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0032A - 公壓扣、壓扣、製品及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公壓扣、壓扣、製品及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20032A TW201420032A TW102123465A TW102123465A TW201420032A TW 201420032 A TW201420032 A TW 201420032A TW 102123465 A TW102123465 A TW 102123465A TW 102123465 A TW102123465 A TW 102123465A TW 201420032 A TW201420032 A TW 20142003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male
- ribs
- press
- rib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64—Details
- A44B17/007—Stud-memb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公壓扣(10)為藉由壓扣蓋(50)的柄部(53)之塑性變形來安裝於薄片之公壓扣。公壓扣(10)係具備有:基部(11),該基部具有用來供壓扣蓋(50)的柄部(53)插通之開口(OP11);中空筒部(12),該中空筒部具有用來卡合於母壓扣之卡合突起(13),並從前述基部(11)的主面起立,與前述基部(11)的前述開口(OP11)相連且限定寬度較前述開口(OP11)更廣的筒內空間;及複數個肋部(21),該複數個肋部是在前述中空筒部(12)內對前述基部(11)及前述中空筒部(12)一體地設置,前述複數個肋部(21)以預定間隔配置在前述中空筒部(12)的周方向,在各肋部(21)間設有收容空間(22),柄部(53)的變形部分可配置在收容空間(22)內。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公壓扣、壓扣、製品及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
由公壓扣與母壓扣的組所構成之壓扣被使用在廣泛的用途上,依據不同的領域,會有將壓扣薄型化的強力要求。
在專利文獻1記載有如同文獻的圖3等所示藉由安裝構件30將壓扣本體20安裝於薄片1的壓扣20A。如同文獻的圖7至圖10所示,藉由模具10A將安裝構件30的軸部32進行鉚接,藉此,對薄片1安裝壓扣20A,同時獲得如同文獻的圖1及圖2所示之形狀的軸部32。再者,在同文獻,關於塑性變形後的軸部32之形狀,說明了軸部32的端部32a具有基底部321a、肋部322a、及環狀肋部323a。
在專利文獻2記載有如同文獻的圖1等所示藉由線等對衣類進行安裝之壓扣10。如同文獻的圖1所示,壓扣10係具有外側本體構件11及內側本體構件
12,在外側本體11一體地設有軸部16。軸部16的端部20設有用來將壓扣安裝於衣類等的通孔21。在同文獻揭示有藉由將軸部16嵌入到內側本體構件12的孔23,將兩者組合的結構。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1/040107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0-34403號公報
因應基材的進一步薄型化的進展,壓扣的薄型化也被要求,但因壓扣的薄型化會造成壓扣本身的強度降低,當壓扣對基材進行安裝時,在壓扣會有產生因壓扣蓋的柄部所引起之不佳的形狀變化/劣化之虞。
由前述例示的課題說明得知,期望可抑制伴隨壓扣的薄型化所引起之壞影響。
本發明的一形態之公壓扣為藉由壓扣蓋的柄部之塑性變形來安裝於薄片之公壓扣,其特徵為具備有:具有用來供前述壓扣蓋的前述柄部插通之開口的基部;
中空筒部,該中空筒部係具有用來卡合於母壓扣的卡合部,該中空筒部自前述基部的主面起立,並與前述基部的前述開口連通且限定寬度較前述開口廣的筒內空間;及複數個肋部,這些肋部是在前述中空筒部內,對前述基部及前述中空筒部一體地設置,前述複數個肋部是以預定間隔配置在前述中空筒部的周方向,在各肋部之間設有收容空間,前述柄部的變形部分可配置在前述收容空間。
若依據本例示的形態,能夠抑制伴隨壓扣的薄型化所引起之壞影響。
更詳細而言,若依據前述例示的形態,即使謀求公壓扣的薄型化,當公壓扣對薄片等進行安裝時,也能夠抑制在公壓扣產生因壓扣蓋的柄部所引起之不佳的形狀變化/劣化之虞。且,藉由肋部進行塑性變形之柄部所進入的空間變窄,在塑性變形後的柄部,能夠以肋部間使其具有充分的厚度,藉此,能夠確保對厚度薄的薄片之充分的壓扣安裝力。
沿著前述周方向之前述肋部的寬度係從前述開口側朝前述中空筒部側變寬為佳。能理想地設置收容空間。
