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6280A - 电极导管 - Google Patents

电极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6280A
CN103356280A CN2013100886658A CN201310088665A CN103356280A CN 103356280 A CN103356280 A CN 103356280A CN 2013100886658 A CN2013100886658 A CN 2013100886658A CN 201310088665 A CN201310088665 A CN 201310088665A CN 103356280 A CN103356280 A CN 1033562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tream
electrode
catheter
cathet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86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6280B (zh
Inventor
森谦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Lifel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Lifel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Lifel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Lifel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56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6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62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62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9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flexible, catheter-like structure, e.g. for heart 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29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op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77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218/00Detail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218/001Detail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having means for irrigation and/or aspiration of substances to and/or from the surgical site
    • A61B2218/002Irrig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端偏转操作性、前端可挠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良好,能够将足够的量的液体向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的电极导管。本发明中,具备导管轴(10)、在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沿轴(10)的中心轴配置的板簧(65)、与轴(10)的前端侧连接的灌注部件(20)和前端电极(30),在轴(10)上,在前端可挠部分(10A),从中心轴偏心地形成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且在轴(10)的非可挠部分(10A),沿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在轴(10)上配置使中央内腔(16)和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70)。

Description

电极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导管,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导管的前端装配电极,且在该电极上具备灌注生理盐水等液体的机构的电极导管。
背景技术
在作为电极导管的消融导管中,使用具备用于对在烧灼时成为高温的前端电极进行冷却的灌注机构的消融导管。
作为具备灌注机构的以往的导管,介绍了对将通过导管轴供给到前端电极的内部的生理盐水从形成在该前端电极的表面的多个开口喷射的类型的导管(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但是,在将灌注用的开口形成在前端电极的表面而成的以往公知的导管中,存在下述(1)~(4)那样的问题。
(1)若在前端电极的表面设置开口,则在开口缘等不可避免地形成锐边。而且,若由形成有这样的锐边的前端电极进行烧灼,则锐边部分的电流密度极高,在该部分引起异常的温度上升,存在急速地形成血栓的可能性。
(2)即使从形成在前端电极的表面的开口喷射生理盐水,也不能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进行充分的灌注(用液体覆盖表面)。尤其是,在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轴在垂直方向喷射生理盐水的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导管中,不能使生理盐水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充分地接触。
(3)由于将多个开口形成在电极表面,所以,不能充分确保前端电极的表面积,不能进行有效的烧灼治疗。
(4)在构成消融导管的前端电极的内部通常具备温度传感器,一面对前端电极以及周边组织的温度进行监视·控制,一面进行烧灼治疗。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导管中,存在由向前端电极的内部(流路)供给的生理盐水,将前端电极冷却到必要以上,导致不能由前端电极的内部具备的温度传感器进行烧灼治疗时的正确的温度的监视·控制的问题。介绍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在配置了温度传感器的前端电极和导管轴之间设置由隔热性材料构成的灌注用部件,防止由生理盐水将前端电极冷却到必要以上的技术(参见专利文献3)。
作为用于进行导管的前端偏转操作的偏转机构,大多使用板簧。
该板簧在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沿导管轴的中心轴配置。通过作为偏转机构采用板簧,给予前端可挠部分足够的扭转刚性,作为可前端偏转操作的导管的操作性、轴的前端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提高。在下述专利文献4中,介绍了作为偏转机构采用板簧(中心支柱)的具备灌注机构的导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62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394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9-537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638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具备灌注机构的电极导管中,在作为偏转机构采用板簧的情况下,成为生理盐水等液体的流路的内腔不能沿导管轴的中心轴形成,必须从中心轴偏心地形成。
