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2717A -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2717A
TW201842717A TW107113434A TW107113434A TW201842717A TW 201842717 A TW201842717 A TW 201842717A TW 107113434 A TW107113434 A TW 107113434A TW 107113434 A TW107113434 A TW 107113434A TW 201842717 A TW201842717 A TW 2018427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nector
housing
ground
connec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0229B (zh
Inventor
湯瑪斯愛德蒙 弗拉赫提四世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康寧光纖通信射頻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康寧光纖通信射頻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康寧光纖通信射頻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2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2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0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02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485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01R13/7032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making use of a separate bridging element directly cooperating with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03Connection between two cable e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2Connections to an additional grounding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protection devices, e.g. overvoltag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文揭露了具有用於改變同軸連接器之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同軸連接器包括接地管,該接地管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並圍繞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以初始地建立並隨後斷開第一導體與同軸連接器的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在接觸匹配連接器之後,第一導體與第一導體外殼一起移動,該第一導體外殼將接地管的複數個指狀件從關閉位置移動至開啟位置。此斷開了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並建立了第一導體及匹配連接器之間的電氣路徑。因此,在建立同軸連接器及匹配連接器之間的電連接之前,同軸連接器接地。

Description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本申請案要求於2017年4月28日所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5/581615號的優先權,且通過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申請案大體上係與用於在經匹配電連接器之間建立電連接的電同軸連接器有關;更具體地來說,係與具有用於初始地建立且隨後將接地路徑與同軸連接器之導體斷開連接之接地管的電同軸連接器有關。
同軸連接器經常用於建立不同電子裝置及/或電子組件彼此之間的電連接,以建立該等不同電子裝置及/或電子組件之間的電子通訊。同軸連接器為通常與同軸電纜一起使用的電連接器,以保持跨越同軸元件連接的優良連接及屏蔽。具體而言,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跨越同軸元件的連接來運送(例如,傳播)電信號(例如,頻率信號、射頻(RF)信號及微波RF信號等)。將一些同軸連接器作為配接器,以在需要配合的兩個其他連接器之間配合並提供電連通。
同軸連接器通常包括導電觸點,該導電觸點由非導電絕緣體(如塑膠)包圍,該絕緣體接著由外殼及其他元件包圍。在製造及加工同軸連接器時,同軸連接器的每個元件(例如,部件及部分)具有一定的製造公差或變化範圍(例如+/- 0.001mm)。當組裝同軸連接器時,每個單獨元件的製造公差歸因於整個組件的公差疊加或變化範圍。換句話說,例如,即使同軸連接器是相同類型及製造的,但導體的尖端(例如,公式針式接頭及母式插座式接頭等)相對於外殼端部的精確位置可在不同的同軸連接器之間變化。這在這些連接器製造及/或維持用於連續信號傳導性的電接觸所需的壓縮及/或配合距離上產生一些可變性。
此外,這些同軸連接器通常需要接地觸點來作為由連接器形成的電路連接的一部分。然而,當同軸連接器與另一個連接器相匹配時可能會發生電湧,因連接器中的靜電累積會導致在通過接地觸點接地之前在導體上產生靜電放電(ESD)。此類電湧可能導致與同軸連接器電連通的電子設備(例如印刷電路板(PCB)及/或其元件)受到損壞。此外,在沒有適當的接地連接的情況下,同軸連接器可能無法正常運作(例如,可能無法提供適當運作的RF路徑)及/或可能經歷對應連接器的導體的快速電退化。
不承認在本文中引用的任何參考文獻構成先前技術。申請人明確保留質疑任何引用文件的準確性和針對性的權利。
本申請案的實施例涉及具有用於改變同軸連接器之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兩個配合連接器之間並穿過該兩個配合連接器的電氣路徑之前建立接地路徑。在本文揭露的示例性態樣中,同軸連接器包括連接器外殼,該連接器外殼具有藉由第一導體外殼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的第一導體及藉由第二導體外殼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的第二導體。此外,同軸連接器包括接地管,該接地管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並圍繞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以初始地建立並隨後斷開第一導體與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在某些實施例中,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及可在關閉位置及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以形成及斷開與第一導體的電接觸。初始接地路徑使在配合期間可能在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導體及配合連接器之間導致的任何潛在的靜電放電(ESD)短路。在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導體接觸配合連接器之後,第一導體與第一導體外殼一起移動(例如,軸向平移),其將複數個指狀件從關閉位置移動至開啟位置。例如,這斷開了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並將第一連接器連接至配合連接器,以在第一導體及配合連接器之間且通過同軸連接器建立電氣路徑。因此,在建立同軸連接器與配合連接器之間的電連接之前,可將同軸連接器接地。
本申請案的一實施例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同軸連接器包括連接器外殼、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且經配置成與第一連接器電接觸的第一導體及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且與連接器外殼電連通的接地管。接地管圍繞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且可在關閉位置及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複數個指狀件經配置成在關閉位置與第一導體電接合,以在第一導體和連接器外殼之間建立接地路徑。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接地管的複數個指狀件向外徑向樞轉至開啟位置之後在第一導體與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電氣路徑,以電分離第一導體並斷開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
本申請案的另一實施例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該同軸連接器包括連接器外殼、第一導體、第二導體,接地管及接地套環。連接器外殼包括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及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第一導體包括第一導體第一端和第一導體第二端。第一導體第一端經配置成接觸第一連接器。第一導體藉由第一介電質朝向連接器外殼第一端而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第一導體偏向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及經配置成在第一導體第一端與第一連接器接觸時朝向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第二導體包括第二導體第一端及第二導體第二端。第二導體第一端與第一導體第二端電接觸。第二導體第二端經配置成接觸第二連接器。第二導體藉由第二介電質朝向連接器外殼第二端而經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第二導體相對於連接器外殼固定。接地管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並與連接器外殼電連通。接地管圍繞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且可在關閉位置及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複數個指狀件經電配置成在關閉位置中與第一導體電接合,以在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建立接地路徑。接地套環經安裝至連接器外殼並與連接器外殼電連通,其中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接地套環內。接地套環朝向連接器外殼的第一端偏置且經配置成在與第一連接器接觸時朝連接器外殼的第二端移動。(i)在建立第一導體、接地管、連接器外殼、接地套環之間的接地路徑後、 (ii)在接地套環相對於連接器外殼移動後、(iii)在第一導體相對於連接器外殼及接地管移動後,及(iv)在接地管之複數個指狀件向外徑向樞轉至開啟位置後,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第二導體、第一導體及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電氣路徑,以電分離第一導體並斷開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
附加特徵及優勢將於下文中的[實施方式]中闡述,及自說明書來看,部分內容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係顯而易見的,或藉由實施如書面說明書及其申請專利範圍與附加圖式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係可得知的。
