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2887A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2887A
TW201842887A TW107113153A TW107113153A TW201842887A TW 201842887 A TW201842887 A TW 201842887A TW 107113153 A TW107113153 A TW 107113153A TW 107113153 A TW107113153 A TW 107113153A TW 201842887 A TW201842887 A TW 2018428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esin material
nonwoven fabric
warming device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2978B (zh
Inventor
石川修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2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2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9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6Device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such points within cell-life lim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4Devices for pressing such points, e.g. Shiatsu or Acu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98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ways of manufacturing he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for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25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 A61F2007/0226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adhesive, self-stick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61F2007/036Fuels
    • A61F2007/038Carbon or charcoal, e.g. act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2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heated or cooled
    • A61H2201/0221Mechanism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A61H2201/0278Mechanism for heating or cooling by chemical rea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溫熱器具具備:片材(10),其具有向一面(10a)側凸起之突起部(12);及發熱材(30),其配置於片材(10)之另一面(10b)側;且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15)而構成,不織布片材(15)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片狀之溫熱器具。該溫熱器具係藉由抄紙而成形之片狀之器具,以整個面進行發熱之方式構成,且具有向單面側凸出之複數個突起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111180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 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 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關於可藉由具有突起部之溫熱器具更充分地按壓人體等生物體之皮膚,存在需求。然而,就專利文獻1之溫熱器具而言,於實現此種要求之方面仍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藉由突起部而更充分地按壓人體等生物體之皮膚之構造之溫熱器具。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同樣之構成要素附上相同之符號,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至圖4中之任一者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具備:片材10,其具有向一面10a(圖3、圖4)側凸出之突起部12;及發熱材30(圖3、圖4),其配置於片材10之另一面10b(圖3、圖4)側。 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15(圖4)而構成。 不織布片材15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因此,不織布片材15係於第1吸熱波峰與第2吸熱波峰之中間之成形溫度下成形而形成突起部12,藉此,可充分地確保突起部12之剛性,可藉由突起部12而充分地按壓人體等之皮膚。 再者,不織布片材15之第2吸熱波峰只要高於第1吸熱波峰之溫度,則亦可為180℃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如下所述,一面維持具有透氣性之網眼構造一面成形不織布片材,藉此形成立體之突起部12。 作為其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1)使具有如追隨於成形加工之柔軟性之網眼構造變形為目標之形狀,且維持該狀態(形狀);(2)使網眼構造一面彈性地伸縮一面變形,且維持該狀態。 於(1)之方法中,成形具有如可容許突起部12變形為目標形狀之柔軟性之不織布,於該狀態下,局部地使纖維(下述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彼此黏結(藉由下述第2樹脂材料之黏結部而黏結),並使形狀維持。為此,使用包含兩種以上之樹脂之不織布,於如低熔點側之1種以上之樹脂可與其他樹脂黏結之溫度以上加以成形。 於該成形時,高熔點側之樹脂纖維(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不熔解而一面維持構造一面變形,具有低於成形溫度之熔點之樹脂將纖維彼此黏結,且維持變形後之形狀。 (1)之方法中之供於成形加工之不織布片材(混棉、芯鞘等)具有可變形之構造,且具有作為各樹脂之熔點之兩個以上之吸熱波峰。於(1)之方法中,藉由於該等吸熱波峰中在溫度軸上處於兩端之波峰之間之溫度下加以成形,可形成突起部12。 於(2)之方法中,於包含熱塑性樹脂之不織布纖維可不熔融而變形之溫度狀態下,使該不織布纖維變形、冷卻,藉此,可維持其變形後之形狀。即,於(2)之方法中,較佳為不破壞不織布之構造(未經膜化)而於不織布可變形之溫度區域中加以成形。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 如此,由於片材10具有不織布片材15,故而可充分地確保片材10之剛性、進而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剛性,該不織布片材15包含: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由此,可利用突起部12充分地按壓人體等生物體之皮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吸熱波峰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又,不織布片材15之第2吸熱波峰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 再者,片材10及不織布片材15亦可進而包含第2黏結部,該第2黏結部係由具有較第1樹脂材料熔點低且較第2樹脂材料熔點高之熔點的至少1種以上之樹脂材料構成,且將熔點較該樹脂材料高之樹脂材料(於伴隨突起部12之成形之不織布之加工時未熔解之樹脂群(至少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彼此黏結。 藉由以突起部12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人體等生物體,可一面藉由突起部12按壓生物體之皮膚,一面藉由發熱材30之熱將生物體之表層溫熱。 藉此,例如,藉由對皮膚之下層之筋膜為止賦予利用突起部12之按壓及利用發熱材30之溫熱之刺激,可如針灸般,藉由按壓及溫熱而對經絡或經穴進行刺激。再者,溫熱器具100於使用前之狀態下,被密閉收容於未圖示之包裝材料內。當將包裝材料開封,並自包裝材料取出溫熱器具100時,外部大氣中所包含之氧被供給至發熱材30,藉此,該發熱材30會發熱。 片材10例如具備:平坦之片狀之基部11;及突起部12,其以基部11為基準向片材10之一面10a側凸狀彎曲且另一面10b側成為空腔13。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熱材30例如被填充於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空腔13。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發熱材30亦可不填充於空腔13。 溫熱器具100具備本體部50,該本體部50被貼於生物體之皮膚中欲賦予溫熱之部位。 本體部50例如具備以下構件而構成,即:片材10;發熱材30,其被填充於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空腔13內;第2片材20(圖3),其相對於片材10積層於另一面10b側;及吸水片材40(圖3),其積層於第2片材20與基部11之間。再者,根據發熱材30之組成等,溫熱器具100亦可不具備吸水片材40。 於以下之說明中,存在如下情況,即:對於本體部50,將突起部12之突出方向(圖3中之下方)稱為前表面側,且將與突起部12之突出方向相反之方向(圖3中之上方)稱為後表面側。 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如圖2所示,可設為4個角部分別被製成倒角形狀之矩形(例如正方形)。但,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亦可為除矩形以外之多邊形、圓形及橢圓形等其他形狀。 片材10構成本體部50之前表面側之外表面。例如,於片材10(尤其是突起部12)與生物體之皮膚直接接觸之狀態下使用溫熱器具10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10包含1層不織布片材15(圖4)。 又,第2片材20構成本體部50之後表面側之外表面。 片材10與第2片材20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平面形狀,並且呈相互之外形線一致之狀態重疊,且相互之周緣部彼此接合。 藉此,於片材10之基部11與第2片材20之間保持吸水片材4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內周面與吸水片材40之間保持發熱材30。 發熱材30例如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藉由對發熱材30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供給氧,發熱材30發熱。 又,發熱材30亦可為含有鐵及碳成分者。 此處所言之鐵既可為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不同。此處所言之鐵為可氧化性鐵。 又,此處所言之碳成分亦可為上述保濕劑之至少一部分,發熱材30亦可於上述保濕劑之外另行包含碳成分。 於本體部50中,亦可為除於與片材10之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填充有發熱材30以外,於與基部11對應之部位亦在片材10與第2片材20之間填充有發熱材30。但,於此情形時,亦較佳為與片材10之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之發熱材30之厚度大於與基部11對應之部位之發熱材30之厚度,藉由如此,可將生物體之皮膚中與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局部充分地溫熱。 更佳為,於與片材10之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局部地填充有發熱材30,於與基部11對應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不存在發熱材3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片材10中在與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填充有發熱材30,與此相對,於與基部11對應之部位實質上不存在發熱材30。 發熱材30較佳為於空腔13內至少填充於與突起部12之前端部對應之部位。藉此,可藉由突起部12之前端部將生物體之皮膚溫熱。 例如,較佳為於空腔13之高度方向上,於自圖4中之下端側起50%以上之區域(與圖4中高度尺寸H2所示之範圍之下半部分對應之區域)填充有發熱材30。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熱材30例如被填充於空腔13之高度方向上之70%以上之區域。即,如圖4所示,相對於空腔13之高度尺寸H2,於空腔13內填充有發熱材30之區域之高度尺寸成為0.7H2以上。 藉此,可將突起部12更充分地進行加熱,且可藉由突起部12將生物體之皮膚充分地溫熱。 發熱材30進而較佳為例如被填充於空腔13之高度方向上之90%以上之區域。即,於空腔13內填充有發熱材30之區域之高度尺寸進而較佳為成為0.9H2以上。 如此,空腔13之高度方向上之發熱材30之填充率較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片材10之基部11之後表面(圖4中之上表面)與發熱材30之後表面(圖4中之上表面)相互成為同一平面。 此處,對空腔13之高度方向上之發熱材30之填充率的測定方法進行說明。 作為測定器,使用可測定高低差之雷射顯微鏡或雷射移位計。作為雷射移位計,可使用一維之光點型、二維雷射移位計及三維雷射移位計等。根據突起部12之形狀及高度尺寸,基於所要求之測定距離及雷射光之光點距離而選擇適當之雷射移位計。例如,可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感測器頭;IL-300(測定距離160 mm~450 mm,光點直徑f 500 μm)。 為了進行測定,以不使發熱材30發熱之方式,於氮氣氛圍中,自溫熱器具100取出本體部50,且自片材10去除第2片材20及吸水片材40,使空腔13內之發熱材30之突起部12之基端側之面(圖4中之發熱材30之上表面)露出。 利用測定器之測定係以對片材10垂直地照射雷射光之方式進行。於該測定中,對發熱材30之突起部12之基端側之面(圖4中之發熱材30之上表面)與片材10之另一面10b之高低差進行測定。此時,以雷射光通過發熱材30之突起部12之基端側之面的中心之方式,使雷射光於該面之直徑方向(亦與突起部12之直徑方向一致)上進行掃描,而求出高低差之最大值。此時,掃描距離係設定為較突起部12之直徑長之距離。 發熱材30之高度尺寸係設為藉由自圖4所示之高度尺寸H2減去藉由測定而求出之高低差之最大值所得之值。 此處,於突起部12之內周面之形狀與突起部12之外周面之形狀(空腔13之外周面之形狀)實質上相等之情形時,作為高度尺寸H2,為方便起見,可使用圖4所示之高度尺寸H1。 即,發熱材30之高度尺寸係設為藉由自高度尺寸H1減去藉由測定而求出之高低差之最大值所得之值。 因此,以如下方式測定高度尺寸H1。即,將片材10之正背以與上述高低差之測定時反轉之方式配置,以通過突起部12之頂點之方式求出使雷射光進行掃描時之高低差之最大值。此時,使雷射光於突起部12之直徑方向上進行掃描,掃描距離係設定為較突起部12之直徑長之距離。 另一方面,於突起部12之內周面之形狀與突起部12之外周面之形狀(空腔13之外周面之形狀)不同之情形時,例如,於空腔13之外周面為錐台狀之情形時,於氮氣氛圍中,將進入至空腔13中之發熱材30去除。此時,使用刷毛等,一面注意不使空腔13之形狀發生變化一面去除發熱材30。而且,與上述高低差之最大值之測定同樣地,藉由使雷射光進行掃描而測定空腔13之高度尺寸(高度尺寸H2)。 突起部1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成為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細之形狀。但,突起部12之前端部較佳為成為帶有弧度之形狀。 突起部12之形狀例如可設為圓錐狀、橢圓錐狀或長圓錐狀等錐狀、或者圓錐台狀、橢圓錐台狀或長圓錐台狀等錐台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12之形狀形成為圓錐狀。 突起部12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成為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細之形狀。