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2779A - 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2779A
TW201622779A TW103146516A TW103146516A TW201622779A TW 201622779 A TW201622779 A TW 201622779A TW 103146516 A TW103146516 A TW 103146516A TW 103146516 A TW103146516 A TW 103146516A TW 201622779 A TW201622779 A TW 2016227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device
contact
rod
base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6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1283B (en
Inventor
曾子瑜
郭進星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03146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12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2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2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1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1283B/zh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係包括基座、滑設於該基座之滑動件、及連接該基座與該滑動件之連桿組,透過該滑動件位移以帶動該連桿組相對於該基座旋轉並產生該連桿組之狀態改變,使該輔助裝置形成第一構形與第二構形,達到幫助無法自主控制肌肉的病患於各該構形中得有效率地訓練特定肌群,並透過增設彈性件連接該基座及該連桿組,使該彈性件提供一彈性位能而令該輔助裝置達到靜力平衡狀態。故該輔助裝置得應用於肌力等級3級以下之肌力訓練,且本發明之輔助裝置構造較為簡易,亦具有易於製造,使成本降低之優點。

Description

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尤指一種能提升肌力訓練效果之輔助裝置。
於物理治療領域中,肢體癱瘓症狀(例如腿部癱瘓)復健係為重要項目之一,而其引發之因素可能為腦部血管受損(CVA)、完全或非完全脊髓損傷、脊髓血管疾病、中風等各種情況,而治療師對具有該症狀之病患進行個別評估後,以針對該病患所不足之部分進行個別之訓練,而訓練種類通常包含肌肉力量程度、站姿平衡、重心轉移等,其中腿部肌肉力量(以下係稱肌力)因影響至病患將來支撐身體能力,故常作為復健之重點訓練項目之一。
詳言之,治療師評估病患之肌力情形而給予不同等級之肌力訓練,並依不同等級之肌力訓練而搭配不同種類之輔助裝置,所述之肌力情形通常藉由徒手肌力測試(Manual muscle testing,MMT)方式定義出0至5不同之級別,肌力等級0級屬於肌肉力量極需改善的等級,即病人肢體出力時無實際動作,亦無法觀察到肌肉的收縮情形;肌力等級1級的病患則可看出肌肉收縮;肌力等級2級之病患,只 有在無重力的環境才可做出訓練動作;肌力等級3級之病患能於有重力的環境下做訓練動作;肌力等級4及5級皆屬於正常人之肌力大小,能夠抵抗不同負荷的阻力,且完整的做出訓練動作。
承上述,該輔助裝置通常分為主動式與被動式二種,若病患係由該輔助裝置引導帶動執行肌力訓練,則稱為被動式輔助裝置,反之,若由病患自主帶動輔助裝置作動以使肌肉收縮而達肌力訓練效果者,謂之主動式輔助裝置。於復健之觀點中,主動式輔助裝置對於肌力回復之肌力訓練相對於被動式輔助裝置具有較佳之效果,再者,被動式輔助裝置通常藉由電子設備(例如馬達)以驅動輔助裝置,進而增加製造上之成本且令該輔助裝置較為笨重,故主動式輔助裝置相對於該被動式輔助裝置亦具有較輕及成本低等好處。
然而,習知主動式輔助裝置僅具有提供阻力的效果,而使其僅能應用於前述肌力等級3以上之病患,若低於等級3以下之病患則須使用被動式輔助裝置,進而造成設備購買成本提高;次而,習知主動式輔助裝置需調整阻力值時,須置換彈性元件或進行繁鎖的各構件間相對位置調整,而導致了主動式輔助裝置使用上之不便;再者,習知主動式輔助裝置係未提供無法自主肌肉控制(亦即肌力等級3級以下)的病患進行肌力訓練,因此使得治療師無法有效率地訓練病患特定肌群。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習知之問題,實已成目前亟欲解 決的課題。
