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8582A -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 Google Patents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8582A
TW201418582A TW101141896A TW101141896A TW201418582A TW 201418582 A TW201418582 A TW 201418582A TW 101141896 A TW101141896 A TW 101141896A TW 101141896 A TW101141896 A TW 101141896A TW 201418582 A TW201418582 A TW 2014185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iston
cylinder
pressure
compens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1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4009B (zh
Inventor
Shih-Ying Chiang
Yi-Chen Li
Sheng-Chung Lo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1141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4009B/zh
Priority to CN201310351150.2A priority patent/CN103807226B/zh
Priority to US14/019,165 priority patent/US916378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18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0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1/00Pipe-line systems
    • F17D1/20Arrangements or systems of devices for influencing or alter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s, e.g. for damping pulsations caused by opening or closing of valv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6/00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 G05D16/14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 auxiliary non-electric power
    • G05D16/16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 auxiliary non-electric power derived from the controlled fluid
    • G05D16/166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 auxiliary non-electric power derived from the controlled fluid using pistons within the mai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C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S DRIVEN BY LIQUIDS
    • F03C1/00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 F03C1/02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3/00Intensifiers or fluid-pressure converters, e.g. pressure exchangers; Conveying pressure from one fluid system to another, without contact between the fl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5978With pump
    • Y10T137/86035Combined with fluid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一種擷能系統,包括一第一腔室、一第二腔室、一間隔件、一加壓裝置、一擷能裝置及一穩壓裝置。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藉以容置一液體。間隔件設置於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之間。第二腔室經由間隔件之一開口與第一腔室連通。加壓裝置與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連通。擷能裝置設置於開口。穩壓裝置與第一腔室連通。

Description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本提案係關於一種擷能系統,尤其是一種使用一穩壓裝置之之擷能系統。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大量使用地球中的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燃料做為動能的提供來源。人類藉由燃燒上述燃料的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藉由各種方式轉換成動能,甚至轉換成電能。例如蒸汽機藉由燃料燃燒加熱水,液態水轉變為氣態的水蒸氣,再利用水蒸氣膨脹推動活塞作功而轉換成動能。活塞與電流磁效應的元件連接時,能夠將動能轉換成電能。另外,例如汽車引擎藉由對提煉自石油的汽油混合空氣點火產生爆炸,空氣受熱膨脹而推動活塞作功,以將汽油的化學能轉換成動能。然而,這類藉由燃燒燃料而將燃料的化學能轉換成動能的方式,由於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分散化學能所能轉換的能量,而使得化學能轉換成動能的效率不佳,更遑論進一步從動能轉換成電能的效率。
