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6441A -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 Google Patents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6441A
TW201406441A TW102127550A TW102127550A TW201406441A TW 201406441 A TW201406441 A TW 201406441A TW 102127550 A TW102127550 A TW 102127550A TW 102127550 A TW102127550 A TW 102127550A TW 201406441 A TW201406441 A TW 2014064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ion
coolant
liquid
floating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7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tsuro Shimoyama
Original Assignee
Ck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d Corp filed Critical Ckd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6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644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7/00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 B01D17/02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 B01D17/0208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17/0214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with removal of one of the ph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57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outside the working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5/00Safety devic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Accessories fitted to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 B24B55/02Equipment for cooling the grinding surfaces, e.g. devices for feeding coolant
    • B24B55/03Equipment for cooling the grinding surfaces, e.g. devices for feeding coolant designed as a complete equipment for feeding or clarifying cool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分離槽具備:第1分離部(28),其具有使冷卻液從上游流動到下游、為非直線狀且在上方是為開放的流路部(32),及從流路部(32)使冷卻液溢流的第1凹部(80);第2分離部(33),其鄰接設置於第1分離部(28),收容並儲存經過第1凹部(80)而從第1分離部(28)溢流的冷卻液,並且具有使儲存的冷卻液溢流的第2凹部(84);及油收集槽(35),其鄰接設置於第2分離部(33),從冷卻液分離並收集經過第2凹部(84)而從第2分離部(33)溢流的油。

Description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從液體分離油或浮游粒子狀物質等浮游性異物之分離槽,及具備此分離槽之液體淨化裝置。
一面對於對象物供應冷卻液,一面加工(例如切削或磨削)該對象物的習知工作機械領域中,冷卻液係用作冷卻對象物、提高刀具與對象物之間的潤滑性、或去除來自對象物的切削屑或磨削屑。在此種工作機械方面,為了減低冷卻液的使用量及廢棄量,期望延長冷卻液的使用期間。然而,使用完的冷卻液有時含有來自對象物的細微切削屑或磨削屑、及用於工作機械的潤滑油等的浮游性異物。由於此種浮游性異物會促進冷卻液的腐敗,而有冷卻液逐漸被污染的問題。於是,在近幾年開發了使用後冷卻液的淨化裝置(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的冷卻液淨化裝置具有過濾使用後冷卻液的過濾槽。在此過濾槽內設置有將冷卻液流動的空間分隔成上游側與下游側的分隔板。冷卻液在此過濾槽內通過分隔板下端部與過濾槽底部之間的間隙。因此,冷卻液中所含的切削屑或油等的浮游性異物從過濾槽的上游側向下游側移動時,受到分隔板限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6-88240號公報
在上述冷卻液淨化裝置之過濾槽方面,由分隔板攔截的浮游性異物會蓄積於冷卻液的表面。因此,冷卻液淨化裝置無法長期間運轉,因而在過濾槽內的冷卻液長時間不流動時,過濾槽內的冷卻液會被浮游性異物與大氣遮斷。此情況會引起冷卻液中的溶氧量降低及切削屑堆積於過濾槽底部。其結果,厭氧菌以堆積的切削屑為營養源,而在冷卻液中增殖。因此,冷卻液的腐敗發展,有導致冷卻液的使用期間變短之類的缺失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液體起因於浮游性異物污染之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藉由本發明之一形態,提供一種從液體分離工作機械加工對象物之際所使用的前述液體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之分離槽。該分離槽具備:第1分離部,其具有使前述液體從上游流動到下游的流路部、及從前述流路部使前述液體溢流的第1溢流部,前述流路部為非直線狀,並且於前述流路部的上方是開放的;第2分離部,其鄰接設置於前述第1分離部,收容並儲存經過前述第1溢流部而從前述第1分離部溢流的液體,並且具有使浮游於儲存的前述液體表面的前述浮游性異物溢流的第 2溢流部;及第3分離部,其鄰接設置於前述第2分離部,從前述液體分離並收集經過前述第2溢流部而從前述第2分離部溢流的前述浮游性異物。
