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3695A -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3695A
TW202013695A TW108124198A TW108124198A TW202013695A TW 202013695 A TW202013695 A TW 202013695A TW 108124198 A TW108124198 A TW 108124198A TW 108124198 A TW108124198 A TW 108124198A TW 202013695 A TW202013695 A TW 2020136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electrode
imaging element
dielectric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樫秀晃
竹尾萌
西田翔
山元純平
福岡慎平
重歲卓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3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69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5Colour imagers
    • H01L27/14647Multicolour imagers having a stacked pixel-element structure, e.g. npn, npnpn or MQW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formed through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8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ferring the charges across the imager perpendicular to the imaging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65Imagers using a photoconductor layer
    • H01L27/14667Colour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9Infrared imagers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具備: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一個面與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之上方;貫通電極,其與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貫通孔內貫通半導體基板;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Description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利用例如有機材料之攝像元件及具備其之攝像裝置。
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裝置)圖像感測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感測器等中,廣泛應用具有二維排列有紅、綠、藍之原色濾光器之像素排列的固體攝像裝置。然而,在具有此像素排列之固體攝像裝置中,因在產生各色信號時於像素間進行插補處理,而產生所謂之偽色。
相對於此,業界曾開發積層有對紅色、綠色及藍色之波長頻帶之光分別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區域的固體攝像元件。又,業界曾提案將光電轉換區域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外部之構造,曾開發例如在半導體基板之上部配置光電轉換部,將在該光電轉換部產生之信號電荷蓄積於半導體基板的固體攝像元件。作為應用上述構造之背面照射型固體攝像元件,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曾揭示在半導體基板設置貫通電極,經由其將在配置於半導體基板之背面側之有機光電轉換部產生之信號電荷朝半導體基板之表面側傳送的固體攝像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29337號公報
且說,在攝像裝置中謀求提高感度特性。
較理想為提供一種可提高感度特性之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具備: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一個面與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之上方;貫通電極,其與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貫通孔內貫通半導體基板;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就複數個像素之每一者具備1個或複數個上述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及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中,於在上方配置有第1光電轉換部之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設置具有第1膜厚之第1介電體膜,在將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與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之側面設置具有第2膜厚之第2介電體膜,第2介電體膜之膜厚(第2膜厚)設計為較第1介電體膜之膜厚(第1膜厚)為薄。在貫通孔內設置有與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貫通半導體基板之貫通電極。藉此,抑制貫通電極之電容之增大,且減少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之入射光之反射。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及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由於設計為在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上設置具有第1膜厚之第1絕緣膜,在將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與另一面之間貫通且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之貫通孔之側面設置具有較第1絕緣膜之膜厚為薄之膜厚(第2膜厚)之第2絕緣膜,故抑制貫通電極之電容之增大,且減少半導體基板之一個面之入射光之反射。因而,可提供一種具有高感度特性之攝像元件及具備其之攝像裝置。
此外,不一定限定於此處所記載之效果,只要係在本發明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皆可為本發明之效果。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詳細地說明。以下之說明係本發明之一個具體例,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之態樣。又,本發明針對各圖所示之各構成要件之配置或尺寸、尺寸比等亦然,並不限定於其等。此外,說明之順序係如下述般。 1.第1實施形態(在受光面上及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之貫通孔之側面設置與貫通孔之側面相比受光面上之膜厚為厚之介電體膜之例) 1-1.攝像元件之構成 1-2.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 1-3.作用、效果 2.第2實施形態(在半導體基板上積層有2個有機光電轉換部之例) 3.第3實施形態(具有下部電極由固體膜形成之有機光電轉換部之例) 4.變化例 4-1.變化例1(藉由在受光面上之一部分另行將介電體膜成膜,而將受光面上之特定之區域之介電體膜厚膜化之例) 4-2.變化例2(在周邊區域設置有貫通電極之例) 5.應用例
<1.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攝像元件10A)之剖面構成者。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10A之平面構成者。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10A之等效電路圖,且係相當於圖2所示之區域100者。圖4係示意性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10A之下部電極21及構成控制部之電晶體之配置者。攝像元件10A例如係在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之電子機器之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感測器等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參照圖18)中構成1個像素(單位像素P)者。
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A係在將半導體基板30之受光面(一個面、第1面(面30S1))及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與第2面(面30S2)之間貫通且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34之貫通孔30H之側面形成有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與貫通孔30H之側面處膜厚互不相同之介電體膜26者。該介電體膜26係由設置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且具有第1膜厚之第1介電體膜26a、及設置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構成,且第1膜厚較第2膜厚為厚。亦即,攝像元件10A係將自作為受光面之第1面(面30S2)遍及供貫通電極34穿過之貫通孔30H之側面而設置之介電體膜26的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側形成為較貫通孔30H之側面側為厚膜者。
(1-1.攝像元件之構成) 攝像元件10A例如係在縱向方向積層有1個有機光電轉換部20、及2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之所謂之縱向方向分光型攝像元件。有機光電轉換部20設置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背面;面30S1)側。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被埋入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內,且在半導體基板30之厚度方向積層。有機光電轉換部20在對向配置之下部電極21(第1電極)與上部電極25(第2電極)之間具有利用有機材料形成之光電轉換層24。該光電轉換層24包含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而構成,在層內具有異質接面構造。異質接面構造係藉由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混合而形成之p/n接面。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光電轉換部20之下部電極21係由複數個電極(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構成,在該下部電極21與光電轉換層24之間依序具有絕緣層22及半導體層23。在絕緣層22中,於讀出電極21A上設置有開口22H,讀出電極21A經由該開口22H與半導體層23電性連接。
有機光電轉換部20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係選擇性地檢測互不相同之波長頻帶之光並進行光電轉換者。具體而言,例如,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中取得綠色(G)之色信號。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中,因吸收係數之不同,而分別取得藍色(B)及紅色(R)之色信號。藉此,在攝像元件10A中,可在不利用彩色濾光器下於一個像素中取得複數種色信號。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將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之電子及正電洞之對(電子-正電洞對)中之電子作為信號電荷讀出之情形(將n型半導體區域設為光電轉換層之情形)進行說明。又,在圖中,對「p」「n」賦予之「+(正)」表示p型或n型雜質濃度為高。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表面;30S2),例如設置有:浮動擴散部(浮動擴散層)FD1(半導體基板30內之區域36B)、FD2(半導體基板30內之區域37C)、FD3(半導體基板30內之區域38C)、傳送電晶體Tr2、Tr3、放大電晶體(調變元件)AMP、重置電晶體RST、選擇電晶體SEL、及多層配線40。多層配線40例如具有在絕緣層44內積層有配線層41、42、43之構成。
此外,在圖式中,將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側表示為光入射側S1,將第2面(面30S2)側表示為配線層側S2。
有機光電轉換部20如上述般具有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側依序積層有下部電極21、半導體層23、光電轉換層24、及上部電極25之構成。又,在下部電極21與半導體層23之間設置有絕緣層22。下部電極21例如就每一攝像元件10A分離形成,且細節將於後文敘述,由將絕緣層22夾於中間而相互分離之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構成。下部電極21中之讀出電極21A經由設置於絕緣層22之開口22H與半導體層23電性連接。半導體層23、光電轉換層24及上部電極25在圖1中顯示設置為在複數個攝像元件10A共通之連續層之例,但例如可就每一攝像元件10A分離形成。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與下部電極21之間,例如設置有介電體膜26、絕緣膜27、及層間絕緣層28。在上部電極25上設置有保護層51。在保護層51內,例如在讀出電極21A上設置有遮光膜52。該遮光膜52A至少設置為不與蓄積電極21B關聯,而至少覆蓋與半導體層23直接相接之讀出電極21A之區域即可。在保護層51之上方配設平坦化層(未圖示)或晶片上透鏡53等之光學構件。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與第2面(面30S2)之間設置有貫通電極34。該貫通電極34與有機光電轉換部20之讀出電極21A電性連接,有機光電轉換部20經由貫通電極34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與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1之重置電晶體RST(重置電晶體Tr1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藉此,在攝像元件10A中,可朝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側良好地傳送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21)側之有機光電轉換部20產生之電荷(此處係電子),而提高特性。
貫通電極34之下端連接於配線層41內之連接部41A,連接部41A與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經由下部第1接點45連接。連接部41A與浮動擴散部FD1(區域36B)例如經由下部第2接點46連接。貫通電極34之上端例如經由上部第1接點29A、墊部39A及上部第2接點29B連接於讀出電極21A。
