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2474A -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 Google Patents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2474A
TW201822474A TW105141418A TW105141418A TW201822474A TW 201822474 A TW201822474 A TW 201822474A TW 105141418 A TW105141418 A TW 105141418A TW 105141418 A TW105141418 A TW 105141418A TW 201822474 A TW201822474 A TW 2018224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duplex transmiss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1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1833B (zh
Inventor
方士豪
許仁源
謝東融
林敬衒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5141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1833B/zh
Priority to CN201611206272.2A priority patent/CN108234071A/zh
Priority to US15/392,385 priority patent/US1010456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822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2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8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適用於基站裝置,其包括步驟如下:自終端裝置接收訊號品質指標以及干擾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 Capability);依據訊號品質指標取得終端裝置的傳送能量扣除終端裝置的接收能量後的能量差;比較能量差與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Duplexing)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全雙工(Full Duplexing)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Description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為因應未來通訊系統高資料傳輸率之需求,如何提高資料傳輸率之方法已被廣泛討論,如同時同頻全雙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CCFD)技術,其被提出並可望納入未來第五代(5G)行動通訊之標準。在CCFD系統中,兩台通訊裝置間可使用相同的時間、頻率互相傳輸資料,故其頻譜使用效率理論上可較傳統半雙工系統高出一倍。
然而在CCFD系統中,通訊裝置在進行訊號收發時會產生自我干擾(Self-Interference),因而降低了接收訊號之訊號雜訊比。此情況在通訊裝置離基站裝置很遠時特別明顯,因為通訊裝置必須要傳送更大的能量來維持與基站裝置間的訊號品質,但同時也提高了通訊裝置的自我干擾訊號,造成CCFD系統無法 正常運作。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基站裝置可依據終端裝置回傳的訊號品質指標,適應性地將終端裝置切換至半雙工(Duplexing)傳輸或是全雙工(Full Duplexing)傳輸,以有效提升系統的資料傳輸率。終端裝置亦可自行判斷本身是適合採用半雙工傳輸還是全雙工傳輸,並將判斷結果提供給基站裝置作為切換傳輸模式的參考。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適用基站裝置的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包括步驟如下:自終端裝置接收訊號品質指標以及干擾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 Capability);依據訊號品質指標取得終端裝置傳送能量扣除終端裝置接收能量後之能量差;比較能量差與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基站裝置,其包括介面電路以及處理電路。介面電路用以自終端裝置接收訊號品質指標以及干擾消除能力值。處理電路耦接介面電路,並經配置而用以:依據訊號品質指標取得終端裝置傳送能量扣除終端裝置接收能量後之能量差,比較能量差與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適用終端裝置的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包括步驟如下:測量終端裝置收發訊號的傳送能量與接收能量;計算傳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後之能量差;比較能量差與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對基站裝置回傳第一資料或第二資料;其中第一資料指示基站裝置可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第二資料指示基站裝置可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終端裝置,包括介面電路以及處理電路。處理電路耦接介面電路,並經配置而用以:取得介面電路收發訊號的傳送能量與接收能量;計算傳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後之能量差;比較能量差與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控制介面電路對基站裝置回傳第一資料或第二資料;其中第一資料指示基站裝置可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第二資料指示基站裝置可將終端裝置設定為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BS‧‧‧基站裝置
TD、TD1~TD7‧‧‧終端裝置
102‧‧‧介面電路
104‧‧‧處理電路
1022‧‧‧訊號發送器
1024‧‧‧訊號接收器
IR‧‧‧自我干擾
CAo‧‧‧外圈範圍
CAi‧‧‧內圈範圍
202、204、206、302、304、306、308、310、312、314、316、318、320、322、324、402、404、406、502、504、506、508、510‧‧‧步驟
A‧‧‧程序節點
SB1‧‧‧第一子訊框
SB2‧‧‧第二子訊框
第1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 流程圖。
第3A及3B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細部流程圖。
第4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流程圖。
第5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細部流程圖。
第6圖繪示在時域上規劃不同類型傳輸資源的一示意圖。
第7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網路配置圖。
