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6886A -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 Google Patents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6886A
TW201736886A TW105110486A TW105110486A TW201736886A TW 201736886 A TW201736886 A TW 201736886A TW 105110486 A TW105110486 A TW 105110486A TW 105110486 A TW105110486 A TW 105110486A TW 201736886 A TW201736886 A TW 2017368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ea
design
adjustment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0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8551B (zh
Inventor
陳志恆
李文妤
Original Assignee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04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855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8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855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6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886A/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前光板係受光學膜材覆蓋,且具有入光側、出光面及底面。前光板定義有以入光側為起點依序相鄰設置之一第一設計區及一第二設計區,第一設計區並包括由入光側朝第二設計區依序設置之一過渡區及一調整區。前光板之總長度為Y,第一設計區及第二設計區之長度皆為□D,調整區之長度介於□D~□D,且滿足□Y□D□□Y之關係式。前光板並於出光面或底面佈設有網點以提供取光能力,且調整區之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及第二設計區,其中,當網點於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調整區之網點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前光板出光時受光學膜材之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提升整體出光均勻度。

Description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導光板材領域,尤其是一種應用於前光模組中,配合光學膜材使用並具有極佳出光均勻效果之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前光模組一般係應用於觸控顯示器,透過模組中之導光板形成一向下射出之均勻光源予顯示面板,而前光模組應用之大宗係屬電子書閱讀顯示器,或是搭載電子紙應用。
前光模組包括一燈源及一導光板,燈源設置於導光板側面提供入射光,導光板並導引入射光線而形成向下出光之態樣,使前光模組覆蓋於顯示屏幕上方後可向下照亮,並透過邊框將前光模組及其餘電子元件組合形成顯示器。為了調整前光模組之出光狀態,常見方式為將導光板與光學薄膜結合使用。例如,於對應導光板出光面之側可堆疊折射率異於導光板之光學薄膜,使導光板中射向薄膜處之光線可轉成向下行進光線,以增強出光效率,而為確保可將導光板光線向下導引出光,亦可依序堆疊多層光學薄膜。此外,可使光學薄膜具有間隔設置之柱狀結構,以利用柱狀結構間隙進一步提升導光板遠光側區域的出光強度。或可於導光板之出光面設置如抗炫光層或硬塗層等功能材料,功能材料層與導光板間則透過黏著層相互固定接合,以提升顯示器對比效果。前述技術特徵可參照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第I507747號及第I518564號所揭示內容。
惟當導光板表面堆疊薄膜層後,無論自導光板向外堆疊之薄膜層折射率係漸增或漸減,光線皆受薄膜層影響改變了光線行進路徑,故在實際出光時,會使導光板出光面對應顯示裝置的可視區域中產生亮暗條紋,進而影響顯示效能,並形成出光不均之現象。為了消彌可視區亮暗不均之情況,本發明人係構思一種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以解決習用前光模組於使用上之缺陷。
本發明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以消除因光學膜材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防止呈現亮暗條紋顯示狀態,進而提升前光板的出光均勻度。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於一實施方式所揭示之一種前光板,供以覆蓋一顯示屏,並受至少一光學膜材覆蓋,該前光板具有一入光側、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出光面及該底面分別鄰接於該入光側且相對設置,該入光側供以接收一燈條之入射光線,其特徵在於:該前光板具有一第一設計區、一第二設計區及一網點,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以該入光側為起點依序相鄰設置,且該第一設計區包括一過渡區及一調整區,該過渡區及該調整區由該入光側朝該第二設計區依序設置;該前光板之總長度為Y,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長度皆為D,該調整區之長度介於 D~D,且滿足YD Y之關係式;該網點佈設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以提供取光能力,且該調整區之取光能力低於該過渡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其中,當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該調整區之該網點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該前光板於出光時受該光學膜材 之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前光板鄰近入光側區域透過特殊網點分佈設計,而可藉調整區下修之取光能力,使前光板搭配光學膜材堆疊影響而產生的亮暗不均現象被改善,以提高光學品位。
