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7682A -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7682A
TW201517682A TW104102545A TW104102545A TW201517682A TW 201517682 A TW201517682 A TW 201517682A TW 104102545 A TW104102545 A TW 104102545A TW 104102545 A TW104102545 A TW 104102545A TW 201517682 A TW201517682 A TW 2015176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ode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2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1165B (zh
Inventor
Daisuke Kawakami
Hideyuki Suzuki
Katsutoshi Itoh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17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7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1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11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 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非接觸通訊 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程式及通訊系統。
近年來,以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11為代表的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係由於機器自由度高等優點,因此逐漸取代有線網路而普及。此無線LAN系統係以例如,複數無線通訊裝置透過存取點來進行通訊的基礎架構模式來動作。
另一方面,Wi-Fi Alliance所策劃的Wi-Fi Direct,係支援由複數無線通訊裝置直接連接而形成通訊群組的直接通訊模式。在此直接通訊模式下,係藉由Device Discovery、Formation建立了無線通訊裝置間的連接後,開始通訊。此外,Device Discovery係用來探索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所需的處理,Formation係包含用來決定哪台無線通訊裝置成為群組擁有者而動作的處理和認證處理(Provisioning)等。
也有可以切換上述基礎架構模式及直接通訊模式而進行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存在。又,比無線LAN這類無線通訊的通訊範圍更窄的非接觸通訊,也已廣為普及。例如,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具備有進行非接觸通訊的非接觸通訊部、及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部之雙方的通訊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71150號公報
可是,未啟動直接通訊模式的無線通訊裝置,係在直接通訊模式啟動完成後,開始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的連接處理。因此,尚未啟動直接通訊模式的無線通訊裝置在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以直接通訊模式建立連線所需的時間,會有變長的傾向。
於是,本揭露中係提出一種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的,新穎且改良過的通訊裝置、通訊方法、程式及通訊系統。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 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其係含有:以非接觸通訊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的步驟;和開始無線通訊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的步驟;和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而進行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之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的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程式,其係用以使電腦發揮機能而成為: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系統,其係具備複數台通訊裝置;前記複數台通訊裝置之每一者係具有: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
20‧‧‧無線通訊裝置
22‧‧‧無線天線
24‧‧‧NFC天線
26‧‧‧顯示部
201‧‧‧CPU
202‧‧‧ROM
203‧‧‧RAM
208‧‧‧輸入裝置
210‧‧‧輸出裝置
211‧‧‧儲存裝置
212‧‧‧驅動機
213‧‧‧攝像裝置
215‧‧‧通訊裝置
220‧‧‧無線LAN介面
240‧‧‧NFC介面
250‧‧‧操作部
260‧‧‧顯示部
270‧‧‧記憶體
280‧‧‧控制部
[圖1]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的說明圖。
[圖2]比較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3]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構成的機能區塊圖。
[圖4]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5]連接開始畫面之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6]連接完成畫面之具體例的說明圖。
[圖7]Formation的第1執行例的說明圖。
[圖8]Formation的第2執行例的說明圖。
[圖9]本實施形態的其他執行例的說明圖。
[圖10]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11]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12]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的一般連接程序的說明圖。
[圖13]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連接程序的說明圖。
[圖14]無線通訊裝置20的硬體構成的說明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本說明書及圖式中,有時候係將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構成要素,在同一符號之後標示不同的英文字母來做區別。例如,將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構成,因應需要而區別成像是無線通訊裝置20A及20B。但是,在沒有必要區別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複數構成要素之每一者的時候,就僅表示同一符號。例如,在沒有必要特地區分無線通訊裝置20A及20B時,就單純簡稱為無線通訊裝置20。
又,按照以下所示之項目順序來說明本揭露。
1.第1實施形態
1-1.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
1-2.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
1-3.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
1-4.無線通訊裝置之動作
1-5.變形例
2.第2實施形態