在本文中,參照所附圖式仔細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但不是所有實施例都有表示在圖示中。實際上,這些發明可使用多種不同的變形,且並不限於本文中的實施例。相對的,本揭露提供這些實施例以滿足應用的法定要求。圖式中相同的參考符號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第1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通訊系統之示意圖。通訊系統包括基站裝置BS以及終端裝置TD。雖然第1圖中僅繪示一個基站裝置BS以及一個終端裝置TD作說明,但實際上通訊系統可包括一或多個基站裝置BS以及一或多個終端裝置TD。
基站裝置BS例如是巨細胞(Macro Cell)、微細胞(Micro Cell)、超微細胞(Pico Cell)等基站端設備。終端裝置TD例如是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用戶端設 備,可透過和基站裝置BS建立無線傳輸鏈結以接取至網路。
基站裝置BS和終端裝置TD各包括介面電路102以及處理電路104。介面電路102負責收發訊號,以和外部裝置進行溝通。介面電路102例如包括訊號發送器(Tx)1022以及訊號接收器(Rx)1024,具有一或多根天線以收發無線訊號。在一實施例中,訊號發送器1022和訊號接收器1024可整合成一收發器(Transceiver)。
處理電路104耦接介面電路102,可經配置而執行本發明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處理電路104例如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處理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具備運算處理能力的電路。
若終端裝置TD同時支援半雙工傳輸以及全雙工傳輸,終端裝置TD在進行全雙工傳輸時,其訊號發送器1022以及訊號接收器1024會同時運作以獲得較高的資料傳輸率,但訊號接收器1024會收到本身訊號發送器1022所發射的訊號,進而產生自我干擾IR,並降低接收訊號之訊號雜訊比。相較之下,終端裝置TD在進行半雙工傳輸時,由於同一時間只會作傳送或接收之功能,故不會有自我干擾之問題。
為了結合全雙工傳輸與半雙工傳輸之優點,依據本發明提出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基站裝置BS可依據終端裝置TD回傳的訊號品質指標,適應性地將終端裝置TD切換至半 雙工傳輸或是全雙工傳輸,以維持系統正常運作、提高系統的資料傳輸率。終端裝置TD亦可自行判斷本身是適合採用半雙工傳輸還是全雙工傳輸,並將判斷結果提供給基站裝置BS作為規劃傳輸模式的參考。
在一實施例中,全雙工傳輸例如同時同頻全雙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CCFD)傳輸。半雙工傳輸例如是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傳輸或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傳輸。
第2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流程圖。在此例中,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適用於基站裝置BS。
在步驟202,基站裝置BS自終端裝置TD接收訊號品質指標。
訊號品質指標例如包括通道品質指標(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訊號與干擾雜訊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訊雜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接收信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參考訊號接收質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秩數指標(Rank Indicator,RI)、終端裝置TD與基站裝置BS之距離至少其一。
在步驟204,基站裝置BS將取得的訊號品質指標與 一預設閥值(Threshold)作比較。
在步驟206,基站裝置BS依據比較結果,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舉例來說,基站裝置BS會判斷通道品質指標(CQI)是否小於一預設閥值,若是,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一類終端裝置;若否,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二類終端裝置。或者,基站裝置BS會判斷訊號與干擾雜訊比是否小於一預設閥值,若是,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一類終端裝置,若否,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二類終端裝置,以此類推。
總而言之,當基站裝置BS依據訊號品質指標與預設閥值的比較結果得知訊號品質不佳,基站裝置BS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一類終端裝置,以維持系統正常運作。反之,當基站裝置BS依據比較結果得知訊號品質良好,基站裝置BS將設定終端裝置TD為第二類終端裝置,並選擇性地將其規劃成採用全雙工傳輸以提升資料傳輸率。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被歸類為第二類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TD並不限制必須採用全雙工傳輸。基站裝置BS仍可基於一或多個預設條件,進一步判斷被歸類為第二類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TD應採用全雙工傳輸還是半雙工傳輸。
舉例來說,基站裝置BS的訊號涵蓋範圍依其訊號強度由強至弱可分為內圈範圍以及外圈範圍。位於內圈範圍的終 端裝置TD可視為內圈使用者。位於外圈範圍的終端裝置TD可視為外圈使用者。由於內圈使用者的訊號品質通常較佳(若不考慮地形、環境因素),故基站裝置BS一般可將位在內圈範圍的終端裝置TD設定為第二類終端裝置。
基站裝置BS可預設對第二類終端裝置採取全雙工傳輸,但在部分情況下,仍可將第二類終端裝置設定成採用半雙工傳輸。
舉例來說,基站裝置BS會判斷第二類終端裝置是否位在內圈範圍的邊緣。若是,表示該第二類終端裝置很可能因為移動或環境因素而被判定成外圈使用者,造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需頻繁地切換於全雙工傳輸/半雙工傳輸之間。為避免此情況發生,當基站裝置BS偵測到一第二類終端裝置位在內圈範圍的邊緣,可將此第二類終端裝置設定成採取半雙工傳輸。
在一實施例中,基站裝置BS可將傳自終端裝置TD的訊號品質指標與多個預設閥值作比較,以判斷該終端裝置TD的訊號品質是落在哪一數值區間,進而區分該終端裝置TD是位在內圈範圍、內圈範圍的邊緣還是外圈範圍。
基站裝置BS亦可基於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資料傳輸率需求,判斷是否採用全雙工傳輸。舉例來說,若一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資料傳輸率需求很高,無論該第二類終端裝置是否位在內圈範圍的邊緣,該第二類終端裝置仍將被設定成採用全雙工傳輸。反之,若一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資料傳輸率需求不高,該第二類終 端裝置可被設定成採取半雙工傳輸。
又一例子中,基站裝置BS會根據第二類終端裝置是否支援全雙工傳輸技術,以判斷是否採用全雙工傳輸。舉例來說,當基站裝置BS判斷出一第二類終端裝置並不支援全雙工傳輸技術,該第二類終端裝置將直接被設定成採取半雙工傳輸。
