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50181B - 隐形拉链用拉头 - Google Patents

隐形拉链用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50181B
CN111150181B CN202010082797.XA CN202010082797A CN111150181B CN 111150181 B CN111150181 B CN 111150181B CN 202010082797 A CN202010082797 A CN 202010082797A CN 111150181 B CN111150181 B CN 111150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tab
slider
pull tab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27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50181A (zh
Inventor
山岸宏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50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0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50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0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6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in the form of a locking spring member actuated by the pull memb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8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in the form of a spring-actuated locking member actuated by the pull memb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隐形拉链用拉头,目的是在拉片的倒伏姿势时使主体的前后位置锁定并在拉片的立起姿势时使锁定解除,尽可能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本发明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具备主体、拉片和锁定部件。主体具备下翼板、上翼板、引导柱、从下翼板的左右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侧板、从一对侧板的上端部向左右内侧延伸的一对凸缘和从上翼板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主体与锁定部件协作而形成拉片安装部。拉片安装部具备左右贯穿的轴孔。轴孔的下表面包括隆起部的上表面,并且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与一对凸缘的上下之间形成有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其对固定于一对拉链带的上侧的一对布料进行容纳,并且由隆起部左右分隔开。

Description

隐形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隐形拉链用拉头,在布料的厚度方向的背面侧隐藏拉头的主体,在布料的厚度方向的表面侧显出拉头的拉片。
背景技术
在拉链用拉头中存在具备自动停止功能的拉链用拉头。具备自动停止功能的拉链用拉头有两种。
其中第一种俗称为自动拉头。其根据有无对拉片的拉拽操作来切换锁定部件相对于一对链牙列的接触及隔离。通过该切换来限制主体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或解除该限制。更具体地,自动拉头有两个功能。第一功能是通过从拉片松手,锁定部件与一对链牙列自动接触,其结果是,拉头的前后位置被锁定,从而拉头难以移动。第二功能是通过拉拽拉片,锁定部件从一对链牙列隔离,其结果是,锁定被解除,从而拉头容易移动。
另外,第二种具备自动停止功能的拉链用拉头俗称为半自动拉头。其根据拉片相对于主体的姿势来切换锁定部件相对于一对链牙列的接触及隔离。更具体地,半自动拉头的功能是,与对拉片的拉拽操作无关地,在拉片相对于主体为倒伏姿势时使拉头的前后位置锁定、并在拉片相对于主体为立起姿势时使锁定解除。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自动拉头。其在主体的上表面具备一对带槽,从而是隐形拉链用拉头。更具体的如下所述。
该自动拉头具备:主体;能够锁定主体的前后位置并且相对于主体的上部沿前后固定的锁定部件;和通过主体和锁定部件而被安装并且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左右摆动的拉片。
主体的上部具备左右的凸缘、配置于左右的凸缘之间的上翼板、和形成于上翼板与左右的各凸缘之间的一对带槽。拉链带在一对带槽内穿过。拉链带以与凸缘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相对的方式弯曲,并在与上表面相对的部分固定布料。而且,一对布料遮盖主体的上表面的左右侧部。因此,专利文献1的自动拉头是隐形拉链用拉头。
另外,主体与锁定部件协作而形成了拉片安装部。而且,拉片安装部在其内侧具备使拉片的连结环通过的孔。该孔的下表面构成为比凸缘的上表面低。另外,在凸缘的上方隔着拉链带配置布料。而且,当拉拽拉片欲使拉头移动时,连结环被提起且与凸缘的上表面相比浮至上方,一对布料不会因拉片(连结环)而损伤。
在专利文献2、3中公开了一种半自动拉头。其在主体左右的侧面具备带槽,从而并非隐形拉链用拉头。更具体的如下所述。
该半自动拉头具备:主体;能够以轴为中心而前后转动的拉片;和固定于主体的上部中的前部并且通过轴的凸轮部向上下位移的锁定部件。另外,主体在上下相对的上翼板与下翼板的左右缘部彼此之间、即左右的侧面具备带槽。而且,一对拉链带在带槽内穿过,在相对于一对拉链带而言与带槽相比靠左右外侧的位置固定一对布料。这样,主体的整个上表面在一对布料之间露出,完全没有通过布料将主体的上表面遮住,因此,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半自动拉头并非隐形拉链用拉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273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6125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布第2016/092637号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拉头是半自动拉头,但并非用于隐形拉链。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拉头如上所述是自动拉头,而非半自动拉头。于是,本案发明人着手进行了保持半自动拉头的功能(与对拉片的拉拽操作无关地,在拉片相对于主体为倒伏姿势时使拉头的前后位置锁定、并在拉片相对于主体为立起姿势时使锁定解除的功能)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开发。
顺便尝试考虑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拉头的主体和锁定部件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拉头的拉片单纯进行组合而形成了拉头的情况。这样,该情况下的拉头虽然会成为隐形拉链用拉头,但由于拉片总是与一对布料接触,所以一对布料容易损伤。即,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中,拉片安装部的孔的下表面比凸缘的上表面低。这样,当欲将轴的下表面按抵于拉片安装部的孔的下表面时锁定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包括轴在内的拉片向一对凸缘靠近并与一对布料接触。
本发明的隐形拉链用拉头是考虑了上述情况而创制的,其目的是在保持半自动拉头的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本发明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具备主体、拉片、和锁定部件。主体对左右相对的一对拉链带和一对链牙列进行引导。一对链牙列相对于一对拉链带的相对的侧缘部中的折回至下侧的一对带折回部固定于下侧。另外,主体具备下翼板、在下翼板的前部与其相对的上翼板、将上翼板与下翼板接合的引导柱、从下翼板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侧板、从一对侧板的上端部向左右内侧延伸的一对凸缘、和从上翼板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