鑑於上述習知之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係包含:基座,係具有滑軌;第一桿件,係具有滑槽、樞設於該基座之第一接點及相對於該第一接點之第二接點;滑動件,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且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分別滑設於該滑軌及該滑槽中;第二桿件,係包括第三接點及第四接點,該第三接點樞設於該第二接點;第三桿件,係包括第五接點及第六接點,該第五接點樞設於該第四接點;第四桿件,係包括第七接點及第八接點,該第七接點樞設於該第六接點;以及第五桿件,係包括第九接點及第十接點,該第九接點樞設於該第七接點及該第八接點之間,且該第十接點樞設於該滑動件;其中,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第一構形時,該滑動件之該第二端與該第一桿件之第一接點同軸,以使該第一桿件相對於該基座相對旋轉;或於第二構形時,該第二桿件相對於該第一桿件旋轉,以帶動該滑動件之一端於該滑槽中滑移,而限制該第一桿件相對於該基座產生相對運動。
如前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連接於該基座及該第一桿件間之第一彈性件,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第一構形時,該第一彈性件恆提供一彈性位能使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維持於靜平衡狀態。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之構造簡易,於該輔助裝置需調整阻力值時,不須置換彈性 元件或進行繁鎖的構造間位置調整動作,進而提升主動式輔助裝置使用上的方便性。
此外,透過連桿組之相對運動間彼此之牽制關係而產生自由度為1的輔助裝置,並藉由與連桿組連接之彈性件,以提供一彈性位能以支撐該輔助裝置與其連接之該人肢體之總重力位能進而達到靜平衡狀態,而得應用於肌力等級低於3級以下之該人,以取代習知須以被動式輔助裝置訓練肌力的效果,進而降低復健購買成本,並達到幫助無法自主控制肌肉的病患,以於各該構形中得有效率地訓練特定肌群,且得抑制病患不自主肌肉收縮情況。
1000‧‧‧輔助裝置
1‧‧‧基座
10‧‧‧底板
101‧‧‧側邊
11‧‧‧滑軌
12‧‧‧支撐架
121‧‧‧第一柱
122‧‧‧橫板
1221‧‧‧凸柱
123‧‧‧第二柱
1231‧‧‧凸榫
124‧‧‧長板
125‧‧‧固定板
13‧‧‧側板
14‧‧‧第一惰輪
2‧‧‧滑動件
21‧‧‧滑塊
22‧‧‧連接部
23‧‧‧第一滾輪
24‧‧‧第二惰輪
3‧‧‧連桿組
31‧‧‧第一桿件
311‧‧‧滑槽
312‧‧‧第二接點
313‧‧‧第二滾輪
3131‧‧‧凹槽
314‧‧‧第三惰輪
32‧‧‧第二桿件
321‧‧‧第三接點
322‧‧‧第四接點
33‧‧‧第三桿件
331‧‧‧第五接點
332‧‧‧第六接點
34‧‧‧第四桿件
341‧‧‧第七接點
342‧‧‧第一連接處
343‧‧‧第二連接處
344‧‧‧第八接點
345‧‧‧第四惰輪
346‧‧‧第五惰輪
35‧‧‧第五桿件
351‧‧‧第九接點
352‧‧‧第十接點
36‧‧‧第六桿件
361‧‧‧第十二接點
362‧‧‧第十一接點
37‧‧‧第七桿件
371‧‧‧第十三接點
372‧‧‧第十四接點
373‧‧‧第六惰輪
374‧‧‧固定柱
375‧‧‧擋塊
40‧‧‧第一繩
41‧‧‧第一彈簧
50‧‧‧第二繩
51‧‧‧第二彈簧
7‧‧‧夾持器
71‧‧‧第一套環
72‧‧‧第二套環
73‧‧‧第一直板
74‧‧‧第二直板
8‧‧‧鎖固器
81‧‧‧夾具
82‧‧‧延伸柱
9‧‧‧物件
A‧‧‧第一構形
B‧‧‧第二構形
D1‧‧‧第一方向
W1‧‧‧第一角位移
W2‧‧‧第二角位移
第1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之斜前示意圖;第2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之斜後示意圖;第3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之局部構件組合圖;第4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結合物件的示範圖;第5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的第一狀態示範圖;以及第6圖係為本發明的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的第二狀態示範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發明之優點及功效。本發明亦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實施,即,在不悖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範疇下,能予不同之修飾與改變。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之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術內容得能涵蓋之範圍內。