貫通電極34例如在攝像元件10A各者中就每一有機光電轉換部20設置。貫通電極34具有作為有機光電轉換部20與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及浮動擴散部FD1之連接器之功能,且為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中產生之電荷(此處為電子)之傳送路徑。
在浮動擴散部FD1(重置電晶體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之近鄰配置有重置電晶體RST之重置閘極Grst。藉此,可利用重置電晶體RST重置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1之電荷。
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A中,自上部電極25側朝有機光電轉換部20入射之光由光電轉換層24吸收。藉此產生之激子朝構成光電轉換層24之電子施體與電子受體之界面移動,進行激子分離,亦即解離為電子及正電洞。此處產生之電荷(電子及正電洞)藉由因載子之濃度差所致之擴散、及因陽極(此處為上部電極25)與陰極(此處為下部電極21)之功函數之差所致之內部電場而分別朝不同之電極被運送,而被檢測為光電流。又,藉由在下部電極21與上部電極25之間施加電位,而可控制電子及正電洞之輸送方向。
以下,針對各部之構成及材料等進行說明。
有機光電轉換部20係吸收與選擇性波長頻帶(例如450 nm以上650 nm以下)之一部分或全部波長頻帶對應之綠色光而產生電子-正電洞對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
下部電極21如上述般由分離形成之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構成。讀出電極21A係用於朝浮動擴散部FD1傳送在光電轉換層24內產生之電荷(此處為電子)者,例如經由上部第1接點29A、上部第2接點29B、墊部39A、貫通電極34、連接部41A及下部第2接點46連接於浮動擴散部FD1。蓄積電極21B係用於將在光電轉換層24內產生之電荷中之電子作為信號電荷蓄積於半導體層23內者。蓄積電極21B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內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之受光面正對地設置於覆蓋其等之受光面之區域。蓄積電極21B較佳為大於讀出電極21A,藉此,可蓄積較多之電荷。在蓄積電極21B,如圖4所示,經由配線連接有電壓施加電路60。
下部電極21係由具有透光性之導電膜構成,例如由ITO(銦錫氧化物)構成。惟,作為下部電極21之構成材料,除該ITO以外,還可利用添加有摻雜物之氧化錫(SnO2 )系材料、或對鋅氧化物(ZnO)添加摻雜物而成之氧化鋅系材料。作為氧化鋅系材料,例如,作為摻雜物可舉出:添加有鋁(Al)之鋁鋅氧化物(AZO)、添加鎵(Ga)之鎵鋅氧化物(GZO)、添加銦(In)之銦鋅氧化物(IZO)。又,此外,還可舉出:CuI、InSbO4 、ZnMgO、CuInO2 、MgIN2 O4 、CdO、及ZnSnO3 等。
半導體層23係設置於光電轉換層24之下層,具體而言設置於絕緣層22與光電轉換層24之間,用於蓄積在光電轉換層24產生之信號電荷(此處為電子)者。半導體層23較佳為利用與光電轉換層24相比電荷之遷移率為高且帶隙為大之材料形成。例如,半導體層23之構成材料之帶隙較佳為3.0 eV以上。作為此種材料,例如可舉出IGZO等之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及有機半導體材料等。作為有機半導體材料,例如可舉出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碳化矽、金剛石、石墨烯、碳奈米管、稠環碳氫化合物及稠環烴化合物等。半導體層23之厚度為例如10 nm以上300 nm以下。藉由將由上述材料構成之半導體層23設置於光電轉換層24之下層,而可防止電荷蓄積時之電荷之再結合,提高傳送效率。
光電轉換層24係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者。光電轉換層24例如包含2種以上分別作為p型半導體或n型半導體而發揮功能之有機材料(p型半導體材料或n型半導體材料)而構成。光電轉換層24在層內具有該p型半導體材料與n型半導體材料之接面(p/n接面)。p型半導體係相對地作為電子施體(donor)而發揮功能者,n型半導體係相對地作為電子受體(acceptor)而發揮功能者。光電轉換層24係提供在吸收光時產生之激子分離為電子與正電洞之區域者,具體而言,在電子施體與電子受體之界面(p/n接面)中,激子分離為電子與正電洞。
光電轉換層24除包含p型半導體材料及n型半導體材料以外,還可包含對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進行光電轉換,而另一方面使其他波長頻帶之光透過的有機材料、即所謂之顏料材料而構成。在利用p型半導體材料、n型半導體材料及顏料材料之3種有機材料形成光電轉換層24時,p型半導體材料及n型半導體材料較佳為在可視區域(例如450 nm~800 nm)內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光电转换层24之厚度为例如50 nm~500 nm。
作為構成光電轉換層24之有機材料,例如可舉出喹吖酮、氯化硼亞酞菁、稠五苯、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富勒烯及其等之衍生物。光電轉換層24組合有2種以上之上述有機材料而構成。上述有機材料藉由該組合而作為p型半導體或n型半導體而發揮功能。
此外,構成光電轉換層24之有機材料無特別限定。除上述之有機材料以外,例如萘、蒽、菲、稠四苯、芘、苝、及螢蒽或其等之衍生物中任一種合乎使用。或,可使用伸苯基伸乙烯基、茀、咔唑、吲哚、芘、吡咯、甲吡啶、噻吩、乙炔、聯乙炔等之聚合物或其等之衍生物形成。此外,可較佳地使用:金屬錯合物顏料、花青系顏料、部花青系顏料、苯基氧雜蒽系顏料、三苯甲烷系顏料、若丹青系顏料、二苯并吡喃系顏料、巨環狀氮雜輪烯系顏料、薁系顏料、萘醌、蒽醌系顏料、蒽及芘等之稠環芳香族及芳香族環或雜環化合物縮合之鏈狀化合物、或具有方酸菁基及克酮酸甲烷基作為結合鏈之喹啉、苯并噻唑、苯并噁唑等二個含氮複素環、抑或藉由方酸菁基及克酮酸甲烷基結合之類似花青系之顏料等。此外,作為上述金屬錯合物顏料,較佳為二硫醇金屬錯合物系顏料、金屬酞青顏料、金屬卟啉顏料、或釕錯合物顏料,但不限定於此。
在光電轉換層24與下部電極21之間(例如在半導體層23與光電轉換層24之間)及在光電轉換層24與上部電極25之間可設置其他層。具體而言,例如,可行的是,自下部電極21側依序積層有半導體層23、電子阻擋膜、光電轉換層24、正電洞阻擋膜及功函數調整層等。再者,可在下部電極21與光電轉換層24之間設置底塗層及正電洞輸送層,在光電轉換層24與上部電極25之間設置緩衝層及電子輸送層。
上部電極25係由與下部電極21同樣地具有透光性之導電膜構成。在將攝像元件10A用作1個像素之攝像裝置1中,上部電極25既可就每一像素分離,也可在各像素形成為共通之電極。上部電極25之厚度為例如10 nm~200 nm。
介電體膜26係用於防止因半導體基板30與絕緣膜27之間之折射率差產生之光之反射者。作為介電體膜26之材料,較佳為具有半導體基板30之折射率與絕緣膜27之折射率之間之折射率之材料。再者,作為介電體膜26之材料,例如較佳為利用可形成具有負的固定電荷之膜之材料。或,作為介電體膜26之材料,較佳為利用與半導體基板30相比帶隙為寬之半導體材料或導電材料。藉此,可抑制半導體基板30之界面之暗電流之產生。作為此種材料,可舉出:氧化鉿(HfOx )、氧化鋁(AlOx )、氧化鋯(ZrOx )、氧化鉭(TaOx )、氧化鈦(TiOx )、氧化鑭(LaOx )、氧化鐠(PrOx )、氧化鈰(CeOx )、氧化釹(NdOx )、氧化鉕(PmOx )、氧化釤(SmOx )、氧化銪(EuOx )、氧化釓(GdOx )、氧化鋱(TbOx )、氧化鏑(DyOx )、氧化鈥(HoOx )、氧化銩(TmOx )、氧化鐿(YbOx )、氧化鎦(LuOx )、氧化釔(YOx )、氮化鉿(HfNx )、氮化鋁(AlNx )、氮氧化鉿(HfOx Ny )、及氮氧化鋁(AlOx Ny )等。
介電體膜26如上述般由設置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具有第1膜厚W1之第1介電體膜26a、及設置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具有第2膜厚W2之第2介電體膜26b構成。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具有與形成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之膜厚(第2膜厚:W2)相比為厚之膜厚(第1膜厚:W1)。具體而言,例如,在攝像元件10A為可視光用之攝像元件時,第1介電體膜26a之膜厚較佳為例如10 nm以上500 nm以下。第2介電體膜26b之膜厚較佳為例如1 nm以上200 nm以下。在攝像元件10A為紅外光用之攝像元件時,第1介電體膜26a之膜厚較佳為例如10 nm以上1000 nm以下。第2介電體膜26b之膜厚較佳為例如1 nm以上200 nm以下。藉此,可抑制設置於貫通孔30H內之貫通電極34之電容之增大,且抑制半導體基板30之受光面(第1面(面30S1))之入射光之反射。
介電體膜26例如如圖5A所示般可形成為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及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連續之單層膜,但不限定於此。
例如,介電體膜26如圖5B所示般,可藉由形成為作為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遍及貫通孔30H之側面具有均勻之膜厚之連續膜形成之介電體膜26A與僅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介電體膜26A之介電體膜26B的局部積層膜,而形成與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相比膜厚為厚之第1介電體膜26a。
例如,介電體膜26如圖5C所示般,可藉由將介電體膜26整體形成為積層膜(介電體膜26A、26B),將半導體基板30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1、26a2之膜厚形成為較形成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1、26b2為厚膜,而形成與貫通孔30H之側面相比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膜厚為厚之介電體膜26。
此外,在圖5B及圖5C中顯示積層有2層介電體膜26作為積層膜之例,但可積層3層以上。例如,既可將第1介電體膜26a設為3層,將第2介電體膜26b設為1層,也可將第1介電體膜26a設為3層,將第2介電體膜26b設為2層。又,如上述般,在將介電體膜26形成為積層膜時,既可利用互為相同之材料形成,也可利用互不相同之材料形成。如此,藉由將設置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設為積層有2種以上之膜之構成,而可附加性能來作為正電洞蓄積層。再者,如上述般,在將介電體膜26形成為積層膜時,較佳為,自絕緣膜27側遍及半導體基板30側,折射率以逐漸接近半導體基30之折射率之方式變化。藉此,抑制半導體基板30之界面之入射光之反射,入射光容易朝半導體基板30入射,而可提高埋入形成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之光電轉換效率。
又,細節於後文敘述,作為在半導體基板30形成貫通孔30H之方法,可利用例如乾式蝕刻。此時,在貫通孔30H之上部、亦即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附近產生大的損傷。因而,較佳為,在貫通孔30H之上部,如圖5D所示,在形成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遍及貫通孔30H之側面具有均勻之膜厚之連續膜即介電體膜26A後,進而,形成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延伸至貫通孔30H之側面之上部之介電體膜26B,而將第2介電體膜26b之貫通孔30H之側面之上部之膜厚較厚地形成。
此外,較佳為在半導體基板30與介電體膜26之間形成氧化膜等之絕緣膜。
絕緣膜27係設置於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第1介電體膜26a上及形成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與貫通電極34之間,用於將貫通電極34與半導體基板30之間電性絕緣者。絕緣膜27之材料無特別限定,但例如由氧化矽(SiOx )、TEOS、氮化矽(SiNx )及氮氧化矽(SiON)等形成。
層間絕緣層28例如由包含氧化矽(SiOx )、TEOS、氮化矽(SiNx )及氮氧化矽(SiON)等中1種之單層膜、或包含其等中2種以上之積層膜構成。
絕緣層22係用於將蓄積電極21B與半導體層23電性分離者。絕緣層22以覆蓋下部電極21之方式例如設置於層間絕緣層28上。又,在絕緣層22中於下部電極21中之讀出電極21A上設置有開口22H,經由該開口22H將讀出電極21A與半導體層23電性連接。絕緣層22例如可利用與層間絕緣層28同樣之材料形成,例如由包含氧化矽(SiOx )、氮化矽(SiNx )及氮氧化矽(SiON)等中1種之單層膜、或包含其等中2種以上之積層膜構成。絕緣層22之厚度例如為20 nm~500 nm。
保護層51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構成,例如由包含氧化矽、氮化矽及氮氧化矽等中任一者之單層膜、或包含其等中2種以上之積層膜構成。該保護層51之厚度例如為100 nm~30000 nm。
半導體基板30例如由n型矽(Si)基板構成,在特定之區域(例如像素部1a)具有p井31。在p井31之第2面(面30S2)設置有:上述之傳送電晶體Tr2、Tr3、放大電晶體AMP、重置電晶體RST、及選擇電晶體SEL等。又,在半導體基板30之周邊部(周邊部1b),如圖2所示,設置有包含邏輯電路等之例如像素讀出電路110及像素驅動電路120。
重置電晶體RST(重置電晶體Tr1rst)係重置自有機光電轉換部20朝浮動擴散部FD1傳送之電荷者,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具體而言,重置電晶體Tr1rst由重置閘極Grst、通道形成區域36A、及源極/汲極區域36B、36C。重置閘極Grst連接於重置線RST1,重置電晶體Tr1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1。構成重置電晶體Tr1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36C連接於電源VDD。
放大電晶體AMP係將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產生之電荷量調變為電壓之調變元件,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具體而言,放大電晶體AMP係由閘極Gamp、通道形成區域35A、及源極/汲極區域35B、35C構成。閘極Gamp經由下部第1接點45、連接部41A、下部第2接點46及貫通電極34等連接於讀出電極21A及重置電晶體Tr1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浮動擴散部FD1)。又,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5B與構成重置電晶體Tr1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36C共有區域,且連接於電源VDD。
選擇電晶體SEL(選擇電晶體TR1sel)係由閘極Gsel、通道形成區域34A、及源極/汲極區域34B、34C構成。閘極Gsel連接於選擇線SEL1。又,另一源極/汲極區域34B與構成放大電晶體AMP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35C共有區域,另一源極/汲極區域34C連接於信號線(資料輸出線)VSL1。
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分別在半導體基板30之特定之區域具有pn接面。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係利用在矽基板中相應於光之入射深度而所吸收之光之波長不同,而可在縱向方向將光分光者。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係選擇性地檢測藍色光並使與藍色對應之信號電荷蓄積者,設置於可高效率地對藍色光進行光電轉換之深度。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係選擇性地檢測紅色光並使與紅色對應之信號電荷蓄積者,設置於可高效率地對紅色光進行光電轉換之深度。此外,藍色(B)及紅色(R)係與例如450 nm~495 nm之波長頻帶、及例如620 nm~750 nm之波長頻帶分別對應之顏色。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只要可分別檢測各波長頻帶中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波長頻帶之光即可。
