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9282A -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9282A
TW201929282A TW107147069A TW107147069A TW201929282A TW 201929282 A TW201929282 A TW 201929282A TW 107147069 A TW107147069 A TW 107147069A TW 107147069 A TW107147069 A TW 107147069A TW 201929282 A TW201929282 A TW 2019292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area
axis width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7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037B (zh
Inventor
尹準浩
白欽日
趙玧朱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9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9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0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8Dummy elements, i.e. elements having non-function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the areas of the RGB subpixels being differ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電極、堤部、發光層及第二電極。第一電極位在一基板上。堤部設置在第一電極上且定義位在第一電極上方的多個發光區域。發光層位在該些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其中位在每個發光區域的發光層具有彎曲頂表面。第二電極位在堤部及發光層上。其中,該些發光區域當中的第一發光區域與第二發光區域各別具有圓弧角,且第一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與第二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不相同。

Description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透過溶液製程所製成之發光層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係在兩個電極之間形成一發光層。因此,當此發光層透過兩個電極之間的電場發光時,圖像顯示在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上。
發光層可由有機材料形成,當電子與電洞結合產生激子(exciton)且激子由激發態(excited state)下降到基態(ground state)時發出光線。此外,發光層可由例如量子點的無機材料所形成。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A與圖1B描述相關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圖1A係繪示一先前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1B係繪示圖1A的此先前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如圖1A所示,此先前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基板10、電路裝置層20、第一電極30、堤部40及發光層50。
電路裝置層20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在此,各種訊號線、薄膜電晶體及電容形成在電路裝置層20中。
第一電極30形成在電路裝置層20上。第一電極30由每個像素圖案化(patterned),其中第一電極30用作為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陽極。
堤部40以矩陣配置形成,從而定義多個發光區域E。
發光層50可包含紅色(R)、綠色(G)及藍色(B)發光層,分別形成在堤部40所定義的該些發光區域E中。
如圖1B所示,堤部40以矩陣配置形成,以在基板10上定義該些發光區域E,且包含紅色(R)、綠色(G)及藍色(B)發光層的發光層50形成在發光區域E中。
每個發光區域E在平面上形成為四邊形結構,且發光層50係透過利用噴墨裝置的溶液製程而形成在四邊形結構的發光區域E中。
然而,在此相關技術的情形中,若透過溶液製程使發光層50形成在四邊形結構的發光區域E中,發光層50可能無法擴散到發光區域E的角落部份“A”。
在這種情形下,發射光在發光區域E的角落部份“A”與發光區域 E的中央部份“B”之間無法呈現均勻,如此會使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圖像品質劣化。
針對上述關於先前技術的問題與限制而提出本發明,且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能夠在包含各個發光區域的角落部份與中央部份的所有區域實現均勻的光發射。
根據本發明的一面向,上述及其他目的可透過提供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來實現,其中此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電極、堤部、發光層及第二電極。第一電極位在一基板上。堤部設置在第一電極上且定義位在第一電極上方的多個發光區域。發光層位在該些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其中位在每個發光區域的發光層具有彎曲頂表面。第二電極位在堤部及發光層上。其中,該些發光區域當中的第一發光區域與第二發光區域各別具有圓弧角,且第一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與第二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不相同。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面向,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電極、堤部、第一發光層、第二發光層及第三發光層。第一電極位在基板上。堤部設置在第一電極上且定義位在第一電極上方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發光區域。第一發光層位在第一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第二發光層位在第二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第三發光層位在第三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其中,第一發光層、第二發光層與第三發光層各別具有彎曲頂表面,第一發光區域、第二發光區域與第三發光區域各別形成具有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且第三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三半徑曲率(R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及第二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
根據本發明的再另一面向,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基板及堤部。基板包含主動區域及位在主動區域周圍的虛擬區域,其中,圖像在主動區域中顯示,但不在虛擬區域中顯示。堤部用以定義基板的主動區域中的多個發光區域,且定義基板的虛擬區域中的多個虛擬發光區域。其中,該些發光區域包含具有圓弧角的第一發光區域以及具有圓弧角的第二發光區域,第二發光區域的面積大於第一發光區域的面積。第二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第一發光區域的圓弧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
通過參考所附圖式描述的以下實施例,將闡明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徵及其實現方法。 然而,本發明可以由不同的形式實施,並且不應該解釋為限制在此所闡述的實施例。反之,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使本發明透徹及完整,並且將本發明的範圍完全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此外,本發明僅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
用於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所附圖式中所揭露的形狀、尺寸、比率、角度和數量僅僅是用於示例,因此本發明不限於所示出的細節。 相同的附圖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 在以下的描述中,當相關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詳細描述確認會不必要地使本發明的重點產生模糊時,將省略詳細描述。
在使用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包含”、“具有”及“包括”的情況下,除非使用“僅”,否則也可以存在另一部分。 除非有另外說明,否則單數形式的術語可包括複數形式。
在詮釋一元件時,儘管未明確地描述,此元件被解釋為包括誤差區域。
在描述位置關係,例如當位置順序被描述為“上”、“上方”、“下方”及“下一個”時,除非使用 “僅”或“直接”,否則可包括他們之間沒有接觸的情況。如果提到第一元件位於第二元件“上”時,則並不意味著第一元件實質上位於圖中第二元件的上方。 可以根據物件的方向改變有關物件的上部和下部。 因此,在圖式或實際配置上,第一元件位於第二元件“上”的情況包括第一元件位於第二元件“下方”的情況,以及第一元件位於第二元件“上方”的情況。
在描述時間關係時,例如當時間順序被描述為“之後”、“後續”、“下一個”及“之前”時,除非使用 “僅”或“直接”,否則可包括不連續的情況。
應當理解的是,儘管這裡可以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是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 這些術語僅用於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 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且類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稱為第一元件。
術語“第一水平軸方向”、“第二水平軸方向”及“垂直軸方向”不應僅基於各個方向彼此垂直的幾何關係來解釋,並且可以表示作為在本發明的組件可以在功能上操作的範圍內具有更寬的方向性的方向。
