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3821A - 變焦鏡頭 - Google Patents

變焦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3821A
TW201433821A TW102106640A TW102106640A TW201433821A TW 201433821 A TW201433821 A TW 201433821A TW 102106640 A TW102106640 A TW 102106640A TW 102106640 A TW102106640 A TW 102106640A TW 201433821 A TW201433821 A TW 2014338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refractive power
zoom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6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76442B (zh
Inventor
Taro Kushida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106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6442B/zh
Priority to CN201310147676.9A priority patent/CN104007543B/zh
Priority to US14/178,416 priority patent/US905787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33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3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6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64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Abstract

一種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一第三透鏡群、一第四透鏡群、一第五透鏡群以及一第六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此變焦鏡頭滿足條件:|fw/f6|<0.15,其中,fw為變焦鏡頭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6為第六透鏡群之有效焦距。此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間距增加,第二透鏡群與第三透鏡群間距減少,第三透鏡群與第四透鏡群間距先增加然後再減少,第六透鏡群固定不動。

Description

變焦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鏡頭,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變焦鏡頭。
在習知的技術中,例如日本專利JP 2005-345714所揭露的變焦鏡頭係採用6個透鏡群架構,從物側至像側每一透鏡群分別具有正屈光力、負屈光力、正屈光力、正屈光力、正屈光力、正屈光力,當移動第二透鏡群、第四透鏡群、第五透鏡群時即可達到改變變焦鏡頭焦距。另一個日本專利JP 2008-304708所揭露的變焦鏡頭係採用5個透鏡群架構,從物側至像側每一透鏡群分別具有正屈光力、負屈光力、正屈光力、負屈光力、正屈光力。又另一個日本專利JP 2011-232543所揭露的變焦鏡頭係採用5個透鏡群架構,從物側至像側每一透鏡群分別具有正屈光力、負屈光力、正屈光力、負屈光力、正屈光力,當至少移動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時即可達到改變變焦鏡頭焦距。上述三個習知技術所揭露的變焦鏡頭之變焦倍率皆小於16倍。
然而人們對變焦鏡頭之變焦倍率要求愈來愈高, 16倍的變焦倍率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果採用上述三種習知技術,是無法設計出變焦倍率達到24倍左右且兼顧到小型化與良好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變焦鏡頭,其變焦倍率大約為24倍,但是仍具備小型化與良好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一第三透鏡群、一第四透鏡群、一第五透鏡群以及一第六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此變焦鏡頭滿足條件:|fw/f6|<0.15,其中,fw為變焦鏡頭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6為第六透鏡群之有效焦距。
其中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間距增加,第二透鏡群與第三透鏡群間距減少,第三透鏡群與第四透鏡群間距先增加然後再減少,第六透鏡群固定不動。
其中第三透鏡群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及一第九透鏡,第八透鏡與第 九透鏡黏合,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九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其中第七透鏡滿足以下條件:Nd7<1.565
40<Vd7<65
其中,Nd7為第七透鏡之折射率,Vd7為第七透鏡之阿貝係數。
其中第八透鏡及第九透鏡滿足以下條件:Vd9-Vd8>35
其中,Vd8為第八透鏡之阿貝係數,Vd9為第九透鏡之阿貝係數。
其中第四透鏡群包括一第十透鏡,第十透鏡具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此凹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五透鏡群包括一第十一透鏡,第六透鏡群包括一第十二透鏡,第十一透鏡及第十二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本發明之變焦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第二透鏡群與第三透鏡群之間。
其中光圈與第三透鏡群之間距固定不變。
本發明之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一第三透鏡群、一第四透鏡群、一第五透鏡群以及一第六透鏡群。第一透鏡 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此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間距增加,第二透鏡群與第三透鏡群間距減少,第三透鏡群與第四透鏡群間距先增加然後再減少,第六透鏡群固定不動。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變焦鏡頭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11、一第二透鏡群G12、一光圈ST1、一第三透鏡群G13、一第四透鏡群G14、一第五透鏡群G15、一第六透鏡群G16以及一濾光片OF1。變焦鏡頭1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11與第二透鏡群G12之間距D156變大,第二透鏡群G12與第三透鏡群G13之間距D11113變小,第三透鏡群G13與第四透鏡群G14之間距D11718先變大然後再變小,第六透鏡群G16則固定不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11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鏡群G12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13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G14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G15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群G16具有負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1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及一第三透鏡L13。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2與第二透鏡L12之物側面S12兩者黏合。
第二透鏡群G12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及一第六透鏡L16。
第三透鏡群G13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七透鏡L17、一第八透鏡L18及一第九透鏡L19。第七透鏡L17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18具有負屈光力,第九透鏡L19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18之像側面S116與第九透鏡L19之物側面S116兩者黏合。
