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0945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0945B TWI750945B TW109143485A TW109143485A TWI750945B TW I750945 B TWI750945 B TW I750945B TW 109143485 A TW109143485 A TW 109143485A TW 109143485 A TW109143485 A TW 109143485A TW I750945 B TWI750945 B TW I7509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object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及第八透鏡。本發明透過控制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而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增大光圈、像高並維持最小相對照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乃是與一種光學成像鏡頭相關,且尤其是與應用在可攜式電子產品之光學成像鏡頭相關。
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規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光學成像鏡頭也更加多樣化發展。對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主鏡頭不僅要求更大光圈並維持較短的系統長度外,還追求更高畫素與更高解析度。而高畫素隱含著必須增加鏡頭的像高,藉著採用更大的影像感測器來接受成像光線以提高畫素需求。大光圈的設計使得鏡頭雖能接受更多的成像光線,卻使得設計的難度增加;而高畫素因鏡頭的解析度必須提高,配合大光圈設計使得設計難度倍增。此外,隨著收光角度愈大,最小相對照度將降低至20.000~30.000%。因此,如何使光學成像鏡頭在有限的系統長度中加入多片透鏡以同時增大光圈與像高並維持最小的相對照度是需要挑戰並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而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增大光圈、像高並維持最小相對照度。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包括八片透鏡,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及一第八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
為了便於表示本發明所指的參數,在本說明書及圖式定義: T1代表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2代表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3代表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4代表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五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5代表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56代表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六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6代表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67代表第六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七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7代表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78代表第七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八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8代表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8F代表第八透鏡的像側面至濾光片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TF代表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GFP代表濾光片與成像面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f1代表第一透鏡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鏡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鏡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鏡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鏡的焦距、f6代表第六透鏡的焦距、f7代表第七透鏡的焦距、f8代表第八透鏡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鏡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n6代表第六透鏡的折射率、n7代表第七透鏡的折射率、n8代表第八透鏡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代表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代表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代表第五透鏡的阿貝數、V6代表第六透鏡的阿貝數、V7代表第七透鏡的阿貝數、V8代表第八透鏡的阿貝數、Vmax代表第一透鏡到第八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大值,EF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八透鏡之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T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長度,即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51t81代表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到第八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11t31代表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62t82代表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到第八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52t82代表第五透鏡的像側面到第八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21t41代表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到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D32t51代表第三透鏡的像側面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RImin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最小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其中,相對照度為視場周邊照度與中心照度的百分比、ALT代表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AAG代表第一透鏡到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總和,即G12、G23、G34、G45、G56、G67與G78之總和、BFL代表第八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HFOV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ImgH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像高、Fno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依據本發明的一面向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此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T1+T2+T3+T4)/(G12+G23+G34)≧3.800 條件式(1);
V1+V2+V3+V4+V5≧235.000 條件式(2)。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面向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此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條件式(1)、(2)。
依據本發明的再一面向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此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條件式(1)、(2)。
其次,本發明可選擇性地控制前述參數,使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式:
V6+V7+V8≦150.000 條件式(3);
(T5+AAG)/BFL≦3.100 條件式(4);
EFL*Fno/ImgH≦2.200 條件式(5);
D51t81/(T2+T4+T8)≦2.100 條件式(6);
(D11t31+D62t82)/(T3+G34)≦5.100 條件式(7);
(T1+T2+T7+T8)/(T3+G34)≦3.300 條件式(8);
Vmax≦60.000 條件式(9);
(AAG+BFL)/(T3+G34+T4)≦4.000 條件式(10);
TL*Fno/ImgH≦2.650 條件式(11);
(T1+D52t82)/(T4+G45)≦4.600 條件式(12);
(D11t31+D62t82)/(T4+G34)≦8.200 條件式(13);
(T1+T2+T3+T7+T8)/(T4+T5+T6)≦3.300 條件式(14);
V5≧40.000 條件式(15);
ALT*Fno/ImgH≦2.100 條件式(16);
D52t82/D21t41≦2.300 條件式(17);
(T1+D52t82)/(T5+G45)≦5.100 條件式(18);及/或
(T1+T2+T3+T6+T7+T8)/D32t51≦4.500 條件式(19)。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條件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條件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變化、選用各種材質或其他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可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增大光圈、像高並維持最小相對照度。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的用語「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凹面」和「凸面」應基於本說明書中列出的定義來解釋。
本說明書之光學系統包含至少一透鏡,接收入射光學系統之平行於光軸至相對光軸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成像光線通過光學系統於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近軸屈光率為正(或為負)。所言之「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透鏡表面的特定範圍。成像光線包括至少兩類光線: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可依不同位置區分為不同區域,包含光軸區域、圓周區域、或在部分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中繼區域,該些區域的說明將於下方詳細闡述。
圖1為透鏡100的徑向剖視圖。定義透鏡100表面上的二參考點:中心點及轉換點。透鏡表面的中心點為該表面與光軸I的一交點。如圖1所例示,第一中心點CP1位於透鏡100的物側面110,第二中心點CP2位於透鏡100的像側面120。轉換點是位於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該點的切線與光軸I垂直。定義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為通過該透鏡表面徑向最外側的邊緣光線Lm與該透鏡表面相交的一點。所有的轉換點皆位於光軸I與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之間。除此之外,若單一透鏡表面有複數個轉換點,則該些轉換點由徑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轉換點開始命名。例如,第一轉換點TP1(最靠近光軸I)、第二轉換點TP2(如圖4所示)及第N轉換點(距離光軸I最遠)。
