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0747A -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 Google Patents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0747A
TW201910747A TW107117187A TW107117187A TW201910747A TW 201910747 A TW201910747 A TW 201910747A TW 107117187 A TW107117187 A TW 107117187A TW 107117187 A TW107117187 A TW 107117187A TW 201910747 A TW201910747 A TW 2019107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value
value
rigidity
measurement
imp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7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7684B (zh
Inventor
三枝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普瑞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普瑞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普瑞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0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7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76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0/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golf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 A63B60/42Devices for measuring, verifying, correcting or customising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golf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e.g. measuring the maximum torque a batting shaft can withstan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a single impulsive force, e.g. by falling weight
    • G01N3/303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a single impulsive force, e.g. by falling weight generated only by free-falling we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40Investigating hardness or rebound hardness
    • G01N3/48Investigating hardness or rebound hardness by performing impressions under impulsive load by indentors, e.g. falling bal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78Testing material properties on manufactured objects
    • G01N33/008Sport articles, e.g. balls, skis or rack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3/00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Measuring differences of linear or angular speeds
    • G01P3/64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 taken to traverse a fixed distance
    • G01P3/66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 taken to traverse a fixed distanc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P3/665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 taken to traverse a fixed distanc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projectile velocity measur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53/00Golf clubs
    • A63B53/04Hea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23Be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根據使撞擊體撞擊高爾夫球桿頭(30)時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高爾夫球桿頭(30)的CT值。相關關係數據(12)係針對相同模式之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分別計測並算出代表CT值及試驗速度CT值所得的數據,代表CT值係指根據變更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的CT值所算出之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試驗速度CT值係指將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CT值。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針對上述模式的其他高爾夫球桿頭(30)計測出試驗速度CT值。電腦(16)根據試驗速度CT值與相關關係數據(12)推斷出其他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

Description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本發明關於一種計測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的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以往,針對高爾夫球桿頭等擊打工具,已知有計測剛性特性值即CT值作為不影響其回彈性能之指標的技術。   尤其就競技用高爾夫球桿而言,通過USGA(美國高爾夫球協會)規定的擺動試驗而計測CT值。擺動試驗的順序等詳細記載於下述非專利文獻1中。   下述專利文獻1係用於實施上述擺動試驗之裝置,將桿頭與桿軸為一體狀態之高爾夫球桿加以固定,利用振子使金屬性球體撞擊桿面。球體上安裝有加速度感測器,根據其檢測值算出表示剛性特性之參數。
而且,下述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內容:利用衝擊錘擊打高爾夫球桿頭之桿面,使用電腦測量出此時衝擊錘之加速在剛擊打後首次成為0的時間。並且,獲取各測量位置上的測量出之時間,獲得該時間之分布,從而獲得高爾夫球桿頭之剛性分布,藉此能容易且高精度地測量出高爾夫球桿頭的剛性分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第6837094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4-33626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Techn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endulum Test (Revised Version)」, The Royal and Ancient Golf Club of St Andrews and United States Golf Association, 2003年11月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競技用高爾夫球桿規定了CT值之符合範圍(更詳細而言為上限值)。當計測某高爾夫球桿之CT值是否在符合範圍內時,須根據以多個撞擊速度(一般為3個速度級別)計測出之CT值,算出該高爾夫球桿頭之代表CT值,並判斷代表CT值是否在符合範圍內。   然而,例如當在高爾夫球桿之製造階段中進行全數檢查等時,若以多個撞擊速度進行計測則檢查會花費時間。   而且,於高爾夫球桿之製造階段內的檢查中,檢查對象係未出廠的製品,所以,須儘量避免製品產生瑕疵等。然而,上述多個撞擊速度下之計測中,尤其是高速撞擊時,高爾夫球桿可能產生瑕疵等。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為在短時間內計測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中,根據當使撞擊體撞擊被撞擊體時上述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上述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值,該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包括: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其根據變更上述撞擊體之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上述剛性特性值,算出上述被撞擊體之代表特性值;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其計測當將上述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上述剛性特性值即試驗速度特性值;相關關係算出工序,其針對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分別實施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與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算出上述代表特性值與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的相關關係;正式計測工序,其針對上述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其他被撞擊體,計測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及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其根據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計測出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與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算出之上述相關關係,推斷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   技術方案2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被撞擊體係量產製品,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係相同模式之製品,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針對上述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算出上述相關關係。   