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1811A - 偵測器 - Google Patents

偵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1811A
TW202001811A TW108105893A TW108105893A TW202001811A TW 202001811 A TW202001811 A TW 202001811A TW 108105893 A TW108105893 A TW 108105893A TW 108105893 A TW108105893 A TW 108105893A TW 202001811 A TW202001811 A TW 2020018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or
inflow
detection
outflow opening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鷲頭佳祐
島津朋彥
土肥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99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86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10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43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1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181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1N15/075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2015/0042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 G01N2015/0046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in gas, e.g. smoke

Abstract

一種偵測器附接到天花板的安裝面,並具有面向安裝面的附接面,偵測器包括使煙霧流入的遮光空間、偵測煙霧流入遮光空間內的發光單元和光接收單元、容置發光單元、光接收單元和遮光空間的外罩、允許含煙霧氣體流入並流出遮光空間的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外罩中附接面的相對側,及導引氣體的主體側傾斜部件和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使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流入遮光空間。

Description

偵測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偵測器。
傳統上,已知的火災偵測器包括煙霧流入的煙霧偵測單元及容置該煙霧偵測單元的外罩(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火災偵測器安裝在例如天花板上,並允許氣體通過設置在外罩中的煙霧開口,流入和流出煙霧偵測單元,以偵測流入該煙霧偵測單元的氣體中之煙霧,從而確定一場火災。
引用清單:專利文獻1:JP-A-2011-248547
技術問題
然而,在傳統火災偵測器中,由於在煙霧偵測單元中設置曲徑,以遮擋煙霧偵測單元內部免受光照,因此煙霧偵測單元的內部壓力可能變得相對較高,並且從煙霧開口到煙霧偵測單元內部的氣體流入特性將會降低。因此,從通過改善氣體進入煙霧偵測單元內部的流入特性,可靠使煙霧流入煙霧偵測單元內部之觀點來看,存在改進的空間。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製作,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可靠使含有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偵測空間之偵測器。 問題的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並且達成目的,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偵測器為一偵測器,其包括:一偵測空間,其中一偵測目標流入其中;偵測構件,其偵測流入該偵測空間的該偵測目標;及容置部構件,其容置該偵測構件及該偵測空間。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1項,其中該偵測器為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安裝面之偵測器,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附接面,該偵測器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並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導引構件,其引導氣體,如此所述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2項,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3項,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具有隨著靠近該分離點而變窄的一開口區域。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1項,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內含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與流出該偵測空間;及導引構件,其導引氣體,如此在所述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之後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出該偵測空間之流動中,在該偵測空間至少內部產生複數層氣體流。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5項,其中該偵測器附接至一安裝物件的一安裝面,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一附接面,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並且產生該導引構件,以導引該氣體,如此產生至少在一第一層內的氣流及在一第二層內的氣流,並於該第一層的一附接面側上流動。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5或6項,其中該導引構件朝向該偵測空間內的一偵測點傾斜,該偵測目標在該偵測點上由該偵測構件所偵測。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1項,其中該偵測器為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安裝面之偵測器,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附接面,該偵測器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及/或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一防蟲網,其設置在該流入/流出開口的一側上。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項,其中該防蟲網設置在該容置部構件與一導引構件之間形成的一加速區域之下游,而該導引構件設置在與該附接面相對的一側上,其中該容置部構件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插入其間,該加速區域加速氣體,如此所述氣體流入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或9項,其中該防蟲網從該偵測空間的一內側覆蓋至少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至10項中的任一項,其中該防蟲網具有一平板形狀。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至11項中的任一項,其中該防蟲網與形成該偵測空間的一成形構件係一體成形。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至12項中的任一項,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並且設置一防蟲網以覆蓋設置在該分離點兩側上的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偵測器,其係依附專利範圍第8至13項中的任一項,其中該偵測目標為煙霧或一氧化碳。 