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0156A - 電極導管 - Google Patents
電極導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00156A TW201400156A TW102106537A TW102106537A TW201400156A TW 201400156 A TW201400156 A TW 201400156A TW 102106537 A TW102106537 A TW 102106537A TW 102106537 A TW102106537 A TW 102106537A TW 201400156 A TW201400156 A TW 20140015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lumen
- electrode
- liquid
- end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9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flexible, catheter-like structure, e.g. for heart abl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29—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ope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77—Abl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218/00—Detail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218/001—Detail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having means for irrigation and/or aspiration of substances to and/or from the surgical site
- A61B2218/002—Irrig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電極導管,其前端偏向操作性、前端可撓部分之撓曲方向的平面性優異,且可以將足夠量之液體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其解決手段在於具備:導管軸(10);及在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中,沿著軸(10)之中心軸所配置的板簧(65);及連接於軸(10)之前端側的灌注構件(20);以及前端電極(30),在軸(10),係於前端可撓部分(10A)中,從中心軸偏心而形成有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並且於軸(10)之非可撓部分中,沿著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在軸(10),係配置有使中央管腔(16)、與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70)。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極導管(electrode catheter),更詳言之,係關於一種在導管之前端裝設有電極,並且具備對該電極灌注生理食鹽水等液體之機構的電極導管。
在作為電極導管之消融導管(ablation catheter)中,有使用一種具備用以冷卻當燒灼時會變高溫之前端電極的灌注機構之導管。
作為具備灌注機構的先前之導管,有介紹以下之型式:將通過導管軸(catheter shaft)而供應至前端電極之內部的生理食鹽水從形成於該前端電極之表面的複數個開口噴射的型式(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然而,在前端電極之表面形成有灌注用之開口而構成的先前公知之導管中,有如下述(1)至(4)的問題。
(1)當在前端電極之表面設置開口時,就會
在開口緣等不可避免地形成有邊緣(edge)。然後,當藉由形成有如此邊緣之前端電極進行燒灼時,邊緣部分之電流密度就會變得極為高,且在該部分發生異常的溫度上升,而有血栓急速形成之虞。
(2)即便從形成於前端電極之表面的開口噴射生理食鹽水,亦無法對前端電極之表面進行充分的灌注(液體無法覆蓋表面)。尤其是,在對前端電極之表面以垂直方向噴射生理食鹽水的上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導管中,並無法使生理食鹽水對前端電極之表面充分接觸。
(3)將複數個開口形成於電極表面,藉此就無法充分地確保前端電極之表面積,且無法進行有效率的燒灼治療。
(4)在構成消融導管的前端電極之內部,通常具備有溫度感測器,能一邊監控前端電極及周邊組織之溫度的同時一邊進行燒灼治療。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導管中,係藉由被供應至前端電極之內部(流路)的生理食鹽水使得前端電極進行必要以上之冷卻,如此有無法藉由前端電極之內部所備具的溫度感測器來進行燒灼治療時之正確溫度的監控之問題。為了解決如此之問題,有介紹以下之技術:在配置有溫度感測器的前端電極、與導管軸之間,設置由絶熱性材料所構成的灌注用構件以防止藉由生
理食鹽水使得前端電極進行必要以上之冷卻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3)。
多採用板簧作為用以進行導管之前端偏向操
作的偏向機構。
該板簧,係在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沿著導管軸之中心軸而配置。藉由採用板簧作為偏向機構,能對前端可撓部分賦予有充分的扭彎剛性,並提高作為能夠進行前端偏向操作之導管的操作性、軸之前端部分的可撓方向之平面性。在下述專利文獻4中,有介紹一種採用板簧(中心支柱)作為偏向機構之具備灌注機構的導管。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5628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23941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09-53724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0-63886號公報
可是,在具備有灌注機構的電極導管中,當採用板簧作為偏向機構時,並無法將成為生理食鹽水等液體之流路的管腔(lumen)沿著導管軸之中心軸而設置,而是必須從中心軸偏心地形成。
然而,在將成為液體之流路的管腔從導管軸
之中心軸偏心地形成時,由於無法充分地加大該管腔之直徑,所以無法充分地確保前端電極之冷卻等所需的液量。又,從中心軸偏心所形成的流路將使得液漏之風險變高。再者,當使導管軸彎曲時,從中心軸偏心的流路就越容易毀壞。
本發明係基於以上情事而開發完成者。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電極導管,其作為能夠進行前端偏向操作之導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撓部分之撓曲方向的平面性優異,而且,可以將足夠量之液體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且具備液漏或流路之閉塞等風險低的灌注機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電極導管,其可以將來自在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偏心所形成的管腔之液體沿著圓周方向均勻地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
(1)本發明之電極導管,其特徵為,具備:導管軸,其係具有前端可撓部分,且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及板簧,其係在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沿著該導管軸之中心軸所配置;及絕緣性灌注構件,其係連接於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側;以及前端電極,其係連接於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前端
側,在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係沿著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外周而等角度間隔地配置有用以將從前述導管軸供應之液體灌注於前述前端電極之表面的複數個灌注用開口,在前述導管軸,係於其前端可撓部分中,從前述中心軸偏心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至少二條管腔(以下,亦稱為「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並且於位在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之基端側的該導管軸之非可撓部分中,沿著前述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一條中央管腔,在前述導管軸,係配置有使於前述非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與於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中各個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
(2)在本發明之電極導管中,較佳為:於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的二條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係以夾隔著前述中心軸而對向的方式所形成。
