣泛中和抗體,此乃因其識別HIV醣蛋白GP160中相對保守之區域,並能中和HIV之各種亞型。廣泛中和抗體已在SHIV感染之恆河猴中進行了測試,且可控制病毒載量,平均持續21週。本申請案之某些實施例包含在CAR-T細胞或eTCR-T細胞中共表現廣泛中和抗體。CAR-T細胞及eTCR-T細胞可分泌廣泛中和抗體以阻斷新宿主細胞感染HIV。
圖17繪示表現抗CD4或抗CCR5或串聯抗CD4/抗CCR5 CAR或eTCR、趨化介素受體CXCR5亦及廣泛中和抗體(bNAb)之經改造T細胞。將編碼序列選殖至pLVX慢病毒載體中。嵌合基因轉錄由EF1α啟動子控制。在CAR或eTCR序列之後添加P2A序列。在P2A序列後面添加人類CXCR5序列。藉由另一P2A將帶有人類IL2信號肽(SEQ ID NO.34)之bNAb連接至CXCR5。
本實驗中使用之CAR及eTCR構築物以及CXCR5與上述相同。VRC01具有以下序列:SEQ ID NO.10。用編碼His標籤標記之VRC01(VRC01-6His)之CAR-T慢病毒轉導T細胞。在轉導後第8天收穫培養物上清液。藉由ELISA使用抗His標籤抗體檢測上清液中之VRC01濃度。在上清液中檢測到之濃度為約40ng/ml。
實例7. CAR T細胞之功能應用
抗CD4 CAR-T細胞殺死CD4+ T細胞,該等CD4+ T細胞為HIV感染之主要宿主細胞。為了說明該等細胞是否能消除病毒,在活體外用HIV假病毒感染CD4+ T細胞。將CAR-T細胞與經感染細胞一起共培養。如圖18A所示,與靶向B細胞標記物CD19(SEQ ID NO.77)之對照CAR-T相比,CAR-T細胞顯著降低了病毒載量。使用無病毒感染之細胞作為檢測對照。在圖18B中,用編碼EGFP之HIV假病毒感染T細胞,經假病毒成功感染之任何細胞皆變成EGFP+。使用該等細胞作為靶細胞,並與13號抗CD4 CAR-T細胞或UNT細胞一起共培養。使用不同之E:T比率。將該等細胞共培養24小時且收穫該等細胞,藉由流式細胞術檢測EGFP百分比。EGFP+比率隨著E:T比率之增加而下降。當E:T比率達到1:1及以上時,假病毒+細胞之百分比降至接近0。在圖19A中,將CAR-T構築物與SHIV感染之CD4+靶細胞一起培育。藉由細胞內染色檢測病毒蛋白p27。使用兩個不同之效應物對靶比率0.5:1及2:1。如藉由p27陽性率所指示成功感染SHIV之細胞在1.3%至1.6%之間。在所有用CAR-T細胞治療之樣 品中,p27陽性率下降至等於或小於0.207%,其接近或低於流式染色同種型對照。圖19B顯示病毒RNA及整合DNA之減少。在細胞培養物上清液中,與用UNT細胞處理之樣品相比,用CAR-T細胞處理之樣品中之病毒效價急劇下降。整合DNA含量下降至幾乎檢測不到之程度,由於PCR過程檢測到一些背景雜訊。所有該等資料顯示,CAR-T在活體外清除SHIV感染方面非常高效。
為了測試本文所述CAR構築物之活體內功效,使用具有人類免疫系統之小鼠。小鼠在此將稱為HIS小鼠。HIS小鼠係自NOD CRISPR Prkdc IL2Rγ小鼠(NCG小鼠)生成,該等小鼠免疫功能嚴重受損,並且T細胞及B細胞形成有缺陷。向新生NCG小鼠移植人類造血幹細胞並重命名為HIS小鼠。人類造血細胞在小鼠中發育成T細胞及B細胞,並填充小鼠中之免疫生態位。該等HIS小鼠用作CAR-T細胞之活體內測試模型。在活體內模型中測試兩種CAR-T細胞,CCR5 CAR-T(抗CCR5 CAR)(圖23A)及串聯CD4CCR5 CAR-T(抗CD4-抗CCR5 CAR)(圖23B及23C)。將UNT細胞注射至單獨之接受體小鼠組中作為對照。如圖23A所指示,在UNT細胞治療之小鼠中,在向小鼠接種UNT細胞後,CCR5+細胞增加,而在抗CCR5 CAR-T治療之小鼠中,CCR5+%在觀察期間持續減少。在觀察期結束時,活細胞群體中之CCR5+%接近0。如圖23B及圖23C所示,用串聯CD4CCR5 CAR-T治療另一組HIS小鼠。在CAR-T細胞治療後在小鼠外周血中CCR5+群體顯著減少。CCR5+群體幾乎完全從外周活細胞群體中耗盡。在串聯CD4CCR5 CAR-T組中,CD4+群體亦減少至原始群體之一半。CD4+群體在活細胞中之百分比在CAR-T治療前為約3%,在觀察期結束時降至1%。該等資料表明,抗CCR5 CAR-T在活體內消滅外周血中之CCR5+細胞方面非常高效。CD4+群體減少至一半並且仍在下降,此表明除了在消除CCR5+細胞方面具有高效率之外,串聯CD4CCR5 CAR-T在減少CD4+群體方面亦為有效的。
抗CD4 CAR-T細胞之另一應用可為CD4+ 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療 法。如圖20所示,將不同劑量之CAR-T細胞與Sup-T1及HH T淋巴母細胞一起共培養,該等Sup-T1及HH T淋巴母細胞為CD4+。CAR-T細胞顯示對該等腫瘤細胞有強細胞毒性,而UNT對照細胞對腫瘤細胞活力無效應。將HH細胞皮下植入至NCG小鼠中以生成細胞衍生之異種移植(CDX)小鼠模型。向HH CDX小鼠中活體內接種CAR-T細胞顯示CAR-T細胞可顯著降低小鼠腫瘤負荷,如圖21所示。接受CAR-T療法之小鼠在CAR-T接種後第12天沒有腫瘤。如圖21A所示,在小鼠滿足處死標準之前,使腫瘤在對照漢克氏平衡鹽溶液(HBSS)緩衝液或UNT細胞治療之小鼠中連續生長。經CAR-T治療之小鼠中之腫瘤在治療後迅速縮小,並且小鼠存活了整個觀察期。在圖21B中,經CAR-T治療之小鼠體重比經HBSS或UNT治療之小鼠略低,此可能由於腫瘤負荷較小所致。大約在第20天,由於疾病進展,將經HBSS及UNT治療之小鼠處死,因此此後沒有體重記錄。
實例8. 分離CAR系統 分離CAR-T細胞之構築
本文所述之分離CAR系統含有兩種組分。一種蛋白質由細胞外抗原識別結構域、鉸鏈、CD8跨膜結構域及CD28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組成。分離信號CAR之另一蛋白由第二抗原識別結構域、鉸鏈、CD8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CD3ζ信號轉導結構域組成。一種組分之細胞外抗原識別結構域可為抗CD4 scFv或sdAb,且另一組分之細胞外抗原識別結構域可為抗CCR5或抗CXCR4 scFv或sdAb(圖1)。在本實例中,兩種蛋白質之編碼序列利用中間之P2A序列相連。整個編碼序列處於pLVX慢病毒質體中之EF1α啟動子之控制下。用CAR構築物成功轉導之T細胞將協同表現兩種蛋白質。T細胞亦可表現歸巢受體。歸巢受體之一可為CXCR5(圖2),其與CXCL13趨化介素相互作用,並對細胞歸巢至次級淋巴樣器官中之B細胞濾泡起重要作用。歸巢受體亦可為上調之α4β7,此 有助於細胞歸巢至腸(圖3)。
分離信號CAR之活體外效應
圖22顯示示例性分離信號CAR-T之活體外效應。本實驗採用了四種設計。在ssCD4CCR5 CAR-T中,抗CD4與CD3ζ信號傳導結構域相連,抗CCR5與共刺激結構域相連,而在ssCCR5CD4中,抗CCR5部分含有CD3ζ信號傳導結構域,抗CD4與共刺激結構域相連。
構築物具有以下序列:ssCD4CCR5 CAR-T:SEQ ID NO.26
抗CD4-CD8鉸鏈-CD8 TM-CD3ζ:SEQ ID NO.27
抗CCR5-CD8鉸鏈-CD8 TM-4-1-BB:SEQ ID NO.28
ssCCR5CD4 CAR-T:SEQ ID NO.29
抗CCR5-CD8鉸鏈-CD8 TM-CD3ζ:SEQ ID NO.30
抗CD4-CD8鉸鏈-CD8 TM-4-1-BB:SEQ ID NO.31
ssCD4CCR5-CXCR5:SEQ ID NO.78
ssCCR5CD4-CXCR5:SEQ ID NO.79
該兩個部分藉由中間之P2A連接,且第一部分具有Myc標籤。藉由流式細胞術檢測Myc表現,如圖22A所示,以代表分離信號CAR之表現。為了測試其功能,使用CFSE標記之pan T細胞作為靶細胞,並與CAR-T細胞以E:T=0.5:1共培育。流式細胞術結果顯示於圖23B中。在對照UNT樣品中,CD4+群體為42.2%,CCR5+群體為9.29%,且CD4+CCR5+群體為6.64%。SsCD4CCR5 CAR-T及ssCCR5CD4 CAR-T殺死大部分CD4+CCR5+雙陽性群體,剩餘CD4+CCR5+群體不到1%。在ssCCR5CD4 CAR-T樣品中,留下10.4%之CD4單陽性細胞及6.77%之CCR5單陽性細胞。在ssCD4CCR5 CAR-T樣品中,剩餘之CCR5+細胞為7.89%。在將CXCR5添加至ssCCR5CD4 CAR及ssCD4CCR5 CAR中之情況下,大部分CCR5+細胞得以保留,且約一半CD4+單陽性細胞在與CAR-T細胞共培養後仍然存活。該等資料表明,當CD4與CCR5皆存在於同一細胞上時,分離CAR效果最好。SsCCR5CD4、ssCCR5CD4-CXCR5及ssCD4CCR5-CXCR5 CAR-T細胞在殺死CD4單陽性細胞或CCR5單陽性細胞方面並非高效,其可使許多彼等單陽性細胞不受傷害。嗜CCR5 HIV感染需要CD4與CCR5在同一細胞上表現。分離CAR可消除HIV靶細胞,但使一些CD4或CCR5單陽性細胞不受傷害,該等細胞對HIV感染不太敏感。
本發明實施例之示例性構築物之序列: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0-34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1-35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2-35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3-35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4-35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5-35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6-35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7-35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8-35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29-35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0-35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1-36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2-36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3-36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4-36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5-36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6-365
<110> 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anjing Legend Biotech Co.,Ltd.)
<120>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160> 79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458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7-36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8-36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9-368
<210> 2
<211> 45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39-369
<210> 3
<211> 24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0-370
<210> 4
<211> 42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0-371
<210> 5
<211> 112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0-37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1-373
<210> 6
<211> 207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1-37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2-375
<210> 7
<211> 22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2-376
<210> 8
<211> 185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2-37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3-378
<210> 9
<211> 372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4-37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5-380
<210> 10