3.硬體構成
4.總結
<<1.第1實施形態>>
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係一種通訊裝置,其係具備:A.進行非接觸通訊的非接觸通訊部(NFC天線24、NFC介面240);和B.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部(無線天線22、無線LAN介面220);和C.控制部(280),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以下首先說明含有此種無線通訊裝置20之無線通訊系統的基本構成。
<1-1.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
圖1係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的說明圖。如圖1所示,本揭露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係具備複數無線通訊裝置20。
無線通訊裝置20,係具有無線LAN的無線通訊機能,使用無線天線22而和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無線通訊。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基礎架構模式 (第2通訊模式)、或直接通訊模式(第1通訊模式)下動作。無線通訊裝置20,係當在基礎架構模式下動作時,是透過存取點而和其他通訊裝置進行通訊。另一方面,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直接通訊模式下動作時,則不透過存取點,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直接通訊。
此外,直接通訊模式,係亦可為Wi-Fi Alliance所制定的Wi-Fi直連。在此直接通訊模式下,係藉由Device Discovery、Formation建立了無線通訊裝置間的連接後,開始通訊。此外,Device Discovery係用來探索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所需的處理,Formation係包含用來決定哪台無線通訊裝置成為群組擁有者而動作的處理和認證處理(Provisioning)等。
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具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通訊機能,使用NFC天線24而和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NFC通訊(非接觸通訊)。
此外,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為PC(Personal Computer)、家庭用遊戲機器、家電機器、行動電話、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攜帶用音樂再生裝置、攜帶用映像處理裝置、等之資訊處理裝置。
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將音樂、演講及收音機節目等之聲音資料、或電影、視訊節目、照片、文件、繪畫及圖表等之映像資料、或遊戲及軟體等之內容資料,予以通訊。
(背景)
順便一提,一般的無線通訊裝置,係在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後,才開始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進行直接通訊模式之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此外,作為連接處理,係可舉例如Device Discovery或Formation等。因此,尚未啟動直接通訊模式的無線通訊裝置在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以直接通訊模式建立連線所需的時間,會有變長的傾向。以下針對這點,參照圖2來具體說明。
圖2係比較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說明圖。如圖2所示,於比較例的無線通訊系統中,使用者係進行令無線通訊裝置# A之直接通訊模式啟動的操作、及令無線通訊裝置# B之直接通訊模式啟動的操作(S60A、S60B)。藉此,無線通訊裝置# A及無線通訊裝置# B,係進行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處理(S62A、S62B)。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 A及無線通訊裝置# B之啟動完成,無線通訊裝置# A及無線通訊裝置# B變成啟動狀態,則無線通訊裝置# A及無線通訊裝置# B係藉由Device Discovery而彼此探索(S64)。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 A及無線通訊裝置# B,係藉由Formation而進行親子關係之決定或認證處理(S66),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S68)。
如此,在比較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中,由於是在無線通訊裝置的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後,開始 連接處理,因此連接被建立而可執行直接通訊以前的時間係較長。
於是,著眼於上記事情,而創作了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若依據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則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以下詳細說明此種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
<1-2.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
圖3係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構成的機能區塊圖。如圖3所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係具備:無線天線22、NFC天線24、無線LAN介面220、NFC介面240、操作部250、顯示部260、記憶體270、控制部280。
無線LAN介面220,係依照控制部280所做之控制,與無線天線22合作進行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之連接處理、或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的直接通訊等。例如,無線LAN介面220,係對無線天線22所接收到的無線訊號實施降轉、解調及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收訊處理所得到之收訊資料,供給至控制部280。又,無線LAN介面220,係對從控制部280所供給之送訊資料實施編碼、調變、升轉等之送訊處理,將送訊處理所得到之高頻成分,輸出至無線天線。
NFC介面240,係依照控制部280所做的控制,與NFC天線24合作而與周圍的無線通訊裝置20進 行NFC通訊。例如,NFC介面240係從NFC天線24發送出到達10cm程度之近距離的電波,將電波到達範圍內所包含之無線通訊裝置20的NFC天線24予以驅動,可和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通訊。
操作部250係為了讓使用者對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輸入指示或資訊之操作所需之構成。操作部250,係一旦偵測出使用者操作,就將相應於所測出之使用者操作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280。此種操作部250,係亦可為例如滑鼠、鍵盤、觸控面板、按鈕、麥克風、開關及搖桿等。
顯示部260,係依照控制部280所做的控制,顯示出多樣的顯示畫面。例如,顯示部260係顯示出,將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連接開始或連接完成通知給使用者的畫面。此種顯示部260係亦可為例如,CRT(Cathode Ray Tube)顯示器裝置、液晶顯示(LCD)裝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裝置及LED燈等等。
