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6157A - 飛輪機構 - Google Patents

飛輪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6157A
TW201736157A TW106109434A TW106109434A TW201736157A TW 201736157 A TW201736157 A TW 201736157A TW 106109434 A TW106109434 A TW 106109434A TW 106109434 A TW106109434 A TW 106109434A TW 201736157 A TW201736157 A TW 2017361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ring gear
flywheel according
carri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3160B (zh
Inventor
Vergara Pablo Carrasco
Gonzalez Juan Carlos Cambronero
Cordero Carlos Miguel Carton
Rey Fernandez Enrique Del
Original Assignee
Rotor Componentes Tecnologicos S 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tor Componentes Tecnologicos S L filed Critical Rotor Componentes Tecnologicos S L
Publication of TW201736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3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31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F16D41/32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non-hinged det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1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movemen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1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non-hinged detent
    • F16D41/185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non-hinged detent the engaging movemen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2041/0603Sprag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7/00Auxiliary mechanisms
    • F16D2127/001Auxiliary mechanisms for automatic or self-acting brake operation
    • F16D2127/004Auxiliary mechanisms for automatic or self-acting brake operation direction-respons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Abstract

飛輪機構係以卡爪嚙合一浮動齒環,其包含二承載件,同軸且相隔固定距離,兩者沿一相對旋轉方向共同轉動,而於相反方向可分開旋轉。二承載件設有一齒環,用以嚙合容納於第一承載件對應縱長凹穴中之縱長卡爪,以固定卡爪縱長軸位置,同時允許其於各凹穴之局部連鎖方向進行軸向滑動,其中所述局部連鎖方向具有完全相同之軸向、徑向及切向分力數值。此機構允許元件之部分解除嚙合及隨後恢復嚙合,由於齒環具有軸向滑動或浮動性,因此能夠減少空轉時之摩擦及噪音,且因構造簡單,無需使用工具即可拆卸。

Description

飛輪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旋轉驅動機構,其中兩枚同軸元件共同向一方向旋轉,但分別朝相反方向旋轉,可應用於自行車輪轂及其他領域。尤其,本發明係關於包含卡爪之飛輪機構,其卡爪與一滑動之齒環嚙合,允許部分機構脫開離合,減少空轉時之摩擦及噪音。此外,其結構簡單,無需工具即可拆卸維護。
如自行車活動輪轂等具有卡爪之飛輪機構係廣泛用於機械領域。
此類應用中包含多種習知機構:US656549A之機構以卡爪圓周嚙合一齒環;US6588564B1之機構包括兩枚同軸齒環,皆軸向面對斜齒;以及US2843238A中具有滾珠或滾軸之「單向軸承」,其軸承滾道通常包含楔形突起,藉此縮小寬度,俾於朝一方向旋轉時能夠將滾珠或滾軸鎖固於所述楔子中,因此軸承得以一體作動,直到反向旋轉為止。
後者使用軸承之飛輪因非基於卡齒,故而最為安靜,且通常沖程死區最小,所述沖程死區於此情況下對應於當從空轉移動至扭力傳輸之時受牽引件鎖移動之角度。然而,此等機構必須具備結實之結構,方能支撐為達成特定之切線力量而由楔子效應造成之巨大徑向力量。此一結 實結構對於如自行車等在重量及/或體積方面具有極大技術限制之領域往往成為無法克服之難題。
