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7695A -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7695A
TW201907695A TW107121789A TW107121789A TW201907695A TW 201907695 A TW201907695 A TW 201907695A TW 107121789 A TW107121789 A TW 107121789A TW 107121789 A TW107121789 A TW 107121789A TW 201907695 A TW201907695 A TW 2019076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information
pream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1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5551B (zh
Inventor
菅谷茂
菅井廉
森岡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7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7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5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55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6Deriving transmission power values from anothe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46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ray or beam,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29/48Electron guns
    • H01J29/51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convergence of a plurality of beams by means of electric field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2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using repet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前文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中綴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將含有前文及中綴的送訊訊框,予以發送。本技術係可使用於無線通訊裝置。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尤其是有關於,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近年來,高密度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之研究開發正在進行,提高先前的無線LAN終端的收容能力,實現高吞吐率的適用高階空間再利用(Spatial Reuse)技術的方法,係被想出。
其中又以,作為高階空間再利用(Spatial Reuse)技術,是讓自己的基本服務集(BSS(Basic Service Set))之訊號、與來自接近於自己而存在的重疊基本服務集(OBSS(Overlapping Basic Service Set))之訊號能夠共存的技術,係被想出。具體而言,例如來自接近於自己的OBSS之訊號若是所定之收訊電場強度(收訊功率)以下,則在對OBSS不會造成影響的範圍內,實施自己的訊號之送訊的通訊方法,係被想出。
又,在送訊資料的訊框之中途插入重新同步所需之中綴,將以較長資訊量所被構成的訊框之相位或頻率誤差等予以補正的技術,係為一般所知。
作為此種技術,係有例如:將MSDU(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Service Data Unit)分割成預先決定好的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在MPDU之開頭係配置有附加了PHY(Physical layer)前文的子訊框,在其以後的MPDU係構成附加有中綴的子訊框,而進行資料之送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每n個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元地附加訓練欄位而構成連續的訊框的技術,也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該技術中,訓練欄位部分係為中綴。
在這些技術中,是預先決定好的每n個OFDM符元地配置訓練欄位之構成。
再者,對訓練欄位之前段所被附加的VHT SIG-A欄位,係在傳統前文之後段只配置1個,對訓練欄位之後段所被附加的VHT SIG-B欄位,係只在開頭部分只配置1個而被儲存在n個OFDM符元內的構成。
此外,訓練欄位之中,每n個OFDM符元地配置LTF(Long Training Field)之訓練欄位,在n的整數倍的每m個OFDM符元地附加別的STF(Short Training Field)與LTF之訓練欄位的技術,也被揭露。
在這當中,將訓練欄位和N-SIG此一訊令予以附加以將直到下個訓練欄位為止的OFDM符元數予以通知的技術,也已被揭露。
如以上所述,先前以來,每所定之OFDM符元地附加中綴的構成,是被一般常用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表2014-5226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表2015-50788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上述的技術中,難以有效率地進行通訊。
具體而言,在適用了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的情況下,係規定了,在BSS中即使收到來自接近之OBSS之訊號仍可進行資料之送訊。因此,正在接收BSS內之訊號的情況下,會因為來自接近之OBSS的訊號送訊而變成難以掌握傳輸路之利用狀況的狀態,進而導致在自己的BSS內有時候會難以進行通訊。
亦即,在朝自己的BSS內的訊框送訊中,其他OBSS的訊號送訊也會被開始,因此在自己的BSS內的訊框送訊結束後,難以特定出傳輸路是否正在被利用。
再者,針對已接收之訊號即使偵測到所定之收訊電場強度(收訊功率)以上之訊號位準的情況下,一旦訊號不是從標頭部分起收訊,就無法判別該訊號究竟是來自OBSS的訊號、還是來自BSS內的訊號。
如此,若無法判別已接收之訊號來自自己BSS內之訊號、還是來自OBSS之訊號,則無法判定是否可以適用高階空間多工再利用技術來進行多工送訊,導致無法有效率地進行高階空間再利用。亦即,導致無法有效率地進行通訊。
又,即使在訊框中途偵測到訊號,也由於無法獲得表示該訊號之持續時間(Duration)的資訊,因此無法掌握訊框的收訊結束時間。因此,所被偵測的訊框之結束後,為了開始新的訊號送訊,必須總是要持續訊號位準之偵測才行。
在先前以來的將中綴或訓練欄位插入至訊框之中途的構成中,由於標頭部分的資訊是只被配置在訊框之開頭,因此只要訊框之開頭無法正確地解碼,就無法掌握這些標頭資訊。如此一來,如上述,無法判別正在接收中的訊框,究竟是來自OBSS之訊號,還是來自BSS內之訊號。
本技術係有鑑於如此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能夠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技術的第1側面的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前文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中綴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本技術的第1側面的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於本技術的第1側面中,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會被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會被生成;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會被發送。
本技術的第2側面的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收訊處理部,係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中綴偵測部,係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本技術的第2側面的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於本技術的第2側面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的收訊訊框,會被接收;從前記收訊訊框會偵測出前記中綴,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會被抽出。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技術的第1側面及第2側面,則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適用了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無線網路之構成例〉   本技術係即使是從訊框之中途偵測到藉由無線通訊而被發送之訊號的情況下,藉由以能夠特定出前文中所被描述之標頭資訊內的參數的訊號格式來進行訊號送訊,而可特定出這些參數,而可實施適切的送訊控制。藉此,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具體而言,設計成訊框中途所被插入之中綴裡含有標頭資訊之一部分之構成,在收訊側偵測到中綴的情況下,將該偵測緊鄰後方之例如最初的OFDM符元予以解碼,就可抽出中綴裡所含之標頭資訊。
使該標頭資訊中含有例如:用來識別BSS所需之BSS Color資訊、或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Spatial Reuse)的相關參數、或表示送訊功率控制動作之狀態的資訊等,在訊號之收訊側,就可根據這些資訊來進行適切的判定。
又,在標頭資訊中,對資料部分的調變方式或編碼方案(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之資訊、或訊框之剩餘時間或資料長度之資訊(Length)等之參數,也可被適宜地儲存。
再者,以MAC Protocol Data Unit(MPDU)單位、亦即子訊框單位來配置中綴,藉此,即使在以複數個MPDU而實施聚合時,在MPDU之末尾也不需要進行填補處理。
藉此,即使實施MPDU聚合的情況下,仍可從訊框之中途以子訊框單位進行解碼,因此即使錯過前文部分的標頭資訊,仍可從中途的MPDU接收標頭資訊。
接下來,以下說明適用了本技術的具體的實施形態。圖1係含有適用了本技術之無線通訊裝置的無線網路之構成例的圖示。
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係圖示了,適用了本技術的無線通訊裝置、和其周圍所存在的無線通訊裝置之關係。
亦即,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連同自己所屬之第1基本服務集,亦即BSS(以下稱之為BSS1)的存取點AP1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STA1,一起組成無線網路而實施通訊。
換言之,無線網路的BSS1中係有無線通訊裝置STA0、存取點AP1、及無線通訊裝置STA1隸屬於其中的狀態,藉由這些裝置而構成了無線通訊系統。
在此例中,所被偵測到的訊號是否為從構成BSS1的裝置所被發送者,係可根據該訊號中所含之,表示BSS1的BSS Color資訊=0x01,而加以特定。BSS Color資訊,係為用來特定該BSS Color資訊所被包含的訊號的送訊來源之裝置所屬之無線網路所需之資訊。
又,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之周圍係還有,存在於周圍,與BSS1重疊的第2之BSS(以下稱之為OBSS2)的存取點AP2和無線通訊裝置STA2存在。此處,所被偵測到的訊號是否為從構成OBSS2的裝置所被發送者,係可根據該訊號中所含之,表示OBSS2的BSS Color資訊=0x02,而加以特定。
再者,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之周圍係還有,存在於周圍,與BSS1重疊的第3之BSS(以下稱之為OBSS3)的存取點AP3和無線通訊裝置STA3存在。此處,所被偵測到的訊號是否為從構成OBSS3的裝置所被發送者,係可根據該訊號中所含之,表示OBSS3的BSS Color資訊=0x03,而加以特定。
如此相對於BSS1而有可通訊之範圍係為重疊的OBSS2或OBSS3存在的情況下,例如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不只會偵測到從構成BSS1的存取點AP1或無線通訊裝置STA1所被發送的訊號,就連從存取點AP2或無線通訊裝置STA2、存取點AP3、無線通訊裝置STA3等之裝置所被發送的訊號,也會被偵測。
BSS1、OBSS2、及OBSS3之各BSS係為,隨應於構成其BSS的裝置間的狀況,而實施送訊功率控制而進行通訊的構成。
例如,在通訊狀況比BSS1良好的存取點AP2與無線通訊裝置STA2所構成的OBSS2中,是將送訊功率予以減小而進行通訊。例如,在通訊狀況比BSS1惡化的存取點AP3與無線通訊裝置STA3所存在的OBSS3中,是將送訊功率予以增大而進行通訊。
亦即,在各BSS中係構成為,隨應於構成該無線網路(BSS)之裝置而實施送訊功率控制。因此,不是如同先前般地以所定之送訊功率來實施通訊,無法根據已接收之訊號之收訊電場強度(收訊功率)而無歧義地決定傳輸路之利用的有無,因此難以實施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所致之送訊控制。
又,近年來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例如在OBSS3的存取點AP3與無線通訊裝置STA3的通訊時,以使得不會影響到該通訊的方式來控制從無線通訊裝置STA0往存取點AP1的送訊功率而進行通訊,藉此以提升無線傳輸路之利用效率,係被考慮。
亦即,係將與自己的BSS內之通訊無關的重疊之BSS(OBSS)的通訊加以重疊而實施,以實施高階空間再利用的構成。
可是,對於使用比自己的送訊功率還小的送訊功率來進行通訊的OBSS2的存取點AP2與無線通訊裝置STA2之通訊而言,一旦實施從無線通訊裝置STA0往存取點AP1之通訊則影響會很大,因此必須要要有抑制送訊的控制。
〈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   接下來,說明將圖1所示的BSS予以構成的裝置之構成。
圖2係適用了本技術的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所示的無線通訊裝置11,係對應於例如將圖1所示的BSS1予以構成的無線通訊裝置STA0或無線通訊裝置STA1、存取點AP1等之裝置。
此外,此處係假設,無線通訊裝置11是可以變成構成BSS亦即無線LAN系統的存取點AP1等之存取點及無線通訊裝置STA0等之通訊設備之任一方而動作之構成,而進行說明。可是,在無線通訊裝置11中,因應需要而對於各個動作來說不需要的部分,當然係被省略。
無線通訊裝置11係具有:網際網路連接模組21、資訊輸入模組22、機器控制部23、資訊輸出模組24、及無線通訊模組25。
網際網路連接模組21,係例如在無線通訊裝置11是身為存取點而動作的情況下,是成為以有線方式而連接至網際網路網的適配器而發揮機能。亦即,網際網路連接模組21,係將透過網際網路網所接收到的資料供給至機器控制部23,或是將從機器控制部23所被供給之資料透過網際網路網而發送給通訊對象等等。
資訊輸入模組22,係例如藉由使用者操作按鈕等,而被輸入了使用者所要求的動作的情況下,則將該使用者之操作所相應的訊號加以取得並供給至機器控制部23。例如資訊輸入模組22,係在藉由使用者而操作了各種按鈕或開關、觸控面板、滑鼠、鍵盤等的情況、或對麥克風等藉由使用者進行了聲音等之輸入操作的情況下,則判定這些操作輸入,將相應於操作而被供給的訊號加以取得。
機器控制部23,係隨應於從資訊輸入模組22所被供給的訊號等,來控制無線通訊裝置11全體之動作。亦即,機器控制部23,係集中管理無線通訊裝置11之動作的控制,是由相當於執行演算處理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實現OS(Operating System)之機能的區塊等所成。
例如機器控制部23,係將所定之資料供給至無線通訊模組25,藉由無線通訊而將資料發送給通訊對象,或是將從該通訊對象所接收到之資料,從無線通訊模組25加以取得等等。又,機器控制部23,係對資訊輸出模組24供給資訊,令其顯示該資訊等等。
資訊輸出模組24,係由例如顯示器或揚聲器等所成,將從機器控制部23所被供給的資訊,對使用者進行輸出。例如資訊輸出模組24,係藉由將從機器控制部23所被供給之資訊,令自身所具備的顯示器等加以顯示之,以對使用者提示所望之資訊。
無線通訊模組25,係作為無線通訊裝置11實際實施無線通訊動作所需之通訊模組而動作。亦即,無線通訊模組25,係將從機器控制部23所被供給之資料以所定之格式的訊框藉由無線通訊而予以發送,或是將藉由無線通訊所被發送過來的訊號予以接收,將從已接收之訊號所抽出之資料供給至機器控制部23等等。
〈無線通訊模組之構成例〉   又,無線通訊裝置11的無線通訊模組25,係例如如圖3所示般地被構成。
圖3所示的無線通訊模組25係具有:介面51、送訊緩衝區52、網路管理部53、送訊訊框建構部54、無線通訊控制部55、標頭資訊生成部56、中綴生成部57、送訊功率控制部58、無線送訊處理部59、天線控制部60、天線61、無線收訊處理部62、偵測閾值控制部63、中綴偵測部64、標頭資訊解析部65、收訊資料建構部66、及收訊緩衝區67。
介面51,係與例如構成機器控制部23等之無線通訊裝置11的其他模組連接,將從其他模組所被供給之資料供給至送訊緩衝區52,或是將收訊緩衝區67中所被保持之資料供給至其他模組等等。又,介面51,係將從機器控制部23等之其他模組所被供給之資訊供給至網路管理部53,或是將從網路管理部53所被供給之資訊供給至機器控制部23等之其他模組等等。
送訊緩衝區52,係將從介面51所被供給之資料予以保持,並將所保持的資料供給至送訊訊框建構部54。