應理解的是,術語“至少一’包括與任何一個項目相關的所有組合。舉例來說,“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包括從第一、第二和第三元件中選擇兩個或更多個元件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元件中每個元件的所有組合。
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特徵可以部分地或整體地彼此結合或組合,並且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充分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的特徵可以彼此不同地相互操作並且技術上驅動。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獨立地進行,或者可以以相互依賴的關係一起進行。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根據本發明的所有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所有組件可操作地組合和配置。
圖2係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視圖。
如圖2所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基板100、電路裝置層 200、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堤部 400、 發光層510、520與530、以及第二電極600。
基板100可由玻璃或塑膠材料所形成,但並不限定在此種材料,也可以是其他種材料所形成。基板100可由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所形成。
當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以發射光朝向上側前進的頂部發光形態所形成時,基板100可由不透明材料以及透明材料所形成。同時,當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係為從發光層500發出的光朝向下側前進的底部發光形態時,第一基板100只能夠由透明材料所形成。
電路裝置層200形成在基板100上。作為電路裝置層200的一部份,包含各種訊號線、薄膜電晶體及電容的電路裝置提供給每個像素。這些訊號線可包含閘極線、資料線、電力線及參考線,且此薄膜電晶體可包含開關薄膜電晶體、驅動薄膜電晶體及感測薄膜電晶體。也可以係為其他的變化形態。
當開關薄膜電晶體依據供給閘極線的閘極訊號而進行切換時,透過使用開關薄膜電晶體而使得來自資料線的資料電壓被供給到驅動薄膜電晶體。
當驅動薄膜電晶體根據從開關薄膜電晶體所提供的資料電壓而切換(switched)時,電力線所提供的電能產生一資料電流,且所產生之資料電流被提供到第一電極310、320及330。
感測薄膜電晶體被提供用於感測驅動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偏移,此閾值電壓偏移可能造成圖像品質的劣化。感測薄膜電晶體提供驅動薄膜電晶體的一電流到參考線,以回應來自閘極線或額外感測線的一感測控制訊號。
電容在一幀週期(frame period)中維持提供到驅動薄膜電晶體的資料電壓。此電容連接驅動薄膜電晶體的每個閘極端與源極端。
第一電極 310、320與330形成在電路裝置層200上。第一電極310、320與330透過每個像素而圖案化(patterned),且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用作為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陽極。第一電極310、320或330可連接電路裝置層200當中之對應的驅動薄膜電晶體。
如果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係應用於頂部發光形態,則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包含反射材料,分別用於使來自發光層510、520與530的光向上反射。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電極310、320 與330可以堆疊結構(stacked structure)形成,其包含反射材料及透明導電材料。另一方面,如果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係為底部發光形態,則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由透明導電材料形成。
堤部400係在相鄰像素的邊界線上以矩陣配置所形成,從而在多個像素中定義發光區域E1、E2與E3。也就是說,未形成堤部400的開口部份成為發光區域E1、E2與E3。
堤部400用以覆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端部且形成在電路裝置層200上。因此,為多個像素而圖案化的多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以透過堤部400而相互絕緣。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之未被堤部400所覆蓋的暴露部份係分別對應於發光區域E1、E2與E3。
堤部400可由具有親水性的有機絕緣材料所形成。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光層510、520與530平滑地分佈於堤部400的側表面,使得發光層510、520與530可分別均勻地形成在發光區域E1、E2與E3。
同時,如果堤部400的整個區域具有親水性,則在發光區域E1、E2與E3任一個當中形成的發光層510、520與530 可能溢出堤部400的上表面而到相鄰發光區域E1、E2或E3,因此形成在發光區域E1、E2與E3當中任一個的發光層510、520與530可能會與形成在相鄰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發光層510、520與530 混合在一起,這是不希望發生的情形。因此,依據本發明,堤部400的上表面形成為具有疏水性,以避免相鄰的發光層510、520與530發生這樣的混合情形。為此,可透過塗覆具有親水性的有機絕緣材料以及具有疏水性的有機絕緣材料(例如氟)的混合溶液,並且使用光刻程序(photolithography process)使得所塗覆的混合溶液圖案化(patterning)以形成堤部400。透過光刻程序中所照射的光,例如氟的疏水性材料可移動到堤部400 的上部,從而堤部400 的上部可有效地具有疏水性,而堤部400的其餘部份具有親水性。這樣可以避免上述所說的混合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堤部400的上表面具有疏水性,可將在堤部400的上表面之相鄰發光層510、520與530的擴散減小到一定程度,從而避免或最小化相鄰發光層510、520與530可能混合的相關問題。
請回到圖2,發光層510、520與530分別形成在第一電極310、320與330上。詳細來說,發光層510、520與530形成在堤部400所定義的發光區域E1、E2與E3中。
發光層510、520與530可包含設於多個像素中之第一像素的第一發光區域E1中的第一發光層510、設於該些像素中之第二像素的第二發光區域E2中的第二發光層520以及設於該些像素中之第三像素的第三發光區域E3中的第三發光層530。於一範例中,第一發光層510係由紅色(R)發光層所形成,第二發光層520係由綠色(G)發光層所形成,且第三發光層530係由藍色(B)發光層所形成。也就是說,對應的發光層510、520與530可由在不同像素中發出不同色光的發光層所形成。
發光層510、520與530可透過無光罩之噴墨程序(inkjet process)而在發光區域E1、E2與E3中圖案化。這樣的情況下,在用於形成發光層510、520與530的溶液乾燥過程後,在發光區域E1、E2與E3之中心部份中的發光層510、520與530的上表面的高度(h1)係低於在發光區域E1、E2與E3之側部份中的發光層510、520與530的上表面的高度(h2),且更具體來說,係在與堤部400接觸的發光區域E1、E2與E3之外周部份。舉例來說,如圖2所示,當發光層510、520與530中的每一個的高度由與堤部400接觸之對應的發光區域E1、E2或E3的側部分向對應的發光區域E1、E2或E3的中心部分逐漸降低時,可實現逐漸降低的輪廓形狀。因此,第二電極 600形成在發光層510、520與530上的部份(例如頂部)所具有的輪廓對應發光層510、520與530所具有的輪廓。
發光層510、520與530可包含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發光材料層 (EML)以及電子傳輸層(ETL)中至少其中一有機層。
第二電極 600形成在發光層510、520與530上。第二電極 600用作為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陰極。因此,當第二電極600形成在堤部 400及發光層510、520與530上時,第二電極 600形成在多個像素中,且亦形成在多個像素中每一個的邊界線上。因此,第二電極600可用作為共電極(common electrode)用於提供共通電壓(common voltage)到多個像素。
如果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係以頂部發光形態形成,則第二電極600可由透明導電材料形成,用於向上輻射來自發光層510、520與530的光,或可形成為具有薄厚度以便提升穿透率。另一方面,如果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係以底部發光形態形成,第二電極600可包含反射材料用於向下反射來自發光層510、520與530的光。
此外,可以在第二電極600上額外提供封裝層。封裝層可防止外部的濕氣與氧氣滲入發光層510、520與530。封裝層可由無機絕緣材料形成,或者形成在沉積結構中,其中此沉積結構係透過交替地沉積無機絕緣材料與有機絕緣材料所獲得,但不限於這些結構。顯然,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其他層以及結構。
圖3係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如圖3所示,堤部400以矩陣結構形成以定義基板100上的第一發光區域 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用於發出紅光(R)的第一發光層510形成於第一發光區域E1,用於發出綠光(G)的發光層520形成於第二發光區域E2中,且用於發出藍光(B)的第三發光層530形成於發光區域E3中。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及其他任一後續圖式(圖 4~13)包含其他已知元件,例如第二電極 (如圖2中的600等)、電路裝置層(如圖2中的200等)等。
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沿水平方向排列。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以四邊形結構形成,更具體來說,係以矩形結構形成,其中此長方形結構的每一個轉角(corner)並不具有角度,而係具有圓弧狀。也就是說,第一發光區域E1的任一轉角以具有第一半徑曲率R1的圓弧結構形成,第二發光區域E2的任一轉角以具有第二半徑曲率R2的圓弧結構形成,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任一轉角以具有第三半徑曲率R3的圓弧結構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發光區域E1的另外三個轉角以具有第一半徑曲率R1的圓弧結構形成,第二發光區域 E2的另外三個轉角以具有第二半徑曲率R2的圓弧結構形成,且第三發光區域 E3的另外三個轉角以具有第三半徑曲率R3的圓弧結構形成。
