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6884A -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 Google Patents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6884A
TW201446884A TW103111318A TW103111318A TW201446884A TW 201446884 A TW201446884 A TW 201446884A TW 103111318 A TW103111318 A TW 103111318A TW 103111318 A TW103111318 A TW 103111318A TW 201446884 A TW201446884 A TW 2014468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inner liner
adhesive layer
styrene
t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1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zuhiko Maruyam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Bakelit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Bakelite Co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Bakelite Co
Publication of TW201446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88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B60C5/12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without separate inflatable inserts, e.g. tubeless tyres with transverse section open to the rim
    • B60C5/14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without separate inflatable inserts, e.g. tubeless tyres with transverse section open to the rim with impervious liner or coating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r the physical arrangement or mixture of the composition
    • B60C1/0008Compositions of the inner li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使用該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充氣輪胎,其可提高具有中間層與黏接層的構成之內襯層用片材中的室溫時及高溫時之層間黏接力,並提高內襯層與胎體或隔離部的高溫時之黏接力,且提高內襯層的重合部分之黏接力,更提高輪胎成形時之對於氣囊的內襯層之分離性。該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係黏接於輪胎之內側而使用,其特徵為:自該輪胎之內側的面起,依序包含第1黏接層、中間層、第2黏接層之三層而構成,該中間層之楊氏係數為500MPa以下,該第1黏接層含有交聯樹脂(A)。

Description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本發明,依據2013年3月29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日本特願第2013-070808號案主張優先權,將其內容援用至此。
伴隨近年之節能社會的需要,圖求輪胎之薄規格化所帶來的輕量化。在輪胎構件中,雖具有配置於輪胎半徑方向之內側,扮演防止自充氣輪胎之內部往外部的空氣漏洩之作用的輪胎內襯層,但在輪胎內襯層中亦施行提高氣體阻障性而圖求輕量化的研究。
為了圖求輪胎的輕量化,前人提議將氣體阻障性較丁基系橡膠更佳,可使輪胎內襯層的厚度減薄之熱可塑性樹脂,使用在輪胎內襯層。例如,文獻中揭露取代輪胎內襯層之習知的丁基系橡膠而使用尼龍片材層(參考例如專利文獻1)。然則,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為了形成尼龍薄膜層,在將尼龍薄膜RFL處理後,必須黏接由橡膠組成物構成之橡膠糊,有使步驟複雜化等問題。進一步,硫化步驟中,一般雖採用將氣囊本體插入收納於模具內之未硫化輪胎(生胎)內,使氣囊本體膨脹,自未硫化輪胎之內側抵緊模具內面而施行硫化成形的輪胎硫化方法,但專利文獻1之內襯層中,尼龍薄膜層與氣囊在加熱狀態下接觸,亦具有尼龍薄膜層黏著、黏接於氣囊而導致破裂等問題。
此外,前人已揭露一種取代習知之丁基系橡膠,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層作為輪胎內襯層使用之發明(參考例如專利文獻2)。然則,專利文獻2之技術中,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柔軟性並不足夠,有輪胎移動時產生裂縫,輪胎中的氣體漏洩之情形。
此外,前人揭露一種輪胎內襯層用聚合物片材,使用含有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之SIBS層作為耐透氣性(氣體阻障)層,使用矽烷偶合劑作為使該氣體阻障層與胎體或隔離部黏接之黏接層(例如,專利文獻3)。然則,此等構成中,除了黏接層與胎體或隔離部兩者之黏接性、及黏接層與氣體阻障層兩者之黏接性並不足夠,在輪胎移動時於各層間產生剝離以外,氣體阻障層與氣囊之分離性亦不足夠,具有黏著於氣囊等問題。
此外,於專利文獻4揭露,將對SIBS之苯乙烯部給予鹵素基的鹵化SIBS作為內襯層使用,使胎體或隔離部與鹵化SIBS層黏接(例如專利文獻4)。然則,此等構成中,除了內襯層與胎體或隔離部之黏接性不足,在輪胎移動時於層間產生剝離以外,氣體阻障層與氣囊之分離性亦不足夠,具有黏著於氣囊等問題。