而且,上述的能源於地球上的含量日漸缺乏。即使有研究者提出從玉米等穀物中提煉石油的方案,但卻會造成地球的糧食短缺問題。因此,在能源日漸缺乏的今日,從自然界的律動中尋找能量的來源,已成為相關產業解決能源缺乏的手段,例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及波浪發電等發電方式。
然而,自然界的律動通常存在其能量之頻率及大小不規則的 問題。因此,能夠從不規則的自然力量中取得穩定能量的系統設計,便成為業者所面臨的課題。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提案提供一種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能夠利用穩壓裝置穩定液體壓力。
本提案提供一種擷能系統,包括一第一腔室、一第二腔室、一間隔件、一加壓裝置、一擷能裝置及一穩壓裝置。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藉以容置一液體。間隔件設置於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之間。第二腔室經由間隔件之一開口與第一腔室連通。加壓裝置與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連通。擷能裝置設置於開口。穩壓裝置與第一腔室連通。
本提案還提供一種穩壓裝置,用以與一第一腔室連通,且穩定容置於第一腔室之一液體之一壓力。穩壓裝置包括一支點、一槓桿、一第二腔室、一補償流體、容置該補償流體之一補償腔室、與該補償腔室相連之一補償控制器、連接該第一腔室之第一缸體、連接該補償腔室之一第二缸體、連接該第二腔室之一第三缸體、一第一活塞、一第二活塞及一第三活塞。槓桿樞設於支點。第二腔室藉以容置一氣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及第三活塞分別設置於第一缸體、第二缸體及第三缸體中,且樞設於槓桿。
根據本提案之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能夠藉由擷能裝置設置於間隔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之間隔件的開口,而直接擷取第一壓力及第二壓力之壓差能量。具有第一壓力的液體不需要 經過管路,僅需要直接經過擷能裝置,就能成為具有第二壓力的液體。因此,第一壓力及第二壓力的壓差能量,不會因為液體與管路摩擦而產生耗損。此外,由於穩壓裝置與第一腔室連通,而能穩定容置於第一腔室之液體之第一壓力。穩壓裝置中,藉由將第一壓力配置成對支點提供與補償流體所提供的第二力矩同向但與氣體所提供的第三力矩反向的第一力矩,並利用補償流體對於氣體所提供的力矩改變進行補償,以維持第一壓力的大小。
以上之關於本提案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提案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提案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提案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提案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提案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提案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提案之範疇。
請參照第1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擷能系統1之剖面示意圖。本提案之擷能系統1包括一第一腔室10、一第二腔室20、一間隔件30、一加壓裝置40、一擷能裝置50及一穩壓裝置60。第一腔室10及第二腔室20容置一液體L。間隔件30設置於第一腔室10及第二腔室20之間,第二腔室20經由間隔件30之一第 一開口31與第一腔室10連通。加壓裝置40與第一腔室10及第二腔室20連通,用以加壓容置於第二腔室20之液體L。加壓裝置40還將因加壓而具有一第一壓力P1之液體L移送至第一腔室10,且使第一壓力P1大於容置於第二腔室20之液體L之一第二壓力P2。擷能裝置50設置於第一開口31,用以擷取第一壓力P1及第二壓力P2之壓差能量。具有第一壓力P1的液體L不需要經過管路,僅需要直接經過設置於間隔件30之第一開口31的擷能裝置50,就能成為具有第二壓力P2的液體L。因此,第一壓力P1及第二壓力P2的壓差能量,不會因為液體L與管路摩擦而產生耗損。穩壓裝置60以一連接口60a與第一腔室10之連通孔11連通,用以穩定容置於第一腔室10之液體L之第一壓力P1。
於本實施例中,擷能系統1還包括一彈性膜21,第二腔室20還容置一第一氣體G1,彈性膜21分隔第一氣體G1及液體L。
於本實施例中,擷能系統1還包括設置於加壓裝置40之一單向閥70。單向閥70用以限制液體L從第二腔室20流至加壓裝置40再流至第一腔室10。
於本實施例中,擷能系統1還包括一壓力閥80。壓力閥80設置於間隔件30之一第二開口32。當第一壓力P1及第二壓力P2之壓力差大於指定壓力時,壓力閥80會因壓力差而開啟,使第一腔室10能經由壓力閥80與第二腔室20連通。
加壓裝置40包括一扇葉或一浮球。扇葉能應用於風力及水力發電,浮球能應用於波浪發電。加壓裝置40能藉由來自外界的動 能推動液體L。且因單向閥70對於液體L流向的限制,使加壓裝置推動從第二腔室20流至加壓裝置40的液體L,再推動經過加壓的流體流至第一腔室10。因此,加壓裝置40能使得第一腔室10中的液體L的第一壓力P1大於第二腔室20中的液體L的第二壓力P2。然而,風力、水力及波浪等自然界的能量通常不穩定,而容易使第一壓力P1忽高忽低。因此,第一腔室10中的液體L除了受到加壓裝置40的加壓以外,還受到穩壓裝置60的穩壓作用,使得第一壓力P1能夠具有穩定的大小,而不會有忽高忽低的情形。
在第一壓力P1大於第二壓力P2的情形下,擷能裝置50能夠藉由第一壓力P1及第二壓力P2的壓力差擷取其壓差能量。舉例而言,擷能裝置50能為發電機組。因第一壓力P1大於第二壓力P2,故液體L會從第一腔室10流至第二腔室20。流動的過程中,擷能裝置50能夠將液體L的流動動能藉由電流磁效應轉換為電能。當加壓裝置40對液體L加壓的幅度過大,而可能超出穩壓裝置60穩定壓力的容許範圍時,壓力閥80能開啟,使第一腔室10也能夠經由壓力閥80與第二腔室20連通。第一腔室10中的液體L能夠經由壓力閥80流至第二腔室20,以卸除過多的壓力。藉此,能夠避免加壓裝置40因過大的壓力而損壞擷能裝置50及穩壓裝置60。另外,當加壓裝置40對液體L加壓的幅度大到需要進行穩壓時,部分液體L會經由連接口60a流入穩壓裝置60中。此時,彈性膜21會朝向液體L方向變形。另外,當加壓裝置40對液體 L加壓的幅度小到需要進行穩壓時,部分液體L會從穩壓裝置60經由連接口60a流回第一腔室10中。此時,彈性膜21會朝向第一氣體G1方向變形。
