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6106A - 作為GABA-Aα5正向異位調節劑(PAM)之新穎異㗁唑醚衍生物 - Google Patents

作為GABA-Aα5正向異位調節劑(PAM)之新穎異㗁唑醚衍生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6106A
TW202016106A TW108120285A TW108120285A TW202016106A TW 202016106 A TW202016106 A TW 202016106A TW 108120285 A TW108120285 A TW 108120285A TW 108120285 A TW108120285 A TW 108120285A TW 202016106 A TW202016106 A TW 20201610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pyridazin
methylpyridin
isoxazol
ox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6812B (zh
Inventor
吉賽普 西西爾
卡崔 葛洛克 賓登
瑪利亞 克麗曼西亞 赫南德茲
海勒 諾斯特
安德德魯 諾柏烈
亞當 安吉利奎 佩特尼
艾瑪努爾 皮納爾德
舒密特 法拉利 倫茲
珊卓 史戴樂
安卓斯 米奎爾 澳里法瑞斯 莫拉里斯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6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6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8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4985Pyrazines or piperazines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Pyridazines; Hydrogenated pyridazines
    • A61K31/501Pyridazines; Hydrogenated pyridazines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06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spiro-condensed or forming part of bridged r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5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 A61K31/5377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timol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g. nootropic agents, cognition enhancers, drugs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or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3/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7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e nitrogen ato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63/00
    • C07D47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e nitrogen ato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63/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71/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8Bridg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10Spir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 C07D49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1/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07D491/044Ortho-condensed systems with only one oxygen atom as ring hetero atom in the oxygen-containing ring
    • C07D491/048Ortho-condensed systems with only one oxygen atom as ring hetero atom in the oxygen-containing ring the oxygen-containing ring being five-memb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 C07D49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1/08Bridg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 C07D49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ring system both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59/00, C07D463/00, C07D477/00 or C07D489/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1/10Spiro-condensed systems
    • C07D491/107Spiro-condensed systems with only one oxygen atom as ring hetero atom in the oxygen-containing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8/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8/08Bridged syste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Psychia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具有通式(I)或(II)之新穎化合物:
Figure 108120285-A0101-11-0001-1
其中R2 、R3 、R5 、R99 、W、Y及Z係如本文所描述,以及包括該等化合物之組合物及使用該等化合物之方法。

Description

作為GABA-Aα5正向異位調節劑(PAM)之新穎異㗁唑醚衍生物
本發明係關於適用於哺乳動物中之療法或預防的有機化合物,且尤其係關於用於治療或預防GABAA α5受體相關疾病及可藉由調節GABAA α5受體活性治療的疾病或病狀的GABAA α5受體正向異位調節劑(PAM),該等疾病或病狀諸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輕度認知障礙(MCI)、老年性認知減退、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
主要抑制神經傳遞素γ-胺基丁酸(GABA)之受體係分成兩種主要等級:(1)GABAA 受體,其為配體閘控離子通道超家族之成員,及(2)GABAB 受體,其為G蛋白鍵聯受體家族之成員。GABAA 受體錯合物,係膜結合雜五聚體蛋白質聚合物,主要由α、β及γ次單位構成。GABAA 受體為配體閘控之氯化物通道及人類大腦中之主要抑制神經傳遞介體。
存在19個編碼GABAA 受體次單位之19個基因,該等GABAA 受體次單位聚集為五聚體,其中最常見化學計量為兩個α、兩個β及一個γ次單位。GABAA 次單位組合產生功能性、電路及行為特異性(Sieghart,2006;Vithlani等人,2011)。歸因於其受限表現模式及獨特生理及藥理學特性,含有α5次單位之GABAA 受體(GABAA α5)係尤其受關注的(Sur等人,1999;Mohler,2011)。含有GABAA α5次單位之受體優先定位於海馬、前額葉皮質、伏隔核及扁桃體中,其為被認為涉及多種CNS病症之神經病理學及病理生理學之關鍵區域。
由於減少之GABAA α5表現或GABA能不足或其他病狀引起之海馬高活動性係以認知減退(記憶及執行功能)為特徵之多種CNS病症的常見標誌。在此類疾病病況中,GABAA α5正向異位調節劑(PAM)而非負向異位調節劑(NAM)可為用於與此類疾病相關之認知障礙的有效治療。
多行證據表明起因於GABA能信號傳導系統(腦內主要抑制神經傳遞素系統)功能不全之激勵/抑制神經傳遞之間的不平衡,其成為多種CNS病症之病原核心。鑒於GABAA α5受體之分佈,其為用於復原皮質內抑制水平且因此復原在此等條件下之(E/I)電路平衡之極有吸引力的靶標。因此,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酯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物組合作為疾病調節劑或作為症狀劑使用,以用於治療或預防急性神經病症、慢性神經病症、認知病症、阿茲海默症、記憶缺陷、精神分裂症、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正性、負性及/或認識症狀、躁鬱症、自閉症、安格爾曼氏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症候群、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唐氏症候群(Down syndrome)、I型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 I)、睡眠失調、晝夜節律失調、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由AIDS引起之癡呆、年齡相關性記憶障礙、精神病性病症、物質誘發之精神病性病症、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妄想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急性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藥物成癮、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腿不寧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輕度認知障礙(MCI)、認知不足病症、老年性認知減退、多梗塞性癡呆、情緒障礙、抑鬱、神經精神病狀、精神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神經痛、癲癇症、中風及注意力障礙。
根據本發明之最佳適應症為泛自閉症障礙(ASD)。ASD為複合異源性神經發育性病症,其特徵為三種核心症狀之損傷:社交互動、重複行為及認知不足。美國ASD之估計發病率為68個兒童中1例(CDC,2014),且估計,1%全球人群具有ASD (WHO,2013)。
並不存在對於核心社會交往及ASD泛自閉症障礙之重複性缺陷的審批通過之藥理學治療,且此病症在高度未滿足醫療需求之區域繼續。用於ASD之相關症狀之當前審批通過之治療受限於經指定用於治療與ASD症狀相關之應激性的抗精神病劑(利培酮(Risperidone)及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出現的證據表明,GABA能系統,即腦內主要抑制神經傳遞素系統,在ASD之病理生理學中起關鍵作用(Dhossche等人,2002;Pizzarelli及Cherubini,2011;Robertson等人,2016)。
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研究(PET)及磁共振光譜分析(MRS)之基因及成像研究表明ASD中之GABA能信號傳導之改變。已報導GABAA 受體結合係使用[123 I]-碘西尼(iomazenil) PET在具有ASD之患者之上側及內側額葉皮層中急劇減少(Mori等人,2012)。此外,初步[11 C]-RO154513 PET研究發現此示蹤物之結合減少,表明GABAA α5受體在ASD中之水平較低(Mendez等人,2012)。MRS研究發現ASD中之GABA水平改變(Gaetz等人,2014;Rojas等人,2014)且詳言之,一些近期研究展示具有ASD之兒童中之GABA減少及軀體感覺功能改變(Puts等人,2016;Robertson等人,2016)。根據此等觀測結果,死後會減少包括GABRB3之GABAA 受體次單位之表現(DeLorey,2005;Abrahams及Geschwind,2008),且在具有自閉症之患者之腔壁及小腦皮質中發現GABA合成酶、麩胺酸去羧酶(GAD) 65及67 (Fatemi等人,2002)。重要的係,已提出降低GABA能抑制活性會導致在ASD中觀測到的過度興奮,包括癲癇之高發病率及聽覺觸覺超敏(Rubenstein及Merzenich,2003;Frye等人,2016)。改變的GABA能功能可減小罹患癲癇之臨限值,如藉由ASD中之癲癇症之高共同罹病率所證明,發生在至多三分之一的感染人群中。最後,已展示出藉由非選擇性BZD增強GABAA 受體活改善ASD之小鼠模型中的行為缺損,但歸因於藉由GABAA α1次型介導之鎮靜作用,觀測到極窄治療裕量(Han等人,2012,2014;Soto等人,2013)。此等研究結果支援經由GABAA α5受體重新平衡GABA能傳遞可改良ASD中之症狀而無非選擇性苯并二氮呯之副作用的概念。
本發明提供式(I)及(II)之新穎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6
W係選自 i)          N,及 ii)        CR4 ; Y係選自 i)          N,及 ii)        CH;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係選自 i)          C1-6 烷基, ii)        C1-6 烷氧基, iii)       鹵基-C1-6 烷氧基, iv)       羥基-C1-6 烷基, v)         C3-8 環烷基, vi)       H,及 vii)     鹵素; R2 係選自 i)          H, ii)        鹵素, iii)       C1-6 烷基, iv)       C3-8 環烷基,及 v)         鹵基-C1-6 烷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 i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9 及R10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iii)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芳基,及 iv)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雜芳基; R4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鹵基-C1-6 烷基, iv)       C1-6 烷氧基, v)         C3-8 環烷基,及 vi)       鹵素; R5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3-8 環烷基, iv)       鹵基-C1-6 烷基,及 v)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1-6 烷氧基-C1-6 烷基, v)         C1-6 烷氧基羰基, vi)       氰基, vi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22 及R23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viii)    C3-8 環烷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ix)       C3-8 環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氧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i)       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ii)     C3-8 環烷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iii)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i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氧基, x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基, xv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基, xv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氧基, xviii) 鹵基-C1-6 烷氧基, xix)    鹵基-C1-6 烷基, xx)      鹵素, xxi)    羥基, xxii)  羥基-C1-6 烷基,及 xxiii) 側氧基; R9 及R10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鹵基-C1-6 烷基, iii)       C1-6 烷基, iv)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 v)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C1-6 烷基, vi)       羥基-C1-6 烷基, vii)     C1-6 烷氧基, viii)    C3-8 環烷基,及 ix)       鹵素; 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羥基, iii)       羥基-C1-6 烷基, iv)       C1-6 烷氧基, v)         C1-6 烷基, vi)       氰基, vii)     芳基, viii)    C3-8 環烷基, ix)       鹵基-C1-6 烷基, x)         鹵基-C1-6 烷氧基, xi)       雜芳基, xi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14 及R15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xiii)    C3-8 環烷基-C1-6 烷基, xiv)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基, xv)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氧基, xvi)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基-C1-6 烷基,及 xvii)  鹵素; R14 及R15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R16 、R17 及R1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鹵素,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1-6 烷基; R22 及R23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及 iii)       C1-6 烷基羰基; 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 ii)        H,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鹵基-C1-6 烷基, vi)       鹵基-C1-6 烷氧基, vii)     鹵素, viii)    羥基,及 ix)       側氧基; 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氧基, iii)       C1-6 烷基, iv)       C3-8 環烷基,及 v)         鹵素; R30 、R31 及R32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鹵素, iii)       C1-6 烷氧基, vi)       C3-8 環烷基, vii)     C1-6 烷基;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目標係式(I)或(I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酯、上述化合物之製備、含有該等化合物之藥劑及其製造,以及上述化合物在治療或預防與GABAA α5受體相關疾病有關之疾病及可藉由調節GABAA α5受體活性治療的疾病或病狀的用途,該等疾病或病狀諸如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老年性認知減退、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雷特氏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本發明化合物係選擇性GABAA α5受體正向異位調節劑(PAM),因為其藉由在γ胺基丁酸(GABA)之給定EC20 濃度下增加GABA能湧流(氯化物之流入)來增強含α5之GABAA 受體的功能。本發明化合物之PAM效應相比現有技術水平之化合物較高。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相對於α1、α2及α3次單位對於α5次單位具有結合選擇性。與α5-次型大腦分佈相容,選擇性GABAA α5 PAM將復原關鍵大腦區域(例如海馬、扁桃體、伏隔核及前額皮層)中之GABA能信號傳導而沒有非選擇性GABAA 調節劑(例如苯并二氮呯)之副作用。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尤其對於低及高pH條件增加之化學穩定性。
術語「C1-6 烷基」表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單價直鏈或分支鏈飽和烴基。C1-6 烷基之實例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特定C1-6 烷基為甲基、乙基、異丙基、異丁基及第三丁基。更特定實例為甲基。
術語「C1-6 烷氧基」表示式-O-R'之基團,其中R'為C1-6 烷基。C1-6 烷氧基之實例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及第三丁氧基。特定實例為第三丁氧基、甲氧基、乙氧基及異丙氧基。更特定實例為乙氧基、甲氧基及第三丁氧基。最特定實例為第三丁氧基。
術語「鹵素」及「鹵基」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表示氟、氯、溴或碘。特定鹵素包括氟及氯。
術語「鹵基-C1-6 烷氧基」表示其中C1-6 烷氧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已由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置換之C1-6 烷氧基。術語「全鹵基-C1-6 烷氧基」表示其中C1-6 烷氧基之所有氫原子均已由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置換之C1-6 烷氧基。鹵基-C1-6 烷氧基之實例包括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氟乙氧基、二氟乙氧基、三氟乙氧基、三氟甲基乙氧基、三氟二甲基乙氧基及五氟乙氧基。特定鹵基-C1-6 烷氧基包括三氟乙氧基、二氟甲氧基、二氟乙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乙氧基及三氟二甲基乙氧基。更特定實例為三氟乙氧基、二氟乙氧基及二氟甲氧基。
術語「鹵基-C1-6 烷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已由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置換之C1-6 烷基。術語「全鹵基-C1-6 烷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烷基之所有氫原子均已由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置換之C1-6 烷基-C1-6 烷基。鹵基-C1-6 烷基之實例包括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三氟乙基、三氟甲基乙基及五氟乙基。特定鹵基-C1-6 烷基包括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氟甲基、三氟乙基及二氟乙基。更特定鹵基-C1-6 烷基包括三氟甲基及二氟甲基。
術語「羥基」表示-OH基團。
術語「側氧基」表示=O基團。
術語「羥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一者已由羥基置換的C1-6 烷基。羥基-C1-6 烷基之實例包括羥甲基、羥乙基、羥丙基、羥甲基丙基、羥甲基乙基及羥丁基。特定實例包括羥甲基丙基及羥甲基乙基。
術語「胺基」表示-NH2 基團。
術語「C1-6 烷氧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已由C1-6 烷氧基置換之C1-6 烷基。例示性C1-6 烷氧基-C1-6 烷基包括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甲氧基甲基、乙氧基乙基、甲氧基丙基及乙氧基丙基。
術語「羰基」表示-C(O)-基團。
術語「C1-6 烷氧基羰基」表示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C1-6 烷氧基。C1-6 烷氧基羰基之實例包括其中R'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或第三丁氧基的基團。C1-6 烷氧基羰基之特定實例包括其中R'為乙氧基或第三丁氧基。
術語「C1-6 烷基羰基」表示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C1-6 烷基。C1-6 烷基羰基之實例包括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甲基或乙基。C1-6 烷基羰基之特定實例包括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甲基。
術語「氰基」表示-C≡N基團。
術語「C3-8 環烷基」表示具有3至8個環碳原子之單價飽和單環或雙環烴基。雙環意謂由具有一個或兩個共用碳原子之兩個飽和碳環組成之環系統。單環C3-8 環烷基之實例為環丙基、環丁烷基、環戊基、環己基或環庚基。雙環C3-8 環烷基之實例為螺[3.3]庚烷基。特定單環C3-8 環烷基為環丙基、環丁烷基。更特定單環C3-8 環烷基包括環丙基。
術語「C3-8 環烷氧基」表示式-O-R'之基團,其中R'為C3-8 環烷基。環烷氧基之實例包括環丙氧基、環丁氧基、環戊氧基、環己氧基、環庚氧基及環辛氧基。特定實例為環丙氧基。
術語「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表示其中C1-6 烷氧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經C3-8 環烷基置換的C1-6 烷氧基。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之實例包括環丙基甲氧基、環丁基甲氧基、環戊基甲氧基、環己基甲氧基、環丙基乙氧基、環丁基乙氧基、環戊基乙氧基及環己基乙氧基。特定實例包括環丙基乙氧基。
術語「C3-8 環烷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經C3-8 環烷基置換的C1-6 烷基。C3-8 環烷基-C1-6 烷基之實例包括環丙基甲基、環丁基甲基、環戊基甲基、環己基甲基、環丙基乙基、環丁基乙基、環戊基乙基及環己基乙基。特定實例為環丙基乙基。
術語「C3-8 環烷基羰基」表示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C3-8 環烷基。C3-8 環烷基羰基之實例包括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環丙基。特定實例包括其中R'為環丙基。
術語「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表示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之實例包括其中R'為環丙基甲氧基、環丙基乙氧基、環丁基丙氧基或環丙基丁氧基之基團。
術語「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表示式-C(O)NR'R"之基團,其中R'為H且R''為C3-8 環烷基。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之實例包括其中R'為H且R''為環丙基或環丁基之基團。特定實例包括其中R'為H且R''為環丙基。
術語「C1-6 烷基-C3-8 環烷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至少一者經C1-6 烷基-C3-8 環烷基置換的C1-6 烷基。實例包括甲基環丁基甲基、甲基環丙基甲基、甲基環丁基乙基及甲基環丙基乙基。
術語「C1-6 烷基-C3-8 環烷基羰基」表示式-C(O)-R'之基團,其中R'為C1-6 烷基-C3-8 環烷基。C1-6 烷基-C3-8 環烷基羰基之實例包括甲基環丙基羰基及甲基環丁基羰基。特定實例包括甲基環丙基羰基。
術語「芳基」指示包含6至10個碳環原子的單價芳族碳環單環或雙環環系統。芳基之實例包括苯基及萘基。特定芳基包括苯基。
術語「芳氧基」表示式-O-R'之基團,其中R'為芳基。特定芳氧基包括苯氧基。
術語「雜芳基」表示具有5至12個環原子之單價芳族雜環單環或雙環系統,該等環原子包含1、2、3或4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其餘環原子為碳。雜芳基之實例包括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㗁唑基、噻唑基、三唑基、㗁二唑基、噻二唑基、四唑基、吡啶基、吡嗪基、吡唑基、噠嗪基、嘧啶基、三嗪基、氮雜卓基、二氮雜卓基、異㗁唑基、苯并呋喃基、異噻唑基、苯并噻吩基、吲哚基、異吲哚基、異苯并呋喃基、苯并咪唑基、苯并㗁唑基、苯并異㗁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異噻唑基、苯并㗁二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三唑基、嘌呤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喹唑啉基及喹喏啉基。特定雜芳基包括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嘧啶基、噠嗪基、咪唑并[1,2-a]吡啶基、㗁二唑基。更特定雜芳基包括吡唑基。
術語「雜芳氧基」表示式-O-R'之基團,其中R'為雜芳基。R'之特定實例包括吡啶基。
術語「雜環烷基」表示具有4至11個環原子之單價飽和或部分不飽和單環或雙環系統,該等環原子包含1、2或3個選自N、O及S之環雜原子,其餘環原子為碳。雙環意謂由具有一個或兩個共用環原子之兩個環組成。單環飽和雜環烷基之實例為4,5-二氫-㗁唑基、氧雜環丁烷基、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啶基、2-側氧基-吡咯啶-3-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吡唑啶基、咪唑啶基、㗁唑啶基、異㗁唑啶基、噻唑啶基、哌啶基、四氫哌喃基、四氫硫哌喃基、哌嗪基、嗎啉基(morpholinyl)、硫代嗎啉基、1,1-二側氧基-硫代嗎啉-4-基(1,1-dioxo-thiomorpholin-4-yl)、氮雜環庚烷基、二氮雜環庚烷基、高哌嗪基或氧氮雜環庚烷基。雙環飽和雜環烷基之實例為氧雜雙環[2.2.1]庚烷基、氧雜螺[3.3]庚烷基、8-氮雜-雙環[3.2.1]辛基、奎寧環基、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基、9-氮雜-雙環[3.3.1]壬基、3-氧雜-9-氮雜-雙環[3.3.1]壬基或3-硫雜-9-氮雜-雙環[3.3.1]壬基。部分不飽和雜環烷基之實例為二氫呋喃基、咪唑啉基、二氫-㗁唑基、四氫-吡啶基或二氫哌喃基。特定雜環烷基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哌嗪基、2-氧雜-6-氮雜螺[3.3]庚烷基、1,2,3,4,6,7,8,8a-八氫吡咯并[1,2-a]吡嗪基、3,5,6,7,8,8a-六氫-1H-㗁唑并[3,4-a]吡嗪基、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1-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3,3a,4,5,6,6a-六氫-1H-呋喃并[3,4-c]吡咯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5-氧雜-2-氮雜螺[3.6]癸烷基、2-氮雜螺[3.3]庚烷基、4,7-二氮雜螺[2.5]辛烷基、2-氮雜螺[3.5]壬烷基、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烷基、1-氧雜-8-氮雜螺[4.5]癸烷基、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烷基、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烷基、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烷基及氮雜環丁烷基。更特定實例包括嗎啉基、哌嗪基、氮雜環丁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2-氮雜螺[3.3]庚烷基。甚至更特定實例包括嗎啉基、哌嗪基、氮雜環丁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最特定實例包括氮雜環丁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術語「雜環烷基-C1-6 烷基」表示其中C1-6 烷基之氫原子中的一者已由雜環烷基置換的C1-6 烷基。特定雜環烷基-C1-6 烷基為甲基氧雜環丁烷基及甲基四氫哌喃基。
術語「雜環烷氧基」表示式-O-R'之基團,其中R'為雜環烷基。特定雜環烷氧基為四氫呋喃基氧基。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指保留游離鹼或游離酸之生物學有效性及特性,不會在生物學上或其他方面不適宜的鹽。該等鹽用以下形成: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磷酸及其類似物,尤其鹽酸;及有機酸,諸如乙酸、丙酸、乙醇酸、丙酮酸、草酸、順丁烯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反丁烯二酸、酒石酸、檸檬酸、苯甲酸、肉桂酸、杏仁酸、甲烷磺酸、乙烷磺酸、對甲苯磺酸、水楊酸、N-乙醯基半胱胺酸及其類似物。另外,此等鹽可藉由將無機鹼或有機鹼添加至游離酸中製備。衍生自無機鹼之鹽包括(但不限於)鈉、鉀、鋰、銨、鈣、鎂鹽及其類似物。衍生自有機鹼之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鹽:一級胺、二級胺及三級胺;經取代之胺,包括天然存在之經取代胺;環胺及鹼性離子交換樹脂,諸如異丙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三丙胺、乙醇胺、離胺酸、精胺酸、N-乙基哌啶、哌啶、聚亞胺樹脂及其類似物。式(I)化合物之特定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為鹽酸鹽、甲烷磺酸鹽及檸檬酸鹽。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酯」意謂通式(I)或(II)之化合物可在官能基處進行衍生以提供能夠在活體內轉化回母化合物之衍生物。此類化合物之實例包括生理學上可接受且代謝上不穩定之酯衍生物,諸如甲氧基甲酯、甲硫基甲酯及特戊醯氧基甲酯。另外,能夠在活體內產生通式(I)或(II)之母化合物的與代謝上不穩定之酯類似的通式(I)或(II)化合物之任何生理學上可接受之等效物均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術語「保護基」(PG)在合成化學中慣常與其相關之含義中表示選擇性阻斷多官能化合物中之反應位點以使得化學反應可在另一未保護反應位點處選擇性進行的基團。保護基可在適當時間移除。例示性保護基為胺基保護基、羧基保護基或羥基保護基。特定保護基為第三丁氧基羰基(Boc)、苯甲氧基羰基(Cbz)、茀基甲氧基羰基(Fmoc)及苯甲基(Bn)。其他特定保護基為第三丁氧基羰基(Boc)及茀基甲氧基羰基(Fmoc)。更特定保護基為第三丁氧基羰基(Boc)。
縮寫uM意謂微莫耳且等效於符號µM。
縮寫uL意謂微升且等效於符號µL。
縮寫ug意謂微克且等效於符號µg。
式(I)或(II)化合物可含有數個不對稱中心且可以光學純對映異構物、對映異構物混合物(諸如外消旋體)、光學純非對映異構物、非對映異構物混合物、非對映異構外消旋體或非對映異構外消旋體之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根據Cahn-Ingold-Prelog慣例,不對稱碳原子可具有「R」或「S」組態。
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為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酯,尤其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更特定言之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其中 W係選自 i)          N,及 ii)        CR4 ; Y係選自 i)          N,及 ii)        CH;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係選自 i)          H,及 ii)        鹵素; R2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3-8 環烷基,及 iv)       鹵基-C1-6 烷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該雜環烷基係選自 a.          吡咯啶基, b.         哌啶基, c.          嗎啉基, d.         哌嗪基, e.          2-氧雜-6-氮雜螺[3.3]庚烷基, f.          1,2,3,4,6,7,8,8a-八氫吡咯并[1,2-a]吡嗪基, g.          3,5,6,7,8,8a-六氫-1H-㗁唑并[3,4-a]吡嗪基, h.         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i.           1-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j.           3,3a,4,5,6,6a-六氫-1H-呋喃并[3,4-c]吡咯基, k.         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 l.           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 m.        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n.         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o.         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p.         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q.         5-氧雜-2-氮雜螺[3.6]癸烷基, r.          2-氮雜螺[3.3]庚烷基, s.          4,7-二氮雜螺[2.5]辛烷基, t.           2-氮雜螺[3.5]壬烷基, u.         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v.         1-氧雜-8-氮雜螺[4.5]癸烷基, w.        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烷基, x.         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y.         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烷基,及 z.          氮雜環丁烷基; i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9 及R10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iii)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苯基,其中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a.          H, b.         C1-6 烷氧基, c.          鹵基-C1-6 烷基, d.         鹵基-C1-6 烷氧基,及 e.          鹵素; iv)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a.          H, b.         C1-6 烷氧基, c.          C1-6 烷基, d.         氰基, e.          C3-8 環烷基, f.          鹵基-C1-6 烷基, g.          鹵基-C1-6 烷氧基, h.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14 及R15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i.           C3-8 環烷基-C1-6 烷基, j.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R16 、R17 及R18 為H,且其中該雜環烷基為哌嗪基, k.         雜環烷氧基,其中該雜環烷氧基經R16 、R17 及R18 取代,其中R16 、R17 及R18 為H,且其中該雜環烷氧基為四氫呋喃基氧基, l.           雜環烷基-C1-6 烷基,其中該雜環烷基-C1-6 烷基經R16 、R17 及R18 取代,其中R16 、R17 及R18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且其中該雜環烷基-C1-6 烷基為氧雜環丁烷基-C1-6 烷基, m.        鹵素; 且其中雜芳基係選自吡啶基、咪唑并[1,2-a]吡啶基及吡唑基; R4 係選自 i)          H,及 ii)        鹵素; R5 係選自 i)          C1-6 烷基, ii)        C3-8 環烷基, iii)       鹵基-C1-6 烷基,及 iv)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1-6 烷氧基羰基, v)         氰基, v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22 及R23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vii)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viii)    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ix)       C3-8 環烷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基,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i)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氧基,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xii)     芳氧基,其中該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鹵素;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烷氧基;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C1-6 烷基, 且其中該雜芳基係選自咪唑基、三唑基、嘧啶基、噠嗪基、吡唑基、吡啶基及㗁二唑基; xv)      雜芳氧基,其中雜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 b.         C1-6 烷基,及 c.          鹵素; 且其中雜芳基係選自 a.      吡啶基,及 b.      噠嗪基; xvi)    鹵基-C1-6 烷氧基, xvii)  鹵基-C1-6 烷基, xviii) 鹵素, xix)    側氧基, xx)      羥基,及 xxi)    羥基-C1-6 烷基; R9 及R10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R30 、R31 及R32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3-8 環烷基; 且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氮雜環丁烷基及氧雜環丁烷基, iv)       雜環烷基-C1-6 烷基,其中雜環烷基-C1-6 烷基經R30 、R31 及R32 取代,其中R30 、R31 及R32 為H,且其中雜環烷基-C1-6 烷基為四氫哌喃基-C1-6 烷基, v)         羥基-C1-6 烷基,及 vi)       C3-8 環烷基; R14 及R15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R22 及R23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及 ii)        C1-6 烷基羰基;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係選自 i)          N,及 ii)        CH;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係選自 i)          H,及 ii)        鹵素; R2 係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及 ii)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雜芳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C1-6 烷基, ii)        鹵基-C1-6 烷基,及 iii)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3-8 環烷氧基, vi)       鹵基-C1-6 烷氧基, vii)     鹵基-C1-6 烷基, viii)    鹵素; 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 ii)        H, iii)       C3-8 環烷基,及 iv)       鹵基-C1-6 烷基; R24 、R25 及R26 為H;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甚至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係選自 i)          N,及 ii)        CH;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係選自H及鹵素; R2 係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哌嗪基、氮雜環丁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嗎啉基及2-氮雜螺[3.3]庚烷基,及 ii)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吡唑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C1-6 烷基, ii)        鹵基-C1-6 烷基,及 iii)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3-8 環烷氧基, vi)       鹵基-C1-6 烷氧基, vii)     鹵基-C1-6 烷基, viii)    鹵素; 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 ii)        H, iii)       C3-8 環烷基,及 iv)       鹵基-C1-6 烷基; R24 、R25 及R26 為H;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為N;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為H; R2 為C1-6 烷基; R3 為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C1-6 烷基,及 ii)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3-8 環烷氧基, vi)       鹵素; R24 、R25 及R26 為H;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為N;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為H; R2 為甲基; R3 為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哌嗪基、氮雜環丁烷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及嗎啉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甲基,及 ii)        氯;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甲基, iii)       第三丁氧基, iv)       環丙基, v)         C3-8 環烷氧基, vi)       氟; R24 、R25 及R26 為H;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甚至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為N;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為H; R2 為C1-6 烷基; R3 為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C1-6 烷基,及 ii)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氧基, ii)        H, iii)       鹵素;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甚至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 W為CR4 ; Y為N;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為H; R2 為甲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及 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i)          甲基,及 ii)        氟;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第三丁氧基, ii)        H, iii)       氟;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化合物。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W為CR4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Y為N。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99 係選自H或鹵素。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99 為H。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 係選自H、C1-6 烷基、C3-8 環烷基及鹵基-C1-6 烷基。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 為C1-6 烷基。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 為甲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及 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芳基。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該雜環烷基係選自 a.          吡咯啶基, b.         哌啶基, c.          嗎啉基, d.         哌嗪基, e.          2-氧雜-6-氮雜螺[3.3]庚烷基, f.          1,2,3,4,6,7,8,8a-八氫吡咯并[1,2-a]吡嗪基, g.          3,5,6,7,8,8a-六氫-1H-㗁唑并[3,4-a]吡嗪基, h.         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i.           1-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j.           3,3a,4,5,6,6a-六氫-1H-呋喃并[3,4-c]吡咯基, k.         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 l.           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 m.        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n.         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o.         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p.         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q.         5-氧雜-2-氮雜螺[3.6]癸烷基, r.          2-氮雜螺[3.3]庚烷基, s.          4,7-二氮雜螺[2.5]辛烷基, t.           2-氮雜螺[3.5]壬烷基, u.         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v.         1-氧雜-8-氮雜螺[4.5]癸烷基, w.        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烷基, x.         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y.         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烷基,及 z.          氮雜環丁烷基;及 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雜芳基係選自 a.          吡啶基, b.         咪唑并[1,2-a]吡啶基,及 c.          吡唑基。
本發明之甚至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3 為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 i)          嗎啉基, ii)        哌嗪基, iii)       氮雜環丁烷基,及 iv)       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3 為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 i)          氮雜環丁烷基,及 ii)        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其中R4 為H或鹵素。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其中R4 為H。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其中R5 係選自C1-6 烷基、C3-8 環烷基、鹵基-C1-6 烷基及鹵素。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5 為C1-6 烷基或鹵素。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R5 為甲基或氯。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1-6 烷氧基羰基, v)         氰基, v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22 及R23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vii)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viii)    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ix)       C3-8 環烷基羰基,其中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基,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i)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氧基,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xii)     芳氧基,其中該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鹵素;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烷氧基;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C1-6 烷基, 且其中該雜芳基係選自咪唑基、三唑基、嘧啶基、噠嗪基、吡唑基、吡啶基及㗁二唑基; xv)      雜芳氧基,其中雜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 b.         C1-6 烷基,及 c.          鹵素; 且其中雜芳基係選自 a.      吡啶基,及 b.      噠嗪基; xvi)    鹵基-C1-6 烷氧基, xvii)  鹵基-C1-6 烷基, xviii) 鹵素, xix)    側氧基, xx)      羥基,及 xxi)    羥基-C1-6 烷基。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 其中R6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3-8 環烷氧基,及 vi)       鹵素。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6 係選自 i)          C1-6 烷氧基,及 ii)        鹵素。
本發明之一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6 係選自 i)          第三丁氧基,及 ii)        氟。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7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及 iii)       鹵素。
本發明之另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7 為H。
本發明之一更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8 為H。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其中R9 及R10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R30 、R31 及R32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3-8 環烷基; 且其中雜環烷基係選自氮雜環丁烷基及氧雜環丁烷基, iv)       雜環烷基-C1-6 烷基,其中該雜環烷基-C1-6 烷基經R30 、R31 及R32 取代,其中R30 、R31 及R32 為H,且其中雜環烷基-C1-6 烷基為四氫哌喃基-C1-6 烷基, v)         羥基-C1-6 烷基,及 vi)       C3-8 環烷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其中R14 及R15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2 及R23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及 ii)        C1-6 烷基羰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及 iv)       鹵素。