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例如包含成為正電洞蓄積層之p+區域、及成為電子蓄積層之n區域而構成。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例如具有成為正電洞蓄積層之p+區域、及成為電子蓄積層之n區域(具有p-n-p之積層構造)。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n區域連接於縱型傳送電晶體Tr2。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p+區域沿傳送電晶體Tr2屈曲,且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之p+區域相連。
傳送電晶體Tr2(傳送電晶體TR2trs)係用於朝浮動擴散部FD2傳送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中產生並蓄積之與藍色對應之信號電荷(此處為電子)者。由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形成於距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較深之位置,故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傳送電晶體TR2trs較佳為由縱型電晶體構成。又,傳送電晶體TR2trs連接於傳送閘極線TG2。再者,在傳送電晶體TR2trs之閘極Gtrs2之附近之區域37C設置有浮動擴散部FD2。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電荷經由沿閘極Gtrs2形成之傳送通道讀出於浮動擴散部FD2。
傳送電晶體Tr3(傳送電晶體TR3trs)係朝浮動擴散部FD3傳送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產生並蓄積之與紅色對應之信號電荷(此處為電子)者,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又,傳送電晶體TR3trs連接於傳送閘極線TG3。再者,在傳送電晶體TR3trs之閘極Gtrs3之附近之區域38C設置有浮動擴散部FD3。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之電荷經由沿閘極Gtrs3形成之傳送通道讀出於浮動擴散部FD3。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側更設置有:構成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控制部之重置電晶體TR2rst、放大電晶體TR2amp、及選擇電晶體TR2sel。且,設置有:構成有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之控制部之重置電晶體TR3rst、以及放大電晶體TR3amp及選擇電晶體TR3sel。
重置電晶體TR2rst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重置電晶體TR2rst之閘極連接於重置線RST2,重置電晶體TR2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連接於電源VDD。重置電晶體TR2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2。
放大電晶體TR2amp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閘極連接於重置電晶體TR2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浮動擴散部FD2)。又,構成放大電晶體TR2amp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與構成重置電晶體TR2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共有區域,且連接於電源VDD。
選擇電晶體TR2sel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閘極連接於選擇線SEL2。又,構成選擇電晶體TR2sel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與構成放大電晶體TR2amp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共有區域。構成選擇電晶體TR2sel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連接於信號線(資料輸出線)VSL2。
重置電晶體TR3rst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重置電晶體TR3rst之閘極連接於重置線RST3,構成重置電晶體TR3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連接於電源VDD。構成重置電晶體TR3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3。
放大電晶體TR3amp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閘極連接於構成重置電晶體TR3rst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浮動擴散部FD3)。又,構成放大電晶體TR3amp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與構成重置電晶體TR3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共有區域,且連接於電源VDD。
選擇電晶體TR3sel係由閘極、通道形成區域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閘極連接於選擇線SEL3。又,構成選擇電晶體TR3sel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與構成放大電晶體TR3amp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共有區域。構成選擇電晶體TR3sel之另一源極/汲極區域連接於信號線(資料輸出線)VSL3。
重置線RST1、RST2、RST3、選擇線SEL1、SEL2、SEL3、傳送閘極線TG2、TG3分別連接於構成驅動電路之垂直驅動電路112。信號線(資料輸出線)VSL1、VSL2、VSL3連接於構成驅動電路之行信號處理電路113。
下部第1接點45、下部第2接點46、上部第1接點29A、上部第2接點29B及上部第3接點29C例如由PDAS(Phosphorus Doped Amorphous Silicon,摻磷非晶矽)等之經摻雜之矽材料、或鋁(Al)、鎢(W)、鈦(Ti)、鈷(Co)、鉿(Hf)、鉭(Ta)等之金屬材料構成。
(1-2.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A例如可如下述般製造。
圖6~圖11係依工序順序顯示攝像元件10A之製造方法者。首先,如圖6所示,在半導體基板30內,作為第1導電型之井,形成例如p井31,在該p井31內形成第2導電型(例如n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附近形成p+區域。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同樣地如圖6所示,在形成成為例如浮動擴散部FD1~FD3之n+區域後,形成閘極絕緣層33、及包含傳送電晶體Tr2、傳送電晶體Tr3、選擇電晶體SEL、放大電晶體AMP及重置電晶體RST之各閘極的閘極配線層47。藉此,形成傳送電晶體Tr2、傳送電晶體Tr3、選擇電晶體SEL、放大電晶體AMP及重置電晶體RST。再者,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上形成多層配線40,該多層配線40包含:包含下部第1接點45、下部第2接點46及連接部41A之配線層41~43、以及絕緣層44。
作為半導體基板30之基體,例如利用積層有半導體基板30、埋入氧化膜(未圖示)、及保持基板(未圖示)之SOI(Silicon on Insulator,絕緣體上矽)基板。埋入氧化膜及保持基板雖然在圖6中未圖示,但接合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在離子植入後,進行退火處理。
其次,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側(多層配線40側)接合支持基板(未圖示)或其他半導體基體等,並上下反轉。繼而,自SOI基板之埋入氧化膜及保持基板分離半導體基板30,使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露出。以上之工序可利用離子植入及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汽相沈積)等之在一般之CMOS製程中使用之技術進行。
其次,如圖7所示,利用例如乾式蝕刻自第1面(面30S1)側對半導體基板30進行加工,形成例如環狀之貫通孔30H。貫通孔30H之深度如圖7所示般係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貫通至第2面(面30S2)之深度。
繼而,如圖8所示,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及貫通孔30H之側面,利用例如原子層堆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法將介電體膜26A成膜。藉此,形成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貫通孔30H之側面及底面連續之介電體膜26A。其次,當在介電體膜26A之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利用例如濺鍍法將介電體膜26B成膜後,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及貫通孔30H內將絕緣膜27成膜。
繼而,如圖9所示,於利用例如乾式蝕刻在貫通孔30H內形成之絕緣膜27內形成貫通絕緣膜27、第1介電體膜26a及絕緣層44且到達連接部41A之貫通孔27H。此外,此時,第1面(面30S1)上之絕緣膜27也被薄膜化。
其次,如圖10所示,當在絕緣膜27上及貫通孔27H內將導電膜34x成膜後,在導電膜34x上之特定之位置形成光阻劑PR。之後,藉由蝕刻及去除光阻劑PR,而形成圖11所示之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具有突出部之貫通電極34。
之後,當在絕緣膜37及貫通電極34上形成構成層間絕緣層28之絕緣膜,在貫通電極34上等形成上部第1接點29A、墊部39A、39B、上部第2接點29B及上部第3接點29C後,利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研磨)法將層間絕緣層28之表面平坦化。繼而,當在層間絕緣層28上將導電膜成膜後,在導電膜之特定之位置形成光阻劑。之後,藉由蝕刻及去除光阻劑,而形成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其次,當在層間絕緣層28及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上將絕緣層22成膜後,在讀出電極21A上設置開口22H。繼而,在絕緣層22上形成半導體層23、光電轉換層24、上部電極25、保護層51及遮光膜52。此外,在利用有機材料形成半導體層23及其他有機層時,較佳為在真空工序中連續地(以連續真空製程)形成。又,作為光電轉換層24之成膜方法,不一定限定於利用真空蒸鍍法之方法,可利用其他方法、例如旋轉塗佈技術或印刷技術等。最後,配設保護層51、遮光膜52及晶片上透鏡53。根據以上內容,完成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10A。
在攝像元件10A中,當光經由晶片上透鏡53朝有機光電轉換部20入射時,該光依序通過有機光電轉換部20、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在該通過過程中就綠、藍、紅之每一色光被光電轉換。以下,針對各色之信號取得動作進行說明。
(由有機光電轉換部20進行之綠色信號之取得) 在朝攝像元件10A入射之光中,首先,綠色光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中被選擇性地檢測(吸收),並被光電轉換。
有機光電轉換部20經由貫通電極34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及浮動擴散部FD1。因而,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產生之電子-正電洞對中之電子自下部電極21側被取出,經由貫通電極34朝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側被傳送,並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1。與其同時,利用放大電晶體AMP將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產生之電荷量調變為電壓。
又,在浮動擴散部FD1之近鄰配置有重置電晶體RST之重置閘極Grst。藉此,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1之電荷由重置電晶體RST重置。
此處,由於有機光電轉換部20經由貫通電極34不僅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也連接於浮動擴散部FD1,故可利用重置電晶體RST容易地重置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1之電荷。
相對於此,在貫通電極34與浮動擴散部FD1未被連接時,難以重置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1之電荷,而形成為施加較大之電壓而朝上部電極25側抽出該電荷。因而,有光電轉換層24蒙受損傷之虞。又,由於能夠進行短時間下之重置之構造會招致暗時雜訊之增大而妥協,故該構造是為困難。
圖12係顯示攝像元件10A之一動作例者。(A)表示蓄積電極21B之電位,(B)表示浮動擴散部FD1(讀出電極21A)之電位,(C)表示重置電晶體TR1rst之閘極(Gsel)之電位。在攝像元件10A中,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形成為被分別個別地施加電壓。
在攝像元件10A中,於蓄積期間內,自驅動電路對讀出電極21A施加電位V1,對蓄積電極21B施加電位V2。此處,電位V1、V2設為V2>V1。藉此,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之電荷(此處為電子)朝蓄積電極21B被拉拔,並蓄積於與蓄積電極21B對向之半導體層23之區域(蓄積期間)。附帶而言,與蓄積電極21B對向之半導體層23之區域之電位伴隨著光電轉換之時間經過而成為更負側之值。此外,正電洞自上部電極25朝驅動電路被送出。
在攝像元件10A中,於蓄積期間之後期進行重置動作。具體而言,在時序t1時,掃描部使重置信號RST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藉此,在單位像素P中,重置電晶體TR1rst變為導通狀態,其結果為,浮動擴散部FD1之電壓被設定為電源電壓VDD,浮動擴散部FD1之電壓被重置(重置期間)。
在重置動作結束後,進行電荷之讀出。具體而言,在時序t2時,自驅動電路對讀出電極21A施加電位V3,且對蓄積電極21B施加電位V4。此處,電位V3、V4設為V3<V4。藉此,蓄積於與蓄積電極21B對應之區域之電荷(此處為電子)自讀出電極21A讀出於浮動擴散部FD1。亦即,蓄積於半導體層23之電荷讀出於控制部(傳送期間)。
在讀出動作完成後,再次自驅動電路對讀出電極21A施加電位V1,對蓄積電極21B施加電位V2。藉此,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之電荷(此處為電子)朝蓄積電極21B被拉拔,並蓄積於與蓄積電極21B對向之光電轉換層24之區域(蓄積期間)。
(由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進行之藍色信號、紅色信號之取得) 繼而,透過有機光電轉換部20之光中,藍色光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紅色光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各自被依序吸收且被光電轉換。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中,與入射之藍色光對應之電子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n區域,所蓄積之電子藉由傳送電晶體Tr2而朝浮動擴散部FD2被傳送。同樣地,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與入射之紅色光對應之電子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之n區域,所蓄積之電子藉由傳送電晶體Tr3而朝浮動擴散部FD3被傳送。
