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41345A -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 Google Patents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41345A
TW201641345A TW104116722A TW104116722A TW201641345A TW 201641345 A TW201641345 A TW 201641345A TW 104116722 A TW104116722 A TW 104116722A TW 104116722 A TW104116722 A TW 104116722A TW 201641345 A TW201641345 A TW 2016413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base
suspension
rod
pivot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6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Ji Lin
Original Assignee
Ae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e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1167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4134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641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1345A/zh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包括一轉向桿、一懸吊轉向裝置以及一避震裝置,該懸吊轉向裝置包括一基底座以及樞接於該基底座的兩連接架,該避震裝置包括一支撐桿、一樞接於該支撐桿上半部的連動件以及兩避震器,該支撐桿直立設置於該轉向桿的後側,該兩避震器的底端分別樞接於該兩連接架,該兩避震器的頂端分別樞接於該連動件的兩端,即該兩避震器的連結設置於該懸吊轉向裝置的上方,使得該懸吊轉向裝置在機車於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震盪為該兩避震器所吸收,有效提升度騎乘者對機車的操控性及騎乘時的舒適度。

Description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本發明為一種旋向裝置,尤指一種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一般的機車為前、後輪在同一直線上的兩輪配置,因其前輪為單輪設置,使得一般雙輪式機車的迴轉半徑小,讓雙輪式機車的前輪操控性佳,然而,台灣為海島型氣候,長時間的雨季會使一般雙輪式機車在潮濕的地面轉向穩定性降低,進而提高騎乘的危險性,且雙輪式機車的騎乘者在停等紅燈時,必須將腳放下以維持車體的穩定,因此,對於行動不便者、年長者以及雨天的騎士而言,使用上相對不便。
故相關業者提出一種三輪或四輪式的機車,現有的三輪或四輪式機車主要設有兩併排設置的前輪,可增加機車轉向時的穩定度,以提高轉向時的安全性,且機車停止時無需仰賴騎乘者的腳部支撐,提升行動不便者或年長者騎乘上的便利性,然而,現有三輪或四輪式機車延續一般雙輪式機車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設計,直接在兩前輪分別裝設一避震器,並且在兩避震器的上方連結設置一懸吊裝置,於該懸吊裝置上方連結設置一把手,此種避震機構旋向裝置的設計方式,雖然能讓兩前輪在崎嶇路面上所受到的震動透過兩避震器進行吸收,但部分的震動仍會透過兩避震器傳遞至該懸吊裝置上,因此,當在崎嶇路面的行駛過程中,部份的震動仍會經由該懸吊裝置而傳遞至該把手,讓騎乘者在行駛過程中,持續感受到把手震盪而降低對機車的操控性及騎乘時的舒適度,故現有的避震器機構旋向裝置誠有改良之必要。
為解決現有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關於該兩避震器裝設於兩前輪,而該懸吊裝置設置於該兩避震器上方,造成騎乘者對機車的操控性降低缺失,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將一懸吊轉向裝置裝設於兩前輪,而該兩避震器的底端連結設置於該懸吊轉向裝置的上方,使得懸吊轉向裝置的震盪為該兩避震器所吸收,以提升度騎乘者對機車的操控性,並透過一連動件讓兩避震器的頂端維持一間隔設置的型態,使得騎乘者在車輛在轉彎或兩前輪具有高度差時,也能穩定地控制機車而提高騎乘時的舒適度。
本發明解決先前技術問題所提出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包括:   一轉向桿,該轉向桿為直立設置;   一懸吊轉向裝置,該懸吊轉向裝置樞接於該轉向桿的底端,該懸吊轉向裝置包括一基底座、兩連接架、一第一轉向組以及一第二轉向組,該基底座的頂面套設連結於該轉向桿的底面且設有兩外側邊,該兩連接架的內側邊分別樞接於該基底座的兩外側邊,該兩連接架的外側邊分別樞接有一輪座,該第一轉向組與該基底座及該兩輪座相連結且包括一轉向座以及兩轉動桿,該轉向座固接於該轉向桿前側底端並位於該基底座上方,各轉動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轉向座以及其中一輪座,該第二轉向組與該基底座及該兩輪座相連結且包括一旋向件以及兩旋向桿,該旋向件的底面固接於該基底座頂面且位於該轉向桿的後側,各旋向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旋向件以及其中一輪座;以及   一避震裝置,該避震裝置與該懸吊轉向裝置相連結並位於該懸吊轉向裝置上方,該避震裝置包括一支撐桿、一連動件以及兩避震器,該支撐桿由該基底座頂面向上延伸形成,該支撐桿直立且與該轉向桿間隔設置,該連動件樞接於該支撐桿而位於該轉向桿及該支撐桿之間,該兩避震器的底端分別樞接於該兩連接架,該兩避震器的頂端分別樞接於該連動件的兩端。
前述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中該旋向件的後側面底端固接於該支撐桿的前側面。
前述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中該連動件為一倒V字型片體。
前述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中該兩避震器均為內彈簧式避震器。