<211> 23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VRC01 scFv
<400> 1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6-38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7-382
<210> 11
<211> 47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D4 CAR
<400> 1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7-38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8-38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49-385
<210> 12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CR5 CAR
<400> 1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0-38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1-38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2-388
<210> 13
<211> 74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串聯抗CD4-抗CCR5 CAR
<400> 1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2-38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3-39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4-39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5-39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6-393
<210> 14
<211> 8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抗CD4 CAR
<400> 1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6-39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7-39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8-39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59-39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0-398
<210> 15
<211> 88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抗CCR5 CAR
<400> 1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1-39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2-40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3-40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4-40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5-403
<210> 16
<211> 113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串聯抗CD4-抗CCR5 CAR
<400> 1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5-40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6-40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7-40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8-40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69-40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0-40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1-410
<210> 17
<211> 115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及VRC01之抗CD4 CAR
<400> 1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1-41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2-41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3-41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4-41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5-41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6-41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7-417
<210> 18
<211> 117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及VRC01之抗CCR5 CAR
<400> 1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7-41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8-41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79-42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0-42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1-42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2-42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3-424
<210> 19
<211> 142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及VRC01之串聯抗CD4-抗CCR5 CAR
<400> 1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3-42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4-42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5-42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6-42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7-42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8-43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89-43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0-432
<210> 20
<211> 45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D4 eTCR
<400> 2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0-43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1-43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2-11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3-116
<210> 21
<211> 46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CR5 eTCR
<400> 2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3-11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4-11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5-119
<210> 22
<211> 85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抗CD4 eTCR
<400> 2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5-12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6-12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7-12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8-12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199-124
<210> 23
<211> 86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抗CCR5 eTCR
<400> 2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0-12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1-12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2-12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3-12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4-129
<210> 24
<211> 11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之串聯抗CD4-抗CCR5 eTCR
<400> 2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4-13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5-13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6-13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7-13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8-13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09-13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0-136
<210> 25
<211> 140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具有CXCR5及VRC01之串聯抗CD4-抗CCR5 eTCR
<400> 2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0-13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1-13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2-13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3-14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4-14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5-14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6-14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7-144
