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322A -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7322A
TW201837322A TW106130190A TW106130190A TW201837322A TW 201837322 A TW201837322 A TW 201837322A TW 106130190 A TW106130190 A TW 106130190A TW 106130190 A TW106130190 A TW 106130190A TW 201837322 A TW201837322 A TW 2018373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ressure surface
negative pressure
maximum thickness
diameter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0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1131B (zh
Inventor
公文由衣
大塚雅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1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11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遠心風扇(10),包含前側葉片體(21A)與後側葉片體(21B)。將自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上的任意部位至後側葉片體(21B)的正壓面之最短距離定義為翼間距離,將前側葉片體(21A)的最大厚度部分中的負壓面上的位置定義為最大厚度位置(P2),將最大厚度位置(P2)與前緣部(26)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內徑側負壓面(24A),將最大厚度位置(P2)與後緣部(27)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外徑側負壓面(24B),將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中的自前緣部至後緣部之長度定義為負壓面長度。內徑側負壓面中的翼間距離較最大厚度位置上的翼間距離長。外徑側負壓面之中、最大厚度位置與自最大厚度位置離開負壓面長度的一半以上長度的位置之間的範圍中的翼間距離大致為一定。能抑制流體自葉片體剝離,且提高性能及減少噪音。

Description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為關於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本申請主張基於2017年4月10日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即特願2017-077580號的優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的所有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中。
存在有具有相同大小及相同形狀的複數個葉片體(翼),以等間隔且以相同姿勢被排列成直線狀或圓狀的情形。複數個葉片體以上述方式構成的態樣,被稱為翼列。在翼列中,大分類有減速翼列和增速翼列的這兩種。
參照圖34,所謂的減速翼列是使流體減速並使壓力上升者,於壓縮機、風扇、泵等中被採用。圖34所示的減速翼列中,複數個翼隔著間隔D排列。藉由流路的擴大,從速度WA減速至速度WB,動能有效地被恢復作為壓力(增壓作用)。若將轉向角設為θ,將翼列相對於流體的法線所夾的角度設為λ,則在減速翼列的增壓作用中,例如,WA>WB,λ>θ/2。
另一方面,參照圖35,所謂的增速翼列是使流體增速並使壓力下降者,於渦輪、風車等中被採用。圖35所示的增速翼列中,從速度WA增速至速度WB。在增速翼列的增速作用中,例如,WA<WB,λ<θ/2。在該等的翼列中,以下的式(1)的關係成立,而在壓力損失實質上不產生的情形下,壓力變化量由以下的式(2)來表示。 WB/WA=cosλ/cos(θ-λ)  ‧‧‧式(1) P2-P1=ρ(WA2 -WB2 )/2 ‧‧‧式(2) 如下述專利文獻1、2所揭示,已知有遠心風扇。遠心風扇因其作動原 理而一般為減速翼列。具體而言,在遠心風扇中複數個葉片體以等間隔地排列成圓狀的方式設置。伴隨於風扇的旋轉,而自旋轉中心的附近流入流體,自風扇的外周流出流體。周方向的長度,隨著自旋轉中心的位置遠離(隨著直徑變大)而成比例地變長。在彼此相鄰的葉片體與葉片體之間(即翼間)形成的流路,隨著自風扇的中心朝向徑方向外側緩緩地變大。
當流路擴大時,流通於流路內的流體的流速,與流路的擴大成反比例地減速(質量守恆定律)。因此,遠心風扇中的複數個葉片體,一般為減速翼列。作為遠心風扇的葉片體,於以往一般被使用的可列舉圓弧翼、平板翼、翼型等。將該等一般的葉片體使用作為翼列而成的遠心風扇,因上述的理由而均為減速翼列。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46963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016315號公報
流過遠心風扇的翼間之流體的流速,隨著流體朝向徑方向外側而降低。流體所具備的動能,與流速降低的平方成比例地降低。當流體所具備的動能相對於作用在葉片體的負壓處於劣勢時, 流體自葉片體剝離,作為葉片體的性能降低,並且噪音增大。遠心風扇中所採用的習知的葉片體,大多為具有主要以克服高壓損為目的的形狀或大小者,因此,存在有容易導致流體的剝離或噪音的增大的情況。
本說明書揭示一種能夠藉由抑制流體自葉片體剝離而謀求性能提高及噪音減少的遠心風扇、該遠心風扇的製造中被使用的成型用模具及具備該遠心風扇的流體輸送裝置。
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第一形態的遠心風扇,具備複數個葉片體, 該等複數個葉片體具有空氣流入的前緣部、和空氣流出的後緣部,且於周方向彼此隔著間隔設置;在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分別形成有翼面,該翼面在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之間延伸,且由該葉片體中的位於旋轉方向之側的正壓面、和該葉片體中的位於該旋轉方向之相反側的負壓面構成;複數個該葉片體包含前側葉片體與後側葉片體,該後側葉片體隔著該間隔而與該前側葉片體對向,並且相對於該前側葉片體位於旋轉方向之相反側;若將自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上的任意部位至該後側葉片體的正壓面之最短距離定義為該部位中的翼間距離,該前側葉片體具有規定該前側葉片體之中的最大厚度的最大厚度部分,而將該最大厚度部分中的負壓面上的位置定義為最大厚度位置,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之中的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該前緣部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內徑側負壓面,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之中的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該後緣部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外徑側負壓面,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中的自該前緣部至該後緣部之長度定義為負壓面長度,則該內徑側負壓面中的該翼間距離較該最大厚度位置上的該翼間距離長,該外徑側負壓面之中、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自該最大厚度位置離開該負壓面長度的一半以上長度的位置之間的範圍中的該翼間距離大致為一定。
