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0674A - 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0674A
CN105020674A CN201410299073.5A CN201410299073A CN105020674A CN 105020674 A CN105020674 A CN 105020674A CN 201410299073 A CN201410299073 A CN 201410299073A CN 105020674 A CN105020674 A CN 105020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gle
structural plane
class formation
supply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90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启宏
郑陈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5020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06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光源、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向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是背对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光源与眩光控光膜之间。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照明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高流明效率、低耗能、高可靠度及寿命长等优点,逐渐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然而,LED通常以蓝氏(Lambertian)光型直接输出,因此具有中央视角的光强度较强而周围视角的光强度较弱的特性,当应用在照明上时,常会产生照度不均匀的光斑,且容易有偏离光源法线方向的大角度(如±45°以上)光线进入人眼产生眩光的问题,将使得LED难以符合照明规范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次光学或二次光学元件来使光场形能量被重新分布,进而达到高均匀照度、低眩光的场形,是本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适用于照明使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包括光源、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光源包括至少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向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三表面是背对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光源与眩光控光膜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反射片,设置于与发光元件的出光面相对的端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扩散板,设置于蝙蝠翼光型光学膜与光源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层的每一第一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第一棱镜结构内的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0°至11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一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曲率半径落在100μm至30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的节距(pitch)落在5μm至20m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柱状透镜具有一曲率半径,曲率半径落在1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相邻的柱状透镜的节距落在5μm至10m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微结构层的每一第二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第二棱镜类结构内的第二夹角,且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25°至16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15≤I0°/Imax<0.25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5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25≤I0°/Imax<0.4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5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4≤I0°/Imax<0.5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6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5≤I0°/Imax<0.7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6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7≤I0°/Imax<0.8时,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0°至16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曲率半径落在20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这些柱状透镜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轴向,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所形成的第三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7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这些第二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三轴向,第一轴向与第三轴向所形成的第四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60°。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经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将光源的光线通过第一微结构层与第二微结构层的折射与反射作用,先产生蝙蝠翼状的光场形,而后光线进入眩光控光膜经过第三微结构层的折射后,将蝙蝠翼状光场形的眩光区抑制,使光线导出光源装置时,大部分光线的出射角度较为收敛。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具备可产生均匀照度的光场形特性,能够降低眩光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影响,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光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在光线进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所产生的光场形图;
图3A至图3C是各种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入射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光线路径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眩光控光膜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源装置
10        光源
12        发光元件
14        出光面
16        端面
20        蝙蝠翼光型光学膜
22        第一微结构层
222       第一棱镜类结构
222a      第一结构面
222b      第二结构面
24        第二微结构层
242       柱状透镜
26        第一表面
28        第二表面
30        眩光控光膜
32        第三微结构层
322       第二棱镜类结构
322a      第三结构面
322b      第四结构面
34        第三表面
40        反射片
50        扩散板
Θ1       第一夹角
Θ2       第二夹角
Θ3       第三夹角
H1        节距
H2        节距
X1        第一轴向
X2        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光源装置1包括光源10、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及眩光控光膜30。光源1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0由多个发光元件12阵列排列所组成,其中每一发光元件12具有出光面14。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具有第一微结构层22与第二微结构层24,分别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相对的第一表面26与第二表面28,其中第一表面26是面向发光元件12的出光面14,第二表面28是背向发光元件12的出光面14。第一微结构层22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222,且第二微结构层24包括多个柱状透镜242。眩光控光膜30具有第三微结构层32,设置在眩光控光膜30的第三表面34,其中第三表面34是背对于发光元件12的出光面14,第三微结构层32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322,且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设置在光源10与眩光控光膜30之间。