具有同軸齒環之飛輪則不受此限,因而廣泛用於自行車,其嚙合力主要為切線方向,是以有助於實現精巧輕量之設計。此種用於軸向傳輸之同軸齒環通常於一面(滑動面)設有斜坡狀之卡齒,卡齒之角度係小至足以允許兩枚齒環間之滑脫。至少一所述齒環必須可滑動且受彈簧、磁鐵或其他手段朝向另一齒環推壓。齒環之滑動手段可進行自由軸向運動。齒面形狀為機構運作之關鍵,各卡齒推動面之斜度必須促進嚙合,構成一反向斜面(推動面),此斜面可迫使兩枚齒盤相吸,於傳輸扭力時完全接觸且保持鎖固。是以,卡齒係以整體齒面而非僅以其端部進行扭力傳輸,容易導致卡齒尖端破裂。
此種同軸齒環於製造上難以達成所需品質,使其失之於價格高昂。此外,此類系統之沖程死區最大,因為每片皆分為與碟齒數量相同之部分。於實務上,許多卡齒在達成例如自行車之高扭力轉移上對於適當之嚙合及所需之可靠性並無助益;齒環通常具有18枚卡齒,亦即前後嚙合位置之間跨越20°。
最後,標準棘爪飛輪係以卡爪為嚙合或鎖固元件,並設有齒環,齒環之齒部沿其由一滑動面與一推動面所形成之周邊排列。滑動面為斜坡狀表面,其角度較小而可允許卡爪滑動;推動面違反向斜坡狀表面,其可於扭力傳輸開始之時,迫使卡爪完全鎖固於卡齒中,確保扭力傳輸係以整個齒面進行,避免力量集中於端部而導致齒尖破損。此種機構同樣具有上述類型之優缺點,但因其製造成本低廉,故可見於各種應用。於此處 所述之用途中,其所產生之切線負載會附帶造成內部徑向嚙台力,容易導致系統組件之破損。
於此標準飛輪中,當卡爪係間隔排列而形成兩個或更多之嚙合群組時,接續嚙合位置間之角度跳躍會減少,且死角亦隨之減少:例如,使用兩對卡爪(4枚)交替作用24環齒時,接續卡齒間之分離可從15º減半為7.5°。
此一技術解決方案之主要缺失了則在於扭力傳輸所造成之徑向力量使得機構之直徑與重量無法縮減,再者則是用於將卡爪向齒環方向推壓之彈簧暴露在外。只要彈簧因使用而斷裂,碎片便會四散於機構內部,導致整個系統損壞。
為求簡潔,以下將參照於自行車之使用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唯此等敘述不應構成對於本案申請之限制。
本發明之主體為一具有卡爪之飛輪機構,所述卡爪嚙合於一齒環,此飛輪機構包含兩枚間隔固定距離相鄰之同軸主元件。兩枚主元件同步以其間之相對旋轉方向轉動,此即驅動方向,並允許相反旋轉方向之空轉。兩枚主元件分別稱為第一承載件(1)及第二承載件(2)。另有一齒環(4)設置於兩枚主元件之間,與呈針狀且可沿其縱軸滑動之縱長卡爪(3)嚙合。於空轉時,齒環(4)軸向移動而與二承載件皆部分脫開,藉此減少摩擦及噪音。
兩枚承載件(1、2)可交互擔任機構中之驅動件或從動件。為求解說之明確,以下將扭力輸入者稱為第一承載件(1),亦即驅動件;將扭 力輸出者稱為第二承載件(2),亦即從動件。在此亦論及兩枚元件間之相對旋轉,例如第二承載件(2)相對於第一承載件(1)轉動。
就系統中之各點而言,此飛輪運轉之主要方向定義如下:軸線方向(Da)對應於旋轉軸(111);半徑方向(Dr)為定義各點位置之半徑;而切線方向(Dt)則是正交於前兩者,形成順時針三面結構。茲將上述方向之正向定義如下:
-正向軸線方向(Da)為空轉時第二承載件(2)相對第一承載件(1)之旋轉方向。
-正向半徑方向(Dr)為自旋轉軸外行之方向。
-正向切線方向(Di)對應於與前兩者形成順時針三面體者。此亦為卡爪(3)作用於齒環(4)之負載方向。
所述第一承載件(1)於其相鄰於第二承載件(2)之區域容納有複數沿圓周排列且呈針狀之縱長卡爪(3),其主要功能為以其側面(30)推動齒環(4)之卡齒或對之施以牽引力。各縱長卡爪(3)係受偏壓手段(5)迫使而向外抵齒環(4),所述偏壓手段(5)可為扭轉彈簧或其他彈性件、磁鐵、氣壓,或其他手段。
所述第二承載件(2)於其與第一承載件(1)相鄰之區域容納有所述齒環(4),因此二元件共同轉動,但允許齒環(4)沿軸雙向滑動進入外罩,此即齒環(4)之浮動性。
第一承載件(1)於其與第二承載件(2)相鄰之區域包含複數縱長凹穴(10),此等縱長凹穴(10)係沿其圓周設置,用以容納縱長卡爪(3)。各縱長凹穴(10)之一區域具有對應於縱長卡爪(3)之外側部分之截面,藉以容納 卡爪(3)並確保所述卡爪(3)之縱軸位置,允許其於一連鎖方向(De)沿軸滑動。此連鎖方向(De)於上述Da-Dr-Dt三面體中對系統之各點具有固定分力(Dea,Der,Det)。因此於各縱長凹穴(10)定義一具有相同迴轉雙曲面軸向、徑向及切向分力數值之局部連鎖方向(De)。
就各卡爪之構型而言,在局部上連鎖方向(De)於上述方向具有三股分力:徑向、軸向及切向。對應於各縱長卡爪(3)之所有不同連鎖方向(De)符合迴轉雙曲面之直母線。
由於扭力傳輸係由縱長卡爪(3)與齒環(4)間之切向推力所達成,且因為針狀卡爪以其側面(30)推壓,因此正交於連鎖方向(De),所述連鎖方向(De)具有一可促進此牽引力之主要徑向分力。此外,所述連鎖方向(De)之切向分力夠小以允許空轉時滑動;且軸向分力亦夠小,以便利用齒環(4)浮動性,在扭力傳輸開始時達成齒環(4)之完全嚙合且於空轉開始時解除嚙合。
所述卡爪(3)於相鄰齒環(4)之一端設有嚙合件(33),具有正交於卡爪縱軸之滑動面(31)。所述嚙合件(33)從其在第一承載件(1)凹穴(10)中之外罩面朝向外,以接觸齒環(4)。所述卡爪(3)之另端稱為導引件(34)。
於本發明之一種較佳實施例中,縱長卡爪(3)為針狀,具有一與第一承載件(1)用以容納所述卡爪之凹穴(10)相仿之環形截面。於一替代實施例中,縱長卡爪(3)為角柱狀,具有一多邊形截面,且凹穴(10)截面至少具有二平行面。
第二承載件(2)及其所容納之齒環(4)具有各自之扭力負載傳輸件(200、400),允許承載件共同轉動,但允許齒環(4)相對於第二承載件(2) 軸向滑動。所述軸向位移係受限於一軸向限制件(21),該軸向限制件(21)界定齒環(4)相對於第二承載件(2)之浮動性。
於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扭力負載傳輸件(200、400)係設置為負載傳輸輪廓,於外周設有凹槽及突出,且在接觸區域提供軸向導引,以確保兩方元件共同移動。