第四透鏡群G14包括一第十透鏡L110,第十透鏡L110具有負屈光力係由塑膠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19為凹面。
第五透鏡群G15包括一第十一透鏡L111,第十一透鏡L111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第六透鏡群G16包括一第十二透鏡L112,第十二 透鏡L112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光圈ST1與第三透鏡群G13之間距D11213固定不變。濾光片OF1係由平板玻璃製成,其物側面S124與像側面S125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變焦鏡頭1需滿足底下四條件:|f1w/f16|<0.15 (1)
Nd17<1.565 (2)
40<Vd17<65 (3)
Vd19-Vd18>35 (4)
其中,f1w為變焦鏡頭1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16為第六透鏡群G16之有效焦距,Nd17為第七透鏡L17之折射率,Vd17為第七透鏡L17之阿貝係數,Vd18為第八透鏡L18之阿貝係數,Vd19為第九透鏡L19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1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1在高變焦倍率下,仍然兼顧到小型化與良好的光學性能,且其在廣角端時具有較大的視角。
表一為變焦鏡頭1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未圖示)以及望遠端(未圖示)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4.43 mm、光圈值等於3.37、鏡頭總長等於63.35 mm、視角約83.68度,處於中間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21.49 mm、光圈值等於5.31、鏡頭總長等於67.36 mm、視角約20.10度,處於望遠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104.27 mm、光圈值等於6.28、鏡頭總長等於84.89 mm、視角約4.26度,變焦鏡頭1之變焦倍率大約為23.54倍。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 A~C: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1w=4.43 mm、第六透鏡群G16之有效焦距f16=-231.82 mm、第七透鏡L17之折射率Nd17=1.56455,第七透鏡L17之阿貝係數Vd17=60.8、第八透鏡L18之阿貝係數Vd18=40.8、第九透鏡L19之阿貝係數Vd19=95.0,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1w/f16|=0.0191、Vd19-Vd18=54.2,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4)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G圖、第3A至第3G圖以及第4A至第4G圖看出。第2A圖、第3A圖以及第4A圖所示的,是本實 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2B圖、第3B圖以及第4B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C圖、第3C圖以及第4C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D至第2F圖、第3D至第3F圖以及第4D至第4F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的橫向光扇(Transverse Ray Fan)圖。第2G圖、第3G圖以及第4G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由第2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1 mm至0.0 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15 mm至0.0 mm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9%。由第2D、2E、2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於不同 影像高度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小於正負20 μm。由第2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範圍介於0.436 μm至0.656 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 μm至5 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由第3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5 mm至0.0 mm之間。由第3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4 mm至0.0 mm之間。由第3C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1%。由第3D、3E、3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於不同影像高度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小於正負15 μm。由第3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範圍介於0.436 μm至0.656 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 μm至7 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之縱向像 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由第4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 mm至0.1 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35 mm至0.0 mm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0.6%。由第4D、4E、4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等於0.588 μm之光線於不同影像高度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小於正負20 μm。由第4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範圍介於0.436 μm至0.656 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10 μm至0 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變焦鏡頭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 G21、一第二透鏡群G22、一光圈ST2、一第三透鏡群G23、一第四透鏡群G24、一第五透鏡群G25、一第六透鏡群G26以及一濾光片OF2。變焦鏡頭2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21與第二透鏡群G22之間距D256變大,第二透鏡群G22與第三透鏡群G23之間距D21113變小,第三透鏡群G23與第四透鏡群G24之間距D21718先變大然後再變小,第六透鏡群G26則固定不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21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G22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23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G24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G25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群G26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21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及一第三透鏡L23。第一透鏡L21之像側面S22與第二透鏡L22之物側面S22兩者黏合。
第二透鏡群G2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及一第六透鏡L26。
第三透鏡群G23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七透鏡L27、一第八透鏡L28及一第九透鏡L29。第七透鏡L27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28具有 負屈光力,第九透鏡L29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28之像側面S216與第九透鏡L29之物側面S216兩者黏合。