<210> 26
<211> 89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分離信號抗CD4-抗CCR5 CAR
<400> 2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7-14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8-14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19-14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0-14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1-149
<210> 27
<211> 44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D4-CD8鉸鏈-CD8 TM-CD3 ζ
<400> 2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2-15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3-15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4-152
<210> 28
<211> 43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CR5-CD8鉸鏈-CD8 TM-4-1-BB
<400> 2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4-15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5-15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6-155
<210> 29
<211> 89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分離信號抗CCR5-抗CD4 CAR
<400> 2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6-15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7-15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8-15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29-15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0-16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1-161
<210> 30
<211> 46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CR5-CD8鉸鏈-CD8 TM-CD3 ζ
<400> 3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1-16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2-16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3-164
<210> 31
<211> 4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D4-CD8鉸鏈-CD8 TM-4-1-BB
<400> 3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4-16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5-16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6-167
<210> 32
<211> 74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串聯抗CCR5-VRC01 CAR
<400> 3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6-16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7-16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8-17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39-171
<210> 33
<211> 73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串聯抗CD4-VRC01 CAR
<400> 3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0-17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1-17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2-17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3-175
<210> 34
<211> 20
<212> PRT
<213> 智人(Homo sapiens)
<400> 3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3-17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4-177
<210> 35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號CCR5 CAR-T
<400> 3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4-17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5-17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6-180
<210> 36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2號CCR5 CAR-T
<400> 3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6-18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7-18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8-18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9-184
<210> 37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3號CCR5 CAR-T
<400> 3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49-18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0-18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1-187
<210> 38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4號CCR5 CAR-T
<400> 3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2-18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3-18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4-190
<210> 39
<211> 48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5號CCR5 CAR-T
<400> 3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4-19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5-19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6-19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7-194
<210> 40
<211> 48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6號CCR5 CAR-T
<400> 4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7-19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8-19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59-197
<210> 41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7號CCR5 CAR-T
<400> 4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0-19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1-19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2-200
<210> 42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8號CCR5 CAR-T
<400> 4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2-20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3-20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4-20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5-204
<210> 43
<211> 46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9號CCR5 CAR-T
<400> 4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5-20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6-20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7-207
<210> 44
<211> 46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0號CCR5 CAR-T
<400> 4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7-20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8-20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69-21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0-211
<210> 45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1號CCR5 CAR-T
<400> 4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0-21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1-21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2-214
<210> 46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2號CCR5 CAR-T
<400> 4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3-21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4-21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5-218
<210> 47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3號CCR5 CAR-T
