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2921A -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2921A
TW201712921A TW105122519A TW105122519A TW201712921A TW 201712921 A TW201712921 A TW 201712921A TW 105122519 A TW105122519 A TW 105122519A TW 105122519 A TW105122519 A TW 105122519A TW 201712921 A TW201712921 A TW 2017129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position
organic layer
unit
substrat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2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3912B (zh
Inventor
李秀奐
金茂顯
李東規
金恩鎬
Original Assignee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2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2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3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39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selective deposition, e.g. using a mas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12Organ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4Coating on selected surface areas, e.g. using masks
    • C23C14/042Coating on selected surface areas, e.g. using masks using mas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5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 coating; 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the vacuum, e.g. vacuum locks
    • C23C14/568Transferring the substrates through a series of coat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5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 H01L21/6716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the process chambers
    • H01L21/67173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 treating in a plurality of work-sta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the process chambers in-line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39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into and out of processing chamber
    • H01L21/6776Continuous loading and unloading into and out of a processing chamber, e.g. transporting belts within processing chamb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Robotic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層沉積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包含具有與基板分隔的至少一沉積組件之沉積單元,至少一沉積組件於基板上沉積材料。至少一沉積組件包含:釋放沉積材料之沉積源;安裝於沉積源上之沉積源噴嘴單元,沉積源噴嘴單元具有形成於其中之沉積源噴嘴;以及面向沉積源噴嘴單元且彼此分隔開之複數個圖樣板,以使沉積材料通過複數個圖樣板沉積在基板之複數個不同區域上。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於2015年8月4號向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之韓國專利號第10-2015-0110235,且發明名稱為:「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揭露之全部內容藉由參照而併入本文。
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係關於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相較其他顯示設備具有較廣視角、較高對比率以及較快反應速率,且可為次世代顯示設備。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有機層沉積設備來實現,該設備包含沉積單元,其包含與基板分隔開的至少一沉積組件,至少一沉積組件於基板上沉積材料,該至少一沉積組件包含:釋放沉積材料之沉積源;安裝於沉積源上之沉積源噴嘴單元,沉積源噴嘴單元具有形成於其中之沉積源噴嘴;以及面向沉積源噴嘴單元且彼此分隔開之複數個圖樣板,以使沉積材料通過複數個圖樣板沉積在基板之複數個不同區域上。
基板的複數個不同區域之兩個區域可為彼此平行。
複數個圖樣板可位於單一空間內。
沉積源可位於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至少一沉積組件可包含複數個沉積源,且每一複數個沉積源可對應於每一複數個圖樣板。
複數個沉積源可各自位於不同空間中。
至少一沉積組件可進一步包含其中安裝複數個圖樣板之框架。
至少一沉積組件可進一步包含複數個框架,每一圖樣板係各自安裝在複數個框架中的其一。
複數個框架中之相鄰框架可至少部分地彼此重疊。
複數個圖樣板可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圖樣板可相對於通過相鄰圖樣板之間之一直線呈鋸齒形,且平行於沉積進行方向。
每一複數個圖樣板可相對於通過相鄰圖樣板之間之一直線呈偏心排列(eccentric),且平行於沉積進行方向。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進一步包含第一屏蔽構件,其相鄰於每一複數個圖樣板。
複數個圖樣板可排列在相對於基板傳送方向之對角線方向。
至少一沉積組件可進一步包含第二屏蔽構件,第二屏蔽構件將複數個圖樣板彼此分離。
第二屏蔽構件可位於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至少一沉積組件可於基板上形成圖樣層。
沉積單元可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複數個沉積組件的至少部分組件可位於不同空間中。
沉積單元可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複數個沉積組件可形成不同有機層。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進一步包含傳送單元,其包含週期性地移動可拆卸地固定基板的移動單元之第一傳送單元以及第二傳送單元。第一傳送單元可於第一方向傳送移動單元,以及第二傳送單元可於相對於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傳送與基板分離之移動單元。
沉積單元可進一步包含腔室,腔室中包含位於其中且使移動單元通過之至少一沉積組件。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進一步包含與移動單元分離之卸載單元。移動單元可在第一傳送單元與第二傳送單元之間循環,且當基板藉由第一傳送單元移動時,固定至移動單元之基板可與至少一沉積組件分離。
第一傳送單元可依序傳送移動單元至負載單元、沉積單元以及卸載單元。
第二傳送單元可依序傳送移動單元至卸載單元、沉積單元以及負載單元。
第一傳送單元與第二傳送單元可通過沉積單元。
第一傳送單元與第二傳送單元可於垂直方向上彼此相對。
基板與至少一沉積組件可彼此分隔且彼此相對移動。
沉積源噴嘴單元可包含排列於第一方向上之複數個沉積源噴嘴,且每一複數個沉積圖樣板可包含位於第二方向上之複數個圖樣化縫隙,且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沉積源、沉積源噴嘴單元以及複數個圖樣板的至少其一可藉由連接構件彼此耦接且彼此一體成形。
連接構件可引導沉積材料之移動路徑。
連接構件可將沉積源、沉積源噴嘴單元以及複數個圖樣板的至少其中之一之間的空間與外側屏蔽。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來實現,其包含:基板;形成於基板上之至少一薄膜電晶體,至少一薄膜電晶體包含半導體主動層、與半導體主動層絕緣之閘極電極以及與該半導體主動層接觸之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形成於至少一薄膜電晶體上之複數個像素電極;各自形成於複數個像素電極上之複數個有機層;以及形成於複數個有機層上之相對電極,位於基板上之複數個有機層的至少其一係利用本揭露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形成。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利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來實現,其用於於基板上形成有機層,該方法包含:將基板固定於移動單元,藉由負載單元執行該固定;藉由使用安裝成穿過腔室之第一傳送單元將固定有基板之移動單元傳送至腔室;藉由將從腔室內之沉積組件釋放的沉積材料通過彼此分隔之複數個圖樣板沉積至基板之不同區域上而形成有機層,同時基板相對於沉積組件移動且使基板與沉積組件分離;從移動單元分離完成沉積基板,藉由卸載單元執行分離;以及藉由使用安裝成穿過腔室的第二傳送單元將與基板分離之移動單元傳送至負載單元。
基板的不同區域之兩個區域可為彼此平行。
有機層可為圖樣層。
複數個圖樣板可相對於與沉積沉積材料之方向平行之一直線呈鋸齒形。
沉積組件可包含將沉積材料往外側射出之沉積源,以及沉積源可位於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沉積組件可包含將沉積材料往外側射出之複數個沉積源,且每一複數個沉積源可對應於每一複數個圖樣板。
複數個圖樣板可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沉積材料之一部份可藉由相鄰於每一複數個圖樣板之第一屏蔽構件屏蔽。
腔室可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複數個沉積組件之至少部分組件可位於不同空間中。
腔室可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複數個沉積組件可形成不同有機層。
有機層可藉由以第二屏蔽構件彼此分隔之每一複數個圖樣板來形成。
例示性實施例現將藉由參考附圖於以下被更完整描述;然而,其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應解釋為被本文所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反之,提供這些實施例將使得本揭露透徹且完整,且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完整傳達例示性實施方式。
現將詳細參考其範例繪示於附圖中的實施例,其中全文中相同元件符號代表相同元件。
將理解的是,雖然「第一」,「第二」等術語可用在本文中以描述各種元件,該元件應不被該術語所限制。該組件僅用於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
如本文所用,單數形式「一(a)」、「一(an)」以及「該(the)」同樣代表其包含複數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指示。
將進一步理解的是,用於本文之術語「包含(comproses)」以及/或「包含(comprosing)」係指所述之特徵或元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徵或元件之存在或附加。
將理解的是,當一層、區域或元件被指「形成(formed on)」於另一層、區域或元件「上」,其可為直接或間接形成於另一層、區域或元件上。也就是說,例如,其可存在中間層、中間區域或中間元件。
為便於說明,圖示中元件的尺寸可被誇大描述。另一方面,由於為便於說明,圖式中元件的尺寸與厚度為任意繪示,因此以下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以下範例中,X軸、Y軸以及Z軸不限於直角坐標系統的三個軸,且可以更廣泛的意義解釋。例如,X軸、Y軸以及Z軸可彼此垂直,或可存在於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
當某些實施例可以不同方式執行時,其具體製程順序可以與描述順序不同的方式執行。例如,兩個所述的連續製程實質上可同時執行或與所述順序相反的順序執行。
第1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平面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第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內之沉積單元100之部分之剖面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第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內之沉積單元100之部分之剖面示意圖。
