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44186A - 光電變換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電變換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44186A
TW201644186A TW105111018A TW105111018A TW201644186A TW 201644186 A TW201644186 A TW 201644186A TW 105111018 A TW105111018 A TW 105111018A TW 105111018 A TW105111018 A TW 105111018A TW 201644186 A TW201644186 A TW 2016441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onversion module
connecting member
conversion devic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ki Hayashi
Kiyoshige Kojima
Midori Yamaai
Masayoshi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Ze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on Corp filed Critical Ze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44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418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8Energy storage means, e.g. batteri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V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是不需要限制連接構件的構造,就能夠將連接構件結合至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根據本發明,能獲得一種光電變換裝置,包括: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第1連接構件,透過結合至該光電變換模組的外緣部的導電構件,與該光電變換模組導通;補強構件,與該第1連接構件直接結合;本體部,透過該第1連接構件,接收來自從該光電變換模組的電力供給,其中該第1連接構件能夠機械且電性地裝卸於該本體部。

Description

光電變換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光電變換裝置。
過去,有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等的光電變換裝置,會儲存具備太陽能電池等的光電變換模組所發電的電力,並供給至外部機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具有補強構件,固定於太陽能電池面板上,會完全包覆太陽能電池面板的金屬基板的端部延伸出來而形成的端子切片的周圍,該補強構件整個插入電池箱中。藉此,能夠將電力供給至該電池箱。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15217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太陽能電池單元是端子切片被補強構件完全覆蓋,補強構件整個插入電池箱,藉此來供給電力至電池箱的裝置。因此能夠將補強構件發揮與電池箱連接時的連接構件的功能。然而,這樣的連接構件中,具有能夠取得的構造受到限制的問題。
另外,近年來,做為板狀薄型的光電變換模組,有一種製作成塑膠膜等的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等,這種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持續普及。當要將能與電池等機器間進行拆卸的連接器等的連接構件結合至這種薄型面板狀的光 電變換模組時,因為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太薄,所以會有結合困難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光電變換裝置,不需要限制連接構件的構造,就能夠將連接構件結合至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
本發明的目的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包括: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第1連接構件,透過結合至該光電變換模組的外緣部的導電構件,與該光電變換模組導通;補強構件,與該第1連接構件直接結合;本體部,透過該第1連接構件,接收來自從該光電變換模組的電力供給,其中該第1連接構件能夠機械且電性地裝卸於該本體部。藉由這種構造,能夠獲得一種光電變換裝置,不需要限制第1連接構件的構造,就能夠將第1連接構件結合至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
