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1657A -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1657A
TW201531657A TW104103434A TW104103434A TW201531657A TW 201531657 A TW201531657 A TW 201531657A TW 104103434 A TW104103434 A TW 104103434A TW 104103434 A TW104103434 A TW 104103434A TW 201531657 A TW201531657 A TW 2015316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flow path
liquid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9723B (zh
Inventor
Hiroyuki Fujino
Ken Masuno
Hayato Mihira
Original Assignee
Top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437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27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pre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31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1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9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97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冷凍裝置,可以不受運轉環境的影響,利用簡單的控制便能實行充分的升溫。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冷凍裝置,具備:壓縮機(1);流路選擇部(2),其將冷媒流路選擇地切換至第1流路(RA)或第2流路(RB);庫外熱交換器(3);流通方向限制部(RK),其限制相對於庫外熱交換器(3)的冷媒流通方向;受液器(4);及,庫內熱交換器(5)。利用選擇第1流路(RA),進行冷卻運轉,於是庫外熱交換器(3)由壓縮機(1)被供給氣態冷媒,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庫內熱交換器(5)則利用流通方向限制部(RK)的限制從庫外熱交換器(3)經由受液器(4)被供給液態冷媒,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利用選擇第2流路(RB),進行升溫運轉,於是庫內熱交換器(5)由壓縮機(1)經由受液器(4)被供給氣態冷媒,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庫外熱交換器(3)則利用流通方向限制部(RK)的限制從庫內熱交換器(5)被供給液態冷媒,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

Description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尤其關於一種可實行升溫運轉的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作為冷凍裝置,已知有一種裝置,其不僅可實行冷卻運轉,也可以實行升溫運轉(參照專利文獻1)。
可實行升溫運轉的冷凍裝置,例如被載置於冷凍車上,用以向便利商店等配送食品。在此冷凍車中,所載置的冷凍裝置,當在配送時所設定的庫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時,將庫內冷卻,而在所設定的庫內溫度比室外溫度高時,進行升溫。
這樣一來,能夠整年且不受配送區域的冷熱情況的影響,將庫內的溫度維持在恆溫狀態。
專利文獻1所述的冷凍裝置,是將被壓縮機壓縮並吐出的氣態冷媒直接導入庫內的熱交換器,以所謂的「熱氣」方式來實行升溫運轉。
通常,在「熱氣」方式中,於升溫運轉時,液態冷媒會滯留在冷媒回路的受液器中。因此,根據運轉環境(包含庫內的熱負載和外部環境等)的不同,在冷媒回路中循環的冷媒量 無法充分地獲得,而有升溫不足的情況。
因此,專利文獻1所述的冷凍裝置,在「熱氣」方式中,是如下述方式構成:對應於需要,將滯留於受液器(在專利文獻1中為承液器(receiver))中的液態冷媒供給至冷媒回路的低壓側。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62998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所述的冷凍裝置,將液態冷媒朝向冷媒回路低壓側的供給,是基於壓力感測器的測定結果並利用閥的開關動作來實行,因此需要複雜的控制。
並且,庫內的升溫,是將在壓縮機所產生的熱量導入庫內來實行,因此當運轉環境嚴苛的情況(例如,相對於庫內設定溫度,外部空氣溫度顯著地低的情況等)升溫能力不足,會有無法實行充分的升溫的可能性。
因此,要求一種冷凍裝置,其可以不受運轉環境的影響,利用簡單的控制便能實行充分的升溫。
亦即,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其可以不受運轉環境的影響,利用簡單的控制便能實行充分的升溫。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構成及次序。
(1)一種冷凍裝置,具有冷媒回路,並可選擇地實行庫內的冷卻與升溫,該冷凍裝置的特徵在於:前述冷媒回路具備:壓縮機,其將冷媒壓縮並加以吐出;流路選擇部,其將前述冷媒回路內的前述冷媒的流路,選擇地切換至第1流路與第2流路中的任一流路;庫外熱交換器,其被配置在庫外,在前述冷媒與前述庫外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流通方向限制部,其對應於前述流路選擇部的選擇,對進出於前述庫外熱交換器的冷媒的流通方向進行限制;受液器,其可滯留前述冷媒;及,庫內熱交換器,其被配置在前述庫內,在前述冷媒與前述庫內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其中,如下述方式構成:根據前述流路選擇部所作的前述第1流路的選擇,對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從前述庫外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來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以實行冷卻運轉;而且,根據前述流路選擇部所作的前述第2流路的選擇,對前述庫內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 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庫外熱交換器,從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外熱交換器至少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以實行升溫運轉。
