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7267A - 燃料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燃料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7267A
TW201707267A TW104121220A TW104121220A TW201707267A TW 201707267 A TW201707267 A TW 201707267A TW 104121220 A TW104121220 A TW 104121220A TW 104121220 A TW104121220 A TW 104121220A TW 201707267 A TW201707267 A TW 2017072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cell module
chamber
open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0516B (zh
Inventor
張麗娜
高新雨
楊淇耀
姜開利
劉長洪
范守善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7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7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0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05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ies [MEA]
    • H01M8/1006Corrugated, curved or wave-shaped M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03Supports for the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 H01M4/8807Gas diffus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6Carbon-bas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02Shape, form of a fuel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4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7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Fuel Cell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電池模組,包括:一膜電極,該膜電極包括一質子交換膜、一陰極電極以及一陽極電極;所述陰極電極和所述陽極電極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的相對的兩表面;其中,該燃料電池模組進一步包括一開口容器,該開口容器內部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通過至少一開口與外部連通,用於通入一氧化劑氣體;所述膜電極直接設置於該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表面,且所述容器壁表面被該膜電極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該燃料電池模組使用時可將所述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至少部份浸入一燃料中,使所述氧化劑氣體與燃料通過所述膜電極間隔。

Description

燃料電池模組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電池模組,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奈米碳管的燃料電池模組。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燃料及氧化劑氣體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發電裝置,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國防及民用的電力、汽車、通信等領域。
通常,先前的燃料電池包括:一膜電極(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簡稱MEA),該膜電極包括一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和分別設置在質子交換膜兩個相對的表面的陰極電極和陽極電極;一裝有燃料的陽極容室,且陽極電極浸泡於該燃料中;一導流板(Flow Field Plate,簡稱FFP)設置於陰極電極遠離質子交換膜的表面;一集流板(Current Collector Plate,簡稱CCP)設置於導流板遠離質子交換膜的表面;以及相關的輔助部件,如:鼓風機、閥門、管路等。
然而,先前技術中燃料電池的膜電極通常為“漢堡式”。“漢堡式”的平面疊加結構並沒有充分發揮出質子交換膜及奈米碳管的接觸效率,電池的能量轉換率降低,導致實際使用效率降低。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可以增加膜電極的比表面積,從而提高電池內部反應交換效率的燃料電池模組實為必要。
一種燃料電池模組,包括:一膜電極,該膜電極包括一質子交換膜、一陰極電極以及一陽極電極;所述陰極電極和所述陽極電極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的相對的兩表面;其中,該燃料電池模組進一步包括一開口容器,該開口容器內部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通過至少一開口與外部連通,用於通入一氧化劑氣體;所述膜電極直接設置於該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表面,且所述容器壁表面被該膜電極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該燃料電池模組使用時可將所述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至少部份浸入一燃料中,使所述氧化劑氣體與燃料通過所述膜電極間隔。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具有以下優點:一、由於將原來的平面型膜電極改為曲面形狀,增加了膜電極的比表面積,提升了內部交換反應效率,從而使得採用該膜電極的燃料電池模組的實際使用效率提高;二、增設的該容器,不僅可起到支撐作用,同時可作為一陽極容室或陰極容室用以承載燃料或氧化劑氣體,從而減少了相應容室的設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三、通過在該容器中增設擋板,可使進入該容器的氣體能夠充分與燃料反應,提高了反應效率。