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第二形態的遠心風扇,具備複數個葉片體,該等複數個葉片體具有空氣流入的前緣部、和空氣流出的後緣部,且於周方向彼此隔著間隔設置;在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分別形成有翼面,該翼面在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之間延伸,且由該葉片體中的位於旋轉方向之側的正壓面、和該葉片體中的位於該旋轉方向之相反側的負壓面構成;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具有包含該前緣部的內徑側葉片部、和位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徑方向外側且包含該後緣部的外徑側葉片部;該內徑側葉片部包含:最大厚度部分,其規定該內徑側葉片部之中的最大厚度;擴大部分,其位於該前緣部與該最大厚度部分之間,隨著自該前緣部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而翼厚緩緩地變厚;以及縮小部分,其位於較該最大厚度部分更為徑方向外側,隨著自該最大厚度部分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而翼厚緩緩地變薄;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及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均具有朝向旋轉方向之相反側彎曲成凸狀的表面形狀;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的曲率,大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的曲率;該外徑側葉片部包含自該後緣部之側往徑方向內側以大致相同的翼厚延伸的板狀部;該板狀部的負壓面的曲率及該板狀部的正壓面的曲率,均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的曲率。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與該外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彼此正切;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與該外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彼此正切。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該外徑側葉片部的最大厚度,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最大厚度;該外徑側葉片部的彎度,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彎度。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在該內徑側葉片部設有在相對於旋轉軸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貫通孔;該貫通孔形成為包含該最大厚度部分,或者分別在該最大厚度部分的徑方向內側與徑方向外側各形成一個。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在從相對於該旋轉軸平行的方向觀察該內徑側葉片部之中的形成有該貫通孔的內周面時,該內周面呈現眉月形狀。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若將連結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的直線定義為翼弦線,將該翼弦線的長度設為C,將自該葉片體的負壓面起下垂至該翼弦線的垂線的長度為最大的位置上的該垂線的長度設為t,將t/C之值定義為彎度比m,則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形成為該彎度比m為0.25以上。
在上述遠心風扇中,也可以:複數個該葉片體構成為成為等速翼列。
上述遠心風扇也可以由樹脂形成。 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成型用模具,被使用於對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上述遠心風扇進行成型。
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流體輸送裝置具備送風機,該送風機由基於本說明書揭示的上述遠心風扇、和與上述遠心風扇連結且使複數個該葉片體旋轉的驅動馬達構成。
根據具備有上述構成的遠心風扇,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之間的流路,形成為隨著自遠心風扇之中心側朝向徑方向外側以大致一定的流路剖面積延伸,且流過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之間的流體的流速,即便流體自遠心風扇之中心側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夠始終為大致一定。即便流體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夠抑制流速下降的情況,且也能夠抑制流體所具備的動能下降的情況。藉此,能夠使至流體所具備的動能相對於作用在葉片體的負壓處於劣勢為止的時間上及距離上的限度(margin)大幅地變長。也能夠抑制流體自葉片體剝離的情況,結果為,既能夠抑制作為葉片體的性能降低的情況,也能夠大幅地減輕因抑制剝離而產生噪音的情況。
針對實施形態,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有時會有對相同的零件及相當零件標記相同的參照符號而不反覆重複之說明的情形。
[實施形態一] 參照圖1~圖4,針對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進行說明。圖1及圖2分別為表示遠心風扇10的立體圖及前視圖。參照圖1及圖2,遠心風扇10具有複數個葉片體21。遠心風扇10作為整體具有大致圓筒形的外觀,且複數個葉片體21配置於該大致圓筒形的側面。遠心風扇10由樹脂一體形成,以假想的旋轉軸101為中心往箭頭103所示的方向旋轉。
遠心風扇10藉由旋轉的複數個葉片體21將自內周側取入的空氣往外周側送出。遠心風扇10利用遠心力(離心力)將空氣自旋轉中心側往徑方向外側送出。遠心風扇10作為多翼式風扇(Sirocco fan)發揮功能,搭載於家庭用電器設備等,能夠以低雷諾茲數區域的旋轉數被使用。
遠心風扇10進一步具有外周框12、13。外周框12、13形成為以旋轉軸101為中心的環狀延伸。外周框12、13在旋轉軸101的軸方向上隔著距離配置。在外周框13一體形成有用於將遠心風扇10連結於驅動馬達的軸套部16。軸套部16例如由橡膠製零件與金屬製零件構成,藉由嵌入成形而與外周框13一體化。
複數個葉片體21於以旋轉軸101為中心的周方向彼此隔有間隔地設置。複數個葉片體21在以旋轉軸101為中心的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在旋轉軸101的軸方向的兩端由外周框12及外周框13支承。葉片體21立設於外周框13上,且形成為朝向外周框12沿旋轉軸101的軸方向延伸。
圖3為放大表示圖2中的III線所圍繞的區域的前視圖,圖4為放大表示圖3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的一部分的前視圖。在圖3及圖4中,示出從相對於遠心風扇10的旋轉軸101(圖1、圖2)平行的方向觀察時的葉片體21的形狀。
如圖3及圖4所示,複數個葉片體21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複數個葉片體21之各個,形成為即便在旋轉軸101的軸方向上的任何位置切斷也具有相同的翼剖面形狀。
葉片體21具有位於葉片體21內周側的端部且於旋轉時空氣流入的前緣部26、及位於葉片體21外周側的端部且於旋轉時空氣流出的後緣部27。葉片體21形成為自前緣部26朝向後緣部27往以旋轉軸101為中心的周方向傾斜。葉片體21形成為自前緣部26朝向後緣部27往遠心風扇10的旋轉方向傾斜。
在葉片體21形成有由正壓面25及負壓面24構成的翼面23。正壓面25在前緣部26與後緣部27之間延伸,位於葉片體21中的旋轉方向之側。負壓面24在前緣部26與後緣部27之間延伸,位於葉片體21中的旋轉方向之相反側(正壓面25的背側)。在遠心風扇10之旋轉時,伴隨於在翼面23上產生空氣流動(氣流),而產生在正壓面25相對較大、在負壓面24相對較小的壓力分布。
複數個葉片體21包含前側葉片體21A及後側葉片體21B。前側葉片體21A及後側葉片體21B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後側葉片體21B隔著間隔與前側葉片體21A對向,並且相對於前側葉片體21A位於旋轉方向(箭頭103)之相反側。