發光層510、520與530分別填充在發光區域E1、E2與E3中,由此發光層510、520與530的平面結構可形成於對應發光區域E1、E2與E3的平面結構的一結構中。因此,第一發光層510、第二發光層520與第三發光層530在平面上形成矩形結構,其中矩形結構的每一個(或至少一個)轉角不具有角度,而係具有圓弧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一或多個角係形成為圓形狀。因此,當透過溶液製程(solution process)形成發光層510、520與530時,發光層510、520與530平順地分佈到發光區域E1、E2與E3的一或多個轉角,使得可以在發光區域E1、E2與E3的角落部份以及發光區域E1、E2與E3的中心部份中實現均勻發光。
在圖式中,發光區域E1、E2與E3在平面上以具有圓弧角的矩形結構形成,但不限於此結構。發光區域E1、E2與E3可以具有圓弧角的各種多邊形結構形成。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第一發光區域 E1的短軸寬度x1、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彼此相同。 另外,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彼此相同。在本發明中, 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短軸寬度x1、x2 與x3以及長軸寬度y1、y2與y3表示除了圓弧角以外的區域寬度,其代表位在發光區域E1、E2與E3的中心軸的寬度。
在此範例中,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與第三發光區域E3形成為具有相同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發光層510、520與530的擴散(spread)在每個發光區域E1、E2與E3中係相同的,因此第一發光區域E1的至少一個轉角的第一半徑曲率 R1、第二發光區域E2的至少一個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 R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至少一個轉角的第三半徑曲率 R3可相同地被設定。
特別的是,如果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彼此相同,則可分別基於每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短軸寬度x1、x2與x3來設置個別的半徑曲率R1、R2與R3的值。詳細來說,各個半徑曲率R1、R2與R3的值可設定在以下範圍:
[0.25 * (x1, x2, or x3)] ~ [0.5 * (x1, x2, or x3)]。
也就是說,第一半徑曲率R1的值是被設定在(0.25 * x1) ~ (0.5 * x1)的範圍內,第二半徑曲率R2的值是被設定在(0.25 * x2) ~ (0.5 * x2) 的範圍內,且第三半徑曲率R3的值是被設定在(0.25 * x3) ~ (0.5 * x3) 的範圍內。在本申請中,此星號 (*)用於表示數學領域中習知的乘法。
當半徑曲率R1、R2與R3的值小於 [0.25 * (x1, x2, or x3)]時,發光區域E1、E2與E3的轉角(corner)的圓弧結構的尺寸會變得太小,這會導致發光層510、520與530到發光區域E1、 E2與E3的擴散產生劣化。另一方面,當半徑曲率R1、R2與R3的值大於 [0.5 * (x1, x2, or x3)]時,發光區域E1、E2與E3的整體結構無法具有多邊形結構。
因此,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 E3形成為相同結構,舉例來說,第一半徑曲率R1可設定為(0.25 * x1)、第二半徑曲率R2可設定為(0.25 * x2)且第三半徑曲率 R3可設定為(0.25 * x3)。在這情況下,當 “x1”、“x2”與“x3”相同時,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二半徑曲率R2及第三半徑曲率R3可設定為彼此相同。
然而,由於製程的誤差,半徑曲率R1、R2與R3的每一個可能不同。舉例來說,可以在每個半徑曲率R1、R2與R3之間設定預設的差值。將公差列入考量,每個半徑曲率R1、R2與R3會具有±10%的變化範圍。當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與第三發光區域E3形成相同結構,半徑曲率R1、R2與R3可滿足以下[方程式1]所示的狀態。 R1 : R2 : R3 = 0.9~1.1 : 0.9~1.1 : 0.9~1.1 [方程式 1]
同時,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分別對應形成在發光區域E1、E2與E3。堤部400覆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邊緣,且第一電極310、320與330未被堤部400所覆蓋之暴露的部份對應於發光區域E1、E2與E3。
因此,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 310相較於第一發光區域E1具有相對大的面積,從而堤部400覆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的邊緣。此外,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相較於第二發光區域E2具有相對大的面積,因此,堤部400覆蓋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 的邊緣。此外,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相較於第三發光區域E3具有相對大的面積,因此,堤部400覆蓋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 的邊緣。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每一個可形成與發光區域E1、E2與E3的每一個相似的結構。詳細來說,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邊緣可分別在發光區域E1、E2與E3的外圍沿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邊緣延伸。
因此,當堤部400覆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每一個的邊緣時,在第一電極310、320與330每一個的轉角不需要具有與發光區域E1、E2與E3的轉角相似的圓弧結構。因此,如圖式所示,第一電極310、320與330每一個的轉角可形成具有角度的結構,而不是圓弧結構。因此,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形成為具有角度的轉角之多邊形結構,且更具體來說,係形成為具有角度的轉角之矩形結構。然而,在一些情況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形成具有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其圓弧角與發光區域E1、E2與E3的圓弧角相似,且此將會參照圖4進行詳細描述。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除了第一電極310、320與330係形成為具有圓弧角的四邊形結構之外,圖4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在結構上與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相同,因此,在整個附圖中將使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的元件。在下文中,將對不同的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4所示,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具有圓弧角。詳細來說,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形成為任一圓弧角具有第四半徑曲率R4的結構,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形成為任一圓弧角具有第五半徑曲率R5的結構,且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形成為任一圓弧角具有第六半徑曲率R6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的其他三個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四半徑曲率R4的圓弧結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的其他三個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五半徑曲率R5的圓弧結構,且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的其他三個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六半徑曲率R6的圓弧結構。
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 310的結構、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的結構以及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的結構可為相同。也就是說,對應的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具有相同的短軸,且對應的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具有相同的長軸。在這種情況下,第四至第六半徑曲率R4、R5與R6可以相同。然而,如同前述的第一至第三半徑曲率R1、R2與R3,第四至第六半徑曲率R4、R5與R6每一個可存在有±10%的變化範圍。
另外,第四半徑曲率R4可對應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五半徑曲率R5可對應第二半徑曲率 R2,且第六半徑曲率R6可對應第三半徑曲率 R3,但不以此為限。
