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7578A -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 Google Patents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7578A
TW201627578A TW104101636A TW104101636A TW201627578A TW 201627578 A TW201627578 A TW 201627578A TW 104101636 A TW104101636 A TW 104101636A TW 104101636 A TW104101636 A TW 104101636A TW 201627578 A TW201627578 A TW 2016275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flow path
pump blade
suction port
flow path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1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hito Kawai
Hiromi Sakacho
Masashi Obuchi
Hiroshi Uchida
Miho Isono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Corp filed Critical Ebara Corp
Priority to TW104101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27578A/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7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7578A/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解除或減低徑向負載之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 本發明之幫浦扇葉係具備有:大致圓筒狀的本體部;設在本體部的下端面的中央的吸入口;朝前述本體部的側面形成開口的吐出口;及在前述本體部的內部,由前述吸入口連通至吐出口的流路的用於不淤塞型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前述流路數量有複數條,該等流路係以關於旋轉軸線,使流體不平衡減低的方式,設定流路的尺寸、形狀、及位置。

Description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尤其關於污水污物所使用之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以往存在一種如第十圖所示者作為用於污水污物的水中幫浦。在該水中幫浦係在內部使用如第九圖所示之幫浦扇葉111(參照專利文獻1)。該幫浦扇葉111係在其中一端形成吸入口129,而且在另一端側的側方形成吐出口134,在內部劃分形成將前述吸入口129與前述吐出口134相連的螺旋狀流路135的大致圓筒形狀的幫浦扇葉111。接著,具備有凸緣部140,其係相較於幫浦扇葉111的外周面中的前述吐出口134,由前述吸入口側部分沿著前述外周面朝外方突出,且將前述吸入口側與前述吐出口側進行區隔。
該幫浦扇葉111係被收容在幫浦外殼112內,與用以將幫浦扇葉111進行旋轉驅動的密閉型水中馬達113相連結。水中馬達113係具備有:由定子114及轉子115所構成的馬達116、及覆蓋馬達116的馬達外殼117。在轉子115的中心部設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驅動軸118。驅動軸118的上端部及稍微下側的中途部係藉由軸承119、120而分別旋轉自如地被支持。接著,在驅動軸118的下端部連結有幫浦扇葉111。