應理解的是,前文的一般描述及下文的詳細描述僅為示例性,且旨在提供概述或框架以理解申請專利範圍的性質及特徵。
包括附加圖式以提供進一步的理解,且附加圖式經結合在本說明書中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附加圖式示出了一或多個實施例,且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各種實施例的原理及操作。
本申請案的實施例係針對具有用於改變同軸連接器之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兩個配合連接器之間並穿過該兩個配合連接器的電氣路徑之前建立接地路徑。在本文揭露的示例性態樣中,同軸連接器包括連接器外殼,該連接器外殼具有通過第一導體外殼而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的第一導體及通過第二導體外殼而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的第二導體。此外,同軸連接器包括接地管,該接地管安裝在連接器外殼內並圍繞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以初始地建立並隨後斷開第一導體與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在某些實施例中,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且可在關閉位置及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以形成及斷開與第一導體的電接觸。初始接地路徑使在配合期間可能在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導體及配合連接器之間導致的任何潛在的靜電放電(ESD)短路。在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導體接觸配合連接器之後,第一導體與第一導體外殼一起移動(例如,軸向平移),該第一導體外殼將複數個指狀件從關閉位置移動至開啟位置。作為範例,這斷開了第一導體及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地路徑並將第一連接器連接至配合連接器,以在第一導體及配合連接器之間且通過同軸連接器建立電氣路徑。因此,在建立同軸連接器與配合連接器之間的電連接之前,可將同軸連接器接地。
在這點上, 1A 至圖 1D 為連接器子組件100 的一實施例的視圖,其示出了示例性同軸連接器102 、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同軸連接器102 經配置成在同軸連接器102 、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或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間且通過同軸連接器102 、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或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的電氣路徑前建立接地路徑。如下文更詳細討論的,在同軸連接器102 藉由使用一或多個軸向平移特徵(例如,接地套環)及/或一或多個徑向平移特徵(例如,接地管)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通過同軸連接器102 的電氣路徑之前,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接地路徑。建立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的接地路徑可在建立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且穿過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電氣路徑之前使任何積聚的潛在ESD和/或ESD放電短路。此外,同軸連接器102 通過一或多個軸向平移電部件(於下文更詳細地討論)來補償公差疊加可變性。當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時,徑向平移接地部件經設計成初始地建立與同軸連接器102 的導體的接地路徑,且隨後斷開接地路徑。在某些實施例中,當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時,軸向平移接地部件經設計成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及在電部件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前軸向平移。因此,在建立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並穿過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電連接之前,徑向平移特徵及/或軸向平移特徵將同軸連接器102 接地(同時亦補償同軸連接器102 中的公差加疊可變性)。
同軸連接器102 包括用於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之第一端110A (亦稱為同軸連接器第一端、連接器第一端等)處的第一配合介面108A ,及在用於與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配合之與第一端110A 相對之第二端110B (亦稱為同軸連接器第二端及連接器第二端等)處的第二配合介面108B 。類似地,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包括在第一端114A 處的第一配合介面112A 及在第二端114B 處(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配合介面112B 。第一配合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12B 經配置成與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配合。類似地,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包括在第一端118A 處(在圖4A 中示出)的第一配合介面116A (在圖4A 中示出)及在第二端118B 處(與第一端118A 相對)的第二配合介面116B 。第二配合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16A 經配置成與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08B 配合。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包括SMPM(超小型推入式微型)連接器(例如,GPPO連接器)。例如,第二配合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16A 可包括SMPM母連接器介面(例如,插座),及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08B 可包括SMPM公連接器介面(例如,引腳)。
1A 為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的同軸連接器102 的透視圖;具體來說,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12B 配合。同樣示出,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配合;具體來說,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08B 與第二配合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16A 連接。 1B 至圖 1D 為從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斷開的同軸連接器102 的視圖;具體來說,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16B 斷開。 亦示出了與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配合的同軸連接器102 ;具體來說,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08B 與第二配合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16A 連接。
1A 至圖 1C 所示,同軸連接器102 包括外殼組件120 (例如,護罩組件等)及容納在外殼組件120 內的電跡線組件122 。外殼組件120 包括殼體124 (亦稱為同軸連接器外殼)、外殼126 及位於其間的接地套環128 (例如,接地部件)。外殼126 保持接地套環128 與殼體124 的附接。接地套環128 安裝至殼體124 並與殼體124 電連通,以在第一導體130 (例如,電部件)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建立電路徑之前,在可將ESD積聚放電的配合期間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提供接地路徑。接地套環128 (例如,經由彈簧而)經偏置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此外,接地套環128 可相對於殼體124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且經配置成在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接觸時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此軸向平移允許同軸連接器102 在已建立接地路徑之後建立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電氣路徑,以在建立電氣路徑之前將ESD放電,從而保護電連接的設備免受電湧及潛在的相應損壞。然而,若在接地套環128 已建立接地路徑之前產生ESD電湧,則接地管(在下文的 3A 至圖 4D 中討論)將使電湧短路,從而保護電連接的設備。
如圖1C 所示,電跡線組件122 包括定位在殼體124 內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的第一導體130 (形成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的一部分)。第一導體130 的一部分位於接地套環128 內(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第一導體130 經安裝在殼體124 內。第一導體130 經配置成當第一導體130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時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形成電氣路徑,及在接地管(在 3A 至圖 3C 中示出)脫離第一導體130 後(在下文更詳細地解釋)。
