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9009A -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 Google Patents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9009A
TW201609009A TW104128520A TW104128520A TW201609009A TW 201609009 A TW201609009 A TW 201609009A TW 104128520 A TW104128520 A TW 104128520A TW 104128520 A TW104128520 A TW 104128520A TW 201609009 A TW201609009 A TW 2016090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nofilament
region
multifilament
article
reg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8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8053B (zh
Inventor
娜迪雅M 潘妮安
勞伯托 薩娃拉
傑佛瑞C 史潘克斯
大衛J 勞洛
史都華W 迪利
Original Assignee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535,55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301567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535,50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60058099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filed Critical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9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9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8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80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3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laid-in unlooped yarn, e.g. fleece fabr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0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23/0235Different lay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3One surface including hollow piping or integrated straps, e.g. for inserts or mounting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4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 D10B2403/0243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enhancing functional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2Flat fabric of variable width, e.g. including one or more fashioned panel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種鞋類物件包含合併有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該編織組件包含使用單絲線形成之區域。該等單絲區域可由界定該等單絲區域之形狀之至少一部分之複絲區域定界。該等複絲區域可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形成介於其等之間之一未固定區域。一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該未固定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習知鞋類物件大體包含兩個主要元件,一鞋面及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及該鞋底結構至少部分界定一使用者之腳透過一腳收納開口可出入之一腳收納室。鞋底結構固定至鞋面之一下部區域,藉此定位在鞋面與地面之間。
舉例而言,在運動鞋類中,鞋底結構可包含一中底及一外底。該中底通常包含聚合物發泡體材料,其減弱地面反作用力以在步行、跑步及其他走動活動期間減輕腳及腿部上的應力。此外,中底可包含流體填充室、板、緩衝體或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之運動之其他元件。外底固定至中底之一下表面且提供由一耐久且耐磨材料(諸如,橡膠)形成之鞋底結構之一觸地行走(ground-engaging)部分。鞋底結構亦可包含一鞋墊,該鞋墊定位於空隙內且緊鄰腳之一下表面以提高鞋類舒適度。
各種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習知地用於製造鞋面。舉例而言,在運動鞋類中,鞋面可具有各包含各種接合材料元件之多個層。作為實例,該等材料元件可經選定以賦予抗拉伸性、耐磨性、可撓性、透氣性、可壓縮性、舒適度及吸濕排汗性至鞋面之不同區域。為賦予不同性質至鞋面之不同區域,通常將材料元件切割成所要形狀且接著將該等材料元件接合 在一起(通常使用縫合式結合或黏合性結合)。此外,通常將材料元件接合成分層構形以賦予多個性質至相同區域。
減少合併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可減少與運輸、貯存、切割及接合材料元件相關聯之時間及花費。來自切割及縫合程序之浪費材料亦可隨著合併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減少而減少。此外,與由類型及數目較大之材料元件形成之鞋面相比,具有較少數目個材料元件之鞋面可更容易回收再利用。此外,縫合在一起之較少件可減少在特定區域中之力集中,而較少縫合接面可在穿著時提供較大舒適度。因此,有利的是,減少鞋面中所利用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因此可減少浪費同時增加鞋面之製造效率、舒適度、效能及可回收再利用性。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鞋類物件包括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括包含一單絲線之至少一單絲區域,該至少一單絲區域具有一形狀。一第一複絲區域可鄰近於該至少一單絲區域,該第一複絲區域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形成介於其等之間之一第一未固定區域。一第二複絲區域可鄰近於該至少一單絲區域。該第一複絲區域及該第二複絲區域可界定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形狀之至少一部分。一第一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該第一未固定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複絲區域可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形成介於其等之間之一第二未固定區域。
在另一態樣中,一第二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該第二未固定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該物件可進一步包括一腳背邊界部分及一鞋底 邊界部分且該腳背邊界部分及該鞋底邊界部分可進一步界定至少一單絲區域之形狀之至少一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第一複絲區域之至少兩個重疊層可包括一內層及一外層,且其中該內層及該外層可至少部分彼此連接以形成第一未固定區域。
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未固定區域可包括第一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之一管狀結構。
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未固定區域之內層及外層可提供介於第一拉伸元件與至少一單絲區域之間的一障壁。
在另一態樣中,第一複絲區域可安置於至少一單絲區域之一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在另一態樣中,外層可包含第一數目個緯圈且內層可包含第二數目個緯圈,該第一數目個緯圈大於該第二數目個緯圈。
在另一態樣中,至少一單絲區域可定位於一第一平面中且第一複絲區域之外層可定位於一第二平面中。
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拉伸元件可自第一未固定區域延伸至第二未固定區域以形成一環圈。
在另一態樣中,至少一單絲區域可界定一寬度,且其中第一複絲區域可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寬度可小於或等於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寬度。
在另一態樣中,至少一單絲區域可界定一寬度,且其中第一複絲區域可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寬度可大於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寬度。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鞋類物件包括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可包括包含一單絲線之複數個單絲區域,該複數個單絲區域包括一形狀。該編織組件可進一步包括複數個複絲區域,該複數個複絲區域包 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可包括一內層及一外層,且其中該複數個複絲區域可界定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形狀之至少一部分。該複數個單絲區域可定位於一第一平面中,且其中該複數個複絲區域之至少該外層可定位於一第二平面中。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平面可定位於該第一平面徑向向外。
在另一態樣中,該編織組件可進一步包括一前足區、一中足區及一腳跟區,且其中複數個單絲區域可定位於該前足區、該中足區及該腳跟區之各者中。
在另一態樣中,定位於前足區內之複數個單絲區域之形狀及定向可不同於定位於中足區及腳跟區內之複數個單絲區域之形狀及定向。
在另一態樣中,定位於腳跟區中之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可包括一長形形狀,且其中定位於中足區中之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可包括一長形形狀。
在另一態樣中,定位於前足區、中足區及腳跟區之各者中之複數個單絲區域可包括一選定形狀及定向,且其中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該選定形狀及定向可賦予不同拉伸性質至不同區。
10‧‧‧前足區
12‧‧‧中足區
14‧‧‧腳跟區
16‧‧‧外側
18‧‧‧內側
20‧‧‧足區
30‧‧‧腳踝區
100‧‧‧鞋類物件/物件
110‧‧‧鞋底結構
112‧‧‧外底
114‧‧‧上表面
120‧‧‧鞋面
121‧‧‧外表面
122‧‧‧內表面
124‧‧‧主體部分/部分
126‧‧‧腳跟部分/部分
127‧‧‧邊緣
128‧‧‧邊緣/腳跟邊緣
130‧‧‧編織組件
140‧‧‧喉部開口
150‧‧‧腳背區域
152‧‧‧鞋舌
154‧‧‧鞋帶
156‧‧‧鞋帶孔隙
158‧‧‧環圈
160‧‧‧內側單絲群組
162‧‧‧前足單絲群組
164‧‧‧外側單絲群組
166‧‧‧單絲群組/腳跟單絲群組
170‧‧‧貼邊
172‧‧‧內層或內部分
173‧‧‧外層或外部分
181‧‧‧單絲區域
182‧‧‧單絲區域
184‧‧‧貼邊
185‧‧‧貼邊
186‧‧‧腳背邊界部分
187‧‧‧鞋底邊界部分
188‧‧‧貼邊
189‧‧‧單絲區域/長形單絲區域
190‧‧‧邊界
200‧‧‧單絲區域
202‧‧‧單絲區域
204‧‧‧基底
206‧‧‧尖端
300‧‧‧長形單絲區域/單絲區域
302‧‧‧背脊
304‧‧‧卵形單絲區域/單絲區域
306‧‧‧鞋領
308‧‧‧複絲區域
400‧‧‧外部分
402‧‧‧內部分
404‧‧‧外部分
406‧‧‧內部分
408‧‧‧拉伸元件部分
410‧‧‧拉伸元件部分
700‧‧‧貼邊
702‧‧‧貼邊
703‧‧‧單絲區域
704‧‧‧成角度端
705‧‧‧單絲區域
800‧‧‧外層或外部分
801‧‧‧外部分
802‧‧‧內層或內部分
804‧‧‧拉伸元件/區段/拉伸元件區段/拉伸元件部分
806‧‧‧拉伸元件/區段/拉伸元件區段/拉伸元件部分/第二拉 伸元件
808‧‧‧單絲線
810‧‧‧複絲線/複絲紗線
812‧‧‧高度
820‧‧‧貼邊
822‧‧‧貼邊
830‧‧‧中間部分
900‧‧‧成環圈圖
902‧‧‧單絲元件
904‧‧‧單絲元件
906‧‧‧單絲元件
908‧‧‧單絲元件
910‧‧‧複絲元件
