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7825A -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7825A
CN109327825A CN201811195788.0A CN201811195788A CN109327825A CN 109327825 A CN109327825 A CN 109327825A CN 201811195788 A CN201811195788 A CN 201811195788A CN 109327825 A CN109327825 A CN 109327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wireless
unit
wireless telec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957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7825B (zh
Inventor
川上大介
铃木英之
伊东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27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7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问题]为了缩短到连接被建立时的等待时间。[解决方案]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单元,在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系统
本发明申请为申请日为2013年2月5日并于2014年9月9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发明名称为“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的第201380013235.8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诸如对设备的高自由度的优点,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所代表的无线局域网(LAN)系统变得更加普遍,来代替有线网络。这样的无线LAN系统以基础设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进行操作,例如,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经由接入点进行通信。
同时,Wi-Fi联盟制定的Wi-Fi Direct(无线网络直连)支持直接通信模式,其中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直接连接以形成通信群组。在该直接通信模式下,在使用设备发现(DeviceDiscovery)和形成(Formation)在无线通信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开始通信。注意,设备发现是用于发现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的过程,而形成包括诸如确定哪个无线通信设备将用作群组所有者的过程和认证过程(供应(Provisioning))的过程。
还存在下述无线通信设备:其能够在上面讨论的基础设施模式与直接通信模式之间切换以进行通信。另外,相比诸如无线LAN的无线通信更短的通信范围内的非接触通信也变得普及。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其配备有进行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以及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8-271150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尚未激活直接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开始用于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连接的连接过程。为此,存在直到尚未激活直接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设备以直接通信模式建立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连接时的过长的时间的趋势。
因此,本公开内容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其能够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非接触通信检测另一通信设备;开始无线通信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以及通过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程序,所述程序使计算机用作: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根据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多个通信设备中的每个包括: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内容,可以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连接开始屏幕的具体示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连接完成屏幕的具体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形成的第一执行示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形成的第二执行示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另一执行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示例性变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用于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典型连接过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过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20的硬件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基本上相同功能和结构的元件,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功能和结构的多个结构元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附于相同的标记的不同字母来区分。例如,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多个元件根据需要被区分为无线通信设备20A、20B等。另一方面,在不具体区分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多个结构元件中的每个元件时,将仅给出相同的标记。例如,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在不具体区分的情况下被简称为无线通信设备20。
此外,将按照下面指出的顺序描述本公开内容。
1.第一实施例
1-1.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
1-2.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
1-3.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
1-4.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
1-5.示例性变型
2.第二实施例
3.硬件配置
4.结论
<<1.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是配备有下述单元的通信设备:
A.进行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NFC天线24,NFC接口240);
B.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无线天线22,无线LAN接口220);以及
C.控制单元(280),在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该控制单元开始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以及控制用于非接触通信单元与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下文中,首先,将描述包括这样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配置。
<1-1.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配备有多个无线通信设备20。
无线通信设备20具有使用无线LAN的无线通信功能,并且使用无线天线22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无线通信。另外,无线通信设备20以基础设施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或直接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进行操作。在以基础设施模式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20经由接入点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以直接通信模式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20直接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通信,而无需经过接入点。