(2)如(1)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在選擇了前述第1流路時,流通於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內的液相的前述冷媒的流通方向,與在選擇了前述第2流路時,流通於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內的氣相的前述冷媒的流通方向相同。
(3)如(1)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是由多個止回閥所構成。
(4)如(2)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是由多個止回閥所構成。
(5)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庫外熱交換器,具有:風扇,其將外部空氣朝向一定的方向輸送;上游側熱交換器,其位於前述一定的方向的上游側;及,下游側熱交換器,其串聯連接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並位於下游側;而且,是如下述方式構成:在前述冷卻運轉中,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與下游側熱交換器,作為使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冷凝的冷凝器而一體地發揮功能,在前述升溫運轉中, 液相的前述冷媒,從前述庫內熱交換器被供給至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調整並確保剩餘的液態冷媒,並使被供給的液相的前述冷媒過冷卻,作為過冷卻熱交換器而發揮功能,並且前述下游熱交換器,使過冷卻後的液相的前述冷媒蒸發,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
(6)如(5)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是將成為特定容量的配管線路的一列,在前述一定的方向上並列設置M個(M為1以上的整數)而成的M列的鰭管式熱交換器,並且前述M是使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的容量為不超過前述受液器的容量的範圍時的最大值。
(7)一種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用以選擇地實行庫內的冷卻與升溫,該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的特徵在於:在前述冷凍裝置的冷媒回路,設置:壓縮機;流路選擇部,其將冷媒的流路選擇地切換至第1流路與第2流路中的任一流路;第1熱交換器;流通方向限制部,其對進出於前述第1熱交換器的冷媒的流通方向進行限制;受液器;及,第2交換器;其中,將前述第1熱交換器配置在前述庫的外部,並將前述第2熱交換器配置在前述庫的內部,而且,將前述第1流路作成下述流路:對前述第1熱交換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第2熱交換器, 從前述第1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來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將前述第2流路作成下述流路:對前述第2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第1熱交換器,從前述第2熱交換器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當實行庫內的冷卻時,使前述流路選擇部選擇前述第1流路,而當實行庫內的升溫時,使前述流路選擇部選擇前述第2流路,以此方式來進行運轉。
根據本發明,獲得以下效果:可以不受運轉環境的影響,利用簡單的控制便能實行充分的升溫。
1‧‧‧壓縮機
2‧‧‧四通閥
2a~2d‧‧‧埠
3‧‧‧庫外熱交換器
3A‧‧‧第1庫外熱交換器
3Aa、3Ab‧‧‧埠
3B‧‧‧第2庫外熱交換器
3Ba、3Bb‧‧‧埠
3C‧‧‧管
3f‧‧‧散熱片
4‧‧‧受液器
5、25A、25B‧‧‧庫內熱交換器
6‧‧‧蓄液器
7、12、22A、22B‧‧‧膨脹閥
8~10、14~16‧‧‧止回閥
11、13、21A、21B、23‧‧‧電磁閥
17‧‧‧氣液熱交換器
31‧‧‧控制部
32‧‧‧輸入部
51、51A、51B‧‧‧冷凍裝置
C‧‧‧冷凍車
C1‧‧‧庫(貨櫃)
CV‧‧‧內部空間
D1~D4‧‧‧分歧部
FM1、FM2、FM25A、FM25B‧‧‧風扇
LP1、LP2‧‧‧並聯回路
L1~L11‧‧‧配管線路
Na、Nb‧‧‧路徑數
P1~P5‧‧‧路徑
Qa、Qb‧‧‧容量
RA、RB‧‧‧流路
RK‧‧‧流通方向限制部
S‧‧‧收容體
第1圖是本發明的冷凍裝置的實施例也就是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圖。
第2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控制系統的圖。
第3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四通閥2、電磁閥11及電磁閥13的控制模式的圖。
第4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庫外熱交換器3的示意性剖面圖。
第5圖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的第1立體圖。
第6圖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的第2立體圖。
第7圖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內的路徑的圖。
第8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載置例也就是冷凍車C的側視圖。
第9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冷卻運轉的冷媒回路圖。
第10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的升溫運轉的冷媒回路圖。
第11圖是用以說明冷凍裝置51中的控制部31所進行的控制的表格。
第12圖是用以說明變化例1也就是冷凍裝置51A中的冷媒回路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冷媒回路圖。
第13圖是用以說明變化例2也就是冷凍裝置51B中的冷媒回路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冷媒回路圖。
