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4071A -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4071A
CN108234071A CN201611206272.2A CN201611206272A CN108234071A CN 108234071 A CN108234071 A CN 108234071A CN 201611206272 A CN201611206272 A CN 201611206272A CN 108234071 A CN108234071 A CN 108234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tallation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062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士豪
许仁源
谢东融
林敬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8234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4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该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适用于基站装置,其包括步骤如下:自终端装置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 Capability);依据信号质量指标取得终端装置的传送能量扣除终端装置的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比较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将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Duplexing)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Full Duplexing)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为因应未来通信系统高数据传输率的需求,如何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方法已被广泛讨论,如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CCFD)技术,其被提出并可望纳入未来第五代(5G)移动通信的标准。在CCFD系统中,两台通信装置间可使用相同的时间、频率互相传输数据,故其频谱使用效率理论上可较传统半双工系统高出一倍。
然而在CCFD系统中,通信装置在进行信号收发时会产生自我干扰(Self-Interference),因而降低了接收信号的信号噪声比。此情况在通信装置离基站装置很远时特别明显,因为通信装置必须要传送更大的能量来维持与基站装置间的信号质量,但同时也提高了通信装置的自我干扰信号,造成CCFD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可依据终端装置回传的信号质量指标,适应性地将终端装置切换至半双工(Duplexing)传输或是全双工(Full Duplexing)传输,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数据传输率。终端装置也可自行判断本身是适合采用半双工传输还是全双工传输,并将判断结果提供给基站装置作为切换传输模式的参考。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适用基站装置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自终端装置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Capability);依据信号质量指标取得终端装置传送能量扣除终端装置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比较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将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基站装置,其包括接口电路以及处理电路。接口电路用以自终端装置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处理电路耦接接口电路,并经配置而用以:依据信号质量指标取得终端装置传送能量扣除终端装置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比较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将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适用终端装置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测量终端装置收发信号的传送能量与接收能量;计算传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比较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对基站装置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其中第一数据指示基站装置可将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第二数据指示基站装置可将终端装置设定为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终端装置,包括接口电路以及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耦接接口电路,并经配置而用以:取得接口电路收发信号的传送能量与接收能量;计算传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比较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控制接口电路对基站装置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其中第一数据指示基站装置可将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第二数据指示基站装置可将终端装置设定为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A及3B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细部流程图。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细部流程图。
图6绘示在时域上规划不同类型传输资源的一示意图。
图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图。
【符号说明】
BS:基站装置
TD、TD1~TD7:终端装置
102:接口电路
104:处理电路
1022:信号发送器
1024:信号接收器
IR:自我干扰
CAo:外圈范围
CAi:内圈范围
202、204、206、302、304、306、308、310、312、314、316、318、320、322、324、402、404、406、502、504、506、508、510:步骤
A:程序节点
SB1:第一子帧 SB2:第二子帧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参照附图仔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但不是所有实施例都有表示在图示中。实际上,这些发明可使用多种不同的变形,且并不限于本文中的实施例。相对的,本公开提供这些实施例以满足应用的法定要求。图式中相同的参考符号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BS以及终端装置TD。虽然图1中仅绘示一个基站装置BS以及一个终端装置TD作说明,但实际上通信系统可包括一或多个基站装置BS以及一或多个终端装置TD。
基站装置BS例如是巨小区(Mac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超微小区(PicoCell)等基站端设备。终端装置TD例如是个人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用户端设备,可通过和基站装置BS建立无线传输链结以接取至网络。
基站装置BS和终端装置TD各包括接口电路102以及处理电路104。接口电路102负责收发信号,以和外部装置进行沟通。接口电路102例如包括信号发送器(Tx)1022以及信号接收器(Rx)1024,具有一或多根天线以收发无线信号。在一实施例中,信号发送器1022和信号接收器1024可整合成一收发器(Transceiver)。
处理电路104耦接接口电路102,可经配置而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处理电路104例如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具备运算处理能力的电路。