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提供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其中R30 、R31 及R32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3-8 環烷基。
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或(II)化合物之特定實例係選自 N-甲基-N-((3S)-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基)乙醯胺; N-甲基-N-((3R)-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基)乙醯胺; 5-((3R)-3-羥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S)-3-羥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4-羥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2-二甲基嗎啉-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S,6R)-2,6-二甲基嗎啉-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甲酸乙酯; 5-(4-(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N-嗎啉基(morpholino)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三氟甲基)噠嗪-3(2H)-酮; 5-(第三丁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異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4-(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5,6-二氫吡啶-1(2H)-甲酸第三丁酯;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N-嗎啉基噠嗪-3(2H)-酮; 5-(3,6-二氫-2H-哌喃-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基)哌啶-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4-(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哌啶-4-甲醯胺; 5-((1R,5S)-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6S)-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6R)-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2,2,2-三氟乙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6-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哌啶-4-甲腈; 5-(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8-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環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6-氮雜螺[3.3]庚-6-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3-氟吡啶-4-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3-氟吡啶-4-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 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四氫-1H-㗁唑并[3,4-a]吡嗪-3(5H)-酮; 5-(二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R)-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S)-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aR,6aS)-四氫-1H-呋喃并[3,4-c]吡咯-5(3H)-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3-氟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5-氯-3-氟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3,5-二甲基-4H-1,2,4-三唑-4-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3,5-二甲基-4H-1,2,4-三唑-4-基)哌啶-1-基)-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吡咯啶-3-甲醯胺; (S)-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吡咯啶-3-甲醯胺; 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4-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4-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氧基苯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環丙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甲基(氧雜環丁-3-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苯基噠嗪-3(2H)-酮; 5-(4-氟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5-((2-羥基-2-甲基丙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氟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7-二氮雜螺[2.5]辛-7-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甲基胺基)噠嗪-3(2H)-酮; 5-(4-乙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氟-4-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基)苯基)噠嗪-3(2H)-酮; 5-(5-甲氧基吡啶-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氮雜環丁烷-3-甲腈;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R)-5-(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2-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2-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S,5R)-3,5-二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氮雜環丁-3-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3-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氧基吡啶-3-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二甲基胺基)-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甲基吡唑-4-基)噠嗪-3-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三氟甲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5-(4-(2-乙基-1H-咪唑-1-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基-1H-咪唑-1-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4-二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噠嗪-3-酮; 5-(4-異丙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二甲基胺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羥基-3-(三氟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3-甲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羥基-4-甲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S)-3-(2-羥基丙-2-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乙基-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aS,6aS)-四氫-2H-呋喃并[3,2-b]吡咯-4(5H)-基)噠嗪-3(2H)-酮; 5-(3-(4-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aR,6aS)-六氫-1H-呋喃并[3,4-b]吡咯-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3-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2-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5-氯吡啶-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乙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氮雜環丁-3-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6-氯吡啶-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甲氧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6-甲氧基-2-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3-((2-氯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二氟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乙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2,2-二氟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二氟甲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二甲基胺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甲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4-(4-甲氧基嘧啶-5-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哌嗪-1-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苯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5-(4-(3-甲氧基噠嗪-4-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1-甲基-1H-吡唑-5-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1-乙基-1H-吡唑-5-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1-異丁基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環丙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甲基胺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3-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四氫呋喃-3-基)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吡咯啶-1-基)噠嗪-3(2H)-酮; 5-(5,6-二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乙氧基-5-甲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氟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二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6R)-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5-氟-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4-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6-甲基噠嗪-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2-(氮雜環丁-1-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氯-5-氟-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異丙氧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5-氟-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6-二甲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3R)-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2-乙基-4-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S,3S)-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3S)-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胺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R)-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6S)-2,6-二甲基N-嗎啉基)-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1-丙基吡唑-4-基)噠嗪-3-酮; 6-(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啶-2-甲腈;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甲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咪唑并[1,2-a]吡啶-6-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S,6SR)-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1,2-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乙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環丙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7-(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7-(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2-氯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6R)-2,6-二甲基嗎啉-4-基)-2-((5-(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三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8-氮雜螺[4.5]癸-8-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2-((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環丙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5-(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甲氧基-4-甲基哌啶-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2-甲基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或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氧基-3-氮雜雙環[3.1.0]己-3-基)噠嗪-3(2H)-酮; 4-氯-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4-氯-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吡啶-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甲基-1,2,5-㗁二唑-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6-甲氧基吡啶-3-基)-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甲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3-氯噠嗪-4-基)哌嗪-1-基)-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2-甲基吡啶-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或(2R,3R)-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3R)或(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1,2-㗁唑-4-基)甲基)-5-(4-(4-甲氧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或(2R,3R)-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環丙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5-氯噠嗪-4-基)哌嗪-1-基)-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3R)或(2S,3S)-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或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3-甲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氯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5-甲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氧基-2-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3-甲氧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甲基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5-(7-乙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6-二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6-(二氟甲氧基)-2-氮雜螺[3.3]庚-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6]癸-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4S)-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4R)-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之其他特定實例係選自 5-((2S,6R)-2,6-二甲基嗎啉-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S,6SR)-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之另一特定實例係選自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用於製造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化合物之方法亦為本發明之目標。
本發明之式(I)或(II)化合物之製備可以依序或彙集合成途徑進行。以下通用流程中展示本發明之合成。進行所得產物之反應及純化所需之技能對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已知的。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則用於該等方法之以下描述的取代基及指數具有之前本文中所給出之意義。
更詳言之,式(I)或(II)化合物可藉由以下所給出之方法,藉由實例中所給出之方法或藉由類似方法來製造。個別反應步驟之適當的反應條件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反應順序不限於流程1至7中所顯示之次序,然而,視起始物質及其各別反應性而定,反應步驟之順序可自由改變。起始物質為市售的或可藉由與以下給出之方法類似的方法,藉由說明書中或實例中所引用之文獻中所描述之方法,或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來製備。
本發明之式(I)及(II)化合物之製備可以依序或彙集合成途徑進行。本發明化合物之合成展示於下列流程1至6中及298個特定實例之描述中。進行所得產物之反應及純化所需之技能對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已知的。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則用於該等方法之以下描述的取代基及指數具有之前本文中所給出之意義。
更詳言之,式(I)或(II)化合物可藉由以下所給出之方法,藉由實例中所給出之方法或藉由類似方法來製造。個別反應步驟之適當的反應條件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反應順序不限於流程1至6中所顯示之次序,然而,視起始物質及其各別反應性而定,反應步驟之順序可自由改變。起始物質為市售的或可藉由與以下給出之方法類似的方法,藉由說明書中或實例中所引用之文獻中所描述之方法,或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來製備。
本發明之式(I)或(I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藉由下文所描述之方法(流程1)製備。
Figure 02_image008
流程 1 合成噠嗪酮;其中所有定義係如上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描述 根據流程1,式(I)或(II)化合物可藉由在鹼(例如K2 CO3 )之存在下的烷基氯(III)或(IV)與式(V)之噠嗪酮之間的簡單N- 烷基化反應製備。
烷基氯(III)或(IV)之合成突出顯示於流程2中。
Figure 02_image010
流程 2 合成烷基氯(III)或(IV);其中所有定義係如上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描述 藉由在鹼(例如NaOH或Et3 N)之存在下用羥胺鹽酸鹽處理來將市售醛(1a)或(1b)轉化為相對應的肟(2)。在用N -氯代丁二醯亞胺(NCS)進行親電子氯化後,使中間物氯-肟(3)在鹼(Et3 N)存在下經歷與可用的烯胺(4)或烯醇(5)之1,3-偶極環加成反應,得到式(6)之異㗁唑。其還原成醇(8)可如下實現:在受控溫度下使用LiAlH4 或DIBAL-H直接實現;或以兩步驟經由水解成其相對應的羧酸(7),隨後藉由在鹼(Et3 N)存在下用氯甲酸乙酯處理進行還原(NaBH4 )來實現。藉由暴露於亞硫醯氯實現最終轉化為所要烷基氯(III)或(IV)。
Figure 02_image012
流程 3 合成結構單元(A-Z) 適宜地,可在鹼(K2 CO3 )存在下使烷基氯(III)或(IV)與市售4-氯-1H-噠嗪-6-酮(9)反應,以提供基準穩定的5-氯代噠嗪酮結構單元(A-Z),如流程3中所示。
Figure 02_image014
流程 4 自結構單元(A-Z)合成噠嗪酮(I)或(II);其中R3 為在氮原子上經一個或兩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或經取代雜環烷基;所有其他定義係如上文及申請專利範圍所描述 在其中R3 為氮之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式(I)或(II)之噠嗪酮可藉由結構單元(A-Z)與一級胺(R9 = H)或二級胺HNR9 R10 (包括各種各樣的雜環烷基胺)之間的親核芳族取代反應製備(流程4)。
Figure 02_image016
流程 5 自結構單元(A-Z)合成噠嗪酮(I)或(II);其中R3 為芳基或雜芳基;所有其他定義係如上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描述 在其中R3 為雜芳基或芳基之本發明之另外的實施例中,可藉由芳基氯構築嵌塊(A-Z)與市售硼酸或硼烷之間的鈀介導之鈴木偶合反應獲得式(I)或(II)之噠嗪酮(流程5)。
Figure 02_image018
流程 6 合成噠嗪酮(I);其中R3 為芳基或雜芳基;所有其他定義係如上文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描述 在替代例中,如流程6中所說明,芳基氯可藉由鈀介導之方法轉化為相對應的硼酸且用於與市售芳基溴之以下鈴木偶合中以獲得式(I)之噠嗪酮。
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係用以製備如上文所定義之式(I)或(II)化合物的方法,其包含在鹼(詳言之K2 CO3 )的存在下使式(III)或(IV)化合物與式(V)化合物反應。
Figure 02_image020
其中R2 、R3 、R5 、R99 、W、Y及Z如本文所定義。
本發明之目標亦為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其適用作治療活性物質。
同樣,本發明之目標為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及治療惰性載劑。
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為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其用於治療或預防,更詳言之,治療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MCI)、老年性認知減退、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雷特氏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更詳言之,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本發明亦係關於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備供治療或預防,更詳言之,治療以下用之藥劑: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MCI)、老年性認知減退、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雷特氏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更詳言之,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本發明之目標亦為一種用於治療或預防,更詳言之,治療以下之方法: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MCI)、老年性認知減退、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雷特氏症候群、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X染色體脆折症,更詳言之,泛自閉症障礙(ASD)、安格爾曼氏症候群、阿茲海默症、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該方法包含投與有效量之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
在根據所描述方法中之任一者製造時,本發明之實施例亦為如本文所描述之式(I)或(II)之化合物,更詳言之,式(I)化合物。
分析程序 膜製備及結合分析 藉由與[3H]氟馬西尼(flumazenil) (85 Ci/mmol;Roche)競爭結合至表現組成α1β3γ2、α2β3γ2、α3β3γ2及α5β3γ2之大鼠(經穩定轉染)或人類(經短暫轉染)受體的HEK293細胞來量測化合物在GABAA 受體次型處之親和力。
將細胞集結粒懸浮於克瑞布斯tris緩衝液(4.8 mM KCl,1.2 mM CaCl2,1.2 mM MgCl2 ,120 mM NaCl,15 mM Tris;pH 7.5;結合分析緩衝液)中,藉由寶創(polytron)在冰上均勻化大約20秒,並在4℃離心60 min (50000 g;Sorvall,轉子:SM24 = 20000 rpm)。將細胞集結粒再懸浮於克瑞布斯tris緩衝液中並藉由polytron在冰上均勻化大約15秒。量測蛋白質(Bradford方法,Bio-Rad),且製備1 mL等分試樣並儲存於-80℃。
在含有100 mL細胞膜、對於α1、α2、α3次單位濃度為1 nM且對於α5次單位濃度為0.5 nM的[3 H]-氟馬西尼以及在10-10-3 × 10-6 M範圍內之測試化合物的200 mL容積(96孔培養盤)中進行放射性配位體結合分析。非特異性結合係藉由10-5 M 安定(diazepam)定義且通常表示小於5%的總結合。將試驗物在4℃培育至平衡達1小時,且藉由使用Packard收集器過濾收集至GF/C單機過濾器(Packard)上,並使用冰冷洗滌緩衝劑(50 mM Tris;pH 7.5)洗滌。乾燥之後,藉由液體閃爍計數偵測過濾器保留之放射活性。Ki 值係使用Excel-Fit (Microsoft)計算且為兩種測定值之均值。
在上述分析中測試附隨實例之化合物,且發現較佳化合物具有用於[3 H]-氟馬西尼自100 nM或更小之人類GABAA 受體之α5次單位位移之Ki 值。具有Ki (nM) < 35之化合物係最佳的。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相對於α1、α2及α3次單位對於α5次單位具有結合選擇性。藉由量測對表現人類(h)受體之HEK293細胞之結合親和力的上述分析獲得之代表性測試結果展示於下表中。
GABAA 受體之功能表現 爪蟾卵母細胞製備 處於成熟階段V-VI之有爪蟾蜍卵母細胞係用於表現編碼GABAA 受體次單位之經選殖mRNA的表現。準備用於RNA顯微注射之卵母細胞係購自Ecocyte,Castrop-Rauxel,Germany,且儲存於20℃之經改良巴思培養基(以mM為單位之組成:NaCl 88,KCl 1,NaHCO3 2.4,HEPES 10,MgSO4 0.82,CaNO3 0.33,CaCl2 0.33,pH = 7.5)中直至實驗完成為止。
爪蟾卵母細胞 顯微注射 將卵母細胞植入96孔培養盤中以便用於供顯微注射及電生理記錄用之自動儀器(Robo-ocyte,MultiChannelSystems,Reutlingen,Germany)中。將用於所要GABAA 受體之次單位的含有RNA轉錄物之約50 nl水溶液注射至各卵母細胞中。RNA濃度範圍在0.3與16 ng/µl/次單位之間且在試行實驗中進行調整以獲得適合規模之GABA反應及以下參考調節劑之最大效應:β-CCM (β-CCM)、GABAA 受體苯并二氮呯(BZD)結合位點處之β咔啉負向異位調節劑(NAM)或咪達唑侖(Midazolam)、GABAA 受體苯并二氮呯(BZD)結合位點處之苯并二氮呯正向異位調節劑(PAM)。編碼RNA之γ2次單位之濃度通常比編碼其他次單位之RNA高5倍至10倍。將卵母細胞保持於20℃之經改良巴思培養基(以mM為單位之組成:NaCl 88,KCl 1,NaHCO3 4,HEPES 10,MgSO4 0.82,CaNO3 0.33,CaCl2 0.33,pH = 7.5)中直至實驗完成為止。
電生理學 在mRNA顯微注射後3至5天進行電生理實驗。在實驗期間,藉由含有NaCl 90、KCl 1、HEPES 5、MgCl2 1、CaCl2 1 (pH 7.4)之溶液(以mM為單位)不斷澆注卵母細胞。藉由兩個玻璃微電極(電阻:0.4MΩ)刺穿卵母細胞,該等玻璃微電極填充有含有KCl 1M + K-乙酸鹽1.5 M之溶液且經電壓鉗位至-80 mV。在室溫使用Roboocyte二極電壓鉗系統(多通道系統)執行記錄。在1.5 min之初始平衡期之後,添加一定濃度之GABA達1.5 min,引起約20%之最大電流反應(EC20 )。在另一次2.5 min休息間隔後,再添加GABA,從而引起具有類似振幅及形狀之反應。在此第二GABA施加發生後0.5 min,添加濃度對應於其約30倍的Ki的測試化合物,同時GABA仍存在。在GABA施加期間及前不久以及之後,在10 Hz之數位化速率下記錄電流跡線。
在至少3個卵母細胞上測試各化合物及濃度。針對不同化合物濃度使用不同卵母細胞。在用於最大程度有效之陽性對照的各96孔培養盤上的幾個(3個至6個)卵母細胞上測試β-CCM、負向異位調節劑或咪達唑侖、正向變構調節劑。β-CCM對GABA誘發電流的抑制達約50%(成倍增加約0.5),而咪達唑侖對GABA感應電流的增強達約150% (成倍增加約2.5)。
資料分析 對於該分析,疊加第一及第二GABA反應之數位化電流軌,且在必要時重新調整為相同最大振幅。以逐點法計算測試化合物施加之時間間隔期間兩種反應之間的比率。所得「比率跡線」之極值被視為化合物功效(「成倍增加」),其表示為「GABA EC20 之調節%」(100* (成倍增加-1))。結果展示於表1中。 1
Figure 108120285-A0304-0001
WO2009/071476揭示參考化合物RO-309作為實例309。
WO2009/071477揭示參考化合物RO-035作為實例35、RO-036作為實例36,RO-039作為實例39且RO-096作為實例96。
亦測試參考化合物對於GABAA 受體α5β3γ2亞型之親和力以及其在過度表現卵母細胞之GABAA α5β3γ2中的功效。結果展示於表2中。 2
Figure 108120285-A0304-0002
Figure 02_image022
式(I)或(II)之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用作藥劑(例如呈醫藥製劑形式)。醫藥製劑可內部投與,諸如經口(例如以錠劑、包衣錠劑、糖衣藥丸、硬明膠膠囊及軟明膠膠囊、溶液、乳液或懸浮液形式)、經鼻(例如以經鼻噴霧劑形式)、經直腸(例如以栓劑形式)或局部經眼(例如以溶液、軟膏、凝膠或水溶性聚合插入物形式)投與。然而,投與亦可非經腸進行,諸如肌肉內、靜脈內或眼內(例如以無菌注射溶液形式)進行。
式(I)或(II)之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用醫藥學上惰性無機或有機佐劑處理以產生錠劑、包衣錠劑、糖衣藥丸、硬明膠膠囊、注射溶液或局部調配物。可例如使用乳糖、玉米澱粉或其衍生物、滑石、硬脂酸或其鹽等作為錠劑、糖衣丸劑及硬明膠膠囊之此類佐劑。
軟明膠膠囊之適合佐劑為例如植物油、蠟、脂肪、半固體物質及液體多元醇等。
用於產生溶液及糊漿之適合佐劑為例如水、多元醇、蔗糖、轉化糖、葡萄糖等。
注射溶液之適合佐劑為例如水、醇、多元醇、甘油、植物油等。
栓劑之適合佐劑為例如天然或硬化油、蠟、脂肪、半固體或液體多元醇等。
局部眼部調配物之適合佐劑為例如環糊精、甘露糖醇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多種其他載劑及賦形劑。
此外,醫藥製劑可含有防腐劑、增溶劑、增黏物質、穩定劑、濕潤劑、乳化劑、甜味劑、著色劑、調味劑、用於改變滲透壓之鹽、緩衝液、掩蔽劑或抗氧化劑。其亦可含有其他治療上有價值之物質。
劑量可在寬界限內變化且當然將適合各特定情況下之個別要求。一般而言,在經口投與約0.1 mg至20 mg/kg體重、較佳地約0.5 mg至4 mg/kg體重(例如,約300 mg/人)之日劑量的情況下,應適當劃分成可由例如相同量組成之較佳1至3個個別劑量。在局部投與之情形下,調配物可含有0.001重量%至15重量%藥劑,且可為0.1與25 mg之間的所要劑量可藉由每天或每週單次劑量或藉由每天多次劑量(2至4次)或藉由每週多次劑量投與。然而,將清楚,當此展示為指明時,可超出本文中給出之上限。
製備製備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 以常見方式製造具有下列組成之錠劑:
Figure 108120285-A0304-0003
製造程序 1.      將成分1、2、3及4混合且用純化水造粒。 2.      在50℃乾燥顆粒。 3.      使顆粒通過適合研磨設備。 4.      添加成分5且混合三分鐘;在適合壓機上壓縮。
製造具有下列組成之膠囊:
Figure 108120285-A0304-0004
製造程序 1.      在適合混合器中混合成分1、2及3,持續30分鐘。 2.      添加成分4及5並混合3分鐘。 3.      填入合適膠囊中。
首先在混合器中且隨後在粉碎機中混合式I化合物、乳糖及玉米澱粉。使混合物返回至混合器;向其中添加滑石且充分混合。藉由機器將混合物填充至適合膠囊(例如硬明膠膠囊)中。
製造具有下列組成之注射溶液:
Figure 108120285-A0304-0005
本發明在下文中藉由實例說明,該等實例無限制特徵。
在製備實例以對映異構物混合物形式獲得的情形下,純對映異構物可藉由本文所描述之方法或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諸如對掌性層析或結晶)獲得。
實例 結構單元 A 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24
a) (3E )-6- 甲基吡啶 -3- 甲醛肟 在氮氣下向6-甲基菸醛(9.86 g,77.3 mmol)於甲醇(35 mL)中之溶液添加羥胺(50 wt.%於水中,5.93 mL,101 mmol)。將所得懸浮液在40℃攪拌3 h且在室溫攪拌20 h。藉由在減壓下旋轉蒸發濃縮,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0.89 g,98%)。MS (ESI): 137.0 ([M+H]+ )。
b) 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6℃向(E )-6-甲基菸醛肟(10.89 g,80.0 mmol)於DMF (95 mL)中之溶液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11.7 g,88.0 mmol)。添加之後,反應混合物之顏色自黃色變為橙色,且使反應物升溫至室溫。1 h之後,將混合物加熱至50℃,持續2 h。將所得棕色懸浮液冷卻至6℃,接著添加(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17.6 g,96.0 mmol)並在50℃將反應混合物攪拌隔夜。冷卻至室溫後,逐滴添加水(95 mL)且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所得棕色懸浮液。用水洗滌殘餘物,接著於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棕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80 g,60%)。MS (ESI): 247.1 ([M+H]+ )。
c) (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醇 經20 min之時段在氮氣下於2℃向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11.8 g,47.9 mmol)於四氫呋喃(160 mL)中之溶液添加氫化鋰鋁(2.55 g,67.1 mmol)。在4℃攪拌1.5 h之後,小心添加水(2.61 mL)且在藉由添加NaOH水溶液(15 wt.%,2.61 mL)淬滅之前將混合物再攪拌50 min。在添加水(7.8 mL)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攪拌1 h之後,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所得懸浮液且用四氫呋喃(20 mL)洗滌殘餘物,得到呈橙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9.08 g,93%)。MS (ESI): 205.1 ([M+H]+ )。
d) 4-( 氯甲基 )-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在15 min期間在氮氣氛圍下於0℃向(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360 mg,1.76 mmol)於二氯甲烷(3.2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逐滴添加亞硫醯氯(257 µL,3.53 mmol)。接著將溶液在0℃攪拌30 min。藉由逐滴添加1 M碳酸氫鈉溶液(20mL)鹼化反應混合物。接著用水(30 mL)洗滌有機層且用二氯甲烷(3×10 mL)萃取水層。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391 mg,100%)。MS (ESI): 223.1 ([M+H]+ )。
e) 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向4-(氯甲基)-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870 mg,3.91 mmol)、5-氯噠嗪-3(2H)-酮(663 mg,5.08 mmol)及碳酸鉀(1.35 g,9.77 mmol)之混合物添加丙酮(15 m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7 h。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7 g,94%)。MS (ESI): 317.1 ([M+H]+ )。
結構單元 B 5- -2-[[5-( 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26
a) 4- -3- 側氧基 - 丁酸乙酯 經30 min在氬氣下於-78℃(CO2 -丙酮浴)下向乙酸乙酯(9.59 g,10.7 mL,109 mmol)於無水二乙醚(10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LDA (2.0 M於環己烷/乙苯/THF中之溶液,59 mL,118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78℃攪拌2 h,接著經15 min添加2-氟乙酸乙酯(10.5 g,9.62 mL,99 mmol)。移除CO2-丙酮浴,且使反應物升溫至室溫並攪拌隔夜。將反應物緩慢倒入低溫HCl水溶液(10 wt.%,100 mL)中,且用二乙醚(3 × 50 mL)萃取。將經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35℃於減壓(650 mbar至200 mbar)下蒸發。藉由在減壓下蒸餾,使用30 cm維格婁分餾柱純化所得無色液體。在13 mbar下於71℃ (蒸氣溫度)收集溶離份,得到呈無色液體之標題化合物(12.67 g,86%)。MS (ESI): 149.1 ([M+H]+ )。
b) 5-( 氟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6℃向(E )-6-甲基菸醛肟(1.00 g,7.34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6.7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1.10 g,8.08 mmol)。30 min後,將混合物加熱至50℃,持續1 h,接著減壓移除所有溶劑。將所得殘餘物(氯-肟)溶解於乙醇(6.7 mL)中,且在室溫攪拌30 min。在單獨燒瓶中,將三乙胺(2.05 mL,14.7 mmol)添加至4-氟-3-氧代丁酸乙酯(1.65 g,7.34 mmol)於四氫呋喃(6.6 mL)中之溶液,且在室溫攪拌所得懸浮液。30 min後,將懸浮液冷卻至0℃,且經由插管緩慢添加此前製備之氯-肟於乙醇中之懸浮液。將所得黃色懸浮液在室溫攪拌3 h。用乙酸乙酯(100 mL)稀釋反應物,且將有機相用水及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 g,57%)。MS (ESI): 265.2 ([M+H]+ )。
c) (5-( 氟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78℃向5-(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404 mg,1.53 mmol)於無水甲苯(4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逐滴添加DIBAL-H (1.0 M於甲苯中,1.84 mL,1.84 mmol)。在藉由添加乙酸乙酯(0.5 mL)淬滅之前,將反應物在-78℃攪拌30 min。15 min後,使反應物升溫至0℃且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5 mL)。將混合物劇烈攪拌20 min,接著用乙酸乙酯(30 mL)稀釋,且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93 mg,57%)。MS (ESI): 223.2 ([M+H]+ )。
d) 4-( 氯甲基 )-5-( 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207 g,99%),所得呈淡黃色油狀物。MS (ESI): 241.0 ([M+H]+ )。
e) 5- -2-[[5-( 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向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218 mg,0.906 mmol)、5-氯噠嗪-3(2H)-酮(142 mg,1.09 mmol)及碳酸鉀(0.376 g,2.72 mmol)之混合物添加丙酮(2.5 mL)及DMF (0.25 mL)。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50℃,持續1 h。在所得懸浮液仍熱時於燒結漏斗上過濾,且用丙酮(10 mL),接著用乙酸乙酯(10 mL)沖洗。真空濃縮濾液。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8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黃色結晶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65 mg,54%)。MS (ESI): 335.1 ([M+H]+)。
結構單元 C 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28
a) (3E )-6-( 三氟甲基 ) 吡啶 -3-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A a之實驗,將6-(三氟甲基)吡啶-3-甲醛而非6-甲基菸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94 g,9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191.1 ([M+H]+ )。
b)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3E )-6-(三氟甲基)吡啶-3-甲醛肟而非(E )-6-甲基菸醛肟將(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95 g,96%),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301.1 ([M+H]+ )。
c)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羧酸 在0℃向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5.91 g,19.7 mmol)於四氫呋喃(21 mL)、甲醇(21 mL)及水(21 mL)之混合物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單水合氫氧化鋰(2.03 g,48.4 mmol)。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將反應混合物再冷卻至0℃,接著用檸檬酸水溶液(5 wt.%)酸化至pH約5 (形成沈澱)。藉由在減壓下旋轉蒸發移除有機溶劑。將所得水性懸浮液冷卻至0℃,接著在燒結漏斗上過濾。用冰冷水(50 mL)沖洗收集的固體,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88 g,91%產率)。MS (ESI): 273.1 ([M+H]+ )。
d)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類似於結構單元E c之實驗,將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而非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7 g,84%),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59.1 ([M+H]+ )。
e) 4-( 氯甲基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206 g,96%),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277.0 ([M+H]+ )。
f) 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142 g,7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71.0 ([M+H]+ )。
結構單元 D 5-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30
a) (E )-6- 氯菸醛肟 向6-氯菸醛(100 mg,0.706 mmol)於乙腈(1 mL)中之溶液添加羥胺鹽酸鹽(73.6 mg,1.06 mmol)及磷酸三鉀(75 mg,0.353 mmol)。在添加水(0.2 mL)之前,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1 h後,用水(5 mL)稀釋所得懸浮液,且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收集固體,接著真空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7 mg,51%)。MS (ESI): 157.0 ([M+H]+ )。
b) 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E )-6-氯菸醛肟而非(E )-6-甲基菸醛肟將(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2 mg,7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67.1 ([M+H]+ )。
c) (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醇 在0℃向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77 mg,0.289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2 mL)中之經攪拌溶液逐滴添加DIBAL-H (1.0 M於己烷中,0.924 mL,0.924 mmol)。在再冷卻至0℃ (冰浴)及藉由添加Na/K酒石酸鹽水溶液(10 wt.%,7 mL)淬滅之前,使所得淡黃色溶液升溫至室溫且攪拌4.5 h。將混合物在室溫(冰浴經移除的情況)下劇烈攪拌30 min,接著用乙酸乙酯(10 mL)稀釋。在添加氯化銨水溶液(20 wt.%,3 mL)及HCl水溶液(1.0 M,1 mL)之後,分離水層且用乙酸乙酯(2 × 15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8 mg,74%)。MS (ESI): 225.0 ([M+H]+ )。
d) 4-( 氯甲基 )-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4 mg,8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43.0 ([M+H]+
e) 5-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使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100 mg,0.411 mmol)、5-氯噠嗪-3(2H)-酮(78.5 mg,0.601 mmol)及碳酸鉀(171 mg,1.23 mmol)懸浮於N,N-二甲基乙醯胺(2 ml)中。將反應混合物在50℃攪拌35 min,冷卻至室溫,且用水稀釋。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3×)。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08 mg,78%)。MS: 337.0; 339.1 [M+H]+ ; 359.0 [M+Na]+
結構單元 E 5- -2-[[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32
a)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E )-3-(二甲基胺基)丙-2-烯酸乙酯而非(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將(E )-6-甲基菸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45 g,57%),所得呈淡棕色油狀物。MS (ESI): 233.1 ([M+H]+ )。
b)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羧酸 類似於結構單元C c之實驗,將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而非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8 g,70%),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05.0 ([M+H]+ )。
c)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向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1.48 g,7.25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24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三乙胺(1.1 mL,7.9 mmol)。在逐滴添加氯甲酸乙酯(0.73 mL,7.6 mmol)於四氫呋喃(4 mL)中之溶液之前,將所得溶液冷卻至-15℃ (NaCl/冰浴)。2 h後,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所得白色沈澱且用最小量之四氫呋喃沖洗收集的固體。將濾液再冷卻至-15℃ (NaCl/冰浴),且逐滴添加硼氫化鈉(686 mg,18.1 mmol)於水(16 mL)中之溶液。添加之後,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攪拌3 h。添加另一量之硼氫化鈉(137 mg,3.62 mmol)且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 h。藉由添加NaOH水溶液(2.0 M,30 mL)淬滅反應物,接著用乙酸乙酯(2 × 16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606 mg,44%)。MS (ESI): 191.1 ([M+H]+ )。
d) 4-( 氯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9 mg,95%),所得呈棕色油狀物。MS (ESI): 209.1 ([M+H]+
e) 5- -2-[[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320 g,66%),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303.1 ([M+H]+ )。
結構單元 F 5-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34
a) (E )-6- 甲基噠嗪 -3- 甲醛肟 向6-甲基噠嗪-3-甲醛(880 mg,7.21 mmol)於乙醇(1.25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羥胺鹽酸鹽(551 mg,7.93 mmol),隨後添加添加NaOH水溶液(2.0 M,9.2 mL,18.4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 h,接著用乙酸處理為pH約5。藉由過濾收集所得沈澱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943 mg,95%)。MS (ESI):138.1 ([M+H]+ )。
b) 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將(E )-6-甲基噠嗪-3-甲醛肟而非(E )-6-甲基菸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5 g,67%),所得呈棕色油狀物。MS (ESI): 248.1 ([M+H]+ )。
c) (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0℃向氯化鈣(1.8 g,16.2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50 mL)及乙醇(33 mL)之混合物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1.0 g,4.04 mmol),隨後添加硼氫化鈉(1.22 g,32.4 mmol,逐份添加)。將混合物在0℃攪拌30 min,接著使其升溫至室溫並再攪拌1 h。將反應混合物再冷卻至0℃且藉由添加氯化銨飽和水溶液淬滅。藉由在減壓下旋轉蒸發移除有機溶劑,且用二氯甲烷(2 × 50 mL)萃取所得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2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07 mg,49%)。MS (ESI): 206.1 ([M+H]+ )。
d) 4-( 氯甲基 )-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0 mg,9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224.1 ([M+H]+
e) 5-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D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455 g,67%),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318.2 ([M+H]+ )。
結構單元 G 5- -2-[[5-( 二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36
a) (Z )-4,4- 二氟 -3- 吡咯啶 -1- - -2- 烯酸酯 向4,4-二氟-3-氧代丁酸乙酯(1.6 mL,15.5 mmol)於環己烷(11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吡咯啶(1.4 mL,16.9 mmol)。在冷卻至室溫之前,使用迪安-斯塔克分離器(Dean-Stark trap)將反應物加熱至110℃隔夜。經由硫酸鈉墊直接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棕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49 g,62%)。MS (ESI): 220.2 ([M+H]+ )。
b) 5-( 二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Z )-4,4-二氟-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而非(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將(3E )-6-甲基吡啶-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62 mg,58%),所得呈橙色油狀物。MS (ESI): 283.2 ([M+H]+ )。