第四透鏡群G24包括一第十透鏡L210,第十透鏡L210具有負屈光力係由塑膠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219為凹面。
第五透鏡群G25包括一第十一透鏡L211,第十一透鏡L211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第六透鏡群G26包括一第十二透鏡L212,第十二透鏡L212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光圈ST2與第三透鏡群G23之間距D21213固定不變。濾光片OF2係由平板玻璃製成,其物側面S224與像側面S225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變焦鏡頭2需滿足底下四條件:|f2w/f26|<0.15 (5)
Nd27<1.565 (6)
40<Vd27<65 (7)
Vd29-Vd28>35 (8)
其中,f2w為變焦鏡頭2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26為第六透鏡群G26之有效焦距,Nd27為第七透鏡L27之折射率,Vd27為第七透鏡L27之阿貝係數,Vd28為 第八透鏡L28之阿貝係數,Vd29為第九透鏡L29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2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2在高變焦倍率下,仍然兼顧到小型化與良好的光學性能,且其在廣角端時具有較大的視角。
表三為變焦鏡頭2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未圖示)以及望遠端(未圖示)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處於廣角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4.43 mm、光圈值等於3.65、鏡頭總長等於66.36 mm、視角約83.56度,處於中間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21.50 mm、光圈值等於5.62、鏡頭總長等於67.99 mm、視角約20.06度,處於望遠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104.30 mm、光圈值等於6.15、鏡頭總長等於83.72 mm、視角約4.22度,變焦鏡頭2之變焦倍率大約為23.55倍。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B: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B為非球面係數。
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2w=4.43 mm、第六透鏡群G26之有效焦距f26=1555.85 mm、第七透鏡L27之折射率Nd27=1.54814,第七透鏡 L27之阿貝係數Vd27=45.8、第八透鏡L28之阿貝係數Vd28=32.3、第九透鏡L29之阿貝係數Vd29=70.1,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2w/f26|=0.0028、Vd29-Vd28=37.8,皆能滿足上述條件(5)至條件(8)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其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上述圖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圖例相似,因此省略其圖例)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6圖,第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變焦鏡頭3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31、一第二透鏡群G32、一光圈ST3、一第三透鏡群G33、一第四透鏡群G34、一第五透鏡群G35、一第六透鏡群G36以及一濾光片OF3。變焦鏡頭3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31與第二透鏡群G32之間距D367變大,第二透鏡群G32與第三透鏡群G33之間距D31214變小,第三透鏡群G33與第四透鏡群G34之間距D31819先變大然後再變小,第六透鏡群G36則固定不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31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G32具有負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33具有 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G34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G35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群G36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31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及一第三透鏡L33。
第二透鏡群G32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及一第六透鏡L36。
第三透鏡群G33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七透鏡L37、一第八透鏡L38及一第九透鏡L39。第七透鏡L37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38具有負屈光力,第九透鏡L39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鏡L38之像側面S317與第九透鏡L39之物側面S317兩者黏合。
第四透鏡群G34包括一第十透鏡L310,第十透鏡L310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320為凹面。
第五透鏡群G35包括一第十一透鏡L311,第十一透鏡L311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第六透鏡群G36包括一第十二透鏡L312,第十二透鏡L312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光圈ST3與第三透鏡群G33之間距D31314固定不變。濾光片OF3係由平板玻璃製成,其物側面S325與 像側面S326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變焦鏡頭3需滿足底下四條件:|f3w/f36|<0.15 (9)
Nd37<1.565 (10)
40<Vd37<65 (11)
Vd39-Vd38>35 (12)
其中,f3w為變焦鏡頭3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36為第六透鏡群G36之有效焦距,Nd37為第七透鏡L37之折射率,Vd37為第七透鏡L37之阿貝係數,Vd38為第八透鏡L38之阿貝係數,Vd39為第九透鏡L39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3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3在高變焦倍率下,仍然兼顧到小型化與良好的光學性能,且其在廣角端時具有較大的視角。
表五為變焦鏡頭3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未圖示)以及望遠端(未圖示)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五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處於廣角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4.43 mm、光圈值等於3.71、鏡頭總長等於64.38 mm、視角約83.62度,處於中間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21.49 mm、光圈值等於5.59、鏡頭總長等於73.11 mm、視角約19.96度,處於望遠端時之有效焦距等於104.30 mm、光圈值等於6.22、鏡頭總長等於85.32 mm、視角約4.20度,變焦鏡頭3之變焦倍率大約為23.54倍。
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C: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 球面係數。
