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418A - 通訊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13418A TW201813418A TW106115361A TW106115361A TW201813418A TW 201813418 A TW201813418 A TW 201813418A TW 106115361 A TW106115361 A TW 106115361A TW 106115361 A TW106115361 A TW 106115361A TW 201813418 A TW201813418 A TW 20181341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 message
- reply
- correspondent
- send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3—Arrangements for multi-party communication, e.g. for confere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12—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using filtering or selective blo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3—Reliability checks, e.g. acknowledgments or fault repor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34—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for tracking mess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1—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wherein the services involve a main real-time session and one or more additional parallel real-time or time sensitive sessions, e.g. white board sharing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 H04L65/4015—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wherein the services involve a main real-time session and one or more additional parallel real-time or time sensitive sessions, e.g. white board sharing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where at least one of the additional parallel sessions is real time or time sensitive, e.g. white board sharing, collaboration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04W4/14—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e.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SMS] or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可以包括: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藉由本案的技術方案,可以在通訊消息的多個通訊方之間實現非對稱通訊,有助於提升通訊安全性。
Description
本案涉及通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通訊方法及裝置。
在相關技術中,通訊過程中均採用對稱通訊方式,使得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通訊消息後,當任一接收方返回針對該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時,包括發送方、多個接收方在內的所有通訊方均會接收和查看到該回復消息。
但是,接收方之間可能並不希望彼此查看到自己的回復消息,即相關技術中的上述對稱通訊方式存在信息安全性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上述信息安全性問題,接收方需要與發送方創建單獨的通訊會話,以發送相應的回復消息,然而這一方面造成通訊效率十分低落,另一方面導致發送方需要在多個接收方分別創建的通訊會話的頁面之間反復切換,影響發送方的應用體驗。
有鑑於此,本案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及裝置,可以在通訊消息的多個通訊方之間實現非對稱通訊,有助於提升通訊安全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案提供技術方案如下:根據本案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方法,包括: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根據本案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方法,包括: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根據本案的協力廠商面,提出了一種通訊方法,包括: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 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根據本案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方法,包括: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根據本案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裝置,包括:確定單元,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發送單元,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根據本案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裝置,包括: 獲取單元,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確定單元,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標識單元,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根據本案的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裝置,包括:發送單元,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接收單元,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公開回復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私密回復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根據本案的第八方面,提出了一種通訊裝置,包括:創建單元,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跨團體通訊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 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團體內通訊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案藉由為通訊消息配置回復模式,使得當通訊消息被配置為私密模式時,對應的回復消息僅能夠由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接收和查看到,一方面可以確保回復消息的信息安全性,另一方面使得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無需分別與其他通訊方創建獨立的通訊會話,而僅在該通訊消息的回復頁面,即可接收和查看到其他通訊方發送的所有回復消息,有助於提升通訊效率。
2502‧‧‧處理器
2504‧‧‧內部匯流排
2506‧‧‧網路介面
2508‧‧‧記憶體
2510‧‧‧非易失性記憶體
2602‧‧‧確定單元
2604‧‧‧發送單元
2606‧‧‧接收單元
2608‧‧‧回復單元
2702‧‧‧處理器
2704‧‧‧內部匯流排
2706‧‧‧網路介面
2708‧‧‧記憶體
2710‧‧‧非易失性記憶體
2802‧‧‧獲取單元
2804‧‧‧確定單元
2806‧‧‧標識單元
2808‧‧‧示出單元
2902‧‧‧處理器
2904‧‧‧內部匯流排
2906‧‧‧網路介面
2908‧‧‧記憶體
2910‧‧‧非易失性記憶體
3002‧‧‧發送單元
3004‧‧‧接收單元
3006‧‧‧公開回復單元