前述肋部的側面中,對前述開口位於最接近的位置之前述肋部的內側面與限定前述開口的側面是經由階差而連接為佳。即使在肋部的配置區域亦可確保壓扣安裝力。
複數個前述肋部係對通過前述開口的中心之軸線成旋轉對稱地配置為佳。
複數個前述肋部係包含在挾持前述開口的形態呈對向配置的至少一組之前述肋部,該一組的前述肋部間的間隔是因應自前述基部側分離而變寬為佳。
前述開口為圓形,前述中空筒部為圓筒狀,前述開口與前述中空筒部配置成同心狀為佳。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壓扣是具備如前述任一個所記載的公壓扣;和用來將前述公壓扣固定在薄片的前述壓扣蓋。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製品是藉由前述壓扣蓋將如前述任一個所記載的公壓扣固定在薄片之製品。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係具備:(1)準備具有柄部的壓扣蓋之步驟;(2)準備公壓扣之步驟,該公壓扣係具備有:基部,該基部具有用來供前述壓扣蓋的前述柄部插通之開口;中空筒部,該中空筒部具有用來卡合於母壓扣之卡合部,並從前述基部的主面起立,與前述基部的前述開口相連且限定寬度較前述開口更廣的筒內空間;及複數個肋部,該複數個肋部是在前述中空筒部內對前述基部及前述中空筒部一體地設置,且以預定間隔配置在前述中空筒部的周方向;(3)在將薄片配置於前述壓扣蓋與前述公壓扣間的狀
態下使前述公壓扣與前述壓扣蓋彼此接近,藉此,前述柄部貫通前述薄片且接著通過前述基部的開口之步驟;及(4)將自前述基部的前述開口突出的前述柄部進行鉚接,在此過程,前述柄部的變形部分配置到複數個前述肋部間的收容空間之步驟。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抑制伴隨壓扣的薄型化所引起之壞影響。
10‧‧‧公壓扣
11‧‧‧基部
11a‧‧‧側面
11b‧‧‧階差部
12‧‧‧中空筒部
13‧‧‧卡合突起
14‧‧‧隆起部
16‧‧‧突起
21‧‧‧肋部
21k‧‧‧弧狀凹面
21m‧‧‧側面
21r‧‧‧上面
22‧‧‧收容空間
50‧‧‧壓扣蓋
51‧‧‧基部
53‧‧‧柄部
53k‧‧‧柄部變形部
53p‧‧‧基部
53q‧‧‧頂部
54‧‧‧銳利端
90‧‧‧治具
91‧‧‧衝頭導件
92‧‧‧衝頭
96‧‧‧載置台
100‧‧‧基材
圖1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側面圖。
圖2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及此安裝用治具的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治具的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用治具的概略垂直及水平斷面示意圖。
圖12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1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安裝製程之概略工程圖。
圖1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
圖16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
圖17係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垂直斷面圖。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各實施形態並非個別獨立者,不需多作說明,對該業者而言能夠適宜地加以組合,亦可把握基於該組合之協同效果。關於實施形態間的重複說明原則上省略。
圖面的主要目的係用來進行發明說明,被適宜地簡單化。為了說明上的方便,適當地設定軸AX。軸AX係用來界定公壓扣的形狀之對稱軸,為通過公壓扣的基部的開口中心之軸線。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會有將在與軸AX正交的平面內,接近軸AX的方向稱為內側,自軸AX分離的方向稱為外側之情況。
