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864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3864A
TW201813864A TW106120489A TW106120489A TW201813864A TW 201813864 A TW201813864 A TW 201813864A TW 106120489 A TW106120489 A TW 106120489A TW 106120489 A TW106120489 A TW 106120489A TW 201813864 A TW201813864 A TW 2018138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andle
holding
pair
f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4037B (zh
Inventor
青葉俊介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3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0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8Connections between forks and handlebars or handlebar stems
    • B62K21/22Connections between forks and handlebars or handlebar stems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5Moun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其在固定部分11,依序配置有第一凹部11a、第一孔11b、第二孔11c、第三孔11d、第四孔11e及第二凹部11f;在下保持部31,依序配置有第一凸部32a、第一貫通孔32b、第二凸部32c及第二貫通孔32d;在第一位置關係中,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插入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孔11c;在第二位置關係中,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插入第二凹部11f和第三孔11d;把手20,被保持成其中心軸位於第一凸部32a與第二凸部32c的中心之間。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關於具備把手桿之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的把手,例如被固定至把手冠部(上部托架,upper bracket),該把手冠部(handle crown)使一對的叉管(fork tube)連結。例如,日本專利第5580771號公報記載的上部托架,以左右一對的方式在前後形成有貫通上下的安裝孔。把手被安裝至左右一對的把手支持器(handle holder)。各把手支持器,具備夾持把手之上側和下側的保持器構件。使用者,可選擇地使左右一對的把手保持器的下側的保持器構件的保持部,插通至位於前方的左右一對的安裝孔或位於後方的左右一對的安裝孔的任一方,藉此可以改變把手的前後的位置。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在上述日本專利第5580771號公報記載的構成中,當使用者要改變把手的位置時,首先,將下側的保持器構件的保持部,各自地插入前方或後方的左右一對的安裝孔。其後,使用者必須各自地調整一對的下側的保持器構件的朝向之後,將把手設置在一對的下側的保持器構件上,並將一對的上側的保持器構件安裝至下側的保持器構件。調整一對的下側的保持器構件的朝向,是繁雜的作業。
又,把手的前方的安裝位置與後方的安裝位置的間隔,是藉由前後的安裝孔的間距(pitch)來決定。因為上部托架伴隨使用者的把手操作而旋轉,所以不希望使上部托架變大。因此,難以使把手的前方的安裝位置與後方的安裝位置的間隔變大。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能夠利用簡單的作業來改變把手桿的安裝位置,並且可以增大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量。
(1)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把手冠部;把手桿;左右一對的保持構件,其將把手桿保持在把手冠部上;及,一對的緊固構件(fasten member),其將一對的保持構件緊固至把手冠部;其中,把手冠部,具有左右一對的固定部分,以各自地固定一對的保持構件;當俯視車輛時,在一對的固定部分,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一方向上各自地依序配置有第一引導部、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及第二引導部;一對的保持構件,各自地包含上保持部和下保持部,以自上下夾住把手桿;在下保持部,於一方向上依序配置有被引導部、第一貫通孔、凸部及第二貫通孔;在上保持部,於一方向上依序配置有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在一方向上,把手的中心軸,位於凸部的中心與被引導部之間;下保持部,可選擇地利用第一位置關係和第二位置關係,而被安裝至把手冠部;一對的緊固構件,各自地包含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在第一位置關係中,被引導部被定位至第一引導部,凸部被插入第二固定孔,第一軸構件通過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其中一方及第一貫通孔並被插入第一固定孔,第二軸構件通過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另一方及第二貫通孔並被插入第三固定孔;在第二位置關係中,被引導部被定位至第二引導部,凸部被插入第三固定孔,第一軸構件通過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其中一方及第二貫通孔並被插入第二固定孔,第二軸構件通過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另一方及第一貫通孔並被插入第四固定孔。
在此跨坐型車輛中,使用者能夠利用第一位置關係或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左右一對的保持構件的下保持部安裝至把手冠部的左右一對的固定部分。藉此,能夠改變在一方向上的把手桿的位置。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安裝至各固定部分時,使用者將下保持部的被引導部定位至固定部分的第一引導部,並將下保持部的凸部插入固定部分的第二固定孔。藉此,自動地決定一對的下保持部的朝向。此狀態下,使用者,能夠將把手桿和一對的上保持部,設置在一對的下保持部上,並利用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來將一對的上保持部和一對的下保持部,固定至把手冠部的一對的固定部分。此時,能夠同時地實行將把手桿安裝在保持構件上的安裝作業、及將保持構件固定在固定部分上的固定作業。另一方面,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安裝至各固定部分時,使用者將下保持部的被引導部定位至固定部分的第二引導部,並將下保持部的凸部插入固定部分的第三固定孔。藉此,自動地決定一對的下保持部的朝向。此狀態下,使用者,能夠將把手桿和一對的上保持部,設置在一對的下保持部上,並利用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來將一對的上保持部和一對的下保持部,固定至把手冠部的一對的固定部分。此時,能夠同時地實行將把手桿安裝在保持構件上的安裝作業、及將保持構件固定在固定部分上的固定作業。