3008‧‧‧私密回復單元
3102‧‧‧處理器
3104‧‧‧內部匯流排
3106‧‧‧網路介面
3108‧‧‧記憶體
3110‧‧‧非易失性記憶體
3202‧‧‧創建單元
3204‧‧‧跨團體通訊單元
3206‧‧‧團體內通訊單元
圖1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3-14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訊介面示意圖。
圖15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16-21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訊介面示意圖。
圖22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23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24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圖25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6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訊裝置的方塊圖。
圖27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8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訊裝置的方塊圖。
圖29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0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裝置的方塊圖。
圖31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2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裝置的方塊圖。
為對本案進行進一步說明,提供下列實施例:圖1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該方法應用於伺服器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02,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
在本實施例中,通訊消息可以為任意類型,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例如,該通訊消息可以為即時通訊消息,比如可以由企業即時通訊(Enterprise Instant Messaging,EIM)應用“釘釘(DING Talk)”的用戶端產生和收發,那麼本案所應用的伺服器可以為相應的釘釘伺服器。
在本實施例中,通訊消息的消息內容可以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料(如音訊、視頻等)、文件(如文檔、表格等)等各種類型中至少之一,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一實施例中,通訊消息可以為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提醒消息;例如,當發送方經由釘釘用戶端發送該提醒消息時,該提醒消息可以為釘釘用戶端支援的DING消息。其中,在提醒消息的創建頁面中可以包含消息配置選項,該消息配置選項可以被發送方用於配置提醒消息的回復模式,例如發送方可以將該提醒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 或非私密模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發送方與多個接收方屬於同一群組,該通訊消息可以為發送方經由該群組發送的群組消息。一種情況下,發送方可以針對每一群組消息分別配置相應的回復模式;另一種情況下,在群組的管理頁面中可以包含群組配置選項,該群組配置選項可以被發送方用於配置該群組,其中當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時,可以默認為經由該私密群組發送的通訊消息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從而無需發送方對通訊消息進行一一手動配置。
步驟104,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在本實施例中,可由發送方在發出通訊消息時,配置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或者,可以由接收方在發出回復消息時,配置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或者,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也可以是通訊應用預設的,而無需發送方或接收方主動配置;當然,還可以採用其他方式確定該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發送方;發送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接收方;任一接收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其他接收方;與發送方屬於同一團體的接收方;與任一接收方屬於同一團體的其他接收方。
在本實施例中,當接收到發送方對通訊消息的回復內 容,以及發送方從多個接收方中選取的回復物件時,可以將該回復內容發送至被選中的回復物件,使得發送方在同一通訊會話頁面中,可以藉由自主確定回復物件(例如該回復物件可以為全部接收方,或者指定的至少一個接收方)而實現多種形式的消息回復,而不需要更換通訊會話頁面,有助於提升通訊效率。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案藉由為通訊消息配置回復模式,使得當通訊消息被配置為私密模式時,對應的回復消息僅能夠由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接收和查看到,一方面可以確保回復消息的信息安全性,另一方面使得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無需分別與其他通訊方創建獨立的通訊會話,而僅在該通訊消息的回復頁面,即可接收和查看到其他通訊方發送的所有回復消息,有助於提升通訊效率。
為了便於理解,下面針對企業即時通訊應用“釘釘”的通訊過程,對本案的通訊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圖2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假定發送方、接收方1、接收方2使用的通訊設備上均安裝有釘釘用戶端,而伺服器上配置有釘釘服務端,使得發送方可以經由伺服器與接收方1、接收方2進行通訊,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02,發送方產生通訊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以釘釘為例:釘釘可以提供如圖3所示的提醒消息創建頁面,以供發送方創建提醒消息,如該提醒消息可以為DING消息。如圖3所示,提醒消息創建 頁面包括多個部分:位於頁面上方的輸入框,該輸入框中顯示有使用者輸入的“你這邊的XX價格是多少?”的消息內容;藉由頁面中的“接收人”可以配置該提醒消息的接收方,例如圖3中將用戶B、用戶C、用戶D等10個用戶選擇為接收方;藉由配置頁面中的“發送方式”選項,可以選擇對該提醒消息的發送方式,例如當選擇“應用內”時,僅向接收方發送即時通訊形式的提醒消息,當選擇“簡訊”時,向接收方發送即時通訊形式和簡訊形式的提醒消息,以提升提醒強度,當選擇“電話”時,向接收方發送即時通訊形式的提醒消息,以及向接收方發起電話呼叫並語音播報該提醒消息的消息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提醒強度;藉由配置頁面中的“發送時間”選項,可以選擇對該提醒消息的發送時間,例如立即發送、半小時後發送或某個指定的時間點發送等;藉由啟動(例如將圖3中的虛擬按鈕向右滑動)頁面中的“設為任務”,使得該提醒消息具備任務屬性,即該提醒消息具有相應的任務完成期限,且接收方需要在任務完成期限到達之前向發送方回饋任務完成情況;頁面中還可以包括其他更多選項,以供發送方進行選擇配置,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步驟204,發送方為通訊消息配置回復模式和瀏覽權限。
在相關技術中,發送方產生的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均為非私密模式,即該通訊消息的所有通訊方(發送方和所有接收方)均可以接收和查看到每個通訊方對該通訊消息 的回復消息。
然而,在一些情況下,發送方不希望各個接收方之間相互查看到回復消息。例如,假定發送方為企業採購人員,而接收方1、接收方2分別為不同經銷商的銷售人員,當發送方分別向接收方1、接收方2發送提醒消息,以詢問兩個經銷商對於同一貨品的報價時,若處於非私密模式下,接收方1對發送方的回復消息,必然會被接收方2以及其他接收方查看到,而接收方2對發送方的回復消息,必然也會被接收方1以及其他接收方查看到;但是,接收方1與接收方2顯然並不希望對方瞭解自己的報價,而發送方也不希望多個經銷商之間存在過多接觸,導致發送方不得不分別經由單獨的通訊頁面,與各個接收方進行通訊,比如圖3中發送方原本可以一次性向10個接收方發送一條通訊消息即可,但是出於信息保密原則,發送方不得不分別向10個接收方發送10條通訊消息,並且當接收方返回回復消息時,發送方不得不在10個通訊會話頁面之間反復切換。而實際上,在一些更為複雜的場景下,發送方可能需要同時與更多接收方進行通訊,造成發送方的操作複雜度倍增、通訊效率極低。
