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4749B -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4749B
TWI584749B TW104124657A TW104124657A TWI584749B TW I584749 B TWI584749 B TW I584749B TW 104124657 A TW104124657 A TW 104124657A TW 104124657 A TW104124657 A TW 104124657A TW I584749 B TWI584749 B TW I5847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titude
weaving
article
footwear
braid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4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9011A (zh
Inventor
安卓 梅爾
Original Assignee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filed Critical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9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9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7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6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8Gussets, e.g. pouches or heel or toe por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62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stiff, shape retenti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2Flat fabric of variable width, e.g. including one or more fashioned panel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Description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本發明大體係關於鞋類物件。本發明之更特定態樣係關於併入至少部分由編織織物材料形成之一鞋面之鞋類物件。
習知鞋類物件大體包含兩個主要元件,一鞋面及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及該鞋底結構至少部分界定一使用者之腳透過一腳收納開口可出入之一腳收納室。
鞋面固定至鞋底結構且在鞋類之內部上形成用於以一舒適及牢固方式收納一腳之一空隙。鞋面部件可相對於鞋底部件固定腳。鞋面可環繞腳踝、在腳之腳背及腳趾區域上方延伸。鞋面亦可沿著腳之內側及外側以及腳之腳跟延伸。鞋面可經構形以保護腳及提供通風,藉此使腳冷卻。此外,鞋面可包含額外材料以提供特定區域中之額外支撐。
鞋底結構固定至鞋面之一下部區域,藉此定位在鞋面與地面之間。鞋底結構可包含一中底及一外底。該中底通常包含聚合物發泡體材料,其減弱地面反作用力以在步行、跑步及其他走動活動期間減輕腳及腿部上的應力。此外,中底可包含流體填充室、板、緩衝體或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之運動之其他元件。外底固定至中底之一下表面且提供由一耐久且耐磨材料(諸如,橡膠)形成之鞋底結 構之一地面嚙合部分。鞋底結構亦可包含一鞋墊,該鞋墊定位於空隙內且緊鄰腳之一下表面以提高鞋類舒適度。
各種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習知地用於製造鞋面。舉例而言,在運動鞋類中,鞋面可具有各包含各種接合材料元件之多個層。作為實例,該等材料元件可經選定以賦予鞋面之不同區域抗拉伸性、耐磨性、可撓性、透氣性、可壓縮性、舒適度及防潮性。為賦予鞋面之不同區域不同性質,通常將材料元件切割成所要形狀且接著將該等材料元件接合在一起(通常使用縫合式結合或黏合性結合)。此外,通常將材料元件接合成分層構形以賦予相同區域多個性質。
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與運輸、貯存、切割及接合材料元件相關聯之時間及花費亦可增加。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來自切割及縫合程序之棄置材料亦累積至一較大程度。此外,與由類型及數目較少之材料元件形成之鞋面相比,具有較大數目個材料元件之鞋面可更加難以回收再利用。此外,縫合在一起之多件可引起在特定區域中之一更大力集中。縫合接面可相對於鞋類物件之其他部分依一不均勻速率轉移應力,此可引起損壞或不適。額外材料及縫合接頭可導致穿著時之不適。因此,藉由減少鞋面中所利用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可減少棄置同時增加鞋面之製造效率、舒適度、效能及可回收再利用性。
在一態樣中,一種鞋類物件包含一鞋面及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併入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一部分包含與一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部分包含與一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該第一編織方向定向成與該 第二編織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一第三部分安置於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三部分包含複數個緯圈,該複數個緯圈包含與該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及與該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三部分之該複數個緯圈包含具有不同長度之多個緯圈。該多個緯圈之線圈連接至一共同連接緯圈之至少一線圈。該共同連接緯圈係實質上沿著該第二編織方向對準且毗鄰於編織組件之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及該第三部分係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鞋類物件包含一鞋面及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併入延伸穿過鞋面之一前足區、一中足區及一腳跟區之一或多者之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一部分包含近似沿著跨鞋面之一橫向方向對準之與一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部分包含與一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該第二編織方向定向成與鞋面之該橫向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該第三部分安置於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三部分包含自毗鄰於第一部分之一第一位置處之第一編織方向轉變至毗鄰於第二部分之一第二位置處之第二編織方向之複數個緯圈。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編織用於併入至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之方法包含編織一第一部分、複數個轉變緯圈及一第二部分。該編織組件之該第一部分包含沿著一第一編織方向對準之至少一緯圈。該複數個轉變緯圈包含與該第一部分之至少一緯圈連續之至少一轉變緯圈。該複數個轉變緯圈包含多個短列緯圈。該編織組件之該第二部分包含沿著一第二編織方向對準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該第一編織方向定向成與該第二編織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
一般技術者在檢視以下圖式及詳細描述之後將明白或將變得明白本發明之其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預期所有此等額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包含在此描述及此概述內,處於本發明之範疇內且受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保護。
100‧‧‧鞋類物件/物件
102‧‧‧鞋底結構
104‧‧‧鞋面
106‧‧‧前足區
108‧‧‧中足區
110‧‧‧腳跟區
114‧‧‧外側
116‧‧‧內側
118‧‧‧腳踝開口
120‧‧‧鞋領
122‧‧‧腳背區域
124‧‧‧鞋舌部分
126‧‧‧鞋帶
128‧‧‧鞋帶孔隙
130‧‧‧編織組件
132‧‧‧外表面
134‧‧‧內表面
136‧‧‧接縫
138‧‧‧三角布
600‧‧‧外周邊邊緣
602‧‧‧外側邊緣
604‧‧‧內側邊緣
606‧‧‧前足邊緣
608‧‧‧腳跟邊緣
610‧‧‧腳跟邊緣
612‧‧‧外側內邊緣
614‧‧‧內側內邊緣
616‧‧‧編織元件
618‧‧‧襯墊拉伸元件
620‧‧‧第一三角布
622‧‧‧擴展邊緣
624‧‧‧窄邊緣
700‧‧‧三角布
702‧‧‧起始緯圈
704‧‧‧最後緯圈
706‧‧‧編織組件
708‧‧‧轉變緯圈
710‧‧‧第一編織方向
712‧‧‧第二編織方向
714‧‧‧第一轉變緯圈
716‧‧‧第二轉變緯圈
718‧‧‧第三轉變緯圈
720‧‧‧三角布角
722‧‧‧次級緯圈
800‧‧‧編織組件
802‧‧‧第一三角布
804‧‧‧起始緯圈
806‧‧‧最後緯圈
808‧‧‧轉變緯圈
810‧‧‧第一三角布角
812‧‧‧第二三角布
814‧‧‧起始緯圈
816‧‧‧最後緯圈
818‧‧‧轉變緯圈
820‧‧‧第二三角布角
822‧‧‧次級緯圈
824‧‧‧緯圈角
900‧‧‧第一三角布角
902‧‧‧第一三角布
904‧‧‧第二三角布角
906‧‧‧第二三角布
908‧‧‧緯圈角
910‧‧‧次級緯圈
912‧‧‧編織組件
1000‧‧‧第一三角布角
1002‧‧‧第一三角布
1004‧‧‧第二三角布角
1006‧‧‧第二三角布
1008‧‧‧緯圈角
1010‧‧‧編織組件
1100‧‧‧第一三角布
1102‧‧‧第一三角布角
1104‧‧‧第二三角布
1106‧‧‧第二三角布角
1108‧‧‧緯圈角
1110‧‧‧編織組件
1200‧‧‧第一三角布
1202‧‧‧第一三角布角
1204‧‧‧第二三角布
1206‧‧‧第二三角布角
1208‧‧‧緯圈角
1210‧‧‧編織組件
1300‧‧‧三角布
1302‧‧‧三角布
1304‧‧‧最後緯圈
1310‧‧‧編織組件
1320‧‧‧緯圈角
1400‧‧‧三角布
1402‧‧‧三角布
1404‧‧‧三角布
1406‧‧‧最後緯圈
1410‧‧‧編織組件
1420‧‧‧緯圈角
1500‧‧‧第一三角布
1502‧‧‧第二三角布
1504‧‧‧第三三角布
1506‧‧‧第一三角布角
1508‧‧‧第二三角布角
1510‧‧‧第三三角布角
1512‧‧‧次級緯圈
1514‧‧‧緯圈角
1516‧‧‧編織組件
1600‧‧‧第一三角布
1602‧‧‧第二三角布
1604‧‧‧第三三角布
1606‧‧‧第一三角布角
1608‧‧‧第二三角布角
1610‧‧‧第三三角布角
1612‧‧‧次級緯圈
1614‧‧‧緯圈角
1616‧‧‧編織組件
1700‧‧‧第一三角布
1702‧‧‧第一三角布角
1704‧‧‧第二三角布
1706‧‧‧第三三角布
1708‧‧‧第二三角布角
1710‧‧‧第三三角布角
1716‧‧‧編織組件
1800‧‧‧第一三角布
1802‧‧‧第二三角布
1804‧‧‧第一三角布角
1806‧‧‧第二三角布角
1808‧‧‧第三三角布
1810‧‧‧第三三角布角
1816‧‧‧編織組件
1900‧‧‧緯圈角
1902‧‧‧第一三角布
1904‧‧‧第二三角布
1906‧‧‧第三三角布
1916‧‧‧編織組件
2000‧‧‧緯圈角
2002‧‧‧第一三角布
2004‧‧‧第二三角布
2006‧‧‧第三三角布
2016‧‧‧編織組件
2100‧‧‧紗線
2102‧‧‧緯圈
2104‧‧‧緯圈
2106‧‧‧緯圈
2108‧‧‧緯圈
2110‧‧‧緯圈
2112‧‧‧緯圈
2114‧‧‧線圈
2116‧‧‧編織組件
2118‧‧‧線圈
2120‧‧‧間隙
2122‧‧‧間隙
2140‧‧‧編織結構
2142‧‧‧編織結構
2160‧‧‧經圈
2170‧‧‧經圈
2180‧‧‧經圈
2200‧‧‧緯圈
2202‧‧‧緯圈
2204‧‧‧緯圈
2206‧‧‧緯圈
2208‧‧‧線圈
2210‧‧‧線圈
2212‧‧‧線圈
2214‧‧‧線圈
2216‧‧‧編織組件/線圈
2218‧‧‧線圈
2220‧‧‧經圈
2222‧‧‧經圈
2224‧‧‧經圈
2226‧‧‧經圈
2228‧‧‧經圈
2240‧‧‧編織結構
2242‧‧‧編織結構
2300‧‧‧編織結構
2302‧‧‧經圈
2304‧‧‧經圈
2306‧‧‧經圈
2308‧‧‧經圈
2310‧‧‧經圈
2312‧‧‧線圈
2314‧‧‧線頭
2316‧‧‧線腳
2318‧‧‧線腳
2320‧‧‧沉降片
2322‧‧‧距離
2330‧‧‧緯圈
2332‧‧‧緯圈
2334‧‧‧緯圈
2400‧‧‧編織結構
2402‧‧‧經圈
2404‧‧‧經圈
2406‧‧‧經圈
2408‧‧‧經圈
2410‧‧‧經圈
2412‧‧‧線圈
2414‧‧‧線頭
2416‧‧‧線腳
2418‧‧‧線腳
2420‧‧‧沉降片
2422‧‧‧距離
2430‧‧‧緯圈
2432‧‧‧緯圈
2434‧‧‧緯圈
2458‧‧‧沉降片
2500‧‧‧編織結構
2502‧‧‧編織方向
2504‧‧‧編織方向
2506‧‧‧第一緯圈
2508‧‧‧連續線
2510‧‧‧編織組件
2512‧‧‧最後緯圈
2600‧‧‧編織結構/結構
2602‧‧‧最後緯圈/緯圈
2604‧‧‧連續線
2606‧‧‧線圈
2608‧‧‧線圈
2610‧‧‧編織組件
2700‧‧‧鞋類物件/物件
2702‧‧‧鞋面
2704‧‧‧鞋底結構
2800‧‧‧鞋類物件/物件
2802‧‧‧內表面
2804‧‧‧鞋面
2806‧‧‧距離
2900‧‧‧鞋類物件/物件
2902‧‧‧鞋面
2904‧‧‧鞋底結構
2906‧‧‧內表面
3000‧‧‧箭頭
3002‧‧‧箭頭
3004‧‧‧箭頭
3006‧‧‧編織組件
3008‧‧‧區域
3010‧‧‧區域
3012‧‧‧區域
3100‧‧‧箭頭
3102‧‧‧箭頭
3104‧‧‧箭頭
3106‧‧‧編織組件
3200‧‧‧箭頭
3202‧‧‧箭頭
3204‧‧‧箭頭
3206‧‧‧編織組件
3208‧‧‧腳趾區域
3210‧‧‧前幫區域
3212‧‧‧轉變針跡
3300‧‧‧編織機
3302‧‧‧針床
3304‧‧‧針
3306‧‧‧軌條
3308‧‧‧送線器
3310‧‧‧紗線
3312‧‧‧線軸
3314‧‧‧紗線引導件
3316‧‧‧紗線回收彈簧
3318‧‧‧紗線張緊器
3400‧‧‧編織元件
3402‧‧‧針
3404‧‧‧針
3406‧‧‧針
3408‧‧‧針
3410‧‧‧掛鉤部分
3412‧‧‧臂
3414‧‧‧閥桿
3700‧‧‧經圈
3702‧‧‧經圈
3704‧‧‧經圈
3706‧‧‧經圈
4402‧‧‧列
4404‧‧‧列
4406‧‧‧列
4408‧‧‧列
4410‧‧‧行
4412‧‧‧行
4414‧‧‧行
4416‧‧‧行
4420‧‧‧距離
4422‧‧‧距離
參考以下圖式及描述可更佳地理解實施例。圖式中之組件不一定按比例繪製,而是重點在於圖解說明該等實施例之原理。此外,在圖式中,相同元件符號指示不同視圖中的相應部分。
當結合隨附圖式讀取時將更佳理解前述【發明內容】及以下【實施方式】。