依據如上述構成之電極導管,藉由配置有使在非可撓部分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與在前端可撓部分成為液體流路之(至少)二條的前端側流路形成各個管腔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就可以使流動於中央管腔的液體藉由流路分歧構件分流至前端側流路形成各個管腔並供應至灌注構件。
然後,在本發明之電極導管中,由於前端可撓部分中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係從導管軸之中心軸偏心所形成,所以能夠沿著該中心軸而在前端可撓部分配至板
簧。
由於配置有板簧作為偏向機構的本發明之電極導管,係對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賦予有足夠的扭彎剛性,所以與無法配置板簧的先前之導管(例如,及於導管軸之全區沿著軸之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上述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電極導管)相較,其作為能夠進行前端偏向操作之導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撓部分之撓曲方向的平面性相當優異。
又,由於在導管軸之非可撓部分,係沿著中
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所以與及於導管軸之全區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先前的導管(例如,上述專利文獻2或上述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電極導管)相較,還可以確保更多的流量(灌注液量)。
因而,依據如上述構成之電極導管,可以將冷卻等所需之足夠量的液體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
又,藉由在導管軸之非可撓部分依中央管腔
而形成液體流路,可以比及於導管軸之全區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先前的導管,還更降低液漏、或彎曲時的流路之閉塞等的風險。
(3)在上述(2)之電極導管中,較佳為: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係配置前述板簧,並且藉由形成有包含成為液體流路之二條管腔的複數個管腔之前端側多管腔管所構成,前述非可撓部分,係藉由由前述中央管腔及形成於該
中央管腔之周圍的複數個輔助管腔所形成之後端側多管腔管,插入於使該非可撓部分成為非可撓性的螺旋管(coil tube)之內部所構成,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係配置在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與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之間,在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之前端面,係形成有與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的管腔之開口對應的開口,並且在該流路分歧構件之後端面,係形成有與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的管腔之開口對應的開口。
在此,在「與管腔之開口對應的開口」,係除了以對向於管腔之開口的方式所配置且與該管腔之開口同一形狀的開口以外,還包含有以可以使得管腔、與流路分歧構件之內孔(流路或插通路)連通之方式所配置及形成的該內孔之開口。
依據如此構成之電極導管,可以使構成前端可撓部分之形成於前端側多管腔管的複數個管腔之各個、與構成非可撓部分之形成於後端側多管腔管的複數個管腔(中央管腔及輔助管腔)之各個透過流路分歧構件來連通。
(4)在上述(3)之電極導管中,較佳為:在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係形成有插入於前述螺旋管的後端側縮徑部。
依據如此構成之電極導管,流路分歧構件可以起作為螺旋管之止動件(stopper)的作用。
(5)在上述(3)或(4)之電極導管中,較
佳為:前述流路分歧構件、與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及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係中介接頭管而連結。
依據如此構成之電極導管,可以確實進行流
路分歧構件與前端側多管腔管之連接、以及進行流路分歧構件與後端側多管腔管之連接,並且可以防止前端側多管腔管之後端面(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之開口面)與流路分歧構件之前端面之抵接部位中的液體之洩漏、流路分歧構件之後端面與後端側多管腔管之前端面(中央管腔之開口面)之抵接部位中的液體之洩漏(液體伴此而朝向形成於軸的其他管腔之侵入)。
(6)在本發明之電極導管中,較佳為:在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係形成有:至少二個偏心流路,其係連通於在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管腔;及液體之貯留空間,其為連通於前述偏心流路的空間,且為了使得來自前述偏心流路之液體能均勻地分佈於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圓周方向,而在前述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以及複數個分歧流路,其係連通於前述貯留空間,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前述複數個灌注用開口之各個。
依據如此構成之電極導管,由於在絕緣性灌注構件形成有灌注用開口,所以沒有必要在前端電極形成開口,且因不存在伴隨開口之形成所帶來的邊緣而不會在
燒灼時於前端電極之一部分發生異常的溫度上升,藉此可以抑制血栓之形成。又,由於沒有必要在前端電極形成開口,所以可以確保充分的表面積,且可以進行有效率的燒灼治療。
又,由於從絕緣性灌注構件對前端電極之表
面灌注有液體,所以可以使足夠量的液體接觸到前端電極之表面,又,由於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的液體,係從前端電極之基端部朝向前端部,以順沿該前端電極之表面的方式流動,所以前端電極之表面的冷卻效果相當優異,並且即便前端電極表面附近之血液被充分地攪拌及稀釋亦可藉此獲得優異的血栓形成抑制效果。
又,由於形成有沿著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外周
而等角度間隔地配置的複數個灌注用開口,所以可以對前端電極之表面灌注及於圓周方向之全區。
更且,藉由在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形成有
偏心流路,就可以使來自導管軸之管腔(偏心所形成的液體流路)的液體朝向貯留空間流通。
更且,由於在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形成
有:於其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體之貯留空間;以及連通於該貯留空間,且一邊朝向外側傾斜的同時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複數個灌注用開口之各個的複數個分歧流路,藉此通過偏心流路而到達貯留空間的液體,係在調整流動俾可沿著圓周方向而均勻地分佈於貯留空間之後,通過朝向前端方向延伸的複數個分歧流路之各個而從灌注
用開口噴射(灌注),所以在等角度間隔地配置的複數個灌注用開口之間所噴射的液量沒有不均等,而能夠在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圓周方向進行均勻的噴射(灌注),且可以及於圓周方向之全區而均等地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
更且,由於形成於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的
分歧流路以朝向外側(絕緣性灌注構件的半徑方向之外側)傾斜之方式形成,藉此可以將灌注用開口(分歧流路之開口)配置於外側,所以即便對尺寸具某種程度大的前端電極(例如,具有與導管軸之管徑同等以上之直徑的前端電極)之表面亦能夠進行灌注。
依據本發明之電極導管,作為能夠進行前端偏向操作之導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撓部分之撓曲方向的平面性優異,而且,可以將足夠量之液體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且液漏或流路之閉塞等風險亦為低。
依據本發明之電極導管,可以將來自在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偏心所形成的管腔之液體沿著圓周方向均勻地灌注於前端電極之表面。
100‧‧‧消融導管
10‧‧‧導管軸
101‧‧‧前端側多管腔管
102‧‧‧後端側多管腔管
103‧‧‧外皮構件
10A‧‧‧前端可撓部分
11‧‧‧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
12‧‧‧管腔(拉伸金屬線之插通路)
13‧‧‧管腔(環狀電極之導線的插通路)
14‧‧‧管腔(前端電極之導線的插通路)
15‧‧‧管腔(溫度感測器之導線的插通路)
16‧‧‧中央管腔
171至178‧‧‧輔助管腔
21‧‧‧第1零件
211‧‧‧縮徑部
212‧‧‧大徑部
213‧‧‧直胴部
214‧‧‧中央貫通孔
215‧‧‧導線之收納槽
21A‧‧‧前端側凹部
21a‧‧‧前端側凹部21A之底面(前端面)
21B‧‧‧後端側凹部
21b‧‧‧後端側凹部21B之底面(後端面)
22‧‧‧第2零件
221‧‧‧前端側小徑部
223‧‧‧直胴部
224‧‧‧中央貫通孔
225‧‧‧導線之收納槽
225a‧‧‧淺槽部
225b‧‧‧傾斜部
225c‧‧‧深槽部
226‧‧‧拉伸金屬線之前端部的收納槽
22a‧‧‧前端側小徑部之前端面
23‧‧‧偏心流路
