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8150A -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8150A
TW201918150A TW107136230A TW107136230A TW201918150A TW 201918150 A TW201918150 A TW 201918150A TW 107136230 A TW107136230 A TW 107136230A TW 107136230 A TW107136230 A TW 107136230A TW 201918150 A TW201918150 A TW 2019181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assembly
standing
frame
hinge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2705B (zh
Inventor
商其龍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8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2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27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自動站立開闔裝置。為了使於載置面上使終端機器安定保持於既定之開啟角度之站立構件,因應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之開啟操作,由收納姿勢自動地移動為作用姿勢,鉸鏈裝置係連動於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之轉動,而使站立構件移動以安定地保持第一框體及第二框體。鉸鏈軸係安裝於第一框體。第一組裝構件係於鉸鏈軸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第二框體。第二組裝構件係於鉸鏈軸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站立構件。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係於第二框體由關閉位置轉動至既定開啟位置之間,以使站立構件由收納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的方式,因應第一組裝構件的轉動來控制第二組裝構件的轉動。

Description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其係於筆記型電腦、膝上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之具有連結成可相對開闔的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的終端機器中,能使站立構件自動地開闔,該站立構件於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為開啟狀態下,能於桌子等載置面上安定地保持終端機器。
上述終端機器,一般而言,係使包含設置數字鍵或鍵盤之裝置本體的第一框體、與設置顯示裝置之兼作蓋體的第二框體,以能由相互疊合的狀態朝上下方向開闔的方式,藉由開闔裝置連結。而如此之開闔裝置,大部分包含摩擦機構,其產生摩擦阻力而使第二框體對第一框體停止保持於任意的開啟角度。
當於桌子等載置面上載置使用藉由摩擦機構保持第二框體位置的終端機器時,當第二框體對第一框體大力地打開大角度時,該力氣會使終端機器整體往後方傾倒。又,當對打開的第二框體的畫面觸控輸入時,若觸控地太大力,則終端機器整體亦會往後方傾倒。
為了解決終端機器往後方傾倒的問題,於日本專利特開2015-204044號公開專利公報,提出一種防止翻倒裝置,其係於具有對於放置於水平面之本體能傾斜之可傾斜框體的機器,利用使可傾斜框體轉動時之轉動軸的轉動,而使防止翻倒片由本體突出。
日本專利特開2015-204044號公開專利公報的防止翻倒裝置,係於可使第二框體對水平設置之第一框體朝後方轉動而能傾斜的機器中,設置垂直於第一框體的轉動軸,藉由該轉動軸使防止翻倒構件於水平面內轉動,而能朝第一框體的後方展開。而將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的轉動,藉由齒輪機構傳遞至防止轉動構件,使其於垂直之轉動軸的周圍轉動。
日本專利特開2015-204044號公開專利公報的防止翻倒裝置,係於以可開闔方式連結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之鉸鏈裝置的外側,設置垂直的轉動軸,於第一框體之背面側,需要設置收納防止轉動構件的空間。因此,防止翻倒裝置的小型化有其界限。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其藉由採用與以往防止翻倒裝置不同的構成,使於載置面上使終端機器安定保持於既定之開啟角度之站立構件,因應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之開啟操作,由收納姿勢自動地移動為作用姿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達成使用對於自動站立開闔裝置之更小型化有貢獻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之終端機器的小型化與成本削減。
本發明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係以使第二框體可對第一框體開合且可停止保持於任意開啟角度的方式連結,並且,與前述第二框體對於前述第一框體之轉動連動而使站立構件移動,以安定地保持前述第一框體及前述第二框體,其係包含:鉸鏈軸,組裝於前述第一框體的;第一組裝構件,於前述鉸鏈軸之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前述第二框體;第二組裝構件,於前述鉸鏈軸之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前述站立構件;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於前述第二框體由關閉位置轉動至既定開啟位置之間,以使前述站立構件由收納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的方式,因應前述第一組裝構件的轉動來控制前述第二組裝構件的轉動。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可使於載置面上用以使終端機器安定保持於既定之開啟角度之的站立構件,因應第二框體對於第一框體之開啟操作,由收納姿勢自動地移動為作用姿勢。
實施例
參照所添付之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於實施例1,將自動站立開闔裝置,組裝於以可自由轉動方式連結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的鉸鏈裝置(參照圖2),該自動站立開闔裝置,與使第二框體由閉闔位置移動至開啟裝置的動作連動,使站立構件由收納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因此,不需要將與支持站立構件之機構、及使站立構件與第二框體之動作連動的機構,設置於鉸鏈裝置的外側。而可將使第二組裝構件與第一組裝構件之轉動連動而朝與第一組裝構件相同方向並轉動更大角度的機構,小型化地收納於鉸鏈裝置之鉸鏈軸的周圍。
(終端機器)