因此,在本案的技術方案中,在如圖3所示的通訊消息創建頁面提供了“回復僅發起者可見”選項,該選項的虛擬按鈕位於圖3所示的位置,使其選項功能處於未啟動狀態,而藉由將該虛擬按鈕向右滑動,可以將該選項功能啟動,使得上述的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那麼當任一接收方針對該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該回復消息僅能夠被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查看到,且基於上述“回復僅發起者可見”選項,該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可以僅為該發送方(即“發起者”)。
進一步地,可以在針對該通訊消息的輸入框中,示出對應於該通訊消息所採用的回復模式的模式標識;例如,當“回復僅發起者可見”選項被啟動時,表明通訊消息採用私密模式,因而可以示出圖4所示的“閉眼”圖示(位於輸入框中的“你這邊的XX價格是多少?”文字下方、“回復僅發送者可見”文字右側)。
此外,還可以在輸入框中示出對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例如,當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均包括發送方時,如圖4所示,可以在輸入框中示出“回復僅發送者可見”等示意性文字。
實際上,由於諸如“回復僅發送者可見”等選項可由發送方主動配置,因而藉由在輸入框中示出上述的模式標識、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等方式,可以說明發送方及時確定當前通訊消息採用的回復模式,從而避免採用錯誤的回復模式。
步驟206,發送方將通訊消息發送至伺服器,並由伺服器分別將通訊消息發送至接收方1、接收方2。
在本實施例中,接收方1或接收方2可以藉由如圖5所示的消息詳情頁面,查看來自發送方的通訊消息的消息內容。如圖5所示,接收方1或接收方2可以查看到通訊 消息的發送方為“A”,且該通訊消息被發送給“我等10人”,即同時存在多個(10個)接收方。
其中,在圖5所示的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中,可以示出類似於圖4所示的:對應於該通訊消息所採用的回復模式的模式標識(如“閉眼”圖示),以及對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如“回復僅發送者可見”),使得接收方可以直接瞭解該通訊消息的信息安全情況,此處不再贅述。
步驟208A,接收方1產生回復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接收方1可以藉由詳情頁面底部的回復消息編輯框產生回復消息。其中,當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在該回復消息編輯框中可以示出對該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例如可以採用圖5中“悄悄對A說”的形式來示出該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為使用者A,即該實施例中的發送方,使得接收方1可以直接瞭解該回復消息的發送目標,而無需擔心該回復消息被其他使用者接收和查看到。
那麼,假定接收方1藉由回復消息編輯框,產生的回復消息為“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那麼在該回復消息被發出後,接收方1的詳情頁面如圖6所示,可以查看到“我悄悄對A說: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
步驟210A,接收方1將回復消息發送至伺服器,並由伺服器將回復消息發送至發送方。
在本實施例中,圖7示出了上述通訊消息在發送方處 的詳情頁面,發送方可以查看到各個接收方對該通訊消息的查看情況,例如圖7中示出“3人未確認”表明尚有3個接收方沒有查看該通訊消息,而其餘7個接收方已經查看了該通訊消息,當然接收方可以藉由觸發“3人未確認”來查看各個接收方的查看詳情,此處不再贅述。
同時,在圖7所示的詳情頁面中,可以示出各個接收方針對該通訊消息發送的回復消息,例如由作為接收方1的使用者B發送的回復消息“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其中,由於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且發送方是唯一具有針對該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的瀏覽權限的使用者,因而示出為“B悄悄對你說”,表明該回復消息僅能夠由該發送方接收和查看到,其他通訊方(如使用者C、用戶D等其他接收方)無法接收和查看到該回復消息,比如接收方2的通訊設備上的詳情頁面可以如圖5所示、無法示出作為接收方1的使用者B發出的回復消息。
換言之,由於發送方發出的通訊消息採用私密模式,且僅發送方具有對該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的瀏覽權限,使得接收方1返回回復消息時,僅發送方的詳情頁面上能夠示出該回復消息,而接收方2和其他接收方則無法接收和查看該回復消息,可以極大地提升該回復消息的信息安全性。
步驟208B,接收方2產生回復消息。
步驟210B,接收方2將回復消息發送至伺服器,並由伺服器將回復消息發送至發送方。
在本實施例中,與接收方1發送回復消息的情形相似的,當接收方2返回針對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5000左右”時,接收方2的詳情頁面由圖5切換至圖8所示,該圖8上顯示有接收方2自己發出的該回復消息“5000左右”,同時該回復消息可以顯示在圖9所示的發送方的詳情頁面中;但是,對於接收方1而言,相應的詳情頁面仍然如圖6所示,並不會顯示接收方2發出的該回復消息。
步驟212,發送方產生回復內容1。
步驟214,發送方將回復內容1發送至伺服器,並由伺服器將該回復內容發送至接收方1、接收方2。
在本實施例中,當針對上述的通訊消息進行回復時,此處將發送方發出的消息表達為“回復內容”(如回復內容1、回復內容2等),以區分于接收方發出的上述“回復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在發送方對上述通訊消息的詳情頁面中,頁面底部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可以示出對回復內容1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例如,在預設情況下,如圖7或圖9所示,可以藉由在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公開對大家說”,以表明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包括所有接收方。那麼,當發送方發出上述的回復內容1時,伺服器可以將該回復內容1“麻煩其他人快點回復”發送至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即上述的所有接收方,比如接收方1、接收方2等,則發送方對應的詳情頁面可以更變為圖10所示、接收方1對應的詳情頁面可以更變為圖11所示、接收方 2對應的詳情頁面可以更變為圖12所示。
步驟216,發送方產生回復內容2。
步驟218,發送方將回復內容2發送至伺服器,並由伺服器將該回復內容發送至接收方1。
在本實施例中,當發送方對來自任一接收方的回復消息進行點擊時,可以將該任一接收方作為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例如當發送方點擊了圖9所示的“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時,可以示出圖10所示的“悄悄對B說”,表明僅作為接收方1的用戶B具有瀏覽權限。那麼,當發送方發出上述的回復內容2時,伺服器可以僅將該回復內容2“好的,我知道了”發送至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即上述的接收方1,則發送方對應的詳情頁面可以更變為圖13所示、接收方1對應的詳情頁面可以更變為圖14所示、接收方2對應的詳情頁面仍然如圖12所示不變。
實際上,藉由對比上述的回復內容1、回復內容2可知,發送方藉由不同的觸發方式(直接觸發回復消息編輯框,以將所有通訊方預設為具有瀏覽權限;或者,藉由觸發任一接收方的回復消息,以將該任一接收方配置為具有瀏覽權限),相當於對“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進行自定義配置。當然,發送方還可以藉由其他方式對“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進行自定義配置,例如還可以在跳出的選單中選擇希望配置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等,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
而除了發送方之外,接收方在發送回復消息時,也可 以為自己發送的回復消息配置“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比如接收方1也可以將發送方和接收方2配置為“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使得該接收方1發出的回復消息可以由發送方和接收方2接收並查看,而其他剩餘的8個接收方則無法接收和查看該回復消息。
圖15是本案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5所示,假定發送方、接收方1、接收方2使用的通訊設備上均安裝有釘釘用戶端,而伺服器上配置有釘釘服務端,使得發送方可以經由伺服器與接收方1、接收方2進行通訊,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502,發送方創建跨企業群組。