本發明的有利功效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偵測器,通過包括該偵測空間、該偵測構件和該容置部構件,能可靠使包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偵測器,例如通過導引氣體使得該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可改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流入特性,如此可使內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偵測器,利用在該分離點兩側上設置該流入/流出開口,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例如可順暢執行氣體流入與流出。如此,可更可靠得允許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偵測器,因為隨著接近該分離點,該流入/流出開口的該開口區域變窄,例如使遠離該分離點的一側與靠近該分離點的一側之間有不同的氣體流速。如此,可順暢執行該氣體的流入與流出,並且可更可靠得將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導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偵測器,通過導引氣體,如此在該偵測空間的該內側上產生複數層氣體流,例如可使用該等複數層氣體流的層間之相互作用(例如,一層推另一層至該偵測空間背後的交互動作)來導引氣體。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能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偵測器,通過導引氣體,如此產生在該第一層的該附接面側上流動的該第一層內氣流及該第二層內氣流,例如氣體可通過該第一層與該第二層導引至該整個偵測空間。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能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尤其是,例如,因為運用該第一層內的該氣流,可將該第二層內的該氣流推入該偵測空間背面(即是,其上該偵測空間內氣體與該流入/流出開口分離之位置),則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能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偵測器,因為該導引構件朝向該偵測點傾斜,例如可導引氣體朝向該偵測點。因此,可改善該氣體內含的該偵測目標之偵測敏感度。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偵測器,當該流入/流出開口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設置時,一般來說,氣體沿著該安裝面移動的流速隨著與該安裝面正交的該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允許氣體在流速高的該側上流入及/或流出,因此可改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至該偵測空間的流動特性,並且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設置在該加速區域的下游,例如該氣體到達該防蟲網之前可充分加速,如此允許該氣體更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係構成該偵測空間內部覆蓋至少該流入/流出開口,例如從該偵測器的外部看不到該防蟲網。如此,可簡化該偵測器的外觀,並且改善該偵測器的設計。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具有例如平板形狀,該防蟲網具有一相對簡單的結構。如此,可降低該防蟲網的製造成本,或減少將該防蟲網附接至該偵測器的步驟數,並且可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與例如該成形構件係一體成形,在製造該偵測器的情況下,可省略將該防蟲網附接至該成形構件的附接操作。如此,可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偵測器,利用在該分離點兩側上設置該流入/流出開口,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例如可順暢執行氣體流入與流出。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可更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此外,因為只提供一防蟲網以覆蓋設置在該分離點兩側上的該流入/流出開口,例如,該防蟲網未設置給該流入/流出開口的每一者(即是,不需要提供複數個防蟲網)。如此,可減少該偵測器的組件數量,並且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偵測器,當該偵測目標為例如煙霧或一氧化碳,一般而言,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沿著該安裝面移動之流速隨著與該安裝面正交的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允許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在流速高的該側上流入及/或流出,因此可改善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至該偵測空間的流動特性,並且允許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可靠得流入該偵測空間。
此後,將根據圖式來說明根據本發明的一偵測器之具體實施例。不過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將說明該具體實施例的基本概念,該具體實施例通常係關於該偵測器。
在本說明書,「偵測器」為監視一監視區域的設備,尤其是利用偵測該監視區域內的一偵測目標來監視該監視區域內之異常,例如,該偵測器附接至一安裝物件的安裝面,並且對應至例如決定異常(像是火災或瓦斯外洩)的設備,例如,此「偵測器」為包括煙霧偵測器、高溫偵測器、火災偵測器或瓦斯洩漏偵測器等等的概念。
該「監視區域」為要由該偵測器監視一物件的區域,尤其是具有特定範圍的空間,其為室內或室外空間。例如,該監視區域對應至包括一空間的概念,例如走廊、樓梯或建築物房間。此外,該「安裝物件」是安裝有該偵測器的一物件,並且其範例包括天花板、牆壁等。此外,該「安裝面」是該安裝物件的表面,其上安裝該偵測器,並且其範例包括該監視區域側的天花板表面(即天花板的下表面),該監視區域側的牆壁表面(即牆壁的室內側表面)。
此外,該「監視區域內異常」意味著監視區域處於與正常狀態不同的狀態,並且對應於包括例如發生火災和發生瓦斯外洩的概念。此外,該「偵測目標」是該偵測器要偵測的目標,並且具體涉及該監視區域內的異常,並且對應於包括例如煙霧、高溫、火焰和諸如一氧化碳的有毒氣體之概念。
此外,在下面的具體實施例中,將說明該「偵測器」是「火災偵測器」、該「監視區域」是「建築物的房間」、該「安裝物件」是「 天花板」、該「監視區域內異常」是「發生火災」、該「偵測目標」是「煙霧」。
(組態) 首先,將說明根據本具體實施例的偵測器之組態。第一圖為根據本具體實施例的該偵測器之透視圖,第二圖為從該偵測器底部表面看過去的內視圖,第三圖為該側器的側視圖,並且第四圖為沿著第二圖中A-A直線的剖面圖。為了方便說明,在第二圖中,省略了第一圖中的導引部件22和凸起物23,並且例示其中從下方(-Z方向)觀看偵測器100的狀態下偵測器100之至少一內部。此外,在第三圖和第四圖中,省略了第一圖中的凸起物23。
在下列說明當中,個別圖式中說明的X-Y-Z為彼此正交的方向。尤其是,該Z軸為垂直方向(即是重力作用的方向),並且該X方向和該Y方向為與該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例如,Z方向稱為高度方向,+ Z方向稱為上側(平面),-Z方向稱為下側(底面)。此外,在例示的偵測器100中,與下面「X-Y-Z方向」相關的術語係用於描述各個組件相對位置關係(或方向)之方便表達方式。在下面的說明中,參考第四圖中一遮光空間3的中心位置,遠離遮光空間3的方向稱為「外側」,並且接近遮光空間3的方向稱為「內側」。在下文中,在描述偵測器100的整體組態之後,將描述特別特徵組態的細節。
在這些圖式之每一者中所例示的偵測器100是警報構件,其通過偵測與包含在氣體中一偵測目標相對應的煙霧,以監視和警告火災的發生。尤其是,如第四圖中所示,偵測器100可通過附接到相對於該監視區域內天花板下側(-Z方向)上的表面(即下表面)之一安裝面900來使用。例如,偵測器100包括一附接基座1、一外罩2、一遮光空間3、一煙霧偵測單元罩4、一防蟲網5、及一電路板6。
(組態 - 附接基座) 附接基座1為用來將外罩2附接至安裝面900的附接裝置。附接基座1的特定類型或組態是任意的,例如,附接基座1具有一附接面11,其對應於面向安裝面900之一表面,該基座通過已知的固定裝置(例如,螺絲或裝配結構)固定到外罩2與安裝面900之間的安裝面900,並且大體上是利用碟形樹脂製程。
(組態 – 外罩) 然後,第四圖的外罩2為對應至偵測器100的組件,覆蓋遮光空間3、煙霧偵測單元罩4、防蟲網5和電路板6 (下文中是待容置的物件)的罩體。尤其是,外罩2透過附接基座1附接至安裝面900,例如,外罩2大體上是利用碟形樹脂製成。以下將說明外罩2的細節。
(組態 – 遮光空間) 然後,第四圖的遮光空間3是遮擋來自外部光線的空間,為煙霧流入的偵測空間,並且具體上是由煙霧偵測單元罩4和電路板6所圍繞的空間。遮光空間3的特定類型或組態是任意的,例如,遮光空間3為包括一偵測點31和一發生空間32的空間。