但是,在成为液体的流路的内腔从导管轴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的情况下,由于不能使该内腔的径足够地大,所以,不能充分地确保前端电极的冷却等所必要的液量。另外,从中心轴偏心地形成的流路液体泄漏的风险升高。再有,在使导管轴屈曲时,越是从中心轴偏心的流路也越容易挤坏。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的情况做出的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作为可前端偏转操作的导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挠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良好,且能够将足够的量的液体向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液体泄漏、流路的堵塞等风险低的具备灌注机构的电极导管。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来自在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偏心地形成的内腔的液体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在周方向均匀地灌注的电极导管。
(1)本发明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导管轴、板簧、绝缘性灌注部件、前端电极,所述导管轴具有前端可挠部分,并形成有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所述板簧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沿该导管轴的中心轴配置,所述绝缘性灌注部件被连接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侧,所述前端电极被连接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前端侧,
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上,沿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用于将从前述导管轴供给的液体向前述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的多个灌注用开口,
在前述导管轴上,在其前端可挠部分,从前述中心轴偏心地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至少2条内腔(下面也称“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且在位于前述前端可挠部分的基端侧的该导管轴的非可挠部分,沿前述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1条中央内腔,
在前述导管轴上,配置使在前述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和在前述前端可挠部分中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
(2)优选在本发明的电极导管中,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中的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被形成为隔着前述中心轴相向。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通过配置使在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和在前端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至少)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能够由流路分支部件使在中央内腔流动的液体向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的每一个分流,供给到灌注部件。
而且,在本发明的电极导管中,因为前端可挠部分中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从导管轴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所以,能够沿该中心轴将板簧配置在前端可挠部分。
作为偏转机构配置了板簧的本发明的电极导管因为给予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足够的扭转刚性,所以,与不能配置板簧的以往的导管(例如,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沿轴的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电极导管)相比,是作为可前端偏转操作的导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挠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优异的电极导管。
另外,因为在导管轴的非可挠部分沿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所以,与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偏心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以往的导管(例如,上述专利文献2或上述专利文献4记载的电极导管)相比,能够确保多的流量(灌注液量)。
因此,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能够将冷却等所必要的足够的量的液体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
另外,通过在导管轴的非可挠部分,由中央内腔形成液体流路,与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偏心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以往的导管相比,能够降低液体泄漏、弯曲时的流路的堵塞等风险。
(3)优选在上述(2)的电极导管中,前述前端可挠部分由配置有前述板簧,且形成有包括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内腔在内的多个内腔的前端侧多内腔软管构成,
前述非可挠部分通过将形成有前述中央内腔以及形成在其周围的多个副内腔的后端侧多内腔软管插入使该非可挠部分为非可挠性的盘式软管的内部而构成,
前述流路分支部件被配置在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和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之间,
在前述流路分支部件的前端面形成与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内腔的开口对应的开口,且在该流路分支部件的后端面形成与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内腔的开口对应的开口。
这里,“与内腔的开口对应的开口”除被配置成与内腔的开口相向的与该内腔的开口相同形状的开口外,还包括被配置·形成为内腔和流路分支部件的内孔(流路或插通路)能够连通的该内孔的开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能够经流路分支部件,使形成在构成前端可挠部分的前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多个内腔的每一个和形成在构成非可挠部分的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多个内腔(中央内腔以及副内腔)的每一个连通。
(4)优选在上述(3)的电极导管中,在前述流路分支部件上形成被插入前述盘式软管的后端侧缩径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流路分支部件能够作为盘式软管的挡块发挥作用。
(5)优选在上述(3)或(4)的本发明的电极导管中,前述流路分支部件和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以及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经接头软管连结。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能够做成使流路分支部件和前端侧多内腔软管的连接以及流路分支部件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连接切实的电极导管,且能够防止前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后端面(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的开口面)和流路分支部件的前端面的抵接部位上的液体的泄漏、流路分支部件的后端面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前端面(中央内腔的开口面)的抵接部位上的液体的泄漏(与之相伴的液体向形成在轴上的其它的内腔的浸入)。