在第一位置關係中,把手桿的中心軸位於第二固定孔的中心軸與第一引導部之間;在第二位置關係中,把手桿的中心軸位於第三固定孔的中心軸與第二引導部之間。因此,在第一位置關係和第二位置關係中的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間隔,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的中心軸之間的間隔更大。
根據這些結果,使用者可以利用簡單的作業來改變把手桿的安裝位置,並且不需要使把手冠部大型化就可以使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量變大。
(2)在一方向上,把手桿的中心軸,也可以位於凸部的中心與第一貫通孔之間。
此時,在一方向上,把手桿位於第一和第二軸構件之間。藉此,藉由一對的保持構件及一對的緊固構件來安定把手桿的固定。
(3)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也可以被形成凹狀,被引導部被形成凸狀。
此時,利用第一位置關係和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安裝至各固定部分之安裝作業變得容易。
(4)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也可以各自是具有頭部和軸部之螺栓,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及第四固定孔的內周面具有母螺絲,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的軸部具有對應於母螺絲之公螺絲。
此時,能夠在不使用螺帽的情況下,將複數個螺栓各自地安裝至對應的固定孔。因此,使得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作業變得更容易。
(5)跨坐型車輛,也可以進一步具備把手蓋;把手蓋,包含:下蓋,其以位於把手桿的下方的方式被安裝至把手桿;及,上蓋,其位於把手桿的上方。
此時,藉由把手蓋來保護把手桿。
(6)上蓋,也可以在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的上方具有上開口部。
此時,使用者,通過上開口部而能夠容易地確認把手桿的安裝位置。
(7)跨坐型車輛,也可以進一步具備可保持第一機器之第一機器保持構造;第一機器保持構造,可安裝至從上開口部露出的把手桿的部分。
此時,能夠將第一機器安裝在騎乘者容易進行視認或操作的位置上。
(8)上蓋,也可以在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的前方具有前開口部。
此時,使用者能夠有效地利用上蓋的前開口部來作為當將第一機器安裝至把手桿時的作業空間。因此,第一機器的安裝作業變得容易。
(9)把手蓋,也可以進一步包含輔助蓋,該輔助蓋以封閉開口部的方式可拆下地安裝在上蓋和下蓋之中的至少一方上。
此時,藉由輔助蓋來保護在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
(10)上蓋,也能夠以可自下蓋拆下的方式來構成。
此時,把手桿及其周邊構件的維修變得容易。
(11)跨坐型車輛,也可以進一步具備可保持第二機器之第二機器保持構造;第二機器保持構造,可安裝至在上蓋自下蓋拆下的狀態下露出的把手桿的部分。
此時,能夠將第二機器安裝在騎乘者容易進行視認或操作的位置上。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在以下的說明中,說明作為跨坐型車輛的一例之機車。
(1)機車的概略構成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機車的概略構成之示意側面圖。在第1圖中,表示機車100相對於路面呈垂直地立起的狀態。在第1圖以後的一部份的圖式中,利用適當的箭頭標誌來表示機車100的前後方向L、左右方向H及上下方向V。在以下說明中,將前後方向L中的箭頭標誌朝向的方向稱為前方,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將左右方向H中的箭頭標誌朝向的方向稱為左方,其相反方向稱為右方。又,將上下方向H中的箭頭標誌朝向的方向稱為上方,其相反方向稱為下方。
在第1圖的機車100中,於車體1的前部設置有前叉2。前叉2包含左右一對的叉管2a、2b。在一對的叉管2a、2b的上端安裝有把手裝置4,在一對的叉管2a、2b的下端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有前輪3。
在車體1的約略中央上部設置有座墊5。又,在車體1的下部設置有引擎6。在車體1的後端下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有後輪7。後輪7藉由引擎6產生的動力而旋轉。
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前叉2,其沿著前輪3的圓周方向延伸的中心軸被固定成位於機車100的左右方向H的中心的狀態。
(2)把手裝置 第2圖是自座墊5的上方的位置觀看車輛前方且斜下方的把手裝置4之機車100的部分外觀圖。在第2圖中,機車100當中的把手裝置4是以實線來表示,除了把手裝置4之外的車體1的部分是以一點鏈線來表示。又,把手裝置4的內部構造的一部分是以虛線來表示。如第2圖所示,把手裝置4,包含把手冠部10、把手桿20、左右一對的保持構件30、把手蓋40、左右一對的開關單元80、左右一對的握柄(grip)90及複數個螺栓BL。
把手冠部10,其位於機車100的左右方向H的中心,並被連接至第1圖的一對的叉管2a、2b。又,在把手冠部10安裝有未圖示的轉向軸(steering shaft)。進一步,在把手冠部10形成有左右一對的固定部分11。把手冠部10的構造,詳述於後。
在把手冠部10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上,使用複數個(在本例中是4個)螺栓BL來安裝一對的保持構件30。此狀態下,藉由一對的保持構件30來保持金屬製的把手桿20,並且一對的保持構件30各自地被固定至一對的固定部分11。本例的把手桿20,是利用通過在機車100的左右方向H的中心並朝向左右延伸的單一的管子(pipe)來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的機車100中,藉由改變相對於把手冠部10之一對保持構件30的安裝狀態,而能夠改變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針對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的改變,詳述於後。
