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3802A -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 Google Patents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3802A
TW201513802A TW103130652A TW103130652A TW201513802A TW 201513802 A TW201513802 A TW 201513802A TW 103130652 A TW103130652 A TW 103130652A TW 103130652 A TW103130652 A TW 103130652A TW 201513802 A TW201513802 A TW 2015138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otwear
woven
knit element
knit
ya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0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4849B (zh
Inventor
Tetsuya T Minami
Benjamin A Shaffer
Original Assignee
Nike Innovate C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026,3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398196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e Innovate Cv filed Critical Nike Innovate Cv
Publication of TW201513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3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8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3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laid-in unlooped yarn, e.g. fleece fabr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0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assembled by stitc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5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assembled by gluing or thermo bon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6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3/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 A43B3/0036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shape or design
    • A43B3/0078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shape or design provided with logos, letters, signatures or the like deco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00Shoe lacing fasten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2Flat fabric of variable width, e.g. including one or more fashioned panel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鞋類物件,其可包含併入一編織組件之一鞋面。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襯墊線。該襯墊線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該襯墊線之一部分可延伸至該腳跟區域中,且可在該腳跟區域之外部。拉動該外部分可繃緊該襯墊線。

Description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一部分接續申請案且依據35 U.S.C.§ 120主張2012年11月27日申請且標題為「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686,048號之優先權利,該申請案係一部分接續申請案且依據35 U.S.C.§ 120主張2011年3月15日在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且標題為「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8,514號之優先權,該等申請案之揭示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完整併入本文中。
習知鞋類物件大致包含兩個主要元件:一鞋面及一鞋底結構。鞋面被固定至鞋底結構並在鞋類內部形成用於舒適及牢固地收納一腳部之一空間。該鞋底結構被固定至該鞋面之一下部區域,藉此定位在鞋面與地面之間。舉例而言,在運動鞋類中,鞋底結構可包含一中底及一外底。中底通常包含聚合物發泡體材料,其減弱地面反作用力以在步行、跑步及其他走動活動期間減輕腳部及腿部上的壓力。此外,中底可包含流體填充腔、板、調節器或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部之運動之其他元件。外底被固定至中底之一下表面且提供由一耐久且耐磨材料(諸如,橡膠)形成之鞋底結構之一地面接合部分。鞋底結構亦可包含定位在空間內且緊鄰腳部之下表面以提高鞋類舒適 度之鞋墊。
鞋面大體上在腳部之腳背及腳趾區域上方、沿著腳部之內側及外側、在腳部下方且圍繞腳部之腳跟區域延伸。在一些鞋類物件(諸如籃球鞋類及靴子)中,鞋面可沿著腳踝向上且圍繞腳踝延伸以為腳踝提供支撐或保護。一般藉由鞋類之腳跟區域中之腳踝開口提供鞋面內部之空間的出入口。鞋帶系統通常被併入於鞋面中以調整鞋面之配合,藉此允許腳部伸入鞋面內之空間及自鞋面內之空間抽出。鞋帶系統亦允許穿著者修改鞋面之特定尺寸(特定言之圍度)以用不同尺寸適應腳部。此外,鞋面可包含在鞋帶系統下方延伸以提高鞋類之可調性之一鞋舌,且鞋面可併入腳跟後幫以限制腳跟的移動。
各種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習知地用於製造鞋面。舉例而言,在運動鞋類中,鞋面可具有各包含各種接合材料元件之多個層。作為實例,該等材料元件可經選擇以賦予鞋面之不同區域抗拉伸性、耐磨性、撓性、透氣性、可壓縮性、舒適度及防潮性。為賦予鞋面之不同區域不同性質,通常將材料元件切割成所要的形狀且接著將該等材料元件接合在一起(通常使用縫合式結合或黏合性結合)。此外,通常將材料元件接合成一分層組態以賦予同一區域多個性質。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與運輸、貯存、切割及接合材料元件相關聯之時間及花費亦可增加。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來自切割及縫合程序之浪費材料亦累積至一較大程度。此外,與由類型及數目較少之材料元件形成之鞋面相比,含一較大數目之材料元件之鞋面可更加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藉由減少鞋面中使用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可減少浪費同時提高鞋面之製造效率及可回收再利用性。
在一態樣中,一鞋類物件具有一鞋面及被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進一步包含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其中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該至少一襯墊線具有在該編織元件之該外表面與該內表面之間延伸之一第一部分。該至少一襯墊線具有自該編織元件之該外表面向外延伸之一第二部分。該第二部分安置在該編織組件之一腳跟區域中。
在另一態樣中,一鞋類物件具有一鞋面及被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進一步包含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其中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該鞋類物件包含與該編織元件之一喉部區域相關聯之一鞋帶。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在該喉部區域上形成一線圈之一第一部分,其中該鞋帶延伸穿過該線圈且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被安置為自該第一部分向後之一第二部分。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暴露在該編織元件之一外表面上。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經配置使得拉動該第二部分增大該第一部分中之張力以藉此拉緊該鞋帶。
在另一態樣中,一鞋類物件具有一鞋面及被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包含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其中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第一編織部分及被安置為鄰近該第一編織部分之一第二編織部分。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與該第一編織部分相關聯之一第一線部分及與該第二編織部分相關聯之一第二線部分。該第一線部分被抵著該第一編織部分中之該編織元件之一外表面安置且該第二線部分在該第二編織部分中之該編織 元件之該外表面與該編織元件之一內表面之間延伸。該第一編織部分比該第二編織部分厚。
一般技術者在檢查以下圖式及詳細描述之後將明白或將變得明白實施例之其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希望所有此等額外系統、方法、特徵及優點包含在此描述及此概述內,處於實施例之範疇內且受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保護。
100‧‧‧鞋類物件
101‧‧‧前足區域
102‧‧‧中足區域
103‧‧‧腳跟區域
104‧‧‧外側
105‧‧‧內側
110‧‧‧鞋底結構
111‧‧‧中底
112‧‧‧外底
113‧‧‧鞋墊
120‧‧‧鞋面
121‧‧‧腳踝開口
122‧‧‧鞋帶
123‧‧‧鞋帶孔隙
124‧‧‧鞋舌
125‧‧‧中底布
130‧‧‧編織組件
131‧‧‧編織元件
132‧‧‧襯墊線
133‧‧‧周邊邊緣
134‧‧‧腳跟邊緣
135‧‧‧內邊緣
136‧‧‧第一表面
137‧‧‧第二表面
138‧‧‧紗線
139‧‧‧紗線
140‧‧‧編織層
141‧‧‧浮動紗線
142‧‧‧折片
143‧‧‧縫線
150‧‧‧編織組件
151‧‧‧編織元件
152‧‧‧襯墊線
153‧‧‧周邊邊緣
154‧‧‧腳跟邊緣
155‧‧‧內邊緣
156‧‧‧第一表面
157‧‧‧第二表面
158‧‧‧鞋帶孔隙
160‧‧‧管狀編織區
161‧‧‧拉伸編織區
162‧‧‧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
163‧‧‧1x1網眼編織區
164‧‧‧2x2網眼編織區
165‧‧‧3x2網眼編織區
166‧‧‧1x1仿網眼編織區
167‧‧‧2x2仿網眼編織區
168‧‧‧2x2混合編織區
169‧‧‧襯墊區
200‧‧‧編織機
201‧‧‧針床
202‧‧‧針
203‧‧‧軌條
204‧‧‧標準送線器
205‧‧‧支架
206‧‧‧紗線
207‧‧‧線軸
208‧‧‧紗線引導件
209‧‧‧紗線回收彈簧
210‧‧‧紗線拉緊器
211‧‧‧紗線
212‧‧‧送線器臂
213‧‧‧分配尖端
214‧‧‧線圈
220‧‧‧組合送線器
221‧‧‧箭頭
222‧‧‧力
230‧‧‧托架
231‧‧‧第一覆蓋構件
232‧‧‧第二覆蓋構件
233‧‧‧螺栓
234‧‧‧附接元件
235‧‧‧槽
240‧‧‧送線器臂
241‧‧‧致動螺栓
242‧‧‧彈簧
243‧‧‧滑輪
244‧‧‧環孔
245‧‧‧分配區域
246‧‧‧分配尖端
250‧‧‧致動構件
251‧‧‧臂
252‧‧‧板
253‧‧‧外側端
254‧‧‧內側端
255‧‧‧空間
256‧‧‧孔隙
257‧‧‧傾斜邊緣
260‧‧‧編織組件
400‧‧‧鞋類物件/鞋類
401‧‧‧前足區域
402‧‧‧中足區域
403‧‧‧腳跟區域
404‧‧‧外側
405‧‧‧內側
410‧‧‧鞋底結構