圖1 係終端機器之斜視圖。圖2係第二框體之閉闔位置及開啟位置之說明圖。圖3係站立構件之收納位置及作用位置之說明圖。圖3中,(a)為支持位置,(b)為收納位置。如圖1所示,終端機器1,係於電腦本體之平板電腦,以可裝卸的方式組裝第二框體之鍵盤單元的所謂2 in 1型膝上型電腦。第二框體3,係對於四腳雙設有磁石6m之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的支持板6a,藉由磁石6m之磁力吸附而以可裝卸的方式組裝。
第二框體3,係於影像顯示部3d上設置觸控面板,以手指直接接觸影像顯示部3d即可進行觸控輸入的所謂平板型電腦。而第一框體2,將依據配置於鍵盤單元之操作面2a上之數字鍵或鍵盤之操作的輸入訊號,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將訊號傳送至第二框體3。第二框體3,亦可抵抗磁石6m之磁力由第二框體組裝構件拆下、運持,作為平板型電腦單獨使用。
終端機器1,對於以操作面2a向上載置於載置面SM的第一框體2,設置有影像顯示部3d之第二框體3,係以使能由約水平的閉闔位置置約垂直的開啟位置自由開闔的方式,使用一對鉸鏈裝置10、10連結。自動站立開闔裝置之一例之鉸鏈裝置10,係將第二框體3對於第一框體2,以可開闔且能停止於任意開啟角度的方式連結。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可使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的轉動,停止保持於0度至135度之範圍中之任意角度。
如圖2所示,鉸練裝置10,係連結第一框體2、第二框體3、與站立構件7。於第一框體2,以操作面2a向上的狀態載置於載置面SM。第二框體3,包含影像顯示部3d。站立構件7,係於較第一框體2之後方,於載置面SM接地。第二框體3,於與第二框體疊合之狀態為閉闔位置P0。此時之鉸鏈裝置10之開啟角度θ1=0度。第二框體3,於鉸鏈裝置10之開啟角度θ2=85度至開啟角度θ3=135度之範圍內為開啟位置P1。鉸鏈裝置10,藉由後述之構造,使第二框體3之轉動角度的界限為135度。
如此之終端機器1,由於與第一框體2相比第二框體3比較重,故當第二框體3於開啟位置時,重心會移動至第一框體的後方,使得整體容易往後方傾倒。或者,當第二框體3於開啟位置P1,而以觸控於影像顯示部3d進行輸入操作時,第二框體3往後方移動而使輸入操作變得不正確。
因此,終端機器1,於第一框體2設置站立構件7,藉由使站立構件7之支持部7a,於第二框體3後方之載置面SM接地,而由後方支撐第二框體3的重心。鉸鏈裝置10,與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之轉動連動,使站立構件7移動,而安定地保持第一框體2及第二框體3。藉此,當第二框體3位於開啟位置P1時,不易整體往後方傾倒。或者,當第二框體3於開啟位置而以觸控於影像顯示部3d上進行輸入操作時,第二框體3不會往後方移動而能進行正確的輸入操作。
站立構件7,藉由鉸鏈裝置10,而可對第一框體2轉動。站立構件7,藉由鉸鏈裝置10,與第二框體3之轉動連動,由與閉闔位置P0之第二框體3疊合之收納姿勢的收納位置Q0起,轉動約180度,移動至第二框體3後方之接地於載置面SM之作用姿勢的作用位置Q1。
鉸鏈裝置10,藉由後述的兩個構造,對於站立構件7賦予較第二框體3更大的轉動角度。鉸鏈裝置10,於第二框體3由開啟角度θ0至θ1之約打開90度的過程中,使站立構件7由收納位置Q0至作用位置Q1約移動180度。鉸鏈裝置10,於第二框體3由開啟角度θ3至θ1之約閉闔90度的過程中,使站立構件7由作用位置Q1至收納位置Q0約移動180度。
如圖3(a)所示,於開啟位置P1,鉸鏈裝置10,使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對第一框體2之操作面2a立起約90度,使站立構件7於第二框體3之後方接地於載置面SM。如圖3(b)所示,於閉闔位置P0,鉸鏈裝置10,使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與站立構件7兩者,以保持平行於第一框體之操作面2a的方式平躺。
鉸鏈裝置10,係將鉸鏈軸11之端部,固定於第一框體2的組裝部2b。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係使用未圖示之固定螺絲,固定於在鉸鏈軸11周圍轉動之組裝部6b、亦即鉸鏈裝置10之第一組裝構件31。站立構件7,係使用未圖示之固定螺絲,固定於在鉸鏈軸11周圍轉動之組裝部7b(鉸鏈裝置10之第二組裝構件32)。鉸鏈裝置10,係共同擁有左右之站立構件7及中央之第二框體組裝構件6,而分別配置於終端機器1的左右。其係因對於站立構件7,鉸鏈裝置10所致之轉動控制力於左右的平衡佳之故。
(鉸鏈裝置)
圖4係鉸鏈裝置之組裝狀態之說明圖。圖5係鉸鏈裝置之分解斜視圖。圖4中,(a)為外觀,(b)為內部構造。如圖4(a)所示,鉸鏈裝置10之第一組裝構件31及第二組裝構件32,可於配置成貫穿於中心之鉸鏈軸11的周圍轉動,鉸鏈軸11可固定於第一框體2。輸入構件之一例的第一組裝構件31,可固定於第二框體3,而於鉸鏈軸11之軸線上可自由轉動。輸出構件之一例的第二組裝構件32,可固定於站立構件7,而於鉸鏈軸11之軸線上可自由轉動。
如圖4(b)所示,係插入鉸鏈軸11,而組裝有轉動範圍限制構件12、轉動構件13、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摩擦板15、凸輪構件16、轉動傳遞構件17、輸入構件18、輸出構件19、趨向支持構件22、趨向構件21、趨向基準構件23、卸料構件20。
轉動限制突起部13e、14e、15e、18e,由於受到第一組裝構件31的約束,故轉動構件13、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摩擦板15、及輸入構件18,與鉸鏈軸11之第一組裝構件31一體地於鉸鏈軸11的周圍轉動。另一方面,轉動限制突起部19e,由於轉動受到第二組裝構件32的約束,故輸出構件19,與第二組裝構件32一體地於鉸鏈軸11的周圍轉動。
轉動傳遞構件17,以對於輸出構件19之轉動受到約束的狀態,對輸出構件19於軸線方向可自由移動。轉動傳遞構件17,於以趨向構件21對軸線方向之一端加壓的狀態下,使軸線方向之另一端抵接於凸輪構件16。因此,轉動傳遞構件17,隨著轉動由凸輪構件16導引而朝軸線方向移動。
如圖5所示,於第一組裝構件31,形成有收納機構部10P之貫穿圓孔狀之收納孔31a、與限制機構部10P之局部轉動的限制槽31m。由於使轉動構件13、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摩擦板15、輸入構件18、轉動限制突起部13e、14e、15e、18e位於限制槽31m,故可限制對於第一組裝構件31之轉動。
另一方面,於第二組裝構件32,形成有收納機構部10Q之付有底部之圓孔狀的收納孔32a、限制收納機構部10Q之局部轉動的限制槽32m。輸出構件19,由於使轉動限制突起部19e位於限制槽32m,故可限制對於第二組裝構件32之轉動。
輸入構件18,藉由疊合第一組裝構件31之銷孔31b、輸入構件18之銷孔18f並插入固定銷26,可定位於鉸鏈裝置10之軸線方向的固定位置,而固定對於第一組裝構件31的轉動。
輸出構件19,藉由疊合第二組裝構件32之銷孔32b、輸出構件19之銷孔19f並插入固定銷27,可定位於鉸鏈裝置10之軸線方向的固定位置,而固定對於第二組裝構件32的轉動。
於鉸鏈軸11之端部形成平坦的組裝部11a,於組裝部11a形成固定用之組裝孔11b。鉸鏈軸11與第一框體2,係疊合形成於組裝部11a之組裝孔11b與形成於第一框體2之組裝部2b之組裝孔2c,並插入固定銷11h,藉由將固定銷11h之前端鉚接,可一體地固定。
如圖4(b)所示,於以凸輪構件16與趨向基準構件23決定兩端之軸線方向的間隔,挾持一對之趨向支持構件22、趨向構件21、與轉動傳遞構件17,以壓縮趨向構件21。趨向構件21,使轉動傳遞構件17趨向於凸輪構件16。趨向構件21,使轉動傳遞構件17趨向於軸線方向,而壓接於凸輪構件16之凸輪面。隨著轉動傳遞構件17的轉動,轉動之轉動傳遞構件17由停止之凸輪構件所導引而於軸線方向移動。
(轉動範圍限制部)
圖6係轉動範圍限制部之說明圖。如圖2所示,於終端機器1,第二框體3之轉動範圍係限制於開啟角度θ0~θ3之範圍。