(1-3.作用、效果) 如前述般,在CCD圖像感測器、或CMOS圖像感測器等中廣泛應用具有二維排列有紅、綠、藍之原色濾光器之像素排列的固體攝像裝置,但產生偽色。相對於此,業界曾提案積層有對紅色、綠色及藍色之波長頻帶之光分別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區域,且將例如一部分光電轉換區域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的構造。
在將上述構造應用於背面照射型攝像元件時,為了朝半導體基板導引在配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上部之光電轉換部產生之信號電荷,而考量例如將接點部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背面。然而,因在半導體基板之背面側無法應用高溫製程,而無法設置像素電晶體,無法在背面側將信號電荷轉換為電壓。因而,業界曾提案在半導體基板設置貫通電極,經由其朝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表面側之像素電晶體傳送在配置於半導體基板之背面側之有機光電轉換部產生之信號電荷的攝像元件。貫通電極可在複數像素中共有,但一般而言設置於像素區域內。因而,謀求貫通電極較像素單元尺寸更微細地形成。
且說,在背面照射型CIS中,為了抑制在半導體基板之背面產生之暗電流,而在半導體基板之背面形成電荷固定膜。又,藉由使該電荷固定膜之折射率較構成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背面上之層間絕緣層的氧化膜更接近Si,而可附加作為防反射膜之功能。
在將附加有上述防反射功能之電荷固定膜(以下稱為防反射膜)應用於具有貫通電極之攝像元件時,防反射膜形成半導體基板之光入射面側及貫通電極之側壁。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光入射面側之防反射膜用於半導體基板之界面之防反射及電荷之固定,基於防反射之觀點之防反射膜所要求之膜厚為數十nm。設置於貫通電極之側面之防反射膜用於電荷之固定,電荷之固定所要求之膜厚為數nm。
附帶而言,貫通電極周圍之防反射膜有使貫通電極之電容增大之虞。貫通電極之電容簡單地以下述式(1)、(2)表示。此處,如圖13所示,設想在貫通電極1110與半導體基板(未圖示)之間埋入2種絕緣膜1121、1122。在將外徑(r3)與內徑(e1)設為一定時,若埋入之絕緣膜1121、1122之介電常數變大,則貫通電極1110之電容增大。由於貫通電極為浮動擴散部FD之構成要素,故若貫通電極之電容增大,則轉換效率降低。
[數1]
Figure 02_image001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半導體基板30之作為受光面之第1面(面30S1)形成具有第1膜厚之第1介電體膜26a,在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遍及第2面(面30S2)貫通且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34之貫通孔30H之側面形成具有與第1膜厚相比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之第2介電體膜26b。藉此,可在不擴大貫通電極34之外徑下抑制貫通孔30H側面之電容之增大,且減少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入射光之反射。
根據以上內容,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A中,由於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形成具有第1膜厚之第1介電體膜26a,於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34之貫通孔30H之側面形成具有與第1膜厚相比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之第2介電體膜26b,故可抑制貫通孔30H側面之電容之增大,且減少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入射光之反射。藉此,可提供一種具有高感度特性之攝像元件10A。
其次,針對本發明之第2、第3實施形態及變化例進行說明。以下,針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要素賦予同一符號,且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2.第2實施形態>
圖1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攝像元件10B)之剖面構成者。攝像元件10B例如係在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之電子機器之CMOS圖像感測器等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中構成為1個像素(單位像素P)者。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B係在縱向方向積層有2個有機光電轉換部20及有機光電轉換部70、以及1個無機光電轉換部32者。
有機光電轉換部20、70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係相互選擇性地檢測波長頻帶之光並進行光電轉換者。具體而言,例如在有機光電轉換部20中,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取得綠色(G)之色信號。有機光電轉換部70取得例如紅色(R)之色信號。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中取得例如藍色(B)之色信號。藉此,在攝像元件10A中,可在不利用彩色濾光器下於一個像素中取得複數種色信號。
有機光電轉換部70例如積層於有機光電轉換部20之上方,與有機光電轉換部20同樣地具有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側依序積層有下部電極71、半導體層73、光電轉換層74、及上部電極75之構成。又,在下部電極71與半導體層73之間設置有絕緣層72。下部電極71例如就每一攝像元件10A分離形成,且細節將於後文敘述,由將絕緣層72夾於中間而相互分離之讀出電極71A及蓄積電極71B構成。下部電極71中之讀出電極71A經由設置於絕緣層72之開口72H與光電轉換層74電性連接。半導體層73、光電轉換層74及上部電極75在圖1中顯示在每一攝像元件10A分離形成之例,但例如可設置為在複數之攝像元件10A共通之連續層。
光電轉換層74係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者,與光電轉換層24同樣地,包含2種以上分別作為p型半導體或n型半導體而發揮功能之有機材料(p型半導體材料或n型半導體材料)而構成。光電轉換層74除包含p型半導體材料及n型半導體材料以外,還可包含對特定之波長頻帶之光進行光電轉換,而另一方面使其他波長頻帶之光透過的有機材料、即所謂之顏料材料而構成。在利用p型半導體材料、n型半導體材料及顏料材料之3種有機材料形成光電轉換層74時,p型半導體材料及n型半導體材料較佳為在可視區域(例如400 nm~700 nm)內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光電轉換層74之厚度為例如50 nm~500 nm。作為用於光電轉換層74之顏料材料,例如可舉出玫瑰紅系顏料及部花青系顏料等。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與第2面(面30S2)之間設置有2個貫通電極34X、34Y。
貫通電極34X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與有機光電轉換部20之讀出電極21A電性連接,有機光電轉換部20經由貫通電極34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與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1之重置電晶體RST(重置電晶體Tr1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1。貫通電極34X之上端例如經由上部第1接點29A、墊部39A及上部第2接點29B連接於讀出電極21A。
貫通電極34Y與有機光電轉換部70之讀出電極71A電性連接,有機光電轉換部70經由貫通電極34Y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及兼作為浮動擴散部FD2之重置電晶體RST(重置電晶體Tr2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2。貫通電極34Y之上端例如經由上部第4接點79A、墊部69A、上部第5接點79B、墊部69B及上部第6接點79C連接於讀出電極71A。又,在構成有機光電轉換部70之下部電極71之蓄積電極71B經由上部第7接點79D連接有墊69C。
於在內部形成有貫通電極34X及貫通電極34Y之貫通孔30H1、30H2之側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貫通孔30H同樣地,在該側面形成有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位面(面30S1)之第1介電體膜26a相比膜厚為薄之第2介電體膜26b。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B中採用積層有2個有機光電轉換部20、70、及1個無機光電轉換部32之構成,作為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及在供與有機光電轉換部20、70分別電性連接之貫通電極34X、34Y貫通之貫通孔30H1、30H2之側面形成的介電體膜26,將形成於貫通孔30H1、30H2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之膜厚設計為較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之膜厚更薄地形成。藉此,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3.第3實施形態> 圖15係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光電轉換元件(攝像元件10C)之剖面構成者。攝像元件10C例如係在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之電子機器之CMOS圖像感測器等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中構成為1個像素(單位像素P)者。本實施形態之有機光電轉換部80之具有依序積層有下部電極81、光電轉換層24、及上部電極25之構成,且下部電極81在像素內形成為固體膜之點與上述第1、第2實施形態不同。
攝像元件10C係就每一單位像素P在縱向方向積層有1個有機光電轉換部80、及2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者。有機光電轉換部80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係選擇性地檢測互不相同之波長頻帶之光並進行光電轉換者。具體而言,在有機光電轉換部80中,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取得例如綠色(G)之色信號。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上設置有多層配線層90。多層配線層90例如具有在絕緣層94內積層有配線層91、92、93之構成。
有機光電轉換部80係吸收與選擇性波長頻帶(例如450 nm以上650 nm以下)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波長頻帶對應之光且產生電子-正電洞對的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有機光電轉換部80如上述般例如由對向配置之下部電極81及上部電極25、以及設置於下部電極81與上部電極25之間之光電轉換層24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有機光電轉換部80如圖15所示般除下部電極81在各像素內由固體膜形成以外,下部電極81、光電轉換層24及上部電極25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光電轉換部20同樣之構成。
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例如設置有:浮動擴散(浮動擴散層)FD1、FD2、FD3、縱型電晶體(傳送電晶體)Tr1、傳送電晶體Tr2、放大電晶體(調變元件)AMP、及重置電晶體RST。
縱型電晶體Tr1係朝浮動擴散部FD1傳送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產生並蓄積之與藍色對應之信號電荷之傳送電晶體。由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形成於距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較深之位置,故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傳送電晶體較佳為由縱型電晶體Tr1構成。傳送電晶體Tr2係朝浮動擴散部FD2傳送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產生並蓄積之與紅色對應之信號電荷者,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放大電晶體AMP係將在有機光電轉換部80產生之電荷量調變為電壓之調變元件,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重置電晶體RST係重置自有機光電轉換部80朝浮動擴散部FD3傳送之電荷者,由例如MOS電晶體構成。
下部第1接點95及下部第2接點96例如由PDAS(Phosphorus Doped Amorphous Silicon,摻磷非晶矽)等之經摻雜之矽材料、或鋁(Al)、鎢(W)、鈦(Ti)、鈷(Co)、鉿(Hf)、鉭(Ta)等之金屬材料構成。
在攝像元件10C中,如下述般取得各色之信號。
(由有機光電轉換部80進行之綠色信號之取得) 在朝攝像元件10C入射之光中,首先,綠色光在有機光電轉換部80中被選擇性地檢測(吸收),並被光電轉換。
有機光電轉換部80經由貫通電極34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及浮動擴散部FD3。因而,在有機光電轉換部80產生之電子-電子對中之電子自下部電極81側被取出,經由貫通電極34朝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面30S2)側被傳送,並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3。與其同時,利用放大電晶體AMP將在有機光電轉換部80產生之電荷量調變為電壓。
又,在浮動擴散部FD3之近鄰配置有重置電晶體RST之重置閘極Grst。藉此,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3之電荷由重置電晶體RST重置。
此處,由於有機光電轉換部80經由貫通電極34不僅連接於放大電晶體AMP也連接於浮動擴散部FD3,故可利用重置電晶體RST容易地重置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3之電荷。
相對於此,在貫通電極34與浮動擴散部FD3未被連接時,難以重置蓄積於浮動擴散部FD3之電荷,而形成為施加較大之電壓而朝上部電極25側抽出該電荷。因而,有光電轉換層24蒙受損傷之虞。又,由於可實現在短時間內之重置之構造招致暗時雜訊之增大,而變為妥協,故該構造是為困難。