417‧‧‧周邊區域
419‧‧‧喉部區域
420‧‧‧鞋面
421‧‧‧腳踝開口
422‧‧‧鞋帶
424‧‧‧整體式鞋舌部分
450‧‧‧編織組件
451‧‧‧編織元件
452‧‧‧襯墊線
453‧‧‧周邊邊緣
454‧‧‧腳跟邊緣
455‧‧‧內邊緣
456‧‧‧第一表面
457‧‧‧第二表面
459‧‧‧外側腳跟邊緣
461‧‧‧第一區段
462‧‧‧第二區段
470‧‧‧鞋帶環
472‧‧‧孔隙
481‧‧‧第一區段
482‧‧‧第二區段
483‧‧‧鞋帶環
484‧‧‧孔隙
486‧‧‧第一部分
487‧‧‧第二部分
489‧‧‧第三部分
492‧‧‧編織鞋領部分
494‧‧‧第一編織部分
495‧‧‧第二編織部分
498‧‧‧第一厚度
499‧‧‧第二厚度
參考以下圖式及描述可更佳地理解實施例。圖式中之組件不一定按比例繪製,而是重點在於繪示本實施例之原理。此外,在圖式中,相同參考數字指示不同視圖中的相應部件。
圖1係一鞋類物件之一透視圖。
圖2係該鞋類物件之一外側視圖。
圖3係該鞋類物件之一內側視圖。
圖4A至圖4C係如由圖2及圖3中之截面線4A-4C界定之該鞋類物件之截面圖。
圖5係形成該鞋類物件之一鞋面之一部分之一第一編織組件之俯視平面圖。
圖6係該第一編織組件之仰視平面圖。
圖7A至圖7E係如由圖5中之截面線7A-7E界定之該第一編織組件之截面圖。
圖8A及圖8B係展示該第一編織組件之編織結構之平面圖。
圖9係可形成該鞋類物件之鞋面之一部分之一第二編織組件之一俯視平面圖。
圖10係該第二編織組件之一仰視平面圖。
圖11係展示編織區之該第二編織組件之一示意性俯視平面圖。
圖12A至圖12E係如由圖9中之截面線12A-12E界定之該第二編織 組件之截面圖。
圖13A至圖13H係編織區之線圈圖。
圖14A至圖14C係與圖5對應且描繪第一編織組件之進一步組態之俯視平面圖。
圖15係一編織機之一透視圖。
圖16至圖18係來自該編織機之一組合送線器之正視圖。
圖19係與圖16對應且展示組合送線器之內部組件之一正視圖。
圖20A至圖20C係與圖19對應且展示組合送線器之操作之正視圖。
圖21A至圖21I係利用該組合送線器及一習知送線器之一編織程序之示意性透視圖。
圖22A至圖22C係展示該組合送線器及該習知送線器之位置之編織程序之示意性截面圖。
圖23係展示該編織程序之另一態樣之一示意性透視圖。
圖24係該編織機之另一組態之一透視圖。
圖25至圖27係該鞋類物件之一進一步組態之正視圖。
圖28係如由圖25中之區段28界定之鞋類物件之截面圖。
圖29係與圖5對應且描繪來自圖25至圖28之第一編織組件之一組態之一俯視平面圖。
圖30A至圖30E係該鞋類物件之進一步組態之側視正視圖。
圖31及圖32係該鞋類物件之又一組態之正視圖。
圖33係與圖5及圖29對應且描繪來自圖31及圖32之第一編織組件之一組態之一俯視平面圖。
圖34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前等角視圖。
圖35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外側視圖。
圖36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內側視圖。
圖37係用於製作一鞋類物件之一編織組件之一俯視平面圖。
圖38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後等角視圖。
圖39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圖,其包含鞋類物件之一部分之一放大截面圖。
圖40係一鞋類物件之一後等角視圖,其中一襯墊線之一部分已被繃緊。
以下討論及隨附圖式揭示與編織組件及編織組件之製造相關之各種概念。雖然可在各種產品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但下文將併入該等編織組件之一者之一鞋類物件作為一實例揭示。除鞋類之外,亦可在其他類型之服裝(例如,襯衫、褲子、襪子、夾克、內衣)、運動裝備(例如,高爾夫球袋、棒球及橄欖球手套、足球限制結構)、容器(例如,背包、包)及傢俱(例如,椅子、睡椅、汽車座椅)襯墊物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亦可在床上覆蓋物(例如,床單、毯子)、桌子覆蓋物、毛巾、旗幟、帳篷、帆及降落傘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該等編織組件可出於產業目的而用作技術性織物,包含用於汽車及航太應用之結構、過濾材料、醫用織物(例如,繃帶、棉籤、植入物)、用於增強路堤之地工織物、用於作物保護之農用織物及起保護或隔絕作用而免受熱及輻射之工業服裝。因此,本文中揭示之編織組件及其他概念可出於個人目的及工業目的兩者而併入各種產品中。
鞋類組態
一鞋類物件100在圖1至圖4C中被描繪為包含一鞋底結構110及一鞋面120。雖然鞋類100被繪示為具有適於跑步之一一般組態,但與鞋類100相關聯之概念亦可應用於各種其他運動鞋類型,舉例而言,包含棒球鞋、籃球鞋、騎行鞋、橄欖球鞋、網球鞋、足球鞋、訓練鞋、步行鞋及登山鞋。此等概念亦可適用於通常被視作非運動的鞋類類 型,包含禮鞋、平底便鞋、涼鞋及工作靴。因此,相對於鞋類100揭示之概念可適應於各種鞋類類型。
出於參考目的,鞋類100可被分為三個大致區域:一前足區域101、一中足區域102及一腳跟區域103。前足區域101一般包含鞋類100之與腳趾及連接蹠骨與趾骨之關節對應之若干部分。中足區域102一般包含鞋類100之與腳部之一足弓區域對應之若干部分。腳跟區域103一般與腳部之後部(包含跟骨)對應。鞋類100亦包含一外側104及一內側105,其等延伸穿過區域101至103之各者且與鞋類100之相對側對應。更特定言之,外側104對應於腳部之外部區域(即,背向另一腳部之表面)且內側105對應於腳部之內部區域(即,面朝另一腳部之表面)。區域101至103及側104至105不旨在標定鞋類100之精確區域。而是,區域101至103及側104至105旨在展現鞋類100之大致區域以協助下文討論。除鞋類100外,區域101至103及側104至105亦可適用於鞋底結構110、鞋面120及其個別元件。
鞋底結構110被固定至鞋面120且在鞋類100被穿著時在腳部與地面之間延伸。鞋底結構110之主要元件為一中底111、一外底112及一鞋墊113。中底111被固定至鞋面120之下表面且可由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例如,聚胺基甲酸酯或乙基乙酸乙烯酯發泡體)形成,當在步行、跑步或其他走動活動期間在腳部與地面之間受壓時,該可壓縮聚合物發泡體元件減弱地面反作用力(即,提供緩衝)。在進一步組態中,中底111可併入進一步減弱力、增強穩定性或影響腳部之運動之板、調節器、流體填充腔、耐久元件或運動控制構件,或中底21可主要由一流體填充腔形成。外底112被固定至中底111之一下表面且可由經紋理化以賦予牽引力之一耐磨橡膠材料形成。鞋墊113定位在鞋面120內且經定位以在腳部之一下表面下方延伸以增強鞋類100之舒適度。雖然鞋底結構110之此組態提供可結合鞋面120使用之鞋底結構之 實例,但是亦可利用鞋底結構110之多種其他習知或非習知組態。因此,鞋底結構110或結合鞋面120利用之任意鞋底結構之特徵可明顯不同。
鞋面120在鞋類100內界定用於收納一腳部且相對於鞋底結構110固定該腳部之一空間。該空間經成形以容納腳部且沿著腳部之一外側、沿著腳部之一內側、在腳部上方、圍繞腳跟且在腳部下方延伸。至該空間之出入口由定位在至少腳跟區域103中之一腳踝開口121提供。一鞋帶122延伸穿過鞋面120中之各種鞋帶孔隙123且允許穿著者修改鞋面120之尺寸以適應腳部之比例。更特定言之,鞋帶122允許穿著者圍繞腳部收緊鞋面120,且鞋帶122允許穿著者放鬆鞋面120以促進腳部伸入該空間及自該空間抽出(即,透過腳踝開口121)。此外,鞋面120包含在鞋帶122及鞋帶孔隙123下方延伸之一鞋舌124以增強鞋類100之舒適度。在進一步組態中,鞋面120可包含額外元件,諸如:(a)腳跟區域103中之一腳跟後幫,其增強穩定性;(b)前足區域101中之一腳趾防護件,其由一耐磨材料形成;及(c)標誌、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
眾多習知鞋類鞋面由透過(舉例而言)縫合或結合而接合之多個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形成。相比之下,大部分鞋面120由一編織組件130形成,該編織組件130延伸穿過區域101至103之各者、沿著外側104及內側105兩者、在前足區域101上且圍繞腳跟區域103延伸。此外,編織組件130形成鞋面120之一外表面及一相對內表面兩者之若干部分。因而,編織組件130界定鞋面120內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在一些組態中,編織組件130亦可在腳部下方延伸。然而,參考圖4A至圖4C,中底布(strobel sock)125被固定至編織組件130及中底111之一上表面,藉此形成鞋面120之在鞋墊113下方延伸之一部分。
編織組件組態
編織組件130在圖5及圖6中被描繪為與鞋類100之其餘部分分離。編織組件130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如本文中利用,編織組件(例如,編織組件130)在透過編織程序形成為一件式元件時被定義為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即,編織程序實質上形成編織組件130之各種特徵及結構,而無需大量額外製造步驟或程序。雖然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可在該編織程序之後彼此接合(例如,編織組件130之邊緣接合在一起),但編織組件130依然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此係因為編織組件130形成為一件式編織元件。此外,當在該編織程序之後添加其他元件(諸如,鞋帶122、鞋舌124、標誌、商標、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時,編織組件130仍然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
編織組件130之主要元件係一編織元件131及一襯墊線132。編織元件131由至少一紗線形成,該至少一紗線被操縱(例如,用編織機)以形成複數個互相嚙合之線圈,該等線圈界定多種緯圈及經圈。即,編織元件131具有編織織物之結構。襯墊線132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31且通過編織元件131內之不各種線圈之間。雖然襯墊線132大致沿著編織元件131內之緯圈延伸,但是襯墊線132亦可沿著編織元件131內之經圈延伸。襯墊線132之優點包含提供支撐、穩定性及結構。舉例而言,襯墊線132協助圍繞腳部固定鞋面120,限制鞋面120區域之變形(例如,賦予抗拉伸性)及結合鞋帶122操作以提高鞋類100的配合。
編織元件131具有藉由一周邊邊緣133、一對腳跟邊緣134及一內邊緣135描畫輪廓之一大致上U形組態。當併入至鞋類100中時,周邊邊緣133抵著中底111之上表面鋪設且接合至中底布125。腳跟邊緣134彼此接合且在腳跟區域103中垂直延伸。在鞋類100之一些組態中,一材料元件可覆蓋腳跟邊緣134之間之一縫線以加固該縫線且增強鞋類100之美觀吸引力。內邊緣135形成腳踝開口121且向前延伸至鞋帶 122、鞋帶孔隙123及鞋舌124所定位之一區域。此外,編織元件131具有一第一表面136及一相對第二表面137。第一表面136形成鞋面120之外表面之一部分,而第二表面137形成鞋面120之內表面之一部分,藉此界定鞋面120內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
如上文提及,襯墊線132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31且通過編織元件131內之各種線圈之間。更特定言之,襯墊線132定位在編織元件131之編織結構內,該編織元件131可在襯墊線132之區域中且在表面136與表面137之間具有一單個織物層之組態,如圖7A至圖7D中描繪。因此當編織組件130併入至鞋類100中時,襯墊線132定位在鞋面120之外表面與內表面之間。在一些組態中,襯墊線132之若干部分可為可見的或暴露在表面136及表面137之一者或兩者上。舉例而言,襯墊線132可抵著表面136及表面137之一者鋪設,或編織元件131可形成襯墊線所穿過之凹口或孔隙。使襯墊線132定位在表面136與表面137之間的一優點為編織元件131保護襯墊線132使其免受磨蝕及纏結。
參考圖5及圖6,襯墊線132重複地自周邊邊緣133朝向內邊緣135且鄰近一鞋帶孔隙123之一側、至少部分圍繞鞋帶孔隙123至一相對側延伸且回到周邊邊緣133。當編織組件130併入至鞋類100中時,編織元件131自鞋面120之一喉部區域(即,鞋帶122、鞋帶孔隙123及鞋舌124所定位之處)延伸至鞋面120之一下部區域(即,編織元件131與鞋底結構110接合之處)。在此組態中,襯墊線132亦自喉部區域延伸至該下部區域。更特定言之,襯墊線自喉部區域至該下部區域重複地穿過編織元件131。
雖然編織元件131可以各種方式形成,但編織結構之緯圈一般在與襯墊線132相同之方向上延伸。即,緯圈可在於喉部區域與該下部區域之間延伸之方向上延伸。因而,大多數襯墊線132沿著編織元件131內之緯圈延伸。然而,在鄰近鞋帶孔隙123之區域中,襯墊線132 亦可沿著編織元件131內之經圈延伸。更特定言之,襯墊線132之平行於內邊緣135之區段可沿著經圈延伸。
如上文討論,襯墊線132來回穿過編織元件131。參考圖5及圖6,襯墊線132亦在周邊邊緣133處重複地退出編織元件131且接著在周邊邊緣133之另一位置處重新進入編織元件131,藉此沿著周邊邊緣133形成線圈。此組態之一優點為襯墊線132之在喉部區域與下部區域之間延伸之各區段可在鞋類100之製程期間獨立地拉緊、放鬆或以其他方式調整。即,在將鞋底結構110固定至鞋面120之前,可獨立地將襯墊線132之若干區段調整至適當張力。