1D 所示,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包括殼體132 及定位在殼體132 內的導體134 。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12A 互補配置,使得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電氣路徑(例如,信號路徑)之前建立接地路徑(例如,接地連接)。更具體地說,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128 經配置成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以建立從同軸連接器102 至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接地路徑。以此方式,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的端表面與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的端是平面的,而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128 的端面延伸通過同軸連接器第一導體130 的端面,從而確保在同軸連接器第一導體130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之前接地套環128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然而,其他配置是可能的(例如,在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的端表面與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的端表面是不平的)。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接觸時,接地套環128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平移)。在接地套環128 移動(例如,平移)之後,同軸連接器第一導體130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以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建立電氣路徑。因此,在建立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之間的電連接之前,同軸連接器102 接地。因此,可通過同軸連接器102 實現連接器102104106 之間的連續且可靠的電氣及接地接觸。然而,如上所述,若在接地套環128 建立接地路徑之前產生ESD電湧,則接地管(在下面的 3A 至圖 4D 中討論)將使電湧短路,由此保護電連接的設備。
2 1A 至圖 1D 的同軸連接器102 的外殼組件120 的截面透視圖。外殼組件120 包含電跡線組件122 (未示出)且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接地路徑。特別地,如下文更詳細討論地,外殼組件120 經由接地管與第一導體130 及/或接地套環128 建立接地路徑(如 3A 至圖 3C 所示)。外殼組件120 包括殼體124 、外殼126 、接地套環128 及外部彈簧200 (例如,第一彈簧)。殼體124 包含電跡線組件122 、及通常為圓柱形,且在(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的)第一端(亦稱為連接器外殼第一端)處限定第一開口202A 、在 (與第一端相反並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的) 第二端(亦稱為連接器外殼第二端)處限定第二開口202B ,及限定位於其間的大致圓柱形內部202C 。殼體124 進一步包括朝向第一開口202A 的第一部分204A 、朝向第二開口202B 的第二部分204B 及從殼體124 之在第一部分204A 及第二部分204B 之間的外表面向外延伸(例如,大體上垂直)的外肩部206 。外肩部206 可包括朝向第一開口202A 的倒角208 ,以便於將外殼126 組裝至殼體124 (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第二部分204B 可包括位於第二部分204B 的端部及外肩部206 之間的內肩部210 。內肩部210 為電跡線組件122 提供安裝表面(在下文更詳細地說明)。此外,第二開口202B 可包括沿著邊的內邊緣的內倒角211 ,以便於電跡線組件122 在外殼內部202C 內的組裝。
外殼126 保持接地套環128 與殼體124 的連接、大致為圓柱形,及在(例如,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的)第一端處限定第一開口212A 、在(與第一端相反並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的)第二端處限定第二開口212B 及限定位於其間的大致圓柱形內部212C 。外殼126 進一步包括靠近第一端及限定第一開口212A 的向內環形凸緣214 ,以保持接地套環128 與殼體124 的附接。以此方式,第一開口212A 的尺寸(例如,直徑)小於第二開口212B 。外殼126 的內表面(朝向第二開口212B )與外殼外肩部206 的外表面摩擦接合。因此,外殼126 固定地附接至殼體124 及限定外殼126 及外殼第一部分204A 之間的間隙218 (例如,間隙區域及分隔等),以將接地套環128 的一部分保持在間隙218 內。此外,第二開口212B 可包括沿著邊之內部邊緣的內倒角216 ,以便於將外殼126 組裝至接地套環128 上。更具體來說,外殼內倒角216 與外殼外肩部倒角208 相互作用,以助於當外肩部206 滑入外殼第二開口212B 時的組裝。
接地套環128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接地路徑、大致為圓柱形,及在(例如,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的)第一端處限定第一開口220A 、在(與第一端相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的)第二端處限定第二開口220B 及限定其間的大致圓柱形內部220C 。接地套環128 進一步包括靠近第二開口220B 第一端的向外環形凸緣222 ,以保持接地套環128 與殼體124 的附接。如圖所示,當組裝時,殼體124 的一部分(例如,外殼第一開口202A )定位在接地套環220C 內部,接地套環向外環形凸緣222 定位在間隙218 內。以此方式,接地套環128 可相對於殼體124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其中接地套環向外環形凸緣222 具有用於在間隙218 內移動(例如平移)的空隙。然而,藉由接地套環向外環形凸緣222 與外殼向內環形凸緣214 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防止接地套環128 從殼體124 及接地套環128 脫離。換言之,外殼第一開口212A 大於接地套環128 的外徑(例如,靠近接地套管第一開口220A )但小於接地套環向外環形凸緣222 的外徑。以此方式,接地套環128 不能與殼體124 脫離。
外部彈簧200 使接地套環128 相對於殼體124 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一端110A 偏置,及包括在第一端處的第一平坦端表面224A 及在( 與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處的第二平坦端表面224B 。如圖所示,外部彈簧200 定位在間隙218 內,其中第一平坦端表面224A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定位並接觸接地套環128 (接近接地套環第二開口220B )。第二平坦端表面224B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定位並接觸外殼外肩部206 。以此方式,外部彈簧200 將接地套環128 朝同軸連接器的第一端110A 偏置,但其可壓縮使得接地套環128 可在間隙218 內軸向平移。此外,外部彈簧200 在接地套環128 及外殼外肩部206 之間提供連續的接地接觸。第一及第二平坦端表面224A224B 有助於在接地套環128 及外殼外肩部206 之間實現均勻及恆定的接觸、使外部彈簧200 的長度最小化、提供外部彈簧200 的較低實體高度並分散偏置力。
然而,即使係使用接地套環128 ,當同軸連接器102 配合至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時(其中在同軸連接器102 的接地套環128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前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導體上產生ESD),也可能發生電湧。 如下文更詳細地解釋,接地管(在 3A 至圖 4D 中示出)使可能導致的任何潛在的ESD短路,從而防止損壞同軸連接器102 及與同軸連接器102 電連通的任何電子設備。
3A 1A 至圖 1D 的同軸連接器102 的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外殼組件120 與電跡線組件122 的組裝。電跡線組件122 建立從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通過同軸連接器102 至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的電氣路徑。電跡線組件122 包括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中間軸套304 、內部彈簧306 (例如,第二彈簧)及接地管307 。如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的,接地管307 建立及斷開第一導體130 及殼體124 間的接地路徑。因此,跨越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的導體的任何ESD將通過接地管307 與殼體124 短路。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匹配連接器104 之間建立接地路徑後,在第一導體130 及殼體124 之間斷開接地路徑,由此在第一導體130 及第一匹配連接器104 間建立電氣路徑。
第一導體組件300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例如,靠近及/或在外殼第一開口202A 內)定位,及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例如,靠近及/或在外殼第二開口202B 內)定位。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及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藉由中間軸套304 彼此連接,及藉由內部彈簧306 彼此軸向偏置。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及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彼此相互作用以建立其之間的電氣路徑(下文更詳細地解釋)。
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及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中的每一者即使係在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斷開時(下文更詳細解釋)亦經安裝在殼體124 內且彼此電連接。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及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經配置成在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建立接地路徑之後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形成電氣路徑。特別地,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經配置成朝向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例如,及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以補償公差堆疊可變性,以移動接地管307 的指狀件以斷開第一導體130 及殼體124 之間的接地路徑且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建立電氣路徑(下文更詳細地討論)。
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包括第一導體殼體308 、定位在第一導體殼體308 外部的O形環310 (例如,墊圈)、定位在第一導體殼體308 內的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及經安裝在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內的第一導體130 。第一導體殼體308 與外殼組件120 接地連接。O型環310 將連接器殼體124 與外界密封並確保同軸連接器102 的正確操作及功能。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將第一導體130 安裝在第一導體殼體308 內且使第一導體130 與第一導體殼體308 電絕緣(當接地管307 與第一導體130 脫離時)。