技術方案3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可預測,上述剛性特性值針對上述撞擊體相對於上述被撞擊體之每個撞擊位置而取不同的值,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對於針對上述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所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算出上述相關關係。   技術方案4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代表特性值設定了規定的符合範圍,還包括判斷上述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中推斷出之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是否在上述符合範圍內的符合判斷工序。   技術方案5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還包括將上述符合判斷工序中之判斷結果提示給計測者的判斷結果提示工序。   技術方案6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試驗速度被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以上述撞擊速度在上述試驗速度帶內的方式進行計測。   技術方案7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試驗速度設定為與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之多個上述撞擊速度中的最低速度一致。   技術方案8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使用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上述剛性特性值,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及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使用與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不同的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上述剛性特性值。   技術方案9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利用振子使上述撞擊體撞擊上述被撞擊體,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藉由使上述撞擊體向鉛垂方向落下而撞擊上述被撞擊體。   技術方案10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被撞擊體係高爾夫球桿頭,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上述高爾夫球桿頭的CT值。   技術方案11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中,根據當使撞擊體撞擊被撞擊體時上述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上述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值,該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具有:相關關係數據,其係針對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分別計測並算出代表特性值及試驗速度特性值所得的數據,代表特性值係指根據變更上述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上述剛性特性值所算出的上述被撞擊體之代表特性值,試驗速度特性值係指當將上述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上述剛性特性值;剛性特性計測部,其針對上述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其他被撞擊體,計測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代表特性值推斷部,其根據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計測出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及上述相關關係數據,推斷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   技術方案12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被撞擊體係量產製品,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係相同模式之製品,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係針對上述製品的每種模式而算出。   技術方案13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可預測,上述剛性特性值針對上述撞擊體相對於上述被撞擊體之每個撞擊位置而取不同的值,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係針對對於每個上述模式而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而算出。   技術方案14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代表特性值設定了規定的符合範圍,還包括判斷上述代表特性值推斷部所推斷出之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是否在上述符合範圍內的符合判斷部。   技術方案15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還包括將上述符合判斷部之判斷結果提示給計測者的判斷結果提示部。   技術方案16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試驗速度被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係以上述撞擊速度在上述試驗速度帶內的方式進行計測。   技術方案17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試驗速度設定為與算出上述代表特性值時的多個上述撞擊速度中的最低速度一致。   技術方案18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相關關係數據的上述代表特性值係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而計測,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係使用與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不同的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而計測,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係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技術方案19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具有利用振子使上述撞擊體撞擊上述被撞擊體之機構,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具有藉由使上述撞擊體向鉛垂方向落下而撞擊上述被撞擊體之機構。   技術方案20之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上述被撞擊體係高爾夫球桿頭,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上述高爾夫球桿頭的CT值。 [發明之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或11之發明,預先算出代表特性值與試驗速度特性值之相關關係,正式計測時僅計測試驗速度特性值,藉此推斷代表特性值,故而,能利用1種試驗速度下之計測來推斷出原本須改變撞擊速度進行多次計測的代表特性值,從而能在短時間內計測代表特性值。   根據技術方案2或12之發明,係針對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算出相關關係,故而,當對量產製品進行全數檢查等時,有利於高效計測大量被撞擊體之代表特性值。   根據技術方案3或13之發明,針對對於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所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算出相關關係,故而於在1種模式下存在多個管理點(成為符合範圍外之可能性高的部位)等情況下有利。   根據技術方案4或14之發明,判斷作為計測對象之被撞擊體的代表特性值是否處於符合範圍內,故而,有利於進行被撞擊體之品質管理。   根據技術方案5或15之發明,提示代表特性值是否處於符合範圍內之判斷結果,故而,有利於進行被撞擊體之品質管理。   