请接着参考图2,其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在光线进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及眩光控光膜所产生的光场形图。详细来说,光源装置1中的光源10通过发光元件12经由出光面14发出的光线,会先入射到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第一微结构层22,光线经由第一微结构层22中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聚光,并从第二微结构层24出光,其中,由第一棱镜类结构222聚光后的光线,在经过第二微结构层24中的柱状透镜242后,将光线重新分布并发散,进而产生蝙蝠翼状的光场形。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出射的光线进入到眩光控光膜30时,第三微结构层32中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会将大角度的入射光线大部分抑制至偏离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50°以内,使原本具有较大张角的蝙蝠翼状光场形收敛成较小张角的蝙蝠翼状光场形,进而产生如同心形的配光曲线,如此一来可降低蝙蝠翼状光场形分布时产生偏离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的大角度光线所造成的眩光问题。
请回到图1,光源装置1还可包括反射片40,其设置于发光元件12与出光面14相对的端面16。反射片40的设置,可将由发光元件12自出光面14射出但并未能入射至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光线做进一步的反射,以增加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入射光量。
此外,光源装置1也可包括扩散板50,其设置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与光源10之间。由发光元件12的出光面14所射出的光线,在进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之前,会先入射至扩散板50,经过扩散板50的作用,将会使光线分布均匀,进一步让光源装置1最终的出光有良好的均匀度。
以下对于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考图3A至图3C,其为各种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入射至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光线路径图。其中,细箭头代表光线在各个接口的折射方向趋势,而粗箭头以长短代表光线在各个角度所分配的光通量。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主要功能是将入射光线的光型转换为蝙蝠翼状的光场形,当光线以平行于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入射至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波峰时,如图3A所示,大部分光线会朝两侧较大角度的方向发散开来,少部分光线会以平行于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或以与光源装置1的法线方向夹小角度的方向射出,而当光线以平行于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入射至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波谷时,如图3B所示,大部分光线依旧会朝两侧较大角度的方向发散开来,而当光线斜向入射至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时,如图3C所示,大部分光线也同样的朝两侧较大角度的方向发散出光。
据此,当光线进入到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时,会在第一棱镜类结构222先产生分叉,使光线分成两道主要的光束,而后这两道主要的光束在出射第二微结构层24的柱状透镜242时,会均匀的散开来,使出射于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光线的光型转变为具有蝙蝠翼状光场形的光束。
请进一步参考图4,其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局部放大图。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中,第一微结构层22的每一第一棱镜类结构222包括第一结构面222a与第二结构面222b,第一结构面222a与第二结构面222b相交而产生在第一棱镜类结构222内的第一夹角Θ1,且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为70°至11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的角度范围在80°至100°,其能够产生良好的蝙蝠翼状光场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222a与第二结构面222b是平面,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结构面222a与第二结构面222b可为弧面,例如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其中此曲率半径落在100μm至300μm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是含括类似棱镜结构的型态,并不以所列举者为限。在第一微结构层22中,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pitch)H1为5μm至20mm。也就是说,第一微结构层22中由第一棱镜类结构222中第一结构面222a与第二结构面222b相交所构成的顶角,相邻两顶角之间的距离为5μm至2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此节距H1为10μm至10mm,或是此节距H1为15μm至1mm,也都能够产生良好的蝙蝠翼状光场形。
在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中,第二微结构层24的每一柱状透镜242具有曲率半径,曲率半径落在1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曲率半径为15μm至50μm时,能够产生良好的蝙蝠翼状光场形。此外,柱状透镜242亦可由非球面结构来组成,并不以所列举者为限。第二微结构层24中,每二相邻的柱状透镜242的节距H2为5μm至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节距H2为10μm至1mm,或是节距H2为15μm至100μm时,皆能够产生良好的蝙蝠翼状光场形。在本实施例中,每二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H1等于每二相邻的柱状透镜的节距H2。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二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H1也可不相等于每二相邻的柱状透镜242的节距H2,并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考图5,其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眩光控光膜的局部放大图。在眩光控光膜30中,第三微结构层32的每一第二棱镜类结构322包括第三结构面322a与第四结构面322b,第三结构面322a与第四结构面322b相交而产生在第二棱镜结构322内的第二夹角Θ2,且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25°至16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34°至155°时,能够有良好的抑制眩光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结构面322a与第四结构面322b是平面,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结构面322a与第四结构面322b可为弧面,例如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且此曲率半径落在20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如同第一棱镜类结构222,包括类似棱镜结构的型态,并不以所列举者为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中,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可搭配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出光分布进行调整,以获取良好的抑制眩光功能。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15≤I0/Imax<0.25时,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50°。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25≤I0/Imax<0.4时,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55°。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4≤I0°/Imax<0.5时,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60°。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5≤I0/Imax<0.7时,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65°。当光线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7≤I0/Imax<0.8时,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夹角Θ2的角度范围为150°至165°。