在本實施例中,假定發送方藉由伺服器創建一跨企業群組,該跨企業群組中除了包含發送方和其他與發送方具有相同團體歸屬信息的群組成員之外,還可以包括與發送方具有不同團體歸屬信息的群組成員。例如,假定發送方屬於團體AA,那麼當該跨企業群組中存在同樣屬於團體AA的群組成員時,確定該群組成員與該發送方具有相同團體歸屬信息;而當該跨企業群組中存在屬於團體BB的群組成員,以及不屬於任何團體的群組成員時,確定這些群組成員與發送方具有不同團體歸屬信息。其中,團體可以包括企業、學校、政府機關、武警部隊等各種類型,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
可見,“跨團體”表現在“跨越”該團體AA的內部與外部,以便於團體AA的內部成員與外部人員之間經由該跨 企業群組實現良好溝通,有助於提升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但是,對於該跨企業群組中不屬於該團體AA的群組成員,例如這些群組成員可能來自該團體AA的多家供應商,那麼團體AA的團體成員可能並不希望這些供應商之間相互瞭解對方的價格、供貨量等各方面信息,因而可以藉由本案提供的群組通訊方式,以確保群組成員之間的信息安全性。
當然,本案的技術方案同樣適用於團體內群組,例如團體內部的多個部門經由該群組進行溝通交流,同樣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的信息安全性,本案並不對此進行限制。
步驟1504,發送方配置群組。
在本實施例中,發送方可以在如圖16所示的群設置頁面中,對該群組進行設置。例如,群設置頁面中可以提供圖16所示的“群消息私密模式”群組配置選項,當發送方將該選項的虛擬按鈕滑動至右側時,該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那麼所有藉由該私密群組發送的通訊消息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尤其是,在跨團體場景下,該私密模式可以表現為:當該群組的創建者作為發送方時,若該發送方向其他群組成員發送的通訊消息,則作為任一接收方的群組成員針對該通訊消息返回的回復消息,僅能夠由該發送方接收和查看,而其他接收方則無法接收和查看。
步驟1506,發送方產生群組消息。
步驟1508,發送方經由伺服器向接收方1、接收方2 等群組成員發送群組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假定發送方經由如圖17所示的群聊頁面,向作為接收方1的用戶B、作為接收方2的用戶C等群組成員發送群組消息。如圖17所示,假定群組名稱為“AA-供應商”,則該群組名稱附近顯示有諸如“合作方”的群組類型標籤,表明該群組為跨企業群組。同時,當該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時,可以在群聊頁面的消息展示區域內示出“回復僅群主可見”,表明對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僅為群主,即該群組的創建者,比如該創建者可以為作為發送方的用戶A;還可以在消息展示區域內示出“閉眼”圖示,以表明該群組發出的群組消息的回復模式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在群聊頁面的輸入框中,可以示出針對當前所編輯的輸入內容的目標物件,例如當示出“公開對大家說”時,表明目標物件為所有群組成員,即所有群組成員均會接收和查看到該通訊消息,比如該通訊消息的內容可以為“你這邊的XX價格是多少?”等。
步驟1510,接收方1產生回復消息。
步驟1512,接收方1藉由伺服器向發送方發送回復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8所示,接收方1可以藉由群聊頁面底部的回復消息編輯框產生回復消息。其中,當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在該回復消息編輯框中可以示出對該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例如 可以採用圖18中“悄悄對A說”的形式來示出該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為使用者A,即該實施例中的發送方、群主,使得接收方1可以直接瞭解該回復消息的發送目標,而無需擔心該回復消息被其他使用者接收和查看到。那麼,假定接收方1藉由回復消息編輯框,產生的回復消息為“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那麼在該回復消息被發出後,接收方1的群聊頁面如圖18所示,可以查看到“我悄悄對A說: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
與接收方1發送回復消息的情形相似的,接收方2也可以向發送方返回針對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假定該回復消息可以為“5000左右”。
相應地,在圖19所示的用戶A對應的群聊頁面中,可以示出接收方1、接收方2等各個接收方針對上述群組消息發送的回復消息,例如由作為接收方1的使用者B發送的回復消息“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由作為接收方2的使用者C發送的回復消息“5000左右”等。其中,由於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且發送方是唯一具有針對該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的瀏覽權限的使用者,因而示出為“B悄悄對你說”、“C悄悄對你說”,表明該回復消息僅能夠由該發送方接收和查看到,其他通訊方(如使用者C、用戶D等其他接收方)無法接收和查看到該回復消息,比如在圖18所示的接收方1對應的群聊頁面中,並不會對接收方2發送的回復消息“5000左右”進行接收和顯示。
步驟1514,發送方產生回復內容1。
步驟1516,發送方經由伺服器將回復內容1發送至接收方1、接收方2。
在本實施例中,在發送方對應的群聊頁面中,如圖19所示,輸入框中默認示出“公開對大家說”,此時當發送方直接輸入和發送回復內容1時,相應的回復內容1將被發送至所有群組物件,包括上述的接收方1、接收方2等。
步驟1518,發送方產生回復內容2。
步驟1520,發送方藉由伺服器將回復內容1發送至接收方1。
在本實施例中,發送方可以對接收方1進行選擇,以使得回復內容2僅被發送至該接收方1。例如,發送方可以對作為接收方1的用戶B的頭像進行長按,使得圖20所示的群聊頁面中的輸入框內示出“悄悄對B說”,那麼此時當發送方輸入和發送回復內容2時,該回復內容2將僅被發送至接收方1,並在如圖21所示的接收方1對應的群聊頁面中顯示,而接收方2等其他群組成員則無法接收和查看到該回復內容2,使得發送方無需更換至與接收方1之間的單聊頁面,即可直接在群聊頁面中完成與該接收方1之間的私密通訊,極大地簡化了發送方的操作、提升了通訊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實施例中,關於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除了僅 限於發送方之外,對於團體場景下,還可以為與該發送方屬於同一團體的接收方,例如當群主A向群組成員B、群組成員C、群組成員D等發送群組消息時,如果群主A與群組成員B屬於同一企業,而群組成員C屬於另一企業、群組成員D不屬於企業,那麼群組成員C發出的回復消息,可以被群主A和群組成員B查看到,但是無法被群組成員D查看到。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任一接收方針對來自發送方的通訊消息返回回復消息時,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可以包括:與該任一接收方屬於同一團體的其他接收方。例如,當群主A向群組成員B、群組成員C、群組成員D等發送群組消息時,如果群主A屬於企業AA、群組成員B和群組成員C屬於企業BB、群組成員D不屬於企業,那麼群組成員C發出的回復消息,可以被群主A和群組成員B查看到,但是無法被群組成員D查看到。
在本案的技術方案中,由於同一通訊頁面中可能包含不同回復模式的通訊消息,因而為了便於通訊方有效區分,提供了圖22所示的一例示性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通訊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2所示,該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202,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
在本實施例中,通訊消息可以由本端通訊方發出;或者,通訊消息可以由任一對端通訊方發出,而由本端通訊 方接收到。
步驟2204,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
步驟2206,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示出對應於回復模式的模式標識,比如圖6等實施例中示出的“回復僅發送者可見”文字、“閉眼”圖示等,使得本端通訊方可以直接快速瞭解相應的通訊消息採用的回復模式,有助於提升通訊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當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可以在針對該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對該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例如在圖6底部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悄悄對A說”時,表明該用戶A為具有對該回復消息的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