注意,直接通信模式可以是Wi-Fi联盟制定的Wi-Fi Direct。在该直接通信模式下,在使用设备发现和形成在无线通信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开始通信。注意,设备发现是用于发现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的过程,而形成包括诸如确定哪个无线通信设备将用作群组所有者的过程以及认证过程(供应)的过程。
此外,无线通信设备20包括近场通信(NFC)功能,并且使用NFC天线24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NFC通信(非接触通信)。
注意,无线通信设备20还可以是信息处理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PC)、家庭游戏机、电器、移动电话、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或便携式视频处理设备。
此外,无线通信设备20可以传送诸如音乐、演讲和无线电节目的音频数据,诸如电影、视频节目、照片、文档、图画和图表的视频数据,以及诸如游戏和软件的内容数据。
(背景)
同时,典型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开始通过直接通信模式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的连接过程。注意,连接过程可以是设备发现和形成。为此,存在直到未激活直接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设备以直接通信模式建立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连接时的过长的时间的趋势。下面将参照图2更具体地描述这一点。
图2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在根据比较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执行激活无线通信设备#A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操作、以及激活无线通信设备#B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操作(S60A、S60B)。因此,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进行直接通信模式激活过程(S62A、S62B)。
随后,在完成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的激活并且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进入激活状态之后,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通过设备发现而发现彼此(S64)。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通过形成来确定父/子关系并进行认证过程(S66),并且开始直接通信(操作(Operation))(S68)。
以这种方式,在根据比较示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完成无线通信设备中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开始连接过程。为此,直到建立连接且直接通信变得可执行时,存在很长时间。
因此,关注导致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创建的上述情况。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可以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这样的第一实施例。
<1-2.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配置的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配备有无线天线22、NFC天线24、无线LAN接口220、NFC接口240、操作单元250、显示单元260、存储器270、以及控制单元280。
无线LAN接口220在控制单元280的控制之下通过与无线天线22协作地工作来进行用于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连接的连接过程,从而直接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等通信。例如,无线LAN接口220对无线天线22接收的无线信号执行诸如下转换、解调和解码的信号接收过程,并将通过信号接收过程获得的接收数据提供给控制单元280。另外,无线LAN接口220对从控制单元280提供的发送数据执行诸如编码、调制和上转换的信号发送过程,并将通过信号发送过程获得的高频信号输出到无线天线。
NFC接口240在控制单元280的控制之下通过与NFC天线24协作地工作来与附近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NFC通信。例如,NFC接口240可以从NFC天线24发送到达大约10cm的短距离的无线电波,驱动无线电波范围内包括的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的NFC天线24,并且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通信。
操作单元250是用户执行向无线通信设备20给出指示并输入信息的操作所借助的部件。操作单元250在检测到用户操作时向控制单元280输出基于检测到的用户操作的信号。这样的操作单元250可以是例如鼠标、键盘、触摸板、按钮、麦克风、开关或操纵杆。
显示单元260在控制单元280的控制之下显示各种显示屏幕。例如,显示单元260显示向用户通知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的连接开始和连接完成的屏幕。这样的显示单元260可以是例如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设备、液晶显示器(LCD)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设备、或LED灯。
存储器270存储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操作所需要的程序、用于连接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的信息等。例如,存储器270存储用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的证书(诸如SSID和WPA2-PSK)、配置信息等。
控制单元280控制无线通信设备20的整体操作。例如,控制单元280控制无线LAN接口220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通过无线LAN接口220进行的设备发现和形成等。
注意,设备发现是多个无线通信设备20发现彼此的过程。在该设备发现中,发送信标、探针请求和探针响应以进行扫描,等待响应和搜索。此外,在形成中,确定角色分配(诸如群组所有者或客户端)并与另外发现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认证过程(供应)。
此外,如果NFC接口240检测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则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280开始激活无线LAN接口220的直接通信模式,并且另外使得NFC接口240开始用于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的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根据这样的配置,可以与激活直接通信模式并行地进行用于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因此可以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下文中,将参考具体操作更详细地描述这一点。
<1-3.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
(系统的整体操作)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A当在直接通信模式关闭的情况下使用NFC通信通过设备发现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时,使得无线LAN接口220激活直接通信模式。类似地,无线通信设备20B在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时使得无线LAN接口220激活直接通信模式。
注意,在与无线通信设备20B的NFC通信期间接收到请求直接通信的信息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20A还可以使直接通信模式激活。此外,最初进行设备发现以从多个无线通信设备之中发现特定的无线通信设备。为此,如果对等(peer)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类似NFC通信的接近操作来指定,无线通信设备20也可以省略设备发现。
此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与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并行地开始形成(S306-1)。此时,无线通信设备20的显示单元260可以显示指示连接开始的屏幕,如图5所示。用户通过选择该屏幕上的“中止(Abort)”按钮能够给出中止无线通信设备20A与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连接过程的指示。