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該網點於該過渡區之佈設密度大於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使該過渡區之取光能力大於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前光板係可因應各類需求而將過渡區的網點佈設密度調高,對於前光板具過渡區長度較長的態樣,或是搭配相異發光源使用時,針對入射光線的強度以及過渡區外針對光線調配的效能,以確保前光板之出光狀態。
於另一實施方式中,該燈條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及複數第二發光源,且該等第一發光源及該等第二發光源為交錯設置,該過渡區對應相鄰之該第一發光源及該第二發光源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係低於該過渡區對應各該第一發光源及各該第二發光源之區域。前光板於網點設計上考量相異發光源相對前光板而言係具有不同的光學特性,以及發光源點亮時序對於前光板的影響,是以調整過渡區內的取光能力高低分布,係可補強前光板相對發光源間區域的亮度,使整體入光一致化。
於再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較佳佈設密度為8~50%X,此係為產品實際設計下之數據提示,在該範圍中皆可達較佳之亮線吸收功效。
同樣地,在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該調整區之較佳長度為D~D,同於前述網點較佳佈設密度,經過本發明人多次實驗下,該範圍係屬亮線於前光板之產生區域,是以將調整區設定於該範圍以有效地改 善亮暗不均問題。
本發明亦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一種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總長度為Y之一前光板,該前光板具有一入光側,並自該入光側依序定義有相鄰設置之一第一設計區及一第二設計區,且該第一設計區包括一過渡區及一調整區,該過渡區及該調整區由該入光側朝該第二設計區依序設置,且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長度皆為D,該調整區之長度介於D~D,並滿足YD Y之關係式;及設置一網點於該前光板之一出光面或一底面,使該調整區之取光能力低於該過渡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當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該前光板於出光時受該等光學膜材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依據該設計方法,係先於前光板定義出各區域的長度以及相對位置,並設定出主要供以吸收光學薄膜亮線的調整區,再利用特殊網點密度佈局,以第二設計區密度為依據設置調整區的網點密度,下修調整區取光能力,使產生的亮線被消除,提升前光板之光學品位。
基於前一實施方式,係可因應出光需求如當前光板過渡區長度較長,或搭配具有多種發光源之燈條使用時,使該網點於該過渡區之佈設密度大於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使該過渡區之取光能力大於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以一致化入射光線的性質。
進一步地,在一實施方式中,當於該入光側透過一燈條獲得入射光線,且該燈條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及複數第二發光源,該等第一發光源及該等第二發光源為交錯設置時,該過渡區對應相鄰之該第一發光源 及該第二發光源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係低於該過渡區對應各該第一發光源及各該第二發光源之區域,藉此以補強前光板相對發光源間區域的亮度。
又於再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較佳佈設密度為8~50%X,此係為產品實際設計下之數據提示,當網點密度在此範圍中,係可獲得較佳之亮線吸收功效。
且同樣地,在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該調整區之較佳長度為D~D,同於前述網點較佳佈設密度,該範圍係屬亮線於前光板之產生區域,是以將調整區設定在該範圍以有效地改善亮暗不均問題。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示的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係透過鄰近入光側區域的特殊取光能力佈局,有效消彌結合光學膜材使用時所產生之亮線,進而提升整體的出光效果與光學品位。取光能力之調整係依據各區域中的網點密度設計,利用調整區下修之取光能力,吸收亮線帶來的過多能量,平均化前光板整體的出光亮度,以避免亮線導致的亮暗條紋視覺呈現。同時,依據前光板使用環境條件與出光需求,可進一步調整過渡區與第二設計區的網點密度大小關係,將過渡區取光能力提高以及調整網點設置位置以符合各類需求。
1‧‧‧前光板
10‧‧‧入光側
11‧‧‧出光面
12‧‧‧底面
13‧‧‧第一設計區
131‧‧‧過渡區
132‧‧‧調整區
14‧‧‧第二設計區
15‧‧‧網點
2‧‧‧顯示屏
3‧‧‧光學膜材
4‧‧‧燈條
40‧‧‧第一發光源
41‧‧‧第二發光源
Y‧‧‧前光板總長度
D‧‧‧第一設計區之長度
D‧‧‧第二設計區之長度
S01~S02‧‧‧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應用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各前光板之設計曲線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之步驟流程圖。