根據實施例的冷凍裝置51及其變化例,參照第1圖~第13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冷凍裝置。
[實施例]
冷凍裝置51的構成,表示於作為此冷媒回路圖的第1圖和表示控制系統的第2圖中。
亦即,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具有以下構成:壓縮機1、四通閥2、包含由馬達驅動的風扇FM1的庫外熱交換器3、受液器4、包括由馬達驅動的風扇FM2的庫內熱交換器5、蓄液器6、電磁閥11及電磁閥13。
冷媒回路中的壓縮機1、四通閥2、風扇FM1、風扇FM2、電磁閥11及電磁閥13的動作,是由控制部31控制。
由使用者所作出的關於運轉的指示,經由輸入部32傳達至控制部31。
庫外熱交換器3和庫內熱交換器5是所謂的鰭管式(Fin and Tube)熱交換器。並且,庫外熱交換器3具有以下構成:在冷媒回路上串聯地連接的第1庫外熱交換器3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關於此庫外熱交換器3的詳情,於下文中詳述。
針對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作詳細敘述。
壓縮機1與四通閥2的埠2a,由配管線路L1連接。
四通閥2的埠2b與庫外熱交換器3中的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埠3Ba,由配管線路L2連接。
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埠3Bb與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埠3Ab,經由並聯回路LP1連接。
並聯回路LP1具有以下構成:配管線路L3和配管線路L4。
在配管線路L3上配設有:膨脹閥7;及,止回閥8,相對於膨脹閥7串聯連接於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側,只允許從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朝向第2庫外熱交換器3B流通。
在配管線路L4上配設有止回閥9,該止回閥9只允許從第2庫外熱交換器3B朝向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流通。
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埠3Aa與受液器4,由配管線路L5連接。
在配管線路L5上,中途設置有分歧部D1和分歧部D2。在分歧部D1與分歧部D2之間,配設有止回閥10,該止回閥10只允許從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朝向受液器4流通。
受液器4與庫內熱交換器5,經由並聯回路LP2而連接。並聯回路LP2具有以下構成:配管線路L6和配管線路L7。
在配管線路L6上配設有:電磁閥11;及,膨脹閥12,相對於電磁閥11串聯連接於庫內熱交換器5側。
在配管線路L7上配設有電磁閥13。
庫內熱交換器5與四通閥2的埠2d,由配管線路L8連接。在配管線路L8上,中途設置有分歧部D3和分歧部D4。在分歧部D3與分歧部D4之間,配設有止回閥14,該止回閥14只允許從庫內熱交換器5朝向四通閥2流通。
配管線路L8中的分歧部D3與配管線路L5中的分歧部D1,由配管線路L9連接。在配管線路L9上配設有止回閥15,該止回閥15只允許從分歧部D3朝向分歧部D1流通。
配管線路L8中的分歧部D4與配管線路L5中的分歧部D2,由配管線路L10連接。在配管線路L10上配設有止回閥16,該止回閥16只允許從分歧部D4朝向分歧部D2流通。
四個分歧部與四個止回閥也就是分歧部D1~D4、止回閥10及止回閥14~16,構成流通方向限制部RK。
流通方向限制部RK,對應於隨著切換四通閥2而進行的流路選擇,對進出於庫外熱交換器3的埠3Aa的冷媒的流通方向進行限制。詳情如下文所述。
四通閥2的埠2c與壓縮機1,經由蓄液器6,由配管線路L11連接。
對於此冷媒回路,控制部31選擇性地控制,使四通閥2的動作成為模式A與模式B中的任一種。
參照第3圖具體地進行說明,模式A為以下模式:將埠2a與埠2b連接,並且將埠2c與埠2d連接。
模式B為以下模式:將埠2a與埠2d連接,並且將埠2b與埠2c連接。
根據四通閥2,在模式A中,選擇流路RA作為冷媒流通的線路(參照第9圖的粗線線路)。並且,在模式B中,選擇流路RB(參照第10圖的粗線線路)。亦即,四通閥2在冷媒回路中,作為選擇冷媒流通的流路的流路選擇部而發揮功能。
並且,控制部31控制電磁閥11與電磁閥13,使它們交替地打開。此控制與四通閥2的動作聯動實行。
具體來說,如第3圖所示,在模式A中,將電磁閥11打開,且將電磁閥13關閉。在模式B中,將電磁閥11關閉,且將電磁閥13打開。
接著,關於庫外熱交換器3的詳情,參照第4圖~第7圖進行說明。
第4圖是與庫外熱交換器3的橫剖面相對應的示意性構成圖。第5圖是從庫外熱交換器3的左斜下方觀察而得的外觀立體圖,第6圖是從右斜下方觀察而得的外觀立體圖。第7圖是用以說明庫外熱交換器3的內部的路徑(冷媒配管線路)的圖。
第4圖~第6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後的各方向,是為了容易理解而適當設定的方向,並不限定設置樣態等。
如上所述,庫外熱交換器3以鰭管式熱交換器的形式而構成。
如第4圖所示,作為管路的管3c,在橫剖面上,在前後方向上為4列,在上下方向上各列為14段。亦即,如果是M列N段的鰭管式熱交換器,則M=4,N=14。
各管3c在左右兩端部處折回地配設,以便像第4圖的粗線所示那樣地連結。
4列之中,最前方側的1列包含於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從後方側算起的3列包含於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
亦即,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為1列14段,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為3列14段。
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上方側的7段份的管作為一個線路而構成路徑P1,下側的7段份作為一個線路而構成路徑P2。
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上方側的各列5段或4段共14根份的管3c作為一個線路而構成路徑P3,中央部的各列5段或4段共14根份的管3c作為一個線路而構成路徑P4,下方側的各列5段或4段共14根份的管3c作為一個線路而構成路徑P5。
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路徑數Na是2以上且為第2庫外熱交換器的路徑數Nb以下。亦即,2NaNb。
冷凍裝置51的庫外熱交換器3滿足此關係,如上所述,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路徑數Na是2,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路徑數Nb是3以下。
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埠3Aa分歧並連接於路徑P1的一端與路徑P2的一端。埠3Ab分歧並連接於路徑P1的另一端與路徑P2的另一端。