請同時參照第1至3圖,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1000之斜前視組合圖,第2圖係為相對於第1圖之該輔助裝置1000之斜後視組合圖,第3圖係為該輔助裝置1000之局部構件組合圖。該輔助裝置1000係包含基座1、滑設於該基座1之滑動件2、樞設於該基座1與該滑動件2之連桿組3、第一彈性件(未標號)及第二彈性件(未標號),前述之各構件間之對應關係如後詳述。
請先行參照第3圖,該基座1係包括具有側邊101之底板10、滑軌11、支撐架12、固設於該側邊101之側板13及複數第一惰輪14。
進一步說明,該支撐架12係具有固設且相交於該底板10之第一柱121、固設於該第一柱121之橫板122、固設於 該橫板122之第二柱123、相隔該橫板122一間距且固設於該第二柱123之長板124及一邊固設於該底板10與另一邊固設於該第一柱121而呈三角形之固定板125,該支撐架12藉由該固定板125以提升固設於該底板10之結合性,其中,該橫板122具有相隔該底板10一間距且朝該底板10長軸方向延伸之凸柱1221,使該橫板122由上而下觀之係呈U形,且該些第一惰輪14分別樞設於該長板124之二端及該橫板122之該凸柱1221之間。
承上述,該滑動件2係包括連接部22、固設於連接部22之一端並滑設於該滑軌11之滑塊21、樞設於該連接部22的另一端之第一滾輪23及第二惰輪24,使該滑件2之第一端具有該滑塊21,以及該滑件2之第二端具有該第一滾輪23。
請同時對照第1至2圖,該連桿組3係包括第一桿件31、第二桿件32、第三桿件33、第四桿件34及第五桿件35。
詳言之,該第一桿件31係具有供該滑動件2之第一滾輪23滑設之滑槽311、分別位於該第一桿件31的二端之第一接點與相對於該第一接點之第二接點312、樞設於該基座1之凸柱1221的第二滾輪313以及設於該第一桿件31內之第三惰輪314,該第一桿件31藉由該第二滾輪313而可相對於該基座1旋轉,該第二桿件32具有位於其中一端之第三接點321及位於中段之第四接點322,該第三接點321係樞設於該第一桿件31之該第二接點312,該第三 桿件33係具有分別位於二端部之第五接點331及第六接點332,該第五接點331係樞設於該第二桿件32之第四接點322,該第四桿件34係包括分別位於二端之第七接點341與第八接點344、位於該第七接點341與該第八接點344間的第一連接處342及位於該第七接點341與該第一連接處342間之第二連接處343,於該第八接點344設置第四惰輪345,於該二連接處343設置第五惰輪346(如第2圖所示),該第五桿件35係具有分別位於二端之第九接點351及第十接點352,該第九接點351係樞設於該第四桿件34之第一連接處342,而該第十接點352樞設於該滑動件2之連接部22(如第3圖所示之連接部22)該端,於本實施例中,前述之該第一桿件31、該第二桿件32、該第三桿件33及該第四桿件34共同界定出平行四連桿組,惟,具體設計方式得依需求而變更,並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藉此,透過該滑動件2之該第一端滑設於該滑軌11,以及該滑動件2之該第二端滑設於該滑槽311中,使該滑動件2能調整該基座1及該連桿組3之連結關係,而完成可變構形機構(Reconfigurable mechanism),亦即,使本發明之輔助裝置1000形成第一構形A及第二構形B(如第5及6圖所示)之二種相異形態,藉此達到分別訓練單一動作功能,此外,透過上述構件之相對運動間彼此的牽制關係而產生自由度為1之輔助裝置1000。
復而,本發明基於靜平衡機構(Statically balancing mechanism)設計結合可變構形機構,以能量法(Energy method)作為系統平衡概念,藉由設置彈簧以產生彈性位能以補償機構在做動過程中所變動的重力位能,使總位能在任何機構構形中保持定值以達到系統平衡之效果,因此,本發明利用彈簧提供一彈性位能,以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與其連結的物體(例如人)重力位能而保持於靜力平衡狀態,故透過靜平衡法則(Static equilibrium rule)以計算達到系統(亦即該輔助裝置與人連結之形態)靜平衡所需之彈簧的彈簧常數,對此,本發明進一步設計增加輔助桿件以進行彈簧之連接。