為消除前光模組啟用時在顯示器可視區域形成之亮線,本發明人遂針對前光板之取光能力分佈進行設計,以調整出光之均勻度與亮度,並有效消彌使用時呈現的亮線。請參閱第1、2及3圖,其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局部放大示意圖及應用示意圖。本發明揭示一種前光板1,其供以覆蓋於一顯示屏2,並受至少一光學膜材3覆蓋,其中,光學膜材3係用以調整前光板1之出光效果或應用前光板1之顯示屏2顯示效能,且光學膜材3之折射率係與前光板1相異。前光板1具有一入光側10、一出光面11及一底面12,出光面11與底面12分別鄰接入光側10且相對設置,入光側10則供以接收一燈條4之入射光線。
本發明之前光板1特徵在於其具有一第一設計區13、一第二設計區14及一網點15,第一設計區13及第二設計區14以入光側10為起點依序相鄰設置,而第一設計區13中更進一步包括一過渡區131及一調整區132,過渡區131與調整區132由入光側10朝第二設計區14依序設置,而前光板1之總長度為Y,第一設計區13與第二設計區14之長度皆為D, 調整區132之長度介於D~D,且滿足YD Y之關係式。於此係先界定出各區域於前光板1之排列順序與位置,以利於設置與調整網點15佈設密度。其中,前光板1搭組顯示屏2使用時,業界一般稱過渡區131外的區域為供使用者觀看之可視區,亦即自過渡區131邊界朝相對入光側10 方向延伸之區域,過渡區131則泛指組裝後的邊框設置位置而受邊框所遮蔽,且較佳者其長度小於D。
網點15係佈設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以提供取光能力,且調整區132之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131及第二設計區14之取光能力,而當網點15於第二設計區14之佈設密度為X時,設置調整區132之網點15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前光板1出光時受光學膜材3堆積影響而形成之亮線,於本實施方式中,係以網點15佈設於出光面11為例。在設定各區位置與長度後,藉由網點15佈設密度的差異進而調配各區內的取光能力,以消彌受光學膜材3折射率變化而產生之亮線,亦即平均化前光板1之出光強度與均勻度。其中,前光板1非屬第一設計區13及第二設計區14的出光面11或底面12,係可進一步設置由距離入光側10近至遠而呈疏至密的網點15,而使前光板1其他區域得到合理的出光均勻配置,可參照第1圖所示。其中,實際上網點15於前光板1整體之佈設密度係可繪製為一連續曲線,但為凸顯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以及利於顯示各區的網點15佈設差異,是以在圖式中以較為明顯的密度分佈差異為例示意,合先敘明。
本發明之前光板1係先定義以入光側10為起點且涵蓋長度為Y~Y之區域為主要進行網點15設計的區域。前光板1覆設光學膜材3後,光線出光路徑受折射率改變影響而導致原先應形成於過渡區131中的亮線偏移至可視區範圍中,進而降低顯示效能。是以,本發明在前光板1自入光側10為起點的Y~Y長度區域中,定義出第一設計區13,並為了符合實際應用以及消除亮線,進一步在第一設計區13中區分出過渡區131與調整區132,且使調整區132位於過渡區131邊界與第一設計區13邊界 所夾區域內,並透過網點15之多重佈設規劃有效地解決偏移亮線造成的顯示問題。而第二設計區14中的網點15則為使該區可形成均勻出光,並且調整區132及前光板1非屬第一設計區13及第二設計區14之區域係以第二設計區14的網點15佈設密度作為依據進行設計,讓調整區132之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131及第二設計區14之取光能力,以利用下修的取光能力吸收肇因於光學膜材3的亮線位移現象,以及使前光板1其他區域均勻出光。特別一提的是,調整區132中的網點15佈設密度不可為零,避免產生反效果而讓亮線更為明顯。而若調整區132之網點15佈設密度低於5%X或高於70%X,則調整區132會因為網點15過少或與第二設計區14網點15密度過於接近,而無法確切改善亮線帶來的光學干擾,使亮暗條紋的不佳顯示效果仍相當明顯。
第3圖顯示前光板1蓋設於顯示屏2之狀態示意,其中顯示屏2可為常見之電泳顯示面板,於本實施方式中,係以光學膜材3為複數設置且覆蓋於前光板1之出光面11為例。此外,前光板1之底面12處亦可搭載透光板或是觸控面板等組件。當燈條4點亮且光線自入光側10進入前光板1後,受光學膜材3影響,原先應成形於過渡區131的亮線會偏移至第一設計區13中非屬過渡區131的範圍,而影響出光均勻度與顯示效能,而透過調整區132之低取光能力即可有效地消除亮線,使前光板1呈現均勻出光。
請參閱第4及5圖,其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及各前光板之設計曲線示意圖。由於過渡區131即為實際配合顯示屏2使用時供以設置邊框的區域,當對應邊框條件而使過渡區131長度較長, 或在前光板1配合使用之燈條4具兩種或以上相異發光源之情況下,係可使網點15於過渡區131之佈設密度大於網點15於第二設計區14之佈設密度,使過渡區131的取光能力大於第二設計區14的取光能力,以藉拱高過渡區131密度而提升鄰近入光側10區域的取光強度,改善並補強亮度不足與不均等問題。
依據前述各區域長度關係與設置順序,以及調整區132網點15佈設密度與第二設計區14網點15佈設密度之限制條件,第5圖提供了前光板1在第一設計區13及第二設計區14涵蓋範圍中,依循不同的區域設定長度與網點15佈設密度設計所繪製之設計曲線,在第5圖中係以不同線形表示A~F六組數據呈現之設計曲線,且X軸表示與入光側10之距離,Y軸表示網點15佈設密度,第5圖中的各前光板1進行實驗後,皆可有效地藉由調整區132吸收光學膜材的位移光線。以總長度Y為120mm之前光板1為例,取D=Y=20mm,使第一設計區13及第二設計區14長度為10mm,而過渡區131長度約為2mm,調整區132之較佳長度則擷取D~D,亦即約3mm~4mm,且調整區132之較佳網點15佈設密度設定為8~50%X,以該圖數據為例,當網點15於第二設計區14之密度X為0.06時,調整區132的密度約介於0.005~0.03,即前述之8~50%X。此外,在圖中亦可見過渡區131之網點15佈設密度大於第二設計區14之網點15佈設密度,而使該區的取光能力上升,以補強亮度。在前述之調整區132長度與調整區132密度範圍中,前光板1消除亮線之效果更為優良,亦即可獲得更佳之出光呈現。
