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1508A - 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1508A
TW201431508A TW102104729A TW102104729A TW201431508A TW 201431508 A TW201431508 A TW 201431508A TW 102104729 A TW102104729 A TW 102104729A TW 102104729 A TW102104729 A TW 102104729A TW 201431508 A TW201431508 A TW 2014315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tab
posture
pair
slider body
sli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4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8593B (zh
Inventor
Hideyuki Matsushim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riority to TW102104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85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1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1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8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8593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拉鏈用滑件之拉鏈,該拉鏈用滑件能夠防止形成在滑件之一拉片上的一爪部刺痛手指,且具有高強度。該拉鏈用滑件具有一滑件本體及一拉片,在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拉片之一對支承部,在拉片上具有用於與拉鏈之一鏈齒卡合的爪部,該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滑件本體上之第一姿勢與自滑件本體立起之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中,在滑件本體及拉片中之至少一者上設置有止擋構件,該止擋構件限制拉片在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以使爪部之前端處於保護空間內。

Description

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拉鏈之技術領域,詳言之係關於一種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對於安裝於衣服、鞋等上之拉鏈,在衣服、鞋的穿著者運動時,需要防止拉鏈之拉片亂擺動。其理由為,由於拉片擺動而與滑件本體碰撞,所以可能發出刺耳之聲音。另外,由於拉片擺動而與滑件本體碰撞,所以導致在拉片或滑件本體上產生劃痕及塗層剝離。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一種拉鏈,該拉鏈之滑件具有滑件本體及能夠轉動地支承在滑件本體上之拉片。該拉片具有窗部及自窗部之邊緣突出的左右之卡止片。該滑件本體具有能夠與左右之卡止片卡合或者解除卡合之第一柱。卡止片在拉片處於第一姿勢時與第一柱卡合。另外,在拉片自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卡止片與第一柱之卡合被解除。又,拉片具有爪部,該爪部在拉片處於第一姿勢時,通過滑件本體之孔部進入鏈齒通道。另外,爪部在拉片處於第二姿勢時自鏈齒通道脫出。
專利文獻1:CN102014685A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之發明中,在拉片處於立起之姿勢時或者處於超越立起姿勢而向相反側傾倒之姿勢時,拉片之爪部自鏈齒通 道脫出,自滑件本體之上表面露出。由於爪部之前端露出滑件之其他部分尖銳,所以在上述穿著者想要抓住拉片操作滑件時,爪部與穿著者之手指接觸,有可能刺痛手指。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該拉鏈用滑件能夠防止形成在滑件之拉片上之爪部刺痛手指,該爪部用於與拉鏈之鏈齒卡止而閉鎖拉鏈。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強度之拉鏈用滑件,該拉鏈用滑件,即使被施加彎曲拉片之力或扭轉拉片之力,其拉片亦不會發生破損。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滑件,具有滑件本體及拉片,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該拉片之一對支承部,在該拉片上具有用於與拉鏈之鏈齒卡合之爪部,該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該滑件本體上之第一姿勢與自該滑件本體立起之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特徵在於,在該滑件本體及該拉片中之至少一者上設置有止擋構件,該止擋構件限制該拉片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以使該爪部之前端處於保護空間內。
較佳的,該止擋構件為設置在該拉片之形成有該爪部之一側的相反側之抵接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抵接部與該滑件本體抵接。
較佳的,該止擋構件為在該滑件本體之前後方向的前方、設置於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第一柱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拉片與該第一柱部抵接。
較佳的,該止擋構件為設置在該拉片之形成有該爪部之一側的相反側之抵接部,以及在該滑件本體之前後方向的前方、設置於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第一柱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抵接部 與該第一柱部抵接。
較佳的,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對支承部之間。
較佳的,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在隔著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一柱部相向之位置亦形成有第二柱部,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齒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第二柱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之槽部,該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自一方之緣部朝向另一方之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止片,在該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該對卡止片卡合之頭部,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槽部內。
較佳的,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在隔著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一柱部相向之位置亦形成有第二柱部,該保護空間在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二柱部之間,形成於該第二柱部之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間。
較佳的,該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自該窗部之一方之緣部突出、與相向之另一方之緣部連接的棒材,在該第二柱部之頂部形成有第一槽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棒材之至少一部分收容於該第一槽部中。
較佳的,第一槽部沿該第二柱部之前後方向延伸。
較佳的,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樁牙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上,在比該第二柱部更靠近支承部之位置,以隔著該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構件,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對保護構件之間。