齒環(4)在與卡爪(3)接觸之區域設有複數凹槽(40),於外周形成有等距間隔之卡齒(49)。各凹槽(40)包含二主要表面:滑動表面(41)及推動表面(42);及二相對於所述推動表面之側邊表面:外側表面(421)及內側表面(422),後者定位於從外側表面(421)之增加軸線方向。此外,卡齒(49)於實施上可為一峰段,因此當連續凹槽(40)部分重疊時,一凹槽之滑動表面(41)結束於下一凹槽之推動表面(42)。於凹槽(40)為非部分重疊時,卡齒(49)可為扁平高原狀。在此情況下,連接連續凹槽(40)之表面具有延伸滑動表面以保持所述運作之作用。
於各凹槽(40)中,形成推動表面(42)之表面其母線所平行之連鎖方向(De)係對應於卡爪(3)推刺以嚙合於所述凹槽(40)之方向;因而推動表面(42)可確保對應卡爪(3)之切向支撐。於一特定案例中,推動表面(42)與卡爪(3)截面,一縱長推動表面(42)軸與非空轉時之軸卡爪(3)一致。如此一來,於扭力傳輸或非空轉時,各卡爪(3)係部分受所嚙合凹槽(40)之推動表面(42)所包覆。
此外,各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與所述凹槽(40)內推動表面(42)母線呈實質正交,以利製造及滑越棘輪滑動面(31)之動作;偏壓手段(5)於連鎖方向(De)上推迫卡爪(39),如上所述,抵緊齒環(4)之對應滑動表面 (41)。
各卡爪(3)沿連鎖方向(De)將此偏壓負載施加於齒環(4)之上。以所有卡爪(3)於連鎖方向(De)之徑向、切向及軸向分力施加之偏壓負載總和對本發明之機構產生以下效應:
‧偏壓負載徑向分力之總和彼此抵消。
‧偏壓負載切向分力之總和產生一結果扭力作用於齒環(4),迫使其於推動表面(42)之底部嚙合卡爪(3)。
‧偏壓負載軸向分力之總和軸向施力於齒環(4)而增加浮動性,亦即試圖將之推離第一承載件(1)並推向卡爪(3)解除嚙合。
由上可知,軸向偏壓負載之結果產生之效應與切向偏壓負載之結果相反,因此兩者之間產生部分抵銷。
說明本發明機構之組件形狀後,在此繼而講述其四種作業狀態:非空轉或純扭力傳輸(E1)、脫開(E2)、純粹飛輪(E3)及攫合(E4)。
系統變數如下:
F=從即時齒環(4)位置到齒環(4)於二承載件(1、2)共同移動且其間發生扭力傳輸(即非空轉)之位置之軸向變化距離。此距離稱為齒環(4)之浮動距離,在0至F1之間變化,各自對應於純非飛輪(E1)及純粹飛輪(E3)。
Ω=第二承載件(2)相對於第一承載件(1)之角速度,為飛輪旋轉之正向。
‧非空轉或純扭力傳輸狀態(E1):
從構型上來看,於此狀態中,齒環(4)處於零浮動距離且零角速度之軸向位置:F=0,Ω=0。
於此狀態中,至少一卡爪(3),且較佳是每一卡爪(3),完全嚙合於齒環(4)中一推動表面(42)之底部。亦即,此卡爪(3)係部分受一凹槽(40)推動表面(42)所包覆,因此於所述推動表面(42)之底部在切線方向上受到支撐,且卡爪滑動面(31)接觸所述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
顯然,當卡爪(3)與齒環(4)共同移動時,第一承載件(1)與第二承載件(2)亦隨之共同移動,因此達成二承載件間之傳輸扭力。
‧脫開狀態(E2):
從構型上來看,在此中間狀態時,浮動距離F增加(從0到F1),且第二承載件(2)之相對角速度為正值:Ω>0。
此為從純扭力傳輸狀態(E1)切換到純飛輪狀態(E3),自由轉動開始時之暫時狀態。此時承載件(1、2)之間停止共同轉動而展開相對旋轉運動。因此,個別推動表面(42)開始沿其切線方向離開部分受包覆之卡爪(3)。但在偏壓手段(5)之作用下,卡爪(3)於先前狀態(E1)所嚙合之凹槽(40)滑動表面(41)與卡爪滑動面(31)間仍保持接觸。因此,齒環(4)受到軸向推壓以增加浮動距離。然而,所述軸向滑動仍受限於所述凹槽(40)之外側表面(421),因此齒環(4)進行結合三維旋轉與同步軸向位移之運動,產生鬆轉或螺旋運動,直到卡爪(3)不受外側表面(421)包覆為止。此時,齒環(4)滑動,直到最大浮動距離F1當軸向限制件(21)接觸齒環(4),因此結束脫開狀態(E2)。
於本發明機構之一種較佳實施例中,各凹槽(40)之內側表面(422)為側面斜坡形狀,因此在解除嚙合過程中,當齒環(4)轉動且沿切線方向前移時,所述內側表面(422)會於接觸縱長卡爪(3)側面(30)時提供導引,而軸向推迫齒環(4)。因此,若偏壓手段因潤滑不足、灰塵累積或其他導致軸向位移摩擦 加大之原因,或因偏壓手段(5)所施加之總力大幅降低,而使偏壓手段負載不足時,所述斜坡表面迫使齒環軸向滑動。此較佳實施例稱為具有受導引浮動性之齒環。
‧純空轉狀態(E3):
從構型上來看,F=F1時浮動距離最大,且齒環(4)運動相對於第一承載件(1)正向旋轉:Ω>0。
於此狀態中,齒環(4)滑越各卡爪(3)之嚙合接觸件(33),且所述卡爪於縱長凹穴(10)中之個別外罩內隨卡齒(49)到來而抵抗偏壓手段(5),產生反覆上下移動。但與先前技術中已知齒環卡爪系統最重要之不同點在於齒環能夠軸向滑動,因此卡爪(3)不再面對凹槽(40)之推動表面(42)。是以當卡爪滑動面(31)失去與特定前一凹槽(40)滑動表面(41)之接觸時,卡爪因受其對應偏壓手段(5)之力而不會減少接觸,但在此之前,卡爪滑動時以其滑動面(31)抵靠於下一接收凹槽(40)之外側邊緣(4211),即對應外側表面(421)之邊緣,直到接觸所述接收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為止。由於縱長卡爪(3)於連續接收凹槽(40)之衝擊以構型方式獲得緩衝,因而飛輪機構產生之噪音較小;且亦因所述卡爪(3)不需進入到凹槽底部,個別縱長凹穴(10)之往復行程縮短,使得偏壓手段(5)消耗之能量減少。
換言之:於習用機構中,卡爪係以步進方式逐齒跳躍;但本發明之機構係以中間斜坡緩和跳躍衝擊並限制棘輪行程,藉此減少摩擦。
‧攫合狀態(E4):
從構型上來看,於此中間狀態時,第二承載件(2)之相對角速度為負Ω<0,且浮動距離F縮減(從F1到0)。
此為機構從空轉切換至扭力傳輸時改變旋轉方向之中間狀態。相對速度為負,直到僅入非飛輪狀態,承載件(1、2)共同移動為止。
