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823A - 電性微粒及添加劑 - Google Patents

電性微粒及添加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823A
TW201601823A TW104130050A TW104130050A TW201601823A TW 201601823 A TW201601823 A TW 201601823A TW 104130050 A TW104130050 A TW 104130050A TW 104130050 A TW104130050 A TW 104130050A TW 201601823 A TW201601823 A TW 2016018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copolymer
electrical
group
methacry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0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9972B (en
Inventor
張貴錢
許駿佑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41300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997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1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9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9972B/zh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性微粒,包括一第一共聚物或一第二共聚物,該第一共聚物由一第一單體及一第二單體共聚形成,該第二共聚物由該第一單體、該第二單體及一第三單體共聚形成,其中該第一單體包含烯基,且不含羧酸基、磺酸基、羥基及氨基,該第二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磺酸基或羧酸基,該第三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羥基或氨基,其中在該第一共聚物及該第二共聚物中,該第一單體之重複單元及該第二單體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為200:1~20:1。此外,本發明更提供包含上述電性微粒之添加劑及過濾膜。

Description

電性微粒及添加劑
本發明係有關於濾膜,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含電性微粒之濾膜。
目前,以過濾膜除去水中雜質之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過濾膜通常是多孔的高分子膜,其具有細小的膜孔,因而當液體擴散通過過濾膜時,這些膜孔可截留住固體雜質,僅有經純化的液體可通過過濾膜。例如,經逆滲透膜或奈米濾膜純化的水,可直接做為飲用水或為工業上所需的純水。
一般而言,無論是逆滲透膜或奈米濾膜,皆由多層複合結構形成,而其表面為利用界面聚合方法形成之緻密選擇層。而無論過濾膜是作何種應用,在實際應用時,較高的截留率及較高的通量通常可滿足使用者之需求。傳統改善過濾膜通量之方式,係為對過濾膜的表面做改質或加入親水的無機添加劑,例如奈米顆粒或奈米管。然而,表面改質的製程繁複且不易控制,而無機添加劑亦因其仍為無機材料,不易均勻分散於有機高分子所形成之過濾膜中。
因此,業界所需的是一種添加劑,其能有效提高過濾膜之通量及截留率。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提供一種電性微粒,包括:一第一共聚物或一第二共聚物,此第一共聚物由一第一單體及一第二單體共聚形成,此第二共聚物由此第一單體、此第二單體及一第三單體共聚形成,其中此第一單體包含烯基,且不含羧酸基、磺酸基、羥基及氨基,此第二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磺酸基或羧酸基,此第三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羥基或氨基,其中在此第一共聚物及此第二共聚物中,此第一單體之重複單元及此第二單體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為200:1~20:1。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更提供一種添加劑,包含如前述之電性微粒;以及一高分子輔助劑,其中該高分子輔助劑為聚(烯丙基胺)、聚烯醇類或前述之組合,且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100~100000。
400‧‧‧過濾膜
402‧‧‧親水性表面
404‧‧‧電性微粒
406‧‧‧微通道
第1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親水性之電性微粒形成方法之流程圖。
第2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親水性之電性微粒形成方法之流程圖。
第3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過濾膜之形成方法之流程圖。
第4圖顯示為依照第3圖之方法形成之過濾膜之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性微粒之傅立葉 紅外線(FTIR)光譜圖。