定義從中心點至第一轉換點TP1的範圍為光軸區域,其中,該光軸區域包含中心點。定義距離光軸I最遠的第N轉換點徑向向外至光學邊界OB的區域為圓周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另包含介於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間的中繼區域,中繼區域的數量取決於轉換點的數量。
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朝光軸I偏折且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像側A2,則該區域為凸面。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的延伸線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物側A1,則該區域為凹面。
除此之外,參見圖1,透鏡100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一般來說用以供該透鏡100組裝於光學系統之一相對應元件(圖未示)。成像光線並不會到達該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之結構與形狀僅為說明本發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下列討論之透鏡的組裝部130可能會在圖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參見圖2,定義中心點CP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光軸區域Z1。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透鏡表面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1在通過光軸區域Z1後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像側A2相交,即平行光線211通過光軸區域Z1的焦點位於透鏡200像側A2的R點。由於光線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像側A2,故光軸區域Z1為凸面。反之,平行光線212在通過圓周區域Z2後發散。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後的延伸線EL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物側A1相交,即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的焦點位於透鏡200物側A1的M點。由於光線的延伸線EL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物側A1,故圓周區域Z2為凹面。於圖2所示的透鏡200中,第一轉換點TP1是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分界,即第一轉換點TP1為凸面轉凹面的分界點。
另一方面,光軸區域的面形凹凸判斷還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即藉由近軸的曲率半徑(簡寫為R值)的正負號來判斷透鏡之光軸區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見被使用於光學設計軟體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見於光學設計軟體的透鏡資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反之,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結果與前述藉由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判定方式的結果一致,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交點的判定方式即為以一平行光軸之光線的焦點位於透鏡之物側或像側來判斷面形凹凸。本說明書所描述之「一區域為凸面(或凹面)」、「一區域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區域」可被替換使用。
圖3至圖5提供了在各個情況下判斷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範例,包含前述之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及中繼區域。
圖3為透鏡3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3,透鏡300的像側面320在光學邊界OB內僅存在一個轉換點TP1。透鏡300的像側面320的光軸區域Z1及圓周區域Z2如圖3所示。此像側面32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凹面。
一般來說,以轉換點為界的各個區域面形會與相鄰的區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轉換點來界定面形的轉變,即自轉換點由凹面轉凸面或由凸面轉凹面。於圖3中,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凹面,面形於轉換點TP1轉變,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4為透鏡4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4,透鏡400的物側面410存在一第一轉換點TP1及一第二轉換點TP2。定義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物側面4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4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
定義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該物側面410的該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除此之外,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為中繼區域Z3,該物側面410的該中繼區域Z3為凹面。再次參見圖4,物側面410由光軸I徑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的光軸區域Z1、位於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的中繼區域Z3,及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的圓周區域Z2。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凸面,面形自第一轉換點TP1轉變為凹,故中繼區域Z3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轉換點TP2再轉變為凸,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5為透鏡500的徑向剖視圖。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對於無轉換點的透鏡表面,例如透鏡500的物側面510,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參見圖5所示之透鏡500,定義光軸I至自光軸I起算到透鏡500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為物側面5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5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由於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因此物側面510的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透鏡500更可具有組裝部(圖未示)自圓周區域Z2徑向向外延伸。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其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設置八片的透鏡,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及一第八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透過設計各透鏡之細部特徵,而可增大光圈、像高並維持最小相對照度。
在此設計的前述各鏡片之特性主要是考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學特性與系統長度,舉例來說,滿足下列組合之任一者有利於同時增大光圈、像高並維持最小相對照度:(1)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此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前述八個透鏡;(2) 第二透鏡與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搭配第一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七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八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3) 第一透鏡與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及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搭配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六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七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4) 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一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及第八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搭配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六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七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5)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及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搭配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六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七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6) 第一透鏡及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及第八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搭配第二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六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六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七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7)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及第六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搭配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及第五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8)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及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9) 第一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三透鏡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及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搭配第五透鏡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或第五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V1+V2+V3+V4+V5+V6≧290.000、V1+V2+V3+V4+V5≧235.000、V1+V2+V3+V4≧179.000、V6+V7+V8≦150.000、Vmax≦60.000或V5≧40.000時,有利於降低色像差同時將最小相對照度控制為大於等於32.000%,較佳的限制為290.000≦V1+V2+V3+V4+V5+V6≦320.000、235.000≦V1+V2+V3+V4+V5≦265.000、179.000≦V1+V2+V3+V4≦210.000、90.000≦V6+V7+V8≦150.000、40.000≦Vmax≦60.000或40.000≦V5≦60.000。