在此,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本體部最好可包括:第2連接構件,能夠供給電力至外部機器。藉由這種構造,能夠將來自光電變換模組的電力透過本體部供給至外部機器。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第2連接構件是USB連接器為佳。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第2連接構件是前端具有連接器的纜線為佳。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光電變換模組 可捲起收納,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捲起時的厚度以上為佳。藉由這種構造,捲起收納光電變換模組時,能夠保護捲起的光電變換模組。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光電變換模組包含於複數的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連結而成的光電變換模組群中,該光電變換模組群中相鄰的光電變換模組之間可折疊於上下方向,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群折疊時的厚度以上為佳。藉由這種構造,含有複數的光電變換模組連結而成的光電變換模組群的情況下,也能夠保護折疊的光電變換模組群。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光電變換模組群可捲起收納,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群捲起時的厚度以上為佳。藉由這種構造,捲起收納光電變換模組群時,能夠保護捲起的光電變換模組群。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第1連接構件是卡緣連接器為佳。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第1連接構件是導引構件與連接器組成的連接機構為佳。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最好可更包括:第3連接構件,設置於該補強構件或該本體部,使該補強構件或該光電變換模組與該本體部之間可彼此機械地裝卸。藉由更具備這種第3連接構件,能夠提高第1連接構件安裝於本體部的狀態下的本體部與光電變換模組的一致性。
又,本發明的光電變換裝置中,該補強構件在上 下方向的厚度是該第1連接構件的厚度以上為佳。藉由這種構造,能夠將第1連接構件更確實地結合至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光電變換裝置,不需要限制連接構件的構造,就能夠將連接構件結合至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又,本發明的第1連接手段是用來與本發明人其他申請案(日本特願2015-059752)中的第2連接手段卡合,因為連接手段具有互換性,所以在別的申請案中所能夠享受到的利益也能夠直接在此案中同樣享受得到。
1a、1b、1c、1d、1e、1f、1g、1h‧‧‧光電變換裝置
10‧‧‧光電變換模組
11‧‧‧太陽能電池面板
12‧‧‧取出配線
20a、20b、20c、20d、20e、20f‧‧‧第1連接構件
21‧‧‧本體用介面
30a、30b、30c、30d、30e‧‧‧本體部
31a、31b、31c、31d、31e‧‧‧本體側連接部
311‧‧‧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
32‧‧‧升壓電路部
33‧‧‧光電變換模組電壓檢出部
34‧‧‧AC變壓器電壓檢出部
35‧‧‧充電電池
36‧‧‧外部介面(第2連接構件)
37‧‧‧充放電控制電路
38‧‧‧控制器
40‧‧‧AC變壓器
41‧‧‧插座
42‧‧‧AC/DC變換器
50a、50b、50c、50d‧‧‧補強構件
60a、60b‧‧‧第3連接構件
70、70’‧‧‧光電變換模組群
71‧‧‧第1模組群連結部
72‧‧‧第1追加光電變換模組
73‧‧‧第2模組群連結部
74‧‧‧第2追加光電變換模組
80‧‧‧連結部
81‧‧‧導電構件
82‧‧‧連接部護蓋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光電變換裝置的組成的方塊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a)上視圖及(b)剖面圖。
第3圖係對於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本體部以外的構造將補強構件及基材透明化後所顯示的上視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更加設置了第3連接構件的光電變換裝置的上視圖, 第5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變形例2的剖面圖。
第6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變形例3的(a)折疊時及(b)展開時的剖面圖。
第7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變形例4的(a)上視圖及(b)剖面圖。
第8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變形例5的上視圖。