注意,由于NFC的通信速度比诸如LAN的无线通信差,所以无线通信设备20可以尝试通过减小NFC传送的分组大小来缩短通信时间。例如,在形成中,诸如Device_Name(设备_名称)(最大32字节)和P2P_Group_ID(P2P_群组_ID)(最大32字节)的信息作为P2P_Device_info(P2P_设备_信息)被传送。为此,无线通信设备20可以使用Device_Name和P2P_Group_ID的简称,并且可以不传送可选属性。根据这样的配置,可以减小分组大小,并且可以缩短通信时间。
随后,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在形成中使用无线通信进行未执行的过程(S306-2)。因此,建立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连接(S308)。此时,无线通信设备20的显示单元260可以显示指示连接完成的屏幕,如图6所示。注意,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开始发送诸如信标的无线信号。
如先前所讨论的,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通过无线通信进行连接过程的未执行的过程。为此,通过无线通信进行的连接过程根据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的定时而改变。下文中,将描述具体示例。
(形成的第一执行示例)
图7是示出形成的第一执行示例的说明图。如图7所示,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是激活的,则通过使无线通信设备20A经由NFC发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GO_协商_请求)来进行GO_Negotiation(GO_协商)(S312),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NFC发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GO_协商_响应)(S314),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A通过NFC发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GO_协商_确认)(S316)。
注意,在GO_Negotiation中,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中的每个交换用作群组所有者的优先级,并且具有较高优先级的无线通信设备20确定用作群组所有者。图7示出了根据该GO_Negotiation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将用作群组所有者而无线通信设备20A将用作客户端的示例。
此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NFC执行WPS_exchange(WPS_交换),并且共享证书(诸如SSID和WPA2-PSK)(S318)。
随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执行4次_握手(4-way_handshake)。此时,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已经完成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因此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无线通信执行4次_握手(S320)。
以这种方式,在第一执行示例中,通过NFC执行GO_Negotiation和WPS_exchange,而通过无线通信执行4次_握手。
(形成的第二执行示例)
图8是示出形成的第二执行示例的说明图。如图8所示,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是激活的,则无线通信设备20A通过NFC发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S322)。随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发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此时,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已经完成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因此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无线通信发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S324)。注意,无线通信设备20B能够基于无线通信设备20A是否开始诸如信标的无线信号的发送来确定是否已经完成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
随后,无线通信设备20A通过无线通信发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S326)。
此外,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无线通信进行随后的WPS_exchange和4次_握手(S328、S330)。
以这种方式,在第二执行示例中,不同于第一执行示例,通过NFC执行GO_Negotiation的一部分,而通过无线通信进行GO_Negotiation、WPS_exchange和4次_握手的其余过程。
(补充备注)
注意,本实施例也可应用于WPS_Push_Button_Configuration(WPS_按压_按钮_配置)。下文中,将参照图9更具体地描述这种情况。
图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另一执行示例的说明图。如图9所示,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是激活的,则通过使无线通信设备20A经由NFC发送GO_Negotiation_Request来进行GO_Negotiation(S332),则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NFC发送GO_Negotiation_Response(S334),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A通过NFC发送GO_Negotiation_Confirmation(S336)。
此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NFC执行Probe_exchange(探针_交换)(PBC)(S337)。随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进行WPS_exchange和4次_握手。此时,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已经完成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因此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无线通信进行WPS_exchange和4次_握手(S338、S340)。因此,建立了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连接。
<1-4.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
因此,上面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接着,将参照图10概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操作。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操作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在通过NFC检测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时(S404),无线通信设备20的控制单元280判断直接通信配置信息是否包括在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的信息中(S408)。此时,如果不包括直接通信配置信息,则无线通信设备20不进行下述S412至S428的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包括直接通信配置信息,则控制单元280使得无线LAN接口220激活直接通信模式(S412)。随后,NFC接口240通过NFC执行用于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直到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为止(S416、S420)。
此后,当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时,控制单元280使无线LAN接口220执行其余的连接过程(S424)。随后,在完成整个连接过程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开始通过无线LAN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通信(S428)。
如上所述,如果NFC接口240检测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则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280控制无线LAN接口220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另外使得NFC接口240开始用于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根据这样的配置,可以与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并行地进行用于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因此可以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