參照圖1至圖10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圖1係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側面圖。圖2係公壓扣的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圖3係公壓扣的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圖4係顯示公壓扣及此安裝用治具的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圖5係治具的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圖6係顯示公壓扣的安裝製程的概略工程圖。圖7係顯示公壓扣的安裝製程的概略工程圖。圖8係顯示公壓扣的安裝製程的概略工程圖。圖9係顯示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圖10係顯示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再者,[柄部鉚接後]係柄部塑性變形後一致,未將兩者特別區別而進行說明。
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以壓扣全體及/或壓扣
的構成部分之圓形狀作為基準,將與圓的半徑一致之方向稱為[半徑方向],將沿著圓的外型之方向稱為[周方向]。再者,周方向為沿著特定物的外形之方向,並非一定以圓形為前提。關於上下方向,會有例如,以在圖4等的基材100為基準,將壓扣蓋的柄部穿過基材100之側稱為[上側],將相反側稱為[下側]進行說明之情況。關於上下左右,亦有將個別的圖面作為正面視角進行說明之情況。再者,此定義說明僅為舉例說明,並非一定者。
如圖1所示,公壓扣10係具有基部11及中空筒部12。基部11為在上面視角具有正圓的外形之平板部,作為一組的[主面]具有上面11m與下面11n。在基部11的中央,設有貫通上面11m與下面11n的開口OP11,藉此,基部11構成為環體。再者,開口OP11係在上面視角具有正圓的輪廓,在與基部11的正圓的外形之關係上進行同心配置。再者,公壓扣10係如習知般壓扣連接於未圖示的母壓扣,與母壓扣一同構成公母壓扣的組。
在基部11的上面11m的外周部,設有沿著其外周緣連續成環狀並朝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4。隆起部14係作為如圖4等所示的治具90的台座發揮功能。基部11的厚度TH11係為因應隆起部14增加而形成為厚度TH14,在此,TH11<TH14。在基部11的下面11n的外周部,設有沿著其外周緣連續成環狀之凹部15。
在基部11的下面11n,設有配置在包圍開口OP11的方向之剖面視角大致呈三角形的複數個突起16,
由圖4等可知,藉由突起16的前端咬入至基材100的編織孔,能夠充分地抑制公壓扣10在基材100上的位置偏移。再者,基材100為薄片的一例,薄片為包含由織物、不織布、天然/合成皮、毛氈、塑膠等的樹脂材料所構成之薄片等的概念。
前述中空筒部12為配置成與開口OP11及基部11呈同心且具有上面視角為圓形的外形之圓筒部,具有內側面12m及外側面12n。中空筒部12的正圓外形係與基部11的正圓外形及開口OP11的正圓外形呈同心。中空筒部12係在基部11的中央自基部11的上面11m直立地設置。在中空筒部12的外側面12n的上端部,設有沿著其上端緣接續於周方向且呈弧狀隆起成朝半徑方向外側描繪半圓之卡合突起(卡合部)13。卡合突起13係剖面視角大致呈半圓形,藉此,可理想地確保與母側的卡合突起(未圖示)之卡合/非卡合。
中空筒部12的筒內空間係被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所限定。筒內空間係存在於中空筒部12的兩端間之範圍,從中空筒部12的上端面延伸至基部11的上面11m。筒內空間係連通於開口OP11,並且以比起開口OP11寬度在徑方向變廣的方式形成,亦即,藉由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所限定的筒內空間之直徑較開口OP11的直徑大。再者,亦可對中空筒部12的上端面,在中空筒部12的周方向以預定間隔設有複數個缺口,藉此,調整當卡合突起13卡合於母壓扣時所需之力量。
在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設有4個肋部21,該等肋部是於開口OP11的周圍以90°間隔呈放射狀延伸至到達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該等4個肋部21係在軸AX的對稱軸周圍,在90°間隔旋轉對稱地構成。在本例,由於設有4個肋部21,故關於旋轉對稱之角度間隔係「360°」除以肋部的數量「4」所算出的「90°」。關於肋部的旋轉對稱之角度間隔為因應肋部數量進行變更者,若肋部數量為6則成為60°。
關於前述肋部21的的旋轉對稱,亦可如以下的方式進行說明。4個肋部21係在如圖1所示的公壓扣10之上面視角,對與開口OP11的直徑一致之軸線配置構成為對稱狀。例如,當將在圖1的正面視角中朝圖1的上下方向延伸之假想軸線位於開口OP11的中心而使假想軸線與開口OP11的直徑一致時,在被此假想軸線所區分之紙面右側與紙面左側,肋部構成為對稱。藉此,一組的肋部21在挾持開口OP11的態樣下形成對向配置。
