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354A -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 Google Patents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354A
TW201440354A TW102112074A TW102112074A TW201440354A TW 201440354 A TW201440354 A TW 201440354A TW 102112074 A TW102112074 A TW 102112074A TW 102112074 A TW102112074 A TW 102112074A TW 201440354 A TW201440354 A TW 2014403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und
wire
winding
yar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2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koto Matsuda
Original Assignee
Zippertubing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ppertubing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Zippertubing Japan Ltd
Priority to TW102112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40354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0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354A/zh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不僅具有優異的電磁波遮蔽性,且就輕量性、扭曲防止性、曲撓抑制性(不會過度柔軟地呈現適度張力的性質)、外插於電線等對象物時的開口性與擴幅性、以及裝設後對對象物的服貼性、末端部的防崩散性、編織時的剩餘材料產生防止性等而言亦屬有效,且不僅品質優異就連成本層面而言亦屬有利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及供其使用的編織用組合絲。本發明的編織用組合絲係由組合絲(A)構成,該組合絲(A)係含有以: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之至少3者為構成絲的併合絲。且,由此種組合絲(A)的套筒狀編織體(B)所構成之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Description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特定金屬箔捲繞絲構成的編織用組合絲(提供編織所必要的絲經併合之絲束)。又,關於使用該編織用組合絲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相關將由絲芯捲繞著金屬箔的材料施行編織之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已知有多數文獻。下述專利文獻1~5係就從發掘盡可能接近本發明內容的觀點進行檢索而發現的文獻,惟就技術思想、及構造的觀點,在與本發明間尚有相當距離。
另外,將「箔之雙層捲繞、金絲線、銀絲線」的相關用語選為關鍵字,搜尋關聯本發明「使用Z捲繞複層捲繞絲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的編織用組合絲或編織套筒」之相關文獻,雖有零散發現相關金屬箔雙層捲繞絲的文獻,但其使用地方卻迥異於本發明,因而屬於能舉例的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1-
日本專利實公平6-11599號公報(專利文獻1、實開平1-86297號公 報)有揭示:「在絲表面上,依不致與相鄰接金屬箔重疊的方式,隔開間隔呈螺旋狀包捲著金屬箔」、「將該絲複數支予以合股,並編織呈套筒狀而形成電磁波遮蔽用套筒」。
-2-
在其實施例處有記載:準備在250丹尼的聚酯絲上,依絲長每10mm的箔捲繞數22次之比例包捲著「箔厚0.027mm、箔寬0.32mm銅箔」的絲,再將其3支予以合股,利用行程數64行程的編帶機編織成內徑11.0mm的電磁波遮蔽用可撓編織套筒。
(專利文獻2) -1-
日本專利特開2001-291435號公報(專利文獻2)有揭示:由既定支數絞線編織呈螺旋狀而形成的編織套筒,且具有編織入與該編織組織獨立之接地線構造的具接地線之電磁波遮斷性編織套筒。
-2-
該文獻中亦有記載:上述絞線最好使用由在合成纖維絲構成的絲芯上,呈螺旋狀包捲著由銅箔、金屬電鍍銅箔等所構成的窄幅導電性金屬箔1支至複數支予以併合者(段落0016);就可撓性、以致彎曲性的觀點,最好在絲芯上呈螺旋狀包捲著窄幅金屬箔時,最好依不會重疊金屬箔的方式隔開適度間隙(段落0016);因為屬於編織,因而非常富有可撓性、具伸縮性、且徑方向的擴幅自如(段落0042)等。
