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5992A - 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5992A
TW201935992A TW108104293A TW108104293A TW201935992A TW 201935992 A TW201935992 A TW 201935992A TW 108104293 A TW108104293 A TW 108104293A TW 108104293 A TW108104293 A TW 108104293A TW 201935992 A TW201935992 A TW 2019359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relay
pdcp pdu
terminal
relay n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4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5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599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2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with access to wir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涉及通訊技術領域。所述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其中,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適用於5G系統的中繼技術,實現了中繼節點到主節點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Description

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本申請實施例涉及通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在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終端可以透過一個中繼節點(Relay Node)與網路側進行通訊。其中,中繼節點透過無線連接與主區域相連。本質上,中繼節點是一種低功率基地台,並以無線的方式連接到網路的其餘部分。
目前,尚不存在適用於新空中介面(New Radio,NR)系統的中繼技術。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通訊系統,所述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
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
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
其中,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另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方法,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錨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所述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針對所述終端產生對應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的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透過與所述主節點間的固定連接向所述主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另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方法,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主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所述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透過與所述錨節點間的固定連接接收所述錨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持將所述第一PDCP PDU在所述中繼網路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添加有所述第一報文頭的所述第一PDCP PDU。
另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方法,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一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主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另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方法,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二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向所述終端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再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裝置,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錨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所述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裝置包括:
處理模組,用於針對所述終端產生對應的第一PDCP PDU;
發送模組,用於透過與所述主節點間的固定連接向所述主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再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裝置,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主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所述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裝置包括:
接收模組,用於透過與所述錨節點間的固定連接接收所述錨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處理模組,用於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持將所述第一PDCP PDU在所述中繼網路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發送模組,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添加有所述第一報文頭的所述第一PDCP PDU。
再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裝置,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一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裝置包括:
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所述主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發送模組,用於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再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傳輸裝置,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二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裝置包括:
接收模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