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對消息的查看情況進行展示。其中,在展示查看情況時,展示內容隨著消息的發送物件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圖17所示,當消息的發送物件為全部接收方時,假定共有10個接收方、已有7人閱讀,那麼可以顯示為圖17所示的“3人未讀”。而當通訊消息為私密模式時,如圖18所示,假定只有用戶A具有對使用者B輸入的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那麼可以僅示出對應於使用者A的閱讀情況的“未讀”,以及當用戶A查看了用戶B在圖18中發出的回復消息時,可以將該回復消息的閱讀情況標記為如圖21所示的“已讀”,而不必關心其他不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類似於上述圖2所示實施例中的步驟212-218,以及相關內容說明,圖23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通訊方法的流程圖,使得本端通訊方可以根據回復需求,手動選擇採用公開模式或私密模式發送回復內容;如圖23所示,該方法應用於本端通訊方的電子設備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302,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
步驟2304,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在本實施例中,對於通訊消息的模式配置,以及對回復消息的處理等,可以參考上述圖1等所示的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步驟2306,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在本實施例中,例如圖9所示,當本端通訊方直接點擊(或其他觸發方式)頁面底部的輸入框時,將默認採用“公開對大家說”的形式,使得輸入的回復內容被發送至所有的多個對端通訊方,使得使用者B、用戶C等均能夠經由相應的如圖11、圖12等所示的頁面中,查看到作為本端通訊方的使用者A發送的回復內容“麻煩其他人快點”。
步驟2308,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在本實施例中,例如當本端通訊方點擊了圖9所示的來自對端通訊方使用者B的“3000吧,再低沒利潤了”時,可以在圖10所示的頁面底部的輸入框內示出“悄悄對B說”,表明此時本端通訊方輸入回復內容時,該回復內容將僅發送至作為對端通訊方的使用者B,即僅該用戶B具有對該回復內容的瀏覽權限。那麼,當本端通訊方發出諸如回復內容“好的,我知道了”時,伺服器可以僅將該回復內容發送至具有瀏覽權限的用戶B,則用戶B可以在圖14所示的詳情頁面中查看到上述回復內容,而作為對端通訊方的使用者C對應的圖12所示的詳情頁面中無法查看到上述回復內容。
在團體場景下,如果僅涉及到單個團體,那麼可以由使用者手動配置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而如果涉及到多個團體,即存在跨團體的通訊需求,那麼可以自動將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配置為私密模式,從而確保通訊內容的私密性。相應的,圖24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通訊方法的流程圖,使得本端通訊方的電子設備可以根據當前所處的團體場景,自動將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配置為適應於相應場景,在確保信息安全性的同時,有助於簡化用戶操作;如圖24所示,該方法應用於本端通訊方的電 子設備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402,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
在本實施例中,根據採用的通訊手段,通訊會話的形式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本端通訊方可以藉由創建一群組,並將多個對端通訊方均添加為該群組的成員,那麼通訊會話可以為該群組的聊天會話。再例如,本端通訊方可以創建一提醒消息,並將多個對端通訊方破誒之為該提醒消息的接收方,那麼通訊會話可以為該提醒消息的消息會話。
步驟2404,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在本實施例中,當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出於信息保密需求,可以自動將本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使得各個通訊方之間無法隨意查看到各自發送的回復消息,有助於提升信息安全性。例如,以圖15所示實施例中的跨團體群組為例,該跨團體群組可以預設為採用私密模式。
步驟2406,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 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在本實施例中,當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表明通訊會話為團體內部的通訊過程,那麼通常並不存在私密需求,可以預設為公開模式,即每個通訊方均可以查看到所有通訊方發送的回復消息;當然,本端通訊方可以手動將回復模式切換至私密模式,以滿足一些情形下的私密需求,例如涉及到多個用戶或部門之間的財務信息、涉及到保密部門的保密專案等。例如,針對團體內群組,可以提供如圖16所示的“群消息私密模式”選項,以供在私密模式與公開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圖25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示意結構圖。請參考圖25,在硬體層面,該電子設備包括處理器2502、內部匯流排2504、網路介面2506、記憶體2508以及非易失性記憶體2510,當然還可能包括其他業務所需要的硬體。處理器2502從非易失性記憶體2510中讀取對應的電腦程式到記憶體2508中然後執行,在邏輯層面上形成通訊裝置。當然,除了軟體實現方式之外,本案並不排除其他實現方式,比如邏輯裝置抑或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說以下處理流程的執行主體並不限定於各個邏輯單元,也可以是硬體或邏輯裝置。
請參考圖26,在軟體實施方式中,該通訊裝置可以包括確定單元2602和發送單元2604。其中:確定單元2602,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 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發送單元2604,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可選的,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提醒消息。
可選的,在所述提醒消息的創建頁面中包含消息配置選項,所述消息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提醒消息的回復模式。
可選的,所述發送方與多個接收方屬於同一群組,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藉由所述群組發送的群組消息。
可選的,所述群組的管理頁面中包含群組配置選項,所述群組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群組;其中,當所述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時,藉由所述私密群組發送的通訊消息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可選的,所述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發送方;所述發送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接收方;所述任一接收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其他接收方;與所述發送方屬於同一團體的接收方;與所述任一接收方屬於同一團體的其他接收方。
可選的,還包括: 接收單元2606,接收到所述發送方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以及所述發送方從多個接收方中選取的回復物件;回復單元2608,將所述回復內容發送至被選中的回復物件。
圖27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示意結構圖。請參考圖27,在硬體層面,該電子設備包括處理器2702、內部匯流排2704、網路介面2706、記憶體2708以及非易失性記憶體2710,當然還可能包括其他業務所需要的硬體。處理器2702從非易失性記憶體2710中讀取對應的電腦程式到記憶體2702中然後執行,在邏輯層面上形成通訊裝置。當然,除了軟體實現方式之外,本案並不排除其他實現方式,比如邏輯裝置抑或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說以下處理流程的執行主體並不限定於各個邏輯單元,也可以是硬體或邏輯裝置。