前述第2分離部的俯視面積最好小於前述第1分離部。
上述分離槽最好進一步具備調整前述液體在前述第1分離部之前述流路部液位的液位調整部。
上述分離槽最好進一步具備:第4分離部,其鄰接設置於前述第2分離部,收集從前述浮游性異物分離並經過和前述第2溢流部不同的部位而從前述第2分離部排出的前述液體;分隔壁,其位於前述第4分離部與前述第2分離部之間;連通部,其設置於前述分隔壁上,使前述第4分離部與前述第2分離部連通;及切換閥,其設置於前述連通部上,選擇性地閉鎖及開放前述連通部;於前述第2分離部內的液體表面達到經過前述第2溢流部而溢出到前述第3分離部的高度時,前述切換閥從閉鎖位置位移到開放位置。
前述連通部最好具有朝向前述第2分離部側開放的開口及朝向前述第4分離部開放的開口,並且前述切換閥具有構成為浮游於前述第2分離部內的液體表面的浮動體、及連結於前述浮動體的閥體,隨著前述浮動體的上下移動,前述閥體在閉鎖朝向前述連通部之前述第2分離部開放的開口之閉鎖位置及開放前述開口之開放位置之間位移。
藉由本發明之別的形態,提供一種液體淨化裝 置。該液體淨化裝置具備:收容部,其收容工作機械加工對象物之際所使用的液體;上述分離槽,其容納從前述收容部供應的液體;及回流路,其使在前述分離槽與浮游性異物分離的液體,從前述分離槽回流到前述收容部。
本發明可抑制液體起因於浮游性異物的污染。
10‧‧‧冷卻液淨化裝置
11‧‧‧工作機械
12‧‧‧儲液槽
13‧‧‧收集裝置
14‧‧‧分離槽
15‧‧‧分隔壁
16‧‧‧第1區域
17‧‧‧第2區域
18‧‧‧連通部
19‧‧‧加壓泵
20‧‧‧供應路
21‧‧‧排出路
22‧‧‧第1三通閥
23‧‧‧第2三通閥
24‧‧‧供應路
25‧‧‧一次過濾器
26‧‧‧第3三通閥
27‧‧‧供應路
28‧‧‧第1分離部
29‧‧‧二次過濾器
30‧‧‧加壓泵
31‧‧‧分支路
32‧‧‧流路部
33‧‧‧第2分離部
34‧‧‧冷卻液收集槽
35‧‧‧油收集槽(第3分離部)
36‧‧‧回流路
37‧‧‧排出路
38‧‧‧廢油容器
39‧‧‧供應路
40‧‧‧平行連桿機構
41‧‧‧托座
42‧‧‧連桿
43‧‧‧固定螺栓
44‧‧‧作為構成收集部的第1流路構件一例的排出管
45‧‧‧托座
46‧‧‧固定螺栓
47‧‧‧臂
48‧‧‧平衡器
50‧‧‧連結構件
51‧‧‧連通孔
52‧‧‧貫穿孔
53‧‧‧凸部
54‧‧‧浮動構件
55‧‧‧凹槽
56‧‧‧托盤
57‧‧‧凹部
57a‧‧‧邊緣
60‧‧‧接頭
61‧‧‧作為構成收集部的第2流路構件一例的排出軟管
P‧‧‧浮游性異物
CS‧‧‧冷卻液表面
70‧‧‧殼體
71‧‧‧分隔壁
72‧‧‧容器構件
73‧‧‧排出管
74‧‧‧排出管
75‧‧‧排出孔
76‧‧‧導板
77‧‧‧傾斜板
78‧‧‧貫穿孔
79‧‧‧缺口部
80‧‧‧第1凹部
81‧‧‧分隔壁
82‧‧‧分隔壁
84‧‧‧第2凹部
84a‧‧‧最下端 部
85‧‧‧連通管
90‧‧‧浮動閥
91‧‧‧浮動體
92‧‧‧閥體
95‧‧‧筒構件
96‧‧‧螺母構件
97‧‧‧螺栓構件
97a‧‧‧上端部之開口
98‧‧‧連結管
100‧‧‧氣泡產生機構
101‧‧‧加壓泵
102‧‧‧開關閥
103‧‧‧供應路
104‧‧‧吸入構件
105‧‧‧吸氣閥
106‧‧‧吸氣路
107‧‧‧噴嘴
110‧‧‧開關閥
111‧‧‧分支路
112‧‧‧開關閥
第1圖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配管構造的概略圖。
第2圖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的冷卻液及浮游性異物流動的概略圖。
第3圖為顯示在第1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中逆洗一次過濾器之際的冷卻液流動的概略圖。
第4圖為第1實施形態之收集裝置的立體圖。
第5圖為第1實施形態之收集裝置的正剖面圖。
第6圖為第1實施形態之收集裝置的橫剖面圖。
第7圖為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槽的立體圖。
第8圖為概略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分離槽的剖面圖。
第9圖(a)為概略地顯示浮動閥在閉鎖位置的狀態之分離槽的重要部分放大圖,(b)為概略地顯示浮動閥在開放位置的狀態之分離槽的重要部分放大圖。
第10圖為顯示收集裝置收集浮游性異物的概略 圖,(a)顯示浮游性異物收容於收集裝置之托盤前的狀態,(b)顯示浮游性異物正在收容於托盤中的狀態,(c)顯示浮游性異物收容於托盤後的狀態。
第11圖為顯示浮動構件向上移動之際的平行連桿機構動作的概略圖,(a)顯示浮動構件移動前的平行連桿機構的狀態,(b)顯示浮動構件移動後的平行連桿機構的狀態。
第12圖為顯示在分離槽內從冷卻液分離油的機制的概略圖,(a)顯示油浮上到在流路部流動的冷卻液表面的狀態,(b)顯示冷卻液及油從流路部溢流到第2分離部時的狀態,(c)顯示冷卻液及油從第12(b)圖所示的狀態再溢流的狀態,(d)顯示油從第2分離部溢流時的狀態,(e)顯示油從第2分離部溢流後的狀態。
第13圖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配管構造的概略圖。
第14圖為顯示在第2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中逆洗一次過濾器之際的冷卻液流動的概略圖。
(第1實施形態)
如第1圖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淨化裝置10為用於淨化在工作機械11切削加工對象物之際為冷卻對象物而使用的冷卻液之裝置。淨化裝置10具有作為冷卻液收容部一例的儲液槽12、和浮游性異物共同收集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的收集裝置13、及從由收集裝置13收集的浮游性異物分離冷卻液的分離槽14。
儲液槽12為分隔壁15所隔成第1區域16與第2區域17。在分隔壁15高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使第1區域16與第2區域17連通的連通部18。
在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上插入供應路20之上游端。供應路20之下游端連接於工作機械11。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內的冷卻液隨著配置於供應路20中途的加壓泵19的驅動,而通過供應路20供應給工作機械11。