第3A及3B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細部流程圖。在此實施例中,基站裝置BS會根據終端裝置TD收發訊號的能量差,來判斷是要將終端裝置TD設定成第一類終端裝置還是第二端終端裝置。
如第3A圖所示,在步驟302,基站裝置BS自終端裝置TD接收訊號品質指標以及干擾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 Capability)。訊號品質指標例如是由通道品質指標、訊號與干擾雜訊比、訊雜比、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參考訊號接收質量、參考信號接收功率、秩數指標、終端裝置TD與基站裝置之距離等參數來描述。干擾消除能力值例如是終端裝置TD根據自身天線配置、頻率、訊號頻寬、發射天線功率、空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射頻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數位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等因素的至少其一而決定。
在步驟304,基站裝置BS依據訊號品質指標取得終端裝置TD傳送能量扣除終端裝置TD接收能量後之能量差。
在一實施例中,基站裝置BS可透過測量終端裝置TD的上行訊號以估測其傳送能量,並依據終端裝置TD回報的接 收信號強度指標取得其接收能量。
在步驟306,基站裝置BS判斷能量差是否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
在步驟308,當計算出的能量差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表示終端裝置TD的傳送能量過大,可能產生嚴重的自我干擾而導致無法正常進行全雙工傳輸,此時基站裝置BS會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第一類終端裝置,以限制和終端裝置TD之間以半雙工方式進行資料傳輸。
反之,在步驟310,當計算出的能量差低於或等於干擾消除能力值,表示終端裝置TD的自我干擾尚不會影響全雙工傳輸正常運作,此時基站裝置BS會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第二類終端裝置,以允許和終端裝置TD之間以全雙工方式進行資料傳輸。
在步驟312,基站裝置BS判斷是否還有其他終端裝置TD未作設定。若是,則返回步驟302,以對其他終端裝置TD執行前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若否,則進入節點A之程序,以根據更新後的訊號品質指標,將終端裝置TD設定成第一類終端裝置或第二類終端裝置。
第3B圖繪示節點A程序之一例流程圖。
在步驟314,基站裝置BS自終端裝置TD接收更新後的訊號品質指標以及干擾消除能力值。更新後的訊號品質指標指的是終端裝置TD在下一時間點取樣產生的訊號品質指標。干 擾消除能力值可以維持相同,亦可由終端裝置TD根據設備、環境狀況的變化而更新。
在步驟316,基站裝置BS依據更新後的訊號品質指標取得終端裝置TD當前傳送能量扣除當前接收能量後的能量差。
在步驟318,基站裝置BS判斷能量差是否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
在步驟320,當計算出的能量差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基站裝置BS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第一類終端裝置,以限制和終端裝置TD之間以半雙工方式進行資料傳輸。
反之,在步驟322,當計算出的能量差低於或等於干擾消除能力值,基站裝置BS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第二類終端裝置,以允許和終端裝置TD之間以全雙工方式進行資料傳輸。
在步驟324,基站裝置BS判斷是否還有其他終端裝置TD未作設定。若是,則返回步驟314,以透過前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將其他終端裝置TD設定成第一類終端裝置或第二類終端裝置。若否,則再次執行節點A之程序,以供基站裝置BS動態地切換終端裝置TD的傳輸模式(全雙工傳輸/半雙工傳輸)。
第4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流程圖。在此例中,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適用於終端裝置TD。
在步驟402,終端裝置TD產生訊號品質指標。
在步驟404,終端裝置TD將訊號品質指標與一預設閥值作比較。
在步驟406,終端裝置TD依據比較結果,控制其介面電路102對基站裝置BS回傳第一資料或第二資料,其中第一資料用以指示基站裝置BS可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僅允許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第一類終端裝置,第二資料用以指示基站裝置BS可將終端裝置TD設定為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第二類終端裝置。
簡言之,本實施例中的終端裝置TD可自行判斷本身是屬於第一類終端裝置或第二類終端裝置,並將判斷結果提供給基站裝置BS作傳輸模式的設定。
第5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之細部流程圖。在此實施例中,終端裝置TD會根據其收發訊號的能量差,判斷要對基站裝置BS回傳第一資料還是第二資料。
在步驟502,終端裝置TD量測其介面電路102收發訊號的傳送能量與接收能量。
在步驟504,終端裝置TD計算傳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後的能量差。舉例來說,終端裝置TD可將測得的傳送能量減去接收能量以取得能量差。
在步驟506,終端裝置TD判斷能量差是否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干擾消除能力值例如是終端裝置TD根據自身天線 配置、頻率、訊號頻寬、發射天線功率、空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射頻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數位域自我干擾抵銷能力等因素而決定。
在步驟508,當能量差超過干擾消除能力值,終端裝置TD將回傳第一資料給基站裝置BS,以通知基站裝置BS此時並不適合採用全雙工傳輸。
反之,在步驟510,當計算出的能量差低於或等於干擾消除能力值,終端裝置TD將回傳第二資料給基站裝置BS,以通知基站裝置BS此時可允許採用全雙工傳輸。
終端裝置TD可週期地或依規劃的時間點對基站裝置BS回傳第一資料或第二資料,以供基站裝置BS動態地切換終端裝置TD的傳輸模式(全雙工傳輸/半雙工傳輸)。
第6圖繪示在時域上規劃不同類型傳輸資源的一示意圖。在第6圖的例子中,基站裝置BS會利用一訊框(Frame),如訊框1,中的一或多個第一子訊框(Sub-Frame)SB1與終端裝置TD進行半雙工傳輸,並利用該訊框中的一或多個第二子訊框SB2與終端裝置TD進行全雙工傳輸。
第7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網路配置圖。在此例中,網路配置包括基站裝置BS以及多個終端裝置TD1~TD7,其中終端裝置TD1~TD4為第二類終端裝置,其餘為第一類終端裝置。
在此例中,採用半雙工傳輸的終端裝置在圖中以未 加上網底的矩形符號作表示,採用全雙工傳輸的終端裝置在圖中是以加上網底的矩形符號作表示。
基站裝置BS的訊號涵蓋範圍按訊號強度由強至弱可分為內圈範圍CAi以及外圈範圍CAo。內圈範圍CAi代表訊號品質較好的區域。因此,位在內圈範圍CAi的終端裝置TD1~TD4被設為第二類終端裝置。
如前述,第二類終端裝置可能採用全雙工傳輸或半雙工傳輸。以終端裝置TD4為例,其可能是因位在內圈範圍CAi的邊緣,或是本身即不支援全雙工傳輸,或是本身的資料傳輸率需求不高,而被設定成採用半雙工傳輸。