被例如送訊緩衝區52所保持的資料,係為無線送訊所需之MAC層協定資料單元(MPDU)中所被儲存的資料。
網路管理部53,係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之間,管理和自己重疊的網路。亦即,網路管理部53,係將從介面51或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資訊,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又,網路管理部53,係向送訊訊框建構部54指示由所定數之MPDU所成之訊框之建構,或是向收訊資料建構部66指示所定單位的資料之建構等等。
送訊訊框建構部54,係依照網路管理部53之指示而將送訊緩衝區52中所被保持之資料儲存至MPDU,或是將複數個MPDU予以連結等等,藉此,以無線通訊所需之所定之聚合單位而建構出無線通訊訊框。
送訊訊框建構部54,係將已被建構之無線通訊訊框當作送訊訊框而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並且將關於送訊訊框的必要之資訊,供給至標頭資訊生成部56。
此外,以下係將被無線通訊裝置11所發送的無線通訊訊框,特別亦稱之為送訊訊框,將該送訊訊框之MPDU中所被儲存的資料,亦稱之為送訊資料。又,將被無線通訊裝置11所接收的無線通訊訊框,特別亦稱之為收訊訊框,將該收訊訊框之MPDU中所被儲存的資料,亦稱之為收訊資料。
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依照所定之通訊協定而於無線傳輸路上實施存取通訊控制。
亦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從網路管理部53或中綴偵測部64、標頭資訊解析部65等所被供給之資訊等,來控制無線通訊模組25中的各部,並控制無線通訊所致之送訊或收訊。
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對標頭資訊生成部56或中綴生成部57、送訊功率控制部58、天線控制部60、偵測閾值控制部63供給必要之資訊而控制關於無線通訊的各種動作,或是將從已接收之訊號等所得之網路的相關資訊供給至網路管理部53等等。
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基於從送訊訊框建構部54或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被供給之資訊而生成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將所得到之前文,供給至中綴生成部57及無線送訊處理部59。亦即,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作為生成含有標頭資訊之前文的前文生成部而發揮機能。
如此所被生成的前文,係被附加至送訊訊框之開頭部分。此外,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往中綴生成部57,亦可只供給被包含在前文中的資訊之中的必要之資訊。
中綴生成部57,係基於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或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被供給之資訊而生成中綴,並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該中綴裡係含有:已被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生成之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和已被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生成之前文中所含之標頭資訊以外之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又,中綴,係被插入(配置)在送訊訊框之中途。
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隨應於來自無線通訊控制部55之指示而控制無線送訊處理部59或天線控制部60,藉此,將要被發送往與無線通訊裝置11進行無線通訊之其他裝置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因應需要而做調整(控制)。亦即,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控制無線送訊處理部59或天線控制部60的動作,使其以所定之送訊功率來發送送訊訊框。
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對從送訊訊框建構部54所被供給之送訊訊框,將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被供給之前文、和從中綴生成部57所被供給之中綴,附加至適切的位置,藉此而成為最終的送訊訊框。
又,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將所得之送訊訊框轉換成所定之基頻訊號,基於該基頻訊號而進行調變處理與訊號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送訊訊號,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亦即,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透過天線控制部60及天線61而發送送訊訊號(送訊訊框)。
天線控制部60,係依照送訊功率控制部58之控制,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從天線61予以輸出(送訊)。又,天線控制部60,係將已被天線61所接收之收訊訊號,供給至無線收訊處理部62。
天線61,係由複數個元件所構成,將從天線控制部60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以無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將所被發送過來的收訊訊號予以接收並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
無線收訊處理部62,係藉由將從偵測閾值控制部63所被供給之偵測閾值與從天線控制部60所被供給之收訊訊號之收訊功率進行比較,將以所定之格式而被無線傳輸的收訊訊號,透過天線61及天線控制部60而接收成為收訊訊框。
偵測閾值控制部63,係將必要之資訊一面與無線通訊控制部55或送訊功率控制部58進行授受一面決定要在無線收訊處理部62中所被使用之偵測閾值,並供給至無線收訊處理部62。該偵測閾值係被使用來偵測已接收之訊號中所含之前文或中綴。
中綴偵測部64,係將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號之訊框(收訊訊框)之中途所被附加的中綴予以偵測,將從中綴所抽出之資訊,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或標頭資訊解析部65。
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將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號之訊框(收訊訊框)之開頭所被附加的前文予以偵測,從前文抽出標頭資訊而解析標頭資訊之描述內容,並且還會因應需要而將中綴偵測部64中從中綴所抽出的標頭資訊之一部分之記載內容予以解析。又,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將已抽出之標頭資訊中所含之資訊,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或收訊資料建構部66。
亦即,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作為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並從所偵測到的前文抽出標頭資訊等的前文偵測部而發揮機能。
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基於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資訊,而將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號,亦即已被聚合的收訊訊框,以所定之單位而建構成為收訊資料。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將已被建構之收訊資料,供給至網路管理部53及收訊緩衝區67。
收訊緩衝區67,係將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收訊資料予以保持,並將所保持的收訊資料供給至介面51。被收訊緩衝區67所保持的資料,係為從收訊訊框的MAC層協定資料單元(MPDU)所被抽出的收訊資料。
〈訊框格式例〉   此處說明,各無線通訊裝置間所被授受的訊號之格式。
例如訊框聚合未被進行的情況下,一般而言是圖4所示之訊框格式的送訊訊框,會在無線通訊裝置間被授受。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在送訊訊框之1訊框份的資料之開頭,係被配置有前文,接續於該前文而配置有送訊資料。
亦即,前文中係有L-STF、L-LTF、L-SIG、RL-SIG、HE-SIG-A、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是被依序配置。
此處,L-STF,係被稱為先前以來之短訓練欄位(Legacy Short Training Field),是被當作送訊訊框之起點偵測、及時間同步處理之基準而利用,而且還為了頻率誤差之推定或自動增益控制(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而被利用。該L-STF,係被設計成所定之序列係為重複的構成,因此在收訊側的無線通訊裝置中藉由偵測該序列之相關性,就可偵測出送訊訊框的開始位置。
L-LTF,係被稱為先前以來之長訓練欄位(Legacy Long Training Field),在L-LTF中係被設計成所定之序列係為重複的構成。L-LTF,係為了實施頻道推定或S/N(Signal/Noise)之推定、時間與頻率之同步,而被利用。
L-SIG,係被稱為先前以來之訊號(Legacy Signal)欄位,係為資料部分的速率資訊與長度資訊是被描述在開頭之OFDM符元而構成的訊令資訊。
RL-SIG,係為了讓該送訊訊框被偵測成不是以前之世代之方式的訊框,而是HE-PPDU,而被設定的資訊(訊令資訊)。
該RL-SIG係為與L-SIG完全相同的資訊,在送訊訊框中,藉由將L-SIG與RL-SIG做連續配置,結果而言就變成了L-SIG是被重複配置的構成。
在收訊側的無線通訊裝置中,藉由偵測被連續配置的L-SIG與RL-SIG,就可特定出送訊訊框係為所定之世代的格式,亦即是圖4所示的訊框格式之送訊訊框。
HE-SIG-A,係作為高密度系統中的訊號之A欄位,係為可適用空間多工技術所需之資訊所被儲存的資訊(訊令資訊)。
依照該HE-SIG-A中所含之參數,而會實施所定之通訊的構成,在HE-SIG-A中係會描述BSS Color資訊或Spatial Reuse所涉及之參數,但因應需要而也會含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參數。
前文中的L-SIG、RL-SIG、及HE-SIG-A所成之部分,係被視為標頭資訊。
又,HE-STF,係為高密度系統中的短訓練欄位(High Efficiency Short Training Field),是為了高密度化而為必須的同步處理或實體層參數之調整,而被利用。
HE-LTF,係為高密度系統中的長訓練欄位(High Efficiency Long Training Field)。
此HE-LTF,係在實施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所致之空間多工串流所致之送訊的情況下,會是儲存有相當於該空間多工串流數之個數的訓練序列的構成。亦即,在HE-STF之後,會配置所定個數的HE-LTF。
以上的L-STF到HE-LTF之部分,係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而成為前文。在收訊側的無線通訊裝置中,係藉由偵測如此的前文部分,就可掌握有送訊訊框被發送過來的事實。
又,前文後續的Data係表示送訊資料,在該送訊資料之後續,在送訊訊框之末尾係因應需要而配置有PE(Packet Extention)。
此外,L-LTF或HE-LTF等之長訓練欄位(LTF),係亦可由訓練序列部分與保護區間部分所構成。又,長訓練欄位係亦可為,在2個OFDM符元之中含有1個保護區間之構成,也可為在2個OFDM符元之中含有2個保護區間之構成。
甚至,圖4所示的L-SIG,係亦可如例如圖5所示般地被構成。
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L-SIG中係含有:文字「RATE」所代表的速率資訊、及文字「LENGTH」所代表的長度資訊、文字「P」所代表的同位位元、文字「Tail」所代表的收尾位元資訊等。
速率資訊,係為圖4所示的文字「Data」所代表的表示送訊資料之速率(位元速率)的資訊,長度資訊係為圖4所示的文字「Data」所代表的表示送訊資料之長度的資訊。
又,圖4所示的HE-SIG-A,係亦可如例如圖6所示般地被構成。
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在HE-SIG-A中,作為本技術所相關之代表的參數,是含有:文字「UL/DL」所代表的上鏈/下鏈識別元資訊、文字「MCS」所代表的MCS參數資訊、文字「BSS Color」所代表的BSS Color資訊、文字「Spatial Reuse」所代表的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的相關參數資訊、文字「Bandwidth」所代表的頻寬資訊、文字「GI+TF Size」所代表的保護區間與訓練欄位之大小的參數資訊、文字「Nsts」所代表的空間多工串流數資訊、文字「TXOP Duration」所代表的送訊機會之持續時間資訊、文字「CRC」所代表的錯誤偵測碼(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文字「Tail」所代表的收尾位元資訊等。
例如MCS參數係為表示送訊資料(送訊訊框)之調變方式或編碼方案的資訊,BSS Color資訊係為表示送訊資料之送訊來源之裝置所屬之BSS的資訊。
〈訊框聚合時的訊框構成例〉   再者,在有進行過訊框聚合的情況下,一般的送訊訊框之訊框構成係變成如圖7所示。
圖7中係為,4個MAC層協定資料單元(MPDU)被聚合(連結)成為1個送訊訊框的例子。
此處,已被聚合之送訊訊框之開頭的前文(Preamble)的後續,係被配置有「MPDU-1」乃至「MPDU-4」所代表的4個MPDU,在這些各MPDU之緊鄰前方係被配置有文字「D」所代表的定界符資訊。
在前文中係含有所定之傳統訓練欄位、PHY標頭資訊、及所定之空間多工串流所需之訓練欄位,該前文中係有4個MPDU被合成而被視為1個送訊訊框。
又,各MPDU之緊鄰前方所被配置的定界符資訊中係含有文字「MPDU Length」所代表的MPDU長度資訊或CRC,MPDU長度資訊係表示了定界符資訊之緊鄰後方所被配置的MPDU之資訊長度,亦即長度。
然後,在各MPDU中,在這些MPDU之開頭部分係被配置有,文字「MAC Header」所代表的MAC標頭資訊。在該MAC標頭資訊中係被儲存有:文字「Address」所代表的位址資訊、文字「Duration」所代表的Duration資訊。
此處,位址資訊,係為MPDU之目的地,亦即表示用來識別送訊訊框之送訊目的地裝置的位址或用來識別收訊端之裝置的位址的資訊,Duration資訊係為表示MPDU之持續時間的資訊。亦即,該Duration資訊所表示的持續時間有多長,MPDU之通訊(收送訊)就會被進行多久。
在MPDU中,在MAC標頭資訊的後續係被配置有:文字「MAC Data Payload」所代表的酬載,亦即MPDU中所被儲存的送訊資料。該酬載係為可變長度。
於MPDU中,在酬載之後,亦即在MPDU之最後尾(末尾)係被配置有文字「FCS」所代表的訊框檢查序列(FCS(Frame Check Sequence))。藉由該訊框檢查序列,在送訊訊框之收訊側就可進行錯誤偵測。
如以上所述,可變長度之送訊資料所被儲存的MPDU係被複數連結而聚合成為送訊訊框(爆發式),可將所得到之送訊訊框予以傳輸。
此外,在送訊訊框之中途插入重新同步所需之中綴的技術係已被提出,在這其中係提出了例如圖8或圖9所示般的中綴配置。
例如圖8的箭頭Q11或箭頭Q12所示的例子,係為在長的資料單元中插入了訓練欄位的構成。
亦即,文字「Data Sym」所代表的OFDM符元(複數)之部分中係儲存有送訊資料,在這些送訊資料之前係被配置有VHT LTF(Very High Throughput Long Training Field)或VHT STF(Very High Throughput Short Training Field)等之訓練欄位。
尤其是,這些例子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得知是每n個OFDM符元地被附加有訓練欄位之構成。亦即,從送訊側之無線通訊裝置,是每隔已知的預先決定好的n個OFDM符元地插入訓練欄位,而被無線送訊之構成。
可知在箭頭Q11所示的例子中,是每n個OFDM符元地插入VHT STF來作為中綴,在箭頭Q12所示的例子中,是有VHT STF和複數個VHT LTF被插入來作為中綴。
這些VHT STF或VHT LTF這類訓練欄位所被插入的OFDM符元數,係在收訊側上也被掌握。因此在收訊側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在位於標頭的訓練欄位的結束後,將所定數的OFDM符元抽出之後,可將被插入在中間的作為中綴的訓練欄位予以抽出。
又,在圖9的箭頭Q21所示的例子中是每n個OFDM符元地被插入有複數個VHT LTF,然後針對VHT LTF所被插入的OFDM符元之個數n的整數倍的m,每該倍數m地被插入有VHT STF。在此例中也是,VHT LTF或VHT STF這類訓練欄位,是被插入來作為中綴。
其他還有,如箭頭Q22所示般地,在VHT LTF或VHT STF這類訓練欄位之後,配置N-SIG,也有被提出。在此例中,N-SIG係被設計成,用來表示在n個份的OFDM符元之後的位置上,是否存在有下個訓練欄位的資訊。
〈適用了本技術的訊框之構成例〉   在如以上的圖8或圖9所示的例子中,採用了在送訊訊框之中途插入由訓練欄位所成之中綴的訊框構成。
然而,送訊訊框之中途所被配置的訓練欄位,係作為符元同步或補正頻率誤差的目的,而被配置。因此,從中途接收到送訊訊框時,無法獲得被配置在該送訊訊框之開頭部分的標頭資訊中所被描述的參數。
於是,在本技術中,係在送訊訊框之中途所被插入的中綴裡,不只訓練欄位,就連位於送訊訊框之前文內的標頭資訊中所含之資訊(參數)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也加以儲存。
適用了如此之本技術的送訊訊框,係變成例如圖10所示的構成。