<1-5.示例性变型>
注意,虽然上面描述了在直接通信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过程的无线通信设备20,但是直接通信模式关闭的情况包含无线LAN接口220关闭的情况以及无线LAN接口220以基础设施模式进行操作的情况两者。
通常,在无线通信设备(下文中为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以基础设施模式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为了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以直接通信模式连接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用户执行将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与接入点断开的操作,以及进行连接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
然而,这些断开和连接操作对用户而言是繁重的。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例的示例性变型,可以容易地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至直接通信。下文中,将参照图11描述本实施例的这样的示例性变型。
图1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示例性变型的说明图。如图11所示,考虑在AP 10和无线通信设备20A以基础设施模式连接时使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一起靠近的情况(S452)。在这种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20A通过NFC检测无线通信设备20B,并例如通过NFC进行供应(S454)。
同时,如果通过NFC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20B,则无线通信设备20A断开与AP 10的连接,并开始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S456)。随后,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连接(S458)。
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示例性变型,可以容易地将通信模式从基础设施模式切换至直接通信模式,而无需操作无线通信设备20A。
<<2.第二实施例>>
因此,上面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接着,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可以缩短连接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时间。下文中,在描述用于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典型的连接过程之后,将具体描述本实施例。
图12是示出了用于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典型连接过程的说明图。如图12所示,为了连接无线通信设备#A、无线通信设备#B和无线通信设备#C,首先,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进行设备发现和供应(S82、S84)。因此,形成了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的通信群组。
随后,通过使无线通信设备#B和无线通信设备#C进行设备发现和供应,无线通信设备#C加入通信群组(S86、S88)。结果,在无线通信设备#A、无线通信设备#B和无线通信设备#C之间,无线通信变得可行。
然而,通过图12所示的连接过程,串行地进行无线通信设备#A和无线通信设备#B之间的连接过程以及无线通信设备#B和无线通信设备#C之间的连接过程。相比之下,在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中,并行地进行用于多个无线通信设备对的连接过程,从而使得能够缩短连接时间。下文中描述将参考图13。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过程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无线LAN进行与无线通信设备20A的设备发现和供应(S502、S506)。同时,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NFC进行与无线通信设备20C的设备发现和供应(S504、S508)。因此,将无线通信设备20A、无线通信设备20B和无线通信设备20C连接。
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使用不同的通信方法并行地进行用于多个无线通信设备20的对的连接过程。结果,可以缩短到完成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连接时的等待时间。
<<3.硬件配置>>
因此,上面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相应实施例。上文中讨论的无线通信设备20进行的过程是通过软件之间的协作动作以及下述无线通信设备20的硬件来实现的。
图14是示出了无线通信设备20的硬件配置的说明图。如图14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配备有中央处理单元(CPU)201、只读存储器(ROM)2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3、输入设备208、输出设备210、存储单元211、驱动器212、图像捕获设备213、以及通信设备215。
CPU 201用作计算处理设备和控制设备,并通过以下各种程序控制无线通信设备20内的整体操作。此外,CPU 201可以是微处理器。ROM 202存储诸如CPU 201使用的程序和计算参数的信息。RAM 203临时存储诸如在CPU 201的执行期间使用的程序以及在该执行期间适当地改变的参数的信息。这些部件例如通过CPU总线实现的主机总线而彼此连接。
输入设备208由用户输入信息所借助的输入设备(诸如鼠标、键盘、触摸板、按钮、麦克风、开关或操纵杆)以及基于来自用户的输入生成输入信号的输入控制电路形成,并输出到例如CPU 201。通过操作输入设备208,无线通信设备20的用户例如能够输入各种数据并指示无线通信设备20执行处理操作。
输出设备210包括显示设备,例如像液晶显示器(LCD)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设备或灯。另外,输出设备210包括音频输出设备,诸如扬声器或耳机。例如,显示设备显示捕获图像、生成图像等。同时,音频输出设备将音频数据等转换成声音,并输出声音。
存储设备211是用于数据存储的设备,被实现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中的存储单元的示例。存储单元211可以包括存储介质、将数据记录到存储介质的记录设备、从存储介质读出数据的读出设备、删除记录到存储介质的数据的删除设备等。存储设备211存储CPU 20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数据。
驱动器212是用于存储介质的读/写器,并且内部容置于无线通信设备20内或外部附接至无线通信设备20。驱动器212读出记录到可移除存储介质26(诸如插入式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的信息,并将这样的信息输出至RAM 203。另外,驱动器212还可以将信息写入可移除存储介质26。
图像捕获设备213配备有图像捕获光学系统(诸如会聚光的摄影镜头和变焦镜头)以及信号转换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捕获光学系统会聚从被摄对象辐射的光以在信号转换单元上形成被摄对象图像,并且信号转换传感器将所形成的被摄对象图像转换成电图像信号。
通信设备215是由例如连接至网络12的通信设备等实现的通信接口。此外,通信设备215可以是支持无线局域网(LAN)的通信设备、支持长期演进(LTE)的通信设备、以及经由有线链路进行通信的有线通信设备。
注意,网络12是用于从连接至网络12的设备发送的信息的有线或无线传输信道。例如,网络12可以包括公共网络(诸如因特网、电话网络或卫星通信网络)以及各种局域网(LAN)或包括因特网(注册商标)的广域网(WAN)。另外,网络12还可以包括专用网络,诸如因特网协议虚拟私人网络(IP-VPN)。
<<4.结论>>
如上所述,如果NFC接口240检测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则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单元280控制无线LAN接口220的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并且另外使得NFC接口240开始用于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20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根据这样的配置,可以与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并行地进行用于直接通信的连接过程,因此可以缩短到连接建立时的等待时间。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使用不同的通信方法并行地进行用于多个无线通信设备20的对的连接过程。结果,可以缩短到完成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连接时的等待时间。