拉片通过相对于主体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来限制主体向前后的移动,并且通过立起姿势将对主体向前后移动的限制解除。另外,拉片具备轴,该轴具有与锁定部件卡合的凸轮部。
锁定部件通过相对于一对链牙列接触来锁定主体的前后位置,并且与主体协作来维持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和立起姿势。
而且,主体与锁定部件协作而形成拉片安装部。拉片安装部具备对轴进行支承并且左右贯穿的轴孔。轴孔的下表面包括隆起部的上表面,并且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而且,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与一对凸缘的上下之间形成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对固定于一对拉链带的上侧的一对布料进行容纳,并且通过隆起部而被左右分隔开。
另外,相对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相对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在相对于拉片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
另外,主体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主体在一对凸缘与上翼板之间具备带槽的一对分支路。而且,相对于一对分支路而言的正上方范围在相对于拉片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
另外,主体、锁定部件、拉片安装部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主体具备从隆起部以前后隔开间隔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前安装柱及后安装柱。另外,锁定部件架设于前安装柱和后安装柱。而且,拉片安装部通过锁定部件、前安装柱、后安装柱和隆起部的协作而形成。
另外,具体而言,拉片除了轴之外还具备从轴的两端部沿以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的一对棒部、和将一对棒部在与轴相反的一侧接合的捏持部。而且,不管拉片是否具备从一对棒部相对于轴向与捏持部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突出部都可以,但为了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拉片向左右方向的倾斜,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拉片具备从一对棒部相对于轴向与捏持部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一对突出部。而且,一对突出部在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夹着前安装柱,并在拉片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与前安装柱相碰触。
另外,不管拉片是否能够保持向前侧的倒伏姿势都可以,但为了尽可能地抑制拉片对布料造成的损伤,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隆起部在与轴孔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具备相对于前安装柱呈层差状伸出的层差部。而且,层差部与成为了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相碰触来确定拉片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
另外,不管凸轮部和轴孔在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是否进行面接触都可以。但是,若想要由凸轮部和轴孔以外的部分维持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则由于拉头大型化而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使拉头小型化来尽可能地缩小相对于一对布料显出在表侧的部分,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凸轮部和轴孔分别具备在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进行面接触的平面部。
另外,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拉片可以包括与轴孔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但为了尽可能地扩大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期望为如下所述。
即,拉片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与轴孔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拉头在上翼板之上具备隆起部,并通过隆起部使轴孔的下表面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例如与使轴孔的下表面相较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位于下方的拉头相比,拉片难以与一对布料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在相对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内,在相对于拉片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在该情况下,例如与隆起部伸出至相对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的情况相比,拉片难以与一对布料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在相对于一对分支路而言的正上方范围内,在相对于拉片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在该情况下,例如与隆起部伸出至相对于一对分支路而言的正上方范围的情况相比,拉片难以与一对布料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在拉片具备一对突出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一对突出部夹着前安装柱,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拉片向左右方向的倾斜,拉片的倒伏姿势变得稳定。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在隆起部具备层差部的情况下,由于在拉片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所以能够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凸轮部和轴孔分别具备在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进行面接触的平面部,在该情况下,例如与在凸轮部和轴孔以外的部分具备维持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部分的拉头相比,能够使拉头小型化来尽可能地缩小相对于一对布料显出在表侧的部分。
另外,本发明的拉头中,使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与轴孔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在该情况下,例如与使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包括与轴孔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的拉头相比,能够尽可能地扩大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加抑制一对布料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右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拉片的立起姿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拉片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组装前的主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隐形拉链