根據技術方案6或16之發明,將試驗速度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故而,對於撞擊體之撞擊速度容許一定的誤差,且有利於抑制該誤差超出相關關係可運用之範圍。   根據技術方案7或17之發明,試驗速度較低,故而,有利於當被撞擊體為未出廠之製品時,避免因計測中之衝擊而使被撞擊面產生瑕疵等。   根據技術方案8或18之發明,代表特性值係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試驗速度特性值係使用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故而,例如使用計測複雜但高精度的裝置作為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使用計測容易的裝置作為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藉此能高效地計測代表特性值。   根據技術方案9或19之發明,正式計測時(剛性特性計測部中之測量)使用之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係使撞擊體沿鉛垂方向朝向被撞擊體落下,故而,容易將撞擊體保持為一定的撞擊位置或撞擊角度,從而有利於提高剛性特性之計測精度。   根據技術方案10或20之發明,能在短時間內計測出作為高爾夫球桿頭之評估指標之重要的CT值。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較佳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被撞擊體係高爾夫球桿頭30,作為剛性特性值,計測高爾夫球桿頭30之CT值。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高爾夫球桿頭30係量產製品,計測該等量產之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代表特性值),並評估各個代表CT值是否處於規定的符合範圍(規則符合範圍)內。   一般而言,可預測,相同模式(型號)之製品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能。即,可預測,相同模式之高爾夫球桿頭具有大致相同的代表CT值。然而,量產製品之品質存在差異,實際的代表CT值常態分布地具有差異。尤其是,當預測之代表CT值接近符合範圍之上限值或下限值時,須對高爾夫球桿頭30逐一地確認代表CT值。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前提為,對於量產製品之如全數檢查那樣之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計測代表CT值。
此處,已知本實施形態中計測之CT值具有速度依存性。即,如後述之圖4等所示,根據撞擊體的撞擊速度,CT值有所不同,且撞擊速度與CT值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關係。   本實施形態中,相同模式的高爾夫球桿頭當於相同的計測位置進行計測時,雖代表CT值本身存在差異,但CT值之速度依存性(圖4之各圖表中之斜率)大致相同,關注於此方面,根據1種試驗速度下之計測值,推斷原本須改變撞擊速度進行多次計測的代表CT值。 <高爾夫球桿頭30之結構>
首先,說明高爾夫球桿頭30之結構。   如圖14所示,高爾夫球桿頭30具有桿面32、隆起部33、底部34及側部35,呈中空構造。   桿面32形成為擊打高爾夫球之桿面。   隆起部33連接於桿面32。   底部34連接於桿面32及隆起部33。   側部35連接於隆起部33及底部34且與桿面32相向。   高爾夫球桿頭30例如為金屬製,宜使用鈦合金或鋁合金等高強度之低比重金屬。   而且,於隆起部33,在桿面32側且在靠跟端36之位置設有連接於桿軸39的頸部38。   而且,當從正面觀察桿面32時,高爾夫球桿頭30的與跟端36相反的一側為趾端37。 <CT值之算出方法>
繼而,說明CT值及代表CT值之算出方法。   高爾夫球桿頭30的CT值之計測係藉由如下方式進行:使衝擊錘等撞擊體撞擊高爾夫球桿頭(被撞擊體)的桿面32,計測此時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CT值之計測中使用的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結構將於下文敘述,於撞擊體安裝有加速度感測器,將加速度感測器之檢測值讀取至電腦。   圖15係從加速度感測器輸出之加速度數據的一例。   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出之加速度數據係以規定的採樣間隔檢測出的時間序列數據。如圖15所示,原數據之噪音大,故而使用電腦進行過濾處理而使其平滑。   並且,對加速度數據進行積分,轉換為圖16所示的速度V之時間序列數據。
圖16係表示速度V之時間序列數據的圖表。   電腦如下所示算出表示高爾夫球桿頭30之剛性特性的CT值。   將速度V之時間序列數據中的最高速度設為Vmax。   將速度V達到V1(V1=Vmax的α%)之時間設為開始時間ts。   將速度V達到V2(V2=Vmax的β%)之時間設為結束時間te。   將α設為0~99%,將β設為1~100%,且設為α<β。   CT值係利用te-ts求出。   再者,一般而言設為α%=5%、β%=95%。
變更撞擊速度而進行多次上文所述之計測。例如,針對3個速度級別分別進行3次計測等。此處,速度級別係指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之速度帶。如下文所述,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係利用重力而使撞擊體移動,故而難以嚴格地以相同的速度進行計測。故而,以規定的試驗速度為中心設定具有一定範圍之速度帶,從而於該範圍內進行計測。
圖17係表示針對相同的高爾夫球桿頭30,變更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CT值之一例的圖表。   圖17中,橫軸表示撞擊速度[m/s],縱軸表示CT值[µs]。   如圖17之圖表所示,撞擊速度越慢CT值越大,撞擊速度越快CT值越小。
圖18係將圖17之橫軸轉換為經-0.329次方計算後之值(V-0.329 )的圖表。   經此種轉換,CT值排列於直線上。將該直線與Y軸之交點(y截距)作為該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圖18之示例中,各撞擊速度下之CT值排列於T=248.6+13.73V-0.329 之直線上,代表CT值成為248.6。 <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結構>
繼而,說明實施形態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之結構的框圖。   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具有相關關係數據12、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剛性特性計測部)14及電腦16(代表特性值推斷部),根據使撞擊體撞擊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時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高爾夫球桿頭30的剛性特性值(CT值)。
相關關係數據12係針對相同模式之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CT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之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分別計測並算出代表CT值及試驗速度CT值,該代表CT值係指根據變更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CT值所算出的高爾夫球桿頭30之代表CT值,該試驗速度CT值係指將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之CT值。相關關係數據12具體而言為圖6所示之數據。   相關關係數據係針對高爾夫球桿頭30之每種模式而作成。而且,即便為相同模式,但當CT值之計測位置(撞擊體的撞擊位置)有所不同時所得之CT值亦有所不同,故而作成分別不同的相關關係數據。即,相關關係數據12係針對對於每種模式而決定之每個計測位置(每個標準撞擊位置)而作成。
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係用於計測CT值之裝置,本實施形態中為例如圖10所示之裝置。再者,作為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亦可使用例如上述專利文獻1或2所述之先前公知的裝置。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對於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群中所含之其他被撞擊體),計測出將撞擊速度設為試驗速度時的CT值(試驗速度CT值)。
電腦16係用於對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中計測出之數據(加速度數據)進行處理的裝置,並根據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所計測出之試驗速度CT值及相關關係數據12而推斷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其他被撞擊體)的代表CT值。
圖19係表示電腦16之結構的框圖。   電腦16具有CPU 52、及經由未圖示之介面電路及匯流排線而連接之ROM 54、RAM 56、硬碟裝置58、磁碟裝置60、鍵盤62、滑鼠64、顯示器66、印表機68、輸入輸出介面70等。   ROM 54存儲控製程式等,RAM 56提供工作區。
硬碟裝置58存儲根據加速度感測器之檢測值算出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本實施形態中為CT值)的CT值算出程式。
磁碟裝置60對CD或DVD等記錄媒體進行數據之記錄及/或再生。   鍵盤62及滑鼠64接受操作者之操作輸入。   顯示器66顯示輸出數據,印表機68印刷輸出數據,由顯示器66及印表機68輸出數據。   輸入輸出介面70與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等外部設備之間進行數據之收發。   再者,相關關係數據12可記憶於電腦16內之硬碟裝置58內,亦可例如經由網路而從位於其他場所之記憶裝置讀取。
繼而,說明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中之處理。   圖2及圖3係表示實施形態中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順序的流程圖。   以下說明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大致可分為:1)事先算出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相關關係的步驟、及2)以試驗速度計測CT值,並使用相關關係推斷代表CT值的步驟。 <相關關係數據之算出方法>