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使用方法。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採用該燃料電池模組的燃料電池系統,以及該燃料電池模組的使用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100,其包括:一膜電極103,一開口容器101。所述膜電極1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102,一陰極電極104,一陽極電極106,所述陰極電極104和所述陽極電極1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1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開口容器101內部具有一腔室1016,所述腔室1016通過一開口1017與外部連通,用於通入一氧化劑氣體。所述膜電極103設置於該開口容器的容器壁的表面,且所述容器壁表面被該膜電極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該燃料電池模組使用時可將所述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至少部份浸入一燃料130中,使所述氧化劑氣體與所述燃料130通過所述膜電極間隔。
具體地,所述容器壁表面包括一外表面1012和一與該外表面1012相對的內表面1013。所述膜電極103設置於所述容器壁的外表面1012,並且所述陰極電極104包裹於該容器壁的外表面1012上,並覆蓋容器壁的整個外表面1012上。所述質子交換膜102包裹於該陰極電極104遠離該開口容器101的表面,並覆蓋該陰極電極104的整個表面。所述陽極電極106包裹於該質子交換膜102遠離陰極電極104的表面,並覆蓋該質子交換膜102的整個表面。所述陽極電極106與陰極電極104均包括擴散層與催化劑材料。
進一步,所述膜電極103也可設置於所述容器壁的內表面1013上。進一步,所述膜電極103中與該容器壁表面接觸的電極為陰極電極104、陽極電極106中的一個,只要確保該陰極電極104可與所述氧化劑氣體接觸,該陽極電極106與所述燃料130接觸。
在本案中,所述“開口容器101”是指可將空間分為內外兩部份的結構,所述開口容器101的形狀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比如球形、半球形、圓柱形、手風琴折疊式等形狀。所述開口容器101主要起支撐作用,該開口容器101的容器壁被所述膜電極103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1019。優選地,所述容器壁上僅被該膜電極103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1019。該擴散孔1019的作用是為了確保腔室1016內部的氣體或液體可通過該擴散孔1019擴散至所述陰極電極104或陽極電極106。該開口容器101的容器壁表面被所述膜電極103覆蓋後,所述腔室1016通過一開口1017與外部連通,所述開口1017用於該腔室1016與外部進行氣體或液體交換。所述腔室1016最大內徑的尺寸與開口1017內徑的尺寸比例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具體地,所述腔室1016最大內徑的尺寸大於所述開口1017內徑的尺寸。所述比例可為1.5:1-100:1,優選地,5:1-50:1,這時,所述腔室1016最大內徑的尺寸與開口1017內徑的尺寸比例不會太小,以使得腔室1016內的氣體能夠與膜電極103反應後再排出腔室之外;所述腔室1016最大內徑的尺寸與開口1017內徑的尺寸比例不會太大,以使得腔室內可充入足夠多的反應氣體與膜電極反應。此時,對於覆蓋該開口容器101的膜電極103,所述陽極106與陰極104由原來的“左右結構”變為包圍的“內外結構”。所述開口容器101的材料可以為銅、鐵或合金等導電材料,也可為塑膠、橡膠等非導電材料。可以理解,本案中,如果所述膜電極103不需外力支撐,即可圍成上述腔室1016,則所述開口容器101為一可選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容器101為一球形銅網。
進一步,所述開口容器101包括至少一個開口。具體地,該開口容器101包括兩個開口1014、1017,所述兩個開口1014、1017可分別定義為一進口和一出口,使得氧化劑氣體可從該進口進入腔室1016,再從該出口排出腔室1016。
進一步,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包括一延伸管道110,所述延伸管道110的一端與所述開口1017連接,使所述開口容器101的腔室1016通過所述延伸管道110與外部連通。當該開口容器101包括兩個開口1014、1017時,該兩個開口1014、1017分別與兩個延伸管道連接,該每個延伸管道的一端與所述開口連接,使得氧化劑氣體可從一延伸管道進入腔室1016,再從另一延伸管道排出腔室1016。
進一步,所述開口容器101還包括一擋板1015,所述擋板1015設置於該開口容器101的腔室1016內部,並將所述開口1017和腔室1016分別分成兩獨立子開口和兩獨立空間,使所述氧化劑氣體從一子開口進入一獨立空間,並從該獨立空間進入另一獨立空間,再從該另一獨立空間通過另一開口排出腔室1016。
所述陽極電極106為一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所述陰極電極104為一奈米碳管層與貴金屬催化劑的複合結構。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連接。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有序排列或無序排列。當該奈米碳管層包括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相互纏繞或者各向同性排列;當奈米碳管層包括有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沿一個方向或者複數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層可以是一自支撐結構,所謂自支撐是指奈米碳管層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層狀狀態。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以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1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0奈米~15奈米,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該奈米碳管的長度大於50微米。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奈米碳管的長度為200~900微米。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至少一奈米碳管線狀結構或其組合。當奈米碳管層僅包括一個奈米碳管線狀結構時,該奈米碳管線狀結構多次折疊或纏繞成一層狀奈米碳管結構。當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線狀結構時,複數奈米碳管線狀結構可以相互交叉設置或編織設置形成一層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膜可為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碾壓膜或奈米碳管絮化膜。