912‧‧‧複絲元件
914‧‧‧複絲元件
916‧‧‧複絲元件
918‧‧‧複絲緯圈
1000‧‧‧單絲區域
1002‧‧‧單絲區域
1004‧‧‧物件
1006‧‧‧複絲區域
1008‧‧‧貼邊
1010‧‧‧拉伸元件
1100‧‧‧複絲區域
1102‧‧‧單絲區域
1104‧‧‧單絲區域
1106‧‧‧貼邊
1108‧‧‧物件
1200‧‧‧單絲區域
1202‧‧‧單絲區域
1204‧‧‧單絲區域
1206‧‧‧單絲區域
1208‧‧‧貼邊
1210‧‧‧貼邊
1212‧‧‧物件
1214‧‧‧拉伸元件
1300‧‧‧單絲區域
1301‧‧‧貼邊
1302‧‧‧單絲區域
1303‧‧‧貼邊
1304‧‧‧單絲區域
1306‧‧‧物件
1308‧‧‧拉伸元件
1400‧‧‧貼邊
1402‧‧‧拉伸元件
1404‧‧‧第二貼邊
1406‧‧‧複絲線/複絲紗線
1408‧‧‧單絲區域/單絲線/拉伸元件之部分
1410‧‧‧單絲區域/拉伸元件部分
1412‧‧‧高度
1500‧‧‧成環圈圖
1502‧‧‧單絲緯圈
1504‧‧‧單絲緯圈
1506‧‧‧複絲緯圈
1508‧‧‧複絲緯圈
1510‧‧‧複絲緯圈
1512‧‧‧複絲緯圈
1600‧‧‧接縫邊界部分
1602‧‧‧單絲區域
1604‧‧‧放大區域
1606‧‧‧接縫邊界線
1608‧‧‧成環圈圖
1610‧‧‧單絲線/單絲緯圈
1612‧‧‧單絲線/單絲緯圈
1614‧‧‧單絲線/單絲緯圈
1616‧‧‧單絲線/單絲緯圈
1618‧‧‧複絲緯圈
1620‧‧‧複絲緯圈
1700‧‧‧貼邊
1702‧‧‧外部分
1704‧‧‧內部分
1706‧‧‧單絲區域
1708‧‧‧單絲區域
1800‧‧‧成環圈圖
1802‧‧‧單絲緯圈
1804‧‧‧單絲緯圈
1806‧‧‧複絲緯圈
1808‧‧‧複絲緯圈
1810‧‧‧複絲緯圈
1812‧‧‧複絲緯圈
圖1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圖。
圖2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3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內側視圖。
圖4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5係合併至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6係具有合併有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之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組件之一分解視圖。
圖7係具有單絲部分及複絲部分之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7A係圖7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
圖8係具有單絲區域及複絲區域之鞋類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8A係圖8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
圖9係具有單絲區域及複絲區域之鞋類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9A係圖9之鞋類物件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
圖10係合併有單絲區域之一鞋類物件之一交替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11係合併有單絲區域之一鞋類物件之另一交替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12係合併有單絲區域之一鞋類物件之另一交替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13係合併有單絲區域之一鞋類物件之另一交替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14係具有單絲區域及複絲區域之鞋類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14A係圖14之鞋類物件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
圖15係一鞋類物件之另一實施例之一透視圖。
圖16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外側視圖。
圖17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內側視圖。
圖18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後視圖。
圖19係合併至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0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腳跟部分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1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主體部分之一實施例 之一俯視圖。
圖22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組件之一分解視圖。
圖23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23A係圖23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
圖24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4A係圖24之一前足區之一放大視圖。
圖25係圖15之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後視圖。
圖25A係圖25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
圖26係經受一拉伸力之一鞋類物件之一腳跟部分之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7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27A係圖27之一部分之一放大剖面視圖。
圖28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28A係用於圖28之物件之編織構形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
圖29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腳跟部分之一俯視圖。
圖29A係圖29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
圖29B係用於圖29之物件之編織構形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
圖30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腳跟部分之一後視圖。
圖30A係圖30之一部分之一放大剖面視圖。
圖31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腳跟部分之一後視圖。
圖31A係用於圖31之一編織構形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
以下論述及隨附圖式揭示與編織組件及編織組件之製造相關之各種概念。雖然可在各種產品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但下文將合併有該等編織組件之一鞋類物件作為一實例揭示。除了鞋類之外,編織組件亦可用於其他類型之服裝(例如,襯衫、褲子、襪子、夾克、內 衣)、運動設備(例如,高爾夫包、棒球及橄欖球手套、英式足球限制結構)、容器(例如,背包、包)及室內裝潢傢俱(例如,椅子、沙發、汽車座椅)中。編織組件亦可用於床上覆蓋物(例如,床單、毯子)、桌子覆蓋物、毛巾、旗標、帳篷、帆及降落傘中。編織組件可出於產業目的而用作技術性織物,包含用於汽車及航空應用之結構、過濾材料、醫用織物(例如,繃帶、棉籤、植入物)、用於加固河堤之地工織物、用於作物保護之農用織物及起保護或隔絕作用而免受熱及輻射之工業服裝。因此,本文中所揭示之編織組件及其他概念可針對個人目的及產業目的兩者而合併至各種產品中。
為一致性及方便起見,貫穿對應於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之此描述採用指向性形容詞。如貫穿此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縱向」係指延伸一物件之一長度或長軸之一方向。在一些情況中,縱向方向可自物件之一前足區延伸至一腳跟區。又,如貫穿此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橫向」係指延伸一物件之一寬度或短軸之一方向。換言之,橫向方向可延伸於一物件之一內側與一外側之間。此外,如貫穿此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垂直」係指大體垂直於一橫向方向及一縱向方向之一方向。例如,在其中一物件平躺於一地面上之情況中,垂直方向可自地面向上延伸。將理解,此等指向性形容詞之各者可應用於一物件之一或多個個別組件,包含一鞋面、一編織組件及其部分及/或一鞋底結構。
鞋類構形
圖1至圖15圖解說明一鞋類物件100(亦簡稱為物件100)之例示性實施例。圖1中所展示之該物件100之替代性實施例進一步圖解說明於圖10(識別為物件1004)、圖11(識別為物件1108)、圖12(識別為物件1212)及圖13(識別為物件1306)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物件100可包含一鞋底結構110及一鞋面120。儘管圖1至圖14A中所展示之物件100圖 解說明為具有適於跑步之一大體構形而圖15至圖31A中所展示之物件100圖解說明為具有適於籃球之一大體構形,然與物件100相關聯之概念亦可應用於各種其他運動鞋類類型,舉例而言,包含棒球鞋、英式足球鞋、騎行鞋、橄欖球鞋、網球鞋、訓練鞋、休閒鞋及登山靴。該等概念亦可應用於通常被視為非運動的鞋類類型,包含禮鞋、平底便鞋、涼鞋及工作靴。因此,關於物件100所揭示之概念可適用於各種鞋類類型。
出於參考目的,物件100可劃分成三個大體區:一前足區10、一中足區12及一腳跟區14,如圖1至圖3及圖15至圖17中所展示。前足區10一般包含物件100之與腳趾及連接蹠骨與趾骨之關節對應之若干部分。中足區12一般包含物件100之與腳之一足弓區域對應之若干部分。腳跟區14一般對應於腳之後部分(包含跟骨)。
物件100亦包含一外側16及一內側18,其等延伸穿過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之各者且對應於物件100之相對側。更特定言之,外側16對應於腳之一外部區域(即,背對另一腳之表面),且內側18對應於腳之一內部區域(即,面朝另一腳之表面)。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以及外側16、內側18並不意欲對物件100之精確區域進行劃界。而是,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以及外側16及內側18意欲表示物件100之大體區域以協助下文論述。除物件100外,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以及外側16及內側18亦可應用於鞋底結構110、鞋面120及其個別元件。
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10固定至鞋面120且在穿著物件100時在腳與地面之間延伸,如圖6及圖22中大體展示。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10可包含一或多個組件,包含一中底、一外底、一中底布(strobel)及/或一鞋墊或內底。鞋底結構110可包含固定至鞋面120之一下表面之一外底112及/或經構形以將鞋底結構110固定至鞋面120 之一基底部分。可由經紋理化以賦予一特定表面牽引力之耐磨橡膠材料形成該外底112。雖然鞋底結構110之此構形提供可結合鞋面120使用之一鞋底結構之一實例,但亦可使用鞋底結構110之各種其他構形。因此,鞋底結構110或與鞋面120一起使用之任何鞋底結構之特徵可變化。
在其他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10可包含一中底、一中底布及/或一鞋墊。一中底可固定至一鞋面之一下表面且在一些情況中可由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例如,聚胺基甲酸酯或乙基醋酸乙烯酯發泡體)所形成,該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當在步行、跑步或其他走動活動期間在腳與地面之間經壓縮時減弱地面反作用力(即,提供緩衝)。在另一實例中,一般包括諸如EVA之一材料薄片之一中底布可附接至中底,且接著鞋面通常圍繞腳床之周邊縫合至該中底布材料。在其他情況中,一中底可合併有板、緩衝體、流體填充室、鞋楦元件或運動控制部件,其等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之運動。在又其他情況中,中底可主要由一流體填充室所形成,該流體填充室位於一鞋面內且經定位以在腳之一下表面下方延伸以提高一物件之舒適度。
鞋面120相對於鞋底結構110界定在物件100內用於收納一腳且固定該腳之一空隙。該空隙經塑形以容納腳且沿著腳之一外側、沿著腳之一內側、在腳上方、環繞腳跟且在腳下方延伸。如圖1及圖15中所展示,鞋面120包含一外表面121及一相對內表面122。外表面121徑向向外面向且背對物件100之一穿著者之腳,而內表面122面朝內且界定物件100內用於收納腳之空隙之絕大部分或相對較大部分。此外,內表面122可抵著腳或覆蓋腳之襪子鋪設。由至少位於腳跟區14中之一喉部開口140提供空隙之出入口。更特定言之,腳可透過喉部開口140插入至鞋面120中且腳可透過喉部開口140自鞋面120抽出。如圖4及圖15中所展示,一腳背區域150在對應於腳之一腳背之一區域上方自腳 跟區14中之喉部開口140延伸至鄰近於前足區10之一區域。