(組態 – 遮光空間 – 偵測點) 偵測點31為遮光空間3內的一點,其為當成偵測煙霧的一參考點,例如,偵測點31對應至一位置,其在第二圖和第四圖中例示並且以下說明的一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與一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彼此交叉。例如,偵測點31對應至在水平方向(與XY平面平行的方向)內靠近偵測器100中央的位置。
(組態 – 遮光空間 – 發生空間) 發生空間32為位於遮光空間3內的空間,為其中煙霧流入的空間,並且尤其是圍繞偵測點31的空間,例如,發生空間32為使用發自於以下所說明發光單元61的偵測光照射之空間,並且為其中可產生由一光接收單元62所接收散射光之空間。在本說明書中,「偵測光」是用於偵測煙霧以確定火災發生的光,具體上為與散射光的基礎相對應之光,並且是例如從發光單元61發射和輸出的光。此外,「散射光」為用於偵測煙霧以確定火災發生的光,具體上是當偵測光照射到煙霧顆粒而散射時,由於散射而產生的光,並且是例如由下述光接收單元62所接收的光。
(組態 - 煙霧偵測單元罩) 然後,第四圖中煙霧偵測單元罩4為分離構件,用來劃分遮光空間3。尤其是,煙霧偵測單元罩4圍繞遮光空間3連同電路板6,並且是形成遮光空間3的成形構件。煙霧偵測單元罩4的特定類型或組態是任意的,例如,煙霧偵測單元罩4使用任意固定裝置(例如螺絲、黏著劑、咬合結構、或裝配結構),由具備中空部分的黑色樹脂所製成,並且包括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
(組態 - 煙霧偵測單元罩 - 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 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是允許含煙霧的氣體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間3之流入/流出開口,具體上是設置在煙霧偵測單元罩4中的開口,並且例如是相對於與附接面11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從煙霧偵測單元罩4的附接面11朝向相反側(-Z方向)設置之開口。在此只設置一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
(組態 - 防蟲網) 然後,第四圖的防蟲網5為用於防止外罩2外的昆蟲侵入遮光空間3之驅蟲裝置。尤其是,防蟲網5防止昆蟲進入遮光空間3,同時允許氣體通過防蟲網5的小孔從外罩2之外流入遮光空間3。以下將說明防蟲網5的細節。
(組態 - 電路板) 然後,第四圖的電路板6是固接裝置,其上固接偵測器100的每一元件,是用於分離遮光空間3的分離構件,並且具體上圍繞遮光空間3連同煙霧偵測單元罩4。電路板6的特定類型或組態是任意的。例如,電路板6使用上述任意固定裝置固定到罩體2的內部,具有大體上沿XY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狀,並包括發光單元61和光接收單元62。
(組態 - 電路板 - 發光單元) 發光單元61是偵測煙霧流入遮光空間3的偵測構件,並且具體上是沿著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朝向遮光空間3中發生空間32發射偵測光之發光構件。發光單元61固接在電路板6上,並且包括例如任意發光組件(例如發光二極體)和任意光學組件(例如棱鏡)。在本說明書中,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為一軸線,指示其中輸出來自發光單元61的偵測光之直線方向,對應於例如連接其上輸出偵測光的發光單元61之一部分與偵測點31的一直線,並且對應於第二圖和第四圖中虛擬例示的一直線。
(組態 - 電路板 - 光接收單元) 光接收單元62是偵測煙霧流入遮光空間3的偵測構件,並且具體上是接收當從發光單元61發射的偵測光由流入遮光空間3中發生空間32之煙霧,沿著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散射時所產生的該散射光之光接收裝置。光接收單元62固接在電路板6上,並且包括例如任意光接收組件(例如光二極體)和任意光學組件(例如棱鏡)。在本說明書中,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是指示其中光接收單元62接收散射光的方向之軸線。例如,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在偵測點31上與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交叉,對應於連接其上接收散射光的光接收單元62一部分與偵測點31的一直線,並且對應於第二圖和第四圖中虛擬例示的一直線。此外,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和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的方位可為任意方位,只要這些各個軸線彼此相交的點在遮光空間3內部即可。在本說明書中,例如,以下說明將假設已設定該等方位,因此由光接收側光學軸線621和光發射側光學軸線611所界定的平面平行於該XY平面。
(組態 – 細節) 然後,將描述外罩2與防蟲網5的細節。
(組態 – 細節 – 外罩) 第四圖的外罩2包括例如一主體21、一導引部件22、第一圖的凸起物23、及一加速區域24。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主體) 主體21為容置所要容置物件的容置部構件,具體上是由設置在該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側(+ Z方向)上之一圓柱部分及直徑從該圓柱部分朝向下側(-Z方向)減小的錐形部分所形成,並且包括例如一主體側傾斜部件211、一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一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 213、一導引翼214。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主體 – 主體側傾斜部件 ) 主體側傾斜部件211是導引氣體的導引構件,使得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具體上為相對於大致上與附接面11正交的該方向(Z方向),在主體21內附接面11的相對側(-Z方向)上形成之第一導引構件,並且為由通過使主體2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傾斜而遠離附接面11所形成之第一導引構件,即是由通過傾斜主體21的至少一部分,使得該部分隨著接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遠離附接面11 (即,沿XY平面從外側朝向內側)來形成之第一導引部件。 主體側傾斜部件211的具體組態為任意的。例如,假設主體側傾斜部件211通過進行實驗或模擬來試驗氣體的流入特性,以確定主體側傾斜部件211的位置或傾斜角度,以基於所進行結果來達到最佳流入規範。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主體 - 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 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是允許含煙霧的氣體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間3之流入/流出開口,並且相對於大致上與附接面11正交的方向(Z方向),朝向主體21中附接面11的該相對側(-Z方向)設置(其類似應用於該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的具體組態為任意的。例如,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導引翼214所形成。此外,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設置在一分離點21a的兩側上。例如,如第二圖中所例示,在分離點21a周圍設置八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此外,設置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如此開口區域隨著靠近分離點21a而變窄。「開口區域隨著靠近分離點21a而變窄」的陳述為對應於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朝向分離點21a變窄的事實之概念(類似應用於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類似表示)。在本說明書中,分離點21a是將流入遮光空間3的氣體和從遮光空間3流出的氣體分開之點,具體而言是主體21下側(-Z方向)的一部分,而且是例如主體21和位於偵測點31正下方的導引部件22彼此相互連接的部分。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主體 - 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 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具體組態為任意的。例如,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至少一部分由導引翼214所形成。