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719A - 氣囊及充氣床墊 - Google Patents

氣囊及充氣床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719A
TW201941719A TW108109450A TW108109450A TW201941719A TW 201941719 A TW201941719 A TW 201941719A TW 108109450 A TW108109450 A TW 108109450A TW 108109450 A TW108109450 A TW 108109450A TW 201941719 A TW201941719 A TW 2019417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s
airbag
row
bed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6444B (zh
Inventor
竹田和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6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64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69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氣囊等,即使在由身體局部突出之骨頭突出部也能降低接觸壓力,同時可以防止吊床現象。
其解決手段係提供一種氣囊,係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而使用;該氣囊包括: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而從該膨脹之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的狀態下在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而接合於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

Description

氣囊及充氣床墊
本發明係有關於預防褥瘡(壓瘡)用的充氣床墊所使用的氣囊、及充氣床墊。
所謂的褥瘡(壓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係由於承受體重的骨頭突出部等的局部皮膚組織持續受到壓迫,引起局部缺血而造成的局部皮膚壓迫潰瘍。對於因患病或受傷、衰老等等而臥床或難以活動身體之狀態的人士而言,預防褥瘡是非常重要的事。
就預防褥瘡用的充氣床墊而言,已知有一種將氣體封入於成形為筒狀之氣囊內,再朝向正交於床具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並排設置複數條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在預防褥瘡用的充氣床墊,通常會藉由將各氣囊內的氣壓維持在讓使用者的身體能下沉之程度的低壓,而降低對身體造成的接觸壓力,以圖預防褥瘡。
於專利文獻1,揭露一種充氣床墊,係使細長之袋狀氣囊,在朝向正交於床具的長邊方向鋪設的狀態下,沿著床具的長邊方向並排設置複數條;該充氣床墊之構成,係各氣囊設有隔板,將袋狀的內部空間分成上下兩部分,該隔板架設於側壁之間,直到長邊方向的兩端附近。
於專利文獻2,揭露一種技術,將並排設置之氣囊分成複數個系統,再藉由使氣囊依各系統順序膨脹、收縮,而使氣囊起伏波動。這樣使氣囊內的壓力依序變化的充氣床墊,稱為交替減壓式,而在使用中不會使氣囊內的壓力變化的充氣床墊則稱為靜止型。又,交替減壓式充氣床墊在日本並非醫療設備,而是能適用照護保險、稱為「預防褥瘡用具」的福利設備。
於專利文獻3,揭露一種充氣床墊,係構成細長平面形狀而可膨脹的床墊,並具備複數個囊體,該囊體自沿著床墊的長邊方向軸線延伸的直列連續配置,各個都構成細長形狀而可膨脹。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6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160894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5704084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隨著骨骼變形或長期臥床之療養生活造成肌肉萎縮而發生的病理性骨頭突出,或是尤其好發於高齡住院患者或癌症患者的少肌症(由於增齡等而導致肌肉量減少)、罹癌消瘦(惡病質)、憔悴消瘦(脂肪之減少)等造成骨骼肌或脂肪組織等身體的減震組織喪失之結果而發生的相對性骨頭突出之患者,有極高的褥瘡發病風險。
本案發明人,針對在難治性褥瘡之預後使用可保持低壓之交替減壓式床墊的患者,進行追蹤;得知有相當數量,都有患部之復原停滯的情形。再者,亦有褥瘡內褥瘡(在褥瘡的患部內產生新的褥瘡)反覆發病的患者。因此,本案發明人確信,習知之保持低壓或交替減壓式的床墊,無法因應骨頭突出顯著的患者,而為此種高風險患者開發適合的充氣床墊,實乃當急要務。
此處,由於一般的氣囊表面皆為平坦的薄片,因此在內壓維持在低壓的充氣床墊,倘若身體的荷重集中在充氣床墊的局部,則身體會極度地下沉進氣囊裡,而變成以氣囊的支撐面(氣囊表面中,與身體接觸的那一側的面)的薄片吊掛身體的狀態。這樣的狀態,稱為吊床現象。倘若發生吊床現象,會加大與支撐面相接的身體部位的接觸壓力,而使發生褥瘡的風險升高。再者,倘若有上述之病理性骨頭突出或相對性骨頭突出等等局部突出的部分,則有時也會有在骨頭突出部發生局部之吊床現象的情形。
關於吊床現象,在專利文獻3,是藉由點焊以將外側薄片固定於內側薄片,而在氣囊的支撐面形成褶子,再藉此褶子使充氣床墊產生能讓身體深深下沉的寬裕空間,以避免吊床現象。
然而,於專利文獻3,僅考量到要避免身體深陷充氣床墊時可能產生的吊床現象,而完全未考量到要減輕對於上述病理性骨頭突出或相對性骨頭突出等等局部之骨頭突出部、尤其是消瘦型患者常見的骨頭突出部之接觸壓力,或是在骨頭突出部發生的吊床現象。