如圖1及圖3中所展示,一鞋帶154可延伸穿過位於鞋面120中之複數個環圈158。該等環圈158准許穿著者修改鞋面120之尺寸以適應腳之比例。更特定言之,鞋帶154准許穿著者環繞腳收緊鞋面120,且鞋帶154准許穿著者放鬆鞋面120以促進腳伸入空隙及自空隙抽出(即,透過喉部開口140)。如圖15及圖16中所展示,鞋帶154可另外穿過環圈158,此可進一步准許穿著者環繞腳收緊鞋面120。此外,如圖22中所展示,一鞋舌152自鞋面120之在前足區10中之一前向部分延伸穿過腳背區域150至鞋面120之鄰近於腳跟區14中之喉部開口140之一頂部分。該鞋舌152可在鞋帶154下面延伸以提高物件100之舒適度。除了環圈158及/或鞋帶孔隙156之外,或替代環圈158及/或鞋帶孔隙156,物件100可包含其他鞋帶收納元件,諸如D環、鉤子或各種成環圈拉伸元件。在進一步構形中,鞋面120可包含額外元件,諸如(a)腳跟區14中之一腳跟後幫,其增強穩定性;(b)前足區10中之一腳趾防護件,其由一耐磨材料形成;及(c)標誌、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
可由透過(例如)縫合或結合而接合之多個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形成鞋類鞋面。如例示性圖1及圖15中所展示,鞋面120可由一編織組件130所形成,編織組件130將在下文更詳細論述。例如,編織組件130可透過橫編程序製造。編織組件130可沿著外側16及內側18兩者、在前足區10上方且環繞腳跟區14延伸穿過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之各者。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形成鞋面120之至少一部分且可形成鞋面120之實質所有,包含外表面121及/或內表面122,藉此界定鞋面120內之空隙之一部分。編織組件130亦可在腳下方延伸及/或編織組件130可固定至鞋底結構110之上表面114。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 一中底布(strobel sock)或薄鞋底狀材料件固定至編織組件130以形成鞋面120之一基底部分,該基底部分在腳下方延伸以用於與鞋底結構110附接。
在如圖1至圖3及圖15至圖17中所展示之一非限制性實例中,可由多個編織組件形成編織組件130。在圖15至圖17中圖解說明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可包含一主體部分124及一腳跟部分126。該主體部分124可由一編織織物材料所形成且可在一縱向方向上沿著物件100自鞋面120之前足區10延伸穿過中足區12且延伸於鞋面120之與一穿著者之一腳之一腳背對應之一前幫部分上方。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主體部分124之至少一部分可進一步自中足區12向後延伸至腳跟區14中。此外,主體部分124可環繞鞋面120之前足區10在外側16與內側18之間連續延伸。藉助此構形,編織組件130之主體部分124可經構形以實質上覆蓋一穿著者之一腳。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5至圖18中大體展示,腳跟部分126可由一編織織物材料所形成且可在腳跟區14中在一垂直方向上沿著物件100自鞋底結構110延伸朝向喉部開口140之頂部。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腳跟部分126可進一步沿著物件100之縱向方向至少部分延伸至鞋面120之中足區12中。此外,腳跟部分126可環繞鞋面120之腳跟區14在外側16與內側18之間連續延伸。藉助此構形,編織組件130之腳跟部分126可經構形為一踝帶以覆蓋穿著者之一腳踝之至少一部分。共同地,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可沿著對應邊緣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編織組件130,如下文將更詳細描述。例如,主體部分124之邊緣127可沿著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連接至腳跟部分126。在一些實施例中,邊緣127及邊緣128可沿著一近似對角線方向自腳背區域150延伸朝向在腳跟區14處之物件100之一後部。替代性地,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可非個別形成且接著經接合,而是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 126可形成為一單一單體式編織組件130。
如圖1至圖14A中所展示,圖15至圖31中所展示之鞋面120不僅覆蓋一穿著者之腳而且向上延伸且覆蓋腳踝之一部分。出於參考目的,鞋面120可描述為劃分成兩個大體區:一足區20及一腳踝區30,如圖15至圖18中所展示。足區20延伸穿過前足區10、中足區12及腳跟區14之各者且大體涵蓋鞋面120之與腳對應之若干部分。在物件100之許多構形中,足區20對應於鞋面120之意欲低於穿著者之外踝及內踝(即,腳踝之各側上之骨突起)之若干部分。腳踝區30主要位於腳跟區14中且大體涵蓋鞋面120之與腳踝對應之若干部分。腳踝區30可對應於鞋面120之意欲覆蓋外踝及內踝且在其等上方延伸之若干部分。
在圖15至圖31之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之主體部分124主要且實質上與鞋面120之足區20相關聯,且腳跟部分126與足區20之至少一部分及腳踝區30之實質絕大部分相關聯。如圖18中所見,腳跟部分126自鄰近於鞋底結構110之鞋面120之一下部區域延伸至環繞喉部開口140延伸之鞋面120之一頂部邊緣。
如上文提及,腳跟部分126可形成大體具有一C狀之一踝帶,其中前周邊邊緣沿著腳背區域150之相對側延伸,以藉由在一穿著者之腳踝透過喉部開口140安置於鞋面120內時圍繞且實質上環繞該穿著者之腳踝來為物件100之該穿著者之腳踝提供支撐。如圖15中所展示,腳跟部分126包含形成一踝帶之一頂部邊緣,該踝帶在物件100之背部處環繞腳跟區14以一連續方式自外側16環繞喉部開口140延伸至內側18,同時在腳背區域150處沿著物件100之前部保持敞開以容納鞋舌152。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舌152可貼合(fit)於腳跟部分126之相對前周邊邊緣之間。
鞋面120可包含具有不同性質之相異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鞋面120之一部分可包含複絲紗線及/或可包含單絲線。單絲線可由經擠 壓以形成單絲線之一塑膠材料或聚合物材料製成。一般而言,單絲線可為輕重量的且具有一高抗拉強度,即,單絲線能夠在拉伸破壞或斷裂之前承受很大程度上的應力,以便將大量或很大程度上的抗拉伸力提供至鞋面120。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面120之包含單絲線之若干部分可位於一或多個單絲區域中。術語「單絲區域」係用於指代鞋面120之實質上完全由編織單絲線形成之一部分。
鞋面120之各種部分亦可包含單絲群組。術語單絲群組可用於指代一群組單絲區域之一大體區。換言之,單絲群組可包括多個單絲區域。在一項實施例中,一內側單絲群組160安置於鞋面120之內側18上,且一外側單絲群組164安置於鞋面120之外側16上,如圖4、圖16及圖17中所展示。內側單絲群組160及外側單絲群組164可大體位於中足區1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9至圖21中所展示,一前足單絲群組162安置於腳背區域150前方在鞋面120之前足區10中。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8至圖20中所展示,腳跟區14可包含一單絲群組166。
單絲群組可包括以一特定定向配置之單絲區域。例如,參考外側單絲群組164,該等單絲區域中有些以一類似對角線定向來定向。同樣地,腳跟單絲群組166可包含以一基本上水平方式定向之單絲區域。儘管單絲群組可包含類似安置之單絲區域,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群組可包含不同定向之單絲區域。
如先前所提及,編織組件130由至少一條紗線所形成,該至少一條紗線經操縱(例如,用一編織機)以形成界定各種緯圈及經圈之複數個互相串套之環圈以形成一編織織物之結構。鞋面120之編織組件130可為一單件式元件,或換言之,鞋面120可由編織織物之一單一單體式組件或單件所形成。替代性地,鞋面120可包含一或多個編織組件部分,包含如上所述之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在一項實例中, 參考圖19至圖22,編織組件130之各自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個別描繪且與物件100之其餘者分離。編織組件130之個別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各由單體式編織構造所形成。儘管接縫可存在於編織組件130中,然編織組件部分(例如,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絕大部分具有一實質上無縫構形。
如本文中所利用,一編織組件(例如,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及/或編織組件130)在透過一編織程序形成為一單件式元件時定義為由「單體式編織構造」所形成。即,編織程序實質上形成編織組件之各種特徵及結構,而無需大量額外製造步驟或程序。一單體式編織構造可用於形成具有包含紗線或其他編織材料之一或多個緯圈之結構或元件之一編織組件或部分,該一或多個緯圈經接合使得該等結構或元件共同包含至少一個緯圈(即,共用一共同紗線)及/或包含在該等結構或元件之各者之間實質上連續之緯圈。藉助此配置,提供單體式編織構造之一單件式元件。
儘管形成編織組件130之各自編織組件部分可在編織程序之後彼此接合(例如,主體部分124之邊緣127與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接合在一起),然各個別編織組件部分仍然由單體式編織構造所形成,此係因為其形成為一單件式編織元件。如圖15中所展示,編織組件130包含形成鞋面120之外表面121及相對內表面122之一部分之主體部分124。編織組件130進一步包含類似形成鞋面120之外表面121及相對內表面122之一部分之腳跟部分126。共同地,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可接合在一起以形成鞋面120之外表面121及相對內表面122之實質絕大部分。此外,當在編織程序之後添加其他元件(例如,鞋帶、標誌、商標、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結構元件)時,編織組件部分仍然由單體式編織構造所形成。
編織組件之包含含有可與編織組件130之組件部分之一或多者一 起使用及/或用於該一或多者中之一鑲嵌線(inlaid strand)或拉伸元件之構形之各種構形之實例揭示於以下申請案中:Dua之美國專利第6,931,762號、Dua等人之美國專利第7,347,011號、Dua等人之美國專利公開申請案第2008/0110048號及Dua之美國專利公開申請案第2010/0154256號,各申請案之揭示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合併至本文中。
編織組件構形及其製造
儘管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之編織程序可用手執行,然多個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包含整個編織組件130、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之商業製造將一般由編織機執行。如圖5圖解說明,編織組件130可基本上形成為一二維結構,該二維結構在經組裝時可呈一三維結構之形狀。在一項實例中,如圖5之視圖中所展示,當編織組件130大體為一二維結構時內側單絲群組160之單絲區域沿著一橫向方向延伸且外側單絲群組164之單絲區域基本上沿著一橫向方向延伸。接著,如圖6中所展示,當鞋面120形成為一三維結構時單絲區域大體沿著一垂直方向延伸。
一般而言,編織涉及形成一紗線或多條紗線之互相串套之環圈之緯圈及經圈。在生產中,編織機可經程式化以將一或多條紗線機械操縱至一編織組件130或一編織組件部分(例如,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構形中。即,可藉由機械操縱一或多條紗線以形成具有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形狀及特徵之一單件式織物元件來形成編織組件130。因而,可利用一編織機由單體式編織構造形成編織組件130。
可透過各種不同編織程序及使用具有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能力之各種不同編織機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各自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以具有上文 所論述之各種特徵。一般而言,緯編涉及形成複數個緯圈及經圈。舉一實例,緯圈係編織材料之跨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各者近似橫向延伸之互相串套之環圈列。即,緯圈可沿著主體部分124之寬度及沿著腳跟部分126之寬度延伸。經圈係垂直於緯圈延伸且大體沿著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之各者之一長度延伸之環圈行。
在一項實施例中,一橫編程序可用於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在其他實施例中,圓編(即,使用一圓編機)可用於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儘管一般或習知編織程序可用於形成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腳跟部分126),然可使用之編織程序之特定實例包含(但不限於):經編或緯編,舉例而言包含橫編或圓編、寬管圓編、窄管圓編、窄管圓編提花、單面編織圓編提花、雙面編織圓編提花及經編提花。