2 拉链牙链带
3 拉头
31 拉片安装部
32 轴孔
32a 平面部
33 布料容纳空间部
4 拉链带
4a 带主体
4b 带折回部
5 链牙列
6 布料
6a 布料主体
6b 布料折回部
7 主体
7a 链牙路
7b 带槽
7c、7e 分支路
7d、7f 合流路
7h 爪孔
7R 相对于分支路而言的正上方范围
71 下翼板
72 上翼板
72T 上翼板的上端
72B 上翼板的下端
73 引导柱
74 侧板
75 凸缘
75B 凸缘的下端
75R 相对于凸缘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
75T 凸缘的上端
76 隆起部
76T 隆起部的上端
76a 层差部
77 前安装柱
77a 前容纳槽
77b 前底部
77c 前方侧壁部
77d 前凸部
77e 搁板部
78 后安装柱
78a 后容纳槽
78b 后底部
78c 后方侧壁部
78d 后凸部
8 锁定部件
81 上板
82 下板
83 接合板
84 插入板
85 爪板
9 拉片
9a 贯穿孔
9B 拉片的下端
91 轴
91a 凸轮部
91b 轴主体部
91c 凸轮凹部
91d、91e 平面部
91B 轴的下端(凸轮部的平面部的下端)
92 棒部
93 捏持部
93B 捏持部的下端
94 突出部
95 第1斜面
96 第2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隐形拉链1具备一对拉链牙链带2、2和使一对拉链牙链带2、2开闭的拉头3。
一对拉链牙链带2、2具备相对的一对拉链带4、4和分别固定于一对拉链带4、4的相对的侧缘部的一对链牙列5、5。顺便说一下,在图示例中,链牙列5将单丝弯曲成线圈状并使与该线圈的一圈相当的链牙多个连续。
另外,图5所示的隐形拉链1使一对拉链带4、4的相对的侧缘部折回,并在该折回部分固定有一对链牙列5、5。更具体而言,一对拉链带4、4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正交。而且,一对拉链带4、4具备表侧的一对带主体4a、4a和与一对带主体4a、4a中的相对的侧缘部连续并且折回至背侧的一对带折回部4b、4b。而且,在带折回部4b的背面侧通过未图示的缝纫线固定有链牙列5。
另外,隐形拉链1的安装对象即一对布料6、6将其相对的侧缘部向背侧折回并通过未图示的缝纫线固定于一对带主体4a、4a的表侧。更具体而言,一对布料6、6具备相对的表侧的一对布料主体6a、6a和与一对布料主体6a、6a中的相对的侧缘部连续并且折回至背侧的一对布料折回部6b、6b。
以下,利用相互正交的三条直线方向来确定方向。
第1直线方向是使一对拉链牙链带2、2相对的方向,换言之是一对链牙列5、5相对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顺便说一下,拉链牙链带2(拉链带4)是以表背重叠的方式折回的带状,其带宽方向为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图5的左右方向。
第2直线方向是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长度方向,换言之是拉链牙链带2的延长方向,称为前后方向。
前方向是指在闭合一对拉链牙链带2、2时(使一对链牙列5、5啮合时)使拉头3移动的方向。前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里侧的方向。
后方向是指在打开一对拉链牙链带2时(使一对链牙列5、5分离时)使拉头3移动的方向。后方向是指相对于图5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近前的方向。
第3直线方向是拉链牙链带2的厚度方向,换言之是拉链带4的厚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上方向是指图5的上方向。下方向是指图5的下方向。
如图1或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3具备:主体7,其对一对带折回部4b、4b和一对链牙列5、5进行引导;锁定部件8,其能够相对于一对链牙列5、5接触及隔离,且通过与一对链牙列5、5接触来锁定主体7的前后位置;和拉片9,其通过锁定部件8和主体7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7。
拉片9具备:轴91;在轴91的延伸方向上相对并且从轴91的两端部沿其半径方向延伸的一对棒部92、92;将一对棒部92、92在与轴91相反的一侧接合并且供在操作时捏住的捏持部93;和从一对棒部92、92相对于轴91向与捏持部93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一对突出部94、94。如图8所示,拉片9在到达了转动范围的前侧的极限位置时,成为相对于主体7倒伏且稳定的姿势、即向前侧的倒伏姿势,并成为相对于轴91侧而言捏持部93侧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态。另外,如图4所示,拉片9在到达了转动范围的向后侧的极限位置时,成为相对于主体7倒伏且稳定的姿势、即向后侧的倒伏姿势。另外,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平行的状态。另外,如图6、7所示,拉片9在转动范围的中途成为相对于主体7立起且稳定的姿势、即立起姿势。
如图4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棒部92和突出部94为轴91的下端91B以上的高度。另外,如图2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捏持部93的下端93B与拉片9的下端9B相比位于上方。
另外,如图8所示,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棒部92的一部分和突出部94的一部分为比轴91的下端91B低的高度。另外,如图1所示,一对棒部92、92、轴91、捏持部93协作而成为环状。而且,在环状的内侧形成贯穿孔9a。
轴91为拉片9转动时的中心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轴91将其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为与锁定部件8卡合的凸轮部91a。另外,轴91将相对于凸轮部91a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设为在拉片9转动时支承于后述的拉片安装部31的轴孔32内的一对轴主体部91b、91b。凸轮部91a具有相对于轴91的中心线并非恒定的外周。另外,如图4所示,凸轮部91a在其外周面具备凸轮凹部91c,该凸轮凹部91c相对于将一对轴主体部91b、91b的外周面延长得到的假想面在轴91的半径方向上凹陷。
如图1~5所示,主体7具备:下翼板71;在下翼板71的前部与下翼板71的宽度中央部相对的上翼板72;将上翼板72与下翼板71接合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柱73;从下翼板71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侧板74、74;从一对侧板74、74的上端以向左右内侧靠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凸缘75、75;从上翼板72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76;和从隆起部76以在前后隔开间隔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前安装柱77及后安装柱78。此外,主体7中的具备下翼板71、上翼板72、引导柱73、一对侧板74、74和一对凸缘75、75的部分也被称为躯干部,是配置于一对布料6、6的背侧的部分。
另外,主体7作为空间部而在其前后面具备沿前后方向贯穿并且供一对链牙列5、5通过的链牙路7a,并在其上面具备以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状态与链牙路7a相通并且供一对拉链带4、4通过的带槽7b。
链牙路7a具备:在主体7的前部左右分支的一对分支路7c、7c;和在主体7的后部由一对分支路7c、7c合流成一条的合流路7d。
如图9所示,带槽7b也具备:在主体7的前部左右分支的一对分支路7e、7e;和在主体7的后部由一对分支路7e、7e合流成一条的合流路7f。