各卡爪(3)於初始時處於以下情況之一:以其滑動面(31)接觸一凹槽(40)之外側邊緣(4211),或以其滑動面(31)接觸一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於第一種情況下,齒環(4)以負向轉動,同時縱長卡爪(3)滑越邊緣,沿負面連鎖方向(De)抵抗偏壓手段(5)而向後進入其外罩,直到齒環移動足以接觸所述旋轉方向上下一凹槽(40)之滑動表面為止。當此事發生時,卡爪即進入第二種情況。
於第二種情況下,齒環(4)以負向轉動,同時縱長卡爪(3)滑越所述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沿連鎖方向(De)向前進入其外罩。當卡爪側面(30)接觸所述凹槽之外側表面(421)時,稱為非空轉開始(E4e)瞬間,一螺鎖效應開始軸向推壓齒環(4)而縮減浮動距離。為此,個別凹槽(40)之外側表面(421)滑越卡爪側面(30);或於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縱長卡爪(3)具有環形截面,兩方表面間之摩擦力使各縱長卡爪(3)滾越外側表面(421),確保元件間之順暢接觸,直到完全嚙合為止。
是以此最大浮動距離F1必須夠小,較佳者為卡爪橫向維度之約10%,俾使個別凹槽(40)之外側表面(421)接觸卡爪側邊(30),如於非空轉開始(E4e)所述者。
一旦確定至少一卡爪(3)完全嚙合,即結束此狀態,切換至純非飛輪或扭力傳輸狀態(E1)。
若設有齒環及縱長卡爪機構並不包含一浮動齒環,則所述 卡爪在偏壓手段以外並無自身之嚙合手段。但當卡爪正從從一凹槽變換至另一凹槽時,此等偏壓手段不足以在發生非空轉時將卡爪嚙合於底部。在此情況下,卡爪與凹槽對應推動表面之接觸可能不足,僅於部分齒尖受到支撐,若傳輸高扭力時,卡爪及齒環尖端可能斷裂,導致機構損毀。
於一圓柱形卡爪(3)較佳實施例中,基於此機械配置,可利用第一承載件(1)凹穴(10)、齒環(4)凹槽(40)及卡齒(49)之圓柱形加工實現簡單且高精度之製造,且縱長卡爪(3)可利用車床製造。因而付諸工業生產之成本並不高昂。
此外,由於此系統係以切向力為主進行扭力傳輸,因而能夠大幅減輕機構重量。
相較於現有技術之棘輪與卡爪飛輪機構,本發明具有浮動且可軸向滑動之齒環(4)及易於加工之縱長卡爪(3),因此更方便拆裝。此為特別有利於機構維護之額外重要優點。
〔本發明〕
1‧‧‧第一承載件
10‧‧‧縱長凹穴
100‧‧‧嚙合手段
111‧‧‧旋轉軸
2‧‧‧第二承載件
21‧‧‧軸向限制件
200、400‧‧‧攫合手段
3‧‧‧縱長卡爪
30‧‧‧側邊
31‧‧‧滑動面
33‧‧‧嚙合件
34‧‧‧導引件
35‧‧‧外罩孔
4‧‧‧齒環
40‧‧‧凹槽
41‧‧‧最小滑動表面
42‧‧‧最大推動表面
421‧‧‧外側表面
422‧‧‧內側表面
49‧‧‧卡齒
5‧‧‧偏壓手段
7‧‧‧轂軸
70‧‧‧軸轂體
71‧‧‧第二端蓋
9‧‧‧扣鏈齒總成
900‧‧‧扣鏈齒嚙合手段
第1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自行車飛輪機構,在二相鄰且以同軸於所述機構旋轉軸(111)之旋轉件之間產生相對運動,此二旋轉件為:一第一承載件(1)及一第二從動或驅動承載件(2)。圖中亦顯示笛卡兒座標系統,包含三個正交方向:平行於旋轉軸(111)之軸線方向(Da)、半徑方向(Dr)以及切線方向(Dt)。
第2A-2B圖為第1圖第二承載件(2)之立體外觀圖,此第二承載件(2)具有一扭力負載傳輸件(200)及一經由對應扣鏈齒嚙合手段(900)而驅動第一承載 件(1)之後扣鏈齒組(9)。
第3A圖及第3B圖分別為第1圖飛輪之側視圖及A-A’截面圖,顯示第一承載件(1)、第二承載件(2)及設於兩者間之齒環(4),其中縱長卡爪(3)受偏壓手段(5)推迫嚙合。圖中亦顯示一用以限制齒環(4)浮動性之軸向限制件(21)。
第4A及4B圖分別為第1圖飛輪之前視圖及B-B'截面圖。於後者之截面圖中顯示齒環(4)上所設凹槽(40)及卡齒(49),用以嚙合縱長卡爪(3)及與之滑動。圖中亦顯示在連鎖方向(De)上將卡爪(3)推抵於齒環(4)之偏壓手段(5),以及第一承載件(1)上用以容納卡爪之凹穴(10)。
第5圖為第1圖主要部分之立體分解圖,其繪示:第一承載件(1)、以其扭力負載傳輸件(400)拖曳第二承載件(2)之齒環(4)、受偏壓手段(5)推迫之縱長卡爪(3)以及容納所述卡爪(3)之凹穴(10)。
第6A-6B及6C圖顯示一齒環(4)實施例之不同視圖、截面圖C-C'、D-D'以及細節;其中卡齒(49)係由凹槽(40)形成,圖中描繪各凹槽(40)之主要部分:滑動表面(41)及推動表面(42)。圖中亦顯示此實施例中之軸向基牙件(43),其係界定齒環(4)在接觸第二承載件(2)對應軸向限制件(21)時之浮動距離或軸向滑動。
第7A及7B圖顯示一替代實施例之不同視圖、截面圖E-E'、F-F'以及細節,此替代實施例包含一具有受導引浮動性之改良齒環(4),圖中顯示各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及推動表面(42)、所述推動表面之兩側表面:外側表面(421)及內側表面(422);以及所述凹槽(40)對應於所述外側表面(421)之外側邊緣(4211)。
第8圖以第4圖 機構之截面顯示四種作業狀態E1、E2、E3、E4,概略描 繪本發明機構之運作,顯示各種狀態下之不同卡爪(3)及齒環(4)位置。圖中亦顯示非空轉開始(E4e)。
第9圖以第4圖 機構之截面說明二種純粹運作狀態:E1(純非飛輪或牽引力)及E3(純飛輪),顯示所有相關元件。
第10圖顯示第9圖中二作業狀態E1(純非飛輪或牽引力)及E3(純飛輪)之細節。
於本發明機構之一種較佳實施例為自行車後輪轂之飛輪,其中第一承載件(1)普遍稱為扣鏈齒支撐體,用以結合一扣鏈齒總成(9),而第二承載件(2)則為轂殼體。所述第一承載件(1)之圓周區域,設有呈溝槽形式之外部嚙合手段(100),用以透過輪廓與外部嚙合手段(100)互補之對應
而與所述扣鏈齒總成(9)結合。
由多種元件構成且固設於自行車上之轂軸(7)承載兩對軸承總成,以將承載件(1、2)軸向定位,限制兩者間之軸向距離。