在工作機械11中所使用的用完的冷卻液通過排出路21被排出到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在用完的冷卻液中混有來自對象物的切削屑及用於工作機械11的潤滑油等的浮游性異物。浮游性異物從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往第1區域16的移動為分隔壁15所限制。
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及第2區域17分別具備1個收集裝置13。在各收集裝置13上連接供應路24之上游端,供應路24之下游端連接於一次過濾器25。在供應路24的中途串聯配置第1三通閥22及第2三通閥23。在一次過濾器25上進一步連接供應路27之上游端。在供應路27的中途配置第3三通閥26。供應路27之下游端連接於設置於分離槽14之第1分離部28的二次過濾器29。供應路27在一次過濾器25與第3三通閥26之間進一步具備加壓泵30。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切換加壓泵30的驅動方向,可在從上游往下游的順向及從下游往上游的逆向的雙向送出冷卻液。此外,在第2三通閥23與二次過濾器29之間配置有分支路31。
分離槽14具有:第1分離部28,其具有容納通過二次過濾器29的冷卻液之流路部32;第2分離部33,其容納從流路部32排出的冷卻液;冷卻液收集槽34(第4分離部),其收集從第2分離部33和油分離後排出的冷卻液;及油收集槽35(第3分離部),其收集從第2分離部33排出的油。冷卻液收集槽34經由回流路36而連接於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油收集槽35經由排出路37而連接於廢油容器38。
如第2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工作機械11排出的冷卻液(第2圖中以實線的箭頭記號所示)係以混入有油(第2圖中以虛線的箭頭記號所示)、小切削屑(第2圖中以一點鏈線的箭頭記號所示)及大切削屑(第2圖中以兩點鏈線的箭頭記號所示)作為浮游性異物的狀態被排出到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從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送出的冷卻液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中,大切削屑為一次過濾器25所捕捉。通過一次過濾器25而送出到分離槽14的浮游性異物中,小切削屑為分離槽14之二次過濾器29所捕捉。
通過二次過濾器29的冷卻液中所含的油從流路部32送出到第2分離部33。在第2分離部33內,冷卻液及油被互相分離,冷卻液被送出到冷卻液收集槽34,而油則被送出到油收集槽35。被冷卻液收集槽34所收集的冷卻液被回流到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被油收集槽35所收集的油被廢油容器38所收集。
使本實施形態之冷卻液淨化裝置10長期間運 轉時,起因於被一次過濾器25捕捉的大切削屑之一次過濾器25的網眼堵塞的情況有時會產生。此情況,如第3圖所示,藉由加壓泵30將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內的冷卻液通過供應路39及供應路27而從逆向,即下游往上游送出,以逆洗一次過濾器25。用於逆洗一次過濾器25的冷卻液通過第2三通閥23及分支路31而被排出到二次過濾器29。
其次,就收集裝置13之構造進行說明。
如第4圖~第6圖所示,收集裝置13係對於儲液槽12經由平行連桿機構40而安裝著。平行連桿機構40具有安裝於儲液槽12內側面的第1托座41。在垂直方向隔開間隔而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對連桿42之一端係利用固定螺栓43可旋轉地被安裝於第1托座41上。一對連桿42之另一端係對於安裝於作為第1流路構件一例的排出管44外面的第2托座45,利用固定螺栓46可旋轉地被安裝著。
在一對連桿42之中的一方(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上側),於連桿42長度方向的中途,連結臂47之基端。臂47係傾斜地交叉於連桿42的長度方向,不能移動地固定於連桿42。在臂47之前端,安裝有平衡器48。
排出管44為中空的大致呈圓筒狀。排出管44之下端嵌入開口於上方的、有底且大致圓筒狀的連結構件50之內側。在嵌入連結構件50內側部分的排出管44之側壁上,形成有貫穿排出管44的兩個連通孔51。此等連通孔51配置於與排出管44直徑方向上的對向的位 置上。在連結構件50之側壁,於和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貫穿孔52。即,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和連結構件50之貫穿孔52連通。連結構件50之底面具備突出於下方的凸部53,此凸部53和設於浮動構件54上的凹槽55嵌合。
浮動構件54為中空的、大致呈直方體狀。在浮動構件54長度方向的一端側之上面和浮動構件54一體形成有托盤56。托盤56具有開口於上方的凹部57,此凹部57之內面平滑地彎曲成碗狀。對於浮動構件54的上面,凹部57之邊緣57a傾斜而成,從浮動構件54短邊方向的一方側(第5圖中為左側)向另一方側(第5圖中為右側)成為下傾的斜面。在凹部57之最深部形成有凹槽55。在將連結構件50之凸部53嵌入浮動構件54之凹槽55時,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及連結構件50之貫穿孔52被定位在和凹部57之最深部相同的高度之位置。
在排出管44之上端部,經由彎曲成大致L字狀的接頭60,連接有作為第2流路構件一例而由彈性材料構成的可撓性排出軟管61。即,排出軟管61連接於接頭60的部分係水平地延伸著。
其次,就分離槽14之構造進行說明。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分離槽14具備開口於上方的、有底、大致呈矩形狀的殼體70。殼體70在其短邊方向X的大致中央,具有配置成與短邊方向X正交的分隔壁71。為分隔壁71所分隔的殼體70內的兩個 空間之中的一方(第7圖中為左側)構成第1分離部28。
第1分離部28具有開口於上方的、有底、大致呈矩形狀的容器構件72。容器構件72收容二次過濾器29。構成供應路27下游端的排出管73之排出口與構成分支路31下游端的排出管74之排出口被定位成,從排出管73及排出管74排出的冷卻液進入容器構件72內。將冷卻液從排出管73及排出管74排出到容器構件72內,冷卻液中的小切削屑就被二次過濾器29捕捉。另一方面,冷卻液中的油不被二次過濾器29捕捉而和冷卻液一起通過二次過濾器29後,通過形成於容器構件72底面的排出孔75(參照第8圖)而被排出到容器構件72的下方。