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係在送訊訊框之開頭,配置有文字「Preamble」所代表的前文,在其前文之後係配置有文字「MPDU-1」乃至「MPDU-4」所代表的已被聚合之MPDU。又,在送訊訊框中途的各MPDU之間,係被插入(配置)有文字「Mid TF」所代表的含有訓練欄位的中綴。
換言之,送訊訊框,係對由複數個MPDU所成之部分之開頭附加有前文,在相鄰之MPDU間被插入有中綴之構成。亦即,是每MPDU地被配置有中綴。
此外,中綴的插入位置,係為每隔預先決定好之OFDM符元數的位置等,可設計成任意之位置,但在將複數個MPDU予以聚合而構成送訊訊框的情況下,亦可每格MPDU之區隔地,亦即以MPDU單位,在OFDM符元之區隔處,插入中綴。尤其是在此例中,是以MPDU單位而被插入中綴之構成。
在一般的送訊訊框中,中綴是每隔所定數之OFDM符元地而被配置,因此無法每MPDU地使收訊處理完結。因此,必須要有別於表示MPDU之資訊長度的資訊,另外設置用來傳達中綴所被插入之OFDM符元之數量所需之資訊。
再者,在一般的送訊訊框中,中綴所被插入的OFDM符元之數量、與MPDU之資訊長度之間,不存在有明確的相關關係。因此,將複數個MPDU聚合而成為1個送訊訊框的情況下,必須要掌握中綴插入位置,停止已接收之送訊訊框的解碼之處理。
相對於此,藉由如圖10所示的例子般地以MPDU單位來配置中綴,就不需要用來傳達OFDM符元之數量所需之資訊,可提升通訊效率。又,由於不會在MPDU之中途配置中綴,因此可以用MPDU單位而簡單地進行解碼等之處理。
在送訊訊框之開頭所被配置的前文中,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L-SIG、RL-SIG、HE-SIG-A、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這些各資訊之配置,係和圖4所示的送訊訊框之前文中的情況為相同的配置。又,在前文部分中,L-STF、L-LTF、HE-STF、及HE-LTF係為訓練所需之資訊,L-SIG、RL-SIG、及HE-SIG-A之部分係為標頭資訊。
在前文中為了和先前產品保持相容性,亦即和以前之世代的規格保持相容性,傳統的STF亦即L-STF、傳統的LTF亦即L-LTF、傳統的SIGNAL亦即L-SIG、及L-SIG之重複的RL-SIG,係被配置。
又,在前文中,在比這些L-STF、L-LTF、L-SIG、及RL-SIG還要後面之位置係配置有:高密度系統之STF(短訓練欄位)亦即HE-STF、和高密度系統之LTF(長訓練欄位)亦即HE-LTF。尤其是,此處係有所定個數之HE-LTF被連續配置。
在圖10的例子中係在前文的後續,配置有文字「MPDU-1」所代表的1個MPDU,在MPDU中係儲存有送訊資料。此處資料部分也就是各MPDU係被設成預先決定之OFDM符元之區隔的長度。該MPDU,係和圖7所示的MPDU為相同之構成,在MPDU之開頭,係被配置有位址資訊及Duration資訊所被儲存的MAC標頭資訊,在該MAC標頭資訊之後係配置有送訊資料,亦即酬載。
然後,在MPDU之後係配置有文字「Mid TF」所代表的中綴,在該中綴裡係儲存有,被配置在送訊訊框開頭的前文內所含之資訊之至少一部分。
亦即,中綴裡係含有:前文內之標頭資訊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之資訊、和前文內之標頭資訊以外之資訊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之資訊。此處,前文中所含之標頭資訊以外之資訊係為L-STF或L-LTF、HE-STF、HE-LTF這類訓練欄位,亦即訓練所需之資訊。
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L-SIG、HE MID、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尤其是,此處係為,在中綴裡係有和前文中的情況相同數量的HE-LTF是被連續排列而配置,L-STF、L-LTF、L-SIG、HE-STF、及HE-LTF之配置的位置關係,係呈現和前文中的情況相同的位置關係。
亦即前文與中綴裡所共通含有的資訊L-STF、L-LTF、L-SIG、HE-STF、及HE-LTF,這些資訊的配置以及個數,在前文與中綴裡面,都是以相同的順序且相同的數量,而被配置。
此外,此處說明了,前文與中綴裡所共通含有的資訊,係在前文內及中綴內是相同配置的例子。可是,前文與中綴裡所共通含有的資訊,亦可在前文內與中綴內是被設成不同的配置。
中綴裡係有L-STF、L-LTF、HE-STF、及HE-LTF是被儲存來作為訓練所需之資訊,L-SIG及HE MID是作為標頭資訊中所含之一部分之資訊而被儲存。
此處,L-SIG,係被設成例如圖5所示之構成的資訊,在L-SIG中係儲存有上述的速率資訊或長度資訊。又,HE MID係為高密度系統之中綴資訊,該HE MID中係被儲存有標頭資訊內的HE-SIG-A中所含之資訊之一部分等。此外,關於HE MID之細節將於後述。
再者,在圖10的例子中,文字「MPDU-1」所代表的MPDU緊鄰後方所被配置的中綴的後續,係有:文字「MPDU-2」所代表的MPDU、中綴、文字「MPDU-3」所代表的MPDU、中綴、及文字「MPDU-4」所代表的MPDU,被依序配置。
因此,圖10所示的送訊訊框被發送的情況下,首先前文會被發送,接著1個MPDU會被發送,然後中綴會被發送。然後,在其後,一直到已聚合之訊框之末尾到達為止,MPDU和中綴係被依序交互地逐一發送。
此外,此處雖然說明了每所定之長度插入中綴(Mid TF)的例子,但亦可每可變長度之MPDU地插入中綴。
此種情況下,只要例如如圖11所示般地在MPDU之緊鄰前方配置定界符資訊,而能夠特定出每個MPDU之長度即可。
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係在送訊訊框之開頭,配置有文字「Preamble」所代表的前文,在其前文之後係配置有文字「MPDU-1」乃至「MPDU-4」所代表的已被聚合之MPDU。此處,各MPDU之資訊長度係為可變長度,又,在各MPDU之間,係被插入有文字「Mid TF」所代表的中綴,在MPDU之緊鄰前方係被插入有文字「D」所代表的定界符資訊。
在圖11所示的送訊訊框中,前文、MPDU、及中綴之配置,雖然是和圖10所示的送訊訊框之例子相同,但在圖11所示的送訊訊框中,還在各MPDU之緊鄰前方,配置有定界符資訊。
例如在文字「MPDU-1」所代表的MPDU之緊鄰前方所被配置的定界符資訊中係含有:在該定界符資訊之緊鄰後方所被配置的MPDU之資訊長度,亦即表示長度的MPDU長度資訊。具體而言,例如定界符資訊係被設成圖7所示之構成的資訊,定界符資訊中係含有MPDU長度資訊和CRC。
因此,在送訊訊框之收訊側,藉由定界符資訊,就可特定出其緊鄰後方的MPDU之長度,因此,可特定出位於該MPDU之後的中綴之位置,亦即中綴的插入位置。
此外,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前文中所含之資訊與這些資訊的配置位置、及中綴裡所含之資訊與這些資訊的配置位置,係和圖10所示的送訊訊框之例子中的情況相同。
〈中綴之構成例〉   甚至,中綴內所被儲存的資訊(欄位)、或這些資訊之配置,係不限於圖10及圖11所示的例子,亦可為任意。
亦即,關於中綴之構成是想定了各式各樣的變化,L-STF、L-LTF、L-SIG、HE MID、HE-STF、及HE-LTF之中,只要是必定含有HE MID的構成,則無論是怎樣的構成皆可。
具體而言,例如中綴係可被設成圖12乃至圖14所示的構成。
在圖12的箭頭Q31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L-SIG、HE MID、、及所定個數之HE-LTF。此例係為,圖10或圖11所示的例子中沒有HE-STF的例子。
又,在箭頭Q32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HE MID、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此例係為,圖10或圖11所示的例子中沒有L-SIG的例子。
在箭頭Q33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L-SIG、及HE-MID。
然後在箭頭Q34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LTF及HE MID。在箭頭Q35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L-LTF、及HE MID。
在箭頭Q31乃至箭頭Q33或箭頭Q35所示的例子中,在中綴之開頭部分雖然優先配置有用來偵測同步所需之L-STF,但在箭頭Q34所示的例子中在中綴之開頭部分並非配置L-STF而是配置L-LTF。
又,在圖13的箭頭Q41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LTF、L-SIG、HE MID、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42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LTF、L-SIG、HE MID、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43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LTF、L-SIG、及HE MID。
在箭頭Q44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所定個數之HE-LTF、及HE MID。
在箭頭Q45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HE MID、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46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所定個數之HE-LTF及HE MID。
例如只需要接收HE-LTF,就可進行送訊訊框之同步或頻率誤差之補正、頻道推定等之處理的話,則在中綴裡不一定必須含有傳統的L-SFT或L-LTF。亦即,中綴之構成,係亦可像是例如箭頭Q44乃至箭頭Q46所示的例子般地,省略L-SFT或L-LTF之構成。
又,關於傳統的L-SIG也是,只要能夠根據MPDU中所被附加的定界符資訊的MPDU長度資訊而掌握MPDU單位之資訊長度,則並不一定要被包含在中綴裡。例如如圖11所示的例子般地在各MPDU被附加有定界符資訊的訊框構成的情況下,亦可如箭頭Q44乃至箭頭Q46所示的例子般地,在中綴裡不含L-SIG。
再者,例如在圖14的箭頭Q51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所定個數之HE-LTF、L-SIG、及HE MID。
在箭頭Q52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L-SIG、HE MID、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53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所定個數之HE-LTF、L-SIG、及HE MID。
在箭頭Q54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HE MID、L-SIG、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55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L-STF、HE MID、及所定個數之HE-LTF。
在箭頭Q56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及HE MID。在箭頭Q57所示的例子中,中綴裡係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HE-STF、L-SIG、及HE MID。
如以上的圖12乃至圖14所示,作為中綴是想到各式各樣的變化,在中綴裡亦可儲存任意的資訊(欄位)。亦即,亦可因應需要而使其不要包含所定之欄位。又,中綴裡所含之各欄位係亦可被設成任意之排列。
〈HE MID之構成例〉   接下來,說明適用了本技術的中綴中所被儲存的HE MID之構成例。
HE MID係為高密度系統之中綴資訊,係為中綴之訓練(Mid TF)之一部分。
HE MID係例如如圖15所示般地被構成。
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在HE MID中係含有:文字「Rate」所代表的速率資訊、文字「Remaining Duration (Length)」所代表的Duration資訊、文字「P」所代表的同位、文字「TPC Level」所代表的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及文字「Number of HE-LTF」所代表的HE-LTF之個數資訊。
此外,圖15所示的HE MID中的文字「R」所代表的領域係為Reserved領域。
又,在HE MID中係含有:文字「MCS Parameter」所代表的調變方式與編碼方案的相關資訊(以下稱作MCS參數)、文字「Spatial Reuse」所代表的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適用的參數、文字「BSS Color」所代表的BSS Color資訊、文字「CRC」所代表的錯誤偵測碼(CRC)、及文字「Tail」所代表的Tail位元等。
例如速率資訊,係為表示送訊訊框,亦即送訊資料之速率(位元速率)的資訊,該速率資訊係為被標頭資訊內之L-SIG中所包含之資訊。
又,Duration資訊係為表示,從該Duration資訊所被含有的中綴,對送訊訊框之最後(末尾)為止之持續時間,亦即到送訊訊框之送訊(收訊)結束為止之剩餘時間的資訊。
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係為表示送訊訊框被發送時的送訊功率之位準的資訊,HE-LTF之個數資訊,係為表示中綴裡所含之HE-LTF之個數的資訊。
MCS參數,係為表示送訊訊框之調變方式與編碼方案的資訊,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適用的參數,係為例如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來進行送訊資料之送訊時所必須的,高階空間再利用所需之參數(資訊)。
BSS Color資訊,係為用來識別發送出送訊訊框之無線通訊裝置所屬之BSS的識別資訊,CRC係為中綴部分之錯誤偵測碼,Tail位元係為表示這是HE MID之末端位置的位元列。
這些MCS參數、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適用的參數、BSS Color資訊、及CRC係為,作為標頭資訊的HE-SIG-A中所含之資訊。
又,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HE MID的前半部分,亦即從速率資訊到同位為止的部分,係和圖5所示的傳統的L-SIG之位元排列相同。亦即,在HE MID的前半部分中,和圖5所示的L-SIG同樣地,從開頭起依序配置有:速率資訊、Reserved領域、Duration資訊、及同位。
此外,HE MID之構成,係不限於圖15所示之構成,亦可為其他任意之構成。亦即,例如在HE MID中,係除了圖15所示以外之資訊(參數)也可因應需要而被儲存,圖15所示的資訊(參數)之一部分亦可不被包含在HE MID中。又,HE MID中所被儲存之各資訊之排列之順序亦可為任意之順序。
〈關於本技術所致之通訊效率的提升〉   順便一提,在一般的送訊訊框中,在開頭部分以外係不會含有標頭資訊。因此,無線通訊裝置從送訊訊框之中途開始收訊的情況下,亦即在載波偵測中是在送訊訊框之中途才偵測到訊號的情況下,無法特定出該送訊訊框是否為自己的BSS內之訊號。
例如假設圖1所示的無線通訊裝置STA1與無線通訊裝置STA3係進行送訊訊框之送訊,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如圖16所示般地進行載波偵測。
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STA1係發送了送訊訊框FL11,無線通訊裝置STA3係發送了送訊訊框FL12。此處,於某個時刻上會變成送訊訊框FL11之送訊以及送訊訊框FL12之送訊都正被進行的狀態,假設這些送訊訊框係為一般構成之訊框。亦即,送訊訊框FL11及送訊訊框FL12,係為未被插入含有標頭資訊之一部分的中綴之構成。
在如此狀態下,假設在訊框中途藉由無線通訊裝置STA0而開始了CSMA。亦即,假設無線通訊裝置STA0進行載波偵測的時候,送訊訊框FL11是在送訊中途被偵測,又,送訊訊框FL12也是在送訊中途被偵測。
可是,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係無法偵測到送訊訊框FL11之開頭部分,亦即無法將送訊訊框FL11之前文予以解碼,因此無法獲得其前文部分中所含之標頭資訊內的BSS Color資訊。
因此,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無法特定,送訊訊框FL11究竟是自己的BSS1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發送,還是由相鄰之OBSS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發送。在此例中,送訊訊框FL11係為自己的BSS1之訊號。
同樣地,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無法偵測到送訊訊框FL12之開頭部分,因此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無法獲得送訊訊框FL12的BSS Color資訊。因此,無線通訊裝置STA0針對送訊訊框FL12也是無法特定其究竟是自己的BSS1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發送,還是由相鄰之OBSS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發送。在此例中,送訊訊框FL12係為自己的BSS1所相鄰之OBSS3的訊號。
在如此情況下,若無線通訊裝置STA0能夠成功獲得BSS Color資訊,則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在箭頭ST11所示的時序,亦即送訊訊框FL11所對應之ACK(Acknowledgement)訊框往無線通訊裝置STA1之送訊完成以後之時序上,應該就可以進行自己想要發送的送訊訊框FL13之送訊。亦即,在自己的BSS1內的訊號之送訊結束後,即使相鄰之OBSS3內還在進行訊號之送訊,在該OBSS3內的訊號之送訊中,應該仍可進行送訊訊框FL13之送訊。
可是,實際上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由於無法特定出送訊訊框FL12是被OBSS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發送,因此在該送訊訊框FL12之送訊正在被進行的期間,係無法發送送訊訊框FL13。如此一來,送訊訊框FL12之送訊結束後的箭頭ST12所示的時序上才會發送送訊訊框FL13,就無線通訊裝置STA0而言會發生送訊機會之損失。
相對於此,假設例如圖1所示的無線通訊裝置STA1和無線通訊裝置STA3,是進行圖10或圖11所示的構成之送訊訊框之送訊,無線通訊裝置STA0是如圖17所示的般地進行載波偵測。