(專利文獻3) -1-
在日本專利實開平3-130117號公報(專利文獻3)中有揭示:在由合成纖維所構成單股絲的外周,捲繞(winding)著經施行鍍錫的銅箔而形成絲條,再將該絲條編織呈筒狀而形成被覆材的電磁波遮蔽用電線被覆材。
-2-
該文獻針對:在聚酯單股絲上朝左繞(左捲繞)方向(即Z捲繞)呈1層密捲繞著經施行鍍錫的銅箔者,可期待最優異的遮蔽效果與作業性;以及銅箔較適用於經將軟銅線軋延加工為寬度0.3~0.6mm、厚度0.027~0.035mm,再對其施行鍍鎳者等並未有說明。
(專利文獻4) -1-
日本專利特開2005-149963號公報(專利文獻4)有揭示:將在彈性芯材(絲芯)的外周,橫捲繞(或編織)著細幅導電性箔狀構件而構成的遮蔽絞線,其編織成筒狀而構成遮蔽套筒。
-2-
亦有提及:當將導電性箔狀構件橫捲繞於彈性芯材(絲芯)時,最好依形成較短於導電性箔狀構件寬度之間隙的方式進行橫捲繞(段落0024、圖3);橫捲繞係可為右捲繞、左捲繞中之任一捲繞方向(段落0024);彈性芯材(絲芯)的材質、粗細度說明(段落0025~0026);導電性 箔狀構件的具體例、以其厚度與寬度的說明(段落0027~0029)等。
(專利文獻5) -1-
日本專利特開2003-60386號公報(專利文獻5)中就代表性實施態樣,有揭示:將「由在細纖維集束的束絲上呈螺旋狀包捲著金屬箔的第1絲構件10(參照其圖2),進行2支合股者」、與「將由細纖維集束的束絲所構成第2絲構件20(參照其圖3)進行2支合股者」,依如其圖1所示施行布化呈編織物(即編織呈套筒狀)的電磁波遮蔽用被覆體。
-2-
該專利文獻5的段落0003與段落0020主旨在於記載:該專利文獻5的編織套筒相較於日本專利實公平6-11599號(上述專利文獻1)的編織套筒之下,具有屬輕量(僅為約1/4重量)的優點。
-3-
而,在該專利文獻5的段落0019~0021中亦有記載:當上述第2絲構件(細纖維集束的束絲)係僅使用合成纖維的第2絲構件時,「因為具有至少數%的熱收縮率,因而在安裝於(電線等被電磁遮蔽物)上之後,施加熱而使收縮便可良好地密接」(參照其圖4之表示熱收縮率的數據);以及「當切斷時,因為切斷面會有多數合成纖維露出,因而若賦予其能熔解的熱,便可使合成纖維相互熔接,亦可防止綻開」等。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平6-115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1-29143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實開平3-130117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5-14996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3-60386號公報
(關於專利文獻1~5)
上述專利文獻1~5係關於藉由使用金屬箔捲繞絲施行編織,而獲得具有電磁波遮蔽性套筒的技術之傳統且基本的文獻,但與本發明就組合絲的構成絲不同且編織構造亦不同,利用編織所獲得套筒的作用效果亦不同。
(僅使用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併合之組合絲的編織方式1) -1-
習知代表性編織套筒係將如銅箔之類的金屬箔,對絲芯通常進行1層捲繞Z捲繞(依情況亦有S捲繞)者(「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依既定支數(例如專利文獻1的實施例為3支)併合的組合絲捲繞於繞線筒上,再將此種繞線筒的必要數量安裝於通稱編帶機的編織機上,然後施行編織(依組合絲彼此間相交叉的方式編織呈圓帶狀),藉此進行製作,但會有如下述問題及極限。(附註,金屬箔單層捲繞絲自習知起大多係使用傳統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而使用S捲繞單層捲繞絲便屬例外。可認為普及的箔捲繞裝置係依照Z捲繞的裝置而構成)。
-2-
即,為能獲得預期的電磁波遮蔽效果,便必需增加構成1束組合絲的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之絲數,但是若依此的話,會有導致:(i)因為所獲得編織套筒每單位長度的重量增加,因而導致輕量化困難,對車載用等用途的使用會有制限;(ii)因為編織套筒的開口性及擴幅性不足,因而當將該編織套筒外插於電線等對象物中之時的作業效率變差等問題的可能性。
(使用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a、與由合成樹脂絲併合的組合絲b之編織方式2) -1-
鑒於上述實情,本發明者亦針對使上述「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複數支併合的組合絲a」與「由合成樹脂絲複數支併合的組合絲b」,分別依交叉方式組合供編織之事進行檢討。該編織方式2係相當於先前所舉例的專利文獻5所記載方式。
-2-
然而,該編織方式2因為構成2種組合絲的各自組合絲a、b之強度與性質不同,因而當施行編織時會有容易發生應變的問題。又,當編織套筒的網目進行伸縮時,因為各自組合絲a、b的強度不同,因而會因摩擦而造成斷絲。
-3-
