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0400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0400A
TW201720400A TW105137381A TW105137381A TW201720400A TW 201720400 A TW201720400 A TW 201720400A TW 105137381 A TW105137381 A TW 105137381A TW 105137381 A TW105137381 A TW 105137381A TW 201720400 A TW201720400 A TW 2017204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joint
absorbent article
joint por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7998B (zh
Inventor
Akihito Akutagawa
Mina Tomita
Ayuka Minamizaki
Takeshi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20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0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9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包含複合片材之正面片材(12)、背面片材(13)及配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14),且複合片材(1)具有沿物品長度方向之第1方向(X)及沿物品寬度方向之第2方向(Y),經積層之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於複數個接合部接合,且第1片材(1)於接合部以外之部位向遠離第2片材(2)之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突出之凸部(4),複合片材(10)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有凸部之中央區域(M)及一對側部區域(S、S),於側部區域(S)之接合部,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熱熔合,且側部區域(S)之接合部(33)之全部或部分具有貫通孔(33c)。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
先前,作為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已知於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之肌膚側面藉由壓紋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形狀者。又,亦已知藉由於正面片材之肌膚側面形成凹凸形狀,而減少與穿著者之肌膚之接觸面積,提高透氣性,或降低對肌膚之黏附之技術。 就提高透氣性或降低對肌膚之黏附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正面片材之凹凸形狀之保形性較高。但一般而言,若欲提高保形性,則質感(肌膚觸感)惡化,或液體自正面片材之表面向吸收體側之引入性降低。 於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於拋棄式尿布之正面片材設置凸部之形狀或高度不同之複數個凹凸區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13634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214938號公報
且說,就服貼性及防止漏液之觀點而言,希望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胯間之胯下部之兩側部以沿左右之大腿部之方式變形。但如上所述,若形成於正面片材之凹凸區域之剛性較高,則容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另一方面,若形成於正面片材之凹凸區域之剛性較低,則形成於凹凸區域之凹凸形狀之保形性降低。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包含複合片材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上述複合片材具有沿物品長度方向之第1方向及沿物品寬度方向之第2方向,並且經積層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於複數個接合部相互接合。又,第1片材於上述接合部以外之部位向遠離第2片材之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突出之凸部。上述複合片材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有上述凸部之中央區域及位於該中央區域之兩側之一對側部區域。於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成為構成第1片材及第2片材中之一者或兩者之構成纖維之合成樹脂經熔融固化之狀態,且該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之全部或部分具有貫通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具有之缺點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基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於圖1及圖2中,示有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00(以下,亦簡稱為尿布100)之基本構造。 如圖1及圖2所示,尿布100具備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12、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片材13、及配置於兩片材12、13之間之吸收體14。關於背面片材13,所謂液體不透過性係亦包括液體難透過性之概念,背面片材13除完全不讓液體通過之情形以外,亦包括包含撥水性之片材等之情形等。 尿布100具有:物品長度方向Xa,其係穿著時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向;及物品寬度方向Ya,其於將尿布100如圖1所示呈平面狀鋪展之狀態下,與物品長度方向Xa正交。又,尿布100於物品長度方向Xa具有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A、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背側之背側部B、及位於腹側部A與背側部B之間之胯下部C。尿布100係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於背側部B之兩側緣部設置有黏扣帶17,於腹側部A之外表面,設置有固定該黏扣帶17之著扣區域18。 尿布100之吸收體14具備吸收性芯體14a及包裹該吸收性芯體14a之包芯片材14b。吸收性芯體14a可包含例如紙漿纖維等吸液性纖維之纖維堆積體、或吸液性纖維與吸水性聚合物之混合纖維堆積體。作為吸液性纖維,例如可列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系之親水性纖維。除纖維素系之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使用藉由界面活性劑等將包含聚烯烴、聚酯、聚醯胺等合成樹脂之纖維親水化而成者。作為包芯片材14b,例如可使用衛生紙或透水性之不織布。包芯片材14b既可為以1片包裹吸收性芯體14a之整體,亦可為使2片以上組合而包裹吸收性芯體14a。作為背面片材13,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樹脂膜、樹脂膜與不織布之層壓片材等。 於尿布100之物品長度方向Xa之兩側,配設有具有彈性構件15a之立體褶皺形成用之片材15,藉由該彈性構件15a之收縮,會於穿著狀態下之胯下部C形成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立起之立體褶皺。又,於胯下部C之配設於腿圍之部位,以伸長狀態配設有腿部彈性構件16,藉由其收縮,會於穿著狀態下之胯下部C形成使對穿著者之腿圍之服貼性提高之腿褶皺。 第1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00之正面片材12包含圖3所示之複合片材10。 如圖3所示,複合片材10具有沿尿布100之長度方向(物品長度方向)Xa之第1方向X、及沿尿布100之寬度方向(物品寬度方向)Ya之第2方向Y。又,如圖3所示,複合片材10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有凸部4之中央區域M、及位於該中央區域M之兩側之一對側部區域S、S。中央區域M位於尿布100之寬度方向(物品寬度方向)Ya之中央部,一對側部區域S、S形成於中央區域M之沿第2方向Y之兩側緣之外側。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之凸部4之中央區域M及其兩側之一對側部區域S、S於尿布100之長度方向Xa上,較佳為至少形成於胯下部C,較佳為自胯下部C跨及至腹側部A及背側部B中之任一者或兩者而形成、或跨及吸收體14之全長,更佳為跨及尿布100之全長。 於圖4中,示有將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立體圖,於圖5中,示有將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立體圖。側部區域S形成於相對於沿尿布100之長度方向Xa之中央線(未圖示)左右對稱之位置,於側部區域S各者,以圖5所示之圖案形成有凹凸。 如圖4及圖5所示,複合片材10於中央區域M及側部區域S之任一者,均為經積層之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藉由壓紋加工局部接合而形成有複數個接合部,且經積層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於複數個接合部相互接合。而且,於中央區域M及側部區域S之任一者,均為第1片材1於上述接合部以外之部位向遠離第2片材2之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突出之凸部。複合片材10於中央區域M及側部區域S之任一者,均為第2片材2側之面大致平坦,且於第1片材1側形成有起伏較大之凹凸。 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由片材材料構成。作為片材材料,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織布及針織布等纖維片材、或膜等,就肌膚觸感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纖維片材,尤佳為使用不織布。構成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之片材材料之種類既可相同,或亦可不同。 作為將不織布用作構成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之片材材料之情形時之不織布,例如可列舉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水刺不織布、熔噴不織布、樹脂黏合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等。亦可使用將該等不織布組合2種以上而成之積層體、或將該等不織布與膜等組合而成之積層體。