(由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進行之藍色信號、紅色信號之取得) 繼而,透過有機光電轉換部80之光中之藍色光及紅色光分別依序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中及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被吸收且光電轉換。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中,與入射之藍色光對應之電子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之n區域,所蓄積之電子藉由縱型電晶體Tr1而朝浮動擴散部FD1被傳送。同樣地,在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中,與入射之紅色光對應之電子蓄積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R之n區域,所蓄積之電子藉由傳送電晶體Tr2而朝浮動擴散部FD2被傳送。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10C中,將構成有機光電轉換部80之下部電極81形成為固體膜,作為在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及在供與有機光電轉換部80電性連接之貫通電極34貫通之貫通孔30H之側面形成之介電體膜26,將形成於貫通孔30H之側面之第2介電體膜26b之膜厚設計為較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第1介電體膜26a之膜厚更薄地形成。藉此,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4.變化例> (4-1.變化例1) 圖16係顯示本發明之變化例1之攝像元件(攝像元件10D)之剖面構成者。攝像元件10D例如係在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之電子機器之CMOS圖像感測器等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中構成為1個像素(單位像素P)者。本變化例之攝像元件10D係將設置於作為受光面之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第1介電體膜66a局部地形成為厚膜者。具體而言,第1介電體膜66a例如具有將與埋入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內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對應之區域形成為厚膜之構成。
本變化例之第1介電體膜66a可以單層膜成膜,將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對應之區域形成為較其他區域為厚膜,但可如圖16所示般形成為介電體膜66A與介電體膜66B之積層膜。此外,介電體膜66A及介電體膜66B既可利用相同之材料形成,也可利用不同之材料形成。
如上述般,在本變化例之攝像元件10D中,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之第1介電體膜66a設計為僅將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對應之區域以厚膜形成。如此,即便將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面30S1)上之第1介電體膜66a局部地厚膜化,也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4-2.變化例2) 圖17係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變化例2之攝像元件(攝像元件10E)之主要部分之構成者。在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及變化例1中顯示貫通電極34就每一像素設置之例,但貫通電極34之形成位置不限定於此。例如,可對於2個以上之像素各設置1個,如圖17所示般,可在設置於例如像素部1a(像素區域)之周圍之周邊部1b(周邊區域)形成。
<5.應用例> (應用例1) 圖18係顯示將在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或變化例)中所說明之攝像元件10A(或攝像元件10B~10B)用於各像素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之整體構成者。該攝像裝置1係CMOS圖像感測器,在半導體基板30上具有作為攝像區域之像素部1a,且在該像素部1a之周邊區域例如具有包含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行掃描部134及系統控制部132的周邊電路部130。
像素部1a例如具有呈行列狀二維配置之複數個單位像素P(相當於攝像元件10)。在該單位像素P中,例如就每一像素列配線有像素驅動線Lread(具體而言行選擇線及重置控制線),就每一像素行配線有垂直信號線Lsig。像素驅動線Lread係傳送用於自像素讀出信號之驅動信號者。像素驅動線Lread之一端連接於與列掃描部131之各列對應之輸出端。
列掃描部131係由移位暫存器及位址解碼器等構成,以例如列單位驅動像素部1a之各單位像素P之像素驅動部。自由列掃描部131選擇掃描之像素列之各單位像素P輸出之信號經由垂直信號線Lsig各者朝水平選擇部133被供給。水平選擇部133係由就每一垂直信號線Lsig設置之放大器及水平選擇開關等構成。
行掃描部134係由移位暫存器及位址解碼器等構成,掃描且依次驅動水平選擇部133之各水平選擇開關者。藉由該行掃描部134之選擇掃描,而經由垂直信號線Lsig各者傳送之各像素之信號依次朝水平信號線135被輸出,並經由該水平信號線135朝半導體基板30之外部被傳送。
包含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行掃描部134及水平信號線135之電路部分可直接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上,或可配設於外部控制IC。又,該等電路部分可形成於由纜線等連接之其他基板。
系統控制部132係接收自半導體基板30之外部賦予之時脈、及指令動作模式之資料等,且輸出攝像裝置1之內部資訊等之資料者。系統控制部132更具有產生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產生器,基於由該時序產生器產生之各種時序信號進行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及行掃描部134等之周邊電路之驅動控制。
(應用例2) 上述攝像裝置1可應用於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或視訊攝影機等之照相機系統、或是具備攝像功能之行動電話等之具備攝像功能之所有類型之電子機器。在圖19中,作為其一例,顯示電子機器2(照相機)之概略構成。該電子機器2係可拍攝例如靜畫或動畫之視訊攝影機,具有:攝像裝置1、光學系統(光學透鏡)310、快門裝置311、驅動攝像裝置1及快門裝置311之驅動部313、及信號處理部312。
光學系統310係將來自被攝體之像光(入射光)朝攝像裝置1之像素部1a導引者。該光學系統310可由複數個光學透鏡構成。快門裝置311係控制對攝像裝置1之光照射期間及遮光期間者。驅動部313係控制攝像裝置1之傳送動作及快門裝置311之快門動作者。信號處理部312係對於自攝像裝置1輸出之信號進行各種信號處理者。信號處理後之影像信號Dout被記憶於記憶體等記憶媒體、或朝監視器等輸出。
再者,上述攝像裝置1也可應用於下述電子機器(膠囊型內視鏡10100及車輛等之移動體)。
(應用例3) <對於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應用例> 再者,本發明之技術(本發明)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20係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本發明)的利用膠囊型內視鏡之患者之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
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係由膠囊型內視鏡10100、及外部控制裝置10200構成。
膠囊型內視鏡10100在檢查時由患者吞嚥。膠囊型內視鏡10100具有攝像功能及無線通訊功能,在直至自患者被自然排出為止之期間,藉由蠕動運動等在胃或腸等器官之內部移動,且以特定之間隔依次拍攝該器官之內部之圖像(以下稱為體內圖像),並對體外之外部控制裝置10200依次無線發送針對該體內圖像之資訊。
外部控制裝置10200統括地控制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之動作。且,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接收針對自膠囊型內視鏡10100發送而來之體內圖像之資訊,基於接收之針對體內圖像之資訊產生用於將該體內圖像顯示於顯示裝置(未圖示)之圖像資料。
在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中,如上述般,在膠囊型內視鏡10100自被吞嚥直至被排出為止之期間,可隨時獲得拍攝患者體內之狀況之體內圖像。
針對膠囊型內視鏡10100及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構成及功能更詳細地說明。
膠囊型內視鏡10100具有膠囊型殼體10101,在該殼體10101內收納有: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饋電部10115、電源部10116、及控制部10117。
光源部10111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對於攝像部10112之拍攝視野照射光。
攝像部10112係由攝像元件、及包含設置於該攝像元件之前段之複數個透鏡之光學系統構成。對作為觀察對象之生物體組織照射之光之反射光(以下稱為觀察光)由該光學系統集光,並朝該攝像元件入射。在攝像部10112中,於該攝像元件中,入射至其之觀察光被光電轉換,而產生與該觀察光對應之圖像信號。由攝像部10112產生之圖像信號對圖像處理部10113提供。
圖像處理部10113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處理器構成,對於由攝像部10112產生之圖像信號進行各種信號處理。圖像處理部10113將實施完信號處理之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對無線通訊部10114提供。
無線通訊部10114對於由圖像處理部10113實施完信號處理之圖像信號進行調變處理等特定之處理,將該圖像信號經由天線10114A朝外部控制裝置10200發送。又,無線通訊部10114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經由天線10114A接收與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驅動控制相關之控制信號。無線通訊部10114對控制部10117提供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接收之控制信號。
饋電部10115係由受電用之天線線圈、自在該天線線圈產生之電流再生電力之電力再生電路、及升壓電路等構成。在饋電部10115中,利用所謂之非接觸充電之原理產生電力。
電源部10116係由二次電池構成,蓄積由饋電部10115產生之電力。在圖20中,為了避免圖式變複雜,而省略表示來自電源部10116之電力之供給目的地之箭頭等之圖示,蓄積於電源部10116之電力朝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及控制部10117被供給,可用於其等之驅動。
控制部10117係由CPU等之處理器構成,依照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發送之控制信號適宜地控制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及饋電部10115之驅動。
外部控制裝置10200係由CPU、GPU等之處理器、或混載有處理器及記憶體等記憶元件之微電腦或控制基板等構成。外部控制裝置10200藉由對於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控制部10117經由天線10200A發送控制信號而控制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動作。在膠囊型內視鏡10100中,例如,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光源部10111之對於觀察對象之光之照射條件。又,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攝像條件(例如攝像部10112之圖框率、曝光值等)。又,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圖像處理部10113之處理之內容、或無線通訊部10114發送圖像信號之條件(例如發送間隔、發送圖像數等)。
又,外部控制裝置10200對於自膠囊型內視鏡10100發送之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而產生用於將所拍攝之體內圖像顯示於顯示裝置之圖像資料。作為該圖像處理,可進行例如顯影處理(解馬賽克處理)、高畫質化處理(頻帶強調處理、超解析處理、NR(Noise reduction,雜訊降低)處理及/或手抖修正處理等)、以及/或放大處理(電子變焦處理)等各種信號處理。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控制顯示裝置之驅動,基於產生之圖像資料產生所拍攝之體內圖像。或,外部控制裝置10200可使產生之圖像資料記錄於記錄裝置(未圖示),或朝印刷裝置(未圖示)印刷輸出。
以上,針對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例如攝像部10112。藉此,檢測精度提高。
(應用例4) <對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應用例> 本發明之技術(本發明)可對於各種產品應用。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21係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本發明)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
在圖21中圖示手術者(醫生)11131利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病床11133上之患者11132進行手術之狀況。如圖示般,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係由內視鏡11100、氣腹管11111及能量處置具11112等其他手術器具11110、支持內視鏡11100之支持臂裝置11120、及搭載有用於內視鏡下手術之各種裝置之手推車11200構成。
內視鏡11100係由將距前端特定之長度之區域插入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鏡筒11101、及連接於鏡筒11101之基端之照相機頭11102構成。在圖示之例中圖示構成為具有剛性鏡筒11101之所謂之剛性鏡的內視鏡11100,但內視鏡11100可構成為具有撓性鏡筒之所謂之撓性鏡。
在鏡筒11101之前端設置有嵌入有物鏡之開口部。在內視鏡11100連接有光源裝置11203,由該光源裝置11203產生之光由在鏡筒11101之內部延伸設置之光導導光至該鏡筒之前端,並經由物鏡朝向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觀察對象照射。此外,內視鏡11100既可為直視鏡,也可為斜視鏡或側視鏡。
在照相機頭11102之內部設置有光學系統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之反射光(觀察光)藉由該光學系統而在該攝像元件集光。藉由該攝像元件對觀察光進行光電轉換,產生與觀察光對應之電氣信號、亦即與觀察像對應之圖像信號。該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朝照相機控制單元(CCU:Camera Control Unit)11201被發送。
CCU 11201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及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構成,統括地控制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之動作。再者,CCU 11201自照相機頭11102接收圖像信號,對該圖像信號實施例如顯影處理(解馬賽克處理)等用於顯示基於該圖像信號之圖像之各種圖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藉由來自CCU 11201之控制而顯示基於由該CCU 11201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的圖像。