圖1係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等角視圖;圖2係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圖3係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內側視圖;圖4係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背視圖;圖5係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俯視圖;圖6係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俯視圖;圖7係利用兩個不同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之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8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在該等編織方向之間利用相同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9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在該等編織方向之間利用相同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0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在該等編織方向之間利用不同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1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其中緯圈角較陡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 圖12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其中緯圈角平緩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3係使用三個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4係使用四個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5係使用四個編織方向之在該等編織方向之間利用相同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6係使用四個編織方向之在該等編織方向之間利用相同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7係使用三個較大轉變角及一較小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8係使用兩個較小轉變角及兩個較大轉變角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19係使用四個編織方向之其中最後緯圈角較陡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20係使用四個編織方向之其中最後緯圈角平緩之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21係具有如一實施例中所利用之交替浮線線圈之一放大視圖的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22係具有使用一經修改交替浮線線圈之實施例之一放大視圖的一編織組件之另一替代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圖23A至圖23B係曝露至一張力之一平紋針織(jersey stitch)之放大視圖;圖24A至圖24B係曝露至一張力之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之一實施例之放大視圖; 圖25係具有利用平紋針織之一轉變區帶之一放大視圖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視圖;圖26係具有利用一交替浮線針織之一轉變區帶之一放大視圖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視圖;圖27係具有一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前足部分之一放大剖面視圖之站立之一運動員之一代表圖;圖28係具有一鞋類物件之一前足部分之一放大剖面視圖之進行一橫向機動之一運動員之一代表圖;圖29描繪具有一鞋類物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前足部分之一放大剖面視圖之進行一橫向機動之一運動員;圖30圖解說明作用於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上之一力;圖31圖解說明作用於並不包含一移位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上之一力;圖32圖解說明作用於具有垂直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上之一力;圖33係一編織機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圖;圖34係在編織程序之一態樣期間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示意圖;圖35係在編織程序之另一態樣期間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示意圖;圖36係將紗線傳遞至針之送線器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37係使紗線與線圈纏結之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38係延伸以接納紗線之複數個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39係自送線器接納紗線之經延伸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 圖40係縮回及使紗線與先前互相嚙合之線圈纏結之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41係延伸以接納紗線之複數個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42係自送線器接納紗線之經延伸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43係縮回及使紗線與先前互相嚙合之線圈纏結之針之一例示性程序之一示意圖;圖44係在編織機上使用編織程序形成之一編織織物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一代表圖;及圖45係在編織機上使用編織程序形成之一編織織物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之另一代表圖。
以下論述及隨附圖式揭示與編織組件及編織組件之製造相關之各種概念。雖然可在各種產品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但下文將併入該等編織組件之一者之一鞋類物件作為一實例揭示。除了鞋類之外,編織組件亦可用於其他類型之服裝(例如,襯衫、褲子、襪子、夾克、內衣)、運動設備(例如,高爾夫包、棒球及橄欖球手套、足球限制結構)、容器(例如,背包、包)及室內裝潢傢俱(例如,椅子、沙發、汽車座椅)中。編織組件亦可用於床上覆蓋物(例如,床單、毯子)、桌子覆蓋物、毛巾、旗標、帳篷、帆及降落傘中。編織組件可出於產業目的而用作技術性織物,包含用於汽車及航空應用之結構、過濾材料、醫用織物(例如,繃帶、棉籤、植入物)、用於加固河堤之地工織物、用於作物保護之農用織物及起保護或隔絕作用而免受熱及輻射之工業服裝。因此,本文中所揭示之編織組件及其他概念可針對個人目的及產業目的兩者而併入各種產品中。
鞋類構形
圖1至圖5中描繪如包含一鞋底結構102及一鞋面104之一鞋類物件100。雖然鞋類物件100(在下文亦簡稱為物件100)圖解說明為具有適於跑步之一般構形,但與鞋類相關聯之概念亦可應用於各種其他運動鞋類類型,舉例而言,包含棒球鞋、籃球鞋、騎行鞋、橄欖球鞋、網球鞋、足球鞋、訓練鞋、休閒鞋及登山靴。該等概念亦可應用於通常被視作非運動的鞋類類型,包含禮鞋、平底便鞋、涼鞋及工作靴。因此,關於鞋類所揭示之概念適應於各種鞋類類型。
如圖2至圖3中最佳展示,物件100可劃分成三個大體區:一前足區106、一中足區108及一腳跟區110。前足區106一般包含物件100之與腳趾及連接蹠骨與趾骨之關節對應之若干部分。中足區108一般包含物件100之與腳之一足弓區域對應之若干部分。腳跟區110一般與腳之後部分(包含跟骨)對應。物件100亦包含一外側114及一內側116,其等延伸穿過前足區106、中足區108及腳跟區110,且與鞋類之相對側對應。更特定言之,外側114與腳之一外部區域對應,且內側116與腳之一內部區域(即,面朝另一腳之表面)對應。前足區106、中足區108、腳跟區110、外側114及內側116並不意欲對鞋類之精確區域進行劃界。而是,前足區106、中足區108、腳跟區110、外側114及內側116意欲表示物件100之大體區域以協助下文論述。除物件100外,前足區106、中足區108、腳跟區110、外側114及內側116亦可適用於鞋底結構102、鞋面104及其個別元件。
此外,可引用方向描述。如貫穿此詳細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縱向」係指延伸一物件或其之組件或部分之長度之一方向。在一些情況中,縱向方向可自前足區106延伸至腳跟區110或部分。如貫穿此詳細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橫向」係指延伸一物件或其之部分之一寬度之一方向。換言之,該橫向方向可在 一物件之外側114與內側116之間延伸。此外,如貫穿此詳細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術語「垂直」係指大體垂直於一橫向方向及縱向方向之一方向。
在一項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02固定至鞋面104且在穿著物件100時在腳與地面之間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02之主要元件可包含一中底、一外底及一鞋墊。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02可包含一外底。在一項實施例中,外底可固定至鞋面104之一下表面。外底亦可固定至經構形以將鞋底結構102固定至鞋面104之一基底部分。雖然用於鞋底結構102之構形提供可結合鞋面104使用之一鞋底結構之一實例,但亦可利用鞋底結構102之許多其他習知或非習知構形。因此,在其他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02或與鞋面104一起使用之任何鞋底結構之特徵可變化。
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鞋底結構102可包含一中底及/或一鞋墊。該中底可固定至一鞋面之一下表面且可由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例如,聚胺基甲酸酯或乙烯醋酸乙烯酯發泡體)形成,該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當在步行、跑步或其他走動活動期間在腳與地面之間經壓縮時減弱地面反作用力(即,提供緩衝)。在其他構形中,中底可併入板、緩衝體、流體填充室、鞋楦元件或運動控制部件,其等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之運動。在又其他情況中,中底可主要由一流體填充室形成,該流體填充室位於一鞋面內且經定位以在腳之一下表面下方延伸以提高鞋類物件100之舒適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鞋面104相對於鞋底結構102界定在物件100內用於收納一腳且固定該腳之一空隙。該空隙經塑形以容納一腳且沿著腳之外側、沿著腳之一內側、在腳上方、環繞腳跟且在腳下方延伸。空隙之出入口係由至少位於腳跟區110中之一腳踝開口118提供。腳可透過由鞋領120形成之腳踝開口118插入至鞋面104中。腳可透過由鞋 領120形成之腳踝開口118自鞋面104抽出。在一些實施例中,一腳背區域122可在中足區108中之對應於腳之一腳背之一區域上方自腳踝開口118及鞋領120向前延伸至前足區106。
在一些實施例中,鞋面104可包含一鞋舌部分124。鞋舌部分124可穿過腳背區域122安置於鞋面104之外側114與內側116之間。鞋舌部分124可整體附接至鞋面104。在一些實施例中,鞋舌部分124可與鞋面104之部分一起由下文進一步詳細定義之一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因此,鞋面104可在外側114與內側116之間跨腳背區域122實質上連續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鞋舌部分124可沿著腳背區域122之外側114及內側116附接。在其他實施例中,鞋舌部分124可沿著腳背區域122之側斷開連接,以容許鞋舌部分124可在腳背區域122之側之間移動。
一鞋帶126可延伸穿過各種鞋帶孔隙128以提高物件100之舒適度。鞋帶126可容許穿著者修改鞋面104之尺寸以適應腳之比例。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帶126可延伸穿過沿著腳背區域122之任一側安置之鞋帶孔隙128。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帶孔隙128整體形成於鞋面104內。在一些實施例中,一襯墊線或拉伸元件可形成鞋帶孔隙128。鞋帶126可准許穿著者環繞腳收緊鞋面104。鞋帶126亦可准許穿著者放鬆鞋面104以促進腳伸入該空隙及自該空隙抽出。此外,腳背區域122中之鞋面104之鞋舌部分124在鞋帶126下方延伸以提高物件100之舒適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帶孔隙128可由另一材料形成。在進一步構形中,鞋面104可包含額外元件,諸如:(a)腳跟區110中之一腳跟後幫,其增強穩定性;(b)前足區106中之一腳趾防護件,其由一耐磨材料形成;及(c)標誌、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
許多習知鞋類鞋面係由透過(例如)縫合或結合而接合之多個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形成。相比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絕大部分鞋面104由一編織組件130 形成,編織組件130將在下文更詳細論述。例如,編織組件130可透過橫編程序製造,且沿著外側114及內側116兩者延伸穿過前足區106、中足區108及腳跟區110之一或多者。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形成鞋面104之實質所有,包含外表面132及內表面134(參見圖1)之絕大部分或相對較大部分,藉此界定鞋面104內之空隙之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亦可在腳下方延伸。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一中底布(strobel sock)或薄鞋底狀材料件固定至編織組件130以形成鞋面104之一基底部分,該基底部分在腳下方延伸以用於與鞋底結構102附接。此外,如圖4中所描繪一接縫136可垂直延伸穿過腳跟區110,以接合編織組件130之邊緣。
雖然接縫可存在於編織組件130中,但編織組件130之絕大部分具有實質上無縫構形。此外,編織組件130可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如本文中所利用,一編織組件(例如,編織組件130)在透過一編織程序形成為一單件式元件時定義為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即,編織程序實質上形成編織組件130之各種特徵及結構,而無需大量額外製造步驟或程序。一單一編織構造可用於形成具有包含紗線、線或其他編織材料之一或多個緯圈之結構或元件之一編織組件,該一或多個緯圈經接合使得該等結構或元件共同包含至少一個緯圈(即,共用一共同紗線)及/或包含在該等結構或元件之各者之間實質連續之緯圈。藉助此配置,提供單一編織構造之一單件式元件。
雖然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可在編織程序之後彼此接合(例如,編織組件130之邊緣接合在一起),但編織組件130仍然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此係因為編織組件130形成為一單件式編織元件。此外,當在編織程序之後添加其他元件(例如,鞋帶、標誌、商標、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結構元件)時,編織組件130仍然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