其等之中,較佳為使用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用作構成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之片材材料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更佳為15 g/m2 以上,又,較佳為40 g/m2 以下,更佳為35 g/m2 以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4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5 g/m2 以上35 g/m2 以下。 作為構成不織布之纖維,可使用包含各種熱塑性樹脂之纖維。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尼龍6或尼龍66等聚醯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或作為2種以上之摻合物而使用。又,可以芯鞘型或並列型等複合纖維之形態使用。 於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如圖4所示,於第1方向X隔開固定距離而形成有複數條沿第2方向Y連續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40。於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形成有第1接合部31及第2接合部32。 另一方面,於複合片材10之一對側部區域S、S,如圖5所示,第1片材1於第3接合部33以外之部位向遠離第2片材2之方向突出而形成之邊側第1凸部41'於俯視時形成為散點狀,且形成為沿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之各者分散之狀態。 邊側第1凸部41'係以與中央區域M之中央連續凸部40、或構成該中央連續凸部40之中央第1凸部41及中央第2凸部42不同之圖案所形成。凸部之圖案不同之表現包括僅凸部之配置不同之情形、凸部之形態不同之情形、及該等兩者均不同之情形中之任一者。凸部之配置不同之態樣亦包括凸部間之距離不同之情形。又,凸部之形態不同之態樣亦包括凸部之俯視形狀不同之情形。 於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片材10中,凸部之配置及形態於中央區域M與一對側部區域S、S不同。 又,於側部區域S之第3接合部33之各者,成為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中之一者或兩者之構成纖維之構成樹脂經熔融固化之狀態,又,於第3接合部33之各者,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與其他部分(接合部以外之部分)相比均高密度化。即,複合片材10之第3接合部33係第1片材1與第2片材2被一體地加熱及加壓而形成之熱熔合部,藉由一片材或兩片材之構成纖維之構成樹脂之熔融及其後之固化而將兩片材相互結合。 又,中央區域M之第1及第2接合部31、32亦同樣,成為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中之一者或兩者之構成纖維之構成樹脂經熔融固化之狀態,又,於第1及第2接合部31、32,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與其他部分(接合部以外之部分)相比均高密度化。即,複合片材10之第1及第2接合部31、32亦係第1片材1與第2片材2被一體地加熱及加壓而形成之熱熔合部,藉由一片材或兩片材之構成纖維之構成樹脂之熔融及其後之固化而將兩片材相互結合。 再者,於第1~第3接合部31、32及33之各者,分別較佳為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兩者熔融固化。又,關於中央區域M之第1及第2接合部31、32,亦可將第1片材1與第2片材2之間藉由熱熔合以外之接合手段、例如熱熔接著劑等接著劑而形成該等接合部。 又,側部區域S之第3接合部33為熱熔合部,並且第3接合部33中之一部分接合部33a具有貫通孔33c。如圖6所示,貫通孔33c於接合部33a,沿厚度方向貫通複合片材10。又,貫通孔33c形成於接合部33a之中央部,且於俯視複合片材10時之貫通孔33c之周圍,呈環狀存在有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中之一者或兩者熔融後固化之部分。 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00,構成正面片材12之複合片材10於尿布100之胯下部C,具有凸部之圖案不同之中央區域M及一對側部區域S、S,又,形成於該一對側部區域S、S之第3接合部33之一部分係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因此與胯下部C之形成於一對側部區域S、S之第3接合部33均不具有貫通孔33c之情形時相比,一對側部區域S、S易於沿尿布100之長度方向(物品長度方向)Xa折曲,從而於穿著尿布100時,配設有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尿布100之兩側部部分易於沿穿著者之腿圍彎曲,而不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 又,由於將貫通孔33c形成於作為熱熔合部之第3接合部33,故而於由穿著者之左右之大腿部等對尿布100之胯下部C之兩側部施加自左右朝向中央方向之壓縮力時,第3接合部33之形狀及邊側第1凸部41'之立體形狀相對較穩定地得到維持。 藉此,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00不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此外,正面片材12之邊側第1凸部41'之保形性優異,透氣性亦優異。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片材10中,邊側第1凸部41'之形狀、大小及配置主要係由第3接合部33之形狀、大小及配置所決定。 對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00之正面片材12中所使用之上述複合片材10進而進行說明。 於圖7中,示有圖3所示之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之放大俯視圖。圖8(a)~圖8(c)係圖7之Va-Va線剖視圖、Vb-Vb線剖視圖及Vc-Vc線剖視圖。 如圖3、圖4及圖7所示,於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於第1方向X隔開固定距離而形成有複數條沿第2方向Y連續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40。藉由於胯下部C之中央區域M,於沿物品長度寬方向Xa之第1方向X配設複數條於沿物品寬度方向Ya之第2方向Y延伸之複數條中央連續凸部40,可使於使用過程中容易悶濕之排尿部附近之透氣性提高。 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10中,在中央連續凸部40之各者,如圖7及圖8(a)所示,於第2方向Y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41與高度較中央第1凸部41低之中央第2凸部42相互連結。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凸部連結係指相鄰之2個凸部未被接合部隔開,而為一凸部之一部分形成另一凸部之一部分,且另一凸部之一部分形成一凸部之一部分。 構成中央連續凸部40之中央第1凸部41及中央第2凸部42較佳為至少於中央第1凸部41之背面側存在空洞,進而較佳為於各自之背面側存在空洞,且中央第1凸部41之背面之空洞與中央第2凸部42之背面之空洞連續,於中央連續凸部40之背面側形成有沿第2方向Y連續延伸之連續中空部40V。 如圖7所示,構成中央連續凸部40之中央第1凸部41及中央第2凸部42之俯視下之形狀均為大致圓形狀。又,中央第1凸部41及中央第2凸部42於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中之任一方向之剖面均呈具有頂部之形狀。 如圖7所示,於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於第1方向X交替形成有非壓紋區域N及壓紋區域E,該非壓紋區域N沿第2方向Y延伸,於第2方向Y連續且不具有接合部,該壓紋區域E沿第2方向Y延伸,且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接合部。 於壓紋區域E,形成有第1接合部31及第2接合部32作為經積層之第1片材1及第2片材2藉由壓紋加工局部接合而形成之接合部。 於各個壓紋區域E,如圖7所示,第1接合部31與第2接合部32之第2方向Y上之配置位置不同。又,第1接合部31與第2接合部32之沿第2方向Y之長度L1、L2亦不同。第1接合部31之俯視形狀均為矩形,該矩形之各邊與第1方向X或第2方向Y一致。第2接合部32之俯視形狀為大致正方形,該正方形之各邊與第1方向X或第2方向Y一致。 形成為矩形之第1接合部31使其長邊與第1方向X一致,且沿第2方向Y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第2方向Y之第1接合部行R1。第2接合部32使相互正交之2邊中之一邊與第2方向Y一致,另一邊與第1方向X一致,且沿第2方向Y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第2方向Y之第2接合部行R2。 於各第1接合部行R1,第2方向Y上之第1接合部31之配置間隔固定。於各第2接合部行R2,第2方向Y上之第2接合部32之配置間隔具有2種間隔,交替具有間隔較寬之部分與間隔較窄之部分。於各第1接合部行R1,沿第2方向Y觀察時之第1接合部31之配置位置均相同。於各第2接合部行R2,沿第2方向Y觀察時之第2接合部32之配置位置亦均相同。 如圖7所示,各個壓紋區域E包含1個第1接合部行R1、及於第1方向X上位於其兩側之2個第2接合部行R2。 若著眼於構成第1接合部行R1之1個第1接合部31,則構成2個第2接合部行R2之共計4個第2接合部32以使各自之角部與該第1接合部31之4個角部對向之狀態近接配置於該第1接合部31之周圍。藉此,形成有包含1個第1接合部31及位於其周圍之4個第2接合部32之一組接合部群30。於各個壓紋區域E,沿第2方向Y隔開固定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相同之接合部群30。 於複合片材10中,藉由以上述態樣形成有第1接合部31及第2接合部32,以及於製造複合片材10時自背面側按壓、或自正面側抽吸第1片材1之相當於非壓紋區域N之部分或相當於壓紋區域E之第1接合部31彼此間之部位之部分等,而於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形成有如圖7及圖8所示之俯視形狀及剖面形狀之包含中央第1凸部41之中央連續凸部40、及中央第3凸部43等。 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之中央連續凸部40具有沿第2方向Y連續延伸並且於第2方向Y寬度規則地內縮之部分。詳細而言,如圖7所示,於隔著非壓紋區域N而對向之一對第1接合部31彼此間,形成有中央第1凸部41,於被包含隔著非壓紋區域N而對向之兩對第2接合部32之共計四個第2接合部32包圍之區域,形成有中央第2凸部42,關於沿第1方向X之方向之長度,中央第2凸部42之長度L42短於中央第1凸部41之長度L41。中央連續凸部40之包含該中央第2凸部42之部分成為與包含中央第1凸部41之部分相比寬度(第1方向X之長度)較窄之內縮部分。 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之壓紋區域E上成為與夾著非壓紋區域N之兩側之中央連續凸部40相比高度較低之槽部5(參照圖4),又,側部區域S之邊側第1凸部41'間成為凹部,更詳細而言,圖10所示之第3方向接合部行R5上及第4方向接合部行R6上成為槽狀之凹部5S(參照圖9)。而且,如圖9所示,於中央區域M與側部區域S之交界部,中央連續凸部40彼此間之槽部5與形成於側部區域S之凸部間之凹部5S連續。