(6)优选在本发明的电极导管中,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内部形成在与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每一个连通的至少2个偏心流路、
与前述偏心流路连通的空间,也就是为使来自前述偏心流路的液体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周方向均匀地分布,而在前述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
与前述留存空间连通,且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前述多个灌注用开口的每一个的多个分支流路。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电极导管,因为在绝缘性灌注部件形成灌注用开口,所以,没有必要在前端电极上形成开口,由于不存在与开口的形成相伴的锐边,因此,在烧灼时不会在前端电极的一部分产生异常的温度上升,因此血栓的形成得到抑制。另外,因为没有必要在前端电极形成开口,所以,能够确保足够的表面积,能够进行有效的烧灼治疗。
另外,因为从绝缘性灌注部件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液体,所以,能够使足够的量的液体与前端电极的表面接触,另外,因为在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的液体从前端电极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沿该前端电极的表面流动,所以,前端电极的表面的冷却效果优异,且还通过前端电极表面附近的血液被充分地搅拌·稀释,来发挥优异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
另外,因为形成沿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的多个灌注用开口,所以,能够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遍及周方向的整个区域进行灌注。
再有,通过在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内部形成偏心流路,能够使来自导管轴的内腔(偏心地形成的液体流路)的液体朝向留存空间流通。
再有,在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内部形成在其周方向没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和与该留存空间连通,且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多个灌注用开口的每一个的多个分支流路,据此,通过偏心流路并到达留存空间的液体在流动被协调为在留存空间在周方向被均匀地分布后,通过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多个分支流路的每一个从灌注用开口被喷射(灌注),因此,在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的多个灌注用开口之间喷射的液量不存在不一致,能够在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周方向进行均匀的喷射(灌注),能够对前端电极的表面遍及周方向的整个区域均等地进行灌注。
再有,因为通过将形成在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内部的分支流路形成为向外侧(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倾斜,能够将灌注用开口(分支流路的开口)配置在外侧,所以,即使相对于某种程度的尺寸大的前端电极(例如,具有与导管轴的管径等同以上的径的前端电极)的表面,也能够进行灌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导管,作为可前端偏转操作的导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挠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良好,且能够将足够的量的液体向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液体泄漏、流路的堵塞等风险也低。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导管,能够将来自在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偏心地形成的内腔的液体相对于前端电极的表面在周方向均匀地灌注。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电极导管的一实施方式的消融导管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包括前端可挠部分和非可挠部分的边界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图7)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图7)IV-IV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图7)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图7)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流路分支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流路分支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14(图19)的C-C剖视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14(图19)B-B剖视图)。
图17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14(图19)的D-D剖视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14(图19)的A-A剖视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5的F-F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灌注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灌注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6的G-G剖视图)。
图23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2的H-H剖视图)。
图24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2的I-I剖视图)。
图25是图1所示的消融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视图(图22的J-J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极导管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5所示的电极导管是用于心脏的脉律不齐的治疗的本发明的消融导管。
该实施方式的消融导管100具备:具有前端可挠部分10A,且形成有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导管轴10、被连接在该导管轴10的前端侧的绝缘性的灌注部件20、被连接在该灌注部件20的前端侧的前端电极30、被装配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的外周面的环状电极40、构成用于使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挠曲的偏转机构的拉拽金属线61、62、沿导管轴10的中心轴配置,且与拉拽金属线61、62一起构成偏转机构的板簧65、被连接在导管轴10的基端侧的控制手柄700、液体的注入管800而成;
在灌注部件20上,沿灌注部件20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45°间隔)配置用于将从导管轴10供给的液体向前端电极30的表面喷射(灌注)的8个灌注用开口25A;