發送模組,用於向所述終端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又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錨節點,所述錨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錨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主節點,所述主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主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中繼節點,所述中繼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中繼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還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存儲媒介,所述存儲媒介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錨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還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存儲媒介,所述存儲媒介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主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還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存儲媒介,所述存儲媒介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有關中繼節點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提供了一種適用於5G系統的中繼技術,實現了中繼節點到主節點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在本文提及的“模組”通常是指存儲在記憶體中的能夠實現某些功能的程式或指令;在本文中提及的“單元”通常是指按照邏輯劃分的功能性結構,該“單元”可以由純硬體實現,或者,軟硬體的結合實現。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和/或”,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字元“/”一般表示前後關聯物件是一種“或”的關係。本申請說明書以及申請專利範圍書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類似的詞語並不表示任何順序、數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來區分不同的組成部分。
請參考圖1,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移動通訊系統的結構示意圖。該移動通訊系統可以是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統,又稱NR系統。該移動通訊系統可以包括:錨節點(anchor node)10、主節點(donor node)20、中繼網路30和終端40。
錨節點10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錨節點10可以與核心網網元對接,例如,錨節點10作為用戶面的錨點與使用者面功能實體(User Plane Function,UPF)對接,和/或,錨節點10作為控制面的錨點與存取和移動性管理功能實體(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對接。錨節點10與主節點20透過固定連接相連。固定連接也可以稱為有線連接或實體連接,例如錨節點10與主節點20之間透過通訊線纜相連。
主節點20與中繼網路30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例如,主節點20與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之間透過空中介面技術實現互相通訊。
錨節點10和主節點20均可以是存取網設備,如基地收發站(Base Station,BS)。存取網設備部署在無線存取網路中用以為終端40提供無線通訊功能。
中繼網路30與終端40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例如,終端40與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之間也可以透過空中介面技術實現互相通訊。終端40可以包括各種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手持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計算設備或者連接到無線數據機的其他處理設備,以及各種形式的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移動台(Mobile Station,MS),終端設備(terminal device)等等。
中繼網路30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31,該至少一個中繼節點31中存在與主節點20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圖中以標號32表示),以及存在與終端40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圖中以標號33表示)。上述第一中繼節點32和第二中繼節點33可以是同一個中繼節點,也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中繼節點。
可選地,中繼網路30中包括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中繼節點31,所述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中繼節點31可以透過自組網技術形成中繼網路30。
錨節點10和終端40之間可以透過主節點20和中繼網路30傳輸資料。
可選地,錨節點10用於針對終端40產生對應的第一PDCP PDU,透過上述固定連接向主節點20發送第一PDCP PDU。第一PDCP PDU可以是控制平面的PDCP PDU,也可以是用戶平面的PDCP PDU。
可選地,主節點20用於接收錨節點10發送的第一PDCP PDU,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其中,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援第一PDCP PDU在中繼網路30中傳輸至第二中繼節點33,即服務於終端40的中繼節點。
可選地,第一報文頭用於實現對第一PDCP PDU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在主節點20至第二中繼節點33的路徑上存在至少兩個節點時,透過第一報文頭實現對第一PDCP PDU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上述路徑的兩端節點為主節點2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上述路徑除包括第一中繼節點32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外,可選地還包括至少一個其它中繼節點31。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主節點20還用於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之前,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二報文頭。可選地,添加第二報文頭後的第一PDCP PDU稱為第二PDCP PDU。其中,第二報文頭用於將至少兩個終端40的PDU會話(session)複用至同一個PDCP連接,該PDCP連接建立在主節點2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例如,該第二報文頭是PDCP報文頭。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主節點20還用於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之前,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三報文頭。可選地,添加第三報文頭後的第一PDCP PDU稱為第三PDCP PDU。其中,第三報文頭用於區分至少兩個終端40的PDU會話。例如,該第三報文頭是通用封包無線服務隧道協定(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rning Protocol,GTP)報文頭和/或使用者資料包通訊協定(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報文頭和/或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報文頭。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對於終端40來說,其可以建立下述任意一種或多種承載:
1、終端40和錨節點10之間建立有訊號無線承載(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1/2;和/或,終端40和主節點20之間建立有SRB1/2;
2、終端4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建立有SRB3;
3、終端40和錨節點10之間建立有主基地台群MCG的無線鏈路控制承載(Radio Link Control Bearer,RLC Bearer);
4、終端4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建立有輔基地台群SCG的RLC Bearer。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對於第二中繼節點33來說,其可以建立下述任意一種或多種承載:
1、第二中繼節點33和錨節點10之間建立有SRB1/2;和/或,第二中繼節點33和第一中繼節點32之間建立有SRB1/2;
2、第二中繼節點33和第一中繼節點32之間建立有SRB3;
3、第二中繼節點33和錨節點10之間建立有MCG的RLC Bearer;
4、第二中繼節點33和第一中繼節點32之間建立有SCG的RLC Bearer。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對於第一中繼節點32來說,其和主節點20之間也可以建立有SRB3。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SRB1/2可以用於實現訊號傳輸功能。SRB1可以用於傳輸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息,在SRB2建立之前,比SRB2具有更高的優先順序。SRB2可以用於傳輸非存取層(Non-access Stratum,NAS)訊息,比SRB1具有更低的優先順序,且通常在安全模式啟動之後才配置SRB2。SRB3用於實現與MCG相關的訊號傳輸功能。
可選地,中繼網路30中的每個中繼節點31中設置有中繼協議棧X。中繼協定棧X用於根據第一報文頭確定對第一PDCP PDU的處理操作,該處理操作包括:轉發到該中繼節點31的高階協議棧,或,轉發到中繼網路30中的其它中繼節點31。可選地,所述高階協定棧是位於中繼協定棧X上層的協定棧。可選地,在根據第一報文頭確定將第一PDCP PDU轉發到中繼網路30中的其它中繼節點31時,還根據第一報文頭確定將第一PDCP PDU轉發到哪一個中繼節點31。以第一中繼節點32為例,如果第一中繼節點32決定將第一PDCP PDU轉發到其它中繼節點31,則不再將第一PDCP PDU轉發到該第一中繼節點32的高階協議棧中進行處理。
可選地,中繼協定棧X位於RLC協定棧的上層。可選地,中繼協定棧X位於PDCP協定棧的下層。在一個示例中,中繼協定棧X位於RLC協定棧和PDCP協定棧之間。示例性地,如圖2所示,中繼節點31的無線協議棧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實體層(Physical Layer,PHY)協議棧、媒介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協定棧、RLC協定棧、中繼協定棧X和PDCP協定棧。
在其它可能的示例中,中繼協議棧X也可以與PDCP協議棧屬於同一層。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PDCP PDU在主節點20和第一中繼節點32之間採用自動重傳請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重傳機制進行傳輸;第一PDCP PDU在第一中繼節點32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採用ARQ重傳機制進行傳輸。也即,主節點20和第一中繼節點32之間,第一中繼節點32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點對點進行ARQ重傳,保證無損傳輸。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PDCP PDU在錨節點10和終端40之間採用端到端加密傳輸和/或完整性保護和/或資料重傳。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PDCP PDU在主節點2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採用端到端加密傳輸和/或完整性保護和/或資料重傳。
結合參考圖3,其示出了本申請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移動通訊系統中的各個設備的無線協定棧的示意圖。
錨節點10和終端40之間存在與終端40對應的第一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錨節點10將終端40對應的資料流程(flow),承載在第一DRB中傳輸至終端40。在這種情況下,資料流程雖然經過第二中繼節點33,但第二中繼節點33不對資料流程進行GTP層處理,其將資料流程透傳給終端40。
結合參考圖4,其示出了本申請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移動通訊系統中的各個設備的無線協定棧的示意圖。
錨節點10和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存在與第二中繼節點33對應的第二DRB。錨節點10將終端40對應的資料流程,承載在第二DRB中傳輸至第二中繼節點33,第二中繼節點33將資料流程發送至終端40。可選地,第二中繼節點33將資料流程進行GTP處理後發送至終端40。可選地,第二DRB中承載有至少兩個終端40對應的資料流程。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如第一中繼節點32、第二中繼節點33)作為分佈單元(Distributed Unit,DU)透過第一介面與主節點20相連,該第一介面是集中-分佈(CU-DU)介面。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如第一中繼節點32、第二中繼節點33)作為基地台(在5G系統中,節點可以稱為gNB)透過第二介面與主節點20相連,該第二介面是N2、N3或Xn介面。
可選地,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按照第一存取方式存取目標節點,透過目標節點獲取網路配置訊息,該第一存取方式為終端類型的存取方式。
可選地,中繼網路30中的中繼節點31透過目標節點獲取網路配置訊息,根據網路配置訊息按照第二存取方式存取主節點20,該第二存取方式為中繼節點類型的存取方式。上述網路配置訊息可以包括第二存取方式的相關參數,例如可以透過哪些節點存取。
綜上所述,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提供了一種適用於5G系統的中繼技術,實現了中繼節點到主節點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請參考圖5,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該方法可應用於圖1所示的移動通訊系統中。該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501,錨節點10針對終端40產生對應的第一PDCP PDU。
步驟502,錨節點10透過與主節點20間的固定連接,向主節點20發送第一PDCP PDU。
步驟503,主節點20在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
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持將第一PDCP PDU在中繼網路30中傳輸至第二中繼節點33。第一報文頭用於實現對第一PDCP PDU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步驟504,主節點20向第一中繼節點32發送添加有第一報文頭的第一PDCP PDU。
步驟505,第一中繼節點32向第二中繼節點33發送第一PDCP PDU。
步驟506,第二中繼節點33向終端40發送第一PDCP PDU。
綜上所述,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提供了一種適用於5G系統的中繼技術,實現了中繼節點到主節點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對於上述方法實施例中未披露的細節,詳見本申請系統實施例。
另外,在上述方法實施例中,僅從錨節點10、主節點20、第一中繼節點32、第二中繼節點33和終端40交互的角度,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介紹說明,上述有關錨節點10的步驟可以單獨實現成為錨節點10一側的資料傳輸方法,上述有關主節點20的步驟可以單獨實現成為主節點20一側的資料傳輸方法,上述有關第一中繼節點32的步驟可以單獨實現成為第一中繼節點32一側的資料傳輸方法,上述有關第二中繼節點33的步驟可以單獨實現成為第二中繼節點33一側的資料傳輸方法,上述有關終端40的步驟可以單獨實現成為終端40一側的資料傳輸方法。
以下是本申請的裝置實施例,對於裝置實施例中未詳細描述的細節,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或者系統實施例。
請參考圖6,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所述裝置具有實現上述方法和系統示例中錨節點10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由硬體實現,也可以由硬體執行相應的軟體實現。所述裝置可以包括:
處理模組610,用於針對所述終端40產生對應的第一PDCP PDU;
發送模組620,用於透過與所述主節點20間的固定連接向所述主節點20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錨節點10和所述終端40之間存在與所述終端40對應的第一DRB;
所述發送模組620,還用於將終端40對應的資料流程,承載在所述第一DRB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將所述資料流程發送至所述終端40。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錨節點10和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存在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對應的第二DRB;