請同時參照第2A及2B圖,繪示第1圖之穩壓裝置60之剖面示意圖。穩壓裝置60包括一支點61、一槓桿62、一第三腔室63、一補償流體F、一補償腔室64、一補償控制器65、一第一缸體661、一第二缸體662、一第三缸體663、一第一活塞671、一第二活塞672、一第三活塞673、一第一連桿681、一第二連桿682及一第三連桿683。槓桿62樞設於支點61。第三腔室63容置一第二氣體G2。補償腔室64容置補償流體F。補償控制器65與補償腔室64相連。第一缸體661以連接口60a與第一腔室10之連通孔11連通。第二缸體662連接補償腔室64。第三缸體663連接第三腔室63。第一活塞671、第二活塞672及第三活塞673分別設置於第一缸體661、第二缸體662及第三缸體663中,且分別經由第一連桿681、第二連桿682及第三連桿683樞設於槓桿62。第一活塞671、第二活塞672及第三活塞673朝向槓桿62之方向相對於支點61分別形成一第一力矩、一第二力矩及一第三力矩。
於第一腔室10之液體L以第一壓力P1推抵第一缸體661中之第一活塞671,以經由第一連桿681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施加逆時針之第一力矩。於補償腔室64之補償流體F推抵第二缸體662中之第二活塞672,以經由第二連桿68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施加逆時針之第二力矩。於第三腔室63之第二氣體 G2推抵第三缸體663中之第三活塞673,以經由第二連桿683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施加順時針之第三力矩。
第一力矩與第二力矩的方向皆為逆時針方向而方向相同,第三力矩的方向為順時針方向而與第一力矩及第二力矩的方向相反。第三力矩增減時,補償控制器65用以控制補償流體F增減第二力矩,以穩定第一力矩及第一壓力P1。
於本實施例中,液體L除了容置於第一腔室10以外,還容置於第一缸體661的一部分,且由第一活塞671封住而能使液體L不致於流至設置有支點61及槓桿62的空間中。補償流體F除了容置於補償腔室64以外,還容置於第二缸體662的一部分,且由第二活塞672封住而能使補償流體F不致於流至設置有支點61及槓桿62的空間中。第二氣體G2除了容置於第三腔室63以外,還容置於第三缸體663的一部分,且由第三活塞673封住而能使第二氣體G2不致於流至設置有支點61及槓桿62的空間中。當溫度固定且第三活塞673沿著第三缸體663移動時,第二氣體G2的體積會有所改變,第二氣體G2的氣壓也會有所改變。第二氣體G2在固定的溫度下,根據波以耳定律(Boyle’s Law)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成反比。
槓桿62具有以支點61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一側621及一第二側622。第一活塞671及第三活塞673樞設於第一側621,第二活塞672樞設於第二側622。第一活塞671施力於第一側621,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一力矩。第二活塞672施力於第二側622,以對支 點61施加第二力矩。第三活塞673施力於第一側621,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三力矩。第一缸體661與第三缸體663能夠同軸設置。槓桿62沿順時針轉動時,第一活塞671能夠往接近第一腔室10的方向移動,第二活塞672能夠往接近補償腔室64的方向移動,第三活塞673能夠往離開第三腔室63的方向移動。反之,槓桿62沿逆時針轉動時,第一活塞671能夠往離開第一腔室10的方向移動,第二活塞672能夠往離開補償腔室64的方向移動,第三活塞673能夠往接近第三腔室63的方向移動。
請參照第2A及2C圖,第2C圖繪示第2A圖中支點61及槓桿62的力學示意圖。當第一壓力P1大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的部分液體L會流入穩壓裝置60中,且推動第一活塞671向上移動。由於第一活塞671與第三活塞673皆設置於槓桿62的第一側621,且第一缸體661與第三缸體663能夠同軸設置,使得第三活塞673也會向上移動而壓縮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壓縮而體積縮小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會上升。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增加,亦即順時針的力矩增加。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上移動,第二側622會向下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下移動。補償控制器65會連帶對補償腔室64補充補償流體F。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補充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壓縮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增加量。且補償控制器 65主動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增加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增加逆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增加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請參照第2B及2D圖,第2D圖繪示第2B圖中支點61及槓桿62的力學示意圖。當第一壓力P1小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穩壓裝置60中的部分液體L會流回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中,且而使第一活塞671向下移動。由於第一活塞671與第三活塞673皆設置於槓桿62的第一側621,使得第三活塞673也會向下移動而膨脹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膨脹而體積增加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會下降。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減少,亦即順時針的力矩減少。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下移動,第二側622會向上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上移動。補償腔室64中補償流體F能回流至補償控制器65。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回流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膨脹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減少量。且補償控制器65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減少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減少送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減少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 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於第二氣體G2的體積壓縮時,提供補償控制器65控制補償流體F增加第二力矩的能量中,至少部分能於第二氣體G2的體積膨脹時回收。