请参考图6,其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在本实施例中,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第一夹角Θ1是90°,第一结构面222a及第二结构面222b与第一表面26所产生的夹角皆为45°,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H1为50μm,柱状透镜242的曲率半径为15μm,每一相邻的柱状透镜242的节距H2为15μm。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第二夹角Θ2是140°,第三结构面322a及第四结构面322b与第三表面34所产生的夹角皆为20°。光源装置1设计为60cm×60cm,照度侦测离光源装置1出光表面2公尺的距离,由图6的结果可以得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柱状透镜24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是条状结构,因此可针对单一维度的光线调整为心形的光场形,并在X轴(即垂直于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延伸方向、柱状透镜242的延伸方向及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达到约92.4%的均匀照度。此外,Y轴方向为平行于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延伸方向、柱状透镜242的延伸方向及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
进一步而言,如需产生二维的心形光型,可另外再添加另一维度分布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柱状透镜24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即相同条状结构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柱状透镜24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以不同于原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柱状透镜24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方向设置。或是将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柱状透镜24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条状结构,改为三维的结构,如条状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改为角锥状,条状的柱状透镜242改为球状,即可利用单一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与眩光控光膜30达成二个维度的心形光场形分布。
请参考图7,其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场形与二个轴向的照度分布图。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二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与二眩光控光膜30,第一片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第一夹角Θ1是90°,第一结构面222a及第二结构面222b与第一表面26所产生的夹角皆为45°,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H1为50μm,柱状透镜242的曲率半径为15μm,每一相邻的柱状透镜242的节距H2为15μm。第二片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第一夹角Θ1是90°,第一结构面222a及第二结构面222b与第一表面26所产生的夹角皆为45°,每一相邻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节距H1为50μm,柱状透镜242的曲率半径为25μm,每一相邻的柱状透镜242的节距H2为40μm。其中,第一片与第二片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或柱状透镜242)的条状结构的轴向的夹角是90°。此外,第一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第二夹角Θ2是140°,第三结构面322a及第四结构面322b与第三表面34所产生的夹角皆为20°。第二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第二夹角Θ2是150°,第三结构面322a及第四结构面322b与第三表面34所产生的夹角皆为15°。其中,第一片与第二片眩光控光膜30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条状结构的轴向的夹角是90°。光源装置1设计为60cm×60cm,照度侦测离光源装置1出光表面2公尺的距离,由图7的结果可以得知,运用本发明中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与眩光控光膜30,可将光源装置1调整出光场形,以在二个维度的出光都能够有心形的光场形,并在X轴与Y轴均能分别达到约91.7%与91.5%的均匀照度。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中条状结构的第一棱镜类结构222与条状结构的柱状透镜242的延伸方向可为平行或具有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X1,柱状透镜242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轴向X2,第一轴向X1与第二轴向X2所形成的第三夹角Θ3的角度范围为0°至75°。此外,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延伸方向与眩光控光膜30中的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延伸方向亦有关联。一般而言,第一棱镜类结构222的第一轴向X1,与第二棱镜类结构322的延伸方向的第三轴向X3平行,或是有个容许的角度,使得第一轴向X1与第三轴向X3所形成的第四夹角Θ4的角度范围为0°至60°。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经由蝙蝠翼光型光学膜20将光源10的光线通过第一微结构层22与第二微结构层24的折射与反射作用,先产生蝙蝠翼状的光场形,而后光线进入眩光控光膜30经过第三微结构层32的折射后,将蝙蝠翼状光场形的眩光区抑制,使光线导出光源装置1时,大部分光线的出射角度限制在偏离光源装置1法线方向的±50°以内,以此可产生心形般的光场形。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具备可产生均匀照度的心形光场形特性,能够降低眩光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影响,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光环境。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具有出光面;
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具有一第一微结构层与一第二微结构层,分别设置在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是面向该发光元件的该出光面,该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棱镜类结构,且该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柱状透镜;以及
眩光控光膜,具有第三微结构层,设置在该眩光控光膜的第三表面,其中该第三表面是背对于该发光元件的该出光面,该第三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棱镜类结构,且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设置在该光源与该眩光控光膜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设置于与该发光元件的该出光面相对的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板,设置于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与该光源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微结构层的每一该第一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一结构面与第二结构面,该第一结构面与该第二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该第一棱镜结构内的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0°至11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构面与该第二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该曲率半径落在100μm至300μm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相邻的该第一棱镜类结构的节距落在5μm至20mm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柱状透镜具有曲率半径,该曲率半径落在1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相邻的该柱状透镜的节距落在5μm至10mm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微结构层的每一该第二棱镜类结构包括第三结构面与第四结构面,该第三结构面与该第四结构面相交而产生在该第二棱镜类结构内的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25°至165°。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光线由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15≤I0°/Imax<0.25时,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50°。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光线由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25≤I0°/Imax<0.4时,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55°。