c) (5-( 二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78℃向5-(二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0.490 g,1.56 mmol)於無水甲苯(1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逐滴添加DIBAL-H (1.0 M於甲苯中,3.2 mL,3.2 mmol)。在添加另一量之DIBAL-H (1.0 M於甲苯中,0.78 mL,0.78 mmol)之前,將反應物在-78℃攪拌3.5 h。1.5 h後,藉由添加Na/K酒石酸鹽水溶液(10 wt.%,10 mL)小心地淬滅反應混合物。使二相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在用乙酸乙酯(2 × 40 mL)萃取之前劇烈攪拌1 h。將經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水(5 mL)及鹽水(5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7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65 mg,44%)。MS (ESI): 241.1 ([M+H]+ )。
d) 4-( 氯甲基 )-5-( 二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二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0 mg,97%),所得呈淡灰色油狀物。MS (ESI): 224.1 ([M+H]+ )。
e) 5- -2-[[5-( 二氟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二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237 g,58%),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353.1 ([M+H]+ )。
結構單元 H 5- -2-[[3-(6- 環丙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38
a) (Z )-N -((6- 溴吡啶 -3- ) 亞甲基 ) 羥胺 向羥胺鹽酸鹽(11.0 g,161 mmol)於乙醇(300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乙胺(33.0 mL,242 mmol),且在添加6-溴-吡啶-3-甲醛(15.0 g,80.6 mmol)之前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30 min。將反應混合物在回流下加熱1 h,接著藉由在減壓下旋轉蒸發移除所有揮發物。用水稀釋所得殘餘物且用乙酸乙酯(2 × 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1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2.5 g,77%)。MS (ESI): 201.3 ([M+H]+ )。
b) 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將(Z )-N -((6-溴吡啶-3-基)亞甲基)羥胺而非(E )-6-甲基菸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6 g,86%),所得呈棕色油狀物。MS (ESI): 311.0 ([M+H]+ )。
c) 3-(6- 環丙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向圓底燒瓶中裝入3-(6-溴-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8.00 g,25.7 mmol)、環丙基硼酸(8.80 g,102 mmol)、K3 PO4 (19.0 g,90 mmol)、三環己基膦(2.89 g,10.2 mmol)及Pd(OAc)2 (1.16 g,5.14 mmol)。藉由選擇性抽空使燒瓶脫氣且回填氬氣。添加此前脫氣的甲苯/水之10:1溶液(264 mL)且用氬氣沖洗所得混合物15 min。在冷卻至室溫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100℃攪拌3 h,且經由矽藻土塞直接過濾。用乙酸乙酯沖洗濾餅且真空濃縮濾液。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10%乙酸乙酯/己烷)純化,得到呈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5 g,78%)。MS (ESI): 272.7 ([M+H]+ )。
d) (3-(6- 環丙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10℃向3-(6-環丙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2.7 g,11.4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2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逐滴添加氫化鋰鋁(1.0 M於四氫呋喃中,13.7 mL,13.7 mmol)。30 min後,在藉由添加十水合硫酸鈉淬滅之前,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0℃。經矽藻土塞直接過濾反應物。用乙酸乙酯沖洗濾餅且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8 g,81%)。MS (ESI): 236.1 ([M+H]+ )。
e) 4-( 氯甲基 )-3-(6- 環丙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二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57 mg,9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49.1 ([M+H]+
f) 5- -2-[[3-(6- 環丙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6-環丙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110 g,6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43.0 ([M+H]+ )。
結構單元 I 5- -2-[[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40
a) 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3-環丙基-3-(吡咯啶-1-基)丙烯酸乙酯而非(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將6-甲基噠嗪-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52 mg,42%),所得呈橙色油狀物。MS (ESI): 274.1 ([M+H]+ )。
b) 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羧酸 類似於結構單元C c之實驗,將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而非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0 mg,95%),所得呈橙色固體。MS (ESI): 246.1 ([M+H]+ )。
c) (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醇 類似於結構單元E c之實驗,將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羧酸而非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5 mg,47%),所得呈橙色固體。MS (ESI): 232.1 ([M+H]+ )。
d) 4-( 氯甲基 )-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9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50.1 ([M+H]+
e) 5- -2-[[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 mg,8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44.3 ([M+H]+ )。
結構單元 J 5- -2-[[3-(5- -6-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42
a) (3E )-5- -6- 甲基 - 吡啶 -3- 甲醛肟 在氬氣下向5-氟-6-甲基-吡啶-3-甲醛(450 mg,3.23 mmol)於乙醇(0.7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冰冷水(4.3 mL)及羥胺鹽酸鹽(247 mg,3.56 mmol)。10 min後,逐滴添加NaOH水溶液(2.0 M,4.12 mL,8.25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 h。用乙酸將所得無色溶液處理為pH約5 (形成白色沈澱)。在攪拌15 min後,藉由在燒結漏斗上過濾來收集沈澱,用水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383 mg,77%)。MS (ESI):155.1 ([M+H]+ )。
b) 3-(5- -6-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室溫向(3E )-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肟(380 mg,2.47 mmol)於DMF (5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329 mg,2.47 mmol)。在添加(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452 mg,2.47 mmol)之前,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3.5 h。將混合物加熱至50℃隔夜,獲得澄清棕色溶液。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物用乙酸乙酯(50 mL)稀釋且用水(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棕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75 mg,73%)。MS (ESI): 265.2 ([M+H]+ )。
c) (3-(5- -6- 甲基吡啶 -3- )-5- 甲基 -1,2- 㗁唑 -4- ) 甲醇 在氬氣下於0℃向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470 mg,1.78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1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小心添加氫化鋰鋁(94.5 mg,2.49 mmol)。在再冷卻至0℃且藉由添加水(0.1 mL)小心淬滅之前,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持續2 h。在氣體析出已停止之後,添加NaOH水溶液(4.0 M,0.1 mL),隨後添加水(0.35 mL),並將混合物在0℃攪拌30 min。濾出所得淡黃色懸浮液且用四氫呋喃沖洗濾餅。真空濃縮濾液且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 MeOH/二氯甲烷)純化,得到呈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221 mg,56%)。MS (ESI): 223.2 ([M+H]+ )。
d) 4-( 氯甲基 )-3-(5- -6-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1,2-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3 mg,8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41.1 ([M+H]+
e) 5- -2-[[3-(5- -6-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79 mg,8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35.1 ([M+H]+ )。
結構單元 K 5-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44
a) (E )-4- -3- 吡咯啶 -1- - -2- 烯酸乙酯 向4-氟-3-側氧基-丁酸乙酯(1.0 g,6.75 mmol)於環己烷(1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逐滴添加(謹慎放熱)吡咯啶(0.60 mL,7.22 mmol),隨後添加催化量之單水合對甲苯磺酸(64.2 mg,0.338 mmol)。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接著為底部燒瓶裝備迪安-斯塔克分離器並回流下加熱隔夜。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接著藉由在減壓下旋轉蒸發移除所有揮發物。所得粗殘餘物(橙色油狀物)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
b) 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6℃向(E )-6-甲基噠嗪-3-甲醛肟(350 mg,2.55 mmol)於DMF (5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375 mg,2.81 mmol)。添加之後,反應混合物之顏色自黃色變為橙色,且使反應物升溫至室溫。1 h之後,將混合物加熱至50℃,持續2 h。將所得棕色懸浮液再冷卻至6℃,接著逐滴添加(E )-4-氟-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685 mg,3.06 mmol,純度90%)於DMF (1.0 mL)中之溶液,且將反應混合物在50℃攪拌隔夜。在冷卻至室溫後,用水(20 mL)稀釋反應物且用乙酸乙酯(3×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橙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498 mg,74%)。MS (ESI): 266.1 ([M+H]+ )。
c) (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78℃向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498 mg,1.88 mmol)於無水甲苯(16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逐滴添加DIBAL-H (1.0 M於甲苯中,5.63 mL,5.63 mmol)。將反應物在-78℃攪拌1 h,接著使其升溫至室溫且攪拌隔夜。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接著藉由添加NaOH水溶液(1.0 M,15 mL),隨後添加乙酸乙酯(20 mL)來淬滅。用水(20 mL)稀釋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3×4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105 mg,25%)。MS (ESI): 224.2 ([M+H]+ )。
d) 4-( 氯甲基 )-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7 mg,97%),所得呈棕色油狀物。MS (ESI): 242.1 ([M+H]+
e) 5-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5 mg,20%),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336.1 ([M+H]+ )。
結構單元 L 5- -2-[[3-(4- 氟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46
[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之製備,其描述於以下專利中:US 20090143371、US 20090143385、WO 2010127975、WO 2013057123、WO 2013057124
a) 4-( 氯甲基 )-3-(4- 氟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9 g,9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26.1 ([M+H]+
b) 5- -2-[[3-(4- 氟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822 g,7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20.1 ([M+H]+ )。
結構單元 M 5- -2-[[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48
[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之製備,其描述於以下專利中:US 20090143371、US 20090143385
a) 4-( 氯甲基 )-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566 g,9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43.1 ([M+H]+
b) 5- -2-[[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374 g,7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37.0 ([M+H]+ )。
結構單元 N 5- -2-[[3-(5- -2- 吡啶基 )-5- 環丙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50
a) (2E)-5- 氯吡啶 -2-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J a之實驗,將5-氯-2-甲醯基吡啶而非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23 g,9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157.0 ([M+H]+ )。
b) 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室溫向(2E)-5-氯吡啶-2-甲醛肟(1.8 g,11.5 mmol)於DMF (24 mL)中之經攪拌溶液分三份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1.71 g,12.8 mmol)。在添加(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2.63 g,14.4 mmol)之前,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3 h。將混合物加熱至50℃隔夜,獲得澄清棕色溶液。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物用TBME (100 mL)稀釋,並用水(30 mL)及鹽水(30 mL)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5%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60 g,85%)。MS (ESI): 267.1 ([M+H]+ )。
c) [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氬氣下於0℃向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800 mg,3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1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小心添加1.0 M氫化鋰鋁於四氫呋喃(1.5 mL,1.5 mmol)中之溶液。在再冷卻至-15℃且藉由添加水(0.06 mL)小心淬滅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0℃攪拌1 h。在氣體析出已停止之後,添加NaOH水溶液(4.0 M,0.06 mL),隨後添加水(0.17 mL),並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25 h。在添加硫酸鈉之後,濾出所得懸浮液且用四氫呋喃沖洗濾餅。真空濃縮濾液且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45 mg,81%)。MS (ESI): 225.1 ([M+H]+ )。
d) 4-( 氯甲基 )-3-(5- -2- 吡啶基 )-5- 環丙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554 g,9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69.1  ([M+H]+ )。
e) 5- -2-[[3-(5- -2- 吡啶基 )-5- 環丙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5-氯-2-吡啶基)-5-環丙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418 g,7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63.1 ([M+H]+ )。
結構單元 O 5-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52
a) (5- 甲基異㗁唑 -3- ) 甲醇 在0℃向5-甲基-異㗁唑-3-羧酸甲酯(5 g,35.4 mmol)於甲醇(5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硼氫化鈉(2.94 g,77.9 mmol)。接著使反應混合物在25℃攪拌2 h。添加水之後,用乙酸乙酯(2×10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3.8 g,76%)。MS (ESI): 114.0 ([M+H]+ )。
b) 5- 甲基異㗁唑 -3- 甲醛 在0℃向(5-甲基異㗁唑-3-基)甲醇(2 g,17.6 mmol)於無水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添加MnO2 (15.3 g,176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25℃攪拌7h。經由矽藻土過濾黑色固體且濃縮濾液,得到呈棕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5 g,76%)。MS (ESI): 209.1 ([M+H]+ )。
c) (3E)-5- 甲基異㗁唑 -3- 甲醛肟 在0℃向5-甲基異㗁唑-3-甲醛(250 mg,2.25 mmol)於甲醇(3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羥胺(50%於水中,2.25 mL,27.0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25℃攪拌2h。接著用乙酸乙酯萃取反應混合物,且將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接著濃縮,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200 mg,70%)。MS (ESI): 183.9 ([M+H]+ )。
d) 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惰性氛圍下於0℃向(3E)-5-甲基異㗁唑-3-甲醛肟(1.1 g,8.73 mmol)於DMF (15 mL)中之溶液逐份添加N-氯代丁二醯亞胺(1.75 g,13.1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25℃攪拌2 h。在25℃向此溶液中添加含(2E)-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4 g,21.8 mmol)之DMF (5 m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25℃攪拌16 h。接著在黑暗中濃縮反應混合物,並且用乙酸乙酯(50 mL)稀釋所得殘餘物且用Na2CO3 (1M於H2O中)、水(100mL)及鹽水洗滌。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2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5 g,73%)。MS (ESI): 237 ([M+H]+ )。
e) [5- 甲基 -3-(5- 甲基 -1,2- 㗁唑 -3- )-1,2- 㗁唑 -4- ] 甲醇 在-10℃向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2.7 g,11.4 mmol)於四氫呋喃(20 mL)中之溶液逐滴添加1 M氫化鋰鋁於四氫呋喃(13.7 mL,13.7 mmol)中之溶液,且將反應混合物在相同溫度攪拌30 min。在0℃用十水合硫酸鈉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物質。蒸發濾液,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8 g,81%)。MS (ESI): 195.1 ([M+H]+ )。
f) 4-( 氯甲基 )-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甲基-3-(5-甲基-1,2-㗁唑-3-基)-1,2-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422 g,92%),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213.1 ([M+H]+ )。
g) 5-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495 g,8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07.1 ([M+H]+ )。
結構單元 P 5- -2-[[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54
a) (3E)-6-( 三氟甲基 ) 吡啶 -3-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A a之實驗,將6-(三氟甲基)吡啶-3-甲醛而非6-甲基菸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8 g,100%),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191.1 ([M+H]+ )。
b)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3-(二甲基胺基)丙烯酸乙酯而非(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將(3E)-6-(三氟甲基)吡啶-3-甲醛肟而非(E )-6-甲基菸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0 g,75%),其呈淡黃色油狀物。MS (ESI): 287.2 ([M+H]+ )。
c)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羧酸 在0℃向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1.43 g,5.70 mmol)於四氫呋喃(6 mL)及甲醇(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單水合氫氧化鋰(586 mg,13.9 mmol),隨後添加水(6 mL)。接著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5h。冷卻至0℃後,用5%檸檬酸溶液將反應混合物酸化至pH 5。過濾懸浮液且用水沖洗。蒸發濾液之有機溶劑且用乙酸乙酯(3×100 mL)萃取含水殘餘物。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並與以上灰白色固體合併且濃縮,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00 g,66%)。MS (ESI): 259.1 ([M+H]+ )。
d)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15℃向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0.97 g,3.76 mmol)於四氫呋喃(12 mL)及三乙胺(0.56 mL,4.02 mmol)中之經攪拌溶液逐滴添加氯甲酸乙酯(0.38 mL,3.96 mmol)於四氫呋喃(3 mL)中之溶液。在-15℃攪拌2 h之後,濾出懸浮液且用最小量之四氫呋喃洗滌。接著將濾液冷卻至-15℃且在-15℃逐滴添加硼氫化鈉(355 mg,9.39 mmol)於水(10 mL)中之溶液。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用乙酸乙酯(80 mL)及2 M NaOH溶液(15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乙酸乙酯(80 mL)反萃取水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885 mg,87%)。MS (ESI): 245.1 ([M+H]+ )。
e) 4-( 氯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403 g,94%),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263.0 ([M+H]+ )。
f) 5- -2-[[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281 g,5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7.0 ([M+H]+ )。
結構單元 Q 5- -2-[[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56
[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之製備,其描述於以下專利中:US 20090143371、WO 2013057123。
a) 4-( 氯甲基 )-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20 g,9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42.0  ([M+H]+ )。
b) 5- -2-[[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A e之實驗,將4-(氯甲基)-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62 g,5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36.1 ([M+H]+ )。
結構單元 R 5-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58
a) (2E)-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J a之實驗,將5-(三氟甲基)嘧啶-2-甲醛而非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769 g,79%),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192.1 ([M+H]+ )。
b) 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J b之實驗,將(2E)-5-(三氟甲基)嘧啶-2-甲醛肟而非(3E)-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735 g,61%),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302.1 ([M+H]+ )。
c) 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羧酸 類似於結構單元P c之實驗,將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而非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720 g,8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74.1 ([M+H]+ )。
d) [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醇 類似於結構單元P d之實驗,將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羧酸而非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羧酸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7 mg,28%),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60.0 ([M+H]+ )。
e) 4-( 氯甲基 )-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3 mg,100%),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277.9 ([M+H]+ )。
f) 5-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5 mg,7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72.4 ([M+H]+ )。
結構單元 S 5-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60
a) (3E)-6- 氯噠嗪 -3-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D a之實驗,將6-氯噠嗪-3-甲醛而非6-氯菸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28 g,98%),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158.0 ([M+H]+ )。
b) 3-(6- 氯噠嗪 -3-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J b之實驗,將(3E)-6-氯噠嗪-3-甲醛肟而非(3E )-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224 g,66%),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306.1 ([M+H]+ )。
c) [3-(6- 氯噠嗪 -3-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類似於結構單元D c之實驗,將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而非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1 mg,32%),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26.1 ([M+H]+ )。
d) 4-( 氯甲基 )-3-(6- 氯噠嗪 -3-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3 mg,9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244.1; 246.0 ([M+H]+ )。
e) 5-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在室溫將4-(氯甲基)-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66 mg,0.270 mmol)、5-氯噠嗪-3(2H)-酮(38.8 mg,0.297 mmol)及碳酸鉀(74.7 mg,0.541 mmol)於N,N-二甲基乙醯胺(1.3 mL)中之混合物攪拌5 h。用水稀釋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3×)。將經合併之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粗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2 mg,79%)。MS (ESI): 338.0; 340.0 ([M+H]+ )。
結構單元 T 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62
a) (3E)-6- 氯噠嗪 -3- 甲醛肟 向6-(三氟甲基)噠嗪-3-甲醛(900 mg,5.11 mmol)於乙腈(8.1 ml)及水(0.900 mL)之混合物中之溶液添加羥胺鹽酸鹽(533 mg,7.67 mmol)及磷酸三鉀(542 mg,2.56 mmol)。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將所得橙色混合物倒入冰浴中且用水稀釋。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三次。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以提供呈橙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50 mg,56%)。MS(ESI): 190.2 ([M+H]+ )。
b)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J b之實驗,將(3E)-6-氯噠嗪-3-甲醛肟而非(3E)-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0.744 g,86%),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302.4 ([M+H]+ )。
c)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醇 將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100 mg,0.332 mmol)於甲苯(2.21 mL)中之溶液冷卻至-68℃。10 min之後,在-68℃於3 min內逐滴添加DIBAL-H溶液(1.0 M於甲苯中,0.670 mL,0.667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將溶液在-68℃攪拌30 min。藉由逐滴添加NaOH水溶液(1.0 M,2.5 mL)在-68℃淬滅反應物。使混合物升溫至室溫,接著分配於水(35 mL)與乙酸乙酯(50 mL)之間。分離各相。用乙酸乙酯(3 × 30 mL)萃取水層。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 × 50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以提供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8 mg,91%)。化合物未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MS (ESI) m/z: 260.1 ([M+H]+ )。
d) 4-( 氯甲基 )-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 mg,95%),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244.1; 277.8 ([M+H]+ )。
e) 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2 mg,5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71.9 ([M+H]+ )。
結構單元 U 5- -2-[[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64
a) 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結構單元A b之實驗,使用(Z )-3-(吡咯啶-1-基)戊-2-烯酸乙酯而非(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將(E )-6-甲基噠嗪-3-甲醛肟而非(3E )-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肟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9 mg,63%),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262.2 ([M+H]+ )。
b) [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醇 類似於結構單元K c之實驗,將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而非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 mg,41%),所得呈白色粉末。MS (ESI): 220.1 ([M+H]+ )。
c) 4-( 氯甲基 )-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5 mg,9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238.1; 240.0 ([M+H]+ )。
e) 5- -2-[[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4-(氯甲基)-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4 mg,71%),所得呈淡黃色油狀物。MS (ESI): 332.0 ([M+H]+ )。
結構單元 V 5- -2-[[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066
a) (2E)-5- -3- - 吡啶 -2- 甲醛肟 類似於結構單元J a之實驗,將5-氯-3-氟-吡啶-2-甲醛而非5-氟-6-甲基-吡啶-3-甲醛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91 mg,98%),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185.0 ([M+H]+ )。
b) 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甲酸乙酯 在室溫向(2E)-5-氯-3-氟-吡啶-2-甲醛肟(0.785 g,4.5 mmol)於DMF (1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分四份添加N -氯代丁二醯亞胺(0.661 g,4.95 mmol)。在室溫添加(E )-3-(吡咯啶-1-基)丁-2-烯酸乙酯(0.989 g,5.4 mmol)之前,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2.5 h且在50℃攪拌1 h。將混合物加熱至50℃隔夜,獲得澄清棕色溶液。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物用TBME (100 mL)稀釋,並用水(30 mL)及鹽水(30 mL)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5%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9 g,89%)。MS (ESI): 285.1 ([M+H]+ )。
c) 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羧酸 在0℃向3-(5-氯-3-氟-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甲酸乙酯(1.19 g,8.91 mmol)於四氫呋喃(4.4 mL)及甲醇(4.4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單水合氫氧化鋰(408 mg,9.73 mmol),隨後添加水(4.4 mL)。接著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5h。冷卻至0℃後,用5%檸檬酸溶液將反應混合物酸化至pH 5。過濾懸浮液且用水沖洗。蒸發濾液之有機溶劑且用乙酸乙酯(3×100 mL)萃取含水殘餘物。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並與以上灰白色固體合併且濃縮,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69 mg,76%)。MS (ESI): 257.0 ([M+H]+ )。
d) [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醇 在氬氣下於-15℃向3-(5-氯-3-氟-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羧酸(0.760 g,2.96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9.0 mL)及三乙胺(0.44 mL,3.16 mmo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氯甲酸乙酯(0.30 mL,3.12 mmol)於四氫呋喃(3 mL)中之溶液。將反應混合物在-15℃攪拌3 h。接著濾出反應混合物且用四氫呋喃洗滌。將濾液冷卻至-15℃且在-15℃逐滴添加硼氫化鈉(280 mg,7.4 mmol)於水(8 mL)中之溶液。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用乙酸乙酯(80 mL)及2 M NaOH溶液(1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乙酸乙酯(80 mL)反萃取水層。接著,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且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513 mg,7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43.1 ([M+H]+ )。
e) 3-(5- -3- -2- 吡啶基 )-4-( 氯甲基 )-5- 甲基 - 異㗁唑 類似於結構單元A d之實驗,將[3-(5-氯-3-氟-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醇而非(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30 mg,97%),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244.1; 261.0 ([M+H]+ )。
f) 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結構單元B e之實驗,將3-(5-氯-3-氟-2-吡啶基)-4-(氯甲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20 mg,8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5.0 ([M+H]+ )。
結構單元 Z [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硼酸
Figure 02_image068
向圓底燒瓶中裝入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1.00 g,3.16 mmol)、4,4,5,5-四甲基-2-(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1.20 g,4.74 mmol)、無水乙酸鉀(775 mg,7.89 mmol)、(19.0 g,90 mmol)、9,9-二甲基-4,5-雙(二苯膦基)二苯并哌喃(183 mg,0.316 mmol)及參(二苯亞甲基丙酮)二鈀(0) (145 mg,0.158 mmol)。藉由選擇性抽空使燒瓶脫氣且回填氬氣。添加此前脫氣的1,4-二㗁烷(20 mL)且用氬氣將所得混合物沖洗15 min。在冷卻至室溫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100℃攪拌16 h,且經由矽藻土塞直接過濾。用乙酸乙酯沖洗濾餅且真空濃縮濾液。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C-18,溶離劑:H2 O及CH3 CN以及0.05% HCO2 H)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506 mg,46%)。MS (ESI): 327.2 ([M+H]+ )。
胺及雜環化合物之製備 (2R,3R)-2- 甲基氮雜環丁 -3- 醇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070
a) (2R,3R)-1- 二苯甲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3- 向2-(溴甲基)-3-甲基環氧乙烷(7.2 g,40.5 mmol)於甲醇(24 mL)中之溶液添加二苯基甲胺(8.21 mL,47.5 mmol)。在室溫攪拌2天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在70℃攪拌4天。接著,將混合物真空濃縮,用乙酸乙酯(50mL)稀釋且用1 M K2 CO3 溶液、水(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兩次。用乙酸乙酯(50mL)反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20%至100%乙酸乙酯/庚烷)及HPLC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9 g,12%)。MS (ESI): 254.2 ([M+H]+ )。藉由對掌性HPLC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30 mg)。MS (ESI): 254.2 ([M+H]+ )。
b) (2R,3R)-2- 甲基氮雜環丁 -3- 醇鹽酸鹽 在氬氣氛圍下向(2R,3R)-1-二苯甲基-2-甲基氮雜環丁-3-醇(443 mg,1.75 mmol)於甲醇(10 mL)中之溶液添加鈀/碳10% (184 mg,0.173 mmol)。小心抽空燒瓶且用氫氣回填五次,並且在氫氣氛圍下於室溫劇烈攪拌48 h。經由Hyflo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充分洗滌。真空濃縮濾液。在添加乙腈(30 mL)之後,濃縮混合物且於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粗化合物(480 mg,純度< 45%,100%)。MS (ESI): 88.1 ([M+H]+ )。
(2S,3S)-2- 甲基氮雜環丁 -3- 醇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072
a) (2S,3S)-1- 二苯甲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3- 類似於(2R,3R)-1-二苯甲基-2-甲基氮雜環丁-3-醇之實驗,將2-(溴甲基)-3-甲基環氧乙烷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78 mg),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54.2 ([M+H]+ )。
b) (2S,3S)-2- 甲基氮雜環丁 -3- 醇鹽酸鹽 類似於(2R,3R)-2-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之實驗,將(2S,3S)-1-二苯甲基-2-甲基氮雜環丁-3-醇而非(2R,3R)-1-二苯甲基-2-甲基氮雜環丁-3-醇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0 mg,純度< 88%,100%),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88.1 ([M+H]+ )。
6,6- 二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074
a) 1- 二苯甲基 -3-(3- 羥基 -3- 甲基 - 丁基 ) 氮雜環丁 -3- 在氮氣氛圍下將4-氯-2-甲基丁-2-醇(775 mg,6.32 mmol)於四氫呋喃(3 mL)中之溶液冷卻至-30℃。接著,在-20℃以下逐滴添加含3 M氯化甲基鎂之四氫呋喃(2.11 mL,6.32 mmol)。接著,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添加鎂粉(230 mg,9.48 mmol)。接著,添加1,2-二溴乙烷(5.5 µl,0.063 mmol)且在回流下將反應混合物攪拌3 h。在一兩小時後,添加1,2-二溴乙烷(5. µL,0.063 mmol)。冷卻至室溫後,逐滴添加1-二苯甲基氮雜環丁-3-酮(500 mg,2.11 mmol)於四氫呋喃(3 mL)中之溶液。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8 h。冷卻至0℃後,小心添加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0 mL)。濾出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20 mL)充分洗滌。用乙酸乙酯(10 mL)萃取水層三次。接著,經硫酸鎂乾燥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30%至7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50 mg,37%)。MS (ESI): 326.3 ([M+H]+ )。
b) 2- 二苯甲基 -6,6- 二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在室溫向1-二苯甲基-3-(3-羥基-3-甲基-丁基)氮雜環丁-3-醇(240 mg,0.737 mmol)於四氫呋喃(2.4 mL)中之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322 µL,1.84 mmol)、DMAP (9.01 mg,0.074 mmol)及甲磺醯氯(63.2 µL,0.811 mmol)。在室溫攪拌15分鐘之後,將溶液在70℃攪拌18 h。冷卻至室溫後,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322 µL,1.84 mmol)、DMAP (9.01 mg,0.074 mmol)及甲磺醯氯(63.2 µL,0.811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4 h。接著,用乙酸乙酯(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1 M碳酸鈉(15 mL)洗滌。用乙酸乙酯(1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60 mg,27%)。MS (ESI): 308.3 ([M+H]+ )。
c) 6,6- 二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鹽酸鹽 在氮氣氛圍下,將2-二苯甲基-6,6-二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58 mg,0.189 mmol)溶解於甲醇(3mL)中。接著,添加鈀/碳10% (7 mg,0.007 mmol)及1 M鹽酸水溶液(226 µL,0.226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氫氣氛圍下攪拌18 h。接著,經由Hyflo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充分洗滌。濃縮濾液且於高真空乾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粗化合物(55 mg,純度< 61%,100%產率)。MS (ESI): 142.1 ([M+H]+ )。
(1- 甲基環丙基 )- 哌嗪 -1- - 甲酮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076
a) 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氮氣下在0℃向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56 g,8.4 mmol)於DMF (12 mL)中之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5.43 g,7.34 mL,42 mmol)及1-甲基環丙烷羧酸(1.01 g,10.1 mmol)。接著添加TBTU (3.24 g,10.1 mmol)且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真空濃縮混合物。接著,用乙酸乙酯(50 mL)稀釋殘餘物,並將有機相用1 M碳酸鈉溶液(50 ml)、水(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經硫酸鎂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添加低溫庚烷(30 mL)使殘餘物沈澱並接著濾出。用另外的庚烷洗滌收集的產物,接著高真空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92 g,85%)。MS (ESI): 269.2 ([M+H]+ )。
b) (1- 甲基環丙基 )- 哌嗪 -1- - 甲酮鹽酸鹽 在0℃向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92 g,7.15 mmol)於1,4-二㗁烷(15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4.0 M HCl於二㗁烷(8.94 mL,35.8 mmol)中之溶液。接著移除冰浴,且將懸浮液在室溫攪拌2 h且最後在冷卻至室溫之前在60℃攪拌4 h。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所得懸浮液。用另外的1,4-二㗁烷洗滌收集的鹽酸鹽,接著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63 g,99%)。MS (ESI): 169.1 ([M+H]+ )。
2-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庚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78
a) 6-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庚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氬氣下於室溫向半草酸2,6-二氮雜螺[3.3]庚烷-2-甲酸第三丁酯(2.01 g,4.13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5.2 mL)及甲醇(5.2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1-乙氧基環丙氧基)三甲基矽烷(3.4 mL,16.9 mmol),隨後添加氰基硼氫化鈉(779 mg,12.4 mmol)及乙酸(0.76 mL,13.3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50℃攪拌隔夜。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水(4mL)及2M NaOH (16mL),且在室溫攪拌混合物。10 min後,用二氯甲烷(50mL)稀釋反應物,且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甲醇/二氯甲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434 g,73%)。MS (ESI): 239.1 ([M+H]+ )。
b) 2-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庚烷雙 (2,2,2- 三氟乙酸鹽 ) 在0℃向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2-甲酸第三丁酯(0.480 g,2.01 mmol)於二氯甲烷(5.2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1.63 g,1.1 ml)。在使其於室溫升溫1h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0℃攪拌1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350 g,50%純,92%產率)。MS (ESI): 139.1 ([M+H]+ )。
(S)-5- 氧雜 -2- 氮雜螺 [3.4] -7-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80