與編織元件131相比,襯墊線132可展現更大的抗拉伸性。即,襯墊線132之拉伸可比編織元件131小。鑑於襯墊線132之眾多區段自鞋面120之喉部區域延伸至鞋面120之下部區域,襯墊線132賦予鞋面120之在喉部區域與該下部區域之間之部分抗拉伸性。此外,在鞋帶122上施加張力可將張力賦予襯墊線132,藉此引起鞋面120之在喉部區域與下部區域之間之部分抵著腳鋪設。因而,襯墊線132結合鞋帶122操作以增進鞋類100之配合。
編織元件131可併入賦予鞋面120之單獨區域不同性質之各種類型之紗線。即,編織元件131之一區域可由賦予第一組性質之一第一類型之紗線形成,且編織元件131之另一區域可由賦予第二組性質之一第二類型之紗線形成。在此組態中,藉由針對編織元件131之不同區域選擇特定紗線,性質可在整個鞋面120中變化。一特定類型之紗線將賦予編織元件131之一區域之性質部分取決於形成該紗線內之各種細絲及纖維之材料。舉例而言,棉提供一柔軟手感、自然美觀及生物可降解性。彈性纖維(Elastane)及聚酯伸縮紗各提供實質拉伸及恢復性,其中聚酯伸縮紗亦提供可回收再利用性。人造纖維提供高光澤及濕氣吸收性。木材除絕緣性質及生物可降解性之外亦提供高濕氣吸 收性。尼龍係具有相對高之強度之一耐久且抗磨材料。聚酯為亦提供相對高之耐久性之一疏水材料。除材料之外,針對編織元件131選擇之紗線之其他態樣亦可影響鞋面120之性質。舉例而言,形成編織元件131之一紗線可為一單絲紗線或一多絲紗線。該紗線亦可包含各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單獨細絲。此外,該紗線可包含各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材料形成之細絲,諸如含具有一皮芯組態或由不同材料形成之兩個半部之一細絲之一雙組分紗線。不同程度之扭曲及捲邊以及不同丹尼爾(denier)亦可影響鞋面120之性質。因此,形成紗線之材料及該紗線之其他態樣二者皆可經選擇以賦予鞋面120之單獨區域各種性質。
如同形成編織元件131之紗線,襯墊線132之組態亦可顯著變化。舉例而言,除紗線外,襯墊線132可具有細絲(例如,單絲)、細線、繩索、網帶、纜索或鏈條之組態。與形成編織元件131之紗線相比,襯墊線132之厚度可更大。在一些組態中,襯墊線132可具有顯著大於編織元件131之紗線的厚度。雖然襯墊線132之截面形狀可為圓形,但亦利用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此外,形成襯墊線132之材料可包含用於編織元件131內之紗線之材料之任一者,諸如棉、彈性纖維、聚酯、人造纖維、木材及尼龍。如上文提及,襯墊線132可展現比編織元件131更大之抗拉伸性。因而,用於襯墊線132之合適材料可包含用於高抗拉強度應用之各種工程細絲,包含玻璃、芳族聚醯胺(例如,對芳族聚醯胺及間芳族聚醯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液晶聚合物。作為另一實例,編結聚酯線亦可用作襯墊線132。
在圖8A中描繪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之一合適組態之一實例。在此組態中,編織元件131包含形成界定多個水平緯圈及垂直經圈之複數個相互嚙合之線圈之一紗線138。襯墊線132沿著緯圈之一者延伸且在(a)定位在由紗線138形成之線圈之後與(b)定位在由紗線138形成之 線圈之前之間交替。實際上,襯墊線132編織穿過由編織元件131形成之結構。雖然紗線138在此組態中形成緯圈之各者,但額外紗線可形成緯圈之一或多者或可形成緯圈之一或多者之一部分。
在圖8B中描繪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之一合適組態之另一實例。在此組態中,編織元件131包含紗線138及另一紗線139。紗線138及紗線139經添紗且協作地形成界定多個水平緯圈及垂直經圈之複數個相互嚙合之線圈。即,紗線138及紗線139彼此平行延伸。如同圖8A中之組態,襯墊線132沿著緯圈之一者延伸且在(a)定位在由紗線138及紗線139形成之線圈之後與(b)定位在由紗線138及紗線139形成之線圈之前之間交替。此組態之一優點為紗線138及紗線139之各者之性質可存在於編織組件130之此區域中。舉例而言,紗線138及紗線139可具有不同顏色,其中紗線138之顏色主要存在於編織元件131中之各種針腳之一正面上且紗線139之顏色主要存在於編織元件131中之各種針腳之一背面上。作為另一實例,紗線139可由比紗線138更柔軟且更舒適地貼合腳部之一紗線形成,其中紗線138主要存在於第一表面136上且紗線139主要存在於第二表面137上。
繼續圖8B之組態,紗線138可由一熱固性聚合物材料及天然纖維(諸如,棉、木材、絲綢)中之至少一者形成,而紗線139可由一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一般而言,一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在被加熱時熔化,且在被冷卻時回到一固體狀態。更特定言之,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在遭受充分加熱時自固態轉變為軟化或液態,且隨後在被充分冷卻時自軟化或液態轉變為固態。因而,熱塑性聚合物材料通常用於將兩個物體或元件接合在一起。在此情形中,舉例而言,紗線139可用於:(a)將紗線138之一部分接合至紗線138之另一部分;(b)使紗線138與襯墊線132彼此接合;或(c)將另一元件(例如,標記、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接合至編織組件130。因而,鑑於紗線139可用 於使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彼此熔接或以其他方式接合,紗線139可被認為係一可熔紗線。此外,鑑於紗線138不由一般能夠使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彼此熔接或以其他方式接合之材料形成,紗線138可被認為係一不可熔材料。即,紗線138可為一不可熔紗線,而紗線139可為一可熔紗線。在編織組件130之一些組態中,紗線138(即,不可熔紗線)可實質上由一熱固性聚酯材料形成,且紗線139(即,可熔紗線)可至少部分由一熱塑性聚酯材料形成。
使用經添紗紗線可賦予編織組件130若干優點。當紗線139被加熱且熔接至紗線138及襯墊線132時,此程序可具有使編織組件130之結構固化或硬化的作用。此外,(a)將紗線138之一部分接合至紗線138之另一部分或(b)使紗線138及襯墊線132彼此接合具有固定或鎖定紗線138及襯墊線132之相對位置的作用,藉此賦予抗拉伸性及剛性。即,紗線138之若干部分在與紗線139熔接時不可相對彼此滑動,藉此防止歸因於編織結構之相對移動之編織元件131的翹曲或永久拉伸。另一益處係關於在編織組件130之一部分被損壞或紗線138之一者斷裂的情況下,限制拆散。又,襯墊線132不可相對編織元件131滑動,藉此防止襯墊線132之若干部分自編織元件131向外拉動。因此,編織組件130之區域可受益於在編織元件131內使用可熔紗線及不可熔紗線兩者。
編織組件130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鄰近於腳踝開口121且至少部分圍繞腳踝開口121延伸之一襯墊區域。參考圖7E,該襯墊區域係由兩個重疊且至少部分共延伸之編織層140(其可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及複數根浮動紗線141(其在編織層140之間延伸)形成。雖然編織層140之側或邊緣彼此固定,但一中心區域一般不固定。因而,編織層140有效地形成一管道或管狀結構,且浮動紗線141可定位或內嵌在編織層140之間以穿過該管狀結構。即,浮動紗線141在編織層140之間延 伸、大致上平行於編織層140之表面,且亦穿過且填充編織層140之間之一內體積。大多數編織元件131由經機械操縱以形成相互嚙合之線圈的紗線形成,而浮動紗線141一般為自由的或以其他方式內嵌在編織層140之間的內體積內。作為一額外事實,編織層140可至少部分由一拉伸紗線形成。此組態之一優點為編織層將有效地壓縮浮動紗線141且向鄰近腳踝開口121之襯墊區域提供一彈性態樣。即,可在形成編織組件130之編織程序期間將編織層140內之拉伸紗線置於繃緊狀態,藉此引起編織層140壓縮浮動紗線141。雖然拉伸紗線中之拉伸程度可顯著變化,但拉伸紗線可在編織組件130之許多組態中至少百分之一百地拉伸。
浮動紗線141之存在賦予鄰近腳踝開口121之襯墊區域一可壓縮態樣,藉此增強腳踝開口121之區域中之鞋類100之舒適度。許多習知鞋類物件將聚合物發泡體元件或其他可壓縮材料併入至鄰近一腳踝開口之若干區域中。與習知鞋類物件相比,與編織組件130之其餘部分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的編織組件130之若干部分可形成鄰近腳踝開口121之襯墊區域。在鞋類100之進一步組態中,可將類似的襯墊區域定位在編織組件130之其他區域中。舉例而言,類似的襯墊區域可定位為與蹠骨及鄰近的趾骨之間之關節對應之一區域以賦予關節襯墊。作為一替代例,一毛圈結構亦可用於賦予鞋面120之區域某種程度之襯墊。
基於以上討論,編織組件130賦予鞋面120各種特徵。此外,編織組件130可提供優於一些習知鞋面組態之各種優點。如上文提及,習知鞋類鞋面由透過(舉例而言)縫合或結合接合之多個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形成。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與運輸、貯存、切割及接合材料元件相關聯之時間及花費亦可增加。隨著併入至鞋面中之 材料元件之數目及類型增加,來自切割及縫合程序之浪費材料亦累積至一較大程度。此外,與由類型及數目較少之材料元件形成之鞋面相比,含一較大數目之材料元件之鞋面可更加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藉由減少鞋面中使用之材料元件之數目,可減少浪費同時提高鞋面之製造效率及可回收再利用性。為此,編織組件130形成鞋面120之一實質部分,同時提高製造效率、減少浪費且簡化可回收再利用性。
進一步編織組件組態
一編織組件150描繪於圖9及圖10中,且可取代鞋類100中之編織組件130而利用。編織組件150之主要元件係一編織元件151及一襯墊線152。編織元件151由至少一紗線形成,該至少一紗線被操縱(例如,用編織機)以形成複數個互相嚙合之線圈,該等線圈界定多種緯圈及經圈。即,編織元件151具有編織織物之結構。襯墊線152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51且通過編織元件151內之各種線圈之間。雖然襯墊線152大致沿著編織元件151內之緯圈延伸,但是襯墊線152亦可沿著編織元件151內之經圈延伸。如同襯墊線132,襯墊線152賦予抗拉伸性且在併入至鞋類100時結合鞋帶122而操作以增強鞋類100之配合。
編織元件151具有藉由一周邊邊緣153、一對腳跟邊緣154及一內邊緣155描畫輪廓之一大致上U形組態。此外,編織元件151具有一第一表面156及一相對第二表面157。第一表面156可形成一鞋面120之外表面之一部分,而第二表面157可形成鞋面120之內表面之一部分,藉此界定鞋面120內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在眾多組態中,編織元件151在襯墊線152之區域中可具有一單個織物層組態。即,編織元件151可為表面156與表面157之間之一單個織物層。此外,編織元件151界定複數個鞋帶孔隙158。
與襯墊線132類似,襯墊線152重複地自周邊邊緣153朝向內邊緣155、至少部分圍繞鞋帶孔隙158之一者延伸且回到周邊邊緣153。然 而,與襯墊線132相比,襯墊線152之一些部分向後彎曲成角度且延伸至腳跟邊緣154。更特定言之,襯墊線152之與最後方之鞋帶孔隙158相關聯之部分自腳跟邊緣154之一者朝向內邊緣155、至少部分圍繞最後方之鞋帶孔隙158之一者延伸且回到腳跟邊緣154之一者。此外,襯墊線152之一些部分不圍繞鞋帶孔隙158之一者延伸。更特定言之,襯墊線152之一些區段朝向內邊緣155延伸、在鄰近鞋帶孔隙158之一者之區域中轉彎且向後朝向周邊邊緣153或腳跟邊緣154之一者延伸。
雖然編織元件151可以各種方式形成,但編織結構之緯圈一般在與襯墊線152相同之方向上延伸。然而,在鄰近鞋帶孔隙158之區域中,襯墊線152亦可沿著編織元件151內之經圈延伸。更特定言之,襯墊線152之平行於內邊緣155之區段可沿著經圈延伸。
與編織元件151相比,襯墊線152可展現更大抗拉伸性。即,襯墊線152之拉伸可比編織元件151小。鑑於襯墊線152之眾多區段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51,襯墊線152可賦予鞋面120之在喉部區域與下部區域之間之部分抗拉伸性。此外,對鞋帶122上施加張力可賦予襯墊線152張力,藉此引起鞋面120之在喉部區域與下部區域之間之部分抵著腳鋪設。此外,鑑於襯墊線152之眾多區段朝向腳跟區域154延伸,襯墊線152可賦予鞋面120之在腳跟區域103中之部分抗拉伸性。此外,對鞋帶122施加張力可引起鞋面120之在腳跟區域103中之部分抵著腳鋪設。因而,襯墊線152結合鞋帶122操作以增強鞋類100之配合。
編織元件151可併入上文針對編織元件131討論之各種類型之紗線之任一者。襯墊線152亦可由上文針對襯墊線132討論之組態及材料之任一者形成。此外,亦可在編織組件150中利用相對於圖8A及圖8B討論之各種編織組態。更特定言之,編織元件151可具有由一單根紗線、兩根經添紗紗線或一可熔紗線及一不可熔紗線形成之區域,其中可熔紗線(a)使不可熔紗線之一部分與不可熔紗線之另一部分接合或 (b)使不可熔紗線與襯墊線152彼此接合。