所謂連續表示槽部5內之空間與凹部5S內之空間於複合片材10之平面方向上連通。 藉此,槽部5成為導液路徑,而可將供給至胯下部C等之中央區域M上之尿等液體引導至側部區域S,亦可自側部區域S將該液體吸收至吸收體14,從而可促進尿等排泄物被吸收體14之全域均勻吸收。就提高液體之吸收性而防止漏液之方面而言,與中央連續凸部40彼此間之槽部5連續之凹部5S較佳為包含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上之空間。 又,如圖7及圖8(c)所示,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10於壓紋區域E內,具有周圍被環狀凹部包圍之非連續之中央第3凸部43。中央第3凸部43於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中之任一方向之剖面均呈具有頂部之形狀。中央第3凸部43之高度低於中央第1凸部41。中央第3凸部43於各自之背面側具有空洞43V,但亦可不具有此種空洞43V。 如圖7所示,中央第3凸部43係沿第2方向Y隔開固定距離而直線性地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從而構成有中央第3凸部行。中央第2凸部42亦係沿第2方向Y隔開固定距離而直線性地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從而構成有中央第2凸部行。中央第2凸部42與中央第3凸部43形成於第2方向Y上之相同位置。更詳細而言,中央第2凸部42與中央第3凸部43係沿第1方向X交替地且呈直線狀配置。中央第3凸部43之第1方向X上之配置位置位於中央第1凸部41、41彼此間。所謂第1方向X上之配置位置係指無視第2方向Y之位置,而僅觀察第1方向X上之位置時之配置位置。進而,如圖7所示,若除中央第2凸部42及中央第3凸部43以外亦著眼於第4凸部44,則該等3種凸部係以中央第2凸部42、第4凸部44、中央第3凸部43、及第4凸部44之順序,沿第1方向X規則地且呈直線狀配置。 第4凸部44之上表面大致平坦。再者,第4凸部44如字面意思所示為「凸部」,但該第4凸部44之高度較構成中央連續凸部40之中央第1及第2凸部41、42中之任一者均相對低,且其高度較中央第3凸部43相對低,因此自該等凸部觀察相對性地成為凹部。 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於構成其之第1片材1,形成有上述中央第1凸部41、中央第2凸部42、中央第3凸部43及第4凸部44。第4凸部44之高度較中央第1凸部41、中央第2凸部42及中央第3凸部43中之任一者均低。 於圖10中,示有圖3所示之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放大俯視圖。圖11係圖10中之Vd-Vd線剖視圖。圖6係圖10中之Ve-Ve線剖視圖。 如該等圖所示,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於第2方向Y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第3接合部33於第1方向X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Rx,且於第1方向X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第3接合部33於第2方向Y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 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於第2方向Y形成有複數行由第3接合部33沿第1方向X以相等間隔配置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Rx。於第2方向Y形成有複數行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Rx係於第2方向Y交替具有第1方向X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一致之相鄰2行、及第1方向X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與該2行不同之其他相鄰2行。 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於第1方向X形成有複數行由第3接合部33沿第2方向Y以2種間隔La、Lb規則地配置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更詳細而言,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具有第1間隔La、及較第1間隔La寬之第2間隔Lb作為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彼此間之間隔,且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之複數個第3接合部33係以於第2方向Y交替具有該等2種間隔之方式於第2方向Y間歇配置。 構成各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之複數個第3接合部33之第1方向X上之長度及配置位置一致,且於在第1方向X上相鄰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間形成有固定寬度W之間隙。又,於第1方向X形成有複數行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每隔一行,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一致,而相鄰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彼此之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互不相同。詳細而言,如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之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於第1方向X交替形成有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互不相同之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及第2方向第2接合部行Ry2作為第2方向接合部行Ry,關於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之配置位置,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及第2方向第2接合部行Ry2係於一者中之以第2間隔Lb相鄰之第3接合部33彼此間存在另一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之以第1間隔La相鄰之一對第3接合部33。 而且,如圖10所示,於被包含在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相鄰之2個第3接合部33、33之共計6個第3接合部33包圍之區域內,形成有上述邊側第1凸部41'。 於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片材10中,於各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包含沿第2方向Y以第1間隔La近接配置之一對第3接合部33的接合部對34在第2方向Y以第1間隔La之2倍以上之間隔Lb間歇配置,邊側第1凸部41'形成於在第2方向Y上相鄰之接合部對34、34彼此間。接合部對34包含於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以最窄之間隔La相鄰之一對第3接合部33。 於複合片材10中,藉由以上述態樣形成有第3接合部33,以及於製造複合片材10時自背面側按壓、或自正面側抽吸第1片材1之相當於被共計6個第3接合部33包圍之區域之部分等,而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形成有多個如圖10及圖11所示之俯視形狀及剖面形狀之邊側第1凸部41'。 關於第1實施形態中之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如圖10所示,上述第1方向接合部行Rx與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包含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最高之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 藉由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包含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而易於沿尿布100之寬度方向(物品寬度方向)折曲,從而於穿著尿布100時,配設有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尿布100之兩側部部分易於沿穿著者之腿圍之彎曲形狀彎曲,對腿圍之服貼感提高,不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 此處,所謂「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對自1片尿布之各側部區域S任意各切出2片之、第1方向之長度為20 mm、第2方向之長度為100 mm之矩形狀之測定片進行觀察,按照以下順序(1)~(3)予以決定。 (1)自第1方向接合部行Rx之中,選擇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最高之接合部行,將該接合部行設定為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例如,如圖10所示,作為第1方向接合部行Rx,具有第1方向第1接合部行Rx1及第1方向第2接合部行Rx2,該第1方向第1接合部行Rx1係在第1方向X交替地具有不具有貫通孔之第3接合部33與具有貫通孔33c之第3接合部33a,且構成該接合部行之接合部之個數中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以下,亦稱為「帶孔接合部比率」)為50%,該第1方向第2接合部行Rx2係構成該接合部行之接合部之個數中全部為不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上述帶孔接合部比率為0%,於此情形時,上述帶孔接合部比率最高之第1方向第1接合部行Rx1成為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 (2)自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之中,選擇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最高之接合部行,將該接合部行設定為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例如,如圖10所示,作為第2方向接合部行Ry,具有第1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以及第2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及第2方向第2接合部行Ry2,該第1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係構成接合部行之接合部之個數中全部為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帶孔接合部比率為100%,該第2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及第2方向第2接合部行Ry2係構成接合部行之接合部之個數中全部為不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上述帶孔接合部比率為0%,於此情形時,上述帶孔接合部比率最高之第1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成為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於圖10所示之例中,於第1方向X每隔3行而配置之第1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Ry1係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 (3)對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與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進行比較,將帶孔接合部比率更高者作為最大比率接合部行。