請參閱第6圖,其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 隨使用者需求提升,前光板1所應用的顯示器邊框漸趨狹窄,以讓可視區相對擴大,而達大面積顯示目的。並且,實際應用上,燈條4或具有相異驅動條件,例如燈條4的各發光源於不同的時序下點亮,或是燈條4具有多種不同的發光源等,而過渡區131的網點15設計係可決定前光板1其他區域的可用光線與出光狀態。在邊框寬度減縮意謂前光板1過渡區131之長度隨之減少,以及變化的燈條4光線提供等情況下,對於過渡區131的網點15佈設除了提高密度外,亦可作其餘設計,以減縮過渡區131中亮暗不均分佈情況,亦即熱點現象。本實施方式係揭示當燈條4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40及複數第二發光源41,且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為交錯設置,且過渡區131對應相鄰之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131對應各第一發光源40及各第二發光源41之區域。於此係以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為具相異色溫之LED為例說明,且應用上第一發光源40與第二發光源41可於相異時序點亮,是以藉由前述取光能力限制,可補強前光板1對應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之間區域的光線強度,使原先於過渡區131內的出光更趨均勻,相對減小邊框之遮蔽面積,達到擴大可視區域的目的。由於網點15佈設密度越高,取光能力即隨之升高,是以調配取光能力之方式可以網點15佈設密度為基礎,如本實施方式所示,使位於過渡區131內的網點15對應佈設於相鄰之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之間的區域,使該處取光能力高於過渡區131正對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區域,惟本實施方式的網點15佈設態樣僅為一較佳示意。
請復參閱第1~3圖及第7圖,其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 之步驟流程圖。於本實施方式中,本發明係揭露一種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以有效解決應用時,光學膜材3堆積而偏移至前光板1可視區的亮線,該前光板設計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首先,提供總長度為Y之一前光板1,前光板1具有一入光側10,並自入光側10依序定義有相鄰設置之一第一設計區13及一第二設計區14,且第一設計區13包括一過渡區131及一調整區132,過渡區131及調整區132並自入光側10朝第二設計區14依序設置,第一設計區13與第二設計區14之長度皆為D,調整區132長度介於D~D,並滿足 YD Y之關係式(步驟S01)。在設計時,係先於長度為Y之前光板1定義各區域,而利於後續針對各區域的取光能力進行設計。其中,因應不同區域的出光需求以及實際應用時發揮的效能,故在設計前光板1取光能力分佈時,係先定義出第一設計區13,並在第一設計區13中進一步劃分過渡區131及調整區132,過渡區131泛指前光板1結合顯示屏2應用時之邊框遮蔽區域,其長度即等同於邊框長度,前光板1受光學膜材3堆疊影響造成的亮線會位移至鄰近過渡區131位置,亦即於前光板1所定義之調整區132。而第二設計區14係可接續前光板1剩餘區域並使整體形成均勻出光。
接著,設置一網點15於前光板1之一出光面11或一底面12,使調整區132之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131及第二設計區14之取光能力,當網點15於第二設計區14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網點15於調整區132之佈設密度為5~70%X(步驟S02),以消除前光板1於出光時受該等光學膜材3影響而形成之亮線。在前光板1定義完畢各區域的排列順序與長度後, 即可佈設網點15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處,並且下修調整區132的取光能力,以使亮線可被該區吸收。下修之方式係依據網點15在第二設計區14的佈設密度X,調配調整區132中的網點15佈設密度,使之落於5~70%X。藉由在前光板1上設計特殊分佈之網點15密度,進而調整各區域的取光能力,消除前光板1上堆積光學膜材3後造成折射率變化,導致亮線位移至可視區的情況。而在設計網點15密度同時,係先在前光板1規劃出各長度與排列次序之佈設區域,再於該些區域中佈設相異網點15分佈,以讓前光板1整體具有均勻的出光效果,進而提升顯示效能。
透過該前光板設計方法成形之前光板1可進一步設計如第4圖所示,基於各類出光需求或應用環境條件,可使網點15於過渡區131之佈設密度大於網點15於第二設計區14之佈設密度,以讓過渡區131之取光能力大於第二設計區14之取光能力,使具有較長過渡區131或搭配兩種以上發光源之前光板1,藉拱高過渡區131密度而提升鄰近入光側10區域的取光強度。
而網點15於該調整區132之較佳佈設密度為8~50%X,調整區132之較佳長度為D~D,此一範圍條件可參照第5圖提示之設計曲線分佈數據,將各條件之前光板1進行光學測試,皆顯示前光板1確可透過調整區132下修的取光能力,有效地吸收肇因於光學膜材堆積而偏移至可視區域的亮線。並且於此範圍中,前光板1實可更為確切地消除亮線現象,獲得更優良之出光效果。
此外,復如第6圖所示,當前光板1配合使用之一燈條4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40及複數第二發光源41,且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 光源41為交錯設置時,且過渡區131對應相鄰之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131對應各第一發光源40及各第二發光源41之區域,例如可使位於過渡區131內之網點15係可對應佈設於相鄰之第一發光源40及第二發光源41之間。藉此降低鄰近過渡區131之區域所產生的熱點現象涵蓋面積。簡言之,透過該種網點15佈設方式可補足過渡區131中暗區的光線強度,均勻化入光側10光線,以使前光板1達到均勻的出光效果,並進一步降低邊框寬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揭露之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係可有效解決結合至少一光學膜材之前光板所產生的亮線偏移現象,進而提升前光板搭載顯示屏時的顯示效能,提供更高的光學品質。以入光側為起點,透過設計前光板前段的特殊網點分佈,而可利用其中取光能力下修的區域將偏移至可供使用者觀看區域的亮線吸收。在前光板上依序定義第一設計區與第二設計區,並在第一設計區中進一步劃分過渡區及調整區,且使調整區的取光能力低於過渡區與第二設計區。而降低調整區取光能力之方式即為限定其網點佈設密度為第二設計區網點佈設密度X之5~70%。進一步地,因應不同的出光需求與環境條件,可使網點於過渡區之佈設密度大於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以均勻化過渡區內的光線亮度,並使入射至前光板的光線性質一致。另外,亦可針對過渡區中的取光能力高低分佈進行調整,以補強前光板相對發光源間區域的光線強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1‧‧‧前光板