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由於對應的發光區域E1、E2與E3具有不同大小,因此圖5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與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不同。以下將針對不同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5所示,第一發光區域E1的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一半徑曲率R1的圓弧結構,第二發光區域E2的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二半徑曲率R2的圓弧結構,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轉角可形成為具有第三半徑曲率R3的圓弧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均相同。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相同,然而,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 及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在具有藍色(B)發光層的第三發光層530的發光效率可優於在具有紅色(R)發光層的第一發光層510發光效率以及在具有綠色(G)發光層的第二發光層520的發光效率。舉例來說,在圖5的範例中,第三發光區域E3的面積相對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面積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面積,因此第三發光層530的面積大於第一發光層510的面積與第二發光層520的面積,這樣可改善藍色(B)發光層的發光效率。為此,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及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
因此,當第一發光區域 E1的長軸寬度y1、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與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均相同,且第三發光區域 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及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時,形成在第三發光區域E3中的第三發光層530的擴散特性(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不同於形成在第二發光區域E2中的第二發光層520 的擴散特性及形成在第一發光區域E1中的第一發光層510的擴散特性.
因此,第一發光區域 E1至少一轉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 與第二發光區域E2至少一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相同。然而,第三發光區域E3至少一轉角的第三半徑曲率R3可與第一半徑曲率R1及/或第二半徑曲率 R2不同。詳細來說,第三半徑曲率R3可大於第一半徑曲率R1及第二半徑曲率 R2。
第三發光區域E3的面積相對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面積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面積。然而,若第三發光區域E3的轉角之第三半徑曲率R3與第一發光區域E1的轉角之第一半徑曲率R1及第二發光區域 E2的轉角之第二半徑曲率R2相同,則第三發光區域E3的中心至第三發光區域E3的轉角的距離相等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中心至第一發光區域E1的轉角的距離及/或第二發光區域E2的中心至第二發光區域E2的轉角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發光層530會無法有效地擴散到第三發光區域E3的角落。因此,在圖5中,具有相對較大面積的第三發光區域E3轉角的第三半徑曲率R3大於具有相對較小面積的第一發光區域 E1轉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及具有相對較小面積的第二發光區域 E2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從而最小化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中心至角落的距離之差異。因此,發光層510、520 與530均勻地擴散到每個發光區域E1、E2及E3的角落。
因此,當發光區域E1、E2與E3 的長軸寬度y1、y2與y3相同且發光區域E1、E2 與E3的短軸寬度x1、x2與x3不相同時,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二半徑曲率R2及第三半徑曲率R3的比例被設定為相同於(或對應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的比例。舉例來說,當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短軸寬度x2 of 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可被設定為 1 : 1 : 1.5時,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二半徑曲率R2及第三半徑曲率R3的比例亦可被設定為1 : 1 : 1.5。
在這種情況下,如同上述圖3的方式,作為參考點的發光區域E1、E2及E3任一個的半徑曲率R1、R2及 R3可被設定在[0.25 * (x1, x2, or x3)] ~ [0.5 * (x1, x2, or x3)]的範圍內。
另外,如同上述範例的方式,半徑曲率R1、R2及R3每個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因此,當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 與 y3相同,且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短軸寬度x1、x2與x3 不相同時,半徑曲率R1、R2與R3可滿足以下 [方程式2]中所示的條件。
R1 : R2 : R3= [(0.9~1.1) * x1] : [(0.9~1.1) * x2]: [(0.9~1.1) * x3] [方程式 2]
第一電極310、320及330分別形成在發光區域E1、E2及E3中。
第三發光區域E3的面積相對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面積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面積,因此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的面積可相對大於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的面積及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的面積。
詳細來說,在各個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長軸寬度均相同。然而,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的短軸寬度可大於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的短軸寬度及/或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 320的短軸寬度。
第一電極310、320與330所形成的結構相似於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結構。然而,第一電極310、 320與330的轉角並非為圓弧角而是具有角度。
圖6係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除了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形成為具有圓弧角的四邊形結構之外,圖6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在結構上與圖5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相同。
如圖6所示,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四半徑曲率R4的圓弧結構,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五半徑曲率R5的圓弧結構,且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六半徑曲率R6的圓弧結構。
在這種狀況下,第四半徑曲率R4對應第一半徑曲率 R1,第五半徑曲率R5對應第二半徑曲率 R2,且第六半徑曲率R6對應第三半徑曲率 R3。進一步地,第三半徑曲率R3大於第一半徑曲率 R1及/或第二半徑曲率R2,因此第六半徑曲率 R6可大於第四半徑曲率R4及/或第五半徑曲率R5,但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四半徑曲率R4、第五半徑曲率R5與第六半徑曲率R6可均為相同。如同前述第一至第三半徑曲率R1、R2及 R3,每個半徑曲率R4、R5與R6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
圖7係依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由於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具有不同大小,因此圖7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與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不同。以下將針對不同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7所示,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及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 均相同。然而,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及第三發光區域 E3的短軸寬度x3彼此不相同。詳細來說,第二發光層E2的短軸寬度x2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
因此,當發光區域E1、E2與 E3的短軸寬度x1、x2與x3彼此不相同時,對應的發光區域E1、E2與E3的轉角具有不同的半徑曲率R1、R2與R3。詳細來說,第二發光區域E2至少一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至少一轉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且第三發光區域E3至少一轉角的第三半徑曲率 R3大於第二發光區域 E2至少一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因此,發光層510、520與530可平順地分佈到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每個轉角處。
在這種情形下,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二半徑曲率R2及第三半徑曲率R3的比例可被為設定相同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及第三發光區域 E3的短軸寬度x3的比例。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與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的比例可被設定為1 : 1.5 : 2,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二半徑曲率R2與第三半徑曲率R3的比例也可被設定為1 : 1.5 : 2。另外如同前述範例的方式,各個半徑曲率R1、R2及R3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因此,當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與y3彼此相同,且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短軸寬度x1、x2與x3彼此不相同。該些半徑曲率R1、R2與R3可滿足上述方程式2。