前述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中該兩避震器均為外彈簧式避震器。
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可獲得的功效增進及優點為:   1.本發明主要將懸吊轉向裝置直接裝設於兩前輪,而該兩避震器的底端連結設置於該懸吊轉向裝置的上方,使得懸吊轉向裝置在機車於路面行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震盪為該兩避震器所吸收,讓機車把手部分的震動大幅降低,以提升度騎乘者對機車的操控性。   2.本發明在該兩避震器的頂端透過該連動件與該支撐桿樞接,以維持該兩避震器頂端的距離,並確保該兩避震器維持在該支撐桿的軸向方向升降,使得該兩避震器的頂端不互相干涉,能夠讓騎乘者在車輛在轉彎或兩前輪具有高度差時,也能穩定地控制機車而提高騎乘時的舒適度。
為能詳細瞭解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及實用功效,並可依照發明內容來實現,玆進一步以如圖式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后:
本發明所提供的避震機構旋向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係如圖1至圖3所示,該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包括一轉向桿10、一懸吊轉向裝置20以及一避震裝置30,其中:
該轉向桿10為一直立設置的桿體,該懸吊轉向裝置20樞接於該轉向桿10的底端,該懸吊轉向裝置20包括一基底座21、兩連接架22、一第一轉向組23以及一第二轉向組24,其中該基底座21的頂面套設連結於該轉向桿10的底面且設有兩外側邊,即該轉向桿10穿設出該基底座21的頂面,使得該基底座21不隨該轉向桿10轉動,請參看圖4,該兩連接架22分別為水平設置,且該兩連接架22的內側邊分別樞接於該基底座21的兩外側邊,該兩連接架22的外側邊分別樞接有一輪座25,各輪座25於外部套設有一前輪26;
該第一轉向組23與該基底座21及該兩輪座25相連結且包括一轉向座231以及兩轉動桿232,該轉向座231固接於該轉向桿10底端的前側面並位於該基底座21上方,使得該轉向座231隨著該轉向桿10轉動,各轉動桿232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轉向座231以及其中一輪座25之間,請配合參看圖2至圖4,該第二轉向組24與該基底座21及該兩輪座25相連結且包括一旋向件241以及兩旋向桿242,該旋向件241的底面固接於該基底座21頂面且位於該轉向桿10的後側,使得該旋向件241與該基底座21同步移動,較佳的是,該旋向件241為一直立的彎折板體,各旋向桿242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旋向件241以及其中一輪座25之間,且各旋向桿242以該轉向桿10為中心與其中一轉動桿232前後相對應;以及
如圖2至圖4所示,該避震裝置30與該懸吊轉向裝置20相連結且位於該懸吊轉向裝置20上方,該避震裝置30包括一支撐桿31、一連動件32以及兩避震器33,該支撐桿31由該基底座21頂面向上延伸形成且位於該轉向桿10的後側,且該旋向件241的後側面底端固接於該支撐桿31的前側面而介於該轉向桿10及該支撐桿31之間,該連動件32樞接於該支撐桿31的上半部而位於該轉向桿10及該支撐桿31之間,較佳的是,該連動件32為一水平設置的倒V字型片體,該連動件32的中心處樞接於該支撐桿31的前側面,該兩避震器33的底端分別樞接於該兩連接架22,該兩避震器33的頂端分別樞接於該連動件32的兩端,該兩避震器33分別為一內彈簧式避震器,且各避震器33位於其中一轉動桿232及與該轉向桿232相對應的旋向件241之間。
如圖5至圖7所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於操作使用時,當行駛於崎嶇路面而造成該兩輪座25的高低差時,即讓其中一連接架22以及與該連接架22相對應的轉動桿232與旋向桿242向下傾斜,而另一連接架22以及與另一連接架22相對應的轉動桿232與旋向桿242向上傾斜時,因該兩避震器33的底端分別樞接於該兩連接架22,以及該兩避震器33的頂端透過該連動件32樞接於該支撐桿31,因此,讓該兩避震器33可吸收該懸吊轉向裝置20的震盪,以提升度騎乘者對機車的操控性,進一步,當其中一連接架22向下傾斜且另一連接架22向上傾斜時,該兩避震器33的頂端因與該連動件32的兩端相結合而呈間隔設置,且該兩避震器33維持在與該支撐桿31的軸向方向進行升降,使得騎乘者在車輛轉彎或兩前輪具有高度差時,也能穩定地控制機車而提高騎乘時的舒適度。
如圖8所示的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的結構設計大致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本實施例的差異部分係在於:該兩避震器33A分別為一外彈簧式避震器;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操作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
10‧‧‧轉向桿
20‧‧‧懸吊轉向裝置
21‧‧‧基底座
22‧‧‧連接架
23‧‧‧第一轉向組
231‧‧‧轉向座
232‧‧‧轉動桿
24‧‧‧第二轉向組
241‧‧‧旋向件
242‧‧‧旋向桿
25‧‧‧輪座
26‧‧‧前輪
30‧‧‧避震裝置
31‧‧‧支撐桿
32‧‧‧連動件
33、33A‧‧‧避震器
圖1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另一角度的外觀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前視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後視圖。 圖6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操作後視圖。 圖7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操作側視圖。 圖8是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後視圖。
10‧‧‧轉向桿
21‧‧‧基底座
22‧‧‧連接架
23‧‧‧第一轉向組
231‧‧‧轉向座
232‧‧‧轉動桿
24‧‧‧第二轉向組
241‧‧‧旋向件
242‧‧‧旋向桿
25‧‧‧輪座
26‧‧‧前輪
30‧‧‧避震裝置
31‧‧‧支撐桿
32‧‧‧連動件
33‧‧‧避震器