10‧‧‧入光側
11‧‧‧出光面
13‧‧‧第一設計區
131‧‧‧過渡區
132‧‧‧調整區
14‧‧‧第二設計區
15‧‧‧網點
Y‧‧‧前光板總長度
D‧‧‧第一設計區之長度
D‧‧‧第二設計區之長度

Claims (10)

  1. 一種前光板,供以覆蓋一顯示屏,並受至少一光學膜材覆蓋,該前光板具有一入光側、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出光面及該底面分別鄰接於該入光側且相對設置,該入光側供以接收一燈條之入射光線,其特徵在於:該前光板具有一第一設計區、一第二設計區及一網點,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以該入光側為起點依序相鄰設置,且該第一設計區包括一過渡區及一調整區,該過渡區及該調整區由該入光側朝該第二設計區依序設置;該前光板之總長度為Y,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長度皆為D,該調整區之長度介於D~D,且滿足YD Y之關係式;該網點佈設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以提供取光能力,且該調整區之取光能力低於該過渡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其中,當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該調整區之該網點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該前光板於出光時受該光學膜材之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光板,其中,該網點於該過渡區之佈設密度大於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使該過渡區之取光能力大於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前光板,其中,該燈條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及複數第二發光源,且該等第一發光源及該等第二發光源為交錯設置,該過渡區對應相鄰之該第一發光源及該第二發光源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係低於該過渡區對應各該第一發光源及各該第二發光源之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光板,其中,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較佳 佈設密度為8~50%X。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光板,其中,該調整區之較佳長度為D~D。
  6. 一種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總長度為Y之一前光板,該前光板具有一入光側,並自該入光側依序定義有相鄰設置之一第一設計區及一第二設計區,且該第一設計區包括一過渡區及一調整區,該過渡區及該調整區由該入光側朝該第二設計區依序設置,且該第一設計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長度皆為D,該 調整區之長度介於D~D,並滿足YD Y之關係式;及設置一網點於該前光板之一出光面或一底面,使該調整區之取光能力低於該過渡區及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當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為X,設置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佈設密度為5~70%X,以消除該前光板於出光時受該等光學膜材堆疊影響而形成之亮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其中,該網點於該過渡區之佈設密度大於該網點於該第二設計區之佈設密度,使該過渡區之取光能力大於該第二設計區之取光能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之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其中,於該入光側透過一燈條獲得入射光線,且該燈條具有複數第一發光源及複數第二發光源,該等第一發光源及該等第二發光源為交錯設置,該過渡區對應相鄰之該第一發光源及該第二發光源間區域的取光能力,係低於該過渡區對應各該第一發光源及各該第二發光源之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其 中,該網點於該調整區之較佳佈設密度為8~50%X。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結合複數光學膜材之前光板設計方法,其中,該調整區之較佳長度為D~D。
TW105110486A 2016-04-01 2016-04-01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TWI588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0486A TWI588551B (zh) 2016-04-01 2016-04-01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0486A TWI588551B (zh) 2016-04-01 2016-04-01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8551B TWI588551B (zh) 2017-06-21
