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1672A - 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1672A
TW201541672A TW103115341A TW103115341A TW201541672A TW 201541672 A TW201541672 A TW 201541672A TW 103115341 A TW103115341 A TW 103115341A TW 103115341 A TW103115341 A TW 103115341A TW 201541672 A TW201541672 A TW 2015416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gle
light source
source module
bat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2408B (en
Inventor
Chi-Hung Liao
Chen-Chin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3115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2408B/zh
Priority to CN201410299073.5A priority patent/CN105020674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41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2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2408B/zh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源模組,包含一光源、一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及一眩光控光膜。光源包含至少一發光元件,具有一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微結構層與一第二微結構層,分別設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係面向發光元件之出光面。第一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一稜鏡類結構,且第二微結構層包括多個柱狀透鏡。眩光控光膜具有一第三微結構層,設置在眩光控光膜的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係背對於發光元件之出光面,第三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二稜鏡類結構,且蝙蝠翼光型光學膜設置在光源與眩光控光膜之間。

Description

光源模組
本申請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於照明的光源模組。
白光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高流明效率、低耗能、高可靠度及壽命長等優點,逐漸被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然而,LED通常以藍氏(Lambertian)光型直接輸出,因此具有中央視角的光強度較強而周圍視角的光強度較弱之特性,當應用在照明上時,常會產生照度不均勻的光斑,且容易有偏離光源法線方向的大角度(如±45°以上)光線進入人眼產生眩光的問題,將使得LED難以符合照明規範的要求。因此,如何透過一次光學或二次光學元件來使光場形能量被重新分佈,進而達到高均勻照度、低眩光的場形,乃為本技術領域的重要課題。
本申請之光源模組係適用於照明使用。
本申請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係包含一光源、一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及一眩光控光膜。光源包含至少一發光元件,具有一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微結構層與一第二微結構層,分別設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係面向發光元件之出光面。第一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一稜鏡類結構,且第二微結構層包括多個柱狀透鏡。眩光控光膜具有一第三微結構層,設置在眩光控光膜的一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係背對於發光元件之出光面,第三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二稜鏡類結構,且蝙蝠翼光型光學膜設置在光源與眩光控光膜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設置於與發光元件之出光面相對的一端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更包括一擴散板,設置於蝙蝠翼光型光學膜與光源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微結構層的每一第一稜鏡類結構包含一第一結構面與一第二結構面,第一結構面與第二結構面相交而產生在第一稜鏡結構內的一第一夾角,且第一夾角之角度範圍為70°至11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與第二結構面可以為平面或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構成,曲率半徑是落在100μm至300μm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之 節距(pitch)是落在5μm至20mm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柱狀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曲率半徑是落在10μm至100μm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相鄰的柱狀透鏡之節距是落在5μm至10mm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微結構層的每一第二稜鏡類結構包含一第三結構面與一第四結構面,第三結構面與第四結構面相交而產生在第二稜鏡類結構內的一第二夾角,且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25°至16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一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15≦I0°/Imax<0.25時,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5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一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25≦I0°/Imax<0.4時,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5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一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4≦I0°/Imax<0.5時,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6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一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5≦I0°/Imax<0.7時,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6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一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 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7≦I0°/Imax<0.8時,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50°至16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結構面與第四結構面可以為平面或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構成,曲率半徑是落在200μm至600μm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軸向,這些柱狀透鏡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二軸向,第一軸向與第二軸向所形成之一第三夾角之角度範圍為0°至7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軸向,這些第二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三軸向,第一軸向與第三軸向所形成之一第四夾角之角度範圍為0°至60°。