此外,於專利文獻5,揭露一種用於改善內襯層與橡膠層之黏接性的疊層體。此係藉由在內襯層之兩側設置黏接層,於內襯層之重合部中使黏接層彼此接觸,藉著加熱而強固地黏接,故提高氣體壓力保持性。然則,用於使此內襯層重合之黏接層,在硫化步驟中與氣囊在加熱狀態下接觸,而具有黏著於氣囊等問題。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1654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2079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0008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2-8720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平9-19987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提高具有氣體阻障層與黏接層的構成之內襯層用片材中的高溫時之層間黏接力,此外,提高內襯層與胎體或隔離部的室溫時及高溫時之黏接力,進一步,提高內襯層的重合部分之黏接力,更甚者,提高輪胎成形時之對於氣囊的內襯層之分離性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以及使用該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充氣輪胎。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此等目的,藉由下述(1)~(20)所記載之本發明而達成。 (1)一種輪胎內襯層用片材,黏接於輪胎之內側而使用,其特徵為:具有第1黏接層、中間層、及第2黏接層;自輪胎之內側的面起,以該第1黏接層、該中間層、及該第2黏接層的順序疊層;該第1黏接層及該第2黏接層,分別含有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A);該第1黏接層或該第2黏接層,含有過氧化物;該中間層,含有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B)。 (2)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第1黏接層及該第2黏接層,含有過氧化物。 (3)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過氧化物之1分鐘半衰期溫度為130℃以上及200℃以下。 (4)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過氧化物為選自於由過氧化二異丙苯、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3-炔、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烷、及1,1-雙(叔丁基過氧)環己烷所構成群組中的1種以上。 (5)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過氧化物為過氧化二異丙苯。 (6)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A)或該交聯樹脂(B),或,該交聯樹脂(A)及該交聯樹脂(B),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乙烯構造。 (7)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A)中的氫為由苯基、CN基、鹵素基、烷基、羧基之群組中之任1種以上所置換。 (8)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交聯樹脂(B)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2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9)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中間層,更具有選自於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醯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丁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之氣體阻障樹脂。 (10)如(9)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中間層,僅以該氣體阻障性樹脂及該交聯樹脂形成。 (11)如(10)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氣體阻障性樹脂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55重量%以上及98重量%;而該交聯樹脂(B)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2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12)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A)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3)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B)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乙烯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4)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A)為選自於由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選出的1種以上。 (15)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B)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6)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第1黏接層與該第2黏接層為相同層。 (17)如(1)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於該中間層塗布使該交聯樹脂(A)及該過氧化物溶解於溶媒之溶液,使其乾燥而藉以獲得第1黏接層及第2黏接層。 (18)如(17)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交聯樹脂(A)分別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該第1黏接層整體及該第2黏接層整體之含有量,為1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19)如(17)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特徵為:該過氧化物分別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該第1黏接層整體及該第2黏接層整體之含有量,為1重量%以上及20重量%以下。 (20)一種輪胎,具備如(1)至(19)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 【本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之目的,則可提供一種,提高具有氣體阻障層與黏接層的構成之內襯層用片材中的室溫時及高溫時之層間黏接力,此外,提高內襯層與胎體或隔離部的高溫時之黏接力,進一步,提高內襯層的重合部分之黏接力,更甚者,提高輪胎成形時之對於氣囊的內襯層之分離性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以及使用該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充氣輪胎。