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EFL*Fno/ImgH≦2.200時,有助於使有效焦距與光學各參數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成像鏡頭整體之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並且使最小相對照度大於等於32.000%,較佳的限制為1.300≦EFL*Fno/ImgH≦2.200。
為使各透鏡的厚度與間隔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成像鏡頭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可使得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以下至少一條件式:
3.800≦(T1+T2+T3+T4)/(G12+G23+G34),較佳的限制範圍為3.800≦(T1+T2+T3+T4)/(G12+G23+G34)≦11.000;
(AAG+BFL)/(T3+G34+T4)≦4.0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400≦(AAG+BFL)/(T3+G34+T4)≦4.000;
TL*Fno/ImgH≦2.65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600≦TL*Fno/ImgH≦2.650;
ALT*Fno/ImgH≦2.1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100≦ALT*Fno/ImgH≦2.100;
D52t82/D21t41≦2.3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100≦D52t82/D21t41≦2.300;
(T1+D52t82)/(T4+G45)≦4.6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200≦(T1+D52t82)/(T4+G45)≦4.600;
(T1+D52t82)/(T5+G45)≦5.1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600≦(T1+D52t82)/(T5+G45)≦5.100;
(T5+AAG)/BFL≦3.1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200≦(T5+AAG)/BFL≦3.100;
D51t81/(T2+T4+T8)≦2.1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100≦D51t81/(T2+T4+T8)≦2.100;
(D11t31+D62t82)/(T3+G34)≦5.1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2.200≦(D11t31+D62t82)/(T3+G34)≦5.100;
(D11t31+D62t82)/(T4+G34)≦8.2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1.800≦(D11t31+D62t82)/(T4+G34)≦8.200;
(T1+T2+T7+T8)/(T3+G34)≦3.3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0.900≦(T1+T2+T7+T8)/(T3+G34)≦3.300;
(T1+T2+T3+T6+T7+T8)/D32t51≦4.500,較佳的限制範圍為0.900≦(T1+T2+T3+T6+T7+T8)/D32t51≦4.500。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的條件式時,能較佳地使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提升、系統長度縮短、像高增加、光圈值縮小及/或組裝良率提升。
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條件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實施例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變化或其他細部或額外結構,以加強對系統體積、性能、解析度的控制及/或製造上良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材質設計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所有透鏡中可為玻璃、塑膠、樹脂等各種透明材質製作之透鏡。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增加像高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併參考圖6至圖9,其中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一濾光片TF及一影像感測器的一成像面IMA皆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A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片TF為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且設於第八透鏡L8與成像面IMA之間,濾光片TF將經過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過濾掉特定波段的波長,例如過濾掉紅外光波段,可使得紅外光波段的波長不會成像於成像面IMA上。
光學成像鏡頭1之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第七透鏡L7及第八透鏡L8在此示例性地以塑膠材質所構成,然不限於此,亦可為其他透明材質製作,如:玻璃、樹脂。
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第七透鏡L7及第八透鏡L8形成細部結構如下:第一透鏡L1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物側面L1A1的光軸區域L1A1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1A1P為凸面。像側面L1A2的光軸區域L1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1A2P為凹面。
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2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2A2。物側面L2A1的光軸區域L2A1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2A1P為凸面。像側面L2A2的光軸區域L2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2A2P為凹面。
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3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3A2。物側面L3A1的光軸區域L3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3A1P為凸面。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3A2P為凸面。
第四透鏡L4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4A1及具有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4A2。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4A1P為凹面。像側面L4A2的光軸區域L4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4A2P為凸面。
第五透鏡L5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5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5A2。物側面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凹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5A1P為凹面。像側面L5A2的光軸區域L5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5A2P為凸面。
第六透鏡L6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6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6A2。物側面的光軸區域L6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6A1P為凹面。像側面L6A2的光軸區域L6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第七透鏡L7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7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7A2。物側面的光軸區域L7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7A1P為凹面。像側面L7A2的光軸區域L7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7A2P為凸面。
第八透鏡L8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8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8A2。物側面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8A1P為凹面。像側面L8A2的光軸區域L8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8A2P為凸面。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各透鏡L1、L2、L3、L4、L5、L6、L7、L8、濾光片TF及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IMA之間皆存在空氣間隙,然而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任兩相對的透鏡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隙。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8。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及像側面L1A2、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及像側面L2A2、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及像側面L3A2、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及像側面L4A2、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及像側面L5A2、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L6A1及像側面L6A2、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L7A1及像側面L7A2及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及像側面L8A2,共十六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表示透鏡表面近光軸處之曲率半徑;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