參考第1圖至第3圖,有機層沉積設備1可包含沉積單元100、負載單元200、卸載單元300以及傳送單元400。
負載單元200可包含第一架212、引入腔室214、第一反轉腔室218以及緩衝腔室219。
第一架212可在沉積單元100中保持待處理的複數個基板2。引入腔室214可包含運輸機械手臂,以從第一架212撿取複數個基板2之其中之一。運輸機械手臂可將基板2設置於移動單元430上。其上可設置基板2之移動單元430可藉由運輸機械手臂轉移至第一反轉腔室218。
第一反轉腔室218可與引入腔室214相鄰設置。第一反轉腔室218可包含第一反轉機械手臂,其可反轉移動單元430並且接著可將移動單元430負載至傳送單元400的第一傳送單元410。
參考第1圖,引入腔室214的傳送機械手臂可將基板2之其中之一放置於移動單元430的上表面,且該移動單元430可被傳送至第一反轉腔室218。第一反轉腔室218的第一反轉機械手臂可反轉第一反轉腔室218,以將基板2於沉積單元100反轉顛倒。
卸載單元300可被配置為以與上述的負載單元200相反的方式操作。第二反轉腔室328的第二反轉機械手臂可反轉在移動單元430上之基板2,該基板2已通過沉積單元100,且接著可以移動移動單元430進入推出腔室324。接著,推出腔室324的推出機械手臂可從推出腔室324推出基板2與移動單元430,且可從移動單元430分離基板2,並可將基板2負載至第二架322。從基板2分離的移動單元430可通過第二傳送單元420返回負載單元200。
在實施例中,當在移動單元430設置基板2時,基板2可固定於移動單元430的下表面上且接著移動進入沉積單元100。在實施例中,可省略第一反轉腔室218的第一反轉機械手臂與第二反轉腔室328的第二反轉機械手臂。
沉積單元100可包含至少一腔室101。例如,沉積單元100可包含腔室101,其腔室101容納複數個沉積組件100-1、100-2到100-n。根據第1圖繪示之實施例,腔室101可容納從第一沉積組100-1件到第十一沉積組件100-11。沉積組件的個數不限於十一個,且可根據沉積材料與沉積條件而不同。腔室101於沉積製程期間可保持在真空狀態。
基板2可置於其上之移動單元430,可藉由第一傳送單元410移動到至少一沉積單元100,或可藉由使用第一傳送單元410依序行進通過負載單元200、沉積單元100以及卸載單元300。在卸載單元300中,移動單元430可與基板2分離,且接著移動單元430可藉由使用第二傳送單元420從卸載單元300返回負載單元200。
當第一傳送單元410可配置成成在通過沉積單元100時通過腔室101,且第二傳送單元420可配置成傳送可與基板2分離的移動單元430。
在有機層沉積設備1中,第一傳送單元410可設置於第二傳送單元420上,當的同時其上已完成沉積且藉由第一運輸單元410運輸的移動單元430在卸載單元300中與基板2分離之後,移動單元430可經由在第一移動單元410下方的第二移動單元420返回負載單元200,並且有機層沉積設備1可提升空間使用效率。
第1圖之沉積單元100可進一步包含沉積源更換單元190,其設置在每個有機層沉積組件的一側。沉積源更換單元190可為卡匣式(cassette-type)結構。沉積源更換單元190可成形為可從每個有機層沉積組件中拉出,且可容易地替換每個有機沉積組件的沉積源110(參考第3圖)。
第1圖繪示平行排列的兩個有機層沉積設備1。兩個有機層沉積設備1可併排排列,且圖樣化縫隙片更換單元500可設置於兩個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間。兩個有機層沉積設備1可共享圖樣化縫隙片更換單元500,且可提升空間使用效率。
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沉積單元100可包含至少一個沉積組件,例如,沉積組件100-1到沉積組件100-n以及傳送單元400。
現將詳細描述沉積單元100。
腔室101可具有中空盒式結構且可容納至少一個,例如,沉積組件100-1以及傳送單元400。腔室101可藉由支腳102固定於地面上,支腳102可附著於下外殼103,且下外殼103可耦合到上外殼104。例如,上外殼104可推疊於下外殼103上。腔室101可容納下外殼103以及上外殼104兩者。下外殼103與腔室101之連接部可被密封,且腔室101的內側可與其外側完全隔絕。由於,例如,其中下外殼103與上外殼104可設置於支腳102上的結構固定於地面上,即使腔室101可重復地收縮及擴張,下外殼103與上外殼104可保持在一固定位置,且下外殼103與上外殼104可作為沉積單元100中的參考框架。
上外殼104可可包含沉積組件100-1以及傳送單元400的第一傳送單元410,且下外殼103可包含傳送單元400的第二傳送單元420。當移動單元430藉由使用第一傳送單元410與第二傳送單元420通過沉積單元100時,可連續地執行沉積製程。
複數個沉積組件100-1到100-n可實質上彼此相同。現將詳細描述複數個沉積組件100-1到100-n中的第五沉積組件100-5。例如,現將詳細描述第五沉積組件100-5形成包含於有機層中的圖樣層。
第五沉積組件100-5可包含,例如,沉積源110、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圖樣化縫隙片130、複數個沉積源擋板140、第一階台150以及第二階台160。在第2圖以及第3圖中所繪的沉積單元100的所有元件可設置於腔室101中,且腔室101可保持在適當的真空度。腔室101可保持在適當的真空,進而允許沉積材料115以實質的直線移動通過有機層沉積設備1。
其上可沉積沉積材料115的基板2可設置在腔室101中。基板2可為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基板。基板2可為具有40英吋或更大尺寸的大型基板,且可製造複數個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也可被採用其他基板。例如,基板2可包含複數個單元C (cell C)。每一單元C可形成各層,接著可被切割,且可轉變為各有機發光顯示設備。
在沉積製程中,基板2可通過第五沉積組件100-5。
例如,在比較精密金屬遮罩(fine metal mask, FFM)沉積方法中,精密金屬遮罩之尺寸可能必須與基板之尺寸相同,精密金屬遮罩的尺寸可能必須隨著基板變大而增加。然而,其可不為直接製造出大型FFM或延伸FFM以準確地對準圖樣。
在第五沉積組件100-5中,沉積製程可於第五沉積組件100-5或基板2彼此相對移動時執行。沉積製程可於面對第五沉積組件100-5之基板2於Y軸方向移動時連續地執行,且沉積製程可以於第2圖中之箭頭A方向掃描方式執行。在第2圖中,沉積製程可於基板2在腔室101中之Y軸方向上移動時執行。在實施例中,沉積製程可於第五沉積組件100-5於Y軸方向移動時執行,同時基板2係維持在一固定位置。
在第五沉積組件100-5中,圖樣化縫隙片130可顯著地小於使用在比較沉積方法中之精密金屬遮罩。在第五沉積組件100-5中,沉積製程可連續執行,即,以掃描方式,同時基板2於Y軸方向移動,且圖樣化縫隙片130可具有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至少其中之一的長度,該長度可顯著地小於基板2的長度。在掃描沉積方法中,圖樣化縫隙片130可顯著地小於比較精密金屬遮罩,且可容易製造圖樣化縫隙片130。使用可小於在比較沉積方法中使用的比較精密金屬遮罩小之圖樣化縫隙片130與在比較沉積方法中使用比較精密金屬遮罩相比,在所有製程中可更加方便,該製程包含蝕刻以及其他後續製程,如精密延展(precise extension)、焊接、移動、以及清潔製程。對於相對大尺寸之有機發光顯示設備可更加有利。
為了如上所述於有機層沉積組件100-5或基板2彼此相對移動時執行沉積,第五沉積組件100-5與基板2可以一特定距離彼此分隔。稍後將詳細描述。
在沉積源110中,可填充以及加熱沉積材料115。沉積源110可設置於面對基板2之腔室101之中。當填充於沉積源110中之沉積材料115汽化時,沉積材料115可沉積於基板2上。
例如,沉積源110可包含填充沉積材料115之坩堝111、以及加熱坩堝111以朝坩堝111的一側,例如,朝向沉積源噴嘴單元120汽化填充於坩堝111之沉積材料115之加熱器112。
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覆蓋面對基板2之坩堝111的開口端。在第五沉積組件100-5中,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不同地排列以形成共同層與圖樣層。
圖樣化縫隙片130可設置於沉積源110與基板2之間。圖樣化縫隙片130可包含圖樣板131與框架132。圖樣板131可具有與窗型框(window frame)類似之形狀。在圖樣板131中,複數個圖樣縫133可排列於X軸方向。現將詳細描述圖樣化縫隙片130。
於沉積源110中汽化的沉積材料115可通過沉積源噴嘴120與圖樣化縫隙片130朝向其上可沉積沉積材料115的基板2移動。圖樣化縫隙片130可藉由與用於製造比較精密金屬遮罩,例如,條紋精密金屬遮罩,之方法相同的蝕刻方法製造。
圖樣化縫隙片130可以與沉積源110相距一距離而設置在沉積源110以及與沉積源110耦合的沉積源噴嘴單元120上。
如上所述,第五沉積組件100-5可執行沉積,同時相對於基板2移動。為了相對於基板2移動第五沉積組件100-5,圖樣化縫隙片130可以特定距離與基板2間隔。
例如,在使用精密金屬遮罩之比較沉積方法中,為了防止基板上形成陰影區,可將精密金屬遮罩與基板緊密接觸來執行沉積。然而,當精密金屬遮罩用於與基板緊密接觸時,該接觸可能造成缺陷。在比較沉積方法中,由於遮罩可不相對於基板移動,因此遮罩尺寸可能必須與基板尺寸相同,且遮罩尺寸可能必須隨著有機發光顯示設備變大而增加。然而,製造該大型遮罩可能為困難的。
在根據本實施例之第五沉積組件100-5中,圖樣化縫隙片130可以一特定距離與其上可沉積沉積材料115的基板2分隔設置。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例,可執行沉積,同時於圖樣化縫隙片130相對於基板2移動,且可容易地製造圖樣化縫隙片130。由於,例如,基板2與圖樣化縫隙片130之間之接觸產生之缺陷可被防止。製造時間可藉由排除用於將基板2與圖樣化縫隙片130接觸的製程而降低。
現將詳細描述上外殼104之各元件之配置。
首先,沉積源110與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設置於上外殼104的底部開口。上外殼104可具有定義開口的適應部分104-1。第一階台150、第二階台16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130可以此順序依序形成於適應部分104-1上。
第一階台150可配置為可移動於X軸方向與Y軸方向,且第一階台150可在基板2上對準圖樣化縫隙片130。第一階台150可包含複數個致動器,且第一階150可在上外殼140中的X軸方向與Y軸方向移動。
第二階台160可配置為可移動於Z軸方向,且第二階台160可調整在Z軸方向上圖樣化縫隙片130與基板2之間之距離。第二階台160可包含複數個致動器,且第二階台160可在上外殼140中的Z軸方向可移動。
圖樣化縫隙片130可設置於第二階台160上。圖樣化縫隙片130可設置於第一階台150與第二階台160上,以便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移動,並且圖樣化縫隙片130可藉由使用第一階台150與第二階台160與基板2對準。
上外殼104、第一階台150以及第二階台160可引導沉積材料115之流動路徑,且通過沉積源噴嘴121排放的沉積材料115可不分散至流動路徑外。沉積材料115的流動路徑可藉由上外殼104、第一階台150以及第二階台160定義,且可同時引導沉積材料115在X軸方向與Y軸方向上的移動。
複數個沉積源擋板140可設置於圖樣化縫隙片130與沉積源110之間。複數個沉積源擋板140可屏蔽從沉積源110射出的沉積材料115。
沉積單元100可進一步包含屏蔽構件,其用於防止沉積材料115沉積在基板2的非膜形成區域上。屏蔽構件可配置用以屏蔽基板2之邊緣且與基板2共同移動,藉由屏蔽構件可屏蔽基板2之非膜形成區域,且可有效防止沉積材料115沉積在基板2的非膜形成區域上,而不需使用分離結構。屏蔽構件可設置於圖樣化縫隙片130的周圍,以防止沉積材料115沉積在基板2之非膜形成區域上或在與圖樣化縫隙片130重疊的基板2區域以外之基板2區域上。
沉積單元100可進一步包含用於各自移動複數個沉積源擋板140之複數個源擋板驅動單元。每一複數個源擋板驅動單元可包含一般馬達和齒輪組件,或可包含,例如,可在一方向線性移動之圓柱體。源擋板驅動單元之結構並不限於此,且每一源擋板驅動單元可包含線性移動每一沉積源擋板140之所有裝置。
傳送單元400可傳送其上可沉積沉積材料115之基板2。現將更詳細描述傳送單元400。參考第2圖與第3圖,傳送單元400可包含第一傳送單元410、第二傳送單元420以及移動單元430。
第一傳送單元410可以直線方式傳送移動單元430與附加於移動單元之基板2,並且有機層可藉由第五沉積組件100-5在基板2上形成。移動單元430可包含載具431以及與其附接之靜電夾盤432。
在沉積單元100完成沉積後,第二傳送單元420可將其上沒有基板2的移動單元430從卸載單元300返回負載單元200。第二傳送單元420可包含線圈421、滾輪導件(roller guide)422以及充電軌(charging track)423。
第一傳送單元410與第二傳送單元420移動移動單元430之載具431,且移動單元430之靜電夾盤432可結合至載具431的表面上。靜電夾盤432可保持基板2。
現將詳細描述傳送單元400的每一個元件。
首先將詳細描述移動單元430之載具431。
載具431可包含主體部431a、線性馬達系統(linear motor system,LMS)磁體431b、無觸點電源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CPS)模組431c、電源單元431d以及引導溝槽(guide grooves)。
主體部431a可構成載具431之基部。主體部431a可包含磁性材料,例如鐵。由於,例如在載具431之主體431a與包含於第一傳送單元410之磁懸浮軸承(magnetically suspended bearings)之間的排斥力,因而載具431可維持與第一傳送單元410之引導構件412間隔一特定距離。
引導溝槽可形成於主體部431a之兩側。每一引導溝槽可容置引導構件412之引導突出部。
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可沿著主體部431a之中心線在其中可行進主體部431a之方向延伸。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可與後述的線圈411組合,以形成線性馬達。線性馬達可在箭頭A之方向上傳送載具431。