【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
參考附圖,並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使用輪胎內襯層用片材的輪胎。 圖1為,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的一例之剖面圖。圖1所示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係黏接於構成輪胎之內側的橡膠狀彈性層1而使用,其為自輪胎之內側起,以如下順序含有第1黏接層11、中間層12、第2黏接層13的構成。
(第1黏接層11) 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中,第1黏接層11具有如下功能:可黏接係氣體阻障層之中間層12,此外可黏接係構成輪胎之內側的橡膠狀彈性層1之胎體橡膠或隔離部,並可於輪胎成形時在迴繞內襯層用片材而重合處中黏接第2黏接層13。
此處,第1黏接層11,含有交聯樹脂(A)。藉由使第1黏接層11含有交聯樹脂A,而藉著加熱,於第1黏接層11中進行交聯反應,可提高第1黏接層11之耐熱性。此外,藉由加熱,於第1黏接層11、與鄰接於第1黏接層11之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與橡膠狀彈性層1)的層間形成層間交聯,可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形成層間交聯,可提高與第2黏接層13之黏接強度。
此處,第1黏接層11中,交聯樹脂(A)的含有量,雖無特別限定,但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宜為1重量%以上,45重量%以下,更宜為5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在交聯樹脂(A)的含有量,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較1重量%更少之情況,無法獲得足夠的層間之黏接強度故不宜。此外,較45重量%更多之情況,產生交聯樹脂(A)之不溶物質故不宜。
另,該交聯樹脂(A),宜為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以化學式「─CH2─CH2─」表示的構造)之樹脂。藉此,藉由加熱而於第1黏接層11中的交聯樹脂A之分子間裡,可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進行交聯反應,更提高第1黏接層11之耐熱性。此外,藉由加熱,於第1黏接層11、與鄰接於第1黏接層11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與橡膠狀彈性層1)之層間中,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進行交聯反應,藉而可更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與第2黏接層13之黏接強度。
此外,作為該交聯樹脂(A),若為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以化學式「─CH2─CH2─」表示的構造)之樹脂,則無特別限定,該交聯樹脂(A)中的氫,可藉由苯基、CN基、鹵素基、烷基、羧基加以置換,亦能夠以苯基置換。具體而言,宜為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而自對溶劑之溶解性與熱安定性的觀點來看,特別宜為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其等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進一步,第1黏接層11宜含有過氧化物。藉由使第1黏接層11含有過氧化物,而藉硫化步驟的加熱使過氧化物自由基裂解,第1黏接層11中的,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A)彼此交聯反應,可進一步提高耐熱性。此外,於第1黏接層11中的交聯樹脂A之分子間裡,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交聯反應較容易進行,可進一步提高第1黏接層11之耐熱性。另外,藉由加熱,於第1黏接層11、與鄰接於第1黏接層11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與橡膠狀彈性層1)之層間中,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交聯反應較容易進行,藉而可更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進一步提高與第2黏接層13之黏接強度。
此處,作為第1黏接層11所含有之過氧化物,雖無特別限定,但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宜為1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更宜為2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第1黏接層11所含有之過氧化物,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較1重量%更少之情況,未發現因添加過氧化物而產生之黏接強度的提高故不宜。此外,較20重量%更多之情況,交聯密度變高,黏接部分的柔軟性變低,故有移動中輪胎破損之疑慮而不宜。
此外,作為該過氧化物,若為1分鐘半衰期溫度為130℃以上200℃以下者便無特別限定,但宜為150℃以上190℃以下,更宜為160℃以上180℃以下。1分鐘半衰期溫度較130℃更小之情況,在硫化步驟加熱前發生自由基裂解而不宜。此外,1分鐘半衰期溫度較200℃更大之情況,必須使硫化步驟下的硫化時間更為增長,耗費製造成本而不宜。 此處,本發明之1分鐘半衰期溫度係指,將苯作為溶媒,調製0.05mol/L之濃度的過氧化物,將其密封於施行過氮置換之玻璃管中,自浸泡於設定為40℃、55℃、及70℃的恆溫槽而使其熱分解時的時間與濃度,求出分解速率常數而算出濃度於1分鐘成為初期的一半(0.025mol/L)時之溫度的値。 作為具體的過氧化物,宜為過氧化二異丙苯、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3-炔、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烷、1,1-雙(叔丁基過氧)環己烷,而自常溫下為固體便於處理的觀點來看,更宜為過氧化二異丙苯。其等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另,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第1黏接層11所含有的過氧化物之比例為1重量%以上及20重量%以下時,該交聯樹脂(A)之比例更宜為1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該過氧化物之比例為2重量%以上及15重量%以下時,該交聯樹脂(A)之比例進一步宜為5重量%以上及40重量%以下。 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整體,該交聯樹脂(A)之含有量,較1重量%更少之情況,無法獲得足夠的層間之黏接強度故不宜。此外,較45重量%更多之情況,產生交聯樹脂(A)之不溶物質故不宜。