但,突起部12之前端部較佳為成為帶有弧度之形狀。 突起部12之形狀例如可設為圓錐狀、橢圓錐狀或長圓錐狀等錐狀、或者圓錐台狀、橢圓錐台狀或長圓錐台狀等錐台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12之形狀形成為圓錐狀。 突起部12之高度尺寸H1(圖4)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1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且8 mm以下。 由於突起部12之高度尺寸H1為2 mm以上且15 mm以下,故而可藉由突起部12充分且適度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突起部12之直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更佳為5 mm以上且20 mm以下。由於突起部12之直徑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故而可藉由突起部12充分且適度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突起部12之傾斜角度α(圖4)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30度以上,更佳為45度以上。由於突起部12之傾斜角度α為30度以上,故而可藉由突起部12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又,突起部12之傾斜角度α較佳為8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0度以下,且進一步較佳為65度以下。由於突起部12之傾斜角度α為80度以下,故而可使突起部12相對於生物體之皮膚之陷入情狀為適度之範圍。 再者,如上所述,突起部12之前端部較佳為帶有弧度之形狀。而且,突起部12之前端部之曲率半徑較佳為0.5 mm以上且3.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8 mm以上且1.5 mm以下。 此處,例如若為人體之肩部之部分,則筋膜位於距離皮膚之表面約6 mm之深度,較佳為以按壓作用及加溫作用到達該深度之方式,設定突起部12之形狀及發熱材30之發熱性能。又,關於發熱材30之發熱性能,例如較佳為以皮膚之表面之溫度成為37℃以上且44℃以下之方式進行設定,進而較佳為以成為38℃以上且42℃以下之方式進行設定。 複數個突起部12之配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鋸齒格子狀、正方格子狀等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如圖2所示,片材10具有呈鋸齒格子狀配置之5個突起部12。更詳細而言,於片材10之中央部配置1個突起部12,於該突起部12之周圍配置剩餘之4個突起部12。該等4個突起部12分別配置於片材10之4個角部。 相鄰之突起部12之中心間距離L(圖2)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突起部12之高度尺寸H1(圖4)以上,進而較佳為高度尺寸H1之1.5倍以上。藉由如此,可藉由各突起部12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此處,當於在突起部12內未填充有發熱材30之片材10之狀態下,於片材10之面垂直方向上按壓突起部12時,較佳為以對於每個突起部12而言,於1 N之力下突起部12實質上未塑性變形而產生彈性變形之範圍內之突起部12之變形,於25 N之力下突起部12產生塑性變形之方式,設定突起部12之耐負荷性,進而較佳為以對於每個突起部12而言,於5 N之力下突起部12實質上未塑性變形而產生彈性變形之範圍內之突起部12之變形,於18 N之力下突起部12產生塑性變形之方式,設定突起部12之耐負荷性。 藉由如此,可藉由突起部12而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並且可使突起部12相對於生物體之皮膚之陷入情狀為適度之範圍。 此處,所謂片材10之面垂直方向係片材10之法線方向(相對於片材10之一面10a正交之方向)。 又,於將在突起部12內填充有發熱材30之本體部50之突起部12在片材10之面垂直方向上進行按壓時,較佳為以對於每個突起部12而言,於3 N之力下突起部12實質上未塑性變形而產生彈性變形之範圍內之突起部12之變形的方式,設定本體部50中與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之耐負荷性,進而較佳為以於5 N之力下突起部12亦實質上未塑性變形而產生彈性變形之範圍內之突起部12之變形之方式,設定本體部50中與突起部12對應之部位之耐負荷性。 藉由如此,可藉由突起部12而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並且可使突起部12相對於生物體之皮膚之陷入情狀為適度之範圍。 構成本體部50之前後之外表面之片材10與第2片材20中之至少一者具有透氣性。藉此,可通過片材10或第2片材20之至少一者對發熱材30供給氧,而使該發熱材30發熱。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片材10具有透氣性。 即,如上所述,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故而不僅可充分地確保該片材10之剛性、進而突起部12之剛性,片材10亦具有透氣性。 因此,可經由片材10對發熱材30供給氧,並且例如可經由片材10釋出水蒸氣。 更詳細而言,片材10於突起部12亦具有透氣性,可經由突起部12對發熱材30供給氧,並且可經由突起部12釋出水蒸氣。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片材10之透氣性高於第2片材20之透氣性。 即,溫熱器具100具備相對於片材10積層於另一面10b側之第2片材20,且片材10之透氣性高於第2片材20之透氣性。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片材20係例如實質上不使空氣通過之非透氣性之片材。 此處,片材10之透氣度較佳為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3秒/100 ml以上。又,較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 又,不織布片材15之透氣度較佳為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3秒/100 ml以上。又,較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 又,第2片材20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8000秒/100 ml以上。 透氣度係根據JIS P8117進行測定所得之值,且以於固定之壓力下100 ml之空氣通過6.45 cm2 之面積之時間定義。透氣度可利用王研式透氣度計或者依據其之測定器進行測定。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具有透氣性係設為透氣度為190000秒/100 ml以下,較佳為設為透氣度為100000秒/100 ml以下。又,所謂為非透氣性係設為透氣度超過190000秒/100 ml。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 藉此,可使片材10之剛性為(不過硬)適度之範圍。又,可容易地確保片材10之透氣性。 上述吸水片材40相對於基部11積層於片材10之另一面10b側。 即,溫熱器具100具備相對於片材10之基部11積層於另一面10b側之吸水片材40(圖3)。 由於溫熱器具100具備吸水片材40,故而可利用吸水片材40將發熱材30中之剩餘之水吸收。由此,當將溫熱器具100自包裝材料取出時,可使發熱材30迅速地發熱。 作為吸水片材40,例如可使用包含吸水性聚合物、嫘縈不織布、纖維素不織布或紙等之片材。 其中,吸水片材40較佳為包含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此種吸水片材40亦可為藉由使吸水性聚合物成形為片狀而獲得者。 吸水片材40較佳為至少覆蓋各突起部12之後表面側。於此情形時,吸水片材40覆蓋填充於各突起部12內之發熱材30之填充區域之後表面側。由此,可藉由吸水片材40而較佳地吸收填充於各突起部12內之發熱材30中之水分。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溫熱器具100亦可代替吸水片材40,而具有非連續地配置(呈非片狀之形狀配置)之吸水性聚合物。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熱材30較佳為實質上不含有吸水性聚合物,藉由如此,可充分地確保發熱材30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故而可充分地確保發熱材30之發熱量及發熱之持續時間。 溫熱器具100具備貼合部60,該貼合部60係用以於突起部12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 貼合部60例如具備分別朝一方向(圖2中之左右方向)形成為略微長條之帶狀之一對貼合帶部61而構成。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為矩形。例如,沿著本體部50之相互對向之一對緣邊之各者,固定有各貼合帶部61之長度方向上之一端部即基端部66。 貼合帶部61具備片狀之貼合部構成片材63、及形成於貼合部構成片材63之前端側之部分之一面的黏著層64而構成。 黏著層64形成於在貼合部構成片材63中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時成為皮膚側之面。 如此,貼合部60係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例如於貼合部構成片材63中形成有黏著層64之部分)而構成。 因此,藉由於對貼合部60賦予張力之狀態下將黏著片材部黏著固定於皮膚,如圖6所示,可使突起部12壓接於皮膚91,而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 於生物體貼合溫熱器具100之部位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於肩部或脊背等軀幹部、手腕等臂部、腳掌等腳部、眼睛周圍等頭部貼合溫熱器具100。 再者,於溫熱器具100之使用前之狀態下,於各貼合帶部61貼附有覆蓋黏著層64之剝離紙65。 於使用溫熱器具100時,自各貼合帶部61將剝離紙65剝離,將各貼合帶部61之黏著層64貼附於皮膚91,藉此,可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貼合部構成片材63包含可於該貼合部構成片材63之長度方向上伸縮之材料。即,各貼合部構成片材63可於圖2中之箭頭B方向上伸縮。 如此,貼合部60包含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貼合部構成片材63之整體成為伸縮片材部。 於將貼合帶部61在該貼合帶部61之長度方向上拉伸之狀態下,將貼合帶部61之前端部之黏著層64貼附於皮膚91,藉此,可利用更充分之壓接力使突起部12壓接於皮膚91。 以下,對溫熱器具100之各部分之材料及特性之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作為發熱材30中之可氧化性金屬,可使用通常被用作此種發熱材之材料之可氧化性金屬。作為該可氧化性金屬,就操作性、成形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粉體或纖維狀之形態者。 作為具有粉體之形態之可氧化性金屬,例如可列舉鐵粉、鋁粉、鋅粉、錳粉、鎂粉及鈣粉等,該等之中,就操作性及製造成本等方面而言較佳地使用鐵粉。 作為具有粉體之形態之可氧化性金屬,就反應之控制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粒徑(以下,於稱作粒徑時係指粉體之形態下之最大長度、或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所測定之平均粒徑)為0.1 μm以上且300 μm以下者,更佳為使用含有50質量%以上之粒徑為0.1 μm以上且150 μm以下者。 又,作為具有纖維狀之形態之可氧化性金屬,可列舉鋼纖維、鋁纖維及鎂纖維等。該等之中,就操作性及製造成本等方面而言較佳地使用鋼纖維及鋁纖維等。就發熱性能等方面而言,具有纖維狀之形態之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使用纖維長度為0.1 mm以上且50 mm以下,粗度為1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者。 發熱材30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30質量%以上,可使填充有發熱材30之突起部12之發熱溫度充分地上升至人利用指尖等觸摸後感到熱之程度以上,故較佳。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80質量%以下,發熱材30之透氣性變得充分,其結果,至發熱材30之中心部為止充分地發生反應,而可使發熱材30之發熱溫度充分地上升。又,除可使發熱材30之發熱時間變得充分長以外,亦可使藉由保濕劑所進行之水分供給充分。 此處,發熱材30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可利用依據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P8128之灰分試驗進行測定,或者,於可氧化性金屬為鐵之情形時,可利用當施加外部磁場時會產生磁化之性質,藉由振動試樣型磁化測定試驗等進行測定。 作為發熱材30中之保濕劑,可使用通常被用作此種發熱材之材料之保濕劑。該保濕劑作為水分保持劑而發揮作用。又,該保濕劑亦可亦具有作為供給劑之功能,該供給劑係保持供給至可氧化性金屬之氧並將該氧供給至可氧化性金屬。 作為該保濕劑,例如較佳地使用無機材料者。 作為該保濕劑,例如較佳地使用多孔質材料。 作為保濕劑,例如可列舉活性碳(椰子殼碳、木炭粉、瀝青炭(bituminous coal)、泥炭、褐炭(lignite))、碳黑、乙炔黑、石墨、沸石、波來鐵、蛭石、二氧化矽、鈣霞石(cancrinite)及螢石等,該等之中,就具有保水能力、氧供給能力及觸媒能力之方面而言,較佳地使用活性碳。 作為該保濕劑,就可形成與可氧化性金屬之有效之接觸狀態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粒徑為0.1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之粉體狀者,更佳為使用含有50質量%以上之粒徑為0.1 μm以上且200 μm之粉體狀者。 作為該保濕劑,亦可使用除如上所述之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亦可使用活性碳纖維等纖維狀之形態者。 發熱材30中之保濕劑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1質量%以上,可於發熱材30中充分地蓄積使反應持續至可氧化性金屬藉由氧化反應而溫度上升至人體溫度以上之程度所需之水分。又,由於充分地確保發熱材30之透氣性,故而可充分地進行對發熱材30之氧供給,而可使發熱材30之發熱效率變得良好。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50質量%以下,可抑制發熱材30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故而發熱溫度上升變大,可獲得人能夠感受到溫熱之溫度上升。 發熱材30亦可含有電解質。 作為該電解質,可使用通常被用作此種發熱材之材料之電解質。 作為該電解質,例如可列舉鹼金屬、鹼土類金屬或重金屬之氯化物或氫氧化物等。而且,該等之中,就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地使用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及氯化鐵(第1、第2)等各種氯化物。該等電解質亦可單獨使用或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 發熱材30中之電解質之含量以發熱材30中之水質量比計,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24質量%以下,更佳為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0.5質量%以上,可使發熱材30之氧化反應充分地進行,且為了確保發熱功能所需之電解質,亦可抑制發熱材30之水分之比率,其結果,可充分地確保發熱溫度上升。 藉由將該含量設為24質量%以下,可使發熱材30之透氣性變得良好,又,為了確保發熱功能所需之電解質,可將發熱材30中之水分比率保持為某種程度之大小,可對可氧化性金屬等供給充分之水,從而使發熱性能優異,且可於發熱材30中均勻地調配電解質,故而較佳。 又,亦可於發熱材30中添加增黏劑或絮凝劑、進而其他添加物。 為了將發熱材30均勻地填充至微細之突起部12之空腔13內,較佳為將該發熱材30以具有流動性之漿料之狀態填充於空腔13內,於此情形時,發熱材30較佳為含有增黏劑。作為增黏劑,主要可使用吸收水分而使稠度增大或賦予觸變性之物質、例如水溶性之高分子材料。 溫熱器具100之突起部12之發熱達到溫度較佳為35℃以上且98℃以下,更佳為38℃以上且70℃以下,進一步較佳為42℃以上且60℃以下。 溫熱器具100之發熱達到溫度之測定可利用與JIS S4100相同之方法進行。 關於在突起部12填充有發熱材30之片材10,發熱材30之每單位重量(1 g)於10分鐘內產生之水蒸氣量較佳為20 mg/g以上且250 mg/g以下,更佳為70 mg/g以上且180 mg/g以下。 