此外,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設置在分離點21a的兩側上。例如,在八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四周設置八個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此外,設置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如此開口區域隨著靠近分離點21a而變窄。此外,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之每一者的開口區域係大於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之每一者的開口區域。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主體 – 導引翼) 導引翼214是導引氣體的導引構件,使得在氣體流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之後,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出遮光空間3時,在遮光空間3的至少內部上產生複數層氣體流。第五圖為例示第四圖中氣流的圖式。導引翼214的特定組態是任意的。例如,導引翼214執行導引,使得至少產生第五圖的前氣流F1和後氣流F2,並且當其接近該XY平面內的內側時,其傾斜來移動至上側(+ Z方向),即朝向偵測點31傾斜。
在本說明書中,前氣流F1和後氣流F2為至少由導引翼214產生的氣體流,具體上為兩層彼此不同的氣流。具體來說,前氣流F1是流入及/或流出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的氣體層流,及在相當靠近下側(-Z方向)上主體21的表面之位置上流動的一層(第一層)氣流。後氣流F2是流入及/或流出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氣體層流,及在相當遠離下側(-Z方向)上主體21的表面之位置上流動的一層(第二層)氣流,即是在前氣流F1的附接面11側上流動之氣流。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導引部件) 第四圖的導引部件22是透過主體21參照與附接面11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設置在附接面11相反側(-Z方向)上的一導引構件,具體上具有比主體21整體直徑還要小的直徑,並且包括例如一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221。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導引部件 – 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 ) 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221為導引氣體的導引構件,使得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具體上為形成於導引部件22中的第二導引構件,並且為通過使導引部件22的至少一部分在主體21側上傾斜,使得該部分接近附接面11朝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 (即沿著該XY平面從外側朝向內側)之第二導引構件。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221的具體組態為任意的。例如,假設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221係設置在類似於主體側傾斜部件211。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凸起物) 第一圖的凸起物23是導引氣體的導引構件,使得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並且具體上功能當成強化構件,其在功能上當成導引構件時,相對於主體21以固定及強化導引部件22。凸起物23的特定組態是任意的。例如,凸起物23設置於主體21與導引部件22之間。此外,八個凸起物23相對於分離點21a徑向設置,以相互分離第二圖中八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之每一者和八個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之每一者。
(組態 – 細節 – 外罩 – 加速區域) 第四圖的加速區域24為用於加速氣體,以使氣體流入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加速構件,具體上為設置在主體21和導引部件22之間的區域,並且是由第一圖中的凸起物23分離的區域。加速區域24的特定組態是任意的。例如,加速區域24係構成隨著接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 (即沿著XY平面從外側到內側)而變窄。
(組態 – 細節 – 防蟲網) 第四圖中的防蟲網5為驅蟲裝置。防蟲網5的特定組態是任意的。例如,防蟲網5設置在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一側,為設置在加速區域24的下游,為設置在遮光空間3的外側,具有平板形狀,並且與煙霧偵測單元罩4分開形成。此外,僅設置一防蟲網5,以覆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在本說明書中,「加速區域24的下游」是表示氣體流入遮光空間3的下游之概念,並且是例如表示氣體流入遮光空間3在通過加速區域24之後到達防蟲網5之概念。
(氣流) 然後,將說明如上述設置偵測器100內的氣流。在由於發生火災而產生的濃煙氣體從所有方向移入的情況下,偵測器100可將氣體帶入遮光空間3,並且迅速可靠確定火災的發生。在本說明書中,例如將參考第五圖,描述在由於火災引起的濃煙氣體從圖中左側朝向偵測器100移動的情況下之氣流範例。
首先,如第五圖的白色箭頭所示,朝向偵測器100移動的氣體由至少主體側傾斜部件211和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221,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導引至遮光空間3。即是,在加速區域24中加速氣體的流速,並且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外罩側外側流入/ 流出開口213、防蟲網5和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移動到遮光空間3中。
在這種情況下,至少通過導引翼214導引氣體,使得在遮光空間3內部產生複數層氣流。即是產生前氣流F1和後氣流F2。關於這些氣流,由於導引翼214的組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開口面積,及包括加速區域24的外罩2之組態等等,前氣流F1的流速高於後氣流F2的流速。因此,前氣流F1將後氣流F2往上推,並且至少被往上推的後氣流F2可靠到達發生空間32。如此,可通過可靠偵測到煙霧確定火災發生。
隨後,導引前氣流F1和後氣流F2的氣體通過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到達遮光空間3的外部。即是,氣體通過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防蟲網5、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移動到遮光空間3的外部。
(具體實施例的效果) 如上述,根據本具體實施例,通過包括遮光空間3、發光單元61、光接收單元62和主體21,能可靠使內含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偵測空間。
此外例如,通過導引氣體,可改善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的氣體流入特性,如此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入遮光空間3,因此可使內含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例如,由於利用包括通過傾斜主體2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之第一導引構件,可將移動到主體21外部的氣體導引到遮光空間3,因此可使氣體更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此外例如,由於不需要準備與主體21分開的組件來導引氣體,因此可通過減少組件數量來降低偵測器100的成本。
此外,利用包括在相對於大致上與附接面11正交的方向,在通過主體21從附接面11的相對側上設置的導引部件22中形成該第二導引構件,例如一般來說,氣體沿著安裝面900移動的流速隨著與安裝面900正交的該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由於具有高流速的氣體可進入遮光空間3,因此可允許氣體快速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通過在分離點21a的兩側上設置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該分離點將流入遮光空間3的氣體和流出遮光空間3的氣體分開,例如,可平穩地進行氣體流入和流出。如此,可更可靠允許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因為隨著接近分離點21a,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該等開口區域變窄,例如使遠離分離點21a的一側與靠近分離點21a的一側之間有不同的氣體流速。如此,可順暢執行該氣體的流入與流出,並且可更可靠將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導入遮光空間3。
