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4790A - 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4790A
TW201704790A TW105108542A TW105108542A TW201704790A TW 201704790 A TW201704790 A TW 201704790A TW 105108542 A TW105108542 A TW 105108542A TW 105108542 A TW105108542 A TW 105108542A TW 201704790 A TW201704790 A TW 2017047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ndle
rotating member
optical fiber
bundles
feed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8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1393B (zh
Inventor
Tomoaki Kaji
Masataka Mikami
Masayuki Ishioka
Ken Osato
Masayoshi Yamanaka
Naoki Oka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731988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70479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04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4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1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139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9Twis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02B6/4413Helical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及裝置,即使線速加速,也能夠實現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接合。 本發明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係於複數之光纖束集成的光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此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進行以下之步驟:將上述光纖束自纖維通過構件朝送出方向送出;自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的旋轉構件之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並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及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並將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

Description

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本發明有關一種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按,將複數條之光纖束集而成之光纖的集合體作為光纖單元,而據以構成光纖纜線之技術業已為人所知。此時,一般採用的是藉由於光纖束上纏繞粗略捆綁線(束材)而抑制光纖束之零亂分散,且可藉由束材之顏色而識別光纖單元之方法。
有關如此般之束材,專利文獻1中曾揭示一種藉由對於光纖束將複數之束材纏繞成螺旋狀而將諸個束材相互接合,而捆束光纖束之技術。又,專利文獻2(特別是專利文獻2之第7圖)中,曾揭示一種將複數條光纖形成之光纖束的周圍以2支束材束集,且將2支束材作SZ狀纏繞,並於纏繞方向之反轉部位將2支束材予以接著固定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69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88454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由於在光纖束的外周上將複數之束材螺旋狀纏繞,並於諸個束材之交叉點使其相互接合,因此於將特定之光纖取出之中間分支作業中,將會產生必須將諸個束材之接合部位解開的必要性。此一情形下,因有必要將束材螺旋狀兩手牽拉,故而取出光纖之作業費工,而且牽拉作業中,手指會鈎絆於光纖等,而有造成光纖斷線之虞。
相對於此,如專利文獻2般將2支束材於複數個光纖束之周圍作SZ狀纏繞之情形下,將會有取出光纖時之作業性提升此一優點。然而,一面將光纖或束材之送出速度(線速)加快,一面於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將諸個束材接合卻有所困難。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容易地實現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接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之本發明主要的發明,係一種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係於複數之光纖束集成的光 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且進行以下之步驟:將上述光纖束自纖維通過構件朝送出方向送出;自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的旋轉構件之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並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及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並將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可由後述之說明書及圖面的記載而獲得深一層之了解。
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地實現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接合。
1‧‧‧光纖纜線
2‧‧‧光纖單元
3‧‧‧外被
4A‧‧‧張力元件
4B‧‧‧撕裂繩
5‧‧‧捆紮捲繞帶
6‧‧‧光纖束
7‧‧‧間歇固定型光纖帶
8‧‧‧光纖
9A‧‧‧連結部
9B‧‧‧非連結部
10‧‧‧束材
10A‧‧‧第1束材
10B‧‧‧第2束材
11‧‧‧芯部
12‧‧‧被覆部
15‧‧‧接合點
15A‧‧‧第1接合點
15B‧‧‧第2接合點
20‧‧‧製造裝置
30‧‧‧纖維通過管
40‧‧‧旋轉構件
40A‧‧‧第1旋轉構件
40B‧‧‧第2旋轉構件
41‧‧‧束材通過部
41A‧‧‧第1束材通過部
41B‧‧‧第2束材通過部
42A‧‧‧第1引導管
421A‧‧‧第1引導溝
42B‧‧‧第2引導管
421B‧‧‧第2引導溝
43A‧‧‧第1壓緊管
43B‧‧‧第2壓緊管
50‧‧‧加熱部
51‧‧‧單元通過部
511‧‧‧漸細部
512‧‧‧筆直部
61‧‧‧固定部
62A‧‧‧第1軸承部