同時,發光區域E1、E2與E3彼此具有不同結構,因此對應的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可彼此具有不同結構。詳細來說,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長軸寬度y1、y2與y3彼此相同。然而,形成在第二發光區域E2中的第一電極 320的短軸寬度x2大於形成在第一發光區域 E1中的第一電極 310的短軸寬度x1,且形成在第三發光區域E3中的第一電極330的短軸寬度x3大於形成在第二發光區域E2中的第一電極 320的短軸寬度x2。
圖8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除了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形成為具有圓弧角的四邊形結構之外,圖8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在結構上與圖7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相同。
如圖8所示,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四半徑曲率R4的圓弧結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五半徑曲率 R5的圓弧結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六半徑曲率 R6的圓弧結構。
在這種情形下,第四半徑曲率R4對應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五半徑曲率R5對應第二半徑曲率R2,且第六半徑曲率R6對應第三半徑曲率R3。在這種情形下,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第一半徑曲率R1,且第三半徑曲率R3大於第二半徑曲率 R2,因此第五半徑曲率R5大於第四半徑曲率R4,且第六半徑曲率R6大於第五半徑曲率 R5,但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四半徑曲率R、第五半徑曲率R5及第六半徑曲率R6可彼此相同。如同前述第一至第三半徑曲率R1、R2及R3的方式,各個半徑曲率R4、R5及R6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
圖9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圖9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在第一至第三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配置上係不同於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以下將針對不同的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9所示,第一與第二發光區域E1與E2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對,第三發光區域E3設置在第一發光區域E1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下方。
在此,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彼此具有不同結構。詳細來說,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及第二發光區域 E2的長軸寬度y2相同。然而,第三發光區域 E3的長軸寬度y3不同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舉例來說,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小於第一發光區域 E1的長軸寬度y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 E2的長軸寬度y2。另外,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
當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彼此具有不同結構時,在第一發光區域E1至少一轉角的第一半徑曲率R1、在第二發光區域E2至少一轉角的第二半徑曲率R2及在第三發光區域E3至少一轉角的第三半徑曲率R3可彼此不相同。
特別的是,當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與y3不相同時,可基於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短軸寬度x1、x2 與x3以及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與y3來設定個別的半徑曲率R1、R2與R3。詳細來說,第一半徑曲率 R1的值被設定為(1/4 * x1) + (1/4 * (y1-x1) / (4*x1)),第二半徑曲率 R2的值被設定為(1/4 * x2) + (1/4 * (y2-x2) / (4*x2))且第三半徑曲率R3的值被設定為(1/4 * x3) + (1/4 * (y3-x3) / (4*x3))。
如同前述範例的方式,每個半徑曲率R1、R2與R3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當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與y3可能彼此不相同時,半徑曲率R1、R2與R3可滿足以下[方程式3]所示的條件。
R1 = 0.9 * [(1/4 * x1) + 1/4 * (y1-x1) / (4*x1)] ~ 1.1 * [(1/4 * x1) + 1/4 * (y1-x1) / (4*x1)]
R2 = 0.9 * [(1/4 * x2) + 1/4 * (y2-x2) / (4*x2)] ~ 1.1 * [(1/4 * x2) + 1/4 * (y2-x2) / (4*x2)]
R3 = 0.9 * [(1/4 * x3) + 1/4 * (y3-x3) / (4*x3)] ~ 1.1 * [(1/4 * x3) + 1/4 * (y3-x3) / (4*x3)] [方程式 3]
同時,雖然圖中未繪示,然而在圖9的結構中,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可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相同。在此情況下,各個發光區域E1、E2與E3的半徑曲率R1、R2與R3可滿足上述[方程式 3]。
此外,相較於發光區域E1、E2與E3來說,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具有相對較大的面積。另外,第一電極310、320與330形成為與發光區域E1、E2與E3相似的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分配給第一發光區域E1的第一電極31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四半徑曲率 R4的圓弧結構,分配給第二發光區域E2的第一電極32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五半徑曲率R5的圓弧結構,且分配給第三發光區域E3的第一電極330至少一轉角形成為具有第六半徑曲率R6的圓弧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第四半徑曲率R4對應第一半徑曲率R1、第五半徑曲率 R5對應第二半徑曲率R2,且第六半徑曲率R6對應第三半徑曲率R3,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第四半徑曲率R4、第五半徑曲率R5及第六半徑曲率R可彼此相同。另外,各個半徑曲率R4、 R5與R6可具有±10%的變化範圍。
雖然圖9中未繪示,然而第一電極 310、320與330的每個轉角可形成為具有角度的結構而不是圓弧結構。
第一電極310、320與330的每個轉角可形成為圓弧結構或是具有角度的結構,這可相同地應用到圖10與圖11的範例。
圖10係依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由於對應的發光區域E1、E2與E3具有不同的長軸寬度y1、y2及y3,因此圖10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不同於圖3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以下將針對不同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0所示,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大於長軸寬度y1 of 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且第三發光區域 E3的長軸寬度y3大於第二發光區域 E2的長軸寬度y2。在這種情況下,發光區域E1、E2及E3的短軸寬度x1、x2及x3 可彼此相同,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可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相同,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及第二發光區域 E2的短軸寬度x2。在另一範例中,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可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且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可大於第二發光區域 E2的短軸寬度x2。
當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長軸寬度y1、y2與y3彼此不同時,各個半徑曲率R1、R2及R3可滿足上述 [方程式3]。
圖11係根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在下文中,僅針對與圖3不同的結構進行詳細論述。
如圖11所示,第一與第二發光區域E1與E2在結構上彼此相同。然而,第三發光區域 E3在結構上不同於第一發光區域E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 E2。詳細來說,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相同,且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與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相同。因此,在第一發光區域E1至少一轉角的半徑曲率R1與在第二發光區域E2至少一轉角的半徑曲率R2相同。作為一變化型,第一與第二發光區域E1及E2可在結構上彼此不相同。