關於肋部21的配置結構,進一步而言,在4個肋部21,含有中間隔著開口OP11而相對向的2組肋部對,各肋部對所含的2個肋部21配置在與開口OP11的直徑一致的相同假想軸線上。亦可在與一肋部對所含的一方之肋部相對向的中空筒部12之內側面12m設置另一方的肋部。當依據4個肋部21的旋轉對稱性,使在軸AX周圍之肋部對旋轉90°時則會與另一方的肋部對一致。
即使將基部11的厚度TH11作成很薄,也可
藉由一體地設在基部11及中空筒部12之複數個肋部21提高公壓扣10的開口OP11周圍之強度,此與同時,能夠限制當進行後述的鉚接時塑性變形之壓扣蓋的柄部所進入之空間。藉由確保公壓扣10的強度尤其是開口OP11周圍的強度,能夠抑制因壓扣蓋的柄部所引起之開口OP11周圍的變形/切削等。又,能夠限制當進行鉚接時塑性變形之壓扣蓋的柄部所進入之空間,可增加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上之肋部21間的柄部之變形部分的斷面積,能夠增加藉由壓扣蓋之公壓扣10對基材100的安裝力。
在相鄰的肋部21間,設有用來收容壓扣蓋的柄部之變形部分的收容空間22。關於基部11的開口OP11的直徑D11、中空筒部12的內徑D12及對向配置的肋部21間之最小徑D21,符合D11<D21<D12,當然也符合D11≠D21≠D12。藉由符合D11<D21,即使在設有後述的肋部21之範圍,也能確保藉由壓扣蓋讓公壓扣10朝基材之安裝力,能夠在周方向確保連續的安裝力。
圖2示意地顯示沿著圖1的II-II之一點鎖線的公壓扣10之斷面,圖3示意地顯示沿著圖2的III-III之一點鎖線的公壓扣10之斷面,參照圖2及圖3進一步說明關於公壓扣10的結構。在圖2的虛線所示之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與基部11的上面11r一體地設置肋部21。再者,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係如圖1所示,在未設有肋部21的範圍,露出在中空筒部12內。
再者,亦可將基部11的上面11r作為中空筒部12的底面。基部11的上面11r不限於平坦面,亦可為彎曲面。
肋部21係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延伸在基部11的上面11r上,最終到達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而連結於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在肋部21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的過程,肋部21的高度H21逐漸地連續增加,最終形成肋部21的上面21r的外周端接續於中空筒部12的上面12r的內周端。
肋部21係如圖2及圖3所示,具有垂直地起立於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的弧狀凹面21k。弧狀凹面21k係沿著開口OP11的外周凹陷為上面視角呈弧狀。由於弧狀凹面21k為位在肋部21之半徑方向的最內側的面,故亦可將其稱為肋部21的內側面。再者,弧狀凹面21k亦可為肋部21的側面中配置在最接近開口OP11的面。限定開口OP11的基部11之側面11a與弧狀凹面21k係經由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連接著,兩者亦可經由階差11b連接著。藉此,即使在設有肋部21之範圍,也能確保藉由壓扣蓋讓公壓扣10朝基材之安裝力,能夠安裝力在周方向連續。
如圖3所示,沿著周方向之肋部21的寬度係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逐漸地擴大。收容空間22係設在相鄰的肋部21間,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外側一邊保持一定寬度一邊延伸,若依據此態樣,能夠確保被壓潰的柄部之充分的收容空間。由於收容空間22係為了可讓被
壓潰的柄部容易進入,故,半徑方向內側的寬度大為佳。因此,收容空間22的寬度係形成為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外側以一定寬度或逐漸變窄。