231‧‧‧段差部
24‧‧‧液體之貯留空間
25‧‧‧分歧流路
25A‧‧‧灌注用開口
26‧‧‧液體之導槽
30‧‧‧前端電極
30L‧‧‧前端電極之導線
31‧‧‧前端膨出部
32‧‧‧頸部
33‧‧‧圓筒狀部分
35L‧‧‧溫度感測器之導線
36‧‧‧液體之導槽
40‧‧‧環狀電極
40L‧‧‧環狀電極之導線
51‧‧‧接頭管
52‧‧‧接頭管
54‧‧‧中央管
61‧‧‧拉伸金屬線
62‧‧‧拉伸金屬線
65‧‧‧板簧
70‧‧‧流路分歧構件
71‧‧‧拉伸金屬線之插通路
72‧‧‧拉伸金屬線之插通路
73‧‧‧液體之分歧流路
74‧‧‧前端電極之導線及溫度感測器之導線的插通路
75‧‧‧環狀電極之導線的插通路
76‧‧‧後端側縮徑部
70A‧‧‧前端面
71A‧‧‧插通路之開口
72A‧‧‧插通路之開口
731A‧‧‧分歧流路之開口
732A‧‧‧分歧流路之開口
74A‧‧‧插通路之開口
75A‧‧‧插通路之開口
70B‧‧‧後端面
71B‧‧‧插通路之開口
72B‧‧‧插通路之開口
73B‧‧‧分歧流路之開口
74B‧‧‧插通路之開口
75B‧‧‧插通路之開口
80‧‧‧螺旋管
700‧‧‧控制手柄
705‧‧‧旋轉板
800‧‧‧液體之注入管
第1圖係本發明電極導管之一實施形態的消融導管之前視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包含前端可撓部分與非可撓部分之境界的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
第3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圖(第7圖)之III-III剖視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圖(第7圖)之IV-IV剖視圖)。
第5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圖(第7圖)之V-V剖視圖)。
第6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圖(第7圖)之VI-VI剖視圖)。
第7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第6圖之VII-VII剖視圖)。
第8圖係顯示構成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流路分歧構件的立體圖。
第9圖係顯示構成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流路分歧構件的立體圖。
第10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第11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第12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第13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主要部分的立體
圖。
第14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縱剖視圖。
第15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4圖(第19圖)之C-C剖視圖)。
第16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4圖(第19圖)之B-B剖視圖)。
第17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4圖(第19圖)之D-D剖視圖)。
第18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4圖(第19圖)之A-A剖視圖)。
第19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5圖之F-F剖視圖)。
第20圖係顯示構成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灌注構件的立體圖。
第21圖係顯示構成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灌注構件的立體圖。
第22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16圖之G-G剖視圖)。
第23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2圖之H-H剖視圖)。
第24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視圖(第22圖之I-I剖視圖)。
第25圖係第1圖所示的消融導管之前端部分的橫剖
視圖(第22圖之J-J剖視圖)。
以下,就本發明的電極導管之一實施形態使
用圖式加以說明。
第1圖至第25圖所示之電極導管,為用於治療心臟之心律不整的消融導管。
該實施形態之消融導管100,係具備以下所構成:導管軸10,其係具有前端可撓部分10A,且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及絕緣性灌注構件20,其係連接於該導管軸10之前端側;及前端電極30,其係連接於該灌注構件20之前端側;及環狀電極40,其係裝設於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的外周面;及拉伸金屬線61、62,其係構成用以使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撓曲的偏向機構;及板簧65,其係沿著該導管軸10之中心軸所配置,且與拉伸金屬線61、62一起構成偏向機構;及控制手柄(control handle)700,其係連接於導管軸10之基端側;以及液體之注入管800;在灌注構件20,係沿著灌注構件20之外周而等角度間隔(45°間隔)地配置有用以將從導管軸10供應之液體噴射(灌注)於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8個灌注用開口25A;在導管軸10,係於其前端可撓部分10A(前端測多管腔管101)中,以夾隔著中心軸而對向之方式(即各個從
中心軸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二條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並且形成有:成為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的二條管腔12、12;以及成為環狀電極40之導線之插通路的二條管腔13、13,且於位在前端可撓部分10A之基端側的導管軸10之非可撓部分(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中,沿著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並且形成有8條輔助管腔171至178;在導管軸10,係配置有使於非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與於前端可撓部分10A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70;在灌注構件20之內部,係形成有:二個偏心流路23、23,其係連通於在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及液體之貯留空間24,其為連通於偏心流路23、23的空間,且為了使得來自偏心流路23、23之液體能均勻地分佈於灌注構件20之圓周方向,而在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以及8條分歧流路25,其係連通於該貯留空間24,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8個灌注用開口25A之各個;而在灌注構件20之前端部,係形成有連續於8條分歧流路25之各個,並從各個灌注用開口25A朝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體之導槽26;在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表面,係形成有連續於灌注構件20之各個導槽26的液體之導槽36;
灌注構件20,係藉由將第1零件21及第2零件22予以嵌合所構成,該第1零件21係形成有能夠與前端電極30之圓筒狀部分33嵌合的前端側凹部21A,並且在後端側亦形成有凹部21B,而在內部形成有8條分歧流路25,該第2零件22係具有能夠嵌合於該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部21B的前端側小徑部221,且在內部形成有2條偏心流路23、23;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部21B的深度(d21),係形成比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的長度(d22)還為深,藉此在第1零件21與第2零件22之嵌合部分中形成有貯留空間24(藉由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部21B的底面(後端面)21b及內周面、與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的前端面22a所區劃的空間)。
如第1圖所示,消融導管100,係具備:具有前端可撓部分10A的導管軸10;及灌注構件20;及前端電極30;及環狀電極40;及控制手柄700;以及液體之注入管800所構成。
第1圖所示之注入管800,係通過控制手柄700之內部而連接於導管軸10,且通過該注入管800,而對導管軸10之管腔(中央管腔16及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供應液體。
在此,作為「液體」,係可例示生理食鹽水。
第1圖所示之控制手柄700,係具備連接於導管軸10之基端側,且用以進行導管之前端偏向操作的旋
轉板705。
構成消融導管100之導管軸10,係具有前端可撓部分10A者。
在此,所謂「前端可撓部分」,係指藉由拉伸前端偏向操作用之金屬線(拉伸金屬線61、62)而可以撓曲(彎曲)的導管軸之前端部分。