線性馬達系統磁體431b可設置於主體部431a中的無觸點電源(CPS)模組431c與電源單元431d之間。電源單元431d可為可充電電池,其可提供電力至可夾緊並保持基板2之靜電夾盤432。無觸點電源(CPS)模組431c可為可對電源單元431d充電的無線充電模組。後述的第二傳送單元420之充電軌423可連接至可將載具431轉移至第二傳送單元420之反向器。在充電軌423與無觸點電源(CPS)模組431c之間可形成磁場,以向無觸點電源(CPS)模組431c提供電力。施加至無觸點電源(CPS)模組431c之電力可用於對電源單元431d充電。
靜電夾盤432可包含嵌入至主體之電極,該主體係由陶瓷形成。電力可被施加至該電極。該靜電夾盤可利用由高電壓施加至電極產生之靜電力而將基板2固定在靜電夾盤432的主體表面上。
接下來,現將詳細說明移動單元430之操作。
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與線圈411可形成操作單元。該操作單元可為線性馬達。與比較滑軌系統相比,線性馬達可具有相對小之摩擦係數、位置誤差小以及相對高度之位置確定。如上所述,線性馬達可包含線圈411及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可為線形且設置於載具431上,且複數個線圈411可以預定間隔設置於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上。由於替代線圈411的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可設置於載具431上,該載具431可不使用電力而移動。線圈411可於大氣壓(ATM)箱中形成,且可暴露於空氣大氣壓,而其中可設置線性馬達系統(LMS)磁體431b之載具431可於可保持真空之腔室101中運作。
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第五沉積組件100-5可進一步包含用於對準製程的攝像機170。藉由運用,第五沉積組件100-5可藉由使用攝像機170而即時將形成於圖樣化縫隙片130上之標誌(mark)與形成在基板2上之標誌對準。可安裝攝像機170而使掃描沉積製程期間可不遮蔽框架132或基板2之光學路徑。攝像機170可在大氣壓狀態下安裝於攝像機容納單元171中。
第4圖係繪示第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實施例的概念圖。第5圖係繪示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之部分修改之透視圖。
參考第4圖與第5圖,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二屏蔽構件136b。第二屏蔽構件136b可包含第一子屏蔽構件。第一子屏蔽構件可垂直安裝於腔室之下表面,且可平行於基板2之行進方向。
根據實施例,第二屏蔽構件136b可包含第一子屏蔽構件與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第一子屏蔽構件可如上述以相同方法安裝或設置。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垂直設置於腔室101之下表面。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設置於與基板2之行進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例如,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排列成在基板2之傳送方向上劃分複數個圖樣板131。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二屏蔽構件136b-2僅包含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之一實施例。
如第5圖所示,每一圖樣化縫隙片130可包含圖樣板131與框架132。複數個圖樣板131可被包含且可彼此分隔。
沉積材料可通過每一複數個圖樣板131且沉積於基板2的複數個不同區域上。基板2之複數個不同區域之兩個區域可彼此平行。例如,基板2之複數個不同區域之兩個區域可平行於基板2之行進方向(或第一方向,即Y軸方向)。
複數個圖樣板131可排列成具有各種配置。例如,複數個圖樣板131可排列在不同平面上。根據實施例,複數個圖樣板131可排列在相同平面上。複數個圖樣板131可平行排列。複數個圖形化板131可不設置於相同直線上。複數個圖樣板131可排列於對角線方向上,其可形成與基板2之傳送方向(或有機層沉積之行進方向,即,箭頭A所指方向)形成一特定角度。複數個圖樣板131中之相鄰圖樣板131可在平行於通過圖樣板131之間的基板2之傳送方向之直線附近呈鋸齒形排列。每一圖樣板131可與在平行於通過圖樣板131之間的基板2之傳送方向之直線附近呈偏心排列。例如,複數個圖樣板131可在平行於基板2之傳送方向之直線附近呈鋸齒形排列。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複數個圖樣板131排列於相同平面之一實施例。
每一圖樣板131可包含可通過沉積材料之圖樣縫133。各圖樣板131可包含複數個圖樣縫133,且複數個圖樣縫133可在圖樣板131之長度方向上彼此分隔。
圖樣板131之數目可至少為兩個。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各圖樣化縫隙片130包含兩個圖樣板131之一實施例。
圖樣板131可包含彼此分隔之第一圖樣板131a以及第二圖樣板131b。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設置於相同平面上,且第一圖樣板131a之縱向可平行於第二圖樣板131b。
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具有相同尺寸或不同尺寸。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之實施例。
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為不對齊的。例如,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排列於平行於基板2之行進方向之直線之相對側上。
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設置於基板2之不同區域。當基板2之不同區域同時進行沉積製程時,可使用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
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設置用以與基板2之傳送方向形成一特定角度。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設置用以與基板2之傳送方向垂直。
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形成在框架132中。框架132可包含其中各自形成之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的開口。
框架132可形成為大於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例如,框架132的短邊(Y軸方向)或長邊(X軸方向)可大於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
框架132可包含形成於與第一圖樣板131a相同線上之第一屏蔽單元132-1,以及形成於與第二圖樣板131b相同線上之第二屏蔽單元132-2。第一屏蔽單元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132-2可相鄰於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
第一屏蔽單元132-1可屏蔽可在第一圖樣板131a之縱向上移動之沉積材料。第二屏蔽單元132-2可屏蔽可在第二圖樣板131b之縱向上移動之沉積材料。
第一屏蔽單元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132-2可形成為平板。突起之格子可形成在面對沉積源110之各第一屏蔽單元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132-2之表面上,且可防止沉積材料之沉積。
至少一沉積源110可被配置。至少一沉積源110可設置於複數個圖樣板131中之相鄰的圖樣板131之間。
在根據上述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中,沉積組件的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包含排列於第二方向上(例如,X軸方向)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121,該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且平行於其中可設置固定至移動單元430之基板2的方向。在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中,沉積源噴嘴單元120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121可排列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
在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製造中,當包含發光層之中間層形成時,單一共同層可能需要在顯示區域的整體部分上形成,或圖樣層可能需要僅在顯示區域的預設部分上形成。
當共同層形成時,沉積組件的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包含排列於第二方向上(例如,X軸方向)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121,該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且平行於其中可設置固定至移動單元430之基板2的方向,如上述,可提升共同層的厚度均勻性。當圖樣層形成時,沉積組件的沉積源噴嘴單元120可包含排列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121,及在垂直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之平面(ZX平面)上,一沉積源噴嘴121可位於第二方向(例如,X軸方向),該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且平行於其中可設置固定至移動單元430之基板2的方向。因此,當圖樣層形成時,可大幅減少陰影產生。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複數個沉積源噴嘴121排列於第二方向之一實施例。
儘管一沉積源與一沉積源噴嘴單元描繪於第5圖,第一沉積源與第二沉積源可依序排列於第一方向(Y軸方向),在第一沉積源上之第一沉積源噴嘴單元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可排列於第二方向(X軸方向),且第二沉積源上之第二沉積源噴嘴單元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也可排列於第二方向(X軸方向)。
上述之圖樣化縫隙片130可具有第5圖所示之形狀。如第5圖所示,圖樣化縫隙片130可包含其中可形成複數個開口之框架132、以及藉由,例如,焊接耦合至框架132之圖樣板131。圖樣板131可包含例如排列於X軸方向上之複數個圖樣縫133。位於沉積源110之坩堝中之沉積材料可藉由加熱器汽化、通過沉積源噴嘴單元120之沉積源噴嘴121射出以及通過圖樣化縫隙片130的圖樣縫133座落於基板2之上。沉積源110與沉積源噴嘴單元120的至少其中之一可藉由利用連接構件137連接至圖樣化縫隙片130。連接構件137可引導從沉積源110射出之沉積材料的移動路徑。例如,連接構件137能夠完全密封沉積源110、沉積源噴嘴單元12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130間之空間。
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有機層沉積設備1包含不包含連接構件137的沉積組件之一實施例。
現將參考第1圖至第5圖描述經由有機層沉積設備1形成有機層之方法。
在附載單元200將基板2固定至移動單元430後,移動單元430可通過第一反轉腔室218安裝於第一傳送單元410上。第一傳送單元410可進入腔室101且依序通過第一沉積組件100-1到第十一沉積組件100-11,且可形成分別對應第一沉積組件100-1到第十一沉積組件100-11之有機層。形成的有機層可為不同。每一有機層可包含有機發光層(organic emission layer)且可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電子傳輸層(ETL)、以及電子注入層(EIL)。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電子傳輸層(ETL)、以及電子注入層(EIL)可形成為共同層,且有機發光層可形成為圖樣層。有機發光層可依據實現的顏色而變化。
當完成有機層之形成時,基板2可在卸載單元300中的與移動單元430分隔,且被排出到外部。之後,相對電極可形成於有機層上,接著有機層以薄膜封裝層或封裝基板密封,而可完全地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
在形成該圖樣層的方法中,基板2進入第五沉積組件100-5,同時隨著第一傳送單元410移動而線性移動。
當沉積源110汽化或昇華且接著射出沉積材料時,通過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之沉積材料可沉積於基板2上。沉積材料可沉積在基板2之不同區域上。例如,通過第一圖樣板131a之沉積材料可沉積在基板2之第一區域S1上。通過第二圖樣板131b之沉積材料可沉積在基板2之第二區域S2上。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可彼此不重疊,且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可在第二方向(即X軸方向)上對準。