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STA1係發送了送訊訊框FL21,無線通訊裝置STA3係發送了送訊訊框FL22。
在此例中也是和圖16所示的例子同樣地,於某個時刻上會變成送訊訊框FL21之送訊以及送訊訊框FL22之送訊都是正被進行的狀態。尤其是,在此例中,在送訊訊框FL21或送訊訊框FL22之中途所被插入的文字「M」所代表之部分係表示中綴,該中綴裡係儲存有圖15所示的HE MID。
在如此狀態下,在訊框中途,無線通訊裝置STA0進行載波偵測時,假設送訊訊框FL21是在送訊中途被偵測,又,送訊訊框FL22也是在送訊中途被偵測。
此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STA0雖然無法將送訊訊框FL21之開頭部分,亦即前文部分進行解碼,但可以將訊框中途的中綴MD11之部分予以解碼,因此可從該中綴MD11獲得BSS Color資訊。藉此,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可特定出送訊訊框FL21是自己的BSS1之訊號。尤其是,在此例中,可從中綴MD11內的HE MID獲得BSS Color資訊。
同樣地,無線通訊裝置STA0雖然無法將送訊訊框FL22的前文部分進行解碼,但可以將訊框中途的中綴MD12之部分予以解碼,因此可從該中綴MD12獲得BSS Color資訊。藉此,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可特定出送訊訊框FL22是自己的BSS1所相鄰之OBSS3的訊號。
因此,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係變成可進行高階空間再利用所致之訊號送訊,在送訊訊框FL21所對應之ACK訊框之送訊完成後的箭頭ST21所示的時序上,可以進行自己想要發送的送訊訊框FL23之送訊。亦即,即使偵測到OBSS之訊號,也不必等待該OBSS之訊號之送訊結束就能開始自己的BSS1內的通訊,可發送送訊訊框FL23。
此處,在偵測不到自己的BSS1之訊號後,在只偵測到OBSS3之訊號的期間中,開始送訊訊框FL23之送訊。藉由如以上般地設計,在本技術中,可謀求送訊機會之增加,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又,假設例如圖1所示的存取點AP1係向無線通訊裝置STA0發送送訊訊框,同時由圖1所示的存取點AP2向無線通訊裝置STA2發送送訊訊框。
此處,由存取點AP1或存取點AP2所被發送的送訊訊框係為一般構成之訊框,係為未被插入含有標頭資訊之一部分的中綴之構成。
在如此的情況下,例如如圖18所示般地無法正確接收送訊訊框之標頭資訊,則會因為送訊訊框之重送而導致傳輸效率(通訊效率)降低。
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自己的BSS1的存取點AP1正在發送給無線通訊裝置STA0收的送訊訊框FL31的中途,OBSS2的存取點AP2係正在發送給無線通訊裝置STA2收的送訊訊框FL32。
此處,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由於可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31,因此將成功收訊之意旨的ACK訊框FL33,向存取點AP1進行發送。
可是,因為該ACK訊框FL33而會發生干擾(碰撞),導致在無線通訊裝置STA2中會無法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32,變成發生通訊錯誤的狀態。無線通訊裝置STA2,係將表示送訊訊框FL32的只有正確收訊成功之MPDU的ACK訊框FL34,向存取點AP2進行發送。
又,在ACK訊框FL34的送訊之時序上,從存取點AP1給無線通訊裝置STA0收的送訊訊框FL35係被送訊,但因為該送訊訊框FL35與ACK訊框FL34之干擾,導致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會發生通訊錯誤。亦即,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會變成無法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35的狀態。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將表示送訊訊框FL35的只有正確收訊成功之MPDU的ACK訊框FL36,向存取點AP1進行發送。
再者,存取點AP2,係隨應於ACK訊框FL34,將送訊訊框FL32的未被正確收訊的MPDU所對應之送訊訊框FL37予以重送,但因為該送訊訊框FL37與ACK訊框FL36之干擾,導致無線通訊裝置STA2中會發生通訊錯誤。亦即,在無線通訊裝置STA2會變成無法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37的狀態。
如此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從BSS1的存取點AP1往無線通訊裝置STA0的通訊中,從鄰近的OBSS2的存取點AP2往無線通訊裝置STA2之通訊也被進行。然後,雖然因為這些通訊之ACK訊框,導致彼此發生通訊錯誤,但其以後的送訊訊框之重送時係不進行送訊功率之控制,因此訊號之碰撞會重複發生,導致通訊效率降低。
在一般構成的送訊訊框中,在送訊訊框之中途,是無法獲得識別BSS的BSS Color資訊或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TPC Level)、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適用的參數(Spatial Reuse)。因此,在發生了訊號之碰撞的情況下,在重送時或ACK訊框之返送時無法進行送訊功率之控制,有時候會導致訊號之碰撞重複發生。
相對於此,假設例如圖1所示的存取點AP1係向無線通訊裝置STA0發送送訊訊框,同時由圖1所示的存取點AP2向無線通訊裝置STA2發送送訊訊框,而這些送訊訊框係為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訊框。亦即,如圖10或圖11所示般地在送訊訊框之中途配置有中綴,在該中綴裡儲存有圖15所示的HE MID。
在如此狀態下,例如若如圖19所示般地使用從中綴所得的資訊來進行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控制,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來發送訊號,則可抑制訊號之碰撞之發生,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在圖19所示的例子中,自己的BSS1的存取點AP1正在發送給無線通訊裝置STA0收的送訊訊框FL41的中途,OBSS2的存取點AP2係正在發送給無線通訊裝置STA2收的送訊訊框FL42。
此處,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由於可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41,因此將成功收訊之意旨的ACK訊框FL43,向存取點AP1進行發送。又,此時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也成功接收送訊訊框FL42的中綴MD21。
可是,因為ACK訊框FL43而會發生干擾(碰撞),導致在無線通訊裝置STA2中會無法正確接收送訊訊框FL42,變成發生通訊錯誤的狀態。無線通訊裝置STA2,係將表示送訊訊框FL42的只有正確收訊成功之MPDU的ACK訊框FL44,向存取點AP2進行發送。
又,在ACK訊框FL44的送訊之時序上,從存取點AP1給無線通訊裝置STA0收的送訊訊框FL45係被送訊,但因為該送訊訊框FL45與ACK訊框FL44之干擾(碰撞),導致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會發生通訊錯誤。
再者,存取點AP2,係隨應於ACK訊框FL44而將送訊訊框FL42所對應之送訊訊框FL46予以重送,該送訊訊框FL46係被無線通訊裝置STA2正確地接收。又,送訊訊框FL46的前文PR11,係也被無線通訊裝置STA0所接收。
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由於無法正確地接收送訊訊框FL45,因此將表示送訊訊框FL45的只有正確收訊成功的MPDU的ACK訊框FL47,向存取點AP1進行發送,但此時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進行ACK訊框FL47的送訊功率控制。
亦即,在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基於事前所被接收(偵測)到的中綴MD21或前文PR11,而可獲得BSS Color資訊或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等。例如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藉由BSS Color資訊,而可掌握自己的BSS1所相鄰之OBSS2之訊號正被發送之事實。
於是,無線通訊裝置STA0,係基於實際接收到的OBSS2的送訊訊框FL46之收訊功率等,以不會和送訊訊框FL46發生碰撞之程度的送訊功率,來發送ACK訊框FL47。亦即,使得ACK訊框FL47不會影響到OBSS2中之通訊的方式,設定ACK訊框FL47之送訊功率。
藉此可以實現,避免在略相同的時序上所被發送的送訊訊框FL46與ACK訊框FL47彼此發生碰撞的通訊,可提升通訊效率。
又,以後無論在存取點AP1或存取點AP2、無線通訊裝置STA2上,都和無線通訊裝置STA0中的情況同樣地進行送訊功率控制,藉此可使彼此的訊號不會發生干擾,因此可極力減少重送次數。亦即,可使BSS1中的通訊與OBSS2中的通訊共存,可有效地實施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
又,用來偵測來自OBSS之訊號所需之偵測閾值與自身之容許送訊功率,係如例如圖20所示。此外,於圖20中橫軸是表示自身所發送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縱軸係表示已被接收之來自OBSS之訊號之收訊功率(收訊電場強度)。
在圖20所示的例子中,收訊功率之值OBSS_PDmax 是被當作偵測閾值來使用。又,塗上斜線的領域R11係表示,在適用了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的情況下,偵測到來自存在於鄰近之OBSS的訊號位準(收訊功率)時,在自己的BSS內藉由送訊功率限制而被容許發送送訊訊框的送訊功率之範圍。
亦即,若以使得根據自己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和已接收之OBSS之訊號之收訊功率之組合而定的位置是落在領域R11內的位置的方式來控制送訊功率,則可不對OBSS中的通訊造成影響而發送送訊訊框。
此處,所謂不對OBSS中的通訊造成影響,係指在OBSS中,OBSS之訊號與BSS之訊號不會發生碰撞,OBSS之訊號係可被其訊號之目的地的無線通訊裝置正常收訊,亦即不發生通訊錯誤的狀態。
換言之,即使偵測到來自OBSS之訊號,只要將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設成針對來自OBSS之訊號之收訊功率而被決定之功率以下的送訊功率,就可在自己的BSS中適用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來發送送訊訊框。藉此,可提升傳輸效率。
如以上所述,在本技術中,在送訊訊框之中途配置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中綴等含有標頭資訊之一部分的中綴,於送訊訊框之收訊側使其偵測該中綴。
藉此,在收訊側係藉由偵測中綴,就可不只從前文,也還可以從中綴來獲得標頭資訊之一部分之資訊(參數),可掌握送訊訊框之特性,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的。
亦即,就一般構成的送訊訊框而言,若無法將開頭之前文部分正確地解碼就無法成功取得的標頭資訊之一部分之資訊,將其也儲存在中綴裡,藉此,即使從送訊訊框之中途,也能夠獲得標頭資訊之一部分之資訊。藉此,可有效地實施高階空間再利用。
又,藉由在中綴內儲存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被利用的參數,在送訊訊框之收訊側,係可在送訊訊框之中途判別高階空間再利用是否為可能。
亦即,作為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被利用的參數,是將例如BSS Color資訊等儲存在中綴,藉此就可特定出收訊訊框是否為自己的BSS之訊號,還是其他OBSS之訊號。
甚至,在本技術中,是根據特定之訓練序列型樣之有無來偵測中綴,藉此可以特定出,在中綴內是否儲存有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被利用的參數。藉此,在偵測到自己的BSS中所被利用的訓練序列型樣以外之型樣的情況下,就可特定為,已接收之訊號是來自重疊OBSS之訊號。
又,藉由在子載波之一部分中配置這些資訊(中綴),就可使得大部分的子載波係可利用於資料傳輸,同時,在資料送訊中可將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被利用的參數一併予以通知。
此外,在本技術中,除了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以外,還可將表示送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Duration資訊、或表示調變方式與編碼方案的MCS參數等,也儲存在中綴而加以通知。
又,藉由以MPDU單位來配置中綴,就可每MPDU地將送訊訊框予以解碼,就不必進行無謂的填補之附加或去除。
〈送訊處理之說明〉   接下來,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1的動作。
首先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1發送送訊訊框時所被進行的送訊處理。亦即,以下參照圖21的流程圖,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1所做的送訊處理。
於步驟S11中,網路管理部53,係判定是否有送訊資料被供給。
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1對其他無線通訊裝置發送送訊資料的情況下,被應用程式等所輸入的送訊資料,是從機器控制部23透過無線通訊模組25的介面51而被供給至送訊緩衝區52。
又,送訊資料被供給至送訊緩衝區52的同時,從機器控制部23往網路管理部53,透過介面51而供給:表示送訊資料之目的地的目的地資訊、無線通訊裝置11之通訊對象所相關之通訊對象資訊、及表示送訊資料之資料格式的資料格式資訊。
網路管理部53,係從機器控制部23被供給了目的地資訊、通訊對象資訊、及資料格式資訊的情況下,於步驟S11中判定為有送訊資料被供給。
此外,通訊對象資訊係為身為送訊資料之目的地的無線通訊裝置的相關資訊,例如根據通訊對象資訊,可以特定出身為通訊對象的無線通訊裝置是可以處理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送訊訊框等哪種構成之送訊訊框。
網路管理部53,係將如此所得之目的地資訊、通訊對象資訊、及資料格式資訊,因應需要而供給至送訊訊框建構部54及無線通訊控制部55。又,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將從網路管理部53所被供給之目的地資訊、通訊對象資訊、及資料格式資訊,因應需要而供給至標頭資訊生成部56或中綴生成部57等。
送訊訊框建構部54,係因應需要而使用從網路管理部53所被供給之資訊,根據送訊緩衝區52中所被保持之送訊資料而建構(生成)MPDU單位之資料(以下亦稱之為MPDU資料),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亦即,送訊資料係被儲存在MPDU中而被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此時,例如送訊訊框建構部54,係基於從網路管理部53所被供給之目的地資訊或資料格式資訊,而生成MPDU資料之開頭的MAC標頭資訊。具體而言,例如基於目的地資訊而生成MAC標頭資訊中所含之位址資訊。
這些MPDU資料,係對應於例如圖10或圖11所示的文字「MPDU-1」乃至「MPDU-4」所代表的MPDU。
此外,送訊訊框是被設成圖11所示之構成的情況下,則送訊訊框建構部54,係不只生成MPDU資料而還會生成定界符資訊,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於步驟S11中,判定為沒有送訊資料被供給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11,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直到有送訊資料被供給為止。
相對於此,於步驟S11中若判定為有送訊資料被供給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12中,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基於從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被供給之資訊等而進行標頭資訊之參數之設定。
亦即,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生成例如圖5所示之構成的L-SIG,並且將該L-SIG予以拷貝(複製)而當作RL-SIG,然後生成例如圖6所示之構成的HE-SIG-A而將L-SIG、RL-SIG、及HE-SIG-A予以排列作為標頭資訊。一旦如此生成標頭資訊,接著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根據所得到的標頭資訊或L-STF、L-LTF、HE-STF、HE-LTF而生成前文,將所得到的前文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又,標頭資訊生成部56,係將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供給至中綴生成部57。
於步驟S13中,網路管理部53,係基於從機器控制部23所被供給之通訊對象資訊,判定身為通訊對象的無線通訊裝置,亦即身為送訊訊框之目的地(送訊目的地)的無線通訊裝置,是否能夠支援圖10或圖11所示之格式(構成)的送訊訊框。亦即,判定通訊對象是否支援具有圖10或圖11所示之中綴之訊號格式的送訊訊框之收訊。
於步驟S13中,若判定為可支援的情況,則網路管理部53,係對無線通訊控制部55,指示圖10或圖11所示的中綴之生成,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14前進。