於圖10所示之例中,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為50%,相對於此,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為100%,因此帶孔接合部比率為100%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成為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又,如圖10所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於第1方向X週期性地具有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該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於第1方向X上具有複數行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上述帶孔接合部比率)最高。 若於第1方向X週期性地具有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則易於沿尿布100之寬度方向(物品寬度方向)規則地折曲,從而於穿著尿布100時,配設有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尿布100之兩側部部分沿穿著者之腿圍之彎曲形狀服貼感進而提高,更不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 「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藉由上述順序(2)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決定。 於圖10所示之例中,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於第1方向X上,每隔3行而配設,但亦可每隔1行、每隔2行、或每隔4行而配設。又,除帶孔接合部比率為100%及0%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以外,亦可具有帶孔接合部比率超過0%且未達100%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 再者,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較佳為10%以上100%以下,更佳為15%以上100%以下。又,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與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之差較佳為5%點以上,更佳為10%點以上,又,較佳為100%點以下,更佳為95%點以下。 又,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較佳為10%以上100%以下,更佳為15%以上95%以下。又,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與第1方向接合部行Rx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Rx之差較佳為0%點以上,更佳為5%點以上,又,較佳為95%點以下,更佳為90%點以下。 又,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ym與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Rxm之帶孔接合部比率之差較佳為5%點以上,更佳為10%點以上,又,較佳為90%點以下,更佳為80%點以下。 又,就使尿布100等吸收性物品柔軟,並抑制因應力而導致之邊側第1凸部41'之立體形狀之變形之觀點而言,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側部區域S內所包含之接合部33中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比率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又,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 此處所謂之「比率(%)」係將自側部區域S各切出2片之、第1方向X之長度為20 mm、第2方向Y之長度為100 mm之矩形狀之測定片中所包含之具有貫通孔33c之接合部33a之個數除以該測定片中所包含之接合部之總數所得之數值轉換成百分比而求出。又,其為4個樣本之平均值。 對第1實施形態中之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之構成進而進行說明。 如圖3、圖5及圖10所示,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邊側第1凸部41'於俯視時呈散點狀、更詳細而言為錯位狀形成於複合片材10。邊側第1凸部41'被上述6個第3接合部33包圍。包圍邊側第1凸部41'之6個第3接合部33及6個第3接合部33中相互相鄰之第3接合部33間之部位於邊側第1凸部41'之中央部之周圍形成環狀之凹部,邊側第1凸部41'形成為沿複合片材10之平面方向分散之狀態。 更詳細而言,如圖10所示,於在俯視之複合片材10上假定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1假想直線L3、及於與第1假想直線L3之間具有角度θ(參照圖10)的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2假想直線L4時,邊側第1凸部41'位於第1假想直線L3與第2假想直線L4之各交點。 藉由將邊側第1凸部41'配置於格子之交點,沿第2方向Y配置之槽部5成為導液路徑,而可將供給至胯下部C等之中央區域M上之液體引導至側部區域S,呈格子狀配置於側部區域S之邊側第1凸部41'成為障壁而亦可促進向第1方向X之擴散,從而可進而促進尿等排泄物被吸收體14之全域均勻吸收。 第1假想直線L3與第2假想直線L4所成之角度θ(參照圖10)較佳為30°以上165°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上150°以下。再者,於圖10所示之例中,第1假想直線L3及第2假想直線L4均相對於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傾斜,但亦可使第1假想直線L3或第2假想直線L4中之任一者或兩者與第1方向X或第2方向Y平行。 於複合片材10之側部區域S,形成有由複數個邊側第1凸部41'以固定間隔沿第1假想直線L3串聯而成之複數條第3方向凸部行、及由複數個邊側第1凸部41'以固定間隔沿第2假想直線L4串聯而成之複數條第4方向凸部行。又,於相鄰之第3方向凸部行彼此間,形成有由複數個接合部對34以固定間隔串聯而成之第3方向接合部行R5,於相鄰之第4方向凸部行彼此間,形成有由複數個接合部對34以固定間隔串聯而成之第4方向接合部行R6。構成各個接合部對34之一對第3接合部間及於邊側第1凸部41'之周圍相互相鄰之接合部對34彼此間成為微小凸部44',但微小凸部44'之高度係自第3接合部33之上表面略微突出之程度,通常,該高度H4'為邊側第1凸部41'之1/3以下。 因此,第3方向凸部行彼此間及第4方向凸部行彼此間成為空氣易於流通之通氣路徑,而可獲得優異之透氣性。 就使上述一種或兩種以上效果進一步確實地奏效之觀點而言,複合片材之凸部較佳為具有以下構成。 又,形成於中央區域M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構成中央連續凸部40或該中央連續凸部40之高度最高之部分之中央第1凸部41之高度H1[參照圖8(a)]較佳為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又,較佳為5.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mm以下,又,較佳為0.5 mm以上5.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4.0 mm以下。 又,形成於側部區域S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邊側第1凸部41'之高度H1'較佳為0.3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6 mm以上,又,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mm以下,又,較佳為0.3 mm以上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6 mm以上3.0 mm以下。 所謂複合片材之凸部4之高度係指朝向吸收體14側之下表面至凸部4之頂部之高度。 又,第1接合部31較佳為沿第1方向X之長度為沿第2方向Y之長度之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又,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3.0倍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2倍以上5.0倍以下,尤佳為1.5倍以上3.0倍以下。 又,第1接合部31之沿第1方向X之長度較佳為第2接合部32之沿第1方向X之長度的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又,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3.0倍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2倍以上5.0倍以下,尤佳為1.5倍以上3.0倍以下。 第1接合部31之沿第1方向X之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尤佳為1.0 mm以上,又,較佳為10.0 mm以下,尤佳為5.0 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0.5 mm以上10.0 mm以下,尤佳為1.0 mm以上5.0 mm以下。 又,第2接合部32之沿第1方向X之長度較佳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0.2 mm以上3.0 mm以下,沿第2方向Y之長度較佳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0.5 mm以上3.0 mm以下。 又,第3接合部33之沿第1方向X之長度較佳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1.5 mm以上3.0 mm以下,沿第2方向Y之長度較佳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1.5 mm以上3.0 mm以下。 