62B‧‧‧第2軸承部
70‧‧‧驅動裝置
71‧‧‧驅動馬達
72‧‧‧驅動軸
73‧‧‧擺動變換機構
73A‧‧‧第1擺動變換機構
73B‧‧‧第2擺動變換機構
74‧‧‧曲柄
74A‧‧‧第1曲柄
74B‧‧‧第2曲柄
75‧‧‧連結連桿
75A‧‧‧第1連結連桿
75B‧‧‧第2連結連桿
76‧‧‧擺動板
76A‧‧‧第1擺動板
76B‧‧‧第2擺動板
77A‧‧‧第1傳遞齒輪
77B‧‧‧第2傳遞齒輪
第1A圖係具有光纖單元2之光纖纜線1的剖視圖。第1B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
第2圖係間歇固定型之光纖帶7的說明圖。
第3圖係針對束材10之剖視結構的說明圖。
第4圖係用以說明束材10之纏繞方法的說明圖。
第5圖係光纖單元2之製造裝置20的概要說明圖。
第6A圖及第6B圖係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的立體圖。
第7A圖~第7E圖係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之移動範圍的說明圖。
第8圖係加熱部50之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的截面積對融著之影響的說明圖。
第9圖係加熱部50的剖視圖。
第10圖係筆直部512之長度對於融著之影響的說明圖。
第11圖係旋轉構件40之驅動裝置70的概要說明圖。
第12圖係旋轉構件40之治具及驅動裝置70的立體圖。
第13A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第13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旋轉構件40的說明圖。
第14A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第14B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旋轉構件40的說明圖。
根據後述說明書及圖面之記載,至少以下之事項可獲深一層之了解。
可獲深一層之了解之本發明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係於複數之光纖束集成的光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 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且進行以下之步驟:將上述光纖束自纖維通過構件朝送出方向送出;自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的旋轉構件之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並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及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並將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根據此一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可容易地實現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接合。
較佳的是,上述旋轉構件具備: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之第1旋轉構件、及配置於上述第1旋轉構件之外周之第2旋轉構件;且上述第1旋轉構件與上述第2旋轉構件一面彼此於逆向旋轉一面擺動。藉此,可減小旋轉構件之移動範圍。
較佳的是,上述第1旋轉構件及上述第2旋轉構件係由圓筒形狀之構件構成,上述第1旋轉構件較上述第2旋轉構件更突出於上述送出方向上游側;且驅動較上述第2旋轉構件更突出於上述送出方向上游側之上述第1旋轉構件的部位,使上述第1旋轉構件旋轉。藉此,可驅動位於第2旋轉構件之內側的第1旋轉構件。
較佳的是,上述加熱部具有:愈往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內徑愈細之漸細部、及較上述漸細部設於上述 送出方向下游側之筆直部。藉此,將束材充分加熱變得容易,且將2支之束材的交點融著也變得容易。
較佳的是,上述筆直部之送出方向下游側設有冷卻部。藉此,融著之交點變得不易脫開。
較佳的是,上述旋轉構件係以較對於製造之上述光纖單元之上述光纖束的上述束材之纏繞角度為大的角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此,可抑制融著前束材之交點消滅。
可獲深一層之了解之本發明光纖單元的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於複數之光纖束集成的光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且具備:纖維通過構件,其係將上述光纖束朝送出方向送出;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具有將上述束材送出之束材通過部,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及加熱部,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自上述旋轉構件之上述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並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於上述加熱部使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根據此一光纖單元製造裝置,可容易地實現束材之纏繞方向的反轉部位之接合。
===第1實施方式=== <光纖單元2等之構成>
第1A圖係具有光纖單元2之光纖纜線1的剖視圖。光纖纜線1具有:複數之光纖單元2、以及外被3。光纖單元2係將複數之光纖8以束材10束集成之結構。光纖單元2之詳細結構將於後詳述。此處,光纖纜線1具有3支光纖單元2。3支光纖單元2係由捆紮捲繞帶5所包覆,其外側係由外被3所被覆。外被3中埋設有張力元件4A或撕裂繩4B。
第1B圖係第1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光纖單元2為將複數條光纖8之束(光纖束6)以束材10束集成之結構。束材10纏繞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藉此而束集複數之光纖8使其不致零亂分散。此處,光纖束6係將複數片之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束集而構成。
第2圖係間歇固定型之光纖帶7的說明圖。
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係將複數(此處為12條)之光纖8並列並間歇地連結而成之光纖帶7。鄰接之雙心之光纖8係由連結部9A所連結。鄰接之雙心之光纖8間,於長度方向間歇地配置有複數之連結部9A。又,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之複數之連結部9A,係於長度方向及帶寬方向作2次元間歇配置。鄰接之雙心之光纖8間的連結部9A以外之區域,係為非連結部9B。非連結部9B中,鄰接之雙心之光纖8彼此並未受到拘束。藉此,可將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聚集成圓形而形成為筒狀(束狀),或是予 以折疊,而可將多數之光纖8高密度地束集。
又,構成光纖束6之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並不限於圖中所示者。例如,也可變更連結部9A之配置。再者,構成間歇固定型光纖帶7之光纖8的數目也可變更。又,光纖束6也可不由間歇固定型之光纖帶7構成,而例如可由複數之單心光纖8束集而構成。