第1黏接層11,除了交聯樹脂(A)及過氧化物以外亦可含有其他樹脂。作為其他樹脂,雖列舉石油樹脂、酚樹脂、松香樹脂、萜烯樹脂、液狀石油樹脂,但宜為石油樹脂、萜烯樹脂、液狀石油樹脂,更宜為石油樹脂、液狀石油樹脂。
此外,塗布乾燥前的第1黏接層11,由溶解交聯樹脂(A)及過氧化物之溶媒形成。該溶媒,若為可溶解交聯樹脂(A)及過氧化物之樹脂即無特別限定,但宜為四氫呋喃、甲苯、苯、乙苯、二甲苯、環己烷,更宜為四氫呋喃、環己烷。
此處第1黏接層11之塗布乾燥後的厚度,雖無特別限定,但宜為1μm以上,15μm以下,更宜為3μm以上,10μm以下。 藉由使塗布乾燥後的厚度為1μm以上,而可於硫化步驟充分地黏接橡膠狀彈性層1與中間層12,並可在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更強力地與第2黏接層13黏接。此外,藉由使塗布乾燥後的厚度為15μm以下,可使輪胎內襯層薄壁化而輕量化。
(中間層12) 此外,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中,中間層12,具有防止輪胎內的氣體穿透輪胎的功能。
此處,中間層12之23℃中的楊氏係數為0.1MPa以上及500MPa以下。藉由使中間層12之楊氏係數為0.1MPa以上,而可對輪胎給予必要的彈性。此外,藉由使中間層12之楊氏係數為500MPa以下,而可於輪胎成形時拉長內襯層,可將輪胎成形。
另,若中間層12之楊氏係數(JIS K7161-1994)為500MPa以下,則無特別限定,但宜為450MPa以下,更宜為400MPa以下。此外,宜為0.1MPa以上,更宜為0.2MPa以上。 另,本發明的中間層12之23℃中的楊氏係數,如同下述地測定。使用獲得的丸粒,將其投入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而製膜,製作厚度200μm之單層膜。依照JIS K7161-1994之方法,以拉伸試驗機(Tensilon萬能試驗機 RTG-1310,ORIENTEC社製)測定獲得的薄膜,藉以決定楊氏係數。
此處,中間層12,宜含有交聯樹脂(B)。藉由使中間層12含有交聯樹脂(B),而藉著加熱,於中間層12、與鄰接於中間層12之樹脂層(圖1中為第1黏接層11與第2黏接層13)的層間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 藉此,於輪胎移動時亦確保與輪胎內面的黏接,可防止爆裂。
此處,中間層12中,交聯樹脂(B)的含有量雖無特別限定,但相對於中間層12整體,宜為2重量%以上,45重量%以下,更宜為5重量%以上,35重量%以下。相對於塗布乾燥前之中間層12整體的交聯樹脂(B)之含有量較2重量%更少之情況,無法獲得足夠的層間之黏接強度故不宜。此外,交聯樹脂(B)之含有量較45重量%更多之情況,氣體阻障性降低故不宜。
另,該交聯樹脂(B),宜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 藉此,藉由加熱,於中間層12、與鄰接於中間層12之樹脂層(圖1中為第1黏接層11與第2黏接層13)的層間中,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進行交聯反應,藉而更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輪胎移動時亦更充分地確保與輪胎內面的黏接,可防止爆裂。
作為該交聯樹脂(B),若為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以化學式「─CH2─CH2─」表示的構造)之樹脂,則無特別限定,該交聯樹脂(B)中的氫雖可藉由苯基、CN基、鹵素基、烷基、羧基加以置換,但仍以不置換為佳。具體而言,作為該交聯樹脂(B),宜為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但自片材加工性、輪胎加工性、耐熱性、及防止輪胎移動時之裂縫的觀點來看,更宜為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其等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此外,中間層12,宜含有氣體阻障性樹脂。藉此,可更充分地防止輪胎內的氣體穿透輪胎。 作為該氣體阻障性樹脂,雖無特別限定,但宜為含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醯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丁烯共聚物之樹脂,其中自輪胎加工性、及防止輪胎移動時之裂縫的觀點來看,更宜為含有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之樹脂。該氣體阻障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此處,中間層12,宜含有該氣體阻障性樹脂與該交聯樹脂(B)兩者。此一情況,該氣體阻障性樹脂與該交聯樹脂B之含有量為,相對於中間層12整體,該氣體阻障性樹脂宜為55重量%以上,98重量%以下,該交聯樹脂(B)宜為2重量%以上,45重量%以下;該氣體阻障性樹脂更宜為65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該交聯樹脂(B)更宜為5重量%以上,35重量%以下。此外,中間層12,最宜僅以該氣體阻障性樹脂與該交聯樹脂構成。
另,中間層12的厚度,雖無特別限定,但宜為300μm以上,600μm以下;更宜為350μm以上,550μm以下。藉由使中間層12的厚度為300μm以上,而可更充分地防止氣體之透過。此外,藉由使其為600μm以下而可使內襯層薄壁化,藉而使輪胎輕量化,其結果為燃油效率提高。
中間層12,亦可含有交聯樹脂(B)及氣體阻障樹脂以外之其他樹脂。作為其他樹脂,列舉聚苯醚樹脂。
(第2黏接層13) 此處,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中,第2黏接層13,可黏接係氣體阻障層之中間層12,此外可於輪胎成形時在迴繞內襯層用片材而重合處中黏接第1黏接層11,並具有於輪胎硫化成形後與氣囊分離之功能。
此處,第2黏接層13,宜含有交聯樹脂(A)。此一交聯樹脂(A),與第1黏接層11所含有之該交聯樹脂(A)相同。藉由使第2黏接層13含有交聯樹脂(A),而藉著加熱於第2黏接層13中進行交聯反應,可提高第2黏接層13之耐熱性。此外,藉由加熱,在第2黏接層13、與鄰接於第2黏接層13之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的層間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在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與第1黏接層11之黏接強度。
此處,第2黏接層13中,該交聯樹脂(A)的含有量雖無特別限定,但相對於塗布乾燥前之第2黏接層13整體,宜為1重量%以上,45重量%以下,更宜為5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 相對於塗布乾燥前之第2黏接層13整體,該交聯樹脂(A)之含有量,較1重量%更少之情況,無法獲得足夠的層間之黏接強度故不宜。此外,較45重量%更多之情況,產生交聯樹脂(A)之不溶物質故不宜。