記憶體270係將無線通訊裝置20動作所必須之程式、或用來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連接所需之資訊等,加以保持。例如,記憶體270係將針對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身份碼(SSID、WPA2-PSK等)或設定資訊等,加以保持。
控制部280,係控制著無線通訊裝置20的整體動作。例如,控制部280係控制著無線LAN介面220 的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無線LAN介面220所致之Device Discovery或Formation等。
此外,Device Discovery,係為複數無線通訊裝置20用來探索彼此所需的處理。在該Device Discovery中,為了掃描、等待回應、及檢索,而會有信標、探針請求、探針回應,被進行通訊。又,在Formation中,會進行Device Discovery所探索到的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角色(Group Owner、或客戶端)分擔之決定、認證處理(Provisioning)。
又,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控制部280,係當藉由NFC介面240而偵測到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時,則控制無線LAN介面220的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且令NFC介面240開始進行用來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直接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藉由所述構成,就可平行於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而進行直接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因此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以下參照具體的動作,更詳細說明此點。
<1-3.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
(系統的全體動作)
圖4係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的說明圖。如圖4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A係一旦直接通訊模式關閉時,藉由使用NFC通訊之Device Discovery而偵測出無線通訊裝置20B(S304),則令無線LAN介面220 以直接通訊模式而被啟動。無線通訊裝置20B也同樣地,一旦無線通訊裝置20A被偵測出來,則令無線LAN介面220以直接通訊模式而被啟動。
此外,無線通訊裝置20A係亦可當與無線通訊裝置20B之NFC通訊中接收到要求直接通訊的資訊時,則令直接通訊模式啟動。又,Device Discovery係為了從原本複數台無線通訊裝置中探索出特定無線通訊裝置,而被進行。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係如NFC通訊藉由接近操作而可特定出對象之無線通訊裝置時,亦可省略Device Discovery。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與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平行地開始Formation(S306-1)。此時,無線通訊裝置20的顯示部260,係亦可如圖5所示般地顯示出表示連接開始的畫面。使用者係藉由在此畫面中選擇「中止鈕」,亦可指示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間的連接處理之中止。
此外,由於NFC的通訊速度係比無線LAN之類的無線通訊還差,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NFC中藉由把通訊的封包大小縮小,就可謀求通訊時間的縮短。例如,於Formation中,作為P2P_Device_info係有Device_Name(最大32byte)或P2P_Group_ID(最大32byte)等,被進行通訊。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在Device_Name或P2P_Group_ID中使用縮短名,身為Option的屬性則亦可不通訊。藉由所述構成,就可縮小封 包大小,可縮短通訊時間。
然後,一旦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完成了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則使用無線通訊,進行Formation當中未執行之處理(S306-2)。藉此,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的連接,就被建立(S308)。此時,無線通訊裝置20的顯示部260,係亦可如圖6所示般地顯示出表示連接完成的畫面。此外,一旦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則無線通訊裝置20係開始信標等之無線訊號的送訊。
如上述,無線通訊裝置20係一旦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則以無線通訊進行連接處理當中的未執行之處理。因此,以無線通訊進行的連接處理,係隨應於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時序而改變。以下說明具體例。
(Formation的第1執行例)
圖7係Formation的第1執行例的說明圖。如圖7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是啟動中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A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S312),無線通訊裝置20B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S314),無線通訊裝置20A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S316),藉此而進行GO_Negotiation。
此外,在GO_Negotiation中,無線通訊裝置 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之每一者係將以Group Owner身份而動作之優先度予以交換,決定由優先度較高的無線通訊裝置20,成為Group Owner而動作。圖7中係表示,藉由此GO_Negotiation,而決定了無線通訊裝置20B是以Group Owner身份而動作,無線通訊裝置20A是以客戶端身份而動作的例子。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NFC而執行WPS_exchange,分享身份碼(SSID、WPA2-PSK等)(S318)。
接著,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執行4-way_handshake。此處,圖7所示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已經完成,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無線通訊來執行4-way_handshake(S320)。
如此,在第1執行例中,GO_Negotiation及WPS_exchange係藉由NFC而被執行,4-way_handshake係藉由無線通訊而被執行。
(Formation的第2執行例)
圖8係Formation的第2執行例的說明圖。如圖8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是啟動中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A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S322)。