較佳的,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樁牙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第二柱之朝向該對支承部之側面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之第二槽部,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第二槽部中。
較佳的,在該窗部中,以夾著該棒材的方式形成有自該一方之 緣部朝向該另一方之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止片,在該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該對卡止片卡合之頭部。
較佳的,該第一槽部與該第二槽部連通。
較佳的,在該對卡止片各別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設置之相向端緣,在該頭部上向左右兩側突出形成有突出端緣,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對卡止片以該相向端緣位於該突出端緣下方的方式與該頭部卡止。
較佳的,該第一柱形成有自其頂面朝向該支承部向下傾料之傾斜面。
較佳的,該拉片呈彎曲狀,以使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拉片之前端部相比收容於該第一槽部中之部分處於更低的位置。
較佳的,該窗部由基部、自該基部之左右突出延伸之左右一對臂部以及連接該左右一對臂部之前端之間的軸部包圍而構成,該軸部配置於構成各個支承部之前片與後片之間,該臂部分別具有位於接近該軸部之一側的第一內側面及位於遠離該軸部之一側的第二內側面,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僅該第二內側面與該後片接觸,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第一內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中之任一者均不與該前片接觸。
較佳的,在該拉片之前端部安裝有且覆蓋該前端部之包覆構件,該包覆構件由柔軟的材料構成。
較佳的,該柔軟的材料為樹脂或橡膠。
另外,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具有上述拉鏈用滑件。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方案,由於在拉片處於第二姿勢時,爪部之前端收容在保護空間內,因此能夠防止爪部之前端與手指接觸、刺痛手指。
另外,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方案,由於在拉片之窗部中設置有棒 材,所以能夠提高拉片之強度,即使施加彎曲拉片之力或扭轉拉片之力,拉片亦不會發生破損。又,在拉片處於第二姿勢時,該棒材還可以用作為與第二柱部接觸之部分。
1‧‧‧滑件
2‧‧‧滑件本體
3‧‧‧拉片
4‧‧‧爪部
5‧‧‧軸部
6‧‧‧基部
7‧‧‧窗部
8‧‧‧棒材
9a‧‧‧臂部
9b‧‧‧臂部
9a1‧‧‧第一內側面
9b1‧‧‧第一內側面
9a2‧‧‧第二內側面
9b2‧‧‧第二內側面
10a‧‧‧卡止片
10b‧‧‧卡止片
11a‧‧‧前端部
11b‧‧‧前端部
12‧‧‧第一柱部
13a‧‧‧支承部
13b‧‧‧支承部
14‧‧‧鏈齒通路
15‧‧‧第二柱部
16‧‧‧凹部
17‧‧‧孔部
21‧‧‧上板
22‧‧‧下板
23‧‧‧連接柱
30‧‧‧第二柱部
31a‧‧‧第一柱部
31b‧‧‧第一柱部
40‧‧‧第二柱部
41a‧‧‧保護構件
41b‧‧‧保護構件
50a‧‧‧支承部
50b‧‧‧支承部
60‧‧‧拉片
61‧‧‧基部
70‧‧‧拉片
71‧‧‧包覆構件
80‧‧‧抵接部
111a‧‧‧相向端緣
111b‧‧‧相向端緣
115‧‧‧第二柱部
116‧‧‧第二柱部
121‧‧‧斜面
131a‧‧‧前片
131b‧‧‧前片
132a‧‧‧後片
132b‧‧‧後片
151‧‧‧頭部
152‧‧‧第一槽部
153‧‧‧第二槽部
154‧‧‧突出端緣
161‧‧‧頭部
311‧‧‧斜面
701‧‧‧基部
702‧‧‧貫通孔
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3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4為沿著圖3中之A-A線之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圖6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7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圖8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9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圖10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11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圖12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13為沿著圖12中之B-B線之剖視圖。
圖14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15為沿著圖14中之C-C線之剖視圖。
圖16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17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圖18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
圖19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側視剖視圖。
圖20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方式之滑件之拉片的立體圖。
圖21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下述之說明中,保護空間為指代用於收容形成於滑件之拉片上之爪部的前端部、以使該爪部之前端部不與使用者之手指接觸的空間,該爪部用於與拉鏈之鏈齒卡止而閉鎖拉鏈。
第一實施方式
圖1至圖5為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1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3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4為沿著圖3中之A-A線之剖視圖;圖5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
如圖1所示,滑件1具有滑件本體2及拉片3,拉片3能夠在被放倒在滑件本體2上之第一姿勢與自滑件本體2立起之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滑件本體2之前口側(鏈齒通道之寬口側)為滑件本體2之前方,以滑件本體2之後口側(鏈齒通道之窄口側)為滑件本體2之後方,並且以圖2中之附圖之左右方向為滑件本體2以及拉片3的左右方向,以圖3中之附圖之上下方向為滑件本體2以及拉片3之上下方向。
滑件本體2具有上下平行配置之上板21及下板22,上板21及下板22在滑件本體2之前端經由連接柱23而連接,在上板21及下板22之間形成有拉鏈之鏈齒能夠通過的鏈齒通路14。在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在滑件本體2之前後方向的中央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拉片3之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每一支承部包含在滑件本體2之前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之前片及後片,支承部13a、13b之前片131a、131b及後片132a、132b自滑件本體2之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後述之拉片3之軸部5配置於前片131a、131b與後片132a、132b之間。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之間,形成有使滑件本體2之上板21之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6,在該凹部16之底部以在上下方向貫通上板21的方式形成有與鏈齒通路14連通之孔部17。