於其他實施例中,穩壓裝置60還包括一壓力感測器,設置於第三腔室63,且與補償控制器65連接。壓力感測器能將所感測到的第二氣體G2之氣壓傳送至補償控制器。補償控制器65根據第二氣體G2之氣壓之增加情形,控制補償流體F增減第二力矩。
於其他實施例中,穩壓裝置60還包括一壓力感測器,設置於第一缸體661與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之連接處,且與補償控制器65連接。壓力感測器感測第一壓力P1,補償控制器65根據第一壓力P1控制補償流體F增減第二力矩,以維持第一壓力P1。
請參照第3A及3B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另一穩壓裝置601之剖面示意圖。穩壓裝置601與穩壓裝置60相似,也以連接口60a與第1圖之第一腔室10之連通孔11連通。穩壓裝置601也包括一支點61、一槓桿62、一第三腔室63、一補償流體F、一補償腔室64、一補償控制器65、一第一缸體661、一第二缸體662、一第三缸體663、一第一活塞671、一第二活塞672、一第三活塞673、一第一連桿681、一第二連桿682及一第三連桿683。第三腔室63容置一第二氣體G2。補償腔室64容置補償流體F。於第一腔室10之液體L以第一壓力P1推抵第一缸體661中之第一活塞671。
同樣的,槓桿62具有以支點61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一側621及一第二側622。然而,第一活塞671樞設於第一側621,第二活塞672及第三活塞673樞設於第二側622。第一活塞671施力於第一側621,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一力矩。第二活塞672施力於第二側622,以對支點61施加第二力矩。然而,於穩壓裝置601中,第三活塞673施力於第二側622,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三力矩。第一缸體661及第三缸體663藉由槓桿62的間隔與第二缸體662隔開。
如第3A圖所示,當第一壓力P1大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的部分液體L會經由連接口60a流入穩壓裝置60中,且推動第一活塞671向下移動。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下移動,第二側622會向上移動,而帶動第三活塞673向上移動。第三活塞673向上移動則會壓縮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壓縮而體積縮小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會上升。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增加,亦即順時針的力矩增加。由於第二側622會向上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上移動。補償控制器65會連帶對補償腔室64補充補償流體F。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補充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壓縮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增加量。且補償控制器65主動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增加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增加 逆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增加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如第3B圖所示,當第一壓力P1小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穩壓裝置60中的部分液體L會流回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中,且而使第一活塞671向上移動。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上移動,第二側622會向下移動,而帶動第三活塞673向下移動。第三活塞673向下移動則會膨脹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膨脹而體積增加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會下降。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減少,亦即順時針的力矩減少。由於第二側622會向下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下移動。補償腔室64中補償流體F能回流至補償控制器65。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回流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膨脹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減少量。且補償控制器65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減少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減少逆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減少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請參照第4A及4B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另一穩壓裝置 602之剖面示意圖。穩壓裝置602與穩壓裝置60相似,也以連接口60a與第1圖之第一腔室10之連通孔11連通。穩壓裝置602也包括一支點61、一槓桿62、一第三腔室63、一補償流體F、一補償腔室64、一補償控制器65、一第一缸體661、一第二缸體662、一第三缸體663、一第一活塞671、一第二活塞672、一第三活塞673、一第一連桿681、一第二連桿682及一第三連桿683。第三腔室63容置一第二氣體G2。補償腔室64容置補償流體F。於第一腔室10之液體L以第一壓力P1推抵第一缸體661中之第一活塞671。