若终端装置TD同时支持半双工传输以及全双工传输,终端装置TD在进行全双工传输时,其信号发送器1022以及信号接收器1024会同时运作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率,但信号接收器1024会收到本身信号发送器1022所发射的信号,进而产生自我干扰IR,并降低接收信号的信号噪声比。相较之下,终端装置TD在进行半双工传输时,由于同一时间只会作传送或接收的功能,故不会有自我干扰的问题。
为了结合全双工传输与半双工传输的优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基站装置BS可依据终端装置TD回传的信号质量指标,适应性地将终端装置TD切换至半双工传输或是全双工传输,以维持系统正常运作、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率。终端装置TD也可自行判断本身是适合采用半双工传输还是全双工传输,并将判断结果提供给基站装置BS作为规划传输模式的参考。
在一实施例中,全双工传输例如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Duplex,CCFD)传输。半双工传输例如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传输或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传输。
图2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流程图。在此例中,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适用于基站装置BS。
在步骤202,基站装置BS自终端装置TD接收信号质量指标。
信号质量指标例如包括信道质量指标(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RSSI)、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秩数指标(Rank Indicator,RI)、终端装置TD与基站装置BS的距离至少其一。
在步骤204,基站装置BS将取得的信号质量指标与一预设阈值(Threshold)作比较。
在步骤206,基站装置BS依据比较结果,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举例来说,基站装置BS会判断信道质量指标(CQI)是否小于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一类终端装置;若否,则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二类终端装置。或者,基站装置BS会判断信号与干扰噪声比是否小于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一类终端装置,若否,则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二类终端装置,以此类推。
总而言之,当基站装置BS依据信号质量指标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得知信号质量不佳,基站装置BS将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一类终端装置,以维持系统正常运作。反之,当基站装置BS依据比较结果得知信号质量良好,基站装置BS将设定终端装置TD为第二类终端装置,并选择性地将其规划成采用全双工传输以提升数据传输率。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被归类为第二类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TD并不限制必须采用全双工传输。基站装置BS仍可基于一或多个预设条件,进一步判断被归类为第二类终端装置的终端装置TD应采用全双工传输还是半双工传输。
举例来说,基站装置BS的信号涵盖范围依其信号强度由强至弱可分为内圈范围以及外圈范围。位于内圈范围的终端装置TD可视为内圈使用者。位于外圈范围的终端装置TD可视为外圈使用者。由于内圈使用者的信号质量通常较佳(若不考虑地形、环境因素),故基站装置BS一般可将位在内圈范围的终端装置TD设定为第二类终端装置。
基站装置BS可预设对第二类终端装置采取全双工传输,但在部分情况下,仍可将第二类终端装置设定成采用半双工传输。
举例来说,基站装置BS会判断第二类终端装置是否位在内圈范围的边缘。若是,表示该第二类终端装置很可能因为移动或环境因素而被判定成外圈使用者,造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需频繁地切换于全双工传输/半双工传输之间。为避免此情况发生,当基站装置BS检测到一第二类终端装置位在内圈范围的边缘,可将此第二类终端装置设定成采取半双工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基站装置BS可将传自终端装置TD的信号质量指标与多个预设阈值作比较,以判断该终端装置TD的信号质量是落在哪一数值区间,进而区分该终端装置TD是位在内圈范围、内圈范围的边缘还是外圈范围。
基站装置BS也可基于第二类终端装置的数据传输率需求,判断是否采用全双工传输。举例来说,若一第二类终端装置的数据传输率需求很高,无论该第二类终端装置是否位在内圈范围的边缘,该第二类终端装置仍将被设定成采用全双工传输。反之,若一第二类终端装置的数据传输率需求不高,该第二类终端装置可被设定成采取半双工传输。
又一例子中,基站装置BS会根据第二类终端装置是否支持全双工传输技术,以判断是否采用全双工传输。举例来说,当基站装置BS判断出一第二类终端装置并不支持全双工传输技术,该第二类终端装置将直接被设定成采取半双工传输。
图3A及3B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细部流程图。在此实施例中,基站装置BS会根据终端装置TD收发信号的能量差,来判断是要将终端装置TD设定成第一类终端装置还是第二端终端装置。
如图3A所示,在步骤302,基站装置BS自终端装置TD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Cancellation Capability)。信号质量指标例如是由信道质量指标、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噪比、接收信号强度指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秩数指标、终端装置TD与基站装置的距离等参数来描述。干扰消除能力值例如是终端装置TD根据自身天线配置、频率、信号带宽、发射天线功率、空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射频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数字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等因素的至少其一而决定。
在步骤304,基站装置BS依据信号质量指标取得终端装置TD传送能量扣除终端装置TD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
在一实施例中,基站装置BS可通过测量终端装置TD的上行信号以估计其传送能量,并依据终端装置TD回报的接收信号强度指标取得其接收能量。
在步骤306,基站装置BS判断能量差是否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
在步骤308,当计算出的能量差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表示终端装置TD的传送能量过大,可能产生严重的自我干扰而导致无法正常进行全双工传输,此时基站装置BS会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第一类终端装置,以限制和终端装置TD之间以半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反之,在步骤310,当计算出的能量差低于或等于干扰消除能力值,表示终端装置TD的自我干扰尚不会影响全双工传输正常运作,此时基站装置BS会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第二类终端装置,以允许和终端装置TD之间以全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步骤312,基站装置BS判断是否还有其他终端装置TD未作设定。若是,则返回步骤302,以对其他终端装置TD执行前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若否,则进入节点A的程序,以根据更新后的信号质量指标,将终端装置TD设定成第一类终端装置或第二类终端装置。
图3B绘示节点A程序之一例流程图。
在步骤314,基站装置BS自终端装置TD接收更新后的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更新后的信号质量指标指的是终端装置TD在下一时间点采样产生的信号质量指标。干扰消除能力值可以维持相同,也可由终端装置TD根据设备、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更新。
在步骤316,基站装置BS依据更新后的信号质量指标取得终端装置TD当前传送能量扣除当前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
在步骤318,基站装置BS判断能量差是否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