所述奈米碳管拉膜通過拉去一奈米碳管陣列直接獲得。可以理解,通過將複數奈米碳管拉膜平行且無間隙鋪設或/和重疊鋪設,可以製備不同面積與厚度的奈米碳管層。每一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可以理解,在由複數奈米碳管拉膜組成的奈米碳管層中,相鄰兩個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有一夾角α,且0o ≦α≦90o ,從而使相鄰兩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交叉組成一網狀結構,該網狀結構包括複數微孔,該複數微孔均勻且規則分佈於奈米碳管層中,其中微孔直徑為1奈米~0.5微米。該微孔結構可以用於擴散氣體。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范守善等人於2007年2月12日申請的,於2010年7月11日公告的第I327177號台灣公告專利申請(奈米碳管薄膜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述奈米碳管線狀結構包括至少一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至少一扭轉的奈米碳管線或其組合。所述奈米碳管線狀結構包括多根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或扭轉的奈米碳管線時,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或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可以相互平行呈一束狀結構,或相互扭轉呈一絞線結構。
所述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沿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長度方向排列的奈米碳管。具體地,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相互平行並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長度不限,直徑為0.5奈米~100微米。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為將奈米碳管拉膜通過有機溶劑處理得到。具體地,將有機溶劑浸潤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的整個表面,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奈米碳管拉膜中的相互平行的複數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從而使奈米碳管拉膜收縮為一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該有機溶劑為揮發性有機溶劑,如乙醇、甲醇、丙醇、二氯乙烷或氯仿,本實施例中採用乙醇。通過有機溶劑處理的非扭轉奈米碳管線與未經有機溶劑處理的奈米碳管膜相比,比表面積減小,黏性降低。所述奈米碳管線狀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范守善等人於2002年11月05日申請的,於2008年11月21日公告的第I303239號台灣公告專利(一種製造奈米碳管繩之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於2005年12月16日申請的,於2009年7月21日公告的第I312337號台灣公告專利申請(奈米碳管絲之製作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述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為採用一機械力將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兩端沿相反方向扭轉獲得。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繞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軸向螺旋排列的奈米碳管。具體地,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相互平行並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長度不限,直徑為0.5奈米~100微米。進一步地,可採用一揮發性有機溶劑處理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處理後的扭轉的奈米碳管線中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使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的比表面積減小,密度及強度增大。
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包括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各向同性,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本實施例中,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沿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平行於奈米碳管碾壓膜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交疊,並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得該奈米碳管碾壓膜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破裂。且由於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奈米碳管碾壓膜為一自支撐的結構,可無需基底支撐,自支撐存在。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可通過碾壓一奈米碳管陣列獲得。