如第2圖、第6圖及第7圖所示,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係藉由:配置板簧65,並且形成有包含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之複數個管腔的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以及被覆該前端側多管腔管101的外皮構件103所構成。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在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係以夾隔著導管軸10之中心軸而對向的方式,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
又,如第6圖所示,在前端可撓部分10A,係形成有:成為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的二條管腔12、12;及成為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之插通路的管腔13、13;及成為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之插通路的管腔14;以及成為溫度感測器(熱電偶)之導線35L之插通路的管腔15。另外,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管腔13、13之中的一條管腔中插通有三條導線40L。
構成消融導管100之導管軸10,係在前端可撓部分10A之基端側具有非可撓部分。
在此,所謂「非可撓部分」,係指即便拉伸前端偏向操作用之金屬線亦無法撓曲(彎曲)的部分。
如第2圖、第4圖及第7圖所示,導管軸10
之非可撓部分,係藉由:形成有中央管腔16及形成於該管腔16之周圍的8條輔助管腔171至178的後端側多管腔管102;及將該後端側多管腔管102插入於內部的螺旋管80;以及被覆該螺旋管80的外皮構件103所構成。
裝設於導管軸10之內部的螺旋管80,係將剖
面平角和圓形之線材捲繞成螺旋狀而構成管所成,其用以承受作用於拉伸金屬線61或拉伸金屬線62的拉力之反作用力。藉此,當使拉力作用於拉伸金屬線61或拉伸金屬線62時,可以抑制裝設有該螺旋管80的導管軸10之部分(非可撓部分)撓曲。
如第4圖及第7圖所示,在導管軸10之非可
撓部分,係沿著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
又,如第4圖所示,在非可撓部分,係形成
有8條輔助管腔171至178,該8條輔助管腔171至178係包含:成為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的輔助管腔171、175;及成為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之插通路的輔助管腔176;及成為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之插通路的輔助管腔172;以及成為溫度感測器(熱電偶)之導線35L之插通路的輔助管腔173。
如第2圖、第4圖至第6圖所示,在導管軸
10(前端可撓部分10A中的管腔12、12、後述之流路分歧構件70中的插通路71、72、非可撓部分中的輔助管腔171、175),係配置有用以使前端可撓部分10A撓曲(前端偏向操作)的拉伸金屬線61、62。拉伸金屬線61、62之後端部,係分別連結於控制手柄700之旋轉板705(參照第1圖)。另一方面,拉伸金屬線61、62之前端部,係固定在灌注構件20(第2零件22)之外周面(收納槽226)。
例如,當使旋轉板705朝向第1圖所示之A1方向旋轉時,拉伸金屬線61就會被拉伸,使得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朝向箭頭A方向偏向動作,而當使旋轉板705朝向第1圖所示之B1方向旋轉時,拉伸金屬線62就會被拉伸,使得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朝向箭頭B方向偏向動作。
如第6圖所示,在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
10A,係於與拉伸金屬線61、62之排列方向(前端可撓部分10A之撓曲方向)呈垂直的平面上,沿著導管軸10之中心軸而配置有板簧65。
藉由在前端可撓部分10A配置板簧65,就能擔保前端可撓部分10A之撓曲方向的異向性(平面性),並且對前端可撓部分10A提供充分的扭彎剛性而可以謀求前端偏向操作時的操作性之提高。
導管軸10之外徑較佳為1.0mm至3.0mm,更
佳為1.6mm至2.7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則為2.36mm。
導管軸10之長度較佳為600mm至1500mm,更佳為900mm至1200mm。
在導管軸10,係配置有:流路分歧構件70,
其係使於非可撓部分(後端側多管腔管102)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與於前端可撓部分10A(前端側多管腔管101)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連通。
流路分歧構件70,係例如由絕緣性樹脂或絕緣性陶瓷之成型體所構成,且較佳由依陶瓷射出成形法(CIM)所得之成型體所構成。
如第2圖、第7圖及第10圖所示,該流路分
歧構件70,係配置於前端側多管腔管101、與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間。
流路分歧構件70之前端面70A,係抵接於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後端面。又,流路分歧構件70,係使得其後端側縮徑部76插入於螺旋管80,並且使得流路分歧構件70之後端面70B,抵接於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前端面。藉由流路分歧構件70之後端側縮徑部76插入於螺旋管80,使得該流路分歧構件70起作為螺旋管80之止動件的作用(能藉由該流路分歧構件70阻止螺旋管80移動至前端側)。
如第2圖、第3圖、第5圖及第7圖至第9
圖所示,在流路分歧構件70之內部,係形成有:拉伸金屬線61之插通路71;及拉伸金屬線62之插通路72;及
液體之分歧形成流路73;及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及溫度感測器之導線35L的插通路74;以及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的插通路75。在此,所謂「分歧形成流路」,係指使一條流路分歧成複數條(二條)之分歧流路的流路(即包含分歧部分之流路)。
又,在第3圖及第8圖所示的流路分歧構件
70之後端面70B,係形成有分歧形成流路73之開口(分歧前之開口)73B,並且形成有插通路71之開口71B、插通路72之開口72B、插通路74之開口74B及插通路75之開口75B。形成於流路分歧構件70之後端面70B的此等開口,係與形成於第4圖所示的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前端面的管腔之開口對應。
亦即,形成於後端面70B的分歧形成流路73
之開口73B,係對應形成於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前端面的中央管腔16(液體流路)之開口,插通路71、72之開口71B、72B,係對應輔助管腔171、175(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之開口,插通路74之開口74B係對應輔助管腔172至174(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的插通路及溫度感測器之導線35L的插通路)之開口,插通路75之開口75B係對應輔助管腔176(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的插通路)之開口。
另一方面,在第5圖及第9圖所示的流路分
歧構件70之前端面70A,係形成有分歧形成流路73之開口(分歧後之開口)731A、732A,並且形成有插通路71
之開口71A、插通路72之開口72A、插通路74之開口74A及插通路75之開口75A。形成於流路分歧構件70之前端面70A的此等開口,係與形成於第6圖所示的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後端面的管腔之開口對應。
亦即,形成於前端面70A的分歧形成流路73
之開口731A、732A,係對應形成於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後端面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之開口,插通路71、72之開口71A、72A,係對應管腔12、12(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之開口,插通路74之開口74A,係對應管腔14(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的插通路)及管腔15(溫度感測器之導線35L的插通路)之開口,插通路75之開口75A,係對應管腔13(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的插通路)之開口。
依據如此之構成,可以透過流路分歧構件
70,來使形成於構成前端可撓部分10A的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各個管腔(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管腔12、12、管腔13、管腔14、管腔15)、與形成於構成非可撓部分的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複數個管腔(中央管腔16及輔助管腔171至178)之各個連通。
如第3圖、第4圖、第7圖、第10圖及第11
圖所示,流路分歧構件70之分歧形成流路73(開口73B所位處的後端部分)、與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中央管腔16,係透過接頭管(joint tube)52而連通。
藉此,可以確實流路分歧構件70與後端側多管腔管