而,該編織方式2中,在提升電磁波遮蔽效果之目的下,而增加 「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複數支併合的絲束之組合絲a」支數時,因為金屬箔單層捲繞絲含有比重較大的金屬箔,因而會有編織套筒的重量變重,且導致成本提升的問題。且,依此增加「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複數支併合之組合絲a」的支數時,亦會有編織套筒的開口性與擴幅性降低、外插於電線等對象物時的插入性惡化之問題。
-4-
另一方面,與上述相反,當增加「由合成樹脂絲複數支併合的絲束之組合絲b」支數時,雖編織套筒的重量變輕、且開口性與擴幅性均良好,但這次卻逃不掉電磁波遮蔽性會極端降低。
-5-
上述編織方式2除此之外,尚因為由強度與性質不同的2種組合絲a、b繞捲於各自繞線筒並提供編織,因而會有其中任一者發生過與不足情形,導致剩餘材料(剩餘殘留的材料)形成浪費情況頗多,頗難使剩餘材料成為零。
(僅由金屬箔複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進行之編織方式3) -1-
所以,本發明者便考量取代金屬箔「單層」捲繞絲,改為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即,準備由如銅箔之類的金屬箔對絲芯進行Z捲繞(依情況會有S捲繞)而形成複層捲繞者(「金屬箔複層捲繞絲」),依其既定支數併合的組合絲,嘗試將該組合絲的必要數量予以編織。
-2-
根據該編織方式3,因為在絲芯上複層捲繞著金屬箔,因而可提高導電性(即確保電磁波遮蔽性),結果具有下述優點:(i)可減少組合絲的構成絲之絲數;(ii)所以亦可形成細徑編織套筒;(iii)因為1支構成絲係將金屬箔複層捲繞於絲芯1支上,因而相較於習知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之下,明顯減少金屬箔每1層的絲芯重量,故亦可降低金屬箔捲繞絲的成本等。
-3-
然而,藉由僅由金屬箔複層捲繞絲既定支數併合的組合絲進行編織而獲得的套筒,就編織套筒的扭曲明顯、會有因摩擦而切斷之虞、以及套筒末端發生崩散之虞等而言,尚有改良的餘地。
(使用由金屬箔複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與合成樹脂絲的組合絲之編織方式4)
本發明者更進一步嘗試將上述「由金屬箔複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與「由合成樹脂絲併合的組合絲」,依分別交叉的方式組合並提供進行編織,但與前述「使用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a、與由合成樹脂絲的組合絲b之編織方式2」情況均存在有極限。
(僅使用由金屬箔複層捲繞絲與合成樹脂絲二者為構成絲的組合絲之編織方式5) -1-
本發明者後續亦重複深入檢討,結果嘗試將Z捲繞(依情況有S捲 繞)金屬箔複層捲繞絲與合成樹脂絲二者施行併合而形成組合絲,再依該組合絲相互交叉方式進行編織。理由係因為金屬箔複層捲繞絲的導電性較高,因而即便編織入合成樹脂絲,仍可確保必要的導電性。
-2-
而,若採用該編織方式5,可期待達成下述優異的作用效果:(i)所獲得之編織套筒可藉由合成樹脂絲的復原力,而提升外插於電線等對象物中之時的開口性與擴幅性;(ii)因為在組合絲(絲束)中編織入合成樹脂絲,因而可防止因編織套筒網目之伸縮而造成的摩擦引發斷絲情形;(iii)合成樹脂絲原本便具有的彎曲性與耐磨損性,可擴及於組合絲(絲束)全體;(vi)藉由編織時下工夫,使組合絲中的合成樹脂絲記憶著編織時的波形形狀,便可提高編織套筒全體的形狀保持性,因而即便未對編織套筒施行特別的末端處理,仍可使該套筒的末端不易綻開等。
-3-
根據上述編織方式5,雖可謂已相當接近本發明所欲達成目標,但卻殘留有如下述待解決問題。即,即便該編織方式5,所獲得編織套筒仍會有容易發生扭曲的問題。
(發明目的)
本發明便在此種背景下,目的在於提供:關於使用特定金屬箔捲繞絲構成的編織用組合絲、及使用該編織用組合絲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不僅具有優異的電磁波遮蔽性,且就輕量性、扭曲防止性、曲撓抑制性(不會過度柔軟地呈現適度張力的性質)、外插於電線等對象 物時的開口性與擴幅性、以及裝設後對對象物的服貼性、末端部的防崩散性、編織時的剩餘材料產生防止性等而言亦屬有效,且不僅品質優異就連成本層面而言亦屬有利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及供其使用的編織用組合絲。
本發明的編織用組合絲,其特徵在於由組合絲(A)構成,該組合絲(A)係含有以: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之至少3者為構成絲的併合絲。
本發明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其特徵在於:由組合絲(A)的套筒狀編織體(B)構成,該組合絲(A)係含有以: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之至少3者為構成絲的併合絲。
本發明係可達如下述的優異作用效果。
(作用效果1/扭曲防止性) -1-
因為在1束組合絲(A)中,含有「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複層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等「雙方」,因而幾乎不會有因金屬箔捲繞絲的捲繞方向而造成的左右不均衡,所以經編織後的套筒不會存在有發生扭曲的原因。順帶一提,上述僅由Z捲繞複層捲繞絲(2Z)或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中任一者,並無法防止套筒扭曲。