Claims (5)

  1. 一種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其包括:   一轉向桿,該轉向桿為直立設置;   一懸吊轉向裝置,該懸吊轉向裝置樞接於該轉向桿的底端,該懸吊轉向轉向裝置包括一基底座、兩連接架、一第一轉向組以及一第二轉向組,該基底座的頂面套設連結於該轉向桿的底面且設有兩外側邊,該兩連接架的內側邊分別樞接於該基底座的兩外側邊,該兩連接架的外側邊分別樞接有一輪座,該第一轉向組與該基底座及該兩輪座相連結且包括一轉向座以及兩轉動桿,該轉向座固接於該轉向桿前側底端並位於該基底座上方,各轉動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轉向座以及其中一輪座,該第二轉向組與該基底座及該兩輪座相連結且包括一旋向件以及兩旋向桿,該旋向件的底面固接於該基底座頂面且位於該轉向桿的後側,各旋向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旋向件以及其中一輪座;以及   一避震裝置,該避震裝置與該懸吊轉向裝置相連結並位於該懸吊轉向裝置上方,該避震裝置包括一支撐桿、一連動件以及兩避震器,該支撐桿由該基底座頂面向上延伸形成,該支撐桿直立且與該轉向桿間隔設置,該連動件樞接於該支撐桿而位於該轉向桿及該支撐桿之間,該兩避震器的底端分別樞接於該兩連接架,該兩避震器的頂端分別樞接於該連動件的兩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前述的旋向件的後側面底端固接於該支撐桿的前側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前述的連動件為一倒V字型片體。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前述的兩避震器分別為一內彈簧式避震器。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避震機構旋向裝置,前述的兩避震器分別為一外彈簧式避震器。
TW104116722A 2015-05-25 2015-05-25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TW2016413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6722A TW201641345A (zh) 2015-05-25 2015-05-25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6722A TW201641345A (zh) 2015-05-25 2015-05-25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1345A true TW201641345A (zh) 2016-12-01

Family

ID=58055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6722A TW201641345A (zh) 2015-05-25 2015-05-25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6413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263B (zh) * 2017-03-31 2019-02-11 張伏榮 三輪以上之車輛用車架機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263B (zh) * 2017-03-31 2019-02-11 張伏榮 三輪以上之車輛用車架機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8672B2 (en) Rolling motor vehicle
US7909340B2 (en) Vehicle with improved integrated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system
TWI501897B (zh) Personal transport vehicle
CN107244206B (zh) 全地形车及其摇臂结构
JP2014061870A (ja) 車両
USRE44854E1 (en) Vehicle with improved integrated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system
CN107031769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ITRM980085A1 (it) Telaio per autoveicolo con tre ruote in grado di inclinarsi durante le curve
CN207173865U (zh) 一种四轮代步车前轮独立悬挂减震器系统
CN106585810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US8888113B2 (en) Air bladder suspension
CN103693149A (zh) 休闲代步车用避震装置
TW201641345A (zh)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CN207481653U (zh) 一种具有主动平衡装置的车辆
US20140049021A1 (en) Road holding ability mechanism for the two front wheels of a motorcycle
TWM511463U (zh) 避震機構旋向裝置
JP2004243912A (ja) 三輪式産業車両における操舵用車軸の揺動機構
JP5890722B2 (ja) 懸架装置
CN2066341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208149534U (zh) 车架悬挂结构及电动三轮自行车
TWI753817B (zh) 三輪車結構及其可傾斜式輪架
TWI674215B (zh) 機車雙輪平衡懸吊系統
CN203681807U (zh) 休闲代步车用避震装置
CN210760140U (zh) 双后轮倾斜装置
KR20130033792A (ko) 삼륜차량의 후륜서스펜션 구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