102之連接,並且可以防止流路分歧構件70之後端面70B(開口73B之形成面)、與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前端面(中央管腔16之開口面)的抵接部位之液漏。
又,如第5圖、第6圖、第7圖、第12圖及
第13圖所示,流路分歧構件70之分歧形成流路73(開口731A、732A所位處的前端部分)、與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係透過接頭管51、51而連通。
藉此,可以確實流路分歧構件70與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連接,並且可以防止流路分歧構件70之前端面70A(開口731A、開口732A之形成面)、與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後端面(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之開口面)的抵接部位之液漏。
如上述般,透過流路分歧構件70,使形成於
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與形成於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中央管腔16連通,藉此可以從導管軸10之中心軸偏心而形成前端可撓部分10A中的液體流路,且可以沿著導管軸10之中心軸而形成非可撓部分中的液體流路。
如上述般,藉由流路分歧構件70,使形成於後端側多管腔管102之中央管腔16(非可撓部分中之液體流路)、與形成於前端側多管腔管101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前端可撓部分10A中之液體流路)連通,藉此可以藉由流路分歧構件70使流動於中央管腔16之液體
分流至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並供應至灌注構件20。又,可以從導管軸10之中心軸偏心而形成前端可撓部分10A中的液體流路,且可以沿著導管軸10之中心軸而形成非可撓部分中的液體流路。
藉此,能夠在前端可撓部分10A中沿著中心軸而配置板簧65,且對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賦予有足夠的扭彎剛性,其與無法配置板簧的先前之導管相較,還可以呈現優異的操作性、撓曲方向之平面性,並且可以藉由在非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確保足夠的流量(灌注液量)。
在消融導管100中,對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
液體之噴射(灌注),係能藉由位在前端電極30之後端側的灌注構件20而進行。
第20圖及第21圖係顯示構成消融導管100的灌注構件20之形狀的立體圖。
如第14圖及第19圖至第22圖所示,灌注構
件20,係藉由嵌合第1零件21和第2零件22所構成。
構成灌注構件20之第2零件22,係由直胴部
223、與外徑比該直胴部223還為小的前端側小徑部221一體形成的成型體所構成。
另外,在第20圖及第21圖中,由於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係嵌合於第1零件21之內側(後端側凹部21B)所以並未出現於圖式上。
第2零件22之直胴部223的外徑較佳為
0.80mm至2.80mm,更佳為1.80mm至2.12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1.96mm。
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的外徑較佳為0.60mm至2.60mm,更佳為0.40mm至1.70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1.45mm。
如第16圖、第17圖、第19圖及第21圖所
示,在第2零件22,係沿著其中心軸而形成有中央貫通孔224,並且在中央貫通孔224之兩旁,形成有與中心軸平行延伸的偏心流路23、23。中央貫通孔224及偏心流路23、23,為從第2零件22(前端側小徑部221)之前端面22a至第2零件22(直胴部223)之後端面22b的貫通孔。
如第19圖所示,第2零件22之後端面22b
(第16圖所示的第14圖之B-B剖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之各個開口,係與導管軸10之前端面(第15圖所示的第14圖之C-C剖面)中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之各個開口相對向。
導管軸10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與灌注構件20(第2零件22)之偏心流路23、23,係透過接頭管51、51而連通。
藉此,可以確實導管軸10與灌注構件20之連接,並且可以防止導管軸10之前端面(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之開口面)、與灌注構件20之後端面22b(偏心流路23、23之開口面)之抵接部位中的液體之洩漏、甚
至隨之帶來液體對軸內部之侵入。
如第19圖所示,貫通第2零件22(直胴部
223及前端側小徑部221)的偏心流路23、23之橫剖面形狀,係在從直胴部223之內部即將到達前端側小徑部221之內部前(第19圖中為符號231所示之段差部),從圓形變化成大致半圓形。因而,第2零件22之後端面22b(第16圖所示的第14圖之B-B剖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之開口形狀雖然為圓形,但是第2零件22之前端面22a(第17圖所示的第14圖之D-D剖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之開口形狀為大致半圓形。
如此使偏心流路23、23之橫剖面形狀產生變化,藉此可以確保在前端側小徑部221中區劃偏心流路23、23的成型材料之厚度(例如60μm以上之厚度)。
又,如第14圖、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在
第2零件22(直胴部223)之外周面,係形成有收納拉伸金屬線61、62之前端部並予以固定的收納槽226、226。
又,如第20圖至第22圖及第25圖所示,在
第2零件22(直胴部223)之外周面,係為了收納環狀電極40(從前端數起第1個及第2個環狀電極)之導線40L而形成有收納槽225。
如第22圖所示,收納槽225,係從前端朝向後端由淺槽部225a、傾斜部225b及深槽部225c所構成。
在此,收納槽225之寬度較佳為0.15mm至0.35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26mm。
收納槽225之淺槽部225a的深度較佳為0.10mm至0.20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12mm。
又,收納槽225之深槽部225c的深度較佳為0.15mm至0.65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50mm。
構成灌注構件20之第1零件21,係由:直胴
部213;及外徑比該直胴部213還大之大徑部212;以及朝向前端方向縮徑之縮徑部211一體形成的成型體所構成。
第1零件21之直胴部213的外徑,係與第2
零件22之直胴部223的外徑實質相同,大徑部212之外徑,係與導管軸10之外徑實質相同。第1零件21之縮徑部211的最小外徑,係與前端電極30之頸部32的外徑實質相同。
如第14圖、第19圖及第22圖所示,在第1
零件21之前端側,係形成有能夠與前端電極30之後端部分(圓筒狀部分33)嵌合的前端側凹部21A。又,在第1零件21之後端側,係形成有能夠與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嵌合的後端側凹部21B。
在此,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部21B的深度(第19圖中以d21顯示),係形成比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的長度(第19圖中以d22顯示)還為深。
如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在第1零件21
(縮徑部211),係沿著灌注構件20之外周而等角度間隔(45°間隔)地配置有用以將從導管軸10供應之液體噴
射(灌注)於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8個灌注用開口25A。
又,在第1零件21之內部,係形成有從後端
側凹部21B之底面(後端面)21b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各個灌注用開口25A的8條分歧流路25(貫通孔)。
另外,如第18圖所示,後端側凹部21B之底面(後端面)21b中的分歧流路25之開口,亦沿著灌注構件20之圓周方向而以等角度間隔(45°間隔)地配置。
8條分歧流路25之各個,係以對灌注構件20
之軸向朝向外側(灌注構件20之半徑方向的外側)傾斜之方式所形成。
藉此,即便對尺寸具某種程度大的前端電極之表面亦可以充分地灌注。
在此,作為分歧流路25之傾斜角度較佳為3°至45°,更佳為5°至13°,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7°。
又,在第1零件21之前端部(縮徑部
211),係形成有連續於8條分歧流路24之各個,且從各個灌注用開口25A朝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體之導槽26。
另外,雖然在灌注構件20(第1零件21),
係分別沿著灌注構件20之外周以45°間隔分別設置有8個分歧流路25、灌注用開口25A、液體之導槽26,但是在顯示縱剖面之第19圖中,係僅看到其一部分。
如第14圖、第18圖、第19圖及第22圖所
示,在第1零件21,係以從後端側凹部21B之底面(後端面)21b,到達前端側凹部21A之底面(前端面21a)的方式,沿著第1零件21之中心軸而形成有中央貫通孔214。
能藉由第1零件21之中央貫通孔214、與第
2零件22之中央貫通孔224,而構成灌注構件20之中央貫通孔。
如第14圖、第16圖至第19圖及第22圖至第25圖所示,在灌注構件20之中央貫通孔(214、224),係插入有中央管54。在該中央管54之內部,係插通有前端電極30之導線30L及溫度感測器之導線35L。