編織組件130可併入賦予鞋面104之單獨區域不同性質之各種類型之紗線。即,編織組件130之一個區域可由賦予第一組性質之一第一類型的紗線形成,且編織組件130之另一區域可由賦予第二組性質之一第二類型的紗線形成。在此構形中,藉由針對編織組件130之不同區域選擇特定紗線,性質可在整個鞋面104中變化。一特定類型之紗線將賦予編織組件130之一區域之性質部分取決於形成該紗線內之各種長絲及纖維之材料。舉例而言,棉提供一柔軟手感、自然美觀及生物可降解性。彈性纖維(Elastane)及拉伸聚酯各提供實質拉伸及恢復性,其中拉伸聚酯亦提供可回收再利用性。嫘萦提供高光澤及濕氣吸收性。木材除絕緣性質及生物可降解性之外亦提供高濕氣吸收性。耐綸係具有相對較高強度之一耐久且抗磨材料。聚酯為亦提供相對較高耐久性之一疏水材料。除材料之外,針對編織組件130選擇之紗線之其他態樣亦可影響鞋面104之性質。舉例而言,形成編織組件130之一紗線可為一單絲紗線或一複絲紗線。該紗線亦可包含各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單獨長絲。此外,該紗線可包含各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材料形成之長絲,諸如含具有一鞘芯構形或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兩個半體之長絲之一雙組分紗線。不同程度之加撚及捲曲以及不同丹尼(denier)亦可影響鞋面104之性質。因此,形成紗線之材料及該紗線之其他態樣二者皆可經選擇以賦予鞋面104之單獨區域各種性質。
一些實施例可包含分配可作用於一編織組件上之力之佈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提供一編織組件之以對應於可施加於併入至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上之典型力之一方式預對準之緯圈來達成力分配。典型力係在用於一特定目的之一鞋類物件(例如,經構形以用於一體育運動或其他運動活動之一鞋類物件)中可發生之力。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一比賽者或參與者之典型運動使力在特定區域中及依特定定向施加於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上。在一些情況中, 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可包含施加顯著橫向力於鞋類物件上且因此至編織組件之典型運動。例如,諸如足球或橄欖球之體育運動通常包含自穿著者之腳施加橫向力於鞋類物件上之切球運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編織組件可經構形以分配來自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典型力。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一編織組件可具有改變該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之定向以協助分配與一特定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相關聯之典型力之一移位編織結構。如貫穿描述及申請專利範圍所論述之編織方向係指透過一編織程序形成接合至連續緯圈之一緯圈或線圈列之互相成圈紗線或線之定向。該編織方向可一般相對於在編織程序期間形成之編織材料之方向來定義。例如,在一橫編程序期間,藉由透過沿著一大體水平方向編織一緯圈或列來操縱一紗線,從而使互相成圈紗線之連續緯圈接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編織元件以增加編織組件之沿著一大體垂直方向之尺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包含一或多個群組之三角布之轉變區帶以改變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改變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之轉變區帶之結構及功能將在下文進一步詳細論述。藉助此構形,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之定向可變更或改變以使編織組件之一或多個緯圈沿著與一特定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相關聯之典型力之方向對準。藉由實質上對準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之定向以與典型力之方向對應,在由穿著者使用鞋類物件時可實質上降低或減輕該鞋類物件中之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沿著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引導典型力。在來自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力可平均發生於一鞋類物件之相同區域中及沿著相同方向發生時,在編織組件之特定區域中可變更編織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腳跟區110、中足區108及前足區106之一或多者中變更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變更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以適應前足區106中之橫向力或縱向力。在一些實 施例中,可變更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以適應作用於一編織組件之前足區106中之橫向力及縱向力之一組合。例如,一運動活動中之一參與者可使用一切球運動。雖然一特定運動員可在許多不同方向上切球,但大體區域及整體方向可類似。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可變更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以適應歸因於切球運動作用於編織組件上之典型力。在一些情況中,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可經構形以便與來自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力之方向實質上對準或大體平行。例如,由於與一切球運動相關聯之力之方向一般並非一較佳橫向力(其係一般包含一縱向分量之力)時,所以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三角布以變更一編織組件之編織方向以與並非在一較佳橫向方向上之力實質上對準。此構形可容許沿著與運動活動相關聯之多個方向之在整個編織組件中之特定力分配。
編織組件構形
參考圖6,以一平面或平坦構形展示編織組件130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編織組件130一般構形成一擴張之U狀。編織組件130藉由一外周邊邊緣600描畫輪廓。外周邊周邊600包含外側邊緣602、內側邊緣604、前足邊緣606、腳跟邊緣608及腳跟邊緣610。編織組件130可進一步包含一外側內邊緣612及一內側內邊緣614。當併入至一鞋類物件中時,外周邊邊緣600可抵著鞋底結構102之一上表面鋪設。此外,腳跟邊緣608及腳跟邊緣610可彼此接合且在腳跟區域110中垂直延伸。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可接合至用於附接至鞋底結構102之一中底布或鞋墊。
編織組件130可包含如上所述與鞋面104之其餘部分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腳背區域122。在一些實施例中,腳背區域122包含安置於編織組件130中之複數個鞋帶孔隙128。鞋帶孔隙128可自外表面132至內表面134(參見圖1)延伸穿過編織組件130。鞋帶孔隙128可藉 由編織直接形成於編織組件130中。在其他實施例中,鞋帶孔隙128可藉由一單獨紗線或襯墊線產生。鞋帶孔隙128可經構形以接納鞋帶126。在一些情況中,鞋帶孔隙128可在無需鞋帶126穿過編織組件130之表面的情況下接納鞋帶126,如上述圖中所展示。
編織組件130之一主要元件可為編織元件616。編織元件616可由經操縱(例如,使用一編織機)以形成界定各種緯圈及經圈之複數個互相嚙合之線圈之至少一紗線形成。即,編織元件616具有編織織物之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一襯墊拉伸元件618。襯墊拉伸元件618可延伸穿過編織元件616及穿過編織元件616內之各種線圈。襯墊拉伸元件618可大體沿著編織元件616內之緯圈延伸;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拉伸元件618可沿著編織元件616內之經圈延伸。襯墊拉伸元件618可賦予物件100內之特定區域抗拉伸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拉伸元件618可經併入使得襯墊拉伸元件618與鞋帶126相互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拉伸元件618可沿著垂直方向自鞋底結構102延伸至腳背區域122。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拉伸元件618可用於形成鞋帶孔隙128。襯墊拉伸元件618之一部分可形成一線圈以產生鞋帶孔隙128。在一些情況中,襯墊拉伸元件618可離開編織元件616。在一些情況中,襯墊拉伸元件618之經曝露部分可與鞋底結構102及鞋帶126相互作用。與鞋帶126及/或鞋底結構102之相互作用可有助於環繞腳固定鞋面104。
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可具有一不對稱形狀。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外側邊緣602可具有不同於內側邊緣604之一長度或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內側邊緣604可包含少於外側邊緣602之緯圈。存在較少緯圈可使內側邊緣604在長度上比外側邊緣602短。歸因於沿著內側邊緣604比沿著外側邊緣602包含較少緯圈內側邊緣604可具有一大體內凹形狀。歸因於沿著外側邊緣602比沿著內側邊緣604 包含較多緯圈外側邊緣602可具有一大體中凸形狀。沿著編織組件130之外側114之前足邊緣606可偏置朝向內側116。前足邊緣606之內側116可偏置朝向編織組件130之內側116。內側邊緣604及外側邊緣602之構形可使編織組件130具有一不規則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之外側114之腳跟區110可比內側116之腳跟區110長。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之前足區106可偏置朝向編織組件130之內側116。
一些實施例可包含用以塑形編織組件130之佈建。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可包含用以移位編織元件616之編織方向之佈建。在一項實施例中,可提供一群組三角布138以塑形編織組件130或移位形成編織組件130之編織元件616之編織方向。三角布138之群組可包括其中編織組件之一些特性(諸如編織方向之定向)改變之區或區帶。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138之群組可位於前足區106中。該群組三角布138之構造及形狀可變更編織組件130之形狀。在一些情況中,編織組件130之端部或最後緯圈可取決於該群組三角布138之定向而沿著內側邊緣604或外側邊緣602定位。在一些情況中,編織組件130之端部可與物件100之末端或端部對準。物件100之末端或端部係指前足區106中之距腳跟區110之距離最遠之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織組件130之最後線圈或端部可位於除物件100之末端或端部以外之一區域處。
編織方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轉變區帶或三角布可用於促進編織組件130內之編織方向之變化。三角布可由多個緯圈組成。三角布可利用短列編織(亦被稱為固持織圈作用)以促進編織元件之編織方向之變化。三角布內之各緯圈可包含不同數目個線圈。在一些情況中,由較少線圈組成之一較遲產生之緯圈可在長度上比由較多線圈組成之一較早產生之 緯圈要短。按此言之,一較遲產生之緯圈可由少於一較早產生之緯圈之紗線組成。在完成三角布之後,三角布內之緯圈可藉由一最後緯圈連接。該最後緯圈可相對於其他緯圈成一角度且可有效改變編織元件之編織方向之角度。
在不同實施例中,三角布可位於編織組件130內之各種區域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可限於前足區。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整個編織組件130中利用三角布。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可跨編織組件130之寬度延伸。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寬度上方利用三角布。一些實施例可在中足區108中利用三角布。在一些例項中,三角布可自中足區108延伸至前足區106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可主要藉由該三角布之邊緣來界定。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之邊緣可位於一編織組件之相對側上。例如,三角形或楔形三角布(例如,第一三角布620)可具有一擴展邊緣622及一窄邊緣624。擴展邊緣622及窄邊緣624藉此界定第一三角布620之一部分。擴展邊緣622可具有一第一寬度。窄邊緣624可具有一第二寬度。擴展邊緣622之該第一寬度可大於窄邊緣624之該第二寬度。在三角布620之任一側上之擴展邊緣622與窄邊緣624之寬度差可藉此界定一三角形三角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之尺寸可取決於編織組件130內之位置改變。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可自腳背區域122之一側延伸且繼續延伸於腳背區域122之另一側上。三角布可自鞋類物件100之一部分至另一部分脫離接合或斷開連接。窄邊緣624可位於腳背區域122之內側116上,靠近編織組件130之外側邊緣602。在第一三角布620自內側116延伸朝向外側114時,第一三角布620可開始擴展或加寬。在一些情況中,三角布可遇到外側內邊緣612。在一些情況中,三角布可終止於此位置處。在其他情況中,三角布可沿著外側內邊緣612繼續延 伸朝向外側114。在一些情況中,即使可存在藉由腳背區域122形成之一敞開空間三角布仍可繼續延伸。在其他情況中,三角布可包含伸展穿過該三角布之一裂縫。該裂縫可使三角布分離成一個以上離散部分。雖然三角布可包含一個以上離散部分,但三角布之該等部分可仍與編織組件具有單一編織構造。在一些情況中,三角布可包含一凹口或可在該凹口之區域中擴張三角布之形狀之一鋸齒邊。儘管三角布可為一連續部分,然三角布亦可包含不平坦之區域,諸如一有凹口部分。
在不同實施例中,三角布可以不同形式及形狀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三角布之不同形狀以使三角布內之緯圈與可由編織組件經歷之典型力對準。三角布可大體採取一楔形或三角形形狀。在一些情況中,三角布可包含筆直邊緣。在其他情況中,三角布可包含彎曲邊緣。三角布之形狀可用於定向形成編織組件130之編織元件616之緯圈之方向。藉助此構形,編織元件616之緯圈之定向可分配可施加於編織組件130上之力。
一般而言,三角布之形狀及尺寸可藉由三角布內之若干部分來判定,如關於圖7所論述。如此實施例中所展示,三角布700之形狀可藉由起始緯圈702及一最後緯圈704來界定。此外,三角布700可藉由外周邊邊緣600來界定。在一些情況中,三角布700亦可藉由外側內邊緣612及/或內側內邊緣614來界定。儘管在圖中被描繪為一較粗線,然起始緯圈702及最後緯圈704可具有類似於編織組件706內之其他緯圈之厚度或寬度。在一些情況中,編織組件706內之緯圈可比其他緯圈更粗或更細。若產生一緯圈之紗線具有高於編織組件706中之其他緯圈之一重量,則該緯圈可較粗。又,一粗或細緯圈之外觀可取決於沿著各緯圈之針跡密度。此外,多個緯圈可緊密編織在一起,此可給定一較粗緯圈之外觀。