此外,由於內圈範圍CAi內的終端裝置仍可能因為地形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雖然離基站裝置BS近,但接收到的訊號能量卻較差,此部分的終端裝置將被設定為第一類終端裝置,如終端裝置TD5。
另一方面,外圈範圍CAo代表訊號品質較差的區域。一般又稱為細胞邊緣(Cell Edge)。由於位在此範圍的終端裝置(如終端裝置TD6、TD7)所接收到的訊號能量較低,若採用全雙工技術將無法完全消除自我干擾的問題,故終端裝置TD6、TD7係被設定為第一類終端裝置,以限制採用半雙工技術進行傳輸。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提出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基站裝置可依據終端裝置回傳的訊號品質指標,適應性地將終端裝置切換至半雙工傳輸或 是全雙工傳輸,以有效提升系統的資料傳輸率。終端裝置亦可自行判斷本身是適合採用半雙工傳輸還是全雙工傳輸,並將判斷結果提供給基站裝置作為傳輸規劃的參考。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7)

  1. 一種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適用於一基站裝置,包括:自一終端裝置接收一訊號品質指標以及一干擾消除能力值;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取得該終端裝置的一傳送能量扣除該終端裝置的一接收能量後的一能量差;以及比較該能量差與該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一半雙工(Duplexing)傳輸的一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一全雙工(Full Duplexing)傳輸的一第二類終端裝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更包括:判斷該能量差是否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當該能量差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該第一類終端裝置;以及當該能量差低於或等於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該第二類終端裝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半雙工傳輸是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傳輸或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傳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全雙工傳輸是同時同頻(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ing, CCFD)全雙工傳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訊號品質指標包括通道品質指標(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訊號與干擾雜訊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訊雜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接收信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參考訊號接收質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秩數指標(Rank Indicator,RI)、該終端裝置與該基站裝置之距離至少其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基站裝置的訊號涵蓋範圍依訊號強度由強至弱可分為一內圈範圍以及一外圈範圍,該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更包括: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判斷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內圈範圍或該外圈範圍;當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內圈範圍,將該終端裝置設定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以及當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外圈範圍,將該終端裝置設定成該第一類終端裝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更包括: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判斷被設定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該終端裝置是否處於該內圈範圍的邊緣; 若是,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半雙工傳輸;以及若否,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全雙工傳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更包括:判斷被設定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該終端裝置是否支援該全雙工傳輸;若是,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全雙工傳輸;以及若否,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半雙工傳輸。
  9. 一種基站裝置,包括:一介面電路,用以自一終端裝置接收一訊號品質指標以及一干擾消除能力值;以及一處理電路,耦接該介面電路,經配置而用以: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取得該終端裝置的一傳送能量扣除該終端裝置的一接收能量後的一能量差;以及比較該能量差與該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一半雙工傳輸的一第一類終端裝置,或是允許採用一全雙工傳輸的一第二類終端裝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更用以:判斷該能量差是否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當該能量差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該第一類終端裝置;以及當該能量差低於或等於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將該終端裝置設 定為該第二類終端裝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半雙工傳輸是分時雙工傳輸或分頻雙工傳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全雙工傳輸是同時同頻全雙工傳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更用以:當該終端裝置被設定為該第一類型終端裝置,利用一或多個第一子訊框(Sub-Frame)與該第一類型終端裝置進行該半雙工傳輸;當該終端裝置被設定為該第二類型終端裝置,利用一或多個第二子訊框與該第二類型終端裝置進行該全雙工傳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訊號品質指標包括通道品質指標、訊號與干擾雜訊比、訊雜比、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參考訊號接收質量、參考信號接收功率、秩數指標、該終端裝置與該基站裝置之距離至少其一。