光源裝置11203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對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等時之照射光。
輸入裝置11204係相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之輸入介面。使用者可經由輸入裝置1120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資訊之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變更內視鏡11100之攝像條件(照射光之種類、倍率及焦距等)之意旨之指示等。
處置具控制裝置11205控制用於組織之燒灼、切開或血管之封堵等之能量處置具11112之驅動。氣腹裝置11206在確保內視鏡11100之視野及確保手術者之作業空間之目的下,為了使患者11132之體腔膨脹,而經由氣腹管11111將氣體送入該體腔內。記錄器11207係可記錄與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印表機11208係可以文字、圖像或圖等各種形式印刷與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
此外,對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時之照射光之光源裝置11203可由包含例如LED、雷射光源或由其等之組合構成之白色光源構成。在由RGB雷射光源之組合構成白色光源時,由於能夠高精度地控制各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序,故在光源裝置11203中可進行攝像圖像之白平衡之調整。又,此時,藉由時分地對觀察對象照射來自RGB雷射光源各者之雷射光,與該照射時序同步地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而也可時分地拍攝與RGB各者對應之圖像。根據該方法,即便在該攝像元件不設置彩色濾光器,也可獲得彩色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以每隔特定之時間變更輸出之光之強度之方式控制該驅動。與該光之強度之變更之時序同步地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而時分地取得圖像,藉由合成該圖像而可產生所謂之無發黑及泛白之高動態範圍之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可供給與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特定之波長頻帶下之光。在特殊光觀察中,例如,藉由利用生物體組織之光之吸收之波長依賴性,與一般之觀察時之照射光(亦即白色光)相比照射窄頻之光,而進行以高對比度拍攝黏膜表層之血管等之特定之組織之所謂之窄頻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窄頻影像)。或,在特殊光觀察中,可進行利用藉由照射激發光而產生之螢光獲得圖像之螢光觀察。在螢光觀察中,可進行對生物體組織照射激發光而觀察來自該生物體組織之螢光(自身螢光觀察)、或對生物體組織局部注射靛氰綠(ICG)等之試劑且對該生物體組織照射與該試劑之螢光波長對應之激發光而獲得螢光像等。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可供給與此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窄頻光及/或激發光。
圖22係顯示圖21所示之照相機頭11102及CCU 11201之功能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
照相機頭11102具有:透鏡單元11401、攝像部11402、驅動部11403、通訊部11404、及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CCU 11201具有:通訊部11411、圖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照相機頭11102與CCU 11201藉由傳送纜線11400可相互通訊地連接。
透鏡單元11401係設置於與鏡筒11101之連接部之光學系統。自鏡筒11101之前端擷取入之觀察光被導光至照相機頭11102,而朝該透鏡單元11401入射。透鏡單元11401係組合有包含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之複數個透鏡而構成。
構成攝像部11402之攝像元件既可為1個(所謂之單板式),也可為複數個(所謂之多板式)。在攝像部11402以多板式構成時,例如由各攝像元件產生與RGB各者對應之圖像信號,藉由將其等合成而可獲得彩色圖像。或,攝像部11402可構成為具有用於分別取得與3D(dimensional,維度)顯示對應之右眼用及左眼用之圖像信號的1對攝像元件。藉由進行3D顯示,而手術者11131可更正確地掌握手術部位之生物體組織之深度。此外,在攝像部11402以多板式構成時,與各攝像元件對應地,透鏡單元11401也可設置複數個系統。
又,攝像部11402可不一定設置於照相機頭11102。例如,攝像部11402可在鏡筒11101之內部設置於物鏡之正後方。
驅動部11403係由致動器構成,藉由來自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之控制,而使透鏡單元11401之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沿光軸移動特定之距離。藉此,可適宜地調整由攝像部11402拍攝之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
通訊部11404係由用於在與CCU 11201之間發送接收各種資訊之通訊裝置構成。通訊部11404將自攝像部11402獲得之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經由傳送纜線11400朝CCU 11201發送。
又,通訊部11404自CCU 11201接收用於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並對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供給。在該控制信號中例如包含指定攝像圖像之圖框率之意旨之資訊、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意旨之資訊、以及/或指定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之意旨之資訊等與攝像條件相關之資訊。
此外,上述之圖框率或曝光值、倍率、焦點等攝像條件既可由使用者適宜地指定,也可基於所取得之圖像信號由CCU 11201之控制部11413自動地設定。在後者之情形下,在內視鏡11100搭載有所謂之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AF(Auto Focus,自動對焦)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功能。
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基於經由通訊部11404接收之來自CCU 11201之控制信號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驅動。
通訊部11411係由用於在與照相機頭11102之間發送接收各種資訊之通訊裝置構成。通訊部11411接收自照相機頭11102經由傳送纜線11400發送之圖像信號。
又,通訊部11411對照相機頭11102發送用於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圖像信號或控制信號可藉由電氣通訊或光通訊等發送。
圖像處理部11412對自照相機頭11102發送之作為RAW資料之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
控制部11413進行與由內視鏡11100進行之手術部位等之攝像、及由手術部位等之攝像獲得之攝像圖像之顯示相關之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產生用於控制照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
又,控制部11413基於由圖像處理部11412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拍攝到手術部位等之攝像圖像。此時,控制部11413可利用各種圖像辨識技術辨識攝像圖像內之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11413藉由檢測攝像圖像中所含之物體之邊緣之形狀或顏色等,而可辨識鑷子等手術器具、特定之生物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具11112之使用時之霧氣等。控制部11413可在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攝像圖像時,利用該辨識結果使各種手術支援資訊重疊顯示於該手術部位之圖像。藉由重疊顯示手術支援資訊,對手術者11131予以提示,而可減輕手術者11131之負擔,而手術者11131準確地進行手術。
連接照相機頭11102及CCU 11201之傳送纜線11400可為與電氣信號之通訊對應之電氣信號纜線、與光通訊對應之光纖、或其等之複合纜線。
此處,在圖示之例中,可利用傳送纜線11400以有線進行通訊,但照相機頭11102與CCU 11201之間之通訊可以無線進行。
以上,針對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1402。藉由對攝像部11402應用本發明之技術,而檢測精度提高。
此外,此處,作為一例針對內視鏡手術系統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此外可應用於例如顯微鏡手術系統等。
(應用例5) <對於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實現為搭載於汽車、電力機動車、混合動力機動車、自動二輪車、自行車、個人移動性裝置、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建設機械、農業機械(曳引機器)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
圖23係顯示作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之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在圖23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綜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綜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相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之用於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於將驅動力朝車輪傳遞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的控制裝置而發揮功能。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裝備於車體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無鑰匙進入系統、智慧型鑰匙系統、動力車窗裝置、或前照燈、尾燈、煞車燈、方向指示燈或霧燈等之各種燈之控制裝置而發揮功能。該情形下,對於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可輸入有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式裝置發出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而控制車輛之車門鎖閉裝置、動力車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之外部之資訊。例如,在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有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接收所拍攝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可基於所接收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收光且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氣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既可將電氣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也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所接收之光既可為可視光,也可為紅外線等之非可視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連接有例如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包含例如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既可算出駕駛者之疲勞度或集中度,也可判別駕駛者是否打瞌睡。
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且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車輛之碰撞避免或衝擊緩和、基於車距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之車道脫離警告等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之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而可進行以在不依賴於駕駛者之操作下自主地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與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到之前方車或對向車之位置相應而控制前照燈,而可進行將遠光切換為近光等之以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朝可針對車輛之乘客或車外視覺性或聽覺性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在圖23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音訊揚聲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錶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可包含機上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24係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在圖24中,作為攝像部12031,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設置於例如車輛12100之前端突出部、側視鏡、後保險杠、後背門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之位置。前端突出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1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前方之圖像。側視鏡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杠或後背門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後方之圖像。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用於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信號燈、交通標誌或車道等之檢測。
