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6742A -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6742A
CN107426742A CN201610344922.3A CN201610344922A CN107426742A CN 107426742 A CN107426742 A CN 107426742A CN 201610344922 A CN201610344922 A CN 201610344922A CN 107426742 A CN107426742 A CN 107426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frequency section
terminal device
access network
networ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49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6742B (zh
Inventor
周珏嘉
洪伟
张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449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26742B/zh
Priority to KR1020167028041A priority patent/KR20180115818A/ko
Priority to JP2016561812A priority patent/JP2018523319A/ja
Priority to PCT/CN2016/094360 priority patent/WO201720188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426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742A/zh
Priority to US16/198,074 priority patent/US1125856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6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终端设备接收预定指令后,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通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由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解决了在组网环境比较复杂时,接入网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达到了不仅可以由终端设备来发送参考信号,而且视第一频率段的具体通信情况,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降低了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的效果。

Description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是由发射端提供给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或信道探测的一种信号。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通常由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在服务范围内发送下行参考信号,位于该服务范围内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对该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或数据收发过程。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令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预定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
或,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
其中,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二信号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令发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预定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
或,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信令发送装置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
其中,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发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发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二信号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预定条件包括: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该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预定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接入网设备包括如第四方面及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
终端设备包括如第五方面及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包括如第六方面及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接入网设备是如第七方面所述的接入网设备;
终端设备是如第八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是如第九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由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解决了在组网环境比较复杂时,接入网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达到了不仅可以由终端设备来发送参考信号,而且视第一频率段的具体通信情况,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降低了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频率段与第二频率段的划分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7A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7B示出了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在一种具体实施时的示意图;
图7C示出了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时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9A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9B示出了图9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在一种具体实施时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6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装置的方框图;
图17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装置的方框图;
图18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装置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文提及的“单元”是指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程序或指令;在本文中提及的“模块”是指按照逻辑划分的功能性结构,该“模块”可以由纯硬件实现,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符号“/”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第四代(4-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中,比如在LTE系统中,通常由接入网设备以小区为单位向UE提供无线通信服务,UE驻留在某个小区中使用无线通信服务。在4G系统中,接入网设备通常是指eNB。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技术的发展,eNB及配套设备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宏基站、微基站、直放站等。宏基站通常为铁塔站,每个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微基站是在楼宇中、密集区或室内安装的小型基站,覆盖范围小,主要设置在宏基站所覆盖不到的范围中。直放站是一种信号中继器,对基站发出的射频信号根据需要放大,本身不能提供容量,其应用环境主要包括覆盖不好且容量要求比较小的区域。由宏基站、微基站和直放站等形式的eNB所组成的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RAN)已经不再是典型且规则的蜂窝网络。为此,存在一种技术改进思路:将传统的eNB发送参考信号并由UE进行网络测量的机制,改为由UE发送参考信号并由eNB进行网络测量的机制。在这种技术改进思路下,UE被视为类似于“可移动的基站”,UE会主动发送各种参考信号供eNB进行网络测量。
发明人在技术改进过程中发现,第五代(5-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中所支持的频段更多样,5G系统除了支持低于6GHZ的传统频段或者说低频频段,比如4G系统所支持的2GHZ频段;还支持高于6GHZ的高频频段,比如20GHZ+的频段。由于低频频段和高频频段的传播特性差别很大,采用高频频段发送的无线信号衰减很快,当采用电池供电的终端设备采用“高频频段+低频频段”的形式发送参考信号时,不仅参考信号的发送效率极低,各个终端设备之间容易形成上行干扰,而且终端设备的电池电量也会很快被耗尽。通常,将UE向eNB传输信号的方向称为“上行”,将eNB向UE传输信号的方向称为“下行”。
图1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40。
接入网设备120具有发送下行参考信号、接收上行参考信号、发送下行数据或指令、接收上行数据或指令的功能。在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接入网设备12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但可以具有不同的名称或具体实现形式。可选地,接入网设备120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可选的,接入网设备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的基站(NodeB)。可选的,接入网设备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在实际组网中,接入网设备120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直放站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接入网设备120的具体数量和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终端设备140具有发送上行参考信号、接收下行参考信号、发送上行数据或指令、接收下行数据或指令的功能。在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14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但可以具有不同的名称或具体实现形式。可选地,终端设备140可以是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UE)。在实际组网中,终端设备140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智能仪器、物联网设备、车联网设备等等。本公开实施例对终端设备140的具体数量和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140会驻留在某一个接入网设备120所提供的小区中。终端设备140与该接入网设备120进行通信。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信可以是指单方的通信,也可以是双方的通信。比如,终端设备140向接入网设备120发送上行参考信号,不论接入网设备120是否收到该上行参考信号以及是否回应,即认为终端设备140与接入网设备120进行了通信;又比如,接入网设备120向终端设备140发送下行参考信号,不论终端设备140是否收到该下行参考信号以及是否回应,即认为终端设备140与接入网设备120进行了通信。再比如,终端设备140根据接入网设备120的调度,向接入网设备120发送了上行数据并被成功接收,也认为是终端设备140与接入网设备120进行了通信。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120与终端设备140通过无线载波进行通信。无线载波对应多个频段。在诸如5G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载波对应有低频频段和至少一个高频频段。示意性地,低频频段是低于6GHZ的频段,高频频段是高于6GHZ的频段,比如,10GHZ频段,20GHZ频段等。高频频段的无线载波在传输时,衰减速度很快。也即,同样能量的信号在低频频段传输时,可传输的距离较长;在高频频段传输时,可传输的距离较短。