在步骤320,当计算出的能量差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基站装置BS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第一类终端装置,以限制和终端装置TD之间以半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反之,在步骤322,当计算出的能量差低于或等于干扰消除能力值,基站装置BS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第二类终端装置,以允许和终端装置TD之间以全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步骤324,基站装置BS判断是否还有其他终端装置TD未作设定。若是,则返回步骤314,以通过前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将其他终端装置TD设定成第一类终端装置或第二类终端装置。若否,则再次执行节点A的程序,以供基站装置BS动态地切换终端装置TD的传输模式(全双工传输/半双工传输)。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流程图。在此例中,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适用于终端装置TD。
在步骤402,终端装置TD产生信号质量指标。
在步骤404,终端装置TD将信号质量指标与一预设阈值作比较。
在步骤406,终端装置TD依据比较结果,控制其接口电路102对基站装置BS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其中第一数据用以指示基站装置BS可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第二数据用以指示基站装置BS可将终端装置TD设定为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简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装置TD可自行判断本身是属于第一类终端装置或第二类终端装置,并将判断结果提供给基站装置BS作传输模式的设定。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的细部流程图。在此实施例中,终端装置TD会根据其收发信号的能量差,判断要对基站装置BS回传第一数据还是第二数据。
在步骤502,终端装置TD测量其接口电路102收发信号的传送能量与接收能量。
在步骤504,终端装置TD计算传送能量扣除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举例来说,终端装置TD可将测得的传送能量减去接收能量以取得能量差。
在步骤506,终端装置TD判断能量差是否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干扰消除能力值例如是终端装置TD根据自身天线配置、频率、信号带宽、发射天线功率、空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射频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数字域自我干扰抵销能力等因素而决定。
在步骤508,当能量差超过干扰消除能力值,终端装置TD将回传第一数据给基站装置BS,以通知基站装置BS此时并不适合采用全双工传输。
反之,在步骤510,当计算出的能量差低于或等于干扰消除能力值,终端装置TD将回传第二数据给基站装置BS,以通知基站装置BS此时可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
终端装置TD可周期地或依规划的时间点对基站装置BS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以供基站装置BS动态地切换终端装置TD的传输模式(全双工传输/半双工传输)。
图6绘示在时域上规划不同类型传输资源的一示意图。在图6的例子中,基站装置BS会利用一帧(Frame),如帧1,中的一或多个第一子帧(Sub-Frame)SB1与终端装置TD进行半双工传输,并利用该帧中的一或多个第二子帧SB2与终端装置TD进行全双工传输。
图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网络配置图。在此例中,网络配置包括基站装置BS以及多个终端装置TD1~TD7,其中终端装置TD1~TD4为第二类终端装置,其余为第一类终端装置。
在此例中,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终端装置在图中以未加上网底的矩形符号作表示,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终端装置在图中是以加上网底的矩形符号作表示。
基站装置BS的信号涵盖范围按信号强度由强至弱可分为内圈范围CAi以及外圈范围CAo。内圈范围CAi代表信号质量较好的区域。因此,位在内圈范围CAi的终端装置TD1~TD4被设为第二类终端装置。
如前述,第二类终端装置可能采用全双工传输或半双工传输。以终端装置TD4为例,其可能是因位在内圈范围CAi的边缘,或是本身即不支持全双工传输,或是本身的数据传输率需求不高,而被设定成采用半双工传输。
此外,由于内圈范围CAi内的终端装置仍可能因为地形或其他环境因素,导致虽然离基站装置BS近,但接收到的信号能量却较差,此部分的终端装置将被设定为第一类终端装置,如终端装置TD5。
另一方面,外圈范围CAo代表信号质量较差的区域。一般又称为小区边缘(CellEdge)。由于位在此范围的终端装置(如终端装置TD6、TD7)所接收到的信号能量较低,若采用全双工技术将无法完全消除自我干扰的问题,故终端装置TD6、TD7被设定为第一类终端装置,以限制采用半双工技术进行传输。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可依据终端装置回传的信号质量指标,适应性地将终端装置切换至半双工传输或是全双工传输,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数据传输率。终端装置也可自行判断本身是适合采用半双工传输还是全双工传输,并将判断结果提供给基站装置作为传输规划的参考。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适用于基站装置,包括:
自终端装置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取得该终端装置的传送能量扣除该终端装置的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以及
比较该能量差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Duplexing)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Full Duplexing)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还包括:
判断该能量差是否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
当该能量差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该第一类终端装置;以及
当该能量差低于或等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该第二类终端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半双工传输是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传输或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传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全双工传输是同时同频(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ing,CCFD)全双工传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信道质量指标(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Quality,RSRQ)、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秩数指标(Rank Indicator,RI)、该终端装置与该基站装置的距离至少其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基站装置的信号涵盖范围依信号强度由强至弱可分为内圈范围以及外圈范围,该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还包括: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判断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内圈范围或该外圈范围;
当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内圈范围,将该终端装置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以及