又,在圖24中,顯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顯示設置於前端突出部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顯示分別設置於側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顯示設置於後保險杠或後背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重疊由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之圖像資料,而可取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既可為含有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相機,也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根據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求得至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之各立體物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性變化(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而可在尤其是位於車輛12100之前進路上之最近之立體物中,將朝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之速度(例如0 km/h以上)行進之立體物作為前方車抽出。進而,微電腦12051設定針對前方車之近前預先設定必須確保之車距,而可進行自動制動控制(亦包含追隨停止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步控制)等。如此般可進行以在不依賴於駕駛者之操作下自主地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可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將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為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並抽出,且用於障礙物之自動回避。例如,微電腦12051將車輛12100之周邊之障礙物識別為車輛12100之駕駛員能夠視認之障礙物及難以視認之障礙物。而後,微電腦12051判斷顯示與各障礙物之碰撞之危險度之碰撞風險,在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碰撞可能性之狀況時,藉由經由音訊揚聲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員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躲避操舵,而可進行用於避免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定在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有行人而辨識行人。如此之行人之辨識藉由例如抽出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之特徵點之程序、針對顯示物體之輪廓之一系列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別是否為行人之程序而進行。微電腦12051當判定在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有行人,且辨識為行人時,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針對該被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用於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顯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所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舉出第1~第3實施形態及變化例1、2、以及應用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內容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等,可進行各種變化。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攝像元件,採用使檢測綠色光之有機光電轉換部20與分別檢測藍色光、紅色光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積層之構成,但本發明內容不限定於此構造。亦即,既可在有機光電轉換部中檢測紅色光或藍色光,也可在無機光電轉換部中檢測綠色光。
又,該等有機光電轉換部及無機光電轉換部之數目及其比率也無限定,可僅憑藉有機光電轉換部獲得複數個顏色之色信號。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等中,顯示作為構成下部電極21之複數個電極,由讀出電極21A及蓄積電極21B之2個電極構成之例,但除此以外,可設置傳送電極或排出電極等之3個或4個以上之電極。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終極而言僅為例示而並非被限定者,且可具有其他效果。
此外,本發明內容可為如以下之構成。 (1) 一種攝像元件,其具備: 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前述一個面與前述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 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 貫通電極,其與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前述貫通孔內貫通前述半導體基板; 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 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前述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2) 如前述(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更在前述另一面側具有放大電晶體及浮動擴散層;且 前述貫通電極與前述放大電晶體及前述浮動擴散層之至少一者電性連接。 (3) 如前述(1)或(2)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及前述第2介電體膜之至少一者包含積層膜。 (4) 如前述(1)至(3)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之前述第1膜厚為10 nm以上1000 nm以下;且 前述第2介電體膜之前述第2膜厚為1 nm以上200 nm以下。 (5) 如前述(1)至(4)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具有就前述半導體基板上之每一區域不同之膜厚。 (6) 如前述(1)至(5)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埋入形成有第2光電轉換部;且 前述第1介電體膜之前述第2光電轉換部上之膜厚較前述貫通電極之周圍之區域之膜厚為厚。 (7) 如前述(1)至(6)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係利用就前述半導體基板上之每一區域不同之材料形成。 (8) 如前述(1)至(7)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及前述第2介電體膜包含具有負的固定電荷之材料及與前述半導體基板相比帶隙為寬之半導體材料或導電材料中至少1種。 (9) 如前述(1)至(8)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2介電體膜在前述一個面之附近與前述另一面之附近具有不同之膜厚;且 前述一個面之附近之膜厚較前述另一面之附近之膜厚為厚。 (10) 如前述(1)至(9)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貫通電極在前述貫通孔內於周圍具有絕緣膜。 (11) 如前述(1)至(10)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在平面方向具有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貫通電極就每一前述像素設置。 (12) 如前述(1)至(11)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在平面方向具有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貫通電極相對於2個以上之像素各設置1個。 (13) 如前述(1)至(12)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平面方向具有像素區域及包圍前述像素區域之周邊區域;且 前述貫通電極設置於周邊區域。 (14) 如前述(1)至(13)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具有:對向配置之第1電極及第2電極、以及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之有機光電轉換層,且前述第1電極包含複數個電極。 (15) 如前述(6)至(14)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內部更具有積層於第2光電轉換部之第3光電轉換部。 (16) 如前述(6)至(14)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更具有積層於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之第3光電轉換部。 (17) 如前述(1)至(16)中任一項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另一面形成有多層配線層。 (18)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分別設置有1個或複數個攝像元件之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攝像元件具有: 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前述一個面與前述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 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 貫通電極,其與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前述貫通孔內貫通前述半導體基板; 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 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前述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本發明申請案係以在日本專利廳於2018年7月1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編號2018-134286號為基礎而主張其優先權者,並藉由參照該發明申請案之全部內容而援用於本發明申請案。
雖然只要係熟悉此項技術者根據設計方面之要件及其他要因即可想到各種修正、組合、子組合、及變更,但可理解為其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之範圍及其均等物之範圍內。
1:攝像裝置 1a:像素部(像素區域) 1b:周邊部攝像元件 2:電子機器(照相機) 10A:攝像元件 10B:攝像元件 10C:攝像元件 10D:攝像元件 10E:攝像元件 20:有機光電轉換部 21:下部電極(第1電極) 21A:讀出電極 21B:蓄積電極 22:絕緣層 22H:開口 23:半導體層 24:光電轉換層 25:上部電極(第2電極) 26:介電體膜 26A:介電體膜 26a:第1介電體膜 26a1:第1介電體膜 26a2:第1介電體膜 26B:介電體膜 26b:第2介電體膜 26b1:第2介電體膜 26b2:第2介電體膜 27:絕緣膜 27H:貫通孔 28:層間絕緣層 29A:上部第1接點 29B:上部第2接點 29C:上部第3接點 30:半導體基板 30H:貫通孔 30H2:貫通孔 30S1:第1面/面 30S2:第2面/面 31:p井 32:無機光電轉換部 32B:無機光電轉換部 32R:無機光電轉換部 33:閘極絕緣層 34:貫通電極 34A:通道形成區域 34B:源極/汲極區域 34C:源極/汲極區域 34X:貫通電極 34x:導電膜 34Y:貫通電極 35A:通道形成區域 35B:源極/汲極區域 35C:源極/汲極區域 36A:通道形成區域 36B:區域、源極/汲極區域 36B1:源極/汲極區域 36B2:源極/汲極區域 36C:源極/汲極區域 37C:區域 38C:區域 39A:墊部 39B:墊部 40:多層配線 41:配線層 41A:連接部 42:配線層 43:配線層 44:絕緣層 45:下部第1接點 46:下部第2接點 47:閘極配線層 51:保護層 52:遮光膜 53:晶片上透鏡 60:電壓施加電路 66A:介電體膜 66a:電壓施加電路 66B:介電體膜 69A:墊部 69B:墊部 69C:墊部 70:有機光電轉換部 71:有機光電轉換部 71A:讀出電極 71B:蓄積電極 72:絕緣層 73:半導體層 74:光電轉換層 75:上部電極 79A:上部第4接點 79B:上部第5接點 79C:上部第6接點 79D:上部第7接點 80:有機光電轉換部 81:下部電極 90:多層配線層 91:配線層 92:配線層 93:配線層 94:絕緣層 95:下部第1接點 96:下部第2接點 100:區域 110:像素讀出電路 120:像素驅動電路 130:貫通孔 131:列掃描部 132:系統控制部 133:水平選擇部 134:行掃描部 135:水平信號線 1110:貫通電極 1121:絕緣膜 1122:絕緣膜 10001:體內資訊取得系統 10100:膠囊型內視鏡 10101:膠囊型殼體/殼體 10111:光源部 10112:攝像部 10113:圖像處理部 10114:無線通訊部 10114A:天線 10115:饋電部 10116:電源部 10117:控制部 10200:外部控制裝置 10200A:天線 11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照相機頭 11110:手術器具 11111:氣腹管 11112:能量處置具 11120:支持臂裝置 11131:手術者/醫生 11132:患者 11133:病床 11200:手推車 11201:照相機控制單元/CCU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具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記錄器 11208:印表機 11400:傳送纜線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訊部 11405:照相機頭控制部 11411:通訊部 11412:圖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訊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綜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音訊揚聲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錶板 12100:車輛 12101:攝像部 12102:攝像部 12103:攝像部 12104:攝像部 12105:攝像部 12111:攝像範圍 12112:攝像範圍 12113:攝像範圍 12114:攝像範圍 AMP:放大電晶體(調變元件) Dout:影像信號 FD:浮動擴散部 FD1:浮動擴散部(浮動擴散層) FD2:浮動擴散部(浮動擴散層) FD3:浮動擴散部(浮動擴散層) Gamp:閘極 Grst:重置閘極 Gsel:閘極 Gtrs2:閘極 Gtrs3:閘極 Lread:像素驅動線 Lsig:垂直信號線 P:單位像素 PR:光阻劑 RST:重置電晶體、重置信號 RST1:重置線 RST2:重置線 RST3:重置線 r3:外徑 S1:光入射側 S2:配線層側 SEL:選擇電晶體 SEL1:選擇線 SEL2:選擇線 SEL3:選擇線 TG2:傳送閘極線 TG3:傳送閘極線 TR1sel:選擇電晶體 Tr1:縱型電晶體(傳送電晶體) Tr1rst:重置電晶體 TR2amp:放大電晶體 TR2trs:傳送電晶體 TR2rst:重置電晶體 TR2sel:選擇電晶體 Tr2:傳送電晶體 TR3amp:放大電晶體 TR3trs:傳送電晶體 TR3rst:重置電晶體 TR3sel:選擇電晶體 Tr3:傳送電晶體 t1~t3:時序 VDD:電源/電源電壓 VSL1:信號線(資料輸出線) VSL2:信號線(資料輸出線) VSL3:信號線(資料輸出線) W1:第1膜厚 W2:第2膜厚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之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整體構成之圖。 