編織組件130可由賦予共同性質至個別組件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之各者之一單一類型之紗線所形成。然而,為改變編織組件130之性質,可在編織組件130之不同組件部分中利用不同紗線。即,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以及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之不同局部區域可由不同紗線形成以改變各自部分124、126之間或編織組件130之一單一部分之局部區域之間的性質。此外,編織組件130亦可包括由一單絲線形成之單絲區域,因此如與編織組件130之其他區域相比,賦予不同性質至單絲區域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一單一單絲線形成單絲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一單絲線及可熔熱塑性紗線形成單絲區域。該可熔熱塑性紗線及單絲線可呈一添紗定向。熱塑性紗線可穩定或加強單絲區域或單絲區域之部分。此外,可由賦予一第一組性質之一第一類型的紗線或紗線組合形成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且可由賦予一第二組 性質之一第二類型的紗線或紗線組合形成編織組件130之另一部分。藉由針對編織組件130之不同部分選擇特定紗線,性質可在整個編織組件130中變化。可透過紗線之選擇變化之性質之實例包含色彩、圖案、光澤、拉伸、恢復性、鬆軟、手感、濕氣吸收性、生物可降解性、抗磨性、耐久性及熱傳導性。應注意,可組合利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紗線以利用來自兩條紗線之性質,諸如在紗線經添紗或在相同區域中形成不同緯圈時。
一特定類型之紗線將賦予至一編織組件130或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之性質部分取決於形成該紗線內之各種長絲及纖維之材料。舉例而言,棉提供一柔軟手感、自然美觀及生物可降解性。彈性纖維(elastane)及拉伸聚酯各提供實質拉伸及恢復性,其中拉伸聚酯亦提供可回收再利用性。嫘縈(rayon)提供高光澤及濕氣吸收性。木材除提供絕緣性質及生物可降解性之外亦提供高濕氣吸收性。耐綸耐久、抗磨且具有相對較高強度。聚酯為亦提供相對較高耐久性之一疏水材料。合併有熱塑性材料之紗線亦可准許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或區域透過施加熱量熔化或穩定。
除形成紗線之該(等)材料之外,針對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或區域選擇之紗線之其他態樣亦可影響性質。舉例而言,形成編織組件130(包含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之一紗線可為一單絲線或一複絲紗線。該紗線亦可包含各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單獨長絲。此外,該紗線可包含各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材料形成之長絲,諸如含具有一鞘芯構形或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兩個半體之長絲之一雙組分紗線。不同程度之加撚及捲曲以及不同丹尼(denier)亦可影響編織組件130及其個別部分之性質。因此,形成紗線之材料及該紗線之其他態樣二者皆可經選擇以賦予各種性質至編織組件130及/或編織組件之特定部分(包含主體部分124及/或腳跟部分126)。
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可由單絲線所形成,而編織組件130之其他部分可由複絲紗線所形成,藉此複絲紗線可具有不同於單絲線之性質之性質。在一項實例中,複絲紗線可用於形成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其中複絲紗線提供高於單絲線之抗磨性。此外,儘管編織組件130之特定區域可由不同線或紗線所形成,然編織組件130可仍具有單體式編織構造。例如,編織組件130之由單絲紗線形成之區域可鄰近於編織組件之由複絲紗線形成之區域編織,藉此形成單體式編織構造之一鞋面120。
如先前所論述,一單絲區域係指編織組件130之由一單絲線形成之一部分。在一項實例中,一單絲區域可並不包含複絲紗線。如圖7至圖9A、圖14及圖14A及圖23至圖31A中所展示,(若干)單絲區域可鄰近於編織組件130之複絲區域及/或由編織組件130之複絲區域定界。
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鄰近於編織組件130中所形成之隧道或通道。該等隧道或通道可在本文中有時稱為「貼邊」,其等在圖7及圖27中大體展示且在圖8、圖9、圖14及圖27、圖28及圖30中進一步詳細展示。圖7之貼邊170展示於圖7A之一放大視圖中,在圖7A中識別為貼邊700。貼邊700在圖8A中之剖面中連同圖9A中所展示且在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之用於編織圖9之貼邊700之一環圈圖甚至進一步詳細展示。類似地,結合圖27中之物件100展示之貼邊170展示於圖27A中之一放大剖面視圖中,在圖27A中識別為貼邊1400。用於編織圖27之貼邊1400之一環圈圖展示於圖28A中且在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在物件100之識別為圖14中所展示之物件1306之一替代實施例中,貼邊170展示於圖14A中之一放大剖面視圖中且識別為貼邊1301及貼邊1303。
一般而言,貼邊170可為編織組件130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延 伸且重疊編織層(諸如一內層及一外層)構造之區域。該等編織層可為編織組件130之由編織材料(例如,細線、紗線或線)形成之若干部分。兩個或兩個以上編織層可以此一方式由單體式編織構造形成以便形成編織組件130中之貼邊。儘管形成貼邊170之編織層之側或邊緣可固定至其他層,然一中心區域一般未固定以形成介於形成各編織層之兩個編織材料層之間的一中空部分或隧道。在一些實施例中,貼邊170之該未固定中心區域可經構形使得另一元件(例如,一拉伸元件)可位於兩個編織材料層之間且延伸穿過或通過貼邊170之兩個編織層之間的中空部分或通道。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形成貼邊170之編織層之各者可與編織組件130之外表面121及內表面122之一者相關聯。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貼邊170可包含與內表面122相關聯之一內層及與自內表面122徑向向外定位之外表面121相關聯之一外層,如圖27A中大體展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由複絲紗線形成貼邊170。貼邊170可包含延伸穿過藉由貼邊形成之隧道之鑲嵌線或拉伸元件。網眼編織結構、仿網眼編織結構及其他合適編織結構連同用於本發明實施例中之編織此等編織結構之隨附成環圈圖係描述於Huffa等人之美國專利公開申請案2012/0233882中,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合併至本文中。
貼邊170可位於物件100之整個鞋面120中。在一項實例中,貼邊170可定位成鄰近於單絲區域。在如圖8中所展示之物件100之一實施例中,貼邊170可包括一內層或內部分802及一外層或外部分800。在圖27中所展示之物件100之另一實施例中,貼邊170可包括一內層或內部分172及一外層或外部分173。內部分172、802可定位成鄰近使用者之腳而外部分173、800可徑向向外延伸遠離一使用者之腳。外部分173、800可沿著內部分172、802之邊緣連接至內部分172、802以便在外部分173、800與內部分172、802之間形成一未固定開口或通道。
如例示性圖27A中所展示,單絲區域可定位成朝向編織組件130之內表面122。即,單絲區域可位於朝向一使用者之腳之一平面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與貼邊170之內部分172(或圖8A中之內部分802)對準。即,單絲區域可沿著以類似方式與形成內部分172、802所沿著之平面對準之一平面延伸。因而,單絲區域可自貼邊170之外部分173(或圖8A中之外部分800)往回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此一構形以增加可在接觸單絲區域之前接觸可定位於內部分及單絲區域徑向向外之外部分173、800之可能性。以此方式,單絲區域可受保護免受磨蝕。
單絲區域之任一者或多者之寬度可減小單絲區域經受磨蝕之可能性。例如,單絲區域可相對較窄,約1緯圈至4緯圈寬。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較寬。替代性地,貼邊170可與單絲區域近似相同寬度或貼邊170可比單絲區域較寬或較窄。當貼邊170及單絲區域近似相同寬度時,藉由貼邊170圍繞之編織組件130之約50%或更多區域可包括一純粹單絲結構。即,編織組件130之約一半或超過一半的表面區域可由單絲區域組成。此可容許物件100在編織組件130之一大區域中具有一透視性質或一半透視圖。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藉由貼邊170圍繞之編織組件130之少於50%的區域可包括一純粹單絲結構。儘管編織組件130之一大區域可包含單絲區域,然單絲區域可相對較窄且自貼邊170之外部分173、800往回縮,且因而單絲區域可受保護免受磨蝕。
單絲區域與包含貼邊170之複絲區域之間距可改變且此外單絲區域可具有不同寬度。例如,如先前所提及,一些單絲區域可自約1緯圈至4緯圈寬,而其他單絲區域可為4緯圈至8緯圈寬或甚至更寬。類似地,包含貼邊之鄰近於單絲區域之一些複絲區域可為自約1緯圈至4緯圈寬,而其他貼邊可為自約4緯圈至8緯圈寬或甚至更寬。此外,包 含貼邊之個別複絲區域之寬度可在整個編織組件130中變化。包含貼邊170之複絲區域之不同寬度與單絲區域之不同寬度之組合可提供單絲區域之變化間距,如圖1、圖10至圖13及圖15中之物件100之若干非限制性實例中所展示。在包含貼邊170之複絲區域大體定位成鄰近於單絲區域及/或定位於單絲區域之間的情況下,包含貼邊170之複絲區域之尺寸及形狀可影響單絲區域之尺寸及間距以及定向。
此外貼邊之高度可為單絲區域提供保護。圖8A中之一貼邊700之一實例之高度812及一貼邊1400(圖27A中)之另一實例之高度1412可定義為各自貼邊1400、700之外部分173、800與單絲區域之外表面121(參見圖27A)之間的距離。換言之,高度812及高度1412係各自貼邊之外部分徑向向外延伸遠離貼邊之內表面之距離。貼邊170可在外部分173、800中具有額外緯圈且在內部分172、802中具有較少緯圈。如圖8A及圖27A中所展示,因為各自外部分173、800與各自內部分172、802在一邊緣處彼此附接,所以外部分173、800可形成一凸出體或凸塊。此凸出體或凸塊可徑向向外延伸遠離內部分172、802及圖8A中之單絲區域703及705以及圖27A中之單絲區域1408、1410。較大凸塊或凸出體可進一步保護各自單絲區域免受磨蝕。可藉由在外部分173、800中包含較多緯圈及在內部分172、802中包含較少緯圈來形成一較大凸塊或凸出體。結合各自窄單絲區域,貼邊170之一較大高度可限制一物體與單絲區域之間之一衝擊之可能性,此係因為一衝擊可藉由貼邊吸收。
在一些實施例中,貼邊170可包含一鑲嵌線或拉伸元件。該拉伸元件可用作經構形以收納鞋帶154之一環圈158,如圖15中所展示。此外,結合鞋帶154,環圈158可協助調整物件100之貼合及觸感。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可為貼邊170提供支撐,貼邊170繼而可支撐鄰近單絲區域。此外,拉伸元件在用作一環圈158時可容許更大支撐, 此係因為拉伸元件可容許來自一鞋帶154之張力延伸於鞋面120之一部分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由一半透明材料形成及/或可實質上透明使得光可穿過單絲區域。此外,單絲區域可容許透過編織組件130觀看物件100之內部空隙。此外,單絲區域可包含色彩或可被著色至一特定色調。例如,單絲區域可被著色一黑色或灰色色彩或任何其他色彩。在又進一步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為一實心不透明色彩使得單絲區域可並不准許光自一單絲區域之外表面121穿過至內表面122。單絲區域之透明度可受用於形成(若干)各自單絲區域之一單絲線之透明度或缺乏該透明度所影響。
在一項實例中,單絲區域之一或多者之透明度可受單絲線之直徑影響。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單條單絲線可具有在約0.08mm至約0.125mm之範圍中之一直徑,然而,一單條單絲線可具有一更小或更大直徑。一較大直徑單絲線可抑制光穿過該單絲線。此外,在形成一單絲區域時可利用各種針跡密度。一相對較高密度針跡構形可抑制光穿過物件100之外表面121至藉由編織組件130形成之內部空隙。