在滑件本體2上,作為止擋構件在滑件本體2之前後方向的前方設置有自上板21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柱部12。該第一柱部12形成有自其頂面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向下傾斜之傾斜面121。
在滑件本體2上,以隔著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一柱部12相向的方式,在滑件本體2之前後方向的後方設置有自上板21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柱部15。在該第二柱部15之頂部具有向第二柱部15之左右方向(亦即,滑件本體之左右方向)突出的頭部151。在該第二柱部15之頂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著第二柱部15之前後方向 延伸的第一槽部152。
拉片3具有板狀的基部6,以及自該基部6之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對臂部9a、9b。左右一對臂部9a、9b之前端之間由軸部5進行連接,在軸部5之左右方向的中央設置有朝向拉片3之下方突出的爪部4,該爪部4與鏈齒通路14中之拉鏈之鏈齒卡合。由基部6、左右一對臂部9a、9b以及軸部5圍成之部分為窗部7。在窗部7中形成有自窗部7之基部側緣部突出、與相向之軸部側緣部連接的棒材8,並且以夾著該棒材8的方式形成有自基部側緣部朝向軸部側珠部延伸之左右一對卡止片10a、10b。該左右一對卡止片10a、10b每一者之前端部朝向相向之卡止片突出。
如圖2所示,拉片3藉由將拉片3之軸部5配置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的前片131a、131b與後片132a、132b之間,然後使前片之前端與後片之前端向相互接近之方向變形而安裝於滑件本體2上。由此,左支承部13a在拉片3之左臂部9a與棒材8之間的位置支承拉片3之軸部5,右支承部13b在拉片3之右臂部9b與棒材8之間的位置支承拉片3之軸部5。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亦即,被放倒在滑件本體2上的姿勢)時,棒材8之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5之第一槽部152中,左右之卡止片10a、10b配置於第二柱15之左右兩側。亦即,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能夠避免棒材8與第二柱部15干涉。
如圖3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爪部4通過孔部17進入到樁牙通路14中。又,在第二柱部15之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之側面上亦形成有與孔部17連通之第二槽部153,該第二槽部153沿著第二柱部15之上下方向延伸,並且亦與第一槽部152連通。
如圖4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左右之卡止片10a、10b以如下的方式與頭部151卡止,亦即,左右之卡止片10a、10b之前端部11a、11b之相向設置的相向端緣111a、111b位於向左右兩側突出形成 在頭部151上之突出端緣154的下方。藉此,在卡止片10a、10b與第二柱部15之頭部151卡止時,拉片3經保持為第一姿勢。在拉片3自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左右之卡止片10a、10b之前端部11a、11b之相向端球111a、111b向上方移動,與第二柱部15之頭部151之突出端緣154接觸。接著,左右之卡止片10a、10b以其前端部11a、11b之間的間隔變大的方式彈性變形。然後:在左右之卡止片10a、10b之前端部11a、11b的相向端緣111a、111b越過了第二柱部15之頭部151的突出端緣154時,左右之卡止片10a、10b彈性復位,前端部11a、11b之間的變大的間隔恢復至原來之間隔。
如圖5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亦即,自滑件本體2立起的姿勢)時,拉片3與第一柱部12抵接,詳言之拉片3之棒材8與第一柱部12之斜面121抵接,從而能夠利用第一柱部12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在成形滑件本體2時,藉由將第一柱之斜面121的角度設定為適當角度,能夠設定拉片3在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此時,爪部4自鏈齒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至第二槽部153中(在圖5中,為第二槽部153之與第一槽部152連通的部分)。亦即,在拉片3自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第二槽部153成為爪部4之移動路徑,藉此,不會妨礙爪部4之移動。在該狀態下,爪部4之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內,未自第二柱部15之頂面突出,第二槽部153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
另外,在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雖然例示了在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該凹部之底部形成有孔部之方案,但是亦可不形成凹部,而直接以貫通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與鏈齒通路連通之孔部。
第二實施方式
圖6至圖7為表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6為本發 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7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6以及圖7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不形成棒材以及用於收容該棒材之第一槽部。又,替代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置有一個第一柱部,在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中,在滑件本體2之前方側,沿著滑件本體2之相向的左右側緣設置有自滑件本體2之上板21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a、31b,每一第一柱部形成有自其頂面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向下傾斜之傾斜面311。
如圖7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拉片3與第一柱部31a,31b抵接,詳言之拉片3之左右一對臂部9a、9b分別與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8、31b之斜面311抵接,從而能夠利用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a、31b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
此時,爪部4自鏈齒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至第二槽部153中。亦即,在拉片3自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第二槽部153成為爪部4之移動路徑,藉此,不會妨礙爪部4之移動。在該狀態下,爪部4之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內,未自第二柱部30之頂面突出,第二槽部153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
第三實施方式