此處,該水蒸氣量(水蒸氣產生量)係例如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測定中所使用之裝置具備:鋁製之測定室(容積4.2 L);流入路徑,其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2.1 L/min)流入至測定室之下部;及流出路徑,其使空氣自測定室之上部流出。於流入路徑,安裝有入口溫濕度計及入口流量計。另一方面,於流出路徑,安裝有出口溫濕度計及出口流量計。於測定室內安裝有溫度計(熱敏電阻)。作為溫度計,使用溫度分解能為0.1℃左右者。 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將溫熱器具100自包裝袋取出,使片材10之一面10a側朝上而載置於測定室,並將附有金屬球(質量4.5 g)之溫度計放置於其上。於該狀態下自測定室之下部流入除濕空氣,基於利用入口溫濕度計及出口溫濕度計所計測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至測定室之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基於利用入口流量計及出口流量計所計測之流量,算出溫熱器具100所釋出之水蒸氣量。計測自測定開始經過10分鐘為止之水蒸氣產生量。 作為不織布片材15之材料,可列舉合成纖維、天然纖維或該等之複合纖維,作為製法,可列舉紡黏法、針刺法、水刺法、熔噴法、閃蒸紡絲法、氣紡法及熱風法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 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1樹脂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為聚乙烯、聚丙烯、尼龍、嫘縈、聚苯乙烯、丙烯酸樹脂、維尼綸、纖維素、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醇、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熔點低於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1樹脂材料之材料。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例如可列舉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或低熔點PET(共聚聚酯),其中較佳為聚乙烯或低熔點之PET。 再者,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纖維亦可成為芯鞘構造,該芯鞘構造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芯,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鞘。 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 較佳為,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為60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又,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藉由如此設定不織布片材15中之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可充分地確保不織布片材15之透氣性,且可充分地確保不織布片材15之剛性。 不織布片材15之基重為15 g/m2 以上且500 g/m2 以下,尤佳為30 g/m2 以上且350 g/m2 以下。由於不織布片材15之基重為15 g/m2 以上,故而可確保片材10之充分之強度,此外,可使發熱材30之溫度適度地緩和後傳遞至皮膚。由於不織布片材15之基重為500 g/m2 以下,故而可經由片材10將發熱材30之溫度有效率地傳遞至皮膚。 片材10之基部11之厚度為0.03 mm以上且2.6 mm以下,尤佳為0.08 mm以上且1.25 mm以下。由於基部11之厚度為0.03 mm以上,故而片材10之形態保持性(尤其是突起部12之形態保持性)、進而本體部50之形態保持性良好。由於基部11之厚度為2.6 mm以下,故而片材10之傳熱性良好。 片材10之透濕度例如較佳為1000 g/(m2 ∙24 h)以上且17000 g/(m2 ∙24 h)以下,更佳為2000 g/(m2 ∙24 h)以上且12000 g/(m2 ∙24 h)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片材20之透濕度低於片材10之透濕度。 第2片材20之透濕度例如為2000 g/(m2 ∙24 h)以下,尤佳為1000 g/(m2 ∙24 h)以下。 藉由將第2片材20之透濕度設定為此種範圍,可利用第2片材20限制伴隨發熱材30之發熱之水蒸氣之產生方向。例如,自片材10側對發熱材30供給氧,可抑制自第2片材20產生水蒸氣,從而可主要自片材10側產生水蒸氣。 第2片材20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且200 g/m2 以下,且20 g/m2 以上且100 g/m2 以下。藉由將第2片材20之基重設定為此種範圍,可利用第2片材20限制伴隨發熱之水蒸氣之產生方向。 作為第2片材20,可列舉包含樹脂膜之片材,該樹脂膜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及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尼龍、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樹脂,尤其是,藉由使用於上述樹脂中調配有氧化鈦等無機填料之片材,利用第2片材20所得之發熱材30之隱蔽性變得良好。第2片材20亦可將複數片重疊而使用。 更詳細而言,作為第2片材20,例如可列舉紙與上述樹脂膜之積層片材、或不織布與上述樹脂膜之積層片材。於此情形時,樹脂膜成為第2片材20之內表面側(吸水片材40側),構成第2片材20之紙或不織布配置於第2片材20之外表面側(後表面側)。進而,為了抑制朝背面側之散熱,亦可於第2片材20之後表面側積層不織布。 於吸水片材40為吸水性聚合物片材之情形時,構成該吸水性聚合物片材之吸水性聚合物為具有吸水性之聚合物粒子。 吸水性聚合物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球狀、塊狀、葡萄狀、不定形狀、多孔狀、粉末狀或纖維狀。為了抑制自本體部50之吸水性聚合物之脫落或吸水性聚合物之移動,該吸水性聚合物之平均粒徑可設為100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較佳為可設為150 μm以上且650 μm以下,更佳為可設為200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 作為一例,為了獲得吸水性聚合物,可將選自以下單體之1種以上之單體進行聚合,或視需要進行交聯。此處之聚合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採用逆相懸浮聚合法或水溶液聚合法等眾所周知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各種聚合方法。而且,視需要對藉由聚合所得之聚合物進行粉碎、分級等處理,並將聚合物調整為所期望之平均粒徑,且視需要進行無機微粒子處理,藉此獲得吸水性聚合物。 作為製造吸水性聚合物時所使用之單體,可使用水溶性且具有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之單體。作為該單體,更詳細而言,可例示烯烴系不飽和羧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羧酸酯、烯烴系不飽和磺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磷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磷酸酯、烯烴系不飽和胺、烯烴系不飽和銨鹽、烯烴系不飽和醯胺等具有聚合性不飽和基之乙烯基單體。 吸水片材40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0.05 mm以上且2 mm以下,較佳為設為0.1 mm以上且1 mm以下。 由於吸水片材40之厚度為0.05 mm以上,故而可藉由吸水片材40而充分地吸收水分。又,由於吸水片材40之厚度為2 mm以下,故而可使本體部50充分地構成為薄型。 吸水片材40之厚度之測定例如可藉由孔雀牌厚度計(PEACOCK GAUGE)測定法而進行。 作為吸水片材40,使用可實現水分之吸收保持且具有柔軟性之薄片材料。作為此種薄片材料,例如可列舉以纖維為原料之紙、不織布、梭織物、編織物等纖維片材、或海綿等多孔體等。作為成為吸水片材40之材料之纖維,例如可列舉以植物纖維或動物纖維等天然纖維為主成分之纖維或以化學纖維為主成分之纖維。作為植物纖維,例如可列舉選自棉花(cotton)、木棉(kapok)、木漿、非木漿、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甘露聚醣纖維、橡膠纖維、麻、馬尼拉麻、瓊麻、紐西蘭麻、羅布麻、椰子纖維、燈心草及麥稈中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動物纖維,例如可列舉選自羊毛、山羊毛、馬海毛、開司米山羊毛、阿爾帕卡毛、安哥拉兔毛、駝毛、駱馬毛、蠶絲、羽毛、絨毛、翎毛、海藻纖維、幾丁質纖維及酪蛋白纖維中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選自嫘縈、乙酸纖維及纖維素中之1種或2種以上。 其中,作為吸水片材40,較佳為包含含有上述纖維之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者。 若設為吸水片材40包含成分(a)纖維材料、及成分(b)吸水性聚合物,則作為吸水片材40之形態,可例示如下3種形態:(i)於將成分(a)及成分(b)均勻地混合之狀態下,製成1片片材者;(ii)於包含成分(a)之相同或互不相同之片材間配置有成分(b)者;(iii)將成分(b)散佈而製成片狀者。 其中較佳之形態為(ii)之形態。再者,(ii)之形態之吸水片材40例如可於包含成分(a)之片材上均勻地散佈成分(b)之吸水性聚合物,且自其上噴灑200 g/m2 之量之水之後,進而於其上積層包含成分(a)之相同或互不相同之片材,於100±0.5℃下,以5 kg/ cm2 之壓力進行加壓乾燥,乾燥至含水率成為5質量%以下為止而進行製造。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藉由使用可吸收及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且可凝膠化之水凝膠材料,可確保吸水片材40之充分之吸水性能。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形狀,可列舉球狀、塊狀、葡萄串狀及纖維狀等。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又,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μm以下。再者,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粒徑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而測定。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選自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會提高吸水片材40之吸水性能,故較佳。 成分(b)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於吸水片材40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又,成分(b)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於吸水片材40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5質量%以下。 吸水片材40於乾燥狀態下其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且2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40 g/m2 以上且220 g/m2 以下,且進而較佳為60 g/m2 以上且180 g/m2 以下。吸水片材40中所包含之成分(b)之基重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5 g/m2 以上且2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0 g/m2 以上且170 g/m2 以下,且進而較佳為30 g/m2 以上且130 g/m2 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作為吸水片材40,可使用將木漿製之紙(基重20 g/m2 )、吸水性聚合物(球狀,平均粒徑300 μm,基重90 g/m2 )及木漿製之紙(基重30 g/m2 )積層並一體化而成之吸水性聚合物片材。 貼合部構成片材63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作為該不織布之材料,可列舉合成纖維、天然纖維或該等之複合纖維。 但,貼合部構成片材63並不限於不織布,例如亦可為埋入有橡膠纖維之織布等。 黏著層64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橡膠系、丙烯酸樹脂系、矽酮系、乳膠系、熱熔系及水凝膠系等之黏著材料。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具備如下步驟:準備不織布片材18(圖5(a));及準備包含不織布片材18之片材(例如不織布片材18)。此處,不織布片材18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進而,該製造方法具備如下步驟:將該片材於第1吸熱波峰與第2吸熱波峰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於該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12;及於片材之另一面側配置發熱材30。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8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其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 於形成突起部12之步驟中,將上述片材於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於該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12。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為第1吸熱波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為第2吸熱波峰。 首先,準備成為不織布片材15之原料之不織布片材18。 此處,不織布片材18例如包含如下而構成,即,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第1纖維、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第2纖維而構成(第1纖維與第2纖維之混棉之情形)。但,構成不織布片材18之纖維亦可成為芯鞘構造,該芯鞘構造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芯,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鞘。 其次,藉由對不織布片材18進行熱壓,而成形形成有突起部12之片材10。 此處,熱壓之溫度係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即,熱壓之溫度設為未達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之溫度且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以上之溫度。 藉此,可使得第2樹脂材料熔融,另一方面,第1樹脂材料不熔融,故而經由熔融之第2樹脂材料,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該纖維亦可為芯鞘構造之芯之部分)彼此黏結。即,熔融之第2樹脂材料構成將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彼此黏結之黏結部。 其結果,可確保片材10之透氣性,且可充分地確保片材10之剛性。即,可充分地確保基部11之透氣性及剛性,並且對於突起部12,亦可自該突起部12之基端遍及前端,一面確保透氣性,一面使整體為充分之剛性。 此處,熱壓之溫度較佳為於第2樹脂材料可充分地熔融之範圍內,設定為儘可能低溫(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20℃以下之溫度)。藉由如此,可使熱壓後之不織布片材15具有不織布之質感,本體部50之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此處,例如,如圖5(a)所示,可使用相互對向地配置之第1模具70及第2模具80而於片材10形成突起部12。 第1模具70具備:平坦面71,其與第2模具80對向;及複數個突起部72,其等自平坦面71朝第2模具80側突出。 