另外,主体7与链牙列5的关系如下所述。如图5所示,下翼板71的上表面对一对链牙列5、5的下侧进行引导。一对侧板74、74的内侧面(左右相对的面)对一对链牙列5、5的左右外侧进行引导。引导柱73的侧面对一对链牙列5、5的左右内侧进行引导。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对一对带主体4a、4a的下侧进行引导。顺便说一下,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另外,一对链牙列5、5的上侧(上表面)在左右外侧固定有一对带折回部4b、4b,而在左右内侧什么也没有固定。而且,一对凸缘75、75的下表面对一对带折回部4b、4b的上侧进行引导,上翼板72的下表面对一对链牙列5、5的上侧进行引导。另外,上翼板72的下表面与一对凸缘75、75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这样,由于主体7对一对链牙列5、5和一对带折回部4b、4b进行引导,所以在拉头3内滑动的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姿势稳定。
另外,当俯视时,如图9所示,在一对凸缘75、75的后部之间形成有带槽7b的合流路7f,在一对凸缘75、75的前部与上翼板72之间形成有带槽7b的一对分支路7e、7e。
上翼板72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9所示,上翼板72的前部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位于前侧。另外,上翼板72的后部向引导柱73的后方延伸,存在于一对凸缘75、75之间且带槽7b的一对分支路7e、7e之间。如图4所示,上翼板72的下表面(下端72B)与一对凸缘75、75的下表面(下端75B)相比位于下方。另外,由于上翼板72与隆起部76上下连续,所以无法视觉辨认上翼板72与隆起部76的边界,但为了方便起见而设为上翼板72的上表面(上端72T)的高度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上端75T、75T)一致。相对于这样的上翼板72的上表面向上侧隆起的是隆起部76。因此,隆起部76是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位于上侧的部分,且是相对于后述的轴孔32的下表面位于下侧且包括该下表面的部分。
如图5所示,隆起部76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一对凸缘75、75之间。更具体而言,隆起部76形成于上翼板72的左右两端的范围内。换言之,隆起部76相对于带槽7b的一对分支路7e、7e形成于左右内侧的范围。另外,如图4所示,前安装柱77从隆起部76的上表面的前部突出,后安装柱78从隆起部76的上表面的后部突出。另外,如图1、5所示,前安装柱77和后安装柱78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隆起部76的左右两端的范围内,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隆起部76的左右两端相比形成于内侧。
另外,如图7所示,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的情况下,隆起部76形成为隔着间隙夹在拉片9的一对突出部94、94之间。因此,当欲使立起姿势的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时,一对突出部94、94中的一方会与隆起部76相碰触来对其进行阻止。
另外,虽然并非隆起部76,但如图1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前安装柱77形成为隔着间隙夹在拉片9的一对突出部94、94之间。因此,即使欲使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一对突出部94、94中的一方也会与前安装柱77相碰触来对其进行阻止。
另外,虽然并非隆起部76,但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前安装柱77形成为隔着间隙夹在拉片9的一对棒部92、92之间。因此,即使欲使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一对棒部92、92也会与前安装柱77相碰触来对其进行阻止。
另外,如图4所示,前安装柱77在前方向上与隆起部76的前端相比形成于后侧。因此,隆起部76具备相对于前安装柱77向前侧呈层差状伸出的层差部76a。层差部76a在与前安装柱77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相比于轴孔32的下表面而隆起。另外,如图2所示,层差部76a相对于前安装柱77在左右两侧也呈层差状伸出。而且,层差部76a相对于前安装柱77与后安装柱78之间的部分也呈层差状向左右两侧伸出。
而且,在层差部76a上载置倒伏于前侧的拉片9。层差部76a的与前安装柱77相比靠前侧的部分形成得最高,倒伏于前侧的拉片9与该前侧的部分接触,由此拉片9的转动范围的向前侧的极限位置确定,且拉片9变成向前侧的倒伏姿势。
如图1、4所示,前安装柱77在其上表面的宽度中央部具备容纳锁定部件8的前部的前容纳槽77a。前安装柱77具备:形成前容纳槽77a的底面的前底部77b;形成前容纳槽77a的左右侧面并且相对于前底部77b从左右两侧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和从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的上端以靠近的方式向左右内侧分别突出并且从上方将锁定部件8的前部覆盖的一对前凸部77d、77d。
后安装柱78在其上表面的宽度中央部具备容纳锁定部件8的后部的后容纳槽78a。后安装柱78具备:形成后容纳槽78a的底面的后底部78b;形成后容纳槽78a的左右侧面并且相对于后底部78b从左右两侧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后方侧壁部78c、78c;和从一对后方侧壁部78c、78c的上端以靠近的方式向左右内侧分别突出的一对后凸部78d、78d。
隆起部76、前安装柱77和后安装柱78协作而形成沿左右方向贯穿并且向上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省略附图标记)。顺便说一下,如图1、2所示,该开口部的上侧被架设于前安装柱77的上部和后安装柱78的上部的锁定部件8覆盖。而且,通过开口部和锁定部件8形成将拉片9安装(连结)到主体7上的拉片安装部31。
拉片安装部31在侧视时为环状,在该环状的内侧具备对拉片9的轴91进行支承的轴孔32。轴孔32沿左右方向贯穿。
另外,如图4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为了使该倒伏姿势稳定,轴孔32和凸轮部91a分别具备进行面接触的平面部32a、91d。轴孔32的平面部32a是轴孔32的下表面,且是前安装柱77与后安装柱78之间的上表面。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是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的下表面部。而且,轴孔32的平面部32a和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另外,轴孔32的下表面(隆起部76的上表面)是供拉片9的轴91(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载置的面。此外,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拉片9的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轴91的下端91B)与隆起部76的上表面(上端76T)重叠载置。而且,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的下端是轴91。因此,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与轴孔32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顺便说一下,考虑到操作性,向后侧的倒伏姿势下的拉片9的捏持部93与轴91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捏持部93的下端93B与拉片9的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相比位于上方。另外,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通过捏持部93的下端93B来定义以下假想线,该假想线是与拉片9的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的下端91B水平的线,且与拉片9的凸轮部91a的平面部91d的下端91B相比位于上方。在该假想线与凸缘75、75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后述的布料容纳空间部33。