然而,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小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E2的長軸寬度y2,而第三發光區域E3的短軸寬度x3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 E2的短軸寬度x2。
當第三發光區域E3的長軸寬度y3不同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長軸寬度y1及/或第二發光區域 E2的長軸寬度y2時,各個半徑曲率R1、 R2及R3可滿足上述 [方程式3]。
同時,雖然圖中未示,在如圖11所示的結構下,第二發光區域E2的短軸寬度x2可大於第一發光區域E1的短軸寬度x1。在這種情形下,各個半徑曲率R1、R2及R3可滿足上述[方程式3]。
圖12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除了堤部400的結構之外,圖12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在結構上與圖2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相同,因此在圖12中將使用相同的標號來代表相同的元件。在下文中,將針對不同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2所示,堤部400包含第一堤部410及第二堤部420。
第一堤部410覆蓋第一電極300的一端,且第一堤部410形成在電路裝置層200上。第一堤部410的厚度相對於第二堤部 420的厚度來說較小(或較薄),且第一堤部410的寬度相對於第二堤部420的寬度來說較大(或較寬)。如同發光層510、520及530,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堤部410具有親水性。具有親水性的第一堤部410可由例如氧化矽的無機絕緣材料所形成。因此,當發光層510、520及530透過溶液製程形成時,形成該些發光層510、520及530的溶液可容易地在第一堤部410上擴散。
第二堤部420可形成在第一堤部410上。第二堤部420的寬度相對於第一堤部410的寬度來說較小(或較窄)。在此,各個第一與第二堤部410及420可以矩陣配置(例如網格配置)或線性配置(例如在垂直列中)的方式來設置。可透過塗覆具有親水性的有機絕緣材料與例如氟的疏水性材料之混合溶液來獲得第二堤部420,並且使用光刻程序(photolithography process)使得所塗覆的混合溶液圖案化(patterning)。透過此光刻程序所照射的光,例如氟的疏水性材料可移動到第二堤部420的上部,因此第二堤部420的上部具有疏水性且第二堤部420的其餘部份則具有親水性。也就是說,與第一堤部410接觸的第二堤部420的下部具有親水性,而第二堤部420的上部具有疏水性,但不以此結構為限。舉例來說,第二堤部420的整個部分可具有疏水性。
在此,由於第一堤部410具有親水性且第二堤部 420的下部具有親水性,因此用於形成發光層510、520與530的溶液的擴散性可以得到改善。特別的是,當第一堤部410相較於第二堤部420具有較小厚度及較大寬度時,可以透過第一堤部 410與第二堤部 420的組合來製備親水性的二步驟結構(2-step structure),因此用於形成發光層510、520與530的溶液可易於擴散到發光區域E1、E2與E3的邊界。
此外,具有疏水性的第二堤部420之上部避免了用於形成發光層510、520及530的溶液擴散到另一相鄰的發光區域E1、E2與E3,因此可避免對應的發光層510、520及530與另一相鄰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發光層混合在一起。圖12的堤部400可應用到本發明所描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任一範例。
圖13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其關於包含主動區域(active area)AA及虛擬區域(虛擬 area)DA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主動區域AA作為一顯示區域用於顯示圖像。主動區域AA設置有堤部 400用於定義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區域E2及第三發光區域E3,其中第一發光層510位在第一發光區域E1、第二發光層520位在第二發光區域 E2,且第三發光層530位在第三發光區域 E3。
在圖13中,第一、第二與第三發光區域E1、E2與E3的結構以及第一、第二與第三發光層510、520與530的結構可以進行如圖3到圖11所示的各種變化。
虛擬區域DA設置圍繞於主動區域AA。詳細來說,虛擬區域DA設置在主動區域AA外圍的左側、右側、下側及上側。如同動區域AA,虛擬區域DA設置有堤部 400用於定義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堤部400以矩陣配置形成在包含有主動區域AA與虛擬區域DA的整個區域,從而定義發光區域E1、E2與E3以及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
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設置有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詳細來說,第一虛擬發光層560設置在第一虛擬發光區域DE1,第二虛擬發光層570設置在第二虛擬發光區域 DE2且第三虛擬發光層580設置在第三虛擬發光區域DE3。
虛擬區域DA並非係用於顯示圖像的區域,因此在虛擬區域DA的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中不產生光(light emission)。虛擬區域DA用於實現形成在主動區域AA中心的發光層510、520及530以及形成在主動區域AA週邊的發光層510、520與530之間的均勻輪廓(uniform profile)。
當透過溶液製程形成發光層510、520與530時,可能導致形成在基板中央的發光層510、520與 530的乾燥速度與形成在基板週邊的發光層510、520 與530的乾燥速度之間的差異。 因此,當僅形成主動區域AA 而不形成虛擬區域DA時,形成在主動區域AA中央的發光層510、520與530的輪廓與形成在主動區域AA邊緣的發光層510、520與530的輪廓可能會不均勻,因此主動區域AA中央所發出的光與主動區域AA邊緣所發出的光可能不均勻。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一範例,當虛擬區域DA形成在主動區域AA的外圍且發光層510、520與530透過溶液製程形成在主動區域AA內時,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也可透過溶液製程形成在虛擬區域DA 。在這種情形下,雖然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的輪廓以及發光層510、520與530的輪廓不均勻,仍可以實現整個主動區域AA上的發光層510、520與530 的均勻輪廓。
相應地,第一虛擬發光層560形成為與第一發光層510相同的紅色(R)發光層,且第一虛擬發光層560與第一發光層510被一同製造。 此外,第二虛擬發光層570形成為與第二發光層520相同的綠色(R)發光層,且第二虛擬發光層570與第二發光層520被一同製造。此外,第三虛擬發光層580形成為與第三發光層530相同的藍色(B)發光層,且第三虛擬 發光層580與第三發光層530被一同製造。作為參照,在圖13中,不產生光的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被標示為“DR、DG、DB”以便區別用於發出紅光、綠光、藍光的發光層510、520與530。
相應地,虛擬區域DA並非係用於顯示圖像的區域,因此不需要使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均勻地分佈在虛擬發光層560、570與580中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因此,不需要在發光區域E1、E2與E3及虛擬發光區域 DE1、DE2與DE3中實現相同結構。也就是說, 虛擬發光區域DE1、DE2與DE3可形成為具有角度而非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然而,為了獲得在製程上的一致性,第一虛擬發光區域DE1可形成為與第一發光區域E1相同的具有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例如矩形),第二虛擬發光區域DE2可形成為與第二發光區域E2相同的具有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例如矩形),且第三虛擬發光區域DE3可形成為與第三發光區域E3相同的具有圓弧角的多邊形結構(例如矩形)。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發光區域的轉角可形成為圓弧結構。因此,當透過溶液製程形成發光層時,發光層平滑地分佈到發光區域的角落,因此可在發光區域的角落及發光區域的中央實現均勻的光發射。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當在具有相對大面積的發光區域的轉角的半徑曲率大於具有相對小面積的發光區域的轉角的半徑曲率時,可將對應的發光區域的中心與角落之間的距離差異最小化,因此發光層均勻地分佈到每個發光區域的角落。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上述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和附圖,且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之情況下進行各種替換,修改和變化。因此,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並且旨在從申請專利範圍的含義、範圍和等同概念得出的所有變型或修改都落入本發明的範圍內。
上述各種實施例可以被組合以提供進一步的實施例。 本說明書中所提及及/或在申請數據表中列出的所有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美國專利申請、外國專利、外國專利申請和非專利出版物(若有)通過引用併入本文。 如果需要,可以修改實施例的各方面以採用各種專利、申請案和出版物的概念來提供其他實施例。
根據以上詳細描述,可以對實施例進行這些和其他改變。 一般來說,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術語不應被解釋為將申請專利範圍限制在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揭露的特定實施例,而是應該被解釋為包括所有可能的實施例以及這樣的等同物的全部範圍。 因此,申請專利範圍不受本發明的限制。
100‧‧‧基板
200‧‧‧電路裝置層
310、320、330‧‧‧第一電極
400‧‧‧堤部
410‧‧‧第一堤部
420‧‧‧第二堤部
510、520、530‧‧‧發光層
600‧‧‧第二電極
E1、E2、E3‧‧‧發光區域
R1、R2、R3、R4、R5、R6‧‧‧半徑曲率
x1、x2、x3‧‧‧短軸寬度
y1、y2、y3‧‧‧長軸寬度
h1、h2‧‧‧高度
AA‧‧‧主動區域
DA‧‧‧虛擬區域
DE1、DE2、DE3‧‧‧虛擬發光區域
560、570、580‧‧‧虛擬發光層
透過以下結合所附圖式及詳細描述,將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其中:
圖1A係繪示一先前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而圖1B係繪示圖1A的此先前技術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2係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視圖。
圖3係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6係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7係依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8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9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10係依據本發明之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11係根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圖12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13係依據本發明另一範例所繪示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的平面視圖。

Claims (20)

  1.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一第一電極,位在一基板上;一堤部,設置在該第一電極上且定義位在該第一電極上方的多個發光區域;一發光層,位在該些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其中位在每一該發光區域的該發光層具有一彎曲頂表面;以及一第二電極,位在該堤部及該發光層上;其中,該些發光區域當中的一第一發光區域與一第二發光區域各別具有一圓弧角;以及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一半徑曲率(R1)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二半徑曲率(R2)不相同。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面積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面積,且該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該第一半徑曲率(R1)。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相同,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2)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1),且該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該第一半徑曲率(R1)。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半徑曲率(R1)具有位在(0.25 * x1) ~ (0.5 * x1)的範圍內的數值,且該第二半徑曲率(R2) 具有位在(0.25 * x2) ~ (0.5 * x2)的範圍內的數值。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半徑曲率(R1)與該第二半徑曲率(R2)的比例滿足以下方程式:R1 : R2 = [(0.9~1.1) * x1] : [(0.9~1.1) * x2]。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不相同,其中,該第一半徑曲率(R1)設定為:0.9 * [(1/4 * x1) + 1/4 * (y1-x1) / (4*x1)] ~ 1.1 * [(1/4 * x1) + 1/4 * (y1-x1) / (4*x1)];其中,該第二半徑曲率(R2)設定為:0.9 * [(1/4 * x2) + 1/4 * (y2-x2) / (4*x2)] ~ 1.1 * [(1/4 * x2) + 1/4 * (y2-x2) / (4*x2)];以及其中,x1係為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且x2係為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y2小於y1,且x2大於x1,或其中,y2大於y1,且x2大於或等於x1。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堤部包含:一第一堤部,直接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上且具有親水性(hydrophilic property);一第二堤部,設置於該第一堤部上且具有一部份,該部份具有親水性。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堤部與該第二堤部至少其中一者具有一矩陣結構或一線性結構。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關聯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該第一電極的一第一部份之該圓弧角的一半徑曲率係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該第一半徑曲率(R1),且關聯於該第二發光區域的該第一電極的一第二部份之該圓弧角的一半徑曲率係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該第二半徑曲率(R2)。
  11.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一第一電極,位在一基板上;一堤部,設置在該第一電極上且定義位在該第一電極上方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發光區域;一第一發光層,位在該第一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一第二發光層,位在該第二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以及一第三發光層,位在該第三發光區域且用以發出光線;其中,該第一發光層、該第二發光層與該第三發光層各別具有一彎曲頂表面;以及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該第二發光區域與該第三發光區域各別形成具有一圓弧角的一多邊形結構;以及其中,該第三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三半徑曲率(R3)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一半徑曲率(R1)及該第二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二半徑曲率(R2)。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更包含位在該堤部、該第一、第二與第三發光層上的一第二電極;其中,對應於該第一、第二與第三發光層的該第二電極的一部份具有一彎曲表面。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層係由一紅色發光層所形成、該第二發光層係由一綠色發光層所形成、該第三發光層係由一藍色發光層所形成,且該第三發光區域的面積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面積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面積。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及該第三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3)均相同,該第三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3)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1)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2);其中,R1、R2及R3滿足以下方程式:R1 : R2 : R3 = [(0.9~1.1) * x1] : [(0.9~1.1) * x2] : [(0.9~1.1) * x3]。
  15.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及該第三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3)其中至少一者與另一或另二者不相同,或是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及該第三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3)均不相同;其中R1設定為:0.9 * [(1/4 * x1) + 1/4 * (y1-x1) / (4*x1)] ~ 1.1 * [(1/4 * x1) + 1/4 * (y1-x1) / (4*x1)];其中R2設定為:0.9 * [(1/4 * x2) + 1/4 * (y2-x2) / (4*x2)] ~ 1.1 * [(1/4 * x2) + 1/4 * (y2-x2) / (4*x2)];其中R3設定為:0.9 * [(1/4 * x3) + 1/4 * (y3-x3) / (4*x3)] ~ 1.1 * [(1/4 * x3) + 1/4 * (y3-x3) / (4*x3)];以及其中x1係為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2係為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且x3係為該第三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
  16.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包含:一基板,包含一主動區域及位在該主動區域周圍的一虛擬區域,其中,一圖像在該主動區域中顯示,但不在該虛擬區域中顯示;以及一堤部,用以定義該基板的該主動區域中的多個發光區域,且定義該基板的該虛擬區域中的多個虛擬發光區域;其中,該些發光區域包含具有一圓弧角的一第一發光區域以及具有一圓弧角的一第二發光區域;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面積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面積;以及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二半徑曲率(R2)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該圓弧角的一第一半徑曲率(R1)。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虛擬區域包含具有一發光層的一第一虛擬區域及具有一發光層的一第二虛擬區域,該第一虛擬區域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發光層相同,該第二虛擬區域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發光層相同;其中,該第一虛擬區域與該第一發光區域具有相同結構;以及其中,該第二虛擬區域與該第二發光區域具有相同結構。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虛擬區域包含具有一發光層的一第一虛擬區域及具有一發光層的一第二虛擬區域,該第一虛擬區域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發光層相同,該第二虛擬區域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發光層相同;其中,該第一虛擬區域與該第一發光區域具有不同結構,且該第二虛擬區域與該第二發光區域具有不同結構。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相同,且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2)大於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x1);其中, R1具有位在(0.25 * x1) ~ (0.5 * x1)的範圍內的數值;以及其中,R2具有位在(0.25 * x2) ~ (0.5 * x2)的範圍內的數值。