如第20圖至第24圖所示,在第1零件21
(直胴部213)之外周面,係沿著直胴部213之外周以等角度間隔(90°間隔)配置形成有能夠收納環狀電極40(從前端數起第1個環狀電極)之導線40L的4條收納槽215。
在此,收納槽215之寬度較佳為0.12mm至
0.50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34mm。
又,收納槽225之深度較佳為0.10mm至0.20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12mm。
形成於第1零件21(直胴部213)之外周面
的4條收納槽215之中的1條係與形成於第2零件22(直胴部223)之外周面的收納槽225配置在同一直線上,且在該收納槽215及第2零件22之收納槽225中,
收納有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
如第22圖所示,從前端數起第1個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係通過收納槽215及收納槽225(淺槽部225a、傾斜部225b、深槽部225c),而被導引至導管軸10之管腔13的開口,且從該開口進入管腔13,進而通過導管軸10之管腔13及控制手柄70之內部,連接於控制手柄70之內部或與其基端側連接的連接器(省略圖示)。又,從前端數起第2個環狀電極40之導線40L,係通過收納槽225(深槽部225c)而被導引至導管軸10之管腔13的開口。
藉由在灌注構件20之外周面形成有導線40L
之收納槽(第1零件21中的收納槽215及第2零件22中的收納槽225),才能夠在灌注構件位於內部的導管軸10之外周面(區域),裝設環狀電極40。
藉此,可以縮窄前端電極30、與從前端數起第1個環狀電極40之間隔距離(例如2mm左右),且能夠在此等之電極間,進行較佳的電位測定。
構成灌注構件20之第1零件21及第2零件
22,係由絕緣性樹脂或絕緣性陶瓷之成型體所構成。
第1零件21及第2零件22,較佳是由依陶瓷射出成形法(CIM)所得之成型體所構成。
依據陶瓷射出成形法,由於即便是無法依樹脂之射出成形而形成的微細形狀(例如,具有60μm左右之厚度的微細形狀)亦可以形成,所以可以確實地成型如上述之形
狀、尺寸的灌注構件20。
又,依陶瓷射出成形法(CIM)所得之陶瓷成型體,係具有適合作為灌注構件之構成材料之較低的熱傳導係數。
又,依陶瓷射出成形法所得之陶瓷成型體係絕緣性優異,且即便在由該成型體所構成的灌注構件20形成有邊緣,在消融導管100之使用(燒灼)時,亦不會因電流集中於邊緣部分而變高溫。
作為構成灌注構件20之較佳的陶瓷材料,從成型加工性優異並且活體適合性優異的觀點來看較佳是使用氧化鋯(zirconia)。
灌注構件20,係藉由將形成於第1零件21之
後端側凹部21B、與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予以嵌合所構成。
在該灌注構件20之嵌合部分,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部21B的底面(後端面)21b、與第2零件22之前端面22a,係以d21-d22距離而間離,且在該距離之間,區劃形成有藉由後端側凹部21B之內周面、與中央管54之外周面而分隔所成的夾套(jacket)空間,且該夾套空間成為液體之貯留空間24。
如此所形成的液體空間24,為用以使來自偏
心流路23、23之液體匯流,並均勻地分佈於灌注構件20之圓周方向的空間。在該貯留空間24,由於沒有圓周方向之隔壁,所以可以使已流入貯留空間24的液體自由地
朝向圓周方向流動。
在此,作為貯留空間24之長度(d21-d22)較佳為0.15mm至0.65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0.30mm。
如上述所構成之灌注構件20,係具有:2條
偏心流路23、23,其係以連通於成為液體流路的導管軸10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的方式形成於第2零件21之內部;及液體之貯留空間24,其為連通於偏心流路23、23的空間,且為了使得來自偏心流路23、23之液體能均勻地分佈於灌注構件20之圓周方向而在被形成於第1零件21與第2零件22之嵌合部分的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及8條分歧流路25,其係以連通於該貯留空間24,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各個灌注用開口25A的方式形成於第1零件之內部;以及液體之導槽26,其係以連續於8條分歧流路25之各個並從各個灌注用開口25A朝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於前端部(第1零件之縮徑部211)。
如第19圖所示,構成灌注構件20的第1零
件21之直胴部213及第2零件22(前端側小徑部221及直胴部223)被插入(嵌合)於導管軸10之前端側凹部,且灌注構件20之各個偏心流路23、23,透過接頭管51、51,連通於導管軸之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藉此在導管軸10之前端側連接有灌注構件20。
藉此,僅有第1零件21之縮徑部211及大徑部
212,以灌注構件20之外觀形狀呈現。
另一方面,在灌注構件20(第1零件21)之
前端側凹部21A,嵌合有前端電極30之圓筒狀部分33,藉此在灌注構件20之前端側連接有前端電極30。
連接於灌注構件20之前端側並構成消融導管
100的前端電極30,係具有半球狀之前端膨出部31、頸部32及圓筒狀部分33。
作為前端電極30之前端膨出部31的直徑較
佳為1.0mm至3.3mm,更佳為2.2mm至2.6mm,特佳為2.3mm至2.5mm,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2.36mm。
又,當將前端膨出部31之直徑(前端電極30
之最大徑)設為D1,將導管軸10之管徑設為D2時,D1/D2之值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0至1.5,若顯示較佳之一例的話則為1.0(D1/D2=2.36mm/2.36mm)。
在D1/D2之值過小的情況時,會很難藉由具備如此前端電極之導管進行有效率的燒灼治療。
另一方面,在D1/D2之值過大的情況時,會很難對如此前端電極之表面灌注足夠量的液體。
另外,之所以可以對D1/D2之值為1.0以上
的前端電極30之表面灌注足夠量的液體,係因藉由使灌注構件20之分歧流路25朝向外側傾斜,比不使其傾斜的情況還更能使灌注用開口25A位於外側之故。此點,亦具有使其夾介存在灌注構件20之意義。
又,在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頸部32),係
形成有連續於灌注構件20之各個導槽26的液體之導槽36。
藉由形成有該導槽36,可以將通過形成於灌注構件20之導槽26而到達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的液體,導引(誘導)至前端電極30之前端部,藉此,可以對包含前端膨出部31的前端電極30之表面全體供應液體。
另外,由於形成於前端電極30之導槽36係具有平緩的R形狀,所以即便在燒灼時,在該部分亦不會發生異常的溫度上升。
如以上說明般,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消融導管
100,可以藉由配置有將於非可撓部分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與於前端可撓部分10A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予以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70,使流動於中央管腔16的液體分流至2條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並供應至灌注構件20。
然後,在本發明之消融導管100中,由於前
端可撓部分10A中的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前端可撓部分10A中的液體流路)從導管軸10之中心軸偏心而形成,所以可以沿著該中心軸而在前端可撓部分10A配置板簧65。
由於配置有板簧作為偏向機構的本發明之消融導管100,係對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賦予有足夠的扭彎剛性,所以與無法配置板簧的先前之導管(及於導管軸之全區沿著軸之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導
管)相較,其作為能夠進行前端偏向操作之導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撓部分之撓曲方向的平面性相當優異。
又,由於在導管軸10之非可撓部分,係沿著
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16,所以比及於導管軸之全區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先前的導管還可以確保更多的流量(灌注液量),且可以將冷卻等所需之足夠量的液體灌注於前端電極30之表面。
又,藉由在導管軸10之非可撓部分依中央管
腔16而形成液體流路,可以比及於導管軸之全區從中心軸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先前的導管,還更降低液漏、或彎曲時的流路之閉塞等的風險。
更且,由於灌注用開口25A形成於絕緣性之
灌注構件20,並在導電性之前端電極30不存在邊緣,所以在消融導管100之使用時(燒灼時)不會在前端電極30之一部分發生異常的溫度上升(高溫部),且可以抑制血液接觸如此之高溫部而形成血栓。而且,由於在前端電極30並沒有必要形成開口,所以可以為了燒灼而確保足夠的表面積,且可以進行有效率的燒灼治療。
更且,依據該實施形態之消融導管100,由於
能從被配置於灌注構件20之前端部的8個灌注用開口25A對前端電極30之表面噴射(灌注)液體,所以可以使足夠量的液體接觸到前端電極30之表面。
而且,噴射至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液體,係從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頸部32)朝向前端部(前端膨出部