再者,當氣囊如一般性充氣床墊般,係並排設置成正交於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時,由於各個氣囊會是在兩端受到固定,所以氣囊的長邊方向之中央部最容易發生下沉。亦即,這樣的充氣床墊,對於發生了攣縮或憔悴消瘦、少肌症的患者而言,當在充氣床墊採取仰臥睡姿時,其結構可說會使得對於背面的中央部或尾骨的接觸壓力加大。因此,在交替減壓式的充氣床墊,由於在氣囊膨脹時會以脊椎為中心而對背面施加壓力,而在氣囊收縮時則是氣囊的中央部會下沉,所以位於脊椎或尾骨等等身體之中心部的骨頭突出部會變成被支撐面的薄片吊掛的狀態。亦即,會使得具有發生褥瘡之高風險的骨頭突出部,不論在氣囊膨脹時或收縮時,都由於氣囊而受力。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形而研發,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囊及充氣床墊,即使在由身體局部突出之骨頭突出部也能降低接觸壓力,同時可以防止吊床現象。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作為本發明一態樣的氣囊,係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而使用;該氣囊包括: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而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在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而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於上述氣囊,亦可使該連接構件係薄片狀,該複數個接合部係設於該連接構件的主面。
上述氣囊,亦可更進一步地具備:第2及第3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各自膨脹成筒狀,該第2及第3囊體,安裝於該膨脹之囊體的外周面當中之在該充氣床墊中會成為地板側的區域,而平行於該膨脹之囊體的長邊方向。
作為本發明之另一態樣的充氣床墊,附設有複數個氣囊;該複數個氣囊,包含具有下述構件的氣囊;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而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在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而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而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作為本發明之又一態樣的充氣床墊,配置於設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的床底而使用,該床底具有可上升背部的第1床底部、鄰接該第1床底部而配置之第2床底部、以及鄰接該第2床底部而配置,並可與該第2床底部一同上升膝部之第3床底部;該充氣床墊,包括:複數個第1氣囊,包括膨脹之囊體及連接構件,並朝向正交於該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並排設置,該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該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而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在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而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以及複數個第2氣囊,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並朝向正交於該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並排設置;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在作為該第1床底部與該第2床底部之邊界的該第1床底部側之區域亦即第1區域,至少配置1個該第2氣囊;在作為該第2床底部與該第3床底部之邊界的兩側之區域亦即第2區域,至少各並排設置1個該第2氣囊;至少在該第1區域與該第2區域之間,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於上述充氣床墊,亦可在較該第2區域更為靠近該第3床底部之端部側的區域,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於上述充氣床墊,亦可在較該第1區域更為靠近該第1床底部之端部側的區域、且係至少除了該第1床底部之端部以外的區域,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發明之效果]
若藉由本發明,由於設置了連接構件,其於複數部位而從囊體之內部連接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下沉;所以一旦將氣體封入氣囊,則第1及第2側壁會由於連接構件而彼此拉近,氣囊會膨脹成風箱狀,而在氣囊的支撐面形成皺摺。因此,對於從身體局部突出的骨頭突出部,會如同以此皺摺包裹般地以廣泛面積加以保持,而可以降低對骨頭突出部所造成的接觸壓力。再者,即使在身體承載於氣囊的情況下,也能藉由上述手段,而使身體不會過度下沉進氣囊裡,所以可以一方面以上述皺摺包裹骨頭突出部,一方面以氣囊保持骨頭突出部的周圍,所以可以從氣囊分散掉原本往往集中在骨頭突出部的接觸壓力。更進一步地,藉由抑制身體過度往氣囊下沉,而可以抑制氣囊表面的張力增加,所以就連在局部之骨頭突出部也能防止吊床現象。
以下將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及充氣床墊,參照圖式以進行說明。又,本發明並不受以下實施形態限定。再者,於各圖式之記載,對於同一部分會標注同一符號以代表。於以下說明中所參照之圖式,僅係在可理解本發明之內容的程度下,概略繪示形狀、大小、比例、及相對位置。亦即,僅以各圖所例示之形狀、大小、比例、及位置關係,並不能限定本發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繪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氣囊外觀的前視圖。圖2係該氣囊的俯視圖。圖3A係該氣囊的B1-B1擴大剖面圖。圖3B係該氣囊的B2-B2擴大剖面圖。圖4係該氣囊的B3-B3擴大剖面圖。其中,圖1繪示未對氣囊封入氣體之狀態,圖2~圖4則繪示已對氣囊封入氣體之狀態。