第一導體殼體308 將第一導體130 安裝在外殼組件120 內。第一導體殼體308 與外殼組件120 接地連接。第一導體殼體308 包括在(例如,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一端110A 的)第一端(亦稱為導體外殼第一端及第一導體外殼第一端等)處限定第一開口316A 的第一部分314A 、在(例如,與第一端相對並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的)第二端(亦稱為導體外殼第二端及第一導體外殼第二端等)處限定第二開口316B 的第二部分314B ,及位於第一開口316A 及第二開口316B 之間的內部316C 。第一導體外殼第一部分314A 摩擦地接合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以將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固定地安裝在內部316C 內。第一部分314A 包括靠近第一開口316A 的外環形凸緣318 及位於外環形凸緣318 及第二圓柱形部分314B 之間以保持O形環310 的外環形凸起320 。O形環310 經定位及經保持在外環形凸緣318 及外環形突起320 之間,及當第一導體殼體308 相對於連接器殼體124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保持在其間。第二圓柱形部分314B 包括定位在接地管307 內的恆定直徑,當接地管307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接地管307 移動接地管307 的指狀件(下文更詳細地討論)以使接地管307 與第一導體130 分離。
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將第一導體130 安裝在第一導體殼體308 內,且使第一導體130 與第一導體殼體308 電絕緣(當接地管307 與第一導體130 脫離時)。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大致為圓柱形且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28A 、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限定第二開口328B 及其間的大致圓柱形內部328C 。如所示,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將第一導體130 安裝在內部328C 內。
第一導體130 包括在第一端處的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在第二端處的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及其間的桿334 。如所示,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經配置成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在其間建立電氣路徑)。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在接地套環128 內(例如,在接地套環內部220C 內),但在連接器殼體124 的外部,係第一導體殼體308 (例如,第一導體外殼第一部分314A )及/或第一導體內,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定位介電性圓筒312 。注意到同軸連接器102 經配置成使接地套環128 與電信號路徑(例如,第一導體130 )之間的距離最小化。這增加了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時之同軸連接器102 的操作可靠性。
第一導體130 經配置成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接觸並配合。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的位置允許接地套環128 在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建立電氣路徑之前建立接地路徑,及亦在接地套環128 相對於連接器殼體124 及/或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之後提供電接觸點。
334 在不接觸第一導體殼體308 的情況下延伸穿過第一導體殼體308 (例如,穿過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312 )。這確保了第一導體130 不接觸第一導體殼體308 及使自電氣路徑開始的接地路徑絕緣(當接地管307 從第一導體130 脫離時)。如圖所示,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延伸經過第一導體外殼第二開口316B ,及位於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內的中間套管304 內。
第二導體子組件300 包括第二導體外殼336 、第二導體軸套338 、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及第二導體342 (例如,電部件)。第二導體外殼336 將第二導體342 安裝在外殼組件120 內。第二導體外殼336 與外殼組件120 接地連接。第二導體軸套338 將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附接至中間軸套304 (並防止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自外殼組件120 脫離)。此外,第二導體軸套338 為接地管307 的指狀件提供空隙以移動(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將第二導體342 安裝在第二導體外殼336 內,及將第二導體342 與第二導體外殼336 電絕緣。
第二導體外殼336 包括在第一端(亦稱為導體外殼第一端及第二導體外殼第二端等) (例如,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46A 的第一部分344A 在(例如,與第一端相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的)第二端(亦稱為導體外殼第二端及第二導體外殼第二端等)處限定第二開口346B 的第二部分344B 、位於第一開口346A 及第二開口346B 之間的內部346C 及位於第一部分344A 及第二部分344B 之間的外肩部348 。外肩部348 經定位在外殼第二開口202B 內並與連接器殼體124 摩擦接合,從而將第二導體外殼336 固定地附接至連接器殼體124 。此外,第二導體外殼336 接觸外殼第二部分內肩部210 ;當將第二導體外殼336 插入連接器殼體124 時(例如,防止過度插入),該外殼第二部分內肩部210 提供了停止點。第一部分344A 包括內環形突起350 ,以將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接合及安裝至第二導體外殼336 。此外,第一部分344A 包括靠近第一開口346A 的外部凹槽351 ,以摩擦地接合第二導體軸套338
第二導體軸套338 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52A 、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處限定第二開口352B 及在其間之大致圓柱形的內部352C 。第二導體軸套338 進一步包括鄰近第一開口352A 的內肩部353 。第二導體軸套338 進一步包括靠近第一開口352A 的外環形凸緣354 ,該外環形凸緣354 延伸經過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外表面以與中間軸套304 相互作用。外環形凸緣354 將第二導體外殼336 附接至中間軸套304 (及防止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自外殼組件120 脫離)。
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第一部分344A 的外部凹槽351 經插入至第二導體外殼338 的第二開口352B 中並與之摩擦接合。外部凹槽351 提供與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外表面對齊或平行的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外表面。當組裝時,第二導體外殼336 及第二導體軸套338 在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第一端 (靠近第一開口346A )及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內肩部353 之間限定內凹槽355 ,以為接地管307 的指狀件提供間隙以向外樞轉(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第二導體外殼336 及第二導體軸套338 經示出為兩個單獨的部件,以便於加工內凹槽355 。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體外殼336 及第二導體軸套338 整體連接(使得第二導體套管338 是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一部分)。
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將第二導體342 安裝在第二導體外殼336 內及使第二導體342 自第二導體外殼336 電絕緣(當接地管307 自第一導體130 脫離時)。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為大致上圓柱形及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56A 、在第二端處(與第一端相反及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限定第二開口356B 及其間的大體上圓柱形內部356C 。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進一步包括外環形槽358 ,該外環形槽358 將第二導體外殼內環形突起350 接收在其中,以將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固定地附接至第二導體外殼336 。如所示,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安裝第二導體342 於其中,及使第二導體342 與第二導體外殼336 電絕緣。
第二導體342 包括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的母插座接觸件360 、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處的公接觸件362 ,及位於其間的外部安裝凹部364 。第二導體342 與第一導體130 軸向對齊。當第一導體130 向第二導體342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母插座接觸件360 經配置成與其中的第一導體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配合及接收該第一導體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此外,母插座接觸件360 可包括漸縮的內側壁,以提供與第一導體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的緊密配合。第二導體公接觸件362 經配置成與第二匹配連接器106 接觸並配合。第二導體安裝凹部364 經配置成定位在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內部356 內,以將第二導體342 相對於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340 固定附接。