第6圖係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性微粒之TEM圖。
本發明實施例係提供親水性電性微粒、包含其之添加劑及包含使用前述添加劑所形成之過濾膜。藉由使用此親水性電性微粒及添加劑,所形成之過濾膜係具有良好的截留率及通量。
第1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親水性之電性微粒形成方法100之流程圖。方法100起始於步驟102,首先提供一第一單體及一第二單體,並將其加入至水中,以形成一水溶液,其中第一單體包含烯基,且不含羧酸基、磺酸基、羥基及氨基,第二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磺酸基或羧酸基。在一實施例中,此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之莫耳比可為約200:1~20:1。此第一單體例如包含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其他含乙烯基、丙烯基之化合物或羧化物,例如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1,3-丁二烯、異戊二烯、1,4-己二烯、乙酸乙烯酯、乙烯硬酯酸酯(vinyl stearate)、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異辛酯(2-ethylhexyl acrylate)、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丙烯酸十二酯(lauryl acrylate)、N,N-二甲基氨基乙基丙烯酸酯(N,N-dimethylaminoethyl acrylate)、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或前述之組合。此第二單體可例如包含苯乙烯磺酸鈉、苯乙烯磺酸鉀、衣康酸(itaconic acid)、馬來酸(maleic acid)、富 馬酸(fumaric acid)、丙烯酸(acrylic acid)、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異戊二烯磺酸(isoprenesulfonic acid)、2-丙醯胺-2-甲基丙烷磺酸(2-acrylamide-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前述之衍生物或前述之組合。
接著,進行步驟104,加熱步驟102之水溶液至沸騰狀態。接著,進行步驟106,加入適量的起始劑至步驟104之沸騰水溶液中,並均勻攪拌約數小時,以使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進行聚合。在一實施例中,起始劑可例如為過硫酸鉀。最後,得到具有電性微粒之水溶液。在一實施例中,此電性微粒之粒徑可為約1~100nm,且可為圓球、橢圓球或接近圓球之不規則形。此電性微粒可為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共聚形成之共聚物(以下稱做第一共聚物)。此第一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為約3000~50000。在此第一共聚物中,由第一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及由第二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可為約200:1至20:1。此電性微粒之表面可至少帶有磺酸基或羧酸基,因而使此電性微粒具有表面電位-1~-100mV,並呈親水性分散於水中。例如,在以苯乙烯及苯乙烯磺酸鈉各自作為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之實施例中,第一共聚物可具有如下之化學式: 其中a為30~200,b為1~10。
第2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親水性之電性微粒形成方法200之流程圖。在此實施例中,親水性之電性微粒係由第二共聚物形成,其係由第一單體、第二單體及第三單體共聚形成,其中本實施例中之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可使用與第1圖實施例相同的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單體可包含烯基,且包含羥基或氨基。
方法100起始於步驟102,首先提供一第一單體及一第二單體,並將其加入至水中,以形成一水溶液。在一實施例中,此含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之莫耳比可為約20:1~200:1。
接著,進行步驟204,加熱步驟202之水溶液至沸騰狀態。接著,進行步驟206,加入適量的起始劑(例如過硫酸鉀)至步驟104之沸騰水溶液中,並均勻攪拌約5分鐘至5小時,以使含第一單體及第二單體進行聚合。在一實施例中,起始劑可例如為過硫酸鉀、4,4'-偶氮雙(4-氰基戊酸)(4,4'-Azobis(4-cyanovaleric acid))、偶氮二咪唑啉基丙烷(2,2'-Azobis[2-(2-imidazolin-2-yl)propane])、2,2'-偶氮二異丁基脒二鹽酸鹽(2,2'-Azobis(2-methylpropionamidine)dihydrochloride)、偶氮二羥乙基咪唑啉基丙烷二鹽酸鹽(2,2'-Azobis{2-[1-(2-hydroxyethyl)-2-imidazolin-2-yl]propane}dihydrochloride)、過硫酸銨(ammonium persulfate)或前述之組合。接著,進行步驟208,緩慢加入第三單體至步驟206之沸騰水溶液中,並均勻攪拌約5分鐘至5小時。