本申請之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經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將光源的光線透過第一微結構層與第二微結構層的折射與反射作用,先產生蝙蝠翼狀的光場形,而後光線進入眩光控光膜經過第三微結構層的折射後,將蝙蝠翼狀光場形的眩光區抑制,使光線導出光源模組時,大部分光線的出射角度較為收斂。因此,本申請的實施例之光源模組具備可產生均勻照度的光場形特性,能夠降低眩光對使用者造成的視覺影響,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光環境。
為讓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光源模組
10‧‧‧光源
12‧‧‧發光元件
14‧‧‧出光面
16‧‧‧端面
20‧‧‧蝙蝠翼光型光學膜
22‧‧‧第一微結構層
222‧‧‧第一稜鏡類結構
222a‧‧‧第一結構面
222b‧‧‧第二結構面
24‧‧‧第二微結構層
242‧‧‧柱狀透鏡
26‧‧‧第一表面
28‧‧‧第二表面
30‧‧‧眩光控光膜
32‧‧‧第三微結構層
322‧‧‧第二稜鏡類結構
322a‧‧‧第三結構面
322b‧‧‧第四結構面
34‧‧‧第三表面
40‧‧‧反射片
50‧‧‧擴散板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θ3‧‧‧第三夾角
H1‧‧‧節距
H2‧‧‧節距
X1‧‧‧第一軸向
X2‧‧‧第二軸向
圖1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2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在光線進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及眩光控光膜所產生的光場形圖。
圖3A至圖3C係為各種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線入射至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之光線路徑圖。
圖4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的局部放大圖。
圖5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眩光控光膜的局部放大圖。
圖6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光場形與二個軸向的照度分佈圖。
圖7係為本申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光場形與二個軸向的照度分佈圖。
圖8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
請參照圖1,其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光源模組1係包含一光源10、一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及一眩光控光膜30。光源10包含至少一發光元件12,在本實施例中光源 10係由多個發光元件12陣列排列所組成,其中每一發光元件12具有一出光面14。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具有一第一微結構層22與一第二微結構層24,分別設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相對的一第一表面26與一第二表面28,其中第一表面26係面向發光元件12之出光面14,第二表面28係背向發光元件12之出光面14。第一微結構層22包括多個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且第二微結構層24包括多個柱狀透鏡242。眩光控光膜30具有一第三微結構層32,設置在眩光控光膜30的一第三表面34,其中第三表面34係背對於發光元件12之出光面14,第三微結構層32包括多個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且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設置在光源10與眩光控光膜30之間。
請接著參考圖2,其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在光線進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及眩光控光膜所產生的光場形圖。詳細來說,光源模組1中的光源10透過發光元件12經由出光面14發出的光線,會先入射到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第一微結構層22,光線經由第一微結構層22中第一稜鏡類結構222的聚光,並從第二微結構層24出光,其中,由第一稜鏡類結構222聚光後的光線,在經過第二微結構層24中的柱狀透鏡242後,將光線重新分佈並發散,進而產生蝙蝠翼狀的光場形。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出射的光線進入到眩光控光膜30時,第三微結構層32中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會將大角度的入射光線大部分抑制至偏離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50°以內,使原本具有較大張角的蝙蝠翼狀光場形收斂成較小張角的蝙蝠翼狀光場形,進而產生如同心形的配光曲線,如此一來可 降低蝙蝠翼狀光場形分佈時產生偏離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的大角度光線所造成的眩光問題。
請回到圖1,光源模組1更可包括一反射片40,設置於發光元件12與出光面14相對的一端面16。反射片40的設置,可將由發光元件12自出光面14射出但並未能入射至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光線做進一步的反射,以增加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入射光量。
此外,光源模組1亦可包括一擴散板50,設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與光源10之間。由發光元件12之出光面14所射出的光線,在進入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之前,會先入射至擴散板50,經過擴散板50的作用,將會使光線分佈均勻,進一步讓光源模組1最終的出光有良好的均勻度。
以下對於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請參考圖3A至圖3C,其為各種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線入射至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之光線路徑圖。其中,細箭頭代表光線在各個介面的折射方向趨勢,而粗箭頭以長短代表光線在各個角度所分配的光通量。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主要功能是將入射光線的光型轉換為蝙蝠翼狀的光場形,當光線以平行於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入射至第一稜鏡類結構222的波峰時,如圖3A所示,大部分光線會朝兩側較大角度的方向發散開來,少部分光線會以平行於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或以與光源模組1的法線方向夾小角度的方向射出,而當光線以平行於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入射至第一稜鏡類結構222的波谷時,如圖3B所示,大部分光線依舊會 朝兩側較大角度的方向發散開來,而當光線斜向入射至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時,如圖3C所示,大部分光線也同樣的朝兩側較大角度的方向發散出光。據此,當光線進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時,會在第一稜鏡類結構222先產生分叉,使光線分成兩道主要的光束,而後這兩道主要的光束在出射第二微結構層24的柱狀透鏡242時,會均勻的散開來,使出射於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光線之光型轉變為具有蝙蝠翼狀光場形的光束。