a) (7S)-5- 氧雜 -2- 氮雜螺 [3.4] -7- ;2,2,2- 三氟乙酸 將(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0.210 g,916 µ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4 mL)中,且將無色溶液冷卻至0℃。在0℃逐滴添加三氟乙酸(0.38 mL,4.93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342 mg,92%)。MS (ESI): 130.1 ([M+H]+ )。
(7R)-5- 氧雜 -2- 氮雜螺 [3.4] -7-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82
a) (7R)-5- 氧雜 -2- 氮雜螺 [3.4] -7- ;2,2,2- 三氟乙酸 將(R)-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0.220 g,960 µ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4 mL)中,且將無色溶液冷卻至0℃。在0℃逐滴添加三氟乙酸(0.38 mL,4.93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367 mg,94%)。MS (ESI): 130.1 ([M+H]+ )。
3-( 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84
在0℃向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43 mg,202 µmol)於二氯甲烷(0.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09 mL,1.17 mmol)。在使其於室溫升溫2 h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0℃攪拌1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113.2 ([M+H]+ )。
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86
在0℃向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80 mg,313 µmol)於二氯甲烷(0.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13 mL,1.69 mmol)。在使其於室溫升溫2.5 h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0℃攪拌1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MS (ESI): 155.1 ([M+H]+ )。
(7R)-7- -5- 氧雜 -2- 氮鎓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88
在0℃向(R)-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70 mg,303 µmol)於二氯甲烷(0.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130 µl,1.6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131.1 ([M+H]+ )。
(7S)-7- -5- 氧雜 -2- 氮鎓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90
在0℃向(S)-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70 mg,303 µmol)於二氯甲烷(0.9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13 mL,1.6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131.1 ([M+H]+ )。
(7R)-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鎓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92
在0℃向(R)-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109 mg,390 µmol)於二氯甲烷(0.9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17 ml,2.21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179.3 ([M+H]+ )。
(7S)-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094
在0℃向(S)-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95 mg,340 µmol)於二氯甲烷(0.6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16 ml,2.08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179.3 ([M+H]+ )。
3-( 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Figure 02_image096
Figure 02_image098
a) 3- 乙烯基氧基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100ml圓底燒瓶中,將3-羥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1.50 g,8.66 mmol)、乙酸鈀(II) (20 mg,89.1 µmol)及4,7-二苯基-1,10-啡啉(29 mg,87.2 µmol)溶解於丁基乙烯醚(22 mL,171 mmol)及三乙胺(1.0 mL,7.17 mmol)中。將反應混合物在75℃攪拌過週末。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吸附在Isolute HM-N上且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139 g,66%)。MS (ESI):不確定;未測得質量。1 H NMR (氯仿-d,300 MHz): δ (ppm) 6.37 (dd,J =14.4,7.0 Hz,1H),4.53-4.64 (m,1H),4.17 (dd,J =9.7,6.5 Hz,2H),4.08 (dd,J =6.9,2.4 Hz,1H),3.97 (dd,J =14.5,2.4 Hz,1H),3.90 (dd,J =9.9,4.2 Hz,2H),1.44 (s,9H)。
b) 3-( 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在50ml 3頸圓底燒瓶中,將二乙基鋅(1.0 M己烷溶液,4.0 mL,4 mmol)添加至4.0 mL二氯甲烷且冷卻至0℃。經由注射器極緩慢地添加三氟乙酸(0.30 mL,3.89 mmol)於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在攪拌20 min後,在0℃添加二碘甲烷(0.32 mL,3.97 mmol)於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在又攪拌20 min後,在0℃添加3-(乙烯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0.395 g,1.98 mmol)於二氯甲烷(3 mL)中之溶液。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1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且用二氯甲烷(40 mL)萃取。用二氯甲烷(40 mL)反萃取水層兩次。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橙色油狀物,其並非產物。用5M NaOH將水層鹼化至pH 10。接著,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層四次。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70 mg,48%)。MS (ESI): 114.1 ([M+H]+ )。
(7R)-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00
a) (7R)-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將(R)-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200 mg,741 µmol)溶解於DMF (2 mL)及四氫呋喃(2 mL)中。添加氫化鈉(60%,47.4 mg,1.19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接著添加碘甲烷(92.7 µl,1.48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用水淬滅反應混合物,接著用乙酸乙酯(2 × 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水(3×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ISCO combiflash層析(二氧化矽,0%至5%甲醇/二氯甲烷)純化粗物質,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24 mg,65%)。MS : 188.1 ([M- C4 H8 +H]+ )。
b) (R)-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鹽酸鹽 向(R)-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124 mg,484 µmol)於1,4-二㗁烷(2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4.0 M HCl於二㗁烷(1.82 mL,7.26 mmol)中之溶液。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隔夜。將所得沈澱經由燒結漏斗過濾,用另外的1,4-二㗁烷洗滌,接著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95.8 mg,99%)。MS (ESI): 144.0 ([M+H]+ -Cl)。
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102
將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70 mg,308 µmol)溶解於二氯甲烷(0.7 mL)中,且將無色溶液冷卻至0℃。在0℃逐滴添加三氟乙酸(0.14 ml,1.82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39.2 mg,99%)。MS (ESI): 127.1 ([M+H]+ )。
(7R)-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04
向(R)-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70 mg,251 µmol)於二㗁烷(1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4.0 M HCl於二㗁烷(940 µl,3.76 mmol)中之溶液。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經由燒結漏斗過濾所得懸浮液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1.3 mg,95%)。MS (ESI): 180.1 ([M+H]+ )。
(7S)-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106
a) 7- 苯甲醯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10mL 2頸圓底燒瓶中,將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0.200 g,872 µmol)溶解於二氯甲烷(3.4mL)中,且將無色溶液冷卻至0℃。添加吡啶(0.22 mL,2.72 mmol),隨後逐滴添加苯甲醯氯(0.20 mL,1.72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 h。用二氯甲烷(20 mL)及1M HCl (5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二氯甲烷(20 mL)反萃取水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257 mg,89%)。MS (ESI): 278.2 ([M- C4 H8 +H]+ )。
b) (7S)-7- 苯甲醯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及 (7R)-7- 苯甲醯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藉由對掌性製備型HPLC分離7-(苯甲醯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1.160 g,3.48 mmol),得到 呈無色油狀物之(-)對映純(S)-標題化合物(470 mg,41%)。MS (ESI):不確定;未測得質量。 呈無色油狀物之(+)對映純(R)-標題化合物(549 mg,47%)。MS (ESI):不確定;未測得質量。
c) (S)-7- 羥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密封燒瓶中,將(S)-7-(苯甲醯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100 mg,300 µmol)溶解於含7N氨之甲醇(1.71 mL,12 mmol)中,且在室溫攪拌隔夜。真空濃縮反應混合物。 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7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68.4 mg,85%)。MS (ESI):不確定;未測得質量。
d) (S)- 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將(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300 mg,1.31 mmol)溶解於乙腈(8.0 mL)中,且添加碘化銅(I) (49.8 mg,262 µmol)中。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45℃。接著,經40 min之時段在45℃逐滴添加2,2-二氟-2-(氟磺醯基)乙酸(270 µl,2.62 mmol)於乙腈(84.0 mL)中之溶液。將反應混合物在45℃攪拌3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30 mL)。用乙酸乙酯(2 × 30 mL)萃取產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3×20 mL)及鹽水(30 mL)洗滌,接著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93 mg,57%)。MS (ESI):不確定;未測得質量。
e) (7S)-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辛烷 ;2,2,2- 三氟乙酸 向(S)-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170 mg,609 µmol)於二氯甲烷(3.04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TFA (469 µl,6.09 mmol)。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隔夜。在高真空下乾燥所得沈澱,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06.6 mg,116%)。MS (ESI): 180.1 ([M+H-114]+ )。
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雙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108
a) 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第三丁基-3-羥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酯(500 mg,2.89 mmol)溶解於DMF (8.0 mL)中之溶液添加60%氫化鈉於礦物油中之分散液(173 mg,4.33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在0℃逐滴添加三氟甲烷磺酸2,2,2-三氟乙基酯(0.67 ml,4.65 mmol)。在添加完成之後,移除冰浴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用水淬滅反應混合物,並接著用TBME (90 mL)及水(15 mL)萃取。用TBME (90 mL)反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水(3×15 mL)及鹽水(15 m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減壓蒸發。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3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428 mg,58%)。MS (ESI): 256.3 ([M+H]+ )。
b) 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 2,2,2- 三氟乙酸 在氮氣下於0℃向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340 mg,1.33 mmol)於二氯甲烷(3.5 mL)中之溶液添加三氟乙酸(616 µl,7.9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 h。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463 mg,91%)。MS (ESI): 156.1 ([M+H]+ )。
3-(2,2,2- 三氟 -1,1- 二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10
a) (1- 二苯甲基氮雜環丁 -3- ) 甲烷磺酸酯 向1-(二苯基甲基)-3-羥基氮雜環丁烷(1.087 g,4.54 mmol)於二氯甲烷(6.0 mL)中之溶液添加三乙胺(1.27 mL,9.08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在該溫度下,逐滴添加甲烷磺醯氯(425 µL,5.45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0℃攪拌30 min且在室溫攪拌1 h。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5 mL)中且用二氯甲烷(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減壓濃縮,得到呈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563 g,100%),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MS (ESI): 318.2 ([M+H]+ )。
b) 1- 二苯甲基 -3-(2,2,2- 三氟 -1,1- 二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向1,1,1-三氟-2-甲基丙-2-醇(144 mg,123 µL,1.12 mmol)於DMF (1 mL)中之溶液添加60%氫化鈉(44.9 mg,1.12 mmol)。在室溫攪拌30 min之後,添加甲烷磺酸1-二苯甲基氮雜環丁-3-基酯(178 mg,561 µmol)。將懸浮液在70℃攪拌18 h,在110℃攪拌2 h且最後在130℃攪拌4 h。冷卻至室溫後,用乙酸乙酯(20 mL)及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0 mL)反萃取水層。用鹽水(20 mL)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40%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棕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71 mg,36%)。MS (ESI): 350.2 ([M+H]+ )。
c) 3-(2,2,2- 三氟 -1,1- 二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鹽酸鹽 向1-二苯甲基-3-((1,1,1-三氟-2-甲基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烷(71 mg,203 µmol)於甲醇(4 mL)中之溶液添加含4 M鹽酸之二㗁烷(152 µL,610 µmol)。在氬氣氛圍下添加鈀/木炭(10%,35 mg,32.9 µmol)。接著藉由選擇性抽空使小瓶脫氣且回填氫氣。將反應混合物在50℃加熱8 h。經由Hyflo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洗滌。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7.3 mg,100%)。MS (ESI): 184.1 ([M+H]+ )。
3-(2,2,2- 三氟 -1- 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2,2,2- 三氟乙酸
Figure 02_image112
a) 3-(2,2,2- 三氟 -1- 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冰浴冷卻下向氫化鈉(60%,166 mg,4.16 mmol)於N,N-二甲基甲醯胺(3 mL)中之懸浮液逐滴添加3-羥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600 mg,3.46 mmol)於N,N-二甲基甲醯胺(3 mL)中之溶液。添加完成之後,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0 min。在0℃逐滴添加三氟甲烷磺酸1,1,1-三氟丙-2-基酯(1.02 g,4.16 mmol)於N,N-二甲基甲醯胺(3 mL)中之溶液。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 h,於冰浴中冷卻,且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淬滅。用水稀釋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3×)。將合併之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50% EtOAc/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15 mg,23%)。MS (ESI): 214.1 ([M+H-56]+ )。
b) 2,2,2- 三氟乙酸 ;3-(2,2,2- 三氟 -1- 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烷 將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215 mg,798 µmol)於二氯甲烷(3.3 mL)中之溶液於冰浴中冷卻。添加三氟乙酸(306 µL,3.99 mmol)。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3 h。添加三氟乙酸(306 µL,3.99 mmol)且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 h。真空移除溶劑,得到呈淡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54 mg,100%)。MS (ESI): 170.0 ([M+H]+ )。
(R)-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114
a) 2- 氟丙 -2- -1- 在-5℃向氫化鋰鋁(131.2 g,3.46 mol)於二乙醚(3 L)中之混合物小心添加AlCl3 (63.0 mL,1.15 mol)。將混合物在-5℃攪拌30 min,接著在-5℃逐滴添加2-氟丙-2-烯酸甲酯(240 g,2.31 mol)。將混合物在-5℃再攪拌3.5 h。在0℃添加濕硫酸鈉且過濾混合物。藉由在50℃常壓蒸餾分離濾液,得到呈無色醚液體之標題化合物(163.0 g,46%)。1H NMR (400 MHz,CDCl3): 4.63 (dd,J1 = 2.8 Hz,J2 = 17.2 Hz,1H),4.53 (dd,J1 = 2.8 Hz,J2 = 51.6 Hz,1H),4.08 (dd,J1 = 3.2 Hz,J2 = 10.8 Hz,1H),3.30 (m,1H)。
b) 甲烷磺酸 2- 氟丙 -2- 烯基酯 在-30℃向2-氟丙-2-烯-1-醇(160.0 g,1.05 mol)及三乙胺(219 mL,1.58 mol)於二氯甲烷(400 mL)中之混合物添加MsCl (97.6 mL,1.26 mol)。將混合物在-30℃攪拌1 h。用二氯甲烷(500 mL)稀釋混合物且用水(3×700 mL)洗滌。將有機相用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呈黃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19.3 g,粗產物)。1H NMR (400 MHz,CDCl3): 4.95 (dd,J1 = 3.6 Hz,J2 = 15.2 Hz,1H),4.86-4.70 (m,3H),3.08 (s,3H)。
c) 3- 烯丙基 -3- 羥基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78℃向3-側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150.0 g,876 mmol)於四氫呋喃(1 L)中之混合物添加溴化烯丙基鎂(1 M,876 mL)。將混合物在-78℃攪拌1.5 h,接著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10 L)淬滅且用乙酸乙酯(3 × 2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以提供呈橙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92.5 g,粗產物)。MS (ESI): 158.1 ([M- C4 H8 +H]+ )。
d) 3- 烯丙基 -3-((2- 氟烯丙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0℃向3-烯丙基-3-羥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150.0 g,703 mmol)於DMF (750 mL)中之混合物添加氫化鈉(60%,42.2 g,1.05 mol),並攪拌1 h。在0℃將甲烷磺酸2-氟丙-2-烯基酯(119.2 g,773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並攪拌1 h。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1.5 L)淬滅混合物,且用MTBE (3 × 8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3×500 mL)洗滌,用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層析(二氧化矽,石油醚/乙酸乙酯)純化,得到呈橙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80.0 g,粗產物)。產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1H NMR (400 MHz,CDCl3): 5.86-5.76 (m,1H),5.25-5.20 (m,2H),4.77 (d,J1 = 16.4 Hz,1H),4.62 (d,J1 = 48.4Hz,1H),3.99-3.92 (m,4H),3.80-3.73 (m,2H),2.58-2.54 (m,2H),1.47 (s,9H)。
e) 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氬氣下於室溫向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1.51 g,5.57 mmol)於無水脫氣甲苯(928 mL)中之溶液添加氯化(1,3-二均三甲苯基咪唑啶-2-亞基)(2-異丙氧基苯亞甲基)釕(VI) (349 mg,557 µmol)。將混合物在100℃攪拌1.5小時,接著經由矽藻土過濾。真空濃縮濾液。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綠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28 g,95%)。MS (ESI): 188.1 ([M- C4 H8 +H]+ )。
f) 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室溫向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1.26 g,5.18 mmol)於甲醇(51.8 mL)中之溶液添加Pd-C (10%,276 mg,259 µmol)。在氫氣氛圍下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18 h。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洗滌。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綠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8 g,93%)。MS (ESI): 190.1 ([M- C4 H8 +H]+ )。
g) 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在室溫向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1.18 g,4.81 mmol)於二氯甲烷(14.5 mL)中之溶液添加含HCl之二㗁烷(4M,6.01 ml,24.1 mmol)。將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4 h,真空濃縮且乾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845 mg,97%)。MS (ESI): 146.1 ([M+H]+ )。
h) (S)-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苯甲酯及 (R)-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苯甲酯 在0至5℃向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4.43 g,23.9 mmol)於二氯甲烷(44.4 mL)中之懸浮液添加三乙胺(10.4 ml,74.6 mmol)及氯甲酸苯甲酯(7.13 ml,49.9 mmol)。在室溫攪拌混合物。2 h後,添加三乙胺(2.5 ml,17.9 mmol)及氯甲酸苯甲酯(1.71 ml,12.0 mmol)。在室溫攪拌3 h之後,用1 M HC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對掌性製備型HPLC (Chiralpak AD,60:40庚烷/乙醇,203 nm)分離混合物,得到 呈橙色油狀物之(+)對映純(S)-標題化合物或對映異構物(2.06 g,31%),MS (ESI): 280.2 ([M+H]+ )。 呈橙色油狀物之(-)對映純(R)-標題化合物或對映異構物(2.07 g,31%),MS (ESI): 280.2 ([M+H]+ )。
i) (R)-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或 對映異構物 在室溫向(R)-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或對映異構物(2 g,7.16 mmol)於甲醇(71.6 mL)中之溶液添加Pd-C (10%,762 mg,716 µmol)及HCl水溶液(4N,2.15 ml,8.59 mmol)。在氫氣氛圍下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18 h。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洗滌。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27 g,97%)。MS (ESI): 146.2 ([M+H]+ ),比旋光度:-41.488° (甲醇,0.667 g/100 mL)。
(S)-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116
在室溫向(S)-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或對映異構物(2 g,7.16 mmol)於甲醇(71.6 mL)中之溶液添加Pd-C (10%,762 mg,716 µmol)及HCl (水溶液) (4N,2.15 ml,8.59 mmol)。在氫氣氛圍下將混合物於室溫攪拌19 h。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甲醇洗滌。真空濃縮濾液,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0 g,85%)。MS (ESI): 146.2 ([M+H]+ ),比旋光度:+38.593° (甲醇,0.667 g/100 mL)。
(R)-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118
a) 3- 烯丙基 -3-((2- 甲基烯丙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溴-2-甲基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5 g,84%),所得呈淡黃色液體。MS (ESI): 265.5 ([M+H]+ )。
b) 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在氬氣下於室溫向3-烯丙基-3-((2-甲基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1.02 g,3.82 mmol)於無水脫氣二氯甲烷(636 mL)中之溶液添加Grubbs II (324 mg,382 µmol)。將混合物在40℃攪拌19小時。真空濃縮反應混合物。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棕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859 mg,94%)。 MS (ESI): 184.4 ([M- C4 H8 +H]+ )。
c) 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7 mg,100%),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186.5 ([M- C4 H8 +H]+ )。
d) 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之實驗步驟,將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92 mg,100%),所得呈淡灰色固體。MS (ESI): 142.3 ([M+H]+ )。
e) (S)-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苯甲酯及 (R)-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苯甲酯 類似於(S)-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及(R)-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之實驗步驟,將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轉化為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藉由對掌性SFC (AD-H,10%乙醇)分離混合物,得到 呈黃色油狀物之(+)對映純(S)-標題化合物或對映異構物(8.60 g,42%),MS (ESI): 276.0 ([M+H]+ ),比旋光度:+31.609° (甲醇,0.1 g/l) 呈黃色油狀物之(-)對映純(R)-標題化合物或對映異構物(9.01 g,44%),MS (ESI): 276.1 ([M+H]+ ),比旋光度:-35.979° (甲醇,0.1 g/l)。
f) (R)-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 類似於(R)-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之實驗步驟,將(R)-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苯甲酯或對映異構物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82 g,100%),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142.3 ([M+H]+ )。
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20
a) 3- 烯丙基 -3-((2-( 三氟甲基 ) 烯丙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2-(三氟甲基)丙-2-4-甲基苯磺酸烯基酯(J.Org.Chem.200671 ,7527-7532)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 g,54%),所得呈淡棕色液體。MS (ESI): 266.2 ([M- C4 H8 +H]+ )。
b) 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烯丙基-3-((2-(三氟甲基)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6 mg,70%),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238.1 ([M- C4 H8 +H]+ )。
c) 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7 mg,91%),所得呈淡灰色固體。MS (ESI): 240.2 ([M- C4 H8 +H]+ )。
d) 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之實驗步驟,將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1 mg,97%),所得呈灰色固體。MS (ESI): 196.1 ([M+H]+ )。
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22
a) 3-(2- 氟烯丙基 )-3- 羥基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室溫向此前經脫氣之四氫呋喃(2.5 mL)及水(2.5 mL)之溶液添加3-側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250 mg,1.46 mmol)、銦(50.3 mg,438 µmol)及3-溴-2-氟丙-1-烯(223 mg,1.61 mmol)。將混合物在30℃攪拌3.5小時,接著用乙酸乙酯稀釋。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2×)。將合併之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乙酸乙酯/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30 mg,39%)。MS (ESI): 230.1 ([M+H]+ )。
b) 3-( 烯丙基氧基 )-3-(2- 氟烯丙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2-氟烯丙基)-3-羥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及3-溴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0 mg,85%),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216.2 ([M- C4 H8 +H]+ )。
c) 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烯丙基氧基)-3-(2-氟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0 mg,37%),所得呈棕色油狀物。MS (ESI): 188.1 ([M- C4 H8 +H]+ )。
d) 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
e) 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之實驗步驟,將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
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24
a) 3- 羥基 -3-(2-( 三氟甲基 ) 烯丙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氧基)-3-(2-氟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側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及2-(溴甲基)-3,3,3-三氟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7 g,3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182.2 ([M- C4 H8 +H]+ )。
b) 3-( 烯丙基氧基 )-3-(2-( 三氟甲基 ) 烯丙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羥基-3-(2-(三氟甲基)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及3-溴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4 mg,68%),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266.2 ([M- C4 H8 +H]+ )。
c) 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烯丙基氧基)-3-(2-(三氟甲基)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00 mg,79%),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294.2 ([M+H]+ )。
d) 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28 mg,99%),所得呈淡灰色固體。MS (ESI): 240.5 ([M- C4 H8 +H]+ )。
d) 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之實驗步驟,將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7 mg,100%),所得呈灰色固體。MS (ESI): 196.4 ([M+H]+ )。
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126
a) 3- 羥基 -3-(2-( 三氟甲基 ) 烯丙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氧基)-3-(2-氟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側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及3-溴-2-甲基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89 mg,30%),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172.4 ([M- C4 H8 +H]+ )。
b) 3-( 烯丙基氧基 )-3-(2-( 三氟甲基 ) 烯丙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3-烯丙基-3-((2-氟烯丙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羥基-3-(2-甲基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及3-溴丙-1-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0 mg,72%),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212.5 ([M- C4 H8 +H]+ )。
c) 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7-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3-(烯丙基氧基)-3-(2-甲基烯丙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60 mg,93%),所得呈綠色油狀物。MS (ESI): 183.9 ([M+H]+ )。
d) 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7-烯-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23 mg,75%),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ESI): 186.1 ([M- C4 H8 +H]+ )。
e) 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壬烷鹽酸鹽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之實驗步驟,將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2 mg,100%),所得呈橙色固體。MS (ESI): 142.3 ([M+H]+ )。
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烷
Figure 02_image128
a) 9- 苯甲基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4- 在0℃向1-苯甲基-4-哌啶酮(4.9 mL,26.42 mmol)及3-丁烯-1-醇(1.91 g,26.42 mmol)之混合物緩慢添加硫酸(70%,10.0 mL,26.42 mmol)。將反應混合物劇烈攪拌隔夜,接著用水(100 mL)稀釋,並且用碳酸氫鈉將pH調節為7至8。用乙酸乙酯(2 × 200 mL)萃取有機層。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層析(NH官能化之二氧化矽,乙酸乙酯/己烷)純化,得到呈無色液體之標題化合物(5 g,65%產率)。MS (ESI): 262.5 ([M+H]+ )。
b) 9- 苯甲基 -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烷 在室溫向三氫氟化三乙胺(1.87 mL,11.48 mmol)於二氯甲烷(5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連續添加Xtalfluor-e (1.97 g,8.61 mmol)及9-苯甲基-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4-醇(1.5 g,5.74 mmol)。24h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至5℃,用5%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淬滅,且用二氯甲烷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經硫酸鈉乾燥且真空濃縮。藉由HPLC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505 mg,33%)。MS (ESI): 263.9 ([M+H]+ )。
c) 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烷 類似於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甲酸第三丁酯之實驗步驟,將9-苯甲基-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9 mg,7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172.3 ([M+H]+ )。
實例 1 N- 甲基 -N-[(3S)-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 乙醯胺
Figure 02_image130
在氬氣氛圍下向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88.5 mg,0.279 mmol)於DMSO (1 mL)中之溶液添加N-甲基-N-(吡咯啶-3-基)乙醯胺(55.7 µL,0.419 mmol)及碳酸鉀(116 mg,0.838 mmol)。將小瓶封蓋,且加熱至80℃,持續18 h。用EtOAc (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水(15 mL)及鹽水(15 mL)洗滌。用EtOAc (20 mL)萃取水層兩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Mg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107 mg,90%)。MS (ESI): 423.3 ([M+H]+ )。
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所得呈灰白色泡沫。
實例 2 N- 甲基 -N-[(3R)-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 乙醯胺
Figure 02_image132
類似於實例1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cel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39 mg),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23.2 ([M+H]+ )。
實例 3 5-[(3R)-3- 羥基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34
向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300 mg,0.947 mmol)及(R)-3-羥基吡咯啶(0.14 mL,1.73 mmol)於DMSO (0.5 mL)及乙腈(3 mL)中之經攪拌懸浮液添加碳酸鉀(393 mg,2.84 mmol)。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在70℃攪拌18h。冷卻至室溫後,用EtOAc (8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水(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三次。用EtOAc (80 mL)反萃取水層兩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341 mg,93%)。MS (ESI): 368.2 ([M+H]+ )。
實例 4 5-[(3S)-3- 羥基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3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S)-3-羥基吡咯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78 mg,82%),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68.2 ([M+H]+ )。
實例 5 5-(4- 羥基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38
在氬氣氛圍下向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51.2 mg,0.162 mmol)於乙腈(1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碳酸鉀(67 mg,0.49 mmol)及哌啶-4-醇(24.5 mg,0.242 mmol)。將小瓶封蓋,且加熱至80℃,持續18 h。冷卻至室溫後,用EtOAc (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水(15 mL)及鹽水(15 mL)洗滌。用EtOAc (20 mL)萃取水層兩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Mg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341 mg,93%)。MS (ESI): 382.3 ([M+H]+ )。
實例 6 5-(2,2-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4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2,2-二甲基嗎啉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0.6 mg,6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96.3 ([M+H]+ )。
實例 7 5-( -2,6-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4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5 mg,7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96.2 ([M+H]+ )。
實例 8 1-(1-((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噠嗪 -4- ) 哌啶 -4- 甲酸乙酯
Figure 02_image14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哌啶-4-甲酸乙酯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81 mg,7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8.3 ([M+H]+ )。
實例 9 5-(4-( 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4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環丙基(哌嗪-1-基)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2 mg,6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5.4 ([M+H]+ )。
實例 10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48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6.7 mg,5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9.3 ([M+H]+ )。
實例 11 2-((3-(4- 氟苯基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 N-嗎啉基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5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L)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6 mg,41%),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71.2 ([M+H]+ )。
實例 12 5-( -2,6- 二甲基 N-嗎啉基 )-2-((3-(4- 氟苯基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5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L)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4 mg,52%),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99.3 ([M+H]+ )。
實例 13 2-((3-(5- 氯吡啶 -2-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 -2,6- 二甲基 N-嗎啉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5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M)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6 mg,68%),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16.2 ([M+H]+ )。
實例 14 2-((3-(5- 氯吡啶 -2- )-5- 環丙基異㗁唑 -4- ) 甲基 )-5-( -2,6- 二甲基 N-嗎啉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5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N)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 mg,19%),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42.3 ([M+H]+ )。
實例 15 2-((3-(4- 氟苯基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5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L)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0 mg,52%),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52.3 ([M+H]+ )。
實例 16 2-((3-(5- 氯吡啶 -2-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6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M)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3 mg,3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69.3 ([M+H]+ )。
實例 2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 N-嗎啉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62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嗎啉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1 mg,88%),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68.2 ([M+H]+ )。
實例 2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 三氟甲基 )-1- 哌啶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6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4-(三氟甲基)哌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0 mg,8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4.2 ([M+H]+ )。
實例 25 2-((3-(5- 氯吡啶 -2- )-5- 環丙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 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6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N)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9 mg,6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81.3 ([M+H]+ )。