束材10係將複數之光纖8束集之構件。束材10係可將複數之光纖8捆束的線狀、繩狀或帶狀之構件。束材10係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纏繞。圖中之光纖單元2係利用2支之束材10將光纖束6束集,光纖單元2之束材10至少2支即可,也可如後所述為2支以上。
束材10係著色成特定之顏色,還可作為識別構件發揮機能。各光纖單元2之束材10可被著色成各自不同之顏色而可供識別。如圖中所示,於各光纖單元2具有2支束材10之情形下,還可藉由束材10之顏色的組合識別各光纖單元2。又,代替將束材10著色,也可於束材10之表面印刷識別標記。
第3圖係針對束材10之剖面結構的說明圖。束材10具有芯部11及被覆部12。芯部11係於光纖單元2之長度方向延伸之構件,束材10具有複數支之芯部11。被覆部12係被覆芯部11之外周,具有較芯部11之熔點為低之熔點的構件。束集光纖單元2之2支束材10,係藉由被覆部12被加熱至熔點以上而表現之接著性,於兩者之交點被熱融著。芯部11之熔點與被覆部12 之熔點的差宜為20℃以上。芯部11之熔點宜為200~230℃,被覆部12之熔點宜為150~180℃。又,被覆部12被期望的是即使加熱熔化也不會與光纖8接著或是即使接著其接著力亦低,而且也不至於使光纖8之被覆層劣化。
芯部11及被覆部12分別可使用對於例如聚丙烯(PP)、聚醯胺(P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之高熔點樹脂,或是聚丙烯纖維、聚醯胺纖維(註冊商標之Nylon等)、聚酯纖維(PET纖維等)等之高熔點纖維,或是PET、PP等之高熔點帶子或薄膜進行加熱暨冷卻而能夠可逆地重複軟化暨固化之熱塑性樹脂;利用例如聚乙烯(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或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般之低熔點物、或是熱塑性樹脂或橡膠作為基材,而以經由加熱暨冷卻而能夠可逆地重複軟化暨固化之所謂加熱融解型(熱熔)之接著劑所被覆者等。
又,束材10也可不為第3圖所示般之高熔點材料(芯部11)與低熔點材料(被覆部12)的複合材,而只由單一材料構成者。例如,可由高熔點材料或低熔點材料之任一者構成,2支之束材10之材質也可不同。
束材10之寬度期望為1mm以上2mm以下。束材10之寬度較1mm為狹窄之情形,融著時會有斷裂之虞。又,束材10之寬度較2mm為寬廣之情形下,熱將無法充分傳遞,融著將變得困難。本實施方式中,使用1.8~1.9mm之寬度(厚度0.1mm)之束材 10。
第4圖係說明束材10之纏繞方法的說明圖。以下,復一面參照第1B圖,將對於光纖束6之束材10的纏繞方法進行說明。
束材10係纏繞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沿光纖單元2之長度方向以描繪半周份(180度部分)之圓弧的方式配置。而且,2支束材10係於接合點15接合(融著)。又,2支束材10係於接合點15(融著點)處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換言之,束材10對於光纖束6係作SZ狀纏繞。
將光纖單元2於長度方向之一方側觀察時,以夾著光纖束6的方式配置有2個接合點15。此處,為說明起見,稱第4圖各圖之右側的接合點15為第1接合點15A(參見第4圖之上圖),稱左側之接合點15為第2接合點15B(參見第4圖之中央圖)。又,第4圖各圖之上側的束材10稱為第1束材10A,下側的束材10稱為第2束材10B。第1束材10A係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順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之上圖),並於第1接合點15A處與第2束材10B接合(參見第4圖之上圖),且纏繞方向反轉而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反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之中央圖),並於第2接合點15B處與第2束材10B接合(參見第4圖之中央圖),再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順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下圖(或第4圖上圖)),以下重複此等纏繞。又,第2束材10B係於光纖束6之外 周上作反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之上圖),並於第1接合點15A處與第1束材10A接合(參見第4圖之上圖),且纏繞方向反轉而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順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之中央圖),並於第2接合點15B處與第1束材10A接合(參見第4圖之中央圖),再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反時鐘方向纏繞(參見第4圖下圖(或第4圖上圖)),以下重複此等纏繞。如是,如第1B圖所示,2支束材10相對光纖束6作SZ狀纏繞。
2支束材10之接合強度,期望能維持為接合點15不會因不經意而破壞,且另一方面作業者之手可容易地予以分離之程度。藉此,例如在中間分支作業時,只憑藉將接合點15解開即可將光纖8取出,因此作業變得容易。又,假設束材10於光纖束6之外周上作一方向螺旋狀纏繞之情形下,將會產生必須將束材10螺旋狀牽拉、或是將束材10切斷之必要,以致光纖8取出作業費工。換言之,假設束材10於一方向螺旋狀纏繞,則將螺旋狀纏繞之束材10解開將耗費作業時間。相對於此,根據本實施方式,例如在中間分支作業時,只憑藉將接合點15解開即可將光纖8取出,因此作業變得容易。亦即,根據束材10作SZ狀纏繞之光纖單元2,作業者於末端將各束材10拉拔將可容易地予以分離,因此與束材10於一方向螺旋狀纏繞之情況相比,可縮短作業時間。束材10之接合點15分離所必要的力,期望能較束材10切斷所需要的力為小,因此束材10之接合強度宜為束材10之斷裂 強度以下。
2支束材10,較佳的是於中間分支作業中將光纖8取出後,可藉由加熱器加熱或塗佈接著劑而再度接合者。
<光纖單元2之製造方法>
第5圖係光纖單元2之製造裝置20的概要說明圖。以下之說明中,將光纖8送出之方向稱為「送出方向」。圖中之自左朝右之方向為送出方向。
製造裝置20係將複數之光纖8束集成之光纖束6的外周上纏繞束材10(此處為2支束材10)而製造光纖單元2之製造裝置。製造裝置20具有:纖維通過管30、旋轉構件40(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及加熱部50。
纖維通過管30係用以將光纖束6朝送出方向送出之纖維通過構件。纖維通過管30為圓筒狀(管狀)之構件,光纖束6係自送出方向上游側之開口(入口)進入纖維通過管30,並通過纖維通過管30,自送出方向下游側之開口(出口)於送出方向被送出。纖維通過管30之下游側配置有加熱部50,通過纖維通過管30之光纖束6,立即被送入加熱部50。
纖維通過管30係較旋轉構件40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藉由將此一延伸出之部位固定,而可將纖維通過管30固定。
旋轉構件40係配置於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而以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並一面送出束材10之旋轉體。旋轉構件40中設有束材通過部41(第5圖中未圖示,第6A圖及第6B圖之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束材10係通過束材通過部41而被送出至加熱部50。旋轉構件40若以送出方向為軸旋轉,則束材通過部41將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之方式移動。