於此較佳實施例中,縱長卡爪(3)從內側以主要為徑向之連鎖方向(De)作用於齒環(4),但其具有特定之切線傾斜及軸向傾斜。所述傾斜突出於De Dr與Dt所構成平面,形成一角度,Dr在10°-15°範圍內,較佳者為12.5°。因此,齒環(4)於追求最大推動表面(42)深度與追求最小滑動表面(41)斜度之間達成適當平衡。所述最大深度為充分扭力傳輸之所必須,且最小斜度為確保縱長卡爪(3)順暢滑動以利解除嚙合並減少空轉時摩擦及噪音之所必須。
所述連鎖方向(De)亦呈軸向傾斜而突出於Dr與Da所構成之 平面,形成一角度,Dr在10°-15°範圍內,較佳者為12°。此角度不僅能夠促進機構之滑動及攫合/脫開,亦能大幅提升齒環(4)本身之可製造性,例如經由銑削一超環面之元件而製造之。
如上所述,為開始非空轉(E4e),最大浮動距離F1必須夠小,於此較佳實施例中為卡爪(3)直徑之10%,以確保個別凹槽(40)之外側表面(421)可接觸卡爪(3)之側邊(30)。因而於此特定實施例中,第二承載件(2),嚙合齒環經由對應攫合手段(200、400),亦包含一軸向限制件(21)齒環(4)外罩底部。
於此機構中,縱長卡爪(3)為旋轉組件,包含一外側環形且恆定之截面,如前所述,因為各卡爪(3)可在其縱長凹穴(10)內轉動,是故有助於攫合,所述縱長凹穴(10)藉由與卡爪(3)側向表面(30)之接觸進行導引,因而固定所述卡爪(3)在一連鎖方向(De)之縱軸位置,但允許縱長卡爪(3)沿所述方向(De)軸向滑動,藉此確保卡爪(3)之同軸定位。
此外,此構型僅需於第一承載件(1)鑽孔即可達成,因此十分有助於提升縱長凹穴(10)之可製造性。
此外,各卡爪於一端設有一嚙合件(33),其包含一對所述縱軸之正交面。此正交面係略為隆起凸出,以便於接觸齒環(4)各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時促進滑動。
偏壓手段(5)之形式為容納於第一承載件(1)凹穴(10)中之扭轉彈簧,其可將各圓柱形卡爪(3)迫抵於齒環(4)。為達成更加輕巧之設計,各圓柱形卡爪(3)在相異於嚙合件(33)之一端設有一導引件(34),其中包含一外罩孔(35),用以導引並部分容納所述偏壓手段(5)。
齒環(4)在其與第一承載件(1)攫合之區域包含一超環面區域,該處設有N1個等角度間隔之卡齒(49)及凹槽(40)。齒環(4)內各凹槽(40)之加工程序為透過挖空,較佳者為銑削,使凹槽具有相同深度,以使各推動表面(42)正交於對應滑動表面(41)。
於本發明機構一較佳實施例中,各凹槽(40)之內側表面(422)形成一側面斜坡,以相對於切線方向(Dt)12°傾斜。如此一來,於脫開時,齒環(4)沿切線方向前轉,內側表面成為導引斜坡,若接觸縱長卡爪(3)側邊(30)即軸向推壓齒環(4)。因此,所述內側表面(422)保障浮動性。
於本發明機構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各凹槽(40)之外側表面(421)形成一側面斜坡,相對於切線方向(Dt)以22º之角度傾斜。如此一來,當攫合時,齒環(4)在切線方向上後轉,且外側表面成為導引斜坡,支撐縱長卡爪(3)之側邊(30),因而軸向偏壓齒環(4)。所述傾斜角度定義非空轉開始(E4e),此時鎖入效應開始,軸向迫使齒環(4)滑動,縮減浮動距離。
於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連續凹槽(40)係為部分重疊,因此一凹槽之滑動表面(41)終結於下一凹槽之推動表面(42)。
於本發明一替代實施例中,連續凹槽(40)為非部分重疊,其具有較大角距或在推動表面(42)上深度較小:因此,卡齒(49)為扁平高原狀;且齒環(4)連接此等連續凹槽(40)之迴轉表面具有延伸滑動表面之作用。
如同其他先前技術飛輪確保正確運轉之方式,凹槽數量N1受限於推動表面(42)深度,其必須夠大以允許在非空轉時適當嚙合,從而限制連續凹槽(40)間之角距。
˙第一承載件(1)包含N2個縱長凹穴(10),其功能為容納N3 個圓柱形卡爪(3),其可全部同時嚙合入齒環(4)之個別凹槽(40)。在此基於兩項理由建議N2>N3:第一,藉由將卡爪數量增加至N2,唯N2係為N1除數,以迫使所有卡爪(3)同步嚙合,從而提升負載傳輸能力;第二,因設有若干外加替代凹穴(10),故可減輕第一承載件(1)重量且有助於維護作業。
本發明飛輪機構具有多重作業組合,可依據死角、最大待傳輸扭力、重量、噪音值等等方面之不同要求而組合N1、N2及N3之不同數值。因此,以下為理想效能值(N1、N2及N3)之較佳組合:
‧(36,12,6)
‧(30,12,6)
‧(30,10,5)
於本發明對自行車飛輪機構之特定應用中,係講求容易拆解維護,以解決先前技術自行車輪轂中現有拆卸問題。於此等已知機構中,由於採取齒狀構型,一旦齒環鎖入第二承載件後即難以移除。於此已知機構中,利用卡齒之推動表面可以輕鬆完成鎖入,但幾乎不可能拆解,因為拆解時必須靠抵於所述卡齒之滑動表面上,工具無法獲得充分支撐。
然而,於本發明之機構中,容納於轂殼體或第二承載件(2)中之齒環(4)無需使用工具即可拆除。若為進行維護作業而欲進入轂殼體(2),例如拆除軸承總成,僅需拆下第二端蓋(71),即可輕鬆觸及軸轂體(70)及扣鏈齒支撐體或連同縱長卡爪(3)及齒環(4)之第一承載件(1)內部,且齒環(4)、縱長卡爪(3)及第一承載件(1)仍保持組體狀態,對於組裝處理極具助益。
替代實施例
於本發明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建議使用具有向外突齒之齒環(4),凹槽 (40)位於所述齒環(4)之外周區域,因此縱長卡爪(3)沿連鎖方向(De)以減少之徑向分力作用,而非如上文較佳實施例所述之增加。第一承載件(1)因而包覆齒環(4)。於齒環(4)具有受引導之浮動性之更佳實施例中,此配置可特別安排而使連鎖方向(De)無軸向分力,適合於需要機構最小軸向維度之應用。