接著,無線通訊裝置20B係發送GO_Negotiation_ Response。此處,圖8所示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已經完成,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無線通訊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S324)。此外,無線通訊裝置20B係可根據無線通訊裝置20A是否開始信標等之無線訊號之送訊,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是否已經啟動完成。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20A係藉由無線通訊來發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S326)。
然後,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無線通訊來進行其後的WPS_exchange及4-way_handshake(S328、S330)。
如此,在第2執行例中,與第1執行例不同,GO_Negotiation之一部分係藉由NFC而被執行,GO_Negotiation的剩餘處理,WPS_exchange及4-way_handshake係藉由無線通訊而被進行。
(補充)
此外,本實施形態係亦可適用於WPS_Push_Button_Configuration。以下,參照圖9來更具體說明。
圖9係本實施形態的其他執行例的說明圖。如圖9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是啟動中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A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S332),無線通訊裝置20B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S334),無 線通訊裝置20A是藉由NFC來發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S336),藉此而進行GO_Negotiation。
其後,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NFC來執行Probe_exchange(PBC)(S337)。接著,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進行WPS_exchange及4-way_handshake。此處,圖9所示例子中,無線通訊裝置20A的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已經完成,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無線通訊來進行WPS_exchange及4-way_handshake(S338、S340)。藉此,無線通訊裝置20A及無線通訊裝置20B的連接,就被建立。
<1-4.無線通訊裝置之動作>
以上說明了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動作。接下來,參照圖10,整理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的動作。
圖10係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動作的流程圖。如圖10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的控制部280,係一旦以NFC偵測出其他無線通訊裝置(S404),則判斷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通訊之資訊中,是否含有直接通訊的設定資訊(S408)。此處,若不含有直接通訊之設定資訊,則無線通訊裝置20係不進行以下說明的S412~S428之處理。
另一方面,若含有直接通訊之設定資訊,則 控制部280係令無線LAN介面220啟動直接通訊模式(S412)。然後,直到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以前,NFC介面240會藉由NFC來執行直接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S416、S420)。
其後,一旦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則控制部280,係令無線LAN介面220執行剩下的連接處理(S424)。然後,一旦所有的連接處理完成,則無線通訊裝置20係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開始無線LAN的通訊(S428)。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控制部280,係當藉由NFC介面240而偵測到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時,則控制無線LAN介面220的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且令NFC介面240開始進行用來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直接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藉由所述構成,就可平行於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而進行直接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因此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
<1-5.變形例>
此外,雖然在上記中是說明,直接通訊模式為關閉時由無線通訊裝置20所進行之處理,但直接通訊模式是關閉的情形係為,除了無線LAN介面220關閉的情形,還包含了無線LAN介面220以基礎架構模式動作的情形。
一般而言,無線通訊裝置(以下稱作第1無線通訊裝置)是以基礎架構模式而動作的情況下,對第1 無線通訊裝置,第2無線通訊裝置為了以直接通訊模式來連接,因此使用者係進行第1無線通訊裝置與存取點的切斷操作,並進行第1無線通訊裝置及第2無線通訊裝置的連接操作。
可是,這些切斷操作及連接操作對使用者來說是很繁雜。對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則可簡易地進行從基礎架構模式往直接通訊模式之切換。以下,參照圖11,說明此種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圖11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說明圖。如圖11所示,考慮AP10與無線通訊裝置20A是以基礎架構模式連接的期間(S452),無線通訊裝置20A與無線通訊裝置20B是接近的情形。此時,無線通訊裝置20A係將無線通訊裝置20B以NFC加以測出,藉由NFC而進行例如Provisioning(S454)。
另一方面,無線通訊裝置20A係一旦藉由NFC而偵測出無線通訊裝置20B,則切斷與AP10之連接,開始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S456)。然後,在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後,無線通訊裝置20A與無線通訊裝置20B就被連接(S458)。
如此,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則可不無線通訊裝置20A就能簡易地使通訊模式從基礎架構模式切換成直接通訊模式。
<<2.第2實施形態>>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接著說明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若依據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則可縮短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之連接時所需要的時間。以下,說明了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的一般連接程序後,具體說明本實施形態。
圖12係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的一般連接程序的說明圖。如圖12所示,為了連接無線通訊裝置# A、無線通訊裝置# B及無線通訊裝置# C,首先,無線通訊裝置# A與無線通訊裝置# B係進行Device Discovery及Provisioning(S82、S84)。藉此,無線通訊裝置# A與無線通訊裝置# B的通訊群組,就被形成。