於下文中,對於氣囊的表面之中,對該氣囊封入氣體並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的情況下,會在上側的面,亦即會與身體接觸並支撐身體的面,就稱為支撐面;位在支撐面之相反側的面,就稱為底面。再者,於下文中,所謂的氣囊之上側或朝上方向,係意指支撐面側或支撐面方向;所謂的氣囊之下側或朝下方向,係意指底面側或底面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氣囊,係在內部封入氣體而使用的、構成充氣床墊的氣囊。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氣囊2,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的囊體20、以及配置於囊體20內部的連接構件21,該連接構件21將囊體20的2個相向之側壁20a、20b加以連接。連接構件21係具有以下功能之手段:連結囊體20的2個相向之側壁20a、20b,同時抑制該氣囊2在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的狀態下在對該氣囊2施加荷重之方向下沉的情形。
囊體20係使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之周緣部彼此熔接,而成形為筒狀者。在囊體20的兩端,薄片材料之端部的收口部23突出,而在此收口部23,安裝有用以將氣囊2固定於床架、或使氣囊2彼此連接的暗釦24。再者,在囊體20的底部(在充氣床墊中會成為地板側的區域),設有注入口25,用以對氣囊2內注入氣體。
氣囊2的尺寸,只要能符合使用充氣床墊的床架,並無特別限定。再者,亦可考量使用者的體形或體格、使用時的氣囊2之內壓等,以決定氣囊2的尺寸。就一例而言,照護床一般係床架的短邊方向之長度為850mm或950mm,因此為了能夠符合,可以使氣囊2在封入了氣體的狀態下,氣囊2之短邊方向的寬度W2為60~80mm左右,厚度H2為80~130mm左右。
連接構件21,係以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又,形成囊體20的材料、與形成連接構件21的材料,可以係相同材料,亦可係不同材料。
連接構件21在氣囊2未封入氣體之狀態下,係配置成與囊體20的相向之側壁20a、20b呈大致平行(參照圖1)。因此,對氣囊2封入氣體,並配置成充氣床墊的一部分的狀態下,連接構件21會變成朝向縱向立起的形態(參照圖4)。
連接構件21,對於囊體20的2個相向之側壁20a、20b,係以熔接而接合於主面的複數部位。一邊的側壁20a與連接構件21的熔接部(接合部)22a,以及另一邊的側壁20b與連接構件21的熔接部(接合部)22b,係配置成不會以彼此的正面相對。
詳而言之,在氣囊2未封入氣體,而使連接構件21配置成平面狀的情況下(參照圖1),在一邊的側壁20a,有複數個熔接部22a沿著氣囊2的長邊方向排成2排,同時第一排的熔接部22a、與第二排的熔接部22a係交替配置。再者,在另一邊的側壁20b,也有複數個熔接部22b沿著氣囊2的長邊方向排成2排,同時第一排的熔接部22b、與第二排的熔接部22b係交替配置。然後,在2個側壁20a、20b之間,側壁20a的第一排的熔接部22a與側壁20b的第一排的熔接部22b係交替配置,同時側壁20a的第二排的熔接部22a與側壁20b的第二排的熔接部22b係交替配置。
再者,各熔接部22a、22b的形狀,係圓形而可在各側壁20a、20b配置成2排。又,熔接部22a、22b只要能配置2排,則其形狀不限定於圓形,亦可係例如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其他多角形等形狀。
就熔接部22a、22b的配置而言,較佳係定為:在圖1所示之未封入氣體的狀態下,於一邊的側壁(例如側壁20a),在其中一排中相鄰的2個熔接部22a、與在另一排而靠近該2個熔接部22a之雙方的1個熔接部22a,形成等腰三角形。再者,更佳係使配置定為構成如下的等腰三角形:在其中一排中相鄰的2個熔接部22a間的距離d1,大於這對熔接部22a之各個、與另一排之靠近的熔接部22a之間的距離d2、d3。如此這般,藉由使熔接部22a、22b配置為構成扁平的等腰三角形,而可以形成相對於施加在氣囊2的荷重更易於保持形狀的結構。相鄰的2個熔接部22a間的距離d1,較佳係在未封入氣體之狀態下的側壁20a之短邊方向的長度的1/2~3/4左右。
若對氣囊2封入氣體,則囊體20全體皆會膨脹,但在側壁20a、20b之中,熔接部22a、22b會被拉近連接構件21,而使囊體20的長邊方向之長度,變成比未封入氣體之狀態更為縮小的狀態。然後,在囊體20的支撐面,形成有膨脹了的凸部26、以及被掐成凹槽狀的凹部(皺摺)27,就全體而言,產生了如風箱般的凹凸(褶子)(參照圖2)。由於藉由此凹凸,而能如包裹使用者身體般地以廣泛面積加以支撐,因此能降低對身體的各部位、尤其是骨頭突出部的接觸壓力,而得以預防褥瘡。
熔接部22a、22b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只要因應氣囊2的尺寸、封入氣體之際所形成之凹凸的尺寸及大小而適當決定即可。例如,在增加了熔接部22a、22b之數量的情況下,在氣囊2的頂面會形成許多較細的凹凸。另一方面,在減少了熔接部22a、22b之數量的情況下,在氣囊1的頂面會形成較大的凹凸。
如上所述,一旦對氣囊2封入氣體,就會由於連接構件21而將側壁20a、20b彼此拉近,使得氣囊2膨脹成風箱狀,而在氣囊的支撐面形成凹凸。若以這樣的氣囊2承載使用者的身體,則身體會宛如以凸部26及凹部27包裹般地受到支撐。亦即,不是像一般的筒狀氣囊般以平面支撐身體,而是以產生在氣囊2的凹凸而使氣囊2的薄片材料和緩地跟隨身體(所謂的寬鬆),能以廣泛面積來支撐使用者的身體。因此,會降低對於身體各部的接觸壓力,而可以預防褥瘡。尤其是就連局部突出的骨頭突出部,也可以藉由凹部27而如包裹般地個別支撐。
再者,由於在氣囊2的上層(參照圖3A)與下層(參照圖3B),側壁20a側的熔接部22a之位置、與側壁20b側的熔接部22b之位置係錯開,所以往側向膨脹的凸部28之位置,也是上層與下層係錯開。亦即,在上層與下層,側壁20a側與側壁20b側係交互膨脹,而使風箱的方向相反(參照圖3B、圖4)。藉此,會在氣囊2形成相對於來自上方之荷重仍易於保持形狀的3D立體結構。因此,即使將使用者的身體承載於氣囊2上,也可以抑制身體過度的下沉。因此,當身體承載於氣囊2的情況下,可以一方面藉由凹部27以包裹般地支撐骨頭突出部,一方面以氣囊2保持骨頭突出部的周圍,而可以將來自支撐面而原本往往集中在骨頭突出部的壓力,分散到骨頭突出部的周圍。