当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外圈范围,将该终端装置设定成该第一类终端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还包括: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判断被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的该终端装置是否处于该内圈范围的边缘;
若是,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半双工传输;以及
若否,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全双工传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还包括:判断被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的该终端装置是否支持该全双工传输;
若是,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全双工传输;以及
若否,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半双工传输。
9.一种基站装置,包括:
接口电路,用以自终端装置接收信号质量指标以及干扰消除能力值;以及
处理电路,耦接该接口电路,经配置而用以: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取得该终端装置的传送能量扣除该终端装置的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以及
比较该能量差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或是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判断该能量差是否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
当该能量差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该第一类终端装置;以及
当该能量差低于或等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该第二类终端装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半双工传输是时分双工传输或频分双工传输。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全双工传输是同时同频全双工传输。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当该终端装置被设定为该第一类型终端装置,利用一或多个第一子帧(Sub-Frame)与该第一类型终端装置进行该半双工传输;
当该终端装置被设定为该第二类型终端装置,利用一或多个第二子帧与该第二类型终端装置进行该全双工传输。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信道质量指标、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噪比、接收信号强度指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秩数指标、该终端装置与该基站装置的距离至少其一。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基站装置的信号涵盖范围依信号强度由强至弱可分为内圈范围以及外圈范围,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判断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内圈范围或该外圈范围;
当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内圈范围,将该终端装置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以及
当该终端装置处于该外圈范围,将该终端装置设定成该第一类终端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依据该信号质量指标判断被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的该终端装置是否处于该内圈范围的边缘;
若是,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半双工传输;以及
若否,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全双工传输。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判断被设定成该第二类终端装置的该终端装置是否支持该全双工传输;
若是,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全双工传输;以及
若否,对该终端装置采用该半双工传输。
18.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适用于终端装置,包括:
测量该终端装置收发信号的传送能量与接收能量;
计算该传送能量扣除该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以及
比较该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对基站装置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
其中该第一数据指示该基站装置可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该第二数据指示该基站装置可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还包括:
判断该能量差是否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
当该能量差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对该基站装置回传该第一数据;以及
当该能量差低于或等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对该基站装置回传该第二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半双工传输是时分双工传输或频分双工传输。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全双工传输是同时同频全双工传输。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信道质量指标、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噪比、接收信号强度指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秩数指标、该终端装置与该基站装置的距离至少其一。
23.一种终端装置,包括:
接口电路;以及
处理电路,耦接该接口电路,经配置而用以:
取得该接口电路收发信号的传送能量与接收能量;
计算该传送能量扣除该接收能量后的能量差;以及
比较该能量差与干扰消除能力值,并依据比较结果控制该接口电路对基站装置回传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
其中该第一数据指示该基站装置可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仅允许采用半双工传输的第一类终端装置,该第二数据指示该基站装置可将该终端装置设定为允许采用全双工传输的第二类终端装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该处理电路还用以:
判断该能量差是否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
当该能量差超过该干扰消除能力值,控制该接口电路对该基站装置回传该第一数据;以及
当该能量差低于或等于该干扰消除能力值,控制该接口电路对该基站装置回传该第二数据。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该半双工传输是时分双工传输或频分双工传输。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该全双工传输是同时同频全双工传输。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该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信道质量指标、信号与干扰噪声比、信噪比、接收信号强度指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秩数指标、该终端装置与该基站装置的距离至少其一。
CN201611206272.2A 2016-12-14 2016-12-23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Pending CN1082340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1418 2016-12-14