此外,通過導引氣體使得在遮光空間3的該內側上產生複數層氣體流,例如可使用該等複數層氣體流的層間之相互作用(例如,一層推另一層至遮光空間3背後的交互動作)來導引氣體。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能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利用導引氣體,如此產生在該第一層的附接面11側上流動,對應至該第一層內氣流的該前氣流F1及對應至該第二層內氣流的該後氣流F2,例如氣體可通過該第一層與該第二層導引至該整個遮光空間3。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能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特別是例如,由於使用該第一層內的氣流,可將該第二層中的氣流推入遮光空間3的後部(即遮光空間3中氣體與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分離的位置),則允許包含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因為導引翼214朝向偵測點31傾斜,例如可導引氣體朝向偵測點31。因此,可改善該氣體內含的該偵測目標之偵測敏感度。
此外,當相對於大致上與附接面11正交的方向,設置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從主體21內附接面11朝向該相對側(-Z方向)傾斜,例如,一般來說,氣體沿著安裝面900移動的流速隨著與安裝面900正交的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允許氣體在流速高的該側上流入及/或流出,因此可改善氣體通過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流至遮光空間3的流動特性,並且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因為防蟲網5設置在加速區域24的下游,例如該氣體到達防蟲網5之前可充分加速,如此允許該氣體更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
此外,因為防蟲網5具有例如平板形狀,因此防蟲網5具有一相對簡單的結構。如此,可降低防蟲網5的製造成本,或減少將防蟲網5附接至偵測器100的步驟數,並且可降低偵測器100的成本。
此外,通過在分離點21a的兩側上設置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該分離點將流入遮光空間3的氣體和流出遮光空間3的氣體分開,例如,可平穩進行氣體流入和流出。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可更可靠流入遮光空間3。此外,由於僅設置一防蟲網5,以覆蓋設置在分離點21a兩側的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例如,可不針對每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之每一者設置防蟲網5 (即不需要提供多個防蟲網)。如此,可減少偵測器100的組件數量,並且降低偵測器100的成本。
[對具體實施例的修改] 儘管上面已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但是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描述的每一發明技術構思之範疇內,隨意修改及改善本發明的具體組態和構件。以下將說明這種修改。
(關於要解決的問題和發明效果) 首先,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和本發明效果不限於上述內容,並且可根據本發明的實現環境和組態之細節而不同。此外,只可解決一些問題,或只能達到一些效果。
(關於分散和整合) 此外,上述組態在功能上為概念性,並且可不如所示進行實體配置。即是,每個部分的特定形式之分散與整合不限於所示形式,並且其全部或一些者可構成功能上或實體上分散或整合在任意單元中。例如上述任何特徵件都可用傳統部件取代。例如,可使用具有與發光單元61相同功能並輸出不同波長偵測光的複數個其他發光單元來代替發光單元61。
(關於氣流層數) 在具體實施例中,已描述使用導引翼214產生兩層氣流的情況。不過,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例如,通過在分離點21a與主體21的外周邊緣之間徑向設置兩或多個具有與導引翼214相同構造之其他導引翼,類似於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的流入/流出開口數量可增加,以產生三層或更多層空氣流。此外,在任何情況下,例如確認氣體的流入特性優異之情況下,可省略導引翼214以產生兩層氣流。
(關於防蟲網) 可使用下面的其他防蟲網代替本具體實施例的防蟲網5。其他防蟲網可構成呈現具有與防蟲網5相同的功能,例如可設置在加速區域24的內部,可在任何情況下設置在加速區域24的上游,例如其中假設氣流足夠快的情況,可設置在遮光空間3的內部(即可構成從遮光空間3的內部,覆蓋至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可具有除平板形狀之外的任何形狀,例如彎曲形狀,或可與煙霧偵測單元罩4的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41內之煙霧偵測單元罩4一體形成,或者複數個防蟲網可設置在覆蓋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以外任何開口。尤其是,在防蟲網5設置在從遮光空間3內部覆蓋至少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212和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213之情況下,例如從偵測器100外面看不見防蟲網5。如此,可簡化偵測器100的外觀,並且改善偵測器100的設計。此外,在防蟲網5與煙霧偵測單元罩4一體形成的情況下,例如在製造偵測器100的情況下,可省略將防蟲網5附接到煙霧偵測單元罩4的安裝操作。如此,可降低偵測器100的成本。
(關於偵測點) 本具體實施例中發生空間32內的所有點可看待為偵測點。
附註 附註第1項之偵測器為包含以下的偵測器:一偵測空間,其中流動一偵測目標;偵測構件,其偵測流入該偵測空間的該偵測目標;及容置部構件,其容置該偵測構件及該偵測空間。
根據附註第2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1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偵測器為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安裝面之偵測器,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附接面,該偵測器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並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導引構件,其引導氣體,如此所述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附註第3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2項之偵測器,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
根據附註第4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3項之偵測器,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具有隨著靠近該分離點而變窄的一開口區域。
根據附註第5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1項之偵測器,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內含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與流出該偵測空間;及導引構件,其導引氣體,如此在該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之後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出該偵測空間之流動中,在該偵測空間至少內部產生複數層氣體流。
根據附註第6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5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偵測器附接至一安裝物件的一安裝面,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一附接面,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並且產生該導引構件,以導引該氣體,如此至少在一第一層內的氣流及在一第二層內的氣流於該第一層的一附接面側上流動。