此外,三角布700之形狀可進一步受轉變緯圈708影響。轉變緯圈708可包含位於起始緯圈702與最後緯圈704之間的緯圈。轉變緯圈708可與起始緯圈702相互作用。轉變緯圈708可用於塑形三角布700且判定最後緯圈704將相對於起始緯圈702及轉變緯圈708所成之角度。
參考圖7,編織組件706之一表示展示為具有兩個編織方向。編織方向係指透過一編織程序形成接合至連續緯圈之一緯圈或線圈列之互相成圈紗線或線之定向。該編織方向可一般相對於在編織程序期間形成之編織材料之方向來定義。編織組件706之一第一編織方向710展示為自腳跟區110至前足區106中。編織組件706之第一編織方向710可在與轉變緯圈708相同之方向上。編織組件706之一第二編織方向712展示為在編織組件706之前足區106中。編織組件706之第二編織方向712可不同於編織組件706之第一編織方向710。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三角布700可用於自第一編織方向710至第二編織方向712變更編織組件706之編織方向。
起始緯圈702可具有不同長度及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起始緯圈702可自內側邊緣604延伸至外側邊緣602。在其他實施例中,起始緯圈702可具有不同長度使得起始緯圈702延伸自內側邊緣604至外側邊緣602之一部分距離。
在一些情況中,起始緯圈702之長度可與轉變緯圈708有關。起始緯圈702可與轉變緯圈708相互作用。轉變緯圈708可利用短列編織。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存在三個轉變緯圈。所展示之轉變緯圈之數目可非典型且被使用以清楚展示轉變緯圈。第一轉變緯圈714可具有比起始緯圈702短之一長度。儘管第一轉變緯圈714比起始緯圈702短,然編織組件706可具有單一編織構造。第一轉變緯圈714可藉由與起始緯圈702相互作用來產生。在一些情況中,第一轉變緯圈714可被稱為「建立於」起始緯圈702上。按此言之,建立於起始緯圈702上指 示起始緯圈702之線圈可與第一轉變緯圈714之線圈相互作用。第一轉變緯圈714之線圈可穿過起始緯圈702之線圈使得該第一轉變緯圈714「建立於」起始緯圈702上。如下文更詳細論述,在編織程序期間用於形成起始緯圈702之一些針固持來自起始緯圈702之紗線或線圈且可不接納來自第一轉變緯圈714之紗線。涉及不接納來自第一轉變緯圈714之紗線之針之程序可使第一轉變緯圈714具有比起始緯圈702短之長度。
第一轉變緯圈714可與一第二轉變緯圈716相互作用。第二轉變緯圈716可以類似於上文所述之一方式建立於第一轉變緯圈714上。第二轉變緯圈716可具有比第一轉變緯圈714短之一長度。在一些情況中,第二轉變緯圈716之長度與第一轉變緯圈714之長度之間的長度差可與第一轉變緯圈714之長度與起始緯圈702之長度之間的長度差相同。在其他情況中,緯圈長度之間的差可改變。第二轉變緯圈716可進一步與一第三轉變緯圈718相互作用。第三轉變緯圈718可以類似於上文所述之一方式建立於第二轉變緯圈71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轉變緯圈718可具有比第二轉變緯圈716短之一長度。在一些情況中,第三轉變緯圈718之長度與第二轉變緯圈716之長度之間的長度差可與第二轉變緯圈716之長度與第一轉變緯圈714之長度之間的長度差相同。
如圖中所描繪,轉變緯圈形成之形狀係一大體三角形形狀。應認知到,轉變緯圈708可並不以線性方式延伸且三角布700之形狀可基於轉變緯圈708之長度擴張且藉此自大體三角形形狀偏離至一不同形狀。此外,儘管如所描繪各連續轉變緯圈比剛之前所產生之轉變緯圈小,然轉變緯圈亦可比先前所產生之一轉變緯圈大。例如,編織組件706之外周邊邊緣600可取決於一鞋類物件之所要形狀在三角布700內之特定位置處折曲或凸出。在此等情況中,在編織組件706中之凸出 部分可藉由特定區域中之較長轉變緯圈產生時轉變緯圈可不一定在整個三角布700之長度上連續縮短。
三角布700之形狀可藉由三角布700內之轉變緯圈之長度來判定。藉由改變三角布內之轉變緯圈之長度,在一編織組件之一側上比在一編織組件之另一側上安置有更大數目個緯圈。例如,三角布700之起始緯圈702自編織組件706之內側114上之外周邊邊緣600完全延伸至編織組件706之外側116上之外周邊邊緣600。第一轉變緯圈714、第二轉變緯圈716及第三轉變緯圈718自外側116上之外周邊邊緣600延伸朝向內側114;然而,第一轉變緯圈714、第二轉變緯圈716及第三轉變緯圈718並未到達編織組件706之在內側114上之外周邊邊緣600。因此在編織組件706之外側116上之外周邊邊緣600上比在編織組件706之內側114上之外周邊邊緣600上存在形成三角布700之更多緯圈。在編織組件706之外側116上之外周邊邊緣600上之緯圈之數目有效增加三角布700之沿著編織組件706之外周邊邊緣600之外側116之寬度或尺寸,使得三角布700之沿著外側116上之外周邊邊緣600之寬度大於三角布700之沿著編織組件706之內側114上之外周邊邊緣600之寬度。
一旦已產生三角布之所要形狀,即可形成最後緯圈704。最後緯圈704可與先前產生之轉變緯圈708相互作用。在一些情況中,最後緯圈704可自最後轉變緯圈(在此情況中第三轉變緯圈718)延伸穿過第一轉變緯圈714且與該最後轉變緯圈相互作用。因而,最後緯圈704可建立於轉變緯圈708以及起始緯圈70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最後緯圈704亦可與起始緯圈702相互作用。在其他實施例中,最後緯圈704可與轉變緯圈中一些但並非全部相互作用。在此等實施例中,轉變緯圈可部分延伸穿過三角布700。
最後緯圈704可視為三角布700之端部。最後緯圈704可進一步與次級緯圈722相互作用。最後緯圈704可判定建立於最後緯圈704上之 進一步緯圈所定向之編織方向。例如,最後緯圈704之編織方向可為與次級緯圈722之編織方向相同之編織方向。轉變緯圈708之編織方向可不同於最後緯圈704之編織方向。轉變緯圈708之編織方向與次級緯圈722之編織方向之間的差異可形成一角度。該角度可用於量測轉變緯圈708相對於次級緯圈722之位置。
三角布之形狀可判定次級緯圈722之編織方向相對於轉變緯圈708之編織方向所成之角度。特定言之,三角布700內之轉變緯圈708可用於影響次級緯圈722之角度。在一些情況中,在自起始緯圈702產生各緯圈時轉變緯圈708之長度可略微縮減。例如,第一轉變緯圈714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的90%。第二轉變緯圈716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的80%。第三轉變緯圈718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的70%。最後緯圈704可與轉變緯圈708相互作用,藉此確立一第二編織方向712。最後緯圈704之角度可歸因於通過轉變緯圈708之百分比長度之相對較小變化而相對較陡。
最後緯圈704亦可確立一相對較平緩角度。例如,第一轉變緯圈714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之75%。第二轉變緯圈716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之50%。第一轉變緯圈718可為起始緯圈702之長度之25%。最後緯圈704可與轉變緯圈708相互作用,藉此確立一第二編織方向712。與利用相較於起始緯圈702或轉變緯圈708內之其他緯圈具有較小長度變化之緯圈之其他三角布相比,最後緯圈704之角度可相對較平緩。因而,在整個三角布700中轉變緯圈708之長度之變化愈平緩,藉由最後緯圈704所形成之角度愈大。同樣地,在整個三角布700中轉變緯圈708之長度之變化愈激烈或顯著,藉由最後緯圈704所形成之角度愈小。
最後緯圈704之形狀可改變。如所描繪,最後緯圈704相較於編織組件706定向成一大體直線。儘管最後緯圈704相對於起始緯圈702 及其他緯圈成一角度,然如所描繪最後緯圈704並未彎曲或折曲。然而,如上所述,最後緯圈704之形狀可藉由可改變長度之轉變緯圈708來判定。為易於闡釋及參考,貫穿描述可以一筆直或平坦方式描繪最後緯圈704。
三角布700可與一三角布角720相關聯。三角布角720可定義為起始緯圈702與最後緯圈704之間的角度。其他實施例可併入不同於所描繪之可使三角布角720為一不平坦或不規則形狀之實施例之形狀及定向。基於以上原因,貫穿圖式圖解說明直線緯圈。為清楚起見,轉變緯圈708展示為在與起始緯圈702相同之定向上且呈一平線。三角布角720可判定自起始緯圈702至最後緯圈704緯圈經歷之定向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轉變緯圈708可處於與起始緯圈702相同之定向。在其中轉變緯圈708處於與起始緯圈702相同之定向之實施例中,自轉變緯圈708至最後緯圈704之角度可界定三角布角720。與最後緯圈704相互作用之次級緯圈722相對於起始緯圈702可處於等於或實質上類似於三角布角720之一定向。
圖7中之編織組件706係一編織組件內之緯圈之定向之一例示性實施例。在一些情況中,使用一特定下針(knit stitch)形成之一編織元件之緯圈可歸因於所使用之下針之類型而具有相關聯性質。在一些情況中,緯圈可具有可拉伸性質。在其他情況中,緯圈可具有更剛性或耐久性質。當在一特定方向上定向時,一編織組件可歸因於用於形成編織元件之緯圈之下針之類型而利用此等相關聯性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編織組件可經構形以沿著緯圈方向具有相對無彈性性質。如圖7中所展示,編織組件706包含經構形以沿著緯圈方向具有相對無彈性性質之一或多個緯圈。當沿著兩個不同軸施加力於編織組件上時,圖7中所描繪之佈局可用於限制或約束拉伸一編織組件。第一編織方向710及第二編織方向712沿著一對應方向與一力對 準愈緊密,可利用之下針之無彈性性質愈多。因此,多個不同編織方向可用於適應沿著多個角度引導之力。將在下文論述具有編織方向之不同定向之編織組件之各項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多個三角布以達成一編織組件內之緯圈之兩個以上編織方向。緯圈之各種編織方向可容許一編織組件之緯圈與如描述中先前所論述之典型力更精確對準。藉由使一編織組件之緯圈與施加於該編織組件上之典型力更精確對準,該等力可易於在整個編織組件中適應及分配。現參考圖8,一編織組件800之一實施例描繪為具有三個編織方向且併入兩個三角布。如貫穿描述所描繪,三角布可看似具有與起始緯圈相同長度之許多轉變緯圈。圖式僅為代表性的且可以此方式繪製以圖解說明緯圈(遍及一系列緯圈)中之角度之變化。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第一三角布802可藉由起始緯圈804、外周邊邊緣600及最後緯圈806來界定。如圖7之編織組件706中,轉變緯圈808可界定最後緯圈806之角度(第一三角布角810)。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一三角布802之端部處產生另一三角布(第二三角布812)。第二三角布812可藉由起始緯圈814、外周邊邊緣600及最後緯圈816來界定。轉變緯圈818可進一步界定最後緯圈816之角度(第二三角布角820)。在所描繪之實施例中,最後緯圈806及起始緯圈814可為相同緯圈。在所描述之例項中,第二三角布角820係自起始緯圈814(或最後緯圈806)至最後緯圈816之角度。第二三角布812可在完成第一三角布802之後立即開始。在完成第二三角布812之後,可構造次級緯圈822。
次級緯圈822可定位成相對於一不變更緯圈成一角度。在圖8之編織組件800中,一不變更緯圈可為起始緯圈804。自最後緯圈816之編織方向至起始緯圈804之編織方向之角度可為一緯圈角824。在圖8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中,緯圈角824係第一三角布角810與第二三角布角820之總和。在已利用多個三角布時緯圈角可用於判定緯圈相對於一 不變更緯圈之角度。緯圈角824可描繪第一三角布802及第二三角布812對一編織組件內之緯圈所產生之整體效應。在其他實施例中更多或更少三角布角可存在於編織組件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角可實質上與緯圈角相同。在此等情況中,可存在一編織組件中所利用之一單一三角布。
下文論述之三角布角並不意欲為圖中所展示之三角布角之一精確表示。角度之度數之例示性量係僅代表性以大體論述在編織組件800之實施例中可完成之角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角可為小。在圖8中之編織組件800中,舉例而言,第一三角布角810可為約5度。第二三角布角820亦可為約5度。在此情況中,緯圈角824可為約10度,其可藉由將第一三角布角810之度數與第二三角布角820之度數相加來計算。次級緯圈822可定位成相對於不變更緯圈成10度之一角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角可大於圖8中所論述之三角布角。在圖9中,舉例而言,第一三角布902之第一三角布角900可為約15度。第二三角布906之第二三角布角904亦可為約15度。在此情況中,藉由將15度之第一三角布角900與15度之第二三角布角904相加來計算,緯圈角908可為約30度。次級緯圈910可伸展成相對於不變更緯圈成約30度之一角度。取決於編織組件912可經受之力之性質、方向及/或量值可利用以不同方式間隔及成角度之三角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整個編織組件中與各三角布相關聯之三角布角可彼此不同。參考圖10至圖12,各種編織組件可包含經定向以在各自編織組件內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三角布角之三角布。參考圖10中之編織組件1010,藉由第一三角布1002形成之第一三角布角1000可為約10度。藉由第二三角布1006形成之第二三角布角1004可為一較大角度,諸如約40度。在此情況中,緯圈角1008可為約55度,其藉由 將10度之第一三角布角1000加至40度之第二三角布角1004來計算。
編織組件內之三角布角可視需要以一更平緩或急劇方式變化以適應鞋類物件100內之典型力。一些實施例可需要較陡三角布角及緯圈角。歸因於鞋類物件可曝露至之典型力在特定構形中可期望較陡三角布角及緯圈角。例如,一些鞋類物件可用於可通常導致實質上沿著鞋類物件之縱向方向施加之力之一活動中。較陡三角布角可以使得分配實質上縱向力之一方式定向一編織組件之緯圈。在此等情況中,三角布角與在可通常導致沿著鞋類物件在一實質上橫向方向上施加之力之活動中所利用之鞋類物件中相比可較陡。比較圖11與圖12,編織組件1110之第一三角布1100可與一第一三角布角1102相關聯,該第一三角布角1102大於與編織組件1210之第一三角布1200相關聯之第一三角布角1202。此外,第二三角布1104可與一第二三角布角1106相關聯,該第二三角布角1106大於與第二三角布1204相關聯之第二三角布角1206。圖11中之編織組件1110之較大三角布角可與大於圖12中之編織組件1210之緯圈角1208之一緯圈角1108相關聯。可取決於各編織組件有可能經歷之力來利用所展示之不同角度。例如,圖11中之編織組件1110可經設計以沿著不同於圖12中之編織組件1210之角度分配力。如所展示,與編織組件1210相比編織組件1110可經設計以適應在一更縱向方向上之力。
可使用不同數目個三角布達成不同緯圈角。如圖13及圖14中所描繪,不同數目個三角布可配置於各編織組件中使得可達成相同緯圈角。圖13中之編織組件1310包含兩個三角布(三角布1300、三角布1302),而圖14中之編織組件1410包含三個三角布(三角布1400、三角布1402、三角布1404)。最後緯圈1304及最後緯圈1406可位於所展示之各編織組件內之相同相對位置處。編織組件1310及編織組件1410內之三角布之兩種構形達成相同緯圈角,描繪為緯圈角1320及緯圈角 1420,然而,各編織組件利用不同數目個三角布。因此,圖13及圖14圖解說明更多或更少三角布可用於達成一編織組件中之一特定所要緯圈角。藉由在編織組件1410中使用三個三角布,在整個編織組件1410中可發生與編織組件1310內之緯圈之移位相比更平緩之緯圈之移位。三個三角布之使用可用於一些實施例中以更均勻地分配施加於編織組件上之力且將在描述中進一步詳細論述。雖然在編織組件1410中展示三個三角布,然應認識到,可使用許多三角布以在各編織組件內達成在緯圈之編織方向上之一甚至更平緩移位且因此一更均勻力分配。