實例 26 2-((3-(5- 氯吡啶 -2- )-5- 環丙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16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N)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8 mg,58%),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95.2 ([M+H]+ )。
實例 27 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啶 -4- 甲醯胺
Figure 02_image170
a)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啶 -4- 甲酸乙酯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哌啶-4-甲酸乙酯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0.6 mg,6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8.3 ([M+H]+ )。
b)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啶 -4- 羧酸 向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甲酸乙酯(170 mg,0.389 mmol)於THF (0.9 mL)及甲醇(0.9 mL)中之溶液添加單水合氫氧化鋰(50 mg,1.19 mmol),隨後添加水(0.9 m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5 h。接著用5%檸檬酸溶液酸化反應混合物且隨後用EtOAc萃取。用EtOAc反萃取水層。用水及鹽水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淡黃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145 mg,91%)。MS (ESI): 410.2 ([M+H]+ )。
c) 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啶 -4- 甲醯胺 向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羧酸(50 mg,0.11 mmol)於EtOAc (2 mL)中之溶液添加環丙胺(16 µL,0.23 mmol)、三乙胺(100 µL,0.72 mmol)及丙基膦酸酐於EtOAc (0.14 mL,0.24 mmol)中之>50wt.%溶液,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在添加環丙胺(16 µL,0.23 mmol)及丙基膦酸酐於EtOAc (70 µL,0.12 mmol)中之>50wt.%溶液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在50℃攪拌4 h。冷卻至室溫後,用EtOAc (30 mL)及NaHCO3飽和溶液(5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0 mL)反萃取水層。用水(5 mL)及鹽水(5 mL)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3 mg,87%)。MS (ESI): 449.3 ([M+H]+ )。
實例 28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1R,5S)-8- 氧雜 -3- 氮雜雙環 [3.2.1] -3-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7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R,5S)-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6 mg,8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4.2 ([M+H]+ )。
實例 29 5-[(2S,6S)-2,6-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17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反-2,6-二甲基嗎啉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外消旋標題化合物(109 mg,87%),所得呈黃色泡沫。MS (ESI): 396.3 ([M+H]+ )。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Reprosil Chiral-NR)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33 mg),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96.2 ([M+H]+ )。
實例 30 5-[(2R,6R)-2,6-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176
類似於實例29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Reprosil Chiral-NR)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37 mg),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96.2 ([M+H]+ )。
實例 3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2,2,2- 三氟乙基 ) 哌嗪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7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2,2,2-三氟乙基)哌嗪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1 mg,8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49.2 ([M+H]+ )。
實例 32 5-( -2,6- 二甲基嗎啉 -4- )-2-[[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8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E)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36 mg,7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82.2 ([M+H]+ )。
實例 33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氧雜 -6- 氮雜雙環 [3.1.1] -6-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8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1 mg,77%),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80.2 ([M+H]+ )。
實例 34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啶 -4- 甲腈
Figure 02_image18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哌啶-4-甲腈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69%),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91.2 ([M+H]+ )。
實例 3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氧雜 -8- 氮雜雙環 [3.2.1] -8-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8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 mg,52%),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94.2 ([M+H]+ )。
實例 36 5-(4- 環丙基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8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哌嗪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5 mg,8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7.2 ([M+H]+ )。
實例 38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氧雜 -6- 氮雜螺 [3.3] -6-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9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氧雜-6-氮雜螺[3.3]庚烷草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5 mg,6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0.1 ([M+H]+ )。
實例 39 5-( -2,6-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9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C)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2 mg,91%),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50.2 ([M+H]+ )。
實例 40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19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C)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9 mg,56%),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503.2 ([M+H]+ )。
實例 43 2-(1-((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1,6- 二氫噠嗪 -4- ) 六氫吡咯并 [1,2-a] 吡嗪 -6(2H)-
Figure 02_image19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 mg,15%),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421.2.1 ([M+H]+ )。
實例 44 7-(1-((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1,6- 二氫噠嗪 -4- ) 四氫 -1H- 㗁唑并 [3,4-a] 吡嗪 -3(5H)-
Figure 02_image19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四氫-1H-㗁唑并[3,4-a]吡嗪-3(5H)-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6 mg,37%),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423.2 ([M+H]+ )。
實例 45 5-( 二甲基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00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二甲胺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 mg,19%),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26.1 ([M+H]+ )。
實例 46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氧雜 -7- 氮雜螺 [3.5] -7-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0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 mg,78%),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8.2 ([M+H]+ )。
實例 49 5-[(3aR,6aS)-1,3,3a,4,6,6a- 六氫呋喃并 [3,4-c] 吡咯 -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0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aR,6aS)-3,3a,4,5,6,6a-六氫-1H-呋喃并[3,4-c]吡咯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9 mg,68%),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94.2 ([M+H]+ )。
實例 50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R)-3- 甲基哌嗪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06
a) (2R)-2- 甲基 -4-[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R)-2-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23 mg,7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81.3 ([M+H]+ )。
b)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R)-3- 甲基哌嗪 -1- ] 噠嗪 -3- 在室溫向(2R)-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120 mg,0.250 mmol)於二㗁烷(1.2 mL)中之溶液添加 4 M鹽酸於二㗁烷(0.35 mL,1.4 mmol)中之溶液。將反應混合物在60℃攪拌1 h。接著濃縮反應混合物,且用二氯甲烷(30 mL)及NaHCO3 飽和溶液(5 mL)萃取殘餘物。用二氯甲烷(30 mL)反萃取水層兩次。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淡棕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85 mg,90%)。MS (ESI): 381.2 ([M+H]+ )。
實例 5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S)-3- 甲基哌嗪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08
a) (2S)-2- 甲基 -4-[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S)-2-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23 mg,7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81.3 ([M+H]+ )。
b)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S)-3- 甲基哌嗪 -1-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0 b之實驗,將(2S)-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2R)-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4 mg,88%),所得呈淡黃色油狀物。MS (ESI): 381.3 ([M+H]+ )。
實例 52 2-[[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 -2,6- 二甲基嗎啉 -4-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1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3-氟-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V)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7 mg,7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4.2 ([M+H]+ )。
實例 53 2-[[3-(5- -3-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1- 甲基環丙烷羰基 ) 哌嗪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1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甲基環丙基)(哌嗪-1-基)甲酮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3-氟-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V)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 mg,60%),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87.2 ([M+H]+ )。
實例 54 5-[4-(3,5- 二甲基 -1,2,4- 三唑 -4-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1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3,5-二甲基-1,2,4-三唑-4-基)哌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6 mg,62%),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61.3 ([M+H]+ )。
實例 55 5-(4-(3,5- 二甲基 -4H-1,2,4- 三唑 -4- ) 哌啶 -1- )-2-((3-(4- 氟苯基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1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3,5-二甲基-1,2,4-三唑-4-基)哌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L)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8 mg,7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64.3 ([M+H]+ )。
實例 56 (3R)-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醯胺
Figure 02_image218
a) (3R)-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酸乙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R)-吡咯啶-3-甲酸乙酯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7 mg,88%),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24.2 ([M+H]+ )。
b) (3R)-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羧酸 類似於實例27b之實驗,使用(3R)-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甲酸乙酯而非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2 mg,7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96.2 ([M+H]+ )。
c) (3R)-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醯胺 向(3R)-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羧酸(11.4 mg,0.200 mmol)於DMF (0.6 mL)中之溶液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70 µL,0.401 mmol),隨後添加TBTU (34 mg,0.11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隔夜。用EtOAc (30 mL)及水(3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0 mL)反萃取水層。用水(3 mL)及鹽水(3 mL)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23 mg,55%)。MS (ESI): 435.2 ([M+H]+ )。
實例 57 (3S)-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醯胺
Figure 02_image220
a) (3S)-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酸乙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S)-吡咯啶-3-甲酸乙酯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6 mg,88%),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24.2 ([M+H]+ )。
b) (3S)-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羧酸 類似於實例27b之實驗,使用(3S)-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甲酸乙酯而非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甲酸乙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5 mg,6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6.2 ([M+H]+ )。
c) (3S)-N- 環丙基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咯啶 -3- 甲醯胺 類似於實例56c之實驗,使用(3S)-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羧酸而非(3R)-1-[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羧酸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 mg,5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5.3 ([M+H]+ )。
實例 58 5-(2-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6-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2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93 mg,83%),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19.2 ([M+H]+ )。
實例 59 5-[(3R)-4- 環丙基 -3- 甲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24
向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R)-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85 mg,0.201 mmol)於THF (0.4 mL)及甲醇(0.4 mL)中之溶液添加(1-乙氧基環丙氧基)-三甲基矽烷(85 µL,0.42 mmol)、氰基硼氫化鈉(20 mg,0.32 mmol)及乙酸(20 µL,0.35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50℃攪拌隔夜。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用2M NaOH溶液(3 mL)淬滅並隨後用二氯甲烷(30 mL)萃取。用二氯甲烷(30 mL)反萃取水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5%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61 mg,72%)。MS (ESI): 421.3 ([M+H]+ )。
實例 60 5-[(3S)-4- 環丙基 -3- 甲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26
類似於實例59之實驗,使用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S)-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而非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R)-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6 mg,68%),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21.2 ([M+H]+ )。
實例 61 5-[4-(2- 甲氧基苯基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2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2-甲氧基苯基)哌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4 mg,2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72.3 ([M+H]+ )。
實例 62 5-( -2,6- 二甲基嗎啉 -4-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3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 mg,8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6.2 ([M+H]+ )。
實例 63 5-(4- 環丙基哌嗪 -1-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3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哌嗪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0 mg,9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7.2 ([M+H]+ )。
實例 64 5-(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34
在氬氣氛圍下向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50 mg,0.158 mmol)於EtOH (5 mL)中之溶液添加三乙胺(0.219 mL,1.58 mmol)及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254 mg,1.58 mmol)。將小瓶封蓋,且加熱至110℃,持續17 h。用EtOAc (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水(15 mL)及鹽水(15 mL)洗滌。用EtOAc (20 mL)萃取水層兩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Mg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淡棕色膠狀物之標題化合物(40 mg,68%)。MS (ESI): 352.2 ([M+H]+ )。
實例 65 5-( 甲基 ( 氧雜環丁 -3-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36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N-甲基氧雜環丁-3-胺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2 mg,20%),所得呈淡棕色蠟質固體。MS (ESI): 368.2 ([M+H]+ )。
實例 66 5-(4- 環丙基哌嗪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3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哌嗪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C)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0 mg,8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61.2 ([M+H]+ )。
實例 67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 苯基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40
向圓底燒瓶中裝入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60 mg,0.189 mmol)、苯基硼酸(46.2 mg,0.379 mmol)、碳酸鈉水溶液(2.0 M,0.21 mL,0.420 mmol)及1,1-雙(二苯膦基)二茂鐵二氯鈀(II) (4.25 mg,0.0581 mmol)。藉由選擇性抽空使燒瓶脫氣且回填氬氣。添加此前脫氣的1,4-二㗁烷(3.0 mL)且用氬氣將所得混合物沖洗10 min。在冷卻至室溫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100℃攪拌16 h,且經由矽藻土塞直接過濾。用EtOAc沖洗濾餅且真空濃縮濾液。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5%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64 g,94%)。MS (ESI): 359.1 ([M+H]+ )。
實例 68 5-(4- 氟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4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氟苯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1 mg,8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77.1 ([M+H]+ )。
實例 69 5-(2- 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4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氮雜螺[3.3]庚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 mg,9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78.1 ([M+H]+ )。
實例 70 5-((2- 羥基 -2- 甲基丙基 )( 甲基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46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2-甲基-1-(甲基胺基)丙-2-醇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 mg,33%),所得呈灰白色膠狀物。MS (ESI): 384.2 ([M+H]+ )。
實例 72 5-( -2,6- 二甲基嗎啉 -4- )-2-[[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4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P)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 mg,8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6.1 ([M+H]+ )。
實例 74 5-(4,7- 二氮雜螺 [2.5] -7-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50
a) 7-[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4,7- 二氮雜螺 [2.5] 辛烷 -4-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7-二氮雜螺[2.5]辛烷-4-甲酸第三丁酯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6 mg,8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93.3 ([M+H]+ )。
b) 5-(4,7- 二氮雜螺 [2.5] -7-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在0℃向7-[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4,7-二氮雜螺[2.5]辛烷-4-甲酸第三丁酯(105 mg,0.213 mmol)於二氯甲烷(0至7 mL)中之溶液添加三氟乙酸(0.14 mL,1.8 mmol)。在室溫攪拌2.5 h之後,濃縮反應混合物。接著用二氯甲烷(30 mL)及NaHCO3 飽和溶液(5 mL)萃取殘餘物。用二氯甲烷(30 mL)反萃取水層。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63 mg,75%)。MS (ESI): 393.1 ([M+H]+ )。
實例 7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 哌嗪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52
a) 4-[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37 mg,7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67.3 ([M+H]+ )。
b)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 哌嗪 -1-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74b之實驗,使用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4,7-二氮雜螺[2.5]辛烷-4-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47 mg,94%),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367.2 ([M+H]+ )。
實例 76 5-(4- 甲氧基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54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甲氧基苯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 mg,2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389.1 ([M+H]+ )。
實例 77 5-(2,6- 二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56
a) 6-[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2,6- 二氮雜螺 [3.3] 庚烷 -2-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6-二氮雜螺[3.3]庚烷-2-甲酸第三丁酯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1 mg,91%),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79.3 ([M+H]+ )。
b) 5-(2,6- 二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74b之實驗,使用6-[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2-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4,7-二氮雜螺[2.5]辛烷-4-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4 mg,43%),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79.2 ([M+H]+ )。
實例 78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 甲基胺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58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甲胺(33%於乙醇中之溶液)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5 mg,8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312.2 ([M+H]+ )。
實例 79 5-(4- 乙氧基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6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乙氧基苯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9 mg,93%),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403.2 ([M+H]+ )。
實例 80 5-(3- -4- 甲氧基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6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3-氟-4-甲氧基苯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 mg,9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7.1 ([M+H]+ )。
實例 81 5-(6- 甲氧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64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 mg,42%),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90.1 ([M+H]+ )。
實例 82 5-(6- 甲基 -2,6- 二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6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甲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 mg,3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3.2 ([M+H]+ )。
實例 8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4-( 三氟甲基 ) 苯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6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三氟甲基)苯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57%),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427.2 ([M+H]+ )。
實例 84 5-(5- 甲氧基吡啶 -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7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甲氧基-2-(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2 mg,11%),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390.1 ([M+H]+ )。
實例 85 1-[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氮雜環丁烷 -3- 甲腈
Figure 02_image27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氮雜環丁烷-3-甲腈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5 mg,56%),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63.2 ([M+H]+ )。
實例 86 2-[[3-(5- -2-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6-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7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雙(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M)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4 mg,8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9.2 ([M+H]+ )。
實例 87 5-(2- 環丙基 -2,6- 二氮雜螺 [3.3] -6-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7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烷2,2,2-三氟乙酸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3 mg,7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9.2 ([M+H]+ )。
實例 88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 四氫 -2H- 哌喃 -4- ) 甲基 ) 胺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78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四氫-2H-哌喃-4-基)甲胺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 mg,8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6.2 ([M+H]+ )。
實例 89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2S)-2- 甲基嗎啉 -4-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8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S)-2-甲基嗎啉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5 mg,89%),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82.2 ([M+H]+ )。
實例 90 5-[(3R)-3- 第三丁氧基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8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R)-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草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4 mg,92%),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24.3 ([M+H]+ )。
實例 91 5-[(2S)-2- 甲基嗎啉 -4- ]-2-[[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8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S)-2-甲基嗎啉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E)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7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68.2 ([M+H]+ )。
實例 92 5-[(2R)-2- 甲基嗎啉 -4- ]-2-[[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8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R)-2-甲基嗎啉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E)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7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68.2 ([M+H]+ )。
實例 93 5-[(3R,5S)-3,5- 二甲基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88
a) -2,6- 二甲基 -4-[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6 mg,71%),所得呈橙色固體。MS (ESI): 495.5 ([M+H]+ )。
b) 5-[(3R,5S)-3,5- 二甲基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74 b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4,7-二氮雜螺[2.5]辛烷-4-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4 mg,87%),所得呈橙色油狀物。MS (ESI): 395.3 ([M+H]+ )。
實例 9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苯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9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苯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3 mg,90%),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30.3 ([M+H]+ )。
實例 95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9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8 mg,91%),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94.2 ([M+H]+ )。
實例 9 6 5-((1- 環丙基氮雜環丁 -3-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294
a) 3-[[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胺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3-胺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2 mg,87%),所得呈淡黃色黏稠油狀物。MS (ESI): 453.2 ([M+H]+ )。
b) 5-( 氮雜環丁 -3- 基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0 b之實驗,將3-[[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胺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2R)-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5 mg,38%),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53.1 ([M+H]+ )。
c) 5-((1- 環丙基氮雜環丁 -3-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59之實驗,將5-(氮雜環丁-3-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R)-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4 mg,46%),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93.3 ([M+H]+ )。
實例 97 5-(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9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氮雜環丁烷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31 mg,9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38.2 ([M+H]+ )。
實例 98 5-(3- 羥基 -3-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29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0 mg,93%),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68.3 ([M+H]+ )。
實例 99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0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49 mg,83%),所得呈灰白色粉末。MS (ESI): 382.2 ([M+H]+ )。
實例 100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6- 氧雜 -3- 氮雜雙環 [3.1.1] -3-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0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烷草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3 mg,7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0.3 ([M+H]+ )。
實例 101 5-[4-(2- 甲氧基 -3- 吡啶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04
向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哌嗪-1-基-噠嗪-3-酮(70 mg,0.19 mmol)於甲苯(1 mL)中之溶液添加3-溴-2-甲氧基吡啶(35 µl,0.23 mmol)及第三丁醇鈉(46 mg,0.48 mmol)。抽空燒瓶且用氬氣回填。在添加參(二苯亞甲基丙酮)二鈀(0)三氯甲烷加合物(18 mg,0.017 mmol)及外消旋BINAP (24 mg,0.039 mmol)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00℃,持續18 h。冷卻至室溫後,接著用EtOAc (30 mL)及水(3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0 mL)反萃取水層兩次。用水(3 mL)及用鹽水(3 mL)洗滌有機層兩次。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淡黃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35 mg,39%)。MS (ESI): 474.3 ([M+H]+ )。
實例 102 5-( 二甲基胺基 )-2-[[3-(5- -6-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06
在氮氣下於室溫向4-(二甲基胺基)-1H-噠嗪-6-酮(80 mg,0.57 mmol)於二甲基甲醯胺(2.5 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Cs2 CO3 (654 mg,2.01 mmol)及4-(氯甲基)-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207 mg,0.86 mmol)。將密封管封蓋,且加熱至60℃,持續4 h。冷卻至室溫後,經由燒結漏斗濾出反應混合物且用最小量之二甲基甲醯胺(約1.0 mL)沖洗。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YMC Triart C-18,溶離劑:CH3 CN及10 mM NH4 OAc於水中)直接純化濾液,以提供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4 mg,37%)。MS (ESI): 344.0 ([M+H]+ )。
實例 103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甲基吡唑 -4-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0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甲基-1H-吡唑-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9 mg,5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63.2 ([M+H]+ )。
實例 104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1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 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 mg,5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68.3 ([M+H]+ )。
實例 105 5-(3- 羥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1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羥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8 mg,9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4.2 ([M+H]+ )。
實例 106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基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14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甲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8 mg,9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374.1 ([M+H]+ )。
實例 107 5-(2- 甲氧基吡啶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16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89 mg,7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90.2 ([M+H]+ )。
實例 108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三氟甲基 ) 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1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三氟甲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 mg,48%),所得呈淡灰色固體。MS (ESI): 428.2 ([M+H]+ )。
實例 109 5-[4-(2- 乙基咪唑 -1-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2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2-乙基咪唑-1-基)哌啶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2 mg,76%),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60.3 ([M+H]+ )。
實例 110 5-[4-(2- 甲基咪唑 -1-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2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2-甲基咪唑-1-基)哌啶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6 mg,7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46.3 ([M+H]+ )。
實例 111 5-[3-( 環丙基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2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 mg,87%),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08.3 ([M+H]+ )。
實例 112 5-(3- 異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2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 mg,93%),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396.3 ([M+H]+ )。
實例 113 5-(3,4- 二甲氧基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28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3,4-二甲氧基苯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 mg,3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9.0 ([M+H]+ )。
實例 11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30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4-(三氟甲氧基)苯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3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42.9 ([M+H]+ )。
