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3571A -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3571A
TW201723571A TW104144707A TW104144707A TW201723571A TW 201723571 A TW201723571 A TW 201723571A TW 104144707 A TW104144707 A TW 104144707A TW 104144707 A TW104144707 A TW 104144707A TW 201723571 A TW201723571 A TW 2017235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ens
lens group
optical lens
image pick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4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9036B (zh
Inventor
謝東益
黃炫欽
陳緯彧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44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9036B/zh
Priority to US15/045,344 priority patent/US1000708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9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90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3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35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8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altering, e.g. enlarging, the entrance or exit pupi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光圈以及後鏡群。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當滿足特定條件時,能充分利用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空間,且有助於降低組裝上的複雜度與困難度。

Description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 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廣視角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近年來隨著鏡頭種類與用途的逐漸普遍化,諸如許多產品(如家電用品、遊戲機、監視器、汽車、電子產品與行動裝置等)皆配備有鏡頭,其適用於影像輔助、影像辨識、動作偵測等功能。部分裝置上的鏡頭必須具備有較大視角,甚至能於光源或光量較低的環境下運作(如夜晚用監視系統或車用監視器)。已知目前市面上的光學系統往往難以同時兼具大視角與大光圈,容易造成取像範圍不足或低光源下解析度較差等問題。
本發明提供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 子裝置,其最接近被攝物的透鏡配置有負屈折力且像側表面為凹面,可輔助視角較大的周邊光線進入,使其具有較充足的取像範圍;再經由較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將周邊光線聚集到成像面上,而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像側表面為凹面則有助於抑制其後焦長,以控制總長度。另外,透過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中透鏡的配置,可使其在大光圈的配置下得到較佳的取像品質,並可同時控制體積與總長度。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光圈以及後鏡群。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為Y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2,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5.0<Td/ΣAT;|Yi/ImgH|<2.0;1.5<|R1|/R2;以及 0<Ri/f<10。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光圈以及後鏡群。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且像側表面為凹面。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為Y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2,其滿足下列條件:5.0<Td/ΣAT;|Yi/ImgH|<2.0;以及1.5<|R1|/R2。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 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當Td/ΣA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空間能充分被使用,且有助於降低組裝上的複雜及困難度。
當|Yi/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確保影像周邊的相對照度,提高光量較微弱環境下的影像辨識與解析的能力。
當|R1|/R2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助於擴大視角,並可輔助周邊光線進入。
當Ri/f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縮短後焦長,並可有效壓低光線進入成像面的角度,進一步提高周邊影像的辨識與解析的能力。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取像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7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物側表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像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第八透鏡
181、281、381、481、581、681、781‧‧‧物側表面
182、282、382、482、582、682、782‧‧‧像側表面
190、290、390、490、590、690、790‧‧‧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
195、295、395、495、595、695、795‧‧‧成像面
196、296、396、496、596、696、796‧‧‧電子感光元件
f‧‧‧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Fno‧‧‧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光圈值
HFOV‧‧‧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FOV‧‧‧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
ImgH‧‧‧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
EPD‧‧‧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
Y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
T12‧‧‧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T6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T78‧‧‧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
ΣAT‧‧‧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
Td‧‧‧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 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BL‧‧‧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R1‧‧‧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R2‧‧‧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R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fs1‧‧‧前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
fs2‧‧‧後鏡群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焦距
f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1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光圈以及後鏡群,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
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藉此,可輔助視角較大的周邊光線聚集到成像面上,且其面形有助於抑制系統後焦長,以控制鏡頭總長度。
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可為凸面,其像側表面為凹面。藉此,可將周邊光線聚集到成像面上,且有助於抑制其後焦長,以控制總長度。後鏡群的透鏡中,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數量可為一片。藉此,有助於後鏡群發揮聚光的能力,使其在總長度與品質間得到較佳的平衡。
較佳地,前鏡群中透鏡總數可為三片,後鏡群中透鏡總數可為五片。藉此,有利於光圈設置於較適當的位置,避免光圈太靠近被攝物而造成視角太小或光圈太靠近成像面而造成主光線角(Chief ray angle;CRA)過大等問題。
更佳地,前鏡群的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 負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以及具有正屈折力,後鏡群的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正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以及具有屈折力。藉此,有助於擴大系統視角,具備充足的取像範圍。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5.0<Td/ΣAT。藉此,可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空間能充分被使用,且有助於降低組裝上的複雜及困難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5.25<Td/ΣAT<10。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為Y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Yi/ImgH|<2.0。藉此,有利於確保影像周邊的相對照度,提高光量較微弱環境下的影像辨識與解析的能力。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2,其滿足下列條件:1.5<|R1|/R2。藉此,有助於擴大視角,並可輔助周邊光線進入。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Ri/f<10。藉此,有利於縮短後焦長,並可有效壓低光線進入成像面的角度,進一步提高周邊影像的辨識與解析的能力。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5<Ri/f <5.0。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為fi,其滿足下列條件:|f/fi|<0.30,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藉此,可使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發揮其修正像差的功能。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3.0<Td/BL<10。藉此,有利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總長度與後焦長間得到較適合縮小體積的配置。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80度<FOV。藉此,可提升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大視角的優勢。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Fno<2.40。藉此,有助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大光圈的配置。
前鏡群可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後鏡群可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藉此,有助於色差的修正,提升成像品質。
前鏡群可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後鏡群可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藉此,有助於像差的修正,提升成像品質。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前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為fs1,後鏡群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焦距為fs2,其滿足下列條件:0.80<(f/fs1)+(f/fs2)<2.0。藉此,可平衡前鏡群與後鏡群屈折力的配置。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50<T12/ΣAT<0.85。藉此,可確保後鏡群的透鏡之間的緊密性,改善組裝的困難度。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為fi,且|fi|為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所有透鏡中焦距最大值。藉此,有助於強化像差修正效果,提升成像品質。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0.80<ImgH/EPD<2.40。藉此,可確保影像的亮度充足。