參照圖2,說明1)事先算出代表特性值與試驗速度特性值之相關關係的步驟。   圖2之處理未必要利用圖1所示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來進行,亦可例如將使用其他電腦等算出之相關關係作為相關關係數據12接受分發。   首先,準備多個相同模式的高爾夫球桿頭30(步驟S100)。相同模式的高爾夫球桿頭30係剛性特性值(CT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之被撞擊體群,該等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係上述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   準備之高爾夫球桿頭30之數量為任意,但為了提高後述之相關關係之精度,較佳為準備例如十個至數十個左右之高爾夫球桿頭30。
而且,預先決定高爾夫球桿頭30之桿面32上的計測位置。作為計測位置,較佳為例如高爾夫球桿頭30之構造上的、預測為高CT值的點。   高爾夫球桿頭30之桿面32的內側成為厚薄不均構造,根據位置,CT值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就競技用高爾夫球桿而言,係根據規則而決定代表CT值之上限值,要求桿面32上之所有部位的代表CT值為上限值以下。故而,希望將預測為高CT值之位置作為計測位置(管理點),評估是否超過上限值。   再者,亦可對於1種模式之高爾夫球桿頭30設定多個計測位置,此時,作成與各個計測位置對應之相關關係數據。
繼而,對於多個高爾夫球桿頭30中之一個,變更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CT值(步驟S102)。本實施形態中,針對3個速度級別分別進行3次計測。如上所述,速度級別係指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之速度帶,例如高速度級別VH決定為αkm/s±βkm/s,中速度級別VM決定為γ(<α)km/s±δkm/s。   並且,根據步驟S102中計測出之CT值,算出該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步驟S104)。   即,步驟S102及S104係對應於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該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根據變更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剛性特性值(CT值),算出被撞擊體(高爾夫球桿頭30)之剛性特性值之代表值即代表特性值(代表CT值)。
圖4係表示高爾夫球桿頭30之CT值計測結果之圖表的一例。   圖4中表示No.1至No.10總共10個高爾夫球桿頭30的CT值。圖4之各圖表之縱軸表示CT值,橫軸表示撞擊速度V之-0.329次方(V-0.329 )。   如No.1之圖表所示,針對3個速度級別(從高速側起依序為VH、VM、VL),分別進行3次計測,對各次計測中算出之CT值進行迴歸分析。例如,No.1之高爾夫球桿頭30之圖表可與y=5.2529x+247.32(相關係數R2 =0.9921)近似,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可算出為247.32。
圖5係表示圖4之各圖表所對應之計測結果的表。   再者,圖5中將代表CT值之值四捨五入至小數第二位。而且,斜率係指近似式之斜率,CT(VL)係低速度級別VL下之CT值之平均值,CT(VM)係中速度級別VM下之CT值之平均值,CT(VH)係高速度級別VH下之CT值之平均值。   比較No.1~No.10之代表CT可知,即便為相同模式的高爾夫球桿頭30,雖其數量值存在差異,但表示CT值之速度依存性的「斜率」之值處於接近範圍。
返回至圖1之說明,繼而,對於相同的高爾夫球桿頭30,將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而計測CT值(步驟S106)。即,步驟S106對應於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該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中,計測將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剛性特性值(CT值)即試驗速度特性值(試驗速度CT值)。   再者,對於本步驟中之試驗速度,亦設定為具有上限值與下限值之試驗速度帶。   試驗速度之具體數值為任意,但亦可與例如算出代表CT值時所計測出之3個速度級別中最低速的速度帶(圖3中之VL)一致。此係為了避免當高爾夫球桿頭30為未出廠之製品時,因計測中之衝擊使桿面32產生瑕疵等。
此處,本實施形態中,使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為種類不同的裝置。   即,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剛性特性值(CT值),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中使用與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不同的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剛性特性值(CT值)。   而且,後述之正式計測工序(參照圖3)中亦使用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即,圖1所示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係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關於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詳情將於下文敘述,本實施形態中,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係如上述非專利文獻1所述之振子式裝置,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係圖10所示之使撞擊體向鉛垂方向落下的裝置。   假設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與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為同種裝置(尤其是為相同裝置)時,可於算出代表CT值之過程中算出撞擊速度與CT值之關係式(參照圖17或圖18),故而認為無須進行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   然而,如本實施形態般,當兩工序中使用之裝置種類不同時,數值可能會根據計測方法的不同而產生偏差。而且,即便例如兩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種類相同時,亦可能因裝置之個體誤差而令數值產生偏差。   因此,進而使用與正式計測工序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種類相同的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來進行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算出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所得之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的相關關係。
若未結束步驟S100中準備之高爾夫球桿頭30全部計測(步驟S108:否),則返回至步驟S102,反復進行其後之處理。   當所準備之高爾夫球桿頭30全部計測之後(步驟S108:是),算出各個高爾夫球桿頭30所得之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的相關關係(步驟S110:相關關係算出工序)。   再者,此時算出之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數據)可運用例如表示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對應關係的參照表、或表示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對應關係的函數等先前公知之各種手法。
圖6係以迴歸方程式來表示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對應關係的圖表。   圖6之縱軸表示代表CT值,橫軸表示試驗速度CT值。   若將代表CT值設為y、將試驗速度CT值設為x,則可近似為y=0.9771x-8.2774(相關係數R2 =0.9217)。即,藉由使用該迴歸方程式(相關關係),可僅通過計測試驗速度CT值來推斷代表CT值。
圖7係表示根據圖6之迴歸方程式算出之代表CT值與實際的代表CT值之比較情況的表。例如,若對No.1之高爾夫球桿頭30進行研究,經實際計測而算出之代表CT值為247.3,相對於此,將試驗速度CT值(260.3)代入至上述迴歸方程式而得之CT值(換算代表CT值)為246.1,誤差為-1.2。   就其他高爾夫球桿頭30而言,誤差亦最大為1.9(絕對值),例如後述之符合範圍之數量值只要將該程度之誤差估算在內設定即可。 <運用相關關係之代表CT值之推斷方法>
繼而,參照圖3,對於2)以試驗速度計測CT值、並使用相關關係推斷代表CT值的步驟進行說明。   圖3之處理係使用圖1所示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而進行。   於計測之前,預先設定代表CT值之符合範圍(步驟S200)。更詳細而言,計測者啟動電腦16之CT值計測程式而設定上述符合範圍。   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將代表CT值之上限值設為255 µs,將下限值設為250 µs。將上限值設為255 µs係相對於按高爾夫規則決定之代表CT值之上限值257 µs,考慮到上述換算代表CT值與實際的代表CT值之誤差(最大1.9左右)而設定。而且,相對於高爾夫規則中僅決定了上限值而進一步設定下限值的原因在於,保證可期待相同模式之高爾夫球桿頭30之剛性性能(回彈性能)的代表CT值,而且當算出明顯較低的代表CT值時,桿頭之製造方面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例如壁厚處於規定範圍外等)。
繼而,準備與圖1中使用之高爾夫球桿頭30模式相同的高爾夫球桿頭30(計測對象高爾夫球桿頭)(步驟S201)。該計測對象高爾夫球桿頭30係對應於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之被撞擊體群中所含之其他被撞擊體。
繼而,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中,使撞擊體撞擊高爾夫球桿頭30之桿面32,計測撞擊時之加速度數據(步驟S202)。加速度數據被輸出至電腦16,電腦16藉由對加速度進行積分而算出撞擊體的撞擊速度。   當撞擊速度處於試驗速度帶內時(步驟S204:是),所得之加速度數據視為有效,進入步驟S206。另一方面,當撞擊速度不處於試驗速度帶內時(步驟S204:否),所得之加速度數據視為無效,電腦16進行報錯顯示等。已確認報錯顯示之計測者返回至步驟S202再次進行計測。