第9圖係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的變形例6的剖面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下述的實施形態。另外,本說明書中,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於第2(a)圖等的光電變換裝置的上視圖的紙面的方向,上方是第5圖中將第1連接構件20b從光電變換裝置1e之本體側連接部31b脫離的方向(也就是第5圖的上方),下方就是其相反方向。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1~9圖來詳細舉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光電變換裝置。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光電變換裝置1a的組成的方塊圖。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變換裝置1a具備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10、第1連接構件20a、本體部30a、補強構件50a、第2(a)圖所示的連結部80。另外,光電變換裝置1a能夠透過AC變壓器40接受來自商用電源的電力供給。AC變壓器40具備插座41與AC/DC變換器42。交流電壓從商用電源透過插座41輸入AC/DC變換器42。AC/DC變換器42將輸入的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並供給本體部30a。
光電變換模組10具備太陽能電池面板11。太陽能電池面板11是將太陽光、室內光等的入射光光電轉換成電力輸出的太陽電池所構成的板狀構件10又,光電變換模組10除此之外還具備支持太陽能電池面板11的基材(圖式省略)、 或是取出太陽能電池面板11所發電的電力的取出配線12(參照第3圖)等。
構成太陽能電池面板11的太陽能電池的種類大概分類成使用無機材料的無機類以及使用有機材料的有機類。無機類的太陽能電池有使用Si的Si類、使用化合物的化合物類等。有機類的太陽能電池有使用有機顏料的低分子蒸鍍類、使用導電性高分子的高分子塗布類、以及使用變換型半導體的塗布變換類等的薄膜類、由鈦、有機色素及電解質組成的色素增感類等。又,構成太陽能電池面板11的太陽能電池包括有有機無機混合太陽能電池、使用鈣鈦礦類化合物的太陽能電池等。本發明中,以薄型面板狀的太陽能電池面板11所使用,製作成塑膠膜片等的色素增感太陽能電池較為合適。然而,薄型面板狀的太陽能電池面板11並沒有限定於上述製作成塑膠膜片等,只要同樣是薄型,方式並沒有限定。
第1連接構件20a與光電變換模組10電性導通。又,第1連接構件20a具備本體用介面(IF)21。太陽能電池面板11所發電的電力會透過本體用介面21供給至本體部30a的本體側連接部31a所具備的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311。另外,雖然詳細說明於後,但第1連接構件20a會與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結合,能夠機械及電性裝卸於本體部30a。
本體部30a具備電路基板(圖示省略),該電路基板上具有本體側連接部31a、升壓電路部32、光電變換模組電壓檢出部33、AC變壓器電壓檢出部34、充電電池35、外部介面(IF)36、充放電控制電路37、控制器38。
本體側連接部31a設計成透過這個本體側連接部31a使第1連接構件20a可機械且電性地裝卸於本體部30a,並具備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IF)311。透過第1連接構件20a安裝於本體側連接部31a的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太陽能電池面板11會透過基材或取出配線12或本體用介面21供給電壓,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311將這個電壓輸出至升壓電路部32。
升壓電路部32將從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311供給而來的電壓升壓到充電電池35充電所必須的既定電壓,並輸出至充放電控制電路37。
光電變換模組電壓檢出部33檢測出從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太陽能電池面板11(安裝於本體部30a的本體側連接部31a)透過光電變換模組用介面311供給到升壓電路部32的電壓(光電變換模組電壓),將檢測結果輸出至控制器38。
AC變壓器電壓檢出部34檢測出從AC變壓器40供給至充放電控制電路37的電壓(AC變壓器電壓),將檢測結果輸出至控制器38。
充電電池35是鉛蓄電池、鋰離子充電電池等的可充放電的電池。
外部介面(IF)(第2連接構件)36連接外部機器,能夠將電力供給至連接的外部機器。第2連接構件36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是使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介面的連接器(USB連接器)、或前端具有連接器的纜線等,其與外部機器連接,接受例如來自外部機器的充電要求並將電力供給至外部機器。光電變換模組10透過這個外部介面36能夠機 械且電性地裝卸於各種的被充電裝置,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電腦等。
充放電控制電路37透過升壓電路部32、AC變壓器40、充電電池35、外部介面36,與連接的外部機器之間進行充放電控制。
控制器38控制本體部30a的各部分的動作。例如,控制器38根據光電變換模組電壓檢出部33的檢測結果、或AC變壓器電壓檢出部34的檢測結果、或充電電池35的充電量,透過充放電控制電路37來控制充放電用的匯流排。又,控制器38例如控制升壓電路部32所進行的升壓動作。
補強構件50a是用來物理補強第1連接構件20a或光電變換模組10的構件,詳細將說明於後。
連結部80是用來透過補強構件50a連結光電變換模組10及第1連接構件20a的構件,詳細將說明於後。