請進一步參考圖4,其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的局部放大圖。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中,第一微結構層22的每一第一稜鏡類結構222包含一第一結構面222a與一第二結構面222b,第一結構面222a與第二結構面222b相交而產生在第一稜鏡類結構222內的一第一夾角θ1,且第一夾角θ1之角度範圍為70°至110°。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夾角θ1之角度範圍在80°至100°,其能夠產生良好的蝙蝠翼狀光場形。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222a與第二結構面222b係為平面,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222a與第二結構面222b可為弧面,例如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構成,其中此曲率半徑是落在100μm至300μm的範圍內。也就是說,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係含括類似稜鏡結構的型態,並不以所列舉者為限。在第一微結構層22中,每一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pitch)H1為5μm至20mm。也就是說,第一微結構層22中由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中第一結構面222a與第二結構面222b相交 所構成的頂角,相鄰兩頂角之間的距離為5μm至20mm。在一實施例中,此節距H1為10μm至10mm,或是此節距H1為15μm至1mm,也都能夠產生良好的蝙蝠翼狀光場形。
在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中,第二微結構層24的每一柱狀透鏡242具有一曲率半徑,曲率半徑是落在10μm至100μm的範圍內。在一實施例中,曲率半徑為15μm至50μm時,能夠產生良好的蝙蝠翼狀光場形。此外,柱狀透鏡242亦可由非球面結構來組成,並不以所列舉者為限。第二微結構層24中,每二相鄰的柱狀透鏡242之節距H2為5μm至10mm。在一實施例中,節距H2為10μm至1mm,或是節距H2為15μm至100μm時,皆能夠產生良好的蝙蝠翼狀光場形。在本實施例中,每二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H1係等於每二相鄰的柱狀透鏡之節距H2。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每二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H1亦可不相等於每二相鄰的柱狀透鏡242之節距H2,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考圖5,其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眩光控光膜的局部放大圖。在眩光控光膜30中,第三微結構層32的每一第二稜鏡類結構322包含一第三結構面322a與一第四結構面322b,第三結構面322a與第四結構面322b相交而產生在第二稜鏡結構322內的一第二夾角θ2,且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25°至165°。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34°至155°時,能夠有良好的抑制眩光效果。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結構面322a與第四結構面322b係為平面,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 第三結構面322a與第四結構面322b可為弧面,例如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構成,且此曲率半徑是落在200μm至600μm的範圍內。也就是說,本申請中所述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如同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係含括類似稜鏡結構的型態,並不以所列舉者為限。
在本申請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中,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係可搭配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出光分佈進行調整,以獲取良好的抑制眩光功能。在一實施例中,當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15≦I0/Imax<0.25時,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50°。當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25≦I0/Imax<0.4時,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55°。當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4≦I0°/Imax<0.5時,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60°。當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5≦I0/Imax<0.7時,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65°。當光線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7≦I0/Imax<0.8時,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為150°至165°。
請參考圖6,其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光場形 與二個軸向的照度分佈圖。在本實施例中,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第一夾角θ1係為90°,第一結構面222a及第二結構面222b與第一表面26所產生的夾角皆為45°,每一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H1為50μm,柱狀透鏡242的曲率半徑為15μm,每一相鄰的柱狀透鏡242之節距H2為15μm。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之第二夾角θ2係為140°,第三結構面322a及第四結構面322b與第三表面34所產生的夾角皆為20°。光源模組1設計為60cm×60cm,照度偵測離光源模組1出光表面2公尺的距離,由圖6的結果可以得知,由於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柱狀透鏡24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係為條狀結構,因此可針對單一維度的光線調整為心形的光場形,並在X軸(即垂直於第一稜鏡類結構222的延伸方向、柱狀透鏡242的延伸方向及第二稜鏡類結構32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達到約92.4%的均勻照度。此外,Y軸方向為平行於第一稜鏡類結構222的延伸方向、柱狀透鏡242的延伸方向及第二稜鏡類結構32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進一步而言,如需產生二維的心形光型,可另外再添加另一維度分佈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柱狀透鏡24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即相同條狀結構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柱狀透鏡24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以不同於原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柱狀透鏡24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的方向設置。或是將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柱狀透鏡24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的條狀結構,改為三維的結構,如條狀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改為角錐 狀,條狀的柱狀透鏡242改為球狀,即可利用單一的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與眩光控光膜30達成二個維度的心形光場形分佈。