圖15至圖20圖解說明利用三個三角布之編織組件之不同實施例。此等不同實施例演示各編織組件內之三角布之可客製配置及數目。例如,圖15及圖16圖解說明利用具有相同三角布角之三個三角布之一編織組件。在圖15之編織組件1516中,可以使得各三角布之三角布角實質上相同之一方式形成三角布(第一三角布1500、第二三角布1502及第三三角布1504)。在編織組件1516中,三角布角(第一三角布角1506、第二三角布角1508及第三三角布角1510)全部為約5度。在圖16之編織組件1616中,可以使得各三角布之三角布角實質上相同之一方式形成三角布(第一三角布1600、第二三角布1602及第三三角布1604)。編織組件1616之三角布角(第一三角布角1606、第二三角布角1608及第三三角布角1610)全部為約15度。編織組件1516之次級緯圈1512可成約15度之緯圈角1514,緯圈角1514係編織組件1516之三角布角之總和。編織組件1616之次級緯圈1612可成約45度之緯圈角1614,緯圈角1614係編織組件1616之三角布角之總和。在此情況中,位於編織組件1616上之各三角布之三角布角係與編織組件1516之緯圈角1514相同。
不僅次級緯圈1512與次級緯圈1612之角度不同,而且編織組件受該等次級緯圈影響之程度亦不同。在編織組件1516中次級緯圈1512 自外側邊緣伸展至內側邊緣。次級緯圈1512進一步主要包含編織組件1516之腳趾區域。相較於次級緯圈1612,次級緯圈1512可覆蓋編織組件之一較大區域。
編織組件受三角布及轉變緯圈影響之程度亦可自編織組件1516至編織組件1616改變。與編織組件1516中相比,在編織組件1616中各三角布可包含外側邊緣602之一較大部分。較大三角布可指示與編織組件1516中相比各三角布內之轉變緯圈之編織方向可在編織組件1616之外側部分之一較大區域上方維持。在一些情況中,可維持轉變緯圈之編織方向以在編織組件1616之一大部分上方分配不同力。在編織組件1516中,可在編織組件1516之一較小部分上方保持緯圈角1514處之編織方向。即,與編織組件1616之次級緯圈1612所覆蓋或延伸於之編織組件1616之縱向部分相比,次級緯圈1512覆蓋或延伸於編織組件1516之較小縱向部分上方。較小三角布可指示與編織組件1616中相比可在編織組件1516之外側部分之一較小區域上方維持各三角布內之轉變緯圈之編織方向。在一些情況中,可維持轉變緯圈之編織方向以在編織組件1516之一小部分上方分配不同力。
參考圖17及圖18,可利用三角布角之不同組合以改變緯圈之編織方向以分配可作用於各編織組件上之力。參考圖17,編織組件1716可利用具有約10度之一第一三角布角1702之一第一三角布1700及具有約20度之角度(第二三角布角1708及第三三角布角1710)之另兩個三角布(第二三角布1704及第三三角布1706)。此外,如圖18中所展示,編織組件1816可包含利用約10度之三角布角(第一三角布角1804及第二三角布角1806)之兩個三角布(第一三角布1800及第二三角布1802),而一第三三角布1808利用約20度之一第三三角布角1810。圖中圖解說明三角布之與其他角度之三角布組合以實現特定目的(諸如力分配)之能力。在一些情況中,在沿著緯圈之一方向上施加之力可沿著編織組件 之邊緣不同。在一些情況中,可使用三角布之不同角度以適應沿著一編織組件之不同方向作用之不同力。
參考圖19及圖20,可利用不同緯圈角以改變緯圈之編織方向使得可作用於各編織組件內之不同區域上之力可在整個緯圈中分配。參考圖19中之編織組件1916,利用三個三角布(第一三角布1902、第二三角布1904及第三三角布1906)以達成緯圈角1900。參考圖20中之編織組件2016,利用三個三角布(第一三角布2002、第二三角布2004及第三三角布2006)以達成緯圈角2000。儘管在編織組件1916及編織組件2016兩者中利用相同數目個三角布,然緯圈角1900可大於緯圈角2000。在一些情況中,可使用緯圈角之一較大變化以適應作用於一編織組件內之力。例如,與編織組件2016經設計以適應力之程度相比,編織組件1916可經設計以更大程度地適應在編織組件1916之末端或端部中之沿著一縱向方向自腳跟區110更緊密引導至前足區106之一力。藉助此配置,可以不同方式利用三角布、次級緯圈及轉變緯圈以完成一編織組件中之力分配。
編織構造
鞋類物件可包含用以提高硬度、強度或耐久性之佈建。一些實施例可利用一條以上紗線。參考圖21,紗線2100可進一步由熱固性聚合物材料及天然纖維(例如,棉、木材、絲綢)之至少一者形成或可由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一般而言,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在加熱時熔化且在冷卻時返回至固態。特定言之,熱塑性聚合物材料自經歷足夠熱時之一軟化或液體狀態轉變至經充分冷卻時之一固態。性質之變化可用於使兩個物體或元件接合在一起。該等經接合元件可提高物件100內之強度、穩定性及耐久性。此外,可在不使熱塑性材料曝露至熱之情況下利用熱塑性材料以提高強度、穩定性及耐久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除一編織組件內之其他性質外,特定針跡可 用於實現強度、拉伸性、舒適度、彈性或外觀。在一些情況中,可針對一針跡在緯圈及經圈方向上之性質使用該針跡。在其他情況中,可針對一針跡在緯圈方向上之性質選取該針跡。在進一步情況中,可針對一針跡在經圈方向上之性質選取該針跡。在一些情況中,可利用平紋針織。在其他情況中,可利用羅紋針織(rib stitch)。在進一步情況中,可利用雙反面針織(purl stitch)。在又進一步情況中,可利用浮線線圈及衍生線圈。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可利用使用交替浮線線圈之針跡。在編織組件之各種區域中可利用不同針跡。例如,在一編織組件之其中期望拉伸之一區域中可利用具有可拉伸性質之針跡。一編織組件之其中期望強度及硬度之其他區域可利用一不可拉伸針跡。在一些情況中,可沿著緯圈或經圈方向實現針跡之性質。在一些情況中,可變更編織組件之緯圈之編織方向以實現各針跡之性質。
一編織組件可包含用以提高強度及降低拉伸性之佈建。一編織組件可包含一編織元件。一編織元件可使用一或多種類型之編織結構形成。一編織結構可藉由依一特定下針構形配置成緯圈及經圈之互相成圈紗線形成。參考圖21,描繪利用一交替浮線線圈下針之一編織組件2116之一實施例。如貫穿描述所論述之交替浮線線圈係指在一編織結構之交替經圈中利用浮線線圈之針跡。例如,圖21展示一編織結構2140之若干行。編織結構2140可用於形成一編織組件2116之一部分。該等行可被稱為經圈2160、經圈2170及經圈2180。進一步揭示藉由編織結構2140形成之若干列。該等列可被稱為緯圈2102、緯圈2104、緯圈2106、緯圈2108、緯圈2110及緯圈2112。參考經圈2170,可演示一浮線線圈。參考線圈2114,可演示浮線線圈之相互作用。如所展示,線圈2114在緯圈2108上方穿過,最低程度地干擾緯圈2108或與緯圈2108相互作用。出於描述目的缺乏與緯圈2108之相互作用指示一浮線線圈。線圈2114在緯圈2108上方浮線。此外,編織組件2116內之其他 線圈可具有類似構造。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線圈2118在與紗線最小限度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跨緯圈2110延伸。
浮線線圈可用於不同定向或圖案中。在圖21中描繪一交替浮線線圈圖案。比較經圈2170與經圈2180,該等經圈之各者中之線圈並未出現於相同線上。例如,線圈2114在緯圈2108上方穿過而線圈2118與緯圈2108相互作用且自緯圈2108產生。同樣地,線圈2118在緯圈2110上方穿過,線圈2114與緯圈2110相互作用。以此方式,編織結構2140可併入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在所展示之圖式中,在各經圈之間存在一空間。此空間係藉由在編織程序期間並不嚙合該位置中之一針來產生。將在下文更詳細論述編織程序。
圖21圖解說明編織組件2116、編織結構2140及編織結構2142之放大部分。編織結構2140及編織結構2142可使用一單一間隙交替浮線線圈形成。可在經圈之間的間距量方面變更交替浮線線圈定向及構形。在一些情況中,在經圈之間可存在五個空間或間隙。在其他情況中,在經圈之間可存在七個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針跡可用於提高抗拉伸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針跡可用於提高沿著編織方向之抗拉伸性。在其他實施例中,針跡可用於提高沿著正交於編織方向之一方向之抗拉伸性。在又進一步實施例中,針跡可用於提高沿著編織方向及正交於該編織方向之一方向兩者之抗拉伸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利用一階梯交替浮線線圈針織。
圖22圖解說明編織組件2216之描繪為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之放大部分。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各包含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構形。如所展示,該交替浮線線圈構形包含一階梯交替浮線線圈針織。在一階梯交替浮線線圈針織中,一起始緯圈包含沿著橫跨多個毗鄰緯圈之相同經圈之經連接線圈且該等毗鄰緯圈各類似包含沿著不同於具有來自該起始緯圈之該等經連接線圈之該經圈且亦橫跨多個 毗鄰緯圈之毗鄰經圈之經連接線圈。所得編織結構具有位於呈一階梯或樓梯狀構形之各下一連續經圈及各下一連續緯圈中之複數個經連接線圈。
參考編織結構2240,在經圈2220中自緯圈2200之紗線產生線圈2210。緯圈2200並不供應紗線至一線圈直至在經圈2228中產生線圈2218。在經圈2220與經圈2228之間產生線圈之一階梯狀圖案。緯圈2202將紗線供應至經圈2222中之線圈2212。緯圈2204將紗線供應至經圈2224中之線圈2214。緯圈2206將紗線供應至經圈2226中之線圈2216。因而,在產生另一線圈之前各緯圈穿過三個經圈位置。雖然描述展示一緯圈穿過三個經圈位置,然應認識到,其他構形可包含在產生一線圈之前穿過更多或更少經圈位置之緯圈。
如上所述之各線圈進一步在三個緯圈上方浮線。例如,線圈2208穿過緯圈2206、緯圈2204及緯圈2202。在其他實施例中,各線圈所穿過之緯圈之數目可為更高或更低。在一些實施例中,各線圈所穿過之緯圈之數目可與各緯圈所穿過之經圈之數目相關。例如,在產生另一線圈之前緯圈2200穿過三個經圈位置。同樣地,線圈2212在三個緯圈上方穿過。
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之構造可容許大於編織結構2140及編織結構2142之抗拉伸性。圖22中之編織結構中所描繪之間隙之較大量容許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之一較大部分處於一大體直線定向中,即,在沿著編織方向之一大體橫向方向上。此外,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與編織組件2116中之編織結構相比在各緯圈中包含較少線圈。在緯圈中使用較少線圈可提高編織結構2240及編織結構2242之抗拉伸性。
此外,階梯交替浮線線圈之定向可容許沿著縱向方向或沿著經圈方向之抗拉伸性。
在一些情況中,經圈之間的間隙可不一致。例如,圖21中之編織結構2140具有位於間隙2120處之經圈與間隙2122處之經圈之間的一間隙。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可為一不一致或波動數。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可為用於編織結構之一部分之一針寬及另一區域中之三個針寬。間隙量可在不同經圈之間變化以賦予編織結構性質。例如,在經圈之間具有更多間隙之一編織結構與在經圈之間具有較少間隙之一編織結構相比拉伸性更小。
此外,浮線或跳紡量可在不同線圈之間變化。如圖21中所描繪,浮線線圈跳紡一緯圈。在一些情況中,線圈可跳紡多個緯圈。在其他情況中,各線圈可跳紡一緯圈。在進一步情況中,一些線圈可較小程度跳紡而其他線圈在相同編織結構內較大程度跳紡。可製造一編織結構以利用使用不同浮線或跳紡量之一編織結構之特定性質(諸如較小拉伸性)。在某些情況中可在一編織組件內使用較大跳紗且在相同編織組件內之其他區域中可使用較小跳紗以適應一編織組件可在不同區域中經歷之不同力。可特定放置一編織結構中之跳紗量以適應不同力。
編織結構之結構組成可賦予編織組件之性質及/或效能。參考圖23及圖24,描繪兩個不同編織結構。圖23A描繪處於一自然狀態中之編織結構2300內之一平紋下針。圖24A描繪處於一自然狀態中之編織結構2400內之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之一實施例。圖23A描繪包含以下三個緯圈之一編織結構2300:緯圈2330、緯圈2332及緯圈2334。此外,編織結構2300包含以下五個經圈:經圈2302、經圈2304、經圈2306、經圈2308及經圈2310。進一步包含在各緯圈及經圈位置處之線圈。在不同緯圈之線圈之間可存在相互作用。特定言之,出於闡釋目的,圖23A包含一線圈2312。線圈2312可包含一線頭2314、線腳2316、線腳2318及沉降片2320。編織結構2300內之各線圈可大體包含 相同組件。
圖23B描繪在沿著緯圈方向施加一拉伸力時之編織結構2300。編織結構2300係經歷沿著緯圈方向之一拉伸力之一例示性編織結構之一代表性圖解說明。描述線圈2312;然而,其他線圈可經歷相同或類似類型之變化或變更。在圖23B中距離2322圖解說明編織結構2300在曝露至一拉伸力時可改變之一例示性量。距離2322並不意欲為一精確描描繪且主要用作用於比較及視覺上清楚之一方法。在編織結構2300之描繪中,線圈2312可在外觀上改變。例如,在拉動編織結構2300時,各緯圈可開始變直,此係具有線圈之一紗線之自然趨向。在拉動紗線時,線腳2316及線腳2318可縮短。來自線腳之紗線可藉由線頭2314及沉降片2320之任一者或兩者容納。接納線腳2316及線腳2318紗線可使整體編織結構加寬。在所展示之實施例中,在各緯圈中存在五個線圈。在一緯圈上之該五個線圈之各者包含兩個線腳,總計十個線腳長度。線腳長度量可接著散佈於各緯圈中之線頭及沉降片中。線腳長度量之散佈可使編織結構2300拉伸一顯著量。編織結構2300可視為一相對可拉伸構形。
圖24A描繪利用一交替浮線線圈設計之一編織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圖24A之編織結構2400包含以下三個緯圈:緯圈2430、緯圈2432及緯圈2434。此外,編織結構2400包含以下五個經圈:經圈2402、經圈2404、經圈2406、經圈2408及經圈2410。在此描繪中,線圈位於編織結構2400中之每隔一個經圈及緯圈位置處。即,各線圈係一浮線線圈。在此特定實施例中,編織結構2400包含與緯圈2432相互作用之兩個線圈及與緯圈2434相互作用之三個線圈。為舉例說明,可描述線圈2412。線圈2412可包含一線頭2414、線腳2416、線腳2418及沉降片2420。編織結構2400之其他線圈可大體包含相同或類似組件。
圖24B描繪在經受沿著緯圈方向之拉伸力時之編織結構2400。在 編織結構2400經歷施加於其上之力時,編織結構2400可開始沿著拉伸力之方向加寬。緯圈可試圖回復至一直線定向。即,線圈可「變平」或減小尺寸。線腳2416及線腳2418可縮短且藉由線頭2414及沉降片2420之一者或兩者容納。接納來自線腳之紗線可使整體編織結構2400在緯圈方向上加寬達一距離2422。在此情況中,存在與緯圈2434相互作用之三個線圈。各線圈含有兩個線腳,總計六個線腳。相較於圖23B之編織結構2300,約一半的線腳長度可藉由圖24B之編織結構2400中之各線圈容納。
此外,在一些情況中,編織結構2400之構形可容許線圈具有小於編織結構2300之線圈之一整體尺寸。並不與自其他緯圈產生之線圈相互作用之沉降片2420可使緯圈不受干擾。沉降片2420藉由使緯圈不受干擾可容許緯圈之一較接近構造。緯圈可依一較緊密形成方式伸展且與其他構形中相比佔據較少空間。編織結構2400中之線圈之較小尺寸可使線腳縮短。在此情況中,較短線腳亦可容許轉移至線頭及沉降片之較少量之紗線。轉移至線頭及沉降片之較少量之紗線可容許距離2422進一步小於編織結構2300之距離2322。藉助此配置,編織結構2400可具有小於編織結構2300之拉伸性。
此外,在具有一交替浮線線圈構形之一編織結構之一些實施例中,可不佔據每一個經圈位置。如上文圖21至圖22中所論述,在沿著各緯圈之線圈之間可存在間隙。該等間隙可用沉降片填充。在此等圖中之沉降片可沿著編織方向以大體一直線或未彎曲線定向直至與一線圈之一線腳連接。相較於其中各經圈及緯圈位置包含一線圈之一平紋編織結構,具有類似於圖21中之編織結構2140之設計之一交替浮線線圈結構可少包含跨一四經圈距離之三個線圈。參考圖21,間隙2120及間隙2122促成沉降片之長度。如所展示沉降片2458具有沿著緯圈2104中之間隙之一直線或未彎曲線。在一平紋針織中,此等空間可用更多 線圈填充。更多線圈可增加更多長度至各緯圈中之紗線且藉此容許編織結構在經受力時延伸。在圖21之編織結構2140中,在一四空間區域上方利用四分之一的線圈量且因此編織結構2140可延伸達小於使用一平紋針織構形之一類似編織結構高達四倍或四倍多。可歸因於利用交替浮線線圈之編織結構之在曝露至張力時更緊密地保持其形狀之能力而使用特定下針。其他實施例可容許在整個編織結構(諸如圖22中所展示之編織結構2240)中之更多空間。藉由在各編織結構內利用更多空間,可限制沿著緯圈方向之變形量。