第2模具80具備:平坦面81,其與第1模具70對向;及複數個凹部82,其等於平坦面81中分別形成於與各突起部72對向之部位。 如圖5(b)所示,使第1模具70與第2模具80相互近接且將片材10於厚度方向上進行加壓,並且藉由第1模具70及第2模具80將片材10進行加熱,藉此於片材10形成複數個突起部12。於片材10中,與第1模具70及第2模具80之平坦面71、81對應之部位成為基部11,與第1模具70及第2模具80之突起部72及凹部82對應之部位成為突起部12。 如此於片材10形成突起部12之後,於突起部12填充發熱材30。 為此,製備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之發熱材30之原料組合物(漿料),使該原料組合物流入至各突起部12。 藉此,可按照突起部12之內周面之形狀填充發熱材30。由此,發熱材30之形狀例如可設為與突起部12之形狀相同之錐狀或錐台狀之形狀。 於在片材10之各突起部12填充發熱材30之後,於片材10之基部11上積層吸水片材40。 進而,於吸水片材40上積層第2片材20,並將第2片材20之周緣部與片材10之周緣部相互接合。 第2片材20與片材10之接合既可使用接著劑進行,亦可藉由熱密封而進行。 如此,可製作本體部50。 其次,將一對貼合帶部61之基端部66分別接合於本體部50。 貼合帶部61對於本體部50之接合既可使用接著劑進行,亦可藉由熱密封而進行。 如此,製造出溫熱器具100。 根據如上所述之第1實施形態,溫熱器具100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片材10,其具有向一面10a側凸起之突起部12;及發熱材30,其配置於片材10之另一面10b側;且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15而構成,不織布片材15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 由於片材10具有不織布片材15,故而可充分地確保片材10之剛性、進而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剛性,該不織布片材15包含: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由此,可利用突起部12充分地按壓人體等生物體之皮膚。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由於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15而構成,故而不僅可充分地確保該片材10之剛性、進而突起部12之剛性,片材10亦具有透氣性。 藉此,可兼具利用突起部12之生物體之皮膚之充分之按壓作用、及經由片材10之水蒸氣之釋出作用。 又,如上所述,溫熱器具100具備突起部12,並且發熱材30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故而可不使用針或火,而藉由突起部12將生物體一面局部地進行按壓一面加溫。 又,溫熱器具100具備貼合部60,該貼合部60係用以於突起部12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故而可容易地將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並且例如可一面進行看電視或做家務等其他事,一面進行生物體之局部之按壓與加溫。 其次,使用圖7(a)至圖7(k),對片材10之平面形狀、突起部12之配置及突起部12之形狀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變化例1> 圖7(a)及圖7(b)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及突起部12之配置之變化例1之圖,其中圖7(a)係俯視圖,圖7(b)係沿著圖7(a)之A-A線之剖視圖。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形狀之突起部12呈鋸齒格子狀配置,於片材10例如形成有橫向3行,合計10個突起部12。 片材10之平面形狀例如形成為六邊形。再者,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之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與片材10之平面形狀相同。 <變化例2> 圖7(c)及圖7(d)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突起部12之配置及突起部12之形狀之變化例2的圖,其中圖7(c)係俯視圖,圖7(d)係沿著圖7(c)之A-A線之剖視圖。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12形成為圓錐台狀。即,突起部12之頂部形成為平坦。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關於突起部12之配置及片材10(及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係與變化例1相同。 <變化例3> 圖7(e)及圖7(f)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突起部12之配置及突起部12之形狀之變化例3之圖,其中圖7(e)係俯視圖,圖7(f)係沿著圖7(e)之A-A線之剖視圖。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具有形狀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12。 又,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具有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12。 更詳細而言,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於片材10之中央部配置有1個突起部12(以下為第1突起部12a),於第1突起部12a之周圍在圓周上等間隔地排列配置有複數個(例如8個)突起部12(以下為第2突起部12b)。 又,第1突起部12a之直徑大於第2突起部12b之直徑。即,第1突起部12a之尺寸與第2突起部12b之尺寸互不相同,例如,於在片材10之面垂直方向上觀察時,第1突起部12a之外形尺寸大於第2突起部12b之外形尺寸。 再者,第1突起部12a之高度尺寸例如與第2突起部12b之高度尺寸相等。因此,第1突起部12a之傾斜角度較第2突起部12b之傾斜角度平緩。即,就第1突起部12a與第2突起部12b而言,形狀互不相同。 又,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及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例如成為圓形。 但,第1突起部12a之高度尺寸亦可大於第2突起部12b之高度尺寸,藉由如此,可藉由中央之第1突起部12a更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又,第2突起部12b之高度尺寸亦可大於第1突起部12a之高度尺寸,藉由如此,可藉由周圍之第2突起部12b更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變化例4> 圖7(g)及圖7(h)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及突起部12之配置之變化例4之圖,其中圖7(g)係俯視圖,圖7(h)係沿著圖7(g)之A-A線之剖視圖。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複數個(例如9個)突起部12配置成正方格子狀。又,片材10及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成為圓角之正方形。 <變化例5> 圖7(i)及圖7(j)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突起部12之配置及突起部12之形狀之變化例5之圖,其中圖7(i)係俯視圖,圖7(j)係沿著圖7(i)之A-A線之剖視圖。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具有形狀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12。 又,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具有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12。 更詳細而言,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10及本體部50之平面形狀例如與變化例1及2相同。而且,於片材10之中央部配置有橫向之長圓形之1個突起部12(以下為第1突起部12a),於第1突起部12a之周圍配置有複數個(例如8個)突起部12(以下為第2突起部12b)。 第1突起部12a之頂部具有橫向之稜線(參照圖7(j))。 本變化例之片材10中之第1突起部12a之配置區域相當於變化例1及2之片材10中之中央部之2個突起部12之配置區域。即,第1突起部12a之尺寸與第2突起部12b之尺寸互不相同,例如,於在片材10之面垂直方向上觀察時,第1突起部12a之外形尺寸大於第2突起部12b之外形尺寸。 第1突起部12a之平面形狀例如成為長圓形。另一方面,第2突起部12b之平面形狀例如成為圓形。即,就第1突起部12a與第2突起部12b而言,形狀互不相同。 <變化例6> 圖7(k)係用以說明片材10之平面形狀及突起部12之配置之變化例6之圖。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12呈直線狀排列配置。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8至圖9(b)說明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之不同點在於片材10之構成,就其他方面而言,構成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相同。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片材10包含1片不織布片材15之例。 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10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不織布片材15(第1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10中之一最外層;不織布片材17(第2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10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16,其構成位於第1不織布片材與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10例如如圖8所示,成為不織布片材15、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7之3層構造。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片材10亦可包含不織布片材15、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7之3層其他層而構成。作為一例,片材10亦可於不織布片材15與不織布片材17之間具備2層透氣片材16,進而,於該等2層透氣片材16彼此之間具備第3不織布片材,而成為合計5層之層構造。 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所作說明般,不織布片材15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又,不織布片材17亦與不織布片材15同樣地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 即,第1不織布片材及第2不織布片材之各者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 但,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1樹脂材料與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第1樹脂材料既可為相互相同之材料,亦可為互不相同之材料。 又,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與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第2樹脂材料既可為相互相同之材料,亦可為互不相同之材料。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不織布片材15與不織布片材17係由相互相同之材料構成,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1樹脂材料與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第1樹脂材料為相互相同之材料,並且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與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第2樹脂材料為相互相同之材料。 又,關於不織布片材17之基重,可與不織布片材15之基重同樣地適當設定。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纖維亦可成為芯鞘構造,該芯鞘構造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芯,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鞘。 又,關於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纖維,亦可同樣地成為芯鞘構造,該芯鞘構造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芯、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鞘。 不織布片材17之透氣度與不織布片材15之透氣度相同,較佳為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3秒/100 ml以上。又,較佳為2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 透氣片材16包含熔點較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透氣片材16之透氣性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透氣片材16之透濕度較佳為100 g/(m2 ∙24 h)以上且13000 g/(m2 ∙24 h)以下,尤佳為200 g/(m2 ∙24 h)以上且8000 g/(m2 ∙24 h)以下。藉由將透氣片材16之透濕度設定為此種範圍,當自包裝材料取出溫熱器具100時,可使氧迅速地通過片材10而供給至發熱材30,而可自該發熱材30迅速地產生熱及水蒸氣,並且可使發熱之持續時間充分長。透氣片材16之透濕度之測定例如可利用JIS(Z0208) CaCl2 法進行,測定條件可設為40℃、90%RHM。 透氣片材16可遍及其整個面具有透氣性,亦可局部地具有透氣性。 透氣片材16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且200 g/m2 以下,尤佳為20 g/m2 以上且100 g/m2 以下。藉由將透氣片材16之基重設定為此種範圍,當自包裝材料取出溫熱器具100時,可迅速地產生熱及水蒸氣,並且可使發熱之持續時間充分長。 作為透氣片材16,可列舉如下片材等:於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或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樹脂之片材機械地形成有透氣孔者;藉由延伸而使該等樹脂與無機填料之混合片材界面剝離從而設置有微細之透氣孔者;或利用其結晶構造之界面剝離而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以及利用發泡成形之連續起泡使微細之透氣孔連通而得者。又,作為透氣片材16,亦可列舉由聚烯烴等合成紙漿、木漿、嫘縈、乙酸纖維等半合成纖維、維尼綸纖維、聚酯纖維等形成之不織布、織布、合成紙及紙等。透氣片材16亦可使複數片重疊而使用。 更詳細而言,作為透氣片材16,藉由延伸而使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片材界面剝離,藉此,可較佳地使用在該混合片材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片材延伸而構成透氣片材16,並進行以下說明。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亦具備如下步驟:準備不織布片材(例如圖9(a)所示之不織布片材18、19),該不織布片材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及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準備包含不織布片材之片材(例如,圖9(a)所示之不織布片材18、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9之積層體);將該片材於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於該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12;及於片材之另一面側配置發熱材30。 