一單絲群組內之一或多個單絲區域可沿著一特定方向定向。例如,單絲區域可以一基本上垂直方式定向。即,單絲區域可自鞋底結構110延伸朝向腳背區域150。替代性地,單絲區域可以一對角線方式延伸。即,單絲區域可經定向使得單絲區域並不以一直接垂直方式延伸。垂直及/或對角線單絲區域大體展示於例示性圖6、圖15及圖19中。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沿著一縱向方向延伸。例如,腳跟單絲群組166之單絲區域在圖25及圖26中展示為沿著一實質上縱向方向延伸。各種以上提及實例之各自單絲區域可彼此平行或其等可垂直定向及/或彼此獨立定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區域可具有各種形狀。參考圖5、圖7及 圖15至圖17及圖19,外側單絲群組164及/或內側單絲群組160之單絲區域可具有一實質上梯形形狀、矩形形狀及/或長矩形形狀。例如,圖23A之單絲區域181可為長形且大體呈一矩形形狀。如所展示,可藉由定位成較接近腳跟區14之一端上之貼邊184及定位成較接近前足區10之一端上之貼邊185界定單絲區域181之形狀。此外,可進一步藉由腳背邊界部分186界定單絲區域181之形狀。腳背邊界部分186可為鞋面120之圍繞腳背區域150之一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腳背邊界部分186可包含鞋帶孔隙156及/或環圈158。此外,可藉由鞋底邊界部分187界定單絲區域181之形狀。該鞋底邊界部分187可定位成鄰近於鞋底結構110。此外,出於美觀或其他目的,可藉由鞋底結構110覆蓋鞋底邊界部分187之一部分。鞋底邊界部分187可在一使用者之一腳下方延伸且附接至鞋底結構110之一中心部分。因此,如圖23中所展示,藉由貼邊184、貼邊185、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10界定單絲區域181之形狀。因此,在貼邊184、貼邊185、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87之形狀及定向改變時,單絲區域181之形狀亦可如此改變。應認知,單絲區域181可佔據藉由貼邊184、貼邊185、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87圍繞或接界之空間。
在另一實例中,圖7A中所展示之單絲區域705可為一長梯形形狀且具有靠近腳背區域150之一有角端或終止點(如同鄰近單絲區域之成角度端704)。如所展示,可至少在一側上藉由貼邊700界定單絲區域705之形狀。此外,可進一步藉由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87界定單絲區域705之形狀。因此,如圖7中所展示,至少部分藉由貼邊702、貼邊700、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87界定單絲區域705之形狀。因此,在貼邊702、貼邊700、腳背邊界部分186及鞋底邊界部分187之形狀及定向改變時,單絲區域705之形狀亦可如此改變。因而,許多不同形狀之單絲區域係可行的,包含如圖10至圖13中 大體展示之三角形、如圖15至圖18及圖23中大體展示之矩形及/或長矩形形狀。替代性地,如圖19及圖23至圖26中大體展示及如本文中進一步詳細描述其他單絲區域可為卵形、圓形、鯊魚牙齒狀及/或不規則形狀單絲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圍繞單絲區域之貼邊可包含至少部分延伸穿過該等貼邊之一拉伸元件。例如,如圖7及圖8中所展示,貼邊700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804及/或拉伸元件806。在另一實例中,如圖27中所展示,貼邊1400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1402。雖然一些貼邊具有延伸穿過其之至少一部分之拉伸元件,但其他複絲區域或貼邊可不包含延伸穿過其之拉伸元件,舉例而言,如圖7之貼邊702及/或圖23中所展示之貼邊188。此外,拉伸元件可多次離開及進入一特定貼邊。即,拉伸元件可沿著一貼邊之各部分曝露。
如先前所提及,單絲區域可為一卵形或三角形或鯊魚牙齒狀,舉例而言,單絲區域182。如圖23A中所展示,單絲區域182藉由貼邊185以及貼邊188定界。單絲區域182可位於內側單絲群組160之一邊緣處。即,單絲區域182可不中斷或增大一群組中之其他單絲區域之形狀。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區域182之邊界可共用長形單絲區域189之一些邊界。如圖23A中所展示,單絲區域182定位成靠近鞋底邊界部分187。此外,單絲區域182定位成鄰近於單絲區域189。因而,單絲區域182之邊界可與單絲區域189共用一邊界190。在此一情況中,單絲區域189之長度受單絲區域182之邊界影響,如與鞋底邊界部分187相反。
邊界190可依類似於貼邊170之一方式構造。即,邊界190可為包含一外部分及一內部分之一複絲區域。因而,邊界190可突出或延伸超出單絲區域189及/或單絲區域182之平面。替代性地,邊界190可依不同於貼邊170之一方式構造。例如,可沿著構造單絲區域189及單絲 區域182所沿著之相同近似平面形成邊界190。
如圖15至圖17展示,單絲區域可以不同方式定位於編織組件130上,包含定位於物件100之前足區10中。如此處所展示,單絲區域可藉由複絲部分圍繞,其中可藉由複絲紗線之一邊界界定單絲區域之形狀。單絲區域之間及圍繞單絲區域之複絲區域可類似於如上所述之貼邊進行構造。即,複絲區域可包含一內層或內部分及一外層或外部分,其中外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超出單絲區域。在其他實例中,複絲區域可沿著與單絲區域相同之平面構造。
如圖24及圖24A中所展示,前足區10之一前足單絲群組162包含多個單絲區域200。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單絲區域200之各者可具有一近似三角形形狀,包含在一端處變窄至一尖端之一較寬基底。特定參考一單絲區域202,其在外觀上可為三角形。此外,單絲區域200可依一類似方式定向。例如,單絲區域202之基底204可沿著橫向方向定向。此外,基底204可定位成面向腳跟區14。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區域202之尖端206可與基底204相對定向。因而,單絲區域202大體上為三角形且可類似於一鯊魚牙齒之形狀。各種其他單絲區域200可類似經塑形。然而,可利用單絲區域200之其他幾何或非幾何形狀。單絲區域200可經配置使得賦予強度及穩定性至前足區10中。相較於中足區12之內側單絲群組160(參見圖23),前足區10之前足單絲群組162包含單絲線之較小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紗線可協助支撐物件100以維持其形狀同時亦提供抗磨性。例如,前足區10可包含一較大百分比之複絲紗線,此係因為在一些例項中前足區10可經歷在編織組件130上之磨蝕及增加之力之一較大可能性。例如,一使用者可橫向移動或「橫切」,此可使腳抵靠物件之前足區10按壓。此外,一使用者可在前足區10中遭遇更大障礙或物體,如與物件100之其他區相比。
此外,單絲區域之(若干)位置、定向、設計及/或形狀可協助在整個物件100中之力分配。例如,參考圖24A,單絲區域200之三角形或鯊魚牙齒狀設計可容許力依許多不同角度在整個前足區10中分配。單絲區域200之偏移性質容許複絲紗線在單絲區域200之間定向。複絲紗線之定向容許力沿著多個不同角度傳送通過複絲紗線。複絲紗線區域之特定設計容許任何力透過複絲紗線之不同通道分裂或分配。例如,一橫向力可依一間接方式透過複絲紗線分配。即,一純粹橫向力可分配至外側組件及縱向組件中,藉此沿著前足區10中之任一方向減小應力。在其他實施例中,鯊魚牙齒狀單絲區域200可與以不同方式塑形之單絲區域組合。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鯊魚牙齒狀單絲區域200可結合如上所述之卵形單絲區域或矩形或長形單絲區域一起使用。單絲區域200之鯊魚牙齒狀設計可為前足區10提供強度同時亦補充物件100之設計。
參考圖25及圖26,展示物件100之一腳跟部分126之一實例。腳跟單絲群組166包含定位於腳跟部分126之外側16與內側18之間之長形單絲區域300。如所展示,長形單絲區域300延伸朝向背脊302。該背脊302可定位於外側16與內側18之間之一中心位置中或可偏移使得該背脊302較接近外側16或內側18。背脊302可作為腳跟部分126之外側16與內側18之間的一障壁或分離區域。如圖25A展示,卵形單絲區域304可沿著背脊302之長度定位。因而,卵形單絲區域304可定位成鄰近於長形單絲區域300。在其他實施例中,卵形單絲區域304可定位於腳跟部分126內之不同位置處。例如,卵形單絲區域304可定位成鄰近於鞋領306。
卵形單絲區域304及長形單絲區域300之形狀、定向及佈局可協助防止或限制物件100之拉伸。例如,腳跟部分126在圖26中展示為經受一拉伸力。在腳跟部分126拉伸時,背脊302可吸收該力之大部分。 即,可引導力沿著背脊302穿過,因此最小化單絲區域經歷之力之量。如所展示,力可沿著背脊302以及沿著環繞或圍繞卵形單絲區域304之複絲區域308定向。藉由產生使一力沿著行進之複絲區域或路徑,可藉此減弱鄰近單絲區域所經歷之應力及其他力。此外,此設計可容許腳跟部分126之一大區域為一單絲結構同時提供一耐久、時髦及抗拉伸性之腳跟部分126。
如圖26中所展示,單絲區域300可沿著一水平或橫向方向定向。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區域300可沿著一垂直方向定向或其等可沿著其他方向定向。定位於單絲區域300之間及/或圍繞單絲區域300之複絲區域308可類似於如上所述之貼邊170(參見圖27)進行構造。即,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區域308可包含一內層或內部分及一外層或外部分。複絲區域308之該內部分及該外部分可位於不同平面中(其中內部分在較接近使用者之腳之一平面中,且外部分在定位成徑向向外遠離使用者之腳之一平面中),且在複絲區域308之內部分與外部分之間可存在空間。替代性地,複絲區域308之內部分及外部分可至少部分固定及/或黏合在一起使得其等之間幾乎沒有空間。在另一實例中,複絲區域308可具有類似於單絲區域300及單絲區域304之構造。即,複絲區域308可定位於與單絲區域300相同之平面中。例如,複絲區域308可不包含一外部分且缺乏一外部分可導致在一單絲區域與用複絲紗線形成之一鄰近區域之間之相同平面中之一均勻連續表面。
複絲區域308可包含以類似於一拉伸元件804及一拉伸元件806延伸穿過圖8A中之各自貼邊820、822之方式之一方式或以類似於一拉伸元件1402延伸穿過圖27A中所展示之貼邊1400之方式之一方式延伸穿過該(等)複絲區域308之一拉伸元件。替代性地,複絲區域308可為中空或未填充,無拉伸元件延伸穿過其。
參考圖8及圖27,貼邊700及貼邊170分別作為貼邊700及貼邊 1400展示於圖8A及圖27A中之剖面中。如上文所論述,貼邊700、1400係藉由兩個重疊及至少部分共延伸編織材料層形成之大體中空結構。儘管形成貼邊700、1400之一編織材料層之側或邊緣可固定至另一層,然一中心區域一般未固定使得另一元件可定位於該兩個編織材料層之間且延伸穿過貼邊。如圖8A展示,貼邊700可包含兩個鄰近貼邊820及822。具有重疊或至少部分共延伸層之用於鞋類鞋面之編織組件之另一實例可在Dua等人之美國專利公開申請案2008/0110048中找到,該案以引用的方式合併至本文中。
如上文提及,一貼邊可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例如,拉伸元件804及806分別延伸穿過貼邊820及822,而拉伸元件1402延伸穿過貼邊1400。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可在一貼邊與另一貼邊之間延伸。例如,參考貼邊700,一拉伸元件804穿過貼邊820且拉伸元件806穿過貼邊822。儘管該(等)拉伸元件804及806可為一單一連續件,然該拉伸元件之各區段為易於參考標記為一單獨區段或部分(分別為區段804及區段806)。拉伸元件區段804及拉伸元件區段806可連接以形成環圈158。更明確言之,拉伸元件區段804自貼邊820之一上端向外延伸穿過該貼邊,形成一環圈158接著返回向下延伸穿過貼邊822。該環圈158經曝露,而拉伸元件區段804及806之其餘者可至少部分由貼邊700圍封,其中大體藉由外部分800、外部分801及內部分802界定貼邊700。可藉由外部分801、中間部分830以及內部分802界定個別貼邊820,而可藉由外部分800、中間部分830以及內部分802界定個別貼邊822。在其他實施例中,拉伸元件可兩次沿著一單一貼邊之長度延伸。例如,拉伸元件區段804可自貼邊700之一上端向外延伸,形成鞋面120之外部上之一環圈158,其中拉伸元件區段806返回延伸穿過貼邊700。
在一進一步實例中,一拉伸元件可自一貼邊延伸至另一貼邊。 更明確言之,如圖27中所展示,拉伸元件1402可向上延伸穿過貼邊1400,形成一環圈且接著返回向下延伸至一第二貼邊1404之一上端。拉伸元件1402可延伸穿過第二貼邊1404且通過一下端離開第二貼邊1404。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402可多次離開及進入相同貼邊。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402可延伸至其他貼邊及延伸穿過其他貼邊。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獨線或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額外貼邊。
如上文提及,貼邊可由天然或合成加撚纖維複絲紗線構造。例如,圖8A中所展示之貼邊820包括一複絲線810,而圖27A中所展示之貼邊1400包括一複絲線1406。在圖8A中大體展示之一實例中,貼邊700可缺乏(例如)包含用於形成鄰近單絲區域703及705之單絲線808之單絲線。同樣地,貼邊1400可缺乏包含用於形成鄰近單絲區域1408及1410以及任何其他單絲區域之該等單絲線之單絲線。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拉伸元件可延伸穿過一貼邊而不接觸用於構造鄰近單絲區域之(若干)單絲線。明確言之,拉伸元件806可延伸穿過貼邊822而不接觸單絲區域703。類似地,拉伸元件804可延伸穿過貼邊820而不接觸單絲區域705。拉伸元件1402可延伸穿過貼邊1400而不接觸用於構造單絲區域1408及1410之單絲線。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拉伸元件(包含但不限於:例示性拉伸元件804、806及1402)與鄰近單絲區域分開或以其他方式與鄰近單絲區域隔離。
如例示性圖8A中展示,拉伸元件部分806接觸貼邊822之內部分802、中間部分830及外部分800,而貼邊822完全由藉由一正弦實線表示之複絲紗線810構造,而拉伸元件部分804接觸內部分802、中間部分830及外部分801,而貼邊820亦完全由複絲紗線810構造。單絲線808係藉由一正弦虛線表示且並未出現於貼邊820及822之內部分802、中間部分830及/或外部分800、801中。