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圖9。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縱向球差,縱軸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圖7(c)繪示本實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場曲像差,縱軸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百分比,縱軸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於成像點附近,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4~0.055 mm,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落在-0.08~0.08 mm內,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落在-0.08~0.2 mm內,而畸變像差維持於0~7%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1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34 mm且RImin為35.074%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10至圖13,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5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二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3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 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第三透鏡L3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及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僅標示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處,而省略相同凹凸配置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且以下每個實施例亦僅標示透鏡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處,省略相同處的標號,並不再贅述。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圓周區域L3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光軸區域L6A2C為凹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12。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從圖1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0.05mm以內。從圖11(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6~0.024mm內。從圖11(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8~0.012mm內。圖1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5.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較小的弧矢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34 mm且RImin為40.507%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14至圖17,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5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6A2, L7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鏡L1、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三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4A1, L7A1, L8A1及像側面L3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第一透鏡L1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L3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及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L7A1的光軸區域L7A1C為凹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且圓周區域L8A1P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像側面L8A2的圓周區域L8A2P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16。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從圖15(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12~0.024mm以內。從圖15(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4~0mm內。從圖15(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4~0.35mm內。圖15(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4.5~2.7%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506 mm且RImin為45.514%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18至圖21,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四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5A1, L6A1, L7A1, L8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四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3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圓周區域L3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0。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從圖19(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9~0.036mm以內。從圖19(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0.048mm內。從圖19(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6~0.048mm內。圖19(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2.3~1.38%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576mm且RImin為46.960%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22至圖25,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2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五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5A1, L6A1, L7A1, L8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及第八透鏡L8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五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 L5A2, 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率、第六透鏡L6具有負屈光率及第八透鏡L8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L5A2的圓周區域L5A2P為凹面,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光軸區域L6A2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4。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從圖23(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4~0.055mm以內。從圖23(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8~0.032mm內。從圖23(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4~0.16mm內。圖23(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3.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53 mm且RImin為38.84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26至圖29,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2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六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6A1, L7A1, L8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第七透鏡L7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六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4A1, L8A1之表面凹凸配置、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及第七透鏡L7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8。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A、50B。
從圖27(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4~0.06mm以內。從圖27(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02mm內。從圖27(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0.06mm內。圖27(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弧矢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55 mm且RImin為37.917%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30至圖33,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七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七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3A1, L4A1, L5A1, L8A1及像側面L4A2, 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及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圓周區域L3A1P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光軸區域L4A2C為凹面,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圓周區域L5A1P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L5A2的圓周區域L5A2P為凹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32。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C、50D。
從圖3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44~0.072mm以內。從圖31(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72~0.048mm內。從圖31(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6~0.12mm內。圖31(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3.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和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59 mm且RImin為38.291%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34至圖37,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八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5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四透鏡L4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八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36。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C、50D。