每个接入网设备120支持至少一种频段的通信。比如,宏基站支持所有可用频段的通信,第一微基站同时支持低频频段和1个高频频段的通信,第二微基站仅支持1个高频频段的通信。
图2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入网设备120的结构示意图。该接入网设备120包括:处理器21、存储器22、发射器23和接收器24。
处理器21与存储器22相连。
处理器2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2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单元,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存储器2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单元。存储器22可存储操作系统24、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单元25。
应用程序单元25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预定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此外,存储器2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发射器23包括:调制解调单元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MIMO天线是支持多天线端口收发的天线。可选地,MIMO天线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可选地,发射器23用于实现对参考信号的调制解调和发送。
接收器26包括与发射器23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可选地,接收器26包括调制解调单元和MIMO天线,MIMO天线包括至少两个接收天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中所示出的接入网设备12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接入网设备12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图3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140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140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接收器33和发射器34。
处理器31与存储器32相连。
处理器3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3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单元,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存储器3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单元。存储器32还可存储操作系统35、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单元36。
应用程序单元36可以包括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处理单元,被配置为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或者,应用程序单元36可以包括处理单元,被配置为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此外,存储器3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接收器33包括:调制解调单元和MIMO天线,MIMO天线是支持多天线端口收发的天线。可选地,MIMO天线包括至少两个接收天线。可选地,接收器33用于实现对参考信号的调制解调和接收。
发射器36包括与接收器33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可选地,发射器36包括调制解调单元和MIMO天线,可选地,MIMO天线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所示出的终端设备140的结构并不构成发对终端设备14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图4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频率段与第二频率段的划分示意图。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频率段42属于低频频段,第二频率段44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44可以不止一个。换句话说,根据频段划分的不同形式,多个第二频率段44可以在频域上相邻,或者,存在两个第二频率段44在频域上是互相间隔的,或者,存在两个第二频率段44在频域上是互相间隔的,且这两个第二频率段44之间不存在其它的第二频率段。
频率段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还可能被称之为频带。每个频率段可以具有相同的频率带宽,比如15KHZ、30kHZ、60kHZ等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每个频率段的带宽大小不做限定,视具体实施例而定。
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来举例说明,但不对此构成限定。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
图5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实施例以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来举例说明。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501中,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通信”包括如下情形的至少一种: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一信号向终端设备反馈第二信号;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信号,终端设备基于第三信号向终端设备反馈第四信号等。可选地,信号是参考信号或者数据等,本公开实施例不对信号的类型或具体内容进行具体限定。
在步骤502中,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预定条件是用于对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判断的一种条件。可选地,当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且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时,若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触发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的通信。
在步骤503中,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可选地,该预定指令采用专用信令发送;可选地,该预定指令采用已有信令中的预定比特位发送;可选地,该预定指令采用已有信令的某些特定属性隐含地示出,比如,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调度属于第二频率段的时频资源,从而隐含地示意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已有信令是指在2G/3G/4G系统中已经存在的信令。
在步骤504中,终端设备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在步骤505中,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的类型不限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 Reference Signal,CSI-RS),还可以由终端设备主动发送新增加的上行参考信号,这些新增加的上行参考信号具有与LTE中的一些下行参考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比如,将终端设备视为一个“可移动的基站”,由终端设备发送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CRS)。所以,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上行参考信号是指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任意可能的参考信号,这些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信道估计或者信道状态测量等。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参考信号,根据该参考信号对第二频率段中的信道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由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解决了在组网环境比较复杂时,接入网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达到了不仅可以由终端设备来发送参考信号,而且视第一频率段的具体通信情况,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降低了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的效果。
可选地,“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可以被认为是使用属于第一频率段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可选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可以被认为是使用属于第二频率段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