在幫浦外殼112的內部係形成有藉由剖面凹陷成半圓狀的內 壁125而被劃分的幫浦室126。幫浦扇葉111的吐出部138係被收容在該幫浦室126。在幫浦外殼112的下部係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吸入部121。在吸入部121係形成有朝下方形成開口的吸入口122。在幫浦外殼112的側部係形成有朝側方突出的吐出部123。在吐出部123係形成有朝側方形成開口的吐出口124。
在幫浦扇葉111係由軸方向的下側朝向上側依序設有吸入部127及吐出部128。吸入部127及吐出部128均形成為大致圓筒形狀,吐出部128係構成為直徑比吸入部127為更大。吐出部128及吸入部127係藉由由幫浦扇葉11的外周面朝外方突出的凸緣部140被區隔。在幫浦扇葉111的吸入部127的下端設有朝下方形成開口的吸入口129。吐出部128的上側係被上端壁所覆蓋。亦即,幫浦扇葉111的上側係藉由上端壁予以密閉。在上端壁的中心部係形有插入驅動軸118之前端的孔洞,該孔洞的周圍部分係構成用以安裝驅動軸118的安裝部131。其中,符號137為二次流路,符號138為2次扇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713066號說明書
但是,在上述習知技術係有難以避免的問題。亦即,在習知之幫浦扇葉中,在旋轉時會產生較大的徑向負載。關於該情形,詳述如下。
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發明之幫浦扇葉111中,由吸入口129至吐出口134的流路為1條。亦即,由以與驅動軸118為同軸且朝向下方形成開口的吸入口129吸入污水污物,該污水污物係通過1條螺旋狀流路而由吐 出口134被排出。在此,形成有螺旋狀流路的部分由於為空間,因此沒有重量。另一方面,形成有幫浦扇葉111之壁部的部分係具有重量。因此,關於驅動軸118的軸線(旋轉中心),幫浦扇葉111的重量係沿著圓周方向大幅偏向分布。若如上所示之幫浦扇葉111進行旋轉,關於旋轉中心,流體的重量偏頗變大,容易發生徑向負載。
又,考慮上述問題,亦考慮在使幫浦扇葉的重量平衡(動態平衡)均衡之後,附加將徑向負載相抵的秤錘。亦即,以解除沿著幫浦扇葉之圓周方向的重量不平衡的方式,使幫浦扇葉的壁部的一部分壁厚變薄,或相反地,以加厚壁部的方式進行平衡修正之後,朝相反方向施加將徑向負載相抵的秤錘。但是,即使進行該設計,亦自然有其限度。原因在於在幫浦扇葉的螺旋狀流路內流通污水污物,該污水污物本身的重量會施加至幫浦扇葉,因此伴隨旋轉的徑向負載會改變,因此以清水所計算的質量並無法相抵。此外,即使預先考慮污水污物本身的重量,其時時流通的污水污物的混入比率亦會改變,因此在螺旋狀流路為1條之習知的幫浦扇葉,並不可能解除或減低徑向負載。鑑於如以上所示之課題,以流體平衡呈均衡為宜。
在此,上述動態平衡係被定義為在空氣中使葉輪旋轉時對旋轉軸的重心及力矩中心的偏移。動態平衡係可藉由如上所述之壁厚變薄等修正作業來去除。又,流體平衡係指連同幫浦扇葉的旋轉,流體在流路內流動時的平衡。假設上述動態平衡為最適(重量不平衡為0),亦若在水中使幫浦扇葉旋轉時,幫浦扇葉中的水(污水污物)區域針對旋轉軸呈偏向。因此,產生流體不平衡,透過壁面壓力而在幫浦扇葉作用力(將此稱為徑 向負載)。若徑向負載變動大,即成為振動的原因,因此進行安裝將其相抵的秤錘的設計等。關於此點,在如本案發明所示之多通道中,與單通道相比,水區域的質量分布不易形成為非軸對稱,因此可使徑向負載大幅減低。鑑於以上情形,用以解決課題的具體手段係如以下所示。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研創者,在第一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一種幫浦扇葉,其係具備有:大致圓筒狀的本體部;設在本體部的下端面的中央的吸入口;朝本體部的側面形成開口的吐出口;及在本體部的內部,由吸入口連通至吐出口的流路的用於不淤塞(non-clog)型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流路數量有複數條,該等流路係以關於旋轉軸線,使流體不平衡減低的方式,設定流路的尺寸、形狀、及位置。
藉由採用如上所示之構成,由吸入口被吸入的污水污物係被分為各流路流通。此時,流路係以減低流體不平衡的方式進行設定,因此關於旋轉軸線,不易發生流體不平衡,可大幅抑制伴隨幫浦扇葉的旋轉的徑向負載的發生。
又,在第二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流路數量為2條以上。藉由採取如上所示之構成,幫浦扇葉進行一旋轉的期間的污水污物的排出被分配為複數次,抑制排出時的壓力變動。