在容器構件72的下方設有導板76。導板76具有和第1分離部28之長度方向Y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寬度尺寸,將位於第1分離部28的容器構件72下方的空間區域分隔成上、下。導板76在第1分離部28之短邊方向X,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成,從接近分隔壁71的基端朝向相反側的前端成為下傾的斜面。從容器構件72排出的冷卻液及油沿著導板76的上面流下後,流入設於導板76下方的流路部32。
關於流路部32,係複數片(在本實施形態中為7片)傾斜板77,從第1分離部28之底面向斜上方互相平行地延伸著。此等傾斜板77從上端向下端、從內方向外方傾斜。在各傾斜板77之上部或下部,於傾斜板77之厚度方向形成有貫穿孔78。關於流路部32,係在第1 分離部28之短邊方向交互配置有,於上部形成有貫穿孔78的傾斜板77、與於下部形成有貫穿孔78的傾斜板77。即,形成於相鄰的兩片傾斜板77上的貫穿孔78係於垂直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設於流路部32上的傾斜板77之中,位於最上游的傾斜板77之上端部是連結於導板76之下面。其他傾斜板77之上端部係從導板76之下面於垂直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因此,流路部32之上方是開放著。
流路部32的下游端部位之內面的一部分係由分隔壁71所構成。在分隔壁71之長度方向Y的一端形成有矩形狀的缺口部79。此缺口部79之下緣劃定矩形狀的第1凹部80。第1凹部80之底面位於比缺口部79下緣的其他部分更低的位置。因此,在流路部32的冷卻液的液位上升時,第1凹部80發生作用,作為從流路部32使冷卻液溢流的第1溢流部。
為分隔壁71所分隔的殼體70內的兩個空間之中的另一方(第7圖中為右側)為和殼體70之長度方向Y正交的分隔壁81所進一步分隔。為分隔壁81所分隔的兩個空間之中的一方(第7圖中為上側)構成第2分離部33,另一方(第7圖中為下側)為分隔壁82所進一步分隔成兩個。為分隔壁82所分隔的兩個空間之中,接近第1分離部28一方的空間構成冷卻液收集槽34,遠離第1分離部28一方的空間構成油收集槽35。
第2分離部33儲存從第1分離部28通過第1凹部80而溢流的冷卻液。第2分離部33的俯視面積小 於第1分離部28。第2分離部33係對於第1分離部28的流路部32之下游端部位,隔著分隔壁71而鄰接。
在分隔第2分離部33與油收集槽35部分的分隔壁81的上緣形成有第2凹部84。第2凹部84之底面被附加角度而成向下方成為尖細狀。與此角之頂點一致的第2凹部84之最下端部84a位於比第1凹部80之底面更為下方的位置。因此,第2凹部84起作用,作為使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液體表面的浮游性異物得以溢流的第2溢流部。
將連通管85設置於分隔壁81上,作為使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連通的連通部之一例。連通管85為中空的筒狀,其一端開口於第2分離部33內,而另一端開口於冷卻液收集槽34內。將開關第2分離部33側的連通管85開口的浮動閥90設置於第2分離部33上,作為切換閥之一例。
如第9(a)圖所示,浮動閥90具有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第9圖中為浮游的油表面)的浮動體91、及連結於浮動體91下部的閥體92。浮動體91會跟隨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的變動而上、下位移。
如第9(b)圖所示,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上升時,浮動體91就會跟隨此變動而上升。於是,閥體92從連通管85的第2分離部33側之開口向上方位移到分離的打開位置。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將筒構件95設置於 冷卻液收集槽34上,作為液位調整部之一例。筒構件95具備兩者均為中空圓筒狀的螺母構件96及螺栓構件97。在螺母構件96之內周面上形成有內螺紋(未圖示),在螺栓構件97之外周面上形成有旋入螺母構件96之內螺紋的外螺紋。螺栓構件97旋入螺母構件96,螺栓構件97內側的空間區域與螺母構件96內側的空間區域就連通。此連通的空間區域通過連結於筒構件95下端部的連結管98,而連通於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因此,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內的冷卻液表面W成為和螺栓構件97上端部之開口97a相同的高度。藉由變更螺栓構件97對於螺母構件96的旋合量,變更螺栓構件97從螺母構件96的突出量,因而可調整螺栓構件97上端部之開口97a的高度。其結果,可調整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內的冷卻液表面W的高度。
其次,就如上述所構成的冷卻液淨化裝置10之作用,特別是就收集裝置13從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收集浮游性異物之作用進行說明。
如第10(a)圖所示,浮動構件54浮游於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CS,就對於冷卻液表面CS,傾斜配置浮動構件54上的凹部57之邊緣57a。因此,將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配置於比冷卻液表面CS更下方。此外,由於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位於比凹部57之邊緣57a更下方的位置,所以連通孔51被配置於比冷卻液表面CS更下方的位置。
此時,冷卻液隨著加壓泵30的驅動而從儲液 槽12向分離槽14流動,就如第10(b)圖中以箭頭記號所示,將冷卻液通過連通孔51而吸引到排出管44之內側。其結果,浮游於冷卻液表面CS的浮游性異物P搭於朝向連通孔51去的冷卻液的液流之上而移動,而朝向凹部57內通過凹部57之邊緣57a最下部的上面。