從圖35(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68~0.046mm以內。從圖35(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0mm內。從圖35(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0.2mm內。圖35(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5.7%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4.480 mm且RImin為32.922%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38至圖41,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九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5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四透鏡L4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九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3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圓周區域L3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40。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C、50D。
從圖39(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09~0.045mm以內。從圖39(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0.016mm內。從圖39(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8~0.08mm內。圖39(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1.35~1.3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2.000、像高為4.480 mm且RImin為35.646%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42至圖45,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4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十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3A1, L5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四透鏡L4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44。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C、50D。
從圖43(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6~0.045mm以內。從圖43(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0mm內。從圖43(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72~0.072mm內。圖43(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3.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弧矢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48 mm且RImin為41.364%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46至圖49,圖4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4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一第七透鏡L7及一第八透鏡L8。
第十一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5A1, L6A1, L7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4A2, L5A2, L6A2, L7A2, L8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除第四透鏡L4之外的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一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物側面L2A1, L3A1, L4A1, L8A1及像側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圓周區域L3A1P為凹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八透鏡L8的物側面L8A1的光軸區域L8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1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48。關於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請參考圖50C、50D。
從圖47(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0.04mm以內。從圖47(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0.04mm內。從圖47(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0.1mm內。圖47(d)顯示畸變像差維持在0~4%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顯示縱向球差、弧矢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弧矢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11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1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提供Fno為1.600、像高為3.957 mm且RImin為38.876%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圖50A、50B、50C、50D統列出以上十一個實施例的各參數及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之值,以及各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與表格中,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確實可滿足前述條件式(1)、(2)及/或(3)~(19)之任一。其次,此處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屬本發明據以實施之範疇。
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透鏡的設計與相互搭配,能產生優異的成像品質。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此外,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
1,2,3,4,5,6,7,8,9,10,11:光學成像鏡頭
100,200,300,400,500:透鏡
130:組裝部
211,212:平行光線
STO:光圈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L7:第七透鏡
L8:第八透鏡
TF:濾光片
IMA:成像面
110,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L7A1,L8A1,TFA1:物側面
120,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L8A2,TFA2:像側面
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L7A1C,L7A2C,L8A1C,L8A2C:光軸區域
Z2,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L7A1P,L7A2P,L8A1P,L8A2P: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P:中心點
CP1:第一中心點
CP2:第二中心點
TP1:第一轉換點
TP2:第二轉換點
OB:光學邊界
I:光軸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EL:延伸線
Z3:中繼區域
M,R:相交點
本發明所附圖式說明如下:
圖1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繪示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八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50A、50B、50C、50D統列出以上十一個實施例的各參數及V1+V2+V3+V4+V5、V6+V7+V8、V1+V2+V3+V4+V5+V6、V1+V2+V3+V4、Vmax、V5、(T1+T2+T3+T4)/(G12+G23+G34)、(AAG+BFL)/(T3+G34+T4)、TL*Fno/ImgH、ALT*Fno/ImgH、D52t82/D21t41、(T1+D52t82)/(T4+G45)、(T1+D52t82)/(T5+G45)、(T5+AAG)/BFL、D51t81/(T2+T4+T8)、(D11t31+D62t82)/(T3+G34)、(D11t31+D62t82)/(T4+G34)、(T1+T2+T7+T8)/(T3+G34)、(T1+T2+T3+T7+T8)/(T4+T5+T6)、(T1+T2+T3+T6+T7+T8)/D32t51及EFL*Fno/ImgH值的比較表。
無
1:光學成像鏡頭
STO:光圈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L7:第七透鏡
L8:第八透鏡
TF:濾光片
IMA:成像面
L1A1,L2A1,L3A1,L4A1,L5A1,L6A1,L7A1,L8A1,TFA1:物側面
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L8A2,TFA2:像側面
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L7A1C,L7A2C,L8A1C,L8A2C:光軸區域
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L7A1P,L7A2P,L8A1P,L8A2P: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20)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及一第八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及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以下條件式:(T1+T2+T3+T4)/(G12+G23+G34)≧3.800;及V1+V2+V3+V4+V5≧235.000,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V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一阿貝數,V2代表該第二透鏡的一阿貝數,V3代表該第三透鏡的一阿貝數,V4代表該第四透鏡的一阿貝數,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一阿貝數。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 鏡、一第七透鏡及一第八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及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以下條件式:(T1+T2+T3+T4)/(G12+G23+G34)≧3.800;及V1+V2+V3+V4+V5≧235.000,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V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一阿貝數,V2代表該第二透鏡的一阿貝數,V3代表該第三透鏡的一阿貝數,V4代表該第四透鏡的一阿貝數,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一阿貝數。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及一第八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及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率;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以上八個透鏡,且滿足以下條件式:(T1+T2+T3+T4)/(G12+G23+G34)≧3.800;及V1+V2+V3+V4+V5≧235.000,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V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一阿貝數,V2代表該第二透鏡的一阿貝數,V3代表該第三透鏡的一阿貝數,V4代表該第四透鏡的一阿貝數,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一阿貝數。