如上所述,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通過中間軸套304 附接至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中間軸套304 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66A 、在(與第一端相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第二端處限定第二開口366B ,及位於其間的大致上圓柱形內部366C 。中間軸套304 包括靠近第一端處的第一開口366A 的第一外環形凸緣368A 及靠近第二端處的第二開口366B 的第二外環形凸緣368B 。第一外環形凸緣368A 及第二外環形凸緣368B 減小了中間軸套304 與連接器殼體124 的內表面之間的表面區域接觸。這減小了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相對於連接器殼體124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的阻力。中間軸套304 進一步包括靠近第二端處的第二開口366B 的內環形凸緣370 ,其與第二導體軸套338 相互作用以將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附接至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並防止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自連接器殼體124 脫離。
第一導體外殼第一部分314A 定位在中間軸套第一開口366A 內,由此將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摩擦且固定地附接至中間軸套304 。第二導體軸套外環形凸緣354 定位在中間軸套內部366C 內。第二導體軸套外環形凸緣354 的外徑小於中間軸套304 的內徑但大於中間軸套內環形凸緣370 。此外,第二導體外殼第一部分344A 位於中間軸套第二開口366B 內(例如,中間軸套內環形凸緣370 的直徑大於中間軸套第二開口366B 的直徑)。以此方式,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附接至中間軸套304 ,但允許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相對於中間軸套304 及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的移動(例如,軸向平移)。
內部彈簧306 朝著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偏壓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內部彈簧306 包括第一端處的第一平坦端表面372A 及(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處的第二平坦端表面372B 。內部彈簧306 位於經限定在第二導體外殼第一部分344A 的外表面及連接器殼體124 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374 內。內部彈簧306 與外部彈簧200 軸向對齊,但具有較小的直徑使得該等彈簧可重疊(例如,內部彈簧306 的一部分可嵌套在外部彈簧200 的一部分中),這可減小同軸連接器102 的長度。第一平坦端表面372A 接觸靠近第二開口366B 之中間軸套304 的第二端。第二平坦端表面372B 接觸第二導體外殼外肩部348 。以此方式,內部彈簧306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偏壓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但內部彈簧306 為可壓縮的,使得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二端110B )在間隙374 內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此外,內部彈簧306 在中間軸套304 及第二導體外殼外肩部348 之間提供連續的接地接觸。第一及第二平坦端面372A372B 有助於促進中間軸套304 及第二導體外殼外肩部348 之間的更均勻接觸、使內部彈簧306 的長度最小化、提供外部彈簧200 的較低立體高度及分散偏置力。
以此方式,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獨立偏置(例如,彈簧偏置)第一導體130 及接地套環128 以在電氣路徑之前建立接地路徑(下文更詳細地解釋)且以補償同軸連接器102 中的公差疊加可變性。特別地,在製造期間,儘管係用相同的製作及製造方式,但同軸連接器102 的每個部件仍皆具有一定的公差(例如,可變性)。因此,同軸連接器102 整體上包括公差疊加可變性,其中這些元件公差中的每一者都是複合的。結果,對於相同的製作及製造方式的同軸連接器102 來說,第一導體130 (例如,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的一端相對於接地套環128 的一端可為可變的。第一導體130 的移動(例如,軸向平移)允許同軸連接器102 在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進行連接時補償這種可變性。如上所述,若在接地套環128 建立接地路徑之前產生ESD電湧,則接地管307 將使電湧短路,由此保護電連接的設備。
參考 3A 至圖 3C ,接地管307 在第一端(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一端110A )處限定第一開口376A 、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反且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處限定第二開口376B 及其間的內部376C 。接地管307 包括大體上圓柱形的主體378 、在第一端處(亦稱為接地管第一端及管第一端等)於圓周方向上鄰近第一開口376A 定位的複數個外部凸頭380 、在第二端(亦稱為接地管第二端及管第二端等)處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亦稱為彈簧指、彈簧接觸件及電路實現接觸件等)及複數個在複數個指狀件382 之間限定的通道384 。複數個指狀件382 包括形成大致上圓柱形狀的直線部分386 ,以在其中接收第一導體殼體308 。複數個指狀件進一步包括成角度部分288 ,該成角度部分288 形成大致上圓錐形狀(當處於關閉位置時)並限定第二開口376B 。此外,複數個指狀件382 向內偏置並可彈性變形(如下文更詳細解釋地)。
主體378 定位在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第一開口352A 內,使得複數個外部凸頭380 位於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第一開口352A 的外部。主體378 與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內肩部353 摩擦接合。複數個外部凸頭380 的外周大於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第一開口352A ,以如當第一導體殼體308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防止接地管307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在未壓縮位置中,第一導體殼體308 的第二部分314B 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接地管307 的主體378 內,但不與複數個指狀件382 接觸。此外,在未壓縮位置中,第一導體130 的桿334 與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電接觸,及第一導體130 的桿334 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開口376A 內並延伸穿過第一開口376A 、第二開口376B 及接地管307 的內部376C 。因此,在未壓縮位置中,在第一導體130 、接地管307 及殼體124 之間形成接地路徑。更具體地,在第一導體130 、接地管307 、第二導體軸套338 、第二導體外殼336 、殼體124 、外殼126 及接地套環128 之間形成接地路徑。在ESD的情況下,通過接地管307 至殼體124 將使電湧短路。如下文更詳細解釋地,在壓縮位置中,第一導體殼體308 的第二部分314B 迫使複數個指狀件382 (傾斜部分388 )向外樞轉,因第二部分314B 的外周大於由複數個指狀件382 限定的第二開口376B
4A 至圖 4D 為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配合以形成組裝連接器組件100 的同軸連接器102 及通過同軸連接器102 建立從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至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的接地路徑及電氣路徑的視圖。此特定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與同軸連接器102 的對齊及配合可為環境結構的結果。例如,同軸連接器102 可定位在蛤殼式裝置的第一半部中,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可定位在蛤殼式裝置的第二半部中,使得其在蛤殼式裝置內的定位將同軸連接器102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對齊。因此,關閉蛤殼裝置將同軸連接器102 配合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包括殼體132 、定位在殼體132 內的介電質400 、定位在介電質400 內的第一導體130 及絕緣體402 。殼體132 包括在(朝向第一配合介面112A )第一端處的第一開口404A 、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且朝向第二配合介面112B )處的第二開口404B 及其間的內部404C 。介電質400 包括在第一端處(朝向第一配合介面112A )的第一開口406A ,在第二端處(與第一端相反且朝向第二配合介面112B )的第二開口406B 及其間的內部406C 。此外,介電質400 包括在第二端(靠近第二開口406B )處的凹槽408 。導體134 包括在第一端處(朝向第一配合介面112A )的第一公接觸件410A 及在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反且朝向第二配合介面112B )處的第二公接觸件410B 。第二公接觸件410B 位於凹槽408 內,使得第二公接觸件410B 的端表面與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的端表面大致齊平。當然,可使用其他配置,且可相應地改變接地套環128 及第一導體130 的相對定位。絕緣體402 朝向第一配合介面112A 定位、部分地位於介電質400 內,及導體134 延伸穿過絕緣體402
4A 中,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108B 與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接合,及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108A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分離。在未配合取向(例如,未壓縮取向)下,同軸連接器102 的接地套環128 的端表面延伸經過第一導體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的端表面。同軸連接器102 經配置成使接地套環128 的端表面以未壓縮取向延伸經過第一導體第一公半球形接觸330 的距離最小化。這減少了接地套環128 為了使第一導體130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而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所需的距離。因此,這降低了外部彈簧200 設置(且不彈回)的風險,且其減小了外部彈簧200 上的彈簧壓縮及相關的應力。此外,在未壓縮的取向中,將第一導體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插入至第二導體母插座接觸件360 中並與其配合。
接地管307 與同軸連接器102 的第一導體130 接合,從而在第一導體130 與同軸連接器102 的殼體124 之間建立接地路徑。更具體來說,複數個指狀件382 處於關閉位置且與第一導體130 接合,以在第一導體130 及同軸連接器102 的所有其他元件(包括第二導體342 )之間形成接地路徑。