又,在第三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流路係剖面積在吸入口與吐出口之間改變。在本發明之幫浦扇葉中,若在吐出口附近,污水污物由流路的表面剝離時,污水污物變得無法由吸入口吸入。因此,剖面積依場所而異,俾以維持預定以上的壓力。
又,在第四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流路係剖面形狀在吸入口與吐出口之間改變。又,在第五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流路的剖面形狀係由前述吸入口朝向吐出口,由圓形變化成大致矩形或橢圓形。吸入口為圓形,又,流路的上游部亦為圓形,相對於此,幫浦扇葉的外周面係接近圓柱的外周面的形狀。因此,為了確保一定的剖面積,必須使吐出口附近的剖面形狀改變。
又,在第六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流路係以連續曲面形成內壁面。藉由採用如上所示之構成,污水污物中的異物在流路內平順地流動,可防止因異物所造成的堵塞等的發生。
在第七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至少2條流路的分岔部的附近中的內壁係具備有相互不同的表面粗糙度。根據如上所示之構成,在吸入口附近的分岔部,會有長纖維狀的異物被分為2個流路流動的情形。但是,若表面粗糙度在流路彼此不同,具有平滑表面的流路側的摩擦阻力低,異物在該側流動的可能性高。
在第八手段中,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流路係全部具有相同的尺寸及形狀,關於前述旋轉軸線,以等角度間隔配置。藉由採用如以上所示之構成,由吸入口被吸入的污水污物係被分為各流路流動。此時,各流路係具有相同的尺寸及形狀,關於旋轉軸線,被配置在等角度間隔的位置,因此不會發生關於旋轉軸線的重量不平衡,可將伴隨葉輪旋轉的徑向負載的發生抑制為最小限度。
此外,採用以下構成之水中幫浦,其特徵為:具備有:如手段1至8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收容前述幫浦扇葉的幫浦外殼、及驅動前述 幫浦扇葉的馬達。藉由採用如以上所示之構成,若組裝成幫浦進行運轉時,實現流體平衡優異的幫浦,不會發生噪音或振動等問題。
藉由本發明,藉由採用上述手段,以一例而言,可得如以下所示之效果。
1.關於旋轉軸線,可取得幫浦扇葉的流體平衡,因此可減低運轉時的徑向負載的平均值。
2.伴隨上述徑向負載的減低,運轉時的噪音或振動被減低。又,可將軸承變更為小容量者,在直接使用習知的軸承的情形下,亦可使幫浦扇葉的額定旋轉數增大。
3.又,吐出口為複數,幫浦扇葉進行一旋轉的期間的污水污物的排出被分配成複數次,因此排出壓力的變動被減低。
4.吸入口附近的吸入流路係形成為與旋轉軸線相一致的直線流路,藉此入口部分的流路長度被縮短,流動即平順地流入,藉此損失降低,可期待水力效率提升。
1、11、21‧‧‧幫浦扇葉
3‧‧‧流路
5‧‧‧吸入口
7‧‧‧吐出口
13A、13B‧‧‧流路
14‧‧‧輪轂
15‧‧‧吸入口
16‧‧‧幫浦外殼
17A、17B‧‧‧吐出口
18‧‧‧排出口
21‧‧‧幫浦扇葉
23A、23B、23C‧‧‧流路
25‧‧‧吸入口
26‧‧‧幫浦外殼
27A、27B、27C‧‧‧吐出口
60‧‧‧水中幫浦
62‧‧‧幫浦外殼
63‧‧‧水中馬達
64‧‧‧定子
65‧‧‧轉子
66‧‧‧馬達
67‧‧‧馬達外殼
68‧‧‧驅動軸
69、70‧‧‧軸承
71‧‧‧吸入部
72‧‧‧吸入口
73‧‧‧排出部
74‧‧‧排出口
75‧‧‧內壁
76‧‧‧幫浦室
88‧‧‧吐出部
111‧‧‧幫浦扇葉
112‧‧‧幫浦外殼
113‧‧‧水中馬達
114‧‧‧定子
115‧‧‧轉子
116‧‧‧馬達
117‧‧‧馬達外殼
118‧‧‧驅動軸
119、120‧‧‧軸承
121‧‧‧吸入部
122‧‧‧吸入口
123‧‧‧吐出部
124‧‧‧吐出口
125‧‧‧內壁
126‧‧‧幫浦室
127‧‧‧吸入部
128‧‧‧吐出部
129‧‧‧吸入口
131‧‧‧安裝部
134‧‧‧吐出口
135‧‧‧螺旋狀流路
137‧‧‧2次流路
138‧‧‧2次扇葉
140‧‧‧凸緣部
C‧‧‧旋轉軸線