圖8至圖9為表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8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9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 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將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8及圖9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中,不形成凹部,而是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之間,以在上下方向貫通滑件本體2之上板21的方式,沿著滑件本體2之前後方向直接形成與鏈齒通路14連通之孔部17。另外,在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40上未形成第二槽部,而是在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上,在比第二柱部40更靠近支承部13a、13b的位置,以隔著該孔部17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該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自滑件本體2之上板21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如圖9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爪部4自鏈齒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至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之間。此時,爪部4之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之間,未自該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之邊緣突出,該左右一對保護構件41a、41b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
第四實施方式
圖10至圖11為表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10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滑件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11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四實施方式中,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後片較長、較高地形成,在使前片之前端及後片之前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變形後,該對支承部50a、50b形成能夠收容處於第二姿勢之拉片3之爪部4的大小。又,在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中,在滑件本體2上未形成第二柱部,在拉片3上未形成左右卡止片。
如圖11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爪部4自鏈齒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至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此時,爪部4之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未自該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邊緣突出,該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
第五實施方式
圖12至圖13為表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12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13為沿著圖12中之B-B線之剖視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五實施方式中,在拉片3上未形成左右卡止片,並且,第二柱部115之頭部161不向第二柱部115之左右方向突出,亦即,頭部161未形成有突出端緣。藉此,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拉片3不與第二柱部115卡合,僅是棒材8之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15之第一槽部152中。
第六實施方式
圖14至圖15為表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14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15為沿著圖14中之C-C線之剖視圖。本實施方式為第五實施方式之變形例,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五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與第五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六實施方式中,拉片3之臂部9a、9b分別具有位於接近軸部5之一側之第一內側面9a1、9b1及位於遠離軸部之一側之第二內側面9a2、9b2。由於第一內側面9a1及第一內側面9b1以及第二內側面9a2及第二內側面9b2分別 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說明中,僅以圖14中右側之第一內側面9b1及第二內側面9b2為例進行說明。
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第一內側面9b1與支承部13b之後片132b以在其之間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第一內側面9b1與支承部13b之前片131b以在其之間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因此,不論在哪種姿勢下,第一內側面9b1均不與後片132b以及前片131b接觸,不會妨礙拉片3自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
與此相對,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與支承部13b之後片132b以在其之間不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亦即,第二內側面9b2與後片132b接觸。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不與支承部13b之前片131b相向。亦即,第二內側面9b2不與前片131b接觸。因此,第二內側面9b2僅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與支承部13b之後片132b接觸。由此,在拉片3處於第一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與支承部13b之後片132b相互按壓,藉由摩擦力而保持拉片之姿勢。
以上,雖然以圖14中右側之第一內側面9b1及第二內側面9b2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圖14中左側之第一內側面9a1及第二內側面9a2亦具有相同的結構及作用。
第七實施方式
圖16至圖17為表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16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圖17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6以及圖17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發明第七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116上未形成第二槽部。
如圖17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爪部4自鏈齒通路14以 及孔部17脫出,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二柱部116之間移動至第二柱部116之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之間。此時,爪部4之前端之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之位置)處於比第二柱116之頂面低的位置。亦即,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二柱部116之間,形成於第二柱部116之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
第八實施方式
圖18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一姿勢。在本發明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8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發明第八實施方式中,拉片60呈彎曲狀,藉此,在拉片60處於第一姿勢時,拉片之基部(拉片之前端部)61相比拉片60之收容在第一槽部152中之部分處於更低的位置(亦即,更接近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的位置)。藉由將拉片60形成為如此形狀,在拉片60處於第一姿勢時,能夠避免拉片60與其他物品鉤掛。