如圖5所示,於轉動範圍限制部33,以轉動範圍限制構件12限制轉動構件13的轉動範圍。轉動範圍限制構件12,係使上下之卡合凸部12c、12d,分別卡合於鉸鏈軸之卡合凸部11f、11g,故即使第一組裝構件31轉動,鉸鏈軸亦停止。另一方面,轉動構件13,係使轉動限制突起13e卡合於第一組裝構件31之限制槽31m,故若第一組裝構件31轉動,則轉動構件亦與第一組裝構件31一體地轉動。
如圖6所示,轉動範圍限制構件12,於卡合凸部12c、12d之相反側具有限制凸部12e,於限制凸部12e形成有限制面12f、12g。另一方面,於轉動構件13之對向於限制凸部12e之面,形成有限制凸部13g,其隨著轉動構件13的轉動而卡合於限制凸部12e。因此,轉動構件13可對轉動範圍限制構件12轉動的範圍、亦即第一組裝構件31可對鉸鏈軸11轉動的範圍,係限制面13i抵接於限制面12f之角度起,至限制面13j抵接於限制面12g之角度的範圍。
(輸出部)
圖7係輸出部之構成之說明圖。如圖7所示,輸出部34,將由轉動之轉動傳遞構件17所取出之轉動,傳遞至輸出構件19。於輸出構件19,形成有貫穿轉動限制突起19e之厚度方向的銷孔19f。
如上述,圖5所示之轉動傳遞構件17之外周部17b及輸出構件19之外周部19b,係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保持於第一組裝構件31的收納孔31a。輸出構件19,係藉轉動限制突起19e而限制對於第二組裝構件32的轉動,故與第二組裝構件32一體地轉動。而轉動傳遞構件17,由於角柱部17h保持於輸出構件19之角孔19a,故與輸出構件19一體地轉動。然而,轉動傳遞構件17,對於輸出構件19之轉動受到限制,但可於軸線方向自由移動。因此,由輸入構件18及凸輪構件16傳遞至轉動傳遞構件17的轉動,透過輸出構件19傳遞至第二組裝構件32,但由凸輪構件16傳遞至轉動傳遞構件17之軸線方向的移動,則不會妨礙輸出構件19。
(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
圖8係轉動傳遞部之構成的說明圖。圖9係凸輪構件之凸輪曲線的說明圖。圖10係鉸鏈裝置之開啟位置下之轉動傳遞構件之轉動範圍的說明圖。圖10中,(a)為90度、(b)為135度。
如圖4(b)所示,輸入構件18,對於第一組裝構件31限制了轉動及軸線方向的移動。轉動傳遞構件17,能以對第二組裝構件32限制轉動的狀態下於軸線方向移動,卡合於輸入構件18而傳遞第二傳遞構件32的轉動。轉動傳遞構件17之外周部17b、輸入構件18之外周部18b、及凸輪構件16之外周部16b,係保持於第一組裝構件31之收納孔31a。凸輪構件16,中心之扁平孔16a受到鉸鏈軸11的約束,而限制了對鉸鏈軸11的轉動。輸入構件18,於中心之圓形孔18a,以能自由轉動的方式保持著轉動傳遞構件17的圓筒部17k。
如圖5所示,凸輪構件16,藉由以中心之扁平孔16a保持鉸鏈軸11的扁平部11d,可限制了對鉸鏈軸11的轉動。凸輪構件16,受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而朝轉動傳遞構件17擠壓,抵接於鉸鏈軸11之扁平部11d的端部11j,而定位於鉸鏈軸11之軸線方向的既定位置。於凸輪構件16,於直徑方向之內側與外側,設置相位差異180度的凸輪面,使凸輪構件16不會傾斜。
轉動傳遞構件17,由於係將鉸鏈軸11之扁平部11d保持於中心之圓形孔17a,故可於鉸鏈軸11之周圍自由轉動。趨向基準構件23,係組裝於鉸鏈軸11之環形凹槽11m之所謂之E環,藉趨向構件21決定轉動傳遞構件17之趨向的基準位置。趨向支持構件22,於中心之扁平孔22a插入鉸鏈軸11之扁平部11d,而使轉動受到約束,使壓縮彈簧之趨向構件21之端面為壓縮狀態,而定位於垂直於軸線方向。
輸出構件19,由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角柱部17h插入於中心之角孔19a,故能以對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受到限制的狀態,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移動。因此,即使由凸輪構件16所導引之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移動,輸出構件19,亦於軸線方向之固定位置,將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輸出至第二組裝構件。
如圖8所示,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透過凸輪構件16,由輸入構件18將轉動傳遞至輸出構件19。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係對輸入構件18輸入未滿90度的轉動,而對轉動傳遞構件17輸出180度以上的轉動。將對輸入構件18之約90度(具體而言為85度)的轉動,透過凸輪構件16傳遞至轉動傳遞構件17,使轉動傳遞構件17轉動約180度(具體而言為183度)。
凸輪構件16,於限制其之對鉸鏈軸11之轉動及軸線方向之移動的狀態下,抵接於轉動傳遞構件17,隨著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移動。由凸輪構件16所導引之轉動傳遞構件17若轉動,則轉動傳遞構件17會受凸輪構件16之凸輪面16c、16d導引而於軸線方向移動,而使趨向構件21伸縮。
凸輪構件16。如上述,包含配置成同心圓狀之外側的凸輪面16c與內側的凸輪面16d。轉動傳遞構件17,包含由外側凸輪面16c所導引之突起部17c、與由內側凸輪面16d所導引之突起部17d。凸輪面16c、16d,形成了圖2所示之對應於收納位置Q0至作用位置Q1之開啟位置之約180度的範圍。
外側之凸輪面16c,包含:對應於收納位置Q0之軸線方向的谷底部16e、對應於作用位置Q1之軸線方向的谷底部16f、與對應於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中間位置的山頂部16g。谷底部16e、16f,於站立構件7之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分別保持轉動傳遞構件17。山頂部16g,於站立構件7之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中間位置,使轉動傳遞構件17之軸線方向的移動反轉。另一方面,內側之凸輪面16d,包含:對應於收納位置Q0的谷底部16i、對應於作用位置Q1之谷底部16j、與對應於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中間位置的山頂部16k。
此處,為了便於說明,以下,將與站立構件7於收納位置Q0時連動之轉動傳遞構件17的轉動角度,同樣地稱為收納位置Q0,站立構件7於作用位置Q1時之轉動傳遞構件17的轉動角度,同樣地稱為作用位置Q1。又,與第二框體3於閉闔位置P0時連動之輸入構件18之角度位置,同樣地稱為閉闔位置P0,第二框體3於開啟位置P1時之輸入構件18之角度位置,同樣地稱為開啟位置P0。
依據如此之定義繼續進行說明。當轉動傳遞構件17於收納位置Q0時,趨向於趨向構件21,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卡合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j,而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c卡合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f。藉此,如圖2所示,當站立構件7於收納位置Q0時,即使以疊合框體2與框體3的狀態反過來拿持,由於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可分別保持於卡合狀態,框體3及站立構件7不會由框體2朝下方開啟。