在导管轴10上,隔着中心轴相向(即、每一个从中心轴偏心)地形成在其前端可挠部分10A(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且形成成为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2条内腔12、12和成为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的插通路的2条内腔13、13,在位于前端可挠部分10A的基端侧的导管轴10的非可挠部分(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沿中心轴形成,且形成8条副内腔171~178;
在导管轴10,配置使在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和在前端可挠部分10A成为液体流路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70;
在灌注部件20的内部,形成与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成为液体流路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连通的2条偏心流路23、23、与偏心流路23、23连通的空间,也就是为使来自偏心流路23、23的液体在灌注部件20的周方向均匀地分布,而在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24、与该留存空间24连通,且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8个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的8条分支流路25,在灌注部件20的前端部,形成与8条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连续,并从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体的导向槽26;
在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表面形成与灌注部件20的导向槽26的每一个连续的液体的导向槽36;
灌注部件20通过将第一零件21和第二零件22嵌合而构成,所述第一零件21形成有能够与前端电极30的圆筒状部分33嵌合的前端侧凹部21A,且在后端侧也形成有凹部21B,并在内部形成有8条分支流路25,所述第二零件22具有能够与该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凹部21B嵌合的前端侧小径部221,且在内部形成有2条偏心流路23、23;
通过将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凹部21B的深度(d21)形成得比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的长度(d22)深,而在第一零件21和第二零件22的嵌合部分形成留存空间24(由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1b以及内周面和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的前端面22a划出的空间)。
如图1所示,消融导管100具备:具有前端可挠部分10A的导管轴10、灌注部件20、前端电极30、环状电极40、控制手柄700、液体的注入管800而成。
图1所示的注入管800通过控制手柄700的内部与导管轴10连接,通过该注入管800向导管轴10的内腔(中央内腔16以及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供给液体。
这里,作为“液体”,能够举例表示生理盐水。
图1所示的控制手柄700被连接在导管轴10的基端侧,具备用于进行导管的前端偏转操作的旋转板705。
构成消融导管100的导管轴10是具有前端可挠部分10A的部件。
这里,“前端可挠部分”是指通过拉拽前端偏转操作用的金属线(拉拽金属线61、62)能够挠曲(弯曲)的导管轴的前端部分。
如图2、图6以及图7所示,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由配置板簧65,且形成有包括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在内的多个内腔的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和包覆它的外皮部件103构成。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隔着导管轴10的中心轴相向地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
另外,如图6所示,在前端可挠部分10A形成成为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2条内腔12、12、成为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的插通路的内腔13、13、成为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的插通路的内腔14、成为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的先导线35L的插通路的内腔15。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腔13、13中的1条内腔插通3条先导线40L。
构成消融导管100的导管轴10在前端可挠部分10A的基端侧具有非可挠部分。
这里,“非可挠部分”是指即使拉拽前端偏转操作用的金属线,也不能挠曲(弯曲)的部分。
如图2、图4以及图7所示,导管轴10的非可挠部分由形成有中央内腔16以及形成在其周围的8条副内腔171~178的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将该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插入到内部的盘式软管80和包覆它的外皮部件103构成。
被装配在导管轴10的内部的盘式软管80将截面平角或圆形的线材卷绕成盘管状,构成软管而成,受到作用于拉拽金属线61或拉拽金属线62的拉拽力的反作用力。据此,在使拉拽力作用于拉拽金属线61或拉拽金属线62时,能够抑制装配了该盘式软管80的导管轴10的部分(非可挠部分)挠曲。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导管轴10的非可挠部分沿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
另外,如图4所示,在非可挠部分形成包括成为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副内腔171、175、成为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的插通路的副内腔176、成为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的插通路的副内腔172、成为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的先导线35L的插通路的副内腔173在内的8条副内腔171~178。
如图2、图4至图6所示,在导管轴10(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内腔12、12、后述的流路分支部件70中的插通路71、72、非可挠部分中的副内腔171、175)配置用于使前端可挠部分10A挠曲(进行前端偏转操作)的拉拽金属线61、62。拉拽金属线61、62的后端部被分别连结在控制手柄700的旋转板705上(参见图1)。另一方面,拉拽金属线61、62的前端部被固定在灌注部件20(第二零件22)的外周面(收纳槽226)。
例如,若使旋转板705向图1所示的A1方向旋转,则拉拽金属线61被拉拽,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向箭头A方向进行偏转动作,若使旋转板705向图1所示的B1方向旋转,则拉拽金属线62被拉拽,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向箭头B方向进行偏转动作。
如图6所示,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在相对于拉拽金属线61、62的排列方向(前端可挠部分10A的挠曲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沿导管轴10的中心轴配置板簧65。
通过在前端可挠部分10A配置板簧65,能够确保前端可挠部分10A的挠曲方向的各向异性(平面性),且给予前端可挠部分10A足够的扭转刚性,谋求提高前端偏转操作时的操作性。
优选导管轴10的外径为1.0~3.0mm,更优选为1.6~2.7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2.36mm。
优选导管轴10的长度为600~1500mm,更优选为900~1200mm。