因此,前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样的示例。本公开内容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清楚可以想到各种变型或改变,只要它们在权利要求书阐述的技术构思的范围之内,并且应理解这样的变型或改变明显属于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范围。
例如,虽然前面描述了通过无线通信进行的连接过程根据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的定时而改变的示例,但是通过无线通信进行的连接过程可以是相同的,而与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的定时无关。换言之,无线通信设备20可以通过NFC进行指定的连接过程,并且在完成直接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通过无线通信进行其余的连接过程。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设备20的处理中的各个步骤不一定需要遵循本文中被描述为本文的序列图或流程图的序列而以时间序列处理。例如,可以以不同于本文中描述为流程图的序列的序列来处理无线通信设备20的处理中的各个步骤,此外可以并行地处理各个步骤。
此外,还可以创建计算机程序,其使得嵌入无线通信设备20中的诸如CPU 201、ROM202和RAM 203的硬件呈现与上述无线通信设备20的相应部件相同的功能。此外,还提供了其中存储有这样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
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2)根据(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在完成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无线通信单元进行所述连接过程之中的未执行的过程。
(3)根据(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未执行的过程根据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完成定时而改变。
(4)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在所述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通信模式进行操作时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连接的断开,并且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
(5)根据(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经由接入点进行通信的基础设施模式,并且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进行通信而无需经过所述接入点的直接通信模式。
(6)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非接触通信检测另一通信设备;
开始无线通信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以及
通过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7)一种程序,所述程序使计算机用作:
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
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以及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8)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多个通信设备中的每个包括:
非接触通信单元,其进行非接触通信;
无线通信单元,其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并且控制用于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
附图标记列表
20 无线通信设备
22 无线天线
24 NFC天线
220 无线LAN接口
240 NFC接口
250 操作单元
260 显示单元
270 存储器
280 控制单元

Claims (12)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用于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
用于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开始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以及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在完成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之后,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无线通信单元进行所述连接过程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连接过程的未执行部分根据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完成定时而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在所述无线通信单元以第二通信模式进行操作时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连接的断开,并且控制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开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经由接入点进行通信的基础设施模式,并且
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进行通信而无需经过所述接入点的直接通信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报告非接触通信的连接开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成:
与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并行地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直到完成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连接过程包括确定哪个通信设备用作群组所有者的过程以及认证过程。
9.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非接触通信检测另一通信设备;
开始无线通信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以及
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
10.一种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程序被执行以使计算机用作:
用于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
用于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开始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并且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
1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程序,
所述程序被执行以使所述通信设备用作:
用于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
用于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开始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并且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
12.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多个通信设备中的每个包括:
用于非接触通信的非接触通信单元;
用于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非接触通信单元检测到另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开始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的第一通信模式的激活,并且并行地使用所述非接触通信进行用于所述另一通信设备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所述无线通信的连接过程的至少一部分。
CN201811195788.0A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系统 Active CN109327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0673 2012-03-16
JP2012-060673 2012-03-16
CN201380013235.8A CN104170409B (zh)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PCT/JP2013/052586 WO2013136876A1 (ja)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235.8A Division CN104170409B (zh)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7825A true CN109327825A (zh) 2019-02-12