在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間之邊界可被包含於單元C。單元C係形成為在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上延伸。根據實施例,各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可包含單一單元C。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地說明其中單一單元C設置於各第一區域S1及第二區域S2中之實施例。
當沉積材料在通過第一圖樣板131a後沉積在第一區域S1時,設置在鄰近於第一圖樣板131a之第二區域S2上之第一屏蔽單元132-1可防止沉積材料沉積在第二區域S2上。當沉積材料在通過第二圖樣板131b後沉積在第二區域S2時,如同第一屏蔽單元132-1,第二屏蔽單元132-2可防止沉積材料沉積在第一區域S1,。
此有機層沉積可隨著傳送基板2而持續。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安裝於相鄰的沉積組件之間,以防止用於不同沉積組件之沉積材料的混合。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將腔室101劃分為複數個空間,而使一沉積組件可在一空間中執行沉積。第一圖樣板131a與第二圖樣板131b可設置於藉由兩個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所定義的單一空間中。根據實施例,連接至另一腔室101之複數個獨立腔室101可被設置以代替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且一第五沉積組件100-5可設置於一腔室101中,有機層可根據上述之相同方法形成。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一腔室101利用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劃分為複數個空間之一實施例。
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之外表面可具有格子狀,以防止沉積材料沉積在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之外的表面上。第二子屏蔽構件136b-2可固定於腔室101之例如內表面。
基板2可具有任意各種尺寸。為了提升生產率,基板2可被設計成其上形成有各種形狀的單元C。例如,為提升生產率,基板2可能需要為大尺寸。為了形成大尺寸基板2,可能需要製造如上述之精密金屬遮罩(FMM)之圖樣板,以具有幾乎與基板2相同之尺寸。然而,圖樣板可能因例如,圖樣板之負載而變形或垂陷,且可通過圖樣板形成之有機層之位置可能不精確,並可能增加產品之錯誤率。
實施例可能使用複數個圖樣板131,且可最小化每一圖樣板131的變形或垂陷。在實施例中,即使基板2尺寸增加,沉積仍可於基板2之整體區域上執行,且可提升生產率。例如,由於各圖樣板131之變形或垂陷的最小化,因而可形成精確的有機層。
第6圖係繪示藉由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所製造的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之部分之剖面圖。
參考第6圖,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可包含第一基板11以及發光單元。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也可包含形成於發光單元上表面之薄膜封裝層E或第二基板。第一基板11可以使用於形成基板2之相同材料形成。例如,在形成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後,第一基板11可藉由將基板2切割為複數個基板而獲得。第二基板可與用於一般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第二基板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包含薄膜封裝層E之一實施例。
發光單元可形成於第一基板11上。發光單元可包含薄膜電晶體(TFT)、覆蓋於薄膜電晶體上之保護層70以及形成於保護層70上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80。
第一基板11可由,例如,玻璃材料形成。第一基板11可由塑膠材料或金屬材料,如不鏽鋼(steel use stainless,SUS)或鈦形成。在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可使用聚亞醯胺(PI)。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基板11由玻璃材料形成之一實施例。
由有機化合物以及/或無機化合物形成之緩衝層20係進一步形成於第一基板11之上表面。緩衝層20可由氧化矽(SiOx )(x≥1)或氮化矽(SiNx )(x≥1)形成。
以預定圖案排列之主動層30可形成於緩衝層20上,接著可由閘極絕緣層40覆蓋。主動層30可包含源極區31與汲極區33且可進一步包含在其之間的通道區32。
主動層30可形成為包含各種材料。例如,主動層30可包含無機半導體材料,如非晶矽或晶態矽。如其他範例,主動層30可包含氧化物半導體。如其他範例,主動層30可包含有機半導體材料。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主動層30以非晶矽形成之一實施例。
主動層30可藉由在緩衝層20上形成非晶矽層、結晶化該非晶矽層以形成多晶矽層、以及圖案化多晶矽層而形成。主動層30之源極區31與汲極區33可根據薄膜電晶體類型摻雜雜質,例如,驅動薄膜電晶體或開關薄膜電晶體。
面對主動層30的閘極電極50與可掩埋閘極電極50的層間絕緣層60可形成於閘極絕緣層40之上表面上。
接觸孔H1可形成於層間絕緣層60與閘極絕緣層40中,接著源極電極71與汲極電極72可形成於層間絕緣層60上,因而使源極電極71與汲極電極72分別接觸源極區31與汲極區33。
保護層70可形成在如上形成的薄膜電晶體TFT上,且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80的像素電極81可形成在保護層70上。像素電極81可通過在保護層70中形成之通孔H2接觸薄膜電晶體TFT的源極電極72。保護層70可由無機材料及/或有機材料形成且形成為單一層或多層。保護層70可形成為平坦層,因而使保護層70的上表面為平坦,而與保護層70下之下層的不平坦無關。在實施例中,保護層70可根據其下層的不平坦而形成為不平坦的。保護層70可由透明絕緣體形成,且可實現共振效應。
在保護層70上形成像素電極81後,像素定義層90可由有機材料及/或無機材料形成,因而使像素定義層90覆蓋像素電極81與保護層70。像素定義層90可具有一孔,經由其可露出像素電極81。
中間層82與相對電極83可形成在至少像素電極81上。
像素電極81可作為陽極使用,且相對電極83可作為陰極使用。在實施例中,像素電極81可作為陰極使用,且相對電極83可作為陽極使用。
像素電極81與相對電極83可藉由中間層82彼此絕緣,且可對中間層82分別施加相反極性的電壓,以誘導有機發光層中發光。
中間層82可包含有機發光層。例如,中間層82可包含有機發光層。中間層82可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電子傳輸層(ETL)、以及電子注入層(EIL)中的至少其一。本實施例不限於此,且除了有機發光層外,中間層82可進一步包含各種其他功能層。
一單元像素可包含複數個子像素,且複數個子像素可發射各種顏色的光。例如,單元像素可包含其分別發射紅光、綠光以及藍光之複數個子像素;或分別發射紅光、綠光、藍光以及白光之複數個子像素。
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複數個無機層或包含無機層與有機層。
薄膜封裝層E之有機層可由聚合物形成,且可為單層或由聚乙二醇對苯二甲酸酯(PET)、聚亞醯胺(PI)、聚碳酸酯(PC)、環氧化物、聚乙烯或聚丙烯酸酯所堆疊形成之層。有機層可由聚丙烯酸酯形成。有機層可包含聚合單體組成之產物,該單體組成包含二丙烯酸酯類單體(diacrylate-based monomer)以及三丙烯酸酯類單體(triacrylate-based monomer)。單體組成可進一步包含單丙烯酸酯類單體(monoacrylate-based monomer)。單體組成可進一步包含已知的光起始劑,例如,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膦氧化物(trimethyl benzoyl diphenyl phosphine oxide,TPO)。
薄膜封裝層E之無機層可為單一層或由包含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氮化物堆疊之層。無機層可包含SiNx 、Al2 O3 、SiO2 或TiO2
露出薄膜封裝層E的外側之最上層可由無機層形成,以防止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80的溼氣滲透。
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至少一夾層結構,其中至少一有機層插入於至少兩層無機層之間。在實施例中,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至少一夾層結構,其中至少一無機層插入於至少兩層有機層之間。在實施例中,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其中至少一有機層插入於至少兩層無機層之間的夾層結構、以及其中至少一無機層插入於至少兩層有機層之間的夾層結構。
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自OLED80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的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以及第二無機層。
在實施例中,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自OLED80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的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第二無機層、第二有機層以及第三無機層。
在實施例中,薄膜封裝層E可包含自OLED80的上部開始依序形成的第一無機層、第一有機層、第二無機層、第二有機層、第三無機層、第三有機層以及第四無機層。
包含氟化鋰(LiF)之鹵化金屬層可進一步包含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80與第一無機層之間。當藉由濺鍍形成第一無機層時,鹵化金屬層可防止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80受到損害。
第一有機層可具有小於第二無機層之面積,且第二有機層也可具有小於第三無機層之面積。
在上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中,可為有機層之中間層82可利用參考第1圖到第5圖之上述有機層沉積設備1製造。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可包含精密圖樣的中間層82。有機發光顯示設備10可提供高發光性能以及具有最小化數量的缺陷像素。
第7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第8圖係繪示第7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份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參考第7圖與第8圖,有機層沉積設備可相似於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現將詳細描述與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不同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元件。
有機層沉積設備之第五沉積組件1100-5可包含沉積源111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沉積源1110可與上述沉積源110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圖樣化縫隙片可包含彼此分隔開之第一圖樣化縫隙片1130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1130b。第一圖樣化縫隙片1130a可包含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一框架1132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1130b可包含第二圖樣板1131b與第二框架1132b。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形成為分別大於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第一框架1132a可包含提供第一圖樣板1131a之部分,且第一屏蔽單元形成為相鄰於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第二框架1132b可包含提供第二圖樣板1131b之部分,且第二屏蔽單元形成為相鄰於第二圖樣板1131b與第一圖樣板1131a。根據實施例,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分別不包含第一屏蔽單元與第二屏蔽單元,且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可分別固定至腔室。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分別不包含第一屏蔽構件與第二屏蔽構件之實施例。
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彼此連接且可彼此一體成形。根據實施例,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形成為彼此分離。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彼此分開地形成且彼此區分之實施例。