此處,旋轉構件40具有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第1旋轉構件40A係配置於纖維通過管30(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的圓筒狀構件。第2旋轉構件40B係配置於第1旋轉構件40A之外周的圓筒狀之構件。第1旋轉構件40A與第2旋轉構件40B一面彼此逆向旋轉一面擺動。
第6A圖及第6B圖係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的立體圖。第6A圖係設於旋轉構件40之束材通過部41(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之入口附近的立體圖。第6B圖係束材通過部41之出口附近的立體圖。
第1旋轉構件40A係設置為相對纖維通過管30(纖維通過構件)可作旋轉。第1旋轉構件40A具有第1束材通過部41A。第1旋轉構件40A若以送出方向為軸作旋轉,則第1束材通過部41A將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通過纖維通過管30之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 之方式移動。第1旋轉構件40A具有第1引導管42A及第1壓緊管43A。
第1引導管42A為圓筒狀之構件,內側配置有纖維通過管30。第1引導管42A之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引導溝421A。第1引導溝421A係沿長度方向之溝,具有作為用以將束材10於長度方向引導之引導件的機能。第1引導溝421A係形成至第1引導管42A之下游端(參見第6B圖)。
第1壓緊管43A係配置於第1引導管42A之外周的圓筒狀構件。第1壓緊管43A之內徑係與第1引導管42A之外徑大致相同,由第1壓緊管43A之內周面覆蓋第1引導管42A之第1引導溝421A。第1引導管42A及第1壓緊管43A係一體構成,利用第1引導溝421A形成於長度方向貫通圓筒狀第1旋轉構件40A之內部的束材通過部41(束材通過孔)。藉由第1壓緊管43A覆蓋第1引導溝421A,即使作業時第1旋轉構件40A旋轉(擺動),束材10也不至於由第1引導溝421A脫出。
第1引導管42A係較第1壓緊管43A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參見第6A圖)。而且,第1引導溝421A之上游側的端部係較第1壓緊管43A更位於上游側。藉此,束材10將變得容易送入第1引導管42A與第1壓緊管43A之間的第1引導溝421A內。
又,第1引導管42A係較第2旋轉構件40B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藉由驅動此一延伸而出之 部位,可使第1旋轉構件40A擺動。
第2旋轉構件40B設置成相對第1旋轉構件40A可旋轉。第2旋轉構件40B具有第2束材通過部41B。若第2旋轉構件40B以送出方向為軸旋轉,則第2束材通過部41B將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之方式移動。第2旋轉構件40B具有第2引導管42B及第2壓緊管43B。
第2引導管42B為圓筒狀之構件,內側配置有第1旋轉構件40A(第1壓緊管43A)。又,第2引導管42B與第1壓緊管43A之間並未受到拘束,而彼此可旋轉。第1引導管42A之外周面形成有第2引導溝421B。第2引導溝421B係沿長度方向之溝,具有作為用以將束材10於長度方向引導之引導件的機能。第2引導溝421B係自第2引導管42B之上游端以至下游端形成(參見第6A圖及第6B圖)。
第2壓緊管43B係配置於第2引導管42B之外周的圓筒狀構件。第2壓緊管43B之內徑係與第2引導管42B之外徑大致相同,由第2壓緊管43B之內周面覆蓋第2引導管42B之第2引導溝421B。第2引導管42B及第2壓緊管43B係一體構成,利用第2引導溝421B形成於長度方向貫通圓筒狀第2旋轉構件40B之內部的束材通過部41(束材通過孔)。藉由第2壓緊管43B覆蓋第2引導溝421B,即使作業時第2旋轉構件40B旋轉(擺動),束材10也不至於由第1引導溝421A脫出。
第7A圖~第7E圖係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之移動範圍的說明圖。又,第7A圖~第7E圖中,配置於旋轉構件40之內側的纖維通過管30以及通過纖維通過管30的光纖束6未圖示。第7A圖中,係示出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之中間位置。中間位置係指旋轉構件40之移動範圍的中間之位置。於此一中間位置處,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係以旋轉軸為中心位於相反側。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係以該中間位置為中心,於順時鐘方向為120度、反時鐘方向為120度之範圍(亦即,正負120度之範圍)內擺動。「擺動」係指以送出方向為軸之往復旋轉運動。
如第7B圖及第7C圖所示,自長度方向之一方側觀察時,第1旋轉構件40A係自中間位置於順時鐘方向作120度旋轉,第2旋轉構件40B係自中間位置於反時鐘方向作120度旋轉。自第7B圖之狀態以至第7C圖之狀態之間,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將會交錯。藉此,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乃一面於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一面束材10於送出方向被送出。
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若達於移動範圍之一端,則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會將其旋轉方向反轉,並直至移動範圍之另一端為止持續旋轉。例如,如第7B圖及第7C圖所示,第1旋轉 構件40A作順時鐘方向旋轉,第2旋轉構件40B作反時鐘方向旋轉後,其次,如第7D圖及第7E圖所示,第1旋轉構件40A將作反時鐘方向旋轉,而第2旋轉構件40B將作順時鐘方向旋轉。自第7D圖之狀態以至第7E圖之狀態之間亦然,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會交錯。藉此,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光纖束6之外周將會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
自第7B圖之狀態以至第7C圖之狀態之間形成之束材10的交點,與第7D圖之狀態以至第7E圖之狀態之間形成之束材10的交點,係夾著光纖束6位於相反側。夾著光纖束6形成於相反側之交點,係於加熱部50分別被融著。藉此,如第4圖所示,乃形成夾著光纖束6之方式的2個接合點15(第1接合點15A及第2接合點15B)。
相對於束材10最終纏繞光纖束6之外周的半周份(180度部分),將束材10送出之旋轉構件40(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係以較該最終束材10纏繞角度(180度)為大的角度(240度)旋轉。這是因為,在自旋轉構件40送出束材10後,於到達加熱部50將束材10接合為止之期間,即使束材10解開以致束材10之纏繞角度變小,也仍可避免2支束材10之交點消滅。
另,如第6B圖所示,纖維通過管30、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之送出方向下游端, 大致係位於相同位置。自纖維通過管3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光纖束6被送出,自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之送出方向下游端,束材10分別被送出。若旋轉構件40以送出方向為軸擺動,則束材通過部41將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之方式往復移動。藉此,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光纖束6之外周乃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且束材10一面被送入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50。