第2(a)圖是光電變換裝置1a的上視圖,第2(b)圖是光電變換裝置1a的剖面圖。第2(a)圖中,省略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太陽能電池面板11來描繪,這在第4圖及第8圖也是相同的。又,第3圖是對於第1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1a的本體部30a以外的構造,將補強構件50a、光電變換模組10的基材、連結部80透明化後所顯示的上視圖。
光電變換裝置1a中的光電變換模組10是薄型面板狀,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但如第2(a)圖所示的矩形以外,也可以考慮六角形等的多邊形、圓形等。光電變換模組10的厚度是包含太陽能電池的電極基板本身厚度在內的電極基板 間厚度,例如從製造技術面來看3mm以下為佳。該光電變換模組10的厚度的下限設定10μm左右較為合適。也能夠以給予耐環境性等為目的而在光電變換模組10上覆蓋外裝材。又,光電變換模組10具有可撓性為佳。另外,光電變換模組10如第3圖所示,配置了太陽能電池面板11。然後,光電變換模組10如第3圖所示,具備取出配線12,連接至太陽能電池面板11並且從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延伸而出。藉由取出配線12能夠將太陽能電池面板11發電的電力輸出至外部。
本體部30a具備上述各組成要素的同時,也可具備如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的護蓋。也就是說,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的本體部30a配設了護蓋於本體側連接部31a的左方。本體部30a在安裝光電變換模組10時,會具有保護光電變換模組10及第1連接構件20a的能力。也就是說,第2圖所示的光電變換裝置1a的本體部30a處在護蓋打開的狀態下,光電變換模組10能夠透過第1連接構件20a安裝到本體部30a的護蓋打開的狀態下所露出的本體側連接部31a。然後,在安裝了光電變換模組10的狀態下將本體部30a的護蓋關閉,藉此形成光電變換模組10及第1連接構件20a被本體部30a所夾的狀態,而能夠防護來自外部的衝擊。另外,為了更加發揮這種保護功能,本體部30a具有剛性為佳。
第1連接構件20a透過結合於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的連結部80所具備的導電構件81,而可導通地結合至光電變換模組10。具體來說,當光電變換模組10是矩形的情況下,第1連接構件20a會在光電變換模組10的左邊的中央 附近透過導電構件81結合至光電變換模組10。又,第1連接構件20a會透過本體部30a的本體側連接部31a而機械及電性地可從本體部30a裝卸。第1連接構件20a及本體側連接部31a能夠是彼此可重複裝卸的例如卡緣連接器等的連接器構造。另外,第1連接構件20a連接了連結部80所具備的導電構件81。又,第2圖所示的第1連結構件20a是處與從本體側連接部31a分離的狀態,例如能夠從此狀態向左滑動,而插入本體側連接部31a內完成安裝。這點在第4圖、第7圖及第9圖也是相同的。
又,第1連接構件20a也可以具有導引構件及連接器組成的連接機構。具體來說,第1連接構件20a可具有導引構件、以及設置於導引構件前端部的連接器,本體部30a的本體側連接部31a可具有對應到第1連接構件20a的導引構件的形狀的導引軌、以及本體側連接器。在這個情況下,將第1連接構件20a的導引構件在嵌合於本體連接部31a的導引軌的狀態下朝插入方向滑動,使第1連接構件的連接器與本體側連接器互相連接。藉此,第1連接構件20a與本體部30a之間能夠以導引構件及導引軌進行物理連接,且以連接器及本體側連接器進行電性連接。
連結部80如第3圖所示,具備可撓性的導電構件81、覆蓋導電構件81加以保護的連結部護蓋82,全體具有可撓性。另外,並非一定要具備連結部蓋82。導電構件81如第3圖所示,一端與從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延伸而出的取出配線12連接,另一端與第1連接構件20a連接。又,連結部 80從收納性及導電構件的耐久性的觀點來看,如第2(a)圖所示,連結部80與補強構件50a的接觸部到連結部80與光電變換模組10的接觸部之間的最短距離b會比連結部80與補強構件50a的接觸部的長度a還要短。另外,連結部80與補強構件50a的接觸部長度a是同方向上的第1連接構件20a的長度以上為佳。藉此,能夠提高連結部80的應力緩和性。
補強構件50a是具有剛性的構件,如第3圖所示,以覆蓋第1連接構件20a的光電變換模組10側(與本體側連接部31a的連接方向的相反側)的方式設置。因為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與連結部80非常薄,所以要透過連結部80將第1連結構件20a結合到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相當困難,但藉由設置這樣的補強構件50a,就能夠將第1連接構件20a確實地結合到光電變換模組10。
另外,補強構件50a的寬度在第2(a)圖所示的上視圖中的左右方向上是第1連接構件20a的寬度以上,且不滿光電變換模組10的寬度的1/3為佳。藉此,能夠確保光電變換裝置1a的補強性,且能夠縮小光電變換裝置1a在上視圖中的尺寸以提昇攜帶性。
又,光電變換裝置1a具備這樣的補強構件50a,使得第1連接構件20a從本體部30a裝卸時,能夠第1連接構件20a周圍減低施加於光電變換模組10的應力,防止光電變換模組10彎曲。又,光電變換裝置1a具備這樣的補強構件50a,也能夠減低施加於第1連接構件20a本身、或第1連接構件20a與光電變換模組10之間的連接部的應力。