31),以順沿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方式流動。
因而,該消融導管100,與在前端電極形成有灌注用開口的先前公知之導管相較,在前端電極30之表面的冷卻效果上相當優異,並且藉由前端電極30之周邊的血液能充分地攪拌及稀釋而能達成更為優異的血栓形成抑制效果。
又,由於8個灌注用開口25A沿著灌注構件20之外周等角度(45°)間隔地配置,所以可以及於圓周方向之全區(360°)灌注前端電極30之表面。
更且,由於在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
10A,成為液體流路的2條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成為拉伸金屬線61、62之插通路的2條管腔12、12、成為環狀電極40之導線之插通路的2條管腔13、13,皆形成於已偏心的位置,所以能夠將在具有灌注構件的先前之灌注導管中無法配置的板簧65,沿著中心軸配置於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
然後,配置有板簧65之消融導管100,係藉由對導管軸10之前端可撓部分10A賦予有足夠的扭彎剛性而在操作性上相當優異。
更且,由於在灌注構件20之內部,形成有:
於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體之貯留空間24;以及連通於貯留空間24間,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各個灌注用開口25A的8條分歧流路25,藉此通過偏心流路23、23而到達貯留空間24的液體,係
在調整流動俾能在貯留空間24均勻地分佈於圓周方向之後,通過8條分歧流路25之各個而從灌注用開口25A噴射(灌注),所以無論在從導管軸10供應至灌注構件20的液體之量是否有圓周方向之不均等(被配置於前端可撓部分10A之板簧65,因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2條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11、11而引起的圓周方向之不均等),在等角度(45°)間隔地配置的8個灌注用開口25A之間所噴射的液量亦沒有不均等,而能夠在灌注構件20之圓周方向進行均勻的噴射(灌注),且可以及於圓周方向之(360°)均等地灌注於前端電極30之表面。
更且,藉由使形成於第1零件21之後端側凹
部21B(第1零件之後端形狀)、與第2零件22之前端側小徑部221(第2零件之前端形狀)嵌合,能構成灌注構件20,且藉由使前端電極30之圓筒狀部分33(前端電極之後端形狀)、與第1零件21之前端側凹部21A(第1零件之前端形狀)嵌合,可以將前端電極30連接於灌注構件20之前端側。
如此,藉由以二個零件來構成灌注構件20,可以迴避因貯留空間24之形狀而引起的下切(undercut)之問題,且能夠藉由成型而獲得偏心流路23、23、與貯留空間24、與8條分歧流路25形成於內部的灌注構件20。
更且,由於形成於灌注構件20(第1零件
21)之內部的各個分歧流路25以朝向外側傾斜的方式所形成,所以即便是對尺寸具某種程度大的前端電極
(D1/D2之值為1.0的前端電極30)之表面亦可以充分地灌注。
更且,在灌注構件20(第1零件21)之前端部,形成有連續於各個分歧流路25並朝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體之導槽26,藉此可以將從灌注用開口25A噴射來的液體,朝向前端電極30確實地導引(誘導)。
更且,在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表面,形成有連續於灌注構件20之各個導槽26的液體之導槽36,藉此可以將通過形成於灌注構件20之導槽26並到達前端電極30之基端部的液體,導引至前端電極30之前端部,藉此,可以將液體供應至前端電極30之表面全體。
以上,雖然已就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是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此等,亦能夠進行各種的變更。
例如,灌注構件中的分歧流路(灌注用開口)之數量亦可非為8個,例如可以在4至12之範圍內做適當選擇。
又,成為導管軸之液體流路的管腔之數量(灌注構件中的偏心流路之數量)亦可非為2個,而可為1個或3個以上。但是,在使用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之數量少的導管軸之情況,本發明係具有效果的。
又,就導管軸之內部構造而言,只要是在前端可撓部分偏心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管腔,就沒有特別限制。
又,前端電極之形狀並非被特別限定,亦可為砲彈形
狀等。
100‧‧‧消融導管
10‧‧‧導管軸
101‧‧‧前端側多管腔管
102‧‧‧後端側多管腔管
103‧‧‧外皮構件
11‧‧‧前端側流路形成管腔
16‧‧‧中央管腔
35L‧‧‧溫度感測器之導線
51‧‧‧接頭管
52‧‧‧接頭管
65‧‧‧板簧
70‧‧‧流路分歧構件
73‧‧‧液體之分歧流路
76‧‧‧後端側縮徑部
70A‧‧‧前端面
731A‧‧‧分歧流路之開口
732A‧‧‧分歧流路之開口
70B‧‧‧後端面
73B‧‧‧分歧流路之開口
80‧‧‧螺旋管
Claims (7)
- 一種電極導管,其特徵為,具備:導管軸,其係具有前端可撓部分,且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的管腔;及板簧,其係在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沿著該導管軸之中心軸所配置;及絕緣性灌注構件,其係連接於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側;以及前端電極,其係連接於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前端側,在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係沿著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外周而等角度間隔地配置有用以將從前述導管軸供應之液體灌注於前述前端電極之表面的複數個灌注用開口,在前述導管軸,係於其前端可撓部分中,從前述中心軸偏心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至少二條管腔,並且於位在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之基端側的該導管軸之非可撓部分中,沿著前述中心軸而形成有成為液體流路之一條中央管腔,在前述導管軸,係配置有使於前述非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中央管腔、與於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管腔連通的流路分歧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於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二條管腔,係以夾隔著前述中心軸而對向的方式所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前述前端可撓部分,係配置前述板簧,並且藉由形成有包含成為液體流路之二條管腔的複數個管腔之前端側多管腔管所構成,前述非可撓部分,係藉由由前述中央管腔及形成於該中央管腔之周圍的複數個輔助管腔所形成之後端側多管腔管,插入於使該非可撓部分成為非可撓性的螺旋管之內部所構成,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係配置在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與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之間,在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之前端面,係形成有與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的管腔之開口對應的開口,並且在該流路分歧構件之後端面,係形成有與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的管腔之開口對應的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在前述流路分歧構件,係形成有插入於前述螺旋管的後端側縮徑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前述流路分歧構件、與前述前端側多管腔管及前述後端側多管腔管,係中介接頭管而連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在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係形成有:至少二個偏心流路,其係連通於在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管腔;及 液體之貯留空間,其為連通於前述偏心流路的空間,且為了使得來自前述偏心流路之液體能均勻地分佈於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圓周方向,而在前述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以及複數個分歧流路,其係連通於前述貯留空間,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前述複數個灌注用開口之各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極導管,其中,在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內部,係形成有:至少二個偏心流路,其係連通於前述導管軸之前端可撓部分中成為液體流路的各個管腔;及液體之貯留空間,其係連通於前述偏心流路的空間,且為了使得來自前述偏心流路之液體能均勻地分佈於前述絕緣性灌注構件之圓周方向,而在前述圓周方向不具有隔壁;以及複數個分歧流路,其係連通於前述貯留空間,一邊朝向外側傾斜且一邊朝向前端方向延伸並到達前述複數個灌注用開口之各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4685A JP5258005B1 (ja) | 2012-03-28 | 2012-03-28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0156A true TW201400156A (zh) | 2014-01-01 |