獲得加速度數據之電腦16利用CT值計測程式算出試驗速度下之CT值、即試驗速度CT值(步驟S206)。即,步驟S202至S206係對應於計測將撞擊速度設為試驗速度時之剛性特性值(試驗速度CT值)的正式計測工序。而且,如步驟S204所示,正式計測工序中,以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處於試驗速度帶內之方式進行計測。   再者,為了提高代表CT值之推斷精度,亦可多次進行試驗速度CT值的計測。該情況下,將算出之多個試驗速度CT值之平均值用於代表CT值之推斷。
繼而,電腦16讀取相關關係數據12,推斷出與步驟S206中算出之試驗速度CT值對應的代表CT值(步驟S208)。即,步驟S208係對應於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該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中,根據正式計測工序中計測出之剛性特性值(試驗速度CT值)、及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算出之相關關係,推斷其他被撞擊體(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特性值(代表CT值)。
電腦16判斷步驟S208中推斷出之代表CT值是否處於步驟S200中設定之符合範圍內(步驟S210)。   當處於符合範圍內時(步驟S210:是),電腦16之顯示器66上進行顯示以表示在符合範圍內(OK顯示)(步驟S212)。   另一方面,當處於符合範圍外時(步驟S210:否),電腦16之顯示器66上進行顯示以表示在符合範圍外(NG顯示)(步驟S214)。此時,亦可顯示因何原因處於符合範圍外,如當代表CT值超出上限值時顯示「OVER」,當低於下限值時顯示「UNDER」等。   即,步驟S210係對應於符合判斷工序,該符合判斷工序中,判斷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中推斷出之其他被撞擊體(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特性值(代表CT值)是否處於符合範圍內。而且,步驟S212及S214係對應於判斷結果提示工序,該判斷結果提示工序中,將符合判斷工序中之判斷結果提示給計測者。
圖8係表示電腦16之顯示器66之顯示例的說明圖。   圖8中,顯示器66(省略圖示)上顯示有CT值計測程式之介面80。再者,圖8之示例中,試驗速度CT值之計測進行3次。   於畫面上段,顯示有計測開始前設定之各種參數82。模式名802中,輸入對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之模式進行指定的標識符。藉由適當地指定模式名802,可指定本次使用之相關關係數據的種類。   計測對象編號804中,輸入本次之一系列計測中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的連續編號。   CT容許下限806中,輸入上述符合範圍內之下限值。   CT容許上限808中,輸入上述符合範圍內之上限值。   速度下限810中,輸入試驗速度帶之下限速度。   速度上限812中,輸入試驗速度帶之上限速度。   再者,可按照高爾夫球桿頭30之各種模式(與上述模式名802相關聯)將上述CT容許下限806、CT容許上限808、速度下限810、速度上限812之各值保存於文件等中,與相關數據成組地進行管理。即,例如於指定為上述模式名802之時間點,可自動指定CT容許下限806、CT容許上限808、速度下限810、速度上限812之各值,並顯示於畫面上。
計測者將作為本次之計測對象的高爾夫球桿頭30設置於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當結束各種參數82之輸入後,點擊計測按鈕814。並且,操作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使撞擊體撞擊高爾夫球桿頭30的桿面32。將撞擊時之加速度數據輸入至電腦16。電腦16對加速度數據進行積分而算出撞擊速度。   當撞擊速度處於試驗速度帶之範圍內時,電腦16之速度判斷欄832中顯示「OK」,使初次之計測結果顯示欄823中顯示撞擊速度822及CT值820。   而且,當撞擊速度不處於試驗速度帶之範圍內時,於速度判斷欄832中顯示「NG」(或者「OVER」或「UNDER」)。計測者在根據需要而調整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後,再次按下計測按鈕814進行計測。   在未完成3次計測時,計測者反復進行計測。第2次、第3次計測結果分別顯示於計測結果顯示欄824、825中。   並且,當完成3次計測時,電腦16之平均結果顯示欄826上顯示撞擊速度之平均值及CT值之平均值。   進而,電腦16判斷3次計測出之CT值之平均值是否處於符合範圍內,當處於符合範圍內時,於CT值判斷欄834中顯示「OK」,當處於符合範圍外時,於CT值判斷欄834中顯示「NG」(或者「OVER」或「UNDER」)。   當計測結束時,計測者點擊保存按鈕815,保存本次之計測結果。   其後,計測者變更計測對象編號804,將下一高爾夫球桿頭30設置於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14,反復進行上述作業。   再者,亦可與上述保存按鈕815之按下動作連動地,自動對計測對象編號804追加編號(輸入與下一計測對象高爾夫球桿頭對應之連續編號)。 <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結構>
繼而,說明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中使用之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詳情。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圖2之步驟S102及S104)係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CT值,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圖2之步驟S106)及正式計測工序(圖3之步驟S202至S206)係使用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CT值。 <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係如上述非專利文獻1所述之振子式裝置。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結構已周知,故而,本說明書中僅說明其概要。   圖9係表示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原理的側視圖。   計測裝置具有:軸心沿水平方向之支軸2、上端可擺動地由支軸2支持之臂4、固定於臂4之下端且由金屬材料構成之半球狀之撞擊體6、安裝於撞擊體6之加速度感測器8、及將高爾夫球桿31之桿軸28固定的未圖示之夾頭。   調整桿面32之朝向,以使撞擊體6撞擊桿面32時撞擊體6之移動方向與桿面32正交,利用上述夾頭使桿軸28固定以保持此狀態。
試驗順序如下所述。   首先,抬起撞擊體6直至臂4與鉛垂線所成之角度達到規定角度為止,之後,使臂4落下。藉由調整該臂4與鉛垂線所成之角度,可調整撞擊體6與桿面32之撞擊速度。   藉此,臂4以支軸2為支點而向下方擺動,使撞擊體6撞擊桿面32。   撞擊時之加速度感測器8之檢測值被輸出至未圖示之電腦。電腦中,使用加速度感測器8之檢測值算出CT值。 <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圖10係表示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之結構的說明圖。   第2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具有桿頭固定用夾具120、XY平台140、台座160、支柱180、臂200、直線軸套220、撞擊桿240及加速度感測器260。   桿頭固定用夾具120係作為使被計測面朝上而保持被撞擊體之保持機構發揮功能。本實施形態中,桿頭固定用夾具120呈長方體狀,具有面向配置於上方之撞擊桿2400之上表面1202、與XY平台140接觸之下表面(未圖示)、面向紙面左右方向(X方向)之側面1204、及面向紙面縱深方向(Y方向)之側面1206。   於上表面1202,形成有供高爾夫球桿頭30嵌合之嵌合孔1208。嵌合孔1208形成為與高爾夫球桿頭30之側部35側形狀相同,可供高爾夫球桿頭30以桿面32(被計測面)朝上方之方式嵌入。呈嵌入至嵌合孔1208之狀態之高爾夫球桿頭30係以桿面32朝上而由桿頭固定用夾具120保持。此時,桿面32以大致水平(桿中心之法線成為鉛垂方向)之方式形成嵌合孔1208之形狀。再者,當計測型號(形狀)不同的高爾夫球桿頭30時,更換為與該高爾夫球桿頭30之形狀一致地形成的桿頭固定用夾具120。   桿頭固定用夾具120例如由矽等減振原材料形成。此係為了減弱後述之撞擊桿240撞擊桿面32時高爾夫球桿頭30產生之振動,減輕加速度感測器260之計測噪音。即,作為保持機構之桿頭固定用夾具120含有減弱作為被撞擊體之高爾夫球桿頭30之振動的減振原材料。
XY平台1400具有移動台1402、X軸方向調整部1404、Y軸方向調整部1406及基台1408。   桿頭固定用夾具120載置於移動台1402。   X軸方向調整部1404具有X軸方向操作機構及X軸方向移動機構。藉由對構成X軸方向操作機構之柄1404A進行旋轉操作,能使X軸方向移動機構運作而使移動台1402於X軸方向移動。   Y軸方向調整部1406具有Y軸方向操作機構及Y軸方向移動機構。藉由對構成Y軸方向操作機構之柄1406A進行旋轉操作,能使Y軸方向移動機構運作而使移動台1402於Y軸方向移動。   該等Y軸方向調整部1406、X軸方向調整部1404及移動台1402配置於基台1408之上表面。而且,於基台1408之下表面,形成有與後述之台座160之軌道1604嵌合的軌道座(未圖示)。   再者,XY平台140之機構並不限於上文所述,可採用先前公知之各種機構。
本實施形態中,可利用XY平台140使桿頭固定用夾具120(保持機構)於水平方向(XY方向)移動,可調整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之桿面32(被計測面)上的撞擊桿240(撞擊體)之落下位置。   再者,亦可藉由使後述之直線軸套220(落下機構)可於水平方向(XY方向)移動,而調整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之桿面32(被計測面)上的撞擊桿240(撞擊體)之落下位置。
台座160具有底板部1602及軌道1604。   底板部1602配置於作業台等穩定的水平面。   軌道1604沿Y軸方向配置於底板部1602上,於其上配置有XY平台140之基台1408。XY平台140之基台1408可於軌道1604上沿紙面縱深方向(Y軸方向)移動。   於軌道1604之紙面裡側(支柱180側)之末端部,安裝有未圖示之磁石(位置固定機構)。本實施形態中,XY平台140之基台1408係由不銹鋼等金屬形成,當基台1408移動至軌道1604之紙面裡側之末端部(計測位置)時,基台1408被磁石吸附,藉此XY平台140之位置被固定。