首先,準備成為不織布片材15之原料之不織布片材18、透氣片材16、及成為不織布片材17之原料之不織布片材19,以依照不織布片材18、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9之順序重疊之方式將該等3片片材積層。 如上所述,不織布片材18例如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第2纖維,其包含第2樹脂材料。但,構成不織布片材18之纖維亦可成為芯鞘構造,該芯鞘構造包含: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芯,及包含第2樹脂材料之鞘。 不織布片材19亦為例如與不織布片材18相同者。 其次,藉由對該等3片片材(不織布片材18、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9)之積層體進行熱壓,而成形形成有突起部12之片材10(參照圖9(a)、圖9(b))。 於本實施形態中,熱壓之溫度亦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即,熱壓之溫度設為未達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之溫度且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以上之溫度。 藉此,可使得第2樹脂材料熔融,另一方面,使第1樹脂材料不熔融,故而經由熔融之第2樹脂材料,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該纖維亦可為芯鞘構造之芯之部分)彼此黏結。即,熔融之第2樹脂材料構成將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彼此黏結之黏結部。 由此,可確保不織布片材15及不織布片材17之透氣性,且可充分地確保不織布片材15及不織布片材17之剛性,故而可充分地確保片材10之透氣性及剛性。即,可充分地確保基部11之透氣性及剛性,並且對於突起部12,亦可自該突起部12之基端遍及前端,一面確保透氣性,一面使整體為充分之剛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熱壓之溫度亦較佳為設定為於第2樹脂材料可充分地熔融之範圍內儘可能低溫(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10℃以下之溫度)。藉由如此,可使熱壓後之不織布片材15及不織布片材17具有不織布之質感。尤其是,藉由使位於本體部50之外表面側之不織布片材17具有不織布之質感,本體部50之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熱壓之溫度較佳為設定為較透氣片材16所包含之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低之溫度且較透氣片材16之延伸溫度低之溫度。藉此,於熱壓後亦可維持透氣片材16之透氣孔,從而確保該透氣片材16之透氣性。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中,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不織布片材18(第1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不織布片材19(第2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16,其構成位於第1不織布片材與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且透氣片材16包含熔點較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而且,於在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12之步驟中,於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將片材進行熱壓。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在包含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之透氣片材16之兩面分別重疊有不織布片材18與不織布片材19之狀態下,將該等3層片材(不織布片材18、透氣片材16及不織布片材19)進行熱壓,藉此形成突起部12。 藉此,於熱壓時,可分別藉由不織布片材18、19而保護透氣片材16之兩面。因此,即便於供熱壓之片材10所具備之透氣片材16包含例如如聚丙烯等之具有較高之結晶性之第3樹脂材料之情形時,亦可一面抑制透氣片材16之斷裂,一面於片材10形成突起部12。由此,可使片材10遍及整個面具有均勻之透氣性。 又,熱壓後之片材10成為於透氣片材16之兩面分別配置有不織布片材15、17之積層構造。因此,可更容易地確保片材10之剛性,尤其是對於突起部12亦可良好地確保剛性。 再者,於熱壓後之片材10中,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及不織布片材17之第2樹脂材料既可黏結於透氣片材16,亦可不黏結於透氣片材16。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之第2樹脂材料及不織布片材17之第2樹脂材料未黏結於透氣片材16,藉此,可良好地維持透氣片材16之透氣性。 於片材10形成突起部12之後之製造步驟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如此,製造出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 根據第2實施形態,片材10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不織布片材15(第1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10中之一最外層;不織布片材17(第2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10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16,其構成位於第1不織布片材與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藉此,可更容易地確保片材10之剛性,尤其是對於突起部12亦可良好地確保剛性,可藉由突起部12而更充分地按壓生物體之皮膚。 又,透氣片材16包含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高於構成不織布片材15、17之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故而可容易地獲得良好地維持透氣片材16之透氣性之構造之溫熱器具100。 再者,於第2實施形態中,主要對使用藉由使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片材延伸而構成者作為透氣片材16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例如,透氣片材16亦可為藉由於包含第3樹脂材料之樹脂片材形成複數個細孔而製作者。即,透氣片材16例如為包含第3樹脂材料之樹脂片材,且具有貫通該透氣片材16之正背之複數個細孔。 再者,亦較佳為,於在上述熱壓時在透氣片材16之兩面重疊不織布片材18與不織布片材19之前,預先使不織布貼合於透氣片材16,而補強透氣片材16。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0說明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之本體部50之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就其他方面而言,構成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相同。 如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50具備:本體片材120,其形成為片狀;發熱體130,其收容於本體片材120之內部之收容空間124;及片材10,其貼附於本體片材120之一面。突起部12之突出方向與本體片材120側為相反側。又,發熱體130包含發熱材而構成。 即,溫熱器具100具備具有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本體片材120),片狀本體部配置於片材10之另一面側。 本體片材120具備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片材121,其於本體部50被貼合於使用者之狀態下位於使用者之皮膚側;及第2片材122,其於本體部50被貼合於使用者之狀態下位於與使用者之皮膚側為相反側。第1片材121與第2片材122相互重疊。 第1片材121與第2片材122例如於位於其等之周緣部之環狀之接合部123相互接合。第1片材121與第2片材122既可藉由黏著或接著而接合,亦可藉由熱密封而接合。 收容空間124係第1片材121與第2片材122之間隙。 第1片材121及第2片材122之各者既可包含單層之片材,亦可為複數片片材之積層體。 作為構成本體片材120之薄片材(第1片材121、第2片材122)之材料,例如可列舉不織布、織布、其他編織物、聚乙烯或胺基甲酸乙酯等樹脂膜、多孔質體、及其等之任意2種以上之組合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一對貼合帶部61之基端部66被固定於第2片材122之外表面。 發熱體130例如具備第1被覆片材131、第2被覆片材132、及被保持於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之間之片狀之發熱部133而構成。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相互重疊。藉此,藉由第1被覆片材131及第2被覆片材132而構成將發熱部133收容於內部之收容體。 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例如於其等之周緣部相互接合。 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既可藉由黏著或接著而接合,亦可藉由熱密封而接合。 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中之第1被覆片材131配置於第1片材121側、即於貼合有本體部50之狀態下成為使用者之皮膚側之側,第2被覆片材132配置於第2片材122側、即於貼合有本體部50之狀態下成為與使用者之皮膚側為相反側之側。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發熱體130亦可不具有第1被覆片材131及第2被覆片材132。於此情形時,將發熱部133收容於內部之收容體例如包含第1片材121及第2片材122。進而,於此情形時,第1片材121具有第1被覆片材131之功能(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等),第2片材122具有第2被覆片材132之功能(第2被覆片材132之透氣性等)。 發熱部133包含上述發熱材30而構成。 發熱體130之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係於接合部134,接合於本體片材120之內表面。 發熱部133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塗佈型、粉體型、及抄紙(抄紙)型之3種類型。 其中塗佈型之發熱部133係藉由於皺紋紙(crepe tissue)、或紙之積層體塗佈可進行塗敷之發熱組合物(含有鐵粉、活性碳及水等之發熱組合物),且於其上積層聚合物片材而構成。亦可代替聚合物片材而使用吸水性聚合物、紙或嫘縈不織布等吸水層。 粉體型之發熱部133係藉由將混合有鐵、活性碳、水、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高吸水性樹脂)及無機粉體等之粉體壓緊為片狀,並將其封入至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之間而構成。 抄紙型之發熱部133係藉由使包含鐵粉、活性碳及紙漿而構成之發熱材料中包含鹽水,並將其封入至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之間而構成。 此處,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中之至少一者係由具有透氣性之材料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被覆片材131與第2被覆片材132相比透氣性更高。再者,第2被覆片材132既可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 又,第1被覆片材131為透濕性片材。另一方面,第2被覆片材132為透濕性片材或非透濕性片材。於第2被覆片材132為透濕性片材之情形時,該第2被覆片材132之透氣性可與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相同,亦可低於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且亦可高於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 又,第1片材121之透氣性較佳為高於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第2片材122之透氣性較佳為高於第2被覆片材132之透氣性。於第2片材122為非透氣性之情形時,第2被覆片材132亦可為非透氣性,第2被覆片材132亦可並非為非透氣性。 再者,使第2被覆片材132之透氣性低於第1被覆片材131之透氣性更容易使蒸氣釋出至肌膚側。 又,第1片材121係由具有透氣性及透濕性之材料構成。第2片材122可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又,第2片材122可具有透濕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濕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10貼附於第1片材121之外表面。 又,於片材10之突起部12之空腔13內未填充有發熱材30,突起部12之內部成為中空。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10亦具有透氣性。更詳細而言,片材10於突起部12亦具有透氣性。因此,可經由片材10、第1片材121及第1被覆片材131對發熱體130之發熱部133之發熱材30供給氧。 溫熱器具100於使用時被自包裝材料取出,藉此,發熱體130之發熱部133之發熱材30與空氣中之氧接觸,發熱部133發熱並且產生水蒸氣(蒸氣溫熱),該水蒸氣經由第1被覆片材131、第1片材121及片材10而釋出至外部。 因此,即便為如本實施形態般於突起部12之空腔13未填充有發熱材30之構造,亦可藉由水蒸氣之潛熱將發熱體130之熱迅速地傳遞至生物體之皮膚。 尤其是,突起部12亦具有透氣性,藉此,可藉由自突起部12釋出之水蒸氣而將熱傳遞至皮膚,故而可一面利用突起部12將皮膚加溫,一面利用突起部12按壓皮膚。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1(a)至圖12(b)說明第4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就其他方面而言,構成為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亦可代替上述貼合部60而具備以下所說明之貼合具114(貼合部)(圖11(b))。 如圖11(b)所示,貼合具114例如可列舉由可彈性變形之樹脂材料一體成形,但並不限定於一體成形之構成。貼合具114具備:一對對向部115,其等相互對向而配置;及連結部116,其將該等對向部115彼此相互連結。一對對向部115之各者形成為板狀。又,例如,連結部116亦形成為板狀。因此,貼合具114總體上成為如使於一方向上為長條之板呈U字狀彎曲之形狀。 貼合具114可朝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之方向彈性變形。於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被擴大之狀態下,貼合具114欲彈性恢復(彈性復原)為最初之形態,藉此,貼合具114具有朝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變窄之方向之施壓力。 於一對對向部115之各者之前端,例如形成有彎曲部117。一對向部115之前端之彎曲部117朝遠離另一對向部115之方向彎曲。同樣地,另一對向部115之彎曲部117朝遠離一對向部115之方向彎曲。 但,貼合具114亦可不具備彎曲部117。 例如,於一對對向部115中,於相互對向之面形成有複數個肋118。該等複數個肋118例如相互平行地延伸。 但,貼合具114亦可不具備肋118。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11(a)所示,本體部50於一方向上形成為長條。例如,複數個突起部12排列成一行而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本體部50中,在與形成有突起部12之側為相反側之面,形成有用以將該本體部50貼附於貼合具114之黏著層112(參照圖12(b))。再者,於溫熱器具100之使用前之狀態下,於黏著層112貼附有剝離紙。 於使用溫熱器具100時,自黏著層112將剝離紙剝離,並將黏著層112貼附於貼合具114之內表面,藉此,將本體部50安裝於貼合具114。 