CN109327825B CN109327825B (zh) 2022-04-19

Family

ID=491607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235.8A Active CN104170409B (zh)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CN201811195788.0A Active CN109327825B (zh)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235.8A Active CN104170409B (zh) 2012-03-16 2013-02-05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3) US9510392B2 (zh)
EP (1) EP2827615B1 (zh)
JP (4) JP5991369B2 (zh)
KR (2) KR102132136B1 (zh)
CN (2) CN104170409B (zh)
AU (1) AU2013233646B2 (zh)
BR (1) BR112014022319B1 (zh)
CA (1) CA2864288C (zh)
IN (1) IN2014DN07522A (zh)
MX (1) MX342725B (zh)
RU (1) RU2606563C2 (zh)
TW (2) TWI571165B (zh)
WO (1) WO20131368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32136B1 (ko) * 2012-03-16 2020-07-08 소니 주식회사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컴퓨터 판독가능 기록 매체 및 통신 시스템
JP5915338B2 (ja) 2012-03-30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66527B2 (ja) 2012-03-30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62146B2 (ja) 2012-03-30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WO2014121507A1 (zh) * 2013-02-08 2014-08-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US9912415B2 (en) * 2013-11-12 2018-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service discovery and pairing using ultrasonic communication
JP6098492B2 (ja) * 2013-11-26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装置および機能実行プログラム
JP6360316B2 (ja) * 2014-02-06 2018-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54113A (ja) * 2014-02-10 2015-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68107B2 (ja) * 2014-02-28 2018-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919550A1 (en) * 2014-03-13 2015-09-16 NEC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access point among directly connected terminals
US9674643B2 (en) * 2014-03-17 2017-06-06 Intel IP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switching between lower energy and higher ener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WO2015168945A1 (zh) 2014-05-09 2015-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2d发现信息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JP6452313B2 (ja) 2014-05-13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480677B2 (ja) * 2014-07-18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072746B2 (ja) * 2014-09-26 2017-02-0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lan通信接続解除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WO2016092702A1 (ja) 2014-12-12 2017-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503734B2 (ja) 2014-12-26 2019-04-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657099B (zh) * 2015-01-15 2019-04-1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屏幕投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89613A1 (ja) 2015-05-25 2016-12-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WO2017022043A1 (ja) * 2015-07-31 2018-05-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と端末と基地局と通信制御方法
JP6655924B2 (ja) * 2015-09-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587652B (zh) * 2016-01-20 2017-06-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配對系統及無線配對方法
JP6202149B2 (ja) * 2016-06-29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202148B2 (ja) * 2016-06-29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6572488B (zh) * 2016-11-02 2021-01-0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的wifi热点共享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JP6414617B2 (ja) * 2017-07-26 2018-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380632B2 (ja) * 2017-08-31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44469B2 (ja) * 2018-08-02 2019-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83506B2 (ja) * 2018-10-05 2019-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701314B2 (ja) * 2018-12-20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60444B2 (ja) * 2019-06-19 2020-09-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795067B2 (ja) * 2019-09-05 2020-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052843B2 (ja) * 2020-09-01 2022-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140170B2 (ja) * 2020-11-09 2022-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455A (zh) * 2005-09-12 2007-03-28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通知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01827434A (zh) * 2009-02-23 2010-09-08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US20110234013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75316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6418A (ja) * 2004-12-24 2006-07-13 Fuji Xerox Co Ltd 通信デバイス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7657255B2 (en) * 2005-06-23 2010-02-02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devices using NFC