可选的,时域资源是符号(symbol)、符号组(symbol group)、时隙(slot)或子帧(subframe),其中,符号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为15kHz的LTE系统的符号,或者,符号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大于15kHz的通信系统的符号;时隙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为15kHz的LTE系统的时隙,或者,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大于15kHz的通信系统的时隙,长度可以小于0.5ms;子帧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为15kHz的LTE系统的子帧,或者是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大于15kHz的通信系统的子帧,长度可以小于1ms,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如,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大于15kHz的频域可以为30kHz,60kHz,120kHz,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频域资源是短物理资源块(Short Physical Resource Block,SPRB),短物理资源块组(Short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Group,SRBG),短虚拟资源块(Short Virtul Resource Block,SVRB),子载波或子载波组。其中,SPRB和SVRB分别为不同含义的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SPRB为频域上12个连续的子载波,时域上是一个传输时间长度的资源,传输时间长度可以从1个符号至14个符号中的任意符号数,在集中式资源分配时SVRB与SPRB的定义相同,在分布式资源分配时SVRB与SPRB有一定的对应关系。SPRB索引为SPRB索引,SVRB索引为SVRB索引,因此,该SPRB索引和该SVRB索引可以不同。SRBG可包括多个SPRB,SRBG中包括的SPRB的个数根据终端设备的带宽确定或者由网络设备指示得到。其中,SPRB索引可以为SPRB的编号,SRBG索引可以为SRBG的编号,SVRB索引可以为SVRB的编号,子载波索引可以为子载波的编号,子载波组索引可以为子载波组的编号。子载波组包括至少一个子载波,这里的一个子载波所在的频域可以是等于或大于15kHz的。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也即,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n为正整数。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或,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或,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或,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
其中,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或,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或,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6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信号为第一参考信号来举例说明。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601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
在步骤602中,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
在步骤603中,接入网设备在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对应地,终端设备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
在步骤604中,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在步骤605中,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时,由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602可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r Power,RSRP)是否大于预设功率;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602可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是否大于预设质量。作为再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一参考信号被替代为第一信号,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可以是上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数据信号,则步骤602可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一信号的误码率是否低于预设值。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图7A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701中,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获取第一地理位置;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时,获取自身的第一地理位置。
可选地,终端设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获取自身的第一地理位置。本实施例对定位方式不做限定,还可以是通过北斗系统定位、无线接入点定位等。
在步骤702中,终端设备使用第一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地理位置;
对应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地理位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不限定步骤702的发送方式,若终端设备还存在除第一频率段之外的其它途径将第一地理位置发送给接入网设备,可作为步骤702的等同替代实现方式。
在步骤703中,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接入网设备预先存储了自身的第二地理位置。可选地,接入网设备还存储了其它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预定接入网设备可以是步骤701和步骤702中的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与步骤701和步骤702中的接入网设备所不同的接入网设备。
在步骤704中,接入网设备在第一地理位置和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在步骤。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在步骤706中,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终端设备的第一地理位置和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由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结合参考图7B,宏基站72同时支持第一频率段和第二频率段,宏基站72接收UE74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第一地理位置,当该第一地理位置与宏基站72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d1小于预设阈值时,宏基站72向UE74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指示UE74在第二频率段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结合参考图7C,宏基站72同时支持第一频率段和第二频率段,位于室内的微基站76支持第二频率段。宏基站72接收UE74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第一地理位置,当该第一地理位置与微基站76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d2小于预设阈值时,宏基站72向UE74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指示UE74在第二频率段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703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通常,预定区域是以预定接入网设备为中心所确定的区域,预定区域还可被设计为不规则区域,或者,与室内布局所对应的区域。从而达到终端设备位于室内时,触发在第二频率段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效果。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8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801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步骤802中,接入网设备检测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比如,接入网设备的MIMO天线总数为32根,预设数量是20根,则接入网设备检测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是否超过20根。
在步骤803中,接入网设备在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在步骤804中,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在步骤805中,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被使用的MIMO天线的根数大于预设数量,由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802可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接入网设备是宏基站,宏基站所使用的MIMO天线阵列沿从上往下的方向呈弧形,当被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位于上部时,宏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802可被替代为:接入网设备检测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9A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901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第一参考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参考信号。
在步骤902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将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参数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
可选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由于在复杂组网的环境下,接入网设备的分布是非常密集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时,存在多个接入网设备都能接收到第一参考信号。但由于每个接入网设备离终端设备的距离远近、障碍物多少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第一参考信号时的信号参数各不相同,这些信号参数可以综合起来对终端设备所处的位置进行预测。
可选地,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二接入网设备直接将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参数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可选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核心网网元将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参数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
在步骤903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
可选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至少两个,第一条件是终端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于至少两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地理位置处于预设区域时所对应的条件。
示意性的参考图9B,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三个,当终端设备90位于三个第二接入网设备中靠近左上角的第二接入网设备92时,左上角的第二接入网设备92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强度A;右上角的第二接入网设备94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A且大于强度B;下方的第二接入网设备96接收到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强度A且大于强度B。若第一接入网设备98检测到三个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则终端设备90有极大可能位于图9B所示的区域中。