因此,所設計之增加的輔助桿件,使該連桿組3復包括第六桿件36及第七桿件37,該第六桿件36係具有分別位於二端之第十一接點362及第十二接點361(如第2圖所示),該第十一接點362樞設於該基座1之側板13上,該第七桿件37係具有位於一端之第十三接點371、位於該第七桿件37中部之第十四接點372(如第2圖所示)、沿該第七桿件37長軸方向延伸且與該第十四接點372相隔一間距設置於該第七桿件37另一端部上之第六惰輪373、位於該第六惰輪373及該第十三接點371之間的固定柱374及位於該第十三接點371及該第十四接點372之擋塊375(如第2圖所示),該第十三接點371係同時樞設於該第四桿件34之第八接點344及第一桿件31之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312之間,該第十四接點372樞設於該第六桿件36之第十二接點361(如第2圖所示)。
據此,藉由增加的輔助桿件,而得設置該第一彈性件 與該第二彈性件以達到系統靜平衡之狀態。
所述之第一彈性件係包括第一繩40及第一彈簧41,該第一繩40係抵靠該基座1之該第一惰輪14、該滑動件2之該二惰輪24(如第2圖所示)及該第一桿件31之該第三惰輪314上滑移,且該第一繩40之一端固設於該第二柱123之凸榫1231(如第2圖所示),而該第一繩40之另一端連接該第一彈簧41之一端,該第一彈簧41之另一端固設於該基座1上,藉此,當該第一桿件31產生角位移時,使該第一繩40拉動該第一彈簧41發生形變,因而該第一彈簧41之拉伸量產生變化之同時亦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故可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其連接之該物體的重力位能。
接著,所述之第二彈性件係包括第二繩50及第二彈簧51,該第二繩50係抵靠該第四桿件34之該第四惰輪345與該第五惰輪346(如第2圖所示)以及該第七桿件37之第六惰輪373上滑移,且該第二繩50一端固設於該第七桿件37之該固定柱374,該第二繩50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彈簧51之一端,且該第二彈簧51之另一端固設於該第七桿件37之該擋塊375,藉此,當該第二桿件32產生角位移時帶動該第四桿件34拉動該第二繩50,該第二繩50拉動該第二彈簧51發生形變,以使該第二彈簧51之拉伸量產生變化之同時亦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故可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其連接之該物體的重力位能。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彈簧41與該第二彈簧51係為 拉伸彈簧,但具體設計得依需求而調整,並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請同時參照第4圖,該輔助裝置1000係得固設於外部供人抵靠之物件9上。於本實施例中,該物件9係以椅子為例,但並不以本實施例為限。詳言之,該輔助裝置1000復包括用以固設於該物件9上之鎖固器8,而該鎖固器8係具有固設於該輔助裝置1000上之延伸柱82及連接該延伸柱82與該物件9之夾具81,該夾具81提供該輔助裝置1000相對於該物件9之高度調整,使該輔助裝置1000軸心位置與該人髖關節同軸心;又,於該輔助裝置1000復包括設置供該人連接之夾持器7,該夾持器7係具有固設於該第一桿件31上之第一直板73、固設於該第二桿件32第二直板74、鎖設於該第一直板73上之第一套環71及鎖設於該第二直板74之第二套環72,藉此,當該人底靠於該物件9上時,得藉由該人之部分軀體套設於該第一套環71及該第二套環72,以使當該人作動該部分軀體時可帶動該輔助裝置1000之構件間產生相對運動,其中,該第一套環71得調整於該第一直板73上之位置,而該第二套環72亦得調整於該第二直板74上之位置,藉此改變與該第一套環71及該第二套環72連接該人之部分軀體與各構件間之力臂長度,達到該人之部分軀體透過變更穿戴綁定位置而可改變阻力以達成不同等級與肌肉之訓練環境。
進一步而言,請同時參照第5至6圖,所述之該人之部分軀體以腿部為例,該人之大腿藉由該第一套環71而間 接地固設於該第一桿件31,該人之小腿藉由該第二套環72而間接地固設於該第二桿件32,並將該人之大腿施力位置(亦即復建上之髖屈曲/伸直)定義為該輔助裝置1000之該第一構形A,且將該人之小腿施力位置(亦即復建上之膝屈曲/伸直)定義為該輔助裝置1000之該第二構形B,其中,於該第一構形A時,該第一彈簧41係提供一彈性位能以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該人之腿部的重力位能,而使該輔助裝置1000保持靜平衡狀態,於該第二構形B時,該第二彈簧51係提供一彈性位能以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該人之腿部重力位能,而使該輔助裝置1000保持靜平衡狀態。