根據附註第7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5或6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導引構件朝向該偵測空間內的一偵測點傾斜,該偵測目標在該偵測點上由該偵測構件所偵測。
根據附註第8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1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偵測器為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安裝面之偵測器,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附接面,該偵測器更包括: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及/或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設置;及一防蟲網,其設置在該流入/流出開口的一側上。
根據附註第9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設置在該容置部構件與一導引構件之間形成的一加速區域之下游,而該導引構件設置在與該附接面相對的一側上,其中該容置部構件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插入其間,該加速區域加速該氣體,如此該氣體流入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附註第10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或9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從該偵測空間的一內側覆蓋至少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附註第11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至10項中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具有一平板形狀。
根據附註第12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至11項中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與形成該偵測空間的一成形構件係一體成形。
根據附註第13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至12項中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分成使該氣體流入該偵測空間以及該氣體流出該偵測空間,並且設置一防蟲網以覆蓋設置在該分離點兩側上的該流入/流出開口。
根據附註第14項之偵測器,其是依附附註第8至13項中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偵測目標為煙霧或一氧化碳。
請求項的有利功效 根據如附註第1項之偵測器,通過包括該偵測空間、該偵測構件和該容置部構件,能可靠使包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2項之偵測器,例如通過導引氣體使得該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可改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流入特性,如此可使內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3項之偵測器,利用在該分離點兩側上設置該流入/流出開口,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例如可順暢執行氣體流入與流出。如此,可更可靠允許含一偵測目標的氣體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4項之偵測器,因為隨著接近該分離點,該流入/流出開口的該開口區域變窄,例如使遠離該分離點的一側與靠近該分離點的一側之間有不同的氣體流速。如此,可順暢執行該氣體的流入與流出,並且可更可靠將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導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5項之偵測器,通過導引氣體,如此在該偵測空間的該內側上產生複數層氣體流,例如可使用該等複數層氣體流的層間之相互作用(例如,一層推另一層至該偵測空間背後的交互動作)來導引氣體。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能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6項之偵測器,利用導引氣體,如此產生在該第一層的該附接面側上流動的該第一層內氣流以及該第二層內氣流,例如氣體可通過該第一層與該第二層導引至該整個偵測空間。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能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尤其是,例如,因為運用該第一層內的該氣流,可將該第二層內的該氣流推入該偵測空間背面(即是其上該偵測空間內氣體與該流入/流出開口分離之位置),則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7項之偵測器,因為該導引構件朝向該偵測點傾斜,例如可導引氣體朝向該偵測點。因此,可改善該氣體內含的該偵測目標之偵測敏感度。
根據如附註第8項之偵測器,當該流入/流出開口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設置時,一般來說,氣體沿著該安裝面移動的流速隨著與該安裝面正交的該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允許氣體在流速高的該側上流入及/或流出,因此可改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至該偵測空間的流動特性,並且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氣體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9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設置在該加速區域的下游,例如該氣體到達該防蟲網之前可充分加速,如此允許該氣體更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根據如附註第10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係構成在從該偵測空間內部覆蓋至少該流入/流出開口,例如,該防蟲網從該偵測器的外部看不到。如此,可簡化該偵測器的外觀,並且改善該偵測器的設計。
根據如附註第11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具有例如平板形狀,該防蟲網具有一相對簡單的結構。如此,可降低該防蟲網的製造成本,或減少將該防蟲網附接至該偵測器的步驟數,並且可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附註第12項之偵測器,因為該防蟲網與例如該成形構件係一體成形,在製造該偵測器的情況下,可省略將該防蟲網附接至該成形構件的附接操作。如此,可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附註第13項之偵測器,利用在該分離點兩側上設置該流入/流出開口,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例如可順暢執行氣體流入與流出。如此,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可更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此外,因為只提供一防蟲網以覆蓋設置在該分離點兩側上的該流入/流出開口,例如,該防蟲網未設置於該流入/流出開口的每一者(即是,不需要提供複數個防蟲網)。如此,可減少該偵測器的組件數量,並且降低該偵測器的成本。
根據如附註第14項之偵測器,當該偵測目標為例如煙霧或一氧化碳,一般而言,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沿著該安裝面移動之流速隨著與該安裝面正交的方向內之距離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允許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在流速高的該側上流入及/或流出,因此可改善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至該偵測空間的流動特性,並且允許內含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可靠流入該偵測空間。