然而,於本實施例中,槓桿62具有以支點61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二側622、一第三側623及位於第二側622及第三側623之間之一第一側621。然而,第一活塞671樞設於第一側621,第二活塞672樞設於第二側622及第三活塞673樞設於第三側623。第一活塞671施力於第一側621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一力矩。第二活塞672施力於第二側622以對支點61施加第二力矩。第三活塞673施力於第三側623以對支點61施加第三力矩。第一力矩與第二力矩的方向皆為順時針方向而方向相同,第三力矩的方向為逆時針方向而與第一力矩及第二力矩的方向相反。第一缸體661及第三缸體663的軸向能彼此呈垂直,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缸體661及第三缸體663的軸向能彼此以不同的角度設置。
如第4A圖所示,當第一壓力P1大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的部分液體L會經由連接口60a流入穩 壓裝置60中,且推動第一活塞671向左移動。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左移動,第三側623會向上移動,而帶動第三活塞673向上移動。第三活塞673向上移動則會壓縮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壓縮而體積縮小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會上升。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增加,亦即逆時針的力矩增加。此時,第二側622會向下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下移動。補償控制器65會連帶對補償腔室64補充補償流體F。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補充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壓縮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增加量。且補償控制器65主動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增加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增加順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增加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如第4B圖所示,當第一壓力P1小到需要進行穩壓的瞬間,穩壓裝置60中的部分液體L會流回第1圖所示之第一腔室10中,且而使第一活塞671向右移動。此時,槓桿62的第一側621會向右移動,第三側623會向下移動,而帶動第三活塞673向下移動。第三活塞673向下移動則會膨脹第三腔室63內第二氣體G2的體積。根據波以耳定律,受到膨脹而體積增加的第二氣體G2其氣壓 會下降。因此會導致由第二氣體G2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三力矩減少,亦即逆時針的力矩減少。此時,第二側622會向上移動,而帶動第二活塞672向上移動。補償腔室64中補償流體F能回流至補償控制器65。補償控制器65能夠藉由補償流體F的回流量及槓桿62的尺寸資訊,得知第二氣體G2的膨脹量,進而推算第二氣體G2所造成的第三力矩的減少量。且補償控制器65控制補償流體F的壓力,以減少補償流體F施力於槓桿62而對支點61所施加之第二力矩,亦即減少順時針的力矩。第三力矩與第二力矩的減少量相同,而使得第一力矩無需改變。因此,能夠在不改變造成第一力矩之第一壓力P1的情況下,使槓桿62的力矩平衡,進而達到穩定第一壓力P1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提案之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能夠藉由擷能裝置設置於間隔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之間隔件的開口,而直接擷取第一壓力及第二壓力之壓差能量。具有第一壓力的液體不需要經過管路,僅需要直接經過擷能裝置,就能成為具有第二壓力的液體。因此,第一壓力及第二壓力的壓差能量,不會因為液體與管路摩擦而產生耗損。此外,由於穩壓裝置與第一腔室連通,而能穩定容置於第一腔室之液體之第一壓力。穩壓裝置中,藉由將第一壓力配置成對支點提供與補償流體所提供的第二力矩同向但與氣體所提供的第三力矩反向的第一力矩,並利用補償流體對於氣體所提供的力矩改變進行補償,以維持第一壓力的大小。
雖然本提案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 提案。在不脫離本提案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提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提案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擷能系統
10‧‧‧第一腔室
11‧‧‧連通孔
20‧‧‧第二腔室
21‧‧‧彈性膜
30‧‧‧間隔件
31‧‧‧第一開口
32‧‧‧第二開口
40‧‧‧加壓裝置
50‧‧‧擷能裝置
60、601、602‧‧‧穩壓裝置
60a‧‧‧連接口
61‧‧‧支點
62‧‧‧槓桿
621‧‧‧第一側
622‧‧‧第二側
623‧‧‧第三側
63‧‧‧第三腔室
64‧‧‧補償腔室
65‧‧‧補償控制器
661‧‧‧第一缸體
662‧‧‧第二缸體
663‧‧‧第三缸體
671‧‧‧第一活塞
672‧‧‧第二活塞
673‧‧‧第三活塞
681‧‧‧第一連桿
682‧‧‧第二連桿
683‧‧‧第三連桿
70‧‧‧單向閥
80‧‧‧壓力閥
F‧‧‧補償流體
G1‧‧‧第一氣體
G2‧‧‧第二氣體
L‧‧‧液體
P1‧‧‧第一壓力
P2‧‧‧第二壓力
第1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擷能系統之剖面示意圖。
第2A及2B圖繪示第1圖之穩壓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2C圖繪示第2A圖中支點及槓桿的力學示意圖。
第2D圖繪示第2B圖中支點及槓桿的力學示意圖。