4B 中,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128 最初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來在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及同軸連接器102 之間建立接地路徑。當以此方式初始配合時,接地套環128 保持未壓縮取向(例如,未移動或軸向平移),及同軸連接器102 的接地套環128 的端面繼續延伸超過第一導體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330 的端面。換句話說,第一導體130 沒有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因此,在電氣路徑之前建立同軸連接器102 及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之間的接地路徑。然而,若在接地套環128 接觸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並建立接地路徑之前,電荷(例如,電弧)穿過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至同軸連接器第一導體130 的氣隙,則接地管307 使電湧短路,由此確保電湧不會延伸超過第一導體130 。這保護了與同軸連接器102 電連通的任何電子設備免受電湧及潛在的損害。
4C 中,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128 保持與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接觸並相對於連接器殼體124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第一導體130 接著與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初始接觸,建立從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至第一導體130 的電氣路徑。然而,第一導體130 保持與接地管307 接觸,且因此電氣路徑不延伸至第二導體342
4D 中,隨著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繼續向同軸連接器102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接地套環128 及第一導體130 一起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換句話說,一旦接地套環128 及第一導體130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接觸,它們就一起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 (在 4A 至圖 4B 中示出)。如所示,第一配合連接器104 處於配合定向(例如,壓縮定向)。當第一導體130 及第一導體殼體308 朝向同軸連接器的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第一導體殼體308 的第二部分314B 相對於接地管307 移動且移動(例如,向外樞轉)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傾斜部分388 )自關閉位置至打開位置。這是因為第一導體殼體308 的第二部分314B 的外徑大於接地管307 的第二開口376B (其中第二開口376B 由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限定)。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外部凸頭380 防止接地管307( 如)自由第一導體殼體308 施加的任何摩擦力軸向平移。此外,在開啟位置中,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的傾斜部分388 樞轉至內凹槽355 中。內凹槽355 為複數個指狀件382 樞轉提供空隙,且還保持第二導體外殼336 的內徑及/或第二導體軸套338 的內徑小。在某些實施例中,這可能需要維持某些電效能要求及特性。
當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指狀件382 移動(例如,向外樞轉至)開啟位置時,複數個指狀件382 脫離第一導體130 ,且第一導體130 與接地管307 或殼體124 之間的接地路徑斷開。相應地,自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至同軸連接器第一導體130 、至同軸連接器第二導體342 及至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建立電氣路徑。此外,建立並保持自第一配合連接器殼體132 至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128 、至同軸連接器殼體124 (例如,經由外部彈簧200 ),至同軸連接器第二導體外殼336 及至第二配合連接器106 的接地路徑。更具體來說,當完全匹配時,同軸連接器102 的接地部件包括外殼組件120 (例如,殼體124 、外殼126 、接地套環128 及外部彈簧200 )、第一導體殼體308 、中間軸套304 、內部彈簧306 及第二導體外殼336
當第一導體130 朝向同軸連接器第二端110B 移動(例如,軸向平移)時,第一導體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332 在第二導體母插座接觸件360 內移動。然而,在同軸連接器102 的最大壓縮處,第一導體殼體308 接觸接地管307 的複數個外部凸頭380 ,防止第一導體子組件300 朝向第二導體子組件302 的任何進一步移動(例如軸向平移)。這防止了第一導體130 抵消(並可能損壞)第二導體342
應注意的是,儘管上文示出並描述了軸向可平移的接地套環128 ,但在某些實施例中,可省略或改變接地套環128 。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接地套環128 可不軸向平移。這是可能的,因接地管307 在形成接地路徑之前使任何電流短路,使得在同軸連接器102 的第一導體130 與第一配合連接器導體134 的電連通(例如,電連接及電耦接等)前不需要形成接地路徑。
除非另有明確說明,否則決不意圖將本文闡述的任何方法解釋為要求其步驟以特定順序執行。因此,若方法請求項實際上沒有敘述其步驟應遵循的順序,或在申請專利範圍或說明書中沒有另外具體陳述此些步驟僅限於特定順序,則決不意味要推斷的任何特定順序。
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化。由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想到結合本發明的精神及實例的所揭露實施例的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體,因此本發明應該被解釋為包括附加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物之範疇內的所有內容。
100‧‧‧連接器子組件
102‧‧‧同軸連接器
104‧‧‧第一配合連接器
106‧‧‧第二配合連接器
108A‧‧‧第一配合介面
108B‧‧‧第二配合介面
110A‧‧‧第一端
110B‧‧‧第二端
112A‧‧‧第一配合介面
112B‧‧‧第二配合介面
114A‧‧‧第一端
114B‧‧‧第二端
116A‧‧‧第一配合介面
116B‧‧‧第二配合介面
118A‧‧‧第一端
118B‧‧‧第二端
120‧‧‧外殼組件
122‧‧‧電跡線組件
124‧‧‧殼體
126‧‧‧外殼
128‧‧‧接地套環
130‧‧‧第一導體
132‧‧‧殼體
134‧‧‧導體
200‧‧‧外部彈簧
202A‧‧‧第一開口
202B‧‧‧第二開口
202C‧‧‧內部
204A‧‧‧第一部分
204B‧‧‧第二部分
206‧‧‧外肩部
208‧‧‧倒角
210‧‧‧內肩部
211‧‧‧內倒角
212A‧‧‧第一開口
212B‧‧‧第二開口
212C‧‧‧內部
214‧‧‧向內環形凸緣
216‧‧‧內倒角
218‧‧‧間隙
220A‧‧‧第一開口
220B‧‧‧第二開口
220C‧‧‧內部
222‧‧‧接地套環向外環形凸緣
224A‧‧‧第一平坦端表面
224B‧‧‧第二平坦端表面
300‧‧‧第一導體子組件
302‧‧‧第二導體子組件
304‧‧‧中間軸套
306‧‧‧內部彈簧
307‧‧‧接地管
308‧‧‧第一導體殼體
310‧‧‧O型環
312‧‧‧第一導體介電性圓筒
314A‧‧‧第一部分
314B‧‧‧第二部分
316A‧‧‧第一開口
316B‧‧‧第二開口
316C‧‧‧內部
318‧‧‧外環形凸緣
320‧‧‧外環形突起
328A‧‧‧第一開口
328B‧‧‧第二開口
328C‧‧‧內部
330‧‧‧第一公半球形接觸件
332‧‧‧第二公圓柱形接觸件
334‧‧‧桿
336‧‧‧第二導體外殼
338‧‧‧第二導體軸套
340‧‧‧第二導體介電性圓筒
342‧‧‧第二導體
344A‧‧‧第一部分
344B‧‧‧第二部分
346A‧‧‧第一開口
346B‧‧‧第二開口
346C‧‧‧內部
348‧‧‧外肩部
350‧‧‧內環形突起
351‧‧‧外部凹槽
352A‧‧‧第一開口
352B‧‧‧第二開口
352C‧‧‧內部
353‧‧‧內肩部
354‧‧‧外環形凸緣
355‧‧‧內凹槽
356A‧‧‧第一開口
356B‧‧‧第二開口
356C‧‧‧內部
358‧‧‧外環形槽
360‧‧‧母插座接觸件
362‧‧‧第二導體公接觸件
364‧‧‧第二導體安裝凹部
366A‧‧‧第一開口
366B‧‧‧第二開口
366C‧‧‧內部
368A‧‧‧第一外環形凸緣
368B‧‧‧第二外環形凸緣
370‧‧‧中間軸套內環形凸緣
372A‧‧‧第一平坦端表面
372B‧‧‧第二平坦端表面
374‧‧‧間隙
376A‧‧‧第一開口
376B‧‧‧第二開口
376C‧‧‧內部
378‧‧‧主體
380‧‧‧凸頭
382‧‧‧指狀件
384‧‧‧通道
386‧‧‧直線部分
388‧‧‧傾斜部分
400‧‧‧介電質
402‧‧‧絕緣體
404A‧‧‧第一開口
404B‧‧‧第二開口
404C‧‧‧內部
406A‧‧‧第一開口
406B‧‧‧第二開口
406C‧‧‧內部
408‧‧‧凹槽
410A‧‧‧第一公接觸件
410B‧‧‧第二公接觸件
1A 是連接器子組件的一實施例的透視圖,其示出了與第一配合連接器及第二配合連接器配合的示例性同軸連接器,其中同軸連接器包括使用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導體來改變接地路徑的接地管,且其中同軸連接器包括在第一端處的第一配合介面、在第二端處的第二配合介面、在其間的外殼組件及安裝在外殼組件內的電跡線組件;
1B 1A 的同軸連接器及第一配合連接器彼此分開的側視圖;
1C 1A 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一配合介面的透視圖;
1D 1A 的第一配合連接器的第一配合介面的透視圖;
2 1A 至圖 1D 的同軸連接器的外殼組件的橫截面透視圖;
3A 1A 至圖 1D 的同軸連接器的橫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外殼組件與電跡線組件的組裝,其中外殼組件包括外殼及接地套環,且電跡線組件包括第一導體、第二導體及安裝在外殼內的接地管;
3B 3A 的接地管的透視圖;
3C 3A 的接地管的正視圖;
4A 1A 至圖 3 的同軸連接器的橫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與第二配合連接器接合的同軸連接器第二配合介面及 1A 至圖 1D 之與第一配合連接器斷開的同軸連接器第一配合介面;
4B 4A 的同軸連接器的橫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具有第一配合連接器的同軸連接器接地套環與關閉位置中之接地管的複數個指狀件的初始接觸;
4C 4A 的同軸連接器的橫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接地套環的軸向平移及具有第一配合連接器的第一導體與關閉位置中之接地管的複數個指狀件的初始接觸;及
4D 4A 的同軸連接器的橫截面側視圖,其示出了接地套環、第一導體及開啟位置中之接地管的複數個指狀件的軸向平移。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Claims (21)