於該狀態下,突起部12較佳為配置於與對向部115對應之位置,另一方面,未配置於與連結部116對應之位置(參照圖12(b))。 於將本體部50安裝於貼合具114之狀態下,使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進而,於該狀態下,將手掌113等插入至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解除將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之力。 藉此,貼合具114彈性恢復,故而例如如圖12(a)及圖12(b)所示,可使突起部12壓接於手掌113中大拇指與食指之間之部分之皮膚,並利用突起部12按壓位於該部分之穴位等。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114,即,介隔突起部12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手掌113等),藉此使突起部12壓接於皮膚。 再者,貼合具114亦可為與溫熱器具100分開地提供,並與溫熱器具100組合而使用者。於此情形時,例如,本體部50本身成為溫熱器具100。 即,本實施形態之貼合具114係用以將具有突起部12之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之貼合具114,藉由介隔突起部12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而使突起部12壓接於皮膚。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貼合具114,可將具有突起部12之溫熱器具100貼合於生物體,並且可藉由貼合具114之彈性復原力而使突起部12壓接於生物體之皮膚。由此,可藉由簡單之構成之貼合具114,使突起部12持續地壓接於皮膚。 又,如上所述,該貼合具具備:一對對向部115,其等相互對向地配置;及連結部116,其將該等對向部115彼此相互連結;且可於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之方向上彈性變形。 此處,貼合具114具備複數個肋118,故而可將本體部50更穩定地安裝於貼合具114,且可抑制本體部50相對於貼合具114之位置偏移。 又,貼合具114具備彎曲部117,故而於為了將貼合具114自手掌113等卸除而欲使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時,可將手指卡於彎曲部117而容易地將一對對向部115之對向間隔擴大。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本體部50藉由黏著層112而貼附於貼合具114之例,亦可僅藉由貼合具114之彈性復原力而將本體部50夾入至貼合具114與皮膚之間。 [第5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第5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各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就其他方面而言構成為與上述各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相同。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不織布片材15包含如下構成之例,即,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及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之黏結部。 又,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不織布片材15及不織布片材17之各者包含如下構成之例,即,包含第1樹脂材料之纖維,及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之黏結部。 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或者,不織布片材15與不織布片材17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 此處,構成不織布片材15之纖維中亦可包含由除非晶形PET以外之材料形成之纖維。同樣地,構成不織布片材17之纖維中亦可包含由除非晶形PET以外之材料形成之纖維。又,非晶形PET之纖維亦可含有除非晶形PET以外之材料。 該非晶形PET係於60℃以上且165℃以下之溫度範圍內具有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該吸熱波峰之溫度較佳為低於該非晶形PET之軟化點。但,該吸熱波峰之溫度亦可與非晶形PET之軟化點相等。 於該吸熱波峰,片材10之每單位重量之吸熱量(J/g)較佳為0.1以上且2.0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1.7以下,亦較佳為設為0.5以上且1.4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不織布片材15之上述軟化點為非晶形PET之軟化點。 更詳細而言,該非晶形PET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之溫度係玻璃轉移溫度(TG)且為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又,非晶形PET之第2吸熱波峰之溫度高於第1吸熱波峰之溫度。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除不織布片材15、或者不織布片材15與不織布片材17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之方面以外,與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製造方法相同。 根據本實施形態,亦可獲得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又,根據本發明者之研究,片材10包含含有非晶形PET之纖維之不織布片材15(或不織布片材17)而構成,藉此可將突起部12進一步精密地加工為所期望之形狀。 [第6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0(a)至圖21(c)說明第6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不同,就其他方面而言,構成為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如圖20(a)或圖20(b)所示,本體部50所具有之突起部12之數量成為2個(圖20(a))或1個(圖20(b))。本體部50具有片狀之部分、及自該片狀之部分朝一方突出之突起部12。 該片狀之部分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形成為矩形(較佳為圓角之矩形)。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貼合具114之一對對向部115中之一對向部115(以下為對向部115a),形成有可供本體部50插拔之保持槽181。 保持槽181例如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一對側方槽部181a,其等分別配置於對向部115a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及連結槽部181b,其將一對側方槽部181a彼此連結。對向部115a之寬度方向係圖21(c)中之左右方向,且係圖21(b)中之紙面之裏側方向及近前側方向。一對側方槽部181a之各者例如自連結部116側朝向對向部115之前端側呈直線狀延伸。連結槽部181b配置於一對側方槽部181a之連結部116側之端部彼此之間,將該等端部彼此相互連接。連結槽部181b係於對向部115a之寬度方向上延伸。 一對側方槽部181a之各者朝向相互之方向打開。連結槽部181b朝向對向部115a之前端側打開。 對向部115a具備平板狀之板狀部182及保持爪部183而構成,該保持爪部183係以該板狀部182為基準配置於另一對向部115(以下為對向部115b)側。 保持爪部183與板狀部182之間之空間(間隙)構成保持槽181。 保持爪部183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一對側方爪部183a,其等分別配置於對向部115a之寬度方向上之兩端;及連結爪部183b,其將一對側方爪部183a彼此連結。一對側方爪部183a之各者例如自對向部115a之連結部116側之部分朝向對向部115之前端側呈直線狀延伸。連結爪部183b配置於一對側方爪部183a之連結部116側之端部彼此之間,將該等端部彼此相互連接。 於與對向部115a之前基端方向正交之剖面中,側方爪部183a之形狀成為L字狀(參照圖21(c))。 於與對向部115a之寬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中,連結爪部183b之形狀成為L字狀(圖示省略)。 保持爪部183係於與另一對向部115b對向之位置具有U字狀之切口形狀部。 板狀部182之厚度方向上之保持槽181之尺寸被設定為與本體部50之片狀之部分之厚度尺寸相等,或略微大於該片狀之部分之厚度尺寸之程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50不具有黏著層112。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可如以下所作說明般將本體部50貼合於對向部115a。 首先,使本體部50之片狀之部分自對向部115a之前端側朝圖21(b)中之箭頭A方向相對於對向部115a相對地移動。藉此,將該片狀之部分之相互對向之一對緣邊部53(參照圖20(a)、圖20(b))分別插入至一對側方槽部181a,將連接該等緣邊部53之一端彼此之另一緣邊部插入至連結槽部181b。此時,一對緣邊部53相對於一對側方槽部181a滑動。 如此,如圖21(a)至圖21(c)所示,可使本體部50成為貼合於對向部115a之狀態。於該狀態下,本體部50之突起部12係經由保持爪部183之U字狀之切口形狀部而朝向另一對向部115b側突出。 又,使貼合於對向部115a之本體部50朝圖21(b)中之箭頭B方向,相對於對向部115a相對地移動,藉此,可將本體部50自對向部115a拔出。此時,一對緣邊部53亦相對於一對側方槽部181a滑動。 例如,於另一對向部115b中,於與一對向部115a對向之面形成有朝向對向部115a側突出之突起部185。 又,於一對向部115a中,於與另一對向部115b側為相反側之面1151,例如設置有突起部186。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為於對向部115b未形成有突起部185。又,亦可為於對向部115a未設置有突起部186。 此處,說明了一對對向部115中之一對向部115a具有用以保持本體部50之構造(保持槽181及保持爪部183)之例,但亦可為一對對向部115之兩者具有保持槽181及保持爪部183。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貼合具114亦可為與溫熱器具100分開地提供,並與溫熱器具100組合而使用者,於此情形時,例如本體部50本身成為溫熱器具100。 如此,一對對向部115之至少一者具有保持溫熱器具100之保持部(例如包含保持槽181及保持爪部183)。 又,保持部將片狀之溫熱器具100之相互對向之一對緣邊部53分別可裝卸地保持。 又,保持部具有一對槽部(一對側方槽部181a),該一對槽部(一對側方槽部181a)可藉由供溫熱器具100之一對緣邊部53分別滑動而供其等插拔。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亦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形、改良等態樣。 例如,發熱材30亦可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水及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 由於發熱材30包含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故而可利用吸水性聚合物將發熱材30中之剩餘之水吸收。由此,當將溫熱器具100自包裝材料取出時,可使發熱材30迅速地發熱。 於發熱材30包含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亦可不具備上述吸水片材40(圖3)。 發熱材3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12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上且8質量%以下。藉由將發熱材3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設為1質量%以上,可利用吸水性聚合物充分地吸收水分。又,藉由將發熱材3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設為12質量%以下,可充分地確保有助於發熱之可氧化性金屬之發熱材30中之含量。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貼合部60具備黏著性之一對貼合帶部61而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使用包袋等帶狀體將本體部50纏繞於腳或手臂等,而使突起部12壓接於皮膚。 又,貼合部60亦可為如具備掛於使用者之耳部之一對掛耳部之眼罩的形態。即,貼合部60亦可代替一對貼合帶部61而具備一對掛耳部。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 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 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2>如<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上述纖維彼此黏結。 <3>如<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 <4>如<2>或<3>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第2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其構成位於上述第1不織布片材與上述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 上述透氣片材包含熔點較上述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5>如<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 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內部成為中空。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 <9>如<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 <10>如<1>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 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突起部之內部成為中空, 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 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 <11>如<8>至<10>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之第2片材, 上述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 該溫熱器具具備吸水片材,該吸水片材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水及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 <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具備貼合部,該貼合部係用以於上述突起部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 <15>如<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 <16>如<14>或<15>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 <17>如<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其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18>如<1>至<17>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含有鐵及碳成分。 <19>如<1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鐵為可氧化性鐵。 <20>一種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具備如下步驟: 準備不織布片材,即,準備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且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之不織布片材作為上述不織布片材; 準備包含上述不織布片材之片材; 將上述片材於上述第1吸熱波峰與上述第2吸熱波峰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而於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及 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配置發熱材。 <21>如<20>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其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 於形成上述突起部之步驟中,將上述片材於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而於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 <22>如<21>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第2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其構成位於上述第1不織布片材與上述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 上述透氣片材包含熔點較上述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於在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之步驟中,於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與上述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將上述片材進行熱壓。 <23>如<20>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 <24>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 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 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上述纖維彼此黏結。 <25>一種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具備如下步驟: 準備不織布片材,該不織布片材包含: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其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 準備包含上述不織布片材之片材; 將上述片材於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而於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及 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配置發熱材。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26>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且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上述纖維彼此黏結;且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該溫熱器具具備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之第2片材,上述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該溫熱器具具備吸水片材,該吸水片材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上述發熱材含有鐵及碳成分。 <27>如<26>之溫熱器具,其具備貼合部,該貼合部係用以於上述突起部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 <28>如<27>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及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 <29>如<27>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其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30>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且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該溫熱器具具備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之第2片材,上述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該溫熱器具具備吸水片材,該吸水片材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上述發熱材含有鐵及碳成分。 <31>如<30>之溫熱器具,其具備貼合部,該貼合部係用以於上述突起部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 <32>如<3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及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 <33>如<3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其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34>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且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上述纖維彼此黏結;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上述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第2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其構成位於上述第1不織布片材與上述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上述透氣片材包含熔點較上述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上述突起部之內部成為中空,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水及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上述發熱材含有鐵及碳成分。 <35>如<34>之溫熱器具,其具備貼合部,該貼合部係用以於上述突起部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 <36>如<35>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及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 <37>如<35>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其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38>如<1>至<19>、<24>或<26>至<37>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2 mm以上且1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上且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且8 mm以下。 <39>如<1>至<19>、<24>或<26>至<38>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直徑較佳為2 mm以上且38 mm以下,更佳為5 mm以上且20 mm以下。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貼合具,其係用以將具有突起部之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者,且 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2]如[1]之貼合具,其中該貼合具具備:一對對向部,其等相互對向地配置;及連結部,其將該等對向部彼此相互連結;且可朝上述一對對向部之對向間隔擴大之方向彈性變形。 [3]如[2]之貼合具,其中上述一對對向部之至少一者具有保持上述溫熱器具之保持部。 [4]如[3]之貼合具,其中上述保持部將片狀之上述溫熱器具之相互對向之一對緣邊部分別可裝卸地保持。 [5]如[4]之貼合具,其中上述保持部具有一對槽部,該一對槽部可藉由供上述溫熱器具之上述一對緣邊部分別滑動而供其等插拔。 [實施例] 以下,說明實施例。 首先,使用圖13(a)至圖14說明實施例1及實施例2。 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使用試樣155(圖13(a))作為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構造之本體部50(參照圖1至圖3),而研究突起部12之升溫特性。 更詳細而言,於實施例1中,具有突起部12之片材10係設為具有透氣性構造,另一方面,於實施例2中,具有突起部12之片材10係設為非透氣性之構造。 實施例1之片材10之透氣度為1秒/100 ml以上且3秒/100 ml以下。實施例2之片材10之透氣度為測定上限值之∞。 此處,如圖13(a)所示,對本體部50所具有之5個突起部12中之排列於對角線上之3個突起部12附上第1突起部141、第2突起部142及第3突起部143之名稱。 圖13(b)係關於實施例1,表示第1突起部141之頂部P1、第2突起部142之頂部P2及第3突起部143之頂部P3之各者之升溫特性之曲線的曲線圖。 圖13(c)係關於實施例2,表示第1突起部141之頂部P1、第2突起部142之頂部P2及第3突起部143之頂部P3之各者之升溫特性之曲線的曲線圖。 於圖13(b)及圖13(c)之各者中,橫軸為時間(分鐘),縱軸為溫度(℃)。 圖14係表示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測定中所使用之測定裝置之構成的模式圖。該測定裝置係依據JIS S4100者。 該測定裝置具備:恆溫水槽151;板材152,其配置於恆溫水槽151之頂面上;下敷材153,其配置於板材152上且供載置試樣155;溫度感測器154,其配置於下敷材153上;被覆材156,其被覆於試樣155之上而配置;及砝碼157,其作為重物而配置於被覆材156之上。 恆溫水槽151係由SUS(Steel Use Stainless,日本不鏽鋼標準)304形成,恆溫水槽151由隔熱材161被覆周圍。 恆溫水槽151具有:導入口151a,其供導入循環水;及導出口151b,其將循環水導出。 板材152係聚丙烯製之厚度7 mm之板。 下敷材153係將2片日本藥典中所規定之類型I之紗布重疊而得者。 被覆材156係將8片100%棉之德士支數5.905之雙股紗之法蘭絨重疊而得者。 進而,該測定裝置具備:循環式恆溫水槽158,其使循環水一面維持固定之溫度一面循環;供給配管159,其用以自循環式恆溫水槽158對恆溫水槽151之導入口151a供給循環水;及回流配管160,其用以使循環水自恆溫水槽151之導出口151b返回至循環式恆溫水槽158。 進而,該測定裝置具備:記錄器(未圖示),其記憶利用溫度感測器154所得之檢測結果;及個人電腦(未圖示),其自記錄器獲取並收集該檢測結果,且進行解析。 測定條件係設為周圍溫度為20℃±1℃,周圍濕度為55%~70%,風速為無風狀態(0.5 m/sec以下)。 將試樣155自包裝材料取出,且使突起部12之突出方向朝下而將試樣155配置於下敷材153上,且於試樣155之上配置被覆材156,進而,於被覆材156之上配置砝碼157。 將自包裝材料取出試樣155之時序設為圖13(b)及圖13(c)中之測定開始時間(橫軸為0分鐘)。又,迅速地(於30秒以內)進行自包裝材料取出試樣155至將砝碼157配置於被覆材156之上為止之操作。 根據圖13(a)與圖13(b)之比較,可知於實施例1中,與實施例2相比,突起部12之最高達到溫度較高。又,可知於實施例1中,與實施例2相比,突起部12達到最高溫度為止之時間較短。 另一方面,可知於實施例2中,與實施例1相比,突起部12之溫度維持於最高達到溫度附近之時間(持續時間)較長。 其次,使用圖15至圖17說明實施例3及實施例4。 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自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構造之片材10、即包含含有非晶形PET之纖維之不織布片材之片材10選取樣品,測定樣品之吸熱波峰。 作為片材10,準備將成形溫度(突起部12之成形溫度)設為100℃者(實施例3)、及將成形溫度設為120℃者(實施例4)之2種。 又,自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片材10之各自之3個部位選取樣品。即,如圖15所示,關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各者,自突起部12之頂部171(對應於圖16所示之樣品名之「突起部頂部」)、突起部12之側面部172(對應於圖16所示之樣品名之「突起部側面部」)、及於片材10中未形成有突起部12之部分即平面部173(對應於圖16所示之樣品名之「平面部」)之3個部位進行選取。 圖16中表示各樣品之名稱(樣品名)、成形溫度(℃)、樣品之重量(mg)及最初出現之吸熱波峰處之每單位重量之吸熱量(J/g)。 又,圖17係表示各樣品之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掃描熱量測定)圖表。 再者,圖16及圖17所示之「成形前」係指成形前之片材10。成形前之片材10較平坦,將該片材10之一部分選取作為樣品。 圖16所示之吸熱量之測定結果、及圖17所示之DSC圖表係以如下方式測定所得之結果。 作為測定裝置,使用RIGA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hermo Plus EVO2 DSC 8231示差掃描熱量計;DSC。 測定環境係設為氮氣氛圍。 如圖17所示,關於實施例3(於100℃下成形)及實施例4(於120℃下成形)之各者,對於「突起部頂部」、「突起部側面部」及「平面部」之任一者,於70℃附近出現最初之吸熱波峰。該最初之吸熱波峰之溫度係非晶形PET之玻璃轉移溫度(TG)。 又,關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各者,對於「突起部頂部」、「突起部側面部」及「平面部」之任一者,第2個吸熱波峰出現於250℃附近。該第2個吸熱波峰之溫度為非晶形PET之熔點,且為超過非晶形PET之軟化點之溫度。 再者,如圖16所示,關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各者,就「突起部頂部」而言,最初出現之吸熱波峰處之每單位重量之吸熱量較「突起部側面部」及「平面部」小。 另一方面,於「成形前」,於80℃附近出現最初之吸熱波峰。該最初之吸熱波峰之溫度係非晶形PET之玻璃轉移溫度(TG)。又,於「成形前」,第2個吸熱波峰亦出現於250℃附近。該第2個吸熱波峰之溫度係非晶形PET之熔點,且為超過非晶形PET之軟化點之溫度。 再者,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與「成形前」相比,玻璃轉移溫度移位至低溫側。其理由不明確,但認為於實施例3及實施例4中,由於片材10接受自成形溫度冷卻至室溫之熱歷程,故而導致產生由焓鬆弛所引起之非晶構造之變化。 其次,使用圖18(a)至圖19(d)說明實施例5至實施例8。 圖18(a)及圖18(b)係表示拍攝實施例5中所製作之突起部12所得之結果,其中圖18(b)係圖18(a)之放大照片。 圖18(c)及圖18(d)係表示拍攝實施例6中所製作之突起部12所得之結果,其中圖18(d)係圖18(c)之放大照片。 圖19(a)及圖19(b)係表示拍攝實施例7中所製作之突起部12所得之結果,其中圖19(b)係圖19(a)之放大照片。 圖19(c)及圖19(d)係表示拍攝實施例8中所製作之突起部12所得之結果,其中圖19(d)係圖19(c)之放大照片。 於實施例5及實施例6中,於片材10之成形中使用共通之模具,又,成形溫度係設為相互相同。 於實施例7及實施例8中,於片材10之成形中使用共通之模具,又,成形溫度係設為相互相同。 就實施例5及實施例6中所使用之模具、及實施例7及實施例8中所使用之模具而言,形狀互不相同。 於實施例5及實施例7中,片材10之材料係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材料。即,實施例5與實施例7中所使用之片材10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該不織布片材具備: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纖維彼此黏結。更詳細而言,第1樹脂材料係PET,第2樹脂材料係低熔點PET。 於實施例6及實施例8中,片材10之材料係第5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材料。即,實施例6與實施例8中所使用之片材10包含含有非晶形PET之纖維之不織布片材而構成。 根據實施例5(圖18(a)及圖18(b))與實施例6(圖18(c)及圖18(d))之比較,可知於片材10包含含有非晶形PET之纖維之不織布片材而構成之情形時,可將突起部12進一步精密地加工為所期望之形狀。 同樣地,根據實施例7(圖19(a)及圖19(b))與實施例8(圖19(c)及圖19(d))之比較,亦可知於片材10包含含有非晶形PET之纖維之不織布片材而構成之情形時,可將突起部12進一步精密地加工為所期望之形狀。 本申請主張以於2017年4月20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7-84050號及於2018年3月27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60659號為基礎之優先權,將該揭示之全部內容引用於此。