如第10(c)圖所示,流入凹部57內側的浮游性異物P其後通過連通孔51而被吸引到排出管44之內側。其結果,浮游性異物P和冷卻液一起從儲液槽12被收集。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凹部57之邊緣57a相對於冷卻液表面CS傾斜,所以相較於對於冷卻液表面CS水平配置邊緣57a的情況,將邊緣57a之最下部配置於比冷卻液表面CS更深的位置。其結果,即使冷卻液之液位有變動,將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配置於比冷卻液表面CS更下方的狀態也容易維持。因此,較容易將冷卻液表面CS的浮游性異物P越過凹部57之邊緣57a而收容於凹部57內,其結果,較容易利用排出管44收集浮游性異物P。即,可從冷卻液表面CS有效地收集浮游性異物P。
如第11(a)圖所示,浮動構件54浮游於冷卻液表面CS時,排出管44被配置成,在其長度方向和冷卻液表面CS正交,即被配置於垂直方向。在第11(a)圖所示的狀態,平衡器48被配置於將一對連桿42連結於第1托座41的兩個固定螺栓43上、且連結兩個固定螺栓43的垂直方向的直線L1上。
如第11(b)圖所示,冷卻液之液位上升時,浮動構件54就會跟隨此變動而往上方移動。此情況,由於排出管44經由平行連桿機構40而被安裝於儲液槽12之內側面,所以排出管44保持被定向於垂直方向而向斜上方移動。
排出管44向斜上方移動時,基於排出軟管61的彈力,反作用力F就從排出軟管61經由接頭60而作用於排出管44。此反作用力F作用於和排出管44位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斜下方,所以帶來以固定螺栓43為中心、而要使一對連桿42向下方旋轉的轉矩。
排出管44向斜上方移動時,平衡器48就和連桿42成為一體,以固定螺栓43為中心而旋轉。其結果,平衡器48相對於排出管44,在水平方向移動到離開固定螺栓43的位置。此時,平衡器48基於重力G,帶來以固定螺栓43為中心而要使一對連桿42向上方旋轉的轉矩。即,於一對連桿42的固定螺栓43為中心,平衡器48作用一轉矩的大小變化。其結果為,利用平衡器48之基於重力G產生的轉矩可抵銷基於反作用力F產生的轉矩。藉此,連結於排出管44的浮動構件54可適當地跟隨冷卻液液位的變動。
其次,就分離槽14從冷卻液分離油後,進行收集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第12(a)圖所示,由於冷卻液在非直線狀的流路部32一面上下蛇行一面通過,所以在冷卻液通過流路部32之前需要較長的時間。其結果,冷卻液中所含的 比重輕的浮游性異物,即油容易浮上到流路部32之上方。由於流路部32之上方被開放著,所以冷卻液的表面在流路部32之上方連接,油浮游於此連接的表面。
冷卻液從容器構件72進一步流入流路部32時,就如第12(b)圖所示,流路部32的冷卻液表面W的高度上升。於是,收容於流路部32的冷卻液和油一起溢流到第2分離部33。
如第12(c)圖所示,第2分離部33儲存從流路部32溢流的冷卻液。由於第2分離部33的俯視面積小於第1分離部28,所以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層會變厚。
如第12(d)圖所示,冷卻液從流路部32進一步溢流到第2分離部33時,第2分離部33的冷卻液表面W的高度上升。於是,浮游於冷卻液表面的油J表面的高度也更加上升。油J表面到達超過第2凹部84之最下端部84a的高度時,油J就經過第2凹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因此,將油J從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分離後收集。
第2分離部33內的油J表面經過第2凹部84而到達溢出到油收集槽35的高度時,浮動閥90從閉鎖位置位移到打開位置。於是,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經由連通管85而連通。然後,將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通過連通管85,而排出到冷卻液收集槽34。其結果,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的液位下降。藉此,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經過第2凹 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後,可抑制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經過第2凹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
如第12(e)圖所示,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下降到第2凹部84之最下端部84a後,浮動閥90就位移到閉鎖位置。於是,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成為非連通狀態,通過從第2分離部33往冷卻液收集槽34的連通管85之冷卻液的排出動作會停止。
藉由上述第1實施形態,可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冷卻液中所含的比重輕的油會浮上到在流路部32上方連接的冷卻液表面。其結果,第1分離部28內的冷卻液和油一起經過第1凹部80而溢流到第2分離部33。此外,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上升時,浮游於冷卻液表面的油J就經過第2凹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因此,將油J從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分離後收集,所以可抑制收容於分離槽14內的冷卻液之油所造成的污染。
(2)由於第2分離部33的俯視面積小於第1分離部28,所以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層的厚度會變厚。因此,將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經過第2凹部84而有效地分離、收集於油收集槽35,所以可更加確實地抑制收容於分離槽14內的冷卻液之油所造成的污染。
(3)藉由利用筒構件95調整流路部32的冷卻液表面W的高度,可調整從流路部32經過第1凹部80 而溢流到第2分離部33的冷卻液流量。