類似地,如例示性圖27A中展示,拉伸元件1402接觸貼邊1400之 內部分172及外部分173,而貼邊1400完全由藉由一正弦實線表示之複絲紗線1406構造。此外,藉由一正弦虛線表示之單絲線1408並未出現於貼邊1400之內部分172或外部分173中。因而,拉伸元件804、806及/或1402可未與用於構造鄰近各自貼邊820、822、1400之(若干)單絲區域之單絲線接觸。因此,在拉伸元件804、806及/或1402收緊或移動時,該(等)拉伸元件可僅接觸複絲紗線810、1406,藉此減小單絲線可經歷之磨損量。
參考圖9A及圖28A,分別展示描繪圖9及圖28中所展示之物件100之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之例示性成環圈圖900。成環圈圖900及1500圖解說明藉由一編織機(例如,一橫編機)執行以形成單絲區域705及貼邊700(參見圖8)及單絲區域1410及貼邊1400(參見圖27)之一部分之縫合及移動之序列。如圖9A及圖28A中所展示,間隔點表示一編織機之針且所圖解說明之步驟表示在一編織機之一前針床及一後針床之各者之針之間的紗線或線之移動方向。
定位於前針床上之針可被稱為「前針」,而定位於後針床上之針可被稱為「後針」。此外,術語「遍次」可用於指代一編織機之一送線器之跨針床移動使得一線或紗線與一針床之針相互作用及/或藉由一針床之針操縱之操作。術語「緯圈」可係指在紗線或線已與另一紗線或線互相成環圈(interloop)之後之紗線或線。跨一針床之一遍次可與互相成環圈線或紗線之一緯圈相關聯。替代性地,多個遍次(諸如兩個遍次)可用於形成一編織材料之一緯圈。利用具有一組合送線器之一編織機製造一物件之一方法係揭示於Huffa等人之先前參考之美國專利公開申請案2012/0233882中,該案之揭示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合併至本文中。
如圖9A中所展示,單絲線808可用於編織一單絲區域705之一部分。成環圈圖並不意欲為線之一特定佈局或定向而是作為一例示性 圖。如所展示,一第一遍次在一編織機之前針床及後針床上之交替針上形成單絲元件902。即,該第一遍次可形成兩個緯圈之部分,各緯圈之部分在前針及後針之各者上。單絲元件904亦在一單一遍次期間形成於前針床及後針床上之交替針上且類似地兩個緯圈之部分各在前針及後針之各者上。此外,以一類似方式形成單絲元件906及單絲元件908。如所展示,該等元件之單絲緯圈之各者跳過前針床及後針床上之各環圈之間之一針位置。該構形可容許單絲區域中之增加之強度及穩定性。此外,各單絲緯圈可不與鄰近緯圈互相成環圈。例如,單絲元件902之前針床上之環圈與單絲元件904之對應位置中之一開針對準。然而,前針床上之單絲元件902之環圈可與前針床上之單絲元件906之緯圈相互作用。單絲元件908與單絲元件904之緯圈之間之一類似相互作用可發生。此外,在定位於後針上之環圈之間可發生一類似相互作用。於在一遍次中產生兩個緯圈之後針及前針上使用複絲紗線810編織複絲元件910。與單絲元件相反,複絲元件910之緯圈並不跳過前針床或後針床上之針。因而,複絲元件910之前針床部分與單絲元件908及單絲元件906之前針床部分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同樣地,複絲元件910之後針床部分與單絲元件908及單絲元件906之後針床部分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元件910之後針部分可視為貼邊700之內部分802之開始。複絲元件910之前針床部分可視為貼邊700之外部分801之開始。複絲元件912係形成於在一單一遍次期間產生一單一緯圈之後針床上且與複絲元件910之後針部分互相成環圈。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複絲元件912之後可在後針床上形成多個複絲緯圈。可進行藉由送線器在後針床上之額外遍次以形成類似額外緯圈以調整貼邊700之內部分802之形狀及尺寸。例如,在複絲元件912之後在後針床上包含四個額外緯圈之一實施例可產生大於圖8A中 所展示之內部分802之一內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拉伸元件部分804可置於部分完成之貼邊700內。拉伸元件部分804可鑲嵌於後針床與前針床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送線器之一遍次期間使用與前針床及後針床上之針相互作用之一複絲紗線形成複絲元件914。複絲元件914及複絲元件916可如上文參考單絲元件所論述跳過交替針。類似於單絲元件,複絲元件914及複絲元件916可與前針床及後針床上之對應環圈相互作用。例如,複絲元件914及複絲元件916之後針床部分可與複絲元件912相互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元件914及複絲元件916之前針床部分可視為中間部分830之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第二拉伸元件806部分可鑲嵌於前針床與後針床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部分804可接觸複絲元件912且拉伸元件部分806可接觸複絲元件916。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送線器可進行一額外遍次以在前針床上編織一複絲緯圈918。可在前針床上形成與複絲緯圈918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之額外緯圈。藉由在複絲緯圈918之後增加形成於前針床上之緯圈之數目,外部分800之尺寸可增加。此外,藉由在複絲元件910之後增加形成於前針床上之緯圈之數目,外部分801之尺寸可增加。
類似地,如圖28A中所展示,單絲線1408可用於編織一單絲區域1410之一部分。圖28A之成環圈圖並不意欲為線之一特定佈局或定向而是作為一例示性圖。如所展示,送線器之一第一遍次可在一編織機之後針上使用單絲線1408形成單絲緯圈1502。如所展示,單絲緯圈1502並不與後針床上之每個針相互作用。而是,單絲緯圈1502與後針床上之每隔一個針相互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構形可增加單絲區域之強度,如與利用與各針相互作用之一普通平紋組織之單絲區域相對。此外,送線器之一第二遍次形成亦在後針上使用單絲線1408編 織之單絲緯圈1504。單絲緯圈1504亦可利用與後針床上之每隔一個針相互作用之一下針(knit stitch)。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單絲緯圈1502及單絲緯圈1504之各者可與交替每隔一個針相互作用。因而,單絲緯圈1502及單絲緯圈1504可並不彼此互相成環圈。而是,單絲緯圈1502可與先前形成之其他緯圈相互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線1408可用於在一編織機之後針上編織。藉由在後針上編織,所形成之編織結構可延伸朝向物件100之內表面122。此外,編織組件130之在後針上編織之部分可大體延伸遠離編織組件之在前針上編織之部分。
一送線器之一第三遍次可用於在後針床上形成複絲緯圈1506以及在前針床上形成複絲緯圈1508。因此,可由一送線器之一遍次形成兩個緯圈。複絲緯圈1506係在後針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而編織,且複絲緯圈1508係在前針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而編織。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緯圈1508可視為貼邊1400之外部分173之開始。如所展示,複絲緯圈1506及複絲緯圈1508係使用相同複絲紗線1406所形成,但並不彼此互相成環圈,而是各形成於一不同組針床上。因為複絲緯圈1506係形成於後針床上,所以複絲緯圈1506可與單絲緯圈1504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複絲緯圈1506可視為貼邊1400之內部分172之開始。一送線器之一第五遍次可在後針床上形成與複絲緯圈1506互相成環圈之複絲緯圈1512。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複絲緯圈1510之後可在前針床上形成多個複絲緯圈。可形成前針床上之額外緯圈以調整貼邊1400之外部分173之形狀及尺寸。例如,在複絲緯圈1510之後在前針床上包含四個額外緯圈之一實施例可產生大於圖27A中所展示之外部分173之一外部分。
如圖28A中所展示,拉伸元件1402可置於部分完成之貼邊1400內。拉伸元件1402可鑲嵌於後針床與前針床之間。在一項實例中,可 用一單獨送線器鑲嵌拉伸元件1402。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402可接觸複絲緯圈1508以及複絲緯圈1510。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額外緯圈(諸如複絲緯圈1512)可形成於後針床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後針床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進行送線器之額外遍次以形成與複絲緯圈1512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之緯圈。藉由在複絲緯圈1512之後增加形成於後針床上之緯圈之數目,貼邊1400之內部分172之尺寸可增加。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較佳數目個緯圈形成於後針床及前針床上之後可將保留於前針床上之緯圈(在圖9A之情況中為複絲緯圈918且在圖28A之情況中為複絲緯圈1510)傳送至後針床。在此一動作之後,前針床上之最後緯圈可與形成於後針床上之緯圈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此動作可完成一貼邊(諸如貼邊700及貼邊1400)之形成。貼邊700可因此圍繞或圍封拉伸元件部分804及拉伸元件部分806之大部分且貼邊1400可因此圍繞或圍封拉伸元件1402之大部分。
現參考圖29B,展示圖29及圖29A中所展示之物件100之腳跟部分126之一部分之一成環圈圖。在一些實施例中,來自單絲區域1602之單絲線可未延伸至接縫邊界部分1600中且可具有有限單絲線。接縫邊界部分1600可為腳跟部分126之在組裝時定位成鄰近於物件100之主體部分124之一區域。接縫邊界部分1600可鄰近於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腳跟部分126經組裝至主體部分124時接縫邊界部分1600可鄰近於邊緣127(參見圖15及圖19)。
參考圖29A之放大區域1604,單絲區域1602係連同接縫邊界部分1600一起展示。如所圖解說明,單絲區域1602之一部分係實質上定位至接縫邊界線1606之左側。接縫邊界線1606並不意欲為一區域之一精確劃界,而是接縫邊界線1606用於展示單絲區域1602與接縫邊界部分1600之間的一大致邊界。雖然如放大區域1604中所展示,單絲區域1602並未延伸至接縫邊界部分1600中,但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線可 延伸至接縫邊界部分1600中。即,儘管在圖29A中不可見,然單絲線1610、1612、1614、1616之一些環圈可存在於接縫邊界部分1600之一部分中,如下文詳細論述。
此外,主體部分124之邊緣127亦可包含有限單絲線或可缺乏單絲線。因而,腳跟部分126與主體部分124之間的接縫區域(參見圖15及圖19)可基本上缺乏單絲線。因此,在腳跟部分126及主體部分124經縫合或接合在一起時,單絲線可未出現於縫合或接合部分中。因而,可減小賦予至單絲線上之應力或力。
參考圖29B之成環圈圖1608,由單絲線1408形成之單絲緯圈可依類似於參考圖28A之成環圈圖1500所論述之一方式跳過一針床上之每隔一個針。一第一遍次可用於形成可延伸超出單絲區域1602之接縫邊界線1606之單絲緯圈1610。如參考成環圈圖1608所論述,可自一單一遍次產生各緯圈。如所展示,單絲緯圈1610可包含超出接縫邊界線1606形成之兩個環圈。在其他實施例中,單絲緯圈1610可使較大數目個環圈延伸至接縫邊界部分1600中或使較小數目個環圈延伸至接縫邊界部分1600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緯圈1610可延伸至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然而,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可能不存在延伸至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之單絲線。如所展示,單絲緯圈1612可使一單一環圈延伸超出接縫邊界線1606。單絲緯圈1614可延伸超出接縫邊界部分1606。在一些實施例中,單絲緯圈1614可形成單絲緯圈1614與單絲緯圈1616之間的一集圈組織(tuck stitch)。
如圖29B中所展示,單絲緯圈1610可與單絲緯圈1612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單絲緯圈1612可與單絲緯圈1614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且單絲緯圈1614可與單絲緯圈1616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即,單絲緯圈可彼此相互作用以形成圖29及一放大視圖圖29A中所展示之單絲區域1602。如所展示,一集圈組織係用於在送線器之下一遍次期間自 單絲緯圈1614轉變至單絲緯圈1616。
歸因於貫穿腳跟部分126之邊緣128缺乏緯圈,可引入額外緯圈以形成邊緣或修整腳跟部分126。藉由複絲紗線1406而形成於前針床上之複絲緯圈1618及複絲緯圈1620可經引入且與單絲緯圈相互作用。在此意義上,複絲緯圈可形成腳跟部分126之一凝聚及連續邊緣。複絲紗線1406與單絲緯圈之放置可容許腳跟部分126之邊緣包含複絲紗線,同時自邊緣移除單絲線。因而,在與主體部分124之邊緣128組合、接合或縫合在一起時,連接紗線可並不與一單絲線相互作用。使單絲線與接合機構分開以避免應力或其他力透過接合機構施加於單絲線上可為有利的。