將從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24(圖4中的以虛線24R所圍繞的部分)上的任意部位至後側葉片體21B的正壓面25(圖4中的以虛線25R圍繞的部分)的最短距離,定義為該任意部位上的翼間距離。例如,在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24上的部位P1~P6,分別被規定翼間距離L1~L6。
前側葉片體21A具有規定前側葉片體21A之中的最大厚度之最大厚度部分(以箭頭H所示的部分)。所謂的最大厚度部分,是在負壓面24與正壓面25之間描繪出與負壓面24及正壓面25內切的圓之中具有最大的大小的圓的情形下,規定該內切圓與負壓面24之交點及該內切圓與正壓面25之交點,以包含該等二個交點的方式規定最大厚度部分。部位P2相當於該最大厚度 部分中的負壓面24上的位置(以下,稱為最大厚度位置P2)。
將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24之中的最大厚度位置P2與前緣部26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內徑側負壓面24A。將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24之中的最大厚度位置P2與後緣部27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外徑側負壓面24B。進一步地,前側葉片體21A的負壓面24中的自前緣部26至後緣部27的長度(圖4中的以虛線24R所圍繞的部分的長度)定義為負壓面長度24L。所謂的負壓面長度24L,是內徑側負壓面24A的長度與外徑側負壓面24B的長度之合計值。
在本實施形態的遠心風扇10中,內徑側負壓面24A上的翼間距離構成為較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長。最大厚度位置P2與前緣部26之間的任意部位P1上的翼間距離L1構成為較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長。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隨著自最大厚度位置P2接近前緣部26而翼間距離緩緩地變長。
外徑側負壓面24B之中、最大厚度位置P2與自最大厚度位置P2離開負壓面長度24L的一半以上長度的位置之間的範圍的翼間距離,構成為大致一定。所謂的大致一定,是指翼間距離包含在至少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的±25%以內的範圍內,較佳為翼間距離包含在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的±15%以內的範圍內,更佳為翼間距離包含在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的±10%以內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形態的遠心風扇10中,最大厚度位置P2上的翼間距離L2、部位P3上的翼間距離L3、及部位P4上的翼間距離L4為相同值。在外徑側負壓面24B之中的部位P4與部位P5之間的範圍,隨著自部位P4接近部位P5而翼間距離緩緩地變短。部位P5上的翼間距離L5、及部位P6上的翼間距離L6為相同值。
若舉出具體例,則負壓面長度24L為28.3mm,最大厚度位置P2及部 位P3、P4上的翼間距離(L2~L4)為3.6mm,部位P5、P6上的翼間距離(L5、L6)為3.4mm。最大厚度位置P2、與自最大厚度位置P2朝向後緣部27之側離開21.4mm的長度量的位置之間的範圍上的翼間距離為大致一定。
(作用及效果) 若使遠心風扇10旋轉,則如圖1中的箭頭102所示,產生自前緣部26流入,通過翼面23上而從後緣部27流出的空氣流動。本實施形態的遠心風扇10具備有滿足如上述的翼間距離的複數個葉片體21。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的流路,形成為隨著自遠心風扇10的中心側朝向徑方向外側以大致一定的流路剖面積延伸。流過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的流體的流速,即便流體自遠心風扇10之中心側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始終為大致一定。
本實施形態中的複數個葉片體21,為構成與減速翼列或增速翼列不同的等速翼列。即便流體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夠抑制流速下降的情況,且也能抑制流體所具備的動能下降的情況。藉此,能夠使至流體所具備的動能相對於作用在葉片體21的負壓處於劣勢為止的時間上及距離上的限度大幅地變長。也能夠抑制流體自葉片體21剝離的情況,結果為,既能夠抑制作為葉片體21的性能降低的情況,也能夠大幅地減輕因抑制剝離而產生噪音的情況。
[實施形態二] 參照圖5~圖7,針對實施形態二中的遠心風扇10A進行說明。圖5為表示遠心風扇10A的前視圖。圖6為放大表示圖5中的VI線所圍繞的區域的前視圖,圖7為放大表示圖6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A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 圖。
如圖5所示,實施形態二中的遠心風扇10A也與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圖2)同樣地,作為整體具有大致圓筒形的外觀,且複數個葉片體21配置於該大致圓筒形的側面。遠心風扇10A由樹脂一體形成,以假想的旋轉軸101為中心往箭頭103所示的方向旋轉。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與實施形態二中的遠心風扇10A,於以下之方面不相同。
如圖6及圖7所示,複數個葉片體21之各個具有包含前緣部26的內徑側葉片部21M、和包含後緣部27的外徑側葉片部21N。外徑側葉片部21N,位於內徑側葉片部21M的徑方向外側。本實施形態的內徑側葉片部21M,為葉片體21之中、由前緣部26及點P10~P12所圍繞的部分。
內徑側葉片部21M包含最大厚度部分21Ma、擴大部分21Mb、及縮小部分21Mc。最大厚度部分21Ma為規定內徑側葉片部21M之中的最大厚度h2的部分。最大厚度h2例如為3.6mm。點P11表示最大厚度部分21Ma中的負壓面24上的位置。
擴大部分21Mb為內徑側葉片部21M之中的較最大厚度部分21Ma更靠前緣部26之側的部分。擴大部分21Mb位於前緣部26與最大厚度部分21Ma之間,擴大部分21Mb的翼厚h1(圖6)構成為隨著自前緣部26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緩緩地變厚。
縮小部分21Mc為內徑側葉片部21M之中的較最大厚度部分21Ma更靠徑方向外側的部分。縮小部分21Mc位於最大厚度部分21Ma與外徑側葉片部21N之間,縮小部分21Mc的翼厚h3、h4構成為隨著自最大厚度部分21Ma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緩緩地變薄。
內徑側葉片部21M的負壓面24M及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正壓面25M,均具有朝向旋轉方向(圖6所示的箭頭103)之相反側彎曲成凸狀的表面形狀。內徑側葉片部21M的負壓面24M的曲率,大於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正壓面25M的曲率。
外徑側葉片部21N包含有自後緣部27之側往徑方向內側以大致相同的翼厚h6、h5(圖6)延伸的板狀部21Np。翼厚h6、h5例如為1.0mm。板狀部21Np的負壓面24Np的曲率及板狀部21Np的正壓面25Np的曲率,均小於內徑側葉片部21M的負壓面24M的曲率。
(作用及效果) 若使遠心風扇10A旋轉,則產生自前緣部26流入,通過翼面23上而從後緣部27流出的空氣流動。本實施形態的遠心風扇10A具備有滿足如上述的翼厚及曲率的複數個葉片體21。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的流路,形成為隨著自遠心風扇10A的中心側朝向徑方向外側以大致一定的流路剖面積延伸。流過在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的流體的流速,即便流體自遠心風扇10A之中心側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始終為大致一定。
本實施形態中的複數個葉片體21,也為構成與減速翼列或增速翼列不同的等速翼列。即便流體往徑方向外側行進,也能夠抑制流速下降的情況,且也能抑制流體所具備的動能下降的情況。藉此,能夠使至流體所具備的動能相對於作用在葉片體21的負壓處於劣勢為止的時間上及距離上的限度大幅地變長。也能夠抑制流體自葉片體21剝離的情況,結果為,既能夠抑制作為葉片體21的性能降低的情況,也能夠大幅地減輕因抑制剝離而產生噪音的情況。