本發明提供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明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總長度。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若 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發明提供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另外,本發明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發明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發明之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與穿戴式產品等電子裝置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用 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藉由前述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接近被攝物的透鏡配置有負屈折力且像側表面為凹面,可輔助視角較大的周邊光線進入,使其具有較充足的取像範圍;再經由較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將周邊光線聚集到成像面上,而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像側表面為凹面則有助於抑制其後焦長,以控制總長度。另外,透過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中透鏡的配置,可使其在大光圈的配置下得到較佳的取像品質,並可同時控制體積與總長度。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 Member)、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 Unit)、顯示單元(Display)、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100、後鏡群(未另標 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190以及成像面195,而電子感光元件1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1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以及第三透鏡1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以及第八透鏡180。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6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為凸面,並皆為球 面。
第七透鏡1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7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1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8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八透鏡180及成像面1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切面的相對距離;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3.67mm;Fno=1.80;以及HFOV=42.4度。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FOV=84.8度。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即電子感光元件196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ImgH,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ImgH/EPD=1.32。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像側表面182)的有效半徑為Y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Yi/ImgH|=1.02。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二透鏡(第一實施例中,指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56,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67,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為T78,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即ΣAT=T12+T23+T34+T45+T56+T67+T78),其滿足下列條件:T12/ΣAT=0.68。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至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像側表面18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即ΣAT=T12+T23+T34+T45+T56+T67+T78),其滿足下列條件:Td/ΣAT=6.32。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至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像側表面18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像側表面182)至成像面195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Td/BL=3.81。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曲率半徑為R1,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例中,指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3.18。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第一實施 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像側表面182)曲率半徑為Ri,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Ri/f=1.47。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前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的焦距(第一實施例中,前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為第三透鏡130)為fs1,後鏡群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的焦距(第一實施例中,後鏡群中最靠近被攝物的透鏡為第四透鏡140)為fs2,其滿足下列條件:(f/fs1)+(f/fs2)=1.33。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195的透鏡(第一實施例中,指第八透鏡180)的焦距為fi,其滿足下列條件:|f/fi|=0.03。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20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2則表示各表面第4-12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三透鏡1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1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130。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2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290以及成像面295,而電子感光元件2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2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以及第三透鏡2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以及第八透鏡280。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 其物側表面2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6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2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2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8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八透鏡280及成像面2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二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三透鏡2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2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2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250。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3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390以及成像面395,而電子感光元件3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3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以及第三透鏡3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以及第八透鏡380。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二透鏡像側表面322與第三透鏡物側表面331黏合。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四透鏡像側表面342與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黏合。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6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3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7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3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8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 第八透鏡380及成像面3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
配合表五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三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二透鏡330以及第三透鏡3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3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3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350。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4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490以及成像面495,而電子感光元件4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4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以及第三透鏡4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以及第八透鏡480。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 其物側表面4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二透鏡像側表面422與第三透鏡物側表面431黏合。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四透鏡像側表面442與第五透鏡物側表面451黏合。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6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4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7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4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82為凹面,並皆為球 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八透鏡480及成像面4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六。