-2-
另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般,當上述組合絲(A)更進一步含有具金屬箔單層捲繞絲(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或S捲繞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構成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或S捲繞單層捲繞絲(1S))時,亦因為此種金屬箔單層捲繞絲所造成的編織品扭曲較小,因而對經編織後的套筒,關於扭曲不會造成實用上會構成障礙程度的影響。
(作用效果2/輕量性) -1-
因為電磁波遮蔽性(導電性)係依存於屬於組合絲之構成絲的絲構件金屬成分重量(即依存於金屬箔的條數),因而即便以金屬箔單層捲繞絲為主要絲構件的習知物,只要增加屬於組合絲構成絲的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之絲數,便可確保必要的導電性。例如以4支金屬箔單層捲繞絲為構成絲的組合絲1支中,因為金屬箔的條數係4條(此時的組合絲 1支重量係金屬箔4條的重量與絲芯4支的重量合計),因而若使用該組合絲的適當支數進行編織,便可確保必要的導電性。
-2-
另一方面,本發明若以使用金屬箔雙層捲繞絲的情況為例,含有Z捲繞雙層捲繞絲(2Z)1支與S捲繞雙層捲繞絲(2Z)1支的雙層捲繞絲2支合計重量,便成為金屬箔4條的重量與絲芯2支的重量之合計。若將其與上述單層捲繞絲4支的合計重量對比,剛好減輕絲芯2支份的重量。即,根據本發明,可確保目標之電磁波遮蔽性(導電性),且相較於使用金屬箔單層捲繞絲的習知物之下,可確實達輕量化,且可減少絲芯數量,因而就絲芯成本而言亦屬有利。
(作用效果3/朝對象物的外插性) -1-
使用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利用編織方式1而獲得的編織套筒,因為過度柔軟,因而該套筒外插於電線等對象物中之時的使用順手性差。
使用由金屬箔單層捲繞絲併合的組合絲a、與由合成樹脂絲併合的組合絲b,利用編織方式2獲得的編織套筒,因為較利用上述編織方式1獲得的編織套筒更加柔軟,因而朝對象物的外插性差。
另一方面,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利用編織方式3、4、5獲得的編織套筒,若僅著眼於朝對象物的外插性雖呈良好,但如前述尚有其他的不利處。
-2-
相對於此,本發明的編織用組合絲(A)所含有的構成絲係上述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若就剛柔程度而言,前者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相當於剛素材,而後者的非金屬絲(R)則相當於相對性的柔素材。所以,藉由將該編織用組合絲(A)施行編織而獲得的套筒狀編織體(B),全體具有適度的剛性與張力,因而不會有過度柔軟、或過度曲撓情形,且亦不會有過度剛直情形,故對電線等對象物的外插性良好,使用順手性非常佳。
(作用效果4/擴幅性及朝對象物的服貼性)
本發明的編織用組合絲(A)所含有的構成絲係上述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藉由將該組合絲(A)施行編織而獲得套筒狀編織體(B)。因為該非金屬絲(R)具有回復原本形狀的適度復原性與彈力性,因而經編織後的編織套筒(套筒狀編織體(B)),如上述對電線等對象物的外插性(開口性)良好,因而擴幅性亦良好,且在將電線等對象物施行被覆後,能依緊密包覆該對象物的方式緊固(服貼性佳)。
(作用效果5/套筒末端之防崩散性)
本案第5項發明的特徵在於:非金屬絲(R)係記憶著套筒狀編織體(B)在編織時的波形形狀。若論及此種工夫,當將編織套筒裁斷為既定長度時,因為屬於切口的套筒末端崩散明顯減少,因而就處置的觀點係屬極佳。
(作用效果6/編織時的剩餘材料產生防止性) -1-
編織係將已繞捲著絲的既定數量繞線筒安裝於編織機的既定地方,藉由從該繞線筒一邊繞出絲一邊施行編織而進行。若屬於同一種的絲,則控制成所有繞線筒上繞捲的絲均能用罄的事情並非難事。相對於此,當將不同種類的絲X、Y供應編織時,因為二者的拉伸性等會有微小差異,因而在任一絲用罄的時候,大多會有另一絲殘留的情況。
-2-
本發明的套筒狀編織體(B)係在編織時,使用構成絲為含有:Z捲繞複層捲繞絲(2Z)、S捲繞複層捲繞絲(2S)及非金屬絲(R)等至少3者的組合絲(A)。依此,因為使由異種構成絲形成1個絲束的組合絲(A),依必要束數進行交叉而施行編織,因而可輕易地依不會產生剩餘材料方式進行編織。
A‧‧‧組合絲
C‧‧‧絲芯
F‧‧‧金屬箔
2Z‧‧‧Z捲繞複層捲繞絲
2S‧‧‧S捲繞複層捲繞絲
R‧‧‧非金屬絲
1Z‧‧‧Z捲繞單層捲繞絲
1S‧‧‧S捲繞單層捲繞絲
圖1係組合絲(A)的構成絲代表例之示意說明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另外,「Z捲繞」係與「左捲繞」同義,「S捲繞」係與「右捲繞」同義。)
[編織用組合絲、組合絲(A)] (組合絲(A))