加熱部50係將束材10之交點加熱而將諸個束材10於交點彼此融著之構件(加熱器)。加熱部50係配置於較纖維通過管30及旋轉構件40為送出方向下游側。加熱部50具有用以使光纖單元2(光纖束6及束材10)通過之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構成光纖單元2之光纖束6及束材10通過加熱部50時,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有2支束材10之交點。此一交點藉由加熱部50之加熱而融著,使得2支束材10接合。
第8圖係加熱部50之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的截面積對融著之影響的說明圖。此處,光纖束6係由72心所構成,單元通過部51(後述之筆直部512)之長度設為20mm,單元通過部51之截面積設為相異,加熱部50之加熱溫度設為240℃的情形下,評估融著是否良好。圖中之「比率」,係指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的截面積S2相對光纖單元2的截面積S1之比率(=S2/S1)。又,光纖單元2之截面積S1,係設為自光 纖單元2(此處為72心)之層心徑算出之面積。光纖束6之外周上融著有2支束材10之交點的情形下評估為「良」,未融著的情形下評估為「不良」。
於比率為100%以下之情形下,2支束材10之交點為未融著。可思及的是,比率為100%以下之情形下,因相對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之直徑光纖單元2較粗,且光纖單元2與單元通過部51之間之間隙過小,故而單元通過部51之內壁將會捋著束材10,而導致束材10之交點解開(2支束材10成為非接觸),使得2支束材10之交點成為未融著。又,當比率為150%以上之情形下,可思及的是,光纖單元2與單元通過部51之間之間隙大,因此加熱部50之熱不易傳至束材10,2支之束材10之交點因而未融著。相對於此,比率為110%以上140%以下之情形下,光纖束6之外周上,2支束材10之交點融著。
第9圖係加熱部50的剖視圖。加熱部50具有作為單元通過部51之漸細部511及筆直部512。漸細部511係愈往送出方向下游側內徑愈細之空洞部。筆直部512係較漸細部511設於送出方向下游側之一定內徑的空洞部。
送入加熱部50之光纖束6及束材10,首先係進入漸細部511。漸細部511之入口寬廣,因此成為光纖束6及束材10易於進入加熱部50之形狀。光纖束6及束材10通過漸細部511時,加熱部50之內壁與光纖束6之 間的間隙徐徐變窄,而光纖束6之外周上的束材10將徐徐接近加熱部50之內壁。當光纖束6及束材10到達筆直部512時,束材10將會接近或接觸加熱部50之內壁,因而被充分加熱。藉此,光纖束6及束材10通過筆直部512時,2支束材10之交點將會融著。
第10圖係筆直部512之長度對於融著之影響的說明圖。此處,係於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之直徑設為3.0mm,單元通過部51(貫通孔)的截面積S2相對光纖單元2的截面積S1之比率S2/S1設為120%,筆直部512之長度於1mm~30mm之範圍內變動而相異,加熱部50之加熱溫度設為240℃之情形下,評估融著是否良好。
筆直部512之長度為3mm以下之情形下,由於充分之熱量並未傳遞至束材10,因此可思及的是2支束材10之交點未融著。筆直部512之長度為25mm以上之情形下,可思及的是束材10從單元通過部51之內壁受到的阻力增大,使得2支束材10重合之交點解開,以致2支束材10之交點未融著。相對於此,筆直部512之長度為5mm以上20mm以下之情形下,光纖束6之外周上2支束材10之交點融著。
又,也可使加熱部50之筆直部512延伸至送出方向下游側,於此延伸部令光纖單元2冷卻。亦即,可於筆直部512之送出方向下游側設置與筆直部512相同內徑之冷卻部。藉由設置如此般之冷卻部,融著之交點不易 脫開。
第11圖係旋轉構件40之驅動裝置70的概要說明圖。驅動裝置70係使旋轉構件40作擺動運動之裝置。驅動裝置70具有:驅動馬達71、驅動軸72及擺動變換機構73。驅動馬達71係使驅動軸72於一定方向旋轉之驅動源。擺動變換機構73係將驅動軸72之一方向旋轉變換為擺動旋轉之機構。擺動變換機構73具有曲柄74、連結連桿75、及擺動板76。曲柄74設於驅動軸72,與驅動軸72一起於一方向旋轉。曲柄74與擺動板76之間設有連結連桿75。曲柄74與連結連桿75之間係可旋轉地連接,連結連桿75與擺動板76之間亦作可旋轉地連接。曲柄74之長度(自驅動軸72以至連結連桿75之連接點為止的長度),較之自擺動板76之軸以至擺動板76與連結連桿75之連接點為止的長度為短。藉此,驅動軸72若一方向旋轉,則擺動板76作擺動運動。藉由將此擺動板76之擺動運動傳遞至旋轉構件40,旋轉構件40將會擺動。
第12圖係旋轉構件40之治具及驅動裝置70的立體圖。又,第12圖中,加熱部50未圖示。
治具具有固定部61、第1軸承部62A、及第2軸承部62B。固定部61係用以固定纖維通過管30之構件。纖維通過管30係較旋轉構件40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固定部61固定此一延伸出之部位。第1軸承部62A係可旋轉地支持第1旋轉構件40A之構件。第1 旋轉構件40A係較第2旋轉構件40B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第1軸承部62A固定此一延伸出之部位。第2軸承部62B係可旋轉地支持第2旋轉構件40B之構件。第2軸承部62B可旋轉地支持第2旋轉構件40B之外周(第2壓緊管43B)。又,於第2旋轉構件40之內側,較佳的是於第1旋轉構件40A與第2旋轉構件40B之間亦具有軸承,且纖維通過管30與第1旋轉構件40A之間亦具有軸承。
驅動裝置70具有第1擺動變換機構73A及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第1擺動變換機構73A與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係將共通之驅動軸72的旋轉運動分別變換為擺動運動。
第1擺動變換機構73A係將驅動軸72之一方向之旋轉運動變換為擺動運動,而令第1旋轉構件40A擺動。第1擺動變換機構73A具有第1曲柄74A、第1連結連桿75A、及第1擺動板76A。第1擺動板76A上形成有用以對於第1旋轉構件40A傳達力之齒輪。第1旋轉構件40A之第1引導管42A係較第2旋轉構件40B更於送出方向上游側延伸而出,於此一延伸出之部位設有第1傳遞齒輪77A,此一第1傳遞齒輪77A係自第1擺動板76A受力,而使第1旋轉構件40A擺動。
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係將驅動軸72之一方向之旋轉運動變換為擺動運動,而令第2旋轉構件40B擺動。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具有第2曲柄74、第2連結 連桿75B、及第2擺動板76B。第2擺動板76B上形成有用以對於第2旋轉構件40B傳達力之齒輪。第2旋轉構件40B之外周(第2壓緊管43B)上設有第2傳遞齒輪77B,此第2傳遞齒輪77B係自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受力,而使第2旋轉構件40B擺動。
第2曲柄74相對第1曲柄74A係以相位反轉之方式形成。藉此,即使將共通之驅動軸72的一方向旋轉運動變換為擺動運動,由第1擺動變換機構73A所變換之擺動運動與由第2擺動變換機構73B所變換之擺動運動彼此將會成為逆向。因此,即使將共通之驅動軸72之一方向旋轉運動變換為擺動運動,也仍可使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彼此逆向旋轉並一面擺動。