(4)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經過第2凹部84而開始溢流到油收集槽35後,浮動閥90就從閉鎖位置位移到打開位置。於是,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經由連通管85而連通,所以將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通過連通管85,而排出到冷卻液收集槽34。其結果,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下降。因此,浮游於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油J經過第2凹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後,可抑制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經過第2凹部84而溢流到油收集槽35。
(5)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上升,浮游於冷卻液表面的油J從第2分離部33經過第2凹部84而到達溢流到油收集槽35的高度時,浮動閥90之浮動體91的高度會跟隨冷卻液液位的上升而上升,浮動閥90會從閉鎖位置位移到打開位置。如此,浮游於冷卻液表面的油J表面從第2分離部33經過第2凹部84而到達溢流到油收集槽35的高度時,可使浮動閥90以簡易的構造,從閉鎖位置位移到打開位置。
(6)再利用在分離槽14中與油或切削屑分離、淨化的冷卻液,可減低在工作機械11上的冷卻液的使用量及廢棄量。
(7)於浮動構件54在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浮游時,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配置凹部57之邊緣57a。因此,即使是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液位變動的情 況下,也容易維持將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配置於比冷卻液表面更下方位置的狀態。因此,容易將浮游於冷卻液表面的油等浮游性異物越過凹部57之邊緣57a,而收容於凹部57內,結果,較容易利用排出管44收集浮游性異物。即,可從冷卻液之表面有效穩定地收集浮游性異物。
(8)從托盤56收集冷卻液的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是位於比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更下方的位置。因此,排出管44可通過連通孔51而順利地收集收容於托盤56內的浮游性異物。
(9)在儲液槽12上設有使浮動構件54上下移動的平行連桿機構40。因此,可以高度可靠性地維持凹部57之邊緣57a對於冷卻液之表面傾斜的狀態。
(10)平行連桿機構40之可動部位於比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更上方位置。因此,可抑制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的浮游性異物,即油或切削屑,進入平行連桿機構40之可動部而引起平行連桿機構40的動作不良。因此,平行連桿機構40可使浮動構件54穩定地跟隨冷卻液液位的變動。
(11)平行連桿機構40之可動部及排出軟管61位於比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更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儲液槽12內無需確保用於配置平行連桿機構40之可動部的空間及用於配置排出軟管61的空間。因此,即使是儲液槽12的深度是淺的情況下,也可以從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收集浮游性異物。
(12)平衡器48產生作用於一對連桿42的固定螺栓43為中心的轉矩大小變化。藉此,可抵銷起因於從排出軟管61作用於排出管44的力量之一對連桿42的轉矩。其結果,浮動構件54可良好地跟隨冷卻液液位的變動。因此,即使是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液位有變動的情況,也可以從收容於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更加有效地收集浮游性異物。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在具備使儲液槽內產生氣泡的氣泡產生機構之點上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說明方面,主要是就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進行說明,對於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當的構造,則附上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第13圖所示,氣泡產生機構100具備具有加壓泵101及開關閥102的供應路103。供應路103之上游端和吸入冷卻液的吸入構件104連接,插入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吸入構件104吸入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內的冷卻液。在供應路103的吸入構件104與加壓泵101之間連接有具有吸氣閥105的吸氣路106。供應路103之下游端和噴嘴107連接,插入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
驅動加壓泵101,就將儲液槽12之第1區域16內的冷卻液通過吸入構件104而吸入供應路103。此時,隨著冷卻液在供應路103內從上游向下游流動,會在供應路103與吸氣路106的連接部位產生負壓。基於 此負壓,空氣從大氣中通過吸氣路106而流入供應路103,藉此在供應路103內的冷卻液中產生氣泡。含有氣泡的冷卻液經由噴嘴107而被噴出到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其結果,使第2區域17內的冷卻液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利用氣泡而有效地浮上到冷卻液之表面。即,氣泡產生機構100促進冷卻液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易於浮上到冷卻液之表面。
此外,在供應路103的加壓泵101與開關閥102之間連接具有開關閥110的分支路111之上游端,並且此分支路111之下游端連接於供應路27的一次過濾器25與加壓泵30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供應路27的一次過濾器25與加壓泵30之間設有開關閥112。加壓泵30構成為在從上游往下游的單向送出冷卻液。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4圖所示,藉由加壓泵101將第1區域16內的冷卻液通過供應路103及分支路111而送出到一次過濾器25,逆洗該一次過濾器25。此外,用於逆洗該一次過濾器25的冷卻液通過分支路31而被排出到二次過濾器29。