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與形成奈米碳管陣列的基底的表面形成一夾角α,其中,α大於等於0度且小於等於15度(0o ≦α≦15o ),該夾角α與施加在奈米碳管陣列上的壓力有關,壓力越大,該夾角越小。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的長度和寬度不限。所述碾壓膜包括複數微孔結構,該微孔結構均勻且規則分佈於奈米碳管碾壓膜中,其中微孔直徑為1奈米~0.5微米。該微孔結構可以用於擴散氣體。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范守善等人於2007年5月11日申請的,於2011年6月1日公告的第I342864號台灣公告專利申請(奈米碳管薄膜的製備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的長度、寬度和厚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本發明提供的奈米碳管絮化膜的長度為1~10厘米,寬度為1~10厘米,厚度為1微米~2毫米。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長度大於10微米。所述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纏繞,形成網路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各向同性,其中的奈米碳管為均勻分佈,無規則排列,形成大量的微孔結構,微孔孔徑為1奈米~0.5微米。該微孔結構可以用於擴散氣體。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範守善等人於2007年6月29日申請的第I334851號台灣專利申請(奈米碳管薄膜的製備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通過將上述奈米碳管層浸泡於含有催化劑的溶劑中,得到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本實施例中,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通過以下方法製備:
首先,對上述奈米碳管層進行功能化處理。
對奈米碳管層進行功能化處理的方法為將奈米碳管層於強酸溶液中浸泡。本實施例中,取濃鹽酸和濃硝酸按一定的比例,如:1:3,混合於試管中,將製作好的奈米碳管層放入混合液中超聲處理2小時左右;取出奈米碳管層再放入雙氧水中超聲處理1小時左右;取出後將奈米碳管層浸泡在純水中繼續超聲處理,直至奈米碳管層回復中性為止。
其次,提供一含有催化劑的溶液,並將功能化處理後的奈米碳管層浸泡於該催化劑的溶液中。
本實施例中,在冰水混合物環境下,配製10mg/ml的EDC鹽酸鹽和12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GOD)水溶液。然後將功能化處理後的奈米碳管結構在該葡萄糖氧化酶水溶液中於4℃溫度條件下浸泡約1~5日。可以理解,其他酶催化劑均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法,通過選用合適的溶劑配製成一酶催化劑溶液。
最後,將含有催化劑的溶液浸泡後的奈米碳管層取出烘乾得到一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作為陽極電極106。
所述催化劑可以為任何能夠對燃料進行催化的催化劑,如:含有輔基FAD的氧化酶或含有輔基NAD(P)+ 的脫氫酶。該催化劑均勻吸附於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表面,並通過羧基或羥基與該奈米碳管結合。可以理解,對不同的燃料,所選用的催化劑不同。本實施例中,所述燃料為葡萄糖溶液,催化劑為葡萄糖氧化酶。
所述陰極電極104為奈米碳管層及分佈於該奈米碳管層中的貴金屬催化劑。所述貴金屬包括鉑、金及釕中的一種或其任意組合的混合物。該貴金屬顆粒的直徑尺寸為1~10奈米。所述貴金屬催化劑的擔載量低於0.5mg/cm2 ,且均勻分佈於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表面。本實施例中,該貴金屬催化劑為鉑顆粒。上述所述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通過自身的黏性、黏結劑或熱壓的方法固定於質子交換膜102的表面。
所述質子交換膜102的材料為全氟磺酸、聚苯乙烯磺酸、聚三氟苯乙烯磺酸、酚醛樹脂磺酸或碳氫化合物。本實施例中,質子交換膜102材料為全氟磺酸。
進一步,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還包括至少一集流板108,所述集流板108採用導電材料製備,用於收集和傳導反應生成的電子。所述集流板108設置於所述膜電極103遠離質子交換膜102的兩表面。可以理解,當開口容器101為導電材料時,所述開口容器101可以起到集流板的作用,這時該燃料電池模組僅包括一集流板108,所述集流板108設置於所述膜電極103遠離該開口容器101的表面。當所述開口容器101為非導電材料時,所述燃料電池模組包括一第一集流板108和一第二集流板109,所述第一集流板108和第二集流板109分別設置於所述膜電極103的兩表面。本實施例中,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僅包括一集流板108,所述集流板108為一銅網。
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100具有以下優點:一、由於將原來的平面型膜電極改為曲面形狀,增加了膜電極的比表面積,提升了內部交換反應效率,從而使得採用該膜電極103的燃料電池模組的實際使用效率提高;二、增設的該開口容器101,不僅可起到支撐作用,同時可作為一陽極容室或陰極容室用以承載燃料或氧化劑氣體,從而減少了相應容室的設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三、通過在該開口容器101中增設擋板1015,可使進入該開口容器的氣體能夠充分與燃料反應,提高了反應效率。
請一併參閱圖2及圖3,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燃料電池模組200,其包括:一膜電極203,一開口容器201,一第一集流板208以及一第二集流板209。所述膜電極2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202,一陰極電極204,一陽極電極206,所述陰極電極204和所述陽極電極2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2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第二集流板209包裹於該開口容器201容器壁的外表面2012(圖中未標示),並覆蓋該開口容器101的整個外表面。所述膜電極203包裹於所述第二集流板209遠離開口容器201的表面,並覆蓋該第二集流板209的整個表面。所述集流板208包裹於所述膜電極203遠離該開口容器201的表面,並覆蓋該膜電極203的整個表面。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20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1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所述燃料電池模組200中的開口容器201採用非導電材料製備,並且在該開口容器201與該陰極電極204之間設置了一第二集流板209。