根據本實施方式,藉由令旋轉構件40擺動,可一面於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一面將束材10送出,並於加熱部50使諸個束材10彼此於交點融著。藉此,如第1B圖所示,可形成於束材10之融著點使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的光纖單元2。又,於本實施方式中,旋轉構件40與加熱部50係於送出方向分別地分開配置,可使2支束材之交點的形成與交點的融著個自進行,因此可加速線速。假設於形成2支束材之交點的場所進行交點之接合的情形下,製造裝置將變得複雜,且交點之形成動作與接合動作將會互相干擾,因此難以提高線速。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第1旋轉構件40A與 第2旋轉構件40B係相互逆向旋轉並一面擺動(參見第7A圖)。藉此,可將第1旋轉構件40A與第2旋轉構件40B之移動範圍(旋轉角度)減小至大約一半。其結果為,可減小旋轉構件40旋轉時加諸束材10之張力,因此自旋轉構件40將束材10送出後,到加熱部50將束材10接合為止的期間,束材10將不易解開,2支束材10之交點不易消滅。
===第2實施方式===
第13A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前述之第1實施方式中係將2支束材10作SZ狀纏繞(參見第1B圖),相對於此,第2實施方式中係將2支束材中之一方束材10作SZ狀纏繞,而另一方束材10則未作SZ狀纏繞,而是沿光纖束6之長度方向縱向附設。又,第2實施方式中亦然,於SZ狀纏繞之束材10與另一方束材10之融著點,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
第13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旋轉構件40的說明圖。第2實施方式之製造裝置20具備纖維通過管30(第13B圖中未圖示)、旋轉構件40、及加熱部50(第13B圖中未圖示)。未圖示之纖維通過管30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配置於旋轉構件40之內側。又,未圖示之加熱部50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配置於較纖維通過管30及旋轉構件40更於送出方向下游側。
如第13B圖所示,旋轉構件40中設有束材通 過部41,一方之束材10(於光纖束6上SZ狀纏繞之束材10)係通過束材通過部41而被送出至加熱部50。旋轉構件40若以送出方向為軸而旋轉,則束材通過部41將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之方式移動,伴隨於此,束材10亦以送出方向為軸於光纖束6之外周以描繪圓弧之方式移動。
第2實施方式中,另一方之束材10(光纖束6上縱向附設之束材10)係以不經由旋轉構件40之方式,原狀送入至加熱部50。因此,另一方之束材10不受旋轉構件40之旋轉的影響。
於中間位置,束材通過部41(一方之束材10)與另一方之束材10,係以旋轉軸為中心位於相反側。旋轉構件40係以該中間位置為中心,於順時鐘方向為210度、於反時鐘方向為210度之範圍(亦即,正負210度之範圍)內擺動。又,為了避免融著前2支束材10之交點消滅,於第2實施方式中亦然,將束材10送出之旋轉構件40,係以較最終束材10之纏繞角度(360度)為大之角度(420度)旋轉。
第2實施方式中亦然,旋轉構件40若是擺動,則2支束材10交錯。藉此,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光纖束6之外周乃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而且,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一面於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一面束材10被送入至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50,此一交點係於加熱部50融 著,2支束材10因而接合。
如上述之第2實施方式般,即使出自旋轉構件40之束材通過部41送出的束材10為1支,藉由將旋轉構件40擺動,可一面於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一面將束材10送出,並於加熱部50將諸個束材10彼此於交點融著。藉此,如第13A圖所示,可形成於束材10之融著點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的光纖單元2。惟與第1實施方式相比,旋轉構件40之移動範圍變大,因此自旋轉構件40送出束材10後,至以加熱部50接合束材10為止之期間,束材10之纏繞角度易於變小。
第2實施方式中,縱向附設於光纖束6之束材10係自旋轉構件40之外側送出。藉此,2支束材10送入至加熱部50時,縱向附設之束材10將會自上方按壓SZ狀纏繞之束材10,因此束材10變得不易解開,2支束材10之交點不易消滅。惟縱向附設之束材10也可自旋轉構件40之內側送出。
===第3實施方式===
第14A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光纖單元2的立體圖。前述之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中,光纖單元2具有2支束材10(參見第1B圖、第13A圖),相對於此,第3實施方式中,光纖單元2具有4支束材10。又,第3實施方式中亦然,SZ狀纏繞之束材10,於與其他束材10之 融著點處,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
第14B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旋轉構件40的說明圖。第3實施方式之製造裝置20亦具備纖維通過管30(第14B圖中未圖示)、旋轉構件40、及加熱部50(第14B圖中未圖示)。未圖示之纖維通過管30,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配置於旋轉構件40之內側。又,未圖示之加熱部50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係較纖維通過管30及旋轉構件40配置於更在送出方向下游側。又,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旋轉構件40具有第1旋轉構件40A與第2旋轉構件40B。第1旋轉構件40A與第2旋轉構件40B係一面彼此逆向旋轉一面擺動。
第3實施方式中,第1旋轉構件40A具有2個第1束材通過部41A。2個第1束材通過部41A係以旋轉軸為中心配置於相反側。第2旋轉構件40B亦具有2個第2束材通過部41B。2個第2束材通過部41B也是以旋轉軸為中心位於相反側。
中間位置處,4個束材通過部41(2個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2個第2束材通過部41B)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均等地配置。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係以該中間位置為中心,於順時鐘方向為60度、反時鐘方向為60度之範圍(亦即,正負60度之範圍)內擺動。又,為了避免於融著前2支束材10之交點消滅,於第3實施方式亦然,為了避免融著前諸個束材10之交點消滅,將束材10送出之旋轉構件40(第1旋轉構件40A及 第2旋轉構件40B)係以較最終束材10之纏繞角度(90度)為大的角度(120度)旋轉。