第九實施方式
圖19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在本發明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19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九實施方式中,在該拉片70之基部(拉片之前端部)701上安裝有覆蓋該基部701之包覆構件71,該包覆構件71通過在上下方向貫通基部之貫通孔702,包覆基部701之表面,該包覆構件71能夠由樹脂(例如,熱塑性彈性體)、橡膠等之柔軟材料構成。
第十實施方式
圖20至圖21為表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圖。圖20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方式之滑件之拉片的立體圖。圖21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方式之滑件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於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如圖20以及圖21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發明第十實施方式中,作為止擋構件,在滑件本體上未形成第一柱部,而是在拉片3(詳言之棒材8)之上表面、亦即形成有爪部4之一側的相反側之表面上,形成有自拉片3之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部80。該抵接部80發揮與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之第一柱部相同的作用。
如圖21所示,在拉片3處於第二姿勢時,抵接部80與滑件本體2之上表面抵接,從而能夠利用該抵接部80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
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關於止擋構件,雖然例示了在滑件本體之上表面設置第一柱部的情況,以及在拉片之形成有爪部之一側的相反側之表面上設置抵接部的情況,但是亦可同時設置該第一柱部及抵接部,在拉片處於第二姿勢時,藉由使設置於拉片之抵接部及設置於滑件本體之第一柱部抵接來限制拉片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從而防止拉片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確保爪部之前端部收容在保護空間中。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等之實施方式中,雖然例示了在第二柱部之頂部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沿著第二柱部之前後方向形成第一槽部的情況,但是根據棒材之設置方向,亦可在第二柱部之頂部沿著其他方向設置第一槽部,例如,在棒材之設置方向為拉片之左右方向的情況下,亦可沿著第二柱部之左右方向設置第一槽部。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包含上述各個實施方式該拉鏈用滑件。
以上,根據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各個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的範疇內,可進行各種變更及組合。本發明包含由申請專利範圍限定之本發明之思想範圍內的所有變形例、應用例。
1‧‧‧滑件
2‧‧‧滑件本體
3‧‧‧拉片
4‧‧‧爪部
5‧‧‧軸部
6‧‧‧基部
7‧‧‧窗部
8‧‧‧棒材
9a‧‧‧臂部
9b‧‧‧臂部
10a‧‧‧卡止片
10b‧‧‧卡止片
11a‧‧‧前端部
11b‧‧‧前端部
12‧‧‧第一柱部
13a‧‧‧支承部
13b‧‧‧支承部
14‧‧‧鏈齒通路
15‧‧‧第二柱部
16‧‧‧凹部
17‧‧‧孔部
21‧‧‧上板
22‧‧‧下板
121‧‧‧斜面
131a‧‧‧前片
131b‧‧‧前片
132a‧‧‧後片
132b‧‧‧後片
151‧‧‧頭部
152‧‧‧第一槽部

Claims (20)

  1. 一種拉鏈用滑件,具有滑件本體及拉片,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該拉片之一對支承部,在該拉片上具有用於與該拉鏈之鏈齒卡合之爪部,該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該滑件本體上之第一姿勢與自該滑件本體立起之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特徵在於,在該滑件本體及該拉片中之至少一者上設置有止擋構件,該止擋構件限制該拉片在該第二姿勢之立起位置,以使該爪部之前端處於保護空間內。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止擋構件為設置在該拉片之形成有該爪部之一側的相反側之抵接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抵接部與該滑件本體抵接。
  3.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止擋構件為在該滑件本體之前後方向的前方、設置於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第一柱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拉片與該第一柱部抵接。
  4.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止擋構件為設置在該拉片之形成有該爪部之一側的相反側之抵接部,以及在該滑件本體之前後方向的前方、設置於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第一柱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抵接部與該第一柱部抵接。
  5.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對支承部之間。
  6.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滑件,其中, 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在隔著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一柱部相向之位置進一步形成有第二柱部,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齒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第二柱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之槽部,該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自一方之緣部朝向另一方之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止片,在該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該對卡止片卡合之頭部,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槽部。
  7.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在隔著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一柱部相向之位置更形成有第二柱部,該保護空間在該對支承部與該第二柱部之間,形成於該第二柱部之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之間。
  8. 如請求項7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自該窗部之一方的緣部突出、與相向之另一方的緣部連接之棒材,在該第二柱部之頂部形成有第一槽部,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棒材之至少一部分收容於該第一槽部中。
  9. 如請求項8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第一槽部沿該第二柱部之前後方向延伸。