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基站裝置的訊號涵蓋範圍依訊號強度由強至弱可分為一內圈範圍以及一外圈範圍,該處理電路更用以: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判斷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內圈範圍或該外圈範圍;當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內圈範圍,將該終端裝置設定成該第二 類終端裝置;以及當該終端裝置處於該外圈範圍,將該終端裝置設定成該第一類終端裝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更用以:依據該訊號品質指標判斷被設定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該終端裝置是否處於該內圈範圍的邊緣;若是,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半雙工傳輸;以及若否,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全雙工傳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基站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更用以:判斷被設定成該第二類終端裝置的該終端裝置是否支援該全雙工傳輸;若是,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全雙工傳輸;以及若否,對該終端裝置採用該半雙工傳輸。
  18. 一種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適用於一終端裝置,包括:測量該終端裝置收發訊號的一傳送能量與一接收能量;計算該傳送能量扣除該接收能量後的一能量差;以及比較該能量差與一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對一基站裝置回傳一第一資料或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一資料指示該基站裝置可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一半雙工傳輸的一第一類終端裝置,該第二資料指示該 基站裝置可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允許採用一全雙工傳輸的一第二類終端裝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更包括:判斷該能量差是否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當該能量差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對該基站裝置回傳該第一資料;以及當該能量差低於或等於該干擾消除能力值,對該基站裝置回傳該第二資料。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半雙工傳輸是分時雙工傳輸或分頻雙工傳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全雙工傳輸是同時同頻全雙工傳輸。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其中該訊號品質指標包括通道品質指標、訊號與干擾雜訊比、訊雜比、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參考訊號接收質量、參考信號接收功率、秩數指標、該終端裝置與該基站裝置之距離至少其一。
  23. 一種終端裝置,包括:一介面電路;以及一處理電路,耦接該介面電路,經配置而用以:取得該介面電路收發訊號的一傳送能量與一接收能量;計算該傳送能量扣除該接收能量後的一能量差;以及 比較該能量差與一干擾消除能力值,並依據比較結果控制該介面電路對一基站裝置回傳一第一資料或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一資料指示該基站裝置可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僅允許採用一半雙工傳輸的一第一類終端裝置,該第二資料指示該基站裝置可將該終端裝置設定為允許採用一全雙工傳輸的一第二類終端裝置。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更用以:判斷該能量差是否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當該能量差超過該干擾消除能力值,控制該介面電路對該基站裝置回傳該第一資料;以及當該能量差低於或等於該干擾消除能力值,控制該介面電路對該基站裝置回傳該第二資料。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該半雙工傳輸是分時雙工傳輸或分頻雙工傳輸。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該全雙工傳輸是同時同頻全雙工傳輸。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終端裝置,其中該訊號品質指標包括通道品質指標、訊號與干擾雜訊比、訊雜比、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參考訊號接收質量、參考信號接收功率、秩數指標、該終端裝置與該基站裝置之距離至少其一。
TW105141418A 2016-12-14 2016-12-14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TWI6318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1418A TWI631833B (zh) 2016-12-14 2016-12-14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CN201611206272.2A CN108234071A (zh) 2016-12-14 2016-12-23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US15/392,385 US10104563B2 (en) 2016-12-14 2016-12-28 Method for setting mode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1418A TWI631833B (zh) 2016-12-14 2016-12-14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474A true TW201822474A (zh) 2018-06-16
TWI631833B TWI631833B (zh) 2018-08-01

Family

ID=62488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1418A TWI631833B (zh) 2016-12-14 2016-12-14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4563B2 (zh)
CN (1) CN108234071A (zh)