本發明編織用組合絲的組合絲(A),其構成絲係含有至少下述3者,即:‧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複層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
所謂「組合絲(A)」係指由該等構成絲併合者。(視需要亦可施加緩和加撚加工,但除編織操作時的控制條件較為複雜,且優點亦較少,因而通常僅經併合的絲束。)
(Z捲繞複層捲繞絲(2Z)、S捲繞複層捲繞絲(2S)) -1-
Z捲繞複層捲繞絲(2Z)的「複層」層數並無限定,但較佳係雙層,通常最多亦係至3層為止。理由係增加層數雖就電磁波遮蔽性的觀點係屬有利,但就重量的觀點、與可撓性的觀點卻屬不利。
-2-
再者,S捲繞複層捲繞絲(2S)的複層層數亦係與上述Z捲繞複層捲繞絲(2Z)的情況同樣,較佳設為雙層,通常最多亦係至3層為止。
-3-
組合絲(A)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數 量,通常係設為各1支、各2本的同數支,典型係各使用1支。
但,當編織套筒要求性能允許時,亦可設為例如單邊由1支而另一邊則為2支。另外,此情況,為彌補較少支數邊的複層捲繞絲功用,最好在組合絲(A)中編織入與較少邊之複層捲繞絲為相同捲繞方式的單層捲繞絲1支或2支。此係對為能盡力抑制扭曲下工夫。
-4-
上述絲芯(C)大多係使用例如:聚酯系纖維、聚醯胺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醯亞胺系纖維、聚烯烴系纖維、氟樹脂系纖維、其他各種耐熱性纖維等合成纖維;源自植物的纖維、或源自動物的纖維;玻璃纖維、碳纖維等無機系纖維;等等的單股絲或多股絲。
絲芯(C)的粗細度大多係設為例如100~700丹尼程度或其前後,較佳係設為150~500丹尼程度。
-5-
上述金屬箔(F)的金屬種類並無特別的限定,但最好使用銅箔、鍍錫銅箔、鍍鎳銅箔等。此處經施行金屬電鍍的電鍍箔係除金屬箔之外,尚有電鍍層,但可計算為1條(1層)金屬箔(F)。
金屬箔(F)的寬度並無特別的限制,通常設為例如0.1~2mm程度或其前後。金屬箔(F)的厚度通常係設為例如5~70μm程度或其前後、較佳係設為10~60μm程度。
另外,金屬電鍍銅箔係例如將直徑0.05~0.4mm程度的軟銅線施行 軋延加工,再於其上施行例如1~2μm程度的金屬電鍍便可獲得。
-6-
金屬箔(F)捲繞於絲芯(C)時,最好是第1層依不會重疊於箔的方式隔開若干間隙進行包捲。第2層亦是最好依不會重疊箔的方式隔開若干間隙進行包捲,且盡可能依能包覆下層第1層箔之間隙的方式進行包捲。依如上述,藉由注意箔的包捲方式,便可確保必要的電磁波遮蔽性,且能將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的可撓性與彎曲性降低抑制為最小極限。
-1- (非金屬絲(R))
組合絲(A)的構成絲另一者係非金屬絲(R)。此時的非金屬絲(R)大多係使用例如: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系纖維、聚烯烴系纖維、氟樹脂系纖維、其他各種耐熱性纖維等各種合成纖維的單股絲或多股絲,亦可使用由例如聚胺甲酸乙酯系等彈性體系樹脂構成的絲。除合成纖維絲之外,尚亦較佳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
非金屬絲(R)的粗細度(多股絲的情況便為全體的粗細度),大多設為直徑0.1~0.6mm程度或其前後。
-2-
該非金屬絲(R)係當施行上述詳述的組合絲(A)編織時,就編織品的性質‧性能,可達在(發明效果)的「作用效果3、4、5」處所述之重要 功用。
(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或S捲繞單層捲繞絲(1S)) -1-
上述組合絲(A)特佳係更進一步構成絲含有:具由窄幅金屬箔(F)對絲芯(C)呈Z捲繞或S捲繞進行捲繞構成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或S捲繞單層捲繞絲(1S)中之至少一者。此時,可僅使用Z捲繞單層捲繞絲(1Z)1支(或2支),亦可僅使用S捲繞單層捲繞絲(1S)1支(或2支),亦可二者均各使用1支。就從組合絲(A)全體的輕量性觀點,最好係僅使用Z捲繞單層捲繞絲(1Z)、S捲繞單層捲繞絲(1S)中任一者1支,即便此情況,仍不會對最終的編織體(B)扭曲防止性構成不良影響。
-2-
該等Z捲繞或S捲繞的單層捲繞絲(1Z)、(1S)係當如前述僅由Z捲繞複層捲繞絲(2Z)或S捲繞複層捲繞絲(2S),會有電磁波遮蔽性不足的情況,就彌補其電磁波遮蔽性而言係屬有效。所以,該等單層捲繞絲(1Z)、(1S)相較於上述複層捲繞絲(2Z)、(2S)之下,可撓性更佳,藉由該單層捲繞絲的編織入會使組合絲(A)成為蓬鬆,因而就電線等對象物的物理保護性而言亦屬較佳。又,套筒徑的設定亦較為容易。
[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編織體(B)] -1-
藉由將由上述構成絲構成的組合絲(A)進行編織,便可製造由套筒狀編織體(B)構成的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編織時係使用通稱編帶機 的裝置。
-2-
在編織前、編織中或編織後,最好利用適當手段,使該編織組織中的上述非金屬絲(R)記憶著套筒狀編織體(B)中的波形與凹凸狀形狀。