大多數編織元件131被描繪為由相對未經紋理化織物及一共同或單個編織結構(例如,一管狀編織結構)形成。相比之下,編織元件151併入賦予編織組件150之不同區域特定性質及優點之各種編織結構。此外,藉由使各種紗線類型與編織結構組合,編織組件150可賦予鞋面120之不同區域一系列性質。參考圖11,編織組件150之一示意圖展示具有不同編織結構之各種區160至169,現將詳細討論該各種區之各者。出於參考之目的,在圖11中展示區域101至103及側104及105之各者以在編織組件150併入至鞋類100中時為編織區160至169之位置提供參考。
一管狀編織區160沿著大部分周邊邊緣153延伸且在側104及105兩者上延伸穿過區域101至103之各者。管狀編織區160亦在大致定位在區域101及102之一介面處之一區域中自側104及105之各者向內延伸以形成內邊緣155之一前向部分。管狀編織區160形成一相對未經紋理化之編織組態。參考圖12A,描繪穿過管狀編織區160之一區域之一截面,且表面156及表面157實質上彼此平行。管狀編織區160賦予鞋類100各種優點。舉例而言,管狀編織區160比一些其他編織結構具有更大之耐久性及耐磨性,尤其當管狀編織區160中之紗線以一可熔紗線添紗時。此外,管狀編織區160之相對未經紋理化態樣簡化了將中底布125接合至周邊邊緣153之程序。即,管狀編織區160之沿著周邊邊緣153定位之部分促進鞋類100之耐久處理程序。出於參考目的,圖13A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管狀編織區160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兩個拉伸編織區161自周邊邊緣153向內延伸且經定位以對應於腳部之蹠骨與鄰近趾骨之間之關節之一位置。即,拉伸區在大致定位在介面區域101及102處之區域中自周邊邊緣向內延伸。如同管狀編織區160,拉伸編織區161中之編織組態可為一管狀編織結構。然而,與 管狀編織區160相比,拉伸編織區161由賦予編織組件150拉伸及恢復性質之一拉伸紗線形成。雖然拉伸紗線之拉伸程度可顯著變化,但拉伸紗線可在編織組件150之許多組態中至少百分之一百地拉伸。
一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至少在中足區域102中沿著內邊緣155之一部分延伸。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亦形成一相對未經紋理化之編織組態,但具有比管狀編織區160更大之厚度。在截面中,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與圖12A類似,其中表面156及表面157實質上彼此平行。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賦予鞋類100各種優點。舉例而言,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具有比一些其他編織結構更大之抗拉伸性,此在鞋帶122使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及襯墊線152處於拉緊狀態中時係有益的。出於參考目的,圖13B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管狀及互鎖活褶編織區162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一1x1網眼編織區163定位在前足區域101中且自周邊邊緣153向內間隔。1x1網眼編織區具有一C形組態且形成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51且自第一表面156延伸至第二表面157之複數個孔隙,如圖12B中所描繪。該等孔隙增強編織組件150之滲透性,此允許空氣進入鞋面120且允許濕氣自鞋面120逸出。出於參考目的,圖13C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1x1網眼編織區163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一2x2網眼編織區164鄰近1x1網眼編織區163而延伸。與1x1網眼編織區163相比,2x2網眼編織區164形成更大的孔隙,此可進一步增強編織組件150之滲透性。出於參考目的,圖13D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2x2網眼編織區164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一3x2網眼編織區165定位在2x2網眼編織區164內,且另一3x2網眼編織區165定位為鄰近拉伸區161之一者。與1x1網眼編織區163及2x2網眼編織區164相比,3x2網眼編織區165形成甚至更大之孔隙,此可進一步增強編織組件150之滲透性。出於參考目的,圖13E描繪以一 編織程序形成3x2網眼編織區165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一1x1仿網眼編織區166定位在前足區域101中且圍繞1x1網眼編織區163而延伸。與形成通過編織元件151之孔隙之網眼編織區161至165相比,1x1仿網眼編織區166在第一表面156中形成凹口,如圖12C中所描繪。除增強鞋類100之美觀之外,1x1仿網眼編織區166可增強撓性且減小編織組件150之總質量。出於參考目的,圖13F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1x1仿網眼編織區166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兩個2x2仿網眼編織區167定位在腳跟區域103中且鄰近腳跟邊緣154。與1x1仿網眼編織區166相比,2x2仿網眼編織區167在第一表面156中形成更大的凹口。如圖12D中描繪,在襯墊線152延伸穿過2x2仿網眼編織區167中之凹口之區域中,襯墊線152可為可見的且暴露在凹口之一下部區域中。出於參考目的,圖13G描繪以編織程序形成2x2仿網眼編織區167之方式之一一線圈圖。
兩個2x2混合編織區168定位在中足區域102中且定位在2x2仿網眼編織區167前方。2x2混合編織區168共用2x2網眼編織區164及2x2仿網眼編織區167之特性。更特定言之,2x2混合編織區168形成具有2x2網眼編織區164之大小及組態之孔隙,且2x2混合編織區168形成具有2x2仿網眼編織區167之大小及組態之凹口。如圖12E中描繪,在襯墊線152延伸穿過2x2混合編織區168中之凹口之區域中,襯墊線152係不可見且暴露的。出於參考目的,圖13H描繪以一編織程序形成2x2混合編織區168之方式之一線圈圖。
編織組件150亦包含上文針對編織組件130討論之具有鄰近腳踝開口121且至少部分圍繞腳踝開口121延伸之襯墊區域之一般組態之兩個襯墊區169。因而,襯墊區169由兩個重疊且至少部分共延伸之編織層(其等可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及在編織層之間延伸之複數根浮動紗線形成。
圖9與圖10之間之一比較揭露編織元件151中之大多數紋理化定位在第一表面156上而非定位在第二表面157上。即,由仿網眼編織區166及167形成之凹口以及2x2混合編織區168中之凹口形成在第一表面156中。此組態具有增強鞋類100之舒適度之一優點。更特定言之,此組態抵著腳部放置第二表面157之相對未經紋理化之組態。圖9與圖10之間之一進一步比較揭露襯墊線152之若干部分暴露在第一表面156上而非在第二表面157上。此組態亦具有增強鞋類100之舒適度之優點。更特定言之,藉由經由編織元件151之一部分使襯墊線152與腳部間隔開,襯墊線152將不接觸腳部。
在圖14A至圖14C中描繪編織組件130之額外組態。雖然相對於編織組件130討論,但與此等組態中之各者相關聯之概念亦可用於編織組件150。參考圖14A,編織組件130無襯墊線132。雖然襯墊線132賦予編織組件130之區域抗拉伸性,但一些組態可不需要來自襯墊線132之抗拉伸性。此外,一些組態可受益於鞋面120中之更大的拉伸性。參考圖14B,編織元件131包含與編織元件131之其餘部分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且在周邊邊緣133處沿著編織組件130之長度延伸之兩個折片142。當併入至鞋類100中時,折片142可替代中底布125。即,折片142可協作地形成鞋面120之在鞋墊113下方延伸且被固定至中底111之上表面之一部分。參考圖14C,編織組件130具有限於中足區域102之一組態。在此組態中,可透過(舉例而言)縫合或結合將其他材料元件(例如,織物、聚合物發泡體、聚合物薄片、皮革、合成皮革)接合至編織組件130以形成鞋面120。
基於以上討論,編織組件130及150之各者可具有賦予鞋面120特徵及優點之各種組態。更特定言之,編織元件131及151可併入賦予鞋面120之不同區域特定性質之各種編織結構及紗線類型,且襯墊線132及152可延伸穿過該等編織結構以賦予鞋面120之區域抗拉伸性且結合 鞋帶122而操作以增強鞋類100之配合。
編織機及送線器組態
雖然編織可手動執行,但編織組件之商業製造一般由編織機執行。在圖15中描繪適於生產編織組件130及150之任一者之一編織機200之一實例。出於實例目的,編織機200具有一V形床橫編機之組態,但編織組件130及150之任一者或編織組件130及150之態樣可在其他類型之編織機上生產。
編織機200包含相對於彼此成角度之兩個針床201,藉此形成一V形床。針床201之各者包含位在一共同平面上之複數個個別針202。即,來自一針床201之針202位在一第一平面上,且來自另一針床201之針202位在一第二平面上。該第一平面及該第二平面(即,兩個針床201)相對於彼此成角度且交會以形成沿著編織機200之大部分寬度延伸之一交叉點。如下文更詳細描述,針202各具有其等縮回之一第一位置及其等延伸之一第二位置。在該第一位置中,針202與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交會之交叉點間隔。然而,在該第二位置中,針202穿過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交會之交叉點。
一對軌條203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之上方且平行於針床201之交叉點而延伸且為多個標準送線器204及組合送線器220提供附接點。各軌條203具有兩個側,該兩個側之各者容納一標準送線器204或一組合送線器220。因而,編織機200可包含總共四個送線器204及220。如所描繪,最前方之軌條203包含一組合送線器220及相對側上之一標準送線器204,且最後方之軌條203包含相對側上之兩個標準送線器204。雖然描繪兩根軌條203,但編織機200之進一步組態可併入額外軌條203以為更多送線器204及220提供附接點。
歸因於一支架205之動作,送線器204及220沿著軌條203及針床201移動,藉此向針202供應紗線。在圖15中,藉由一線軸207向組合 送線器220提供一紗線206。更特定言之,紗線206在進入組合送線器220之前自線軸207延伸至各種紗線引導件208、一紗線回收彈簧209及一紗線拉緊器210。雖然未描繪,但可利用額外線軸207向送線器204提供紗線。
標準送線器204習知地用於一V形床橫編機,諸如編織機200。即,現有編織機併入標準送線器204。各標準送線器204具有供應針202操縱以編織、活褶及浮動之一紗線之能力。作為比較,組合送線器220具有供應針202編織、活褶及浮動之一紗線(例如,紗線206)之能力,且組合送線器220具有嵌入該紗線之能力。此外,組合送線器220具有嵌入各種不同線(例如,細絲、絲線、繩索、網帶、纜索、鏈條或紗線)之能力。因此,組合送線器展現比各標準送線器204更大之通用性。
如上文提及,除編織、活褶及浮動一紗線之外,可在嵌入該紗線或其他線時利用組合送線器220。不併入組合送線器220之習知編織機亦可嵌入一紗線。更特定言之,被供應有一嵌入送線器之習知編織機亦可嵌入一紗線。一V形床橫編機之一習知嵌入送線器包含結合操作以嵌入紗線之兩個組件。嵌入送線器之組件之各者經固定以使兩根鄰近軌條上之附接點分離,藉此佔據兩個附接點。一個別標準送線器204僅佔據一個附接點,而當利用嵌入送線器將一紗線嵌入一編織組件中時一般佔據兩個附接點。此外,組合送線器220僅佔據一個附接點,而一習知嵌入送線器佔據兩個附接點。
鑑於編織機200包含兩根軌條203,四個附接點在編織機200中可用。若一習知嵌入送線器用於編織機200,則僅兩個附接點將可用於標準送線器204。然而,當在編織機200中使用組合送線器220時,三個附接點可用於標準送線器204。因此,當嵌入一紗線或其他線時可利用組合送線器220,且組合送線器220具有僅佔據一附接點之一優 點。
組合送線器220在圖16至圖19中被個別地描繪為包含一托架230、一送線器臂240及一對致動構件250。雖然大多數組合送線器220可由金屬材料(例如,鋼、鋁、鈦)形成,但托架230、送線器臂240及致動構件250之若干部分可由(舉例而言)聚合物、陶瓷或複合材料形成。如上文討論,除編織、活褶及浮動一紗線之外,當嵌入一紗線或其他線時可利用組合送線器220。具體參考圖16,描繪紗線206之一部分以繪示一線與組合送線器220建立連接之方式。
托架230具有一大致上矩形組態且包含藉由四個螺栓233接合之一第一覆蓋構件231及一第二覆蓋構件232。覆蓋構件231及232界定其中定位送線器臂240及致動構件250之送線器之若干部分之一內部腔。托架230亦包含一附接元件234,該附接元件234自第一覆蓋構件231向外延伸以將送線器220固定至軌條203之一者。雖然附接元件234之組態可變化,但附接元件234被描繪為包含形成一鳩尾形狀之兩個間隔突出區域,如圖17中所描繪。軌條203之一者上之一反鳩尾形狀組態可延伸至附接元件234之鳩尾形狀中以有效地將組合送線器220接合至編織機200。亦應注意,第二覆蓋構件234形成一中心定位且長形之槽235,如圖18中描繪。