在一實施例中,此第三單體可例如包含甲基丙醯酸羥乙酯(HEMA)、2-甲基-2-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 (Glycerol monomethacrylate)、丙烯酸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HEA)、N-(2-羥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2-Hydroxypropyl)methacrylamide)、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Hydroxypropyl methacrylate)、丙烯胺(allylamine)、二烯丙烯胺(diallylamine)、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基酯鹽酸鹽(2-Aminoethyl methacrylate hydrochloride)、N-(2-氨乙基)甲基丙烯醯胺鹽酸鹽(N-(2-aminoethyl)methacrylamide hydrochloride)、N-(3-氨丙基)甲基丙烯醯胺鹽酸鹽(N-(3-Aminopropyl)methacrylamide hydrochloride)、2-甲基-2-丙烯酸-2-[(1,1-二甲基乙基)氨]乙酯(2-(tert-But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其他具有烯基且可與醯氯基反應之化合物或前述之組合。此含烯基與羥基之單體相對於含烯基與磺酸基之單體之莫耳比例可為約1:10~10:1。
最後,可得到具有電性微粒之水溶液。此電性微粒可為由第一單體、第二單體及第三單體共聚形成之共聚物(以下稱做第二共聚物)。此第二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為約3000~50000。此第二共聚物可為一嵌段共聚物,且在此第二共聚物中,由第一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與由第二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可為約200:1~20:1,由第二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與由第三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可為約1:10~10:1。此電性微粒之表面可至少帶有磺酸基及羥基,因而使此電性微粒具有表面電位-1~-100mV或-30~-70mV,並呈親水性分散於水中。在一實施例中,此電性微粒之平均粒徑可為約1~100nm,且可為圓球、橢圓球或接近圓球之不規則形。
例如,在以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鈉及甲基丙醯酸羥乙酯各自作為第一單體、第二單體及第三單體之實施例中,第二共聚物可具有如下之化學式: 其中c為30~200,d為1~10,e為1~10。
第3圖顯示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過濾膜之形成方法300之流程圖。首光,進行步驟302,提供一水相單體溶液。在本實施例中,水相單體溶液可含一添加劑及一水相單體溶於水中。在一實施例中,此添加劑可包含如前述實施例所述之電性微粒(例如為第一共聚物及/或第二共聚物)及一高分子輔助劑。高分子輔助劑可為含多個氨基或羥基之高分子,例如為聚(烯丙基胺)(poly(allylamine))、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其他聚烯醇類或前述之組合。由於電性微粒及高分子輔助劑皆為有機高分子及具有親水性官能基,此添加劑可溶於水相。在一實施例中,添加劑中之電性微粒與高分子輔助劑之重量比例可為約0.1:1~1:0.1。
方法300還包含步驟304,提供一油相單體溶液。在本實施例中,油相單體溶液可包含一油相單體溶於一有機溶劑中。在一實施例中,油相單體可例如為包含多個醯鹵基之單 體,例如1,3,5-三乙醯氯苯(1,3,5-trimesoyl chloride)、對苯二甲醯氯(1,4-benzenedicarbonyl chloride)、間苯二甲醯氯(Isophthaloyl dichloride)或前述之組合。水相單體可例如為芳香族二胺或脂肪族二胺,例如對苯二胺、間苯二胺、1,4環己二胺(1,4-cyclohexanediamine)、N,N-二苯乙烯二胺(N,N-diphenylethylene diamine)、哌嗪(piperazine)、三甲二哌啶(trimethylene dipiperidine)、間苯二甲胺(m-xylene diamine)、碳醯二胺(carbonyl diamine)、5-甲基壬烷-1,9-二胺(5-methylnonane-1,9-diamine)、2,2'-(乙烯二氧)雙(乙胺)(2,2'-(Ethylenedioxy)bis(ethylamine))或前述之組合。有機溶劑可為任意合適之有機溶劑。需注意的是,步驟302、304之先後順序可不受限制。在一實施例中,油相單體對水相單體之重量比可為約1:7~1:135在某些實施例中,添加劑對水相單體之重量比可為約1:20~1:40。
接著,進行步驟306,提供一基板,並將其靜置於步驟302之水相單體水溶液中,以使添加劑及水相單體吸附於基板表面。接著,進行步驟308,將基板自水相單體溶液中移出,並滴加油相單體至基板表面上,靜置約0.1~100min,以進行界面聚合反應。最後,進行步驟308,加熱基板至30~100℃約0.1~2小時。在一實施例中,亦可在加熱該基板之前,以水及甲醇清洗基板,並置於室溫下乾燥。
由於高分子輔助劑可具有類似於界面活性劑之功能,可幫助油相單體及水相單體在油相-水相界面處進行聚合反應。此外,既然油相單體具有多個醯鹵基,其可與高分子輔 助劑之氨基或羥基形成醯胺鍵或酯鍵,並可與水相單體形成之氨基形成醯胺鍵。因此,高分子輔助劑、油相單體之所形成之重複單元及水相單體所形成之重複單元係以醯胺鍵及/或酯鍵相互鍵結而形成共聚物(以下稱為第三共聚物)。在一實施例中,此第三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約2000~100000。在某些實施例中,過濾膜之厚度可為約100~500nm。