於步驟S14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隨應於來自網路管理部53之指示,設定中綴的插入位置。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從網路管理部53所被供給之資料格式資訊,而將送訊訊框之構成(格式)所相應之位置,視為中綴的插入位置。
具體而言,例如資料格式資訊所表示的送訊訊框之構成,是要將MPDU設成固定長度之構成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前文之長度(資訊長度)、和固定長度的MPDU之長度(資訊長度),來決定各中綴的插入位置。此時,位於各MPDU之緊鄰後方的OFDM符元之位置,係會被配置中綴。
又,例如資料格式資訊所表示的送訊訊框之構成,是要將MPDU設成可變長度之構成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前文之長度、和資料格式資訊所表示的各MPDU的資訊長度,來決定各中綴的插入位置。此情況下也是,位於各MPDU之緊鄰後方的OFDM符元之位置,係會被配置中綴。
再者,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將中綴之生成時所必要之資訊,例如Duration資訊或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及HE-LTF之個數資訊等,供給至中綴生成部57,並指示中綴之生成。
於步驟S15中,中綴生成部57,係基於從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被供給之資訊、或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被供給之前文,來設定中綴內的參數。亦即,中綴生成部57,係生成例如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中綴。
例如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中綴被生成時,係會生成含有L-STF、L-LTF、L-SIG、HE MID、HE-STF、及所定個數之HE-LTF的中綴。
又,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隨應於步驟S14中所被設定的插入位置,對中綴生成部57指示中綴之輸出。中綴生成部57,係隨應於無線通訊控制部55之指示,將已生成之中綴在適切的時序上,依序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藉由如此生成含有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中所被使用的參數,亦即BSS Color資訊等之標頭資訊之一部分的中綴,對於從訊框中途接收到送訊訊框的周圍之無線通訊裝置,就可通知送訊訊框之特性。藉此,在收訊側係即使從送訊訊框之中途也能夠進行送訊訊框之解碼。
此外,亦可不只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中綴,而是預先準備圖12乃至圖14所示之構成的中綴等構成互異的複數個中綴,由中綴生成部57,來生成這些複數個構成之中的任意之構成的中綴。在如此的情況下,中綴生成部57,係依照無線通訊控制部55之控制而從複數個構成之中選擇出1個構成,而生成該已選擇之構成的中綴。例如中綴之構成的選擇,係只要基於通訊對象資訊或資料格式資訊而進行即可。
一旦中綴被生成,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16前進。
又,於步驟S13中若判定為無法支援的情況下,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16前進。
一旦於步驟S13中判定為可支援,或步驟S15之處理被進行,則步驟S16之處理會被進行。
於步驟S16中,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隨應於來自無線通訊控制部55之控制而推定從無線通訊裝置11所發送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值,將藉由該推定所得之送訊功率(送訊功率值)予以設定。此外,送訊功率係係被設定成,可以支援圖10或圖11所示之構成的送訊訊框之收訊的無線通訊裝置以及並非如此的無線通訊裝置都可以接收到送訊訊框的值。
具體而言,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將已被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指定之送訊功率,例如中綴中所被儲存之送訊功率控制位準資訊所表示的送訊功率,當作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又,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亦可基於透過偵測閾值控制部63而從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被供給之,無線通訊裝置11所接收到的訊號(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亦即例如後述的圖22的步驟S61中所得之收訊電場強度資訊所表示的收訊功率,來決定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甚至,送訊功率控制部58,係亦可基於已被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指定之送訊功率、和收訊電場強度資訊所表示的收訊功率之雙方,來決定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亦即,無論是以何種方法來決定送訊功率的情況下,收訊功率與送訊功率之關係都是會落在圖20所示的容許範圍也就是領域R11內的位置之關係,只要決定出能夠讓接收送訊訊框的無線通訊裝置接收到送訊訊框的送訊功率即可。換言之,送訊功率,係只要是根據收訊功率而定的所定值以下,亦即根據圖20所示的領域R11而定的所定值以下,以此方式來決定送訊功率即可。
於步驟S17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取得表示關於自己的BSS的送訊禁止期間,亦即表示無法進行送訊訊框之送訊之期間的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資訊。
具體而言,於無線通訊裝置11中接收到從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被發送之送訊訊框來作為收訊訊框的情況下,可取得該收訊訊框之前文或中綴裡所被儲存的BSS Color資訊。亦即,無線通訊控制部55可根據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中所被儲存之BSS Color資訊、或從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HE MID中所被儲存之BSS Color資訊,而特定出收訊訊框是否為BSS之訊號、還是OBSS之訊號。
然後,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在收訊訊框是BSS之訊號時,則可根據從該收訊訊框所抽出,透過網路管理部53而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MPDU資料的MAC標頭資訊中所被儲存之Duration資訊,特定出MPDU資料亦即收訊訊框之送訊完成的時序。
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收訊訊框之送訊完成時序的特定結果,而將該時序後的,到自己可以開始送訊訊框之送訊為止的表示從現在時刻起算之時間的NAV資訊,當作自己的BSS之NAV資訊而加以生成。如此的NAV資訊,係可以說是表示BSS內的通訊狀況的資訊。
此外,NAV資訊亦可每次有新的MPDU資料被接收時就被重新設定。又,在NAV資訊之生成時,亦可使用從收訊訊框所被抽出,從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HE MID內的Duration資訊、或從收訊訊框所被抽出,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內的長度資訊等。
此處,每經過所定之時間,BSS的NAV資訊之值就會被減值1,當NAV資訊之值變成0時,就可發送自己的送訊訊框。
於步驟S18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是否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發送送訊訊框。
於步驟S18中若判定為要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發送送訊訊框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19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取得OBSS的NAV資訊。
亦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和步驟S17中的BSS的NAV資訊之取得時同樣地,根據從被視為OBSS之訊號的收訊訊框之前文或中綴所得到的Duration資訊或長度資訊等,生成OBSS的NAV資訊。一旦獲得OBSS的NAV資訊,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20前進。
如此在無線通訊裝置11中,是從收訊訊框取得BSS Color資訊、或是獲得BSS或OBSS的NAV資訊等等,藉此可特定出收訊訊框是BSS還是OBSS之哪一者的訊號等,可有效率地進行高階空間再利用所致之通訊。
在本技術中,不只前文就連中綴裡也有儲存用來特定BSS或OBSS的BSS Color資訊,因此,即使從收訊訊框之中途進行收訊時,也能夠特定出收訊訊框是否為BSS之訊號、還是OBSS之訊號。
因此,在無線通訊控制部55中,針對BSS或各OBSS,都可以獲得表示這些每一無線網路的通訊狀況的NAV資訊。換言之,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使用NAV資訊,亦即基於BSS Color資訊或Duration資訊,而可每一無線網路地,個別地管理這些無線網路的通訊狀況。
另一方面,於步驟S18中若判定為不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發送送訊訊框的情況下,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20前進。
一旦於步驟S18中判定為不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發送送訊訊框,或步驟S19之處理被進行,則步驟S20之處理會被進行。
亦即,於步驟S20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NAV資訊,來判定是否獲得了送訊訊框之送訊權。
例如藉由高階空間再利用而發送送訊訊框的情況下,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即使OBSS的NAV資訊之值不是0,在BSS的NAV資訊之值為0,且根據步驟S16中所決定之送訊功率與收訊功率而可以不對相鄰之OBSS造成影響地發送送訊訊框時,就判定為獲得了送訊權。
具體而言,假設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1所正在接收的收訊訊框是OBSS之訊號,其收訊功率是根據圖20所示的送訊功率與收訊功率之關係而定的所定之功率以下。此情況下,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為獲得了送訊訊框之送訊權,為了使得在步驟S16中以送訊功率控制部58所決定之送訊功率來發送送訊訊框,而控制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做的送訊訊框之送訊。
又,例如不進行高階空間再利用就發送送訊訊框的情況下,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在BSS的NAV資訊之值為0時才判定為獲得了送訊權。
於步驟S20中若判定為尚未獲得送訊權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在經過所定時間後,將所保持的BSS的NAV資訊之值與OBSS的NAV資訊之值分別減值1,其後,處理係回到步驟S20。亦即,重複進行步驟S20之處理,直到獲得送訊權為止。
相對於此,於步驟S20中若判定為獲得了送訊權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21中,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發送送訊訊框之前文。
亦即,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對於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被供給之前文,進行往基頻訊號之轉換處理或調變處理等,將其結果所得之送訊訊號,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
又,天線控制部60,係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從天線61予以輸出。此時,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及天線控制部60,係依照送訊功率控制部58之控制而動作,以使得送訊訊號,亦即送訊訊框之前文,是以步驟S16中所被設定之送訊功率而被發送。
藉由步驟S21之處理,在送訊訊框之中,位於其送訊訊框之開頭部分的PLCP(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cedure)標頭,亦即含有L-SIG、RL-SIG、及HE-SIG-A所成之標頭資訊的前文之部分,會被發送。
於步驟S22中,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發送送訊訊框的MPDU資料。
亦即,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對從送訊訊框建構部54所被供給之MPDU資料進行往基頻訊號之轉換處理或調變處理等,將其結果所得之送訊訊號,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
又,天線控制部60,係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從天線61予以輸出。此時,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及天線控制部60,係依照送訊功率控制部58之控制而動作,以使得送訊訊號,亦即送訊訊框的MPDU資料,是以步驟S16中所被設定之送訊功率而被發送。
例如圖10所示的送訊訊框被發送的情況下,前文剛被發送後進行步驟S22之處理時,則緊鄰於該前文後方所被配置的,文字「MPDU-1」所代表的MPDU資料,會被發送。
此外,MPDU資料連同定界符資訊一起被發送的情況下,則在定界符資訊被發送後,該定界符資訊之緊鄰後方所被配置的MPDU資料,會被發送。
於步驟S23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步驟S14之處理所決定的中綴的插入位置之設定結果,而判定是否到了發送中綴的時序。
於步驟S23中若判定為已經來到了發送中綴的時序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對中綴生成部57指示中綴之送訊,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24前進。
步驟S24中,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發送送訊訊框之中綴。
亦即,中綴生成部57,係隨應於無線通訊控制部55之指示而將欲發送之中綴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對從中綴生成部57所被供給之中綴進行往基頻訊號之轉換處理或調變處理等,將其結果所得之送訊訊號,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
又,天線控制部60,係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被供給之送訊訊號,從天線61予以輸出。此時,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及天線控制部60,係依照送訊功率控制部58之控制而動作,以使得送訊訊號,亦即送訊訊框之中綴,是以步驟S16中所被設定之送訊功率而被發送。
一旦如此發送了中綴,則其後,處理係回到步驟S22,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又,於步驟S23中若判定為發送中綴的時序尚未來到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25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是否已經到達A-MPDU之末尾,亦即是否已經到達送訊訊框之末尾。
於步驟S25中若判定為尚未到達末尾的情況,由於還有MPDU資料或中綴之送訊會被進行,因此處理係回到步驟S22,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25中若判定為已經到達了末尾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26中,無線收訊處理部62係接收ACK訊框。
亦即,一旦已被無線通訊裝置11所發送之送訊訊框是被通訊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所接收,則通訊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係會向無線通訊裝置11發送ACK訊框。
無線收訊處理部62,係若透過天線控制部60而從天線61所被供給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是從偵測閾值控制部63所被供給之偵測閾值以上,則視為接收到該收訊訊框。亦即,針對收訊訊框,進行前文或中綴之偵測。
中綴偵測部64,係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偵測出位於中綴部分的所定之序列型樣,藉此而從收訊訊框偵測出中綴。中綴偵測部64係一旦偵測到中綴,就將其偵測結果連同從中綴所抽出之L-SIG或HE MID等,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中綴偵測部64,係將從中綴所抽出之L-SIG或HE MID等,因應需要而也會供給至標頭資訊解析部65。