送線器臂240具有一大致上長形組態,該長形組態延伸穿過托架230(即,覆蓋構件231與覆蓋構件232之間之腔)且自托架230之一下側向外延伸。除其他元件之外,送線器臂240亦包含一致動螺栓241、一彈簧242、一滑輪243、一環孔244及一分配區域245。致動螺栓241自送線器臂240向外延伸且定位在覆蓋構件231與覆蓋構件232之間之腔內。致動螺栓241之一側亦定位在第二覆蓋構件232中之槽235之內,如圖18中描繪。彈簧242被固定至托架230及送線器臂240。更特定言之,彈簧242之一端被固定至托架230,且彈簧242之一相對端被固定 至送線器臂240。滑輪243、環孔244及分配區域245存在於送線器臂240上以與紗線206或另一線建立連接。此外,滑輪243、環孔244及分配區域245經組態以確保紗線206或另一線順暢地通過組合送線器220,藉此被可靠地供應至針202。再次參考圖16,紗線206圍繞滑輪243延伸、通過環孔244且進入到分配區域245中。此外,紗線206自一分配尖端246(其為送線器臂240之一末端區域)延伸出以接著供應針202。
致動構件250之各者包含一臂251及一板252。在致動構件250之眾多組態中,各臂251與板252之一者形成一件式元件。臂251定位在托架230之外側且定位在托架230之一上側,而板252定位在托架250內。臂251之各者具有界定一外側端253及一相對內側端254之一長形組態,且臂251經定位以界定內側端254之兩者之間之一空間255。即,臂251彼此間隔。板252具有一大致上平面組態。參考圖19,板252之各者界定具有一傾斜邊緣257之一孔隙256。此外,送線器臂240之致動螺栓241延伸至各孔隙256中。
上文討論之組合送線器220之組態提供促進送線器臂240之一平移移動之一結構。如下文更詳細討論,送線器臂240之平移移動在高於或低於針床201之交叉點之一位置處選擇性地定位分配尖端246。即,分配尖端246具有通過針床201之交叉點往復運動之能力。送線器臂240之平移移動之一優點為(a)當分配尖端246定位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上方時組合送線器220供應紗線206以用於編織、活褶及浮動以及(b)當分配尖端246定位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下方時組合送線器220供應紗線206或另一線以用於嵌入。此外,送線器臂240取決於利用組合送線器220之方式而在兩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
在通過針床201之交叉點往復運動時,送線器臂240自一縮回位置平移至一延伸位置。當處於縮回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定位在針 床201之交叉點上方。當處於延伸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定位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下方。與當送線器臂240位於延伸位置中時相比,當送線器臂240處於縮回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更接近托架230。類似地,與當送線器臂240位於縮回位置中時相比,當送線器臂240處於延伸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離托架230更遠。換言之,當處於延伸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自托架230移動退出,且當位於縮回位置中時分配尖端246移動至更接近托架230。
在圖16至圖20C以及稍後討論之進一步圖式中出於參考目的,一箭頭221鄰近分配區域245而定位。當箭頭221指向上方或指向托架230時,送線器臂240處於縮回位置中。當箭頭221指向下方或指向退出托架230時,送線器臂240處於延伸位置中。因此,藉由參考箭頭221之位置,可容易地確定送線器臂240之位置。
送線器臂240之自然狀態係處於縮回位置中。即,當無顯著力施加至組合送線器220之區域時,送線器臂保持處於縮回位置中。參考圖16至圖19,舉例而言,無力或其他影響展示為與組合送線器220相互作用,且送線器臂240處於縮回位置中。然而,當將一充分力施加至臂251之一者時,可發生送線器臂240之平移移動。更特定言之,當將一充分力施加至外側端253之一者且引導該力朝向空間255時,發生送線器臂240之平移移動。參考圖20A及圖20B,一力222作用在外側端253之一者上且被引導朝向空間255,且送線器臂240被展示為已平移至延伸位置。然而,在移除力222之後,送線器臂240將返回至縮回位置。亦應注意,圖20C將力222描繪為作用在內側端254上且被向外引導,且送線器臂240保持處於縮回位置中。
如上文討論,送線器204及220歸因於支架205之動作而沿著軌條203及針床201移動。更特定言之,支架205內之一驅動螺栓接觸送線器204及220以沿著針床201推動送線器204及220。相對於組合送線器 220,驅動螺栓可接觸外側端253之一者或內側端254之一者以沿著針床201推動組合送線器220。當驅動螺栓接觸外側端253之一者時,送線器臂240平移至延伸位置且分配尖端246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下方穿過。當驅動螺栓接觸內側端254之一者且定位在空間255內時,送線器臂240保持處於縮回位置中且分配尖端246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上方。因此,支架205接觸組合送線器220之區域決定送線器臂240是處於縮回位置還是處於延伸位置中。
現將討論組合送線器220之機械動作。圖19至圖20B描繪移除第一覆蓋構件231藉此使托架230中之腔內之元件暴露之組合送線器220。藉由比較圖19與圖20A及圖20B,力222引起送線器臂240平移之方式可為明顯的。當力222作用在外側端253之一者上時,致動構件250之一者在垂直於送線器臂240之長度之一方向上滑動。即,致動構件250之一者在圖19至圖20B中水平滑動。致動構件250之一者之移動致使致動螺栓241接合傾斜邊緣257之一者。鑑於致動構件250之移動被限於垂直於送線器臂240之長度之方向,致動螺栓241相對於傾斜邊緣257滾動或滑動且引起送線器臂240平移至延伸位置。在移除力222之後,彈簧242將送線器臂240自延伸位置拉動至縮回位置。
基於以上討論,組合送線器220取決於一紗線或其他線是被用於編織、活褶或浮動或是被用於嵌入而在縮回位置與延伸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組合送線器220具有一組態,其中施加力222引起送線器臂240自縮回位置平移至延伸位置,且移除力222引起送線器臂240自延伸位置平移至縮回位置。即,組合送線器220具有一組態,其中施加及移除力222引起送線器臂240在針床201之相對側之間往復運動。一般而言,可認為外側端253係致動區域,其在送線器臂240中引起移動。在組合送線器220之進一步組態中,致動區域可位於其他位置中或可回應於其他刺激物以在送線器臂240中引起移動。舉例而言,致動區域 可為耦合至控制送線器臂240之移動之伺服機構之電輸入。因此,組合送線器220可具有以與上文討論之組態相同之一般方式操作之各種結構。
編織程序
現將詳細討論編織機200操作以製造一編織組件之方式。此外,以下討論將演示組合送線器220在一編織程序期間之操作。參考圖21A,描繪編織機200之包含各種針202、軌條203、標準送線器204及組合送線器220之一部分。組合送線器220被固定至軌條203之一前側,而標準送線器204被固定至軌條203之一後側。紗線206穿過組合送線器220,且紗線206之一末端自分配尖端246向外延伸。雖然描繪紗線206,但任何其他線(例如,細絲、絲線、繩索、網帶、纜索或鏈條或紗線)可穿過組合送線器220。另一紗線211穿過標準送線器204且形成一編織組件260之一部分,且形成編織組件260中之一最上方緯圈之紗線211之線圈由位在針202之末端上之掛鉤固持。
本文中討論之編織程序係關於形成編織組件260,該編織組件260可為任何編織組件,包含與編織組件130及150類似之編織組件。出於討論目的,僅在圖式中展示編織組件260之一相對小區段以便允許繪示編織結構。此外,編織機200及編織組件260之各種元件之比率或比例可能係經誇大以利於繪示編織程序。
標準送線器204包含具有一分配尖端213之一送線器臂212。送線器臂212經定角度以將分配尖端213定位在一位置中,該位置係(a)在針202之間之中心及(b)在針床201之一交叉點上方。圖22A描繪此組態之一示意性截面圖。請注意,針202位在相對於彼此成角度之不同平面上。即,來自針床201之針202位在不同平面上。針202各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在該第一位置(其以實線展示)中,針202縮回。在該第二位置(其以虛線展示)中,針202延伸。在該第一位置 中,針202與針床201所在之平面交會之交叉點間隔。然而,在該第二位置中,針202延伸且穿過針床201所在之平面交會之交叉點處。即,針202在延伸至第二位置時彼此交叉。應注意,分配尖端213位在平面之交叉點上方。在此位置中,分配尖端213出於編織、活褶及浮動目的而向針202供應紗線211。
組合送線器220處於縮回位置中,如藉由箭頭221之定向所示。送線器臂240自托架230向下延伸以將分配尖端246定位在一位置中,該位置係在(a)位於針202之間之中心且(b)位於針床201之交叉點上方。圖22B描繪此組態之一示意性截面圖。請注意,分配尖端246定位在與圖22A中之分配尖端213相同之相對位置中。
現參考圖21B,標準送線器204沿著軌條203移動且在編織組件260中由紗線211形成一新緯圈。更特定言之,針202拉動紗線211之區段通過先前緯圈之線圈,藉此形成新緯圈。因此,可藉由沿著針202移動標準送線器204將緯圈添加至編織組件260,藉此允許針202操縱紗線211且自紗線211形成額外線圈。
繼續該編織程序,送線器臂240現自縮回位置平移至延伸位置,如圖21C中所描繪。在延伸位置中,送線器臂240自托架230向下延伸以將分配尖端246定位在一位置中,該位置係(a)在針202之間的中心且(b)在針床201的交叉點下方。圖22C描繪此組態之一示意性截面圖。請注意,分配尖端246歸因於送線器臂240之平移移動而定位在圖22B中之分配尖端246的位置下方。
現參考圖21D,組合送線器220沿著軌條203移動且將紗線206放置在編織組件260的線圈之間。即,紗線206以一交替圖案定位在一些線圈之前方且定位在其他線圈之後方。此外,紗線206放置在由來自一針床201之針202固持的線圈前方,且紗線206放置在由來自其他針床201之針202固持的線圈後方。請注意,送線器臂240保持在延伸位 置中,以將紗線206鋪設在針床201之交叉點下方的區域中。此有效地將紗線206放置在圖21B中最近由標準送線器204形成之緯圈內。
為完成將紗線206嵌入至編織組件260中,標準送線器204沿著軌條203移動以由紗線211形成一新緯圈,如圖21E中所描繪。藉由形成新緯圈,有效地將紗線206編織在編織組件260之結構內或以其他方式整合至編織組件260之結構中。在此階段,送線器臂240亦自延伸位置平移至縮回位置。
圖21D及圖21E展示送線器204及220沿著軌條203之單獨移動。即,圖21D展示組合送線器220沿著軌條203之一第一移動,且圖21E展示標準送線器204沿著軌條203之一第二與隨後之移動。在眾多編織程序中,送線器204及220可有效地同時移動以嵌入紗線206且由紗線211形成一新緯圈。然而,組合送線器220在標準送線器之前或前方移動以在由紗線211形成新緯圈之前定位紗線206。
在以上討論中經描畫輪廓之一般編織程序提供可在編織元件131及151中定位襯墊線132及152之方式之一實例。更特定言之,可藉由利用組合送線器220有效地將襯墊線132及152插入至編織元件131中來形成編織組件130及150。鑑於送線器臂240之往復動作,可在形成一新緯圈之前將襯墊線定位在一先前形成之緯圈內。
繼續該編織程序,送線器臂240現自縮回位置平移至延伸位置,如圖21F中描繪。接著,組合送線器220沿著軌條203移動且將紗線206放置在編織組件260之線圈之間,如圖21G中描繪。此有效地將紗線206放置在圖21E中由標準送線器204形成之緯圈內。為完成將紗線206嵌入至編織組件260中,標準送線器204沿著軌條203移動以由紗線211形成一新緯圈,如圖21H中所描繪。藉由形成新緯圈,將紗線206有效地編織在編織組件260之結構內或以其他方式整合至編織組件260之結構中。在此階段,送線器臂240亦可自延伸位置平移至縮回位置。
參考圖21H,紗線206在兩個嵌入區段之間形成一線圈214。在以上編織組件130之討論中,注意到襯墊線132重複地在周邊邊緣133處退出編織元件131且接著在周邊邊緣133之另一位置處重新進入編織元件131,藉此沿著周邊邊緣133形成線圈,如圖5及圖6中所見。以一類似方式形成線圈214。即,在紗線206退出編織組件260之編織結構且接著重新進入該編織結構之情況下形成線圈214。
如上文討論,標準送線器204具有供應針202操縱以編織、活褶及浮動之一紗線(例如,紗線211)之能力。然而,組合送線器220具有供應針202編織、活褶或浮動之一紗線以及嵌入該紗線(例如,紗線206)之能力。編織程序之以上討論描述組合送線器220在處於延伸位置時嵌入一紗線之方式。組合送線器220亦可在處於縮回位置時供應紗線以用於編織、活褶及浮動。參考圖21I,舉例而言,組合送線器220在處於縮回位置時沿著軌條203移動且在處於縮回位置時形成編織組件260之一緯圈。因此,藉由使送線器臂240在縮回位置與延伸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組合送線器220可出於編織、活褶、浮動及嵌入目的而供應紗線206。因此,組合送線器220之一優點係關於其供應可用於比標準送線器204數目更多之功能之紗線中之通用性。
組合送線器220供應紗線以用於編織、活褶、浮動及嵌入之能力係基於送線器臂240之往復動作。參考圖22A及圖22B,分配尖端213及246處於相對於針220之相同位置處。因而,送線器204及220兩者可供應一紗線以用於編織、活褶及浮動。參考圖22C,分配尖端246處於一不同位置處。因而,組合送線器220可供應一紗線或其他線以用於嵌入。因此,組合送線器220之一優點係關於其在供應可用於編織、活褶、浮動及嵌入之一紗線中之通用性。