导管轴10配置使在非可挠部分(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和在前端可挠部分10A(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成为液体流路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70。
流路分支部件70例如由绝缘性树脂或绝缘性陶瓷的成型体构成,优选由通过陶瓷注塑成形法(CIM)得到的成型体构成。
如图2、图7以及图10所示,该流路分支部件70被配置在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之间。
流路分支部件70的前端面70A与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后端面抵接。另外,流路分支部件70其后端侧缩径部76被插入盘式软管80,且流路分支部件70的后端面70B与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前端面抵接。通过将流路分支部件70的后端侧缩径部76插入盘式软管80,该流路分支部件70作为盘式软管80的挡块发挥作用(由该流路分支部件70阻止盘式软管80向前端侧移动。)。
如图2、图3、图5以及图7~图9所示,在流路分支部件70的内部形成拉拽金属线61的插通路71、拉拽金属线62的插通路72、液体的分支形成流路73、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以及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35L的插通路74、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的插通路75。这里,“分支形成流路”是指使1条流路分支为多个(2条)分支流路的流路(即、包括分支部分的流路)。
另外,在图3以及图8所示的流路分支部件70的后端面70B形成分支形成流路73的开口(分支前的开口)73B,且形成插通路71的开口71B、插通路72的开口72B、插通路74的开口74B以及插通路75的开口75B。形成在流路分支部件70的后端面70B的这些开口与图4所示的形成在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前端面的内腔的开口对应。
即、形成在后端面70B的分支形成流路73的开口73B与形成在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前端面的中央内腔16(液体流路)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1、72的开口71B、72B与副内腔171、175(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4的开口74B与副内腔172~174(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的插通路以及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35L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5的开口75B与副内腔176(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
另一方面,在图5以及图9所示的流路分支部件70的前端面70A形成分支形成流路73的开口(分支后的开口)731A、732A,且形成插通路71的开口71A、插通路72的开口72A、插通路74的开口74A以及插通路75的开口75A。形成在流路分支部件70的前端面70A的这些开口与图6所示的形成在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后端面的内腔的开口对应。
即、形成在前端面70A的分支形成流路73的开口731A、732A与形成在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后端面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1、72的开口71A、72A与内腔12、12(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4的开口74A与内腔14(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的插通路)以及内腔15(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35L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插通路75的开口75A与内腔13(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的插通路)的开口对应。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经流路分支部件70,使形成在构成前端可挠部分10A的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内腔(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内腔12、12、内腔13、内腔14、内腔15)的每一个和形成在构成非可挠部分的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多个内腔(中央内腔16以及副内腔171~178)的每一个连通。
如图3、图4、图7、图10以及图11所示,流路分支部件70的分支形成流路73(开口73B所处的后端部分)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中央内腔16经接头软管52连通。
据此,能够使流路分支部件70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连接切实,且能够防止流路分支部件70的后端面70B(开口73B的形成面)和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前端面(中央内腔16的开口面)的抵接部位的液体泄漏。
另外,如图5、图6、图7、图12以及图13所示,流路分支部件70的分支形成流路73(开口731A、732A所处的前端部分)和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经接头软管51、51连通。
据此,能够使流路分支部件70和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连接切实,且能够防止流路分支部件70的前端面70A(开口731A、开口732A的形成面)和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后端面(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开口面)的抵接部位的液体泄漏。
通过像上述这样,经流路分支部件70,将形成在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和形成在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中央内腔16连通,能够从导管轴10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液体流路,能够沿导管轴10的中心轴形成非可挠部分中的液体流路。
通过像上述那样由流路分支部件70,使形成在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2的中央内腔16(非可挠部分中的液体流路)和形成在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1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液体流路)连通,能够由流路分支部件70,使在中央内腔16流动的液体向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分流,向灌注部件20供给。另外,能够从导管轴10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液体流路,能够沿导管轴10的中心轴形成非可挠部分中的液体流路。
据此,能够在前端可挠部分10A沿中心轴配置板簧65,给予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足够的扭转刚性,与不能配置板簧的以往的导管相比,能够发现优异的操作性、挠曲方向的平面性,能够由在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确保足够的流量(灌注液量)。
在消融导管100中,液体向前端电极30的表面的喷射(灌注)由位于前端电极30的后端侧的灌注部件20进行。
图20以及图21是表示构成消融导管100的灌注部件20的形状的立体图。