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設置在相同平面上。根據實施例,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設置在不同平面上。例如,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在垂直方向上彼此設置。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係排列在相同平面上之實施例。
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在相對於可傳送基板2之方向呈鋸齒形排列。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在相對於可傳送基板2之方向傾斜設置。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設置成彼此部分地重疊。如第7圖的Y軸方向所示,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可呈現彼此至少部分地重疊。
當第一框架1132a與第二框架1132b如上述彼此至少部分地重疊時,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可設置成使第一圖樣板1131a之一端可連接至第二圖樣板1131b之一端,且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可做為單一圖樣板運用。第一圖樣板1131a之一端可不與第二圖樣板1132b之一端分隔,且形成在第一圖樣板1131a中的圖樣化縫隙可與形成在第二圖樣板1132b中的圖樣化縫隙保持恆定距離。當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於單一單元C形成沉積材料之圖樣時,沉積材料可沉積在基板2上以具有均勻圖樣。
在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之間之邊界可對準在基板2上之單元C之間之邊界。根據實施例,在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之間之邊界可設置於基板2上之單元C中。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之間之邊界對準在基板2上之單元C之間之邊界之實施例。
劃分腔室之內部空間之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一屏蔽構件1136a與第二屏蔽構件1136b。第一屏蔽構件1136a可包含第一上屏蔽構件1136a-1與第二上屏蔽構件1136a-2。
第一上屏蔽構件1136a-1可設置相鄰於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第一上屏蔽構件1136a-1可在第一圖樣板1131a之縱向上與第一圖樣板1131a並排設置。第一上屏蔽構件1136a-1可位於與第5圖之第一屏蔽單元132-1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且可執行與第5圖之第一屏蔽單元132-1相同或相似的作用。
第二上屏蔽構件1136a-2可設置相鄰於第二圖樣板1131b與第一圖樣板1131a。第二上屏蔽構件1136a-2可在第二圖樣板1131b之縱向上與第二圖樣板1131b並排設置。第二上屏蔽構件1136a-2可位於與第5圖之第二屏蔽單元132-2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且可執行與第5圖之第二屏蔽單元132-2相同或相似的作用。
第二屏蔽構件1136b可包含第一子屏蔽構件1136b-1與第二子屏蔽構件1136b-2。第一子屏蔽構件1136b-1與第二子屏蔽構件1136b-2可與上述參照第4圖與第5圖之第一子屏蔽構件與第二子屏蔽構件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第二屏蔽構件1136b可劃分腔室的內部空間。第一子屏蔽構件1136b-1與第二子屏蔽構件1136b-2可使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設置於不同空間。第二子屏蔽構件1136b-2可形成不同空間,且每一沉積組件1100-n可設置於每一空間。在實施例中,可形成與彼此連接複數個腔室以代替形成的第二子屏蔽構件1136b-2,且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單元可設置於每一複數個腔室中。
根據如第8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實施例,有機層沉積設備可包含連接構件1137。連接構件1137可相同或相似於上述之連接構件137,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當不包含連接構件1137時,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形成有機層之方法。
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操作中,當基板2被負載且接著移動到沉積源1110上,藉由沉積源1110汽化或昇華之沉積材料可沉積在基板2上。同時,沉積材料可同時通過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沉積在基板2之不同區域。基板2之不同區域可不彼此重疊。
當沉積製程進行時,第一屏蔽構件1136a與第二屏蔽構件1136b可防止自沉積源1110射出的沉積材料朝向除了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之外的空間移動。例如,第一屏蔽構件1136a可防止沉積材料沉積在其下沒有排列第一圖樣板1131a與第二圖樣板1131b之基板2的區域。
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使用複數個圖樣板,且可最小化每一圖樣板的變形或垂陷。在實施例中,即使增加基板2的尺寸,沉積仍可於基板2之整體區域上執行,且可提升生產率。由於,例如每一圖樣板之變形或垂陷的最小化,而可形成精確的有機層。
第9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第10圖係繪示第9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份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參考第9圖與第10圖,有機層沉積設備可相似於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現將詳細描述與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不同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元件。
有機層沉積設備之第五沉積組件2100-5可包含沉積源211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2130。
圖樣化縫隙片2130可包含圖樣板2131 a與2131b與框架2132。圖樣板2131a與2131b可包含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沉積材料可通過其兩者朝向基板2之不同區域。
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可形成於框架2132中。框架2132可包含第一屏蔽單元2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2132-2。第一屏蔽單元2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2132-2可與上述參照第4圖與第五圖中之第一屏蔽單元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132-2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框架2132可固定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且如第7圖與第8圖所示之第一屏蔽構件1136a可設置於其中可形成第一屏蔽單元2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2132-2之框架2132之部份。第一屏蔽構件1136a可與上述參考之第7圖與第8圖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框架2132包含第一屏蔽單元2132-1與第二屏蔽單元2132-2之實施例。
沉積源2110可包含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與上述用以參考第1圖到第4圖之沉積源110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汽化或昇華相同沉積材料。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分別面對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例如,第一沉積源2110a可設置於第一圖樣板2131a之下方,且第二沉積源2110b可設置於第二圖樣板2131b之下方。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之位置不限於此,且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位於藉由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之汽化或昇華之沉積材料可通過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且可沉積在基板2之不同區域上之所有位置。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分別排列於第一圖樣板2131a之中心與第二圖樣板2131b之中心之實施例。
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以與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相似方式設置。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設置於單一空間中,或屏蔽構件可提供於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之間,且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設置於不同空間中。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係設置於相同空間中之實施例。
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二屏蔽構件2136b。第二屏蔽構件2136b可包含第二子屏蔽構件2136b-2。第二子屏蔽構件2136b-2可劃分腔室之內部空間,且第五沉積組件2100-5可設置於與其相鄰的沉積組件之不同空間中。
根據實施例,有機層沉積設備可進一步包含連接構件2137。連接構件2137可與上述參考第1圖到第5圖的連接構件137相同或相似,因此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在基板2上形成有機層。當基板2被傳送時,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可射出沉積材料,且使沉積材料通過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沉積於基板2上以具有圖樣。沉積材料可沉積於基板2上以具有條紋型。
當如上述沉積沉積材料時,第一屏蔽單元2132-1、第二屏蔽單元2131-2以及第二子屏蔽構件2136b-2可防止沉積材料從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朝向其設置第一圖樣板2131a與第二圖樣板2131b的基板2區域以外的基板2區域射出。第二子屏蔽構件2136b-2可藉由分隔彼此相鄰的沉積組件以防止沉積材料之混合。
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使用複數個圖樣板2131a與2131b,且可最小化每一圖樣板2131a或2131b的變形或垂陷。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即使增加基板2的尺寸,沉積仍可於基板2之整體區域執行,且可提升生產率。由於,例如,每一圖樣板2131a或2131b之變形或垂陷的最小化,而可形成精確的有機層。
第11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第12圖係繪示第1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份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參考第11圖,有機層沉積設備可以與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相似的方式形成。現將詳細描述與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不同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元件。
有機層沉積設備之第五沉積組件3100-5可包含沉積源311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