藉此,藉由加熱而於第2黏接層13中的交聯樹脂(A)之分子間裡,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進行交聯反應,可更提高第2黏接層13之耐熱性。此外,藉由加熱,於第2黏接層13、與鄰接於第2黏接層13之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的層間中,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進行交聯反應,藉而更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與第1黏接層11之黏接強度。
進一步,第2黏接層13宜含有過氧化物。此一過氧化物,與第1黏接層11所含有之過氧化物相同。藉由使第2黏接層13含有過氧化物,而藉硫化步驟的加熱使過氧化物自由基裂解,第2黏接層13中的,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A)彼此交聯反應,可進一步提高耐熱性。此外,第2黏接層13中的交聯樹脂(A)之分子間裡,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交聯反應較容易進行,可進一步提高第2黏接層13之耐熱性。此外,藉由加熱,於第2黏接層13、與鄰接於第2黏接層13之樹脂層(圖1中為中間層12)的層間中,在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間交聯反應較容易進行,藉而更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更提高層間之黏接強度。此外,於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亦較容易地形成層間交聯,可進一步提高與第1黏接層11之黏接強度。
此處,作為第2黏接層13所含有之過氧化物的含有量,雖無特別限定,但相對於塗布乾燥前之第2黏接層13整體,宜為1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更宜為2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第2黏接層13所含有之過氧化物,相對於塗布乾燥前之第2黏接層13整體,較1重量%更少之情況,未發現因添加過氧化物而產生之黏接強度的提高故不宜。此外,較20重量%更多之情況,交聯密度變高,黏接部分的柔軟性變低,故有移動中輪胎破損之疑慮而不宜。
此處第2黏接層13之塗布乾燥後的厚度,雖無特別限定,但宜為1μm以上,15μm以下,更宜為3μm以上,10μm以下。 藉由使第2黏接層13之塗布乾燥後的厚度為1μm以上,而於硫化步驟,可在迴繞內襯層用片材而重合處充分地黏接第1黏接層11,並可充分地黏接中間層,且可在迴繞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而重合處中更強力地黏接第1黏接層11。此外,藉由使第2黏接層13之塗布乾燥後的厚度為15μm以下,可與氣囊分離,並可使內襯層薄壁化而輕量化。
另,本發明之第1黏接層及第2黏接層,可為相同層,亦可為不同層,宜為相同層。此處所指之相同層,係指黏接層所含有之摻合成分及摻合比相同。 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亦可具有2層以上的第1黏接層、2層以上的中間層、2層以上的第2黏接層,此外,在不損及基本性能之範圍,亦可具有其他樹脂層。該其他樹脂層,可具有交聯性官能基(A)或交聯性官能基(B),此一情況,不僅鄰接於中間層之層的層間、鄰接於第1黏接層之層的層間、及鄰接於第2黏接層之層的層間,在其他樹脂層間的層間,亦藉由交聯性官能基(A)及交聯性官能基(B)之交聯反應而層間交聯。 例如,圖2所示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20中,於第1黏接層21與中間層22之間含有輔助黏接層24,於第2黏接層23與中間層22之間含有輔助黏接層25;於第1黏接層21與輔助黏接層24的層間、中間層22與輔助黏接層24的層間、第2黏接層23與輔助黏接層25的層間、中間層22與輔助黏接層25的層間,可各自層間交聯。
此外,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塗布乾燥後的厚度,雖無特別限定,但宜為302μm以上,630μm以下,更宜為356μm以上,570μm以下。藉由使塗布乾燥後的厚度為302μm以上,可展現氣體阻障性、黏接性、與氣囊之分離性、以及輪胎破損防止性。此外,藉由使其為630μm以下而可使內襯層薄壁化,藉而使輪胎輕量化,其結果為燃油效率提高。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製造方法,雖無特別限定,但可適宜列舉在形成中間層後,形成第1及第2黏接層之製造方法。更詳細而言,首先,將含有交聯樹脂(B)之中間層用樹脂以T型模押出機押出藉以片材化,將其於冷卻輥上冷卻至常溫。之後,宜將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A)10重量%、及過氧化物10重量%溶解於四氫呋喃,於該片材之兩面以雙輥筒塗布機塗布此一溶液,以使其成為濕膜厚25μm,於80℃乾燥1分鐘藉而製造。
本發明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中,宜使中間層與黏接層、及黏接層與橡膠狀彈性層的23℃下之平均黏接力為5N/mm以上,80℃下之平均黏接力為1.0N/mm以上,與氣囊的23℃下之平均剝離力為0.5N/mm以下。
(輪胎) 此處,對於具備本發明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的輪胎之一實施形態的構造,使用圖3加以說明。
充氣輪胎30,雖未限定於以下等用途,但可作為轎車用、卡車・巴士用、重機用等而加以使用。充氣輪胎30,具有胎面部31、胎側部32、及胎圈部33。進一步,於胎圈部33埋設胎圈芯34。 此外,配置:胎體(橡膠狀彈性層)35,自一方之胎圈部33起涵蓋至另一方之胎圈部地設置,將兩端翻折而卡止胎圈芯34;以及帶束層36,於該胎體35之胎冠部在外側以2片板片層構成。於胎體35之輪胎半徑方向內側配置自一方之胎圈部33起涵蓋至另一方之胎圈部33的內襯層38。帶束層36,將由鋼繩或芳香族聚醯胺纖維等繩索構成之2片板片層,以繩索對輪胎圓周方向成為一般5~30°之角度的方式於板片層間相互交叉而配置。 此外胎體為將聚酯、尼龍、芳香族聚醯胺等有機纖維繩索於輪胎圓周方向幾近90°地配置,在胎體與其翻折部所包圍的區域,配置自胎圈芯34的上端起往胎側方向延伸之胎圈填充膠(bead apex, 又稱三角膠)37。
(輪胎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輪胎之製造方法,於一實施形態中,輪胎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準備於內襯層使用本發明的內襯層用片材之生胎; 將該生胎裝設於模具,藉由氣囊加壓並硫化而獲得硫化輪胎; 將該硫化輪胎於50~120℃冷卻10~300秒。
(準備生胎之步驟) 本發明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配置於生胎之內襯層部。配置圖1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10之情況,以將第1黏接層11黏接於胎體橡膠35之內側的輪胎內面之方式,使第1黏接層11朝向輪胎半徑方向外側地配置。藉由此一配置,而可具有優良的耐透氣性及耐久性。此外,在內襯層38與胎體35之間,配置隔離部的情況,亦將第1黏接層11,以與隔離部接觸的方式朝向輪胎半徑方向外側地配置,藉而可提高內襯層38與隔離部之黏接強度。