亦可在物件100之可經歷較高應力或力之其他區域中限制單絲線。例如,腳背邊界部分186可以類似於腳跟邊緣128之一方式構造。因為腳背邊界部分186可包含可包含鞋帶154之鞋帶孔隙156,所以腳背邊界部分186可在特定區域中經歷增加之應力或力。因此,為避免或限制單絲線曝露至增加之應力,腳背邊界部分186可以類似於上文所論述之一方式包含有限單絲線或不具有單絲線。
參考圖30A,展示定位於圖30之腳跟部分126中之一貼邊1700之一剖面。貼邊1700定位於單絲區域1706與單絲區域1708之間。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貼邊1700主要由複絲紗線組成,而單絲區域主要由單絲線組成。貼邊1700可圍封一拉伸元件,然而,如圖30A中所展示,貼邊1700並不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與圖27A之貼邊1400相反。雖然貼邊1700並不包含一拉伸元件,但貼邊1700可仍沿著腳跟部分126之外表面121形成一凸出體或凸塊,如圖30A中所展示。如上文所論述,複絲紗線之外表面121中之一凸塊或凸出體可能夠保護單絲區域免受接觸或磨蝕。例如,貼邊1700之外部分1702可徑向向外延伸遠離貼邊1700之內部分1704。外部分1702及內部分1704可形成一腔或 隧道狀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部分1704及外部分1702之幾何結構可協助保持外部分1702之形狀。例如,內部分1704可具有比外部分1702短或小之一整體長度,而內部分1704及外部分1702之邊緣或端部可彼此接合或固持呈一相對固定關係。歸因於此幾何結構及構形,外部分1702可自內部分1704向外延伸。此外,在按壓外部分1702或將力置於外部分1702上時,外部分1702可抵抗該力且基本上返回至釋放力時之一形狀。類似地,可在整個鞋面120中利用貫穿物件100之其他部分定位之其他複絲區域及/或貼邊以進一步保護單絲區域免受可損壞單絲區域之外力。
參考圖31A,展示描繪圖31之並不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之貼邊1700之一實施例之一成環圈圖1800。如所展示,單絲緯圈1802及單絲緯圈1804係在一後針床上使用單絲線1408依利用後針床之每隔一個針之一構形而編織。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單絲緯圈1802及單絲緯圈1804之各者可與交替每隔一個針相互作用。可自一單一遍次形成單絲緯圈1802,且可在另一遍次期間形成單絲緯圈1804。亦使用單絲線編織單絲緯圈1804。因而,單絲緯圈1802及單絲緯圈1804可並不彼此互相成環圈。而是,單絲緯圈1802可與先前形成之其他遍次相互作用。
可在一單一遍次期間形成多個複絲緯圈。例如,複絲緯圈1806以及複絲緯圈1808皆在一送線器之相同單一遍次期間而形成。複絲緯圈1806係在後針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而編織,且複絲緯圈1808係在前針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而編織。複絲緯圈1806可視為貼邊1700之內部分1704之開始(參見圖30A)。如所展示,複絲緯圈1806及複絲緯圈1808係使用相同複絲紗線1406所形成但並不彼此互相成環圈,而是各形成於一不同組針床上。因為複絲緯圈1806係形成於後針床上,所以 複絲緯圈1806可與單絲緯圈1804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複絲緯圈1806可因此除去單絲線使得單絲緯圈1804與一複絲緯圈互相成環圈。
複絲緯圈1808可視為貼邊1700之外部分1702之開始(參見圖30A)。複絲緯圈1810係在前針床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編織且與複絲緯圈1808互相成環圈。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複絲緯圈1810之後可在前針床上形成多個複絲緯圈。可形成前針床上之額外緯圈以調整貼邊1700之外部分1702之形狀及尺寸。例如,在複絲緯圈1810之後在前針床上包含四個額外緯圈之一實施例可產生大於圖30A中所展示之外部分1702之一外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額外複絲緯圈1812可在後針床上使用複絲紗線1406而編織。可在後針床上形成與複絲緯圈1812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之額外緯圈。藉由在複絲緯圈1812之後增加形成於後針床上之緯圈之數目,內部分1704之尺寸可增加。在較佳數目個緯圈形成於後針床及前針床上之後可將保留於後針床上之緯圈傳送至前針床。在此一動作之後,後針床上之最後緯圈可與前針床上之緯圈相互作用及互相成環圈。此動作可完成一貼邊(諸如圖30至圖31A之貼邊1700)之形成。貼邊1700可因此主要由複絲紗線構造同時藉此減小單絲線可經歷磨蝕或其他力之可能性。
進一步編織組件構形
現參考圖10至圖14A,描繪合併有單絲區域之一物件之各項額外實施例。特定言之參考圖10,物件1004之一實施例展示為具有相對較大單絲區域。與圖1中描繪之物件100之實施例相比,在此實施例中,單絲區域1000及單絲區域1002相對於物件1004之外側16之表面區域相對較大。複絲區域1006可圍繞單絲區域1000及單絲區域1002。在一些實施例中,複絲區域1006可如上文所描述包含一或多個貼邊,諸如貼邊1008。拉伸元件1010可延伸穿過貼邊1008之至少一部分。
在一項實例中,鄰近於單絲區域1000、1002之複絲區域1006可類似對準至複絲區域1006所處之平面。例如,貼邊1008與單絲區域1002之間的複絲區域可沿著單絲區域1002之一類似對準平面延伸。替代性地,物件1004之單絲區域1000、1002之其他部分可由複絲區域1006之沿著一不同平面延伸之一部分接界。
參考圖11,展示包含多個及相對較小之三角形形狀之單絲區域之物件1108之一實施例。物件1108之單絲區域可主要以與參考圖1中展示之實施例所論述相同之方式而形成。在圖11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中,單絲區域1104及單絲區域1102可定位成鄰近於貼邊1106。可如參考先前貼邊構形所論述由複絲紗線1100形成貼邊1106。
複絲紗線1100可圍繞或接界物件1108之單絲區域,或替代性地,物件1108之單絲區域可藉由貼邊接界或藉由複絲區域及貼邊之一組合接界。物件1108之單絲區域(包含但不限於單絲區域1102及1104)可藉由沿著類似於單絲區域之一對準平面定向之複絲紗線1100接界。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單絲區域與鄰近複絲區域之間可存在一相對較均勻轉變。例如,當複絲區域及單絲區域大體定位於相同平面中時可能不存在藉由複絲區域形成之一凸塊或凸出體。
參考圖12,展示包含多個單絲區域1200、1202、1204及1206之物件1212之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各單絲區域可部分藉由一貼邊定界,且其中一拉伸元件至少部分圍封於該貼邊內。單絲區域1200、單絲區域1202、單絲區域1204及單絲區域1206之形狀各藉由一貼邊及延伸穿過該貼邊之一拉伸元件部分界定。在一非限制性實例中,至少部分藉由貼邊1208及貼邊1210界定單絲區域1202。該等貼邊之各者可如先前實施例中所論述包含延伸穿過其之一拉伸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214可為在各貼邊之間延伸之一連續線。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各貼邊內利用多個拉伸元件。在又進一步實施例中,一些貼 邊可不包含一拉伸元件。如圖12中所展示,單絲區域1200、1202、1204及1206之較寬部分定位成鄰近於腳背邊界部分186。在其他實施例(諸如圖10及圖11中所展示之該等實施例)中,單絲區域之較寬部分或基底可定位成鄰近於鞋底邊界部分187。
參考圖13及圖14,描繪物件100之識別為物件1306之一又進一步替代實施例。如在先前實施例中,至少部分藉由貼邊界定單絲區域,諸如1300、1302、1304。在此特定實施例中,單絲區域亦大體上為三角形。該等單絲區域1300、1302、1304可不同地配置於物件1306上。特定言之,單絲區域1300延伸使得三角形之基底定位成鄰近於物件1306之鞋底結構110。相反地,單絲區域1302經定向使得三角形之基底定位成鄰近腳背邊界部分186。此外,單絲區域1304及單絲區域1300基本上以相同方式定向,其中三角形之基底定向成鄰近鞋底結構110。因而此實施例之鄰近單絲區域之側部大體彼此對準。
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308可作為單絲區域之間的一分界線。例如,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308在交替方向上主要為V形。單絲區域1300部分藉由拉伸元件1308之一倒置V形部分限制。即,單絲區域1300之基底部分定位成鄰近於鞋底結構100。相比而言,單絲區域1302部分藉由拉伸元件1308之一筆直V形部分限制。因而,單絲區域1302在與單絲區域1300定向之方向相對之方向上定向。
此外,拉伸元件1308使單絲區域分離成若干區段。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區段可以一類似方式定向。例如,定位於拉伸元件1308上方(即,定位成朝向腳背邊界部分186)之全部單絲區域係以一類似方式定向。同樣地,定位於拉伸元件1308下面(即,定位成朝向鞋底結構110)之單絲區域係以彼此類似之一方式定向。儘管物件1306描繪類似塑形之單絲區域,然應認知,可結合以一不同方式定向之一拉伸元件利用不同塑形之單絲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308之佈局及路徑可容許物件1306之一大部分包含單絲區域。例如,單絲區域1304鄰近於貼邊1303朝向前足區10。此外,單絲區域1302鄰近於貼邊1303朝向腳跟區14。單絲區域1304及單絲區域1302在相對方向上定向但皆可鄰近於一單一貼邊。此定向及佈局可容許物件1306之一較大區域藉由單絲區域包圍同時維持拉伸元件1308可提供之完整性及結構支撐。
分離單絲區域之貼邊可包含拉伸元件。例如,如圖13展示,貼邊1301及貼邊1303可包含拉伸元件1308。在一些實施例中,延伸穿過貼邊1301及貼邊1303之拉伸元件可為相同拉伸元件(例如,拉伸元件1308)。因此在此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308可延伸穿過圍繞各單絲區域之貼邊之各者。此外,各單絲區域至少部分藉由一貼邊接界。
參考圖14及圖14A,描繪物件1306之實施例之一部分之一剖面。如此處所展示,貼邊1301及貼邊1303定位成鄰近於多個單絲區域。如上文所論述,貼邊大體上為藉由兩個重疊及至少部分共延伸編織材料層形成之中空結構。儘管形成貼邊之一編織材料層之側或邊緣可固定至另一層,然一中心區域一般未固定以形成一隧道狀結構使得另一元件可定位於該兩個編織材料層之間或在該兩個編織材料層之間延伸穿過貼邊。在一些實施例中,拉伸元件1308之一部分1408延伸穿過貼邊1301。拉伸元件部分1408可延伸穿過貼邊1301及進入鄰近貼邊1303。為方便起見,拉伸元件1308之進入至貼邊1303中之部分可被稱為拉伸元件部分1410。拉伸元件1308可延伸至定位於鞋類物件內之其他貼邊中,而其他貼邊可如上文所論述保持中空且缺乏一拉伸元件。
如圖14A中所展示,貼邊1301可包含一外部分400以及一內部分402。同樣地,貼邊1303可包含一外部分404及一內部分406。如關於先前實施例所論述,貼邊1301及貼邊1303之部分可實質上完全由複絲紗線810組成。此外,單絲區域可實質上完全由單絲線808組成。然 而,如關於先前論述之其他實施例所論述,拉伸元件部分408及拉伸元件部分410可在很大程度上接觸複絲紗線810。即,拉伸元件部分408及拉伸元件部分410可實質上與用於形成單絲區域1300及1304之單絲線808分離。因而,在拉伸元件部分408及拉伸元件部分410在貼邊1301及1303內平移或移動時,拉伸元件部分408及拉伸元件部分410可接觸複絲紗線810而不接觸單絲線808,藉此減少單絲線之磨蝕及磨損。
雖然已描述各項實施例,但該描述旨在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且一般技術者將明白在實施例之範疇內之更多實施例及實施方案係可行的。因此,實施例除了考慮到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之外不受約束。又,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作出各種修改及變化。
10‧‧‧前足區
12‧‧‧中足區
14‧‧‧腳跟區
16‧‧‧外側
18‧‧‧內側
100‧‧‧鞋類物件/物件
110‧‧‧鞋底結構
112‧‧‧外底
120‧‧‧鞋面
121‧‧‧外表面
122‧‧‧內表面
130‧‧‧編織組件
140‧‧‧喉部開口
150‧‧‧腳背區域
152‧‧‧鞋舌
154‧‧‧鞋帶
164‧‧‧外側單絲群組
170‧‧‧貼邊

Claims (19)

  1. 一種鞋類物件,其包括:一編織組件,其包括至少一單絲區域,其包括一單絲線,該至少一單絲區域具有一形狀;一第一複絲區域,其鄰近於該至少一單絲區域,該第一複絲區域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形成介於其等之間之一第一未固定區域;一第二複絲區域,其鄰近於該至少一單絲區域,其中該第一複絲區域及該第二複絲區域界定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形狀之至少一部分;及一第一拉伸元件,其延伸穿過該第一未固定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中該第二複絲區域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形成介於其等之間之一第二未固定區域。
  3. 如請求項2之物件,其中一第二拉伸元件延伸穿過該第二未固定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4.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進一步包括一腳背邊界部分及一鞋底邊界部分,且其中該腳背邊界部分及該鞋底邊界部分進一步界定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形狀之至少一部分。