更進一步地,藉由抑制身體下沉進氣囊2裡,可以使得氣囊2的厚度不用過度加厚,就能防止觸底。不只如此,藉由抑制身體下沉進氣囊2裡,就可以維持在氣囊2之支撐面剩餘充分的凹部27之狀態,而可以抑制支撐面的張力增加。因此,可以防止在骨頭突出部等發生局部的吊床現象。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係使連接構件21熔接至囊體20的側壁20a、20b,但是將連接構件21接合至側壁20a、20b的手段,並不限定於熔接。只要能對氣囊2封入氣體,而所得到的強度能耐受對氣囊2施加荷重之情況下的變形,則亦可例如使用黏著劑或縫製等手段。再者,對於熔接方法亦無特別限定,可以使用熱板熔接、高頻熔接等等公知的方法。
(第2實施形態)
圖5係繪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外觀的前視圖。圖6係該氣囊的仰視圖。圖7A及圖7B係該氣囊的C-C擴大剖面圖。其中,圖5繪示未對氣囊封入氣體之狀態,圖6~圖7B則繪示已對氣囊封入氣體之狀態。
如圖5~圖7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氣囊3,相對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氣囊2的底部(在充氣床墊中會成為地板側的區域),係沿著長邊方向設置了第2及第3囊體(基底囊體31、32)者。
基底囊體31、32,係以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所構成的1個袋體30而一體形成。在袋體30之短邊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係沿著長邊方向而形成有熔接部33(參照圖6)。熔接部33連接袋體30之相向的薄片材料(參照圖7A)。藉此,袋體30就分離成2個基底囊體31、32。再者,袋體30係在熔接部33的至少局部而與囊體20的底部連接。連接袋體30與囊體20之底部的部位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以只有熔接部33的兩端,亦可係熔接部33的全體。或者,亦可藉由暗釦或鈕釦等而在複數部位連接袋體30與囊體20的底部。
再者,於袋體30,設有用以對袋體30注入氣體的注入口34。袋體30與囊體20之間,氣體的流通受到阻斷;而藉由從注入口34封入氣體,基底囊體31、32會膨脹成筒狀。
袋體30之長邊方向的兩端與熔接部33之間、以及2個熔接部33之間,設有間隙區域35。藉由此間隙區域35,而得以在2個基底囊體31、32之間使氣體流通。因此,即使在對袋體30供給氣體、或按壓氣囊2的情況下,各基底囊體31、32的內壓也會是近乎均等,基底囊體31、32的直徑也會維持在大致相同的狀態。
又,於圖6,係沿著袋體30的長邊方向,將熔接部33分成2個部位而形成,但熔接部33的數量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係沿著袋體30的長邊方向,而使熔接部33一體形成。或者,亦可將熔接部33更進一步地加以細分(例如,分成4~5個部位)。在此,由於若對囊體20封入氣體,則側壁20a、20b會有一部分朝向側向膨脹,所以會使得底部成為宛如蛇行的狀態。因此,尤其在以熔接部33全體而將袋體30連接至囊體20之底部的情況下,較佳係將熔接部33分成複數個部位, 而設置囊體20與袋體30並未熔接的「活動空間」。因為藉此可以使袋體30維持在筆直狀態,而能穩定地保持囊體20。
氣囊3的尺寸,只要能符合使用充氣床墊的床架,並無特別限定。再者,亦可考量使用者的體形或體格、使用時的氣囊3之內壓等,以決定氣囊3的尺寸。就一例而言,在將氣體封入氣囊3(囊體20及基底囊體31、32)的狀態下,可以使厚度H3為110~160mm左右,使基底囊體31、32的直徑φ為30~50mm左右(參照圖7A)。較佳係使基底囊體31、32的直徑φ,為囊體20的寬度W2之1/3~1/2左右。
如圖7A所示,在未對氣囊3施加荷重的狀態下,基底囊體31、32會大致膨脹成圓筒狀。由於囊體20與袋體30,係在熔接部33的至少一部分,以大致線狀而非大面積地連接,所以在未對氣囊3施加荷重時,各基底囊體31、32會成為以熔接部33為軸心而相對於囊體20成可動之狀態。
相對於此,如圖7B所示,倘若對氣囊3施加荷重,則囊體20與各基底囊體31、32會是以面狀相接。囊體20,係經由基底囊體31、32各自接觸著囊體20的2個面,來受到2個基底囊體31、32的支撐。
圖8係用以說明在氣囊3的體壓分散原理的示意圖。在藉由氣囊3而構成充氣床墊的情況下,會在床架上並排設置氣囊3,並對各氣囊3的囊體20及基底囊體31、32封入氣體。如圖8所示,一旦對氣囊3施加荷重,就會藉由2個基底囊體31、32而形成支撐1個囊體20的桁架結構。
囊體20的內部,為了降低對使用者身體所造成的接觸壓力,所以維持著身體多少會沉入囊體20之程度的壓力。相對於此,基底囊體31、32的內壓,會維持在幾乎填滿氣體的狀態。如此這般,藉由在囊體20之外,另行將基底囊體31、32的內壓維持在既定壓力,則即使在對囊體20施加了局部壓力的情況下,也能防止氣囊3全體觸底。
再者,若使用者將身體承載於氣囊3,就會對身體所直接接觸的囊體20施加荷重P1。此時,倘若由於荷重P1而使囊體20的形狀變形,通常會使局部的接觸壓力施加在身體最為下沉的部分(前端)。然而,由於在本實施形態,係形成以2個基底囊體31、32支撐1個囊體20的桁架結構,所以荷重P1會朝著2個基底囊體31、32的方向(參照箭頭P2、P3)分散。換言之,會是以基底囊體31、32所承受的反作用力而使下沉的身體受到廣泛的支撐,以降低對於身體局部的接觸壓力。藉此,可以提高褥瘡預防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藉由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除了於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過的防止吊床現象之效果,還能以桁架結構而得到體壓分散效果,所以可以提升褥瘡預防效果。更進一步地,由於在囊體20與基底囊體31、32之間阻斷了氣體之流通,而可以防止氣囊3全體觸底。
藉由在床架上並排設置上述之本發明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而可以構成充氣床墊。在構成充氣床墊之際,可以使用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的任一種,亦可適當地組合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而使用。或者,除了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亦可與其他種類之氣囊組合而構成充氣床墊。例如,亦可在使用者的體重容易集中的腰部周邊之區域(床架的大致中央附近),並排設置本發明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的任一種;而在其以外的區域,並排設置一般的筒狀氣囊。