在把手桿20的兩端部,設置具有一定長度的一對的握柄90。又,在把手桿20,以各自地鄰接一對的握柄90的方式設置有一對的開關單元80。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例如設置有使頭燈的光的照射方向上下改變的開關、使未圖示的方向指示燈閃爍的開關、使引擎6啟動的開關及使引擎6停止的開關等。
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被收容在把手蓋40內。把手蓋40,包含下蓋50、上蓋60及輔助蓋70。
下蓋50以位於把手桿20的下方的方式被安裝至把手桿20,上蓋60以位於把手桿20的上方的方式被安裝至下蓋50。藉此,藉由下蓋50和上蓋60來保護把手桿20。
在上蓋60,形成有上開口部61(第8圖(b))和前開口部62(第8圖(b))。輔助蓋70,以封閉上蓋60的上開口部61(第8圖(b))和前開口部62(第8圖(b))的方式安裝至下蓋50。藉此,藉由輔助蓋70來保護自上蓋60露出之把手桿20的部分。
輔助蓋70被構成可自下蓋50拆下,上蓋60被構成可自下蓋50拆下。進一步,下蓋50被構成可自把手桿20拆下。使用者,藉由將輔助蓋70、上蓋60及下蓋50依序拆下,能夠分解把手裝置4並容易地實行各種維修。
(3)把手冠部和保持構件的構造 第3圖(a)是把手冠部10的平面圖;第3圖(b)是自箭頭A的方向觀看第3圖(a)的把手冠部10之側面圖;第3圖(c)是沿著第3圖(b)的B-B線之把手冠部10的部分剖面圖。另外,第3圖(c)的剖面圖,相對於第3圖(a)、(b)的平面圖和側面圖,具有不同的比例尺(scale)。
如第3圖(a)、(b)所示,把手冠部10,具有連結部12和支持柱13。連結部12,具有在中央部分彎曲並朝向一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狀。在連結部12的兩端,各自地形成有貫通上下的一對的安裝孔12a、12b。在連結部12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貫通上下的安裝孔12c。
當將把手冠部10安裝至車體1時,將第1圖的一對的叉管2a、2b的上端部,各自地插入一對的安裝孔12a、12b。又,將未圖示的轉向軸插入安裝孔12c。
支持柱13,以自安裝孔12c附近的連接部12的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被形成。支持柱13的上端部分歧成2個。這些上端部,各自地構成第2圖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一對的固定部分11,在把手冠部10被安裝至車體1的狀態下,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H上隔開間隔。
如第3圖(a)、(c)所示,各固定部分11,具有平坦的載置面11x。載置面11x,在把手冠部10被安裝至車體1的狀態下,被保持成朝向座墊5的上方的位置並向上傾斜地朝向後方。
載置面11x,以朝向一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在載置面11x,於載置面11x延伸的方向依序配置有第一凹部11a、第一固定孔11b、第二固定孔11c、第三固定孔11d、第四固定孔11e及第二凹部11f。第一~第四固定孔11b~11e具有共通的內徑。又,第一~第四固定孔11b~11e的各自的內周面具有母螺絲,該母螺絲對應於在第2圖的各螺栓BL的軸部BLb(第6圖(a)、(b))形成的公螺絲。第一和第二凹部11a、11f,其位於載置面11x的延伸方向的載置面11x的兩端部。
第2圖的一對的保持構件30,各自地包含上保持部和下保持部,以自上下夾住把手桿20。第4圖(a)是下保持部31的平面圖;第4圖(b)是自箭頭C的方向觀看第4圖(a)的下保持部31之側面圖;第4圖(c)是自箭頭D的方向觀看第4圖(a)的下保持部31之側面圖。
如第4圖(a)~(c)所示,下保持部31,包含螺栓插入部31A、31B及桿支持部31C。桿支持部31C,位於螺栓插入部31A、31B之間。螺栓插入部31A、31B,各自地具有平坦的頂面33a、33b。頂面33a、33b,位於同一平面上。桿支持部31C,具有可支持把手桿20的下半部之凹狀的頂面33c。又,螺栓插入部31A、31B及桿支持部31C,具有平坦的共通的底面34。
在螺栓插入部31A、31B,各自地形成有貫通上下的第一貫通孔32b和第二貫通孔32d。又,在螺栓插入部31A的底面34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凸部32a;在桿支持部31C的底面34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凸部32c。第一凸部32a、第一貫通孔32b、第二凸部32c及第二貫通孔32d,以此順序排列在直線上的方式被配置。
第5圖(a)是上保持部35的平面圖;第5圖(b)是自箭頭E的方向觀看第5圖(a)的上保持部35之側面圖;第5圖(c)是自箭頭F的方向觀看第5圖(a)的上保持部35之側面圖。
如第5圖(a)~(c)所示,上保持部35,包含螺栓插入部35A、35B及桿支持部35C。桿支持部35C,位於螺栓插入部35A、35B之間。螺栓插入部35A、35B,各自地具有平坦的頂面37a、37b。頂面37a、37b,位於同一平面上,並支持第2圖的各螺栓BL的頭部BLa(第6圖(a)、(b))而發揮承受面(bearing surface)的機能。又,螺栓插入部35A、35B,各自地具有平坦的底面38a、38b。底面38a、38b,各自地位於上下偏移之彼此不同的2個平面上。藉此,螺栓插入部35A的厚度,比螺栓插入部35B的厚度更大。
桿支持部35C,具有朝向上方彎曲成凸狀的頂面37c。又,桿支持部35C,具有可支持把手桿20的上半部之凹狀的底面38c。
在螺栓插入部35A、35B,各自地形成有貫通上下的第三貫通孔36a和第四貫通孔36b。第三和第四貫通孔36a、36b,以此順序排列在直線上的方式被配置。
在上述構成中,於把手冠部10的各固定部分11中的第一固定孔11b的中心軸與第三固定孔11d的中心軸之間的距離、第二固定孔11c的中心軸與第四固定孔11e的中心軸之間的距離、於下保持部31中的第一貫通孔32b的中心軸與第二貫通孔32d的中心軸之間的距離、及於上保持部35中的第三貫通孔36a的中心軸與第四貫通孔36b的中心軸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彼此相等。
又,各固定部分11和各下保持部31的尺寸,被設定成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可以各自地同時插入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固定孔11c。進一步,這些尺寸,被設定成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可以各自地同時插入第二凹部11f和第三固定孔11d。另外,本例的第二凸部32c具有圓柱形狀,並具有比第二固定孔11c和第三固定孔11d的內徑更小的外徑。
當將把手桿20朝向把手冠部10安裝時,下保持部31被設置在各固定部分11上。又,在下保持部31上,以夾住把手桿20的方式設置上保持部35。其後,藉由2個螺栓BL來將下保持部31和上保持部35固定至固定部分11。
此處,本實施形態的保持構件30的下保持部31,能夠選擇地利用第一位置關係和第二位置關係,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第6圖(a)是表示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的把手桿20的安裝狀態之縱向剖面圖;第6圖(b)是表示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的把手桿20的安裝狀態之縱向剖面圖。