<400> 4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5-21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6-22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7-22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8-222
<210> 48
<211> 4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4號CCR5 CAR-T
<400> 4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8-22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79-22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0-225
<210> 49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號CD4 CAR-T
<400> 4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0-22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1-22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2-22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3-230
<210> 50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2號CD4 CAR-T
<400> 5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3-23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4-23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5-233
<210> 51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3號CD4 CAR-T
<400> 5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6-23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7-23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8-236
<210> 52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4號CD4 CAR-T
<400> 5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8-23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89-23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0-23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1-240
<210> 53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5號CD4 CAR-T
<400> 5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1-24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2-24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3-243
<210> 54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6號CD4 CAR-T
<400> 5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4-24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5-24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6-246
<210> 55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7號CD4 CAR-T
<400> 5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6-24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7-24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8-24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9-250
<210> 56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8號CD4 CAR-T
<400> 5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299-25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0-25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1-253
<210> 57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9號CD4 CAR-T
<400> 5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1-25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2-25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3-25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4-257
<210> 58
<211> 49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0號CD4 CAR-T
<400> 5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4-25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5-25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6-260
<210> 59
<211> 49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1號CD4 CAR-T
<400> 5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7-26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8-26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9-263
<210> 60
<211> 49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2號CD4 CAR-T
<400> 6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09-26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0-26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1-26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2-267
<210> 61
<211> 47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3號CD4 CAR-T
<400> 6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2-26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3-26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4-270
<210> 62
<211> 47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4號CD4 CAR-T
<400> 6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4-27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5-27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6-27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7-275
<210> 63
<211> 49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5號CD4 CAR-T
<400> 6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7-27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8-27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19-278
<210> 64
<211> 49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6號CD4 CAR-T
<400> 6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0-27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1-28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2-281
<210> 65
<211> 49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號CXCR4 CAR-T
<400> 6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2-28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3-28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4-28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5-285
<210> 66
<211> 49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2號CXCR4 CAR-T
<400> 6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5-28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6-28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7-288
<210> 67
<211> 49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3號CXCR4 CAR-T
<400> 6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8-28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29-29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0-291
<210> 68
<211> 49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4號CXCR4 CAR-T
<400> 6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0-29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1-29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2-29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3-295
<210> 69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5號CXCR4 CAR-T
<400> 6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3-29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4-29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5-298