又,當轉動傳遞構件17於作用位置Q1時,趨向於趨向構件21,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卡合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i,而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c卡合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e。藉此,如圖2所示,當站立構件7於作用位置Q1時,即使框體3之影像面3a朝後方推擠,由於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保持了站立構件7之開啟角度,終端機器1不會朝後方傾斜、翻倒。
當轉動傳遞構件17於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中間位置Q2時,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位於凸輪構件16之山頂部16k,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位於凸輪構件16之山頂部16g。該狀態為不安定,轉動傳遞構件17若失去轉動位置的支持,凸輪面16c、16d會自然地滑落而定位於收納位置Q0或作用位置Q1。因此,若轉動傳遞構件17受輸入構件18驅動由谷底部16e抵抗趨向構件21而轉動,使突起部17d超過山頂部16g,則轉動傳遞構件17受趨向構件21之趨向而轉動,而使突起部17d保持於谷底部16f。
輸入構件18,形成有一對之卡合部18c、18d,其挾持著轉動傳遞構件17朝軸線方向突出之被卡合部17m,並與轉動方向相對向。卡合部18c,當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作用位置Q1時,抵接於被卡合部17m而對轉動傳遞構件17傳遞轉動。卡合部18d,當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作用位置Q1移動至收納位置Q0時,抵接於被卡合部17m而對轉動傳遞構件17傳遞轉動。
如圖9所示,凸輪構件16之凸輪面16c、16d,係於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超過中央位置Q2朝作用位置Q1之約180度的範圍,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往返而使趨向構件21伸縮。
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c,當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作用位置Q1時,會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轉動至稍微超過中間位置Q2的角度。於此過程中趨向構件21被壓縮而蓄積趨向力。之後,由超過中間位置Q2起至作用位置Q1,被趨向構件21所蓄積之趨向力趨向,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凸輪面16c、16d滑落。
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當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作用位置Q1時,會使轉動傳遞構件17由收納位置Q0轉動至稍微超過中間位置Q2的角度。於此過程中趨向構件21被壓縮而蓄積趨向力。之後,由超過中間位置Q2起至作用位置Q1,被趨向構件21所蓄積之趨向力趨向,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凸輪面16c、16d滑落。
如圖10(a)所示,於輸入構件18之90度的開啟位置P1,轉動傳遞構件17定位於作用位置Q1。由趨向構件21趨向於軸線方向的轉動傳遞構件17,突起部17c係保持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e。藉此,如圖2所示,即使框體3之影像面3a朝後方推擠,由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c持續保持於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16e,終端機器1不會朝後方傾斜、翻倒。
保持於該狀態,如圖10(b)所示,使輸入構件18轉動至135度之開啟位置P1。換言之,藉由凸輪構件16,可於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c、18d不接觸於轉動傳遞構件17的被卡合部17m之下,使輸入構件18由90度轉動至135度。又,135度以上的旋轉,受上述之轉動範圍限制部33所限制。
如此,於鉸鏈裝置10,係以手動使轉動傳遞構件17轉動於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間之約一半的行程,剩餘之約一半的行程,藉趨向構件21之復原力使轉動傳遞構件17自動轉動。因此,如圖2所示,於第二框體3之約90度的轉動,可使站立構件7轉動約180度。
(傾斜面)
圖11係使站立構件移動至收納位置之過程的說明圖。圖12係使站立構件移動至收納位置之過程的說明圖。圖11中,(a)為85度、(b)為75度。圖12中,(a)為55度、(b)為45度、(c)為35度。
如圖2所示,使用終端機器1,若使用者將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由閉闔位置P0打開至開啟位置P1,則位於收納位置Q0之站立構件7,會以鉸鏈軸11為中心朝作用位置Q1轉動。此時,如圖4(b)所示,輸入構件18隨著第一組裝構件31之轉動而轉動,而卡合於輸入構件18之轉動傳遞構件17會對凸輪構件16轉動。隨著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凸輪構件會抵抗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而將轉動傳遞構件17朝軸線方向往上擠。此時,輸入構件18之垂直面18i與傾斜面18j,會因應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位置,調整由輸入構件18傳遞至轉動傳遞構件17之力矩。
如圖8所示,於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c,形成有軸線方向之垂直面18i與傾斜面18j。所謂垂直面18i與傾斜面18j,係相對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被卡合部17m的對向面、卡合面、抵接面。當輸入構件18以速度v轉動時,垂直面18i,將被卡合部17m朝轉動方向擠壓,使轉動傳遞構件17以較速度v大的速度轉動。
由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保持於谷底部16f的收納位置Q0起,轉動傳遞構件17之端面17n,抵接於輸入構件18之垂直面18i,而以大的力矩開始旋轉。之後,若轉動傳遞構件17由凸輪構件16所導引而於軸線方向移動,則轉動傳遞構件17之端面17n,抵接於輸入構件18之傾斜面18j,而以小的力矩快速地旋轉。
因此,轉動輸入構件18,可容易地使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由谷底部16f脫離。另一方面,藉由輸入構件18之未滿90度(85度)的轉動,可使轉動傳遞構件17轉動90度以上(183度)。
另一方面,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被卡合部17m,形成有軸線方向之垂直面17i與傾斜面17j。所謂垂直面17i與傾斜面17j,係相對於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7d的對向面、卡合面、抵接面。