在第6圖(a)、(b)中,表示於前後方向L延伸的鉛垂面(vertical surface)上的固定部分11及切斷其附近之後的縱向剖面圖。又,在第6圖(a)、(b)中,與固定部分11的載置面11x平行且與鉛垂面平行的方向,以箭頭符號來表示為傾斜方向I。當俯視車輛時,傾斜方向I成為前後方向L。
如第6圖(a)所示,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在前後方向L上,下保持部31的螺栓插入部31A位於比螺栓插入部31B更前方。此狀態下,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被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固定孔11c。把手桿20被設置在這樣的下保持部31上。
上保持部35,在前後方向L上,以螺栓插入部35A位於比螺栓插入部35B更前方的方式,被設置在下保持部31和把手桿20上。又,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三貫通孔36a及下保持部31的第一貫通孔32b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一固定孔11b。進一步,另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四貫通孔36b及下保持部31的第二貫通孔32d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三固定孔11d。藉此,把手桿20,與上保持部35和下保持部31一起被固定至固定部分11。
另一方面,如第6圖(b)所示,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在前後方向L上,下保持部31的螺栓插入部31B位於比螺栓插入部31A更前方。此狀態下,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和第二凸部32c,被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二凹部11f和第三固定孔11d。把手桿20被設置在這樣的下保持部31上。
上保持部35,與第6圖(a)的例子同樣,在前後方向L上,以螺栓插入部35A位於比螺栓插入部35B更前方的方式,被設置在下保持部31和把手桿20上。又,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三貫通孔36a及下保持部31的第二貫通孔32d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二固定孔11c。進一步,另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四貫通孔36b及下保持部31的第一貫通孔32b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四固定孔11e。藉此,把手桿20,與上保持部35和下保持部31一起被固定至固定部分11上。
此處,如第6圖(a)、(b)所示,保持構件30,以被保持的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位於傾斜方向I上的第一貫通孔32b與第二凸部32c的中心之間的範圍A1的方式被形成。此時,在傾斜方向I上,把手桿20位於2個螺栓BL之間。藉此,藉由保持構件30和2個螺栓BL來安定把手桿20的固定狀態。
又,保持構件30,以被保持的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位於傾斜方向I上的第一凸部32a與第二凸部32c的中心之間的範圍A2的方式被形成。換句話說,保持構件30,以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被保持在傾斜方向I上的從第二凸部32c的中心朝向第一凸部32a的方向位移後的位置的方式被形成。
第7圖是用來說明在保持構件30中的把手桿20的保持構造的效果之示意側面圖。在第7圖中,利用實線來表示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在固定部分11上時的保持構件30和把手桿20。又,利用虛線來表示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在固定部分11上時的保持構件30和把手桿20。
如第7圖所示,依據上述構成,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在傾斜方向I上,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位於第二固定孔11c的中心軸與第一凹部11a之間。另一方面,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31安裝至固定部分11時,在傾斜方向I上,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位於第三固定孔11d的中心軸與第二凹部11f之間。因此,在傾斜方向I上,於第一和第二位置關係中的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的間隔D2,比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1c、11d的中心軸之間的間隔D1更大。藉此,利用第一和第二位置關係,在傾斜方向I上使得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大幅地改變。
(4)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方法 針對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方法,與把手蓋40的構造一起說明。第8圖和第9圖是表示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方法的一例之平面圖。在第8圖(a)~(c)及第9圖(a)和(b)中,與第2圖的例子相同,是自座墊5的上方的位置觀看車輛前方且斜下方的把手裝置4之機車100的部分外觀圖。又,機車100當中除了把手裝置4之外的車體1的部分是利用一點鏈線來表示。進一步,在第8圖(a)中利用粗實線來表示輔助蓋70的外邊緣;在第8圖(b)中利用粗實線來表示上蓋60的外邊緣;在第8圖(c)中利用粗實線來表示下蓋50的外邊緣。
當改變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時,首先必須分解把手蓋40。當進行把手蓋40的分解時,如上述,依序地拆下輔助蓋70和上蓋60。
第8圖(a)表示輔助蓋70和上蓋60被拆下之前的把手裝置4。如第8圖(a)所示,輔助蓋70,在把手裝置4的中心和其附近的區域,自上方覆蓋上蓋60的一部分、及後述上蓋60的上開口部61和前開口部62。藉此,藉由輔助蓋70來封閉上蓋60的上開口部61和前開口部62。輔助蓋70,利用例如1個螺栓71而相對於下蓋50被固定。使用者,藉由自形成在下蓋50上的安裝孔51(第8圖(b))拆下螺栓71,而能夠容易地拆下輔助蓋70。