此種形狀記憶手段係可例如:提供進行編織的非金屬絲(R)係使用形狀記憶樹脂製的絲,於編織中或編織後使復原為預先記憶的形狀之方法;對編織中的特定區域或編織後的套筒全體施行加熱或/及加壓之方法,或者相反地施行急冷之方法等。此處,套筒的「加熱」係可利用經加熱的氣體、經加熱的接觸物,或者使用輻射熱而實施。
依此,就編織套筒的開口性、編織套筒對電線等對象物的外插性、套筒的擴幅性與被覆後的對象物服貼性、套筒切斷部的防崩散性等觀點,處置性與操作性均非常順暢。
-3-
而,依此所獲得編織套筒,經依需求者請求而切斷為適當長度,再將其被覆於電線或電線束(harness)等被覆對象物上使用。電線或電線束例係可例如:單線、同心絞線、複合絞線、扁絞線、編織線、銅芯鋁線等裸電線;絲包線、棉包線、漆包線、聚氯乙烯電線、軟線等絕緣電線等等。
另外,藉由將本發明的組合絲(A)直接編織於電線等對象物的周圍,亦可製作編織套筒。
[實施例]
其次舉實施例針對本發明更進一步說明。
(材料之準備) (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及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之製作)
使用Z捲繞用箔捲繞裝置,在直徑0.1mm之由聚酯多股絲(細絲數係60支)構成的絲芯(C)上,依Z捲繞且稍微隔開間隙的方式,捲繞著將軟銅線施行軋延加工後再施行鍍錫的寬度0.3mm、厚度30μm銅箔(正確而言係鍍錫銅箔),且更在其上依Z捲繞且稍為隔開間隙的方式,捲繞著第2層的銅箔(正確而言係鍍錫銅箔),便製得「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另外,施行第2層捲繞時,請注意要覆蓋著成為下層的第1層箔之間隙。
除使用S捲繞用箔捲繞裝置之外,其餘均與上述相同條件施行第1層與第2層的捲繞,而製得「S捲繞複層捲繞絲(2S)」。
(Z捲繞單層捲繞絲(1Z)及S捲繞單層捲繞絲(1S)的製作)
除絲芯(C)係使用直徑0.1mm的聚酯單股絲,箔係設為1層捲繞之外,其餘均依照上述複層捲繞絲的製造,製作「Z捲繞單層捲繞絲(1Z)」與「S捲繞單層捲繞絲(1S)」。另外,後述實施例與比較例中,因箔捲繞裝置的關係,偏向於使用大量製造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1Z)。
(非金屬絲(R)之準備)
非金屬絲(R)係準備合成纖維絲一例之直徑0.25mm的聚酯單股絲。
(組合絲之準備)
將上述所準備的各絲予以併合,製作由表1所示組合之構成絲形成的組合絲1。圖1所示係組合絲(A)的構成絲代表例之示意說明圖,實施例1所使用的組合絲(A)。
實施例1的組合絲1係「本發明的組合絲(A)」,比較例1~3的組合絲1係供比較用的組合絲,該等組合絲1係分別單獨提供進行編織。
比較例4的組合絲1(由3支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構成的組合絲),係與表1未記載的組合絲2(細絲數60的聚酯多股絲(直徑0.18mm))一起提供進行編織。
(編織體之製作與評價) (編織體之製作)
相關實施例1,僅使用上述表1的組合絲1,利用編帶機(編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編織體(B)。另外,進行編織之際,行程數係設為48行程或64行程,依針數為4.0或3.5,製作套筒折邊寬度22mm、20mm、18mm、12mm者。。
相關比較例1~3,僅使用上述表1的組合絲1,利用編帶機(編織機)進行編織(行程數係48行程或64行程),製作各種針數及各種折邊寬度的編織體。
相關比較例4,使用上述組合絲1與組合絲2等2種,利用編帶機 (編織機)進行編織,依行程數為Z捲繞單層捲繞絲32行程、且聚酯多股絲32行程之合計64行程進行相互交叉,而製作針數4、折邊寬度17mm的編織體。
另外,相關實施例1(後述實施例2、3)的編織體(B)、及比較例1、2、3、4的編織體,於編織中或編織後施行加熱及加壓,注意使組合絲1或組合絲2中的構成絲之非金屬絲,記憶著編織品的交叉組織形狀。
(比較例3並沒有使用相當於非金屬絲的絲構件,但為配合條件而採取同樣的手段。) (編織體之評價)
相關所獲得編織體的評價項目及結果,如表2所示。
(表2之評價項目說明)
‧導電性(電阻值)係單位長度間的電阻值(2m間的平面電阻值)。
‧套筒重量係套筒每1m的重量。
‧扭曲程度係套筒1m間的360°扭曲產生個數。
‧關於曲撓量,係將折疊呈扁平狀態的套筒,依從水平支撐台的 端部伸出100mm的狀態,利用3.6g夾鉗夾住伸出部分的前端而加重,測定此時的套筒前端曲撓量。
‧服貼感係測量套筒擴幅後的插入口收縮時間並進行判定。
‧插入口崩散程度係將套筒前端部敲打桌子5次,測定崩散寬度。
‧良率狀態係測定經編織完成後的剩餘材料量(多餘組合絲的殘存量)。(比較例4中,Z捲繞單層捲繞絲(1Z)的剩餘材料係產生7%。)
(表2的數據所表示意義) -1-
實施例1及比較例1~4中,因為編織時的針數、與編織體的折邊寬度並非嚴格地一致,因而數值的絕對值並無法直接對比,相關表1所示數據可瞭解如下述事項。
-2-
關聯於電磁波遮蔽性的導電性(電阻值),因為係大略與組合絲每1支的金屬箔合計條數成比例,因而若編織條件統一,則組合絲每1支的金屬箔合計條數均為5條的實施例1、比較例2、比較例3,導電性便可大略同等。
比較例1係因為組合絲每1支的金屬箔合計條數少於3條,因而相較於實施例1、比較例2、比較例3之下,導電性不足。
比較例4雖組合絲1每1支的金屬箔合計條數係與比較例1均同為3條,但因為依與未具金屬箔的組合絲2(聚酯多股絲)為相同行程數進行編織,因而電阻值為109mΩ的偏大值(大幅大於比較例1),電磁波遮蔽性不足。
-3-