如圖11(a)所示,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作用位置Q1,突起部17c係保持於谷底部16e。谷底部16e,為了增加將第二框體3朝後方推擠時站立構件7的抵抗力,係符合突起部17c之前端形狀而形成為圓弧狀。因此,於使突起部17d脫離谷底部16e時需要大的力矩。
如上述於135度~90度之開啟位置P1,輸入構件18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周圍為空轉狀態。然而,於朝向閉闔位置的過程中,輸入構件18由85度之開啟位置P1起,至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抵接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被卡合部17m而開始擠壓。輸入構件18由85度→75度之間,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抵接於轉動傳遞構件17之垂直面17i而傳遞大的力矩。藉此,如圖11(b)所示,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d容易由凸輪構件16之谷底部脫離。
之後,若凸輪構件16所導引之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往上擠,則圖12(a)所示,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變成擠壓轉動傳遞構件17之傾斜面17j。於輸入構件18由75度→33度為止,凸輪構件16持續將轉動傳遞構件17往上擠,此時,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會以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速度,再加上伴隨轉動傳遞構件17之軸線方向移動之傾斜面17j之前進速度的速度轉動。速度愈上升,由輸入構件18傳遞至轉動傳遞構件17的力矩愈減少。傾斜面17j之傾斜,係設定為以輸入構件18之旋轉角之兩倍的旋轉角,使轉動傳遞構件17旋轉。
如圖12(b)所示,若輸入構件18轉動至33度,則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c會到達凸輪構件16之山頂部16g。此時,轉動傳遞構件17之軸線方向的移動停止,而輸入構件18之轉動速度與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速度於一瞬間相等。然而,之後,轉動傳遞構件17之突起部17c,會超過凸輪構件16之山頂部16g,如圖12(c)所示,向下開始滑落於山頂部16g至谷底部16f的斜面。
因此,轉動傳遞構件17會率先轉動,轉動傳遞構件17之傾斜面17j,會由輸入構件18之卡合部18d離開,伴隨輸入構件18之33度至0度的轉動,以追尋其的方式持續轉動。
(卸料構件)
圖13(a)、(b)、(c)係卸料構件20之構成的說明圖。如圖4所示,黏性力矩產生構件之一例之卸料構件20,係配置於鉸鏈軸11之軸線上,抵抗輸出構件19對鉸鏈軸11的轉動而對輸出構件19作用黏性阻力。
卸料構件20之軸承部25的外周部25b,係收納於第二組裝構件32之付有底部之圓孔狀的收納孔32。收納於收納孔32之軸承部25的轉動限制突起25e,由於與輸出構件19之轉動限制突起19e一同位於限制槽32m,故軸承部25,藉第二組裝構件32與輸出構件19一體地轉動。另一方面,由於軸部24中心的扁平孔22a,係插入鉸鏈軸11之扁平端部11i,故軸部24對鉸鏈軸11的轉動受到限制。
如圖13(a)所示,卸料構件20,係於軸承部25之內側以能自由轉動的方式保持軸部24。於圖13所示之軸承部25之內周面25a、圖13(c)所示之軸部24之外周面24b之間隔,充填有高黏度的油(或半固體的黏性材料)。於軸部24之外周面24b,為了增大油的攪拌效果,形成交互配置突起與凹部的攪拌部24c。於軸承部25的底,形成能以自由轉動之方式保持軸部24的保持部25c,並於軸部24之外周形成保持軸承部25與軸部24之同心狀態的均一油層,於軸承部25之出口側,於軸承部25與軸部24之間設置密封件25s,以防止油漏出至外側。
如圖4(b)所示,伴隨輸出構件19朝作用位置Q1之方向C或朝收納位置Q0之方向D的轉動,卸料構件20會於軸承部25與軸部24之間產生相對地轉動。卸料構件20,以抵抗軸承部25與軸部24之轉動的方式,產生與轉動速度成比例之大小的黏性阻力。卸料構件20,使輸出構件19對鉸鏈軸11的轉動位至最佳化。於輸入構件18未支持轉動傳遞構件17的範圍內,使轉動傳遞構件17緩緩地轉動而解除蓄積於趨向構件21的趨向力,藉此使轉動傳遞構件17確實卡合於凸輪構件16。又,當以急遽力對第二框體3作用時,卸料構件20會鎖合輸出構件19對鉸鏈軸的轉動,而抵抗站立構件7朝向收納位至Q0的力。
又,由趨向構件21所驅使之趨向支持構件22之移動,受到卡合於鉸鏈軸11之環形凹槽11m之趨向基準構件23的限制,故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不會對卸料構件20造成影響。
(摩擦力矩產生構件)
如圖4所示,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係配置於鉸鏈軸11之軸線上。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抵抗輸入構件18對鉸鏈軸11的轉動,而對輸入構件18作用摩擦阻力,藉此,輸入構件18可對鉸鏈軸11保持為停止。藉此,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可使第二框體3保持停止於閉闔位置P0至開啟位置P1間之任意的角度位置。
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之外周部14b,係收納於第一組裝構件31之收納孔31a。收納於收納孔31a之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的轉動限制突起14e,由於與輸入構件18之轉動限制突起18e一同位於限制槽31m,故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藉第一組裝構件31而與輸入構件18一體地轉動。另一方面,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中心之凹凸孔14a的直徑,係形成為較鉸鏈軸11之圓軸部11c小。鉸鏈軸11之圓軸部11c,係以擠撐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中心之凹凸孔14a的方式插入,伴隨輸入構件18之轉動,而於相對轉動的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與鉸鏈軸11之間,作用摩擦阻力。因此,如圖2所示,第二框體3可提停止於閉闔位置P0與開啟位置P1之間的任意角度位置。當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進行開闔之際,可藉由開闔阻力使第二框體3保持於任意之開闔角度的位置。
(實施例1之效果)
於實施例1,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隨著由第二框體3疊合於第一框體2之閉闔位置P0移動至開啟位置P1時之第一組裝構件31的轉動,使站立構件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作用位置Q1。因此,可將支持站立構件7而朝第二框體3後方展開的機構組裝於鉸鏈裝置10。於連結第一框體2與第二框體3之鉸鏈裝置10的外側,則不需設置支持站立構件7而朝第二框體3後方展開的機構。