[實施形態二的第1變形例] 參照圖7,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只要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正壓面及外 徑側葉片部21N的正壓面在點P10的位置上彼此正切而平順地連接,內徑側葉片部21M的負壓面與外徑側葉片部21N的負壓面在點P12的位置上彼此正切而平順地連接即可。根據該構成,在空氣流過旋轉方向上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時,於空氣流動中有效地產生升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作為葉片體21的性能。
[實施形態二的第2變形例] 參照圖7,作為較佳的實施形態,只要外徑側葉片部21N的最大厚度小於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最大厚度即可。進一步地,只要外徑側葉片部21N的彎度t2小於內徑側葉片部21M的彎度t1即可。外徑側葉片部21N的彎度t2、及內徑側葉片部21M的彎度t1為如以下所定義的值。點P10位於葉片體21的正壓面25之中、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正壓面與外徑側葉片部21N的正壓面之間。
描繪連結內徑側葉片部21M中的前緣部26與點P10的直線LN1,將自內徑側葉片部21M中的負壓面起下垂至直線LN1的垂線的長度為最大的位置(點P11)上的垂線W1的長度,定義作為內徑側葉片部21M的彎度t1。描繪連結外徑側葉片部21N中的點P10與後緣部27的直線LN2,將自外徑側葉片部21N中的負壓面起下垂至直線LN2的垂線的長度為最大的位置P13上的垂線W2的長度,定義作為外徑側葉片部21N的彎度t2。
根據上述構成,在空氣流過旋轉方向上相鄰的葉片體21之間時,於空氣流動中有效地產生升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作為葉片體21的性能。結果為,既能夠抑制作為葉片體21的性能降低的情況,也能夠大幅地減輕因抑制剝離而產生噪音的情況。
[實施形態三] 參照圖8及圖9,針對實施形態三中的遠心風扇10B進行說明。圖8為表示遠心風扇10B的立體圖。圖9為放大表示圖8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B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如圖8所示,實施形態三中的遠心風扇10B也與實施形態一、二中的遠心風扇10(圖2)、10A(圖5)同樣地,作為整體具有大致圓筒形的外觀,且複數個葉片體21配置於該大致圓筒形的側面。遠心風扇10B由樹脂一體形成,以假想的旋轉軸101(圖8)為中心往箭頭103所示的方向旋轉。實施形態二中的遠心風扇10A(圖5)與實施形態三中的遠心風扇10B(圖8、圖9),於以下之方面不相同。
在遠心風扇10B中,於內徑側葉片部21M(圖9)設有貫通孔29。貫通孔29形成為包含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最大厚度部分21Ma,於相對於遠心風扇10B的旋轉軸101平行的方向延伸。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減輕葉片體21的重量,並且能緩和及減少在葉片體21的厚壁部(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附近)會產生的成形時的縮痕(sink mark)。此外,能夠大幅地抑制遠心風扇10B在旋轉時產生的不平衡,進一步地也能降低遠心風扇10B的振動噪音。
[實施形態三的變形例] 圖10為放大表示實施形態三的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C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在遠心風扇10C中,於內徑側葉片部21M形成有合計2個的貫通孔29A、29B。貫通孔29A、29B在相對於遠心風扇10C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延伸。貫通孔29A、29B分別在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徑方向內側與徑方向外側各形成一個。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進一步減輕葉片體21的重量,並且能更加地緩和及減少在葉片體21的厚壁部(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附近)會產生的成形時的縮痕。此外,能夠大幅地抑制遠心風扇10C在旋轉時產生的不平衡,也能進一步地降低遠心風扇10C的振動噪音。
[實施形態一、三的其他構成]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三(圖9)及其變形例(圖10)中,在從相對於旋轉軸101平行的方向觀察內徑側葉片部21M之中的形成有貫通孔29、29A、29B的內周面時,該內周面呈現圓形狀。
並不限於如上述的構成,也可如實施形態一中的圖3、圖4所示,在從相對於旋轉軸101平行的方向觀察內徑側葉片部21M之中的形成有貫通孔29的內周面時,該內周面呈現眉月形狀。藉由眉月形狀的貫通孔29,也能獲得如上述實施形態三及其變形例的說明中已說明般的作用及效果,並且也能期待作為遠心風扇的美觀提高。
[實施形態四] 參照圖11,針對實施形態四中的遠心風扇10D進行說明。圖11為放大表示遠心風扇10D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實施形態四中的遠心風扇10D與實施形態一~三中的遠心風扇,於在遠心風扇10D形成有凹狀的缺口29C以取代貫通孔29(貫通孔29A、29B)的這方面不相同。缺口29C在以從內徑側葉片部21M的正壓面25的長邊方向上的靠近外徑側葉片部21N的部分接近前緣部26的方式延伸的這方面,與貫通孔29的構成不相同。
藉由上述構成,也能夠進一步減輕葉片體21的重量,並且能更加 地緩和及減少在葉片體21的厚壁部(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附近)會產生的成形時的縮痕。此外,也能夠大幅地抑制遠心風扇10D在旋轉時產生的不平衡,且也能進一步地降低遠心風扇10D的振動噪音。
[實施形態四的第1變形例] 參照圖12,針對實施形態四的第1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E進行說明。圖12為放大表示遠心風扇10E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本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10E(圖12)與實施形態四中的遠心風扇10D(圖11)在以下之方面不相同,即,遠心風扇10E中的缺口29C包含以接近前緣部26的方式延伸的部分29C1、和以遠離前緣部26的方式延伸的部分29C2。
藉由上述構成,也能夠進一步減輕葉片體21的重量,並且能更加地緩和及減少在葉片體21的厚壁部(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附近)會產生的成形時的縮痕。此外,也能夠大幅地抑制遠心風扇10E在旋轉時產生的不平衡,且也能進一步地降低遠心風扇10E的振動噪音。
[實施形態四的第2變形例] 參照圖13,針對實施形態四的第2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F進行說明。圖13為放大表示遠心風扇10F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本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10F(圖13)與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在遠心風扇10F中的內徑側葉片部21M與外徑側葉片部21N彼此分開形成的這方面不相同。
藉由上述構成,也能夠進一步減輕葉片體21的重量,並且能更加地緩和及減少在葉片體21的厚壁部(最大厚度部分21Ma的附近)會產生的成形時的縮痕。此外,也能夠大幅地抑制遠心風扇10F在旋轉時產生的不平衡,且也能進一步地降低遠心風扇10F的振動噪音。