圖25至圖26演示用於兩個編織方向之間的一接面之一可能定向。圖25展示編織組件2510之一部分,即,編織結構2500。為舉例說明及清楚起見,在編織結構2500中利用一素色平紋針織構形。如所描繪,編織結構2500包含兩個離散編織方向。編織方向2502對應於大體水平之緯圈。編織方向2504對應於在編織結構2500內成一角度之緯圈。沿著編織方向2502之各緯圈可在產生編織結構2500時減小尺寸。按此言之,沿著編織方向2502之緯圈可表示一三角布之轉變緯圈及部分。沿著編織方向2504產生之第一緯圈2506可與沿著編織方向2502之緯圈連接及互相成圈。因而,可產生一三角布且其與次級緯圈相互作用。一最後緯圈2512(與第一緯圈2506相同之緯圈)可用於連接沿著編織方向2502及編織方向2504構造之緯圈。
圖26描繪編織組件2610之一部分,即,編織結構2600。編織結構2600描繪在進一步利用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之編織結構2600內之具有兩個不同編織方向之緯圈之接面。編織組件2610之編織結構2600及轉變區域與編織組件2510之編織結構2500及轉變區域較大程度對準。在此實施例中,在產生編織結構2600時包含交替浮線線圈之緯圈可減小長度。在最後緯圈2602處,結構2600內之一些線圈可偏離交替浮線線圈設計或圖案。例如,在最後緯圈2602中,線圈2608係一浮線線 圈,而線圈2608並非一浮線線圈。線圈2608及線圈2606兩者皆源自最後緯圈2602。在如編織結構2600之並不與最後緯圈2602相互作用之線圈中所圖解說明之交替浮線線圈針織之圖案中,線圈2606為一浮線線圈且並不源自緯圈2602。然而,在編織結構2600中,緯圈及線圈更易於在所展示之構形中對準,從而破壞如編織結構2600之其他區域中所描繪之交替浮線線圈之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交替浮線線圈之圖案可能夠取決於轉變緯圈之長度在整個編織結構中維持。此外,線圈可在多於或少於一個緯圈上方延伸以實現沿著各編織方向對準之緯圈之連接。
在圖25及圖26兩者中,利用一連續線完成各編織結構。在編織結構2500中連續線2508在三個線圈後面穿過以使該編織結構連續。在編織結構2600中連續線2604在一線圈後面穿過。在其他實施例中連續線可在比所描繪更多或更少之線圈上方或後面穿過。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不同技術連接沿著不同編織方向對準之緯圈。
參考圖27至圖29,展示使用中之包含一鞋面及一鞋底結構之一鞋類物件之代表視圖。圖27描繪穿著一鞋類物件2700之一運動員。物件2700可包含併入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2702及一鞋底結構2704。如圖27至圖29中所展示,鞋類物件之前足部分之一剖面包含一運動員之腳之前足部分。參考圖27,運動員之腳可舒適地位於物件2700內。圖27圖解說明處於一放鬆或非移動狀態中之運動員。雖然物件2700可在此狀態中經歷鞋底結構2704上之力,但可將最小力施加至物件2700之鞋面2702之部分。
參考圖28及圖29,運動員展示為執行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在此實施例中,運動員展示為執行一典型足球運動,特定言之,進行一切球運動。在此一切球運動期間,可沿著一鞋類物件之鞋面之部分施加橫向力。如圖28中所描繪,鞋類物件2800包含一鞋面2804,該鞋 面2804並不包含用於分配或減小來自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力之佈建。在此實施例中,鞋類物件2800之鞋面2804可併入並不包含已選擇性定向以與典型力(該等典型力與穿著鞋類物件2800之運動員之運動活動相關聯)之方向對應之緯圈之一編織組件。相比而言,圖29圖解說明包含根據本文中所論述之實施例之用於分配或減小來自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力之佈建之一鞋類物件2900之一例示性實施例。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類物件2900包含併入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2902,該編織組件具有上文所揭示之各項實施例中所描述之三角布及特定編織結構以提供經選擇性定向以與典型力(該等典型力與穿著鞋類物件2900之運動員之運動活動相關聯)之方向對應之緯圈。
圖28展示在經受藉由一運動員之一切球運動時之鞋類物件2800之一剖面視圖。一般而言,運動員並不總是切球或在一橫向方向上以一直接方式移動。通常,當一運動員企圖改變橫向定向時,該運動員可跑步前進或反向倒退。此可引起藉由一運動員之腳施加至一鞋類物件之力以一對角線方式施加。圖28展示抵著鞋面2804之內表面2802按壓之一腳。如所描繪,鞋面2804可歸因於藉由一運動員之腳施加於鞋面2804上之力變形達一距離2806。在一些情況中,此構形可引起物件2800與地面之間的較少穩定性及牽引力。此外,一運動員可歸因於物件2800之變形而具有較少控制。
圖29展示鞋類物件2900之一例示性實施例。鞋類物件2900可包含一鞋面2902及一鞋底結構2904。鞋面2902可使用一編織組件構造。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物件2900包含根據本文中所論述之實施例之用於分配或減小來自一體育運動或運動活動之力之佈建。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鞋類物件2900包含併入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2902,該編織組件具有上文所揭示之各項實施例中所描述之三角布及特定編織結構以提供經選擇性定向以與典型力(該等典型力與穿著鞋類物件2900之運 動員之運動活動相關聯)之方向對應之緯圈。
鞋面2804之編織組件可利用描述內論述之針跡構形。特定言之,在一項實施例中,編織組件可利用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此外,編織組件可利用三角布以依一平緩方式改變緯圈角。在一些實施例中,三角布可用於使緯圈與可藉由一使用者之腳將力施加於編織組件上所沿著之方向對準。如所描繪,鞋類物件2900可形成彈性小於物件2800之一結構。在此情況中,腳可抵著內表面2906按壓。然而,在此情況中,編織組件可比在物件2800中更佳地保持其形狀。編織組件可具有與一腳可抵著內表面2906按壓之處對準之緯圈,以限制拉伸及產生通道或用於使力沿著伸展之路徑。在許多情況中該等通道或路徑可為緯圈。此外,特定下針亦可限制編織組件之拉伸。此可容許物件2900中之比圖28之物件2800中更佳之穩定性及控制。
圖30至圖32圖解說明力可如何作用於一編織組件內之不同編織方向之緯圈上之一代表視圖。圖30之編織組件3006利用多個三角布以改變編織組件3006中之緯圈之編織方向。編織組件3006包含具有不同編織方向之緯圈之三個區域:區域3008、區域3010及區域3012。多個力可沿著箭頭(箭頭3000、箭頭3002及箭頭3004)施加於編織組件3006上。該等力可與各區域內之緯圈相互作用。沿著箭頭3000之力可與區域3008中之緯圈相互作用,沿著箭頭3002之力可與區域3010中之緯圈相互作用且沿著箭頭3004之力可與區域3012中之緯圈相互作用。如所展示,沿著各箭頭之力可近似平行於編織組件3006之各區域中之緯圈。
各區域中之緯圈可具有一交替浮線線圈構形。如圖24A至圖24B中所圖解說明,一編織結構之交替浮線線圈構形係沿著緯圈方向相對不可拉伸。由於交替浮線線圈構形之在緯圈方向上之不可拉伸性質,沿著緯圈方向施加於一編織組件上之力可對編織組件3006之形狀具有 較小影響。儘管沿著箭頭作用之力並不與各區域中之緯圈精確對齊,然可實現交替浮線線圈構形之許多優點。此外,在力沿著各箭頭作用於緯圈內時,力可不遇到緯圈方向上之任何急劇變化。緯圈之平緩移位可容許編織組件內之緯圈與其他設計相比以一更均勻方式轉移力。定向可容許力消散以容許在使用一鞋類物件期間之一較佳感覺。
圖31描繪一編織組件3106,其並不利用用於改變編織組件3106之緯圈之編織方向之三角布或任何構件。出於與其他實施例比較之目的可假定併入編織組件3106之一物件使用一交替浮線線圈。如所描繪一力展示為沿著以下三個箭頭作用:箭頭3100、箭頭3102及箭頭3104。該等箭頭係在一切球運動期間力可作用於編織組件3106上所沿著之方向之一表示。雖然該等箭頭展示為特定線,但力可在整個編織組件3106中分配。在此描繪中,箭頭3100大體與結構之緯圈對準。然而,箭頭3102及箭頭3104跨許多緯圈伸展。在一編織組件之一交替浮線線圈構形中力分配可使緯圈彼此散佈分開。其他下針可具有緯圈及經圈方向上之不同性質。力可僅部分沿著緯圈伸展(在編織結構處於其最強狀態之情況下)且亦沿著經圈(其中編織結構並非處於最強狀態之一方向)伸展。此等力可引起編織組件3106在其中力沿著經圈方向伸展之區域中拉伸或變形。
圖32描繪利用兩個不同編織方向之一編織組件3206。編織組件3206使用腳趾區域3208中之緯圈之垂直於前幫區域3210中之緯圈之另一編織方向伸展之一編織方向。在不同編織方向之緯圈之間的此轉變係一急劇或不連續的方向變化。如所展示,力沿著以下三個箭頭作用:箭頭3200、箭頭3202及箭頭3204。箭頭3200可實質上與編織組件3206之緯圈對準。經歷沿著箭頭3200之力之緯圈在力與緯圈對準時(用於一交替浮線線圈編織結構之最強方向)可能夠適應該力。沿著箭頭3202作用之力可跨越兩個編織方向之緯圈之間。在沿著箭頭3202作 用之力自腳趾區域3208行進至前幫區域3210時,沿著箭頭3202之力可遇到轉變針跡3212。沿著一縱向方向自腳跟區至腳趾區定向作用於鞋類物件上之力可遇到轉變針跡3212且使該針跡拉伸遠離前幫區域3210中之緯圈。此外,沿著箭頭3202之在橫向方向上作用於編織組件3206之外側與內側之間的力之分量可使腳趾區域3208中之緯圈拉伸。轉變針跡3212可遇到來自橫向方向及縱向方向兩者之力,此可使轉變針跡3212經歷較大量之力。較大量之力可在一些情況中引起損壞或不適。在其他情況中,編織組件3206可拉伸以導致較差效能及感覺。沿著箭頭3204作用之力可依與沿著箭頭3202作用之力大致相同之方式與編織組件3206相互作用,然而,該力可使前幫區域3210較大程度拉伸。
圖30之編織組件3006之構形如與圖31之編織組件3106及圖32之編織組件3206相比可導致降低之形狀扭曲或變更。與編織組件3106及編織組件3206兩者相比,編織組件3006使編織組件之緯圈與典型力更緊密對準。緯圈與典型力之更緊密對準容許編織組件3006在幾乎不扭曲編織組件3006的情況下分配、吸收及消散力。編織組件3006亦具有在如與編織組件3206相對之編織方向上之平緩移位。編織組件3006中之緯圈之平緩移位可導致集中力之較少區域,與編織組件3206之轉變針跡3212相反。如與編織組件3106及編織組件3206相比,編織組件3006中之緯圈之平緩移位可提高效能及耐久性以及提高一使用者之舒適度及感覺。
編織機構形
雖然編織可用手執行,但編織組件之商業製造一般由編織機執行。圖33中描繪能夠生產包含本文中所描述之編織組件之實施例之任一者之一編織組件的一編織機之一實例。編織機3300經構形為一V形床橫編機;然而,其他類型之編織機可適於構造編織組件。例如,在一些例項中亦可利用一平床橫編機。
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織機3300可包含兩個針床3302。在一些情況中,針床3302可成角度藉此形成一V形床。各針床3302含有位於一共同平面上之複數個個別針3304。即,一針床3302之針3304位於一平面中而另一針床3302之針3304位於一不同平面中。該第一平面及該第二平面成角度使得該等平面之交叉點沿著編織機3300之大部分寬度延伸。如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針3304可具有其等縮回之一第一位置、其等延伸之一第二位置及其等部分延伸之一第三位置。在該第一位置中針與交叉點間隔。在該第二位置中針可穿過交叉點。在該第三位置中針位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之間。
一軌條3306在針床3302之交叉點上方且平行於針床3302之交叉點延伸。該軌條可對送線器3308提供附接點。送線器3308可向針3304供應紗線3310以使針3304操縱紗線3310。歸因於一支架之動作,送線器3308可沿著軌條3306及針床3302移動,藉此向針3304供應紗線3310。在圖33中,藉由一線軸3312向送線器3308提供一紗線3310。更特定言之,紗線3310自線軸3312延伸至各種紗線引導件3314、一紗線回收彈簧3316及一紗線張緊器3318。送線器3308具有供應針3304可操縱以編織、集圈及浮線之一紗線之能力。一些機器可具有多個線軸,送線器3308可自該等線軸收納紗線3310。在編織結構中可利用多條紗線。
現將詳細論述編織機3300操作以製造一編織組件之方式。此外,以下論述將演示特定編織組合以及三角布製作。
圖34至圖43描繪在程序中之經製造之一編織元件。圖34描繪用於編織元件3400之一部分之一素色平紋編織構形。送線器3308傳遞紗線3310至可縮回及延伸之接納針3304以形成編織元件3400。針3304展示為處於縮回位置中。在此位置中針3304接納紗線3310及形成線圈。為清楚起見,針3304可包含比在一典型編織機3300上更少之針。針 3304可包含針3402、針3404、針3406及針3408。
針3304內之個別針之各者可包含一掛鉤部分3410、臂3412及閥桿3414。當臂3412處於一打開位置中時紗線3310可傳遞至掛鉤部分3410中。當臂3412樞轉遠離掛鉤部分3410時可將臂3412視為處於一打開位置中。在使用針3304形成一線圈之後,可將該線圈傳遞出掛鉤部分3410及至閥桿3414上。針3304可移動至一延伸位置中。在針3304移動時,紗線3310可抵著臂3412按壓,使臂3412自一關閉位置移動至一打開位置。臂3412之打開位置容許紗線3310之線圈行進離開掛鉤部分3410、越過臂3412及至閥桿3414上。
在圖35中,針3404、針3406及針3408完全延伸以接納紗線3310之一新部分。該等完全延伸針使各針所固持之線圈穿過離開。針3402停留於縮回位置中且並不使一線圈穿過離開臂3412。
在圖36中,送線器3308已在經延伸針上方穿過且將紗線3310沈積於完全延伸針及部分延伸針3402之掛鉤內。完全延伸針(針3404、針3406及針3408)縮回且與紗線3310相互作用以產生新線圈,如圖37中所展示。針3402並不使線圈穿過離開且亦並不接納來自送線器3308之新紗線。在圖37中,編織結構3400之經圈3700中之線圈之數目在當前描述中為三個。經圈3702、經圈3704及經圈3706中之線圈之數目在當前描述中為四個。因為針3402並不使針3402上之線圈穿過離開,所以在經圈3700中存在少於其他經圈中之線圈。
圖38展示處於一延伸位置中以接納來自送線器3308之紗線3310之針3404、針3406及針3408。在此情況中,針3402停留於縮回位置中。圖39描繪將紗線3310沈積於針3404、針3406及針3408中之送線器3308。
圖40展示處於縮回位置中之針3304。從圖39來看,針3404、針3406及針3408縮回。針3402如圖39中般保持於縮回位置中。注意,在 針下方產生之編織元件可在編織元件3400增加尺寸時開始成角度。該角度係歸因於並非所有針接納相同量之紗線而產生。在所展示之描繪中,針3402兩次不產生一新線圈。此在經圈3700內比在其他經圈內少產生兩個線圈。因為更多線圈係在一側上產生,而另一側經固持,所以編織元件可彎曲。
圖41描繪處於延伸位置中以接納紗線之針3304。圖42展示紗線3310在各延伸針上方穿過及將紗線3310沈積於各延伸針內。圖43描繪處於縮回位置中之針3402、針3404、針3406及針3408。在此位置中各針已產生一新線圈。編織元件3400之經圈3700現藉由針3402與針3404之間的紗線3310連接至經圈3702。
圖44及圖45描繪在圖34至圖43中所製造之編織元件3400之一部分。圖44描繪編織元件3400之如編織元件3400在附接至針時可看似之一部分。如所展示,編織元件3400包含四列:列4402、列4404、列4406及列4408。此外,編織元件包含四行:行4410、行4412、行4414及行4416。如清楚地描繪,行4410包含少於其他行之線圈。又,行4412、行4414及行4416內列4404及列4406內之線圈並不與行4410中之線圈相互作用。缺乏與行4410中之線圈之相互作用指示短列編織。在此情況中,展示形成一三角布。
圖45描繪編織元件3400之在其已自針移除之後之一部分。如所展示,一楔型形狀可出現。歸因於在行4410比在其他行中存在較少線圈,線圈可佔據小於藉由其他行佔據之縱向距離之一縱向距離。例如,距離4420可延伸穿過列4406之一部分。距離4422可貫穿所描繪之所有列延伸。在此情況中,距離4422大於距離4420。該等距離之間的差可產生一楔形三角布。
在一些情況中,可利用除平紋針織以外之一針跡。在一些情況中,可使用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在一些情況中,可在形成編織組件 之整個編織元件中使用一交替浮線線圈構形。在一些情況中,針可未使每隔一個之浮線線圈構形精確連續。即,在一些情況中,交替浮線線圈構形可在三角布界定之邊緣處要求一「跳紗」或衍生線圈。因此,在一些情況中,每隔一個之浮線線圈之構形可在三角布界定之邊緣處不連續。一編織組件之編織元件可不包含用於編織元件之一部分之交替浮線線圈以使不同編織方向之緯圈在一編織組件內連接在一起。