進一步編織程序考慮因素
現將討論與編織程序相關之額外態樣。參考圖23,編織組件260 之上緯圈由紗線206及紗線211兩者形成。更特定言之,該緯圈之一左側由紗線211形成,而該緯圈之一右側由紗線206形成。此外,將紗線206嵌入至緯圈之左側中。為形成此組態,標準送線器204可初始地由紗線211形成緯圈之左側。接著,組合送線器220在送線器臂240處於延伸位置中時將紗線206嵌入緯圈之右側中。隨後,送線器臂240自延伸位置移動至縮回位置且形成緯圈之右側。因此,組合送線器可將一紗線嵌入至一緯圈之一部分中且接著出於編織該緯圈之其餘部分之目的而供應紗線。
圖24描繪包含四個組合送線器220之編織機200之一組態。如上文討論,組合送線器220具有供應一紗線(例如,紗線206)以用於編織、活褶、浮動及嵌入之能力。鑑於此通用性,在編織機200或各種習知編織機中可藉由多個組合送線器220替代標準送線器204。
圖8B描繪編織組件130之一組態,其中兩根紗線138及139經添紗以形成編織元件131,且襯墊線132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31。以上討論之一般編織程序亦可用於形成此組態。如圖15中所描繪,編織機200包含多個標準送線器204,且標準送線器204中之兩個可用於形成編織元件131,其中組合送線器220沈積襯墊線132。因此,可藉由添加另一標準送線器204以供應一額外紗線來修改上文在圖21A至圖21I中討論之編織程序。在紗線138為一不可熔紗線且紗線139為一可熔紗線之組態中,可在編織程序之後加熱編織組件130以使編織組件130熔化。
圖21A至圖21I中描繪之編織組件260之部分具有帶有規則且不中斷之緯圈及經圈之一羅紋編織物之組態。即,舉例而言,編織組件260之部分不具有類似於網眼編織區163至165之任何網眼區域或類似於仿網眼編織區166及167之仿網眼區域。為在編織組件150及260之任一者中形成網眼編織區163至165,利用一橫移針床201與針腳線圈自前針床201至後針床201且回到處於不同橫移位置中之前針床201之一 轉移之一組合。為形成類似於仿網眼編織區166及167之仿網眼區域,利用一橫移針床與針腳線圈自前針床201至後針床201之一轉移之一組合。
一編織組件內之緯圈一般彼此平行。鑑於大多數襯墊線152遵循編織元件151內之緯圈,可表明襯墊線152之各種區段應彼此平行。舉例而言,參考圖9,襯墊線152之一些區段在邊緣153與邊緣155之間延伸且其他區段在邊緣153與邊緣154之間延伸。因此,襯墊線152之各個區段不平行。可利用形成縫褶之概念賦予襯墊線152此非平行組態。更特定言之,不同長度之緯圈可經形成以有效地在襯墊線152之若干區段之間插入楔形結構。因此,可透過縫褶程序完成在編織組件150(其中襯墊線152之各個區段不平行)中形成之結構。
雖然大多數襯墊線152遵循編織元件151內之緯圈,但襯墊線152之一些區段遵循經圈。舉例而言,襯墊線152之鄰近於且平行於內邊緣155之區段遵循經圈。此可藉由首先沿著一緯圈之一部分且至襯墊線152意欲遵循經圈之點插入襯墊線152之一區段來完成。接著將襯墊線152反沖回以使襯墊線152偏離路線,且完成緯圈。當形成後續緯圈時,再次反沖回襯墊線152以使襯墊線152在其意欲遵循經圈時偏離路線,且完成緯圈。重複此程序直至襯墊線152沿著經圈延伸一所要距離。類似概念可用於編織組件130中之襯墊線132之若干部分。
各種程序可用於減少(a)編織元件131與襯墊線132之間或(b)編織元件151與襯墊線152之間之相對移動。即,各種程序可用於防止襯墊線132及152滑動通過編織元件131及151、移動通過編織元件131及151、自編織元件131及151拉出或以其他方式自編織元件131及151移位。舉例而言,將由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之一或多根紗線熔接至襯墊線132及152可防止襯墊線132及152與編織元件131及151之間之移動。此外,襯墊線132及152可在作為活褶元件週期性地饋送至織針時 固定至編織元件131及151。即,可在沿著襯墊線132及152之長度之若干點處(例如,每釐米一次)將襯墊線132及152形成為活褶針腳以將襯墊線132及152固定至編織元件131及151且防止襯墊線132及152之移動。
在上文描述之編織程序之後,可執行各種操作以增強編織組件130及150之任一者之性質。舉例而言,可施加一排水塗層或其他防水處理以限制編織結構吸收且保持水之能力。作為另一實例,可對編織組件130及150進行蒸氣處理以提高鬆軟度且引起紗線之熔化。如上文相對於圖8B討論,紗線138可為一不可熔紗線且紗線139可為一可熔紗線。當經蒸氣處理時,紗線139可熔化或以其他方式軟化以自一固體狀態轉變至一軟化或液體狀態,且接著在經充分冷卻時自該軟化或液體狀態轉變至固體狀態。因而,舉例而言,紗線139可用於:(a)接合紗線138之一部分與紗線138之另一部分;(b)使紗線138及襯墊線132彼此接合;或(c)接合另一元件(例如,標記、商標及具有保養指示及材料資訊之標牌)與編織組件130。因此,可利用一蒸氣處理程序引起編織組件130及150中之紗線之熔化。
雖然與蒸氣處理程序相關聯之程序可能極大不同,但是一方法涉及在蒸汽處理期間將編織組件130及150之一者釘至一夾具。將編織組件130及150之一者釘至一夾具之優點為可控制編織組件130及150之特定區域之所得尺寸。舉例而言,夾具上之釘可經定位以固持對應於編織組件130之周邊邊緣133之區域。藉由保持周邊邊緣133之特定尺寸,周邊邊緣133將針對接合鞋面120與鞋底結構110之耐久處理程序之一部分具有一正確長度。因此,編織組件130及150之釘區域可用於控制編織組件130及150在蒸氣處理程序之後之所得尺寸。
上文描述之用於形成編織組件260之編織程序可應用於製造鞋面100之編織組件130及150。該編織程序亦可應用於製造各種其他編織 組件。即,利用一或多個組合送線器或其他往復式送線器之編織程序可用於形成各種編織組件。因而,透過上文描述之編織程序或一類似程序形成之編織組件亦可用於其他類型之服裝(例如,襯衫、褲子、襪子、夾克、內衣)、運動裝備(例如,高爾夫包、棒球及橄欖球手套、足球限制結構)、容器(例如,背包、包)及傢俱(例如,椅子、睡椅、汽車座椅)中。亦可在床上覆蓋物(例如,床單、毯子)、桌子覆蓋物、毛巾、旗幟、帳篷、帆及降落傘中利用該等編織組件。該等編織組件可出於產業目的而用作技術性織物,包含用於汽車及航太應用之結構、過濾材料、醫用織物(例如,繃帶、棉籤、植入物)、用於增強路堤之地工織物、用於作物保護之農用織物及起保護或隔絕作用而免受熱及輻射之工業服裝。因此,經由上述編織程序或類似程序所形成之編織組件可針對個人目的及工業目的而併入各種產品中。
後跟區域中之襯墊線
如上文討論,襯墊線152之一些區段或部分向後成角度且延伸至腳跟邊緣154。參考圖9及圖10,舉例而言,襯墊線152之此等區段自腳跟邊緣154朝向內邊緣155、至少部分圍繞一或多個鞋帶孔隙158延伸且回到腳跟邊緣154。此外,襯墊線152之一些區段自腳跟邊緣154朝向內邊緣155延伸、在鄰近於鞋帶孔隙158且在鞋帶孔隙158之間之區域中轉彎且回到腳跟邊緣154。此組態之一優點為襯墊線152之在腳跟邊緣154及內邊緣155之間延伸之若干部分有效地纏繞穿著者之腳跟且有助於在鞋類100內固定腳跟之位置。如同襯墊線152之其他部分,此等區段:(a)提供支撐、穩定性及結構;(b)輔助圍繞腳部固定編織組件150或鞋面120;(c)限制鞋面120中之區域中之變形(例如,賦予抗拉伸性);及(d)結合鞋帶122或另一鞋帶操作以增強鞋類100之配合。
在圖25至圖28中描繪鞋類100之另一組態,其中編織組件130之襯墊線132延伸至腳跟區域103中。更特定言之,編織元件131自鞋面 120之一喉部區域延伸至腳跟區域103,且襯墊線132自喉部區域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31至腳跟區域103之一後部或嵌入在編織元件131內。此外,襯墊線132之延伸穿過腳跟區域103中之若干部分在喉部區域中形成一線圈,該線圈圍繞側104及側105之各者上之鞋帶孔隙158之一者延伸,且鞋帶122延伸穿過該線圈。出於參考目的,鞋面之喉部區域大致上定位在中足區域102中且與腳部之一腳背區域或上表面對應,藉此包圍鞋面120之包含鞋帶孔隙123、鞋舌124及編織元件131之內邊緣135之若干部分。亦應注意,雖然襯墊線132之區段延伸至腳跟區域103,但襯墊線132之其他區段在喉部區域與鞋面120之鄰近於鞋底結構110之下部區域之間延伸。
在圖29中描繪來自圖25至圖28之編織組件130之組態。襯墊線132之若干區段在側104及105兩者上自喉部區域延伸穿過編織元件131至腳跟邊緣134之各者或嵌入在編織元件131內。此外,襯墊線132之部分在腳跟邊緣134之各者處退出編織元件131。此組態之一優點為可在鞋類100之程序期間獨立地拉緊、放鬆或以其他方式調整襯墊線132之在喉部區域與腳跟邊緣134之間延伸之各區段。
襯墊線132之末端區域退出編織元件131之位置在側104及105之各者上彼此對應。如在圖27中,一旦接合腳跟邊緣134,襯墊線132之末端區域便可在縫線143處接觸或彼此鄰近定位,該縫線143形成在腳跟邊緣134處。在此組態中,襯墊線132或襯墊線132之不同區段有效地圍繞腳跟區域103延伸以在腳跟區域103中增強鞋類100之支撐、穩定性、結構及配合以及增強鞋類100之美觀吸引力。在一些組態中,一織物條或飛邊可沿著縫線143延伸且覆蓋縫線143。
襯墊線132之在喉部區域與腳跟邊緣134之間延伸之若干部分被描繪為實質上平行於腳踝開口121或內邊緣153之形成腳踝開口121之部分。此組態之一優點為襯墊線132可沿著腳踝開口121之大部分圓周 提供一致支撐、穩定性、結構及配合。然而,當至少四釐米之襯墊線132平行於腳踝開口121或當至少四釐米之襯墊線132平行於腳踝開口121且定位在三釐米之腳踝開口121內時,可獲得類似優點。換言之,可透過相對接近於且沿著腳踝開口121定位襯墊線132來達成一致支撐、穩定性、結構及配合。亦應注意,可緊鄰於編織層140及浮動紗線141或與編織層140及浮動紗線141間隔而定位襯墊線132。此外,襯墊線132亦可實質上平行於浮動紗線141。
可以各種方式將在喉部區域與腳跟區域103之間延伸襯墊線132之概念併入鞋類100。參考圖30A,舉例而言,襯墊線132之兩個部分可圍繞兩個單獨鞋帶孔隙123形成線圈且延伸至腳跟區域103。雖然襯墊線132之一區段可實質上平行於腳踝開口121,但圖30B描繪一組態,其中襯墊線132與腳踝開口121偏離且在腳跟區域103中朝向鞋底結構110延伸。此組態之一優點為襯墊線132之此區段可在腳跟區域103中抵著腳部固定鞋底結構110。參考圖30C,襯墊線132之交替區段嵌入在編織元件131內且暴露在鞋面120之外表面上。在此組態中,襯墊線132之單獨且間隔開之區段係暴露的且形成喉部區域與腳跟區域103之後部之間之外表面之一部分。即,襯墊線132之多個覆蓋區段定位或嵌入在編織元件131內,襯墊線132之其他區段係暴露的且形成鞋面120之在喉部區域與腳跟區域103之後部之間之外表面之一部分。在圖30D及圖30E中描繪鞋類100之額外組態,其中編織組件130包含上文討論之概念及變型之各種組合。
一種用於製造編織組件130之方法可利用編織機200及組合送線器220之態樣。該方法亦可併入上文相對於圖21A至圖21I、圖22A至圖22C及圖23討論之眾多概念。在編織組件130之實例中,該方法可包含利用一編織程序由至少一根紗線形成編織元件131並且在該編織程序期間將線132嵌入至編織元件131中。一旦實質上完成該編織程 序,便將編織組件130併入至鞋面120中使得襯墊線132自喉部區域延伸至腳跟區域103之一後部。
經纏繞之腳跟區域組態
在圖25至圖28中描繪之鞋類100之組態中,縫線143定位在腳跟區域103之後部區域之中心。因而,襯墊線132之末端區域可在縫線143處彼此接觸或彼此鄰近而定位。在美觀上,襯墊線132可表現為圍繞腳跟區域103連續地延伸,而襯墊線132之單獨區段在縫線143處交會、接合或彼此鄰近而鋪設。然而,在進一步組態中,縫線143可定位在鞋類100之其他區域中。作為一實例,圖31及圖32將鞋類100描繪為使縫線143定位在內側105上。在此組態中,編織元件131及襯墊線132圍繞腳跟區域103之後部區域連續纏繞(即,沒有顯著之不連續或縫線)以將縫線143定位在內側105上。更特定言之,編織元件131及襯墊線132自外側104上之喉部區域延伸至腳跟區域103,且圍繞腳跟區域103連續地延伸至內側105。此組態之優點為(a)可藉由自腳跟區域103之後區域移除縫線143來增強鞋類100之舒適度及(b)襯墊線132圍繞腳跟區域103連續地延伸以進一步協助圍繞腳部之腳跟區域固定編織組件150或鞋面120。
在圖33中描繪來自圖31及圖32之編織組件130之組態。襯墊線132之區段嵌入在編織元件131內且在側104及105上自喉部區域向後延伸。雖然編織組件130在圖29中具有一相對對稱之態樣,但此組態係非對稱的且在一側上具有較大之長度且在另一側上具有較小之長度。實際上,編織組件130之與外側104相關聯之區域展現增加之長度以圍繞腳跟區域103延伸且形成內側105之一部分。
可調式襯墊線
圖34至圖41繪示由一編織組件及一鞋底結構組成之一鞋類物件之更進一步實施例。此等額外實施例可包含一些但不一定包含所有先 前實施例中討論之特徵。此外,此等額外實施例包含先前未討論之一些特徵。為簡明的目的,詳細討論圖34至圖41中所示之實施例之一些特徵且應瞭解此等實施例可包含一些或所有先前實施例中描述之特徵,包含上文討論之各種實施例中存在之特徵之任意組合。
現參考圖34至圖36,一鞋類物件400(亦被簡稱作鞋類400)被描繪為包含一鞋底結構410及一鞋面420。如同先前實施例,雖然鞋類400被繪示為具有適於跑步之一般組態,但是與鞋類400相關聯之概念亦可應用於多種其他運動鞋類,包含先前在上文討論之各種類型。因此,相對於鞋類400揭示之概念適應於各種鞋類類型。
出於參考目的,鞋類400可被分為三個大致區域:一前足區域401、一中足區域402及一腳跟區域403。鞋類400亦包含一外側404及一內側405。外側404及內側405可各延伸穿過區域401、區域402及區域403之各者且與鞋類400之相對側對應。