如图14以及图19至图22所示,灌注部件20通过将第一零件21和第二零件22嵌合而构成。
构成灌注部件20的第二零件22由将直主干部223和外径比该直主干部223小的前端侧小径部221一体地形成的成型体构成。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由于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被嵌合在第一零件21的内侧(后端侧凹部21B)而未体现在图上。
优选第二零件22的直主干部223的外径为0.80~2.80mm,更优选为1.80~2.12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1.96mm。
优选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的外径为0.60~2.60mm,更优选为0.40~1.70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1.45mm。
如图16、图17、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第二零件22上沿其中心轴形成中央贯通孔224,且在中央贯通孔224的两旁,形成与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的偏心流路23、23。中央贯通孔224以及偏心流路23、23是从第二零件22(前端侧小径部221)的前端面22a抵达第二零件22(直主干部223)的后端面22b的贯通孔。
如图19所示,第二零件22的后端面22b(图16所示的图14的B-B截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的开口的每一个与导管轴10的前端面(图15所示的图14的C-C截面)中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开口的每一个相向。
导管轴10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和灌注部件20(第二零件22)的偏心流路23、23经接头软管51、51连通。
据此,能够使导管轴10和灌注部件20的连接切实,且能够防止导管轴10的前端面(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开口面)和灌注部件20的后端面的后端面22b(偏心流路23、23的开口面)的抵接部位的液体的泄漏,还能够防止与之相伴的液体向轴内部的浸入。
如图19所示,将第二零件22(直主干部223以及前端侧小径部221)贯通的偏心流路23、23的横截面形状在即将从直主干部223的内部抵达前端侧小径部221的内部前(图19中由231所示的高低差部),从圆形变化为大致半圆形。因此,虽然第二零件22的后端面22b(图16所示的图14的B-B截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的开口形状为圆形,但是,第二零件22的前端面22a(图17所示的图14的D-D截面)中的偏心流路23、23的开口形状为大致半圆形。
通过像这样使偏心流路23、23的横截面形状变化,能够确保在前端侧小径部221划出偏心流路23、23的成型材料的壁厚(例如,60μm以上的壁厚)。
另外,如图14、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第二零件22(直主干部223)的外周面形成收纳并固定拉拽金属线61、62的前端部的收纳槽226、226。
另外,如图20至图22以及图25所示,在第二零件22(直主干部223)的外周面,为了收纳环状电极40(前端数第一以及第二个环状电极)的先导线40L而形成收纳槽225。
如图22所示,收纳槽225从前端到后端由浅槽部225a、倾斜部225b、深槽部225c构成。
这里,优选收纳槽225的宽度为0.15~0.35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26mm。
优选收纳槽225的浅槽部225a的深度为0.10~0.20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12mm。
另外,优选收纳槽225的深槽部225c的深度为0.15~0.65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50mm。
构成灌注部件20的第一零件21由将直主干部213、外径比该直主干部213大的大径部212和朝向前端方向缩径的缩径部211一体地形成的成型体构成。
第一零件21的直主干部213的外径与第二零件22的直主干部223的外径实质上相同,大径部212的外径与导管轴10的外径实质上相同。第一零件21的缩径部211的最小外径与前端电极30的颈部32的外径实质上相同。
如图14、图19以及图22所示,在第一零件21的前端侧形成能够与前端电极30的后端部分(圆筒状部分33)嵌合的前端侧凹部21A。另外,在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形成能够与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嵌合的后端侧凹部21B。
这里,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凹部21B的深度(图19中用d21表示)形成得比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的长度(图19中用d22表示)深。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第一零件21(缩径部211),沿灌注部件20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45°间隔)配置用于将从导管轴10供给的液体向前端电极30的表面喷射(灌注)的8个灌注用开口25A。
另外,在第一零件21的内部,形成从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1b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的8条分支流路25(贯通孔)。
另外,如图18所示,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1b中的分支流路25的开口也沿灌注部件20的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45°间隔)配置。
8条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被形成为相对于灌注部件20的轴方向向外侧(灌注部件20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倾斜。
据此,即使相对于某种程度的尺寸大的前端电极的表面,也能够充分地灌注。
这里,作为分支流路25的倾斜角度,优选为3~45°,更优选为5~13°,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7°。
另外,在第一零件21的前端部(缩径部211)形成与8条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连续,并从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体的导向槽26。
另外,虽然在灌注部件20(第一零件21)分别沿灌注部件20的外周以45°间隔各设置8个分支流路25、灌注用开口25A、液体的导向槽26,但是,在表示纵截面的图19中,只能看到其一部分。
如图14、图18、图19以及图22所示,在第一零件21上,沿第一零件21的中心轴形成中央贯通孔214,该中央贯通孔214从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1b抵达前端侧凹部21A的底面(前端面21a)。
由第一零件21的中央贯通孔214和第二零件22的中央贯通孔224构成灌注部件20的中央贯通孔。
如图14、图16至图19以及图22至图25所示,中央软管54被插入灌注部件20的中央贯通孔(214、224)。在该中央软管54的内部插通前端电极30的先导线30L以及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35L。
如图20至图24所示,在第一零件21(直主干部213)的外周面沿直主干部213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90°间隔)配置形成能够收纳环状电极40(从前端数第一个环状电极)的先导线40L的4条收纳槽215。
这里,优选收纳槽215的宽度为0.12~0.50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34mm。
另外,优选收纳槽215的深度为0.10~0.20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12mm。
形成在第一零件21(直主干部213)的外周面的4条收纳槽215中的1条被配置在与形成在第二零件22(直主干部223)的外周面的收纳槽225相同的直线上,在该收纳槽215以及第二零件22的收纳槽225收纳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