再者,當參照圖4進一步作說明時,肋部21係如圖3所示,具有將弧狀凹面21k與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間連接的一組側面21m、21n,且具有側面21m、21n與上面21r之間的倒角面21g、21h。如此,自基部11的上面11r突出之肋部21為在半徑方向內側具有弧狀凹面21k,又具有從弧狀凹面21k的圓周方向之兩端部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的側面21m、21n和自弧狀凹面21k的上側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上面21r,並且在各側面21m、21n與上面21r間具有倒角面21g、21h。肋部21的上面21r係構成作為沿著半徑方向傾斜之傾斜面,朝半徑方向內側而向基部11的上面11r側逐漸地接近。依據此肋部21的上面21r之形態,在圖4中以剖面線所示的對向配置之肋部21的間隔係因應自基部11的上面11r側分離而變廣。肋部21係自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延伸即可,其具體形狀為任意。
參照圖4及圖5說明關於使用於公壓扣10對基材100的安裝之治具90。圖5係顯示沿著圖4的IV-IV之一點鎖線的治具90的斷面。如圖4及圖5所示,治具90具有衝頭導件91、及衝頭92。衝頭導件91及衝頭92為金屬製,具有充分之強度而可以將金屬製或樹脂製的壓扣蓋之柄部進行鉚接。衝頭導件91係朝上下方向呈直線
狀延伸之圓筒體。衝頭導件91的筒內空間安裝有可朝上下移動之衝頭92。衝頭92係在衝頭導件91內可滑動,在其下端具有用來進行壓扣蓋的柄部之鉚接而凹陷成弧狀之衝頭面92k。
在衝頭導件91的下端面,設有用來成接收容公壓扣10的中空筒部12之承接部91c。在公壓扣10的中空筒部12被收容於衝頭導件91的承接部91c之狀態下,衝頭導件91內的衝頭92下降。藉由衝頭92的衝頭面92k正確地碰撞於壓扣蓋的柄部,能夠期待減低進行鉚接製程所需的能量。在本例子,衝頭92構成為用以迴避對肋部21之碰撞,藉此,能夠將賦予沖壓力的對象限定在壓扣蓋的柄部。亦即,衝頭92係在與肋部21相對應的周方向之4個部位具有部分地承接肋部21的承接部95,藉此,能夠迴避衝頭92的衝頭面92k較壓扣蓋的柄部先碰撞到肋部21之情況產生。再者,由圖5與圖3的比較可得知,衝頭92的下端之水平斷面形狀係與中空筒部12的筒內空間的水平斷面輪廓相對應,明顯地大致呈一致。
以下,參照圖6至圖10,說明關於使用壓扣蓋50對基材100安裝公壓扣10之製程及藉由此製程所製造的物品。首先事前藉由任意的方法理想為樹脂的模具成形,製造前述的公壓扣10。同樣地事前藉由任意的方法理想為金屬/樹脂的模具成形,製造如圖6所示的壓扣蓋50。
壓扣蓋50係如圖6所示,具備具有在上面視
角呈圓盤狀的外形之基部51、及直立於其中央之柄部53。柄部53係在上下方向具有直徑一定的基部53p與直徑朝前端側逐漸地減少之前端細的頂部53q。藉由頂部53q的銳利端54,可確實地侵入到作為織物的基材100之針眼。基部53p的下面為弧狀,其上面為平坦狀。
首先,如圖6所示,配置治具90、公壓扣10、基材100、壓扣蓋50及載置台96。示意地顯示,將基材100在繃緊的狀態下保持。將公壓扣10載置於基材100上。將治具90配置在公壓扣10上。此時,衝頭導件91內的衝頭92不能朝上下滑動地固定著。公壓扣10的中空筒部12被收容於衝頭導件91的承接部91c,進行兩者間的定位。將壓扣蓋50配置在載置台96上的弧狀凹部,藉此,抑制壓扣蓋50的位置偏移。
其次,如圖7所示,縮小位於基材100的上下之公壓扣10與壓扣蓋50間的間隔。例如,若載置台96處於固定狀態,能夠藉由任意的方法使保持基材100的機構與治具90下降。在此過程中,壓扣蓋50的柄部53貫通基材100。
其次,如圖8所示,鉚接壓扣蓋50的柄部53。亦即,在壓扣蓋50的柄部53貫通基材100後,或在該過程中,使衝頭導件91內的衝頭92開始下降。藉此,如圖8所示,柄部53從其前端側開始塑性變形,如圖9所示,進入到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藉此,如圖10所示,柄部53被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推
開,在柄部53的變形部分之柄部變形部53k與壓扣蓋50的基部51之間,理想地夾入基材100與公壓扣10的基部11。
對基部11與中空筒部12一體地設置肋部21,藉此,對自壓扣蓋50的柄部53所承受之碰撞,能夠確保充分的耐性。與此同時,藉由以肋部21限制塑性變形過程的柄部53所流入之範圍,亦即,藉由肋部21成形塑性變形過程的柄部53,能夠使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的上面11r上之柄部變形部53k的斷面積增加,能夠充分地確保藉由壓扣蓋50之公壓扣10安裝至基材100的安裝力。又,由圖8可得知,即使在設有肋部21的範圍,藉由階差11b的存在,能夠在柄部變形部53k與基部51之間理想地夾入基材100與公壓扣10的基部11。
柄部變形部53k為進入到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之部分,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延伸,亦可將其作為肋部。與收容空間22相對應地設置4個肋部,該等肋部係藉由公壓扣10的肋部21成形為放射狀。公壓扣10的肋部21不僅為補強用肋部,作為進行塑性變形之壓扣蓋50的柄部53的呈型構造亦可有效地發揮功能。