  5.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中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至少兩個重疊層包括一內層及一外層,且其中該內層及該外層至少部分彼此連接以形成該第一未固定區域。
  6. 如請求項5之物件,其中該第一未固定區域包括該第一拉伸元件 延伸穿過之一管狀結構。
  7. 如請求項5之物件,其中該第一未固定區域之該內層及該外層提供介於該第一拉伸元件與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間的一障壁。
  8.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中該第一複絲區域安置於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一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
  9. 如請求項5之物件,其中該外層可包含第一數目個緯圈且該內層包含第二數目個緯圈,該第一數目個緯圈大於該第二數目個緯圈。
  10. 如請求項5之物件,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定位於一第一平面中且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外層定位於一第二平面中。
  11. 如請求項2之物件,其中該第一拉伸元件自該第一未固定區域延伸至該第二未固定區域以形成一環圈。
  12.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第一複絲區域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寬度小於或等於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寬度。
  13. 如請求項1之物件,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第一複絲區域界定一寬度,且其中該至少一單絲區域之該寬度大於該第一複絲區域之該寬度。
  14. 一種鞋類物件,其包括:一編織組件,其包括複數個單絲區域,其等包括一單絲線,該複數個單絲區域包括一形狀;複數個複絲區域,其等包括複絲紗線之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其中該至少兩個重疊編織層包括一內層及一外層,且其中該複數個複絲區域界定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該形狀之至少一部分; 其中該複數個單絲區域定位於一第一平面中,且其中該複數個複絲區域之至少該外層定位於一第二平面中。
  15. 如請求項14之物件,其中該第二平面定位於該第一平面徑向向外。
  16. 如請求項14之物件,其中該編織組件進一步包括一前足區、一中足區及一腳跟區,且其中複數個單絲區域定位於該等前足區、中足區及腳跟區之各者中。
  17. 如請求項16之物件,其中定位於該前足區內之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該形狀及定向不同於定位於該中足區及該腳跟區內之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該形狀及定向。
  18. 如請求項16之物件,其中定位於該腳跟區中之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包括一長形形狀,且其中定位於該中足區中之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包括一長形形狀。
  19. 如請求項16之物件,其中定位於該等前足區、中足區及腳跟區之各者中之該複數個單絲區域包括一選定形狀及定向,且其中該複數個單絲區域之該選定形狀及定向賦予不同拉伸性質至該等不同區。
TW104128520A 2014-08-29 2015-08-28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I5980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43441P 2014-08-29 2014-08-29
US201462043450P 2014-08-29 2014-08-29
US14/535,554 US9301567B2 (en) 2014-08-29 2014-11-07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monofilament areas
US14/535,501 US20160058099A1 (en) 2014-08-29 2014-11-07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Monofilament Areas in Body and Heel Port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9009A true TW201609009A (zh) 2016-03-16
TWI598053B TWI598053B (zh) 2017-09-11

Family

ID=56084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8520A TWI598053B (zh) 2014-08-29 2015-08-28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186423B1 (zh)
JP (1) JP6649537B2 (zh)
KR (1) KR101851512B1 (zh)
MX (1) MX368851B (zh)
TW (1) TWI5980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7947A (zh) * 2020-05-29 2020-08-25 陈惠兰 一种口罩及其生产方法
CN113668126A (zh) * 2021-07-26 2021-11-19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摇床弯曲鼓包效果的针织面料及编织方法、鞋面
CN113710841A (zh) * 2019-05-06 2021-11-26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多层针织部件及方法
TWI759952B (zh) * 2018-04-10 2022-04-0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用於鞋類物件及其他足部容納裝置的多層擠出鞋面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27803B2 (en) * 2018-04-13 2020-11-10 Nike, Inc. Footwear fastening system
WO2020123221A1 (en) * 2018-12-10 2020-06-18 Nike Innovate C.V. Knitting machine with adjustable needle beds and variable thickness knitted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5846B2 (en) * 2004-06-03 2007-01-02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exterior ribs
US8312645B2 (en) * 2006-05-25 2012-11-20 Nike, Inc. Material elements incorporating tensile strands
US7774956B2 (en) 2006-11-10 2010-08-17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flat knit upper construction or other upper construction
US8008599B2 (en) * 2007-07-09 2011-08-30 Nike,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yered elements with incisions
US8490299B2 (en) 2008-12-18 2013-07-2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20100199406A1 (en) * 2009-02-06 2010-08-12 Nike, Inc. Thermoplastic Non-Woven Textile Elements
US10172422B2 (en) * 2011-03-15 2019-01-08 Nike, Inc. 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
US8800172B2 (en) * 2011-04-04 2014-08-12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knit upper with a polymer layer
DE102012206062B4 (de) * 2012-04-13 2019-09-12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US9861160B2 (en) * 2012-11-30 2018-01-09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9635905B2 (en) * 2012-12-10 2017-05-02 Nike, Inc. Upper having bonded differentially-oriented inner and outer reinforcing strip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9952B (zh) * 2018-04-10 2022-04-0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用於鞋類物件及其他足部容納裝置的多層擠出鞋面
CN113710841A (zh) * 2019-05-06 2021-11-26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多层针织部件及方法
CN111567947A (zh) * 2020-05-29 2020-08-25 陈惠兰 一种口罩及其生产方法
CN113668126A (zh) * 2021-07-26 2021-11-19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摇床弯曲鼓包效果的针织面料及编织方法、鞋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51512B1 (ko) 2018-04-23
JP2017526442A (ja) 2017-09-14
MX2017002630A (es) 2017-10-02
TWI598053B (zh) 2017-09-11
KR20170048499A (ko) 2017-05-08
JP6649537B2 (ja) 2020-02-19
EP3186423B1 (en) 2021-10-20
MX368851B (es) 2019-10-16
EP3186423A1 (en) 2017-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25486B2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ニット構造を組み込む製品用のニット構成要素およびそ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921136B2 (ja) 布地構成要素を含む製品
US20170332722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monofilament areas
TWI602520B (zh) 包含具有若干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I584749B (zh)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US9301567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monofilament areas
TWI601487B (zh) 包含一具有周圍編織部分之單絲編織元件的鞋類物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542749B (zh) 編織具有一整體式編織舌件之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TWI580367B (zh) 包含一具有一可熔線之單絲編織元件的鞋類物件及製造具有一鞋面及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之一鞋類物件之方法
TWI516215B (zh) 設置具一整體式編織舌件之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I598053B (zh)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201815305A (zh) 形成一無縫編織鄰接部之方法
WO2016033051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monofilament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