此外,在電性微粒由第一共聚物形成之實施例中,第一共聚物係不會與第三共聚物形成共價鍵結。因此,電性微粒係單獨地均勻分散在所形成之過濾膜中。此外,在電性微粒第二共聚物之實施例中,第二共聚物之羥基或氨基亦可與油相單體之醯鹵基形成酯鍵或醯胺鍵,形成第三共聚物之一部分。
例如,在一特定實施例中,第三共聚物可具有如下之示意化學式:
其中p為50~400,q為1~10,r為1~200,R為電性微粒。
第4圖顯示依照方法300形成之過濾膜之結構示意圖。在此過濾膜400中。由於加入了具有親水性表面402及帶有電性之電性微粒404,係於過濾膜400中增加了大量的微通道406因而可提昇通量,且可提高對高價數離子的截流率及提高通量。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電性微粒之製備
實施例1
將10g的苯乙烯、0.4g的苯乙烯磺酸鈉及85g的水加入至250ml之反應瓶中,均勻攪拌並加熱至沸騰約3mins。接著,將0.0876g的過硫酸鉀溶於5g水中,加入至上述沸騰溶液中,持續攪拌2小時。將溶液靜置冷卻,得到一乳狀水溶液。
接著,將30ml乳液倒入透析膜中(截留分子量 (MWCO):6-8000、平折寬度(flat width):50mm、長度:50mm),並以透析夾密封,確認乳液無洩漏後置入裝有一公升去離子水之燒杯內,每隔十二個小時更換去離子水,持續一個禮拜,得到一含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鈉共聚物(poly(styrene-co-sodium styrene sulfonate))之清澈水溶液。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鈉共聚物(即電性微粒)之表面電位為-64.7mV,平均粒徑為23nm。
實施例2
將10g的苯乙烯、0.4g的苯乙烯磺酸鈉及85g的水加入至250ml之反應瓶中,均勻攪拌並加熱至沸騰約3mins。接著,將0.0876g的過硫酸鉀溶於5g水中,加入至上述沸騰溶液中,攪拌約2小時。接著,將0.15g的甲基丙醯酸羥乙酯加入至上述沸騰溶液中,持續攪拌2小時。將溶液靜置冷卻,得到一乳狀水溶液。
接著,將30ml乳液倒入透析膜中(截留分子量(MWCO):6-8000、平折寬度(flat width):50mm、長度:50mm),並以透析夾密封,確認乳液無洩漏後置入裝有一公升去離子水之燒杯內,每隔十二個小時更換去離子水,持續一個禮拜,得到一含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鈉-甲基丙醯酸羥乙酯三元共聚物之清澈水溶液。乙烯-苯乙烯磺酸鈉-甲基丙醯酸羥乙酯三元共聚物(即電性微粒)之表面電位為-46mV,平均粒徑為24nm。
過濾膜之製備
實施例3
將0.2g之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8g的對苯二胺及0.4g的聚(烯丙基胺)加入391.2g的水中,形成水相單體溶液。將1.2g的1,3,5-三乙醯氯苯加入至598.8g的正己烷中,形成油相單體溶液。接著,將聚醚碸樹脂(PES)基板靜置於水相單體溶液中10min,之後將基板自水相單體溶液中取出,並刮除其上之殘餘水份。接著,將45.8克之油相單體溶液滴加至基板表面,靜置1min。之後,移除正己烷,並以水及甲醇清洗基板表面。將清洗後的基板置於室溫下乾燥約3min,並接著在約60℃下烘烤約30min,得到厚度為約300~400nm之過濾膜。
實施例4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為0.4g。
實施例5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以0.2g之實施例2之電性微粒取代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
實施例6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以0.4g之實施例2之電性微粒取代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
實施例7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以0.4g之的聚乙二醇取代聚(烯丙基胺),且以0.2g之實施例2之電性微粒取代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
實施例8
如實施例7之相同方式進行,但實施例2之電性微粒為0.4 g。
比較例1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未加入實施例1之電緎微粒及聚(烯丙基胺)。
比較例2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未加入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
比較例3
如實施例3之相同方式進行,但未加入實施例1之電性微粒,且聚(烯丙基胺)為2g。
比較例4
如實施例5之相同方式進行,但未加入聚(烯丙基胺)。
比較例5
如實施例6之相同方式進行,但未加入聚(烯丙基胺)。
第5圖係顯示實施例1、2之電性微粒經乾燥後之傅立葉紅外線(FTIR)光譜圖。顯示了實施例1和2的電性微粒在1350~1400cm-1的位置均有來自SO3 -官能團的S=O吸收峰,且在700~790cm-1、1450~1500cm-1和1600~2000cm-1均有來自苯環的吸收峰。因此,可證明苯乙烯確實已與苯乙烯磺酸鈉形成共聚物。此外,實施例2較實施例1在1670~1740cm-1的位置更多了-CO官能基的吸收峰,且在3000~3500cm-1的位置多了-OH官能基的吸收峰,因而可證明甲基丙醯酸羥乙酯確實已與苯乙烯及/或苯乙烯磺酸鈉形成共聚物。