藉由上述第2實施形態,可得到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效果(1)~(12)同樣的效果。
上述各實施形態也可以變更為如下的另外的實施形態:
‧在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也可以藉由利用螺旋或噴流攪拌儲液槽12之第2區域17內的冷卻液,促進冷卻液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浮上到冷卻液之表面。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採用電磁閥作為切換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連通狀態的切換閥。此情況下,例如也可以使用檢測第2分離部33內的冷卻液液位的感測器,基於來自此感測器的檢測信號來控制電磁閥的開關動作。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第2分離部33內的油表面比經過第2凹部84而溢出到油收集槽35高度高若干的時點,切換第2分離部33與冷卻液收集槽34連通狀態的切換閥也可以構成從閉鎖位置位移到打開位置。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分離槽14中也可以省略調整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的冷卻液表面W之高度的筒構件95。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第2分離部33之俯視面積可以和第1分離部28相同,也可以大於第1分離部28。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第2分離部33的構成也可為對於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的上游端部位與下游端部位之間的中途部位隔著分隔壁而鄰接。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第1分離部28之流路部32的構成也可以為冷卻液在其內部一面在橫向蛇行一面通過。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收集裝置13中也可以省略平衡器48。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收集裝置13中也可以藉由省略平行連桿機構40,使浮動構件54對於儲液槽12內的冷卻液表面自由地浮游。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排出管44之連通孔51可以形成為和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相同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形成於比凹部57之邊緣57a的最下部更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然將液體淨化裝置具體化作為從冷卻液分離浮游性異物的冷卻液淨化裝置10,但也可以將其具體化作為淨化冷卻液以外的其他液體的液體淨化裝置。
13‧‧‧收集裝置
40‧‧‧平行連桿機構
41‧‧‧托座
42‧‧‧連桿
43‧‧‧固定螺栓
44‧‧‧作為構成收集部的第1流路構件一例的排出管
46‧‧‧固定螺栓
47‧‧‧臂
48‧‧‧平衡器
50‧‧‧連結構件
52‧‧‧貫穿孔
54‧‧‧浮動構件
56‧‧‧托盤
57‧‧‧凹部
57a‧‧‧邊緣
60‧‧‧接頭
61‧‧‧作為構成收集部的第2流路構件一例的排出軟管

Claims (6)

  1. 一種分離槽,係為從液體中分離工作機械加工對象物之際所使用的前述液體中所含的浮游性異物之分離槽,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分離部,其具有使前述液體從上游流動到下游的流路部、及從前述流路部使前述液體溢流的第1溢流部,前述流路部為非直線狀,並且前述流路部的上方是開放的;第2分離部,其鄰接於前述第1分離部而設置,收容並儲存經過前述第1溢流部而從前述第1分離部溢流的液體,第2分離部並且具有使浮游於儲存的前述液體表面的前述浮游性異物溢流的第2溢流部;及第3分離部,其鄰接於前述第2分離部而設置,從前述液體中分離並收集經過前述第2溢流部而從前述第2分離部溢流的前述浮游性異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分離槽,其中前述第2分離部的俯視面積小於前述第1分離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分離槽,其中進一步具備調整部,供調整前述液體在前述第1分離部之前述流路部的液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分離槽,其中進一步具備:第4分離部,其鄰接於前述第2分離部而設置,供收集從前述浮游性異物分離並經過和前述第2溢流部不同的部位,而從前述第2分離部排出的前述液體; 分隔壁,其位於前述第4分離部與前述第2分離部之間;連通部,其設置於前述分隔壁上,使前述第4分離部與前述第2分離部連通;及切換閥,其設置於前述連通部上,選擇性地閉鎖及開放前述連通部;於前述第2分離部內的液體表面達到高度而經過前述第2溢流部而溢出到前述第3分離部時,前述切換閥從閉鎖位置位移到開放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分離槽,其中前述連通部具有朝向前述第2分離部開放的開口及朝向前述第4分離部開放的開口,並且前述切換閥具有浮游於前述第2分離部內的液體表面的浮動體、及連結於前述浮動體的閥體,隨著前述浮動體的上、下移動,前述閥體於閉鎖朝向前述連通部之前述第2分離部開放的開口之閉鎖位置與開放前述開口之開放位置之間位移。
  6. 一種液體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收容部,其收容工作機械加工對象物之際所使用的液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分離槽,其容納從前述收容部供應的液體;及回流路,供使在前述分離槽中從浮游性異物分離的液體,從前述分離槽回流到前述收容部。