參照圖11至圖16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圖11係顯示安裝用治具的概略垂直及水平斷面示意圖。圖12至圖14係顯示公壓扣的安裝製程的概略工程圖。圖15係顯
示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垂直斷面示意圖。圖16係顯示柄部鉚接後的公壓扣的狀態之概略水平斷面示意圖。
在本實施形態,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如圖11所示的治具90,公壓扣10的肋部21也與壓扣蓋50的柄部53一同壓潰,但即使在此情況,也能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謀求治具的結構簡單化,並且亦可期待在柄部鉚接後能夠提高柄部53與肋部21之結合力。
如圖11所示,衝頭導件91內的衝頭92的下端面為平坦面,未設有如前述實施形態中用來收容公壓扣10的肋部21之凹狀承接部95。其次,如圖12至圖14所示,縮小位於基材100的上下之公壓扣10與壓扣蓋50間的間隔,且同時使衝頭92下降。如圖13所示,衝頭92的下端面之外周緣首先與公壓扣10的肋部21之上面21r碰撞。公壓扣本體典型為樹脂製,另一方面,衝頭92為金屬製。因此,公壓扣10的肋部21藉由衝頭92進行塑性變形。藉由使位於基材100的上下之公壓扣10與壓扣蓋50間的間隔進一步變窄,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壓扣蓋50的柄部53藉由衝頭92進行塑性變形。藉此,如圖15及圖16所示,柄部53在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推開,進入到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藉此,在柄部變形部53k與基部51之間,理想地夾入基材100與公壓扣10的基部11。
在本實施形態,由於藉由衝頭92將肋部21與柄部53一同壓潰,故,能夠期待在該過程中兩者強固地結合。藉此,能夠提高壓扣蓋50與公壓扣10間之結合力,換言之,能夠提高藉由壓扣蓋50之公壓扣10對基材100的安裝力。
如圖16所示,圖柄部變形部53k為進入到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之部分,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延伸,亦可將其作為肋部。與收容空間22相對應地設置4個肋部,該等肋部係藉由公壓扣10的肋部21成形為放射狀。公壓扣10的肋部21不僅為補強用肋部,作為進行塑性變形之壓扣蓋50的柄部53的呈型構造亦可有效地發揮功能。
參照圖17說明關於第3實施形態。圖17係公壓扣的概略上面圖及垂直斷面圖。在本實施形態,使用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形狀之肋部21。在此情況,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在本實施形態,能夠採用任意種類的治具90。
如圖17所示,肋部21係具有下述形狀,亦即,三角錐的底面連結於中空筒部12內的基部11之上面11r,其側面連結於中空筒部12的內側面12m之形狀。沿著周方向之肋部21的寬度係從半徑方向內側朝同方向外側逐漸地擴大。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係從半徑方向內
側朝同方向外側逐漸地變窄。
依據上述的揭示,熟習該項技藝者可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公壓扣10藉由壓扣蓋50固定在薄片100之製品的種類為任意,例如,衣類、皮包等。肋部21的數量為任意,又其配置形態/配置間隔也為任意。例如,雖設有4個肋部,但亦可設置6個肋部。由於當設有複數個肋部時,在肋部間會形成收容空間,故亦可僅設置2個肋部。但,由於從強度的觀點來看,進入到收容空間之柄部變形部是呈放射狀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為佳,故,設置3個以上的肋部為佳。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的符號為參考用,其目的不是用來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者。
10‧‧‧公壓扣
11‧‧‧外側本體構件
11m‧‧‧上面
11n‧‧‧下面
11r‧‧‧基部之上面
12‧‧‧內側本體構件