本發明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為一可完全脫開之飛輪,其中用以限制齒環(4)軸向滑動之軸向限制件(21)係設置於所述承載件以外之外部組件。軸向限制件(21)之軸向位置可經由現有手段採取至少兩種不同值,如使用者所設定者:F1為最大浮動距離,依據上述,代表一部分解除嚙合,且於產生非飛輪旋轉允許重新嚙合;且在另一位置時軸向浮動距離超過F1而導致完全解除嚙合,即脫開位置,其中二承載件不論旋轉方向為何皆獨立轉動。
本發明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為所述飛輪之變化形態,其中承載件(1、2)間之固定距離可取至少二替代位置,供使用者設定,經由現有手段離開或靠近二承載件:F1為上述最大浮動距離之位置,代表部分解除嚙合;在另一位置時軸向浮動距離超過F1而達成完全解除嚙合。
本飛輪發明具有多種機械應用,且適用於不同技術領域,可替代已知用於單向傳輸之「單向軸承」機構,以及其他習用飛輪。因此,在此所述對於本發明在自行車輪轂之特定應用僅屬說明目的,不應構成對於本發明之限制。
3‧‧‧縱長卡爪
4‧‧‧齒環
5‧‧‧偏壓手段
10‧‧‧縱長凹穴
400‧‧‧攫合手段

Claims (25)

  1. 一種飛輪機構,其係包含:一第一承載件(1)及一第二承載件(2),兩者於一旋轉軸(111)上同軸設置,且在所述旋轉軸(111)之方向上軸向相隔一固定距離,因此二承載件於一旋轉方向可進行相對運動,且於相反方向上二承載件相互攫合且共同轉動,用以於其間傳輸扭力;一齒環(4)及至少一縱長卡爪(3),所述縱長卡爪(3)為針狀,以其側邊(30)推抵;其中所述齒環(4)係同軸設置於二承載件(1、2)之間,且於圓周區域設有沿外周排列且等距間隔之複數凹槽(40),用以嚙合及解除嚙合該對應縱長卡爪(3);其中所述第一承載件(1)包含至少一縱長凹穴(10)以從外圍容納對應縱長卡爪(3);其中各縱長凹穴(10)包含一與該縱長卡爪(3)外側部分相同形狀之截面,且於所有點以固定分力(Dea、Der、Det)固定所述卡爪(3)之縱軸位置,但允許所述卡爪(3)沿一連鎖方向(De)軸向滑動;其中所述第二承載件(2)設有攫合手段(200),其係嚙合該齒環(4)之個別攫合手段(400);其特徵在於所述攫合手段(200、400)迫使該第二承載件(2)與該齒環(4)保持共同轉動,但允許其沿該旋轉軸(111)相對位移;其中浮動距離(F)定義為該齒環(4)於一特定時間軸向位置到承載件(1、2)共同轉動且於其間傳輸扭力之非空轉時該齒環(4)軸向位置間之軸向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齒環(4)之浮動距離(F)在0至F1之範圍內變化,分別對應於純非飛輪(E1)及純粹飛輪(E3)狀態;且所述F1值取決於當所述齒環(4)軸向遠離該等縱長卡爪(3)嚙合位置時該齒環(4)與一軸向限制件(21)之接觸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限制該齒環(4)軸向浮動性之所述F1值夠小而可在該旋轉方向使從空轉產生反轉時使該凹槽(40)接觸該縱長卡爪(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F1值為該橫向縱長卡爪(3)維度之約1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凹槽(40)包含一滑動表面(41)及一推動表面(42),該推動表面(42)包含二側向表面,即外側表面(421)及內側表面(422),後者定位於該浮動距離增加方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內之推動表面(42)係由一表面形成,此表面之母線平行於該連鎖方向(De),該連鎖方向(De)對應於卡爪(3)推刺而嚙合於所述凹槽(40)之方向;俾使該推動表面(42)確保該對應卡爪(3)之切向支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於非空轉時,該推動表面(42)與卡爪(3)截面重合,且該縱長推動表面(42)軸與該軸卡爪(3)重合,因此各卡爪(3)係部分受所嚙合凹槽(40)之推動表面(42)包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之滑動表面(41)與所述凹槽(40)內該推動表面(42)母線呈實質正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之該內側表面(422)形成一側面斜坡,因此當脫開(E2)時,該齒環(4)向前轉動且該內側表面成為一導引斜坡,與軸向推壓該齒環(4)滑動之該等縱長卡爪(3)之側邊(30)接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之該內側表面(422)形成一側面斜坡,以一相對於該切線方向(Dt)12°之角度傾斜。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之該外側表面(421)形成一側面斜坡,因此當攫合時,該齒環(4)沿該切線方向後轉,且該外側表面成為一導引斜坡,支撐該等縱長卡爪(3)之該側邊(30),因此軸向偏壓該齒環(4)。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凹槽(40)之該外側表面(421)形成一側面斜坡,以一相對於該切線方向(Dt)22º之角度傾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等縱長卡爪(3)正交推向之所述連鎖方向(De)具有一主要徑向分力以促進扭力傳輸,但具有特定切向分力,以使該齒環(4)於最大化該推動表面(42)深度與最小化該滑動表面(41)坡度之間達到平衡,使該卡爪可於空轉時滑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鎖方向(De)具有一切向角度傾斜,俾使其突出於Dr與Da所構成之平面,與Dr形成一在10°-15°範圍內之角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連鎖方向(De)之所述切向角度傾斜為12.5°。