另,本發明之輪胎中,作為保持輪胎內壓的氣體,若為可發揮其功能的氣體則任何氣體皆可使用,例如列舉空氣、氮、氦等。 【實施例】
以下,雖列舉實施例及比較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為下述之實施例。
(實施例1) 作為中間層12,將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Kaneka株式會社製,型號:Shibusuta 103T)、及乙烯丙烯二烯橡膠(三井化學株式會社製,型號:三井EPT K-9720),依照表1所示之摻合配方混合後,投入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金屬模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使其片材化後,於冷卻輥(溫度:25℃)冷卻、固化,以獲得厚度500μm之中間層12。 作為第1黏接層11、第2黏接層13,將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日本ZEON株式會社製,型號:Quintac 3270)、過氧化二異丙苯(化藥Akzo株式會社製,型號:Perkadox BC-FF)、四氫呋喃(關東化學株式會社製,型號:四氫呋喃特級)依照表1所示之摻合配方混合而溶解後,藉雙輥筒塗布機(M-500,株式會社HIRANO TECSEED社製)於該片材之單面以成為濕膜厚25μm的方式塗布該溶液,在80℃乾燥1分鐘以將第1黏接層11成形後,藉雙輥筒塗布機於該片材之另一方的面以成為膜厚25μm的方式塗布該溶液,在80℃乾燥1分以將第2黏接層13成形,製作總厚度510μm之片材。
(比較例1) 作為中間層12,將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Kaneka株式會社製,型號:Shibusuta 103T)、及乙烯丙烯二烯橡膠(三井化學株式會社製,型號:三井EPT K-9720)依照表1所示之摻合配方混合後,投入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於冷卻輥(溫度:25℃)冷卻、固化,以獲得厚度500μm之中間層12。 作為第1黏接層11、第2黏接層13,將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日本ZEON株式會社製,型號:Quintac 3270)、四氫呋喃(關東化學株式會社製,型號:四氫呋喃特級)依照表1所示之摻合配方混合而溶解後,藉雙輥筒塗布機(M-500,株式會社HIRANO TECSEED社製)於該片材之單面以成為濕膜厚25μm的方式塗布該溶液,在80℃乾燥1分鐘以將第1黏接層11成形後,藉雙輥筒塗布機於該片材之另一方的面以成為膜厚25μm的方式塗布該溶液,在80℃乾燥1分鐘以將第2黏接層13成形,製作總厚度505μm之片材。
(比較例2) 作為中間層兼黏接層,將(苯乙烯/對氯甲基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對氯甲基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以專利文獻4記載之方法聚合,使用2軸押出機(壓力缸筒、金屬模溫度:170℃,KTX-30,株式會社神戸製鋼所製)將(苯乙烯/對氯甲基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對氯甲基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以混練,獲得丸粒。將得到的丸粒投入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18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於冷卻輥(溫度:25℃)冷卻、固化,以獲得總厚度400μm之片材。
(1分鐘半衰期溫度之決定方法) 實施例所使用的過氧化二異丙苯之1分鐘半衰期溫度,係以下述之值加以決定:將苯作為溶媒,調製0.05mol/L之濃度的過氧化二異丙苯,將其密封於施行過氮置換之玻璃管中,自浸泡於設定為40℃、55℃、及70℃的恆溫槽而使其熱分解時的時間與濃度,求出分解速率常數而算出濃度於1分鐘成為初期的一半(0.025mol/L)時之溫度的値。 (黏接力之評價) 對實施例1及比較例1、2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藉由以下條件測定黏接力。於下表1顯示其結果。 (23℃黏接力評價方法) 利用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將中間層12成形為1mm厚度之片材。於此一中間層12藉由桿塗布器將第1黏接層11以成為濕膜厚25μm的方式成形,在80℃乾燥1分鐘。在中間層的面之未將第1黏接層成形側的面,重疊同樣中間層之1mm厚度的片材,以使第1黏接層側,與2mm厚度之胎體用橡膠片材(天然橡膠70份、苯乙烯丁二烯橡膠30份、碳黑40份、加工處理油7份、硬脂酸2份、氧化鋅5份、硫3份、硫化促進劑1份)接觸的方式,於第1黏接層11與橡膠片材之間的一部分,將PTFE片材插入1cm程度的長度以使其成為剝取口,以金屬網包夾2片中間層12與1片橡膠片材的兩外側,在170℃、12分、5MPa的條件下貼合以使2層片材厚度成為3.5mm,成為130mm長度×25mm寬度的細長片而將其作為黏接力評價用之試樣。置於23℃後,藉由拉伸試驗機(Tensilon萬能試驗機 RTG-1310,ORIENTEC社製),以夾頭間隔10mm、拉伸速度500mm/分的條件,測定23℃、50%RH中的S-S曲線(應力-應變曲線),將其値除以寬度(25mm)而測定黏接力,藉此使其為平均黏接力。在材料斷開的情況,使最大負載為黏接力。評價結果如同以下所述。 ○:5.0N/mm以上 △:2.0N/mm以上,未滿5.0N/mm ×:未滿2.0N/mm (80℃黏接力評價方法) 利用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將中間層12成形為1mm厚度之片材。於此一中間層12藉由桿塗布器將第1黏接層11以成為濕膜厚25μm的方式成形,在80℃乾燥1分鐘。在中間層的面之未將黏接層成形側的面,重疊相同中間層之1mm厚度的片材,以使第1黏接層側,與2mm厚度之胎體用橡膠片材(天然橡膠70份、苯乙烯丁二烯橡膠30份、碳黑40份、加工處理油7份、硬脂酸2份、氧化鋅5份、硫3份、硫化促進劑1份)接觸的方式,於第1黏接層11與橡膠片材之間的一部分,將PTFE片材插入1cm程度的長度以使其成為剝取口,以金屬網包夾2片中間層12與1片橡膠片材的兩外側,在170℃、12分、5MPa的條件下貼合以使2層片材厚度成為3.5mm,成為130mm長度×25mm寬度的細長片而將其作為黏接力評價用之試樣。於80℃中保存10分鐘後,藉由拉伸試驗機(Tensilon萬能試驗機 RTG-1310,ORIENTEC社製),以夾頭間隔10mm、拉伸速度500mm/分的條件,測定80℃中的S-S曲線(應力-應變曲線),將其値除以寬度(25mm)而測定黏接力,藉此使其為平均黏接力。在材料斷開的情況,使最大負載為黏接力。 評價結果如同以下所述。 ○:1.0N/mm以上 △:0.5N/mm以上,未滿1.0N/mm ×:未滿0.5N/mm