<210> 70
<211> 49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6號CXCR4 CAR-T
<400> 7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5-29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6-30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7-30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8-302
<210> 71
<211> 49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7號CXCR4 CAR-T
<400> 7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8-30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39-30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0-305
<210> 72
<211> 49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8號CXCR4 CAR-T
<400> 7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1-30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2-30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3-308
<210> 73
<211> 86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11號CD4 eTCR
<400> 7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3-30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4-31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5-31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6-31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7-31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8-314
<210> 74
<211> 86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CCR5 eTCR 807
<400> 7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8-31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49-31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0-31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1-31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2-319
<210> 75
<211> 85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CCR5 eTCR 808
<400> 7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2-32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3-32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4-32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5-32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6-324
<210> 76
<211> 85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CCR5 eTCR
<400> 7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7-32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8-32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59-32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0-32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1-329
<210> 77
<211> 48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抗CD19 CAR
<400> 7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1-33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2-33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3-332
<210> 78
<211> 12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ssCD4CCR5-CXCR5
<400> 7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4-33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5-33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6-33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7-33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8-337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69-338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0-339
<210> 79
<211> 129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artificial sequence)
<220>
<223> ssCCR5CD4-CXCR5
<400> 79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0-340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1-341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2-342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3-343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4-344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5-345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6-346
Figure 108124666-A0101-12-0377-347

Claims (58)

  1.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嵌合共受體(CCO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O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COR共刺激結構域,其中該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該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該CR靶抗原為CD4且該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2.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嵌合受體(CR),其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該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CR5、該CXCR4或該CD4與廣泛中和抗體串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該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或10-107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共受體(「COR」)。
  6.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a)編碼嵌合受體(CR)之第一核酸,其中該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及b)編碼嵌合共受體(CCOR)之第二核酸,其中該CCOR包含:i)特異性識別CCOR靶抗原之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CO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 內CCO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該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該CCOR靶抗原為CD4,或其中該CR靶抗原為CD4且該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7. 一種經改造免疫細胞,其包含:編碼嵌合受體(CR)之核酸,其中該CR包含:i)特異性識別CR靶抗原之CR抗原結合結構域;ii)CR跨膜結構域,及iii)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其中該CR靶抗原係選自由CCR5、CXCR4及CD4組成之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CR5、該CXCR4或該CD4與廣泛中和抗體串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該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10-1074。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9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進一步包含編碼一或多種共受體(「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為嵌合抗原受體(「CAR」)。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跨膜衍生自CD8α。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CD3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進一步包含細胞內CR共刺激結構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細胞內CR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包含4-1-BB之細胞質結構域。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其中該CR不包含細胞內共刺激結構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為嵌合T細胞受體(「cTCR」)。