詳言之,於該第一構形A時,該滑動件2之第一滾輪23(如第1圖所示之第一滾輪23)置於該滑槽311之一端並與該滾輪313同軸心,以使該第一桿件31不受該滑動件2的高度限制而得相對於該基座1作第一角位移W1之動作,且該第一桿件31因旋轉而使該滑槽311偏移一角度,而令該滑動件2無法向第一方向D1移動並保持與該基座1無相對運動產生之狀態,且藉由該滑動件2以使該第三桿件33、該第四桿件34及該第五桿件35等構件之相對位置固定(亦即無產生相對運動),而使該第二桿件32恆保持無產生第二角位移W2(如第6圖所示之第二角位移W2)之動作,藉此,使該輔助裝置1000得維持於該第一構形A之形態,並加上透過該第一桿件31產生第一角位移W1作動以使該第一繩40拉動該第一彈簧41而發生形變,令該 第一彈簧41之拉伸量變化的同時亦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藉以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該人腿部的重力位能,故使與該輔助裝置1000連接的該人之大腿達到進行單一部位肌力訓練之成效。
此外,於該第一構形A時該第四桿件34與該第七桿件37保持共線,以使該第二彈簧51亦保持共線而無產生顯著的形變,故該第二彈簧51於該第一構形A時不受該第一桿件31產生第一角位移W1之動作而改變該第二彈簧51的拉伸量,因而無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故該第二彈簧51並無顯著影響該第一構形A時之靜平衡形態。
再者,於該第二構形B時,該第一桿件31相對於該基座1呈近乎水平狀態,以使該滑動件2得於該滑槽311中朝該第一方向D1滑移,令該第一桿件31受該滑動件2所設計之高度限制恆而與該基座1保持固定間距,因而使該第一桿件31相對於該基座1無產生顯著的相對旋轉運動,該第二桿件32由於該滑動件2得於該滑槽311中滑移而可相對於該第一桿件31產生第二角位移W2,因此,使該輔助裝置1000得維持於該第二構形B之形態,並加上藉由該第二桿件32產生第二角位移W2作動以使該第二繩50拉動該第二彈簧51而發生形變,令該第二彈簧51之拉伸量變的同時亦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藉以支撐該輔助裝置1000及與該人腿部的重力位能,故使與該輔助裝置1000連接的該人之小腿達到進行單一部位肌力訓練之效果。
另外,於該第二構形B時該第一桿件31相對於該基 座1呈近乎水平狀態而使二者間無產生相對運動,故該第一彈簧41不受該第二桿件32產生第二角位移W2之動作而改變該第一彈簧41的拉伸量,因而無產生或改變彈性位能,故該第一彈簧41並無顯著影響該第二構形B時之靜平衡形態。
綜上所述,本發明基於靜平衡機構設計結合可變構形機構所提出之一種主動式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透過連桿組之相對運動間彼此之牽制關係而產生自由度為1的輔助裝置,並藉由與連桿組連接之彈簧,以提供一彈性位能支撐該輔助裝置與其連接之該人之重力位能,進而達到該輔助裝置靜平衡狀態,而得應用於肌力等級低於3級以下之該人,以取代習知須以被動式輔助裝置訓練肌力的效果,進而降低復健購買成本,並達到幫助無法自主控制肌肉的病患,以於各該構形中得有效率地訓練特定肌群,且得抑制病患不自主肌肉收縮情況。
再者,該人之大腿及小腿藉由分別間接地固設於該輔助裝置上的該第一桿件及該第四桿件,而於該第一構形時,透過該第一桿件相對於該基座旋轉,以及該第二桿件保持與該第一桿件間無相對運動產生之設計下,而得進行與該第一桿件連接之該人的大腿達到進行單一部位肌力訓練之效果;又,於該第二構形時,藉由該第一桿件保持與該基座旋轉間無相對運動產生,以及該第二桿件相對於該第一桿件旋轉之設計下,而可進行與該第二桿件連接之該人的小腿達到進行單一部位肌力訓練之效果。
此外,本發明所提出之一種主動式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之構造簡易,於調整阻力值時,不須置換彈性元件或進行繁鎖的構造間位置調整動作,進而提升主動式輔助裝置使用上之方便性。
將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因此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1000‧‧‧輔助裝置
7‧‧‧夾持器
71‧‧‧第一套環
72‧‧‧第二套環
73‧‧‧第一直板
74‧‧‧第二直板
8‧‧‧鎖固器
81‧‧‧夾具
82‧‧‧延伸柱
9‧‧‧物件

Claims (11)