又,關於第3接合部33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Ry係第2方向Y上之第3接合部33間之間隔較大之部分之間隔La相對於間隔較窄之部分之第3接合部33間之間隔,較佳為2.0倍以上,尤佳為2.5倍以上,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4.0倍以下,較佳為2.0倍以上5.0倍以下,尤佳為2.5倍以上4.0倍以下。 各凸部41、41'、42、43、46之高度H1、H1'、H2、H3、H4如圖8及圖11所示,被定義為第2片材2之下表面至第1片材1之上表面之距離。又,高度H1、H1'、H2、H3、H4設定為使用數位顯微鏡(Keyence製造)觀察各凸部剖面而計測出第2片材2之下表面與凸部頂部之最短距離所獲得之值。 於製造上述構成之複合片材10時,以與日本專利特開2015-112343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方法同樣之方式,將帶狀之第1片材1供給至周面互為嚙合形狀之第1輥與第2輥之間,使第1片材1變形為凹凸形狀之後,使第1片材1沿第1輥之周面部自嚙合部分移動,然後以與第1片材1重合之方式供給第2片材2,將兩片材1、2於加熱下夾壓於第1輥之凸部與加熱輥之間使之局部接合。而且,此時,使第1輥及第2輥之凹凸形狀、以及藉由第1輥與加熱輥而形成之接合部之圖案於第1片材之中央部與側部不同。又,藉由匣式加熱器等加熱機構,將第1輥或加熱輥之圓周方向或軸向之一部分加熱至高於其他部分之溫度,於被藉由該加熱而成為高溫之部分夾壓之部分,形成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 亦可於第1輥之凸部之前端進而設置突出之銷,於被該銷強力加壓後之部分,形成接合部之貫通孔,以代替使第1輥或加熱輥之圓周方向或軸長方向之一部分之溫度高於其他部分之方法。再者,於將第1片材1嚙入至第1輥與第2輥之嚙合部使之變形為凹凸形狀時,較佳為將第1片材向輥內部方向抽吸,而促進第1片材1向凹凸形狀變形。 以上,基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所限制。例如,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上述複合片材10之中央區域M之縱長之第1接合部31及第2接合部32亦可使第2方向Y上之寬度相同,而於第2方向Y隔開間隔交替地且以相等間隔而配置。中央連續凸部40亦可為高度跨及第2方向Y之全長而固定。又,中央區域M之凸部亦可形成為散點狀。又,貫通孔33c之俯視形狀可採用橢圓形、長圓形、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星形、心形、三角形等任意之形狀,而代替圓形。又,亦可於一個接合部33a形成有2個以上貫通孔,但形成於各個接合部之貫通孔較佳為1個以上30個以下。 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亦可為短褲型(套穿型)之拋棄式尿布,又,亦可為短褲型或普通非短褲型之經期衛生棉,亦可為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而代替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包含複合片材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上述複合片材具有沿物品長度方向之第1方向及沿物品寬度方向之第2方向,並且經積層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於複數個接合部相互接合,且上述第1片材於上述接合部以外之部位向遠離上述第2片材之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突出之凸部,上述複合片材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有上述凸部之中央區域及位於該中央區域之兩側之一對側部區域,於上述側部區域S之上述接合部,成為構成上述第1片材及上述第2片材中之一者或兩者之構成纖維之合成樹脂經熔融固化之狀態,且該側部區域S之上述接合部之全部或部分具有貫通孔。 <2> 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條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 <3> 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與上述側部區域之交界部,上述中央連續凸部彼此間之槽部與形成於該側部區域之凸部間之凹部連續。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凸部係於在該側部區域之上述複合片材上假定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1假想直線、及於與該第1假想直線之間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2假想直線時,位於上述第1假想直線與上述第2假想直線之各交點。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2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於上述第1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且第2方向接合部行包含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且該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週期性地具有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係上述接合部中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為5%以上80%以下。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部之配置及形態於上述中央區域與一對上述側部區域不同。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及第2接合部、上述側部區域之第3接合部之各者,分別較佳為第1片材及第2片材兩者經熔融固化。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貫通孔形成於上述第3接合部中一部分接合部之中央部,且於俯視上述複合片材時之上述貫通孔之周圍,呈環狀存在有上述第1片材及上述第2片材中之一者或兩者熔融後固化之部分。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於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各者,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與高度低於該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相互連結。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中央第1凸部及中央第2凸部較佳為至少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背面側存在空洞。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中央第1凸部及中央第2凸部於各自之背面側存在空洞,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背面之空洞與上述中央第2凸部之背面之空洞連續,且於上述中央連續凸部之背面側,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連續延伸之連續中空部。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交替形成有非壓紋區域及壓紋區域,該非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於該第2方向上連續且不具有上述接合部,該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各個壓紋區域,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與第2接合部之上述第2方向上之配置位置不同,上述第1接合部與上述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L1、L2亦不同。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形成為矩形之第1接合部使其長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為四角形狀之第2接合部使相互正交之2邊中之一邊與上述第2方向一致,使另一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2接合部行。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區域之形成為矩形之第1接合部使其長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且 於上述第1接合部行,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第1接合部之配置間隔固定。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為四角形狀之第2接合部使相互正交之2邊中之一邊與上述第2方向一致,使另一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2接合部行,且 於上述第2接合部行,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第2接合部之配置間隔具有2種間隔,交替具有間隔較寬之部分與間隔較窄之部分。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若著眼於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之1個第1接合部,則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之2個第2接合部行之共計4個第2接合部以使各自之角部與該第1接合部之4個角部對向之狀態近接配置於該第1接合部之周圍,藉此,形成有包含1個上述第1接合部及位於其周圍之4個上述第2接合部之一組接合部群,於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各個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以固定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相同之接合部群。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之中央連續凸部具有沿上述第2方向連續延伸並且於上述第2方向寬度規則地內縮之部分。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隔著在上述第2方向連續且不具有上述接合部之非壓紋區域而對向之一對第1接合部彼此間,形成有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於被包含隔著上述非壓紋區域而對向之兩對第2接合部之共計四個第2接合部包圍之區域,形成有高度低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關於沿上述第1方向之方向之長度,上述中央第2凸部之長度短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長度。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區域之中央連續凸部之、包含高度低於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之部分成為與包含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部分相比寬度(第1方向之長度)較窄之內縮部分。