TW105141418A TWI631833B (zh) 2016-12-14 2016-12-14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4071A true CN108234071A (zh) 2018-06-29

Family

ID=62488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06272.2A Pending CN108234071A (zh) 2016-12-14 2016-12-23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4563B2 (zh)
CN (1) CN108234071A (zh)
TW (1) TWI6318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8575B2 (en) * 2017-11-09 2022-0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plexing modes based on beam configura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R3095096A1 (fr) 2019-04-09 2020-10-16 Orang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contrôle d’un m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utilisé par un véhicule pour communiquer
WO2020222458A1 (en) 2019-04-29 2020-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method of physical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1736213B2 (en) 2019-04-29 2023-08-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method of physical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1445457B2 (en) * 2020-09-21 2022-09-13 Logitech Europe S.A.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US11418559B2 (en) 2020-09-21 2022-08-16 Logitech Europe S.A.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CN112291812B (zh) * 2020-09-29 2023-10-31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重选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729771B2 (en) * 2020-12-18 202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Zone based operating mode configuration
US11916849B2 (en) * 2021-11-03 2024-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onflicts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812A (zh) * 2005-04-07 2008-03-2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可变双工性能的终端
US20120106340A1 (en) * 2008-07-10 2012-05-03 Christian Hoymann Self-Optimizing Repeater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703715A (zh) * 2013-08-27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模式自适应方法和装置
CN104067554A (zh) * 2011-11-25 2014-09-24 株式会社泛泰 发送/接收关于处于频带间tdd发送方案的用户终端的发送模式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29461A1 (en) * 2012-08-28 2015-08-1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ull duplex single channel communications
CN104901790A (zh) * 2015-04-30 2015-09-09 东南大学 双工通信传输模式选择方法、装置及双工通信方法、系统
US20150312905A1 (en) * 2012-01-06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duplex mod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099495A (zh) * 2015-08-06 2015-11-2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共用天线的同时同频全双工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CN105376841A (zh) * 2014-08-27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模式调整的方法、微基站及宏基站
CN105828377A (zh) * 2014-12-01 2016-08-03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CN105830530A (zh) * 2013-12-24 2016-08-03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和通信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57702B2 (en) * 2006-12-22 2011-06-07 Jacobus Cornelis Haartsen Adaptive duplex modes in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8542617B2 (en) * 2008-06-02 2013-09-24 Apple Inc.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GB2498559A (en) 2012-01-20 2013-07-24 Renesas Mobile Corp Configuring user equipments for time-dependent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modes
GB2499786A (en) 2012-02-23 2013-09-04 Renesas Mobile Corp Indication of a preferred duplex operating mode
CN103973349B (zh) 2013-01-30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干扰的抑制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WO2014175638A1 (en) * 2013-04-23 2014-10-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427872B (zh) * 2013-09-03 2015-01-2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多抽头射频自干扰抵消系统及方法
CN103414669B (zh) 2013-09-05 2016-01-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可变窗长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US9264205B2 (en) * 2013-10-22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ixed full and half duplex users
CN103634022B (zh) 2013-12-09 2015-06-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104811971B (zh) 2014-01-28 2018-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3795501A (zh) 2014-02-24 2014-05-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交织和迭代译码的同频同时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方法