請參考圖28,在軟體實施方式中,該通訊裝置可以包括獲取單元2802、確定單元2804和標識單元2806。其中:獲取單元2802,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確定單元2804,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標識單元2806,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可選的,還包括: 示出單元2808,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在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對所述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
圖29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示意結構圖。請參考圖29,在硬體層面,該電子設備包括處理器2902、內部匯流排2904、網路介面2906、記憶體2908以及非易失性記憶體2910,當然還可能包括其他業務所需要的硬體。處理器2902從非易失性記憶體2910中讀取對應的電腦程式到記憶體2902中然後執行,在邏輯層面上形成通訊裝置。當然,除了軟體實現方式之外,本案並不排除其他實現方式,比如邏輯裝置抑或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說以下處理流程的執行主體並不限定於各個邏輯單元,也可以是硬體或邏輯裝置。
請參考圖30,在軟體實施方式中,該通訊裝置可以包括發送單元3002、接收單元3004、公開回復單元3006和私密回復單元3008。其中:發送單元3002,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接收單元3004,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公開回復單元3006,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 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私密回復單元3008,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圖31示出了根據本案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示意結構圖。請參考圖31,在硬體層面,該電子設備包括處理器3102、內部匯流排3104、網路介面3106、記憶體3108以及非易失性記憶體3110,當然還可能包括其他業務所需要的硬體。處理器3102從非易失性記憶體3110中讀取對應的電腦程式到記憶體3102中然後執行,在邏輯層面上形成通訊裝置。當然,除了軟體實現方式之外,本案並不排除其他實現方式,比如邏輯裝置抑或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說以下處理流程的執行主體並不限定於各個邏輯單元,也可以是硬體或邏輯裝置。
請參考圖32,在軟體實施方式中,該通訊裝置可以包括創建單元3202、跨團體通訊單元3204和團體內通訊單元3206。其中:創建單元3202,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跨團體通訊單元3204,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 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團體內通訊單元3206,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在一個典型的配置中,計算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CPU)、輸入/輸出介面、網路介面和記憶體。
記憶體可能包括電腦可讀媒體中的非永久性記憶體,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和/或非易失性記憶體等形式,如唯讀記憶體(ROM)或快閃記憶體(flash RAM)。記憶體是電腦可讀媒體的例示。
電腦可讀媒體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動和非可移動媒體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術來實現信息存儲。信息可以是電腦可讀指令、資料結構、程式的模組或其他資料。電腦的存儲媒體的例子包括,但不限於相變記憶體(P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其他類型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電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EPROM)、快閃記憶體或其他記憶體技術、唯讀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數位多功能光碟(DVD)或其他光學儲存器、磁盒式磁帶,磁帶磁碟儲存器或其他磁性儲存裝置或任何其他非傳輸媒體,可用於儲存可以被計算設備存取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電腦可讀媒體不包括暫 存電腦可讀媒體(transitory media),如調變的資料信號和載波。
還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這裡將詳細地對例示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例示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例示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並不代表與本案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詳述的、本案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案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於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案。在本案和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還應當理解,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和/或”是指並包含一個或多個相關聯的列出專案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組合。
應當理解,儘管在本案可能採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信息,但這些信息不應限於這些術語。這 些術語僅用來將同一類型的信息彼此區分開。例如,在不脫離本案範圍的情況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二信息,類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一信息。取決於語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詞語“如果”可以被解釋成為“在......時”或“當......時”或“回應於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案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案,凡在本案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案保護的範圍之內。
Claims (22)
-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提醒消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提醒消息的創建頁面中包含消息配置選項,所述消息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提醒消息的回復模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方與多個接收方屬於同一群組,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經由所述群組發送的群組消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群組的管理頁面中包含群組配置選項,所述群組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群組;其中,當所述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時,經由所述私密群組發送的通訊消息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發送方;所述發送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接收方; 所述任一接收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其他接收方;與所述發送方屬於同一團體的接收方;與所述任一接收方屬於同一團體的其他接收方。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接收到所述發送方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以及所述發送方從多個接收方中選取的回復物件;將所述回復內容發送至被選中的回復物件。