第一圖係顯示1條流路的圖,第一(A)圖係顯示流路形狀的斜視圖,第一(B)圖係平面圖。
第二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所使用之2條流路的圖,第二(A)圖係顯示流路形狀的斜視圖,第二(B)圖係平面圖。
第三圖係具備第二圖所揭示之流路的幫浦扇葉的圖,第三(A)圖係由吸入口側觀看的斜視圖,第三(B)圖係側面圖。
第四圖係第三圖所揭示之幫浦扇葉的圖,第四(A)圖係平面圖,第四(B)圖係側面圖,第四(C)圖係底面圖(吸入口側)。
第五圖係第四圖所揭示之幫浦扇葉的剖面圖,第五(A)圖係第四(A)圖的5A-5A線中的剖面圖,第五(B)圖係第四(B)圖的5B-5B線中的剖面圖。
第六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所使用之3條流路的圖,第六(A)圖係顯示流路形狀的斜視圖,第六(B)圖係平面圖。
第七圖係具備第六圖所揭示之流路的幫浦扇葉的剖面圖。
第八圖係顯示各流路的尺寸或形狀不同時的幫浦扇葉的剖面圖,第八(A)圖係1條細流路與2條粗流路的組合,第八(B)圖係各流路的角度間隔不同的情形。
第九圖係顯示具備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的構成例的剖面圖。
第十圖係顯示習知之幫浦扇葉的側面圖。
第十一圖係顯示具備第十圖所揭示之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的剖面圖。
接著,一邊參照第一圖~第八圖,一邊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
〔全體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係具備有:使與旋轉軸線為同軸的吸入口和外周部的吐出口相連通的複數流路,該流路關於旋轉軸線,以等角度間隔的邏輯和作配置。流路的數量並非為特別限定者,第三圖~第五圖所示者係流路為2條的實施形態,第六圖~第八圖所示者係流路為3條的實 施形態。流路係在吸入口與吐出口之間彎曲成曲線狀而形成。本幫浦扇葉係藉由鑄造予以製造,作為一例。但是,若為確保強度或耐腐蝕性者,亦可使用其他金屬或非金屬材料。
〔流路〕
第一(A)圖係顯示在幫浦扇葉所使用之流路3之以電腦繪圖所製作的畫像。若將流路3的形狀由吸入口5朝向吐出口7來進行說明時,在吸入口5的附近,流路係形成為與旋轉軸線C為同軸。亦即,吸入口5的附近的流路3的中心軸線係與旋轉軸線C呈平行且相一致。在其下游側,流路3的中心軸線係一邊朝下方前進,一邊關於旋轉軸線C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由該旋轉軸線方向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的遷移部分係以連續曲線形成。
此外,流路3的中心軸線係一邊朝向半徑方向外側,一邊同時關於旋轉軸線C亦朝向圓周方向。因此,藉由該等半徑方向外側成分與圓周方向成分的合成,流路3的中心軸線係以螺旋狀朝向外側。又,流路3的剖面形狀在吸入口5的附近為完全的圓形,但是在吐出口7的附近為矩形。因此,由吸入口5朝向吐出口7的遷移區域係以圓形逐漸成為矩形的方式連續變化。但是,雖說是矩形,角部分係以曲率半徑小的曲面形成,並非為完全的直角面。此係用以防止異物堵塞在角部分之故。
在第一(A)圖中顯示流路3的理論上的形狀,但是若實際上適用在幫浦扇葉時,幫浦扇葉的外緣係形成為以旋轉軸線C為中心的圓形。具體而言,第一(A)圖所示之橢圓為規定幫浦扇葉的外緣者。因此,形成在幫浦扇葉的實際流路3係如第一(B)圖所示,形成為吐出口7遍及大角度範圍而形成的形狀。以上為幫浦扇葉所使用的流路3的形狀,但是此係 僅說明流路3為1條的情形。如以下說明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組合2條流路為特徵,故說明其具體例。
第二(A)圖係設有2條流路13A、13B,該等流路13A、13B以旋轉軸線C(吸入口)為基準,藉由採取邏輯和所構成者。各流路13A、13B係具有完全相同的尺寸及形狀,而且關於中心軸線C,被配置在點對稱的位置。換言之,將第一圖的流路3旋轉複製,以等角度間隔配置者。因此,如第二(B)圖所示,流路13A、13B由吸入口15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的區域係相互朝向分離180°的方向(相反方向)延伸。在此,邏輯和係指使吸入口為共通,將二個流路單純組合。