亦即,如第7圖所示,路徑P1與路徑P2並聯地連接於埠3Aa與埠3Ab之間。
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埠3Ba分歧為三個,並分別連接於路徑P3~P5的一端側。埠3Bb分歧為三個,並分別連接於路徑P3~P5的另一端側。
亦即,如第7圖所示,路徑P3~P5並聯地連接於埠3Ba與埠3Bb之間。
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由於路徑數Na越少,一個路徑所占的面積越大,因此,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容易產生明顯的表面溫度不均。
因此,如果增加路徑數Na,一個路徑所占的面積將會變小,整體表面溫度的不均得以被抑制。
亦即,從抑制表面溫度的不均的觀點來看,增加路徑數Na較為理想。
另一方面,在設置有二個以上的路徑的情況下,路徑數Na越多,通過路徑的冷媒的流速越低。
因此,在設計上,考慮表面溫度的不均的程度與冷媒的流速,以使熱交換功能良好地發揮的方式來設定路徑數Na。
例如,可以使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路徑數N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路徑數Nb為相同數量(Na=Nb),其中,第2庫外熱交換器3B在後述的升溫運轉中作為蒸發器而發揮作用,更佳是,可以使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路徑數Na為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路徑數Nb以下(Na<Nb)。
考慮埠3Ba與埠3Bb之間的配管長度、此配管的流路面積(配管內徑)、流通於配管內的冷媒的速度等,適當設定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路徑數Nb,以便能使液態冷媒良好地相變化成氣態冷媒。
如第5圖和第6圖所示,多個散熱片3f分別跨設於第1庫外熱交換器3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上。因此,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之間,經由散熱片3f相互地進行熱傳遞。
第1庫外熱交換器3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在前後方向上並列設置。詳細來說,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是按照以下方式來配置:相對於由風扇FM1的驅動所產生的風的流通方向,而成為上風側。亦即,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為上游側熱交換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為下游側熱交換器。
以上詳述的冷凍裝置51可以適用於各種設備和裝置等。例如,載置於冷凍車C。
第8圖是表示載置於冷凍車C上的一例的側視圖,其中一部分為切割面。
庫內熱交換器5被配置於應在冷凍車C中維持恒溫的庫也就是貨櫃C1(以下,也簡稱為庫C1)的內部空間CV 內,與內部空間CV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在貨櫃C1的外部(例如駕駛座的上方),配置有庫外熱交換器3,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
其他構件設置於貨櫃C1的外側,設置位置並無限定。
例如,壓縮機1和蓄液器6等被收納於收容體S,並被設置於車體的下方。控制部31和輸入部32被設置於駕駛座附近。尤其是輸入部32,被配置於駕駛員容易操作的地方。
壓縮機1的動力源是例如冷凍車C的電池或發動機(均未圖示)。
接著,關於冷凍裝置51的運轉動作,基於載置在冷凍車C上的狀態,主要參照第3圖、第7圖、及第9圖~第11圖來進行說明。
冷凍裝置51基於由使用者經由輸入部32所作出的指示,選擇性地實行多個模式的運轉,亦即,冷卻運轉、升溫運轉、庫外熱交換器3的除霜運轉、及庫內熱交換器5的除霜運轉,以便使庫C1內成為一定的溫度。
首先,說明冷卻運轉和升溫運轉。
第9圖是用以說明冷卻運轉時的冷媒回路的圖。第10圖是用以說明升溫運轉時的冷媒回路的圖。第11圖是用以說明各運轉時的控制部31的控制的表格。在第9圖和第10圖的冷媒回路中,將冷媒流動的配管部位以粗線表示,冷媒的流動方向以粗箭頭表示。
(冷卻運轉)
如第11圖所示,在冷卻運轉中,控制部31使四通閥2 為模式A,電磁閥11為打開狀態,電磁閥13為關閉狀態,風扇FM1和風扇FM2為運轉狀態。
在第9圖中,此冷卻運轉中的由風扇FM1和風扇FM2所產生的送風方向,分別以箭頭DR1和箭頭DR2表示。
如第9圖所示,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由壓縮機1的吐出口吐出的高壓氣態冷媒,從成為模式A的四通閥2的埠2a,經過埠2b而流入配管線路L2。
流入配管線路L2中的氣態冷媒,從埠3Ba供給至庫外熱交換器3中的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流經路徑P3~P5中的任一路徑,然後從埠3Bb以氣液混合冷媒的形式流出。
從埠3Bb流出的氣液混合冷媒,經過止回閥9,從埠3Ab供給至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流經路徑P1和路徑P2中的任一路徑,然後從埠3Aa流出。
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風扇FM1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而處於運轉狀態,外部空氣向第9圖的箭頭DR1方向流動。
此狀態下,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第2庫外熱交換器3B與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作為一體的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亦即,氣態冷媒對外部空氣散熱而冷凝,以高壓液態冷媒的形式從埠3Aa流入配管線路L5。
詳細來說,冷媒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入口也就是埠3Ba處,全部為氣相。氣相的冷媒(氣態冷媒)隨著於第2庫外熱交換器3B內流動,而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部分氣態冷媒冷凝(液化),液態冷媒相對於氣態冷媒的比率增加。
這樣一來,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出口也就是埠3Bb處,冷媒成為液態冷媒與氣態冷媒混合在一起的氣液混合冷媒。此處,液態冷媒的比率隨著運轉條件而不同。