BR112016030000B1 (pt) * 2014-06-26 2023-01-17 Huawei Technologies., Ltd Equipamento e método de cancelamento de interferência
US9467275B2 (en) 2014-07-18 2016-10-11 Intel Corporation MAC protocol for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4269651B (zh) 2014-09-15 2017-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反射阵天线
CN105934893B (zh) * 2014-12-30 2019-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24797A (zh) 2015-07-20 2015-11-0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认知中继网络的半双工/全双工混合传输方法
US9838193B2 (en) * 2015-08-18 2017-1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full duplex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US20170170946A1 (en) * 2015-12-15 2017-06-15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participation o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US10341081B2 (en) * 2016-07-22 2019-07-02 Apple Inc. User equipment that autonomously selects between full and half duplex operation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812A (zh) * 2005-04-07 2008-03-2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可变双工性能的终端
US20120106340A1 (en) * 2008-07-10 2012-05-03 Christian Hoymann Self-Optimizing Repeater
CN104067554A (zh) * 2011-11-25 2014-09-24 株式会社泛泰 发送/接收关于处于频带间tdd发送方案的用户终端的发送模式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312905A1 (en) * 2012-01-06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duplex mod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50229461A1 (en) * 2012-08-28 2015-08-1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ull duplex single channel communications
CN103703715A (zh) * 2013-08-27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模式自适应方法和装置
CN105830530A (zh) * 2013-12-24 2016-08-03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5376841A (zh) * 2014-08-27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模式调整的方法、微基站及宏基站
CN105828377A (zh) * 2014-12-01 2016-08-03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CN104901790A (zh) * 2015-04-30 2015-09-09 东南大学 双工通信传输模式选择方法、装置及双工通信方法、系统
CN105099495A (zh) * 2015-08-06 2015-11-2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共用天线的同时同频全双工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EWIT: "Need for study on In-Band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3GPP TSG-RAN WG1 MEETING #84BIS R1-163310》 *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III): "New RAT Using Imparity CCF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4BIS R1-16319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474A (zh) 2018-06-16
US10104563B2 (en) 2018-10-16
US20180167832A1 (en) 2018-06-14
TWI631833B (zh)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4071A (zh) 数据传输模式设定方法及应用其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EP3316619B1 (en) Methods and radio network nodes for measuring interference
US10154479B2 (en)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888916B1 (en) Dynamic spectrum band selec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s
IL206838A (en) Select a base station serv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814609A (zh) 用于执行d2d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92385A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796232A (zh) 一种在非授权频谱上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EP3075202B1 (en) A method in a network and network node for co-scheduling in a network
CN106686745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用户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KR101585422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제한적 협력을 통한 프리코딩 장치 및 방법
WO2018068668A1 (zh) 一种天线回退方法及基站
KR20100069063A (ko) 비 면허 대역을 이용하여 끊김 없는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장치
US2013032964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oute selection method
WO2016023575A1 (en)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KR20110058512A (ko) 인지 무선 기반 셀룰러 릴레이 통신망에서의 핸드오프 제어 방법
CN103763721B (zh) 一种用于异构网络的被动式接收机检测和频谱接入方法
CN107426742A (zh)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00601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1765546B1 (ko) 송신 파라미터들을 결정
CN105813217B (zh) 同时同频全双工用户快速分簇调度方法
CN117280820A (zh) 用于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技术
CN104541567B (zh) 用于减少由直接装置到装置通信引起的干扰的动态资源选择
CN103518333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基站
LaSorte et al. Wireless medical device coexiste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