與第一(B)圖同樣地,第二(B)圖係藉由幫浦扇葉的外緣(以虛線顯示)來表示實際的流路13A、13B的圖。如該圖所示,各流路13A、13B係完全關於旋轉軸線C呈點對稱,全體大概形成S字狀的流路。在幫浦扇葉的外緣附近,與第一(B)圖之例同樣地,遍及大角度範圍形成有吐出口17A、17B。
第三圖係以電腦繪圖製作本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11的圖。尤其,第三(A)圖係由吸入口15之側斜向觀看的圖,第三(B)圖係由側方觀看的圖。形成在該圖所示之幫浦扇葉11的內部的流路為第二(B)圖所示之流路13A、13B。由第三(B)圖可知,流路的剖面形狀係在旋轉軸線C的右側(上游側)接近圓形,另一方面,在旋轉軸線的左側(下游側),係形成為形成矩形之一部分的形狀。
第四圖係本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11,分別為第四(A)圖顯示上面圖,第四(B)圖顯示側面圖,而第四(C)圖顯示底面圖。如第四 圖(A)圖及第四(B)圖所示,在中心軸線C的區域係形成有圓筒狀的輪轂14,但是在該輪轂14被插入有驅動馬達的驅動軸(省略圖示)。幫浦扇葉11係以例如1500rpm左右的旋轉數旋轉。但是,若效率提升,亦可以比1500rpm為更低的旋轉數或更高的旋轉數旋轉。
第五(A)圖係顯示第四(B)圖的5A-5A線中的剖面圖。如該圖所示,在幫浦扇葉11係形成有朝中心軸線C的一方側形成開口的吸入口15,伴隨幫浦扇葉11的旋轉,污水污物被吸入。接著,污水污物係由吸入口15沿著流路13A、13B被移送至圓周方向外側,最終由吐出口17A、17B被排出。如圖所示,在中心軸線C的另一端側亦形成有開口,但是由於如上所述被插入驅動軸,因此並不會有污水污物由該開口漏洩的情形。
又,第五(B)圖係顯示第四(B)圖的5B-5B線中的剖面圖。如該圖所示,由吸入口15相連的流路13A、13B係以螺旋狀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在幫浦扇葉11的外緣部形成為吐出口17A、17B。因此,流路以外的部分係形成為構成幫浦扇葉11的壁部分。由圖可知,本實施形態之吐出口17A、17B係關於中心軸線C,形成在約180°的角度範圍。此係基於流路13A、13B為2條、及吐出口17A、17B係儘可能遍及大角度範圍所形成來使效率提升之基本考量方式。其中,在第五(B)圖中,為方便說明,亦記載幫浦外殼16。幫浦扇葉11與幫浦外殼16的關係容後敘述。
吸入口15為圓筒狀,以與旋轉軸線C成為同軸的方式形成開口。因此,藉由邏輯和,形成為實質上共通的1個吸入口15。該吸入口15係若實際被設置在幫浦時,以朝向下方形成開口的方式作配置。吸入口15的內徑係根據該幫浦扇葉11所處理的污水污物所含有的固體的大小來作設 定。
〔流路的分岔部〕
如第五圖所示,流路13A、13B係如上所述,由1個吸入口15分岔成2個流路。流路13A、13B係由吸入口15的附近至分岔部,具有大致相同的剖面積。另一方面,由分岔部朝向其下游,剖面積逐漸減少。此係假設分岔後的流路13A、13B的各個的剖面積與吸入口15的剖面積為同等時,合計面積形成為2倍,污水污物的壓力降低,會發生來自流路13A、13B的內面的污水污物的剝離現象之故。若發生如上所示之剝離現象,亦被認為幫浦的效率降低,或視情況,變得無法由吸入口15吸入污水污物。因此,如上所述,使分岔後的流路13A、13B的剖面積比吸入口15的剖面積更為減少。
分岔後的流路13A、13B的剖面積的減少比例係藉由所處理的污水污物的性質、或幫浦扇葉11的旋轉數等參數作各種變更。例如,若污水污物的黏性較大時,由於不易發生剝離現象,因此亦可減小剖面積的減少比例。又,若幫浦扇葉11的旋轉數高,由於容易發生剝離現象,因此以加大剖面積的減少比例為宜。關於具體的剖面積減少比例,例如,若將吸入口15的剖面積設為1時,將分岔後的流路的剖面積設為0.55(流路為2條時)左右。
又,分岔部的附近的各流路13A、13B的內壁面係以表面粗糙度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此為若在污水污物內存在纖維狀物體(長繩狀的物體)時的對策。例如,假定在污水污物內存在長度數十cm左右的纖維狀物體。此時,考慮纖維狀物體的兩端部分別被分為2個流路13A、13B流通的情形。若發生如上所示之狀態,纖維狀物體會貼在分岔部而滯留。