接著,從埠3Bb流出的氣液混合冷媒,從埠3Ab流入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利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繼續進行冷媒與外部空氣的熱交換,在出口也就是埠3Aa中,冷媒在高壓下大致全部成為液相(液態)。
由於冷媒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從氣相向液相發生相變化,而使冷媒的體積減少。
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因體積減少而導致液相比率變高的冷媒所流通的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路徑數Na,少於氣相比率較高的冷媒所流通的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路徑數Nb。這樣一來,流通於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內的冷媒,與流通於第2庫外熱交換器3B時相比,質量流速變大,冷媒的過冷度也變大。
流入配管線路L5中的高壓液態冷媒,通過止回閥10,進入受液器4。
在受液器4中,滯留與運轉環境相對應的剩餘量的液態冷媒。
例如,當庫C1內的熱負荷較小時,循環的冷媒的量可以較少,在受液器4內積存較多的液態冷媒。另一方面,當庫C1內的熱負荷較大時,由於循環的冷媒的量需要較多,因此積存於受液器4內的液態冷媒的量變少。
受液器4成為以下構造:當有液態冷媒積存時,使液態 冷媒流出。
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使電磁閥13關閉,並使電磁閥11打開,因此,從受液器4流出的液態冷媒流入配管線路L6。
亦即,流入配管線路L6中的液態冷媒,經過電磁閥11進入膨脹閥12。
在膨脹閥12中,液態冷媒膨脹。這樣一來,液態冷媒由於壓力和溫度降低,氣化被促進,而成為氣相與液相混合的氣液混合冷媒。
從膨脹閥12流出的氣液混合冷媒,流入庫內熱交換器5。
在庫內熱交換器5中,風扇FM2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而處於運轉狀態,使庫C1內的空氣向第9圖的箭頭DR2的方向流動。
在此狀態下,氣液混合冷媒與庫C1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從庫C1內的空氣獲取熱量,完全地氣化,而成為氣態冷媒。亦即,庫內熱交換器5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於是庫C1內被冷卻。
從庫內熱交換器5流出的氣態冷媒,流入配管線路L8。
在配管線路L8中,由於氣態冷媒在分歧部D3的壓力低於配管線路L5中的分歧部D1的壓力,因此,不會流入配管線路L9,而是經過止回閥14到達四通閥2。
由於四通閥2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而成為模式A,因此,氣態冷媒從埠2d流經埠2c,進一步流經蓄液器6並返回至壓 縮機1的吸入口。
(升溫運轉)
如第11圖所示,在升溫運轉中,控制部31使四通閥2為模式B,電磁閥11為關閉狀態,電磁閥13為打開狀態,風扇FM1和風扇FM2為運轉狀態。
此升溫運轉中的風扇FM1和風扇FM2的送風方向,與冷卻運轉相同為一定的方向,在第10圖中分別以箭頭DR3和箭頭DR4表示。
如第10圖所示,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由壓縮機1的吐出口吐出的高壓氣態冷媒,從成為模式B的四通閥2的埠2a,經過埠2d而流入配管線路L8。接著,氣態冷媒從分歧部D4流入配管線路L10,並進入受液器4。
在受液器4中,氣態冷媒將之前的冷卻運轉中所積存的液態冷媒擠出,很快充滿受液器4內。
因此,氣態冷媒隨著積存量的液態冷媒之後,從受液器4流出。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使電磁閥13成為打開狀態,電磁閥11成為關閉狀態,因此,從受液器4流出的氣態冷媒流入配管線路L7,接著流入庫內熱交換器5。
在庫內熱交換器5中,如上所述,風扇FM2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而處於運轉狀態,庫C1內的空氣向第10圖的箭頭DR4方向流動。
在此狀態下,氣態冷媒與庫C1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向庫C1內的空氣放出熱量而冷凝,大致成為高壓液態冷媒。因此,庫C1內升溫。
在從庫內熱交換器5流出的冷媒中,含有液態冷媒,並且含有與庫C1內的熱負荷等運轉環境相對應的量的氣態冷媒。
由於在分歧部D3處,壓力低於分歧部D4,因此,此含有該液態冷媒與氣態冷媒的氣液混合冷媒流入配管線路L9。然後,流經止回閥15,從埠3Aa流入庫外熱交換器3的第1庫外熱交換器3A。
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風扇FM1根據控制部31的控制而處於運轉狀態,外部空氣向第10圖的箭頭DR3方向流動。因此,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相對於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位於外部空氣流通的上游側。
此狀態下,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內,液態冷媒被冷卻,溫度下降。亦即,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對於液態冷媒,作為過冷卻熱交換器而發揮功能。
與液態冷媒一起流入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的氣態冷媒,根據此冷卻,也大致全部成為液態冷媒。
過冷卻後的液態冷媒,從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埠3Ab流出,並流入配管線路L3。
在配管線路L3中,液態冷媒經過止回閥8而進入膨脹閥7。
在膨脹閥7中,液態冷媒膨脹。這樣一來,液態冷媒由於壓力和溫度降低,氣化被促進,而成為混合有氣相與液相的氣液混合冷媒。
從膨脹閥7流出的氣液混合冷媒,從埠3Bb流入第2庫 外熱交換器3B。
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從埠3Bb流入的氣液混合冷媒,利用與外部空氣的熱交換,從外部空氣獲取熱量而蒸發,並成為氣態冷媒,從埠3Ba流入配管線路L2。亦即,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
流入配管線路L2中的氣態冷媒,從成為模式B的四通閥2的埠2b經過埠2c,流經蓄液器6並返回至壓縮機1的吸入口。
在此升溫運轉中,冷凍裝置51獲得以下效果。
使用四通閥進行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的切換,在升溫運轉中,不僅利用壓縮機動作所獲得的熱量進行升溫,還利用由庫外熱交換器從外部空氣所獲得的熱量進行升溫。因此,獲得較高的升溫能力。
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的切換,僅利用四通閥與電磁閥的切換來實行,而無需根據壓力感測器等的測定結果來進行控制。因此,運轉動作的控制簡單。