於實施例1,藉由配置於鉸鏈軸11之周圍的輸入構件18、凸輪構件16、轉動傳遞構件17,使站立構件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作用位置Q1。而能以限制對輸出構件19之轉動的狀態於軸線方向移動,卡合於輸入構件18而傳遞來自輸入構件18的轉動。凸輪構件16,包含凸輪面16c、16d,其以對鉸鏈軸11之轉動及軸線方向之移動受到限制的狀態,抵接於轉動傳遞構件17,隨著轉動傳遞構件17之轉動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移動。趨向構件21,使轉動傳遞構件17於軸線方向趨向於凸輪構件16。因此,使第二組裝構件32與第一組裝構件31的轉動連動而轉動的機構,可緊密地收納於鉸鏈軸的周圍。
於實施例1,鉸鏈軸11係組裝於第一框體2,且部轉動。因此,不需要使鉸鏈軸11可自由轉動的軸承。又,第一組裝構件31,係以可於鉸鏈軸11周圍自由轉動地組裝於第二框體3,第二組裝構件32,可於鉸鏈軸11周圍自由轉動地組裝於站立構件7。因此,利用鉸鏈軸11作為第一組裝構件31及第二組裝構件32的軸承構件,而可省略專用之軸承構件的配置。
於實施例1,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以於第二框體3由閉闔位置P0轉動置既定之開啟位置P1轉動之間,使站立構件7由收納位置Q0移動至既定之作用位置Q1的方式,因應第一組裝構件31之轉動來控制第二組裝構件32的轉動。藉此,與第二框體3對於第一框體2的轉動連動使站立構件7移動,而安定地保持第一框體2與第二框體3。因此,藉由採用與以往不同的構成,用以安定地保持載置面SM上之終端機器1之開啟角度的站立構件7,可因應第二框體3對於第一框體2的開啟操作,由收納姿勢自動地移動為作用姿勢。
於實施例1,若驅動輸入構件18使轉動傳遞構件17抵抗趨向構件21轉動而超過山頂部16g,則受趨向構件21之趨向力而轉動以保持於谷底部16e、16f。因此,與第一組裝構件31的轉動連動,可使第二組裝構件32朝與第一組裝構件31相同方向並以更大的轉動角度轉動。
於實施例1,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與第一組裝構件31對鉸鏈軸11之未滿90度的轉動連動,而使第二組裝構件32對鉸鏈軸11轉動180度以上。藉此,即使第二框體3之重心位於第一組裝構件之平面端部的狀態,站立構件7亦移動至作用位置Q1,而能安定地保持第二框體3。又,即使於朝後方降低之傾斜面載置終端機器1,亦能安定地保持第二框體3。
於實施例1,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係配置於鉸鏈軸11之周圍。因此,於外觀細長的鉸鏈裝置10之內側收納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35,而可使鉸鏈裝置小型化。
於實施例,轉動傳遞構件17之被卡合部17m,係形成為以能卡合於轉動之輸入構件18的方式朝軸線方向突出。而輸入構件18之一對卡合部18c、18d,分別可卡合於被卡合部17m之轉動方向的端面,並配置成以較被卡合部17m寬度更大的對向間隔,於轉動方向挾持被卡合部17m。因此,當使第二框體3由閉闔位置(0度)轉動至開啟位置(85度)時、與使第二框體3由開啟位置(85度)轉動至閉闔位置(0度)時,各卡合部18c、18d分別發揮功能。藉此,可確保卡合部18c、18d與被卡合部17m之間的間隙,而可任意設定使站立構件7由收納位置Q0開始移動至作用位置Q1之時機。
於實施例1,卡合部18c、18d之轉動方向的對向角度,係於被卡合部17m之轉動方向的角度,再加上山頂部16g至谷底度16f之角度以上。因此,可保持第二組裝構件32於作用位置Q1之下,於既定之範圍內可任意調整第二框體3的傾斜狀態。
於實施例1,於第一組裝構件31由閉闔位置P0轉動約90度的過程中,第二組裝構件32約轉動180度。之後,於前述第一組裝構件31由約90度轉動至約130度的過程中,轉動並未傳遞至第二組裝構件32。因此,於既定之開啟位置P1之範圍(85度~135度),即使第二框體3轉動,站立構件7亦安定地保持於作用位置Q1。
於實施例1,係於被卡合部17m之卡合部18c、18d的對向面側,設置傾斜面17j、18j。傾斜面17j、18j,伴隨由凸輪面16c所導引之轉動傳遞構件17之軸線方向的移動,使轉動傳遞構件17的轉動量大於輸入構件18的轉動量。藉此,可與第一組裝構件31的轉動連動,使第二組裝構件32朝與第一組裝構件31相同方向並以更大的轉動角度轉動。可由第一組裝構件31之未滿90度的轉動,取出第二組裝構件32之180度以上的轉動。
於實施例1,傾斜面17j、18j,係設置成由轉動傳遞構件17由谷底部16e、16f脫離之位置起而開始輸入構件18與轉動傳遞構件17的卡合。因此,使站立構件7朝收納位置Q0移動時之最初的力矩下降,而可改善展開站立構件7時之操作性。
於實施例1,鉸鏈軸11,於軸線方向之一端具有對第一框體2的組裝部11a。而於軸線方向之第二組裝構件32與組裝部11a之間,配置第一組裝構件31。因此,於實施例1,一對之鉸鏈裝置10係將第二組裝構件配置於軸線方向的兩端。因此,寬廣之接地範圍的站立構件7,左右對稱而可安定地於收納位置Q0與作用位置Q1之間移動。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鉸鏈裝置,並不限定於實施例1所說明之具體構成及用途。亦可以將實施例1之構成的一部分或全部置換成等價構成的其他形態實施。
於實施例1,係說明將鉸鏈裝置10使用於2 in 1型之終端機器1的實施例。然而,實施例 1之鉸鏈裝置10,亦可實施於2 in 1型之終端機器1以外之筆記型電腦、膝上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等之終端機器、電子機器。亦可使用於將任意選擇之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藉鉸鏈裝置10以可開闔的方式連結而成的各種機器或容器。
伴隨第二框體3之開闔動作的站立構件7之移動開始/移動結束的時機,並不限定於實施例者。藉由變更成使凸輪構件16之凸輪面16c、16d與輸入構件18與轉動傳遞構件17,於不同的時機卡合、驅動,可自由地設定伴隨第二框體3之開闔動作之站立構件7的移動時機。
於實施例1,將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之閉闔位置P0之開啟角度設定為0度,將開啟位置P1之開啟角度設定為85度~135度,但第二框體3對第一框體2之閉闔位置P0與開啟位置P1的開啟角度,亦可設定為其之外的範圍或固定角度。又,於實施例1,係將站立構件7對第一框體2之收納位置Q0的開啟角度設定為0度,將作用位置Q1的開啟角度設定為180度,但站立構件7對第一框體2之收納位置Q0及作用位置Q1的開啟角度,亦可設定為其之外的範圍或固定角度。
於實施例1,鉸鏈軸10,係於軸線方向上之鉸鏈軸11之組裝部11a與第二組裝構件32之間配置第一組裝構件31,將鉸鏈軸11之組裝部11a配置於軸線方向的內側。然而,軸線方向上之鉸鏈軸11之組裝部11a與第二組裝構件32與第一組裝構件31的配置,配置順序之軸線方向之內側與外側的區分,亦可為此之外的組合。
於實施例1,係將鉸鏈裝置10左右對稱地配置於終端裝置1的左右,但鉸鏈裝置10的個數可為1個或3個以上。當設置一對鉸鏈裝置時,不需要兩者皆為鉸鏈裝置10。亦可將一者置換成不具卸料構件20或摩擦力矩產生構件14者。
由於本發明為如以上之構成,故較佳可使用於終端機器、通訊終端、影像光碟播放裝置、電子樂器、電子機器、其他之將第二框體對第一框體開啟並停止於任意角度的鉸鏈裝置。特佳為使用於顯示畫面具有觸控功能的平板型電腦。
1‧‧‧終端機器
2‧‧‧第一框體
2a‧‧‧操作面
2b‧‧‧組裝部
2c‧‧‧組裝孔
3‧‧‧第二框體
3a‧‧‧影像面
3d‧‧‧影像顯示部
6‧‧‧第二框體組裝構件
6a‧‧‧支持板
6b‧‧‧組裝部
6m‧‧‧磁石
7‧‧‧站立構件
7a‧‧‧支持部
7b‧‧‧組裝部
10‧‧‧鉸鏈裝置
10P‧‧‧收納機構部
10Q‧‧‧限制收納機構部
11‧‧‧鉸鏈軸
11a‧‧‧組裝部
11b‧‧‧組裝孔
11c‧‧‧圓軸部
11d‧‧‧扁平部
11f、11g‧‧‧卡合凸部
11h‧‧‧固定銷
11i‧‧‧扁平端部
11j‧‧‧端部
11m‧‧‧環形凹槽