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3w=4.43 mm、第六透鏡群G36之有效焦距f36=31.94 mm、第七透鏡L37之折射率Nd37=1.50756,第七透鏡L37之阿貝係數Vd37=52.0、第八透鏡L38之阿貝係數Vd38=35.0、第九透鏡L39之阿貝係數Vd39=70.1,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3w/f36|=0.1387、Vd39-Vd38=35.1,皆能滿足上述條件(9)至條件(12)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其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上述圖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圖例相似,因此省略其圖例)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 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3‧‧‧變焦鏡頭
G11、G21、G31‧‧‧第一透鏡群
G12、G22、G32‧‧‧第二透鏡群
G13、G23、G33‧‧‧第三透鏡群
G14、G24、G34‧‧‧第四透鏡群
G15、G25、G35‧‧‧第五透鏡群
G16、G26、G36‧‧‧第六透鏡群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L15、L25、L35‧‧‧第五透鏡
L16、L26、L36‧‧‧第六透鏡
L17、L27、L37‧‧‧第七透鏡
L18、L28、L38‧‧‧第八透鏡
L19、L29、L39‧‧‧第九透鏡
L110、L210、L310‧‧‧第十透鏡
L111、L211、L311‧‧‧第十一透鏡
L112、L212、L312‧‧‧第十二透鏡
ST1、ST2、ST3‧‧‧光圈
OF1、OF2、OF3‧‧‧濾光片
IMA1、IMA2、IMA3‧‧‧成像面
OA1、OA2、OA3‧‧‧光軸
S11、S12、S13、S14、S15、S16、S17、S18‧‧‧面
S19、S110、S111、S112、S113、S114、S115‧‧‧面
S116、S117、S118、S119、S120、S121、S122‧‧‧面
S123、S124、S125‧‧‧面
S21、S22、S23、S24、S25、S26、S27、S28‧‧‧面
S29、S210、S211、S212、S213、S214、S215‧‧‧面
S216、S217、S218、S219、S220、S221、S222‧‧‧面
S223、S224、S225‧‧‧面
S31、S32、S33、S34、S35、S36、S37、S38‧‧‧面
S39、S310、S311、S312、S313、S314、S315‧‧‧面
S316、S317、S318、S319、S320、S321、S322‧‧‧面
S323、S324、S325、S326‧‧‧面
D156、D11112、D11213、D11113、D11718、D11920‧‧‧間距
D12122、D12324、D256、D21112、D21213、D21113‧‧‧間距
D21718、D21920、D22122、D22324、D367、D31213‧‧‧間距
D31314、D31214、D31819、D32021、D32223、D32425‧‧‧間距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場曲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畸變圖。
第2D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2E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2F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2G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3A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縱向像差圖。
第3B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場曲圖。
第3C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畸變圖。
第3D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橫向光扇圖。
第3E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橫向 光扇圖。
第3F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橫向光扇圖。
第3G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中間端時之橫向色差圖。
第4A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縱向像差圖。
第4B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場曲圖。
第4C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畸變圖。
第4D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橫向光扇圖。
第4E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橫向光扇圖。
第4F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橫向光扇圖。
第4G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處於望遠端時之橫向色差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 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1‧‧‧變焦鏡頭
G11‧‧‧第一透鏡群
G12‧‧‧第二透鏡群
G13‧‧‧第三透鏡群
G14‧‧‧第四透鏡群
G15‧‧‧第五透鏡群
G16‧‧‧第六透鏡群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L17‧‧‧第七透鏡
L18‧‧‧第八透鏡
L19‧‧‧第九透鏡
L110‧‧‧第十透鏡
L111‧‧‧第十一透鏡
L112‧‧‧第十二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IMA1‧‧‧成像面
OA1‧‧‧光軸
S11、S12、S13、S14、S15、S16、S17、S18‧‧‧面
S19、S110、S111、S112、S113、S114、S115‧‧‧面
S116、S117、S118、S119、S120、S121、S122‧‧‧面
S123、S124、S125‧‧‧面
D156、D11112、D11213、D11113‧‧‧間距
D11718、D11920、D12122、D2324‧‧‧間距

Claims (10)

  1. 一種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群;其中該變焦鏡頭滿足條件:|fw/f6|<0.15;其中,fw為該變焦鏡頭於廣角端之有效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群之有效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間距增加,該第二透鏡群與該第三透鏡群間距減少,該第三透鏡群與該第四透鏡群間距先增加然後再減少,該第六透鏡群固定不動。
  3. 如申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以及一第九透鏡,該第八透鏡與該第九透鏡黏合,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九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滿足以下條件:Nd7<1.565 40<Vd7<65其中,Nd7為該第七透鏡之折射率,Vd7為該第七透鏡之阿貝係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滿足以下條件:Vd9-Vd8>35其中,Vd8為該第八透鏡之阿貝係數,Vd9為該第九透鏡之阿貝係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群包括一第十透鏡,該第十透鏡具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該凹面朝向該像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群包括一第十一透鏡,該第十一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其中該第六透鏡群包括一第十二透鏡,該第十二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群與該第三透鏡群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光圈與該第三透鏡群之間距固定不變。
  10. 一種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群;其中該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間距增加,該第二透鏡群與該第三透鏡群間距減少,該第三透鏡群與該第四透鏡群間距先增加然後再減少,該第六透鏡群固定不動。
TW102106640A 2013-02-26 2013-02-26 變焦鏡頭 TWI476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6640A TWI476442B (zh) 2013-02-26 2013-02-26 變焦鏡頭
CN201310147676.9A CN104007543B (zh) 2013-02-26 2013-04-25 变焦镜头