12m‧‧‧內側面
12n‧‧‧外側面
13‧‧‧卡合突起
14‧‧‧隆起部
15‧‧‧凹部
16‧‧‧軸部
21‧‧‧肋部
22‧‧‧收容空間
OP11‧‧‧開口
TH11‧‧‧基部的厚度
TH14‧‧‧增加後的厚度
D11‧‧‧基部的開口的直徑
D12‧‧‧中空筒部的內徑
D21‧‧‧對向配置的肋部間之最小徑
AX‧‧‧軸
Claims (9)
- 一種公壓扣係藉由壓扣蓋(50)的柄部(53)之塑性變形來安裝於薄片(100)之公壓扣(10),其特徵為具備:基部(11),該基部具有用來供前述壓扣蓋(50)的前述柄部(53)插通之開口(OP11);中空筒部(12),該中空筒部係具有用來卡合於母壓扣的卡合部(13),該中空筒部(12)自前述基部(11)的主面起立,並與前述基部(11)的前述開口(OP11)連通且限定寬度較前述開口(OP11)廣的筒內空間;及複數個肋部(21),這些肋部是在前述中空筒部(12)內,對前述基部(11)及前述中空筒部(12)一體地設置,前述複數個肋部(21)是以預定間隔配置在前述中空筒部(12)的周方向,在各肋部(21)之間設有收容空間(22),前述柄部(53)的變形部分可配置在前述收容空間(2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壓扣,其中,沿著前述周方向之前述肋部(21)的寬度係從前述開口(OP11)側朝前述中空筒部(12)側變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公壓扣,其中,前述肋部(21)的側面中位於最接近前述開口(OP11)位置的前述肋部(21)的內側面(21k)與限定前述開口(OP11)之側面(11a),是經由階差(11b)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公壓扣,其中,複數個前述肋部(21)是對通過前述開口(OP11)的中心之軸線(AX)構成為旋轉對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公壓扣,其中,複數個前述肋部(21)係包含在隔著前述開口(OP11)的形態對向配置的至少一組之前述肋部(21),該一組之前述肋部(21)間的間隔係因應從前述基部(11)側分離而變寬。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公壓扣,其中,前述開口(OP11)為圓形,前述中空筒部(12)為圓筒狀,前述開口(OP11)與前述中空筒部(12)配置成同心。
- 一種壓扣,其特徵為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公壓扣(10);及用來將前述公壓扣(10)固定在薄片(100)之前述壓扣蓋(50)。
- 一種製品,係藉由前述壓扣蓋(50)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公壓扣(10)固定在薄片(100)之製品。
- 一種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係具備:準備具有柄部(53)的壓扣蓋(50)之步驟;準備公壓扣之步驟,該公壓扣係具備有:基部(11),該基部具有用來供前述壓扣蓋(50)的前述柄部(53)插通之開口(OP11);中空筒部(12),該中空筒部具有用來卡合於母壓扣之卡合部(13),並從前述基部(11)的主面起立,與前述基部(11)的前述開口(OP11)相連且限定寬度較前述開口(OP11)更廣的筒內空間;及複數個肋部(21),該複數個肋部是在前述中空筒部(12)內對前述基部(11)及前述中空 筒部(12)一體地設置,且以預定間隔配置在前述中空筒部(12)的周方向;在將薄片配置於前述壓扣蓋(50)與前述公壓扣間的狀態下使前述公壓扣與前述壓扣蓋(50)彼此接近,藉此,讓前述柄部(53)貫通前述薄片且接著通過前述基部(11)的開口(OP11)之步驟;及將自前述基部(11)的前述開口(OP11)突出的前述柄部(53)進行鉚接,在此過程,前述柄部(53)的變形部分配置到複數個前述肋部(21)間的收容空間(22)之步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70846 WO2014027414A1 (ja) | 2012-08-16 | 2012-08-16 | 雄スナップボタン、ボタン、製品及び雄スナップボタン付き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0032A true TW201420032A (zh) | 2014-06-01 |
Family
ID=50685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3465A TW201420032A (zh) | 2012-08-16 | 2013-07-01 | 公壓扣、壓扣、製品及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420032A (zh) |