雖然已描述各項實施例,但該描述意欲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且一般技術者將明白在實施例之範疇內之更多實施例及實施方案係可行的。因此,實施例除了考慮到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之外不受約束。而且,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作出各種修改及改變。如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中任一項」在參考先前請求項時意欲意謂(i)任一請求項或(ii)所參考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請求項之任何組合。
100‧‧‧鞋類物件/物件
114‧‧‧外側
116‧‧‧內側
120‧‧‧鞋領
122‧‧‧腳背區域
124‧‧‧鞋舌部分
126‧‧‧鞋帶
128‧‧‧鞋帶孔隙
138‧‧‧三角布

Claims (20)

  1. 一種具有一鞋面之鞋類物件,該鞋面併入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括:一第一部分,其包含與一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一第二部分,其包含與一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且其中該第一編織方向定向成與該第二編織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一第三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三部分包括複數個緯圈,該複數個緯圈包含與該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及與該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且該第三部分之該複數個緯圈包含具有不同長度之多個緯圈,其中該多個緯圈之線圈連接至一共同連接緯圈之至少一線圈,該共同連接緯圈係實質上沿著該第二編織方向對準且毗鄰於該編織組件之該第二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具有一實質上三角形形狀。
  3.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係實質上楔形。
  4.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組件包括與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及該第三部分之至少一者之一或多個緯圈相關聯之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
  5. 如請求項4之鞋類物件,其中該交替浮線線圈針織包含介於至少一浮線針織之間的五個間隙。
  6. 如請求項4之鞋類物件,其中該交替浮線線圈針織包含介於至少一浮線針織之間的七個間隙。
  7.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包括:一起始緯圈,其與同該第一部分之該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該至少一緯圈連續;該連接緯圈,其與同該第二部分之該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該至少一緯圈連續;及複數個轉變緯圈,其等安置於該起始緯圈與該連接緯圈之間,該複數個轉變緯圈包含具有不同長度之該多個緯圈。
  8. 一種具有一鞋面之鞋類物件,該鞋面併入延伸穿過該鞋面之一前足區、一中足區及一腳跟區之一或多者之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括:一第一部分,其包含近似沿著跨該鞋面之一橫向方向對準之與一第一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一第二部分,其包含與一第二編織方向相關聯之至少一緯圈,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且其中該第二編織方向定向成與該鞋面之該橫向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及一第三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三部分包括自毗鄰於該第一部分之一第一位置處之該第一編織方向轉變至毗鄰於該第二部分之一第二位置處之該第二編織方向之複數個緯圈。
  9. 如請求項8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組件進一步在該鞋類物件之該鞋面之一內側與一外側之間延伸;且其中該第二部分及該第三部分之至少一者沿著該橫向方向在該鞋面之該內側與該外側之間延伸。
  10.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在該鞋面 之該內側上之一第一邊緣與該外側上之一第二邊緣之間延伸。
  11. 如請求項10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之沿著該第一邊緣之一寬度大於該第三部分之沿著該第二邊緣之一寬度。
  12. 如請求項10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三部分之該複數個緯圈沿著該第一邊緣比沿著該第二邊緣包含較大數目個緯圈。
  13.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一編織方向及該第二編織方向分離達自約5度至50度之一角度。
  14.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一編織方向及該第二編織方向分離達大於50度且小於90度之一角度。
  15.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二部分及該第三部分之至少一者位於該鞋面之該前足區中。
  16.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組件經構形以沿著至少該第二編織方向為該鞋面提供抗拉伸性。
  17. 一種編織用於併入至一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編織該編織組件之具有沿著一第一編織方向對準之至少一緯圈之一第一部分;編織複數個轉變緯圈,至少一轉變緯圈與該第一部分之至少一緯圈連續;該複數個轉變緯圈包含多個短列緯圈;編織該編織組件之具有沿著一第二編織方向對準之至少一緯圈之一第二部分,該第二編織方向不同於該第一編織方向且其中該第一編織方向定向成與該第二編織方向成小於90度之一角度。
  18.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編織將該等短列緯圈之線圈接合至該第二部分之至少一緯圈 之一連接緯圈。
  19. 如請求項17至1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編織該第一部分之該步驟、編織該複數個轉變緯圈之該步驟及編織該第二部分之該步驟之至少一者包括使用一交替浮線線圈針織編織。
  20. 如請求項17至1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編織該第一部分之該步驟與編織該第二部分之該步驟之間增加轉變緯圈之該數目以增大該第一編織方向與該第二編織方向之間的該角度。
TW104124657A 2014-07-29 2015-07-29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TWI584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445,835 US9661892B2 (en) 2014-07-29 2014-07-29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n upper with a shifted kni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9011A TW201609011A (zh) 2016-03-16
TWI584749B true TWI584749B (zh) 2017-06-01

Family

ID=5376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4657A TWI584749B (zh) 2014-07-29 2015-07-29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9661892B2 (zh)
EP (1) EP3175026A1 (zh)
JP (1) JP6519648B2 (zh)
KR (2) KR101984412B1 (zh)
CN (1) CN107072353B (zh)
AR (1) AR101369A1 (zh)
MX (1) MX363509B (zh)
TW (1) TWI584749B (zh)
WO (1) WO20160189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8023B2 (en) 2012-11-20 2016-11-22 Nike, Inc. Footwear uppe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sock and tongue portions
US11666113B2 (en) 2013-04-19 2023-06-06 Adidas Ag Shoe with knitted outer sole
DE102013207155B4 (de) 2013-04-19 2020-04-23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DE102013207163B4 (de) 2013-04-19 2022-09-22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DE102013207156A1 (de) 2013-04-19 2014-10-23 Adidas Ag Schuh, insbesondere ein Sportschuh
US10863794B2 (en) 2013-06-25 2020-12-15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multiple braided structures
CA2910350C (en) 2013-06-25 2018-11-20 Nike Innovate C.V.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braided upper
US20140373389A1 (en) * 2013-06-25 2014-12-25 Nike, Inc. Braided Upper With Overlays For Article Of Footwear
DE102014202432B4 (de) 2014-02-11 2017-07-27 Adidas Ag Verbesserter Fußballschuh
US9510637B2 (en) 2014-06-16 2016-12-06 Nike, Inc. Article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zonal stretch limiter
US9375046B2 (en) 2014-09-30 2016-06-28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inlaid tensile element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9192204B1 (en) * 2014-09-30 2015-11-24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upper incorporating a textile component with tensile elements
US9078488B1 (en) 2014-09-30 2015-07-14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lenticular knit structure
US10822728B2 (en) 2014-09-30 2020-11-03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s exhibiting color shifting effects
DE102014220087B4 (de) 2014-10-02 2016-05-12 Adidas Ag Flachgestricktes Schuhoberteil für Sportschuhe
US9668544B2 (en) 2014-12-10 2017-06-06 Nike, Inc. Last system for articles with braided components
US10674791B2 (en) 2014-12-10 2020-06-09 Nike, Inc. Braided article with internal midsole structure
EP4272593A3 (en) 2015-04-16 2024-01-17 NIKE Innovate C.V.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having floated portions
US20160324269A1 (en) * 2015-05-08 2016-11-10 Under Armour, Inc. Footwear Including an Adaptable and Adjustable Lacing System
US20160345675A1 (en) 2015-05-26 2016-12-01 Nike, Inc. Hybrid Braided Article
US10555581B2 (en) 2015-05-26 2020-02-11 Nike, Inc. Braided upper with multiple materials
US11103028B2 (en) 2015-08-07 2021-08-31 Nike, Inc. Multi-layered braid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EP3426087A1 (en) 2016-03-11 2019-01-16 NIKE Innovate C.V. An upper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a cuff
US11166516B2 (en) * 2016-08-26 2021-11-09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that includes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cushioning region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0844526B2 (en) * 2016-10-23 2020-11-24 Nike, Inc. Upper including a knitted component having structures with apertures extending from a surface
US10694817B2 (en) * 2017-03-07 2020-06-30 Adidas Ag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upper having stitched polymer thread pattern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10194714B2 (en) * 2017-03-07 2019-02-05 Adidas Ag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upper having stitched polymer thread pattern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10753499A (zh) * 2017-05-31 2020-02-0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用于鞋类物品的针织部件