10‧‧‧片材
10a‧‧‧一面
10b‧‧‧另一面
11‧‧‧基部
12‧‧‧突起部
12a‧‧‧第1突起部
12b‧‧‧第2突起部
13‧‧‧空腔
15‧‧‧不織布片材
16‧‧‧透氣片材
17‧‧‧不織布片材
18、19‧‧‧不織布片材
20‧‧‧第2片材
30‧‧‧發熱材
40‧‧‧吸水片材
50‧‧‧本體部
51‧‧‧接合部
53‧‧‧緣邊部
60‧‧‧貼合部
61‧‧‧貼合帶部
63‧‧‧貼合部構成片材
64‧‧‧黏著層
65‧‧‧剝離紙
66‧‧‧基端部
70‧‧‧第1模具
71‧‧‧平坦面
72‧‧‧突起部
80‧‧‧第2模具
81‧‧‧平坦面
82‧‧‧凹部
91‧‧‧皮膚
100‧‧‧溫熱器具
112‧‧‧黏著層
113‧‧‧手掌
114‧‧‧貼合具(貼合部)
115‧‧‧對向部
115a‧‧‧對向部
115b‧‧‧對向部
116‧‧‧連結部
117‧‧‧彎曲部
118‧‧‧肋
120‧‧‧本體片材
121‧‧‧第1片材
122‧‧‧第2片材
123‧‧‧接合部
124‧‧‧收容空間
130‧‧‧發熱體
131‧‧‧第1被覆片材
132‧‧‧第2被覆片材
133‧‧‧發熱部
134‧‧‧接合部
141‧‧‧第1突起部
142‧‧‧第2突起部
143‧‧‧第3突起部
151‧‧‧恆溫水槽
151a‧‧‧導入口
151b‧‧‧導出口
152‧‧‧板材
153‧‧‧下敷材
154‧‧‧溫度感測器
155‧‧‧試樣
156‧‧‧被覆材
157‧‧‧砝碼
158‧‧‧循環式恆溫水槽
159‧‧‧供給配管
160‧‧‧回流配管
161‧‧‧隔熱材
171‧‧‧頂部
172‧‧‧側面部
173‧‧‧平面部
181‧‧‧保持槽
181a‧‧‧側方槽部
181b‧‧‧連結槽部
182‧‧‧板狀部
183‧‧‧保持爪部
183a‧‧‧側方爪部
183b‧‧‧連結爪部
185‧‧‧突起部
186‧‧‧突起部
1151‧‧‧面
A‧‧‧箭頭
B‧‧‧箭頭
H1‧‧‧高度尺寸
H2‧‧‧高度尺寸
L‧‧‧相鄰之突起部之中心間距離
P1‧‧‧頂部
P2‧‧‧頂部
P3‧‧‧頂部
α‧‧‧傾斜角度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立體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剖視圖(沿著圖2之A-A線之剖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放大剖視圖。 圖5(a)及圖5(b)係表示於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片材形成突起部之一系列步驟之剖視圖。 圖6係表示將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貼附於生物體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7(a)、圖7(b)、圖7(c)、圖7(d)、圖7(e)、圖7(f)、圖7(g)、圖7(h)、圖7(i)、圖7(j)及圖7(k)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突起部之配置或形狀之變化例的圖。 圖8係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放大剖視圖。 圖9(a)及圖9(b)係表示於構成第2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片材形成突起部之一系列步驟之剖視圖。 圖10係第3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剖視圖。 圖11(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本體部之立體圖,圖11(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貼合具之立體圖。 圖12(a)及圖12(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使用狀態之圖,其中圖12(a)係立體圖,圖12(b)係表示利用突起部對手掌進行按壓之情況之圖且利用剖面僅表示出手掌。 圖13(a)、圖13(b)及圖13(c)係用以說明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圖,其中圖13(a)係用以說明供於溫度之經時變化之測定之突起部之位置的圖,圖13(b)係表示實施例1之測定結果之曲線圖,圖13(b)係表示實施例2之測定結果之曲線圖。 圖14係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測定中所使用之測定裝置之模式圖。 圖15係用以說明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吸熱波峰之測定中所使用之樣品之取樣部位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測定值之圖。 圖17係表示實施例3及實施例4之測定結果之曲線圖。 圖18(a)及圖18(b)係表示實施例5之突起部之拍攝結果之圖,圖18(c)及圖18(d)係表示實施例6之突起部之拍攝結果之圖。 圖19(a)及圖19(b)係表示實施例7之突起部之拍攝結果之圖,圖19(c)及圖19(d)係表示實施例8之突起部之拍攝結果之圖。 圖20(a)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本體部之第1例的立體圖,圖20(b)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本體部之第2例的立體圖。 圖21(a)係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立體圖,圖21(b)係第6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側視圖,圖21(c)係沿著圖21(b)之C-C線之剖視圖。

Claims (23)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 片材,其具有向一面側凸起之突起部;及 發熱材,其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片材包含不織布片材而構成, 上述不織布片材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黏結部,其包含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之第2樹脂材料且將上述纖維彼此黏結。
  3. 如請求項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上述不織布片材中之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多。
  4. 如請求項2或3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第2上述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其構成位於上述第1不織布片材與上述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 上述透氣片材包含熔點較上述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5.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 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之內部成為中空。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
  9.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
  10.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具有上述發熱材之片狀本體部, 上述片狀本體部配置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 上述突起部之內部成為中空, 上述片材具有透氣性, 上述突起部具有透氣性。
  11.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具備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之第2片材, 上述片材之透氣性高於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及水而構成, 該溫熱器具具備吸水片材,該吸水片材相對於上述片材積層於上述另一面側。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保濕劑、水及吸水性聚合物而構成。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具備貼合部,該貼合部係用以於上述突起部被壓接於皮膚之狀態下將該溫熱器具貼合於生物體。
  15. 如請求項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黏著固定於皮膚之黏著片材部。
  16. 如請求項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包含伸縮性之伸縮片材部而構成。
  17. 如請求項14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貼合部係如下之貼合具,其介隔上述突起部利用彈性復原力夾持生物體之一部分,藉此使上述突起部壓接於皮膚。
  1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材含有鐵及碳成分。
  19. 如請求項1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鐵為可氧化性鐵。
  20. 一種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具備如下步驟: 準備不織布片材,即,準備具有至少2個分別伴隨有相轉移之吸熱波峰,且其中第1吸熱波峰存在於60℃以上且180℃以下之溫度範圍內,第2吸熱波峰存在於較上述第1吸熱波峰更靠高溫側之不織布片材作為上述不織布片材; 準備包含上述不織布片材之片材; 將上述片材於上述第1吸熱波峰與上述第2吸熱波峰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而於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及 於上述片材之另一面側配置發熱材。
  21. 如請求項20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纖維,其包含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其熔點較上述第1樹脂材料低; 於形成上述突起部之步驟中,將上述片材於上述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進行熱壓,而於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
  22. 如請求項21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片材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即:第1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一最外層;第2不織布片材,其構成該片材中之另一最外層;及透氣片材,其構成位於上述第1不織布片材與上述第2不織布片材之間之中間層; 上述透氣片材包含熔點較上述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於在上述片材形成向一面側凸出之突起部之步驟中,於上述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與上述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下將上述片材進行熱壓。
  23. 如請求項20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不織布片材包含非晶形PET之纖維。
TW107113153A 2017-04-20 2018-04-18 溫熱器具 TWI7829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4050 2017-04-20
JP2017084050 2017-04-20
JP2018-060659 2018-03-27
JP2018060659A JP7083676B2 (ja) 2017-04-20 2018-03-27 水蒸気発生温熱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2887A true TW201842887A (zh) 2018-12-16
TWI782978B TWI782978B (zh) 2022-11-11

Family

ID=64280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153A TWI782978B (zh) 2017-04-20 2018-04-18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83676B2 (zh)
KR (1) KR102259999B1 (zh)
TW (1) TWI7829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9580B2 (ja) 2021-01-08 2024-04-17 麗美 小林 温熱アイマス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52364B (en) * 1996-08-26 1999-02-11 Chisso Corp A composite sheet comprising a non-woven fabric and a film
JP2003164501A (ja) * 2001-11-30 2003-06-10 Lion Corp 身体ケア用成型体
JP3725488B2 (ja) * 2002-04-25 2005-12-14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111180A (ja) * 2003-10-10 2005-04-28 Kao Corp 発熱成形体
JP2007275082A (ja) * 2004-07-14 2007-10-25 Mycoal Products Corp 発熱パック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4917474B2 (ja) * 2007-04-25 2012-04-18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体
AT512621B1 (de) * 2012-02-28 2015-09-15 Chemiefaser Lenzing Ag Hygieneprodukt
JP5921365B2 (ja) * 2012-06-29 2016-05-24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発熱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89966A (ko) 2019-07-31
KR102259999B1 (ko) 2021-06-02
JP7083676B2 (ja) 2022-06-13
JP2018175858A (ja) 2018-11-15
TWI782978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96129C1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2011136060A (ja) マスク用鼻部温熱具
JP4394726B2 (ja) 発熱具
TW201842887A (zh) 溫熱器具
TW201841594A (zh) 溫熱器具
CN110536664B (zh) 温热器具
TWI808272B (zh) 腳用溫熱貼
US20230201028A1 (en) Heating implement
TWI754780B (zh) 溫熱器具
WO2018194005A1 (ja) 温熱具
JP7154742B2 (ja) 発熱具
WO2021214989A1 (ja) 温熱具
TWI768452B (zh) 溫熱器具
JP7154741B2 (ja) 発熱具
JP2023078617A (ja) 蒸気温熱具
TW202247826A (zh) 溫熱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