沉積源3110可包含第一沉積源3110a與第二沉積源3110b。第一沉積源3110a與第二沉積源3110b可與上述參考第9圖與第10圖之第一沉積源2110a與第二沉積源2110b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圖樣化縫隙片可包含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可包含第一圖樣板3131a與第一框架3132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可包含第二圖樣板3131b與第二框架3132b。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與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可與上述參考第7圖與第8圖中之第一圖樣化縫隙片1130a與第二圖樣化縫隙片1130b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一屏蔽構件3136a與第二屏蔽構件3136b。第一屏蔽構件3136a可包含第一上屏蔽構件3136a-1與第二上屏蔽構件3136a-2。第一上屏蔽構件3136a-1與第二上屏蔽構件3136a-2可與上述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第二屏蔽構件3136b可包含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與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可與上述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可設置平行於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可將第二沉積源3110b與第一沉積源3110a分隔以及將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與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分隔。例如,如同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可形成至少兩個分隔空間,且一沉積源與一圖樣化縫隙片可設置在每一空間中。在每一空間中,第一上屏蔽構件3136a-1與第二上屏蔽構件3136a-2可分別與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並排設置。
根據實施例,如第12圖所示,有機層沉積設備可進一步包含連接構件3137。連接構件3137可包含將第一沉積源3110a連接至第一圖樣化縫隙片3130a之第一連接構件3137a、以及將第二沉積源3110b連接至第二圖樣化縫隙片3130b之第二連接構件3137b之至少其一。
第一連接構件3137a與第二連接構件3137b可與上述參考第1圖至第5圖之連接構件137相同或相似,因此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例如,當提供連接構件3137時,其可包含或不包含第一屏蔽構件3136a。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不包含連接構件3137與包含第一屏蔽構件3136a之實施例。
當基板2於第一沉積源3110a與第二沉積源3110b上移動時,有機層沉積設備可沉積沉積材料。從第一沉積源3110a射出的沉積材料可通過第一圖樣板3131a且沉積於基板2之區域上。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與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可防止從第一沉積源3110a射出之沉積材料沉積在基板2之其他區域上。第三子屏蔽構件3136b-3與第二子屏蔽構件3136b-2可防止從第二沉積源3110b射出之沉積材料沉積在基板2之其他區域上。
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使用複數個圖樣板3131a與3131b,且可最小化每一圖樣板3131a或3131b的變形或垂陷。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即使增加基板2的尺寸,沉積仍可於基板2之整體區域執行,且可提升生產率。由於,例如,每一圖樣板3131a或3131b之變形或垂陷的最小化,而可形成精確的有機層。
第13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第14圖係繪示第13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份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參考第13圖與第14圖,有機層沉積設備可相似於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現將詳細描述與第1圖之有機層沉積設備1不同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元件。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包含複數個腔室4101。每一沉積組件可設置在每一腔室4101上,且設置在複數個腔室4101中之沉積組件可彼此分隔。複數個腔室4101可排成一列且彼此連接。開口可形成於複數個腔室4101之間,且可開啟或關閉開口之裝置,如閘閥可安裝於開口上。傳送單元4430可經由開口通過每一腔室4101。
有機層沉積設備之第五沉積組件4100-5可包含腔室4101、沉積源4110以及圖樣化縫隙片。
腔室4101可包含彼此相鄰設置且彼此連接之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可形成獨立空間。
沉積源4110可包含第一沉積源4110a與第二沉積源4110b。第一沉積源4110a與第二沉積源4110b可與上述參考第1圖到第5圖之沉積源110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圖樣化縫隙片可包含第一圖樣化縫隙片4130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4130b。第一圖樣化縫隙片4130a可包含第一圖樣板4131a與第一框架4132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4130b可包含第二圖樣板4131b與第二框架4132b。根據實施例,第一框架4132a與第二框架4132b可包含第一屏蔽單元與第二屏蔽單元,其可與上述參考第1圖到第5圖相同或相似方式。第一圖樣化縫隙片4130a與第二圖樣化縫隙片4130b可與上述參考第7圖與第8圖之第一圖樣化縫隙片1130a與第二圖樣化縫隙片1130b相同或相似,且在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第一框架4132a與第二框架4132b分別不包含第一屏蔽單元與第二屏蔽單元之實施例。
第一沉積源4110a與第二沉積源4110b可分別設置於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中。第一圖樣化縫隙片4130a以及第二圖樣化縫隙片4130b可分別設置於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之中。
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一屏蔽構件4136a。第一屏蔽構件4136a可包含第一上屏蔽構件4136a-1與第二上屏蔽構件4136a-2。第一上屏蔽構件4136a-1可在第一圖樣板4131a之縱向上與第一圖樣板4131a並排設置,且第二上屏蔽構件4136a-2可在第二圖樣板4131b之縱向上與第二圖樣板4131b並排設置。
屏蔽構件除了第一屏蔽構件4136a外,可進一步包含第二屏蔽構件。例如,第二屏蔽構件可包含第二子屏蔽構件與第三子屏蔽構件,且第二子屏蔽構件與第三子屏蔽構件可分別提供至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之內表面上。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屏蔽構件不包含第二屏蔽構件之實施例。
有機層沉積設備可在基板2上依序形成不同的有機層。每一沉積組件可形成一有機層。為了便於說明,現將詳細描述其中形成圖樣層之第五沉積組件4100-5形成有機層之實施例。
當傳送基板2至第一腔室4101a時,沉積材料可藉由第一沉積源4110a汽化或昇華且通過第一圖樣板4131a沉積到基板2上。當基板2繼續行進時,沉積材料可藉由第二沉積源4110b汽化或昇華並通過第二圖樣板4131b沉積到基板2上。在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之間之開口可被打開,且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可彼此連通。
第一腔室4101a與第二腔室4101b可防止從第一沉積源4110a與第二沉積源4110b射出的沉積材料漏出至外側。第一上屏蔽構件4136a-1可防止從第一沉積源4110a射出之沉積材料沉積至第一圖樣板4131a上的基板2區域之外的基板2區域上,且第二上屏蔽構件4136a-2可防止從第二沉積源4110b射出之沉積材料沉積至第二圖樣板4131b上的基板2區域之外的基板2區域上。
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使用複數個圖樣板4131a與4131b,且可最小化每一圖樣板4131a或4131b的變形或垂陷。在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的方法中,即使增加基板2的尺寸,沉積仍可於基板2之整體區域執行,且可提升生產率。由於,例如,每一圖樣板4131a或4131b之變形或垂陷的最小化,而可形成精確的有機層。
通過總結和回顧,有機發光顯示設備可包含設置在彼此面對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中間層(包含發光層)。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以及中間層可使用各種方法形成,其一為獨立沉積方法。當使用沉積方法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時,具有與例如待形成的中間層相同/相似圖樣的精密金屬遮罩(FMM)可設置成與其上可形成例如中間層的基板緊密接觸,且例如中間層之材料可沉積於精密金屬遮罩(FMM)上以及被形成,並可形成例如具有所需圖樣之中間層。
然而,利用精密金屬遮罩(FMM)的沉積方法可能不適用於製造使用大塊母玻璃(large mother glass)的有機發光顯示設備。當使用大尺寸光罩時,該光罩可能因例如本身重量而彎曲,且可能得到失真之圖樣。然而,其可能不利於最近的高精細圖樣之趨勢。
此外,將基板與精密金屬遮罩(FMM)對準以彼此緊密接觸、於其上執行沉積,以及從基板分離精密金屬遮罩(FMM)之製程可能為耗時的,且其可能導致製程時間長且生產效率低。
根據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設備可實現高密度影像品質。有機層沉積設備與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可提升生產效率。
文中已經揭露例示性實施例,而儘管使用特定的術語,這些使用語只用於一般性及描述性的解釋及理解,而不意圖為限制。於部分例子中,對於本申請所述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而易知的是,除非具體指出,否則結合特定實施例描述的特徵、特性、與/或元件,可能為個別地使用或與結合其他實施例的特徵、特性、與/或構件組合使用。因此,將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了解的是,可進行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變更而不脫離如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的精神與範疇。
1‧‧‧有機層沉積設備
2‧‧‧基板
10‧‧‧有機發光顯示設備
11‧‧‧第一基板
20‧‧‧緩衝層
30‧‧‧主動層
31‧‧‧源極區
32‧‧‧通道區
33‧‧‧汲極區
40‧‧‧閘極絕緣層
50‧‧‧閘極電極
60‧‧‧層間絕緣層
70‧‧‧保護層
71‧‧‧源極電極
72‧‧‧汲極電極
80‧‧‧有機發光二極體
81‧‧‧像素電極
82‧‧‧中間層
83‧‧‧相對電極
90‧‧‧像素定義層
100‧‧‧沉積單元
100-1‧‧‧第一沉積組件
100-2‧‧‧第二沉積組件
100-5、1100-5、2100-5、3100-5、4100-5‧‧‧第五沉積組件
100-11‧‧‧第十一沉積組件
101、4101‧‧‧腔室
102‧‧‧支腳
103‧‧‧下外殼
104‧‧‧上外殼
104-1‧‧‧適應部分
110、1110、2110、3110、4110‧‧‧沉積源
111‧‧‧坩堝
112‧‧‧加熱器
115‧‧‧沉積材料
120‧‧‧沉積源噴嘴單元
121‧‧‧沉積源噴嘴
130、2130‧‧‧圖樣化縫隙片
131‧‧‧圖樣板
131a‧‧‧第一圖樣板
131b‧‧‧第二圖樣板
132‧‧‧框架
132-1、2132-1‧‧‧第一屏蔽單元
132-2、2132-2‧‧‧第二屏蔽單元
133‧‧‧圖樣縫
136b、1136b、2136b、3136b‧‧‧第二屏蔽構件
136b-2‧‧‧第二子屏蔽構件
137、1137、2137、3137‧‧‧連接構件
140‧‧‧沉積源擋板
150‧‧‧第一階台
160‧‧‧第二階台
170‧‧‧攝像機
171‧‧‧攝像機容納單元
190‧‧‧沉積源更換單元
200‧‧‧負載單元
212‧‧‧第一架
214‧‧‧引入腔室
218‧‧‧第一反轉腔室
219‧‧‧緩衝腔室
300‧‧‧卸載單元
322‧‧‧第二架
324‧‧‧推出腔室
328‧‧‧第二反轉腔室
400、4430‧‧‧傳送單元
410‧‧‧第一傳送單元
411‧‧‧線圈
412‧‧‧引導構件
420‧‧‧第二傳送單元
422‧‧‧滾輪導件
423‧‧‧充電軌
430‧‧‧移動單元
431‧‧‧載具
431a‧‧‧主體部
431b‧‧‧線性馬達系統磁體
431c‧‧‧無觸點電源模組
431d‧‧‧電源單元
432‧‧‧靜電夾盤
500‧‧‧圖樣化縫隙片更換單元
1130a、3130a、4130a‧‧‧第一圖樣化縫隙片
1130b、3130b、4130b‧‧‧第二圖樣化縫隙片
1131a、2131a、3131a、4131a‧‧‧第一圖樣板
1131b、2131b、3131b、4131b‧‧‧第圖二樣板
1132a、3132a、4132a‧‧‧第一框架
1132b、2132b、3132b、4132b‧‧‧第二框架
1136a、3136a、4136a‧‧‧第一屏蔽構件
1136a-1、3136a-1、4136a-1‧‧‧第一上屏蔽構件
1136b-1‧‧‧第一子屏蔽構件
1136a-2、3136a-2、4136a-2‧‧‧第二上屏蔽構件
1136b-2、2136b-2、3136b-2‧‧‧第二子屏蔽構件
2110a、3110a‧‧‧第一沉積源
2110b、3110b‧‧‧第二沉積源
2132‧‧‧第一屏蔽單元
3136b-3‧‧‧第三子屏蔽構件
3137a‧‧‧第一連接構件
3137b‧‧‧第二連接構件
4101a‧‧‧第一腔室