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V6+V7+V8≦150.000,V6代表該第六透鏡的一阿貝數,V7代表該第七透鏡的一阿貝數,V8代表該第八透鏡的一阿貝數。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5+AAG)/BFL≦3.100,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AAG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總和,BFL代表該第八透鏡之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Fno/ImgH≦2.2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有效焦距,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像高。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D51t81/(T2+T4+T8)≦2.100,D51t81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D11t31+D62t82)/(T3+G34)≦5.100,D11t3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D62t82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T2+T7+T8)/(T3+G34)≦3.300,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Vmax≦60.000,Vmax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八透鏡中的一阿貝數最大值。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AAG+BFL)/(T3+G34+T4)≦4.000,AAG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總和,BFL代表該第八透鏡之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L*Fno/ImgH≦2.650,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八透鏡之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像高。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D52t82)/(T4+G45)≦4.600,D52t82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D11t31+D62t82)/(T4+G34)≦8.200,D11t3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D62t82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T2+T3+T7+T8)/(T4+T5+T6)≦3.300,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V5≧40.000。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ALT*Fno/ImgH≦2.100,ALT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在一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像高。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D52t82/D21t41≦2.300,D52t82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D21t41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D52t82)/(T5+G45)≦5.100,D52t82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八透鏡的該像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2或3之任一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T2+T3+T6+T7+T8)/D32t51≦4.500,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D32t51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一光軸上的一距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89056.8A CN112327450A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光学成像镜头 |
CN202011189056.8 | 2020-10-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50945B true TWI750945B (zh) | 2021-12-21 |
TW202217388A TW202217388A (zh) | 2022-05-01 |
Family
ID=74296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3485A TWI750945B (zh) | 2020-10-30 | 2020-12-09 | 光學成像鏡頭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35691B2 (zh) |
CN (1) | CN112327450A (zh) |
TW (1) | TWI75094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78531A (zh) * | 2022-03-11 | 2022-06-03 | 深圳市誉和光学精密刀具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及红外镜头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9814A (zh) * | 2020-08-17 | 2020-11-1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29815B (zh) * | 2020-08-17 | 2022-07-1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3484982B (zh) * | 2021-06-16 | 2023-09-05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TWI808492B (zh) * | 2021-09-17 | 2023-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系統組及取像裝置 |
CN114114642B (zh) * | 2021-12-28 | 2024-07-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804330B (zh) * | 2022-05-26 | 2023-06-01 |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八片式取像鏡頭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706658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201723571A (zh) * | 2015-12-31 | 2017-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20013079A (ja) * | 2018-07-20 | 2020-01-23 |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 撮像レンズ |
TWI694268B (zh) * | 2019-06-12 | 2020-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701474B (zh) * | 2019-07-17 | 2020-08-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1736306A (zh) * | 2020-07-23 | 2020-10-02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11189056.8A patent/CN112327450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2-09 TW TW109143485A patent/TWI750945B/zh active
-
2021
- 2021-01-21 US US17/154,195 patent/US1183569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706658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201723571A (zh) * | 2015-12-31 | 2017-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20013079A (ja) * | 2018-07-20 | 2020-01-23 |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 撮像レンズ |
TWI694268B (zh) * | 2019-06-12 | 2020-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701474B (zh) * | 2019-07-17 | 2020-08-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1736306A (zh) * | 2020-07-23 | 2020-10-02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78531A (zh) * | 2022-03-11 | 2022-06-03 | 深圳市誉和光学精密刀具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及红外镜头 |
CN114578531B (zh) * | 2022-03-11 | 2024-03-12 | 深圳市誉和光学精密刀具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及红外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27450A (zh) | 2021-02-05 |
US11835691B2 (en) | 2023-12-05 |
TW202217388A (zh) | 2022-05-01 |
US20220137362A1 (en) | 2022-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437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094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6021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1025540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I73241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974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125030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688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028B (zh)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7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1531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8404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43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437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4281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84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35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35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95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86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9662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21375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