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鎖方向(De)具有一軸向角度傾斜,俾使其突出於Dr與Da所構成之平面,與Dr形成一在10°-15°範圍內之角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連鎖方向(De)之所述軸向角度傾斜為12º。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對應於各該縱長卡爪(3)之所有該不同連鎖方向(De)符合一迴轉雙曲面之直母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徑向攫合手段(200、400)係設置為徑向負載傳輸輪廓,具有設置於外周之凹槽及突出,且在該第二承載件(2)與該齒環(4)之接觸區域提供軸向導引,藉此確保二承載件攫合且共同移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縱長卡爪(3)於相鄰於該齒環(4)之一端設有嚙合件(33),係以一滑動面(31)正交於該卡爪縱軸,因此所述嚙合件(33)自該第一承載件(1)凹穴(10)內之外罩面朝向外,以接觸該齒環(4)。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等縱長卡爪(3)係為旋轉組件,其包含一外側為環形且恆定之截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該縱長卡爪(3)滑動面(31)係略為隆起凸出,利於接觸該齒環(4)各凹槽(40)滑動表面(41)時進行滑動。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縱長卡爪(3)係受偏壓手段(5)推迫而向外抵緊該齒環(4)。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所述偏壓手段(5)係為彈性手段,設於該第一承載件(1)各縱長凹穴(10)之底部,用以將各縱長卡爪(3)向外朝該齒環(4)推抵。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飛輪,其特徵在於各縱長卡爪(3)在相異於該嚙合端(33)之端稱為導引端(34),以一凹穴(35)導引並部分容納所述偏壓手段(5)。在相異於該嚙合端(33)之另端設有一導引件(34),其中包含一孔(35),用以導引並部分包含所述偏壓手段(5)。
TW106109434A 2016-03-31 2017-03-20 飛輪機構 TWI653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SP201630389 2016-03-31
ES201630389 2016-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157A true TW201736157A (zh) 2017-10-16
TWI653160B TWI653160B (zh) 2019-03-11

Family

ID=58018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434A TWI653160B (zh) 2016-03-31 2017-03-20 飛輪機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8697B2 (zh)
EP (1) EP3436714B1 (zh)
CN (1) CN108884883B (zh)
ES (1) ES2829332T3 (zh)
TW (1) TWI653160B (zh)
WO (1) WO201716745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770B (zh) * 2019-02-21 2020-06-21 昱泓工業有限公司 具多齒塊的輪轂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6956A1 (it) * 2018-07-05 2020-01-05 Assieme di ruota libera a innesti frontali per bicicletta
NO345740B1 (en) 2018-12-21 2021-07-12 Ca Tech Systems As Clutch and multispeed gear
CN111677781B (zh) * 2020-04-28 2021-10-26 宁波欣达螺杆压缩机有限公司 双向棘轮结构
TWI717288B (zh) * 2020-06-04 2021-01-21 喬紳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花轂結構
TWI762256B (zh) * 2021-03-29 2022-04-21 劉衛庭 自行車之花轂棘輪結構
US11904633B2 (en) * 2021-04-14 2024-02-20 Wei-Ting Liu Freehub of bicycle
EP4074517A1 (en) * 2021-04-18 2022-10-19 Wei-Ting Liu Freehub of bi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549A (en) 1899-06-26 1900-08-21 Henrique C Kennedy Clutch mechanism.
DE813815C (de) * 1950-01-27 1951-09-17 Fichtel & Sachs Ag Gesperre fuer Freilaufnaben, insbesondere von Fahrraedern