12.如权利要求第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光线由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4≤I0°/Imax<0.5时,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5°至160°。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光线由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5≤I0°/Imax<0.7时,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30°至165°。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光线由该蝙蝠翼光型光学膜射出的中心0°角的光强度I0°/最大光强度Imax的分布为0.7≤I0°/Imax<0.8时,该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50°至165°。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结构面与该第四结构面可以为平面或是分别具有曲率半径的表面所构成,该曲率半径为落在20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所述柱状透镜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轴向,该第一轴向与该第二轴向所形成的第三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75°。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轴向,所述第二棱镜类结构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三轴向,该第一轴向与该第三轴向所形成的第四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60°。
CN201410299073.5A 2014-04-29 2014-06-26 光源装置 Pending CN1050206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341A TWI562408B (en) 2014-04-29 2014-04-29 Light source module
TW103115341 2014-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0674A true CN105020674A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1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9073.5A Pending CN105020674A (zh) 2014-04-29 2014-06-26 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20674A (zh)
TW (1) TWI562408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4939A (zh) * 2016-12-06 2017-05-31 中山大学 一种消除杂散光的准直透镜
CN107957641A (zh) * 2016-10-17 2018-04-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0161603A (zh) * 2019-06-03 2019-08-23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定向扩散微结构光学膜
CN113934057A (zh) * 2021-10-28 2022-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2145268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拡散板及び照明装置
CN115307076A (zh) * 2022-07-15 2022-11-0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led光源的防眩光光学膜及其设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9032A (zh) * 2008-07-22 2008-12-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集光元件
US20110234580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Ubright Op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substrates having light collimating and diffusion structures
KR20120019784A (ko) * 2010-08-27 2012-03-07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13084438A (ja) * 2011-10-07 2013-05-09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38367A (en) * 2008-03-07 2009-09-16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Asymmetric light diffuser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917447B2 (en) * 2010-01-13 2014-12-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icroreplicated film for attachment to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components
TW201219917A (en) * 2010-11-08 2012-05-16 Extend Optronics Corp Display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TWI454798B (zh) * 2011-04-20 2014-10-01 Innolux Corp 直下式背光模組及應用其之顯示裝置
CN103162177B (zh) * 2011-12-16 2015-07-15 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TWI471606B (zh) * 2012-01-17 2015-02-01 Baytek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循序顯色之立體顯示系統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9032A (zh) * 2008-07-22 2008-12-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集光元件
US20110234580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Ubright Op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substrates having light collimating and diffusion structures
KR20120019784A (ko) * 2010-08-27 2012-03-07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13084438A (ja) * 2011-10-07 2013-05-09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7641A (zh) * 2016-10-17 2018-04-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6764939A (zh) * 2016-12-06 2017-05-31 中山大学 一种消除杂散光的准直透镜
CN106764939B (zh) * 2016-12-06 2019-05-17 中山大学 一种消除杂散光的准直透镜
CN110161603A (zh) * 2019-06-03 2019-08-23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定向扩散微结构光学膜
CN110161603B (zh) * 2019-06-03 2021-06-15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定向扩散微结构光学膜
WO2022145268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拡散板及び照明装置
CN113934057A (zh) * 2021-10-28 2022-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5307076A (zh) * 2022-07-15 2022-11-0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led光源的防眩光光学膜及其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2408B (en) 2016-12-11
TW201541672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0674A (zh) 光源装置
TWI418855B (zh) 多變曲率光學模組
JP2013156335A (ja) 光束制御部材および発光装置
EP2538260A1 (en) Condenser lens made of glass, lamp and camera
CN106247279B (zh) 透镜及其发光装置
TW201400879A (zh) 背光模組及其光學透鏡
JP2018098162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460611B2 (en) Matrix optical system, light concentrating system, and compound eye lens
CN102679265B (zh) 一种利用自由曲面透镜实现光束匀光控制的方法
CN205331882U (zh) 一种光学装置和照明装置
KR102477136B1 (ko) 광학 렌즈,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748424B2 (ja)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7002725A1 (ja)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1915531A (zh) 光源引導裝置
TWI618890B (zh) 光學透鏡
CN207034818U (zh) 用于显示系统的激光背光装置
WO2021078290A1 (zh) 光源系统
JP2016045306A (ja) 光束制御部材、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47667B (zh) 發光模組及發光裝置
TWM446344U (zh) 背光模組及其光學透鏡
TWI667499B (zh) 微型透鏡導光板及發光裝置
WO2018109978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4421683A (zh) 光源模组
TW201545384A (zh) 光學膜片及光源模組
TW201508393A (zh) 發光二極體元件及應用該發光二極體元件的背光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