US11202483B2 (en) 2017-05-31 2021-12-21 Nike, Inc. Braided 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US11051573B2 (en) 2017-05-31 2021-07-06 Nike, Inc. Braided 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US10806210B2 (en) 2017-05-31 2020-10-20 Nike, Inc. Braided 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DE102017223750B4 (de) * 2017-12-22 2021-10-07 Adidas Ag Gestrickte oder gewirkte Komponente
US10731279B2 (en) 2018-01-20 2020-08-04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s reinforced with high tenacity yarn
US10791791B2 (en) * 2018-01-20 2020-10-06 Nike, Inc. Articles of footwear reinforced with high tenacity yarn
US10874172B2 (en) 2018-04-04 2020-12-29 Adidas Ag Articles of footwear with uppers comprising a wound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11168416B2 (en) 2018-05-02 2021-11-09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s
US20190343216A1 (en) * 2018-05-08 2019-11-14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a polymer reinforcing fiber footwear upper
US11828009B2 (en) 2018-05-16 2023-11-28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unspooling a material into a textile machine
US11186930B2 (en) 2018-05-17 2021-11-30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s
US11401638B2 (en) 2018-05-22 2022-08-02 Fabdesigns, Inc. Method of knitting a warp structure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12512364B (zh) * 2018-07-20 2022-06-1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包含针织部件和接纳带部件的鞋类物品
US11375774B2 (en) 2018-08-09 2022-07-05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 having a knitted anchor portion
US20200170330A1 (en) * 2018-12-03 2020-06-04 Cole Haan Llc Shoe with Knit Upper
US11583009B2 (en) 2018-12-28 2023-02-21 Nike, Inc. Sock with lateral toe seam
US20200205480A1 (en) 2018-12-28 2020-07-02 Nike, Inc. Open toe sock with toe anchor
IT201900007821A1 (it) * 2019-06-03 2020-12-03 Lonati Spa Struttura di tomaia e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una struttura di tomaia.
US11602196B2 (en) * 2020-07-13 2023-03-14 Adidas Ag Articles of footwear comprising a wound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KR20240044534A (ko) * 2021-10-22 2024-04-04 나이키 이노베이트 씨.브이. 편직 구성요소를 포함한 신발류 물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33884A1 (en) * 2009-10-07 2012-09-20 Nike, Inc. Footwear Uppers With Knitted Tongue Elements
TWM469327U (zh) * 2013-05-09 2014-01-01 Kauo Heng Prec Machinery Ind Co Ltd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頭部位的編織結構
TWM476494U (en) * 2013-06-19 2014-04-21 Taiwan Paiho Ltd Weaving vamps
US20140144190A1 (en) * 2012-02-20 2014-05-29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Tongue
TW201425679A (zh) * 2012-09-25 2014-07-01 Shima Seiki Mfg 鞋襪類及其編織方法
TWM481626U (zh) * 2012-11-30 2014-07-11 Nike International Ltd 具有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285A (en) * 1856-12-23 Manufacture op hosiery
US291173A (en) * 1884-01-01 Stocking and the art of knitting the same
US1789494A (en) * 1931-01-20 Knit articl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US1981315A (en) 1932-04-11 1934-11-20 Jacob A Goodman Run stop construction for stockings
US2047724A (en) 1934-07-12 1936-07-14 Louis G Zuckerman Knitt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147197A (en) 1936-11-25 1939-02-14 Hood Rubber Co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US2400692A (en) 1943-03-24 1946-05-21 Theotiste N Herbert Foot covering
US2489658A (en) 1945-07-09 1949-11-29 Ida L Miller Manufacture of knitted hosiery
BE473725A (zh) 1946-06-13 1900-01-01
US2613520A (en) 1950-03-02 1952-10-14 Margaret E Schaefer Knitted footwear
US4732015A (en) * 1985-10-23 1988-03-22 American Doubloon Corporation Knitted article
US5211035A (en) * 1990-03-27 1993-05-18 Drassel,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lit-heel sock
JP3606692B2 (ja) * 1996-11-01 2005-01-05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乳幼児用を含む幼児用衣類
US6000247A (en) 1997-05-06 1999-12-14 Takeda Leg Wear, Co., Ltd. Hosiery toe por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554855B1 (en) 2001-07-03 2003-04-29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Low profile, high stretch, low dilation knit prosthetic device
EP1435206B1 (en) * 2001-09-10 2014-05-14 Takeda Leg Wear Co., Ltd. Sock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ocks
AU2002323901A1 (en) * 2002-08-06 2004-02-23 Takeda Leg Wear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ocks
US6931762B1 (en) 2002-12-18 2005-08-23 Nike, Inc. Footwear with knit up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ootwear
EP1731046B1 (en) * 2004-03-16 2009-10-07 Cooma Co., Ltd. Sock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157220B1 (en) * 2007-05-01 2015-04-15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ing method for tubular knitted fabric and tubular knitted fabric
US7654116B1 (en) * 2008-12-12 2010-02-02 Anne Trelease Architectural scarf
US8490299B2 (en) 2008-12-18 2013-07-2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8631589B2 (en) * 2010-07-30 2014-01-21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floating tensile strands
US8839532B2 (en) 2011-03-15 2014-09-2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EP2693904A4 (en) * 2011-04-08 2015-01-07 Dashamerica Inc Dba Pearl Izumi Usa Inc SEAMLESS UPPER MATERIAL FOR SHOE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9351532B2 (en) 2011-09-06 2016-05-31 Convers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luding upper having a mesh material
DE102012206062B4 (de) 2012-04-13 2019-09-12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JP6302478B2 (ja) * 2012-11-27 2018-03-28 ナイキ イノヴェイト シーヴィーNike Innovate C.V. 足首インレイストランドを用いた履物のニット構成要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33884A1 (en) * 2009-10-07 2012-09-20 Nike, Inc. Footwear Uppers With Knitted Tongue Elements
US20140144190A1 (en) * 2012-02-20 2014-05-29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Tongue
TW201425679A (zh) * 2012-09-25 2014-07-01 Shima Seiki Mfg 鞋襪類及其編織方法
TWM481626U (zh) * 2012-11-30 2014-07-11 Nike International Ltd 具有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M469327U (zh) * 2013-05-09 2014-01-01 Kauo Heng Prec Machinery Ind Co Ltd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頭部位的編織結構
TWM476494U (en) * 2013-06-19 2014-04-21 Taiwan Paiho Ltd Weaving vamp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18904A1 (en) 2016-02-04
US20160029736A1 (en) 2016-02-04
CN107072353B (zh) 2019-07-19
US20170215515A1 (en) 2017-08-03
AR101369A1 (es) 2016-12-14
JP2017522129A (ja) 2017-08-10
JP6519648B2 (ja) 2019-05-29
MX363509B (es) 2019-03-25
MX2017001294A (es) 2017-05-23
KR101984412B1 (ko) 2019-05-30
TW201609011A (zh) 2016-03-16
CN107072353A (zh) 2017-08-18
US9982373B2 (en) 2018-05-29
US9661892B2 (en) 2017-05-30
KR102094948B1 (ko) 2020-03-30
KR20190059999A (ko) 2019-05-31
KR20170040302A (ko) 2017-04-12
EP3175026A1 (en) 2017-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4749B (zh) 包含具有移位編織結構之鞋面的鞋類物件及編織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JP7325486B2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ニット構造を組み込む製品用のニット構成要素およびそ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921136B2 (ja) 布地構成要素を含む製品
US11122862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curved knitted lacing element
US11674244B2 (en) Knitted components exhibiting color shifting effects
US20220304422A1 (en) Arti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having floated portions
TWI677297B (zh) 含有鑲設張力元件之編織部件的鞋類物件及組合方法
CN110522118B (zh) 结合有透镜编织结构的鞋类物品
TWI598053B (zh)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