若左上角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则第一接入网设备会触发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在步骤904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在步骤905中,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在步骤906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时,由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903可被替代为:第一接入网设备检测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也即,第一接入网设备综合自身和其它接入网设备的接收情况,对终端设备的所处区域进行预测。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10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0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一定位信号;
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
在步骤1002中,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发送给接入网设备;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对应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
在步骤1003中,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
基于高频频段的参考信号测量将会大量地适用于室内环境,当处于室内环境时,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会减弱,所以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以判断终端设备是否位于室内环境。
若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均处于室内环境,则有更大的可能性需要终端设备启动高频频段的参考信号的发送过程。
在步骤1004中,接入网设备在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该预定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
在步骤1005中,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在步骤1006中,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时,由接入网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在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中,步骤1003被替代实现成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且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中,步骤1003被替代实现成为: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均以接入网设备对预定条件进行检测,由接入网设备根据检测结果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指令为例来举例说明。在下述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条件的检测过程可以由终端设备来执行。
图11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101中,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通信”包括如下情形的至少一种: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信号;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一信号向终端设备反馈第二信号;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信号,终端设备基于第三信号向终端设备反馈第四信号等。可选地,信号是参考信号或者数据等,本公开实施例不对信号的类型或具体内容进行具体限定。
在步骤1102中,终端设备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预定条件是用于对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判断的一种条件。可选地,当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且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时,若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触发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的通信。
在步骤1103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的类型不限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 Reference Signal,CSI-RS),还可以由终端设备主动发送新增加的上行参考信号,这些新增加的上行参考信号具有与LTE中的一些下行参考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比如,将终端设备视为一个“可移动的基站”,由终端设备发送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CRS)。所以,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上行参考信号是指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任意可能的参考信号,这些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信道估计或者信道状态测量等。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参考信号,根据该参考信号对第二频率段中的信道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由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解决了在组网环境比较复杂时,接入网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达到了不仅可以由终端设备来发送参考信号,而且视第一频率段的具体通信情况,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效率,降低了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的效果。
可选地,“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可以被认为是使用属于第一频率段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可选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可以被认为是使用属于第二频率段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第二信号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定条件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12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信号为第二参考信号为例来举例说明。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201中,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
在步骤1202中,终端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
在步骤1203中,终端设备在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时,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对应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时,由终端设备自行决策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1202可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r Power,RSRP)是否大于预设功率;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1202可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是否大于预设质量。作为再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一参考信号被替代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可以是下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数据信号,则步骤1202可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第二信号的误码率是否低于预设值。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13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301中,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获取第一地理位置;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时,获取自身的第一地理位置。
可选地,终端设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获取自身的第一地理位置。本实施例对定位方式不做限定,还可以是通过北斗系统定位、无线接入点定位等。
在步骤1302中,终端设备获取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
可选地,终端设备预先存储有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可选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频率段向预定接入网设备发送地理位置询问请求,接收接入网设备反馈的第二地理位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不限定步骤1302的发送方式,若终端设备还存在其它途径获取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可作为步骤1302的等同替代实现方式。
在步骤1303中,终端设备检测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预定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当前驻留或通信的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与终端设备当前驻留或通信的接入网设备所不同的其它接入网设备。
在步骤1304中,终端设备在第一地理位置和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对应地,预定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预定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终端设备的第一地理位置和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由终端设备自行决策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1303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通常,预定区域是以预定接入网设备为中心所确定的区域,预定区域还可被设计为不规则区域,或者,与室内布局所对应的区域。从而达到终端设备位于室内时,触发在第二频率段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效果。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14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401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在步骤1402中,终端设备检测发送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比如,终端设备的MIMO天线总数为32根,预设数量是20根,则终端设备检测发送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是否超过20根。