支柱180係從底板部1602之端部朝上方沿垂直方向(Z軸方向)豎設。   臂200具有臂本體2002及位置固定機構2006。再者,臂本體2002與位置固定機構2006連結。   臂本體2002係從支柱180朝裝置前面(XY平台140等配置之側)而沿水平方向(Y軸方向)延伸。   位置固定機構2006具有與支柱180上所設之溝槽1802嵌合之突起2006A及螺栓2006B。   突起2006A可上下移動地與溝槽1802結合,可使臂本體2002及位置固定機構2006沿支柱180於上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   螺栓2006B藉由旋轉操作而壓接於支柱180之側面,藉此,臂本體2002及位置固定機構2006無法移動地被固定於支柱180,藉由解除螺栓2006B對於支柱180之側面的壓接,可使臂本體2002及位置固定機構2006沿支柱180於上下方向移動。   利用位置固定機構2006可使臂本體2002於上下方向移動,藉此,連接於臂本體2002之直線軸套220亦可於上下方向移動,從而可調整後述之撞擊桿240(撞擊體)之落下開始位置與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之桿面32(被撞擊面)在上下方向(鉛垂方向)上之距離。即,位置固定機構2006可作為落下距離調整機構發揮功能。   如此可調整撞擊桿240之落下開始位置與桿面32在上下方向上之距離之原因在於,撞擊桿240對於桿面32之撞擊速度會根據該距離而變化。已知,本實施形態中計測之CT值具有速度依存性。因此,須預先決定撞擊桿240對於桿面32之撞擊速度,並以該撞擊速度進行計測。藉由設置落下距離調整機構,可任意調整撞擊桿240對於桿面32之撞擊速度。
直線軸套220安裝於臂200之臂本體2002之頂端,且作為落下機構發揮功能,該落下機構使後述之撞擊桿240(撞擊體)朝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沿鉛垂方向(柱狀之撞擊桿240之長度方向)落下。   直線軸套220具有本體部2202及通插孔2204。通插孔2204從本體部2202之上表面2206貫通下表面2208(參照圖12)。於本體部2202內之通插孔2204之內周面配置有鋼球,將插入至通插孔2204之撞擊桿240向鉛垂方向下方進行導引。   藉由使用直線軸套220而限制撞擊桿240之落下方向,可高精度地調整相對於高爾夫球桿頭30之落下位置。
撞擊桿240(撞擊體)亦如圖11所示,具有桿本體2404、上方止動件2406、下方止動件2408及操縱桿2410。   桿本體2404係圓柱狀之棒狀構件,且由不銹鋼等金屬形成。再者,桿本體2404亦可為圓柱以外之柱形狀(例如角柱狀等)。桿本體2404之一底面2412(使用狀態下為撞擊高爾夫球桿頭30(被撞擊體)之側之底面)形成為球面形狀。桿本體2404之直徑係以可從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落下的尺寸形成。
上方止動件2406安裝於桿本體2404之上端部(底面2412相反側之端部)。上方止動件2406具有大於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之內徑的外徑,故而,上方止動件2406無法移動至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內。故而,當撞擊桿240落下時撞擊桿240無法向上方止動件2406抵接於直線軸套220之上表面2206之位置之更向下方移動。即,上方止動件2406限制了位於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內之撞擊桿240的最下點位置。   再者,實際使用時,如圖10及圖12所示,於上方止動件2406與直線軸套220之上表面2206之間夾有彈簧28,故而,上方止動件2406與上表面2206不會直接接觸。彈簧28例如為壓縮螺旋彈簧,於其內徑側通插撞擊桿240之桿本體2404。   詳情將於下文敘述,彈簧28係作為再撞擊防止機構而發揮功能,該再撞擊防止機構係於撞擊桿240(撞擊體)撞擊桿面32(被計測面)之後,將撞擊桿240保持於桿面32之更上方,以防止撞擊桿240再次撞擊桿面32。
下方止動件2408安裝於桿本體2404之底面2412附近。   下方止動件2408係由可撓性構件形成,例如由橡膠形成。   下方止動件2408亦具有大於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之內徑的外徑,故而,下方止動件2408無法移動至直線軸套220之通插孔2204內。故而,當使撞擊桿240向上方移動時,撞擊桿240無法向下方止動件2408與直線軸套220之下表面2208接觸之位置之更上方移動。即,下方止動件2408限制了位於通插孔2204內之撞擊桿240的最上點位置。   再者,下方止動件2408可相對於桿本體2404而裝卸。當從直線軸套220卸下撞擊桿240時,係將下方止動件2408從桿本體2404卸下之後使桿本體2404朝上方移動,從通插孔2204中拔出。並且,當將撞擊桿240安裝於直線軸套220時,將狀態為已卸下下方止動件2408之桿本體2404插入至通插孔2204內,且使其向下方移動直至到達受彈簧28限制的位置。之後,將下方止動件2408安裝於桿本體2404。
即,如上所述,直線軸套220(落下機構)可保持撞擊桿240(撞擊體)且撞擊桿240(撞擊體)可沿鉛垂方向移動,而上方止動件2406及下方止動件2408係作為止動件機構發揮功能,該止動件機構對於狀態為通插(保持)於直線軸套220之撞擊桿240的最上點位置及最下點位置進行限制。
操縱桿2410係安裝於上方止動件2406之棒狀之構件,且係當計測者使撞擊桿240之位置向上方移動時使用(參照圖12)。更詳細而言,計測者抓住操縱桿2410將撞擊桿240向上方提拉後,鬆開操縱桿2410而使撞擊桿240向下方自由落下。
關於撞擊桿240之尺寸,較佳為,例如桿本體2404之直徑為12 mm以上20 mm以下,長度(上方止動件2406與加速度感測器26之交界至底面2412的長度)為60 mm以上120 mm以下,質量(包括桿本體2404、上方止動件2406、下方止動件2408、操縱桿2410)為100 g以上200 g以下,底面2412之曲率半徑為20 mm以上30 mm以下。   此係因為上述範圍內包含擺動試驗之順序(參照非專利文獻1)中規定之撞擊體的尺寸。
加速度感測器260安裝於撞擊桿240(撞擊體)之底面2412之相反側的面,且計測撞擊桿240與桿面32(被撞擊體)撞擊時撞擊桿240產生之加速度。   加速度感測器260係藉由配線2602而連接於未圖示之電腦,且將該檢測值輸出至電腦。再者,亦可利用無線通信方式將加速度感測器260與電腦連接。
繼而,參照圖13之流程圖,說明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之計測順序。   於計測之前,預先決定剛性特性之計測位置(桿面32上之撞擊桿240之撞擊位置)或撞擊桿240之撞擊速度等計測參數(步驟S70)。
繼而,將高爾夫球桿頭30設置於桿頭固定用夾具120(步驟S72)。   更詳細而言,首先,由計測者使軌道1604上之XY平台140向跟前方向移動。此係因為當設置高爾夫球桿頭30時使桿頭固定用夾具120移動至不會干涉直線軸套220等的位置。繼而,使高爾夫球桿頭30之桿面32朝上方,將側部35側嵌入至嵌合孔1208。並且,使軌道1604上之XY平台140向裡側方向(支柱180側)移動。若XY平台140移動至軌道1604端部,則藉由磁石使XY平台140之位置固定。
繼而,操作XY平台而進行位置對準,以使桿面32上之計測位置與撞擊桿240之落下位置一致(步驟S74)。   而且,藉由調整臂200相對於支柱180之位置而調整撞擊桿240對於桿面32的撞擊速度(步驟S76)。即,撞擊桿240朝桿面32自由落下,而此時之撞擊速度會根據撞擊桿240之落下開始位置而不同。故而,例如實際上使撞擊桿24撞擊桿面32而計測加速度,藉由對該加速度進行積分而算出撞擊速度,當較步驟S70中決定之撞擊速度快時將臂200之位置調整為更高,而當較步驟S70中決定之撞擊速度慢時將臂200之位置調整為更低。   如下文所述(參照圖12),撞擊桿240一面使彈簧28壓縮一面撞擊桿面32。若升高臂200之位置而使撞擊桿240之落下開始點與桿面32之距離加長,則撞擊時彈簧280成為被大幅壓縮之狀態,與臂200之位置變更前相比,撞擊桿240之撞擊速度變慢。再者,若臂200之位置過高,則撞擊桿240與桿面32不會接觸。   而且,若使臂200之位置更低而使撞擊桿24之落下開始點與桿面32之距離縮短,則撞擊桿240與桿面32於彈簧280之壓縮量少的狀態(減速前)下撞擊,與臂200之位置變更前相比,撞擊桿240之撞擊速度變快。再者,若臂200之位置過低,則於無負載時撞擊桿240與桿面32亦會接觸。
繼而,使撞擊桿240落下至桿面32上,利用加速度感測器260計測撞擊時之加速度(步驟S78)。並且,將加速度感測器260之檢測值輸出至電腦(步驟S80),結束本流程圖之處理。   圖12係示意性表示計測時撞擊桿240之舉動的圖。   計測時,首先,如圖12A所示,由計測者抓住操縱桿2410而將撞擊桿240向上方提拉。若提拉一定量,則下方止動件2408抵接於直線軸套220之下表面2208,而無法進一步向上方移動。   再者,計測時,彈簧280通插於撞擊桿240之桿本體2404。彈簧280位於直線軸套220之上表面2206上。圖12A之狀態下,未對彈簧280施力,故而彈簧280之長度為自然長度H0。   繼而,計測者開啟加速度感測器260(計測開始),並鬆開操縱桿2410而使撞擊桿240沿鉛垂方向落下。如圖12B所示,撞擊桿240自由落下,落下速度因重力加速度而加速。   之後,若上方止動件2406落下至彈簧280之上端位置,則彈簧280會受到撞擊桿240之負載(質量×加速度)。因此負載,使彈簧280收縮而成為較自然長度H0短的長度H1(參照圖12C)。另一方面,撞擊桿240受到彈簧280之反作用力,落下速度減慢。該減速過程中,撞擊桿240以規定的撞擊速度撞擊桿面32。   撞擊桿面32之撞擊桿240受到反作用力後向上方移動。若撞擊桿240向上方移動,則彈簧280上之負載消失,彈簧280恢復為自然長度H0。撞擊桿240向上方移動一定距離後,因重力再次向下方(桿面32方向)落下。然而,與最初之落下時相比,落下開始位置低,故而,彈簧280上之負載變小,負載達不到使彈簧280收縮之程度(或收縮量較圖12C更小)。   故而,如圖12D所示,撞擊桿240之底面2412保持於桿面32之更上方。即,彈簧280係作為再撞擊防止機構發揮功能,該再撞擊防止機構係當撞擊桿240(撞擊體)撞擊桿面32(被計測面)後,將撞擊桿240保持於桿面32之更上方,防止撞擊桿240再次撞擊桿面32。   設置此種再撞擊防止機構之原因在於,防止因再撞擊而使加速度感測器260之檢測值之噪音增大。
如此,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使作為撞擊體之撞擊桿240朝向作為被撞擊體之高爾夫球桿頭30沿鉛垂方向落下,故而容易將撞擊桿240保持為一定的撞擊位置或撞擊角度,從而有利於提高剛性特性之計測精度。   尤其是,於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參照圖9)中,以桿頭與桿軸為一體之球桿形狀之試驗為前提,須保持桿軸部而進行試驗。因此,於桿頭之製造工序中為了品質管理而進行計測等時,需要安裝桿軸之工序,故較為繁瑣。   而且,桿軸為圓柱形狀,故而容易於圓周方向旋轉,於試驗中難以使撞擊體保持一定的撞擊角度。而且,會根據桿軸之材質或夾具位置、夾具強度等而受到桿軸之固有振動之影響,剛性特性可能會變化。   進而,於如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般使用振子之撞擊方法中,就桿頭形狀(FP值之差異等)之特性方面,難以於最下點穩定地擊打,可能因該偏差而使打點位置或撞擊角變動,亦難以調整。   作為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之剛性特性計測裝置14,可藉由使用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而在短時間內高精度地計測高爾夫球桿頭的CT值。