(剝離力之評價) 對實施例1及比較例1、2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藉由以下條件測定剝離力。於下表1顯示此一結果。 (剝離力評價方法) 利用T型模押出機(螺桿徑:φ50mm,L/D:28,壓力缸筒溫度:250℃,SNT50-36V型押出機,株式會社SanNT社製),將中間層12成形為1mm厚度之片材。於此一中間層12藉由桿塗布器將第1黏接層11以成為濕膜厚25μm的方式成形,在80℃乾燥1分鐘。在中間層的面之未將第1黏接層成形側的面,重疊相同中間層之1mm厚度的片材,以使第1黏接層側,與2mm厚度之氣囊用橡膠片材(將丁基橡膠95份、氯丁二烯橡膠5份、碳黑60份、蓖麻油5份、酚樹脂5份、氧化鋅5份、瀝青系碳纖維5份、硫1份、硫化促進劑0.5份在190℃、30分、5MPa之條件下硫化的片材)接觸的方式,於第1黏接層11與氣囊用橡膠片材之間的一部分,將PTFE片材插入1cm程度的長度以使其成為剝取口,以金屬網包夾2片中間層12與1片氣囊用橡膠片材的兩外側,在170℃、12分、5MPa的條件下貼合以使2層片材厚度成為3.5mm,成為130mm長度×25mm寬度的細長片而將其作為剝離力評價用之試樣。於23℃中,藉由拉伸試驗機(Tensilon萬能試驗機 RTG-1310,ORIENTEC社製),以夾頭間隔10mm、拉伸速度500mm/分的條件,測定23℃、50%RH中的S-S曲線(應力-應變曲線),將其値除以寬度(25mm)而測定剝離力,藉以使其為平均剝離力。在材料斷開的情況,使最大負載為剝離力。 評價結果如同以下所述。 ○:未滿0.5N/mm △:0.5N/mm以上,未滿1.0N/mm ×:1.0N/mm以上
【表1】
如表1所示地,第1黏接層與中間層間交聯之實施例1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與比較例1及2相比,與橡膠片材之黏接力在23℃及80℃提高,23℃下的與氣囊之剝離力降低。 【產業上利用性】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提高本具有氣體阻障層與黏接層的構成之內襯層用片材中的室溫時及高溫時的層間黏接力,此外,提高內襯層與胎體或隔離部的高溫時之黏接力,進一步,提高內襯層的重合部分之黏接力,更甚者,提高輪胎成形時之對於氣囊的內襯層之分離性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以及使用該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充氣輪胎,顧產業上利用性高。
1...橡膠狀彈性層
10、20...輪胎內襯層用片材
11、21...第1黏接層
12、22...中間層
13、23...第2黏接層
24、25...輔助黏接層
30...充氣輪胎
31...胎面部
32...胎側部
33...胎圈部
34...胎圈芯部
35...胎體
36...帶束層
37...胎圈填充膠
38...內襯層
圖1係示意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剖面圖。         圖2係示意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輪胎內襯層用片材之剖面圖。         圖3係示意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充氣輪胎之一半的剖面圖。
1...橡膠狀彈性層
10...輪胎內襯層用片材
11...第1黏接層
12...中間層
13...第2黏接層

Claims (20)

  1. 一種輪胎內襯層用片材,黏接於輪胎之內側而使用,其特徵為: 具有第1黏接層、中間層、及第2黏接層; 自輪胎之內側的面起,以該第1黏接層、該中間層、及該第2黏接層的順序疊層; 該第1黏接層及該第2黏接層,分別含有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A); 該第1黏接層或該第2黏接層,含有過氧化物; 該中間層含有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或乙烯構造之交聯樹脂(B)。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第1黏接層及該第2黏接層含有過氧化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過氧化物之1分鐘半衰期溫度為130℃以上及200℃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過氧化物為選自於由過氧化二異丙苯、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3-炔、2,5-二甲基-2,5-雙(叔丁基過氧)己烷、及1,1-雙(叔丁基過氧)環己烷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過氧化物為過氧化二異丙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A)或該交聯樹脂(B),或,該交聯樹脂(A)及該交聯樹脂(B),於分子中具有碳-碳雙鍵及乙烯構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A)中的氫為由苯基、CN基、鹵素基、烷基、羧基之群組中之任1種以上所置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交聯樹脂(B)量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2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中間層更具有選自於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醯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苯乙烯-異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丁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之氣體阻障樹脂。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中間層,僅由該氣體阻障性樹脂及該交聯樹脂形成。