又,補強構件50a在上視圖上為矩形,在與第1連接構件20a的裝卸方向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長邊。本說明書中,補強構件以「覆蓋的方式設置」是指補強構件以完全覆蓋對象物的至少上方的方式設置,也包含以完全覆蓋對象物的上方以外的全方向的方式設置。又,在上下方向,補強構件50a的厚度會比光電變換模組10的厚度大。又,在上下方向,補強構件50a具有第1連接構件20a的厚度以上的厚度。藉此,能夠將第1連接構件更確實地結合至光電變換模組10。
又,將第1連接構件20a裝卸於本體部30a時,補強構件50a具有握持部的功能。也就是說,第1連接構件20a比較小,又太過接近本體部30a的本體側連接部31a,所以難以握持。又,光電變換模組10是薄型面板狀,也會有具有可撓性的情況,因此如果握持住光電變換模組10來進行裝卸的話,可能會不穩定,最差的狀況還可能會造成損壞。另一方面,補強構件50a因為具有剛性,所以安定性佳,又因為比第1連接構件20a還要遠離本體側連接部31a所以容易握持。又,藉由握持補強構件50a,可將透過具有可撓性的連結部80進行裝卸時所施加於光電變換模組10上的應力分散,因此能夠抑制光電變換模組10的損傷。
又,補強構件50a如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直接與第1連接構件20a結合,但不直接與光電變換模組10結合。藉此,具有可撓性的連結部80可做為光電變換模組10與補強構件50a之間的緩衝材料,因此握持住補強構件50a 而將第1連接構件20a從本體部30裝卸時,應力變得不容易傳達到光電變換模組10。又,將光電變換模組10透過第1連結構件20a安裝於本體部30a時,連結部80同樣做為緩衝材料,使得施加至本體部30a的衝擊變得難以傳達到光電變換裝置10。
另外,光電變換裝置1a也可更具備第3連接構件,安裝於補強構件50a或本體部30a,使得光電變換模組10或補強構件50a能夠與本體部30互相機械性的裝卸。例如第4(a)圖所示,亦可具備第3連接構件60a,設置於補強構件50a的與第1連接構件20a相同側的端面,且連動於第1連接構件20a對本體部30a的裝卸而同樣裝卸於本體部30a。在這個情況下,可以在本體部30a設置對應到第3連接構件60a的連接部。又,例如第4(b)圖所示,亦可以具備第3連接構件60b,設置於本體部30a,能夠像長尾夾一樣將光電變換模組10夾住。像這樣,根據更具備第3連接構件的光電變換裝置1b或1c,能夠提高光電變換模組10安裝於本體部30a的狀態下的本體部30a與光電變換模組10的一體性。
第1連接構件20a、第2連接構件36及第3連接構件60a也可以具備上鎖機構,固定保持對於被連接體的機械連接狀態。上鎖機構可以是公知的各種機構,但例如能夠使用具有鎖爪、以及與鎖爪卡合的爪卡合部的機構。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1,可製作成一種光電變換裝置(圖示省略),其中光電變換模組10做成圓形而非矩形,而本體部30a做成關閉的狀態下會沿著光電變 換模組10的形狀延伸的形狀。另外,即使是這種光電變換裝置,補強構件50a的形狀也沒有特別限制,可以是沿著本體部30a的形狀、或者是沿著光電變換模組10的外緣部的形狀。藉此,可望能將光電變換模組1a全體小型化。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2,如第5圖所示,可製作成光電變換裝置1e,其中使用了補強構件50b的底面下方所具備的第1連接構件20b來取代第1連接構件20a,且使用了可裝卸於第1連接構件20b本體側連接部31b來取代本體側連接部31a。藉此,第1連接構件20b與本體部30b之間進行裝卸時,應力變得不容易傳達到光電變換模組10。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3,如第6圖所示,可製作成光電變換裝置1f,其中具備含有光電變換模組10的光電變換模組群70,光電變換模組群70可在相鄰的光電變換模組間折疊,補強構件50c的厚度在光電變換模組群70折疊時的厚度以上。在此,光電變換模組群70除了光電變換模組10,還包括第1模組群連結部71、第1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2、第2模組群連結部73、第2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4。第1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2及第2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4是與光電變換模組10相同的面板狀,分別具被太陽能電池面板11而能夠發電。又,第1模組群連結部71及第2模組群連結部73是用來連結各光電變換模組,以可撓性的導電構件等組成,透過它們,第1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2及第2追加光電變換模組74所發電的電力會輸出至第1連接構件20c。另外,追加光電變換模組並不限於2個,可以是1個,也可以是3個以上。
又,如第6(b)圖所示,假設補強構件50c的接觸部與光電變換模組10的接觸部之間的最短距離為c,連接的光電變換模組間的距離為d,則c≧d/2為佳。藉此,如第6(a)圖所示地折疊光電變換模組群70時,彎曲的第2模組群連結部73不會被補強構件50c的形狀影響,而能夠不重疊於補強構件50c來進行折疊。
像這樣,將光電變換裝置1f的補強構件50c的厚度做成光電變換模組群70折疊時的厚度以上,在折疊收納光電變換模組群70的狀態下,就能夠適當地保護光電變換模組群70。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4,如第7(a)圖所示,可製作成光電變換裝置1g,其中具備可撓性的光電變換模組群70’,光電變換模組群70’能夠捲起收納。此時,如第7(b)圖所示,在上下方向,將光電變換裝置1g的補強構件50d的厚度設計成光電變換模組群70’捲起時的厚度以上,在捲起收納光電變換模組群70’的狀態下,能夠適當地保護光電變換模組群70’。另外,以具有可撓性的單一的光電變換模組來取代光電變換模組群70’的情況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5,如第8圖所示,可製作成光電變換裝置,其中可使用補強構件50a的沿著與光電變換模組10連結的方向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的側面具有的第1連接構件20e來取代第1連接構件20a。藉此,將第1連接構件20e與本體部(圖示省略)間進行裝卸時,應力變得不容易傳達到光電變換模組10。