  20.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2)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長軸寬度(y1)不相同,其中, R1設定為:0.9 * [(1/4 * x1) + 1/4 * (y1-x1) / (4*x1)] ~ 1.1 * [(1/4 * x1) + 1/4 * (y1-x1) / (4*x1)];其中, R2設定為:0.9 * [(1/4 * x2) + 1/4 * (y2-x2) / (4*x2)] ~ 1.1 * [(1/4 * x2) + 1/4 * (y2-x2) / (4*x2)];以及其中,x1係為該第一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且x2係為該第二發光區域的一短軸寬度。
TW107147069A 2017-12-27 2018-12-26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TWI698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7-0180714 2017-12-27
KR1020170180714A KR102456458B1 (ko) 2017-12-27 2017-12-27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017-0180714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9282A true TW201929282A (zh) 2019-07-16
TWI698037B TWI698037B (zh) 2020-07-01

Family

ID=66768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7069A TWI698037B (zh) 2017-12-27 2018-12-26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0040B2 (zh)
KR (1) KR102456458B1 (zh)
CN (1) CN109994519B (zh)
DE (1) DE102018131756B4 (zh)
TW (1) TWI698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947279U (zh) * 2018-04-11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界定层、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05896A1 (en) * 2018-09-26 2022-01-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102613734B1 (ko) * 2018-12-24 2023-12-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7525287B2 (ja) 2020-04-08 2024-07-30 日本放送協会 光電変換膜積層型固体撮像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2024B2 (en) * 2001-11-09 2006-05-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578794B1 (ko) * 2003-11-28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219045B1 (ko) * 2005-06-29 2013-0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7227289A (ja) * 2006-02-27 2007-09-0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098033A (ja) * 2006-10-13 2008-04-24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DE102007030108A1 (de) * 2007-06-28 2009-01-02 Lyttron Technology Gmbh Anorganisches Dickfilm-AC Elektrolumineszenzelement mit zumindest zwei Einspeisungen und Herstellverfahren und Anwendung
KR101574211B1 (ko) * 2008-09-05 2015-1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101871227B1 (ko) 2011-08-12 2018-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3150984A1 (ja) * 2012-04-02 2013-10-10 旭化成株式会社 光学基板、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50155516A1 (en) * 2012-06-20 2015-06-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KR102096051B1 (ko) 2013-03-27 2020-04-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24043B1 (ko) 2013-07-25 2020-06-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배열 구조 및 이를 채용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103499B1 (ko) * 2013-10-16 2020-04-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80423B1 (ko) * 2014-09-16 2021-07-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60066112A (ko) * 2014-12-01 2016-06-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7221547B (zh) 2016-03-22 2020-04-1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7230697B (zh) * 2017-05-16 2020-09-08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像素结构的基板、含其的光电器件和打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4519A (zh) 2019-07-09
KR20190078925A (ko) 2019-07-05
US10680040B2 (en) 2020-06-09
CN109994519B (zh) 2023-09-08
DE102018131756B4 (de) 2024-05-29
KR102456458B1 (ko) 2022-10-18
DE102018131756A1 (de) 2019-06-27
TWI698037B (zh) 2020-07-01
US20190198580A1 (en)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965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TWI698037B (zh) 電激發光顯示裝置
TWI627743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KR102280423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US10811490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20200052047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2612903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TWI702455B (zh)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US10622423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10797119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CN108172600B (zh) 用于woled显示器的彩膜基板及woled显示器
US10170526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11101330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TWI720376B (zh)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TW202431967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JP2007299741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42009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1516843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US20190173011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1102467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60060832A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JP2022175716A (ja) 表示装置
WO2022176395A1 (ja) 表示装置
JP2023097395A (ja) 表示装置
JP2024025427A (ja) 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