接著,無線通訊裝置# B與無線通訊裝置# C係進行Device Discovery及Provisioning,藉此,無線通訊裝置# C就加入至通訊群組(S86、S88)。其結果為,無線通訊裝置# A、無線通訊裝置# B及無線通訊裝置# C之間,就可進行無線通訊。
可是,在圖12所示的連接程序中,無線通訊裝置# A與無線通訊裝置# B之連接處理、及無線通訊裝置# B與無線通訊裝置# C之連接處理,係被串列式地進行。相對於此,在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中,藉由平行地進行無線通訊裝置20之連接處理,就可縮短連接時間。以下,參照圖13來說明。
圖13係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連接程序的說明圖。如圖13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無線LAN而 與無線通訊裝置20A進行Device Discovery及Provisioning(S502、S506)。同時,無線通訊裝置20B係藉由NFC而與無線通訊裝置20C進行Device Discovery及Provisioning(S504、S508)。藉此,無線通訊裝置20A、無線通訊裝置20B及無線通訊裝置20C就被連接。
如此,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則可使複數組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連接處理,使用不同的通訊方式而平行地進行。其結果為,可以縮短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20的連接完成為止的等待時間。
<<3:硬體構成>>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各實施形態。上述無線通訊裝置20所做之處理,係藉由軟體、和以下說明的無線通訊裝置20的硬體的合作而被實現。
圖14係無線通訊裝置20的硬體構成的說明圖。如圖14所示,無線通訊裝置20係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01、ROM(Read Only Memory)2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203、輸入裝置208、輸出裝置210、儲存裝置211、驅動機212、攝像裝置213、通訊裝置215。
CPU201,係成為演算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無線通訊裝置20內的整體動作。又,CPU201係亦可為微處理器。ROM202係記憶CPU201所使用的程式或演算參數等。RAM203,係將 CPU201之執行時所使用的程式、或其執行時會適宜變化的參數等,予以暫時記憶。這些係藉由CPU匯流排等所構成的主匯流排而被互相連接。
輸入裝置208,係由滑鼠、鍵盤、觸控面板、按鈕、麥克風、開關及拉桿等用來讓使用者輸入資訊所需的輸入手段、和基於使用者之輸入而生成輸入訊號,向CPU201進行輸出的輸入控制電路等所構成。無線通訊裝置20的使用者,係藉由操作該輸入裝置208,就可對無線通訊裝置20輸入各種資料、或指示處理動作等等。
輸出裝置210,係包含例如液晶顯示(LCD)裝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裝置及燈號等之顯示裝置。甚至,輸出裝置210係包含揚聲器及麥克風等之聲音輸出裝置。例如,顯示裝置係將已被拍攝之影像或已被生成之影像等,加以顯示。另一方面,聲音輸出裝置,係將聲音資料等,轉換成聲音而予以輸出。
儲存裝置211,係作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記憶部之一例而被構成的資料儲存用的裝置。儲存裝置211,係亦可含有:記憶媒體、對記憶媒體記錄資料的記錄裝置、從記憶媒體讀出資料的讀出裝置及將記憶媒體中所記憶之資料予以刪除的刪除裝置等。該儲存裝置211,係將CPU201所執行的程式或各種資料,加以儲存。
驅動機212,係為記憶媒體用讀寫機,可內建於無線通訊裝置20,或是外接。驅動機212,係將所被裝 著的磁碟、光碟、光磁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憶媒體26中所記錄的資訊予以讀出,並輸出至RAM203。又,驅動機212係亦可對可移除式記憶媒體26寫入資訊。
攝像裝置213係具備:將光線聚集的攝影鏡頭及變焦透鏡等之攝像光學系、及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訊號轉換元件。攝像光學系,係將被攝體所發出的光線予以聚光而在訊號轉換部上形成被攝體像,訊號轉換元件係將已被形成之被攝體像,轉換成電性的影像訊號。
通訊裝置215,係例如是由用來連接至網路12所需之通訊裝置等所構成的通訊介面。又,通訊裝置215,係可為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支援通訊裝置,也可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支援通訊裝置,亦可為進行有線通訊的有線通訊裝置。
此外,網路12係為,從被連接在網路12上之裝置所發送之資訊的有線、或無線的傳輸路。例如,網路12係亦可包含網際網路、電話線網路、衛星通訊網等之公眾線路網、或包含Ethernet(註冊商標)的各種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等。又,網路12係亦可包含IP-VPN(Internet Protocol-Virtual Private Network)等之專用線路網。
<<4.總結>>
如以上說明,第1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控制部280,係當藉由NFC介面240而偵測到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時,則控制無線LAN介面220的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且令NFC介面240開始進行用來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20的直接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藉由所述構成,就可平行於直接通訊模式之啟動而進行直接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因此可縮短連接建立以前的等待時間。
又,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則可使複數組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連接處理,使用不同的通訊方式而平行地進行。其結果為,可以縮短3台以上之無線通訊裝置20的連接完成為止的等待時間。
此外,雖然參照添附圖式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例如,在上記中,雖然說明了,以無線通訊進行的連接處理是隨應於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時序而改變的例子,但以無線通訊進行的連接處理,係亦可不隨應於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時序而為相同。亦即,亦可為,無線通訊裝置20係以NFC進行所定之連接處理,在直接通訊模式的啟動完成後,以無線通訊進行剩餘的連接 處理。
又,本說明書的無線通訊系統及無線通訊裝置20的處理中的各步驟,並不一定依照程序圖或流程圖方式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進行處理。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之處理中的各步驟,係亦可用與流程圖方式記載之順序不同的順序而被處理,亦可被平行地處理。
又,亦可作成用來令無線通訊裝置20內建的CPU201、ROM202及RAM203等之硬體,發揮與上述無線通訊裝置20之各構成同等機能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該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
又,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裝置,具備: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部的前記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完成後,令前記無線通訊部進行前記連接處理當中的未執行之 處理。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未執行之處理,係隨應於前記無線通訊部的前記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完成時序(timing)而改變。