所述發送模組620,還用於將所述終端40對應的資料流程,承載在所述第二DRB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將所述資料流程進行GTP處理後發送至所述終端40。
請參考圖7,其示出了本申請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所述裝置具有實現上述方法和系統示例中主節點20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由硬體實現,也可以由硬體執行相應的軟體實現。所述裝置可以包括:
接收模組710,用於透過與所述錨節點10間的固定連接接收所述錨節點10發送的第一PDCP PDU;
處理模組720,用於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持將所述第一PDCP PDU在所述中繼網路30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
發送模組730,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32發送添加有所述第一報文頭的所述第一PDCP PDU。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實現對所述第一PDCP PDU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組720,還用於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二報文頭;其中,所述第二報文頭用於將至少兩個終端40的PDU會話複用至同一個PDCP連接,所述PDCP連接建立在所述主節點20和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之間。
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組720,還用於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三報文頭;其中,所述第三報文頭用於區分至少兩個終端40的PDU會話。
請參考圖8,其示出了本申請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所述裝置具有實現上述方法和系統示例中中繼節點31(如第一中繼節點32或者第二中繼節點33)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由硬體實現,也可以由硬體執行相應的軟體實現。所述裝置可以包括:接收模組810、處理模組820和發送模組830。
當該裝置具有第一中繼節點32的功能時,所述接收模組810,用於接收所述主節點20發送的第一PDCP PDU;所述發送模組830,用於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可選地,所述處理模組820,用於根據所述第一PDCP PDU的第一報文頭確定針對所述PDCP PDU的處理操作,所述處理操作包括:轉發到所述第一中繼節點32的高階協定棧,或,轉發到所述中繼網路30中的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
所述發送模組830,還用於當所述處理模組820確定針對所述第一PDCP PDU的處理操作為轉發到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時,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33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當該裝置具有第二中繼節點33的功能時,所述接收模組810,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32發送的PDCP PDU;所述發送模組830,用於向所述終端40發送所述PDCP PDU。
請參考圖9,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錨節點10的結構示意圖,該錨節點10可以包括:處理器101、接收器102、發射器103、記憶體104和匯流排105。
處理器101包括一個或者一個以上處理核心,處理器101透過運行軟體程式以及模組,從而執行各種功能應用以及訊息處理。
接收器102和發射器103可以實現為一個通訊元件,該通訊元件可以是一塊通訊晶片。
記憶體104透過匯流排105與處理器101相連。
記憶體104可用於存儲至少一個指令,處理器101用於執行該至少一個指令,以實現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錨節點10執行的各個步驟。
此外,記憶體104可以由任何類型的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或者它們的組合實現,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包括但不限於:磁片或光碟,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EPROM),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PROM),靜態隨時存取記憶體(SRAM),唯讀記憶體(ROM),磁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PROM)。
請參考圖10,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主節點20的結構示意圖,該主節點20可以包括:處理器111、接收器112、發射器113、記憶體114和匯流排115。
處理器111包括一個或者一個以上處理核心,處理器111透過運行軟體程式以及模組,從而執行各種功能應用以及訊息處理。
接收器112和發射器113可以實現為一個通訊元件,該通訊元件可以是一塊通訊晶片。
記憶體114透過匯流排115與處理器111相連。
記憶體114可用於存儲至少一個指令,處理器111用於執行該至少一個指令,以實現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主節點20執行的各個步驟。
此外,記憶體114可以由任何類型的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或者它們的組合實現,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包括但不限於:磁片或光碟,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EPROM),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PROM),靜態隨時存取記憶體(SRAM),唯讀記憶體(ROM),磁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PROM)。
請參考圖11,其示出了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中繼節點31的結構示意圖,該中繼節點31可以包括:處理器121、接收器122、發射器123、記憶體124和匯流排125。
處理器121包括一個或者一個以上處理核心,處理器121透過運行軟體程式以及模組,從而執行各種功能應用以及訊息處理。
接收器122和發射器123可以實現為一個通訊元件,該通訊元件可以是一塊通訊晶片。
記憶體124透過匯流排125與處理器121相連。
記憶體124可用於存儲至少一個指令,處理器121用於執行該至少一個指令,以實現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中繼節點31(包括第一中繼節點32和第二中繼節點33)執行的各個步驟。
此外,記憶體124可以由任何類型的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或者它們的組合實現,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存放裝置包括但不限於:磁片或光碟,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EPROM),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PROM),靜態隨時存取記憶體(SRAM),唯讀記憶體(ROM),磁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PROM)。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腦可讀存儲媒介,所述存儲媒介中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由處理器載入並執行以實現上述各個方法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
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電腦程式產品,當電腦程式產品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電腦執行上述各個方法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可以意識到,在上述一個或多個示例中,本申請實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體、軟體、固件或它們的任意組合來實現。當使用軟體實現時,可以將這些功能存儲在電腦可讀媒介中或者作為電腦可讀媒介上的一個或多個指令或代碼進行傳輸。電腦可讀媒介包括電腦存儲媒介和通訊媒介,其中通訊媒介包括便於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傳送電腦程式的任何媒介。存儲媒介可以是通用或專用電腦能夠存取的任何可用媒介。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申請,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