第8圖(b)表示在自第8圖(a)的把手裝置4拆下輔助蓋70之後且在上蓋60被拆下之前的把手裝置4。如第8圖(b)所示,上蓋60,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於前後方向L上彎曲並朝向左右方向H延伸。上蓋60的上開口部61,以位於一對的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的上方的方式被形成。又,前開口部62,以位於一對的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的前方的方式被形成。藉此,使用者在自把手裝置4拆下輔助蓋70的狀態下,通過上開口部61和前開口部62而能夠容易地確認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
上蓋60,利用例如3個螺栓63而相對於下蓋50被固定。使用者,藉由自形成在下蓋50上的3個安裝孔52(第8圖(c))拆下螺栓63,而能夠容易地自把手裝置4拆下上蓋60。
第8圖(c)表示在自第8圖(b)的把手裝置4拆下上蓋60後的把手裝置4。如第8圖(c)所示,下蓋50,與上蓋60同樣,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於前後方向L上彎曲並朝向左右方向H延伸。在下蓋5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下開口部53。在下開口部53中插入把手冠部10的支持柱13(第3圖(a))。
自把手裝置4拆下上蓋60,藉此露出把手冠部10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一對的保持構件30及這些周圍的把手桿20的部分。此狀態下,使用者,如第9圖(a)的白框箭頭所示,能夠將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自對應於第二位置關係的位置朝向對應於第一位置關係的位置改變。又,使用者,如第9圖(b)的白框箭頭所示,能夠將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自對應於第一位置關係的位置朝向對應於第二位置關係的位置改變。
另外,如第8圖(c)所示,在下蓋50形成有複數個(在本例中是2個)連接部59。又,在把手桿20設置有與下蓋50的複數個連接部59各自地對應的複數個連接片29。使用複數個螺栓來將下蓋50的複數個連接部59各自地連接至把手桿20的複數個連接片29。藉此,下蓋50被安裝至把手桿20。因此,使用者,藉由拆下用以連接複數個連接片29和複數個連接部59之螺栓,也可以將下蓋50自把手桿20拆下。
(5)將電子機器安裝於把手桿 如上述,在把手裝置4中,能夠分階段地拆下把手蓋40的輔助蓋70和上蓋60。在拆下輔助蓋70的狀態下,如第8圖(b)所示,一對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自上開口部61露出。此時,使用者,能夠通過上開口部61來將用以保持可攜式終端機(portable terminal)、攝影機(video camera)等電子機器,或小型的收納容器、鏡子、羅盤等附屬品之保持裝置,安裝至一對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又,在本例的上蓋60形成有前開口部62。藉此,能夠有效地利用前開口部62來作為當安裝至把手桿20時的作業空間。因此,保持裝置的安裝作業變得容易。
第10圖是表示在一對的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設置有保持裝置的例子之圖。在第10圖的例子中,保持裝置300被安裝至一對的保持構件3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又,藉由保持裝置300來保持可攜式終端機400。
這樣一來,使用者,藉由拆下輔助蓋70並將保持裝置300安裝在把手桿20,而能夠在就坐於座墊5的狀態下,於容易進行視認且容易進行操作的位置,容易地安裝電子機器或附屬品。
上述例子之外,在輔助蓋70和上蓋60被拆下的狀態下,如第8圖(c)所示,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遍及廣範圍地露出。此時,能夠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安裝複數個保持裝置。
第11圖是表示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設置有複數個保持裝置的例子之圖。在第11圖的例子中,在一對的開關單元80之間的把手桿20的部分設置有3個保持裝置300。又,藉由2個保持裝置300來各自地保持2個可攜式終端機400,藉由剩下的保持裝置300來保持攝影機410。
這樣一來,使用者拆下輔助蓋70和上蓋60並將複數個保持裝置300安裝至把手桿20,藉此能夠在就坐於第1圖的座墊5的狀態下,於容易進行視認且容易進行操作的位置,容易地安裝複數個電子機器或附屬品。
(6)效果 關於上述機車100,使用者能夠利用第一位置關係或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一對的下保持部31安裝至把手冠部10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藉此,能夠改變在傾斜方向I上的把手桿20的位置。
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使用者將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一凹部11a,並將下保持部31的第二凸部32c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二固定孔11c。藉此,利用簡單的作業而自動地決定一對的下保持部31的朝向。此狀態下,使用者,能夠將把手桿20和一對的上保持部35設置至一對的下保持部31,並利用2個螺栓BL來將一對的上保持部35和一對的下保持部31固定至把手冠部10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此時,能夠同時地實行朝向保持構件30之把手桿20的安裝作業、及朝向固定部分11之保持構件30的固定作業。
另一方面,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使用者將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二凹部11f,並將下保持部31的第二凸部32c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三固定孔11d。藉此,利用簡單的作業而自動地決定一對的下保持部31的朝向。此狀態下,使用者,能夠將把手桿20和一對的上保持部35設置至一對的下保持部31,並利用2個螺栓BL來將一對的上保持部35和一對的下保持部31固定至把手冠部10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此時,能夠同時地實行朝向保持構件30之把手桿20的安裝作業、及朝向固定部分11之保持構件30的固定作業。
又,上述保持構件30,將被保持的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形成在傾斜方向I上的第一凸部32a與第二凸部32c的中心之間的範圍A2。藉此,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關係中的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的間隔D2,比第二和第三固定孔11c、11d的中心軸之間的間隔D1更大。