-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在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對所述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
-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 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 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確定單元,當獲取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通訊消息時,確定所述發送方為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的回復模式;發送單元,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將任一接收方返回的回復消息發送至所述發送方和多個接收方中具 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向多個接收方發送的提醒消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所述提醒消息的創建頁面中包含消息配置選項,所述消息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提醒消息的回復模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發送方與多個接收方屬於同一群組,所述通訊消息為所述發送方藉由所述群組發送的群組消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群組的管理頁面中包含群組配置選項,所述群組配置選項被所述發送方用於配置所述群組;其中,當所述群組被配置為私密群組時,經由所述私密群組發送的通訊消息均被配置為私密模式。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發送方;所述發送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接收方;所述任一接收方配置的具有瀏覽權限的其他接收方;與所述發送方屬於同一團體的接收方;與所述任一接收方屬於同一團體的其他接收方。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置,其中,還包括: 接收單元,接收到所述發送方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以及所述發送方從多個接收方中選取的回復物件;回復單元,將所述回復內容發送至被選中的回復物件。
- 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獲取單元,獲取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在通訊過程中產生的通訊消息;確定單元,確定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模式;標識單元,根據所述回復模式,在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區域處示出相應的模式標識。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裝置,其中,還包括:示出單元,當所述回復模式為私密模式時,在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消息編輯框中,示出對所述回復消息具有瀏覽權限的對端通訊方。
- 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發送單元,本端通訊方向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通訊消息,所述通訊消息被所述本端通訊方配置為私密模式;接收單元,接收到至少一個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公開回復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直接觸發所述通訊消息的展示頁面中的輸入框,以輸入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 的回復物件;私密回復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觸發任一對端通訊方返回的回復消息,以輸入針對所述回復消息的回復內容時,將所述任一對端通訊方配置為所述回復內容的回復物件。
-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創建單元,創建本端通訊方與多個對端通訊方之間的通訊會話;跨團體通訊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不一致時,將所述本端通訊方向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發送的通訊消息配置為私密模式;其中,當任一對端通訊方針對所述通訊消息發送回復消息時,所述回復消息僅被發送至所述本端通訊方和多個對端通訊方中具有瀏覽權限的通訊方;團體內通訊單元,當所述本端通訊方與所述多個對端通訊方的團體歸屬信息一致時,由所述本端通訊方將所述通訊消息配置為所述私密模式或公開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201610804884.5 | 2016-09-05 | ||
CN201610804884.5A CN107800609B (zh) | 2016-09-05 | 2016-09-05 | 通讯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3418A true TW201813418A (zh) | 2018-04-01 |
Family
ID=61280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5361A TW201813418A (zh) | 2016-09-05 | 2017-05-09 | 通訊方法及裝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069906A1 (zh) |
CN (1) | CN107800609B (zh) |
SG (1) | SG11201900548WA (zh) |
TW (1) | TW201813418A (zh) |
WO (1) | WO20180453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09517B (zh) * | 2016-09-08 | 2020-07-1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事件展示方法及装置 |
US10812539B2 (en) * | 2017-06-09 | 2020-10-2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nhanced group communications with external participants |
US11303597B2 (en) * | 2017-09-08 | 2022-04-12 | Nader Asghari Kamrani | Blockchain-based community messag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
CN109039671B (zh) * | 2018-07-09 | 2021-06-04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群组消息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09359179A (zh) * | 2018-09-18 | 2019-02-19 | 广州神马移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0086639A (zh) * | 2019-05-13 | 2019-08-02 | 湖北潘多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群聊方法及装置 |
CN110855551B (zh) * | 2019-10-29 | 2022-04-1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回复方法、服务器和电子设备 |
US11106863B1 (en) * | 2019-12-30 | 2021-08-31 | Snap Inc. | User-specified replacement of terms in messaging |
US11112945B1 (en) | 2020-09-30 | 2021-09-07 | Snap Inc. | Content de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response to receiving user interactions |
WO2022168112A1 (en) * | 2021-02-04 | 2022-08-11 | Sarath Kakumanu | Information on status of sent or received message as copy and confidential copy with communication link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