所述開口容器201的材料為非導電材料,包括塑膠、玻璃、陶瓷、石英等中的一種。所述開口容器101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開口容器201的結構相同,主要起支撐作用。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容器201的材料為塑膠。
所述集流板208、209的結構和材料均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集流板108相同。所述集流板208、209分別設置於所述膜電極203遠離質子交換膜202的兩表面,用於收集和傳導反應生成的電子。本實施例中,所述集流板208、209均為一銅網。
請一併參閱圖2及圖4,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300,其包括:一開口容器301,一膜電極303以及一集流板308。所述膜電極3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302,一陰極電極304,一陽極電極306,所述陰極電極304和所述陽極電極3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3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開口容器301形成一腔室3016,該開口容器301的容器壁具有一外表面3012和與外表面3012相對的一內表面3013(圖中未標示)。所述膜電極303貼附於該開口容器301的整個內表面3013上。所述集流板308貼附於該膜電極303遠離該開口容器301的表面,並覆蓋該膜電極303的整個表面。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30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1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第三實施例中,所述開口容器301位於最外側,所述膜電極303及集流板308均設置於該開口容器301的腔室3016內部,並依次貼附於該開口容器301的內表面3013上。
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6,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400,其包括:一開口容器401,一膜電極403以及一集流板408。所述膜電極4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402,一陰極電極404,一陽極電極406,所述陰極電極404和所述陽極電極4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4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開口容器401形成一腔室4016,該開口容器401的容器壁具有一外表面4012和與外表面4012相對的一內表面4013(圖中未標示)。所述膜電極403包裹於該開口容器的外表面4012上,使得所述腔室4016為通過一開口4017與外部連通的封閉空間。所述開口容器401的腔室4016內部包括一擋板4015,所述擋板4015從開口4017處向該腔室4016內部延伸並將該開口4017和該腔室4016分別分成兩個獨立的子開口和兩個獨立空間。每個子開口與一獨立空間對應,該兩空間通過一開孔4011連通,使得所述氧化劑氣體可從一子開口進入一獨立空間,並從該獨立空間進入另一獨立空間,再從該另一獨立空間通過另一開口排出腔室4016。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40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1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第四實施例中所述開口容器401的腔室4016內部增設一擋板4015,所通入的空氣可從該擋板4015的一側進入,並從該擋板4015的另一側排出。當氣體排出時,可順便帶走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子,進而提高電池內部反應效率,同時可提高氣體在腔室4016內部的迴圈效率,從而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
請參閱圖7,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500,其包括:一開口容器501,一膜電極503以及一集流板508。所述膜電極5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502,一陰極電極504,一陽極電極506,所述陰極電極504和所述陽極電極5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5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開口容器501形成一腔室5016,該開口容器501具有一外表面5012和與外表面5012相對的一內表面5013(圖中未標示)。所述膜電極503包裹於該開口容器的外表面5012上,使得所述腔室5016為通過兩開口5014、5017與外部連通的封閉空間。
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50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1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第五實施例中,所述開口容器501具有兩開口5014、5017與外部連通。當向開口容器501的腔室5016內部通入氣體時,氣體可通過一開口5014進入,而從另一開口5017排出,從而增加了氣體的迴圈效率,進而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
請參閱圖8,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600,其包括:一開口容器601,一膜電極603以及一集流板608。所述膜電極603包括一質子交換膜602,一陰極電極604,一陽極電極606,所述陰極電極604和所述陽極電極606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602的相對的兩表面。所述開口容器601形成一腔室6016,該開口容器601具有一外表面6012和與外表面6012相對的一內表面6013(圖中未標示)。所述膜電極603包裹於該開口容器的外表面6012上,使得所述腔室6016為通過兩開口6014、6017與外部連通的封閉空間。所述開口容器601的腔室6016內部包括一擋板6015,所述擋板6015將該腔室6016分成兩個相互獨立的空間,所述每個空間分別對應一開口,使得所述兩空間分別通過兩開口6014、6017與外部連通。所述兩空間通過一開孔6011連通,使得所述氧化劑氣體可從一開口6014進入該腔室6016的一個獨立空間,並從該獨立空間進入另一獨立空間,再從該另一獨立空間通過另一開口6017排出。