鞋底結構410被固定至鞋面420且在穿著鞋類400時在腳部與地面之間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底結構410可包含類似於上文描述及圖1中所示之鞋底結構110之性質。特定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底結構410可包含一中底及一外底兩者。更進一步,在一些實施例中,鞋底結構410可包含一鞋墊。
鞋面420在鞋類400內界定用於收納一腳部且相對於鞋底結構410固定該腳部之一空間。該空間經成形以容納腳部且沿著腳部之一外側、沿著腳部之一內側、在腳部上方、圍繞腳跟且在腳部下方延伸。至該空間之出入口由定位在至少腳跟區域403中之一腳踝開口421提供。一鞋帶422(為簡明起見僅展示在圖34中)與鞋面420相關聯且可用於修改鞋面420之尺寸以適應腳部之比例。更特定言之,鞋帶422允許穿著者圍繞腳部收緊鞋面420,且鞋帶422允許穿著者放鬆鞋面420以促進腳部伸入該空間及自該空間抽出(即,透過腳踝開口421)。
在一些實施例中,鞋面420可包含一整體式鞋舌部分424。整體式鞋舌部分424可與鞋面420之鄰近部分整體形成(例如,鞋舌可與圍繞鞋面420之喉部之其他部分成一體)。替代地,在其他實施例中,鞋面420可併入一傳統鞋舌,該傳統鞋舌與鞋面420之鄰近部分分開。又其他實施例可包含沿著無任意相應鞋舌之喉部區域之一開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鞋面420可由一編織組件450組成,該編織組件450在圖37中與鞋類400之其餘部分分開描繪。現參考圖37,編織組件450之主要元件係一編織元件451及一襯墊線452。編織元件451由至少一紗線形成,該至少一紗線被操縱(例如,用編織機)以形成複數個互相嚙合之線圈,該等線圈界定多種緯圈及經圈。即,編織元件451具有一編織織物之結構。襯墊線452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且通過編織元件451內之不同線圈之間。雖然襯墊線452大致沿著編織元件451內之緯圈延伸,但是襯墊線452亦可沿著編織元件451內之經圈延伸。如同襯墊線132,襯墊線452賦予抗拉伸性且在併入至鞋類400時結合鞋帶422操作以增強鞋類400之配合。
類似於圖33中描繪之先前實施例,編織組件450之組態非對稱且在一側上具有較大長度且在另一側上具有較小長度。編織元件451之組態可進一步被特徵化為一周邊邊緣453、一對腳跟邊緣454及一內邊緣455。但是,與一些其他實施例相比,內邊緣455未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之喉部區域419。取而代之的是,整體式鞋舌部分424填充在喉部區域419之一周邊區域417內延伸之編織元件451之一區域中。
編織元件451可具有一第一表面456及一相對第二表面457(在圖34及圖39中描繪)。第一表面456可形成鞋面420之外表面之一部分,而第二表面457可形成鞋面420之內表面之一部分,藉此界定鞋面420內之空間之至少一部分。在眾多組態中,編織元件451在襯墊線452之區域中可具有一單個織物層組態。即,編織元件451可為第一表面456與 第二表面457之間之一單個織物層。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編織元件451可由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編織層組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線452重複地自周邊邊緣453朝向喉部區域419之周邊區域417延伸且回到周邊邊緣153。此外,襯墊線452之一些部分向後成角度且延伸至腳跟邊緣454。更特定言之,襯墊線452之一些部分自腳跟邊緣454之一者朝向周邊區域455延伸且回到腳跟邊緣454之相同腳跟邊緣。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襯墊線452在周邊邊緣453與周邊區域417之間來回延伸時,襯墊線452之一些鄰近部分可被安置為在編織元件451內緊貼在一起。舉例而言,如圖37中描繪,襯墊線452之一第一區段461可進入周邊邊緣453且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至喉部區域419之周邊區域417。此時,襯墊線452折回使得襯墊線452之一第二區段462往回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至周邊邊緣453。此外,在編織元件451內,第二區段462被安置為非常靠近第一區段461,使得在第一區段461與第二區段462之間存在小至不明顯之分離。換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區段461及第二區段462可沿著編織元件451內之幾乎相同路徑編織。但是,將瞭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區段461及第二區段462可間隔開,而非在編織元件451內緊貼彼此通過。舉例而言,其他實施例可使用更類似於先前實施例之一組態,其中一襯墊線之鄰近區段在編織元件內更進一步間隔開。
如圖34至圖38中清楚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線452之部分可在第一表面456處自編織元件451退出以形成鞋帶環470。特定言之,襯墊線452之部分退出周邊區域417之孔隙472且形成鞋帶環470。鞋帶環470隨後可接合鞋帶422,如舉例而言在圖34中所示。使用此組態,當鞋帶422被繃緊時,鞋帶環470及相應地襯墊線452被拉緊以增強鞋面420圍繞一穿著者之腳部之配合。
在至少一些實施例中,與編織元件451相比較,襯墊線452可展現更大之抗拉伸性。即,襯墊線452之拉伸可比編織元件451小。鑑於襯墊線452之眾多區段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襯墊線452可賦予編織組件450之形成喉部區域419與鞋面420之下部區域之間之鞋面420之部分抗拉伸性。此外,對鞋帶422上施加張力可賦予襯墊線452張力,藉此引起鞋面420之在喉部區域與下部區域之間之部分抵著腳部鋪設。此外,鑑於襯墊線452之眾多區段朝向腳跟區域454延伸,襯墊線452可賦予鞋面420之在腳跟區域403中之部分抗拉伸性。此外,對鞋帶422施加張力可引起鞋面420之在腳跟區域403中之部分抵著腳部鋪設。因而,襯墊線452結合鞋帶422操作以增強鞋類400之配合。
編織元件451可併入上文針對編織元件131及/或編織元件151討論之各種類型之紗線之任一者。襯墊線452亦可由上文針對襯墊線132及/或襯墊線152討論之組態及材料之任一者形成。此外,亦可在編織組件450中利用相對於圖8A及圖8B討論之各種編織組態。更特定言之,編織元件451可具有由一單根紗線、兩根經添紗紗線或一可熔紗線及一不可熔紗線形成之區域,其中可熔紗線(a)使不可熔紗線之一部分與不可熔紗線之另一部分接合或(b)使不可熔紗線與襯墊線452彼此接合。
實施例可包含舉例而言藉由允許一穿著者直接施加張力至一襯墊線之一部分而促進針對一鞋面之增強配合之供應物(provisions)。此外,在一襯墊線形成鞋帶環或圍繞至少一鞋帶孔隙之實施例中,直接繃緊一襯墊線之一部分可增大一鞋帶之張力以改進鞋面抵著一腳部之配合。
圖38至圖40描繪鞋類物件400之示意後等角視圖。首先參考圖37及圖38,襯墊線452包含一第一區段481,該第一區段481自外側腳跟邊緣459延伸至喉部區域419之周邊區域417;及一第二區段482,該第 二區段482自喉部區域419往回延伸至外側腳跟邊緣459。一鞋帶環483沿著襯墊線452之在第一區段481與第二區段482之間之一部分形成。鞋帶環483自被安置在喉部區域419之周邊區域417之一最後端上之一孔隙484向外延伸。
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區段481可在外側腳跟邊緣459至喉部區域419之間大致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使得第一區段481被有效約束於第一表面(例如,鞋面420之外表面)與第二表面457(例如,鞋面420之外表面)之間。相比之下,第二區段482之至少一些部分可自編織元件451之第一表面456向外延伸。特定言之,第二區段482可進一步包括被安置在第一表面456與第二表面457之間之一第一部分486及被安置為自第一表面456向外(例如,遠端)之一第二部分及被安置在第一表面456與第二表面457之間之一第三部分489。換言之,與可延伸穿過編織元件451之一或多個緯圈及/或經圈或可另外與編織元件451之紗線交織之第一部分486及第三部分489相比,第二部分487包括未被安置為穿過編織元件451之襯墊線452之一長度。
通常,第二部分487之長度(例如,襯墊線452之在編織元件451外之部分之長度)可能不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部分487具有在介於幾毫米至數釐米之範圍中之一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部分487可大於數釐米。在一些情況中,第二部分487之長度可經選擇以確保一穿著者可藉由將其手指插入第二部分487與編織元件451之一外部分之間而抓緊第二部分487。
此外,雖然襯墊線452之一些其他區段可包含當襯墊線452延伸穿過包括編織元件451之紗線時在編織元件451之外表面上合併之小部分,但是此等小部分通常可具有比第二部分487之長度小得多的長度。具體言之,可能在編織元件451之外表面上可見之此等小部分可為編織元件451之相鄰緯圈或經圈之間之間隔之數量級或可能為相鄰 緯圈或經圈之間之間隔之數倍之數量級。
實施例可包含提高沿著編織組件450之其中增大的張力及/或壓力可能發生之區域的舒適度之供應物。如圖38至圖39中清楚指示,襯墊線452之第一區段481及第二區段482延伸穿過編織組件450之一編織鞋領部分492。在一些情況中,編織組件450之編織鞋領部分492具有與編織元件451之相鄰部分不同之編織組態。舉例而言,相對於編織元件451之相鄰部分,編織鞋領部分492可具有更大彈性或撓性以幫助促進一腳部伸入開口421中。但是,在其他情況中,編織鞋領部分492可具有與編織元件451之相鄰部分實質類似之編織組態。
如圖39中所示,一些實施例可包含厚度不同之一編織鞋領部分492。在例示性實施例中,編織鞋領部分492包括具有一第一厚度498之一第一編織部分494及具有一第二厚度499之一第二編織部分49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厚度498實質上大於第二厚度499。此外,由於襯墊線452之第二部分487在第一編織部分494上向外延伸,故第一編織部分494之更大厚度可幫助在當第一部分486用於增大襯墊線452及鞋面420中之張力時更大張力及/或壓力可能累積之一區域上增大緩衝及舒適度。
通常,編織鞋領部分492可包括一實質上連續之編織部分。在此等實施例中,第一編織部分494與第二編織部分495之間之厚度差異可藉由改變編織組態而達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編織部分494與第二編織部分495之間之厚度差異可藉由針對第一編織部分494使用比針對第二編織部分495更多的層而達成。在又其他實施例中,不同紗線亦可用於達成厚度差異。
圖40繪示被拉離鞋面420之腳跟區域403之襯墊線452之第一部分486之一示意透視圖。當第一部分486被進一步拉離腳跟區域403時,襯墊線452之張力增大,包含在鞋帶環部分483上。當沿著鞋帶環部分 483之張力增大時,鞋帶環部分483大小縮小且開始在被安置為穿過鞋帶環部分483之一鞋帶(未展示)上向後拉。因此,藉由拉動或另外施加張力至暴露於腳跟區域403上之第一部分486,一穿著者可幫助拉緊鞋帶422及因此圍繞腳部拉緊鞋面420。
雖然已描述各種實施例,但該描述旨在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且一般技術者將明白在本發明之範疇內之更多實施例及實施方案係可行的。因此,不應限制該等實施例,惟根據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之等效物進行限制除外。此外,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作出各種修改及變化。
400‧‧‧鞋類物件
403‧‧‧腳跟區域
410‧‧‧鞋底結構
420‧‧‧鞋面
451‧‧‧編織元件
452‧‧‧襯墊線
483‧‧‧鞋帶環
486‧‧‧第一部分

Claims (20)

  1. 一種鞋類物件,其具有一鞋面及經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包括: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該至少一襯墊線具有在該編織元件之該外表面與該內表面之間延伸之一第一部分;該至少一襯墊線具有自該編織元件之該外表面向外延伸之一第二部分;及其中該第二部分係安置在該編織組件之一腳跟區域中。
  2. 如請求項1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至少一部分形成至少一線圈,該至少一線圈經組態以收納一鞋帶。
  3. 如請求項2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經組態,使得拉動該第二部分施加張力至該至少一襯墊線及該至少一線圈。
  4. 如請求項1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包括至少兩根襯墊線,其等包含與該編織元件之一第一側相關聯之一第一襯墊線及與該編織元件之一第二側相關聯之一第二襯墊線。