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壓紋區域內,具有周圍被環狀凹部包圍之非連續之中央第3凸部,且該中央第3凸部之高度低於在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於構成其之上述第1片材,形成有中央第1凸部、中央第2凸部、中央第3凸部及第4凸部,且該第4凸部之高度較上述中央第1凸部、上述中央第2凸部及上述中央第3凸部中之任一者均低。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形成有複數行由第3接合部沿上述第2方向以2種間隔規則地配置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具有第1間隔、及較該第1間隔寬之第2間隔作為上述第2方向上之第3接合部彼此間之間隔;且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之複數個上述第3接合部係以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具有該等2種間隔之方式於該第2方向間歇配置。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之上述接合部之比率較佳為10%以上100%以下,更佳為15%以上100%以下。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接合部行之差較佳為5%點以上,更佳為10%點以上,又,較佳為100%點以下,更佳為95%點以下。 <30> 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上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接合部比率較佳為10%以上100%以下,更佳為15%以上95%以下。 <31> 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上述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接合部行之差較佳為0%點以上,更佳為5%點以上,又,較佳為95%點以下,更佳為90%點以下。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接合部比率之差較佳為5%點以上,更佳為10%點以上,又,較佳為90%點以下,更佳為80%點以下,該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者,該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者。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側部區域S係該側部區域S內所包含之上述接合部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又,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在上述複合片材上假定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1假想直線及於與該第1假想直線之間具有角度θ的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2假想直線時,角度θ較佳為30°以上165°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上150°以下。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構成中央連續凸部或該中央連續凸部之高度最高之部分之中央第1凸部41之高度H1較佳為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又,較佳為5.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mm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第1凸部之高度較佳為0.3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6 mm以上,又,較佳為4.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mm以下。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較佳為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的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又,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3.0倍以下。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佳為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的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又,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3.0倍以下,。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尤佳為1.0 mm以上,又,較佳為10.0 mm以下,尤佳為5.0 mm以下。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佳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0.2 mm以上3.0 mm以下,且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較佳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0.5 mm以上3.0 mm以下。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第3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佳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1.5 mm以上3.0 mm以下,且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較佳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尤佳為1.5 mm以上3.0 mm以下。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第3接合部的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之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第3接合部間之間隔較大之部分之間隔相對於間隔較窄之部分之上述第3接合部間之間隔,較佳為2.0倍以上,尤佳為2.5倍以上,且較佳為5.0倍以下,尤佳為4.0倍以下。 <43> 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之凸部之中央區域及其兩側之側部區域於尿布之長度方向上,較佳為至少形成於胯下部,較佳為自胯下部跨及至腹側部及背側部中之任一者或兩者而形成、或跨及吸收體之全長,更佳為跨及尿布之全長。 <44> 如上述<1>至<4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複合片材,於上述中央區域及上述側部區域之任一者,均為上述第2片材側之面大致平坦,且於上述第1片材側形成有起伏較大之凹凸。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不易對穿著者之腿圍造成不適感,此外,正面片材之凸部之保形性優異,且透氣性及防悶濕性優異。
1‧‧‧第1片材
2‧‧‧第2片材
4‧‧‧凸部
5‧‧‧槽部
5S‧‧‧凹部
10‧‧‧複合片材
12‧‧‧正面片材
13‧‧‧背面片材
14‧‧‧吸收體
14a‧‧‧吸收性芯體
14b‧‧‧包芯片材
15‧‧‧片材
15a‧‧‧彈性構件
16‧‧‧腿部彈性構件
17‧‧‧黏扣帶
18‧‧‧著扣區域
30‧‧‧接合部群
31‧‧‧第1接合部
32‧‧‧第2接合部
33‧‧‧第3接合部
33a‧‧‧接合部
33c‧‧‧貫通孔
34‧‧‧接合部對
40‧‧‧中央連續凸部
40V‧‧‧連續中空部
41‧‧‧中央第1凸部
41'‧‧‧邊側第1凸部
42‧‧‧中央第2凸部
43‧‧‧中央第3凸部
43V‧‧‧空洞
44‧‧‧第4凸部
44'‧‧‧微小凸部
100‧‧‧拋棄式尿布
A‧‧‧腹側部
B‧‧‧背側部
C‧‧‧胯下部
E‧‧‧壓紋區域
H1‧‧‧高度
H1'‧‧‧高度
H2‧‧‧高度
H3‧‧‧高度
H4‧‧‧高度
H4'‧‧‧高度
L41‧‧‧寬度
L42‧‧‧寬度
La‧‧‧間隔
Lb‧‧‧間隔
L1‧‧‧長度
L2‧‧‧長度
L3‧‧‧第1假想直線
L4‧‧‧第2假想直線
M‧‧‧中央區域
N‧‧‧非壓紋區域
R1‧‧‧第1接合部行
R2‧‧‧第2接合部行
R5‧‧‧第3方向接合部行
R6‧‧‧第4方向接合部行
Rx‧‧‧第1方向接合部行
Rx1‧‧‧第1方向第1接合部行
Rx2‧‧‧第1方向第2接合部行
Rxm‧‧‧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Ry‧‧‧第2方向接合部行
Ry1‧‧‧第2方向第1接合部行
Ry2‧‧‧第2方向第2接合部行
Rym‧‧‧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S‧‧‧側部區域
W‧‧‧寬度
X‧‧‧第1方向
Xa‧‧‧物品長度方向
Y‧‧‧第2方向
Ya‧‧‧物品寬度方向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布之基本構成的俯視圖。 圖2係圖1之II-II線剖視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之正面片材之俯視圖。 圖4係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之中央區域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立體圖。 圖5係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之側部區域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立體圖。 圖6係圖10之Ve-Ve線剖視圖。 圖7係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之中央區域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 圖8(a)係圖7之Va-Va線剖視圖,圖8(b)係圖7之Vb-Vb線剖視圖,圖8(c)係圖7之Vc-Vc線剖視圖。 圖9係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之中央區域與側部區域之交界部附近放大而表示之放大俯視圖。 圖10係將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複合片材之側部區域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 圖11係圖10之Vd-Vd線剖視圖。
1‧‧‧第1片材
2‧‧‧第2片材
10‧‧‧複合片材
33‧‧‧第3接合部
33a‧‧‧接合部
33c‧‧‧貫通孔
34‧‧‧接合部對
41'‧‧‧邊側第1凸部
Ry‧‧‧第2方向接合部行