TW (1) TWI6318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045B (zh) * 2021-12-28 2024-04-0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動通訊方法和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8575B2 (en) * 2017-11-09 2022-0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plexing modes based on beam configura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R3095096A1 (fr) 2019-04-09 2020-10-16 Orang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contrôle d’un m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utilisé par un véhicule pour communiquer
WO2020222458A1 (en) 2019-04-29 2020-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method of physical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EP3895363A4 (en) * 2019-04-29 2022-0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YS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2108442B2 (en) * 2020-09-11 2024-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ng clutter reflection in full-duplex mode operation
US11445457B2 (en) * 2020-09-21 2022-09-13 Logitech Europe S.A.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US11418559B2 (en) 2020-09-21 2022-08-16 Logitech Europe S.A.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CN112291812B (zh) * 2020-09-29 2023-10-31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重选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729771B2 (en) * 2020-12-18 202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Zone based operating mode configuration
US11916849B2 (en) * 2021-11-03 2024-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onflic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25810T1 (de) * 2005-04-07 2011-10-15 Nokia Corp Endgerät mit variabler duplex-fähigkeit
US7957702B2 (en) * 2006-12-22 2011-06-07 Jacobus Cornelis Haartsen Adaptive duplex modes in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8542617B2 (en) * 2008-06-02 2013-09-24 Apple Inc.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9660720B2 (en) * 2008-07-10 2017-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f-optimizing repeater
KR101920496B1 (ko) * 2011-11-25 2018-11-21 애플 인크. 인터밴드 tdd 전송 방식에서 사용자 단말의 전송 모드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282558B2 (en) * 2012-01-06 2016-03-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duplex mod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GB2498559A (en) 2012-01-20 2013-07-24 Renesas Mobile Corp Configuring user equipments for time-dependent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modes
GB2499786A (en) * 2012-02-23 2013-09-04 Renesas Mobile Corp Indication of a preferred duplex operating mode
CN103516407B (zh) * 2012-06-27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567147B2 (en) * 2012-08-28 2020-02-18 Idac Holdings, Inc. Full duplex single channel communications
CN103973349B (zh) 2013-01-30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干扰的抑制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WO2014175638A1 (en) * 2013-04-23 2014-10-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03715B (zh) * 2013-08-27 2016-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模式自适应方法和装置
CN103427872B (zh) * 2013-09-03 2015-01-2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多抽头射频自干扰抵消系统及方法
CN103414669B (zh) 2013-09-05 2016-01-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可变窗长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US9264205B2 (en) * 2013-10-22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ixed full and half duplex users
CN103634022B (zh) 2013-12-09 2015-06-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105830530B (zh) * 2013-12-24 2019-09-10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4811971B (zh) 2014-01-28 2018-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3795501A (zh) 2014-02-24 2014-05-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交织和迭代译码的同频同时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方法