如以上說明所述,根據實施形態中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預先算出預先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相關關係數據12,當正式計測時僅計測試驗速度CT值,藉此推斷代表CT值,故而,能利用1種試驗速度下之計測來推斷出原本須改變撞擊速度進行多次計測的代表CT值,從而能在短時間內計測代表CT值。   而且,藉由針對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算出相關關係數據12,從而,當對量產製品進行全數檢查等時,有利於高效計測大量被撞擊體之代表特性值。   而且,若針對對於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所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算出相關關係數據12,則於在1種模式下存在多個管理點(成為符合範圍外之可能性高的部位)等情況下有利。   而且,判斷作為計測對象之高爾夫球桿頭30的代表CT值是否處於符合範圍內,並提示該判斷結果,故而有利於進行被撞擊體之品質管理。   而且,將試驗速度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故而對於撞擊體的撞擊速度容許一定的誤差,且有利於抑制該誤差超出相關關係可運用之範圍。   尤其是,代表CT值係使用構造符合規定之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試驗速度特性值係使用方便測量之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藉此,可高效地進行代表CT值之計測。
10‧‧‧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12‧‧‧相關關係數據
14‧‧‧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剛性特性值計測部)
16‧‧‧電腦(代表特性值推斷部)
20‧‧‧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30‧‧‧高爾夫球桿頭
圖1係表示剛性特性計測系統10之結構的框圖。   圖2係表示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順序的流程圖。   圖3係表示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順序的流程圖。   圖4係表示高爾夫球桿頭30之CT值計測結果之圖表的一例。   圖5係表示圖4之各圖表所對應之計測結果的表。   圖6係以迴歸方程式來表示代表CT值與試驗速度CT值之對應關係的圖表。   圖7係表示根據迴歸方程式算出之代表CT值與實際的代表CT值之比較情況的表。   圖8係表示電腦16之顯示器66之顯示例的說明圖。   圖9係表示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之原理的側視圖。   圖10係表示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之結構的說明圖。   圖11係撞擊桿240之放大圖。   圖12係示意性表示計測時撞擊桿240之舉動的圖。   圖13係表示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20之計測順序的流程圖。   圖14係表示高爾夫球桿頭30之構造的說明圖。   圖15係從加速度感測器輸出之加速度數據的一例。   圖16係表示速度V之時間序列數據的圖表。   圖17係表示變更撞擊速度進行多次計測所得之CT值之一例的圖表。   圖18係圖17轉換後之圖表。   圖19係表示電腦16之結構的框圖。

Claims (20)

  1. 一種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根據當使撞擊體撞擊被撞擊體時上述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上述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值,該剛性特性計測方法之特徵在於包括:   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其根據變更上述撞擊體的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上述剛性特性值,算出上述被撞擊體的代表特性值;   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其計測當將上述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上述剛性特性值即試驗速度特性值;   相關關係算出工序,其針對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分別實施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與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算出上述代表特性值與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的相關關係;   正式計測工序,其針對上述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其他被撞擊體,計測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及   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其根據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計測出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與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算出之上述相關關係,推斷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被撞擊體係量產製品,   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係相同模式之製品,   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針對上述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算出上述相關關係。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可預測,上述剛性特性值針對上述撞擊體相對於上述被撞擊體的每種撞擊位置而取不同的值,   上述相關關係算出工序中,針對對於上述相同模式之每個製品所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算出上述相關關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代表特性值設定了規定的符合範圍,   還包括判斷上述代表特性值推斷工序中推斷出之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是否在上述符合範圍內的符合判斷工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還包括將上述符合判斷工序中之判斷結果提示給計測者的判斷結果提示工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試驗速度被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   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以上述撞擊速度在上述試驗速度帶內的方式進行計測。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試驗速度設定為與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之多個上述撞擊速度中的最低速度一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使用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進行計測,   上述代表特性值算出工序中,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上述剛性特性值,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計測工序及上述正式計測工序中,使用與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不同的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計測上述剛性特性值。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利用振子使上述撞擊體撞擊上述被撞擊體,   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藉由使上述撞擊體向鉛垂方向落下而撞擊上述被撞擊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其中   上述被撞擊體係高爾夫球桿頭,   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上述高爾夫球桿頭的CT值。