另一方面,由於分岔部的附近的各流路13A、13B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可將纖維狀物體平順地流至一方流路13A或13B。亦即,形成為使一方流路13A的內面平滑,另一方流路13B的內面粗糙的狀態(例如保持鑄造的原樣的狀態)。如上所示之情形下,在平滑的內面,纖維狀物體的摩擦阻力小,相反地,在粗糙的內面,摩擦係數大。因如上所示之摩擦係數的不均衡,纖維狀物體在具有平滑內面的流路側流動。如上所示,藉由改變表面粗糙度,可解決因將流路13A、13B形成為2條有可能發生的課題。
〔幫浦扇葉的作用〕
接著,根據第五(B)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11的作用。幫浦扇葉11係第五(B)圖中順時針旋轉。此時,伴隨旋轉的離心力作用在存在於幫浦扇葉11的(第一)流路13A內的污水污物。因此,污水污物係欲朝向幫浦扇葉11的半徑方向外側移動。接著,幫浦扇葉11的吐出口17A與幫浦外殼16的排出口18相對面時,污水污物經由該吐出口17A及排出口18而被送出至幫浦的外部。
若幫浦扇葉11更加以順時針旋轉時,接下來的吐出口17B即與幫浦外殼16的排出口18相對面。伴隨旋轉的離心力亦作用在存在於幫浦扇葉11的(第二)流路13B的污水污物。因此,與上述同樣地,污水污物經由該吐出口17B及排出口18被送出至幫浦的外部。此意指在幫浦扇葉11進行一旋轉的期間,污水污物被排出2次。假設所被排出的污水污物的量與習知僅具有1條流路的幫浦扇葉為相同時,由於污水污物的排出被分配為2次,因此1次的排出量成為一半。因此,污水污物排出時的脈動(壓力變動)被抑制為較低。
如上所述,若由幫浦扇葉11被排出污水污物時,在流路13A、13B內係會產生壓力降低。以該壓力降低的作用而言,污水污物由吸入口15被吸入。因此,如上所述,以在吐出口17A、17B的附近,污水污物不會由流路13A、13B的內面剝離的方式,規定流路13A、13B的剖面積。其中,流路13A、13B的剖面積係可由吸入口15朝向吐出口17A、17B逐漸改變,亦可形成為預定區間為一定的剖面積,其他區間為不同大小的一定的剖面積。
又,本實施形態之流路13A、13B係在吸入口15與吐出口17A、17B之間,剖面形狀由圓形變化成矩形。但是,該等剖面形狀僅為一例。亦可為例如由吸入口15遍及吐出口17A、17B依序形成為圓形→遷移區域→橢圓形,或者為圓形→遷移區域→橢圓形→遷移區域→矩形的組合。又,本實施形態之矩形為正方形,但是亦可形成為長方形剖面。
又,流路13A、13B係以連續曲面形成全部的內壁面。此係為了防止異物在流路13A、13B內堵塞之故。在實施形態中,流路13A、13B的剖面形狀在吐出口17A、17B附近為矩形。但是,剖面的角部係以連續的曲面連接,並非為完全的直角。又,流路13A、13B的長邊方向軸線(由吸入口15將吐出口17A、17B的剖面中心相連結的線)的形狀亦呈連續。因此,防止污水污物在流通的過程中在流路13A、13B內卡住。
第六圖及第七圖係說明具備3條流路之第二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21的圖。尤其,第六(A)圖係對應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二(A)圖,第六(B)圖係對應第二(B)圖,此外,第七圖係對應第五圖。在此,第六圖係顯示3條流路23A、23B、23C以吸入口25為中心而在等角度間隔的位置 被配置的狀態的圖。
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各流路23A、23B、23C係具有完全相同的尺寸及形狀,而且關於旋轉軸線C,將第一圖的流路進行旋轉複製,而以等角度間隔進行配置者。因此,如第六(B)圖所示,流路23A、23B、23C由吸入口25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的區域係以相互分離120°的方向延伸。
與第二(B)圖同樣地,第六(B)圖係藉由幫浦扇葉23的外緣(以虛線顯示)來顯示實際的流路23A、23B、23C的圖。在幫浦扇葉23的外緣附近,係與第二(B)圖之例同樣地,遍及大角度範圍(約120°)形成有吐出口27A、27B、27C。第七圖係顯示在實際的幫浦外殼26內收納有幫浦扇葉的狀態的剖面圖。