(4)
如前記(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當前記無線通訊部是以第2通訊模式動作時,若被前記非接觸通訊部偵測到其他通訊裝置,則前記控制部,係控制前記第2通訊模式所致之連接的切斷,並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
(5)
如前記(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通訊模式,係為透過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基礎架構模式;前記第1通訊模式,係為不透過前記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直接通訊模式。
(6)
一種通訊方法,含有:以非接觸通訊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的步驟;和開始無線通訊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的步驟;和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而進行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之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的步驟。
(7)
一種程式,其係用以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8)
一種通訊系統,係具備複數台通訊裝置;前記複數台通訊裝置之每一者係具有: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當藉由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而偵測出其他通訊裝置時,控制前記無線通訊部的第1通訊模式之啟動開始,以及前記非接觸通訊部與前記其他通訊裝置的前記無線通訊所需之連接處理。
20‧‧‧無線通訊裝置
22‧‧‧無線天線
24‧‧‧NFC天線
220‧‧‧無線LAN介面
240‧‧‧NFC介面
250‧‧‧操作部
260‧‧‧顯示部
270‧‧‧記憶體
280‧‧‧控制部

Claims (6)

  1. 一種通訊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近距離非接觸通訊部,係進行近距離非接觸通訊;和無線通訊部,係以第1通訊模式或第2通訊模式來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使用近距離無線通訊部來執行探索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需的處理,並執行用來與已被探索到的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進行前記第1通訊模式所致之無線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前記連接處理係包含:用來決定哪一台通訊裝置要變成群組擁有者而動作的處理及認證處理。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探索到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際,若第1通訊模式為未啟動,則啟動之。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2通訊模式係為,透過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基礎架構模式;前記第1通訊模式係為,不透過前記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直接通訊模式。
  4. 一種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含有:以近距離非接觸通訊探索其他通訊裝置的步驟;和進行用來與已被探索到的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間進行第1通訊模式所致之無線通訊所需的連接處理的步驟; 前記連接處理係包含:用來決定哪一台通訊裝置要變成群組擁有者而動作的處理及認證處理。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探索到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之際,若第1通訊模式為未啟動,則啟動之。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記第2通訊模式係為,透過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基礎架構模式;前記第1通訊模式係為,不透過前記存取點而進行通訊的直接通訊模式。
TW104102545A 2012-03-16 2013-02-22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571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0673 2012-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7682A true TW201517682A (zh) 2015-05-01
TWI571165B TWI571165B (zh) 2017-02-11

Family

ID=491607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195A TWI481295B (zh) 2012-03-16 2013-02-22 Communication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104102545A TWI571165B (zh) 2012-03-16 2013-02-22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195A TWI481295B (zh) 2012-03-16 2013-02-22 Communication devices, communication methods, program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3) US9510392B2 (zh)
EP (1) EP2827615B1 (zh)
JP (4) JP5991369B2 (zh)
KR (2) KR102009063B1 (zh)
CN (2) CN109327825B (zh)
AU (1) AU2013233646B2 (zh)
BR (1) BR112014022319B1 (zh)
CA (1) CA2864288C (zh)
IN (1) IN2014DN07522A (zh)
MX (1) MX342725B (zh)
RU (1) RU2606563C2 (zh)
TW (2) TWI481295B (zh)
WO (1) WO20131368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N2014DN07522A (zh) 2012-03-16 2015-04-24 Sony Corp
JP5966527B2 (ja) 2012-03-30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15338B2 (ja) 2012-03-30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62146B2 (ja) 2012-03-30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2947955A4 (en) * 2013-02-08 2016-03-09 Huawei Tech Co Ltd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PROCEDURE, END UNIT AND NETWORK DEVICE
US9912415B2 (en) * 2013-11-12 2018-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service discovery and pairing using ultrasonic communication