  10. 如請求項9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齒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上,在比該第二柱部更靠近該支承部 之位置,以隔著該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構件,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對保護構件之間。
  11. 如請求項9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該滑件本體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齒通路連通之孔部,在該第二柱之朝向該對支承部的側面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之第二槽部,該保護空間形成於該第二槽部內。
  12. 如請求項1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窗部中,以夾著該棒材的方式形成有自該一方之緣部朝向該另一方之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止片,在該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該對卡止片卡合之頭部。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第一槽部與該第二槽部連通。
  14. 如請求項6或1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對卡止片各自之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設置之相向端緣,在該頭部上向左右兩側突出形成有突出端緣,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對卡止片以該相向端緣位於該突出端緣之下方的方式與該頭部卡止。
  15. 如請求項3至12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第一柱形成有自其頂面朝向該支承部向下傾料的傾斜面。
  16. 如請求項8至12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拉片呈彎曲狀,以使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該拉片之前端部比收容於該第一槽部中之一部分處於更低的位置。
  17.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窗部由基部、自該基部之左右突出延伸之左右一對臂部以及連接該左右一對臂部之前端之間的軸部包圍而構成, 該軸部配置於構成各個支承部之前片及後片之間,該等臂部分別具有位於接近該軸部之一側的第一內側面及位於遠離該軸部之一側的第二內側面,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一姿勢時,僅該第二內側面與該後片接觸,在該拉片處於該第二姿勢時,該第一內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中之任一者均不與該前片接觸。
  18.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中,在該拉片之前端部安裝有覆蓋該前端部之包覆構件,該包覆構件由柔軟的材料構成。
  19. 如請求項18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該柔軟的材料為樹脂或橡膠。
  20.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具有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
TW102104729A 2013-02-06 2013-02-06 A slide fastener and a zipper having the slider TWI488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4729A TWI488593B (zh) 2013-02-06 2013-02-06 A slide fastener and a zipper having the slid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4729A TWI488593B (zh) 2013-02-06 2013-02-06 A slide fastener and a zipper having the slid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1508A true TW201431508A (zh) 2014-08-16
TWI488593B TWI488593B (zh) 2015-06-21

Family

ID=51797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4729A TWI488593B (zh) 2013-02-06 2013-02-06 A slide fastener and a zipper having the slid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85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0181A (zh) * 2019-02-07 2020-05-15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45659B1 (ko) * 2015-02-25 2019-02-07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15517U (en) * 2006-09-22 2007-07-21 Swepo Co Ltd Zipper head structure
CN102014685B (zh) * 2008-04-23 2012-12-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0181A (zh) * 2019-02-07 2020-05-15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头
US11419393B2 (en) 2019-02-07 2022-08-23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CN111150181B (zh) * 2019-02-07 2022-12-06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8593B (zh) 2015-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67848A1 (zh) 拉链用拉头以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JP3714534B2 (ja) 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401043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88593B (zh) A slide fastener and a zipper having the slider
US20090183538A1 (en) Fireproof door lock
US20190183212A1 (en) Safety belt buckle
US20090268412A1 (en) Housing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TWM295936U (en) Front-opening fastener
WO2012173150A1 (ja) コードロック
CN209547160U (zh) 一种活动盖帽自动头
KR200467918Y1 (ko) 착탈이 용이한 결합구조를 갖는 바퀴
TWM512945U (zh) 拉鏈頭結構
TWI391572B (zh) Press the button
TWM470876U (zh) 方便啓閉之箱體扣接構造
TWI663930B (zh) 拉鏈用滑件
CN213838080U (zh) 一种移动门窗锁
US1192198A (en) Shade-pull.
US1353543A (en) Portable door and window fastener
TWI529292B (zh) The lock structure of the box
US1003613A (en) Window-fastener.
US340991A (en) Philip diehl
CN109602126A (zh) 一种活动盖帽自动头
KR200367943Y1 (ko) 슬라이드파스너용 스토퍼
US584612A (en) Fastener for stair-carp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