根據這些結果,使用者可以利用簡單的作業來改變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並且不需要使把手冠部10大型化就可以使安裝位置的改變量變大。
(b)上述把手桿20,在被安裝至把手冠部10的狀態下,把手桿20兩端部以朝向斜後方延伸的方式彎曲。把手桿20,在被一對的上保持部35與一對的下保持部31夾住的狀態下,藉由2個螺栓BL而被安裝至把手冠部10。因此,使用者藉由調整2個螺栓的緊固程度,而能夠使得把手桿20,在藉由保持構件30所保持的把手桿20的部分的中央軸21的周圍旋轉。藉此,也可以改變一對的握柄90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
(c)如上述,在各固定部分11被形成的第一~第四固定孔11b~11e的各自的內周面具有母螺絲,該母螺絲對應於在用以安裝把手桿20之2個螺栓BL的軸部BLb已形成的公螺絲。藉此,使用者,不使用螺帽也能夠將把手桿20安裝至把手冠部10。因此,減少把手裝置4的零件數目,並且使得把手桿20的安裝位置的改變作業變得更容易。
(7)其他實施形態 (a)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把手冠部10的各固定部分,形成有用以使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之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凹部11f,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此。在固定部分11,取代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凹部11f,也可以形成有可使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之第一孔和第二孔。
此時,當使用者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能夠將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一孔。又,當使用者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能夠將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插入固定部分11的第二孔。
(b)關於把手冠部10的各固定部分,取代第一凹部11a和第二凹部11f,也可以形成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此時,將各下保持部31的第一凸部32a改變成凹部。藉此,當使用者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能夠將固定部分11的第一凸部插入下保持部31的凹部。又,當使用者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能夠將固定部分11的第二凸部插入下保持部31的凹部。
(c)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相對於各固定部分11之上保持部35的傾斜方向I的朝向,與相對於各固定部分11之下保持部31的位置關係無關並保持一定,但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相對於各固定部分11之上保持部35的傾斜方向I的朝向,也可以依據相對於各固定部分11之下保持部31的位置關係而對應地改變。
例如,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各下保持部31安裝至各固定部分11時,上保持部35,也可以在前後方向L上以螺栓插入部35B位於比螺栓插入部35A更前方的方式被設置。此時,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四貫通孔36b和下保持部31的第二貫通孔32d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二固定孔11c。又,另一方的螺栓BL的軸部BLb,通過上保持部35的第三貫通孔36a和下保持部31的第一貫通孔32b而被安裝至固定部分11的第四固定孔11e。
(d)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把手冠部10,以連結部12和支持柱13是單一構件的方式被形成,該連結部12被連接至一對的叉管2a、2b,該支持柱13包含一對的固定部分11,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此。連結部12和支持柱13也可以各自地被形成。進一步,支持柱13當中的一對的固定部分11也可以各自地被形成。
(e)上述實施形態,是本發明適用於機車的例子,但是不受限於此。本發明也可以適用於汽車、三輪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等其他車輛。
(8)請求項的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的各部的對應關係 以下,針對請求項的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的各部的對應的例子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下述例子。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把手冠部10是把手冠部的例子,把手桿20是把手桿的例子,保持構件30是保持構件的例子,2個螺栓BL是緊固構件的例子,固定部分11是固定部分的例子,前後方向L是車輛前後方向的例子,傾斜方向I是一方向的例子。
又,第一凹部11a是第一引導部的例子,第一固定孔11b是第一固定孔的例子,第二固定孔11c是第二固定孔的例子,第三固定孔11d是第三固定孔的例子,第四固定孔11e是第四固定孔的例子,第二凹部11f是第二引導部的例子,上保持部35是上保持部的例子。
又,下保持部31是下保持部的例子,第一凸部32a是被引導部的例子,第一貫通孔32b是第一貫通孔的例子,第二凸部32c是凸部的例子,第二貫通孔32d是第二貫通孔的例子,第三貫通孔36a是第三貫通孔的例子,第四貫通孔36b是第四貫通孔的例子,把手桿20的中心軸21是把手桿的中心軸的例子,2個螺栓BL各自是第一和第二軸構件的例子,機車100是跨坐型車輛的例子。
又,螺栓BL是螺栓的例子,螺栓BL的頭部BLa和軸部BLb是螺栓的頭部和軸部的例子,把手蓋40是把手蓋的例子,下蓋50是下蓋的例子,上蓋60是上蓋的例子,輔助蓋70是輔助蓋的例子,上開口部61是上開口部的例子,前開口部62是前開口部的例子,可攜式終端機400是第一機器的例子,可攜式終端機400和攝影機410是第二機器的例子,保持裝置300是第一和第二機器保持構造的例子。
作為請求項的各構成要素,也能夠使用請求項記載的構成或具有機能之其他各種的構成要素。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有效地利用於各種跨坐型車輛中。
1‧‧‧車體
2‧‧‧前叉
2a、2b‧‧‧叉管
3‧‧‧前輪
4‧‧‧把手裝置
5‧‧‧座墊
6‧‧‧引擎
7‧‧‧後輪
10‧‧‧把手冠部
11‧‧‧固定部分
11a‧‧‧第一凹部
11b‧‧‧第一固定孔
11c‧‧‧第二固定孔