實例 115 5-(4- 異丙氧基苯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32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4-異丙氧基苯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4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7.0 ([M+H]+ )。
實例 116 5-[6-( 二甲基胺基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34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6-(二甲基胺基)-3-吡啶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 mg,23%),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403.1 ([M+H]+ )。
實例 117 5-(3- 羥基 -3-( 三氟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36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3-(三氟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5 mg,6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422.1 ([M+H]+ )。
實例 118 5-(3- 羥基 -3- 甲基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38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3-甲基吡咯啶-3-醇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4 mg,57%),所得呈無色黏稠油狀物。MS (ESI): 382.2 ([M+H]+ )。
實例 119 5-(4- 羥基 -4- 甲基哌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40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4-甲基哌啶-4-醇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 mg,96%),所得呈無色黏稠油狀物。MS (ESI): 396.2 ([M+H]+ )。
實例 120 5-((3S)-3-(2- 羥基丙 -2- ) 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42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S)-2-(吡咯啶-3-基)丙-2-醇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0 mg,9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0.4 ([M+H]+ )。
實例 123 5-[3-(4- 氟苯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4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4-氟苯氧基)氮雜環丁烷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9 mg,58%),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48.3 ([M+H]+ )。
實例 12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2- 吡啶基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4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氮雜環丁-3-基氧基)吡啶雙(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3 mg,98%),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31.3 ([M+H]+ )。
實例 126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3- 吡啶基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4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氮雜環丁-3-基氧基)吡啶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6 mg,4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1.4 ([M+H]+ )。
實例 127 5-[3-(3- 氟苯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5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3-氟苯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 mg,79%),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48.4 ([M+H]+ )。
實例 128 5-[3-(2- 氟苯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5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2-氟苯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5 mg,77%),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48.4 ([M+H]+ )。
實例 129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4- 吡啶基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5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氮雜環丁-3-基氧基)吡啶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 mg,3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1.4 ([M+H]+ )。
實例 130 5-[3-[(5- -2- 吡啶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5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氮雜環丁-3-基氧基)-5-氯吡啶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 mg,5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5.1 ([M+H]+ )。
實例 131 5-[(7S)-7- 羥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5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SR)-5-氧雜-2-氮雜螺[3.4]辛-7-醇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8 mg,8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0.3 ([M+H]+ )。
實例 132 5-[(7R)-7- 羥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6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R)-5-氧雜-2-氮雜螺[3.4]辛-7-醇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40 mg,9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0.3 ([M+H]+ )。
實例 133 5-[(7S)-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62
向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於DMF (1 mL)及THF (1 mL)中之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礦物油中之分散液) (16 mg,0.40 mmol)。在室溫攪拌30 min後,添加碘甲烷(31 µL,0.50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8 h。用水淬滅反應混合物,且接著用EtOAc (40 mL)及水(5 mL)萃取。用EtOAc (40 mL)反萃取水層。用水(5 mL)及用鹽水(5 mL)洗滌有機層三次。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5%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67 mg,64%)。MS (ESI): 424.3 ([M+H]+ )。
實例 134 5-[(7R)-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64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5-[(7R)-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 mg,7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24.3 ([M+H]+ )。
實例 135 5-[(7R)-7- 乙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66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5-[(7R)-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及使用碘乙烷而非碘甲烷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2 mg,7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38.3 ([M+H]+ )。
實例 136 5-[3-( 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6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1 mg,5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4.2 ([M+H]+ )。
實例 137 5-((1- 環丙基氮雜環丁 -3- )( 甲基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70
a) 3-[ 甲基 -[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胺基 ] 氮雜環丁烷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3-(甲基胺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6 mg,67%),所得呈淡棕色泡沫。MS (ESI): 467.2 ([M+H]+ )。
b) 5-[ 氮雜環丁 -3- ( 甲基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0 b之實驗,將3-[甲基-[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胺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2R)-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0 mg,68%),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67.1 ([M+H]+ )。
c) 5-((1- 環丙基氮雜環丁 -3- )( 甲基 ) 胺基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59之實驗,將5-[氮雜環丁-3-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R)-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 mg,30%),所得呈白色黏稠油狀物。MS (ESI): 407.2 ([M+H]+ )。
實例 138 5-[3-[(6- -3- 吡啶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72
向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100 mg,0.283 mmol)於THF (2 mL)中之懸浮液添加2-氯-5-羥基吡啶(48 mg,0.37 mmol)及三苯基膦(97 mg,0.37 mmol)。冷卻至0℃後,在0℃逐滴添加溶解於THF (0.5 mL)中之偶氮二甲酸二異丙基酯(72 µL,0.37 mmol)。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8 h且在50℃攪拌24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接著用EtOAc (20 mL)及NaHCO3 飽和溶液(5 mL)萃取。用EtOAc (20 mL)反萃取水層。用水(5 mL)及鹽水(5 mL)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CH2 Cl2 )純化,得到呈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38 mg,29%)。MS (ESI): 465.3 ([M+H]+ )。
實例 139 5-(4- 甲氧基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7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甲氧基哌啶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8 mg,93%),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96.3 ([M+H]+ )。
實例 140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7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7 mg,9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8.2 ([M+H]+ )。
實例 141 5-[3-( 環丙基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7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2 mg,9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8.3 ([M+H]+ )。
實例 142 2-[[5- 甲基 -3-(5- 甲基異㗁唑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8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5-甲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O)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9 mg,9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4.2 ([M+H]+ )。
實例 143 2-((3-(5- 氯吡啶 -2-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環丙基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8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M)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4 mg,8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 MS (ESI): 428.3 ([M+H]+ )。
實例 144 2-((3-(5- 氯吡啶 -2-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8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5-氯-2-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M)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8 mg,9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4.2 ([M+H]+ )。
實例 145 5-(6- 甲氧基 -2-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86
在氬氣下於25℃向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100 mg,0.31 mmol)於1,4-二㗁烷(4 mL)及水(0.5mL)中之經攪拌溶液添加(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148 mg,0.63 mmol),隨後添加Na2 CO3 (100 mg,1.94 mmol)。將此溶液在25℃用氬氣吹掃20 min。在25℃添加Pd(PPh3 )4 (11 mg,0.009 mmol),且又將其在25℃用氬氣吹掃5 min。在100℃攪拌反應物16h。冷卻至25℃後,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用乙酸乙酯(10 mL)洗滌。減壓濃縮濾液,且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YMC Triart C-18,溶離劑:CH3 CN及10 mM NH4 OAc於水中)純化粗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3 mg,59%)。MS (ESI): 390.1 ([M+H]+ )。
實例 147 5-[3-[(2- -4- 吡啶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88
類似於實例138之實驗,使用2-氯-4-羥基吡啶而非2-氯-5-羥基吡啶將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8 mg,5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65.1 ([M+H]+ )。
實例 148 5-(5-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90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5-氯吡啶-3-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 mg,4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4.1 ([M+H]+ )。
實例 149 5-(6-(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9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二氟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6 mg,71%),所得呈淡棕色膠狀物。MS (ESI): 426.2 ([M+H]+ )。
實例 150 5-(3- 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39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78 mg,82%),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10.3 ([M+H]+ )。
實例 151 5-(6- 乙氧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96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乙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5 mg,7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4.3 ([M+H]+ )。
實例 152 5-(1- 環丙基 -1H- 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39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0 mg,82%),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389.4 ([M+H]+ )。
實例 153 5-(1-(2,2- 二氟乙基 )-1H- 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0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2,2-二氟乙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5 mg,8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3.2 ([M+H]+ )。
實例 154 5-(1-( 二氟甲基 )-1H- 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0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二氟甲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2 mg,8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99.2 ([M+H]+ )。
實例 155 5-(1- 乙基 -1H- 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04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乙基-1H-吡唑-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6 mg,83%),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377.2 ([M+H]+ )。
實例 156 5-(2-( 二甲基胺基 ) 吡啶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06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二甲基胺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3 mg,45%),所得呈棕色固體。MS (ESI): 403.2 ([M+H]+ )。
實例 157 5-(1-( 環丙基甲基 )-1H- 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0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甲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5 mg,1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3.2 ([M+H]+ )。
實例 158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10
類似於實例146之實驗,使用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8 mg,95%),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36.3 ([M+H]+ )。
實例 160 2-[[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12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Q)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9 mg,8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87.3 ([M+H]+ )。
實例 161 2-[[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1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Q)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1 mg,8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1.2 ([M+H]+ )。
實例 162 2-[[3-(4- 氯苯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1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Q)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7 mg,93%),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13.2 ([M+H]+ )。
實例 16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哌嗪 -1- ) 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18
a) 4-[4-[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2- 吡啶基 ] 哌嗪 -1- 甲酸第三丁酯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2-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8 mg,84%),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544.3 ([M+H]+ )。
b)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哌嗪 -1- ) 吡啶 -4-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50 b之實驗,將4-[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2-吡啶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2R)-2-甲基-4-[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嗪-1-甲酸第三丁酯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1 mg,75%),所得呈黃色泡沫。MS (ESI): 444.3 ([M+H]+ )。
實例 166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2- 甲基吡唑 -3- )-1- 哌啶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2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4-(1-甲基-1H-吡唑-5-基)哌啶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8 mg,9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46.3 ([M+H]+ )。
實例 167 5-[4-(2- 乙基吡唑 -3- )-1- 哌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22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4-(1-乙基-1H-吡唑-5-基)哌啶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9 mg,95%),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60.4 ([M+H]+ )。
實例 168 5-[3-( 二氟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24
類似於實例146之實驗,使用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3 mg,96%),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4.2 ([M+H]+ )。
實例 169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2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 mg,51%),所得呈白色結晶。MS (ESI): 369.2 ([M+H]+ )。
實例 170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28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90%),所得呈白色結晶。MS (ESI): 383.3 ([M+H]+ )。
實例 17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3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6 mg,74%),所得呈白色結晶。MS (ESI): 395.3 ([M+H]+ )。
實例 172 5-(1- 異丁基吡唑 -4-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32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1-(2-甲基丙基)-4-(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3 mg,6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5.1 ([M+H]+ )。
實例 173 5-(6- 環丙基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34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6-環丙基吡啶-3-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7 mg,6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0.1 ([M+H]+ )。
實例 174 5-(6-( 甲基胺基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36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N-甲基-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2-胺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1 mg,3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89.1 ([M+H]+ )。
實例 175 5-(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3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溴-2-(二氟甲氧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硼酸(結構單元Z)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7 mg,6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26.3 ([M+H]+ )。
實例 176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1-((3- 甲基氧雜環丁 -3- ) 甲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4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4-溴-1-((3-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基)-1H-吡唑而非苯基硼酸將[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硼酸(結構單元Z)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5 mg,38%),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433.3 ([M+H]+ )。
實例 177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四氫呋喃 -3- ) 氧基 ) 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4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四氫呋喃-3-基)氧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5 mg,81%),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46.3 ([M+H]+ )。
實例 178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R)-3- 甲基吡咯啶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4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R)-3-甲基吡咯啶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4.2 mg,77%),所得呈淡黃色油狀物。MS (ESI): 366.3 ([M+H]+ )。
實例 179 5-(5,6- 二甲氧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46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6-二甲氧基吡啶-3-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9 mg,59%),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20.2 ([M+H]+ )。
實例 180 5-(6- 乙氧基 -5- 甲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4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溴-2-乙氧基-3-甲基吡啶而非苯基硼酸將[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硼酸(結構單元Z)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7 mg,57%),所得呈淡棕色固體。MS (ESI): 418.3 ([M+H]+ )。
實例 181 5-(3- 氟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5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氟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5 mg,9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6.2 ([M+H]+ )。
實例 182 2-((5-( 二氟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S,6R)-2,6- 二甲基 N-嗎啉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5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二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G)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6 mg,86%),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32.3 ([M+H]+ )。
實例 183 5-(5- -6- 甲氧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54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氟-6-甲氧基吡啶-3-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9 mg,7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8.2 ([M+H]+ )。
實例 184 5-[(3S)-4- 異丙基 -3- 甲基 - 哌嗪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56
向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3S)-3-甲基哌嗪-1-基]噠嗪-3-酮於THF (1 mL)中之溶液添加丙酮(67 µL,0.91 mmol)、乙醯氧基硼氫化鈉(59 mg,0.27 mmol)及乙酸(10.4 µL,0.18 mmol)。在濃縮且懸浮於二氯乙烷(15 mL)中之前,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2 h。用Na2 CO3 水溶液(20 mL)及用水/鹽水(1:1) (20 mL)洗滌有機層。用二氯乙烷(15 mL)反萃取水層。將有機層合併,乾燥(MgSO4 )且真空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51 mg,66%)。MS (ESI): 423.3 ([M+H]+ )。
實例 185 5-[3-( 環丙基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58
a) 5-(3- 羥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1 mg,6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55.2 ([M+H]+ )。
b) 5-[3-( 環丙基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溴甲基)環丙烷而非碘甲烷將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72%),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9.3 ([M+H]+ )。
實例 186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3-(6- 甲基噠嗪 -3- ) 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60
類似於實例138之實驗,使用3-((6-甲基噠嗪-3-基)氧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酯而非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甲酸第三丁酯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5 mg,89%),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46.3 ([M+H]+ )。
實例 188 5-(5- -6- 甲氧基吡啶 -3-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6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氯-6-甲氧基吡啶-3-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2 mg,7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24.2 ([M+H]+ )。
實例 189 5-(2- -5-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64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2-氯-5-氟吡啶-3-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8 mg,46%),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2.0 ([M+H]+ )。
實例 190 5-(6- 異丙氧基 -3-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66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6-(丙-2-基氧基)吡啶-3-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9 mg,6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8.2 ([M+H]+ )。
實例 191 5-(5- -2- 甲氧基吡啶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68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氟-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1 mg,63%),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8.2 ([M+H]+ )。
實例 192 5-(2,6- 二甲基吡啶 -4-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7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6-二甲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6 mg,7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8.2 ([M+H]+ )。
實例 193 5-(7,7- 二氟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7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7-二氟-5-氧雜-2-氮鎓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8 mg,9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30.7 ([M+H]+ )。
實例 194 5-[(2R,3R)-3- 甲氧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74
a) 5-[(2R,3R)-3- 羥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2R,3R)-2-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89 mg,94%),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68.2 ([M+H]+ )。
b) 5-[(2R,3R)-3- 甲氧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5-[(2R,3R)-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3 mg,8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82.2 ([M+H]+ )。
實例 195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7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氮雜螺[3.5]壬烷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1 mg,79%),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06.2 ([M+H]+ )。
實例 196 5-(2- 乙基 -4- 吡啶基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78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2-乙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7 mg,61%),所得呈無色黏稠油狀物。MS (ESI): 388.1 ([M+H]+ )。
實例 197 5-[(2S,3S)-3- 甲氧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80
a) 5-[(2S,3S)-3- 羥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2S,3S)-2-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而非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70 mg,69%),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68.2 ([M+H]+ )。
b) 5-[(2S,3S)-3- 甲氧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5-[(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0 mg,80%),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382.2 ([M+H]+ )。
實例 198 5-[(2S,3S)-3- 乙氧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82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碘乙烷而非碘甲烷將5-[(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5 mg,55%),所得呈淡棕色油狀物。MS (ESI): 396.3 ([M+H]+ )。
實例 199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8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0 mg,78%),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08.2 ([M+H]+ )。
實例 200 5-[(7R)-7-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8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R )-7-氟-5-氧雜-2-氮鎓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8 mg,100%),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12.2 ([M+H]+ )。
實例 201 5-[(7S)-7-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8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S )-7-氟-5-氧雜-2-氮鎓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3 mg,8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2.4 ([M+H]+ )。
實例 20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基胺基 ) 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9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N -甲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2-胺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1 mg,77%),所得呈黃色泡沫。MS (ESI): 389.2 ([M+H]+ )。
實例 203 5-[(7R)-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9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R )-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鎓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8 mg,90%),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60.2 ([M+H]+ )。
實例 204 5-[(7S)-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9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S )-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鎓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7 mg,89%),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60.3 ([M+H]+ )。
實例 205 5-((2R,6S)-2,6- 二甲基 N-嗎啉基 )-2-((3-(5- -6- 甲基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496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 - 2,6-二甲基嗎啉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J)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4 mg,9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4.2 ([M+H]+ )。
實例 206 5-[3-(2,2- 二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498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三氟甲烷磺酸2,2-二氟乙基酯而非碘甲烷將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5 mg,6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8.3 ([M+H]+ )。
實例 207 2-((3-(5- -6- 甲基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氧基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00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而非苯基硼酸將5-氯-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J)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2 mg,6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8.2 ([M+H]+ )。
實例 208 2-((3-(5- -6- 甲基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02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草酸鹽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J)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5 mg,8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2.2 ([M+H]+ )。
實例 209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0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草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 mg,62%),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4.2 ([M+H]+ )。
實例 210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丙基吡唑 -4-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06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1-丙基-4-(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及使用Pd(amphos)Cl2 而非Pd(PPh3 )4 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1 mg,3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91.1 ([M+H]+ )。
實例 211 6-(1-((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 噠嗪 -4- ) 吡啶 -2- 甲腈
Figure 02_image508
類似於實例145之實驗,使用6-(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吡啶-2-甲腈而非(6-甲氧基吡啶-2-基)硼酸及使用Pd(amphos)Cl2 而非Pd(PPh3 )4 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8 mg,1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85.1 ([M+H]+ )。
實例 212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1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 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 mg,6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88.1 ([M+H]+ )。
實例 213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3-(5- -6- 甲基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12
類似於實例64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而非N-甲基環丙胺草酸鹽將5-氯-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J)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 mg,3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0.2 ([M+H]+ )。
實例 21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氧基吡啶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14
a) 4-(2- 甲氧基 -4- 吡啶基 )-1H- 噠嗪 -6- 在氮氣下於室溫向4-氯-1H-噠嗪-6-酮(125 mg,0.958 mmol)於乙醇(2.5 mL)中之溶液添加(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161 mg,1.05 mmol)、Pd(PPh3 )4 (55.9 mg,0.0479 mmol)及Na2 CO3 水溶液(2.0 M,1.44 mL,2.87 mmol)。於微波烘箱中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20℃,持續10 min,並接著加熱至150℃,再持續10 min。蒸發反應混合物且藉由製備型HPLC直接純化,以提供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5 mg,39%)。MS (ESI): 204.2 ([M+H]+ )。
b)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氧基吡啶 -4- ) 噠嗪 -3(2H)- 向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30 mg,0.123 mmol)於N ,N -二甲基乙醯胺(0.60 mL)中之溶液添加K2 CO3 (22.2 mg,0.160 mmol)及4-(2-甲氧基-4-吡啶基)-1H-噠嗪-6-酮(27.6 mg,0.136 mmol)。於油浴中將混合物加熱至70℃,持續45 min,之後冷卻至室溫且用水稀釋。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三次。將合併之萃取物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0% EtOAc/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37 mg,73%)。MS (ESI): 410.1 ([M+H]+ )。
實例 215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甲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16
a) 4-(1- 甲基吡唑 -4- )-1H- 噠嗪 -6- 類似於實例214 a之實驗,使用1-甲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而非(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將4-氯-1H-噠嗪-6-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71 mg,3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177.0 ([M+H]+ )。
b)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甲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14 b之實驗,使用4-(1-甲基吡唑-4-基)-1H-噠嗪-6-酮而非4-(2-甲氧基-4-吡啶基)-1H-噠嗪-6-酮將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7 mg,7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83.1 ([M+H]+ )。
實例 216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1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草酸鹽而非(R)-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 mg,8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8.2 ([M+H]+ )。
實例 217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7- 二氟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2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及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6 mg,71%),所得呈淡灰色固體。MS (ESI): 450.2 ([M+H]+ )。