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藉由各個氣囊的結構,而能發揮包裹骨頭突出部以降低接觸壓力的效果;藉由以氣囊保持骨頭突出部的周邊,而能發揮把壓力從往往容易集中的氣囊分散到骨頭突出部之周圍的效果;藉由抑制身體過度往氣囊下沉,而能發揮防止吊床現象的效果等。因此,在並排設置此種氣囊的充氣床墊,當然也能獲得上述效果。
於下文中,將針對使用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而構成充氣床墊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3實施形態)
圖9係繪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圖9所示之充氣床墊6, 係亦可用於具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的床底之充氣床墊。
在此,於載置床墊之床架的領域,有的機種設有以下功能:將床底的床頭區域立起的「背部上升功能」、或在背部上升之際為了防止身體下滑,而將膝蓋部分的床底立起成山型「膝部上升功能」。具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的床底,一般而言,自床頭開始,至少具備以下3個床底部:背部床底部(第1床底部)、鄰接該背部床底部而配置之腰部床底部(第2床底部)、以及鄰接該腰部床底部而配置之腿部床底部(第3床底部)。背部床底部,能以與腰部床底部間的邊界為軸心,而立起床頭的端部。再者,腰部床底部及腿部床底部,能以兩者的邊界(大致為承載膝蓋的部分)為山脊而立起。下文說明的充氣床墊之中,會將大致配置於背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背部床底部區域(第1區域)、大致配置於腰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腰部床底部區域(第2區域)、大致配置於腿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腿部床底部區域(第3區域)。
如圖9所示,在床底6a上方當中,從背部床底部區域的床頭端部起、到大致一半左右為止的區域,和腰部床底部區域與腿部床底部區域間的邊界的兩側,以及腿部床底部區域的端部,都並排設置著複數個氣囊5。然後,在剩餘的區域之中,在背部床底部區域及腰部床底部區域方面,是並排設置著複數個氣囊2A;而在腿部床底部區域方面,則是並排設置著複數個氣囊2B。氣囊2A、2B的結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氣囊2(參照圖1~圖4)一樣,只有並排設置之區域不同。
圖10係繪示氣囊5的剖面圖。如圖10所示,氣囊5就全體而言,是由1個袋體51構成的一般性單一氣室的氣囊。氣囊5的尺寸,只要是能和所並排設置之其他氣囊2A、2B匹配的尺寸,並無特別限定。在袋體51的內周面,跨設有膜狀構件(所謂的拉帶)52,其朝向與充氣床墊的地板面大致平行的方向。膜狀構件52,係熔接於袋體51之厚度的大致一半之位置,而連繫內周面當中彼此相向的區域。藉由設置此種膜狀構件52,則即使在對氣囊5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亦能防止氣囊5橫向膨脹,抑制氣囊5在厚度方向上的壓縮量。
於充氣床墊6,設有4個氣體供給系統。亦即:靜止系統,在供給氣體直到達成既定之內壓後,就阻斷氣體的吸氣排氣,以使內壓不再變化;以及第1~第3系統,使氣體的內壓以既定之周期依序變化。在所並排設置的氣囊之中,所有的氣囊5與腿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2B,係連接至靜止系統;背部床底部區域及腰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2A,係依序連接至第1系統~第3系統。
如此這般,藉由將氣囊2A配置於施加較大荷重的區域,即承載使用者的背部及腰部、臀部等等所謂軀幹部的區域,而可以防止身體過度下沉。再者,即使在氣囊2A膨脹的狀態下,也能以薄片的風箱,包裹般地以廣泛面積支撐身體;同時即使在氣囊2B收縮的狀態下,也同樣地能一方面支撐身體,一方面防止下沉所造成的吊床現象。
再者,藉由將氣囊2B配置於腳部,而能以薄片的風箱,包裹般地支撐腳跟及腳踝等等朝向各種方向突出的骨頭突出部。
此處,在一般的交替減壓式充氣床墊,有許多機種是使所有氣囊的內壓周期性地交替。在此情況下,會讓使用者的頭部也周期性地被晃動,而有造成類似暈船狀態的情形。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配置在承載頭部之區域的氣囊5,係連接至靜止系統。藉此,可以防止使用者變成暈船狀態。如此這般,藉由組合靜止型與交替減壓式,而不僅可以預防褥瘡,還可以實現讓使用者舒適、安心使用的充氣床墊。
(第4實施形態)
圖11A係繪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圖11B係該床墊的側視圖。圖11A及圖11B所示之充氣床墊8,與第3實施形態一樣,都是亦可用於具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之床底的充氣床墊。
在床底8a上方當中,從背部床底部區域的床頭端部起、到大致一半左右為止的區域,並排設置著氣囊5。背部床底部區域與腰部床底部區域間的邊界附近之背部床底部側的區域,以及腰部床底部區域與腿部床底部區域間的邊界的兩側,則是並排設置著作為錨定囊體的氣囊5A。然後,在剩餘的區域之中,在背部床底部區域及腰部床底部區域方面,是並排設置著氣囊3A;而在腿部床底部區域方面,則是並排設置著氣囊3B。
氣囊3A、3B的結構,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3(參照圖5~圖7B)大致一樣,但有以下不同點:氣囊3A,其囊體20與袋體30(基底囊體31、32)之間的氣體流通受到阻斷;而氣囊3B,其囊體20與袋體30之間則能使氣體流通。氣囊5、5A的結構(參照圖10)係彼此一樣,只有並排設置之區域不同。
於充氣床墊8,設有5個氣體供給系統。亦即:靜止系統及錨定・床底部靜止系統,在供給氣體直到達成既定之內壓後,就阻斷氣體的吸氣排氣,以使內壓不再變化;以及第1~第3系統,使氣體的內壓以既定之周期依序變化。在這之中,於靜止系統與錨定・床底部靜止系統之間,內壓的設定值不同,係設定成錨定・床底部靜止系統的內壓高於靜止系統。