第6圖係顯示實施例2之TEM圖,由第6圖中可明顯 看出電性微粒可為平均直徑約10~100nm之圓球。
此外,實驗數據亦顯示實施例6的濾膜的表面電位係大於商用濾膜NF-90和NF-270(FilmTec Corp.,Minneapolis,MN)的表面電位(在0.001M氯化鉀水溶液中測得)。
實施例3~8、比較例1~5和商用濾膜NF-90、NF-270(FilmTec Corp.,Minneapolis,.MN)對於CaCl2之過濾脫鹽性能係整理於表1。表1之測試條件為於壓力5kg/m2下通入400ppm CaCl2之水溶液至實施例3~8及比較例1~5之濾膜。於表1中,所述之PIP為對苯二胺、PAA為聚(烯丙基胺)、PEG為聚乙二醇、HEMA為甲基丙醯酸羥乙酯、TMC為1,3,5-三乙醯氯苯。PIP、高分子輔助劑、電性微粒之重量百分率係指對於水相單體溶液總重之重量百分率,TMC重量百分率係指對於油相單體溶液總重之重量百分率。
由表1可得知的是,實施例3~8之過濾膜,由於加入了適量的添加劑(包含高分子輔助劑及電性微粒),係具有極佳的截留率和通量,例如截留率皆高於90%,顯較比較例1~5大幅提升,且通量更是遠高於比較例1~3和商用濾膜NF-90、NF-270。此外,若僅單獨加入高分子輔助劑,如比較例2、3,雖可提高截留率至70%以上,但無法提高通量。此外,若僅單獨加入電性微粒,雖可提高通量,如比較例4、5,截留率反而更為降低。而當電性微粒具有HEMA時,由於更加強了電性微粒之親水性,不但可提昇截留率,且可大幅提昇通量。此外,當高分子輔助劑是使用聚乙二醇時,無論是截留率及通量皆具有良好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400‧‧‧過濾膜
402‧‧‧親水性表面
404‧‧‧電性微粒
406‧‧‧微通道

Claims (11)

  1. 一種電性微粒,包括:一第一共聚物或一第二共聚物,該第一共聚物由一第一單體及一第二單體共聚形成,該第二共聚物由該第一單體、該第二單體及一第三單體共聚形成,其中該第一單體包含烯基,且不含羧酸基、磺酸基、羥基及氨基,該第二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磺酸基或羧酸基,該第三單體包含烯基,且包含羥基或氨基,其中在該第一共聚物及該第二共聚物中,該第一單體之重複單元及該第二單體之重複單元之莫耳比例為200:1~20: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第二單體包含苯乙烯磺酸鈉、苯乙烯磺酸鉀、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馬來酸、富馬酸、異戊二烯磺酸、2-丙醯胺-2-甲基丙烷磺酸或前述之組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第一單體包含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1,3-丁二烯、異戊二烯、1,4-己二烯、乙酸乙烯酯、乙烯硬酯酸、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丙烯酸十二酯、N,N-二甲基氨基乙基丙烯酸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或前述之組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第三單體包含甲基丙醯酸羥乙酯(HEMA)、2-甲基-2-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Glycerol monomethacrylate)、丙烯酸羥乙酯(2-Hydroxyethyl acrylate,HEA)、N-(2-羥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2-Hydroxypropyl)methacrylamide)、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 酯(Hydroxypropyl methacrylate)或前述之組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第一共聚物為: 其中a為30~200,b為1~2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第二共聚物為: 其中c為30~200,d為1~20,e為1~2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電性微粒之粒徑為1~100nm。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其中該電性微粒之表面電位為-1~-100mV。
  9. 一種添加劑,包含: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性微粒;以及 一高分子輔助劑,其中該高分子輔助劑為聚(烯丙基胺)、聚烯醇類或前述之組合,且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10000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添加劑,其中該電性微粒及該高分子輔助劑係溶於水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添加劑,其中該電性微粒與該高分子輔助劑之重量比例為0.1:1~1:0.1。