US14/178,416 US9057870B2 (en) 2013-02-26 2014-02-12 Zoom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6640A TWI476442B (zh) 2013-02-26 2013-02-26 變焦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821A true TW201433821A (zh) 2014-09-01
TWI476442B TWI476442B (zh) 2015-03-11

Family

ID=51368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6640A TWI476442B (zh) 2013-02-26 2013-02-26 變焦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57870B2 (zh)
CN (1) CN104007543B (zh)
TW (1) TWI47644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3439A (zh) * 2016-10-26 2019-06-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拍摄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TWI679464B (zh) * 2017-06-01 2019-12-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超廣角鏡頭
TWI756044B (zh) * 2021-02-02 2022-02-2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五十三)
US11947092B2 (en) 2021-02-02 2024-04-0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8947B (zh) * 2013-06-13 2018-10-02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双孔径变焦数字摄影机
JP6880544B2 (ja) * 2015-09-30 2021-06-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JP6675252B2 (ja) * 2016-04-06 2020-04-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562971B2 (ja) * 2017-06-02 2019-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892818B2 (ja) * 2017-12-25 2021-06-23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8873258B (zh) * 2018-07-17 2020-10-27 莆田学院 一种超广角、大孔径鱼眼镜头光学系统
JP7277288B2 (ja) * 2019-07-02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58791B (en) * 1993-07-14 1995-10-01 Canon Kk Zoom lens
JP2003043354A (ja) * 2001-05-14 2003-02-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撮像装置
DE10143385C2 (de) * 2001-09-05 2003-07-17 Zeiss Carl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JP2005215389A (ja) * 2004-01-30 2005-08-11 Canon Inc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315450B2 (ja) * 2005-03-11 2009-08-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337647A (ja) * 2005-06-01 2006-12-1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5294051B2 (ja) * 2008-03-25 2013-09-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
JP5168641B2 (ja) * 2008-05-21 2013-03-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こ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及び変倍方法
JP5488000B2 (ja) * 2009-02-02 2014-05-14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系
JP5355474B2 (ja) * 2010-03-3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JP5645520B2 (ja) * 2010-07-20 2014-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641461B2 (ja) * 2011-04-06 2014-12-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光学系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171982B2 (ja) * 2011-04-15 2013-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3439A (zh) * 2016-10-26 2019-06-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拍摄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TWI679464B (zh) * 2017-06-01 2019-12-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超廣角鏡頭
TWI756044B (zh) * 2021-02-02 2022-02-2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五十三)
US11947092B2 (en) 2021-02-02 2024-04-0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7543A (zh) 2014-08-27
US9057870B2 (en) 2015-06-16
TWI476442B (zh) 2015-03-11
US20140240847A1 (en) 2014-08-28
CN104007543B (zh)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6442B (zh) 變焦鏡頭
US8599500B2 (en) Imaging lens, camera and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KR102004988B1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590550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201326888A (zh) 廣角變焦鏡頭
JP576733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4488479A (zh) 一种大视场高分辨率前置光阑的工业镜头
JPWO201303118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6733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2946860A (zh) 广角镜头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CN217543516U (zh) 变焦镜头
JP3618557B2 (ja) ズ―ムレンズ
JP2003043358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4089522A (zh) 变焦镜头
TWI529418B (zh) 變焦鏡頭
JP576771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6733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0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770862B (zh) 成像鏡頭(五十八)
CN217467331U (zh) 高分辨率双光路变焦镜头及成像装置
JPWO201303117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WO201303117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WO201303118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WO2013031179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