另外,凸轮部91a具备另一个平面部91e,该平面部91e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相对于平面部91d位于前侧。该平面部91e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如图6所示使拉片9的立起姿势稳定。
这样,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及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轴孔32与凸轮部91a进行面接触,由此其姿势稳定,并由锁定部件8维持该稳定的姿势。
另外,如图4所示,轴孔32的下表面是隆起部76的上表面,且与凸缘75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换言之,隆起部76形成为具有其上表面(轴孔32的下表面)与凸缘75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那样的厚度。如图5所示,在一对凸缘75、75与拉片9之间,以相对于隆起部76分隔于左右两侧的状态形成有容纳一对布料6、6的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
如图5所示,布料容纳空间部33的上限位置通过拉片9的下表面确定。布料容纳空间部33的下限位置通过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和带槽7b的一对分支路7e、7e的上表面确定。此外,一对分支路7e、7e的上表面的高度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上端75T)一致。布料容纳空间部3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极限位置通过隆起部76的左右方向的侧面确定。顺便说一下,布料容纳空间部3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极限位置并不确定。
而且,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在相对于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换言之,该正上方范围75R、75R在一对凸缘75、75的上端75T与拉片9的下端9B之间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因此,存在于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内的有形物体仅是拉片9。因此,在未将拉头3安装于拉链牙链带2时,在使拉片9倒伏于后侧的状态下,在正上方范围75R、75R内拉片9与凸缘75、75的上表面相对。另外,隆起部76不存在于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
另外,如图7所示,相对于一对分支路7e、7e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R、7R在相对于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这是因为如上述那样隆起部76形成于上翼板72的左右两端的范围内。因此,存在于相对于一对分支路7e、7e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R、7R内的有形物体仅是拉片9。另外,隆起部76不存在于相对于一对分支路7e、7e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R、7R。
另外,由于相对于凸缘75在上侧配置带主体4a,所以在布料容纳空间部33内除了布料6之外还容纳带主体4a。更具体而言,在布料容纳空间部33内容纳相对的侧缘部向背侧折回而成为双层的布料6和位于凸缘75的上表面侧的带主体4a。
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的上下间隔是拉片9与一对凸缘75、75之间的上下间隔,其最短距离期望设定为2mm以上。顺便说一下,如图7所示,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的情况下,一对突出部94、94与轴91相比位于下方;如图4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轴91的下端91B、一对棒部92、92的下端和一对突出部94、94的下端均为相同高度;如图8所示,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一对突出部94、94的下端及一对棒部92、92的下端与轴91的下端91B相比位于下方。期望的是,不管是哪种姿势,布料容纳空间部33均设定为2mm以上。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左右对称。
另外,为了尽可能地增大布料容纳空间部33,如图5所示,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的一对棒部92、92在下表面中的与轴91相反一侧的部分分别具备随着远离轴91而趋向上方的第1斜面95、95。另外,虽未图示,但第1斜面95也与突出部94连续地形成。
另外,为了尽可能地增大布料容纳空间部33,如图7所示,拉片9的立起姿势的情况下的一对突出部94、94在下表面中的与轴91相反一侧的部分分别具备随着远离轴91而趋向上方的第2斜面96、96。一对第2斜面96、96也与一对棒部92、92连续地形成。
锁定部件8如上述那样通过相对于一对链牙列5、5接触来锁定主体7相对于一对链牙列5、5的前后位置,反之,锁定部件8通过相对于一对链牙列5、5隔离来解除主体7相对于一对链牙列5、5的前后位置的锁定。另外,锁定部件8是将金属板弯曲成规定形状而成的,是所谓的板簧。如图4所示,锁定部件8具备:上下相对的上板81及下板82;将上板81的前端与下板82的前端彼此接合的接合板83;从上板8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且插入至后安装柱78的后容纳槽78a的后部的插入板84;和从下板8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爪板85。
接合板83是朝向前方鼓起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弯曲成圆弧状。
上板81具有与将其前后方向的两端连接的假想直线相比前后方向的中间位于上方的形状。另外,上板81从侧面来看是弯曲的板。更具体而言,从侧面来看,上板81将其前后方向的全长中的前部和后部设为直线部,并将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为以相对于前后的直线部弯曲的状态平滑地连续的弯曲部。另外,后部的直线部与将前部的直线部朝向后方延长得到的假想直线相比位于下侧。另外,相对于弯曲部的前后两端的切线方向与前后的直线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上板81的前部容纳于前容纳槽77a,其左右两侧和下侧由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支撑,其上侧由一对前凸部77d、77d按压。为了支撑上板81的下侧,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的下部为相对于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的上部以向左右内侧靠近的方式分别伸出的一对搁板部77e、77e。在一对搁板部77e、77e之上载置上板81。
顺便说一下,上板81的上侧不仅被一对前凸部77d、77d按压,还被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按压。因此,如图5所示,一对前方侧壁部77c、77c的上端部相对于与其相比的下侧以从上方覆盖上板81的状态弯曲。
下板82也具有与将其前后方向的两端连接的假想直线相比前后方向的中间位于上方的形状。另外,下板82从侧面来看是弯折的板。更具体而言,从侧面来看,下板82将其前后方向的前部和后部设为直线部,并使前部的直线部和后部的直线部以弯折的状态连续。下板82的前部的直线部随着趋向前方而趋向下方。下板82的后部的直线部随着趋向后方而趋向下方。另外,下板82载置于拉片9的轴91的凸轮部91a之上,并通过其复原力从上方按压凸轮部91a。
另外,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下板82从上方按压轴91的上表面即凸轮凹部91c,使轴91进而使拉片9的倒伏姿势稳定。再者,在拉片9的姿势是向后侧的倒伏姿势与立起姿势之间的姿势的情况下,下板82通过其复原力从上方按压凸轮部91a,从而将拉片9压成向后侧的倒伏姿势。此外,即使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及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下板82也通过其复原力从上方按压凸轮部91a,从而使立起姿势及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稳定。