配合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四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三透鏡4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4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4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450。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5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590以及成像面595,而電子感光元件5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5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以及第三透鏡5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以及第八透鏡580。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二透鏡像側表面522與第三透鏡物側表面531黏合。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四透鏡像側表面542與第五透鏡物側表面551黏合。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6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5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7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5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 其物側表面5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8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八透鏡580及成像面5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
配合表七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五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三透鏡5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5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5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550。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6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690以及成像面695,而電子感光元件6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6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以及第三透鏡6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以 及第八透鏡680。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2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6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6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7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6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82為凹面,並皆為非 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 第八透鏡680及成像面6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八及表九。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八及表九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六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三透鏡6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即第五透鏡650。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6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650。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包含取像用光學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6。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 像側依序包含前鏡群(未另標號)、光圈700、後鏡群(未另標號)、紅外線濾除濾光元件790以及成像面795,而電子感光元件796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795,其中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詳細來說,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透鏡,依序分別為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以及第三透鏡730,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依序分別為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以及第八透鏡780。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1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2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2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3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二透鏡像側表面722與第三透鏡物側表面731黏合。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4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5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其中第四透鏡像側表面742與第五透鏡物側表面751黏 合。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61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6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七透鏡7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7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72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八透鏡78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81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82為凹面,並皆為球面。
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9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八透鏡780及成像面795間且不影響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
配合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另外,第六實施例中,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三透鏡730;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即第五透鏡750。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5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倒車顯影裝置,電子裝置10包含取像裝置11,取像裝置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6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行車紀錄器,電子裝置20包含取像裝置21,取像裝置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7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安全監控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取像裝置31,取像裝置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第七透鏡
171‧‧‧物側表面
172‧‧‧像側表面
180‧‧‧第八透鏡
181‧‧‧物側表面
182‧‧‧像側表面
19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95‧‧‧成像面
196‧‧‧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26)

  1. 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一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一光圈;以及一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為Yi,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2,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i,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5.0<Td/ΣAT;|Yi/ImgH|<2.0;15<|R1|/R2;以及0<Ri/f<1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取像用 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焦距為fi,其滿足下列條件:|f/fi|<0.3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5.25<Td/ΣAT<1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3.0<Td/BL<1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OV,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80度<FOV;以及Fno<2.4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三片,該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五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 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的該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負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以及具有正屈折力,該後鏡群的該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正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以及具有屈折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後鏡群的該些透鏡中,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數量為一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該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該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前鏡群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透鏡的焦距為fs1,該後鏡群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透鏡的焦距為fs2,其滿足下列條件:0.80<(f/fs1)+(f/fs2)<2.0。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50<T12/ΣAT<0.85。
  13.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以 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該成像面。