JP6098492B2 (ja) * 2013-11-26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装置および機能実行プログラム
JP6360316B2 (ja) * 2014-02-06 2018-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54113A (ja) * 2014-02-10 2015-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68107B2 (ja) * 2014-02-28 2018-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919550A1 (en) * 2014-03-13 2015-09-16 NEC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access point among directly connected terminals
US9674643B2 (en) 2014-03-17 2017-06-06 Intel IP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switching between lower energy and higher ener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WO2015168945A1 (zh) 2014-05-09 2015-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2d发现信息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JP6452313B2 (ja) 2014-05-13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80677B2 (ja) * 2014-07-18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072746B2 (ja) * 2014-09-26 2017-02-0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lan通信接続解除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006066B (zh) * 2014-12-12 2021-02-19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和程序
JP6503734B2 (ja) * 2014-12-26 2019-04-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657099B (zh) * 2015-01-15 2019-04-1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屏幕投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89613A1 (ja) * 2015-05-25 2016-12-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WO2017022043A1 (ja) * 2015-07-31 2018-05-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と端末と基地局と通信制御方法
JP6655924B2 (ja) 2015-09-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587652B (zh) * 2016-01-20 2017-06-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配對系統及無線配對方法
JP6202149B2 (ja) * 2016-06-29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202148B2 (ja) * 2016-06-29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6572488B (zh) * 2016-11-02 2021-01-0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的wifi热点共享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JP6414617B2 (ja) * 2017-07-26 2018-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380632B2 (ja) * 2017-08-31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44469B2 (ja) * 2018-08-02 2019-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83506B2 (ja) * 2018-10-05 2019-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701314B2 (ja) * 2018-12-20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60444B2 (ja) * 2019-06-19 2020-09-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795067B2 (ja) * 2019-09-05 2020-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052843B2 (ja) * 2020-09-01 2022-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140170B2 (ja) 2020-11-09 2022-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6418A (ja) 2004-12-24 2006-07-13 Fuji Xerox Co Ltd 通信デバイス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7657255B2 (en) * 2005-06-23 2010-02-02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devices using NFC
JP4613764B2 (ja) * 2005-09-12 2011-0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知方法、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RU2409896C2 (ru) * 2005-11-24 2011-01-20 Нокиа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модуль, терминал и система, обеспечивающие согласованную работу подсистемы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и подсистемы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4506658B2 (ja) * 2005-11-30 2010-07-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設定情報提供方法,設定情報取得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877032B2 (ja) * 2007-04-19 2012-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941087B2 (ja) * 2007-05-14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US7970350B2 (en) * 2007-10-31 2011-06-28 Motorola Mobility,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ent sharing