RU2409896C2 (ru) * 2005-11-24 2011-01-20 Нокиа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модуль, терминал и система, обеспечивающие согласованную работу подсистемы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и подсистемы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4506658B2 (ja) * 2005-11-30 2010-07-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設定情報提供方法,設定情報取得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877032B2 (ja) * 2007-04-19 2012-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941087B2 (ja) * 2007-05-14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US7970350B2 (en) * 2007-10-31 2011-06-28 Motorola Mobility,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ent sharing
JP4524703B2 (ja) 2008-02-29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116679B2 (en) * 2008-09-15 2012-02-14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WLAN connection facilitated vi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8831510B2 (en) * 2008-10-06 2014-09-09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9084283B2 (en) * 2008-11-19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ing a wide area network air interface
JP4941496B2 (ja) 2009-04-03 2012-05-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16787B2 (ja) * 2009-05-26 2013-10-16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フィールド機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無線制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8442581B2 (en) * 2009-06-05 2013-05-14 Mediatek Inc. System for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s
US8594056B2 (en) * 2009-06-16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nd dual antenna bluetooth (BT)/WLAN coexistence
JP5310580B2 (ja) 2010-01-25 2013-10-09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
US20110183614A1 (en) * 2010-01-25 2011-07-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110225305A1 (en)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JP5671879B2 (ja) * 2010-08-24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3608829A (zh) * 2011-01-18 2014-02-26 舍德Ip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基于编码完整性进行计算机化协商的系统和方法
US9288228B2 (en) * 2011-08-05 2016-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20130060556A (ko) * 2011-11-30 2013-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KR20150114765A (ko) * 2014-04-02 2015-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nfc) 기능을 지원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nfc 동작 모드를 설정하는 방법
KR102132136B1 (ko) 2012-03-16 2020-07-08 소니 주식회사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컴퓨터 판독가능 기록 매체 및 통신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455A (zh) * 2005-09-12 2007-03-28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通知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01827434A (zh) * 2009-02-23 2010-09-08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US20110234013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75316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7615B1 (en) 2018-04-25
CN104170409A (zh) 2014-11-26
US10455631B2 (en) 2019-10-22
EP2827615A1 (en) 2015-01-21
JP2019149826A (ja) 2019-09-05
JP2018117378A (ja) 2018-07-26
KR20190095960A (ko) 2019-08-16
TW201517682A (zh) 2015-05-01
US20160360566A1 (en) 2016-12-08
TW201352051A (zh) 2013-12-16
CN104170409B (zh) 2018-11-13
KR102132136B1 (ko) 2020-07-08
MX342725B (es) 2016-10-11
BR112014022319B1 (pt) 2022-08-09
US9510392B2 (en) 2016-11-29
RU2606563C2 (ru) 2017-01-10
TWI571165B (zh) 2017-02-11
CA2864288C (en) 2022-03-15
US10932310B2 (en) 2021-02-23
JP6311755B2 (ja) 2018-04-18
US20150018037A1 (en) 2015-01-15
IN2014DN07522A (zh) 2015-04-24
AU2013233646A1 (en) 2014-08-28
RU2014136742A (ru) 2016-03-27
BR112014022319A2 (pt) 2017-06-20
US20190380162A1 (en) 2019-12-12
WO2013136876A1 (ja) 2013-09-19
KR102009063B1 (ko) 2019-08-08
JPWO2013136876A1 (ja) 2015-08-03
MX2014010805A (es) 2014-12-08
EP2827615A4 (en) 2015-12-23
BR112014022319A8 (pt) 2021-06-22
JP6516033B2 (ja) 2019-05-22
KR20140147814A (ko) 2014-12-30
CA2864288A1 (en) 2013-09-19
CN109327825B (zh) 2022-04-19
JP2016201840A (ja) 2016-12-01
TWI481295B (zh) 2015-04-11
AU2013233646B2 (en) 2017-05-25
JP6784306B2 (ja) 2020-11-11
JP5991369B2 (ja)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0409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和通信系统
CN103139932B (zh) 用于在无线终端中连接到装置的设备和方法
CN104838558B (zh) 用于在无线对接环境中使用无线充电器的装置和方法
US2014011923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system
CN110247887A (zh) 电子装置及其基于用户身份信息提供通信服务的方法
CN104253634A (zh) 双频多协议多功能近场通信集成系统和应用方法
CN106464688B (zh) 无线通信系统
CN103209406A (zh) 一种获得设备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CN105208515A (zh) 利用无线充电接口实现蓝牙外设与主机间自动配对的方法
CN104239916B (zh) 蓝牙配对标签的烧录方法和烧录器
WO2015137105A1 (ja) 通信回路、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981280B1 (ko)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