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600與第五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50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第六實施例中,在所述腔室6016中增設一擋板6015。當向該腔室6016中通入氣體時,增設的擋板6015可使得通入的氣體在內部充分反應,從而提高該膜電極603的反應效率,進而提高燃料電池的使用效率。
請參閱圖9,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系統10,其包括:一燃料電池模組100,一燃料130,以及一氧化劑氣體150(圖中未標示)。
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可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中所述燃料電池模組的任一種結構。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中的膜電極103用於將所述燃料130與氧化劑氣體隔開,且保持陽極電極106與燃料130接觸設置。可以理解,本發明中由於所述膜電極103的“內外結構”,從而決定了所述燃料130與氧化劑氣體的分佈為“內外式分佈”,即,所述氧化劑氣體和燃料130分別位於該開口容器101的內部和外部,該燃料130包裹該氧化劑氣體或被該氧化劑氣體包裹。當所述膜電極103浸入燃料130時,該膜電極103浸入燃料的深度為h滿足h<P/(ρ12 )g,其中,P為所述膜電極103可承受的最大壓強,ρ1 為所述燃料130的密度,ρ2 為氧化劑氣體的密度,g為常數,取值9.8N/kg,以防止該燃料電池模組100在超過該浸入深度時,所述膜電極103會在燃料的高壓強下發生破裂。
所述燃料130是指由生物體組成或轉化的氣體或液體燃料,如生物乙醇、沼氣等。本實施例中,所述燃料130為葡萄糖溶液,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浸於葡萄糖溶液中,並將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的開口1017設置於葡萄糖溶液的液面之上,以確保溶液不會進入到腔室1016內。
所述氧化劑氣體150為氧氣或含有氧氣的空氣。進一步,所述燃料電池系統10包括一供氣和抽氣裝置140,所述供氣和抽氣裝置140包括鼓風機、管路、閥門等(圖中未標示),用於向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提供氧化劑氣體。本實施例中,所述氧化劑氣體為含有氧氣的空氣,所述氧化劑氣體為所述供氣和抽氣裝置140提供。
進一步,所述燃料電池系統10還可包括一加壓裝置160(圖中未標示)。該加壓裝置160用於將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浸入所述燃料中。例如,可在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底部設置一掛鈎,通過在掛鈎上懸掛重物,來對該燃料電池模組施加向下的重力,當然也可以在盛裝燃料的池底部設置另一掛鈎與該燃料電池模組100的掛鈎相連接。可以理解,當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的平均密度大於所述燃料130的密度時,該燃料電池模組100足夠可以不借助外力而浸入該燃料中,這時,該加壓裝置160為一可選裝置。
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系統10具有以下優點:由於不用設置專門的陽極容室,而是將燃料電池模組100直接插入到燃料池中,即形成能提供電能的燃料電池系統10,此燃料電池系統10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請參閱圖10,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系統20,其包括:一燃料電池模組100,一延伸管道110,一燃料130,以及一供氣和抽氣裝置140。所述延伸管道110的一端與該燃料電池模組的開口1017相連接,另一端與遠離該開口1017的方向延伸。
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系統20與第七實施例提供的燃料電池系統1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的開口1017位置連接了一延伸管道110,所述延伸管道110用於防止燃料進入燃料電池模組100的腔室1016內部。
所述延伸管道110的截面形狀以及尺寸與所述開口1017的截面形狀、尺寸相同或相近,以確保該延伸管道110與所述開口1017的連接位置處於密封狀態。所述延伸管道110的材料與所述開口容器101的材料相同。優選地,所述延伸管道110與所述開口容器101一體成型。所述延伸管道110的長度和彎折形狀不限,只要確保當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浸入燃料130時,所述延伸管道110遠離所述開口1017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燃料130之外,以確保該燃料不會進入該燃料電池模組100的腔室1016內部。優選地,所述陽極電極106,質子交換膜102,陰極電極104進一步延伸至所述延伸管道110的外表面,將該延伸管道110的外表面覆蓋,以便連接外部電路。
進一步,當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具有兩開口1014、1017時,所述兩開口1014、1017分別對應兩延伸管道,即所述每個延伸管道的一端與一開口1014、1017對應連接,另一端向遠離所述開口1014、1017的方向延伸。
請參閱圖11,本發明第九實施例提供一種燃料電池模組的使用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S10,提供一燃料電池模組100;
S20,將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浸入一燃料130中;
S30,向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的開口容器腔室1016內通入一氧化劑氣體。
在步驟S10中,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可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中所述燃料電池模組的任一種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採用第一實施例中的燃料電池模組結構。