氣囊5及氣囊3B,係連接至靜止系統。可以使靜止系統的內壓設為較低壓力, 亦可在氣囊5及氣囊3B,讓使用者的身體一定程度地下沉而加以支撐。藉由使頭部的氣囊連接至靜止系統,可以防止變成暈船狀態。再者,在膝蓋以下的腿部,係藉由膨脹成風箱狀的囊體20,而能如包裹般地以廣泛面積保持身體。
在配置於主要承載使用者之軀幹部的區域的氣囊3A之中,囊體20的部分,係依序連接至第1系統~第3系統。藉此,一方面藉由膨脹成風箱狀的囊體20,而宛如包裹般地以廣泛面積支撐身體,一方面藉由使囊體20膨脹收縮,而可以發揮預防褥瘡效果。再者,由於囊體20及連接構件21所構成的氣囊2(參照圖7A)本身,具有相對於荷重而維持本身形狀的結構,所以即使在對氣囊3A施加局部較大荷重的情況下,也可以抑制極端的下沉,而防止吊床現象。再者,由於抑制了身體的下沉,而還可以得到減輕照護者協助變換體位之負擔的效果。
在氣囊3A之中的袋體30的部分、以及配置於彼此相鄰的床底部區域之邊界附近的氣囊5A,係連接至錨定・床底部靜止系統。於氣囊3A,藉由對袋體30填充足夠之內壓的氣體,而防止觸底;同時,還能以桁架結構(參照圖8)得到體壓分散效果。再者,由於將背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5A,配置於在背部上升之際,變成低谷的區域,並將腰部床底部區域與腿部床底部區域間的邊界附近的氣囊5A,配置在膝部提升之際變成山脊之區域,而藉由在這些氣囊5A填充足夠之內壓的氣體,以保持使用者的姿勢,得到抑制位置偏移(向前偏移)的效果。又,為了保持使用者的姿勢、抑制位置偏移而配置的氣囊,亦稱為錨定囊體。
(變形例)
作為進一步的變形例,亦可使用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或該等之變形例之氣囊,而構成床上墊(overlay)式充氣床墊。所謂床上墊式充氣床墊,係疊加在標準床墊上使用的充氣床墊。具體而言,係將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或該等之變形例之氣囊,朝向正交於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並排設置。
在此,於JIS規格(JIS9254:2009),基於安全性(預防從床上跌落)的觀點,而規定了從床墊的頂面、到護欄或床具用扶手的最高部位為止的高度。在現在普及的照護床,為了符合此規格,一般而言,公認係使標準床墊與床上墊式床墊之厚度合計在16cm以下為宜。由於一般的標準床墊之厚度為7.5~8cm,所以在要構成床上墊式充氣床墊之情況下,係使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或該等之變形例之氣囊的厚度為8cm以下即可。
就一個變形例而言,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氣囊2,亦可採用熔接部並非上下2排、而是減為1排的氣囊(以下稱為「本變形例之氣囊」)。即使在熔接部改為1排的情況下,藉由使氣囊的厚度成為8cm以下,可以抑制氣囊之過度下沉,以防止吊床現象,同時能以廣泛面積支撐含有骨頭突出部之使用者的身體,而可以減低接觸壓力。
在此,於一般的床上墊之充氣床墊(亦即,並排設置單純的圓筒狀之氣囊的充氣床墊)有以下問題:由於內壓保持在低壓,所以使用者的身體下沉進充氣床墊裡,使得照護者難以協助變換體位。相對於此,在使用了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或該等之變形例之氣囊的充氣床墊,由於氣囊本身抑制了過度下沉,而具有一定程度保持形狀的結構,照護者變得易於協助變換體位,而還可以得到減輕照護者負擔的效果。
作為並排設置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的充氣床墊之進一步的效果,可舉: 適用於具有自動變換體位輔助功能的床架。所謂自動變換體位輔助功能,是床底沿著其長邊方向而分割成2個以上,而藉由使分割之床底的一部分沿著床底的長邊方向而立起,以輔助使用者變換體位的功能。
在此,一般的筒狀氣囊,一旦在氣囊的長邊方向彎曲,就會因推斥力,而容易恢復成原本的筆直狀態。因此,若將一般的筒狀氣囊平行於床架之短邊方向而並排設置的充氣床墊,使用於附帶自動變換體位輔助功能的床架,則在使用該功能之際,充氣床墊會無法跟上床底的動作,而使充氣床墊浮起、或是從床底偏移。因此,於習知技術,無法將充氣床墊使用於附帶自動變換體位輔助功能的床架。
相對於此,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可以靈活地跟上長邊方向的彎曲。此係由於在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係於支撐面及其相反側的面,形成有風箱狀皺摺之故。亦即,由於若將氣囊朝某一面(例如支撐面)折曲,在該面的皺摺會捲縮,相反側的面的皺摺會拉伸,所以可以易維持折曲狀態。因此,若將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並排設置於床底的短邊方向的充氣床墊,使用於附帶自動變換體位輔助功能的床架,則即使在使用該功能之際,充氣床墊亦能靈活地因應床底的動作,而不會發生浮起或偏移,就能舒適且安全地使用充氣床墊。
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可以適當組合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所揭露的複數種構成要素,而形成各種發明。例如,可以從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所示之全部構成要素去除某些構成要素而形成,亦可適當組合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要素而形成。
2、2A、2B、3、3A、3B、5、5A‧‧‧氣囊
6、8‧‧‧充氣床墊
6a、8a‧‧‧床底
20‧‧‧囊體
20a、20b‧‧‧側壁
21‧‧‧連接構件
22a、22b、33‧‧‧熔接部
23‧‧‧收口部
24‧‧‧暗釦
25、34‧‧‧注入口
26、28‧‧‧凸部
27‧‧‧凹部
30‧‧‧袋體
31、32‧‧‧基底囊體
35‧‧‧間隙區域
51‧‧‧袋體
52‧‧‧膜狀構件
d1~d3‧‧‧距離
H2、H3‧‧‧厚度
P1‧‧‧荷重
P2、P3‧‧‧箭頭
W2‧‧‧寬度
【圖1】繪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氣囊外觀的前視圖。
【圖2】圖1所示之氣囊的俯視圖(已封入氣體之狀態)。
【圖3A】圖1所示之氣囊的B1-B1擴大剖面圖(已封入氣體之狀態)。