  1. 一種同軸連接器,包括: 一連接器外殼;一第一導體,該第一導體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及經配置成電接觸一第一連接器;及一接地管,該接地管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及與該連接器外殼電連通,該接地管圍繞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該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且可在一關閉位置及一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該複數個指狀件經配置成在該關閉位置中與第一導體電接合,以建立該第一導體及該連接器外殼之間的一接地路徑;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該接地管的該複數個指狀件向外徑向樞轉至該開啟位置之後於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一電氣路徑,以電分離該第一導體及斷開該第一導體及該連接器外殼之間的該接地路徑。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進一步配置成在建立該第一導體、該接地管、該同軸連接器外殼及該第一導體之間的一接地路徑之後,建立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的該電氣路徑。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接地管進一步包括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的一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定位的一管第一端及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的一連接器外殼第二端定位的一管第二端,該管第一端相對於該連接器外殼固定地定位,該管第二端包括複數個指狀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管第一端包括一第一開口,及該第二管端包括當該複數個指狀件處於該關閉位置時之小於該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導體外殼,該第一導體外殼包括一導體外殼第一端及一導體外殼第二端,該導體外殼第二端位於該接地管內及包括當該複數個指狀件處於該關閉位置時之大於該接地管的該第一開口且小於該接地管的該第二開口的一外部周邊; 其中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該第一導體外殼內; 其中該第一導體外殼朝向該管第二端的移動使該接地管的該複數個指狀件從該關閉位置移動至該開啟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進一步配置成在該第一導體外殼相對於該接地管移動之後在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一電氣路徑。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連接器外殼包括一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及一連接器外殼第二端,及其中該第一導體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及經配置成與該第一連接器接觸時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進一步配置成在該第一導體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之後在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一電氣路徑。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包括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的一第二導體,該第二導體與該第一導體軸向對齊及相對於該第一導體朝向該外殼第二端定位。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第二導體固定地附接至該連接器外殼,及其中該第二導體與該第一導體電連通。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 進一步包括:安裝至該連接器外殼並與該連接器外殼電連通的一接地套環,其中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該接地套環內,該接地套環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及經配置成與一第一連接器接觸時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 其中該同軸連接器進一步經配置成: 在建立該接地套環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的一接地路徑之後;及 在該接地套環移動之後; 建立該第一導體與該第一連接器之間的一電氣路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包括: 一外殼,該外殼固定地附接至該連接器外殼;及 一間隙,該間隙經限定在該連接器外殼及該外部殼體之間; 其中該接地套環的至少一部分經定位且可在該間隙內移動。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包括經定位在該間隙內的一第一彈簧,該第一彈簧將該接地套環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接地套環及該第一導體被獨立地偏置。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同軸連接器,進一步包括定位在該連接器外殼內的一第二彈簧,該第二彈簧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該第一導體。
  16. 一種同軸連接器,包括: 一連接器外殼,該連接器外殼包括一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及一連接器外殼第二端; 一第一導體,該第一導體包括一第一導體第一端及一第一導體第二端,該第一導體第一端經配置成接觸一第一連接器,該第一導體藉由一第一介電質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而經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該第一導體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及經配置成在該第一導體第一端與該第一連接器接觸時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 一第二導體,該第二導體包括一第二導體第一端及一第二導體第二端,該第二導體第一端與該第一導體第二端電接觸,該第二導體第二端經配置成接觸一第二連接器,該第二導體藉由一第二介電質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而經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該第二導體相對於該連接器外殼固定; 一接地管,該接地管安裝在該連接器外殼內並與該連接器外殼電連通,該接地管圍繞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該接地管包括複數個向內徑向偏置且可在一關閉位置及一開啟位置之間移動的指狀件,該複數個指狀件經配置成在該關閉位置中與該第一導體電接合,以建立該第一導體及該連接器外殼之間的一接地路徑;及 一接地套環,該接地套環經安裝至該連接器外殼及與該連接器外殼電連通,其中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該接地套環內,該接地套環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偏置且經配置成在接觸該第一連接器時朝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移動; 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配置成在該第二導體、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一電氣路徑; 在建立該第一導體、該接地管、該連接器外殼、該接地套環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的一接地路徑之後; 在該接地套管相對於該連接器外殼移動之後; 在該第一導體相對於該連接器外殼及該接地管移動之後;及 在該接地管的該複數個指狀件向外徑向樞轉至該開啟位置之後,使該第一導體電分離及斷開該第一導體及該連接器外殼之間的該接地路徑。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接地管進一步包括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一端定位的一管第一端及朝向該連接器外殼第二端定位的一管第二端,該管第一端相對於該連接器外殼固定地定位,及該管第二端包括複數個指狀件。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管第一端包括一第一開口,及該第二管端包括當該複數個指狀件處於該關閉位置時小於該第一開口的一第二開口。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同軸連接器, 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導體外殼,該第一導體外殼包括一導體外殼第一端及一導體外殼第二端,該導體外殼第二端位於該接地管內且包括當該複數個指狀件處於該關閉位置時之大於該接地管的該第一開口及小於該接地管的該第二開口的一外部周邊; 其中該第一導體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該第一導體外殼內;及 其中該第一導體外殼朝向該管第二端的移動使該接地管的該複數個指狀件從該關閉位置移動至該開啟位置。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同軸連接器經進一步配置成在該第一導體外殼相對於該接地管移動之後在該第一導體及該第一連接器之間建立一電氣路徑。
  21.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該接地套環及該第一導體被獨立地偏置。
TW107113434A 2017-04-28 2018-04-20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TWI790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581,615 2017-04-28
US15/581,615 US9979132B1 (en) 2017-04-28 2017-04-28 Coaxial connectors with grounding tube for altering a ground path with a condu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2717A true TW201842717A (zh) 2018-12-01
TWI790229B TWI790229B (zh) 2023-01-21

Family

ID=62116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434A TWI790229B (zh) 2017-04-28 2018-04-20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9132B1 (zh)
EP (1) EP3616272A1 (zh)
CN (1) CN110710065B (zh)
TW (1) TWI790229B (zh)
WO (1) WO20182002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6644B (zh) * 2019-09-09 2023-06-21 美商恩特葛瑞斯股份有限公司 在流體處置系統中之靜電放電緩和總成及流體迴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82061B1 (fr) * 2018-06-01 2021-05-21 Thales Sa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et ensemb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et un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JP7233952B2 (ja) * 2019-02-15 2023-03-07 アイティーティー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ーリング エンタープライジズ エルエルシー 同軸コネクタ