4101b‧‧‧第二腔室
4110a‧‧‧第一沉積源
4110b‧‧‧第二沉積源
A‧‧‧箭頭
C‧‧‧基板單元
E‧‧‧薄膜封裝層
H1‧‧‧接觸孔
H2‧‧‧通孔
TFT‧‧‧薄膜電晶體
S1‧‧‧第一區域
S2‧‧‧第二區域
對於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藉由參照附圖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將使特點變得顯而易知,其中:
第1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平面示意圖;
第2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第1圖所示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單元之部分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第1圖所示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單元之部分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係繪示第1圖所示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實施例的概念圖;
第5圖係繪示第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部分修改之透視圖;
第6圖係繪示藉由第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所製造的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部分之剖面圖;
第7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
第8圖係繪示包含於第7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分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第9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
第10圖係繪示包含於第9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分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第11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
第12圖係繪示包含於第11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分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第13圖係繪示根據實施例之包含於有機層沉積設備內之沉積源與圖樣化縫隙片之排列之概念圖; 以及
第14圖係繪示包含於第13圖所示之有機層沉積設備之沉積組件之部分修改之透視示意圖。
1‧‧‧有機層沉積設備
2‧‧‧基板
100‧‧‧沉積單元
100-1‧‧‧第一沉積組件
100-2‧‧‧第二沉積組件
100-5‧‧‧第五沉積組件
100-11‧‧‧第十一沉積組件
101‧‧‧腔室
190‧‧‧沉積源更換單元
200‧‧‧負載單元
212‧‧‧第一架
214‧‧‧引入腔室
218‧‧‧第一反轉腔室
219‧‧‧緩衝腔室
300‧‧‧卸載單元
322‧‧‧第二架
324‧‧‧推出腔室
328‧‧‧第二反轉腔室
430‧‧‧移動單元
500‧‧‧圖樣化縫隙片更換單元

Claims (43)

  1. 一種有機層沉積設備,其包含:      一沉積單元,其包含與一基板分隔的至少一沉積組件,該至少一沉積組件於該基板上沉積一材料, 該至少一沉積組件包含: 一沉積源,係釋放一沉積材料之; 一沉積源噴嘴單元,安裝於該沉積源上,該沉積源噴嘴單元具有形成於其中之一沉積源噴嘴;以及 複數個圖樣板,其面向該沉積源噴嘴單元且彼此分隔開,使得該沉積材料通過該複數個圖樣板沉積在該基板之複數個不同區域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基板之該複數個不同區域中的兩個係彼此平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係位於單一空間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沉積源係位於該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 該至少一沉積組件包含複數個沉積源,且各該複數個沉積源對應於各該複數個圖樣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沉積源係各自位於不同空間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至少一沉積組件進一步包含其中安裝該複數個圖樣板的一框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至少一沉積組件進一步包含複數個框架,各該複數個圖樣板各自安裝在該複數個框架中的其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框架中之相鄰框架係至少部分地彼此重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係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圖樣板相對於通過該相鄰圖樣板之間之一直線呈鋸齒形,且平行於一沉積進行方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各該複數個圖樣板相對於通過該相鄰圖樣板之間之一直線呈偏心排列,且平行於一沉積進行方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屏蔽構件,其相鄰於各該複數個圖樣板。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係排列在相對於傳送該基板之方向之一對角線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至少一沉積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屏蔽構件,該第二屏蔽構件將該複數個圖樣板彼此分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第二屏蔽構件係位於該複數個圖樣板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至少一沉積組件於該基板上形成一圖樣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 該沉積單元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該複數個沉積組件中的至少部分組件係位於不同空間中。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 該沉積單元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且該複數個沉積組件形成不同的有機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進一步包含一傳送單元,該傳送單元包含一第一傳送單元以及一第二傳送單元,其週期性地移動可拆卸地固定該基板之一移動單元,其中該第一傳送單元於一第一方向傳送該移動單元,以及該第二傳送單元於相對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傳送與該基板分離之該移動單元。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沉積單元進一步包含一腔室,該腔室包含位於其中且通過該移動單元之該至少一沉積組件。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進一步包含一卸載單元,其可將該基板與該移動單元分離,其中: 該移動單元在該第一傳送單元與該第二傳送單元之間循環,且 當該基板藉由該第一傳送單元移動時,固定至該移動單元之該基板與該至少一沉積組件分隔。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第一傳送單元依序傳送該移動單元至一負載單元、該沉積單元以及該卸載單元。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第二傳送單元依序傳送該移動單元至該卸載單元、該沉積單元以及該負載單元。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第一傳送單元與該第二傳送單元通過該沉積單元。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第一傳送單元與該第二傳送單元係於垂直方向上彼此相對。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基板與該至少一沉積組件係彼此分隔且彼此相對移動。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 該沉積源噴嘴單元包含排列於一第一方向上的複數個沉積源噴嘴,且 各該複數個圖樣板包含位於一第二方向上之複數個圖樣化縫隙,且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沉積源、該沉積源噴嘴單元以及該複數個圖樣板的至少其一係藉由一連接構件彼此耦接且彼此一體成形。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連接構件引導該沉積材料之一移動路徑。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其中該連接構件將該沉積源、該沉積源噴嘴單元以及該複數個圖樣板的至少其一之間的一空間與外側屏蔽。
  32. 一有機發光顯示設備,其包含: 一基板; 至少一薄膜電晶體,形成於該基板上,該至少一薄膜電晶體包含一半導體主動層、與該半導體主動層絕緣之一閘極電極及與該半導體主動層接觸之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 複數個像素電極,形成於該至少一薄膜電晶體上; 複數個有機層,各自形成於該複數個像素電極上之;以及 一相對電極,形成於該複數個有機層上, 於該基板上的該複數個有機層的至少其一係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層沉積設備形成。
  33. 一種利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其用於於一基板上形成一有機層,該方法包含: 固定該基板於一移動單元,藉由一負載單元執行該固定; 藉由使用安裝成穿過一腔室之一第一傳送單元傳送固定有該基板之該移動單元至該腔室; 藉由將從該腔室內之一沉積組件釋放的一沉積材料通過彼此分隔之複數個圖樣板沉積至該基板之不同區域上而形成該有機層,同時該基板相對於該沉積組件移動且使該基板與該沉積組件分離; 從該移動單元分離一完成沉積基板,藉由一卸載單元執行分離;以及 藉由使用安裝成穿過該腔室的一第二傳送單元傳送至該負載單元將與該基板分離之該移動單元。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基板的該不同區域之兩個區域係彼此平行。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有機層係為一圖樣層。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相對於與沉積該沉積材料之方向平行之一直線呈鋸齒形。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該沉積組件包含一沉積源,該沉積源將該沉積材料往外側射出,以及 該沉積源係位於該複數個圖樣板中之相鄰的圖樣板之間。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該沉積組件包含複數個沉積源,該沉積源將該沉積材料往外側射出,以及 各該複數個沉積源對應於各該複數個圖樣板。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圖樣板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沉積材料之一部份係藉由相鄰於各該複數個圖樣板之一第一屏蔽構件屏蔽。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該腔室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以及 該複數個沉積組件之至少部分係位於不同空間中。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該腔室包含複數個沉積組件,以及 該複數個沉積組件形成不同有機層。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有機層係藉由以一第二屏蔽構件彼此分隔之各該複數個圖樣板來形成。
TW105122519A 2015-08-04 2016-07-15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TWI783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10235 2015-08-04
KR1020150110235A KR102391346B1 (ko) 2015-08-04 2015-08-04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921A true TW201712921A (zh) 2017-04-01
TWI783912B TWI783912B (zh) 2022-11-21

Family

ID=58052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2519A TWI783912B (zh) 2015-08-04 2016-07-15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424735B2 (zh)
KR (2) KR102391346B1 (zh)
CN (1) CN106435477B (zh)