US2843238A (en) 1955-11-23 1958-07-15 Parkersburg Aetna Corp One-way clutch
DE4323955C2 (de) * 1993-07-21 1997-03-20 Franz Josef Brzoska Freilauf-Kupplung zur Einleitung von Kräften in eine sich drehende Welle
DE19847673A1 (de) 1998-10-15 2000-04-20 Dt Swiss Ag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u. dgl.
CN2699051Y (zh) * 2004-04-30 2005-05-11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用于童车上的轮芯装置
EP1712811A1 (en) * 2005-04-15 2006-10-18 Campagnolo S.R.L. One-way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a hub of a rear wheel of a bicycle, pawl carrying body for such device and hub comprising such device
CN201068942Y (zh) * 2007-07-06 2008-06-04 鲍文光 电动自行车超越离合器
CN202484136U (zh) * 2011-12-29 2012-10-10 张建龙 一种单向离合器
DE202014102671U1 (de) * 2014-06-06 2015-09-11 tune U. Fahl e.K. Unidirektionale Drehmoment-Kupplung
DE102014108087A1 (de) * 2014-06-06 2015-12-17 tune U. Fahl e.K. Unidirektionale Drehmoment-Kupplung und Verfahren dazu
CN104895955B (zh) * 2015-05-25 2017-04-19 严振华 电动自行车机械变速式电机用飞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770B (zh) * 2019-02-21 2020-06-21 昱泓工業有限公司 具多齒塊的輪轂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6714A1 (en) 2019-02-06
WO2017167453A1 (en) 2017-10-05
ES2829332T3 (es) 2021-05-31
US10508697B2 (en) 2019-12-17
US20190072139A1 (en) 2019-03-07
CN108884883B (zh) 2020-07-28
CN108884883A (zh) 2018-11-23
TWI653160B (zh) 2019-03-11
EP3436714B1 (en) 202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36157A (zh) 飛輪機構
US20090011890A1 (en) Locking differential including disengagement retaining means
US8302501B2 (en)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WO2015012053A1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型プーリ装置
US8888374B1 (en) Bearing with antiskid design
US2224322A (en) Synchronizing clutch
CN101287923A (zh) 超越离合器
CN103244578B (zh) 超越离合器
US6076429A (en) Clutch for a differential
CN105952812A (zh) 非接触式滚柱超越离合器
JP7141239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US6446776B1 (en) Spiral-type coupling
JP2009216223A (ja) 動力伝達機構
CN201041202Y (zh) 零碰撞弹簧钢球安全离合器
EP2770224B1 (en) Driving system for bicycle hub
WO1998042996A1 (en) Ratchet mechanism
US3690427A (en) Positive shifted jaw clutch
JP2001116065A (ja) ローラクラッチ
JP7096038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CN220168476U (zh) 把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装置
JP6848639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装置
JP611621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202629001U (zh) 用于倒挡器的单向器齿轮
CN115157922A (zh) 自行车的花毂棘轮结构
CN117879243A (zh) 管状电机刹车结构及管状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