如图22所示,从前端数第一个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通过收纳槽215以及收纳槽225(浅槽部225a、倾斜部225b、深槽部225c),被导向导管轴10的内腔13的开口,从该开口进入内腔13,在导管轴10的内腔13以及控制手柄70的内部通过,与被连接在控制手柄70的内部或其基端侧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另外,从前端数第二个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40L通过收纳槽225(浅槽深槽部225c),被导向导管轴10的内腔13的开口。
在通过在灌注部件20的外周面形成先导线40L的收纳槽(第一零件21中的收纳槽215以及第二零件22中的收纳槽225)后,就能够将环状电极40装配在灌注部件位于内部的导管轴10的外周面(区域)。
据此,能够缩短前端电极30和从前端数第一个环状电极40的离开距离(例如,为2mm左右),在这些电极间,能够进行所希望的电位测定。
构成灌注部件20的第一零件21以及第二零件22由绝缘性树脂或绝缘性陶瓷的成型体构成。
优选第一零件21以及第二零件22由通过陶瓷注塑成形法(CIM)得到的成型体构成。
根据陶瓷注塑成形法,因为即使是不能通过基于树脂的注塑成形形成的细微形状(例如,具有60μm左右的壁厚的细微形状),也能够形成,所以,能够切实地成型上述那样的形状·尺寸的灌注部件20。
另外,通过陶瓷注塑成形法得到的陶瓷成型体作为灌注部件的构成材料,具有合适的低的热传导率。
另外,通过陶瓷注塑成形法产生的陶瓷成型体绝缘性优异,即使在由该成型体构成的灌注部件20形成锐边,在使用消融导管100(烧灼)时,也不存在电流集中在锐边部分而成为高温的情况。
作为构成灌注部件20的合适的陶瓷材料,从成型加工性优异,且生物相容性优异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氧化锆。
灌注部件20通过将形成在第一零件21上的后端侧凹部21B和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嵌合而构成。
在该灌注部件20的嵌合部分,第一零件21的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1b和第二零件22的前端面22a离开d21-d22的距离,在其间,划出形成被后端侧凹部21B的内周面和中央软管54的外周面分隔的封套空间,该封套空间成为液体的留存空间24。
像这样形成的留存空间24是用于使来自偏心流路23、23的液体合流,并在灌注部件20的周方向均匀地分布的空间。由于在留存空间24没有周方向的隔壁,所以,能够使流入到留存空间24的液体在周方向自由地流动。
这里,作为留存空间24的长度(d21-d22)优选为0.15~0.65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0.30mm。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灌注部件20具有为与成为液体流路的导管轴10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连通而形成在第二零件21的内部的2条偏心流路23、23、与偏心流路23、23连通的空间,也就是为使来自偏心流路23、23的液体在灌注部件20的周方向均匀地分布,而被形成在第一零件21和第二零件22的嵌合部分的在周方向没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24、与该留存空间24连通,并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且抵达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地被形成在第一零件的内部的8条分支流路25、与8条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连续,且从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向前端方向延伸地形成在前端部(第一零件的缩径部211)的液体的导向槽26。
如图19所示,构成灌注部件20的第一零件21的直主干部213以及第二零件22(前端侧小径部221·直主干部223)被插入(嵌合)在导管轴10的前端侧凹部,灌注部件20的偏心流路23、23的每一个经接头软管51、51与导管轴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连通,据此,灌注部件20被连接在导管轴10的前端侧。
据此,仅第一零件21的缩径部211以及大径部212作为灌注部件20的外观形状被体现。
另一方面,通过在灌注部件20(第一零件21)的前端侧凹部21A嵌合前端电极30的圆筒状部分33,前端电极30被连接在灌注部件20的前端侧。
被连接在灌注部件20的前端侧,并构成消融导管100的前端电极30具有半球状的前端鼓出部31、颈部32、圆筒状部分33。
作为前端电极30的前端鼓出部31的径,优选为1.0~3.3mm,更优选为2.2~2.6mm,尤其优选为2.3~2.5mm,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2.36mm。
另外,在设前端鼓出部31的径(前端电极30的最大径)为D1,导管轴10的管径为D2时,优选D1/D2的值在1.0以上,更优选为1.0~1.5,若表示合适的一例,则为1.0(D1/D2=2.36mm/2.36mm)。
在D1/D2的值过小的情况下,难以由具备这样的前端电极的导管进行有效的烧灼治疗。
另一方面,在D1/D2的值过大的情况下,难以相对于这样的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足够的量的液体。
另外,能够相对于D1/D2的值在1.0以上的前端电极30的表面灌注足够的量的液体是由于通过使灌注部件20的分支流路25向外侧倾斜,与不使之倾斜的情况相比,使灌注用开口25A位于外侧。在这点,夹装灌注部件20有意义。
另外,在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颈部32)形成与灌注部件20的导向槽26的每一个连续的液体的导向槽36。
通过形成该导向槽36,能够将在形成在灌注部件20上的导向槽26通过并到达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的液体向前端电极30的前端部导向(引导),据此,能够向包括前端鼓出部31的前端电极30的表面整体供给液体。
另外,因为形成在前端电极30上的导向槽36具有平缓的R形状,所以,即使在烧灼时,在该部分也不会引起异常的温度上升。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消融导管100,通过配置使在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和在前端可挠部分10A成为液体流路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70,能够使在中央内腔16流动的液体向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分流,向灌注部件20供给。
而且,在本发明的消融导管100中,因为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前端可挠部分10A中的液体流路)从导管轴10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所以,能够在前端可挠部分10A沿该中心轴配置板簧65。
因为作为偏转机构配置了板簧的消融导管100给予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足够的扭转刚性,所以,与不能配置板簧的以往的导管(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沿轴的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导管)相比,作为可前端偏转操作的导管的操作性、前端可挠部分的挠曲方向的平面性优异。
另外,因为在导管轴10的非可挠部分沿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16,所以,能够确保比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偏心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以往的导管多的流量(灌注液量),能够将冷却等所必要的足够的量的液体相对于前端电极30的表面进行灌注。
另外,通过在导管轴10的非可挠部分形成基于中央内腔16的液体流路,与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遍及导管轴的整个区域从中心轴偏心地形成的以往的导管相比,能够降低液体泄漏、弯曲时的流路堵塞等风险。