在本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21,係每進行一旋轉,即由3個流路23A、23B、23C分為3次排出污水污物。因此,若假定排出流量為相同時,相較於流路為2條之第一實施形態之幫浦扇葉11,排出時的壓力變動係被抑制為較低。
以上說明係所有流路為相同尺寸及形狀,以各旋轉軸線為中心以等角度間隔配置的幫浦扇葉。但是,可減低流體平衡的並非侷限於上述構成的幫浦扇葉。亦即,如第八(A)圖所示,即使在1條流路較細、剩下的流路2條較粗的情形下,亦可減低流體平衡。亦可與此相反地,為細流路2條、及粗流路1條的組合。
又,如第八(B)圖所示,即使在使各流路間的角度間隔不相等的情形下,亦可減低流體平衡。如上所示,藉由使角度間隔改變,可加 大螺旋內的間歇流動(脈動),而提高異物排出性。
第九圖係具備有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幫浦扇葉11的水中幫浦60的剖面圖。幫浦扇葉11係被收容在幫浦外殼62內,與用以將幫浦扇葉11進行旋轉驅動的密閉型水中馬達63相連結。水中馬達63係具備有:由定子64及轉子65所成之馬達66、及覆蓋馬達66的馬達外殼67。在轉子65的中心部,係設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驅動軸68。驅動軸68的上端部與稍微下側的中途部係藉由軸承69、70而分別旋轉自如地被支持。接著,在驅動軸68的下端部連結有幫浦扇葉11。
在幫浦外殼62的內部形成有藉由剖面凹成半圓狀的內壁75所被劃分的幫浦室76。幫浦扇葉11的吐出部88係被收容在該幫浦室76。在幫浦外殼62的下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吸入部71。在吸入部71形成有朝下方形成開口的吸入口72。在幫浦外殼62的側部形成有朝側方突出的排出部73。在排出部73形成有朝側方形成開口的排出口74。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浦扇葉尤其可利用在用於污水污物的水中幫浦。
13A、13B‧‧‧流路
15‧‧‧吸入口
17A、17B‧‧‧吐出口
C‧‧‧旋轉軸線

Claims (9)

  1. 一種幫浦扇葉,其係用於不淤塞型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具備有:本體部,呈大致圓筒狀;吸入口,設在前述本體部的下端面的中央;吐出口,朝前述本體部的側面形成開口;及流路,在前述本體部的內部,由前述吸入口連通至吐出口;其特徵為,前述流路數量有複數條,該等流路係以關於旋轉軸線,使流體不平衡減低的方式,設定流路的尺寸、形狀、及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數量為2條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係剖面積在前述吸入口與吐出口之間改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係剖面形狀在前述吸入口與吐出口之間改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的剖面形狀係由前述吸入口朝向吐出口,由圓形變化成大致矩形或橢圓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係以連續曲面形成內壁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其中,至少2條前述流路的分岔部的附近的內壁係具備有相互不同的表面粗糙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其中,前述流路係全部具有相同的尺寸及形狀,關於前述旋轉軸線,以等角度間隔配置。
  9. 一種水中幫浦,其特徵為: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之幫浦扇葉、收容該幫浦扇葉的幫浦外殼、及驅動前述幫浦扇葉的馬達。