第3A及3B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另一穩壓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4A及4B圖,繪示本提案之實施例之另一穩壓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1‧‧‧擷能系統
10‧‧‧第一腔室
11‧‧‧連通孔
20‧‧‧第二腔室
21‧‧‧彈性膜
30‧‧‧間隔件
31‧‧‧第一開口
32‧‧‧第二開口
40‧‧‧加壓裝置
50‧‧‧擷能裝置
60‧‧‧穩壓裝置
60a‧‧‧連接口
70‧‧‧單向閥
80‧‧‧壓力閥
G1‧‧‧第一氣體
L‧‧‧液體
P1‧‧‧第一壓力
P2‧‧‧第二壓力

Claims (15)

  1. 一種擷能系統,其包含有:一第一腔室,藉以容置一液體;一第二腔室,藉以容置該液體;一間隔件,係設置於該第一腔室及該第二腔室之間,該第二腔室經由該間隔件之一開口與該第一腔室連通;一加壓裝置,係與該第一腔室及該第二腔室連通;一擷能裝置,係設置於該開口;以及一穩壓裝置,係與該第一腔室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穩壓裝置包含有:一支點;一槓桿,樞設於該支點;一第三腔室,藉以容置一氣體;一補償流體、容置該補償流體之一補償腔室及與該補償腔室相連之一補償控制器;連接於該第一腔室之一第一缸體、連接於該補償腔室之一第二缸體及連接於該第三腔室之一第三缸體;以及一第一活塞、一第二活塞及一第三活塞,該第一活塞、該第二活塞及該第三活塞分別設置於該第一缸體、該第二缸體及該第三缸體中,且樞設於該槓桿。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槓桿具有以該支點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槓桿具有以該支點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二側、一第三側及位於該第二側及該第三側之間之一第一側。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穩壓裝置還包括設置於該第三腔室且與該補償控制器連接之一壓力感測器。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穩壓裝置還包括設置於該第一缸體與該第一腔室之連接處且與該補償控制器連接之一壓力感測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擷能系統,還包括一彈性膜,該第二腔室還容置一氣體,該彈性膜分隔該氣體及該液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擷能系統,其中,該加壓裝置包括一扇葉或一浮球。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擷能系統,還包括設置於該間隔件之另一開口之一壓力閥。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擷能系統,還包括設置於該加壓裝置之一單向閥。
  11. 一種穩壓裝置,其包含有:一支點;一槓桿,樞設於該支點;一第二腔室,藉以容置一氣體;一補償流體、容置該補償流體之一補償腔室及與該補償腔室相連之一補償控制器; 連接一第一腔室之一第一缸體、連接該補償腔室之一第二缸體及連接該第二腔室之一第三缸體;以及一第一活塞、一第二活塞及一第三活塞,該第一活塞、該第二活塞及該第三活塞分別設置於該第一缸體、該第二缸體及該第三缸體中,且樞設於該槓桿。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穩壓裝置,其中,該槓桿具有以該支點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穩壓裝置,其中,該槓桿具有以該支點劃分之相對的一第二側、一第三側及位於該第二側及該第三側之間之一第一側。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穩壓裝置,還包括設置於該第二腔室且與該補償控制器連接之一壓力感測器。
  15.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穩壓裝置,還包括設置於該第一缸體與該第一腔室之連接處且與該補償控制器連接之一壓力感測器。
TW101141896A 2012-11-09 2012-11-09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TWI524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1896A TWI524009B (zh) 2012-11-09 2012-11-09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CN201310351150.2A CN103807226B (zh) 2012-11-09 2013-08-13 稳压装置及使用其的获能系统
US14/019,165 US9163786B2 (en) 2012-11-09 2013-09-05 Energy capturing system and pressure stabilizing devic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1896A TWI524009B (zh) 2012-11-09 2012-11-09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582A true TW201418582A (zh) 2014-05-16
TWI524009B TWI524009B (zh) 2016-03-01

Family

ID=50680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1896A TWI524009B (zh) 2012-11-09 2012-11-09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63786B2 (zh)
CN (1) CN103807226B (zh)
TW (1) TWI5240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9548B (zh) * 2019-09-02 2023-04-2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水冷系统的缓压装置及水冷系统
US11746740B1 (en) * 2023-01-12 2023-09-05 John Bushnell Utilizing hydrostatic and hydraulic pressure to generate energy, and associated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093A (en) 1899-05-27 1900-02-27 James F Place Marine air-compressor.