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中,氣液混合冷媒進行從外部空氣獲取熱量的熱交換,成為低壓氣態冷媒。
在庫外熱交換器3中,多個散熱片3f以橫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與第2庫外熱交換器3B的方式設置。因此,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液態冷媒所放出的部分熱量傳遞至散熱片3f並移動至第2庫外熱交換器,作為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中的相變化的蒸發熱而被利用。
這樣一來,由於第2庫外熱交換器中的液態冷媒的蒸發 得以被促進,因此,可以防止液態冷媒被吸入至壓縮機,也就是所謂的液擊(回液)現象的產生。
並且,即便當運轉環境為例如在寒冷地區中行車,因降雪而使散熱片3f上積雪時,附著於散熱片3f上的雪,也會因散熱片3f受到第1庫外熱交換器隨著升溫運轉而進行的熱交換所放出的熱量而變得溫熱,從而融化。
並且,每一個散熱片3f在第2庫外熱交換器3B側的部分,由於以下原因而變得溫熱:因利用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熱交換而被升溫的外部空氣,向下游側流通;及,利用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的熱交換賦予散熱片3f的熱量,向散熱片3f的下游側傳遞。
這樣一來,由於全部散熱片3f均高效率地變暖,因此,極為有效地防止散熱片3f上的積雪或結霜。
因此,冷凍裝置51的除霜動作的實行間隔變長,動作效率提高。
在此升溫運轉中,在受液器4中,並無液態冷媒滯留。另一方面,對應於包括庫C1內的熱負荷在內的運轉環境,冷媒回路所需要的冷媒循環量發生變化。
因此,在冷凍裝置51的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存在液態冷媒及與運轉環境相對應的量的氣態冷媒。
換句話說,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在升溫運轉中代替受液器4來調整並確保剩餘的液態冷媒,以便使冷媒回路內循環有最適合運轉環境的冷媒量。
這樣一來,可以將冷媒回路的高壓側的壓力維持在較高 的值。
因此,庫內熱交換器5中的冷媒冷凝溫度變高,升溫能力提高。
冷凍裝置51,根據使用流通方向限制部RK等,使在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中,流通於庫內熱交換器5中的冷媒的方向相同。並且,使在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中,利用風扇FM2的運轉所產生的氣流方向也相同。
並且,如第9圖和第10圖所示,庫內熱交換器5中的冷媒的流通方向可以為:以與送風方向(箭頭DR2、DR4)相對向的方式,從下游側朝向上游側(從下游側流入,從上游側流出)。
由於以上等原因,在冷卻運轉時的熱交換效率與在升溫運轉中的熱交換效率之間,不會產生明顯的差異。這樣一來,熱交換效率進一步提高。
在冷卻運轉與升溫運轉中,被封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相同。亦即,由於在升溫運轉中,受液器4內並不貯存液態冷媒,因此,冷卻運轉時滯留於受液器4中的液態冷媒,在升溫運轉時,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內調整並確保該液態冷媒的量。
詳細來說,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內的液態冷媒的確保量,是利用使液態冷媒的氣化量(氣態冷媒的量)變化來調整。
關於在此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的液態冷媒量的調整功能,根據實驗,獲得以下結論:較理想為,將第1庫外熱交 換器3A的液態冷媒的容量Qa,設定為不超過受液器4的液態冷媒的容量Qb的值(亦即,QaQb)。
此容量Qa的調整設定,利用例如增減第1庫外熱交換器3A中的管3c的列數來進行。
亦即,M列N段的第1庫外熱交換器3A,是將其中的一列作成特定容量的定型構造,並將此定型構造沿著風扇FM1的送風方向並列設置M個而成。
此時,較理想為,使M的值為在第1庫外熱交換器3A的容量不超過受液器4的容量的範圍內的最大值。
接著,對除霜運轉進行說明。
(庫內熱交換器5的除霜運轉)
如果長時間進行冷卻運轉,就可能會使庫C1內的空氣中所含有的水分結冰成霜,並附著於庫內熱交換器5的散熱片上。由於散熱片上的結霜會阻礙熱交換,因此,實行庫內熱交換器5的除霜運轉以便除霜。
如第11圖所示,此除霜運轉,只有在使風扇FM1和風扇FM2停止方面,不同於升溫運轉。
(庫外熱交換器3的除霜運轉)
如果長時間進行升溫運轉,就可能會使外部空氣中所含有的水分結冰成霜,並附著於庫外熱交換器3的散熱片3f上。
如上所述,在冷凍裝置51中,庫外熱交換器3的散熱片3f上的積雪或結霜極其不易產生。但是,當使冷凍車C在降雪時行車的時候,如果降雪量明顯較多,庫外熱交換器3的上風側(第1庫外熱交換器3A側)的鄰接的散熱片3f之間 也可能會堵塞。
此時,由於熱交換受到阻礙,因此,實行庫外熱交換器3的除霜運轉,對散熱片3f實行融雪和除霜。
如第11圖所示,此除霜運轉,只有在使風扇FM1和風扇FM2停止方面,不同於冷卻運轉。
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限定於上述構成,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也可以作成變化例。
(變化例1)
變化例1是在實施例的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中,在庫內熱交換器5的上游側的配管線路L6與下游側的配管線路L8之間,設置進行熱交換的氣液熱交換器17(冷凍裝置51A)(參照第12圖)的例子。第12圖是主要表示在冷凍裝置51A的冷媒回路中的與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參照第1圖)不同的部分的局部回路圖。
氣液熱交換器17,相對於配管線路L6,連接於電磁閥11與膨脹閥12之間。並且,相對於配管線路L8,連接於庫內熱交換器5與分歧部D3之間。
在冷凍裝置51A的冷卻運轉中,冷媒在第12圖所示的由粗線表示的配管部分中,向箭頭的方向流通。
在冷卻運轉中即將進入膨脹閥12的液態冷媒,在此之前,在氣液熱交換器17中與從庫內熱交換器5流出的氣態冷媒進行熱交換而被冷卻,過冷度增大。
這樣一來,由於利用庫內熱交換器5中的熱交換,從庫C1內的空氣獲取的熱量增加,因此,使庫C1內冷卻的能力 提高。
並且,由於可以進一步促進庫內熱交換器5中的液態冷媒的蒸發,因此,可以防止壓縮機1的液擊現象的發生。
另一方面,在升溫運轉中,液態冷媒不流通於配管線路L6,而是流通於配管線路L7,因此氣液熱交換器17不產生作用。
(變化例2)
相對於冷凍裝置51,變化例2具備二個以上的庫內熱交換器(冷凍裝置51B)。此處,參照第13圖,對具備兩個庫內熱交換器25A、25B的例子進行說明。第13圖是主要表示冷凍裝置51B的冷媒回路的與冷凍裝置51的冷媒回路(參照第1圖)不同部分的局部回路圖。