又,做為光電變換裝置1a的變形例6,如第9圖所示,能夠使用母頭的第1連接構件20f來取代第1連接構件20a,使用可裝卸於第1連接構件20f的公頭的本體側連接部31e來取代本體側連接部31a。藉由此構造,將光電變換模組10從本體部取下時,第1連接構件20f不突出,因此有優秀的收納性。這種母頭的第1連接構件當然能夠適用於目前為止說明的全部的實施形態。
另外,第1連接構件20b~20e及第3連接構件60b也可以具備上鎖機構,用來固定保持住對被連接體的機械連接狀態。
以上所述只不過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在申請專利範圍中,可以做各種的變更。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光電變換裝置,不需要限制連接構件的構造,就能夠防止該連接構件裝卸於本體部時可能對光電變換模組造成的損傷。
1a‧‧‧光電變換裝置
10‧‧‧光電變換模組
20a‧‧‧第1連接構件
30a‧‧‧本體部
31a‧‧‧本體側連接部
50a‧‧‧補強構件
80‧‧‧連結部

Claims (11)

  1. 一種光電變換裝置,包括: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第1連接構件,透過結合至該光電變換模組的外緣部的導電構件,與該光電變換模組導通;補強構件,與該第1連接構件直接結合;本體部,透過該第1連接構件,接收來自從該光電變換模組的電力供給,其中該第1連接構件能夠機械且電性地裝卸於該本體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本體部包括:第2連接構件,能夠供給電力至外部機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第2連接構件是USB連接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第2連接構件是前端具有連接器的纜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光電變換模組可捲起收納,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捲起時的厚度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光電變換模組包含於複數的薄型面板狀的光電變換模組連結而成的光電變換模組群中,該光電變換模組群中相鄰的光電變換模組之間可折疊於上 下方向,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群折疊時的厚度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光電變換模組群可捲起收納,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光電變換模組群捲起時的厚度以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第1連接構件是卡緣連接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第1連接構件是導引構件與連接器組成的連接機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更包括:第3連接構件,設置於該補強構件或該本體部,使該補強構件或該光電變換模組與該本體部之間可彼此機械地裝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電變換裝置,其中該補強構件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是該第1連接構件的厚度以上。
TW105111018A 2015-04-10 2016-04-08 光電變換裝置 TW2016441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0881 2015-04-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4186A true TW201644186A (zh) 2016-12-16

Family

ID=5707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018A TW201644186A (zh) 2015-04-10 2016-04-08 光電變換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8053B2 (zh)
TW (1) TW201644186A (zh)
WO (1) WO2016163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1106B2 (ja) * 2017-09-22 2022-08-02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環境発電装置
WO2019181536A1 (ja) * 2018-03-22 2019-09-2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電力配線装置