WO (1) | WO20140274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95500B (zh) * | 2021-01-14 | 2022-10-11 | 青岛永昇昌塑胶精密有限公司 | 一种塑料魔术贴制造用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53208A (ja) * | 1998-03-12 | 1999-09-21 | Takeda Seiki Kk |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 |
JP4172866B2 (ja) * | 1999-01-25 | 2008-10-29 | 武田精機株式会社 |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用の合成樹脂製雄型嵌合部材 |
JP2004201999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Takeda Seiki Kk | 雄スナップ用嵌合部材 |
JP5306462B2 (ja) * | 2009-07-17 | 2013-10-02 | Ykk株式会社 | スナップ部材 |
WO2011039840A1 (ja) * | 2009-09-29 | 2011-04-07 | Ykk株式会社 | ボタン取付用上金型 |
-
2012
- 2012-08-16 WO PCT/JP2012/070846 patent/WO20140274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
- 2013-07-01 TW TW102123465A patent/TW201420032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27414A1 (ja) | 2014-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14647B2 (en) | Upper die for button attachment | |
US10568395B2 (en) | Upper structure of female snap button, female snap button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female snap button to texture | |
US9504294B2 (en) | Female snap button and snap button | |
TWI626901B (zh) | Button | |
JP5579200B2 (ja) | 雄スナップボタン取付方法及び雌スナップボタン取付方法 | |
US9861167B2 (en) | Ornament holder | |
CN106998858B (zh) | 母按扣 | |
TW201420032A (zh) | 公壓扣、壓扣、製品及具有公壓扣的薄片之製造方法 | |
KR101942780B1 (ko) | 스냅단추용 암단추 | |
EP2524612A1 (en) | Member for attaching button and button | |
JP5859030B2 (ja) | ボタン取付装置及びボタン保持ダイ | |
US10897965B2 (en) | Snap button and male body forming method | |
JP6049326B2 (ja) |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 | |
TWI501735B (zh) | Pressing method and buckle | |
US1891013A (en) | Pronged socket | |
JP7198372B2 (ja) | ボタン用取付具 | |
EP4378343A1 (en) | Press-stud | |
JP2007020874A (ja) | ボタン及びボタン組立方法 | |
JP3189872U (ja) | スナップ機能を備えたボタン | |
US1220622A (en) | Snap-fastener socket. | |
JP5368575B2 (ja) | ボタン及びボタン取付用上金型 | |
JP2015136402A (ja) | スナップ機能を備えたボタン | |
TWM531166U (zh) | 鉚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