TWI519329B TWI519329B (zh) | 2016-02-01 |
Family
ID=49052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6537A TWI519329B (zh) | 2012-03-28 | 2013-02-25 | 電極導管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58005B1 (zh) |
KR (1) | KR101760166B1 (zh) |
CN (2) | CN103356280B (zh) |
HK (1) | HK1188917A1 (zh) |
TW (1) | TWI519329B (zh) |
WO (1) | WO201314589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86618B2 (en) | 2015-06-01 | 2020-09-29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racorporeal support |
US11147906B2 (en) | 2015-11-04 | 2021-10-19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ow stagnation control |
US11369726B2 (en) | 2015-11-04 | 2022-06-28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zones of selective thermal therap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58005B1 (ja) * | 2012-03-28 | 2013-08-07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KR102521979B1 (ko) | 2015-12-30 | 2023-04-17 | 효성티앤에스 주식회사 | 이동로봇의 충전 스테이션 도킹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킹 방법 |
JP6881870B2 (ja) * | 2018-03-06 | 2021-06-02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32308B2 (ja) * | 1990-02-02 | 2001-11-26 |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 カテーテル操縦機構 |
US8048070B2 (en) | 2000-03-06 | 2011-11-01 | Salient Surgical Technologies, Inc. | Fluid-assisted medical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
JP2002035004A (ja) * | 2000-07-24 | 2002-02-05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前立腺加温用治療装置 |
EP1761187B1 (en) * | 2004-05-17 | 2011-11-30 | C.R. Bard, Inc. | Irrigated catheter |
US7959601B2 (en) * | 2005-02-14 | 2011-06-14 | Biosense Webster, Inc. |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in-plane deflection |
US20070156114A1 (en) * | 2005-12-29 | 2007-07-05 | Worley Seth J | Deflectable catheter with a flexibly attached tip section |
US8118775B2 (en) * | 2008-09-09 | 2012-02-21 | Biosense Webster, Inc. | Deflectable catheter with bonded center stru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for same |
US9949791B2 (en) * | 2010-04-26 | 2018-04-24 | Biosense Webster, Inc. | Irrigated catheter with internal position sensor |
JP5258005B1 (ja) * | 2012-03-28 | 2013-08-07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2012
- 2012-03-28 JP JP2012074685A patent/JP5258005B1/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2-08 KR KR1020147026777A patent/KR10176016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2-08 WO PCT/JP2013/053076 patent/WO20131458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2-25 TW TW102106537A patent/TWI51932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3-20 CN CN201310088665.8A patent/CN103356280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20 CN CN201320125668XU patent/CN20331506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4
- 2014-02-28 HK HK14101995.7A patent/HK1188917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86618B2 (en) | 2015-06-01 | 2020-09-29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racorporeal support |
US11147906B2 (en) | 2015-11-04 | 2021-10-19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ow stagnation control |
US11369726B2 (en) | 2015-11-04 | 2022-06-28 |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zones of selective thermal therap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60166B1 (ko) | 2017-07-31 |
CN103356280B (zh) | 2015-06-17 |
KR20140144686A (ko) | 2014-12-19 |
HK1188917A1 (zh) | 2014-05-23 |
JP5258005B1 (ja) | 2013-08-07 |
WO2013145892A1 (ja) | 2013-10-03 |
JP2013202207A (ja) | 2013-10-07 |
CN203315069U (zh) | 2013-12-04 |
CN103356280A (zh) | 2013-10-23 |
TWI519329B (zh) | 2016-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9329B (zh) | 電極導管 | |
TWI541036B (zh) | 電極導管 | |
US8128620B2 (en) | Irrigated ablation electrode having proximal direction flow | |
US20110009857A1 (en) | Open-irrigated ablation catheter with turbulent flow | |
JP5881229B2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TWI680742B (zh) | 燒灼用針裝置及腫瘤的高頻燒灼治療系統 | |
JP2012176119A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JP5769303B2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JP5888783B2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TWI477299B (zh) | 電極導管 | |
US20230320780A1 (en) | Electrode catheter | |
JP5867917B2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
TW202130328A (zh) | 球囊型電極導管 | |
CN116269729B (zh) | 消融导管及其加工方法 | |
JP2012135338A (ja) | 電極カテーテ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