在步骤1403中,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时,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对应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准备驻留或正在驻留的小区所对应的接入网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被使用的MIMO天线的根数大于预设数量,由终端设备自行决策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1402可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发送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步骤1402可被替代为:终端设备检测发送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针对预定条件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15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
在步骤1501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一定位信号;
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属于低频频段。
在步骤1502中,终端设备检测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
基于高频频段的参考信号测量将会大量地适用于室内环境,当处于室内环境时,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会减弱,所以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以判断终端设备是否位于室内环境。
若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均处于室内环境,则有更大的可能性需要终端设备启动高频频段的参考信号的发送过程。
在步骤1503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时,在第二频率段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属于高频频段,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高于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
对应地,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可选地,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或信道状态信息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过在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时,由终端设备自行决策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使得终端设备并不需要一直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而是根据第一频率段的通信状态优于预定条件时,选择性地在第二频率段发送第二参考信号,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效率,并且节省了终端设备在发送第二参考信号时所需要的电量消耗。
在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能够获取到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步骤1502被替代实现成为:终端设备检测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是否低于第一强度,且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在另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中,步骤1502被替代实现成为:终端设备检测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面的各个实施例还可以两两组合或者若干个组合,从而成为新的实施例。例如,预定条件包括:终端设备的第一地理位置与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小于预设距离,且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诸如此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施例和举例所易于思及的内容,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另一点是,若终端设备上对应第二频率段的天线和/或功放模块是独立的,则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预定指令,或者自行判断出满足预定条件时,激活对应第二频率段的天线和/或功放模块为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再一点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终端设备的步骤,可以由图3所述的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通信芯片)运行位于存储器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程序来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接入网设备的步骤,可以由图2所示的接入网设备中的处理器运行位于存储器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程序来置信。
图16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信令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信令发送装置可以通过专用硬件电路,或,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实现成为接入网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信令发送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1620,被配置为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1640,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预定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或,终端设备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或,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或,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其中,第一信号是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或,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信令发送装置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其中,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或,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终端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可选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DMRS、SRS、CSI-RS。
图17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可以通过专用硬件电路,或,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实现成为终端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1720,被配置为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接收模块1740,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预定指令是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发送模块1760,被配置为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可选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DMRS、SRS、CSI-RS。
图18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参考信号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可以通过专用硬件电路,或,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实现成为终端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1720,被配置为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处理模块1720,被配置为检测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1760,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频率段不同于第二频率段。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其中,第二信号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或,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预定区域是基于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其中,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或,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或,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其中,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可选地,预定条件包括: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或,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且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或,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其中,第一定位信号是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可选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可选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预定条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47)

1.一种信令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所述预定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所述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是基于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所述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所述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