  1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15. 一種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前鏡群,包含至少二透鏡,其中最靠近一被攝物的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一光圈;以及一後鏡群,包含至少四透鏡,其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且像側表面為凹面;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總數為八片,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為Yi,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2,其滿足下列條件:5.0<Td/ΣAT;|Yi/ImgH|<2.0;以及1.5<|R1|/R2。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焦距為fi,且|fi|為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所有透鏡中焦距最大值。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最靠近該成像面之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之該透鏡的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3.0<Td/BL<1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0.80<ImgH/EPD<2.40。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i,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5<Ri/f<5.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中透鏡總數為3片,該後鏡群中透鏡總數為5片。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用光 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的該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負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以及具有正屈折力,該後鏡群的該些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具有正屈折力、具有負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具有正屈折力以及具有屈折力。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後鏡群的該些透鏡中,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數量為一片。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前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該後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的色散係數小於25。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中最靠近該被攝物的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50<T12/ΣAT<0.85。
  25.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取像用光學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取像用光學透鏡組的該成像面。
  2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取像裝置。
TW104144707A 2015-12-31 2015-12-31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90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707A TWI569036B (zh) 2015-12-31 2015-12-31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5/045,344 US10007086B2 (en) 2015-12-31 2016-02-17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707A TWI569036B (zh) 2015-12-31 2015-12-31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9036B TWI569036B (zh) 2017-02-01
TW201723571A true TW201723571A (zh) 2017-07-01

Family

ID=58608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4707A TWI569036B (zh) 2015-12-31 2015-12-31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7086B2 (zh)
TW (1) TWI56903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8807B (zh) * 2020-12-09 2021-12-0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50945B (zh) * 2020-10-30 2021-12-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3686B (zh) * 2021-09-1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0545B1 (ko) 2016-04-06 2024-01-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946261B1 (ko) 2016-12-28 2019-02-11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502933B2 (en) * 2017-01-06 2019-12-10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638201B (zh) * 2017-05-15 2018-10-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WO2018209890A1 (zh) * 2017-05-18 2018-11-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8983400B (zh) * 2017-06-01 2021-11-12 富晋精密工业(晋城)有限公司 超广角镜头
TWI664465B (zh) * 2017-07-27 2019-07-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83150B (zh) * 2017-07-27 2020-0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36279B (zh) 2017-08-18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74082B1 (ja) * 2017-11-18 2018-08-1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影光学レンズ
JP6419996B1 (ja) * 2017-11-18 2018-11-07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影光学レンズ
KR102570600B1 (ko) 2017-12-07 2023-08-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386611B2 (en) * 2017-12-18 2019-08-20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JP6489515B1 (ja) * 2018-03-13 2019-03-27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489514B1 (ja) * 2018-03-13 2019-03-27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TWI684024B (zh) * 2018-07-04 2020-0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9298B (zh) * 2018-08-31 2022-07-0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CN109870788B (zh) * 2019-04-02 2024-04-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10007444B (zh) 2019-05-21 2024-04-1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7328053B2 (ja) * 2019-07-30 2023-08-16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777131B (zh) * 2020-02-05 2022-09-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KR102472935B1 (ko) * 2020-08-25 2022-1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4265186B (zh) * 2022-03-02 2022-07-2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15185067B (zh) * 2022-09-12 2022-12-16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5469439B (zh) * 2022-11-15 2023-03-28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496B2 (zh) 1974-11-15 1979-05-07
JPH01123208A (ja) 1987-11-09 1989-05-16 Minolta Camera Co Ltd バックフォーカスの長い大口径レンズ
JPH02277015A (ja) 1989-04-19 1990-11-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対物光学系
US5198931A (en) 1989-04-19 1993-03-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endoscopes
JP3049508B2 (ja) 1990-06-26 2000-06-0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対物レンズ
US5633736A (en) 1995-03-28 1997-05-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Scan lens and an optical scanner system incorporating two deflectors
JPH11174338A (ja) 1997-12-05 1999-07-02 Nikon Engineering:Kk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
US6549343B2 (en) * 2000-08-23 2003-04-15 Penta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elephoto lens system
JP4404591B2 (ja) 2003-09-12 2010-01-27 Hoya株式会社 紫外線用撮像系
JP5622099B2 (ja) * 2010-12-13 2014-1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US20150036230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CN204515221U (zh) * 2015-01-20 2015-07-29 深圳市国安达电子有限公司 高清晰定焦镜头和拍摄设备
TWI553341B (zh) * 2015-08-11 2016-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0945B (zh) * 2020-10-30 2021-12-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8807B (zh) * 2020-12-09 2021-12-0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US11977209B2 (en) 2020-12-09 2024-05-07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including eight lenses of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TWI783686B (zh) * 2021-09-1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92200A1 (en) 2017-07-06
TWI569036B (zh) 2017-02-01
US10007086B2 (en)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9036B (zh)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1994B (zh) 取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0175454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585455B (zh)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0090B (zh) 光學影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3482B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1204B (zh)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4037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TWI548893B (zh) 攝影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9923B (zh)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9921B (zh) 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8524B (zh)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5456B (zh) 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2326B (zh) 微型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74039B (zh) 廣視角攝像鏡片組
TWI485425B (zh) 成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CN109031617B (zh) 摄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TWI447428B (zh) 攝像鏡頭
US20180143411A1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TWI596374B (zh)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190227278A1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30208365A1 (en) Optical lens system
TWI576630B (zh)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6005B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3990B (zh)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