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適宜地使用從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資訊等,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偵測出位於前文部分的所定之序列型樣,藉此而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一旦偵測到前文,就將其偵測結果連同從前文所抽出之標頭資訊等,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將從前文所抽出之標頭資訊等,也供給至收訊資料建構部66。
又,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基於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等,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抽出MPDU資料中所被儲存之收訊資料,供給至收訊緩衝區67或網路管理部53。
如此所被接收之收訊訊框是ACK訊框的情況下,因為可以獲得表示哪個收訊資料,亦即哪個MPDU資料是已經被正確接收的資訊,所以網路管理部53係將從ACK訊框所得之資訊,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
於步驟S27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是否有接收到,表示送訊訊框的所有已送訊之送訊資料(MPDU資料)都已經被正確接收的ACK訊框。
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網路管理部53被供給了,表示已送訊之送訊訊框中所含之所有的MPDU資料都已經被正確接收的資訊的情況下,則判定為有接收到表示已正確接收的ACK訊框。藉此,送訊訊框就被通訊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正確地接收。
於步驟S27中,判定為沒有接收到表示已正確接收的ACK訊框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12,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此情況下,由於送訊訊框未被正確地接收,因此送訊訊框會被重送,但此時,在步驟S16中會適切地進行送訊功率之控制,因此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相對於此,於步驟S27中,若判定為有接收到表示已正確接收之ACK訊框的情況,則由於在通訊對象側,送訊訊框已被正確地接收,因此送訊處理係結束。
如以上所述,無線通訊裝置11,係在中綴裡儲存標頭資訊之一部分而發送送訊訊框。藉此,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收訊處理之說明〉   接下來,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1在接收從通訊對象所被發送過來的收訊訊框時所被進行的收訊處理。亦即,以下參照圖22的流程圖,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1所做的收訊處理。
一旦開始收訊處理,則首先無線通訊裝置11,係為了接收給自己的收訊訊框,而令自己的身為收訊機而發揮機能的各區塊之動作被開始。
然後,於步驟S61中,無線收訊處理部62,係偵測透過天線控制部60而從天線61所被供給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亦即收訊電場強度,獲得表示該收訊功率(訊號偵測位準)的收訊電場強度資訊。
此時,例如藉由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求出(所被偵測到)的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若是從偵測閾值控制部63所被供給之偵測閾值以上,則針對該收訊訊框而進行前文或中綴之偵測。此外,更詳細來說,即使針對收訊功率未滿偵測閾值的收訊訊框,也是會進行前文或中綴之偵測。
中綴偵測部64,係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偵測出位於中綴部分的所定之序列型樣,藉此而從收訊訊框偵測出中綴。
又,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適宜地使用從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資訊等,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偵測出位於前文部分的所定之序列型樣,藉此而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
此外,在偵測閾值控制部63中,根據所定之收訊電場強度位準,來設定BSS的前文偵測閾值,並且針對OBSS的前文偵測閾值係隨應於參照圖20所說明的應送訊之訊框的送訊功率,進行決定從OBSS_PDmax 到OBSS_PDmin 之斜率所相應之偵測閾值的處理。
例如偵測閾值控制部63,係根據從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被供給之BSS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之閾值,首先判定前文偵測,其後,判定為是來自OBSS之訊號的情況下,則隨應於應送訊之訊框之送訊功率,實施OBSS_PD的偵測閾值之判定。
此處,從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被供給之BSS或OBSS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係為步驟S61之處理中所求出的收訊電場強度資訊所表示的收訊功率。該收訊電場強度資訊所表示的收訊功率係為BSS之訊號的、還是OBSS之訊號的,係可根據從無線通訊控制部55所被供給的BSS Color資訊,而加以特定。
步驟S62中,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判定是否有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
於步驟S62中若判定為有偵測出前文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往步驟S63前進。
於步驟S63中,標頭資訊解析部65,係從所被偵測到的前文抽出標頭資訊等,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或收訊資料建構部66,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66前進。藉此,從收訊訊框之前文就會抽出PLCP標頭,亦即由L-SIG、RL-SIG、及HE-SIG-A所成之標頭資訊。
相對於此,於步驟S62中若判定為未偵測到前文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64中,中綴偵測部64係判定是否從收訊訊框偵測出中綴。
於步驟S64中若判定為有偵測出中綴的情況下,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65前進。
於步驟S65中,中綴偵測部64,係從已被偵測到的中綴中抽出各種之參數,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66前進。
亦即,中綴偵測部64,係從中綴抽出L-SIG或HE MID中所被儲存之各種之參數,並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或標頭資訊解析部65。
然後,中綴偵測部64中所得到的L-SIG或HE MID中所被儲存之各種之參數,係因應需要而透過標頭資訊解析部65也被供給至收訊資料建構部66。在中綴偵測部64中,例如作為L-SIG或HE MID中所被儲存之參數,會獲得BSS Color資訊等,因此,即使收訊訊框是在訊框中途被偵測時,仍可特定出該收訊訊框是否為BSS之訊號、還是OBSS之訊號,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此外,由於可從中綴的L-SIG或HE MID獲得高階空間再利用技術的相關參數等,因此即使從收訊訊框之中途開始接收時,仍可進行收訊訊框之解碼,亦即收訊資料之抽出。
又,一旦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或中綴,則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基於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等,根據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解析出MPDU資料中所被儲存之MAC標頭資訊。藉此,可以獲得例如圖7所示的MAC標頭資訊內的文字「Address」所代表的位址資訊,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可將所得到的位址資訊,透過網路管理部53而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
一旦步驟S63或步驟S65之處理被進行,則於步驟S66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已被接收之收訊訊框是否為自己的BSS之訊號。
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被供給了標頭資訊內的HE-SIG-A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的情況下,則在該BSS Color資訊是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1所屬之BSS的資訊時,判定為是自己的BSS之訊號。
又,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中綴偵測部64被供給了HE MID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的情況下,則在該BSS Color資訊是表示無線通訊裝置11所屬之BSS的資訊時,判定為是自己的BSS之訊號。
於步驟S66中若判定為是自己的BSS之訊號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67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已被接收之收訊訊框,是否為給自己收的資料(收訊訊框)。
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在透過網路管理部53而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位址資訊是表示自己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1的情況下,則判定為是給自己收的資料。
於步驟S67中若判定為是給自己收的資料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往步驟S68前進。
於步驟S68,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基於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等,從已被無線收訊處理部62所接收之收訊訊框抽出1個MPDU資料中所被儲存之收訊資料。亦即,以MPDU單位進行收訊資料的抽出。
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將已被抽出之收訊資料,供給至網路管理部53及收訊緩衝區67。收訊緩衝區67中所被保持的收訊資料,係透過介面51而被供給至機器控制部23。
於步驟S69中,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判定步驟S68之結果,MPDU資料亦即MPDU單位之收訊資料,是否正確地接收。
於步驟S69中若判定為MPDU資料是正確地接收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70中,收訊資料建構部66係建構(生成)表示MPDU資料已被正確接收之ACK資訊,透過網路管理部53而供給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一旦ACK資訊被生成,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1前進。
相對於此,於步驟S69中若判定為MPDU資料未被正確地接收的情況下,則步驟S70之處理係不被進行,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1前進。
一旦於步驟S69中若判定為MPDU資料未被正確地接收,或步驟S70之處理被進行,則其後,步驟S71之處理會被進行。
亦即,於步驟S71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或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標頭資訊等,來判定是否已經到達已被聚合之A-MPDU之末尾,亦即是否已經到達收訊訊框之末尾。
於步驟S71中,若判定為尚未到達A-MPDU之末尾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68,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71中若判定為已經到達了A-MPDU之末尾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72中,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發送ACK訊框。
亦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ACK資訊而控制標頭資訊生成部56,令其生成ACK訊框之前文,並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又,網路管理部53,係基於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ACK資訊,因應需要而控制送訊訊框建構部54,令其生成ACK訊框之MPDU資料,並供給至無線送訊處理部59。
無線送訊處理部59,係對由從標頭資訊生成部56所被供給之前文或從送訊訊框建構部54所被供給之MPDU資料所成之ACK訊框,進行往基頻訊號之轉換處理或調變處理等,將其結果所得之ACK訊框,供給至天線控制部60。
又,天線控制部60,係將從無線送訊處理部59所被供給之ACK訊框,從天線61予以輸出。此時,無線送訊處理部59及天線控制部60,係依照送訊功率控制部58之控制而動作,以使得ACK訊框是和例如圖21的步驟S16同樣地以所被設定之送訊功率而被發送。
例如,藉由無線送訊處理部59而被發送的ACK訊框中係含有,表示已被正確接收之MPDU資料的資訊。一旦如此發送了ACK訊框,則收訊處理係結束。
又,於步驟S67中若判定不是給自己收的資料的情況下,亦即收訊訊框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是表示自己的BSS的資訊,但收訊訊框並非給自己收的情況下,則處理前進至步驟S73。
於步驟S73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將自己的BSS的NAV資訊加以設定或更新。
亦即,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在並未保持著自己的BSS的NAV資訊的情況下,則和圖21的步驟S17中的情況同樣地生成自己的BSS的NAV資訊。
亦即,根據例如透過網路管理部53而從收訊資料建構部66所被供給之MPDU資料的MAC標頭資訊中所被儲存之Duration資訊、或從中綴偵測部64所被供給之HE MID內的Duration資訊、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所被供給之長度資訊等,生成BSS的NAV資訊。
又,在無線通訊控制部55已經保持有自己的BSS的NAV資訊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基於新被接收到的MPDU資料的MAC標頭資訊中所被儲存之Duration資訊等,來更新所保持的NAV資訊。
收訊訊框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係為表示自己的BSS的資訊,但收訊訊框並非給自己收的情況,該收訊訊框之收送訊所需之通訊係被進行直到MAC標頭資訊中所被儲存之Duration資訊所表示的時間為止。
如此一來,一旦自己的BSS的NAV資訊被生成或更新,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8前進。
又,於步驟S66中若判定為不是自己的BSS之訊號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74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已被接收之收訊訊框,是否為OBSS之訊號。
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標頭資訊解析部65被供給了標頭資訊內的HE-SIG-A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的情況下,則在該BSS Color資訊是表示並非無線通訊裝置11所屬之其他BSS亦即是OBSS的資訊時,判定為是OBSS之訊號。
又,例如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中綴偵測部64被供給了HE MID中所含之BSS Color資訊的情況下,則在該BSS Color資訊是表示並非無線通訊裝置11所屬之OBSS的資訊時,判定為是OBSS之訊號。
於步驟S74中若判定為是OBSS之訊號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75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將OBSS的NAV資訊予以設定或更新。
亦即,在步驟S75中,會進行和步驟S73相同之處理而將OBSS的NAV資訊予以生成或是更新。此外,OBSS的NAV資訊,係亦可每OBSS地被生成,也可在複數個OBSS之中,只將持續時間最長的OBSS的NAV資訊加以設定(生成)而管理。
與送訊處理時同樣地,於收訊處理時也偵測BSS或各OBSS,這些每一無線網路地管理NAV資訊,藉此,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可使用NAV資訊而個別地管理各無線網路之通訊狀況。
一旦OBSS的NAV資訊被設定或更新,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8前進。