JP4524703B2 (ja) 2008-02-29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116679B2 (en) * 2008-09-15 2012-02-14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WLAN connection facilitated vi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WO2010041366A1 (ja) * 2008-10-06 2010-04-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US9084283B2 (en) * 2008-11-19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ing a wide area network air interface
JP5310077B2 (ja) * 2009-02-23 2013-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941496B2 (ja) 2009-04-03 2012-05-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16787B2 (ja) * 2009-05-26 2013-10-16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フィールド機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無線制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8442581B2 (en) * 2009-06-05 2013-05-14 Mediatek Inc. System for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s
US8594056B2 (en) * 2009-06-16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nd dual antenna bluetooth (BT)/WLAN coexistence
JP5310580B2 (ja) 2010-01-25 2013-10-09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
US20110183614A1 (en) * 2010-01-25 2011-07-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110225305A1 (en)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JP5471700B2 (ja) * 2010-03-26 2014-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224246B2 (en) * 2010-05-10 2012-07-17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JP5671879B2 (ja) * 2010-08-24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2098543A2 (en) * 2011-01-18 2012-07-26 Fortress Gb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uterized negotiations based on coded integrity
US9288228B2 (en) * 2011-08-05 2016-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20130060556A (ko) * 2011-11-30 2013-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KR20150114765A (ko) * 2014-04-02 2015-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nfc) 기능을 지원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nfc 동작 모드를 설정하는 방법
IN2014DN07522A (zh) 2012-03-16 2015-04-24 Sony Cor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47814A (ko) 2014-12-30
KR102132136B1 (ko) 2020-07-08
US10455631B2 (en) 2019-10-22
TWI571165B (zh) 2017-02-11
CN109327825A (zh) 2019-02-12
BR112014022319A2 (pt) 2017-06-20
CN104170409B (zh) 2018-11-13
JP6516033B2 (ja) 2019-05-22
MX342725B (es) 2016-10-11
KR102009063B1 (ko) 2019-08-08
CN104170409A (zh) 2014-11-26
BR112014022319B1 (pt) 2022-08-09
TWI481295B (zh) 2015-04-11
JP2019149826A (ja) 2019-09-05
KR20190095960A (ko) 2019-08-16
JP6784306B2 (ja) 2020-11-11
US20150018037A1 (en) 2015-01-15
JP5991369B2 (ja) 2016-09-14
AU2013233646B2 (en) 2017-05-25
EP2827615A4 (en) 2015-12-23
US20160360566A1 (en) 2016-12-08
AU2013233646A1 (en) 2014-08-28
CN109327825B (zh) 2022-04-19
JPWO2013136876A1 (ja) 2015-08-03
US20190380162A1 (en) 2019-12-12
CA2864288A1 (en) 2013-09-19
US10932310B2 (en) 2021-02-23
JP2016201840A (ja) 2016-12-01
MX2014010805A (es) 2014-12-08
BR112014022319A8 (pt) 2021-06-22
RU2014136742A (ru) 2016-03-27
JP2018117378A (ja) 2018-07-26
US9510392B2 (en) 2016-11-29
EP2827615B1 (en) 2018-04-25
CA2864288C (en) 2022-03-15
TW201352051A (zh) 2013-12-16
WO2013136876A1 (ja) 2013-09-19
IN2014DN07522A (zh) 2015-04-24
RU2606563C2 (ru) 2017-01-10
EP2827615A1 (en) 2015-01-21
JP6311755B2 (ja) 2018-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1165B (zh)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997669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30030588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055526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60179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proximity communication service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information of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140028869A (ko) Nfc 태그를 이용한 페어링 시스템 및 방법, 그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 매체
KR101388150B1 (ko) Nfc 태그를 이용한 페어링 시스템 및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