TW102127550A 2012-08-08 2013-08-01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TW2014064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6157A JP2014034081A (ja) 2012-08-08 2012-08-08 分離槽及び液体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6441A true TW201406441A (zh) 2014-02-16

Family

ID=50067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550A TW201406441A (zh) 2012-08-08 2013-08-01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34081A (zh)
CN (1) CN104520065A (zh)
TW (1) TW201406441A (zh)
WO (1) WO20140246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1806B (zh) * 2019-01-07 2020-01-11 天綫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油水分離機及其排油調整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9771A (zh) * 2016-07-26 2016-10-26 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 烷氧基化装置真空废水有机相分离回收器
CN106271851A (zh) * 2016-08-31 2017-01-04 张家港市华扬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油水分离功能的金属加工中心机
JP6912630B1 (ja) * 2020-06-25 2021-08-04 株式会社スギノマシン 液処理装置および液処理方法
JP7438039B2 (ja) 2020-06-26 2024-02-26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切削液タンク
CN117241867A (zh) * 2021-06-02 2023-12-15 株式会社富士 油水分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69899D1 (en) * 1980-12-24 1985-05-15 Allied Corp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treating a fluid
JPS58171202U (ja) * 1982-05-11 1983-11-15 株式会社アマダワシノ 研削盤の研削油剤浄化装置
JPH08294845A (ja) * 1995-04-25 1996-11-12 Honda Motor Co Ltd 浮上物回収装置
JP3953249B2 (ja) * 2000-01-20 2007-08-08 東光電気株式会社 切削液の油分回収装置
JP3820433B2 (ja) * 2000-03-13 2006-09-13 武久 大杉 油水分離装置
JP2008055361A (ja) * 2006-09-01 2008-03-13 Tetsukazu Urano 油水分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1806B (zh) * 2019-01-07 2020-01-11 天綫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油水分離機及其排油調整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24664A1 (ja) 2014-02-13
JP2014034081A (ja) 2014-02-24
CN104520065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06441A (zh) 分離槽及液體淨化裝置
KR101331286B1 (ko) 유수분리기 일체형 절삭유 정제장치
JP6007309B1 (ja) 濾過装置
JP5247919B1 (ja) 浮上油分離回収装置
CN112174252A (zh) 一种处理含乳化油的油水分离器
CN211536835U (zh) 切削液净化回收处理设备
TW201406442A (zh) 浮游性異物收集裝置及液體淨化裝置
KR20190051404A (ko) 유수 분리기
CN212347807U (zh) 具有流量调整功能的油水分离装置
JP5430790B1 (ja) 流路式浮上油回収装置
KR101733363B1 (ko) 가공기용 침전조 오일제거장치
KR102078657B1 (ko) 산업기기용 유수 분리장치
KR101234718B1 (ko) 유수분리기
KR200334243Y1 (ko) 절삭유 필터링 장치
WO2010039083A1 (en) Device for separation of a lighter liquid phase from a heavier processing liquid, a plant for cleaning a recirculating processing liquid by means of the separation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separating a lighter liquid phase from a heavier processing liquid phase
JP6547302B2 (ja) クーラントゴミ回収装置
KR100739237B1 (ko) 하천용 유류제거시스템
CN110156195A (zh) 一种切削液集中处理的浮油清除装置
JP5425734B2 (ja) 油水分離方法、及び油水分離システム
CN220424768U (zh) 机床油水分离设备精细化循环过滤装置
CN213416526U (zh) 一种切削液油水分离装置
CN213265835U (zh) 油田返排回注模块一体化装置
TWM570310U (zh) Integrated filter oil remover
JP4713841B2 (ja) 液体分離装置
CN108479174A (zh) 切削液处理圆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