或,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
其中,所述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所述第一强度,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信号是所述终端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0.一种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所述预定指令是所述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所述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4.一种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所述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是基于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所述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所述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所述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所述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所述第一强度,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信号是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21.一种信令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所述预定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所述第一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所述终端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是基于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所述第二频率段的接入网设备。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所述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一条件;
或,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二条件,且所述信令发送装置接收到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的信号参数符合第三条件;
其中,所述信号参数包括:信号强度、信号功率、信号质量和信号误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所述第一强度,且所述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所述信令发送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信号是所述终端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30.一种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所述预定指令是所述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所述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33.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如下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终端设备的特定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探测参考信号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34.一种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检测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
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大于预设功率;
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质量大于预设质量;
所述第二信号的误码率低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的信号。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第一地理位置与预定接入网设备的第二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
或,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的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属于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是基于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所确定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接入网设备是支持所述第二频率端的接入网设备。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
或,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所述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或,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所述第一频率段发送所述信号时所使用的所述MIMO天线的天线数量超过预设数量,且天线位置符合预设位置;
其中,所述天线位置是指所使用的MIMO天线相对于MIMO天线阵列的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一强度;
或,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所述第一强度,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低于第二强度;
或,
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一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所述第二定位信号的信号接收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信号是所述参考信号发送装置在使用所述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时接收的定位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34至3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频率上限低于所述第二频率段的频率下限。
40.根据权利要求34至3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率段为n个,每个所述第二频率段对应各自的所述预定条件。
41.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预定信令,所述预定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4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与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接收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预定指令,所述预定指令是所述接入网设备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所述通信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
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4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第一频率段进行通信;
检测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在所述第一频率段的通信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在第二频率段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段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段。
44.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21至29任一所述的装置;
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30至33任一所述的装置。
45.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34至40任一所述的装置。
46.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接入网设备是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接入网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是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终端设备。
47.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是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终端设备。
CN201610344922.3A 2016-05-23 2016-05-23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74267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4922.3A CN107426742B (zh) 2016-05-23 2016-05-23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0167028041A KR20180115818A (ko) 2016-05-23 2016-08-10 시그널링 송신 방법, 참고 신호 송신 방법, 장치, 시스템, 프로그램 및 저장 매체
JP2016561812A JP2018523319A (ja) 2016-05-23 2016-08-10 シグナリング送信方法、参考信号送信方法、装置、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PCT/CN2016/094360 WO2017201885A1 (zh) 2016-05-23 2016-08-10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6/198,074 US11258567B2 (en) 2016-05-23 2018-11-2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signa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4922.3A CN107426742B (zh) 2016-05-23 2016-05-23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6742A true CN107426742A (zh) 2017-12-01
CN107426742B CN107426742B (zh) 2019-02-12

Family

ID=60412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4922.3A Active CN107426742B (zh) 2016-05-23 2016-05-23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8567B2 (zh)
JP (1) JP2018523319A (zh)
KR (1) KR20180115818A (zh)
CN (1) CN107426742B (zh)