US11620041B1 (en) * | 2022-01-31 | 2023-04-04 | 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Inc. | Reminder notifications for messages |
TWI823425B (zh) * | 2022-06-14 | 2023-11-21 | 陳立新 | 一種建構社群式的群組通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750042B2 (en) * | 1998-01-19 | 2002-07-11 | Terence Edward Sumne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 private message to selected members |
FI982490A0 (fi) * | 1998-11-18 | 1998-11-18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viestintää varten |
US6618748B1 (en) * | 2000-05-12 | 2003-09-0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and apparatus for restricting the receipt of delegate reply messages |
KR100792238B1 (ko) * | 2005-10-17 | 2008-01-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메시지 표시 방법 |
US7921176B2 (en) * | 2007-01-03 | 2011-04-05 | Madnani Rajkumar R |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a composite email |
US20090214034A1 (en) * | 2008-02-26 | 2009-08-27 | Rohit Mehrotra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electronic messaging with recipient-specific content |
US8250155B2 (en) * | 2008-05-14 | 2012-08-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generated email follow-up |
US20100005402A1 (en) * | 2008-07-01 | 2010-01-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Whispering in Group Chats |
CN101710881A (zh) * | 2009-11-25 | 2010-05-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在聊天室中实现悄悄话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130997B (zh) * | 2011-03-10 | 2014-02-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US20130298006A1 (en) * | 2011-07-20 | 2013-11-07 | Ourgroup,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oftware tools within an online platform for organizing group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member clients of group |
KR102049855B1 (ko) * | 2013-01-31 | 2019-11-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US9544257B2 (en) * | 2014-04-04 | 2017-01-10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ducting private messaging |
CN105704002B (zh) * | 2014-11-26 | 2018-11-06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信方法和装置 |
CN104506410B (zh) * | 2014-12-03 | 2017-10-20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即时通讯的方法和装置 |
-
2016
- 2016-09-05 CN CN201610804884.5A patent/CN107800609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5-09 TW TW106115361A patent/TW201813418A/zh unknown
- 2017-08-30 US US15/691,506 patent/US2018006990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9-01 WO PCT/US2017/049953 patent/WO201804534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01 SG SG11201900548WA patent/SG11201900548WA/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069906A1 (en) | 2018-03-08 |
CN107800609A (zh) | 2018-03-13 |
WO2018045341A1 (en) | 2018-03-08 |
CN107800609B (zh) | 2021-06-01 |
SG11201900548WA (en) | 2019-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813418A (zh) | 通訊方法及裝置 | |
WO2017008629A1 (zh) | 工作状态的提示方法及装置 | |
TWI721166B (zh) | 通訊方法及裝置及其電子設備與儲存媒體 | |
WO2018223869A1 (zh) | 任务提醒方法及装置、提醒消息的生成和展示方法及装置 | |
US20200344214A1 (en) | Establishing conceal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arties | |
ES2656986T3 (es) | Sistemas y procedimientos para compartir datos entre múltiples dispositivos de usuario final | |
TWI749095B (zh) | 會話篩選方法及裝置 | |
WO2020135142A1 (zh) | 项目群组的创建方法、项目管理方法及装置 | |
US20080109741A1 (en) | User-generated content with instant-messaging functionality | |
US11146601B1 (en) | Unintended screen share prevention | |
TWI710262B (zh) | 快速添加提醒對象的方法及裝置 | |
TW201915701A (zh) | 訊息展示方法及裝置 | |
CA3141767A1 (en) | Notification tagging for a workspace or application | |
TW201916678A (zh) | 會議資訊的顯示方法及裝置 | |
KR101767958B1 (ko) | 업무용 메신저 서버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업무용 메신저 시스템 | |
TW201812658A (zh) | 事件展示方法及裝置 | |
US9882849B2 (en) | Action assignment and tracking functionality for email | |
WO2019062587A1 (zh) | 任务生成方法及装置 | |
JP7379688B2 (ja) | コンテンツ共有方法及び装置 | |
WO2018223860A1 (zh) | 活动提醒方法、活动提醒消息生成方法及装置 | |
US20230379276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Messages from a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 |
KR102054728B1 (ko) | 이메일 연계 채팅방 관리 장치 및 방법 | |
EP3491534A1 (en) | Contact information exchanging and cont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ing and marketing | |
US20100241638A1 (en) | Sorting contacts | |
WO2021218641A1 (zh) | 信息交互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