[實施形態五] 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圖1)的製造時所使用的成型用模具、使用有遠心風扇10的送風機及空氣清淨機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於以下揭示的內容,也可適用於上述實施形態二~四及該等之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
(成型用模具110) 圖14為表示在遠心風扇10的製造時所使用的成型用模具110的剖面圖。成型用模具110具有固定側模具114及可動側模具112。藉由固定側模具114及可動側模具112,規定與遠心風扇10大致相同形狀、供注入流動性樹脂的腔室116。
在成型用模具110,也可以設置用於提高注入於腔室116的樹脂之流動性的未圖示之加熱器。如上述的加熱器之設置,例如在使用含玻璃纖維AS樹脂般的已使強度增加的合成樹脂的情形時特別有效果。
(送風機120) 圖15為表示使用有遠心風扇10的送風機120的剖面圖。圖16為表示沿著圖15中的XVI-XVI線上的送風機120的剖面形狀的剖面圖。送風機120在外裝殼罩126內具有驅動馬達128(圖16)、遠心風扇10、及殼罩129。
驅動馬達128之輸出軸,與遠心風扇10的軸套16(圖16)連結。殼罩129具有引導壁129a。引導壁129a藉由配置在遠心風扇10之外周上的大致3/4圓弧形成。引導壁129a形成為一邊將藉由葉片體21之旋轉而產生的氣流往葉片體21之旋轉方向引導,一邊使氣流之速度增大。
在殼罩129形成有吸入部130(圖16)及吹出部127。吸入部130形成為位於旋轉軸101之延長上。吹出部127形成為自引導壁129a的一部分往引導壁129a之切線方向的一方開放。吹出部127形成為自引導壁129a的一部分往引導壁129a的切線方向的一方突出的方管形狀。
藉由驅動馬達128(圖16)的驅動,遠心風扇10往箭頭103(圖15)所示的方向旋轉。此時,空氣自吸入部130被取入至殼罩129內,自遠心風扇10的內周側空間131往外周側空間132送出。被送至外周側空間132的空氣,沿著箭頭104所示的方向於周方向流動,通過吹出部127往外部送風。
(空氣清淨機140) 圖17為表示使用有遠心風扇10的空氣清淨機140的剖面圖。空氣清淨機140具有殼體144、送風機150、通道145、及(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濾網141。
殼體144具有後壁144a及頂壁144b。在殼體144形成有用於將設置有空氣清淨機140的室內的空氣吸入的吸入口142。吸入口142形成於後壁144a。在殼體144進一步形成有吹出口143,該吹出口143將清淨空氣朝向室內排出。吹出口143形成於頂壁144b。一般而言,空氣清淨機140設置於牆壁邊以使後壁144a與室內的牆壁對向。
濾網141以與吸入口142相向的方式配置於殼體144的內部。通過吸入口142而被導入至殼體144內部的空氣,藉由通過濾網141而被去除異物,成為清淨空氣。
送風機150將室內的空氣吸引至殼體144內部,將已由濾網141清淨 後的空氣,通過吹出口143往室內送出。送風機150具有遠心風扇10、殼罩152、及驅動馬達151。殼罩152具有引導壁152a。在殼罩152形成有吸入部153及吹出部154。
通道145設於送風機150之上方,被設置作為將清淨空氣自殼罩152往吹出口143引導的導風路。通道145具有其下端與吹出部154連接且其上端開放之成為方管形的形狀。通道145構成為將自吹出部154吹出的清淨空氣朝向吹出口143呈層流地引導。
在具備如上述的構成之空氣清淨機140中,藉由送風機150之驅動,葉片體21進行旋轉,室內的空氣自吸入口142被吸入至殼體144內。此時,在吸入口142及吹出口143間產生空氣流動,被吸入的空氣中所含的塵埃等異物藉由濾網141而被去除。
通過濾網141獲得的清淨空氣,被吸入至殼罩152內部。此時,被吸入至殼罩152內的清淨空氣,藉由葉片體21周圍的引導壁152a而成為層流。已成為層流的空氣,沿著引導壁152a而被引導至吹出部154,自吹出部154往通道145內送風。空氣自吹出口143朝向外部空間排出。
根據如上述構成的空氣清淨機140,能夠藉由使用送風能力優異的遠心風扇10,而減少驅動馬達151的消耗電力。藉此,能夠實現有助於節能化的空氣清淨機140。在本實施形態中雖舉出空氣清淨機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將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適用於其他例如空氣調和機(空調)或加濕機、冷卻裝置、換氣裝置等將流體送出的裝置中。
例如,若在被使用於吊掛天花板型空調等的多翼式送風機(Sirocco fan)中使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則能夠提高性能、降低噪音。另外,能夠使噪音為一定,且使風扇的尺寸縮小,進而本體的尺寸縮小等。小型化的結果為,也能夠設置作為壁掛的空調。吊掛天花板型的空調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施工,但壁掛的房間空調利用一般的施工便能完成,且現存的需求也較大。此外,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中的遠心風扇也可應用於內藏於壁掛的房間空調中的橫流式風扇(cross flow fan)。
[實驗例] 參照圖18~圖33,針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關連地進行的實驗例進行說明。在說明時,如圖18所示,將連結葉片體21的前緣部26與後緣部27的直線定義為翼弦線LN3。將翼弦線LN3的長度設為翼弦長C。將自葉片體21的負壓面24起下垂至翼弦線LN3的垂線的長度為最大的位置P15上的垂線LN4的長度設為彎度t。將彎度t/翼弦長C之值定義為彎度比m。
如圖19所示,作為實施例1~9,準備合計9種的遠心風扇。作為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中共通的條件,均將風扇的外徑設定為236mm,將高度設定為80mm,將葉片體21的翼弦長C設定為20mm,將葉片體21的最小翼厚設定為1mm。
(實驗例1) 如圖19及圖20所示,在實驗例1的遠心風扇10S1中,將彎度t設定為4.0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1.0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為0.2,表示最小翼厚與最大翼厚之比的翼厚比為1.0。
(實驗例2~4) 如圖19所示,在實驗例2~4的遠心風扇中,分別將彎度t設定為4.22mm、4.5mm、5.0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1.55mm、2.8mm、3.15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分別為0.211、0.225、0.25,翼厚比分別為1.55、2.8、3.15。
(實驗例5) 如圖19及圖21所示,在實驗例5的遠心風扇10S5中,將彎度t設定為5.6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3.3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為0.28,翼厚比為3.3。
(實驗例6~8) 如圖19所示,在實驗例6~8的遠心風扇中,分別將彎度t設定為6.6mm、7.2mm、8.0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3.46mm、3.6mm、3.67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分別為0.33、0.36、0.4,翼厚比分別為3.46、3.6、3.67。
(實驗例9) 如圖19及圖22所示,在實驗例9的遠心風扇10S9中,將彎度t設定為8.2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3.84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為0.41,翼厚比為3.84。
(彎度比m與風量的關係) 參照圖19及圖23,使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1250rpm旋轉,在對風量進行了測定之下,得到如圖19的表所示的結果。圖23為將圖19所示的表圖表化後的圖。可知隨著彎度比m增加,風量也增加。若考慮風量的增加率,則可知較佳為彎度比m為0.25以上。
(彎度比m與噪音的關係) 參照圖19及圖24,使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 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在對噪音進行了測定之下,得到如圖19的表所示的結果。圖24為將圖19所示的表圖表化後的圖。考慮噪音的減少率,也可知較佳為彎度比m為0.25以上。