  1. 一種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係包含:基座,係具有滑軌;第一桿件,係具有滑槽、樞設於該基座之第一接點及相對於該第一接點之第二接點;滑動件,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且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分別滑設於該滑軌及該滑槽中;第二桿件,係包括第三接點及第四接點,該第三接點樞設於該第二接點;第三桿件,係包括第五接點及第六接點,該第五接點樞設於該第四接點;第四桿件,係包括第七接點及第八接點,該第七接點樞設於該第六接點;以及第五桿件,係包括第九接點及第十接點,該第九接點樞設於該第七接點及該第八接點之間,且該第十接點樞設於該滑動件;其中,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第一構形時,該滑動件之該第二端與該第一桿件之第一接點同軸,以使該第一桿件相對於該基座相對旋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其中,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第二構形時,該第二桿件相對於該第一桿件旋轉,以帶動該滑動件之該第二端於該滑槽中滑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連接於 該基座及該第一桿件間之第一彈性件,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一構形時,該第一彈性件恆提供一彈性位能使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維持於靜平衡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具有第十一接點及第十二接點之第六桿件,以及具有第十三接點及第十四接點之第七桿件,其中,該第十一接點樞設於該基座,該第十三接點樞設於該第四桿件之第八接點及該第一桿件之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之間,該第十四接點樞設於該第六桿件之第十二接點,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一構形時,該第四桿件與該第七桿件係保持共線,而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二構形時,該第七桿件及該第六桿件不會相對於該基座旋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連接該第四桿件及該第七桿件之第二彈性件,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一構形時,該第四桿件與該第七桿件係保持共線以使該第二彈性件同時保持共線,而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二構形時,該第二彈性件恆提供一彈性位能使該輔助裝置維持於靜平衡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其中,該滑動件更包括滑設於該滑軌之滑塊以及滑設於該滑槽之第一滾輪,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二構形時,該第一滾輪能滑動於該滑槽中以限制該第一桿相對於該基座產生相對之旋轉運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其中,該滑動件更包括滑設於該滑槽之第一滾輪,且該第一桿件係包括樞設於該基座之第二滾輪,俾於該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處於該第一構形時,使該第一滾輪與該第二滾輪同軸滾動,以使該第一桿藉由該第二滾輪相對於該基座旋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其中,該第二滾輪具有與該滑槽共線之凹槽,以使該第一滾輪容設於該凹槽中而與該第二滾輪同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其中,該第八接點樞設於該第一桿件,使該第一桿件、該第二桿件、該第三桿件及該四桿件共同界定出平行四連桿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鎖固器,使該輔助裝置藉由該鎖固器連結於外部物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輔助裝置,復包括夾持器,使該輔助裝置藉由該夾持器連結於外部欲行輔助之物體。