TW (1) TWI783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0530B2 (ja) * 2014-07-09 2018-05-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活性光線性又は感放射線性樹脂組成物、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KR101892553B1 (ko) * 2014-07-09 2018-08-28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감활성광선성 또는 감방사선성 수지 조성물,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JP2018170152A (ja) * 2017-03-29 2018-11-01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Oled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マスク及びマスクの設計方法
CN110998869B (zh) * 2017-08-09 2022-12-27 株式会社钟化 光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2576993B1 (ko) * 2018-07-27 2023-09-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WO2020187399A1 (en) * 2019-03-19 2020-09-24 Applied Materials Italia S.R.L. De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deposition on a substrate,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substrate support
KR20200145902A (ko) * 2019-06-19 2020-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KR20220078007A (ko) * 2020-12-02 2022-06-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96558B2 (en) * 2001-01-31 2008-07-08 Toray Industries, Inc. Integrated mask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3705237B2 (ja) 2001-09-05 2005-10-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KR100490534B1 (ko) * 2001-12-05 2005-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자 발광 소자의 박막 증착용 마스크 프레임 조립체
US20030232563A1 (en) 2002-05-09 2003-12-18 Isao Kamiyam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TWI252706B (en) * 2002-09-05 2006-04-01 Sanyo Electric Co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7132016B2 (en) * 2002-09-26 2006-11-07 Advantech Global, Ltd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rge-area backplane by use of a small-area shadow mask
KR100601370B1 (ko) 2004-04-28 2006-07-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064810B2 (ja) 2006-01-27 201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蒸着装置および蒸着方法
TWI303499B (en) * 2006-05-30 2008-11-21 Au Optronics Corp Full-col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9170200A (ja) 2008-01-15 2009-07-30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964224B1 (ko) 2008-02-28 2010-06-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증착 장치 및 박막 형성 방법
US20100279021A1 (en) * 2009-05-04 2010-11-04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Apparatus for depositing organic material and deposi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074793B1 (ko) 2009-06-12 2011-10-1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증착 장치
JP5623786B2 (ja) 2009-05-22 2014-11-12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薄膜蒸着装置
TWI472639B (zh) 2009-05-22 2015-0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薄膜沉積設備
KR20110014442A (ko) * 2009-08-05 2011-02-1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1084184B1 (ko) 2010-01-11 2011-11-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증착 장치
KR101483354B1 (ko) * 2010-05-18 2015-01-15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el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KR101502715B1 (ko) * 2011-03-11 2015-03-13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증착 장치, 증착 방법 및 유기 el 표시 장치
KR20120131548A (ko) * 2011-05-25 2012-1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KR102015872B1 (ko) 2012-06-22 2019-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65736B1 (ko) * 2012-07-09 2015-11-03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스크 유닛 및 증착 장치
US9496524B2 (en) 2012-07-10 2016-11-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ayer de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manufactured using the method
KR101959975B1 (ko) * 2012-07-10 2019-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59974B1 (ko) 2012-07-10 2019-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40010303A (ko) 2012-07-16 2014-01-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365923B2 (en) * 2013-02-04 2016-06-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Vapor deposition device and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KR102216676B1 (ko) 2014-07-07 2021-02-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3912B (zh) 2022-11-21
US20170040537A1 (en) 2017-02-09
US20190372004A1 (en) 2019-12-05
KR20220060507A (ko) 2022-05-11
CN106435477A (zh) 2017-02-22
KR102442609B1 (ko) 2022-09-14
CN106435477B (zh) 2020-10-16
KR20170017056A (ko) 2017-02-15
KR102391346B1 (ko) 2022-04-28
US10424735B2 (en) 201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3912B (zh) 有機發光顯示設備、有機層沉積設備、以及使用有機層沉積設備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設備之方法
KR101944918B1 (ko) 유기층 증착 어셈블리,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1959974B1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859043B2 (en) Organic layer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by using the same
US9905813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organic layer deposi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organic layer depositing apparatus
US9018647B2 (en) Thin film de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by using the apparatus,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d by using the method
KR101959975B1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677785B2 (ja) 薄膜蒸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有機発光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20009328A1 (en) Thin film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by using the same
KR101632298B1 (ko) 평판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50011236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04033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JP2014198903A (ja) 蒸着装置、および有機発光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906731B2 (en) Patterning slit sheet assembly, organic layer de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th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20140291619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manufactured by the same
JP6355361B2 (ja) 有機層蒸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有機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70066765A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 방법
CN106611817B (zh) 有机层沉积设备、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40146448A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140291618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1960709B1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50042759A (ko) 평판 표시장치
KR10257885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1958344B1 (ko) 유기층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419515A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