(彎度比m與消耗電力的關係) 參照圖19及圖25,使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在對消耗電力進行了測定之下,得到如圖19的表所示的結果。圖25為將圖19所示的表圖表化後的圖。考慮消耗電力的減少率,也可知較佳為彎度比m為0.25以上。
(最大翼厚與風量的關係) 圖26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最大翼厚、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1250rpm旋轉時所獲得的風量的關係的圖表。可知隨著最大翼厚增加,風量以概略線性的關係增加。
(最大翼厚與噪音的關係) 圖27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最大翼厚、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時所產生的噪音的關係的圖表。可知若最大翼厚超過2.8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3),則噪音急遽地減少。可知在最大翼厚為3.6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7)的情形下,噪音為最小。
(最大翼厚與消耗電力的關係) 圖28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最大翼厚、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時消耗的電力的關係的圖表。可知若最大翼厚超過3.15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4),則消耗電力急遽地減少。可知在最大翼厚為3.6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7)的情形下,消耗電力為最小。
(翼厚比與風量的關係) 圖29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翼厚比、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1250rpm旋轉時所獲得的風量(相對值)的關係的圖表。可知隨著翼厚比增加,風量以概略線性的關係增加。
(翼厚比與噪音的關係) 圖30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翼厚比、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時產生的噪音(相對值)的關係的圖表。可知若翼厚比超過2.8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3),則噪音急遽地減少。可知在翼厚比為3.6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7)的情形下,噪音為最小。
(翼厚比與消耗電力的關係) 圖31為表示具有上述各條件的實驗例1~9的翼厚比、與使實驗例1~9的遠心風扇以風量為7.5m3 /min的方式旋轉時消耗的電力(相對值)的關係的圖表。可知若翼厚比超過3.15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4),則消耗電力急遽地減少。可知在翼厚比為3.6mm(圖19所示的實驗例7)的情形下,消耗電力為最小。
(總結) 根據以上的實驗例1~9的結果,從風量增大、噪音降低、及消耗電力減少的觀點來看,可知若彎度比m為0.25以上,則能獲得更佳的改善效果。
(其他的實驗例) 圖32為放大表示基於上述的實驗例7的遠心風扇10S7的一部分的前視圖。在實驗例7的遠心風扇10S7中(圖19),將彎度t設定為7.2mm,將最大翼厚設定為3.6mm。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為0.36,翼厚比為3.6。根據如上述的遠心風扇10S7,如圖19所示,風量增加8%,噪音減少1.87dB,消耗電力減少6%。
圖33所示的遠心風扇10S7a,在將彎度t設定為7.2mm的這方面,與圖32所示的遠心風扇10S7共通,但在遠心風扇10S7a中,將最大翼厚設定為1.0mm。遠心風扇10S7a的彎度比m(彎度t/翼弦長C)與遠心風扇10S7同為0.36,但遠心風扇10S7a的翼厚比為1.0。根據如上述的遠心風扇10S7a,風量增加4%,噪音增加1dB,消耗電力減少1%。
根據以上的遠心風扇10S7、10S7a的比較可知,藉由不僅彎度比m,最大翼厚或翼厚比也進行最佳化,能謀求風量增大、噪音減少、及消耗電力減少。
以上,雖針對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以及實驗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揭示內容在各方面上均為示例,並非限制的內容。本發明的技術性的範圍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本說明書中已揭示的內容,產業上可利用於主要在空氣清淨機或空氣調和機等的具有送風功能的家庭用電器設備上。
10、10A、10B、10C、10D、10E、10F、10S7a、10S1、10S5、10S9、10S7‧‧‧遠心風扇
12、13‧‧‧外周框
16‧‧‧軸套
21‧‧‧葉片體
21A‧‧‧前側葉片體
21B‧‧‧後側葉片體
21M‧‧‧內徑側葉片部
21Ma‧‧‧最大厚度部分
21Mb‧‧‧擴大部分
21Mc‧‧‧縮小部分
21N‧‧‧外徑側葉片部
21Np‧‧‧板狀部
23‧‧‧翼面
24、24A、24B、24M、24Np‧‧‧負壓面
24L‧‧‧長度
24R、25R‧‧‧線
25、25M、25Np‧‧‧正壓面
26‧‧‧前緣部
27‧‧‧後緣部
29、29A、29B‧‧‧貫通孔
29C‧‧‧缺口
29C1、29C2‧‧‧部分
101‧‧‧旋轉軸
102、103、104、H‧‧‧箭頭
110‧‧‧成型用模具
112‧‧‧可動側模具
114‧‧‧固定側模具
116‧‧‧腔室
120、150‧‧‧送風機
127、154‧‧‧吹出部
128、151‧‧‧驅動馬達
129、152‧‧‧殼罩
129a、152a‧‧‧引導壁
130、153‧‧‧吸入部
131、132‧‧‧空間
140‧‧‧空氣清淨機
141‧‧‧濾網
142‧‧‧吸入口
143‧‧‧吹出口
144‧‧‧殼體
144a‧‧‧後壁
144b‧‧‧頂壁
145‧‧‧通道
AS‧‧‧含玻璃纖維(樹脂)
C‧‧‧翼弦長
D‧‧‧間隔
L1、L2、L3、L4、L5、L6‧‧‧翼間距離
LN1、LN2‧‧‧直線
LN3‧‧‧翼弦線
LN4、W1、W2‧‧‧垂線
P1、P3、P4、P5、P6‧‧‧部位
P2‧‧‧部位(最大厚度位置)
P10、P11、P12‧‧‧點
P13、P15‧‧‧位置
WA、WB‧‧‧速度
h1、h3、h4、h5、h6‧‧‧翼厚
h2‧‧‧最大厚度
m‧‧‧彎度比
t、t1、t2‧‧‧彎度
圖1為表示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實施形態一中的遠心風扇10的前視圖。 圖3為放大表示圖2中的III線所圍繞的區域的前視圖。 圖4為放大表示圖3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的一部分的前視圖。 圖5為表示實施形態二中的遠心風扇10A的前視圖。 圖6為放大表示圖5中的VI線所圍繞的區域的前視圖。 圖7為放大表示圖6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A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8為表示實施形態三中的遠心風扇10B的立體圖。 圖9為放大表示圖8中所示的遠心風扇10B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0為放大表示實施形態三的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C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1為放大表示實施形態四中的遠心風扇10D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2為放大表示實施形態四的第1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E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3為放大表示實施形態四的第2變形例中的遠心風扇10F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4為表示關於實施形態五中、在遠心風扇10的製造時所使用的成型用模具110的剖面圖。 