請參考圖7,其為本申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光場形與二個軸向的照度分佈圖。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二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與二眩光控光膜30,第一片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第一夾角θ1係為90°,第一結構面222a及第二結構面222b與第一表面26所產生的夾角皆為45°,每一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H1為50μm,柱狀透鏡242的曲率半徑為15μm,每一相鄰的柱狀透鏡242之節距H2為15μm。第二片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第一夾角θ1係為90°,第一結構面222a及第二結構面222b與第一表面26所產生的夾角皆為45°,每一相鄰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節距H1為50μm,柱狀透鏡242的曲率半徑為25μm,每一相鄰的柱狀透鏡242之節距H2為40μm。其中,第一片與第二片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或柱狀透鏡242)的條狀結構之軸向係夾90°。此外,第一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之第二夾角θ2係為140°,第三結構面322a及第四結構面322b與第三表面34所產生的夾角皆為20°。第二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之第二夾角θ2係為150°,第三結構面322a及第四結構面322b與第三表面34所產生的夾角皆為15°。其中,第一片與第二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的條狀結構之軸向係夾90°。光源模組1設計為60cm×60cm,照度偵測離光源模組1出光表面2公尺的距 離,由圖7的結果可以得知,運用本申請中的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與眩光控光膜30,可將光源模組1調整出光場形,以在二個維度的出光都能夠有心形的光場形,並在X軸與Y軸均能分別達到約91.7%與91.5%的均勻照度。
圖8係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之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8,在本實施例中,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中條狀結構的第一稜鏡類結構222與條狀結構的柱狀透鏡242之延伸方向係可為平行或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軸向X1,柱狀透鏡242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二軸向X2,第一軸向X1與第二軸向X2所形成之一第三夾角θ3之角度範圍為0°至75°。此外,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延伸方向與眩光控光膜30中的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之延伸方向亦有關連。一般而言,第一稜鏡類結構222之第一軸向X1,係與第二稜鏡類結構322之延伸方向之一第三軸向X3平行,或是有個容許的角度,使得第一軸向X1與第三軸向X3所形成之一第四夾角θ4之角度範圍為0°至60°。
本申請之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經由蝙蝠翼光型光學膜20將光源10的光線透過第一微結構層22與第二微結構層24的折射與反射作用,先產生蝙蝠翼狀的光場形,而後光線進入眩光控光膜30經過第三微結構層32的折射後,將蝙蝠翼狀光場形的眩光區抑制,使光線導出光源模組1時,大部分光線的出射角度限制在偏離光源模組1法線方向的±50°以內,藉此可產生心形般的光場形。 因此本申請之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具備可產生均勻照度的心形光場形特性,能夠降低眩光對使用者造成的視覺影響,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光環境。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光源模組
10‧‧‧光源
12‧‧‧發光元件
14‧‧‧出光面
16‧‧‧端面
20‧‧‧蝙蝠翼光型光學膜
22‧‧‧第一微結構層
222‧‧‧第一稜鏡類結構
24‧‧‧第二微結構層
242‧‧‧柱狀透鏡
26‧‧‧第一表面
28‧‧‧第二表面
30‧‧‧眩光控光膜
32‧‧‧第三微結構層
322‧‧‧第二稜鏡類結構
34‧‧‧第三表面
40‧‧‧反射片
50‧‧‧擴散板

Claims (17)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光源,包含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具有一出光面;一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微結構層與一第二微結構層,分別設置在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係面向該發光元件之該出光面,該第一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一稜鏡類結構,且該第二微結構層包括多個柱狀透鏡;以及一眩光控光膜,具有一第三微結構層,設置在該眩光控光膜的一第三表面,其中該第三表面係背對於該發光元件之該出光面,該第三微結構層包括多個第二稜鏡類結構,且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設置在該光源與該眩光控光膜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設置於與該發光元件之該出光面相對的一端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擴散板,設置於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與該光源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微結構層的每一該第一稜鏡類結構包含一第一結構面與一第二結構面,該第一結構面與該第二結構面相交而產生在該第一稜鏡結構內的一第一夾角,且該第一夾角之角度範圍為70°至11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結構面與該第二結構面可以為平面或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 構成,該曲率半徑是落在100μm至300μm的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相鄰的該第一稜鏡類結構之節距是落在5μm至20mm的範圍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柱狀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該曲率半徑是落在10μm至100μm的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相鄰的該柱狀透鏡之節距是落在5μm至10mm的範圍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三微結構層的每一該第二稜鏡類結構包含一第三結構面與一第四結構面,該第三結構面與該第四結構面相交而產生在該第二稜鏡類結構內的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25°至16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當一光線由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15≦I0°/Imax<0.25時,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5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當一光線由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25≦I0°/Imax<0.4時,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55°。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當一光線由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 度Imax的分佈為0.4≦I0°/Imax<0.5時,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5°至16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當一光線由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5≦I0°/Imax<0.7時,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30°至165°。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當一光線由該蝙蝠翼光型光學膜射出之中心0°角的光強度I0°/最大光強度Imax的分佈為0.7≦I0°/Imax<0.8時,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為150°至165°。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三結構面與該第四結構面可以為平面或是分別具有一曲率半徑的表面所構成,該曲率半徑為是落在200μm至600μm的範圍內。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軸向,該些柱狀透鏡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二軸向,該第一軸向與該第二軸向所形成之一第三夾角之角度範圍為0°至75°。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軸向,該些第二稜鏡類結構之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三軸向,該第一軸向與該第三軸向所形成之一第四夾角之角度範圍為0°至60°。