另一方面,於步驟S74中若判定為並非OBSS之訊號的情況下,則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7前進。
又,於步驟S64中若判定為未偵測到中綴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往步驟S76前進。
於步驟S76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於無線收訊處理部62中所接收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是否大於已被偵測閾值控制部63所決定之偵測閾值。
於步驟S76中若判定為大於偵測閾值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77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視為載波偵測中之狀態,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8前進。
此情況下,雖然針對收訊訊框不會偵測前文也不會偵測中綴,但由於是偵測到收訊功率較大之訊號的狀態,因此被視為是載波偵測中之狀態,會繼續進行從收訊中的訊號(收訊訊框)偵測出前文或中綴的處理。此外,載波偵測中之狀態下,無線通訊裝置11係無法進行送訊訊框之送訊。
相對於此,於步驟S76中若判定為是偵測閾值以下的情況,則不視為載波偵測中,其後,處理係往步驟S78前進。
又,步驟S73之處理已被進行、或步驟S75之處理已被進行、或步驟S77之處理已被進行、或步驟S76中被判定為是偵測閾值以下的情況下,則步驟S78之處理會被進行。
亦即,於步驟S78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取得全NAV資訊。具體而言,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將步驟S73中所得之自己的BSS的NAV資訊、和步驟S75中所得之OBSS的NAV資訊予以讀出,而掌握這些NAV資訊所表示的BSS或OBSS之通訊狀況。
於步驟S79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從最後更新NAV資訊起,是否經過了所定時間。
於步驟S79中,若判定為尚未經過所定時間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61,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79中,若判定為已經經過了所定時間的情況,則於步驟S80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從自己的BSS的NAV資訊與OBSS的NAV資訊的各值,分別減算1。亦即NAV資訊之值係被減值。
於步驟S81中,無線通訊控制部55係判定所有的NAV資訊之值是否都是0。
於步驟S81中,若判定所有的NAV資訊之值並非都是0的情況下,則處理係回到步驟S61,重複進行上述的處理。
相對於此,於步驟S81中若判定為所有的NAV資訊之值都是0的情況下,則收訊處理係結束。
如以上所述,無線通訊裝置11,係從收訊訊框偵測出儲存有標頭資訊之一部分的中綴,從中綴抽出標頭資訊之一部分。藉此,可效率較佳地進行通訊。
〈電腦之構成例〉   順便一提,上述一連串處理,係可藉由硬體來執行,也可藉由軟體來執行。在以軟體來執行一連串之處理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係可安裝至電腦。此處,電腦係包含:被組裝在專用硬體中的電腦、或藉由安裝各種程式而可執行各種機能的例如通用之個人電腦等。
圖23係以程式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電腦的硬體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於電腦中,CPU501、ROM(Read Only Memory) 5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503,係藉由匯流排504而被彼此連接。
在匯流排504上係還連接有輸出入介面505。輸出入介面505上係連接有:輸入部506、輸出部507、記錄部508、通訊部509、及驅動機510。
輸入部506,係由鍵盤、滑鼠、麥克風、攝像元件等所成。輸出部507係由顯示器、揚聲器等所成。記錄部508,係由硬碟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所成。通訊部509係由網路介面等所成。驅動機510係驅動:磁碟、光碟、光磁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511。
在如以上構成的電腦中,藉由CPU501而例如將記錄部508中所被記錄的程式透過輸出入介面505及匯流排504,而載入至RAM503裡並加以執行,就可進行上述一連串處理。
電腦(CPU501)所執行的程式,係可記錄在例如封裝媒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511中而提供。又,程式係可透過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數位衛星播送這類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媒體而提供。
在電腦中,程式係藉由將可移除式記錄媒體511裝著至驅動機510,就可透過輸出入介面505,安裝至記錄部508。又,程式係可透過有線或無線之傳輸媒體,以通訊部509接收之,安裝至記錄部508。除此以外,程式係可事前安裝在ROM502或記錄部508中。
此外,電腦所執行的程式,係可為依照本說明書所說明之順序而在時間序列上進行處理的程式,也可平行地,或呼叫進行時等必要之時序上進行處理的程式。
又,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例如,本技術係亦可將1個機能透過網路而分擔給複數台裝置,採取共通進行處理的雲端運算之構成。
又,上述的流程圖中所說明的各步驟,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亦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執行。
甚至,若1個步驟中含有複數處理的情況下,該1個步驟中所含之複數處理,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也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執行。
甚至,本技術係亦可採取以下構成。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前文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   中綴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   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2)   如(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被包含在前記前文中且為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之至少一部分的欄位。 (3)   如(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係為訓練之欄位。 (4)   如(2)或(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相同的配置。 (5)   如(2)或(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不同的配置。 (6)   如(1)乃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生成部,係將從構成互異的複數個前記中綴之中所選擇出來的1個構成之前記中綴,予以生成。 (7)   如(1)乃至(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係每隔前記送訊訊框中所含之資料單元之間隔而被配置。 (8)   如(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資料單元為可變長度的情況下,在前記送訊訊框中的前記資料單元的緊鄰前方,配置有表示該前記資料單元之資訊長度的定界符資訊。 (9)   如(1)乃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高階空間再利用所需之資訊、用來特定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前記送訊訊框之編碼方案資訊、及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之至少任意1者。 (10)   如(1)乃至(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   無線收訊處理部,係偵測已被接收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和   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功率而控制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11)   如(1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送訊訊框的前記中綴裡所含之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和前記收訊功率,而控制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12)   如(10)或(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在前記收訊訊框是與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不同的其他無線網路之訊號,且前記收訊功率為所定值以下的情況下,以已被前記送訊功率控制部所決定之前記送訊功率來發送前記送訊訊框。 (13)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   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14)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包含以下步驟之處理:   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   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15)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收訊處理部,係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   中綴偵測部,係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16)   如(1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被包含在前記前文中且為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之至少一部分的欄位。 (17)   如(1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係為訓練之欄位。 (18)   如(16)或(1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相同的配置。 (19)   如(16)或(1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不同的配置。 (20)   如(15)乃至(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係每隔前記收訊訊框中所含之資料單元之間隔而被配置。 (21)   如(2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資料單元為可變長度的情況下,在前記收訊訊框中的前記資料單元的緊鄰前方,配置有表示該前記資料單元之資訊長度的定界符資訊。 (22)   如(15)乃至(2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高階空間再利用所需之資訊、用來特定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來源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前記收訊訊框之編碼方案資訊、及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之至少任意1者。 (23)   如(15)乃至(2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收訊處理部,係偵測前記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   還具備: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功率,來控制今後所要發送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24)   如(2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送訊訊框的前記中綴裡所含之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和前記收訊功率,而控制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25)   如(15)乃至(2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無線通訊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訊框的前記中綴裡所含之,用來特定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來源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和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而個別地管理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之通訊狀況、及與前記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不同的其他無線網路之通訊狀況。 (2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27)   一種程式,係令電腦執行包含以下步驟之處理:   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28)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為具有:發送送訊訊框的第1無線通訊裝置、和接收前記送訊訊框的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   前記第1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前文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   中綴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   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前記第2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收訊處理部,係接收前記送訊訊框;和   中綴偵測部,係從前記送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11‧‧‧無線通訊裝置
21‧‧‧網際網路連接模組
22‧‧‧資訊輸入模組
23‧‧‧機器控制部
24‧‧‧資訊輸出模組
25‧‧‧無線通訊模組
51‧‧‧介面
52‧‧‧送訊緩衝區
53‧‧‧網路管理部
54‧‧‧送訊訊框建構部
55‧‧‧無線通訊控制部
56‧‧‧標頭資訊生成部
57‧‧‧中綴生成部
58‧‧‧送訊功率控制部
59‧‧‧無線送訊處理部
60‧‧‧天線控制部
61‧‧‧天線
62‧‧‧無線收訊處理部
63‧‧‧偵測閾值控制部
64‧‧‧中綴偵測部
65‧‧‧標頭資訊解析部
66‧‧‧收訊資料建構部
67‧‧‧收訊緩衝區
501‧‧‧CPU
502‧‧‧ROM
503‧‧‧RAM
504‧‧‧匯流排
505‧‧‧輸出入介面
506‧‧‧輸入部
507‧‧‧輸出部
508‧‧‧記錄部
509‧‧‧通訊部
510‧‧‧驅動器
511‧‧‧可移除式記錄媒體
[圖1] 無線網路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 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3] 無線通訊模組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4] 一般的訊框格式的圖示。   [圖5] L-SIG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6] HE-SIG-A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7] 進行過訊框聚合的送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8] 已插入中綴的送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9] 已插入中綴的送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0] 適用了本技術的送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1] 適用了本技術的送訊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2] 中綴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3] 中綴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4] 中綴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5] HE MID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6] 一般的載波偵測的說明圖。   [圖17] 本技術中的載波偵測的說明圖。   [圖18] 一般的高階空間再利用所致之通訊的說明圖。   [圖19] 本技術的高階空間再利用所致之通訊的說明圖。   [圖20] 收訊功率與送訊功率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21] 說明送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22] 說明收訊處理的流程圖。   [圖23] 電腦之構成例的圖示。