12‧‧‧轉動範圍限制構件
12c、12d‧‧‧卡合凸部
12e‧‧‧限制凸部
12f、12g‧‧‧限制面
13‧‧‧轉動構件
13e‧‧‧轉動限制突起
13g‧‧‧限制凸部
13i、13j‧‧‧限制面
14‧‧‧摩擦力矩產生構件
14a‧‧‧凹凸孔
14b‧‧‧外周部
14e‧‧‧轉動限制突起
15‧‧‧摩擦板
15e‧‧‧轉動限制突起
16‧‧‧凸輪構件
16a‧‧‧扁平孔
16b‧‧‧外周部
16c、16d‧‧‧凸輪面
16e、16f、16i、16j‧‧‧谷底部
16g、16k‧‧‧山頂部
17‧‧‧轉動傳遞構件
17a‧‧‧圓形孔
17b‧‧‧外周部
17c、 17d‧‧‧突起部
17k‧‧‧圓筒部
17i‧‧‧垂直面
17j‧‧‧傾斜面
17h‧‧‧角柱部
17n‧‧‧端面
17m‧‧‧被卡合部
18‧‧‧輸入構件
18a‧‧‧圓形孔
18b‧‧‧外周部
18c、18d‧‧‧卡合部
18e‧‧‧轉動限制突起
18f‧‧‧銷孔
18i‧‧‧垂直面
18j‧‧‧傾斜面
19‧‧‧輸出構件
19a‧‧‧角孔
19b‧‧‧外周部
19e‧‧‧轉動限制突起
19f‧‧‧銷孔
20‧‧‧卸料構件
21‧‧‧趨向構件
22‧‧‧趨向支持構件
22a‧‧‧扁平孔
23‧‧‧趨向基準構件
24‧‧‧軸部
24b‧‧‧外周面
24c‧‧‧攪拌部
25‧‧‧軸承部
25a‧‧‧內周面
25b‧‧‧外周部
25c‧‧‧保持部
25e‧‧‧轉動限制突起
25s‧‧‧密封件
26、27‧‧‧固定銷
31‧‧‧第一組裝構件
31a‧‧‧收納孔
31b‧‧‧銷孔
31m‧‧‧限制槽
32‧‧‧第二組裝構件
32a‧‧‧收納孔
32b‧‧‧銷孔
32m‧‧‧限制槽
33‧‧‧轉動範圍限制部
34‧‧‧輸出部
35‧‧‧轉動控制手段
SM‧‧‧承載面
P0‧‧‧閉闔位置
P1‧‧‧開啟位置
Q0‧‧‧收納位置
Q1‧‧‧作用位置
圖1係終端機器之斜視圖。 圖2係第二框體之閉闔位置及開啟位置之說明圖。 圖3係站立構件之收納位置及作用位置之說明圖。圖3(a)為支持位置。圖3(b)為收納位置。 圖4 係鉸鏈裝置之組裝狀態之說明圖。圖4(a)為外觀。圖4(b)為內部構造。 圖5係鉸鏈裝置之分解斜視圖。 圖6係轉動範圍限制部之說明圖。 圖7係輸出部之構成之說明圖。 圖8係轉動傳遞部之構成之說明圖。 圖9係凸輪構件之凸輪曲線之說明圖。 圖10係鉸鏈裝置之開啟位置下之轉動傳遞構件之轉動範圍的說明圖。圖10(a)為90度。圖10(b)為135度。 圖11係使站立構件移動至收納位置之過程的說明圖。圖11(a)為85度。圖11(b)為75度。 圖12係使站立構件移動至收納位置之過程的說明圖。圖12(a)為55度。圖12(b)為45度。圖12(c)為35度。 圖13係卸料構件20之構成之說明圖。圖13(a)為整體之斜視圖。圖13(b)為軸承部之縱截面圖。圖13(c)為軸部之前視圖。

Claims (14)

  1. 一種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係以使第二框體可對第一框體開合且可停止保持於任意開啟角度的方式連結,並且,與前述第二框體對於前述第一框體之轉動連動而使站立構件移動,以安定地保持前述第一框體及前述第二框體,其係包含: 一鉸鏈軸,其係組裝於前述第一框體; 一第一組裝構件,其係於前述鉸鏈軸之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前述第二框體; 一第二組裝構件,其係於前述鉸鏈軸之周圍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組裝於前述站立構件;以及 一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其係於前述第二框體由關閉位置轉動至既定開啟位置之間,以使前述站立構件由收納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的方式,因應前述第一組裝構件的轉動來控制前述第二組裝構件的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係與前述第一組裝構件對前述鉸鏈軸之未滿90度的轉動連動,而使前述第二組裝構件對於前述鉸鏈軸轉動180度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係配置於前述鉸鏈軸的周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站立構件轉動控制手段,係包含: 一輸入構件,其係對於前述第一組裝構件限制其之轉動及軸線方向的移動; 一轉動傳遞構件,其係於限制其對前述第二組裝構件之轉動的狀態下於軸線方向移動,而卡合於前述輸入構件,以傳遞前述第二組裝構件之轉動; 一凸輪構件,其係其具有凸輪面,其於限制其對前述鉸鏈軸之轉動及軸線方向之移動的狀態下,抵接於前述轉動傳遞構件,隨著前述轉動傳遞構件的轉動,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於軸線方向移動;以及 一趨向構件,其係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趨向於前述凸輪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凸輪面係包含: 一軸線方向之谷底部,其係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分別保持於前述站立構件之前述收納位置與前述作用位置;以及 一軸線方向之山頂部,其係於前述站立構件之前述收納位置與前述作用位置之中間位置,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於軸線方向的移動反轉, 其中,前述轉動傳遞構件,若被前述輸入構件驅動而由前述谷底部對抗前述趨向構件而轉動並超過前述山頂部,則受前述趨向構件趨向於轉動而保持於前述谷底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轉動傳遞構件係係含有被卡合部,其以卡合於前述轉動的輸入構件的方式,形成為突出於軸線方向,前述輸入構件,係以較前述被卡合部寬度大的相對向間隔,將前述被卡合部於轉動方向挾持的方式配置,於前述被卡合部之轉動方向的端面,具有分別可卡合的一對卡合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於轉動方向之前述一對卡合部的對向角度,係於前述被卡合部之轉動方向之角度,加上前述山頂部至前述谷底部之角度所得的角度以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組裝構件由前述閉闔位置轉動約90度的過程中,前述第二組裝構件約轉動180度,而於前述第一組裝構件由前述約90度轉動至約130度的過程中,轉動並未傳遞至前述第二組裝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於前述被卡合部與前述卡合部之相對向面的另一面,設置有傾斜面,其伴隨前述凸輪面所導引之前述轉動傳遞構件之軸線方向之移動,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的轉動量較前述輸入構件的轉動量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傾斜面,係設置成使前述轉動傳遞構件由前述谷底部脫離位置起,開始前述輸入構件與前述轉動傳遞構件的卡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黏性力矩產生構件,其係配置於前述鉸鏈軸之軸線上,對前述鉸鏈軸,抵抗前述第二組裝構件之轉動而對前述第二組裝構件產生黏性阻力作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摩擦力矩產生構件,其係配置於前述鉸鏈軸之周圍,對前述鉸鏈軸,抵抗前述第一組裝構件之轉動而對前述第一組裝構件產生摩擦阻力作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其中,前述鉸鏈軸,於軸線方向的一端具有對於前述第一框體的組裝部,而於軸線方向之前述第二組裝構件與前述組裝部之間,配置前述第一組裝構件。