S‧‧‧側部區域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Claims (44)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包含複合片材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 上述複合片材具有沿物品長度方向之第1方向及沿物品寬度方向之第2方向,並且經積層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於複數個接合部相互接合,且上述第1片材於上述接合部以外之部位向遠離上述第2片材之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突出之凸部, 上述複合片材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有上述凸部之中央區域及位於該中央區域之兩側之一對側部區域, 於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成為構成上述第1片材及上述第2片材中之一者或兩者之構成纖維之合成樹脂經熔融固化之狀態,且該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之全部或部分具有貫通孔。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條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
  3.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條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且 於上述中央區域與上述側部區域之交界部,上述中央連續凸部彼此間之槽部與形成於該側部區域之凸部間之凹部連續。
  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凸部係於在該側部區域之上述複合片材上假定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1假想直線、及於與該第1假想直線之間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之複數條第2假想直線時,位於上述第1假想直線與上述第2假想直線之各交點。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2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於上述第1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且第2方向接合部行包含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具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且該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週期性地具有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係上述接合部中具有上述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為5%以上80%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部之配置及形態於上述中央區域與一對上述側部區域不同。
  9.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及第2接合部、上述側部區域之第3接合部之各者,分別地第1片材及第2片材兩者經熔融固化。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貫通孔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第3接合部中一部分接合部之中央部,且於俯視上述複合片材時之上述貫通孔之周圍,呈環狀存在有上述第1片材及上述第2片材中之一者或兩者熔融後固化之部分。
  11.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於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各者,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與高度低於該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相互連結。
  12. 如請求項11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中央第1凸部及中央第2凸部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背面側存在空洞。
  13.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續凸部之中央第1凸部及中央第2凸部於各自之背面側存在空洞,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背面之空洞與上述中央第2凸部之背面之空洞連續,且於上述中央連續凸部之背面側,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連續延伸之連續中空部。
  1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交替形成有非壓紋區域及壓紋區域,該非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於該第2方向連續且不具有上述接合部,該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
  15. 如請求項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沿上述第2方向延伸且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各個壓紋區域,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與第2接合部之上述第2方向上之配置位置不同,上述第1接合部與上述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亦不同。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形成為矩形之第1接合部使其長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
  1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為四角形狀之第2接合部使相互正交之2邊中之一邊與上述第2方向一致,使另一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2接合部行。
  18.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區域之形成為矩形之第1接合部使其長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且 於上述第1接合部行,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第1接合部之配置間隔固定。
  19.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區域為四角形狀之第2接合部使相互正交之2邊中之一邊與上述第2方向一致,使另一邊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且沿上述第2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成一行,藉此,形成有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2接合部行,且 於上述第2接合部行,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第2接合部之配置間隔具有2種間隔,交替具有間隔較寬之部分與間隔較窄之部分。
  20.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若著眼於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之第1接合部行之1個第1接合部,則構成沿上述第2方向之2個第2接合部行之共計4個第2接合部以使各自之角部與該第1接合部之4個角部對向之狀態近接配置於該第1接合部之周圍,藉此,形成有包含1個上述第1接合部及位於其周圍之4個上述第2接合部之一組接合部群,於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各個壓紋區域,沿上述第2方向以固定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相同之接合部群。
  21.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之中央連續凸部具有沿上述第2方向連續延伸並且於上述第2方向寬度規則地內縮之部分。
  22.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隔著在上述第2方向連續且不具有上述接合部之非壓紋區域而對向之一對第1接合部彼此間,形成有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於被包含隔著上述非壓紋區域而對向之兩對第2接合部之共計四個第2接合部包圍之區域,形成有高度低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關於沿上述第1方向之方向之長度,上述中央第2凸部之長度短於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長度。
  23.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區域之中央連續凸部之、包含高度低於中央第1凸部之中央第2凸部之部分成為與包含上述中央第1凸部之部分相比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窄之內縮部分。
  24. 如請求項2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以規則之圖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之壓紋區域內,具有周圍被環狀凹部包圍之非連續之中央第3凸部,且該中央第3凸部之高度低於在上述第2方向交替配置之中央第1凸部。
  25. 如請求項2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中央區域於構成其之上述第1片材,形成有中央第1凸部、中央第2凸部、中央第3凸部及第4凸部,且該第4凸部之高度較上述中央第1凸部、上述中央第2凸部及上述中央第3凸部中之任一者均低。
  2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側部區域,於上述第1方向形成有複數行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沿上述第2方向以2種間隔規則地配置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
  27. 如請求項2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具有第1間隔、及較該第1間隔寬之第2間隔作為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接合部彼此間之間隔;且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之複數個上述接合部係以於上述第2方向交替具有該等2種間隔之方式於該第2方向間歇配置。
  28. 6或2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之上述接合部之比率為10%以上100%以下。