10‧‧‧錨節點
20‧‧‧主節點
30‧‧‧中繼我網路
31‧‧‧中繼節點
32‧‧‧第一中繼節點
33‧‧‧第二中繼節點
40‧‧‧終端
501、502、503、504、505、506‧‧‧步驟
610、720、820‧‧‧處理模組
620、730、830‧‧‧發送模組
710、810‧‧‧接收模組
101、111、121‧‧‧處理器
103、113、123‧‧‧發射器
102、112、122‧‧‧接收器
104、114、124‧‧‧記憶體
105、115、125‧‧‧匯流排
圖1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移動通訊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示出的中繼節點的無線協議棧的示意圖;
圖3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示出的各個設備的無線協定棧的示意圖;
圖4是本申請另一個實施例示出的各個設備的無線協定棧的示意圖;
圖5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圖6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
圖7是本申請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
圖8是本申請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裝置的方塊圖;
圖9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錨節點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主節點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中繼節點的結構示意圖。

Claims (15)

  1. 一種移動通訊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 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 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 其中,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系統,其特徵在於, 所述錨節點,用於針對所述終端產生對應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資料單元PDCP PDU,透過所述固定連接向所述主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系統,其特徵在於, 所述主節點,用於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 其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持將所述第一PDCP PDU在所述中繼網路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4.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錨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所述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針對所述終端產生對應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資料單元PDCP PDU; 透過與所述主節點間的固定連接向所述主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5.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主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所述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透過與所述錨節點間的固定連接接收所述錨節點發送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資料單元PDCP PDU; 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支援將所述PDCP PDU在所述中繼網路中傳輸至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添加有所述第一報文頭的所述第一PDCP PDU。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報文頭用於實現對所述第一PDCP PDU的路由傳輸和多跳傳輸。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之前,還包括: 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二報文頭;其中,所述第二報文頭用於將至少兩個終端的PDU會話複用至同一個PDCP連接,所述PDCP連接建立在所述主節點和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一報文頭之前,還包括: 在所述第一PDCP PDU上添加第三報文頭;其中,所述第三報文頭用於區分至少兩個終端的PDU會話。
  9.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一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主節點發送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資料單元PDCP PDU; 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接收所述主節點發送的第一PDCP PDU之後,還包括: 根據所述第一PDCP PDU的第一報文頭確定針對所述第一PDCP PDU的處理操作,所述處理操作包括:轉發到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高階協議棧,或,轉發到所述中繼網路中的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若確定針對所述第一PDCP PDU的處理操作為轉發到所述第二中繼節點,則執行所述向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的步驟。
  11.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的第二中繼節點中,所述移動通訊系統包括錨節點、主節點、中繼網路和終端;其中,所述錨節點是用戶面和/或控制面的錨點,所述錨節點與所述主節點透過固定連接相連,所述主節點與所述中繼網路透過第一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與所述終端透過第二無線連接相連,所述中繼網路包括至少一個中繼節點,所述至少一個中繼節點中存在與所述主節點直連的第一中繼節點,以及存在與所述終端直連的所述第二中繼節點;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第一封包資料彙聚協定資料單元PDCP PDU; 向所述終端發送所述第一PDCP PDU。
  12. 一種錨節點,其特徵在於,所述錨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13. 一種主節點,其特徵在於,所述主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至第8項中任一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14. 一種中繼節點,其特徵在於,所述中繼節點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所述記憶體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所述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0項中任一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15. 一種電腦可讀存儲媒介,其特徵在於,所述存儲媒介存儲有至少一條指令,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或 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至第8項中任一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或 所述至少一條指令用於被處理器執行以實現上述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0項中任一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