在步驟S20中,將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浸入燃料130中時,應防止燃料130進入該燃料電池模組100的腔室1016內部而中斷工作,比如可將該燃料電池模組100的開口1017暴露於燃料之外,以使所述燃料130不會通過開口1017進入到腔室1016內部。本實施例中,所述燃料130為葡萄糖液體。
在步驟S30中,所述通入的氧化劑氣體可通過該燃料電池模組100的開口1017進入腔室1016內部,並與所述陰極電極104接觸反應。如圖5所示,當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內部增設一擋板1015將所述開口1017和腔室1016分為兩個獨立部份,這時,可將兩開口分別定義為一進氣口和一出氣口。將所述氧化劑氣體通過該進氣口進入腔室1016內並與所述陰極電極104接觸反應,反應後生成的多餘物質在氣流帶動下通過出氣口排出。如圖7所示,所述燃料電池模組100具有兩開口,所述氧化劑氣體可從一開口進入,待反應後再從另一開口排出。本實施例中,所述通入的氧化劑氣體為空氣。
當燃料電池模組100工作時,在所述陽極電極106一端,葡萄糖在酶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發生如下反應:葡萄糖→葡萄糖酸+2H+ +2e。反應生成的質子穿過質子交換膜102到達陰極電極104,反應生成的電子則進入外電路。在所述陰極電極104一端,空氣通過開口1017進入腔室1016內,並通過所述開口容器101的複數擴散孔1019達到陰極電極104上。空氣中的氧氣擴散到該陰極電極104的同時,電子則通過外電路到達該陰極電極104。在貴金屬催化劑作用下,氧氣與質子以及電子發生如下反應:1/2O2 +2H+ +2e→H2 O。在此過程中,在該陽極電極106與該陰極電極104之間會形成一定的電勢差,當外電路接入一負載120時,將會形成電流。
本發明提供的燃料電池模組的使用方法,使用時只需將燃料電池模組浸入燃料中,連入外電路即可提供電能;使用完畢後,將燃料電池模組從燃料中拿出,即可斷絕上述電路。所述燃料電池模組的使用方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20‧‧‧燃料電池系統
100,200,300,400,500,600‧‧‧燃料電池模組
103,203,303,403,503,603‧‧‧膜電極
101,201,301,401,501,601‧‧‧開口容器
102,202,302,402,502,602‧‧‧質子交換膜
104,204,304,404,504,604‧‧‧陰極電極
106,206,306,406,506,606‧‧‧陽極電極
108,109,208,209,308,408,508,608‧‧‧集流板
1012,2012,3012,4012,5012,6012‧‧‧外表面
1013,3013,4013,5013,6013‧‧‧內表面
1015,4015,6015‧‧‧擋板
1016,3016,4016,5016,6016‧‧‧腔室
1014,1017,5014,5017,6014,6017‧‧‧開口
110‧‧‧延伸管道
1019‧‧‧擴散孔
120‧‧‧負載
130‧‧‧燃料
140‧‧‧供氣和抽氣裝置
150‧‧‧氧化劑氣體
160‧‧‧加壓裝置
100‧‧‧燃料電池模組
101‧‧‧容器
102‧‧‧質子交換膜
104‧‧‧陰極電極
106‧‧‧陽極電極
108‧‧‧集流板
120‧‧‧負載

Claims (10)

  1. 一種燃料電池模組,包括:一膜電極,該膜電極包括一質子交換膜、一陰極電極以及一陽極電極;所述陰極電極和所述陽極電極分別設置於該質子交換膜的相對的兩表面;
    其改進在於,該燃料電池模組進一步包括一開口容器,該開口容器內部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通過至少一開口與外部連通,用於通入一氧化劑氣體;所述膜電極直接設置於該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表面,且所述容器壁表面被該膜電極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該燃料電池模組使用時可將所述開口容器的容器壁至少部份浸入一燃料中,使所述氧化劑氣體與燃料通過所述膜電極間隔。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容器壁表面具有一外表面和一與該外表面相對的內表面,所述膜電極直接設置於該容器壁的外表面上,且所述陰極電極、質子交換膜、陽極電極從內至外依次包裹於該容器壁的外表面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進一步包括一集流板,該集流板設置於所述膜電極遠離該容器壁的表面,所述開口容器為一導電結構,且作為另一集流板。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容器壁表面僅被所述膜電極覆蓋的區域具有複數擴散孔。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進一步包括一延伸管道,所述延伸管道的一端與所述開口連接,使所述開口容器的腔室通過所述延伸管道與外部連通。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開口容器具有兩個開口,使所述氧化劑氣體從一開口進入所述腔室,並從另一開口排出。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開口容器進一步包括一擋板,所述擋板設置於該開口容器的腔室內部,並將所述開口和腔室分別分成兩獨立子開口和兩獨立空間,使所述氧化劑氣體從一子開口進入該腔室的一獨立空間,並從該獨立空間進入另一獨立空間,再從該另一獨立空間通過另一開口排出腔室。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開口容器腔室的最大內徑的尺寸與所述開口容器的開口內徑的尺寸比例為1.5:1-100:1。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陽極電極為一奈米碳管層與催化劑的複合結構,所述陰極電極為一奈米碳管層與貴金屬催化劑的複合結構。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燃料電池模組,其中,所述開口容器的形狀為球形、半球形、圓柱形、以及手風琴折疊式中的一種。
TW104121220A 2015-05-28 2015-06-30 燃料電池模組 TWI590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81370.1A CN106299383B (zh) 2015-05-28 2015-05-28 燃料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7267A true TW201707267A (zh) 2017-02-16
TWI590516B TWI590516B (zh) 2017-07-01

Family