  11. 一種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根據當使撞擊體撞擊被撞擊體時上述撞擊體產生之加速度,計測上述被撞擊體之剛性特性值,該剛性特性計測系統之特徵在於具有:   相關關係數據,其係針對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多個被撞擊體,分別計測並算出代表特性值及試驗速度特性值所得的數據,該代表特性值係指根據變更上述撞擊體之撞擊速度而多次計測出之上述剛性特性值所算出的上述被撞擊體之代表特性值,該試驗速度特性值係指當將上述撞擊速度設為規定的試驗速度時的上述剛性特性值;   剛性特性計測部,其針對上述被撞擊體群中所包含之其他被撞擊體,計測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及   代表特性值推斷部,其根據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計測出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及上述相關關係數據,推斷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被撞擊體係量產製品,   上述剛性特性值之速度依存性預測為大致相同的被撞擊體群係相同模式之製品,   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係針對上述製品的每種模式而算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可預測,上述剛性特性值針對上述撞擊體相對於上述被撞擊體之每個撞擊位置而取不同的值,   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係針對對於每個上述模式而決定之每個標準撞擊位置而算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代表特性值設定了規定的符合範圍,   還包括判斷上述代表特性值推斷部所推斷出之上述其他被撞擊體之上述代表特性值是否在上述符合範圍內的符合判斷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還包括將上述符合判斷部之判斷結果提示給計測者的判斷結果提示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試驗速度被規定為具有上限速度及下限速度的試驗速度帶,   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係以上述撞擊速度在上述試驗速度帶內的方式進行計測。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試驗速度設定為與算出上述代表特性值時的多個上述撞擊速度中的最低速度一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之上述代表特性值係使用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而計測,上述相關關係數據之上述試驗速度特性值係使用與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不同的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而計測,   上述剛性特性計測部係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第1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具有利用振子使上述撞擊體撞擊上述被撞擊體之機構,   上述第2種剛性特性值計測裝置具有藉由使上述撞擊體向鉛垂方向落下而撞擊上述被撞擊體之機構。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剛性特性計測系統,其中   上述被撞擊體係高爾夫球桿頭,   上述剛性特性值係上述高爾夫球桿頭的CT值。
TW107117187A 2017-08-07 2018-05-21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TWI687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2295 2017-08-07
JP2017152295A JP6604364B2 (ja) 2017-08-07 2017-08-07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および剛性特性計測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747A true TW201910747A (zh) 2019-03-16
TWI687684B TWI687684B (zh) 2020-03-11

Family

ID=65271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7187A TWI687684B (zh) 2017-08-07 2018-05-21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1430B2 (zh)
JP (1) JP6604364B2 (zh)
CN (1) CN111050862B (zh)
TW (1) TWI687684B (zh)
WO (1) WO20190309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4757B (zh) * 2019-10-21 2023-06-11 日商普瑞吉股份有限公司 剛性特性測量方法及剛性特性測量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16454A1 (en) * 2019-07-16 2021-01-21 Kindred Systems Inc. Control of modular end-of-arm tooling for robotic manipulators
CN116124622B (zh) * 2023-02-06 2023-12-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一种含稀土Sc高强韧铝合金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6598A (ja) * 1995-09-29 1997-04-08 Fuji Polymertech Kk 衝撃吸収評価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4043866B2 (ja) * 2002-07-05 2008-02-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の剛性分布測定方法およびゴルフクラブ
US6837094B2 (en) 2003-02-21 2005-01-04 Matthew M. Pringle Portable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flexibility of a golf club head
JP4415603B2 (ja) * 2003-04-11 2010-02-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の反発特性評価方法および反発特性評価装置
US6983637B2 (en) * 2003-07-14 2006-01-10 Steven Manuel Nesbi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and comparing golf club head designs based upon mass properties and impact behavior
JP2011240043A (ja) * 2010-05-20 2011-12-0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の評価データの計算方法
US8221261B2 (en) 2010-07-08 2012-07-17 Acushnet Company Golf club head having a multi-material face
US9217753B2 (en) * 2013-03-15 2015-12-22 Nike, Inc. Impact and sound analysis for golf equipment
CN104606858A (zh) * 2013-11-01 2015-05-13 阿库施耐特公司 具有多材料面的高尔夫球杆头
TWM545895U (zh) * 2017-04-07 2017-07-21 Technorama Co Ltd 揮擊類運動器具的靜態機械特性整合量測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4757B (zh) * 2019-10-21 2023-06-11 日商普瑞吉股份有限公司 剛性特性測量方法及剛性特性測量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0974A1 (ja) 2019-02-14
CN111050862B (zh) 2021-07-09
CN111050862A (zh) 2020-04-21
US20210162284A1 (en) 2021-06-03
JP6604364B2 (ja) 2019-11-13
JP2019030407A (ja) 2019-02-28
TWI687684B (zh) 2020-03-11
US11801430B2 (en)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6802B (zh) 剛性特性計測裝置
TWI687684B (zh)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及剛性特性計測系統
JP6257887B2 (ja) テニスラケットのフィッティング方法、フィッティングプログラム、及び分析装置
JP5352805B2 (ja) バット選択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センサーバット
JP2011142927A6 (ja) バット選択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センサーバット
JP6717613B2 (ja) 計測システムおよび計測方法
JP4092133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の反発係数の測定方法
US698363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and comparing golf club head designs based upon mass properties and impact behavior
JP6488126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80169471A1 (en) Selection support apparatus, selection support system, and selection support method
JP7425285B2 (ja) 剛性特性計測方法および剛性特性計測装置
US6505498B2 (en)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representative spring constant of a golf club head
US20180243627A1 (en) Measuring system and measuring method
JP5454021B2 (ja) 加振力の測定方法
JP2011240043A (ja)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の評価データの計算方法
JP6437742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の評価方法及びゴルフクラブの評価装置
JP6926418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ゴルフクラブ並びに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の荷重中心位置の計測方法及び計測装置
JP2005304774A (ja) ゴルフクラブの評価方法
JP2024051378A (ja) ゴルフクラブのフィッティング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40442A (ja) ゴルフクラブ評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