TW108104293A 2018-02-11 2019-02-01 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TW2019359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76243 WO2019153295A1 (zh) 2018-02-11 2018-02-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法及装置
??PCT/CN2018/076243 2018-0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5992A true TW201935992A (zh) 2019-09-01

Family

ID=67548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4293A TW201935992A (zh) 2018-02-11 2019-02-01 移動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5464B2 (zh)
EP (1) EP3737204B1 (zh)
JP (1) JP7073509B2 (zh)
KR (1) KR102350842B1 (zh)
CN (2) CN112040565B (zh)
AU (1) AU2018407956B2 (zh)
TW (1) TW201935992A (zh)
WO (1) WO20191532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25660B1 (ko) 2012-11-14 2014-08-05 대구가톨릭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D-타가토오스를 함유하는 배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체장내세균의 탄소원 이용 검증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59973B2 (en) * 2005-03-15 2010-12-28 Pionee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 hologra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00938090B1 (ko) * 2006-10-19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8902805B2 (en) * 2008-10-24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US8259637B2 (en) * 2009-01-06 2012-09-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band backhaul for wireless relay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305965B2 (en) * 2009-01-06 2012-11-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otocol stack and scheduler for L3 relay
KR101611300B1 (ko) * 2009-04-21 2016-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송 지시자를 이용한 중계기 통신 기법
US8320827B2 (en) * 2009-06-17 2012-11-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with a relay node
CN10199865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跳的中继通信系统及该系统的接入方法
CN102056226B (zh) * 2009-11-10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dcp状态报告的获取方法和pdcp实体
CN102098725B (zh) * 2009-12-15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US8904167B2 (en) * 2010-01-22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wireless relay nodes
KR101831448B1 (ko) * 2010-02-02 2018-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기능을 선택적으로 적용하는 방법
US9504079B2 (en) * 2010-02-22 2016-11-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ith relay nodes
PT2606372T (pt) * 2010-08-16 2018-05-0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ós e métodos para melhorar posicionamento
WO2012060565A2 (en) * 2010-11-04 2012-05-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nfiguring connection to base station at relay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501057A1 (en) * 2011-03-17 2012-09-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Dynamic PUSCH deactivation/activation for component carriers of a relay node
US8848640B2 (en) * 2011-05-06 2014-09-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ndwidth aggregation for IP flow
US9088922B2 (en) 2011-10-10 2015-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relay handover
US9526091B2 (en) 2012-03-16 2016-12-2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2013197895A (ja) * 2012-03-19 2013-09-3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中継局並びに通信方法
CN103327475B (zh) 2012-03-21 2017-05-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区切换的寻址方法以及寻址装置
EP2888906B1 (en) * 2012-08-23 2021-03-3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Operating with multiple schedulers in a wireless system
US9843512B2 (en) * 2013-08-27 2017-12-12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ata flow in an engineered system for middleware and application execution
US10004098B2 (en) * 2014-01-29 2018-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305041A1 (en) * 2014-04-16 2015-10-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rvice using radio resource aggregation
US9572108B2 (en) * 2014-06-26 2017-02-1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mall cell activation and detection
KR101814248B1 (ko) * 2014-09-05 2018-01-0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무선랜 캐리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S2816426T3 (es) * 2014-10-23 2021-04-05 Huawei Tech Co Ltd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de conexión de control de recursos de radio RRC