爪板85的顶端部(下部)突入至主体7的链牙路7a。因此,在后安装柱78、隆起部76和上翼板72上形成有与后容纳槽78a和链牙路7a(合流路7d)相通并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的爪孔7h。在爪孔7h内容纳爪板85。
另外,根据锁定部件8的下板82与轴91的凸轮部91a的卡合方式,爪板85的顶端部突入至链牙路7a内的量(长度)会发生变化。
如图4所示,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爪板85的顶端部会很深地插入至链牙路7a内,并插入至未图示的链牙列且与其接触,由此,将主体7相对于一对链牙列的前后位置锁定,从而限制拉头3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如图6所示,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的情况下,爪板85的顶端部以不插入的方式与链牙路7a隔离开并容纳于爪孔7h内,由此,将对主体7相对于一对链牙列的前后位置的锁定解除,从而解除对拉头3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限制。
如图8所示,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爪板85的顶端部以不插入的方式与链牙路7a隔离开并容纳于爪孔7h内,由此,将对拉头3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限制解除。
插入板84容纳于后容纳槽78a中的相对于爪孔7h位于后方的位置。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3具有以下效果。
拉头3根据拉片9相对于主体7的立起姿势、向前侧的倒伏姿势及向后侧的倒伏姿势来限制主体7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或解除该限制。另外,如图4、5所示,拉头3在上翼板72之上具备隆起部76,由此扩大了拉片9与一对凸缘75、75的上下间隔。而且,拉头3将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在拉片9与一对凸缘75、75的上下之间通过隆起部76左右分隔开,因此,相对于一对布料6、6在表侧显出拉片9、前安装柱77、后安装柱78和锁定部件8。
另外,拉头3通过隆起部76使轴孔32的下表面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而形成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因此,例如与使轴孔的下表面相较于一对凸缘的上表面位于下方的拉头相比,拉片9难以与一对布料6、6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另外,拉片9不与一对布料6、6接触会防止拉头3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限制被解除。假如拉片9与一对布料6、6接触,则拉片9向立起姿势接近,爪板85的顶端部不再向链牙路7a突出,拉头3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限制被解除。
另外,在拉头3中,在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内,在相对于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因此,例如与隆起部76伸出至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的情况相比,拉片9难以与一对布料6、6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更具体而言,在拉头3中,在相对于一对分支路7e、7e而言的正上方范围内,在相对于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因此,例如与隆起部76伸出至相对于一对分支路7e、7e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R、7R的情况相比,拉片9难以与一对布料6、6接触,能够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
另外,拉头3的凸轮部91a和轴孔32分别具备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进行面接触的平面部91d、32a,因此,例如与在凸轮部91a和轴孔32以外的部分具备维持拉片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部分的拉头相比,能够使拉头3小型化而尽可能地缩小相对于一对布料6、6显出在表侧的部分。
另外,拉头3使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9与轴孔32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例如与使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拉片(更具体而言为拉片的下表面)包括与轴孔32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的拉头相比,能够尽可能地扩大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拉片9难以与一对布料6、6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而且,由于通过一对第1斜面95、95扩大了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所以能够更加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
另外,拉头3中,在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一对突出部94、94隔着间隙夹着前安装柱77,因此,当使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时,一个突出部94会与前安装柱77相碰触,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拉片9向左右方向的倾斜,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变得稳定。
另外,如图7所示,拉头3中,在拉片9的立起姿势的情况下,拉片9的一对突出部94、94隔着间隙夹着隆起部76,因此,当欲使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时,一个突出部94会与隆起部76相碰触,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拉片9向左右方向的倾斜,拉片9的立起姿势变得稳定。
另外,拉头3中,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拉片9载置于层差部76a之上,因此,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稳定,且能够保持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从而能够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而且,由于通过一对第2斜面96、96扩大了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所以能够更加抑制一对布料6、6的损伤。
另外,拉头3中,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拉片9的前端部与轴91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因此,拉片9的前端部比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高,从而容易操作拉片9。