US2129292A (en) * 1937-05-28 1938-09-06 Elmer E Vinson Pumping system
US2893433A (en) 1956-06-06 1959-07-07 Bendix Aviat Corp Hydro-pneumatic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3163985A (en) 1962-07-31 1965-01-05 John V Bouyoucos Hydraul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3339513A (en) * 1965-08-10 1967-09-05 Charles C Cloutier Pressure stabilizing air volume control system
US3581774A (en) 1969-04-01 1971-06-01 Us Navy Constant pressure accumulator
US4022117A (en) 1975-03-12 1977-05-10 Mallian Robert J Pressure stabilizing assembly
US4309154A (en) * 1977-12-19 1982-01-05 Daddario Francis E Pumps operated by the rise and fall of water
US5179837A (en) 1991-04-02 1993-01-19 Sieber J D Wave powered energy generator
CN2670709Y (zh) 2003-12-25 2005-01-12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可调稳压阀
US7188471B2 (en) 2004-05-07 2007-03-13 William Don Walters Submersible power plant
TWM353998U (en) 2008-10-13 2009-04-01 Bi Da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generator using man-made fluid as power source
TW201024533A (en) 2008-12-18 2010-07-01 zheng-min Li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utilizing ocean tide compressing air
US8196395B2 (en) 2009-06-29 2012-06-12 Lightsail Energy, In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utilizing two-phase flow to facilitate heat exchange
KR101036436B1 (ko) * 2009-08-25 2011-05-23 조창휘 파랑발전기
US8839616B1 (en) * 2010-03-10 2014-09-23 Jose A. Perez Water tower complex
TWM400515U (en) 2010-05-04 2011-03-21 Kuo-Chiu Szutu Pump flow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CN201984354U (zh) 2010-12-27 2011-09-21 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压力稳定装置
TWM411563U (en) 2011-04-28 2011-09-11 Jih Hong Electronic Co Ltd Pressure detection system with fine-tune pressure stabilization function
CN102312876B (zh) 2011-09-07 2014-10-29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稳压供油阀
TWM421983U (en) 2011-09-07 2012-02-01 Shih-Hsiung Chen Power device of gas-driven liquid and hydroelectric generation devic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0911A1 (en) 2014-05-15
CN103807226B (zh) 2015-10-28
US9163786B2 (en) 2015-10-20
CN103807226A (zh) 2014-05-21
TWI524009B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53684B2 (en) Phase change compressor
JP4696992B2 (ja) 外燃機関
US20060107663A1 (en) Small scale hybrid engine
Crane et al. Design to maximize performance of a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with a dynamic thermal power source
JP2012518733A5 (zh)
TWI524009B (zh) 穩壓裝置及使用其之擷能系統
JP2015537142A5 (zh)
KR20090019759A (ko) 단일 순환 열펌프 발전장치
US20120251349A1 (en) Sea wave power converter
WO2006068316A3 (en) Fuel cell system
GB2441149B (en) Differential evaporation heat and hydraulic pumps and ex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60112691A1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power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heat without fuels and motors using the same
JP2008501888A (ja) 流体発振器
US6938422B2 (en) Ambient energy fuel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 power plant (AEFMEPP)
WO2006060695A3 (en) Dynamic mass transfer rapid response power conversion
CN201043614Y (zh) 减压、泄压调节阀
Yang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valveless impedance pump for a direct sodium borohydride–hydrogen peroxide fuel cell
Van de Ven et al. Developments towards a liquid piston Stirling engine
Li et al. Preliminary dynamic tests of a CO2 transcritical power cycle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from diesel engine
Ramesh Valved heat engine working on modified Atkinson cycle
CN201568582U (zh) 燃气输出阀
CN109098798B (zh) 多燃料热电转化装置
ABAITANCEI et al. The Free Piston Engine as Prime Mover for Converter Based Vehicle Propulsion Systems
CN201635774U (zh) 随动式的汽封体装置
CN205895669U (zh) 充水隔爆电机滑塞式调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