  29. 6或2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上述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接合部行之差為5%點以上100%點以下。
  30. 如請求項1或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上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接合部比率為10%以上100%以下。
  31. 如請求項1或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之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上述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帶孔接合部比率最低之接合部行之差為0%點以上95%點以下。
  32. 5或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與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之帶孔接合部比率之差為5%點以上90%點以下,該第2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者,該第1方向最大比率接合部行係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1方向串聯而成之第1方向接合部行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最高者。
  3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複合片材之上述側部區域係該側部區域內所包含之上述接合部中具有貫通孔之接合部之比率為5%以上80%以下。
  34. 如請求項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角度θ為30°以上165°以下。
  3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構成中央連續凸部或該中央連續凸部之高度最高之部分之中央第1凸部之高度H1為0.5 mm以上5.0 mm以下。
  3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高度最大之凸部即第1凸部之高度為0.3 mm以上4.0 mm以下。
  3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係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之1.2倍5.0倍以下。
  38.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的1.2倍5.0倍以下。
  39.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1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0.5 mm10.0 mm以下。
  40.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區域之第2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且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為0.1 mm以上5.0 mm以下。
  41.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之沿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且沿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為1.2 mm以上5.0 mm以下。
  42. 如請求項1或2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形成於上述側部區域之上述接合部的由複數個上述接合部於上述第2方向串聯而成之第2方向接合部行之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接合部間之間隔較大之部分之間隔相對於間隔較窄之部分之上述接合部間之間隔,為2.0倍5.0倍以下。
  4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以互不相同之圖案形成之凸部之中央區域及其兩側之側部區域於尿布之長度方向上,形成於胯下部。
  4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複合片材,於上述中央區域及上述側部區域之任一者,均為上述第2片材側之面大致平坦,且於上述第1片材側形成有起伏較大之凹凸。
TW105137381A 2015-11-20 2016-11-16 吸收性物品 TWI7279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7785 2015-11-20
JP2015227785A JP6647021B2 (ja) 2015-11-20 2015-11-20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0400A true TW201720400A (zh) 2017-06-16
TWI727998B TWI727998B (zh) 2021-05-21

Family

ID=58717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381A TWI727998B (zh) 2015-11-20 2016-11-16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47021B2 (zh)
CN (1) CN107920940A (zh)
TW (1) TWI727998B (zh)
WO (1) WO20170861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35401B1 (ko) * 2017-11-08 2024-02-08 테졸 에스.알.엘. 위생 용품들을 위한 다층 흡수 요소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absorbing element for sanitary articles)
WO2020230494A1 (ja) * 2019-05-10 2020-11-19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JP7050128B2 (ja) 2020-08-25 2022-04-07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48289C (en) * 1994-05-20 2006-01-10 Ruth Lisa Levy Perforated nonwoven fabrics
US6610390B1 (en) * 1999-08-13 2003-08-26 First Quality Nonwovens, Inc. Nonwoven with non-symmetrical bonding configuration
KR101515518B1 (ko) * 2007-08-28 2015-04-27 가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부형 시트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흡수성 물품
JP5084434B2 (ja) * 2007-10-10 2012-11-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94654B2 (ja) * 2007-12-28 2014-01-22 花王株式会社 賦形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243195B2 (ja) * 2008-11-17 2013-07-2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BR112015010064B1 (pt) * 2012-11-30 2021-06-01 Zuiko Corporation Material de folha compósito, artigo de vestuário descartável, aparelho e método de produção de material de folha compósito
JP6044413B2 (ja) * 2013-03-26 2016-12-14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561420B1 (ja) * 2013-08-28 2014-07-3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トップ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222631B2 (ja) * 2013-09-24 2017-11-0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6239965B2 (ja) * 2013-12-19 2017-11-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918795B2 (ja) * 2014-03-27 2016-05-1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7021B2 (ja) 2020-02-14
WO2017086132A1 (ja) 2017-05-26
JP2017093731A (ja) 2017-06-01
CN107920940A (zh) 2018-04-17
TWI727998B (zh) 2021-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55440B2 (ja) 立体シート
TW201720401A (zh) 吸收性物品
JP617882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6616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8390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WO2015046401A1 (ja) 不織布積層体および不織布積層体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JP6220032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27998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1182869B (zh) 吸收性物品
RU2736434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CN108348373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348376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1386096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7094409A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098847A1 (ja) 吸収性物品
JP707575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8089058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