  5. 如請求項1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一部分係安置在該編織組件之一編織鞋領部分內,該編織鞋領部分與該鞋面之一開口相關聯。
  6. 如請求項5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係安置在該編織鞋領部分內。
  7. 如請求項6之鞋類物件,其中包含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一部分之該編織鞋領部分之一第一編織部分比包含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之該編織鞋領部分之一第二編織部分厚。
  8. 一種鞋類物件,其具有一鞋面及經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包括: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與該編織元件之一喉部區域相關聯之一鞋帶;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在該喉部區域上形成一線圈之一第一部分,其中該鞋帶延伸穿過該線圈;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自該第一部分向後安置之一第二部分;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暴露在該編織元件之一外表面上;及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經組態使得拉動該第二部分增大該第一部分中之張力以藉此拉緊該鞋帶。
  9. 如請求項8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係安置在該鞋面之一腳跟區域中。
  10. 如請求項9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之該第二部分與該腳跟區域之一最後部分相關聯。
  11. 如請求項10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二部分係安置在該鞋面之該腳跟區域中所安置之該編織組件之一編織鞋領部分中,該編織鞋領部分與該鞋面之一開口相關聯。
  12. 如請求項8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具有比包括該編織元件之至少一紗線更大的抗拉伸性。
  13. 如請求項8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元件係由一單個編織層組成,且其中該外表面與該單個編織層相關聯。
  14. 如請求項8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元件係由至少兩個編織層組成,且其中該外表面與該等至少兩個編織層之最外層相關聯。
  15. 一種鞋類物件,其具有一鞋面及經固定至該鞋面之一鞋底結構,該鞋面包括: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一編織組件,該編織組件包含一編織元件及延伸穿過該編織元件且與該編織元件一起由單一編織構造形成之至少一襯墊線;該編織元件具有一第一編織部分及經安置為鄰近該第一編織部分之一第二編織部分;該至少一襯墊線包含與該第一編織部分相關聯之一第一線部分及與該第二編織部分相關聯之一第二線部分;該第一線部分係抵著該第一編織部分中之該編織元件之一外表面安置,且該第二線部分在該第二編織部分中之該編織元件之該外表面與該編織元件之一內表面之間延伸;及其中該第一編織部分比該第二編織部分厚。
  16. 如請求項15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一編織部分及該第二編織部分係一編織鞋領部分之部分。
  17. 如請求項16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鞋領部分具有與經安置為鄰近該編織鞋領部分之該編織元件之一部分不同之一編織組態。
  18. 如請求項17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編織鞋領部分與經安置為鄰近該編織鞋領部分之該編織元件的部分相比具有增大的彈性。
  19. 如請求項15之鞋類物件,其中該至少一襯墊線在該鞋面之一喉部區域與該鞋面之一腳跟區域之間延伸。
  20. 如請求項19之鞋類物件,其中該第一線部分與該腳跟區域相關聯。
TW103130652A 2013-09-13 2014-09-04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TWI6348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026,384 US10398196B2 (en) 2011-03-15 2013-09-13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djustable inlaid strand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US14/026,384 2013-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3802A true TW201513802A (zh) 2015-04-16
TWI634849B TWI634849B (zh) 2018-09-11

Family

ID=51660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0652A TWI634849B (zh) 2013-09-13 2014-09-04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3044358B1 (zh)
JP (1) JP6688731B2 (zh)
KR (1) KR102090769B1 (zh)
CN (1) CN105722418B (zh)
AR (1) AR097641A1 (zh)
HK (1) HK1225587B (zh)
MX (1) MX367361B (zh)
TW (1) TWI634849B (zh)
WO (1) WO201503844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5854B (zh) * 2016-07-06 2022-03-25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多层的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74365A (zh) * 2017-05-18 2017-07-25 福建永信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成型立体鞋面成型工艺
CN106993850A (zh) * 2017-05-18 2017-08-01 福建永信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成型立体鞋面
CN110691531B (zh) * 2017-06-02 2023-10-31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带有内部反馈元件的鞋类制品
US11375774B2 (en) * 2018-08-09 2022-07-05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 having a knitted anchor portion
CN115928299A (zh) * 2018-12-10 2023-04-07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由针织部件形成的制品和针织机
IT201900007821A1 (it) * 2019-06-03 2020-12-03 Lonati Spa Struttura di tomaia e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una struttura di tomaia.
TWM637849U (zh) * 2021-03-05 2023-02-21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鞋類製品
WO2023135814A1 (ja) * 2022-01-17 2023-07-20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アッパー、シューズ及びアッパーの製造方法
WO2023135813A1 (ja) * 2022-01-17 2023-07-20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アッパー、シューズ及びアッパーの製造方法
CN114638111B (zh) * 2022-03-23 2024-09-06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三维网格采样的袜品辅助设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83465A (en) * 1926-02-23 1928-09-04 Hill William Ladbrook Boot or shoe
JP2516541Y2 (ja) * 1989-07-27 1996-11-06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手動式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ヘッド部操作グリップ
JP3026562U (ja) * 1996-01-04 1996-07-16 マルチウ産業株式会社 シューレース付靴
US5943793A (en) * 1998-06-02 1999-08-31 Columbia Insurance Company Shoe or boot with adjustable ankle collar
JP2000350603A (ja) * 1999-06-09 2000-12-19 Tsuyoshi Inoue く つ
CN2827054Y (zh) * 2005-08-29 2006-10-18 陈启明 可调整脚跟穿著性的鞋子
CN102821635B (zh) * 2010-01-21 2015-10-14 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系带系统的引导装置
US10172422B2 (en) * 2011-03-15 2019-01-08 Nike, Inc. 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
RU2014136001A (ru) * 2012-02-04 2016-04-10 Пума Се Ботинок,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портивный ботино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90769B1 (ko) 2020-03-18
EP3044358A2 (en) 2016-07-20
WO2015038448A2 (en) 2015-03-19
HK1225587B (zh) 2017-09-15
WO2015038448A3 (en) 2015-07-16
MX2016003244A (es) 2016-06-07
JP6688731B2 (ja) 2020-04-28
JP2016534836A (ja) 2016-11-10
MX367361B (es) 2019-08-16
CN105722418A (zh) 2016-06-29
TWI634849B (zh) 2018-09-11
KR20160058848A (ko) 2016-05-25
CN105722418B (zh) 2018-11-02
EP3044358B1 (en) 2022-03-16
AR097641A1 (es)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8051B (zh) 具有襯墊踝線的編織鞋類元件
JP7571204B2 (ja) ニット構成要素の製造方法
JP7279007B2 (ja) ニット構成要素を組み込んだ履物製品
TWI589743B (zh) 編織具有一垂直鑲嵌張力元件之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TWI634849B (zh) 用於鞋類物件之具有可調式襯墊線的編織組件
JP6029182B2 (ja) ニット構成要素の製造方法
TWI572296B (zh) 用來編織一用於編織組件之襯料鞋舌的方法
TWI642372B (zh) 設置具拉力絞線之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I542291B (zh) 包含具有整體編織輪廓部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及製造鞋類物件之方法
JP2014511945A (ja) 編み機の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フィーダー
TW201531251A (zh) 包含一具有一可熔線之單絲編織元件的鞋類物件
TWI598053B (zh)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