另外,拉头3中,在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拉片9的一对棒部92、92隔着间隙夹着前安装柱77,因此,当欲使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时,一对棒部92、92会与前安装柱77相碰触,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拉片9向左右方向的倾斜,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变得稳定。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拉头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锁定部件8的前部和后部这两者固定于主体7,且仅由拉片安装部31支承拉片9,但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锁定部件的前部固定于主体,并且将后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保持,并通过相对于拉片安装部形成于左右的一对加强部和拉片安装部来支承拉片。在该情况下,锁定部件并不是以上下相对的方式弯曲,而是从主体的前部朝向后部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另外,在该情况下,拉片安装部由隆起部和锁定部件形成。另外,在该情况下,各加强部在相对于拉片安装部的左侧或右侧具备以前后隔开间隔的方式从上翼板向上方突出的一对柱部。而且,在将拉片安装于主体之前的阶段中,一对柱部的上部的间隔比轴的直径隔离得更开,由此,能够将轴相对于一对柱部从上方落下并插入。另外,在将轴相对于一对柱部插入后的阶段中,通过使一对柱部的上部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塑性变形,一对柱部的上部的间隔与轴的直径相比变窄,由此,使轴无法相对于一对柱部向上方移动。

Claims (8)

1.一种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7),其对左右相对的一对拉链带(4、4)和一对链牙列(5、5)进行引导,该一对链牙列(5、5)相对于一对该拉链带(4、4)的相对的侧缘部中的折回至下侧的一对带折回部(4b、4b)固定于下侧;
拉片(9),其通过相对于所述主体(7)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来限制所述主体(7)向前后的移动,并且通过立起姿势将对所述主体(7)向前后移动的限制解除;和
锁定部件(8),其通过相对于一对所述链牙列(5、5)接触来锁定所述主体(7)的前后位置,并且与所述主体(7)协作来维持所述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和立起姿势,
所述主体(7)具备下翼板(71)、在所述下翼板(71)的前部与其相对的上翼板(72)、将所述上翼板(72)与所述下翼板(71)接合的引导柱(73)、从所述下翼板(71)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侧板(74、74)、从一对所述侧板(74、74)的上端部向左右内侧延伸的一对凸缘(75、75)、和从所述上翼板(72)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76),
所述拉片(9)具备轴(91),该轴(91)具有与所述锁定部件(8)卡合的凸轮部(91a),
所述主体(7)与所述锁定部件(8)协作而形成拉片安装部(31),
所述拉片安装部(31)具备对所述轴(91)进行支承并且沿左右方向贯穿的轴孔(32),
所述轴孔(32)的下表面包括所述隆起部(76)的上表面,并且与一对所述凸缘(75、75)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所述拉片(9)与一对所述凸缘(75、75)的上下之间形成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该一对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对固定于一对所述拉链带(4、4)的上侧的一对布料(6、6)进行容纳,并且通过所述隆起部(76)而被左右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一对凸缘(75、75)的上表面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5R、75R)在相对于所述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所述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7)在所述一对凸缘(75、75)与所述上翼板(72)之间具备带槽(7b)的一对分支路(7e、7e),
相对于一对所述分支路(7e、7e)而言的正上方范围(7R、7R)在相对于所述拉片(9)而言的下侧仅具备一对所述布料容纳空间部(33、33)。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7)具备从所述隆起部(76)以前后隔开间隔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前安装柱(77)及后安装柱(78),
所述锁定部件(8)架设于所述前安装柱(77)和所述后安装柱(78),
所述拉片安装部(31)通过所述锁定部件(8)、所述前安装柱(77)、所述后安装柱(78)和所述隆起部(76)的协作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9)具备从所述轴(91)的两端部沿以所述轴(9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的一对棒部(92、92)、将一对所述棒部(92、92)在与所述轴(91)相反的一侧接合的捏持部(93)、和从一对所述棒部(92、92)相对于所述轴(91)向与所述捏持部(93)相反的一侧分别突出的一对突出部(94、94),
一对所述突出部(94、94)在所述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夹着所述前安装柱(77),并在所述拉片(9)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与所述前安装柱(77)相碰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76)在与所述轴孔(32)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具备相对于所述前安装柱(77)呈层差状伸出的层差部(76a),所述层差部(76a)与成为了向前侧的倒伏姿势的所述拉片(9)相碰触来确定拉片(9)的向前侧的倒伏姿势。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部(91a)和所述轴孔(32)分别具备在所述拉片(9)的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进行面接触的平面部(91d、32a)。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9)在向后侧的倒伏姿势的情况下与所述轴孔(32)的所述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CN202010082797.XA 2019-02-07 2020-02-07 隐形拉链用拉头 Active CN111150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9/004350 2019-02-07
PCT/JP2019/004350 WO2020161848A1 (ja) 2019-02-07 2019-02-07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50181A CN111150181A (zh) 2020-05-15
CN111150181B true CN111150181B (zh) 2022-12-06

Family

ID=7056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2797.XA Active CN111150181B (zh) 2019-02-07 2020-02-07 隐形拉链用拉头
CN202020157007.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33155U (zh) 2019-02-07 2020-02-07 隐形拉链用拉头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7007.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33155U (zh) 2019-02-07 2020-02-07 隐形拉链用拉头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9393B2 (zh)
EP (1) EP3922125B1 (zh)
JP (1) JP7045491B2 (zh)
CN (2) CN111150181B (zh)
TW (1) TWI717993B (zh)