TW201736886A true TW201736886A (zh) 2017-10-16

Family

ID=5968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0486A TWI588551B (zh) 2016-04-01 2016-04-01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85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5195B (zh) * 2019-08-05 2020-06-0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混合網點之前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0666B (zh) * 2008-12-05 2012-05-30 清华大学 导光板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CN102520473B (zh) * 2011-11-08 2015-06-03 广州市正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制作方法和装置
JPWO2013161811A1 (ja) * 2012-04-27 2015-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路変更素子、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3384890U (zh) * 2013-07-03 2014-01-08 广东亿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导光板及单向导光板结构
CN203384889U (zh) * 2013-07-03 2014-01-08 广东亿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效、亮度均匀的导光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5195B (zh) * 2019-08-05 2020-06-0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混合網點之前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8551B (zh)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2473B2 (ja)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321767B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CN104508351B (zh) 照明装置和使用该照明装置的影像显示装置
US101907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0013472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100572B2 (en) Light guide device
US2015026089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source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588551B (zh) 前光板及其設計方法
JP2013097876A (ja) 光拡散部材、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KR101070686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용 복합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9674027U (zh) 反射片及背光模组
KR20090030455A (ko) Lcd 백라이트 유닛의 휘도 향상 시트
TWI470322B (zh) 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設備
EP2461091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image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15191686A (ja) 導光体、エッジライト型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1033829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7006410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5210844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WO2013114452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WO2012147741A1 (ja) 光学シート
TW201814338A (zh) 導光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6136201B2 (ja) 導光体、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JP5200077B2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CN20548517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20287346A1 (en) Display, Television Set, and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