TW104101636A 2015-01-19 2015-01-19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TW2016275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1636A TW201627578A (zh) 2015-01-19 2015-01-19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1636A TW201627578A (zh) 2015-01-19 2015-01-19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7578A true TW201627578A (zh) 2016-08-01

Family

ID=57181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1636A TW201627578A (zh) 2015-01-19 2015-01-19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6275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9056B2 (en) Pump impeller and submersible pump having such pump impeller
US10801520B2 (en) Centrifugal turbo machinery
CN105003458B (zh) 用于离心泵的叶轮、离心泵及其使用
JP6351216B2 (ja) 水中ポンプ用ポンプ羽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水中ポンプ
JP6470578B2 (ja) 遠心圧縮機
KR20150070294A (ko) 고효율 및 낮은 비속도의 원심 펌프
JP2006291917A (ja) 遠心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遠心ポンプ
JP2011140917A (ja) 両吸込ポンプ
WO2014122819A1 (ja) 遠心圧縮機
JP5998226B2 (ja) 遠心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遠心ポンプ
JP5727881B2 (ja) 輪切形多段ポンプ
JP2011144691A (ja) 排水ポンプ
JP5654308B2 (ja) 水中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水中ポンプ
JP2015178776A (ja) 遠心羽根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遠心ポンプ
TW201627578A (zh) 用於水中幫浦的幫浦扇葉以及具備該幫浦扇葉的水中幫浦
WO2016121046A1 (ja) 遠心圧縮機のケーシング、及び、遠心圧縮機
CN111201378B (zh) 用于污水泵的叶轮
JPWO2010007780A1 (ja) 遠心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遠心ポンプ
JP2009144531A (ja) 遠心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遠心ポンプ
US10082154B2 (en) Intake channel arrangement for a volute casing of a centrifugal pump, a flange member, a volute casing for a centrifugal pump and a centrifugal pump
RU2776879C2 (ru) Рабочее колесо для канализационного насоса
JP6861623B2 (ja) 羽根車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ポンプ
JP2015038356A (ja) 水中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水中ポンプ
JP6700893B2 (ja) 羽根車、回転機械
JP2020197146A (ja) インペラ及び遠心ポン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