著眼於第1束材通過部41A,當第1旋轉構件40A作順時鐘方向旋轉時,將與第2旋轉構件40B之一方的第2束材通過部41B交錯,而當第1旋轉構件40A作反時鐘方向旋轉時,將與第2旋轉構件40B之另一方的第2束材通過部41B交錯。著眼於第2束材通過部41B,當第2旋轉構件40B作順時鐘方向旋轉時,將與第1旋轉構件40A之一方的第1束材通過部41A交錯,而當第2旋轉構件40B作反時鐘方向旋轉時,將與第1旋轉構件40A之另一方的第1束材通過部41A交錯。由此,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於光纖束6之外周,通過第1束材通過部41A及第2束材通過部41B之2支束材10將會形成交點。而且,於旋轉構件40之送出方向下游端,於光纖束6之外周將會形成諸個束材10彼此之交點,並一面將束材10送入至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50,而於加熱部50將該交點融著,使得諸個束材10彼此接合。
如上述之第3實施方式,即使是自旋轉構件40之束材通過部41送出之束材10有4支以上,藉由使旋轉構件40擺動,仍可一面於光纖束6之外周形成2支束材10之交點一面將束材10送出,並於加熱部50將諸個束材10彼此於交點融著。藉此,如第14A圖所示,可形成於束材10之融著點將對於光纖束6之纏繞方向反轉 的光纖單元2。第3實施方式中,與其他實施方式相比,旋轉構件40之移動範圍變小,因此融著前諸個束材10彼此之交點不易消滅。
第3實施方式中,就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分別形成有2個束材通過部41,因此以2個旋轉構件40(第1旋轉構件40A及第2旋轉構件40B)可送出4支之束材10,可減少擺動之旋轉構件40的數目。惟也可針對1個旋轉構件40設置1個束材通過部41,而藉由4個旋轉構件40送出4支束材10。
===其他實施方式===
上述之實施方式係為使本發明易於理解而為者,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而作解釋者。本發明在不脫離其趣旨下,無疑尚可作變更暨改良,且本發明包含其均等物。
<有關束材10之數目>
於上述之實施方式中,係就纏繞於光纖束6之束材10的數目為2支或4支之例子進行說明。然而,設於1個光纖單元2之束材10的數目不受此限定。例如,也可為3支,也可為5支以上。
<有關旋轉構件40>
前述之第1旋轉構件40A係由第1引導管42A及第1壓緊管43A構成。惟第1旋轉構件40A之構成不受此限 定,也可為其他之構成。例如,也可使第1旋轉構件40A只由第1引導管42A構成,以第2旋轉構件40B之內周面覆蓋第1引導管42A之第1引導溝421A而構成第1旋轉構件40A之束材通過部。第2旋轉構件40B亦同,不限於前述之構成。
又,前述之旋轉構件可由圓筒狀之構件(管)構成,但例如也可由圓環狀之構件構成。
2‧‧‧光纖單元
6‧‧‧光纖束
10‧‧‧束材
30‧‧‧纖維通過管
40‧‧‧旋轉構件
40A‧‧‧第1旋轉構件
40B‧‧‧第2旋轉構件
50‧‧‧加熱部
51‧‧‧單元通過部

Claims (7)

  1. 一種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係於集成複數之光纖束的光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之方法,且進行以下之步驟:將上述光纖束自纖維通過構件朝送出方向送出;自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的旋轉構件之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一面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及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之加熱部,並將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旋轉構件具備: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之第1旋轉構件、及配置於上述第1旋轉構件之外周之第2旋轉構件;且上述第1旋轉構件與上述第2旋轉構件彼此一面朝逆向旋轉一面擺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旋轉構件及上述第2旋轉構件係由圓筒形狀 之構件構成,上述第1旋轉構件較上述第2旋轉構件更突出至上述送出方向上游側;且驅動較上述第2旋轉構件更突出至上述送出方向上游側之上述第1旋轉構件的部位,使上述第1旋轉構件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加熱部具有:愈往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內徑愈細之漸細部、及較上述漸細部設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之筆直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筆直部之送出方向下游側設有冷卻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單元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旋轉構件係以較對於製造之上述光纖單元之上述光纖束的上述束材之纏繞角度為大的角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
  7. 一種光纖單元的製造裝置,其係於集成複數之光纖束的光纖束之外周上纏繞至少2支束材而製造光纖單元之裝置,且其特徵為:具備:纖維通過構件,其係將上述光纖束朝送出方向送出;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纖維通過構件之外周,具有將 上述束材送出之束材通過部,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及加熱部,較上述纖維通過構件及上述旋轉構件配置於上述送出方向下游側,使上述光纖束及上述束材通過;自上述旋轉構件之上述束材通過部送出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並以上述送出方向為軸擺動上述旋轉構件,藉而一面於上述光纖束之外周形成2支之上述束材的交點,一面將上述束材送出;於上述加熱部使上述諸個束材於上述交點融著,藉而形成於至少1支之上述束材之融著點將對於上述光纖束之纏繞方向反轉之光纖單元。
TW105108542A 2015-05-21 2016-03-18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ber unit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I591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3426A JP6027186B1 (ja) 2015-05-21 2015-05-21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790A true TW201704790A (zh) 2017-02-01
TWI591393B TWI591393B (zh) 2017-07-11

Family

ID=57319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8542A TWI591393B (zh) 2015-05-21 2016-03-18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ber unit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9022B2 (zh)
EP (1) EP3168665B1 (zh)
JP (1) JP6027186B1 (zh)
CN (1) CN106687842B (zh)
AU (1) AU2016231659B2 (zh)
CA (1) CA2941962C (zh)
ES (1) ES2732204T3 (zh)
TR (1) TR201910590T4 (zh)
TW (1) TWI591393B (zh)