KR101900356B1 (ko) * 2014-10-23 2018-09-19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무선 자원 제어(rrc) 메시지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EP3203801B1 (en) * 2014-10-23 2019-12-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interface to support split function
WO2016131165A1 (zh) * 2015-02-16 2016-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参数的协调装置、系统及方法
US10412652B2 (en) * 2015-04-10 2019-09-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data packet to user equipment in LTE-WLAN aggregation system
US10327174B2 (en) * 2016-11-03 2019-06-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Offload bea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30816B2 (en) * 2016-01-28 2020-04-21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shared multicast local identifiers (MILD) ranges in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environment
WO2017166138A1 (zh) * 2016-03-30 2017-10-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47177B (zh) * 2016-05-06 2020-03-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2020-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2019-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80234839A1 (en) * 2017-02-13 2018-08-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US10772145B2 (en) * 2017-03-29 2020-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nomous formation for backhaul networks
US11212701B2 (en) * 2017-05-14 2021-12-28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quality-of-service guarantee
CN110771082B (zh) * 2017-06-22 2022-02-18 鸿颖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分组数据单元复制的系统、装置及方法
US11375527B1 (en) * 2017-11-09 2022-06-28 Verana Networks, Inc.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20190200273A1 (en) * 2017-12-22 2019-06-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ushing PDCP Packets To Reduce Network Load In Multi-Connectivity Scenarios
US10432295B2 (en) * 2018-01-11 2019-10-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adio link control layer based relaying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12039944A (zh) * 2018-01-12 2020-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741185A1 (en) * 2018-01-19 2020-11-25 Nokia Technologies Oy Control plane signaling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s
US10778449B2 (en) * 2018-01-26 2020-09-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ed session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407956B2 (en) 2021-08-05
EP3737204A1 (en) 2020-11-11
EP3737204A4 (en) 2021-01-06
CN111656855A (zh) 2020-09-11
EP3737204B1 (en) 2022-03-09
US20200367131A1 (en) 2020-11-19
KR102350842B1 (ko) 2022-01-12
AU2018407956A1 (en) 2020-08-27
WO2019153295A1 (zh) 2019-08-15
CN112040565B (zh) 2022-04-12
KR20200115615A (ko) 2020-10-07
US11805464B2 (en) 2023-10-31
CN112040565A (zh) 2020-12-04
JP7073509B2 (ja) 2022-05-23
JP2021513255A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0562B2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220140605A (ko) Sidelink 릴레이 통신 방법, 장치, 설비 및 매체
WO2018141284A1 (zh) 一种QoS流处理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US898911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tting up a bearer
US2022037781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data transmission link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19214729A1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WO2016119183A1 (zh) 无线承载重配置方法、建立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713296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和装置
WO201306410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移动性管理实体和移动终端
JP2021510283A (ja) ノード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1004191A1 (zh) 一种支持时间敏感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17074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JP7301849B2 (ja)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中継ノード
JP2019511154A (ja) セキュリティパラメータ伝送方法及び関係するデバイス
WO2021026706A1 (zh) 一种f1接口管理方法及装置
US11805464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WO2019242428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21608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21017568A1 (zh) 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26936A1 (zh) 一种处理回传链路发生链路失败的方法及装置
WO2019212546A1 (en) Self-backhaul with enhanced signaling
WO2019192293A1 (zh) 无线回程节点的承载管理方法、无线回程节点和施主基站
Uchida et al. Device to Device based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with Group Priority for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s
CN117280850A (zh) 无线通信中的流量传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