WO2019188433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環境発電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32972U (zh) * 1975-04-17 1976-10-26
JPH06163964A (ja) * 1992-07-21 1994-06-10 Osaka Shosen Mitsui Senpaku Kk 飛行船用太陽電池装着機構
JPH08204601A (ja) * 1995-01-20 1996-08-09 Kichinosuke Nagashio 太陽電池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移動電話機
JPH0951118A (ja) * 1995-08-09 1997-02-18 Shiroki Corp シート状太陽電池
CN1603946A (zh) * 2003-09-29 2005-04-06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X射线光阑、x射线辐照器及x射线装置
JP2005287289A (ja) * 2004-03-03 2005-10-13 Sanburijji:Kk 太陽電池式携帯機器用充電器
JP2009032806A (ja) * 2007-07-25 2009-02-12 Zujo:Kk 電子機器用電力供給ケース
JP2009302457A (ja) * 2008-06-17 2009-12-24 Toppan Forms Co Ltd 太陽電池装置
JP2010153662A (ja) * 2008-12-25 2010-07-08 Watt Kobe:Kk 太陽光発電電源装置
JP2010212405A (ja) * 2009-03-10 2010-09-24 Taisei Corp 太陽発電システム
EP2410573A1 (en) * 2009-03-18 2012-01-25 Fuji Electric Co., Ltd. Solar cell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63123A1 (ja) 2017-04-27
JP6108053B2 (ja) 2017-04-05
WO2016163123A1 (ja) 2016-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1454B2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battery pack
CN205429084U (zh) 电池组和电池操作系统
EP3771092B1 (en) Power wiring device
US20150115870A1 (en) Flexible Wrist-Worn Recharging Device
CN102868126A (zh) 电线布线装置
US1065863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TW201644186A (zh) 光電變換裝置
US20150311568A1 (en) Battery pack
US11942895B2 (en) Panel connected body,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onnected body, and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US20140370356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US20180097469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CN109075737B (zh) 发电模块连结体、光电转换模块连结体及发电装置
US11362619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TW201705677A (zh) 光電變換裝置
US20180241342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US9184326B2 (en) Solar cell module
EP3396491A2 (en) Self-power supply type element and flexible device including same
EP3687062B1 (en) Energy harvesting apparatus
JP5944203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6201916A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群及び光電変換装置
KR101522987B1 (ko) 플립 커버 형태의 휴대형 스마트 기기용 태양광 충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형 스마트 기기용 플립 커버.
WO2017217382A1 (ja) 光電変換装置
US20210028434A1 (en) Short-circuit prevention member, power storage battery,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system
JP2022538798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CN111344948A (zh) 电力配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