如第13圖所示,冷凍裝置51B在受液器4與分歧部D3之間,並聯地連接含有風扇FM25A的庫內熱交換器25A與含有風扇FM25B的庫內熱交換器25B。
在庫內熱交換器25A的上游側(受液器4側)連接有膨脹閥22A,在庫內熱交換器25B的上游側連接有膨脹閥22B。
膨脹閥22A、22B的上游側匯合成一條線路,經由電磁閥23連接於受液器4。
在庫內熱交換器25A和膨脹閥22A之間、與受液器4之間,設有電磁閥21A。
在庫內熱交換器25B和膨脹閥22B之間、與受液器4之間,設有電磁閥21B。
膨脹閥22A、22B的下游側匯合成一條線路,連接於分歧 部D3。
風扇FM25A和風扇FM25B、以及電磁閥21A和電磁閥21B的動作,根據控制部31而被控制。
此冷凍裝置51B,例如載置於具備應該維持恒溫的二個以上的庫的冷凍車。
庫內熱交換器25A與庫內熱交換器25B,以對各自不同的庫的內部進行冷卻和升溫的方式設置。
電磁閥的數量和位置等,並非限定於第13圖所示的例子。
根據此變化例2,可以利用組合各電磁閥21A、21B、23的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分別獨立地進行二個以上的庫的冷卻或升溫。例如,可以只將特定的一個或特定的二個以上的庫冷卻、或將全部的庫加以冷卻等。
可以使變化例1與變化例2適當地組合。
流通方向限制部RK並非限定於使用多個止回閥所構成,但根據使用止回閥,可以利用較低的成本來構成流通方向限制部RK。
1‧‧‧壓縮機
2‧‧‧四通閥
2a~2d‧‧‧埠
3‧‧‧庫外熱交換器
3A‧‧‧第1庫外熱交換器
3Aa、3Ab‧‧‧埠
3B‧‧‧第2庫外熱交換器
3Ba、3Bb‧‧‧埠
4‧‧‧受液器
5‧‧‧庫內熱交換器
6‧‧‧蓄液器
7、12‧‧‧膨脹閥
8~10、14~16‧‧‧止回閥
11、13‧‧‧電磁閥
51‧‧‧冷凍裝置
D1~D4‧‧‧分歧部
FM1、FM2‧‧‧風扇
LP1、LP2‧‧‧並聯回路
L1~L11‧‧‧配管線路
RK‧‧‧流通方向限制部

Claims (7)

  1. 一種冷凍裝置,具有冷媒回路,並可選擇地實行庫內的冷卻與升溫,該冷凍裝置的特徵在於:前述冷媒回路具備:壓縮機,其將冷媒壓縮並加以吐出;流路選擇部,其將前述冷媒回路內的前述冷媒的流路,選擇地切換至第1流路與第2流路中的任一流路;庫外熱交換器,其被配置在庫外,在前述冷媒與前述庫外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流通方向限制部,其對應於前述流路選擇部的選擇,對進出於前述庫外熱交換器的冷媒的流通方向進行限制;受液器,其可滯留前述冷媒;及,庫內熱交換器,其被配置在前述庫內,在前述冷媒與前述庫內的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其中,如下述方式構成:根據前述流路選擇部所作的前述第1流路的選擇,對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外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從前述庫外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來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以實行冷卻運轉;而且,根據前述流路選擇部所作的前述第2流路的選擇, 對前述庫內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庫外熱交換器,從前述庫內熱交換器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於是前述庫外熱交換器至少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以實行升溫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在選擇了前述第1流路時,流通於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內的液相的前述冷媒的流通方向,與在選擇了前述第2流路時,流通於前述庫內熱交換器內的氣相的前述冷媒的流通方向相同。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是由多個止回閥所構成。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是由多個止回閥所構成。
  5.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庫外熱交換器,具有:風扇,其將外部空氣朝向一定的方向輸送;上游側熱交換器,其位於前述一定的方向的上游側;及,下游側熱交換器,其串聯連接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並位於下游側;而且,如下述方式構成:在前述冷卻運轉中,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與下游側熱交換器,作為使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冷凝的冷凝器而一體地發揮功能, 在前述升溫運轉中,液相的前述冷媒,從前述庫內熱交換器被供給至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調整並確保剩餘的液態冷媒,並使被供給的液相的前述冷媒過冷卻,作為過冷卻熱交換器而發揮功能,並且前述下游熱交換器,使過冷卻後的液相的前述冷媒蒸發,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冷凍裝置,其中,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是將成為特定容量的配管線路的一列,在前述一定的方向上並列設置M個而成的M列的鰭管式熱交換器,前述M為1以上的整數,並且M是使前述上游側熱交換器的容量為不超過前述受液器的容量的範圍時的最大值。
  7. 一種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用以選擇地實行庫內的冷卻與升溫,該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的特徵在於:在前述冷凍裝置的冷媒回路,設置:壓縮機;流路選擇部,其將冷媒的流路選擇地切換至第1流路與第2流路中的任一流路;第1熱交換器;流通方向限制部,其對進出於前述第1熱交換器的冷媒的流通方向進行限制;受液器;及,第2交換器;其中,將前述第1熱交換器配置在前述庫的外部,並將前述第2熱交換器配置在前述庫的內部,而且,將前述第1流路作成下述流路:對前述第1熱交換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 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第2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從前述第1熱交換器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將前述第2流路作成下述流路:對前述第2熱交換器,經由前述受液器,供給由前述壓縮機吐出的氣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而發揮功能,並且根據前述流通方向限制部的限制,對前述第1熱交換器,從前述第2熱交換器供給液相的前述冷媒,使前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而發揮功能;當實行庫內的冷卻時,使前述流路選擇部選擇前述第1流路,而當實行庫內的升溫時,使前述流路選擇部選擇前述第2流路,以此方式來進行運轉。