實例 218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甲基咪唑并 [1,2-a] 吡啶 -6-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22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6-溴-3-甲基咪唑并[1,2-a]吡啶代替苯基硼酸,將[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硼酸(結構單元Z)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8 mg,29%),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13.2 ([M+H]+ )。
實例 219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RS,6SR)-2,6- 二甲基 N-嗎啉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2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 - 2,6-二甲基嗎啉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 mg,77%),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16.1 ([M+H]+ )。
實例 220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 -1,2- 㗁唑 -4- ) 甲基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2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7 mg,82%),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402.1 ([M+H]+ )。
實例 221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乙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28
a) 4-(1- 乙基吡唑 -4- )-1H- 噠嗪 -6- 類似於實例214 a之實驗,使用(1-乙基-1H-吡唑-4-基)硼酸代替(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將4-氯-1H-噠嗪-6-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95 mg,46%),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191.1 ([M+H]+ )。
b)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乙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14 b之實驗,使用4-(1-乙基吡唑-4-基)-1H-噠嗪-6-酮代替4-(2-甲氧基-4-吡啶基)-1H-噠嗪-6-酮,將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 mg,5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397.1 ([M+H]+ )。
實例 222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環丙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30
a) 4-(1- 環丙基吡唑 -4- )-1H- 噠嗪 -6- 類似於實例214 a之實驗,使用1-環丙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2-基)-1H-吡唑代替(2-甲氧基吡啶-4-基)硼酸,將4-氯-1H-噠嗪-6-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59 mg,6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203.1 ([M+H]+ )。
b)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環丙基 -1H- 吡唑 -4-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14 b之實驗,使用4-(1-環丙基吡唑-4-基)-1H-噠嗪-6-酮代替4-(2-甲氧基-4-吡啶基)-1H-噠嗪-6-酮,將4-(氯甲基)-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8 mg,8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9.1 ([M+H]+ )。
實例 223 2-(1-((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6- 側氧基 -1,6- 二氫噠嗪 -4- ) 六氫吡咯并 [1,2-a] 吡嗪 -6(2H)-
Figure 02_image53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6 mg,28%),所得呈橙色油狀物。MS (ESI): 441.2 ([M+H]+ )。
實例 22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環丙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3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9 mg,46%),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4.1 ([M+H]+ )。
實例 226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3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7 mg,78%),所得呈黃色粉末。MS (ESI): 436.3 ([M+H]+ )。
實例 227 (S)-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 甲基 N-嗎啉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3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S )-2-甲基嗎啉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6 mg,47%),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02.2 ([M+H]+ )。
實例 228 5-(2- 甲氧基吡啶 -4-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40
類似於實例214 b之實驗,將4-(氯甲基)-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 mg,5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5.2 ([M+H]+ )。
實例 229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4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R)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8 mg,39%),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23.1 ([M+H]+ )。
實例 230 (R)-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4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R )-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 mg,20%),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32.1 ([M+H]+ )。
實例 232 (S)-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4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S)-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 mg,3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2.1 ([M+H]+ )。
實例 233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4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 mg,88%),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428.2 ([M+H]+ )。
實例 234 5-(3-( 第三丁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5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 mg,9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1.3 ([M+H]+ )。
實例 235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52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95 mg,92%),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09.2 ([M+H]+ )。
實例 236 5-[3-[(2- -4- 吡啶基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5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4-(氮雜環丁-3-基氧基)-2-氯-吡啶2,2,2-三氟乙酸 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7 mg,8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66.2 ([M+H]+ )。
實例 237 5-[(7R)-7- 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5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7R )-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C)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 mg,47%),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78.3 ([M+H]+ )。
實例 238 5-[3-( 環丁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58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6 mg,33%),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9.3 ([M+H]+ )。
實例 239 5-[3-( 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6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5 mg,5%),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395.2 ([M+H]+ )。
實例 240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R)-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562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外消旋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外消旋標題化合物(82 mg,91%),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9.3 ([M+H]+ )。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cel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29 mg),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9.2 ([M+H]+ )。
實例 24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S)-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564
類似於實例240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cel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31 mg),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09.2 ([M+H]+ )。
實例 242 5-[(7R)-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6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R )-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8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1.2 ([M+H]+ )。
實例 243 5-((2S,6R)-2,6- 二甲基嗎啉 -4- )-2-((5-( 氟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1,2- 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6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順-2,6-二甲基嗎啉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氟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B)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 mg,56%),所得呈黃色泡沫。MS (ESI): 414.2 ([M+H]+ )。
實例 244 5-[3-(2,2- 二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70
a) 5-(3- 羥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9 mg,88%),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08.2 ([M+H]+ )。
b) 5-[3-(2,2- 二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三氟甲烷磺酸2,2-二氟乙基酯代替碘甲烷,將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66%),所得呈無色非晶形。MS (ESI): 472.2 ([M+H]+ )。
實例 245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2,2- 二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7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53 mg,6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8.3 ([M+H]+ )。
實例 246 5-[(7S)-7-( 二氟甲氧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7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S )-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5 mg,8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1.2 ([M+H]+ )。
實例 247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3-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57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 mg,7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7.1 ([M+H]+ )。
實例 248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7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 mg,46%),所得呈綠色油狀物。MS (ESI): 456.3 ([M+H]+ )。
實例 249 5-(3- 環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8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R)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 mg,3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9.2 ([M+H]+ )。
實例 250 5-(7,7- 二氟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8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R)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 mg,57%),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85.2 ([M+H]+ )。
實例 251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三氟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8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三氟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 mg,6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2.1 ([M+H]+ )。
實例 252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8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S)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8 mg,50%),所得呈淡黃色固體。MS (ESI): 389.1 ([M+H]+ )。
實例 253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環丁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8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5 mg,5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28.1 ([M+H]+ )。
實例 25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2,2,2- 三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9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雙(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 mg,37%),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56.1 ([M+H]+ )。
實例 255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二氟甲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9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 mg,22%),所得呈淡棕色泡沫。MS (ESI): 424.1 ([M+H]+ )。
實例 256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8- 氮雜螺 [4.5] -8-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9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氧雜-8-氮雜螺[4.5]癸烷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 mg,40%),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42.1 ([M+H]+ )。
實例 257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9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半草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6 mg,50%),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28.1 ([M+H]+ )。
實例 258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 氧雜 -7- 氮雜螺 [3.5] -7-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59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草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 mg,66%),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28.1 ([M+H]+ )。
實例 259 2-[[5- 環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0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I)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6 mg,19%),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5.3 ([M+H]+ )。
實例 260 2-((3-(6- 環丙基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7- 二氟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02
在氬氣下向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實例217,20 mg,0.0445 mmol)於無水四氫呋喃(0.50 mL)中之溶液添加環丙基溴化鋅(II)於四氫呋喃(0.5 M,0.107 mL,53.4 mmol)中之溶液及Pd(Ph3 )4 (5.14 mg,4.45 μmol)。將混合物加熱至70℃,持續4 h,之後冷卻至室溫。將另一部分的含環丙基溴化鋅(II)之THF (0.5 M,88.9 μL,44.5 μmol)及Pd(Ph3 )4 (5.14 mg,4.45 μmo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該反應混合物接著經加熱至70℃,持續18 h。在藉由添加20 wt.%之NH4 Cl水溶液淬滅之前,將反應物冷卻至室溫。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三次。將合併之有機層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0%至100% EtOAc/庚烷)純化粗殘餘物,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3 mg,15%)。MS (ESI): 456.3 ([M+H]+ )。
實例 261 5-[(3R)-3- 第三丁氧基吡咯啶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04
向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33 mg,0.10 mmol)、(3R )-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草酸鹽(49 mg,0.21 mmol)及碳酸鉀(72 mg,0.52 mmol)之混合物添加乙腈(1 mL)。將反應混合物在40℃攪拌18 h。接著,用EtOAc (20 mL)及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0 mL)反萃取水層。用鹽水(20 mL)洗滌有機層。將有機層合併,乾燥(Mg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EtOAc)純化,得到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43 mg,97%)。MS (ESI): 425.2 ([M+H]+ )。
實例 262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 甲氧基 -4- 甲基哌啶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0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甲氧基-4-甲基哌啶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 mg,41%),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30.2 ([M+H]+ )。
實例 263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 噠嗪 -4-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08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4-(哌嗪-1-基)噠嗪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 mg,17%),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65.2 ([M+H]+ )。
實例 264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3-(2,2,2- 三氟 -1,1- 二甲基 - 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10
類似於實例261之實驗,使用3-(2,2,2-三氟-1,1-二甲基-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3R )-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5 mg,9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5.2 ([M+H]+ )。
實例 265 (S)-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1,1,1- 三氟丙 -2-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1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烷2,2,2-三氟乙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外消旋標題化合物(307 mg,8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70.1 ([M+H]+ )。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c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對映異構性純的標題化合物(130 mg,%e.e.>9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70.0 ([M+H]+ )。
實例 266 (R)-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1,1,1- 三氟丙 -2- ) 氧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14
類似於實例265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c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對映異構性純的標題化合物(101 mg,%e.e.>9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70.0 ([M+H]+ )。
實例 268 4-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16
a) 4,5- 二氯 -2-[[5- 甲基 -3-(6- 甲基 -3- 吡啶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將4-(氯甲基)-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100 mg,0.449 mmol)、4,5-二氯噠嗪-3(2H)-酮(81.5 mg,0.494 mmol)及碳酸鉀(93.1 mg,0.674 mmol)於N ,N -二甲基乙醯胺(1.0 mL)中之混合物加熱至70℃,持續30 min。用水稀釋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將合併之萃取物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0% EtOAc/庚烷)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10 mg,70%)。MS (ESI): 351.0; 353.0 ([M+H]+ )。
b) 4-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將4,5-二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50 mg,0.142 mmol)、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21.6 mg,0.157 mmol)及碳酸鉀(59 mg,0.427 mmol)於N ,N -二甲基乙醯胺(1 mL)中之混合物加熱至70℃,持續4 h。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用水稀釋,且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0% EtOAc/庚烷)純化,得到呈無色膠狀物之標題化合物(23 mg,39%)。MS (ESI): 416.1 ([M+H]+ )。
實例 269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7- 二氟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18
類似於實例268 b之實驗,使用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代替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將5-氯-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S)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5 mg,1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51.2 ([M+H]+ )。
實例 270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7- 氮雜螺 [3.5] -7-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2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氧雜-7-氮雜螺[3.5]壬烷草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3 mg,51%),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28.2 ([M+H]+ )。
實例 271 5-(3-( 第三丁氧基 ) 氮雜環丁 -1-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22
類似於實例268 b之實驗,使用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將5-氯-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S)轉化為標題化合物(7.3 mg,2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31.1 ([M+H]+ )。
實例 272 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24
a) 4,5- 二氯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268 a之實驗,將4-(氯甲基)-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而非4-(氯甲基)-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轉化為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71 mg,57%)。MS (ESI): 436.1; 438.0 ([M+H]+ )。
b) 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68 b之實驗,將4,5-二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而非4,5-二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6 mg,69%)。MS (ESI): 436.2; 438.2 ([M+H]+ )。
實例 273 (S)-5-(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26
類似於實例261之實驗,使用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 2,2,2-三氟乙酸及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之區位異構混合物代替(3R )-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A)轉化為呈區位異構物之外消旋混合物形式的標題化合物。藉由對掌性SFC分離,得到標題化合物(66.5 mg,43%),所得呈棕色半固體。MS (ESI): 426.2 ([M+H]+ )。
實例 274 (R)-5-(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28
類似於實例273之實驗,藉由對掌性SFC分離,得到標題化合物(54.1 mg,35%),所得呈棕色半固體。MS (ESI): 426.2 ([M+H]+ )。
實例 275 (R)-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30
在室溫向5-氯-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250 mg,0.789 mmol)於乙腈(2.63 mL)中之溶液添加(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186 mg,1.03 mmol)及碳酸鉀(545 mg,3.95 mmol)。將混合物在82℃攪拌4 h,接著分配於水與EtOAc之間。用EtOAc萃取水層三次。將合併之有機層乾燥(Na2 SO4 ),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50%至80% EtOAc/庚烷)純化,隨後於AcOEt/庚烷中結晶,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250 mg,74%)。MS (ESI) m/z: 426.3 ([M+H]+ )。
實例 276 (S)-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吡啶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3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S)-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代替(R)-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將5-氯-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結構單元A)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4 mg,18%),所得呈無色半固體。MS (ESI): 426.2 ([M+H]+ )。
實例 277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 嘧啶 -5-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3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哌嗪-1-基)嘧啶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3 mg,1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5.3 ([M+H]+ )。
實例 278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 吡啶 -3-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3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吡啶-3-基)哌嗪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4 mg,4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4.3 ([M+H]+ )。
實例 279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38
a) 4-(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1H- 噠嗪 -6- 向5-氯噠嗪-3(2H)-酮(130 mg,0.946 mmol)於N ,N -二甲基乙醯胺(2.5 mL)中之溶液添加碳酸鉀(654 mg,4.73 mmol)及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174 mg,1.23 mmol)。將混合物加熱至60℃,持續2 h,之後冷卻至室溫。藉由製備型HPLC直接純化反應混合物,以提供呈淡棕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66 mg,36%)。MS (ESI): 196.1 ([M+H]+ )。
b) 5-(3- 乙氧基氮雜環丁 -1-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向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25 mg,0.103 mmol)於N ,N -二甲基乙醯胺(0.50 mL)中之溶液添加碳酸鉀(15.7 mg,0.114 mmol)及4-(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1H-噠嗪-6-酮(30.3 mg,0.155 mmol)。將混合物加熱至60℃,持續16 h,之後使其冷卻至室溫。在燒結漏斗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最小量之N ,N -二甲基乙醯胺沖洗。藉由製備型HPLC直接純化濾液,以提供呈白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18 mg,55%)。MS (ESI): 401.1 ([M+H]+ )。
實例 280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4- 甲基 -1,2,5- 㗁二唑 -3-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40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甲基-4-(哌嗪-1-基)-1,2,5-㗁二唑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5 mg,1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69.3 ([M+H]+ )。
實例 281 5-(3- 甲氧基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42
類似於實例268 b之實驗,使用3-甲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T)轉化為標題化合物(4.7 mg,39%),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23.3 ([M+H]+ )。
實例 282 5-(5- -6- 甲氧基吡啶 -3-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44
a) 4-(5- -6- 甲氧基 -3- 吡啶基 )-1H- 噠嗪 -6- 類似於實例67之實驗,使用(5-氯-6-甲氧基吡啶-3-基)硼酸代替苯基硼酸,將4-氯-1H-噠嗪-6-酮而非5-氯-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96 mg,4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38.1 ([M+H]+ )。
b) 5-(5- -6- 甲氧基吡啶 -3- )-2-((3-(6- 氯噠嗪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14 b之實驗,使用4-(5-氯-6-甲氧基-3-吡啶基)-1H-噠嗪-6-酮代替4-(2-甲氧基-4-吡啶基)-1H-噠嗪-6-酮,將4-(氯甲基)-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5 mg,67%),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5.3; 447.2 ([M+H]+ )。
實例 285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4-(2- 甲基吡啶 -3- ) 哌嗪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46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1-(2-甲基吡啶-3-基)哌嗪二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8 mg,42%),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478.3 ([M+H]+ )。
實例 286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S,3S)-3- 甲氧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48
a)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2S,3S)-3- 羥基 -2- 甲基 - 氮雜環丁 -1-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S ,3S )-2-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10 mg,69%),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88.5 ([M+H]+ )。
b)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S,3S)-3- 甲氧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將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8 mg,26%),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02.2 ([M+H]+ )。
實例 287 5-[(8S)-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50
類似於實例261之實驗,使用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與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之區位異構混合物代替(3R )-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草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作為兩種異構物之混合物(114 mg,100%)形式的呈棕色油狀物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MS (ESI): 427.3 ([M+H]+ )。藉由對掌性SFC (管柱:Chiralpak IB 20 × 250 mm 5Um Daicel)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9 mg),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427.2 ([M+H]+ )。
實例 288 (S)-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5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S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或對映異構物,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2 mg,16%),所得呈黃色固體。MS (ESI) m/z: 427.6 ([M+H]+ )。
實例 289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R,3R)-3- 羥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5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R ,3R )-2-甲基氮雜環丁-3-醇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5 mg,34%),所得呈白色泡沫。MS (ESI): 388.5 ([M+H]+ )。
實例 291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S,3S)-3- 乙氧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56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碘乙烷代替碘甲烷,將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0 mg,3%),所得呈淡黃色泡沫。MS (ESI): 416.6 ([M+H]+ )。
實例 294 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2R,3R)-3- 乙氧基 -2- 甲基氮雜環丁 -1-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58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使用碘乙烷代替碘甲烷,將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3R)-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1 mg,39%),所得呈淡白色泡沫。MS (ESI): 416.6 ([M+H]+ )。
實例 295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60
a) 4-(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1H- 噠嗪 -6- 類似於實例279 a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半草酸鹽代替3-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將5-氯噠嗪-3(2H)-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26 mg,7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208.1 ([M+H]+ )。
b)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279 b之實驗,使用4-(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1H-噠嗪-6-酮代替4-(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1H-噠嗪-6-酮,將4-(氯甲基)-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轉化為呈白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4.5 mg,20%)。MS (ESI): 413.2 ([M+H]+ )。
實例 296 (R S)-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8-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6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與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2,2,2-三氟乙酸之區位異構混合物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使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發生反應。藉由對掌性SFC (管柱:Chiralpak IB 20 × 250 mm 5Um Daicel)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20 mg,23%),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46.2 ([M+H]+ )。
實例 297 (R)-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64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31 g,53%)。MS (ESI) m/z: 446.0 ([M+H]+ )。
實例 298 (S)-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66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S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呈灰白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353 mg,36%)。MS (ESI) m/z: 446.1 ([M+H]+ )。
實例 30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68
類似於實例5之實例,使用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8 mg,92%),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37.4 ([M+H]+ )。
實例 303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70
a)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6- 羥基 -2- 氮雜螺 [3.3] -2-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2-氮雜螺[3.3]庚-6-醇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55 mg,80%),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14.1 ([M+H]+ )。
b)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2H)- 類似於實例133之實驗,用四氫呋喃替換溶劑,將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羥基-2-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酮而非5-[(7S)-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5 mg,81%),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28.2 ([M+H]+ )。實例 305 5-[3-(1- 甲基環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72
類似於實例5之實例,使用3-(1-甲基環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 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5 mg,18%),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09.3 ([M+H]+ )。
實例 306 5-(3-(2,2- 二氟乙氧基 ) 氮雜環丁 -1-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74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且用N ,N -二甲基乙醯胺替換溶劑,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1 mg,2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19.3 ([M+H]+ )。
實例 310 5-(6,6- 二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4]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76
類似於實例5之實例,使用6,6-二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 mg,90%),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23.4 ([M+H]+ )。
實例 311 (S)-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78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呈黃色油狀物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81 mg,85%)。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9 mg,2%),所得呈無色膠狀物。MS (ESI) m/z: 477.7 ([M+H]+ )。
實例 312 (R)-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8-(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80
類似於實例311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3.3 mg,3%),所得呈無色膠狀物。MS (ESI) m/z: 477.7 ([M+H]+ )。
實例 313 (R)-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8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R )-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呈橙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255 mg,77%)。MS (ESI) m/z: 423.4 ([M+H]+ )。
實例 315 5-[6-( 二氟甲氧基 )-2- 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84
a) 5-(6- 羥基 -2- 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2-氮雜螺[3.3]庚-6-醇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77 mg,95%),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395.3 ([M+H]+ )。
b) 5-[6-( 二氟甲氧基 )-2- 氮雜螺 [3.3]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將5-(6-羥基-2-氮雜螺[3.3]庚-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30 mg,0.076 mmol)於乙腈(0.75 mL)中之懸浮液抽空並用氬氣回填三次。接著,添加碘化銅(I) (2.9 mg,0.015 mmol),隨後添加2,2-二氟-2-(氟磺醯基)乙酸(27 mg,0.153 mmol)。在室溫將澄清溶液於閉管中攪拌18 h。用EtOAc (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碳酸鈉水溶液(1.0 M,15 mL)洗滌兩次。用EtOAc (1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乾燥(MgSO4 ),過濾且真空蒸發。藉由急驟層析(二氧化矽,梯度:0%至10% MeOH/EtOAc)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物之標題化合物(3.1 mg,9.3%)。MS (ESI): 445.3 ([M+H]+ )。
實例 316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6] -2-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686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6]癸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7 mg,81%),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23.3 ([M+H]+ )。
實例 317 (S)-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88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呈橙色固體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268 mg,99%)。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61 mg,23%),所得呈灰白色泡沫。MS (ESI) m/z: 423.3 ([M+H]+ )。
實例 318 (R)-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90