圖3係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等效電路圖。 圖4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下部電極及構成控制部之電晶體之配置的示意圖。 圖5A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介電體膜之貫通電極之周邊之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5B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介電體膜之貫通電極之周邊之構成之另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5C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介電體膜之貫通電極之周邊之構成之又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5D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介電體膜之貫通電極之周邊之構成之再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6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 圖7係顯示接續圖6之工序之剖視圖。 圖8係顯示接續圖7之工序之剖視圖。 圖9係顯示接續圖8之工序之剖視圖。 圖10係顯示接續圖9之工序之剖視圖。 圖11係顯示接續圖10之工序之剖視圖。 圖12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元件之一動作例之時序圖。 圖13係用於說明貫通電極之電容之示意圖。 圖1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之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5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元件之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6係顯示本發明之變化例1之攝像元件之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7係顯示本發明之變化例2之攝像元件之主要部分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8係顯示將圖1等所示之攝像元件用作像素之攝像裝置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19係顯示利用圖18所示之攝像裝置之電子機器(照相機)之一例的功能方塊圖。 圖20係顯示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1係顯示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2係顯示照相機頭及CCU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3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4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10A:攝像元件
20:有機光電轉換部
21:下部電極(第1電極)
21A:讀出電極
21B:蓄積電極
22:絕緣層
22H:開口
23:半導體層
24:光電轉換層
25:上部電極(第2電極)
26:介電體膜
26a:第1介電體膜
26b:第2介電體膜
27:絕緣膜
28:層間絕緣層
29A:上部第1接點
29B:上部第2接點
29C:上部第3接點
30:半導體基板
30H:貫通孔
30S1:第1面/面
30S2:第2面/面
31:p井
32B:無機光電轉換部
32R:無機光電轉換部
33:閘極絕緣層
34:貫通電極
34A:通道形成區域
34B:源極/汲極區域
34C:源極/汲極區域
35A:通道形成區域
35B:源極/汲極區域
35C:源極/汲極區域
36A:通道形成區域
36B:區域、源極/汲極區域
36C:源極/汲極區域
37C:區域
38C:區域
39A:墊部
39B:墊部
40:多層配線
41:配線層
41A:連接部
42:配線層
43:配線層
44:絕緣層
45:下部第1接點
46:下部第2接點
47:閘極配線層
51:保護層
52:遮光膜
53:晶片上透鏡
AMP:放大電晶體(調變元件)
Gamp:閘極
Grst:重置閘極
Gsel:閘極
Gtrs2:閘極
Gtrs3:閘極
RST:重置電晶體、重置信號
S1:光入射側
S2:配線層側
SEL:選擇電晶體
Tr2:傳送電晶體
Tr3:傳送電晶體

Claims (18)

  1. 一種攝像元件,其具備: 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前述一個面與前述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 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 貫通電極,其與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前述貫通孔內貫通前述半導體基板; 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 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前述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更在前述另一面側具有放大電晶體及浮動擴散層;且 前述貫通電極與前述放大電晶體及前述浮動擴散層之至少一者電性連接。
  3.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及前述第1介電體膜之至少一者包含積層膜。
  4.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之前述第1膜厚為10 nm以上1000 nm以下;且 前述第2介電體膜之前述第2膜厚為1 nm以上200 nm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具有就前述半導體基板上之每一區域不同之膜厚。
  6.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埋入形成有第2光電轉換部;且 前述第1介電體膜之前述第2光電轉換部上之膜厚較前述貫通電極之周圍之區域之膜厚為厚。
  7.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係利用就前述半導體基板上之每一區域不同之材料形成。
  8.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介電體膜及前述第2介電體膜包含具有負的固定電荷之材料及與前述半導體基板相比帶隙為寬之半導體材料或導電材料中至少1種。
  9.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2介電體膜在前述一個面之附近與前述另一面之附近具有不同之膜厚;且 前述一個面之附近之膜厚較前述另一面之附近之膜厚為厚。
  10.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貫通電極在前述貫通孔內於周圍具有絕緣膜。
  11.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在平面方向具有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貫通電極就每一前述像素設置。
  12.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在平面方向具有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貫通電極相對於2個以上之像素各設置1個。
  13.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平面方向具有像素區域及包圍前述像素區域之周邊區域;且 前述貫通電極設置於周邊區域。
  14.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具有:對向配置之第1電極及第2電極、以及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之有機光電轉換層,且前述第1電極包含複數個電極。
  15. 如請求項6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內部更具有積層於第2光電轉換部之第3光電轉換部。
  16. 如請求項6之攝像元件,其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更具有積層於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之第3光電轉換部。
  17. 如請求項1之攝像元件,其中在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另一面形成有多層配線層。
  18.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分別設置有1個或複數個攝像元件之複數個像素;且 前述攝像元件具有: 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對向之一個面及另一面,且具有將前述一個面與前述另一面之間貫通之貫通孔; 第1光電轉換部,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之上方; 貫通電極,其與前述第1光電轉換部電性連接,且在前述貫通孔內貫通前述半導體基板; 第1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一個面,且具有第1膜厚;及 第2介電體膜,其設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側面,且具有較前述第1膜厚為薄之第2膜厚。
TW108124198A 2018-07-17 2019-07-10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TW2020136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4286 2018-07-17
JP2018134286 2018-07-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695A true TW202013695A (zh) 2020-04-01

Family

ID=69164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198A TW202013695A (zh) 2018-07-17 2019-07-10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73006A1 (zh)
JP (1) JP7433231B2 (zh)
CN (1) CN112385042A (zh)
DE (1) DE112019003626T5 (zh)
TW (1) TW202013695A (zh)
WO (1) WO2020017305A1 (zh)
ZA (1) ZA2023061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7733B (zh) * 2020-07-07 2021-11-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6609A (zh) * 2020-01-29 2022-08-02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固态成像元件和电子设备
WO2023223801A1 (ja) * 2022-05-17 2023-11-2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検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6123B2 (ja) * 2009-09-11 2013-10-02 株式会社東芝 裏面照射型固体撮像装置
JP6725231B2 (ja) 2015-10-06 2020-07-15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装置
CN107534749B (zh) * 2015-11-30 2020-03-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元件、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系统
JP2018060910A (ja) * 2016-10-05 2018-04-12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
JP7013209B2 (ja) 2016-12-14 2022-01-3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7733B (zh) * 2020-07-07 2021-11-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US11355518B2 (en) 2020-07-07 2022-06-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buried bias pads
US11973083B2 (en) 2020-07-07 2024-04-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mak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buried bias pa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17305A1 (ja) 2021-08-02
CN112385042A (zh) 2021-02-19
ZA202306108B (en) 2024-04-24
WO2020017305A1 (ja) 2020-01-23
DE112019003626T5 (de) 2021-05-27
JP7433231B2 (ja) 2024-02-19
US20210273006A1 (en)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92541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JP7372243B2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230018449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ter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JP7242655B2 (ja) 撮像素子の駆動方法
TWI827636B (zh) 固態攝像元件、固態攝像裝置及固態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
WO2019181456A1 (ja)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
KR20210124224A (ko) 촬상 소자 및 촬상 장치
JP7433231B2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8206837A (ja)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TW202143469A (zh)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TW202128727A (zh)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JP2019186500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3153308A1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検出装置
WO2021153628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