WO (1) WO201720188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0750A (zh) * 2019-06-12 2019-10-2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调整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64068A (zh) * 2020-01-20 2020-06-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位的处理方法、装置、基站、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42002A (zh) * 2019-06-18 2020-09-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Srs功率控制方法、srs功率控制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818635A (zh) * 2019-04-11 2020-10-23 索尼公司 实现定位的方法、相关电子设备和相关位置服务器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0637A (zh) * 1997-05-28 1998-12-0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在基站之间利用不同频率的码分多址蜂窝网切换方法
CN1265253A (zh) * 1997-05-19 2000-08-30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边界扇区硬切换触发
CN101500264A (zh) * 2009-02-06 2009-08-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上行信道测量参考信号带宽的方法
CN102332970A (zh) * 2010-07-12 2012-0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参考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和终端
CN105284066A (zh) * 2013-06-10 2016-01-27 Lg电子株式会社 测量自干扰信道的方法及其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5044B2 (en) * 2001-06-06 2003-09-02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thod of WCDMA coverage based handover triggering
US20100113035A1 (en) * 2008-11-05 2010-05-06 Suat Eskicioglu Location-based handovers from a macrocell to a femtocell using event-triggered measurement reporting
WO2010091425A2 (en) * 2009-02-09 2010-08-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a wireless transmitter/receiver unit utilizing multiple carriers
JP5607756B2 (ja) * 2010-01-08 2014-10-15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接続モードのh(e)nbアウトバウンドモビリティおよびh(e)nb間モビリティの評価および測定報告
CN103037394B (zh) * 2011-10-02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发现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384398B (zh) * 2012-05-04 2017-05-3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切换控制方法与系统、用户终端、网络设备
JP2016504885A (ja) * 2013-01-25 2016-0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上り信号に基づくハンドオーバー方法、上り信号の構成方法、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US9307548B2 (en) * 2013-12-12 2016-04-0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Band and channel selection in 5G
WO2016073039A1 (en) * 2014-11-06 2016-05-12 Hong H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on cells configured for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laa)
US20170230869A1 (en) * 2016-02-10 2017-08-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election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based mobilit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5253A (zh) * 1997-05-19 2000-08-30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边界扇区硬切换触发
CN1200637A (zh) * 1997-05-28 1998-12-0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在基站之间利用不同频率的码分多址蜂窝网切换方法
CN101500264A (zh) * 2009-02-06 2009-08-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上行信道测量参考信号带宽的方法
CN102332970A (zh) * 2010-07-12 2012-0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参考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和终端
CN105284066A (zh) * 2013-06-10 2016-01-27 Lg电子株式会社 测量自干扰信道的方法及其用户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亚飞: "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小谈", 《百度文库》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8635A (zh) * 2019-04-11 2020-10-23 索尼公司 实现定位的方法、相关电子设备和相关位置服务器设备
CN110380750A (zh) * 2019-06-12 2019-10-2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调整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42002A (zh) * 2019-06-18 2020-09-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Srs功率控制方法、srs功率控制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642002B (zh) * 2019-06-18 2021-07-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Srs功率控制方法、srs功率控制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264068A (zh) * 2020-01-20 2020-06-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位的处理方法、装置、基站、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64068B (zh) * 2020-01-20 2022-04-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位的处理方法、装置、基站、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58567B2 (en) 2022-02-22
JP2018523319A (ja) 2018-08-16
KR20180115818A (ko) 2018-10-24
US20190097777A1 (en) 2019-03-28
CN107426742B (zh) 2019-02-12
WO2017201885A1 (zh)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4802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装置
EP2923510B1 (en) Methods and radio network nodes for measuring interference
CN103428777B (zh) 参考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KR20190128220A (ko) 간섭 측정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CN105164948B (zh) 用于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方法
CN109803362A (zh) 功率控制方法、ue、基站、参数配置方法和控制方法
CN105103467B (zh) 基于无线电条件选择传输模式
CN102468926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及接入节点
CN108282285A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KR20110132595A (ko) Comp 결합 전송을 위한 동적 셀 선택 및 자원 맵핑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EP3103277A1 (en) Autonomous determination of overlapping coverage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CN104811946A (zh) 处理干扰信号的方法及设备
CN109039560B (zh) 一种上行参考信号的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05635980A (zh) 一种上行信号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289016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803328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426742A (zh) 信令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172174B2 (en) Selection betwee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link and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link using reference signals
CN103973610B (zh) 无线收发设备的上行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7733513A (zh) 一种下行接收波束训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686617B (zh) 一种窄带传输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143917A1 (ko) 밀리미터 웨이브를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스캐닝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5392148A (zh) 一种信号测量与上报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9644349B (zh) 波束管理的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03327498B (zh) 通信系统中接入点间的干扰协调方法以及接入点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