TW103115341A 2014-04-29 2014-04-29 Light source module TWI562408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341A TWI562408B (en) 2014-04-29 2014-04-29 Light source module
CN201410299073.5A CN105020674A (zh) 2014-04-29 2014-06-26 光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341A TWI562408B (en) 2014-04-29 2014-04-29 Light source modu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672A true TW201541672A (zh) 2015-11-01
TWI562408B TWI562408B (en) 2016-12-11

Family

ID=5441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5341A TWI562408B (en) 2014-04-29 2014-04-29 Light source modul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20674A (zh)
TW (1) TWI5624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7641A (zh) * 2016-10-17 2018-04-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6764939B (zh) * 2016-12-06 2019-05-17 中山大学 一种消除杂散光的准直透镜
CN110161603B (zh) * 2019-06-03 2021-06-15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定向扩散微结构光学膜
JP2022104454A (ja) * 2020-12-28 2022-07-0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拡散板及び照明装置
CN113934057A (zh) * 2021-10-28 2022-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5307076B (zh) * 2022-07-15 2024-07-0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led光源的防眩光光学膜及其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38367A (en) * 2008-03-07 2009-09-16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Asymmetric light diffuser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329032B (zh) * 2008-07-22 2011-07-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集光元件
US8917447B2 (en) * 2010-01-13 2014-12-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icroreplicated film for attachment to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components
TWI738824B (zh) * 2010-03-26 2021-09-11 友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形成光學膜的方法
KR20120019784A (ko) * 2010-08-27 2012-03-07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TW201219917A (en) * 2010-11-08 2012-05-16 Extend Optronics Corp Display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TWI454798B (zh) * 2011-04-20 2014-10-01 Innolux Corp 直下式背光模組及應用其之顯示裝置
JP2013084438A (ja) * 2011-10-07 2013-05-09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3162177B (zh) * 2011-12-16 2015-07-15 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TWI471606B (zh) * 2012-01-17 2015-02-01 Baytek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循序顯色之立體顯示系統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2408B (en) 2016-12-11
CN105020674A (zh)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858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s
JP5839686B2 (ja) 光束制御部材および発光装置
TW201541672A (zh) 光源模組
TWI626401B (zh) 透鏡及其發光裝置
TWI418855B (zh) 多變曲率光學模組
US20090129084A1 (en) Optical device for altering light shap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omprising same
JP2016534513A (ja) 均一な照明を生成する光学系
US20060061870A1 (en) Optical system for a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9341337B2 (en) Vehicle headlight device
WO2014051308A1 (ko) 엘이디용 조명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에 적용되는 조명장치
US20120057353A1 (en) Illumination beam shaping system
US20160370529A1 (en) Light Mixing Systems Having Color Free Doublets
RU2523779C2 (ru) Оптически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асимметричног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света
US2016023877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335629A (zh) 非成像透鏡及具有該透鏡之發光模組
JP2016500902A (ja) 間接照明のための照明装置
JP2010186142A (ja) 照明用レンズ、発光装置、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5182546A (zh) 匀光元件及光源系统
KR102477136B1 (ko) 광학 렌즈,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749084B2 (ja) Led照明装置
JP6678524B2 (ja) 照明装置
TWI547667B (zh) 發光模組及發光裝置
JP6679465B2 (ja) 面光源素子
JP2010140769A (ja) 照明用レンズ、発光装置、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9410675B1 (en) Elongated beam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