TW104130050A 2012-12-28 2012-12-28 Microparticle and addition agent TWI559972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0050A TWI559972B (en) 2012-12-28 2012-12-28 Microparticle and addition ag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0050A TWI559972B (en) 2012-12-28 2012-12-28 Microparticle and addition ag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823A true TW201601823A (zh) 2016-01-16
TWI559972B TWI559972B (en) 2016-12-01

Family

ID=55641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050A TWI559972B (en) 2012-12-28 2012-12-28 Microparticle and addition agen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997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7542A1 (de) * 2004-08-03 2006-02-23 Chemetall Gmbh Verfahren zum Schützen einer metallischen Oberfläche mit einer korrosionsinhibierenden Beschichtung
CN101293183B (zh) * 2008-06-17 2011-06-29 浙江大学 一种亲水性聚氯乙烯合金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TWI414346B (zh) * 2010-09-02 2013-11-11 Ind Tech Res Inst 脫鹽過濾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9972B (en) 201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9339B (zh) 過濾膜
WO2016107292A1 (zh) 一种亲水性抗污染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Ying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acrylic acid)-graft-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copolymers and pH-sensitive membranes
Moochani et al. Fabrication of novel polyethersulfone base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by embedding polyaniline-co-graphene oxide nanoplates
WO2018201924A1 (zh)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16599B (zh) 一种甜菜碱胶体纳米粒子改性壳聚糖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JP2003532746A5 (zh)
US20200139305A1 (en) Filter For Separating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Fluid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7519522A5 (zh)
KR20140126199A (ko) 다공성 기재 및 고분자 코팅을 이용한 이온교환막 제조방법
TW201941820A (zh) 微粒子除去膜、液體中的微粒子除去裝置、純水或超純水的製造裝置及液體中的微粒子除去方法
CN110801738B (zh) 一种高分散二氧化钛掺杂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07261863B (zh) 一种抗污染聚氯乙烯膜的制备方法
KR20180115712A (ko) 적층 반투막
TW201601823A (zh) 電性微粒及添加劑
JP2009269161A (ja) 三次元網目構造多孔体からなるスラリー分離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80830B2 (ja) 多孔性フッ素系樹脂複合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33196A (zh) 含氮原子的聚合物或其鹽的乳化液、其製造方法、及粒子的製造方法
CN110204749B (zh) 基于氨基化共聚微球和聚多醛的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US7291696B2 (en) Composi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
TW202039067A (zh) 微粒子除去裝置及微粒子除去方法
CN103897088B (zh) 电性微粒、添加剂及过滤膜
JP2020121264A (ja) 複合半透膜
TW201940226A (zh) 氟化過濾薄膜、過濾器及方法
Wang et al. Outstanding antifouling performance of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s: Novel amphiphilic brushlike copolymer blends and one‐step surface zwitterio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