【圖3B】圖1所示之氣囊的B2-B2擴大剖面圖(已封入氣體之狀態)。
【圖4】圖1所示之氣囊的B3-B3擴大剖面圖(已封入氣體之狀態)。
【圖5】繪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氣囊外觀的前視圖。
【圖6】圖5所示之氣囊的仰視圖。
【圖7A】圖5所示之氣囊的C-C擴大剖面圖(未施加荷重之狀態)。
【圖7B】圖5所示之氣囊的C-C擴大剖面圖(有施加荷重之狀態)。
【圖8】用以說明圖5所示氣囊之體壓分散原理的示意圖。
【圖9】繪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
【圖10】繪示圖9所示之氣囊的剖面圖。
【圖11A】繪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
【圖11B】圖11A所示之床墊的側視圖。

Claims (7)

  1. 一種氣囊,並排設置於充氣床墊而使用;該氣囊包括: 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 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於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的該氣囊之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囊,其中, 該連接構件係薄片狀,該複數個接合部係設於該連接構件的主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氣囊,其中,更包括: 第2及第3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各自膨脹成筒狀,該第2及第3囊體係在該膨脹之囊體的外周面當中之在該充氣床墊中會成為地板側的區域,平行於該膨脹之囊體的長邊方向而安裝。
  4. 一種充氣床墊,附設有複數個氣囊; 該複數個氣囊,包含具有下述構件的氣囊; 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 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於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的該氣囊之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5. 一種充氣床墊,配置於具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的床底而使用,該床底包含可上升背部的第1床底部、鄰接於該第1床底部而配置之第2床底部、以及鄰接該第2床底部而配置並可與該第2床底部一同上升膝部之第3床底部;該充氣床墊,包括: 複數個第1氣囊,包括膨脹之囊體及連接構件,並朝向正交於該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並排設置;該膨脹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該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並於複數部位從該囊體之內部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同時抑制該氣囊在並排設置於該充氣床墊的狀態下於對該氣囊施加荷重之方向的該氣囊之下沉,該連接構件,係於複數個接合部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雙方;以及 複數個第2氣囊,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並朝向正交於該充氣床墊之長邊方向的方向並排設置;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1側壁的第1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1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在該複數個接合部之中,設於該第2側壁的第2群接合部,係沿著該囊體的長邊方向排列2排而設置,在該第2群接合部之中,第一排的接合部與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一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該第1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與該第2群接合部之該第二排的接合部,係交替配置; 在作為該第1床底部與該第2床底部之邊界的該第1床底部側之區域亦即第1區域,至少配置1個該第2氣囊; 在作為該第2床底部與該第3床底部之邊界的兩側之區域亦即第2區域,至少各並排設置1個該第2氣囊; 至少在該第1區域與該第2區域之間,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充氣床墊,其中, 在較該第2區域更為靠近該第3床底部之端部側的區域,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充氣床墊,其中, 在較該第1區域更為靠近該第1床底部之端部側的區域、且係至少除了該第1床底部之端部以外的區域,並排設置2個以上的該第1氣囊。
TW108109450A 2018-03-30 2019-03-20 氣囊及充氣床墊 TWI676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929A JP6544752B1 (ja) 2018-03-30 2018-03-30 エアセル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JP2018-069929 2018-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719A true TW201941719A (zh) 2019-11-01
TWI676444B TWI676444B (zh) 2019-11-11

Family

ID=67297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450A TWI676444B (zh) 2018-03-30 2019-03-20 氣囊及充氣床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44752B1 (zh)