11d‧‧‧第三固定孔
11e‧‧‧第四固定孔
11f‧‧‧第二凹部
11x‧‧‧載置面
12‧‧‧連結部
12a、12b、12c、51、52‧‧‧安裝孔
13‧‧‧支持柱
20‧‧‧把手桿
21‧‧‧把手桿的中心軸
29‧‧‧連接片
30‧‧‧保持構件
31‧‧‧下保持部
31A、31B‧‧‧下保持部的螺栓插入部
31C‧‧‧下保持部的桿支持部
32a‧‧‧第一凸部
32b‧‧‧第一貫通孔
32c‧‧‧第二凸部
32d‧‧‧第二貫通孔
33a、33b‧‧‧平坦的頂面
33c‧‧‧凹狀的頂面
34‧‧‧下保持部的底面
35‧‧‧上保持部
35A、35B‧‧‧上保持部的螺栓插入部
35C‧‧‧上保持部的桿支持部
36a‧‧‧第三貫通孔
36b‧‧‧第四貫通孔
37a、37b‧‧‧平坦的頂面
37c‧‧‧凸狀的頂面
38a、38b‧‧‧平坦的底面
38c‧‧‧凹狀的底面
40‧‧‧把手蓋
50‧‧‧下蓋
53‧‧‧下開口部
59‧‧‧連接部
60‧‧‧上蓋
61‧‧‧上開口部
62‧‧‧前開口部
70‧‧‧輔助蓋
80‧‧‧開關單元
90‧‧‧握柄
100‧‧‧機車
300‧‧‧保持裝置
400‧‧‧可攜式終端機
410‧‧‧攝影機
A、C、D、E、F‧‧‧觀看方向
B-B‧‧‧剖面線
BL、63、71‧‧‧螺栓
BLa‧‧‧螺栓的頭部
BLb‧‧‧螺栓的軸部
A1‧‧‧在傾斜方向上的第一貫通孔與第二凸部的中心之間的範圍
A2‧‧‧在傾斜方向上的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的中心之間的範圍
D1‧‧‧第二和第三固定孔的中心軸之間的間隔
D2‧‧‧第一和第二位置關係中的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間隔
I‧‧‧傾斜方向
L‧‧‧前後方向
H‧‧‧左右方向
V‧‧‧上下方向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機車的概略構成之示意側面圖。 第2圖是自座墊的上方的位置觀看車輛前方且斜下方的把手裝置之機車的部分外觀圖。 第3圖(a)是把手冠部的平面圖;第3圖(b)是自箭頭A的方向觀看第3圖(a)的把手冠部之側面圖;第3圖(c)是沿著第3圖(b)的B-B線之把手冠部的部分剖面圖。 第4圖(a)是下保持部的平面圖;第4圖(b)是自箭頭C的方向觀看第4圖(a)的下保持部之側面圖;第4圖(c)是自箭頭D的方向觀看第4圖(a)的下保持部之側面圖。 第5圖(a)是上保持部的平面圖;第5圖(b)是自箭頭E的方向觀看第5圖(a)的上保持部之側面圖;第5圖(c)是自箭頭F的方向觀看第5圖(a)的上保持部之側面圖。 第6圖(a)是表示當利用第一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安裝至固定部分時的把手桿的安裝狀態之縱向剖面圖;第6圖(b)是表示當利用第二位置關係來將下保持部安裝至固定部分時的把手桿的安裝狀態之縱向剖面圖。 第7圖是用來說明在保持構件中的把手桿的保持構造的效果之示意側面圖。 第8圖(a)~(c)是表示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方法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9圖(a)和(b)是表示把手桿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方法的一例之平面圖。 第10圖是表示在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設置有保持裝置的例子之圖。 第11圖是表示在一對的開關單元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設置有複數個保持裝置的例子之圖。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請換頁單獨記載) 無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把手冠部; 把手桿; 左右一對的保持構件,其將前述把手桿保持在前述把手冠部上;及, 一對的緊固構件,其將前述一對的保持構件緊固至把手冠部; 其中,前述把手冠部,具有左右一對的固定部分,以各自地固定有前述一對的保持構件; 當俯視車輛時,在前述一對的固定部分,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一方向上各自地依序配置有第一引導部、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及第二引導部; 前述一對的保持構件,各自地包含上保持部和下保持部,以自上下夾住前述把手桿; 在前述下保持部,於前述一方向上依序配置有被引導部、第一貫通孔、凸部及第二貫通孔; 在前述上保持部,於前述一方向上依序配置有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 在前述一方向上,前述把手的中心軸,位於前述凸部的中心與前述被引導部之間; 前述下保持部,可選擇地利用第一位置關係和第二位置關係,而被安裝至把手冠部; 前述一對的緊固構件,各自地包含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 在前述第一位置關係中,前述被引導部被定位至前述第一引導部,前述凸部被插入前述第二固定孔,前述第一軸構件通過前述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其中一方及前述第一貫通孔並被插入前述第一固定孔,前述第二軸構件通過前述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另一方及前述第二貫通孔並被插入前述第三固定孔; 在前述第二位置關係中,前述被引導部被定位至前述第二引導部,前述凸部被插入前述第三固定孔,前述第一軸構件通過前述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其中一方及前述第二貫通孔並被插入前述第二固定孔,前述第二軸構件通過前述第三貫通孔和第四貫通孔的另一方及前述第一貫通孔並被插入前述第四固定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前述一方向上,前述把手桿的中心軸,位於前述凸部的中心與前述第一貫通孔之間。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被形成凹狀,前述被引導部被形成凸狀。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各自是具有頭部和軸部之螺栓, 前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及第四固定孔的內周面具有母螺絲, 前述第一軸構件和第二軸構件的軸部具有對應於前述母螺絲之公螺絲。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進一步具備把手蓋; 前述把手蓋,包含: 下蓋,其以位於前述把手桿的下方的方式被安裝至把手桿;及, 上蓋,其位於把手桿的上方。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上蓋,在前述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的上方具有上開口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進一步具備可保持第一機器之第一機器保持構造; 前述第一機器保持構造,可安裝至從前述上開口部露出的前述把手桿的部分。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上蓋,在前述一對的保持構件之間的把手桿的部分的前方具有前開口部。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把手蓋,進一步包含輔助蓋,該輔助蓋以封閉前述開口部的方式可拆下地安裝在前述上蓋和前述下蓋之中的至少一方上。