TW104103434A 2014-02-03 2015-02-02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TWI709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8380 2014-02-03
JP2014018380 2014-02-03
JP2014043793A JP6412702B2 (ja) 2014-03-06 2014-03-06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運転方法
JP2014-043793 2014-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657A true TW201531657A (zh) 2015-08-16
TWI709723B TWI709723B (zh) 2020-11-11

Family

ID=53729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434A TWI709723B (zh) 2014-02-03 2015-02-02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19590B (zh)
TW (1) TWI7097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163B (zh) * 2019-03-28 2023-07-01 日商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之運轉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7710A (ja) * 1992-10-23 1994-05-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多室同時冷暖房型空気調和機
JPH07280375A (ja) * 1994-04-06 1995-10-2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5771699A (en) * 1996-10-02 1998-06-30 Ponder; Henderson F. Three coil electric heat pump
JP2002243296A (ja) * 2001-02-20 2002-08-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US9322562B2 (en) * 2009-04-01 2016-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8586804B2 (en) 2010-12-01 2013-11-19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ynthesis of 1,1,3-trichloro-1-propene
JP5927415B2 (ja) * 2011-04-25 2016-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997527B (zh) * 2011-09-09 2016-03-23 东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热交换型冷冻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163B (zh) * 2019-03-28 2023-07-01 日商東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之運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9723B (zh) 2020-11-11
CN104819590B (zh) 2019-10-25
CN104819590A (zh)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9532B1 (ko) 냉장고
KR101175516B1 (ko)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US20110271703A1 (en) Refrigerator
US9677789B2 (en)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with two evaporators in different compartments
KR20110130813A (ko)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AU2012361845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6603768B2 (ja) 冷凍装置用熱交換器
CN101652609A (zh) 具有三个温度区域的制冷装置
JP2007170758A (ja) 冷凍装置
JP2009293899A (ja) 冷凍装置
JP644878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4431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I709723B (zh) 冷凍裝置及冷凍裝置的運轉方法
JP2005221194A (ja) 空調・冷蔵・冷凍設備
WO2009119375A1 (ja) 冷凍装置
JP6692082B2 (ja) 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凍装置
CN110307677B (zh) 冷冻装置用热交换器及冷冻装置
JP5033337B2 (ja) 冷凍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12702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運転方法
JP201320495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407651B1 (ko) 냉장고
JP4270803B2 (ja) 冷熱生成システム
KR102329452B1 (ko) 냉장고
JP3858918B2 (ja) 冷凍装置
JP6706534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運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