1‧‧‧附接基座 2‧‧‧外罩 3‧‧‧遮光空間 4‧‧‧煙霧偵測單元罩 5‧‧‧防蟲網 6‧‧‧電路板 11‧‧‧附接面 21‧‧‧主體 21a‧‧‧分離點 22‧‧‧導引部件 23‧‧‧凸起物 24‧‧‧加速區域 31‧‧‧偵測點 32‧‧‧發生空間 41‧‧‧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 61‧‧‧發光單元 62‧‧‧光接收單元 100‧‧‧偵測器 211‧‧‧主體側傾斜部件 212‧‧‧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 213‧‧‧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 214‧‧‧導引翼 221‧‧‧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 611‧‧‧光發射側光學軸線 621‧‧‧光接收側光學軸線 900‧‧‧安裝面 F1‧‧‧前氣流 F2‧‧‧後氣流
第一圖為根據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一偵測器之透視圖。 第二圖為從該偵測器底部表面看過去的內視圖。 第三圖為該偵測器的側面圖。 第四圖為沿著第二圖中A-A直線的剖面圖。 第五圖為例示第四圖中氣流的圖式。
1‧‧‧附接基座
2‧‧‧外罩
3‧‧‧遮光空間
4‧‧‧煙霧偵測單元罩
5‧‧‧防蟲網
6‧‧‧電路板
11‧‧‧附接面
21‧‧‧主體
21a‧‧‧分離點
22‧‧‧導引部件
24‧‧‧加速區域
31‧‧‧偵測點
32‧‧‧發生空間
41‧‧‧煙霧偵測單元罩側流入/流出開口
61‧‧‧發光單元
62‧‧‧光接收單元
100‧‧‧偵測器
211‧‧‧主體側傾斜部件
212‧‧‧外罩側內側流入/流出開口
213‧‧‧外罩側外側流入/流出開口
214‧‧‧導引翼
221‧‧‧導引部件側傾斜部件
611‧‧‧光發射側光學軸線
621‧‧‧光接收側光學軸線
900‧‧‧安裝面

Claims (14)

  1. 一種偵測器,包括: 一偵測空間,其中一偵測目標流入其中; 一偵測構件,其偵測流入該偵測空間的該偵測目標;及 一容置部構件,其容置該偵測構件及該偵測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偵測器, 其中該偵測器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一安裝面,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一附接面, 該偵測器更包括: 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該偵測目標的一氣體流入並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 一導引構件,其導引該氣體,如此該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該偵測空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偵測器,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以分離流入該偵測空間的該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該氣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偵測器,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具有隨著靠近該分離點而變窄的一開口區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偵測器,更包括: 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內含該偵測目標的該氣體流入與流出該偵測空間;及 一導引構件,其導引該氣體,如此在該氣體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入的該偵測空間之後,通過該流入/流出開口流出該偵測空間之流動中,在該偵測空間的至少一內部產生複數層氣體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偵測器, 其中該偵測器附接至一安裝物件的一安裝面, 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一附接面, 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 該導引構件導引該氣體,如此產生至少在一第一層內的氣流及在一第二層內的氣流於在該第一層的一附接面側上流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導引構件朝向該偵測空間內的一偵測點傾斜,該偵測目標在該偵測點上由該偵測構件所偵測。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偵測器, 其中該偵測器附接到一安裝物件的一安裝面,並且該偵測器具有面向該安裝面的一附接面, 該偵測器更包括: 一流入/流出開口,其允許包含該偵測目標的一氣體流入及/或流出該偵測空間,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朝向該容置部構件中該附接面的一相對側;及 一防蟲網,其設置在該流入/流出開口的一側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設置在該容置部構件與一導引構件之間形成的一加速區域之下游,而該導引構件設置在與該附接面的該相對側上,而且該容置部構件相對於大致上與該附接面正交的方向插入其間,該加速區域加速該氣體,如此該氣體流入該流入/流出開口。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從該偵測空間的一內側覆蓋至少該流入/流出開口。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0項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具有一平板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1項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防蟲網與形成該偵測空間的一成形構件係一體成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2項任一項之偵測器, 其中該流入/流出開口係設置在一分離點的兩側上,以分離流入所述偵測空間的氣體及分離流出該偵測空間的氣體,及 一防蟲網係設置在覆蓋設置在該分離點兩側上的該流入/流出開口。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3項任一項之偵測器,其中該偵測目標為煙霧或一氧化碳。
TW108105893A 2018-06-08 2019-02-21 偵測器 TW2020018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9994A JP7128664B2 (ja) 2018-06-08 2018-06-08 感知器
JP2018-109994 2018-06-08
JP2018111000A JP7164326B2 (ja) 2018-06-11 2018-06-11 感知器
JP2018-111000 2018-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1811A true TW202001811A (zh) 2020-01-01

Family

ID=6877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893A TW202001811A (zh) 2018-06-08 2019-02-21 偵測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4582B2 (zh)
TW (1) TW202001811A (zh)
WO (1) WO2019234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60169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Particulat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lfaction sensors
US11932080B2 (en) 2020-08-20 2024-03-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and recirculatio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13926B2 (en) 2020-08-20 2023-11-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Binding agent and olfaction sensor
US11828210B2 (en) 2020-08-20 2023-11-2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vehicles using olfaction
US11881093B2 (en) 2020-08-20 2024-01-2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moking in vehicles