SG11201610674QA (en) * 2014-06-26 2017-02-27 Huawei Tech Co Lt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467275B2 (en) 2014-07-18 2016-10-11 Intel Corporation MAC protocol for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5376841B (zh) * 2014-08-27 2019-06-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模式调整的方法、微基站及宏基站
CN104269651B (zh) 2014-09-15 2017-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反射阵天线
CN105828377A (zh) * 2014-12-01 2016-08-03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WO2016106604A1 (zh) * 2014-12-30 2016-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901790B (zh) * 2015-04-30 2017-11-14 东南大学 双工通信传输模式选择方法、装置及双工通信方法、系统
CN105024797A (zh) 2015-07-20 2015-11-0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认知中继网络的半双工/全双工混合传输方法
CN105099495B (zh) * 2015-08-06 2018-05-0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共用天线的同时同频全双工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US9838193B2 (en) * 2015-08-18 2017-1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full duplex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US20170170946A1 (en) * 2015-12-15 2017-06-15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participation o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US10341081B2 (en) * 2016-07-22 2019-07-02 Apple Inc. User equipment that autonomously selects between full and half duplex operation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045B (zh) * 2021-12-28 2024-04-0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動通訊方法和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04563B2 (en) 2018-10-16
US20180167832A1 (en) 2018-06-14
CN108234071A (zh) 2018-06-29
TWI631833B (zh)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1833B (zh)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WO2018126792A1 (zh) 干扰测量方法及装置和定时偏差测量方法和存储介质
JP6431091B2 (ja) Ulからdlへの干渉を軽減すること
US8457062B2 (en)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a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855271B2 (ja) D2d通信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1228382B2 (en) Controlling the channel occupancy measurement quality
CN108632968B (zh) 用于上行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14363916B (zh) 一种用于波束失败检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699085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CN112087291B (zh) 更新传输配置指示tci信息的方法与通信装置
US20180192375A1 (en) Uplink Signal Transmit Power Control
CN102868513A (zh) 在tdd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频域未调度发送
US10091805B2 (en) Method in a network and network node for co-scheduling in a network
CN110392385B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6163930A1 (en) Csma with adaptive carrier sensing threshold in laa networks
KR20080066259A (ko) Cr 환경의 송신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20120041200A (ko) 인지 무선통신, 인지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무선통신 디바이스
US20180041326A1 (en) Full-duplex power reporting
US12010535B2 (en) Measurement adaptation based on channel hardening
CN107735970B (zh) 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EP3494728B1 (en) Determining handover parameters
WO2020143654A1 (zh)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GB2504366A (en) Reducing self-interference between a co-locate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by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in accordance with quality of received signal
US9876659B2 (en)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US9451557B2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