  14. 一種終端機器,其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一項之自動站立開闔裝置,使前述第二框體連結於前述第一框體。
TW107136230A 2017-10-16 2018-10-15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TWI6827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710959271.3 2017-10-16
CN201710959271.3A CN109667832B (zh) 2017-10-16 2017-10-16 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CN201710959271.3 2017-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150A true TW201918150A (zh) 2019-05-01
TWI682705B TWI682705B (zh) 2020-01-11

Family

ID=6614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230A TWI682705B (zh) 2017-10-16 2018-10-15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57318B2 (zh)
CN (1) CN109667832B (zh)
TW (1) TWI6827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571B (zh) * 2021-02-23 2023-07-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3085B (zh) * 2020-12-31 2023-06-20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按压式阻尼旋转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3221A1 (en) * 2005-07-08 2009-05-2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Hinge Device
TWI399164B (zh) * 2008-11-21 2013-06-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鉸鏈結構
CN103026082B (zh) * 2010-06-25 2015-05-06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
KR101690794B1 (ko) * 2010-10-11 2016-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이형 휴대 장치의 스냅 힌지 장치
JP6388301B2 (ja) * 2014-04-10 2018-09-12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情報端末
US9423833B2 (en) * 2014-09-03 2016-08-23 Sony Corporation Hinge structure with stand and keyboard device
US9727092B1 (en) * 2016-02-02 2017-08-08 Intel Corporation Torque hinge for a computing device
CN107807711A (zh) * 2016-09-09 2018-03-1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
CN106438672B (zh) * 2016-09-30 2023-04-1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旋转部品的铰链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571B (zh) * 2021-02-23 2023-07-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7832B (zh) 2021-04-13
JP2019074198A (ja) 2019-05-16
CN109667832A (zh) 2019-04-23
TWI682705B (zh) 2020-01-11
JP6957318B2 (ja)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35410B2 (en) Pivot structure
US7869834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1061444B2 (en) Portable information device
JP6397195B2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
EP3757409A1 (en)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65841B2 (en) Hinge modul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516480A (ja) ヒンジ連結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るヒンジ連結された電子装置
JP4599374B2 (ja) スライド装置並びにスライド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20120053685A (ko) 듀얼디스플레이 접이식단말기
JP2005054890A (ja) 携帯端末用ヒンジ
JP2011048536A (ja) 電子機器
TW201918150A (zh) 自動站立開闔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終端機器
WO2012108325A1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20130169564A1 (en) Portable terminal
JP664374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
KR102296241B1 (ko) 인폴딩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KR100800711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프리 스톱 힌지 장치
TWI595165B (zh) 鉸鏈裝置及情報終端機
CN109253153B (zh)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JP5956521B2 (ja) 電子機器
JP4212984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機
KR100530618B1 (ko) 힌지 장치
JP6637707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TWI821975B (zh) 電子裝置
JP4337492B2 (ja) ヒン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