US11760170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Olfaction sensor preserv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636870B2 (en) 2020-08-20 2023-04-2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30095478A1 (en) * 2021-09-29 2023-03-30 Kidde Technologies, Inc. Compressed gas cleaning of windows in particl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device
US11849716B2 (en) * 2022-01-17 2023-12-2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Insect guard for an aspirated smoke, gas, 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s and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8675A (en) * 1969-09-19 1973-01-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Smoke detector in which air entrance and egress are located in oppositely disposed surfaces which are shaped to cause an air velocity differential
US3916209A (en) * 1973-07-24 1975-10-28 Electro Signal Lab Vaned baffle for optical smoke detector
US3936814A (en) * 1974-04-29 1976-02-03 Bernz-O-Matic Corporation Smoke detector and alarm
US4121110A (en) * 1976-11-04 1978-10-17 Solomon Elias E Optically biased smoke detector
US4220862A (en) * 1978-01-13 1980-09-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onization chamber for a smoke det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arrangement for capturing airborne combustion products
JPS54136983A (en) 1978-04-15 1979-10-24 Yunaitetsudo Moorudo Kk Container made of synthetic resin and method of making said container
JPS569053U (zh) * 1979-06-30 1981-01-26
JP2787001B2 (ja) * 1994-12-12 1998-08-13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H09231482A (ja) 1996-02-22 1997-09-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煙感知器
JP3105792B2 (ja) 1996-07-30 2000-11-06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の取付金具
AUPQ553800A0 (en) * 2000-02-10 2000-03-02 Cole, Martin Terence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moke detectors particularily duct monitored smoke detectors
AU2002247823B2 (en) * 2001-03-10 2006-07-13 Acbond Limite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moke detectors
JP4241320B2 (ja) 2003-10-28 2009-03-1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熱検知素子
WO2006112085A1 (ja) * 2005-03-31 2006-10-26 Fenwal Controls Of Japan,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1248547A (ja) 2010-05-25 2011-12-08 Hochiki Corp 火災感知器における電池の取り付け構造
JP5810444B2 (ja) * 2011-09-01 2015-11-11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US9058731B2 (en) * 2013-10-07 2015-06-16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Smoke detector with airflow barrier
JP6392094B2 (ja) 2014-11-19 2018-09-19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AU2016205371B2 (en) 2015-01-07 2019-10-10 Tendyne Holdings, Inc. Prosthetic mitral valves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same
US9196141B1 (en) * 2015-05-15 2015-11-24 Google, Inc. Smoke detector chamber
JP6689693B2 (ja) 2016-07-13 2020-04-28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6604930B2 (ja) 2016-10-17 2019-11-13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6846168B2 (ja) * 2016-11-17 2021-03-2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TWI796456B (zh) * 2018-07-24 2023-03-21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火災探測裝置
US11385211B2 (en) * 2019-04-05 2022-07-12 Hochiki Corporation Det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34978A1 (ja) 2019-12-12
US20210018420A1 (en) 2021-01-21
US11454582B2 (en)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01811A (zh) 偵測器
JP6846168B2 (ja) 感知器
JP4866348B2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7148678B2 (ja) 警報装置
JP6905900B2 (ja) 散乱光式感知器
US11761890B2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CN113269944A (zh) 烟雾探测器
US11385211B2 (en) Detector
JP2021168221A (ja) 感知器
JP6957273B2 (ja) 散乱光式感知器
JP5442207B2 (ja) 点灯装置及び煙感知器
TWI788369B (zh) 警報裝置
JP7128664B2 (ja) 感知器
JP7164326B2 (ja) 感知器
JP5210757B2 (ja) 煙感知器
JP722771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1128866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20113030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432679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3152956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0148845A1 (ja) 警報装置
KR20220163793A (ko) 듀얼 광학식 연기 감지장치
TW202029141A (zh) 警報裝置
JP2020177441A (ja) 感知器
JP4702328B2 (ja) 煙感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