US11437760B2 (en) * 2020-06-23 2022-09-06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Floating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stabilizing ring at the mating end
DE102020004993A1 (de) * 2020-08-17 2022-02-17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Bordnetzsteckverbinder
US11539167B2 (en) * 2020-09-17 2022-12-27 Carlisle Interconnect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push on connector/adaptor
WO2023129713A1 (en) * 2021-12-30 2023-07-06 Ppc Broadband, Inc. Connector for providing more reliable signal propagation by maintaining conductor pin contact at certain perimeter portion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23993A1 (de) * 1986-07-16 1988-01-21 Elco Elektronik Gmbh Elektrische kontaktsteckverbindung
DE9003258U1 (de) * 1990-03-20 1990-05-23 PVT Präzisions-Verbindungstechnik und Steuerungsbau GmbH, 7031 Steinenbronn Anschlußeinrichtung für Datenübertragungsleitungen, insbesondere für ein Datennetz
US5462445A (en) * 1994-06-27 1995-10-31 Itt Corporation Switching connector
US5577924A (en) * 1995-01-09 1996-11-2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Jack module with inductive monitor
US5601441A (en) * 1995-08-30 1997-02-11 Kings Electronics Co., Inc. Self-termin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012183B2 (ja) * 1995-12-08 2000-02-21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終端内蔵同軸コネクター
US5944545A (en) * 1997-08-29 1999-08-31 Talley Defense Systems, Inc. Single pin coaxial initiator, retainer an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DE19915562C1 (de) * 1999-04-07 2001-01-25 Nicolay Verwaltungs Gmbh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ungssystem
US6106314A (en) * 1999-07-01 2000-08-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oaxial jack with integral switch and shielded center conductor
US6848948B1 (en) * 2003-11-03 2005-02-01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Jack with modular mounting sleeve
US7347727B2 (en) 2004-01-23 2008-03-25 Andrew Corporation Push-on connector interface
CN2768241Y (zh) * 2004-12-01 2006-03-29 施志纣 电视信号终端母接头
CN2786824Y (zh) * 2005-04-13 2006-06-07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TWM327118U (en) * 2007-05-22 2008-02-11 Insert Entpr Co Ltd Super-miniature coaxial micro switch connector
US7416444B1 (en) * 2007-06-21 2008-08-26 Hantechnic Incorporat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two different outputs
US7632122B2 (en) * 2008-04-28 2009-12-15 Electroline Equipment Inc. EMI filtering coaxial power connector
US7819680B2 (en) * 2009-02-27 2010-10-26 Amphenol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coaxial connector with switching function
US8172617B2 (en) * 2010-04-02 2012-05-08 F Time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RF connector
US7972173B1 (en) * 2010-05-07 2011-07-05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Dual spring probe coaxial contact system
US8419468B2 (en) * 2010-06-16 2013-04-16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Coaxial connectors having backwards compatability with F-style female connector ports and related female connector ports, adapters and methods
US8043118B1 (en) 2010-10-05 2011-10-25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c.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with a contact member and a conductor coaxial with the housing
US8002574B1 (en) 2010-11-04 2011-08-2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F module with a housing with spring loaded connectors and a strain relief extending rearward of the housing
TW201225444A (en) * 2010-12-09 2012-06-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Plu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142214B1 (en) * 2011-01-28 2012-03-27 Dvina Co., Ltd. Joint structure
US8636522B2 (en) * 2011-10-28 2014-01-2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axial connector
US9147955B2 (en) 2011-11-02 2015-09-29 Ppc Broadband, Inc. Continuity providing port
US8777658B2 (en) 2012-03-19 2014-07-15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Ingress reducti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BR112016014533A2 (pt) * 2013-12-20 2017-08-08 Ppc Broadband Inc ?blindagem contra radiofrequência para conectores de cabo microcoaxial?
TWM539166U (zh) * 2016-11-28 2017-04-01 Singatron Electronic (China) Co Ltd 同軸連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6644B (zh) * 2019-09-09 2023-06-21 美商恩特葛瑞斯股份有限公司 在流體處置系統中之靜電放電緩和總成及流體迴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79132B1 (en) 2018-05-22
EP3616272A1 (en) 2020-03-04
CN110710065B (zh) 2021-11-30
TWI790229B (zh) 2023-01-21
WO2018200259A1 (en) 2018-11-01
CN110710065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42717A (zh) 具有用於改變導體的接地路徑的接地管的同軸連接器
US10181692B2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translating grounding collar for establishing a ground path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CN108140997B (zh) 插头-插座连接器
US11539148B2 (en)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809013B1 (ko) 회전가능한 플러그형 커넥터
CN111903014B (zh) 同轴连接器
US9236694B2 (en) Coaxial, plug and socket connectors with precision centering means
US20120142232A1 (en) Resilient-loaded connector
CN101820125B (zh) 具有转换功能的表面安装同轴连接器
US11056807B2 (en) Float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10707595B2 (en) Multi-pin connector block assembly
JP5071587B2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
JP2015062272A (ja) 同軸フィードでのrf接続のための方法
EP277932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a shu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two such connectors
US9960507B1 (en) Radio frequency (RF) connector pin assembly
CN105048225A (zh) 同轴连接器
WO2021032333A1 (en) Coaxial rf connector
JP2019129155A (ja) 電気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