相關套筒重量,組合絲每1支的金屬箔合計條數較少的比較例1與比較例4,雖屬輕量,但必要的導電性卻較差於於其他例。
另一方面,實施例1、比較例2、比較例3的套筒重量(45~50g左右)可謂屬於中程度,但若考慮確保編織套筒第1目的之導電性,就從實用性的觀點,此種程度的重量應可被充分容許。
-4-
關於扭曲程度,由含有Z捲繞複層捲繞絲(2Z)與S捲繞複層捲繞絲(2S)各1支的組合絲1,進行編織之實施例1與比較例3,編織套筒並無發生扭曲。
相對於此,組合絲1的構成絲係使用Z捲繞單層捲繞絲(1Z)3支的比較例1,扭曲地方出現1次,有發生扭曲的傾向。
組合絲1的構成絲係使用Z捲繞複層捲繞絲(2Z)2支、與Z捲繞單層捲繞絲(1Z)1支的比較例2、以及使用Z捲繞單層捲繞絲(1Z)3支的比較例4,扭曲地方均為5次的偏多,對編織套筒品質而言構成較大問題。
-5-
關於與剛柔程度相關的曲撓量,實施例1與比較例2均呈良好。比較例1有略過於柔軟的傾向,比較例3有較比較例1更過於柔軟的傾向,比較例4呈現明顯過度柔軟。若曲撓量變大(即過度柔軟),編織套筒對電線等對象物的外插性會降低。
首先,實施例1與比較例2的編織品曲撓量為40mm之較小(具張力)值的理由,可認為實施例1與比較例2係組合絲1為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2Z、2S)2支(沒有使用組合絲2),且該組合絲1含有非金屬絲(R)的緣故所致。
比較例1的編織品之曲撓量為43mm之略大值(略柔軟)的理由,可認為該比較例1雖就組合絲1有使用非金屬絲(R)1支之處係與實施例1共通,但構成組合絲1的其他絲卻僅為金屬箔單層捲繞絲(1Z),並非如實施例1係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2Z、2S)的緣故所致。
比較例3的編織品之「曲撓量為45mm之較大值(較柔軟)」的理由,若考慮該比較例3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組合絲1均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2Z、2S)2支(未使用組合絲2),則可認為係因組合絲1未含有非金屬絲(R)的緣故所致。
比較例4的編織品之「曲撓量為50mm的較大值(過度柔軟)」之理由,該若考慮該比較例4係組合絲2為使用聚酯多股絲,則可認為係因為組合絲1未使用金屬箔複層捲繞絲(2Z、2S)的緣故所致。
-6-
關於服貼感,因為實施例1、比較例1、2的組合絲1係含有非金屬絲(R),因而就套筒開口性、對電線等對象物的外插性、擴幅性,以及被覆後的電線等之緊固性(服貼性)而言,均可獲得較佳結果。
相對於此,組合絲1中未含有非金屬絲(R)的比較例3、4,擴幅性與服貼感差,套筒使用時的實用上使用順手性可謂非常差。
另外,比較例4雖一併使用組合絲2(多股絲)與組合絲1進行編織,但擴幅性(服貼感)卻未獲成功地改善。
-7-
相關套筒插入口(開口部)的崩散程度,組合絲1中含有非金屬絲(R)的實施例1、比較例1、2均呈良好,相對的,組合絲1中未含有非金屬絲(R)的比較例3、4則呈較差結果。
-8-
相關良率狀態(剩餘材料量),僅使用1種組合絲1施行編織的實施例1與比較例1~3,可輕易地依沒有產生剩餘材料的方式進行編織,但使用性質不同的2種組合絲1與組合絲2之比較例4,極難依不會產生剩餘材料的方式進行編織。該剩餘材料的產生會直接牽連於製品編織套筒的成本上昇。
-9-
如表2所示,編織套筒製造及編織套筒品質相關諸項目均全部滿足者,僅有實施例1的本發明而已,明顯顯示本發明足具產業上的有用性與貢獻性。
(實施例2)
表1所示實施例1中,組合絲1的構成絲係使用「Z捲繞複層捲繞絲(2Z)1支、S捲繞複層捲繞絲(2S)1支、Z捲繞單層捲繞絲(1Z)1支、及由合成樹脂絲構成的非金屬絲(R)1支」合計4支絲,但實施例2則針對該等之中僅省略Z捲繞單層捲繞絲(1Z)之組合絲1的情況進行編織。
此時,除表2中的電阻值成為37mΩ、表2中的套筒重量成為48g之外,其餘均獲得與實施例1的情況大致同等結果。由此現象得知,實施例2的態樣亦可獲得接近實施例1態樣的較佳結果。
(實施例3)
表1所示實施例1中,組合絲1的構成絲係使用「Z捲繞複層捲繞絲(2Z)1支、S捲繞複層捲繞絲(2S)1支、Z捲繞單層捲繞絲(1Z)1支、及由合成樹脂絲構成的非金屬絲(R)1支」合計4支絲,但實施例3則針對該等之中的非金屬絲(R)係使用「細絲數60支、直徑0.25mm玻璃纖維多股絲」之組合絲1的情況進行編織。
此時,除表2中的電阻值成為31mΩ、表2中的套筒重量成為54g之外,其餘均獲得與實施例1的情況大致同等結果。由此現象得知,實施例3的態樣亦可獲得接近實施例1態樣的較佳結果。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上述由組合絲(A)的套筒狀編織體(B)所構成之本發明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適用於被覆著電線或電線束等而使發揮預期電磁波遮蔽性目的。
A‧‧‧組合絲
C‧‧‧絲芯
F‧‧‧金屬箔
2Z‧‧‧Z捲繞複層捲繞絲
2S‧‧‧S捲繞複層捲繞絲
R‧‧‧非金屬絲
1Z‧‧‧Z捲繞單層捲繞絲
1S‧‧‧S捲繞單層捲繞絲

Claims (5)