WO (1) WO20161857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09925A (ja) * 2015-06-25 2017-01-1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0088654B (zh) 2016-12-21 2021-04-0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单元、光纤电缆以及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
JP6340110B1 (ja) * 2017-04-27 2018-06-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US10871621B2 (en) * 2018-03-27 2020-12-22 Ofs Fitel, Llc Rollable ribbon fibers with water-swellable coatings
FR3080192B1 (fr) * 2018-04-12 2020-03-27 Acome Societe Cooperative Et Participative Societe Anonyme Cooperative De Production A Capital Variable Faisceau de fibres optiques liees entre elles avec de l'adhesif, procede et dispositif d'obtention d'un tel faisceau
JP2020106734A (ja) * 2018-12-28 2020-07-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
FR3101965B1 (fr) * 2019-10-14 2021-11-05 Acome Faisceau de fibres optiques
JP7510287B2 (ja) 2020-07-01 2024-07-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方法、光ケーブル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及び光ケーブル製造装置
FR3121761A1 (fr) 2021-04-13 2022-10-14 Acome Faisceau de communication optique et câble optique associé
TWI796154B (zh) * 2022-03-04 2023-03-1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光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0366A (en) * 1987-03-06 1989-04-11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ultruding reinforced plastic articles
JPH08180744A (ja) * 1994-12-26 1996-07-12 Show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線状体
JPH11337792A (ja) * 1998-05-29 1999-12-10 Yazaki Corp 光ファイバ心線落とし込み装置
JP5224403B2 (ja) 2010-02-16 2013-07-0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1196639A (ja) 2010-03-23 2011-10-06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88454A (ja) * 2010-10-18 2012-05-1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US8878805B2 (en) 2010-11-26 2014-11-04 Kyocera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vibrator with reduced reflectance
JP5272066B2 (ja) * 2011-03-23 2013-08-2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
JP5798957B2 (ja) * 2012-03-14 2015-10-2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WO2015052951A1 (ja) * 2013-10-07 2015-04-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分岐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18267A (ja) 2016-12-22
ES2732204T3 (es) 2019-11-21
CN106687842A (zh) 2017-05-17
EP3168665A4 (en) 2018-04-25
AU2016231659A1 (en) 2016-12-08
JP6027186B1 (ja) 2016-11-16
TWI591393B (zh) 2017-07-11
TR201910590T4 (tr) 2019-08-21
US20170139168A1 (en) 2017-05-18
EP3168665A1 (en) 2017-05-17
AU2016231659B2 (en) 2018-02-22
CN106687842B (zh) 2019-05-31
US10409022B2 (en) 2019-09-10
WO2016185767A1 (ja) 2016-11-24
CA2941962A1 (en) 2016-11-21
CA2941962C (en) 2018-05-15
EP3168665B1 (en) 2019-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1393B (z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ber unit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07209336B (zh) 光纤单元和光缆
CA2922660C (en) Optical fibre unit, optical fibre branching method, and optical fibre cable
JP2020106734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製造装置
JP6492979B2 (ja) ガラス繊維集束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28363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JP6163516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0088654B (zh) 光纤单元、光纤电缆以及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
JP6409813B2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298507B1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CN109716191B (zh) 光纤单元以及光缆
TWI647500B (zh) Optical fiber unit,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unit
JP2004020615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