圖15為表示關於實施形態五中、使用有遠心風扇10的送風機120的剖面圖。 圖16為表示沿著圖15中的XVI-XVI線上的送風機120的剖面形狀的剖面圖。 圖17為表示關於實施形態五中、使用有遠心風扇10的空氣清淨機140的剖面圖。 圖18為放大表示關於實驗例的遠心風扇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19為表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條件及實驗結果的表。 圖20為放大表示關於實驗例1的遠心風扇10S1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21為放大表示關於實驗例5的遠心風扇10S5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22為放大表示關於實驗例9的遠心風扇10S9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23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彎度比m與風量的關係的圖表。 圖24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彎度比m與噪音的關係的圖表。 圖25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彎度比m與消耗電力的關係的圖表。 圖26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最大翼厚與風量的關係的圖表。 圖27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最大翼厚與噪音的關係的圖表。 圖28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最大翼厚與消耗電力的關係的圖表。 圖29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翼厚比與風量的關係的圖表。 圖30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翼厚比與噪音的關係的圖表。 圖31為表示作為關於實驗例的實驗結果,翼厚比與消耗電力的關係的圖表。 圖32為放大表示基於實驗例7的遠心風扇10S7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33為放大表示關於實驗例7的遠心風扇10S7a的一部分(葉片體21)的前視圖。 圖34為表示構成為成為減速翼列的複數個葉片體的剖面圖。 圖35為表示構成為成為增速翼列的複數個葉片體的剖面圖。

Claims (11)

  1. 一種遠心風扇,具備複數個葉片體,該等複數個葉片體具有空氣流入的前緣部、和空氣流出的後緣部,且於周方向彼此隔著間隔設置; 在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分別形成有翼面,該翼面在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之間延伸,且由該葉片體中的位於旋轉方向之側的正壓面、和該葉片體中的位於該旋轉方向之相反側的負壓面構成; 複數個該葉片體包含前側葉片體與後側葉片體,該後側葉片體隔著該間隔而與該前側葉片體對向,並且相對於該前側葉片體位於旋轉方向之相反側; 若將自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上的任意部位至該後側葉片體的正壓面之最短距離,定義為該部位中的翼間距離, 該前側葉片體具有規定該前側葉片體之中的最大厚度的最大厚度部分,而將該最大厚度部分中的負壓面上的位置定義為最大厚度位置, 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之中的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該前緣部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內徑側負壓面, 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之中的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該後緣部之間的範圍,定義為外徑側負壓面, 將該前側葉片體的負壓面中的自該前緣部至該後緣部之長度,定義為負壓面長度,則 該內徑側負壓面中的該翼間距離較該最大厚度位置上的該翼間距離長, 該外徑側負壓面之中、該最大厚度位置與自該最大厚度位置離開該負壓面長度的一半以上長度的位置之間的範圍中的該翼間距離大致為一定。
  2. 一種遠心風扇,具備複數個葉片體,該等複數個葉片體具有空氣流入的前緣部、和空氣流出的後緣部,且於周方向彼此隔著間隔設置; 在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分別形成有翼面,該翼面在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之 間延伸,且由該葉片體中的位於旋轉方向之側的正壓面、和該葉片體中的位於該旋轉方向之相反側的負壓面構成; 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具有包含該前緣部的內徑側葉片部、和位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徑方向外側且包含該後緣部的外徑側葉片部; 該內徑側葉片部包含: 最大厚度部分,其規定該內徑側葉片部之中的最大厚度; 擴大部分,其位於該前緣部與該最大厚度部分之間,隨著自該前緣部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而翼厚緩緩地變厚;以及 縮小部分,其位於較該最大厚度部分更為徑方向外側,隨著自該最大厚度部分之側朝向徑方向外側而翼厚緩緩地變薄; 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及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均具有朝向旋轉方向之相反側彎曲成凸狀的表面形狀; 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的曲率,大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的曲率; 該外徑側葉片部包含自該後緣部之側往徑方向內側以大致相同的翼厚延伸的板狀部; 該板狀部的負壓面的曲率及該板狀部的正壓面的曲率,均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的曲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遠心風扇,其中,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與該外徑側葉片部的正壓面彼此正切, 該內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與該外徑側葉片部的負壓面彼此正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的遠心風扇,其中,該外徑側葉片部的最大厚度,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最大厚度; 該外徑側葉片部的彎度,小於該內徑側葉片部的彎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的遠心風扇,其中,在該內徑側葉片部設 有在相對於旋轉軸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貫通孔; 該貫通孔形成為包含該最大厚度部分,或者分別在該最大厚度部分的徑方向內側與徑方向外側各形成一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遠心風扇,其中,在從相對於該旋轉軸平行的方向觀察該內徑側葉片部之中的形成有該貫通孔的內周面時,該內周面呈現眉月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遠心風扇,其中,若將連結該前緣部與該後緣部的直線定義為翼弦線, 將該翼弦線的長度設為C,將自該葉片體的負壓面起下垂至該翼弦線的垂線的長度為最大的位置上的該垂線的長度設為t,將t/C之值定義為彎度比m,則 複數個該葉片體之各個形成為該彎度比m為0.25以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遠心風扇,其中,複數個該葉片體構成為成為等速翼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遠心風扇,其由樹脂形成。