  10. 如請求項5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上蓋,以可自前述下蓋拆下的方式來構成。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跨坐型車輛,其中,進一步具備可保持第二機器之第二機器保持構造; 前述第二機器保持構造,可安裝至在前述上蓋自前述下蓋拆下的狀態下露出的前述把手桿的部分。
TW106120489A 2016-09-28 2017-06-20 跨坐型車輛 TWI634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9544 2016-09-28
JP2016189544A JP2018052262A (ja) 2016-09-28 2016-09-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864A true TW201813864A (zh) 2018-04-16
TWI634037B TWI634037B (zh) 2018-09-01

Family

ID=5903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489A TWI634037B (zh) 2016-09-28 2017-06-20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301006B8 (zh)
JP (1) JP2018052262A (zh)
BR (1) BR102017014561B1 (zh)
MY (1) MY185515A (zh)
TW (1) TWI634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72346A1 (ja) * 2021-02-10 2022-08-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JP2022187614A (ja) * 2021-06-08 2022-12-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489U (ja) * 1984-07-13 1986-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ホルダ
JP4371296B2 (ja) * 2002-09-30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ー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US7699331B2 (en) * 2007-05-18 2010-04-20 Mcvickar Matthew Motorcycle-stance alteration kit
JP5580771B2 (ja) 2011-03-29 2014-08-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アッパーブラケット
IN2014CN02362A (zh) * 2012-03-02 2015-06-19 Honda Motor Co Ltd
CN204623649U (zh) * 2015-04-09 2015-09-09 天津市连合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用手机支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4037B (zh) 2018-09-01
MY185515A (en) 2021-05-19
BR102017014561A2 (pt) 2018-05-02
JP2018052262A (ja) 2018-04-05
EP3301006A1 (en) 2018-04-04
EP3301006B8 (en) 2019-09-25
BR102017014561B1 (pt) 2022-10-11
EP3301006B1 (en)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6986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電装品取付装置
US10029751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20140049020A1 (en) Insert for adjustment of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 bicycle and bicycle portion with insert
JP2016013767A (ja) 鞍乗型車両
TWI634037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0316291B (zh) 仪表支架的支承结构
TWI725293B (zh) 支持構件及包含其之車輛
JP2016033002A (ja) ハンドル固定構造
EP1746018A2 (en) Handlebar assembly for motorcycle
JP2019151284A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ステー
JP5639957B2 (ja) 鞍乗型車両用灯火器支持装置
JP5833788B1 (ja) 自転車用幼児座席装置
US11613324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0083202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77800B2 (ja) ステップ取付構造
AU2015201207B2 (en) Vehicle
EP2492176A1 (en)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712192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114845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6203921A (ja) 鞍乗型車両
JP607027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ランプ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628766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6395343B2 (ja) 車両方向指示装置
EP3059148A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18095183A (ja) 表示装置取付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