  11. 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氣體阻障性樹脂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55重量%以上及98重量%;而該交聯樹脂(B)相對於該中間層整體之含有量為2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A)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B)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丙烯腈丁二烯橡膠、對排-1,2-聚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乙烯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A)為選自於由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選出的1種以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B)為選自於由乙烯丙烯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以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第1黏接層與該第2黏接層為相同層。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於該中間層塗布使該交聯樹脂(A)及將該過氧化物溶解於溶媒而成之溶液,使其乾燥以獲得第1黏接層及第2黏接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交聯樹脂(A)分別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該第1黏接層整體及該第2黏接層整體的含有量,為1重量%以上及45重量%以下。
  19. 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其中, 該過氧化物分別相對於塗布乾燥前的該第1黏接層整體及該第2黏接層整體的含有量,為1重量%以上及20重量%以下。
  20. 一種輪胎,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之輪胎內襯層用片材。
TW103111318A 2013-03-29 2014-03-26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TW2014468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0808A JP6060771B2 (ja) 2013-03-29 2013-03-29 タイヤインナーライナー用シート及び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884A true TW201446884A (zh) 2014-12-16

Family

ID=5162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1318A TW201446884A (zh) 2013-03-29 2014-03-26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60771B2 (zh)
TW (1) TW201446884A (zh)
WO (1) WO201415697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987A (ja) * 1995-07-07 1997-01-21 Gunze Ltd 積層体
JP4433744B2 (ja) * 2003-09-26 2010-03-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04196B2 (ja) * 2009-09-18 2012-08-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048881B1 (ja) * 2011-05-13 2012-10-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46938B2 (ja) * 2011-09-08 2015-07-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粘接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接着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56970A1 (ja) 2014-10-02
JP6060771B2 (ja) 2017-01-18
JP2016074231A (ja)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7314B1 (en) Method for making pneumatic tire with foam noise damper
EP2397347B1 (en) Method for making pneumatic tire with foam noise damper and tire with foam noise damper
JP512170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98228B2 (ja) バリア層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法
JP5701446B2 (ja) 動的加硫された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積層
KR20110139123A (ko) 폼 노이즈 댐퍼를 갖는 공기입 타이어 제조 방법
JP6238990B2 (ja) タイ層を含む構造体
JP2012116189A (ja) フォーム製ノイズダンパー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法
CN102958668A (zh)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层压体的粘合剂挤出
CN108463336B (zh) 用于车辆车轮的自密封轮胎
KR20120044900A (ko) 타이 층을 갖는 공기 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618637B (zh)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JP2012012561A (ja) 粘接着剤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20793A (ja) タイヤ
WO201216538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08201B2 (ja) 粘接着剤組成物、接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用セメント
US11794530B2 (en) Tire with intrinsic sealant containing intrinsic cellular innermost layer
TW201406572A (zh) 輪胎內襯用片材及輪胎
JP5016248B2 (ja) タイヤ
TW201446884A (zh) 輪胎內襯層用片材及輪胎
US10919242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in-situ generated sealant composition by chain cessation of ionic butyl
JP2019026109A (ja) タイヤインナーライナー用シート、インナーライナー及びタイヤ
JP2015027856A (ja) タイヤインナーライナー用シート及びタイヤ
CN117222533A (zh) 用于车辆车轮的自密封轮胎
JP606800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