  1. 一種編織用組合絲,其特徵在於由組合絲(A)構成,該組合絲(A)係含有以: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之至少3者為構成絲的併合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織用組合絲,其中,上述組合絲(A)係更進一步含有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或S捲繞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或S捲繞單層捲繞絲(1S)中之至少一者作為構成絲。
  3. 一種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其特徵在於:由組合絲(A)的套筒狀編織體(B)構成,該組合絲(A)係含有以: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複層捲繞絲(2Z);具有對絲芯(C)呈S捲繞且複層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S捲繞複層捲繞絲(2S);以及非金屬絲(R)之至少3者為構成絲的併合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其中,上述組合絲(A)係更進一步含有具有對絲芯(C)呈Z捲繞或S捲繞地捲繞著窄幅金屬箔(F)之構成的Z捲繞單層捲繞絲(1Z)或S捲繞單層捲繞絲(1S)中之至少一者作為構成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其中,上述非金屬絲(R)係記憶著套筒狀編織體(B)中在其編織時的波形形狀。
TW102112074A 2013-04-03 2013-04-03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TW2014403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2074A TW201440354A (zh) 2013-04-03 2013-04-03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2074A TW201440354A (zh) 2013-04-03 2013-04-03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354A true TW201440354A (zh) 2014-10-16

Family

ID=52113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074A TW201440354A (zh) 2013-04-03 2013-04-03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403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67704B2 (ja) 編組用合糸および電磁波シールド性編組スリーブ
JP6044498B2 (ja) 電気ケーブル
US9913415B2 (en) EMI shielding textile fabric, wrappable sleeve constructed therefro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KR101705261B1 (ko) 하이브리드 얀으로 제조된 보호성 슬리브, 하이브리드 얀 및 그 구성 방법
JP5546061B2 (ja) ワイヤフィラメントを有するハイブリッド糸で作製された保護スリーブ、および構成の方法
RU2715938C2 (ru) Оболочка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ых помех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20050282009A1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yarn
JP2024056756A (ja) 電極配線付き布材
US11891729B2 (en) Machine-knittable conductive hybrid yarns
JP2003060386A (ja) 電磁波シールド用被覆体
TW201440354A (zh) 編織用組合絲及電磁波遮蔽性編織套筒
JP2015026476A (ja) 多層型伸縮伝送線
WO2017091154A1 (en) Intermittent conductive yarn
JPH06131916A (ja) 熱収縮性導電シート
JP6085162B2 (ja) 平型絶縁被覆通電体
CN113168944A (zh) 碳纤维编织构件和碳纤维热缩管
CN114641836A (zh) 自卷式屏蔽管
JP6592272B2 (ja) シールドスリーブ
JP7412125B2 (ja) 耐屈曲絶縁電線
JP7213979B2 (ja) 炭素繊維編組部材及び炭素繊維熱収縮チューブ
JP7412126B2 (ja) 耐屈曲絶縁電線
JP2024517063A (ja) 複合素材セルフラップ遮蔽チューブ
JP2022089286A (ja) ケーブル及び寿命予測システム
JP2022133511A (ja) 絶縁電線
KR20220150826A (ko) 복합소재 셀프랩 차폐 튜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