WO (1) WO20201618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22125B1 (en) * 2019-02-07 2024-01-10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11238A (en) * 1958-11-03 1961-12-05 Irving Constant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and cloth article containing the same
US4099302A (en) * 1975-09-10 1978-07-11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Slide fastener
CN1720837A (zh) * 2004-07-05 2006-01-18 Ykk株式会社 隐蔽型拉链用滑块和隐蔽型拉链
TW201431508A (zh) * 2013-02-06 2014-08-16 Ykk Corp 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CN106455767A (zh) * 2014-08-21 2017-02-2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7249377A (zh) * 2015-02-25 2017-10-1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206641468U (zh) * 2017-04-14 2017-11-1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的拉头
CN211833155U (zh) * 2019-02-07 2020-11-03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8852A (en) * 1961-12-26 1964-06-30 Talon Inc Automatic lock slider assembling machine
US3099059A (en) * 1962-01-05 1963-07-30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Spring-locking slider for zipper fasteners
DE2636489C2 (de) 1976-08-13 1984-01-12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Natriumbenzoat
JP3580337B2 (ja) * 1997-02-28 2004-10-20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517536U (en) * 2001-05-30 2003-01-1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lider structure of hidden zipper
JP5099482B2 (ja) * 2007-06-19 2012-12-19 Tbカワシマ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
CN101953547B (zh) * 2009-07-17 2012-03-2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锁式隐形拉头
DE112013007232B4 (de) 2013-07-11 2022-09-29 Ykk Corporation Reißverschlussschieber
CN106998862B (zh) 2014-12-09 2020-04-1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US10869525B2 (en) * 2017-07-19 2020-12-22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JP6518806B2 (ja) * 2018-03-09 2019-05-2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78981B (zh) * 2019-04-03 2019-1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11238A (en) * 1958-11-03 1961-12-05 Irving Constant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and cloth article containing the same
US4099302A (en) * 1975-09-10 1978-07-11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Slide fastener
CN1720837A (zh) * 2004-07-05 2006-01-18 Ykk株式会社 隐蔽型拉链用滑块和隐蔽型拉链
TW201431508A (zh) * 2013-02-06 2014-08-16 Ykk Corp 拉鏈用滑件及具有該滑件之拉鏈
CN106455767A (zh) * 2014-08-21 2017-02-2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7249377A (zh) * 2015-02-25 2017-10-1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206641468U (zh) * 2017-04-14 2017-11-1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的拉头
CN211833155U (zh) * 2019-02-07 2020-11-03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头
EP3922125A1 (en) * 2019-02-07 2021-12-15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61848A1 (ja) 2021-09-30
JP7045491B2 (ja) 2022-03-31
US20210361035A1 (en) 2021-11-25
CN111150181A (zh) 2020-05-15
US11419393B2 (en) 2022-08-23
EP3922125A1 (en) 2021-12-15
EP3922125B1 (en) 2024-01-10
WO2020161848A1 (ja) 2020-08-13
CN211833155U (zh) 2020-11-03
EP3922125A4 (en) 2022-03-09
TWI717993B (zh) 2021-02-01
TW202037305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27789B1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401041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US7340806B2 (en) Opener for slide fastener
US8813319B2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391104B (zh) Invisible zipper
US20120167354A1 (en) Reverse Opening Slide Fastener
CN111150181B (zh) 隐形拉链用拉头
US8806725B2 (en) Slide fastener
TWI448258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EP2769638B1 (en) Slide fastener and hidden slide fastener
JPS587203A (ja)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用のスライダ−
TWI669082B (zh) 滑件及具備其之拉鏈
WO2022091268A1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CN114641219B (zh) 拉链
US11304482B2 (en) Slider and slide fastener with same
TW201927192A (zh) 拉鏈
CN113438910B (zh) 拉链
CA1037686A (en) Automatic lock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CN116782789A (zh) 拉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