Claims (20)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前文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   中綴生成部,係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   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被包含在前記前文中且為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之至少一部分的訓練之欄位。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相同的配置。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不同的配置。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係每隔前記送訊訊框中所含之資料單元之間隔而被配置。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資料單元為可變長度的情況下,在前記送訊訊框中的前記資料單元的緊鄰前方,配置有表示該前記資料單元之資訊長度的定界符資訊。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高階空間再利用所需之資訊、用來特定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前記送訊訊框之編碼方案資訊、及表示前記送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之至少任意1者。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還具備:   無線收訊處理部,係偵測已被接收之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和   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功率而控制前記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送訊處理部,係在前記收訊訊框是與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不同的其他無線網路之訊號,且前記收訊功率為所定值以下的情況下,以已被前記送訊功率控制部所決定之前記送訊功率來發送前記送訊訊框。
  10.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生成被配置在送訊訊框之開頭且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   生成被配置在前記送訊訊框之中途且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將含有前記前文及前記中綴的前記送訊訊框,予以發送。
  1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收訊處理部,係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和   中綴偵測部,係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被包含在前記前文中且為前記標頭資訊以外之欄位之至少一部分的訓練之欄位。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相同的配置。
  14.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及前記前文中所共通含有之欄位於前記中綴內之配置和於前記前文內之配置,係為不同的配置。
  15.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係每隔前記收訊訊框中所含之資料單元之間隔而被配置。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資料單元為可變長度的情況下,在前記收訊訊框中的前記資料單元的緊鄰前方,配置有表示該前記資料單元之資訊長度的定界符資訊。
  17.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中綴裡係含有: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功率的資訊、高階空間再利用所需之資訊、用來特定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來源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前記收訊訊框之編碼方案資訊、及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之至少任意1者。
  18.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收訊處理部,係偵測前記收訊訊框之收訊功率;   還具備:送訊功率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功率,來控制今後所要發送的送訊訊框之送訊功率。
  19.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無線通訊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收訊訊框的前記中綴裡所含之,用來特定前記收訊訊框之送訊來源所屬之無線網路的資訊、和表示前記收訊訊框之持續時間的資訊,而個別地管理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之通訊狀況、及與前記自己所屬之無線網路不同的其他無線網路之通訊狀況。
  20.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以下步驟:   接收收訊訊框,其中含有:被配置在開頭部分並含有標頭資訊的前文、和被配置在訊框中途並含有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的中綴;   從前記收訊訊框偵測出前記中綴,並將前記中綴裡所含之前記標頭資訊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予以抽出。
TW107121789A 2017-07-06 2018-06-26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TWI755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2694 2017-07-06
JP2017132694 2017-07-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7695A true TW201907695A (zh) 2019-02-16
TWI755551B TWI755551B (zh) 2022-02-21

Family

ID=64950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1789A TWI755551B (zh) 2017-07-06 2018-06-26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11375400B2 (zh)
EP (2) EP4325786A3 (zh)
JP (2) JP7147758B2 (zh)
CN (1) CN110892750B (zh)
ES (1) ES2969685T3 (zh)
MX (1) MX2019015460A (zh)
RU (1) RU2763967C2 (zh)
TW (1) TWI755551B (zh)
WO (1) WO2019009099A1 (zh)
ZA (1) ZA2019079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69685T3 (es) * 2017-07-06 2024-05-22 Sony Group Corp Dispositivo y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JP7079148B2 (ja) * 2017-09-06 2022-06-01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US10841760B2 (en) * 2018-05-09 2020-11-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vehicle-to-everything (NGV) devices in mobility scenarios
US11736245B2 (en) * 2019-01-04 2023-08-22 Mediatek Inc. Enhanced spatial reuse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11902864B2 (en) * 2019-02-01 2024-02-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packe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166375A1 (ja) * 2019-02-15 2020-08-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7308623B2 (ja) * 2019-02-28 2023-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50809B (zh) * 2019-08-06 2023-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知方法和通信装置
JPWO2021140960A1 (zh) * 2020-01-10 2021-07-15
TW202220402A (zh) * 2020-10-23 2022-05-16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51922A1 (en) * 2004-05-13 2007-02-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ultiple receiver aggregation (mra) with different data rates for ieee 802.11n
JP4419731B2 (ja) 2004-07-14 2010-0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RU2479928C2 (ru) * 2008-11-27 2013-04-20 Эл 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9077594B2 (en) * 2009-07-23 2015-07-07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oexistence of a normal-rate physical layer and a low-rate physical lay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837524B2 (en) * 2011-08-29 2014-09-16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oexistence of a normal-rate physical layer and a low-rate physical lay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462863B1 (en) * 2009-07-23 2013-06-1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idamble for WLAN PHY frames
US9872261B2 (en) * 2009-12-07 2018-0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synchronization shift comm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n TD-SCDMA uplink synchronization
CN103597883B (zh) 2011-04-18 2017-12-26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消耗
JP5907496B2 (ja) 2011-06-08 2016-04-26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低データレートのwlanのための効率的な送信
CN103220077A (zh) 2012-01-21 2013-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20130279379A1 (en) 2012-04-24 2013-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long data units
CN105940727B (zh) * 2014-02-04 2019-11-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wlan中基于功率节省模式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KR102451044B1 (ko) * 2014-10-01 2022-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160058697A (ko) 2014-11-17 2016-05-25 뉴라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US20160197755A1 (en) * 2015-01-07 2016-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ferral Information in Postambles and Midambles
US10021695B2 (en) * 2015-04-14 2018-07-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frames
US9980233B2 (en) 2015-12-17 2018-05-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ES2969685T3 (es) * 2017-07-06 2024-05-22 Sony Group Corp Dispositivo y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WO2019155907A1 (ja) * 2018-02-09 2019-08-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9099A1 (ja) 2019-01-10
EP3651493B1 (en) 2023-11-15
RU2019143111A (ru) 2021-06-23
EP3651493A1 (en) 2020-05-13
ES2969685T3 (es) 2024-05-22
JP2022173324A (ja) 2022-11-18
CN110892750A (zh) 2020-03-17
EP3651493A4 (en) 2020-06-17
JP7147758B2 (ja) 2022-10-05
EP4325786A3 (en) 2024-05-15
EP4325786A2 (en) 2024-02-21
RU2763967C2 (ru) 2022-01-12
RU2019143111A3 (zh) 2021-09-14
JP7371740B2 (ja) 2023-10-31
ZA201907956B (en) 2020-10-28
JPWO2019009099A1 (ja) 2020-04-30
TWI755551B (zh) 2022-02-21
US20200178120A1 (en) 2020-06-04
US11375400B2 (en) 2022-06-28
US20220312265A1 (en) 2022-09-29
CN110892750B (zh) 2023-11-28
MX2019015460A (es) 2020-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551B (zh)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KR102011051B1 (ko) 무선랜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548156B2 (en) Resource ind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KR102075455B1 (ko) Agc, 타이밍, 및 채널 추정을 용이하게 하기 위한 필드들을 갖는 단일 채널, 본딩된 채널 및 mimo ofdm 프레임들을 송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TWI753201B (zh)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以及程式
EP2515452A2 (en) Method for sending/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re is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with various terminals
US20170207905A1 (en) Fly feedback
JP2018527833A (ja) サブキャリアの再チャネル化
KR20110125663A (ko) 스케일러블 헤더 확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