類似於實例317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A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65 mg,24%),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m/z: 423.3 ([M+H]+ )。
實例 319 (R)-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9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呈橙色泡沫之(-)-標題化合物(660 mg,84%)。MS (ESI) m/z: 427.3 ([M+H]+ )。
實例 320 (S)-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94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化為呈橙色油狀物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850 mg,99%)。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4.5 mg,15%),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m/z: 477.6 ([M+H]+ )。
實例 321 (R)-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696
類似於實例320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3.6 mg,14%),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m/z: 477.6 ([M+H]+ )。
實例 322 (R)-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8- 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698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呈橙色油狀物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86 mg,99%)。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40 mg,45%),所得呈無色膠狀物。MS (ESI) m/z: 442.6 ([M+H]+ )。
實例 323 (R)-2-((3-(6- 氯吡啶 -3- )-5- 甲基異㗁唑 -4- ) 甲基 )-5-(7-( 三氟甲基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00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外消旋標題化合物(60 mg,99%),所得呈黃色油狀物。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lpak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23 mg,37%),所得呈無色膠狀物。MS (ESI) m/z: 496.6 ([M+H]+ )。
實例 324 2-((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702
類似於實例3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R )-3-羥基吡咯啶,將5-氯-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U)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 mg,97%),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23.6 ([M+H]+ )。
實例 325 (R)-2-((5- 乙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04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U)轉換為呈白色粉末之標題化合物(250 mg,94%)。MS (ESI) m/z: 441.5 ([M+H]+ )。
實例 326 5-[(4S)-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06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使用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代替(R )-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將5-氯-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F)轉換為呈白色固體之外消旋標題化合物(210 mg,28%)。藉由對掌性SFC (Chiralpak IA)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呈淡棕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53.1 mg,7%)。MS (ESI) m/z: 455 ([M+H]+ )。
實例 327 5-[(4R)-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2-[[5- 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08
類似於實例326之實驗。藉由對掌性SFC (Chiralpak IA)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呈淡棕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63.8 mg,9%)。MS (ESI) m/z: 455 ([M+H]+ )。
實例 328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71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K)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3 mg,58%),所得呈白色粉末。MS (ESI): 427.5 ([M+H]+ )。
實例 329 (R)-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氟甲基 )-3-(6- 甲基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1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K)轉化為標題化合物(19 mg,55%),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45.3 ([M+H]+ )。
實例 330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R)-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1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代替哌啶-4-醇,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外消旋標題化合物(42 mg,59%),所得呈黃色油狀物。MS (ESI): 474.2 ([M+H]+ )。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cel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2 mg),所得呈灰色油狀物。MS (ESI): 474.2 ([M+H]+ )。
實例 331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4S)-4- -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16
類似於實例330之實驗,藉由對掌性HPLC (管柱:Chiracel OD)分離對映異構物,得到標題化合物(12 mg),所得呈灰白色固體。MS (ESI): 474.2 ([M+H]+ )。
實例 332 (R)-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5-( 三氟甲基 ) 嘧啶 -2-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酮或對映異構物
Figure 02_image718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R)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05 mg,68%),所得呈白色固體。MS (ESI): 481.6 ([M+H]+ )。
實例 333 2-[[3-(6- -3- 吡啶基 )-5- 甲基 - 異㗁唑 -4- ] 甲基 ]-5-(1- 氧雜 -9- 氮雜螺 [5.5] 十一 -9- ) 噠嗪 -3-
Figure 02_image720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3-(6-氯-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D)轉化為標題化合物(68 mg,90%),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56.2 ([M+H]+ )。
實例 334 (R)-5-(7- -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722
類似於實例275之實驗,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T)轉化為標題化合物(30 mg,99%),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81.6 ([M+H]+ )。
實例 335 2-((5- 甲基 -3-(6-( 三氟甲基 ) 噠嗪 -3- ) 異㗁唑 -4- ) 甲基 )-5-(5- 氧雜 -2- 氮雜螺 [3.5] -2- ) 噠嗪 -3(2H)-
Figure 02_image724
類似於實例5之實驗,使用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鹽酸鹽代替哌啶-4-醇,將5-氯-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結構單元T)轉化為標題化合物(26 mg,89%),所得呈無色油狀物。MS (ESI): 463.2 ([M+H]+ )。
Figure 108120285-A0101-11-0001-1

Claims (15)

  1. 一種式(I)或(II)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04
    其中 W係選自 i)  N,及 ii) CR4 ; Y係選自 i)  N,及 ii) CH; Z係選自 iii)      N,及 iv) CH; R99 係選自 v)  C1-6 烷基, vi) C1-6 烷氧基, vii)     鹵基-C1-6 烷氧基, viii)    羥基-C1-6 烷基, ix) C3-8 環烷基, x)  H,及 xi) 鹵素; R2 係選自 xii)     H, xiii)   鹵素, xiv)    C1-6 烷基, xv)     C3-8 環烷基,及 xvi)    鹵基-C1-6 烷基; 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 i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9 及R10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iii)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芳基,及 iv) 經R11 、R12 及R13 取代之雜芳基; R4 係選自 xvii)    H, xviii)   C1-6 烷基, xix)     鹵基-C1-6 烷基, xx)       C1-6 烷氧基, xxi)     C3-8 環烷基,及 xxii)    鹵素; R5 係選自 xxiii)  H, xxiv)  C1-6 烷基, xxv)    C3-8 環烷基, xxvi)  鹵基-C1-6 烷基,及 xxvii) 鹵素;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xxviii) H, xxix)   C1-6 烷基, xxx)     C1-6 烷氧基, xxxi)   C1-6 烷氧基-C1-6 烷基, xxxii)  C1-6 烷氧基羰基, xxxiii) 氰基, xxxiv)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22 及R23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xxxv)   C3-8 環烷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xxvi) C3-8 環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氧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xxvii)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xxviii)    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xxix) C3-8 環烷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l)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羰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 xl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氧基, xl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基, xli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基, xli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氧基, xlv)     鹵基-C1-6 烷氧基, xlvi)    鹵基-C1-6 烷基, xlvii)   鹵素, xlviii)  羥基, xlix)    羥基-C1-6 烷基,及 l)         側氧基; R9 及R10 係獨立地選自 li)        H, lii)       鹵基-C1-6 烷基, liii)      C1-6 烷基, liv)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 lv)       經R30 、R31 及R32 取代之雜環烷基-C1-6 烷基, lvi)      羥基-C1-6 烷基, lvii)     C1-6 烷氧基, lviii)    C3-8 環烷基,及 lix)      鹵素; R11 、R12 及R13 係獨立地選自 lx)            H, lxi)     羥基, lxii)    羥基-C1-6 烷基, lxiii)   C1-6 烷氧基, lxiv)   C1-6 烷基, lxv)    氰基, lxvi)   芳基, lxvii)  C3-8 環烷基, lxviii) 鹵基-C1-6 烷基, lxix)   鹵基-C1-6 烷氧基, lxx)    雜芳基, lxx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14 及R15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lxxii)  C3-8 環烷基-C1-6 烷基, lxxiii)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基, lxxiv)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氧基, lxxv)  經R16 、R17 及R18 取代之雜環烷基-C1-6 烷基,及 lxxvi) 鹵素; R14 及R15 係獨立地選自 i)  H,及 ii) C1-6 烷基; R16 、R17 及R18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鹵素,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1-6 烷基; R22 及R23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及 iii)      C1-6 烷基羰基; 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 i)         C1-6 烷基, ii)        H,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鹵基-C1-6 烷基, vi)       鹵基-C1-6 烷氧基, vii)      鹵素, viii)     羥基,及 ix)       側氧基; 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氧基, iii)      C1-6 烷基, iv) C3-8 環烷基,及 v)  鹵素; R30 、R31 及R32 係獨立地選自 i)         H, ii)        鹵素, iii)       C1-6 烷氧基, vi)       C3-8 環烷基, vii)      C1-6 烷基;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 如請求項1之式(I)化合物,其中 W為CR4 ; Y為N; Z係選自 i)  N,及 ii) CH; R99 為H; R2 為甲基; R3 係選自 i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氮雜環丁烷基,及 iv)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R4 為H, R5 係選自 v)  甲基,及 vi) 氟; R6 、R7 及R8 係獨立地選自 vii)   第三丁氧基, viii)  H, ix)    氟;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2 係選自H、C1-6 烷基、 C3-8 環烷基及鹵基-C1-6 烷基。
  4.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及 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芳基。
  5.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3 係選自 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環烷基,其中該雜環烷基係選自 a.  吡咯啶基, b.  哌啶基, c.  嗎啉基, d.  哌嗪基, e.  2-氧雜-6-氮雜螺[3.3]庚烷基, f.   1,2,3,4,6,7,8,8a-八氫吡咯并[1,2-a]吡嗪基, g.  3,5,6,7,8,8a-六氫-1H-㗁唑并[3,4-a]吡嗪基, h.  2-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i.   1-氧雜-7-氮雜螺[3.5]壬烷基, j.   3,3a,4,5,6,6a-六氫-1H-呋喃并[3,4-c]吡咯基, k.  2,6-二氮雜螺[3.3]庚烷基, l.   5-氧雜-2-氮雜螺[3.4]辛烷基, m. 7-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n.  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o.  5-氧雜-2-氮雜螺[3.5]壬烷基, p.  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烷基, q.  5-氧雜-2-氮雜螺[3.6]癸烷基, r.   2-氮雜螺[3.3]庚烷基, s.  4,7-二氮雜螺[2.5]辛烷基, t.   2-氮雜螺[3.5]壬烷基, u.  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v.  1-氧雜-8-氮雜螺[4.5]癸烷基, w. 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烷基, x.  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烷基, y.  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烷基,及 z.  氮雜環丁烷基;及 ii)     經R6 、R7 及R8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雜芳基係選自 a.  吡啶基, b.  咪唑并[1,2-a]吡啶基,及 c.  吡唑基。
  6.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5 係選自C1-6 烷基、C3-8 環烷基、鹵基-C1-6 烷基及鹵素。
  7.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6 、R7 及R8 獨立地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1-6 烷氧基羰基, v)      氰基, vi)     在氮原子上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R22 及R23 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 vii)   C3-8 環烷基-C1-6 烷氧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viii)  C3-8 環烷基胺基羰基,其中該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ix)     C3-8 環烷基羰基,其中C3-8 環烷基經R24 、R25 及R26 取代,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基,其中R24 、R25 及R26 係獨立地選自H及C1-6 烷基; xi)     經R24 、R25 及R26 取代之C3-8 環烷氧基,其中R24 、R25 及R26 為H; xii)   芳氧基,其中該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鹵素;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ii)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烷氧基; 且其中該芳基為苯基; xiv)   經R27 、R28 及R29 取代之雜芳基,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及 b.  C1-6 烷基, 且其中該雜芳基係選自咪唑基、三唑基、嘧啶基、噠嗪基、吡唑基、吡啶基及㗁二唑基; xv)    雜芳氧基,其中該雜芳基經R27 、R28 及R29 取代,其中R27 、R28 及R29 係獨立地選自 a.  H, b.  C1-6 烷基,及 c.  鹵素; 且其中雜芳基係選自 a.  吡啶基,及 b.  噠嗪基; xvi)   鹵基-C1-6 烷氧基, xvii) 鹵基-C1-6 烷基, xviii) 鹵素, xix)   側氧基, xx)    羥基,及 xxi)   羥基-C1-6 烷基。
  8.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6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 iii)    C1-6 烷氧基, iv)     C3-8 環烷基, v)      C3-8 環烷氧基,及 vi)     鹵素。
  9.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7 係選自 i)       H, ii)     C1-6 烷基,及 iii)    鹵素。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R8 為H。
  11.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係選自 N-甲基-N-((3S)-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基)乙醯胺; N-甲基-N-((3R)-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咯啶-3-基)乙醯胺; 5-((3R)-3-羥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S)-3-羥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4-羥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2-二甲基嗎啉-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S,6R)-2,6-二甲基嗎啉-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哌啶-4-甲酸酯; 5-(4-(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N-嗎啉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三氟甲基)噠嗪-3(2H)-酮; 5-(第三丁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異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第三丁基 4-(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5,6-二氫吡啶-1(2H)-甲酸酯;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N-嗎啉基噠嗪-3(2H)-酮; 5-(3,6-二氫-2H-哌喃-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基)哌啶-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4-(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環丙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哌啶-4-甲醯胺; 5-((1R,5S)-8-氧雜-3-氮雜雙環[3.2.1]辛-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6S)-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6R)-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2,2,2-三氟乙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氧雜-6-氮雜雙環[3.1.1]庚-6-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哌啶-4-甲腈; 5-(3-氧雜-8-氮雜雙環[3.2.1]辛-8-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環丙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6-氮雜螺[3.3]庚-6-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3-氟吡啶-4-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3-氟吡啶-4-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 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四氫-1H-㗁唑并[3,4-a]吡嗪-3(5H)-酮; 5-(二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R)-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S)-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aR,6aS)-四氫-1H-呋喃并[3,4-c]吡咯-5(3H)-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5-氯-3-氟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5-氯-3-氟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1-甲基環丙烷羰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3,5-二甲基-4H-1,2,4-三唑-4-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3,5-二甲基-4H-1,2,4-三唑-4-基)哌啶-1-基)-2-((3-(4-氟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吡咯啶-3-甲醯胺; (S)-N-環丙基-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吡咯啶-3-甲醯胺; 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4-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4-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氧基苯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環丙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甲基(氧雜環丁-3-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環丙基哌嗪-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苯基噠嗪-3(2H)-酮; 5-(4-氟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5-((2-羥基-2-甲基丙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氟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順-2,6-二甲基N-嗎啉基)-2-((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7-二氮雜螺[2.5]辛-7-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甲基胺基)噠嗪-3(2H)-酮; 5-(4-乙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氟-4-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基)苯基)噠嗪-3(2H)-酮; 5-(5-甲氧基吡啶-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1-(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氮雜環丁烷-3-甲腈;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5-(6-環丙基-2,6-二氮雜螺[3.3]庚-2-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R)-5-(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2-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2-甲基N-嗎啉基)-2-((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S,5R)-3,5-二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氮雜環丁-3-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3-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氧雜-3-氮雜雙環[3.1.1]庚-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氧基吡啶-3-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二甲基胺基)-2-[[3-(5-氟-6-甲基-3-吡啶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甲基吡唑-4-基)噠嗪-3-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三氟甲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5-(4-(2-乙基-1H-咪唑-1-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2-甲基-1H-咪唑-1-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4-二甲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噠嗪-3-酮; 5-(4-異丙氧基苯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二甲基胺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羥基-3-(三氟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羥基-3-甲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羥基-4-甲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S)-3-(2-羥基丙-2-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乙基-7-(1-((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aS,6aS)-四氫-2H-呋喃并[3,2-b]吡咯-4(5H)-基)噠嗪-3(2H)-酮; 5-(3-(4-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aR,6aS)-六氫-1H-呋喃并[3,4-b]吡咯-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3-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2-氟苯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5-氯吡啶-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羥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乙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氮雜環丁-3-基)(甲基)胺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6-氯吡啶-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甲氧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5'-二甲基-[3,3'-雙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5-氯吡啶-2-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6-甲氧基-2-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3-((2-氯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二氟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乙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2,2-二氟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二氟甲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乙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二甲基胺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1-(環丙基甲基)-1H-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4-(4-甲氧基嘧啶-5-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4-氯苯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哌嗪-1-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苯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5-(4-(3-甲氧基噠嗪-4-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1-甲基-1H-吡唑-5-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4-(1-乙基-1H-吡唑-5-基)哌啶-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5-(1-異丁基吡唑-4-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環丙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甲基胺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3-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四氫呋喃-3-基)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吡咯啶-1-基)噠嗪-3(2H)-酮; 5-(5,6-二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乙氧基-5-甲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氟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二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6R)-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5-氟-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4-異丙基-3-甲基哌嗪-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基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6-甲基噠嗪-3-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2-(氮雜環丁-1-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6-甲氧基吡啶-3-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氯-5-氟-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6-異丙氧基-3-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5-氟-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6-二甲基吡啶-4-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3R)-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2-乙基-4-吡啶基)-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2S,3S)-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3S)-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胺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R)-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R,6S)-2,6-二甲基N-嗎啉基)-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5-(1-丙基吡唑-4-基)噠嗪-3-酮; 6-(1-((5-甲基-3-(6-甲基-3-吡啶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噠嗪-4-基)吡啶-2-甲腈;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3-(5-氟-6-甲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氧基吡啶-4-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甲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基咪唑并[1,2-a]吡啶-6-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S,6SR)-2,6-二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1,2-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乙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環丙基-1H-吡唑-4-基)噠嗪-3(2H)-酮; 2-(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吡咯并[1,2-a]吡嗪-6(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7-(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甲基N-嗎啉基)噠嗪-3(2H)-酮; 5-(2-甲氧基吡啶-4-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7-(1-((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6-側氧基-1,6-二氫噠嗪-4-基)六氫咪唑并[1,5-a]吡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2-氯吡啶-4-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2S,6R)-2,6-二甲基嗎啉-4-基)-2-((5-(氟甲基)-3-(6-甲基吡啶-3-基)-1,2-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7-(二氟甲氧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5-(3-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三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環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2,2,2-三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二氟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8-氮雜螺[4.5]癸-8-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2-((5-環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環丙基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5-(3-(第三丁氧基)吡咯啶-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甲氧基-4-甲基哌啶-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2-甲基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 或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1,1-三氟丙-2-基)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氧基-3-氮雜雙環[3.1.0]己-3-基)噠嗪-3(2H)-酮; 4-氯-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7-二氟-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7-氮雜螺[3.5]壬-7-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4-氯-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吡啶-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吡啶-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3-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甲基-1,2,5-㗁二唑-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3-甲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5-氯-6-甲氧基吡啶-3-基)-2-((3-(6-氯噠嗪-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甲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3-氯噠嗪-4-基)哌嗪-1-基)-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2-甲基吡啶-3-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或 (2R,3R)-3-甲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S)-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3R)或 (2S,3S)-3-羥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1,2-㗁唑-4-基)甲基)-5-(4-(4-甲氧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S,3S)或 (2R,3R)-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環丙基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5-(4-(5-氯噠嗪-4-基)哌嗪-1-基)-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2R,3R)或 (2S,3S)-3-乙氧基-2-甲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8-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 或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3-甲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4-氯嘧啶-5-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5-甲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6-甲氧基-2-氮雜螺[3.3]庚-2-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3-甲氧基噠嗪-4-基)哌嗪-1-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3-(1-甲基環丙氧基)氮雜環丁-1-基)噠嗪-3(2H)-酮; 5-(3-(2,2-二氟乙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5-(7-乙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5-(6,6-二甲基-5-氧雜-2-氮雜螺[3.4]辛-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6-(二氟甲氧基)-2-氮雜螺[3.3]庚-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6]癸-2-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S)-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8-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三氟甲基)-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2-((5-乙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4S)-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5-((4R)-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酮; 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氟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R)-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4-氟-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5-(三氟甲基)嘧啶-2-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1-氧雜-9-氮雜螺[5.5]十一-9-基)噠嗪-3(2H)-酮; (R)-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2-((5-甲基-3-(6-(三氟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5-(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2.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 (R或S)-2-((3-(6-氯吡啶-3-基)-5-甲基異㗁唑-4-基)甲基)-5-(7-氟-5-氧雜-2-氮雜螺[3.5]壬-2-基)噠嗪-3(2H)-酮; 5-(3-(第三丁氧基)氮雜環丁-1-基)-2-((5-甲基-3-(6-甲基噠嗪-3-基)異㗁唑-4-基)甲基)噠嗪-3(2H)-酮; 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3.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其係用作治療上活性物質。
  14.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及治療惰性載劑。
  15. 一種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供治療或預防以下所用之藥劑: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老年性認知減退(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之負性及/或認知症狀、躁鬱症、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安格爾曼氏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普瑞德-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癲癇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X染色體脆折症(fragile-X disorder)。
TW108120285A 2018-06-13 2019-06-12 唑衍生物 TWI8168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177522.2 2018-06-13
EP18177522 2018-06-13
EP18177825 2018-06-14
EP18177825.9 2018-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6106A true TW202016106A (zh) 2020-05-01
TWI816812B TWI816812B (zh) 2023-10-01

Family

ID=6677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285A TWI816812B (zh) 2018-06-13 2019-06-12 唑衍生物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0528B2 (zh)
EP (1) EP3807269A1 (zh)
JP (1) JP7478676B2 (zh)
KR (1) KR20210021019A (zh)
CN (1) CN112424196A (zh)
AU (1) AU2019286312B2 (zh)
BR (1) BR112020025355A2 (zh)
CA (1) CA3102101A1 (zh)
CL (1) CL2020003214A1 (zh)
CR (1) CR20200610A (zh)
IL (1) IL279266B2 (zh)
MA (1) MA52868A (zh)
MX (1) MX2020013518A (zh)
PE (1) PE20210555A1 (zh)
PH (1) PH12020500674A1 (zh)
SG (1) SG11202012200QA (zh)
TW (1) TWI816812B (zh)
WO (1) WO20192386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02495A (zh) 2020-03-26 2022-01-16 匈牙利商羅特格登公司 作為gamma-胺基丁酸A受體次單元alpha 5受體調節劑之㖠啶及吡啶并〔3,4-c〕嗒𠯤衍生物
HUP2100338A1 (hu) 2021-09-29 2023-04-28 Richter Gedeon Nyrt GABAA ALFA5 receptor modulátor hatású biciklusos aminszármazékok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09138135A (ru) * 2007-04-18 2011-05-27 Астразенека Аб (Se) Ксантиновые соединения, обладающие 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м аллостерическим модуляторным действием в отношении gabab
US7943619B2 (en) 2007-12-04 2011-05-17 Hoffmann-La Roche Inc. Isoxazolo-pyridazine derivatives
ES2550994T3 (es) * 2007-12-04 2015-11-13 F. Hoffmann-La Roche Ag Derivados de isoxazol-piridina
WO2009143156A2 (en) 2008-05-19 2009-11-26 Sepracor Inc. IMIDAZO[1,2-a]PYRIDINE COMPOUNDS
AU2010244552A1 (en) * 2009-05-05 2011-09-29 F. Hoffmann-La Roche Ag Isoxazole-pyrazole derivatives
US8785435B2 (en) 2011-10-20 2014-07-22 Hoffmann-La Roche Inc. Solid forms
US8604062B2 (en) 2011-10-20 2013-12-10 Hoffman-La Roche Inc.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isoxazolyl-methoxy nicotinic acids
SI3551627T1 (sl) 2016-12-08 2022-05-31 F. Hoffmann-La Roche Ag Novi derivati izoksazolil etra kot GABA A ALFA5 P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A52868A (fr) 2021-04-21
IL279266A (en) 2021-01-31
BR112020025355A2 (pt) 2021-03-09
EP3807269A1 (en) 2021-04-21
US11840528B2 (en) 2023-12-12
TWI816812B (zh) 2023-10-01
CR20200610A (es) 2021-02-05
SG11202012200QA (en) 2021-01-28
CL2020003214A1 (es) 2021-05-07
AU2019286312B2 (en) 2023-08-17
AU2019286312A1 (en) 2021-01-07
PH12020500674A1 (en) 2021-06-07
MX2020013518A (es) 2021-02-26
WO2019238633A1 (en) 2019-12-19
CN112424196A (zh) 2021-02-26
CA3102101A1 (en) 2019-12-19
US20210094945A1 (en) 2021-04-01
PE20210555A1 (es) 2021-03-17
IL279266B2 (en) 2024-03-01
KR20210021019A (ko) 2021-02-24
JP7478676B2 (ja) 2024-05-07
JP2021527099A (ja) 2021-10-11
IL279266B1 (en)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5252B2 (ja) 二環式ラクタム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AU2017373734B2 (en) New isoxazolyl ether derivatives as GABA a α5 PAM
JP2018530557A (ja) 置換ピラゾロ[3,4−b]ピリジン−6−カルボン酸およびこの使用
US20200339603A1 (en) Novel pyrido[2,3-b]indole compounds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US11840528B2 (en) Isoxazolyl ether derivatives as GABAA α5 PAM
US20220259188A1 (en) 1-pyrazolyl, 5-, 6- disubstituted indazole derivatives as lrrk2 inhibitors,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KR20230107291A (ko) PPARγ 조절제 및 사용 방법
US20230135093A1 (en) Triazolyl derivatives as gaba a alpha5 pam
RU2800160C2 (ru) Новы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простого эфира изоксазолила в качестве пам гамк a альфа5
Cecere et al. Isoxazolyl ether derivatives as GABA A α5 PAM
RU2772862C2 (ru) Новые эфирны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изоксазола в качестве позитивных аллостерических модуляторов рецептора гамк а альфа 5
Buettelmann et al. Isoxazolyl ether derivatives as GABA A α5 PAM
CN117279908A (zh) 用于治疗认知障碍的杂芳基化合物
TW202342472A (zh) 治療神經疾病之方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