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選自由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及CD3δ組成之群之TCR亞單位之跨膜結構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跨膜結構域衍生自CD3ε之跨膜結構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至第19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選自由TCRα、TCRβ、TCRγ、TCRδ、CD3γ、CD3ε及CD3δ組成之群之TCR亞單位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CD3ε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至第21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跨膜結構域及該細胞內CR信號傳導結構域衍生自相同或不同的TCR亞單位。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至第22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進一步包含TCR亞單位之細胞外結構域之一部分。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至第23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包含融合至CD3ε之N末端之該CR抗原結合結構域。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4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靶抗原為CD4。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5項、第6項及第10項至第25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COR靶抗原為CD4。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5項、第6項及第10項至第24項及第26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且該CCOR靶抗原為CD4。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5項、第6項及第10項至第25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靶抗原為CD4且該CCOR靶抗原為CCR5或CXCR4。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至第28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識別CD4之結構域1(CD4 D1)。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及第10項至第29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一或多種COR係選自由CXCR5、α4β7及CCR9組成之群。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一或多種COR包含α4β7與CCR9。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1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經改造免疫細胞經修飾以減少或消除CCR5在該細胞內之表現。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2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經改造免疫細胞經修飾以表現抗HIV抗體。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抗HIV抗體為廣泛中和抗體。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廣泛中和抗體為VRC01、PGT121、3BNC117 10-1074。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5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C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6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其中該CCOR抗原結合結構域為scFv或sdAb。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其中該經改造免疫細胞係選自由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γδT細胞及自然殺手T細胞組成之群。
  3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醫藥組合物包含至少兩種不同類型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8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疫細胞。
  41. 一種治療個體之傳染病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或第40項之醫藥組合物。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方法,其中該傳染病為選自由HIV及HTLV組成之群之病毒感染。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方法,其中該傳染病為HIV。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至第43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個體投與第二抗感染劑。
  45. 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或第40項之醫藥組合物。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方法,其中該癌症為T細胞淋巴瘤。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或第46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個體投與第二抗癌劑。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至第47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為人類。
  49. 一種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8項中任一項之經改造免 疫細胞之方法,其包含:a)提供免疫細胞群體;b)向該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該CR之第一核酸。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c)向該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該CCOR之第二核酸。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一或多種COR之一或多種核酸。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至第51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核酸、該第二核酸及/或該等COR編碼核酸經由病毒載體引入該細胞中。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至第5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免疫細胞群體中引入編碼廣泛中和抗體(bNAb)或HIV融合抑制肽之核酸。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至第53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使CCR5基因在該細胞中失活。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之方法,其中該CCR5基因係藉由使用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方法失活:CRISPR/Cas9、TALEN、ZFN、siRNA及反義RNA。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至第5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個體之外周血獲得該免疫細胞群體。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之方法,其中該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4+細胞。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或第57項之方法,其中該免疫細胞群體進一步富集CD8+細胞。
TW108124666A 2018-07-13 2019-07-12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TWI841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095650 2018-07-13
WOPCT/CN2018/095650 2018-07-13
CN2019087259 2019-05-16
WOPCT/CN2019/087259 2019-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954A true TW202019954A (zh) 2020-06-01
TWI841576B TWI841576B (zh) 2024-05-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302603A1 (en) 2021-01-14
JP7447388B2 (ja) 2024-03-12
CN112334479A (zh) 2021-02-05
SG11202012339WA (en) 2021-01-28
JP2021524264A (ja) 2021-09-13
US20210275589A1 (en) 2021-09-09
WO2020011247A1 (en) 2020-01-16
EP3820888A4 (en) 2022-04-27
EP3820888A1 (en) 2021-05-19
KR20210031898A (ko)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7388B2 (ja) 感染性疾患の治療のための共受容体システム
US11976105B2 (en) Antibody/T-cell receptor chimeric constructs and uses thereof
US20230248770A1 (en)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restricted gamma delta t cell receptor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WO2020228824A1 (en) Immune cell receptors comprsing cd4 binding moieties
JP2021176326A (ja) 融合タンパク質を用いたtcrの再プログラミングのための組成物及び方法
CN109476722A (zh) 用于改善免疫细胞的功效和扩张的方法
CN107567461A (zh) 制备嵌合抗原受体表达细胞的方法
US20230174933A1 (en) Methods of mak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expressing cells
JP2022513685A (ja) 養子細胞療法を用いた処置のための方法
US20240052008A1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of a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immunoreceptor o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JP2022513689A (ja) 養子細胞療法におけるb細胞悪性腫瘍の投与および処置のための方法
TWI841576B (zh) 用於治療傳染病之共受體系統
WO2022171068A1 (en) Engineered cells and uses thereof
WO2024008177A1 (en) Engineered cells and uses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