TW103146516A 2014-12-31 2014-12-31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muscle training TWI561283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6516A TWI561283B (en) 2014-12-31 2014-12-31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muscle train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6516A TWI561283B (en) 2014-12-31 2014-12-31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muscle train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779A true TW201622779A (zh) 2016-07-01
TWI561283B TWI561283B (en) 2016-12-11

Family

ID=5698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6516A TWI561283B (en) 2014-12-31 2014-12-31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muscle training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6128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8391A (ja) * 1997-10-31 1999-05-18 Kyotaro Hondo 膝関節機能回復用鍛練具、およびそれ用の補助枠装置
JP2001129121A (ja) * 1999-11-05 2001-05-15 敏朗 ▲吉▼田 筋肉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TWI519291B (zh) * 2011-03-28 2016-02-01 錩玄科技有限公司 下肢輔助裝置
TWM485715U (zh) * 2014-05-21 2014-09-11 Yuh Ing Junior College Of Health Care And Man 行動輔助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1283B (en) 2016-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2967B1 (ko) 재활 운동 장치
KR101508973B1 (ko) 무게중심 이동을 위한 수동 메커니즘을 갖는 보행 재활 로봇
CN106176143A (zh) 一种多姿态下肢康健训练椅
KR101459696B1 (ko) 전동식 정형용 다리관절 운동장치
US20150283425A1 (en) Elliptical prone exerciser
TW200934553A (en) Standing-position type passive exercise machine
JP6390991B2 (ja) 関節補助器具
JP6091647B2 (ja) シャドウ脚付きの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装置
KR200484175Y1 (ko) 재활운동기구
CN102028604A (zh) 并联式踝关节康复训练器
CN103536400A (zh) 下肢康复训练轮椅
TW201634086A (zh) 改良式訓練裝置
CN105435421A (zh) 两级床体、多角度调节、上下肢协同训练康复机器人
US20170360646A1 (en) Exoskeleton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11154139B2 (en) Fitness stool
CN204121211U (zh) 膝关节功能障碍矫形器
CN104606853B (zh) 一种跳跃式运动器材
US9592415B2 (en) Auxiliary device for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US20160030270A1 (en) Upper torso stretching apparatus
TW201622779A (zh) 用於肌力訓練之輔助裝置
CN207492924U (zh) 动力外骨骼
CN105496726A (zh) 卧立多角度调节康复机器人
US10561562B1 (en) Automated physical therapy system
KR102243602B1 (ko) 재활장치
TWI618558B (zh) 具下肢姿勢擺位及多自由度擺動之乘坐式腹背肌群運動方法及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