DE (1) DE112018007406T5 (zh)
TW (1) TWI676444B (zh)
WO (1) WO20191871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849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65060A1 (en) * 2021-02-25 2022-08-25 Apex Medical Corp. Air mattres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1759A (ja) * 1999-09-30 2001-06-19 Matsumoto Giken Kk 床ずれ防止エアマット
JP2002238706A (ja) * 2001-02-22 2002-08-27 Keepu:Kk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アマット装置
KR20080036635A (ko) * 2005-08-25 2008-04-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루텐 에어 매트리스
JP4823870B2 (ja) * 2006-11-21 2011-11-24 株式会社ケープ エアマット用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アマット
WO2010052389A1 (fr) * 2008-11-06 2010-05-14 Mulliez Thaddee Cellule gonflable de matelas anti-escarres
JP2012040191A (ja) * 2010-08-19 2012-03-01 Keepu:Kk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アマット
JP5618695B2 (ja) * 2010-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ケープ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アマット
JP2015073876A (ja) * 2013-10-04 2015-04-20 和博 竹田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456614B2 (ja) * 2014-07-09 2019-01-23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膨縮機能付き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263517B2 (ja) * 2015-11-19 2018-01-17 株式会社エトス エアセルユニット、マットレス、クッション及び介護ロボ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849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CN114948499B (zh) * 2021-02-25 2024-02-02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7101A (ja) 2019-10-17
JP6544752B1 (ja) 2019-07-17
TWI676444B (zh) 2019-11-11
WO2019187164A1 (ja) 2019-10-03
DE112018007406T5 (de)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29686C (en) Improved inflatable medical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TW526055B (en) Air mattress
EP0901362A4 (zh)
TW544305B (en) Inflatable support
TWI676444B (zh) 氣囊及充氣床墊
TWI726437B (zh)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US9237978B2 (en) Support for relief of pressure ulcers
JP2007082861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CN215229429U (zh) 一种充气翻身垫
JP6544753B1 (ja) エアセル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US9237977B2 (en) Support for relief of pressure ulcers
JP6400867B1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TWM450289U (zh) 氣墊床
JPH05345005A (ja) 空気マット装置
JP2005006939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WO2021020483A1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CN216777421U (zh) 一种便孔床垫
US20240024184A1 (en) Patient support
JP3554141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
JP4326810B2 (ja) 膝挙上エアマット
JP6948063B2 (ja) 介護支援具
JP2021049435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678947B2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及びエアセル
JP2024051342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TW201507668A (zh) 活動靠背床用床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