  10. 一種成型用模具,被使用於對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遠心風扇進行成型。
  11. 一種流體輸送裝置,具備送風機,該送風機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遠心風扇、和與上述遠心風扇連結且使複數個該葉片體旋轉的驅動馬達構成。
TW106130190A 2017-04-10 2017-09-04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TWI661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7580 2017-04-10
JP2017-077580 2017-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322A true TW201837322A (zh) 2018-10-16
TWI661131B TWI661131B (zh) 2019-06-01

Family

ID=6379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0190A TWI661131B (zh) 2017-04-10 2017-09-04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51428B2 (zh)
CN (1) CN110494654B (zh)
TW (1) TWI661131B (zh)
WO (1) WO20181899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427A (zh) * 2019-05-10 2019-07-05 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翼离心风机叶片、叶轮和一种多翼离心风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2768B1 (ja) * 2019-09-30 2021-03-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の翼、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空調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1206A (en) * 1976-09-06 1978-03-24 Hitachi Ltd Fan with forward blades
KR950007521B1 (ko) * 1992-08-14 1995-07-11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시로코우 팬
CN1237283C (zh) * 2001-01-22 2006-01-18 三电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空调设备的多叶片风机
JP2002285996A (ja) * 2001-01-22 2002-10-03 Sanden Corp 多翼送風ファン
EP1741934B1 (de) * 2005-07-04 2015-06-10 MAHLE Behr GmbH & Co. KG Laufrad
JP5240926B2 (ja) * 2005-07-04 2013-07-17 ベール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 羽根車
JP4993792B2 (ja) * 2010-06-28 2012-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5469635B2 (ja) * 2011-05-30 2014-04-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ITCO20130037A1 (it) * 2013-09-12 2015-03-13 Internat Consortium For Advanc Ed Design Girante resistente al liquido per compressori centrifughi/liquid tolerant impeller for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CN203627302U (zh) * 2013-11-20 2014-06-04 浙江双阳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叶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427A (zh) * 2019-05-10 2019-07-05 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翼离心风机叶片、叶轮和一种多翼离心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4654A (zh) 2019-11-22
CN110494654B (zh) 2021-09-14
JPWO2018189931A1 (ja) 2020-02-20
WO2018189931A1 (ja) 2018-10-18
TWI661131B (zh) 2019-06-01
JP6951428B2 (ja) 202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3908B (zh) Cross flow fan, forming mold and fluid feeding device
JP4993791B2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WO2014061642A1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11030748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2012007586A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2018132012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動掃除機、ならびにインペラの製造方法
TWI661131B (zh) 遠心風扇、成型用模具及流體輸送裝置
US9388823B2 (en) Centrifugal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JP2007205268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17008742A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07154685A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H053993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775867B1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4872997B2 (ja) 送風機及び該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2013092A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2016070075A (ja) 遠心送風機
JP5345607B2 (ja) 遠心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5469635B2 (ja) 遠心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CN218624737U (zh) 一种用于高效离心式鼓风机的叶轮结构
CN219733693U (zh) 风机和吸尘器
CN219865576U (zh) 一种正反转径向出风贯流风机
WO2020031800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送風装置
JP2022082157A (ja) 遠心ファン、金型、および送風装置
JPH02173395A (ja) 軸流ファン構造
CN115726982A (zh) 一种高效离心式鼓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