ID=5739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220A TWI590516B (zh) 2015-05-28 2015-06-30 燃料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29423B2 (zh)
CN (1) CN106299383B (zh)
TW (1) TWI5905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08733A1 (en) * 2018-08-24 2021-10-07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lectrocaloric article and electrocaloric heat transfer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3772B (zh) * 2016-03-31 2019-09-17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24907B2 (en) * 2002-01-16 2004-11-30 Alberta Reasearch Council, Inc. Tubular solid oxide fuel cell stack
EP1453128B1 (en) * 2003-02-28 2010-12-15 Kyocera Corporation Fuel cell
US20070020497A1 (en) * 2003-05-07 2007-01-25 Gs Yuasa Corporation Direct fuel cell system
US7479342B2 (en) * 2003-06-18 2009-01-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Fuel cell
WO2005004267A1 (ja) * 2003-07-01 2005-01-13 Yamaha Motor Co., Ltd. ダイレクトメタノール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7335199A (ja) * 2006-06-14 2007-12-27 Toyota Motor Corp チューブ状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及びチューブ状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309487B2 (ja) * 2007-07-13 2013-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653015B2 (ja) * 2009-08-12 2015-01-14 日本ゴア株式会社 補強された膜電極組立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補強された膜電極組立体
CN102122717B (zh) * 2011-01-30 2015-02-18 南通大学 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带锥度的圆柱形膜电极
CN102956911B (zh) * 2011-08-30 2016-03-30 清华大学 生物燃料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08733A1 (en) * 2018-08-24 2021-10-07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lectrocaloric article and electrocaloric heat transfe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9383B (zh) 2018-11-30
US9929423B2 (en) 2018-03-27
US20160351932A1 (en) 2016-12-01
TWI590516B (zh) 2017-07-01
CN106299383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5434B (zh) 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25584A (zh) 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Kou et al. Observabl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carbon promoted by platinum nanoparticles
CN101752567A (zh) 膜电极及采用该膜电极的燃料电池
CN101752568B (zh) 膜电极及采用该膜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
TWI590516B (zh) 燃料電池模組
TWI590514B (zh) 燃料電池系統
TWI382580B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生物燃料電池
TWI539650B (zh) 燃料電池膜電極
TWI590513B (zh) 燃料電池的使用方法
TWI378595B (en)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iofuel cell using the same
JP5900015B2 (ja) 燃料電池
TWI387151B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燃料電池
JP5074662B2 (ja) 燃料電池用触媒層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1635361B (zh) 膜电极及采用该膜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
TWI382581B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燃料電池
JP2009224181A (ja)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膜電極接合体及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TW201401632A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生物燃料電池
TWI460916B (zh) 燃料電池膜電極及其製備方法
TW201401635A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生物燃料電池
TWI455396B (zh) 燃料電池膜電極及其製備方法
TW201320455A (zh) 膜電極及採用該膜電極的燃料電池
TWI336537B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