再有,因为灌注用开口25A被形成在绝缘性的灌注部件20上,导电性的前端电极30上不存在锐边,所以,在使用消融导管100时(烧灼时),不存在在前端电极30的一部分产生异常的温度上升(高温部)的情况,能够抑制血液与这样的高温部接触,形成血栓的情况。而且,因为没有必要在前端电极30形成开口,所以,能够为了烧灼而确保足够的表面积,能够进行有效的烧灼治疗。
再有,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消融导管100,因为从配置在灌注部件20的前端部的8个灌注用开口25A相对于前端电极30的表面喷射(灌注)液体,所以,能够使足够的量的液体与前端电极30的表面接触。
而且,向前端电极30的表面喷射的液体从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颈部32)朝向前端部(前端鼓出部31)沿前端电极30的表面流动。
因此,该消融导管100与在前端电极形成灌注用开口的以往公知的导管相比,前端电极30的表面的冷却效果优异,且通过将前端电极30的周边的血液充分地搅拌·稀释,发挥更优异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
另外,因为8个灌注用开口25A沿灌注部件20的外周以等角度(45°)间隔配置,所以,能够遍及周方向的整个区域(360°)对前端电极30的表面进行灌注。
再有,由于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成为拉拽金属线61、62的插通路的2条内腔12、12、成为环状电极40的先导线的插通路的2条内腔13、13均形成在偏心的位置,所以,能够将在具有灌注部件的以往的灌注导管中不能配置的板簧65沿中心轴配置在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
而且,配置了板簧65的消融导管100因给予导管轴10的前端可挠部分10A足够的扭转刚性而操作性优异。
再有,因为通过在灌注部件20的内部形成在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24、与留存空间连通,且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灌注用开口25A的每一个的8条分支流路25,在偏心流路23、23通过并到达留存空间24的液体在流动被协调为在留存空间24,在周方向均匀地分布后,在8条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通过,从灌注用开口25A被喷射(灌注),所以,不受从导管轴10向灌注部件20供给的液体的量存在周方向的不一致(以由于配置在前端可挠部分10A的板簧65,使得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1、11偏心地形成为起因的周方向的不一致)的影响,能够在以等角度(45°)间隔配置的8个灌注用开口25A之间喷射的液量不存在不一致地在灌注部件20的周方向进行均匀的喷射(灌注),能够遍及周方向的整个区域(360°)对前端电极30的表面均等地进行灌注。
再有,通过使形成在第一零件21上的后端侧凹部21B(第一零件的后端形状)和第二零件22的前端侧小径部221(第二零件的前端形状)嵌合,构成灌注部件20,通过使前端电极30的圆筒状部分33(前端电极的后端形状)和第一零件21的前端侧凹部21A(第一零件的前端形状)嵌合,能够将前端电极30连接在灌注部件20的前端侧。
这样,通过由两个零件构成灌注部件20,能够避免以留存空间24的形状为起因的凹切的问题,能够通过成型得到在内部形成有偏心流路23、23、留存空间24和8条分支流路25的灌注部件20。
再有,因为形成在灌注部件20(第一零件21)的内部的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被形成为向外侧倾斜,所以,即使相对于某种程度的尺寸大的前端电极(D1/D2的值为1.0的前端电极30)的表面,也能够充分地进行灌注。
再有,通过在灌注部件20(第一零件21)的前端部形成与分支流路25的每一个连续并向前端方向延伸的液体的导向槽26,能够将从灌注用开口25A喷射的液体朝向前端电极30切实地进行导向(引导)。
再有,通过在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表面,形成与灌注部件20的导向槽26的每一个连续的液体的导向槽36,能够将在形成在灌注部件20上的导向槽26通过并到达前端电极30的基端部的液体向前端电极30的前端部导向,据此,能够向前端电极30的表面整体供给液体。
上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灌注部件中的分支流路(灌注用开口)的数量也可以不是8个,例如,能够在4~12的范围恰当地选择。
另外,导管轴的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数量(灌注部件中的偏心流路的数量)也可以不是2个,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但是,在使用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数量少的导管轴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效果好。
另外,就导管轴的内部构造而言,也是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在前端可挠部分偏心地形成即可,没有特别限制。
另外,前端电极的形状未被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炮弹形状等。
符号说明
100:消融导管;10:导管轴;101:前端侧多内腔软管;102:后端侧多内腔软管;103:外皮部件;10A:前端可挠部分;11:前端侧流路形成内腔;12:内腔(拉拽金属线的插通路);13:内腔(环状电极的先导线的插通路);14:内腔(前端电极的先导线的插通路);15:内腔(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的插通路);16:中央内腔;171~178:副内腔;21:第一零件;211:缩径部;212:大径部;213:直主干部;214:中央贯通孔;215:先导线的收纳槽;21A:前端侧凹部;21a:前端侧凹部21A的底面(前端面);21B:后端侧凹部;21b:后端侧凹部21B的底面(后端面);22:第二零件;221:前端侧小径部;223:直主干部;224:中央贯通孔;225:先导线的收纳槽;226:拉拽金属线的前端部的收纳槽;22a:前端侧小径部的前端面;23:偏心流路;231:高低差部;24:液体的留存空间;25:分支流路;25A:灌注用开口;26:液体的导向槽;30:前端电极;30L:前端电极的先导线;31:前端鼓出部;32:颈部;33:圆筒状部分;35L: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36:液体的导向槽;40:环状电极;40L:环状电极的先导线;51:接头软管;54:中央软管;61:拉拽金属线;62:拉拽金属线;65:板簧;70:流路分支部件;71:拉拽金属线的插通路;72:拉拽金属线的插通路;73:液体的分支流路;74:前端电极的先导线以及温度传感器的先导线的插通路;75:环状电极的先导线的插通路;76:后端侧缩径部;70A:前端面;71A:插通路的开口;72A:插通路的开口;731A:分支流路的开口;732A:分支流路的开口;74A:插通路的开口;75A:插通路的开口;70B:后端面;71B:插通路的开口;72B:插通路的开口;73B:分支流路的开口;74B:插通路的开口;75B:插通路的开口;80:盘式软管;700:控制手柄;705:旋转板;800:液体的注入管。

Claims (6)

1.一种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具备导管轴、板簧、绝缘性灌注部件、前端电极,所述导管轴具有前端可挠部分,并形成有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所述板簧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沿该导管轴的中心轴配置,所述绝缘性灌注部件被连接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侧,所述前端电极被连接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前端侧,
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上,沿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外周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用于将从前述导管轴供给的液体向前述前端电极的表面灌注的多个灌注用开口,
在前述导管轴上,在其前端可挠部分,从前述中心轴偏心地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至少2条内腔,且在位于前述前端可挠部分的基端侧的该导管轴的非可挠部分,沿前述中心轴形成成为液体流路的1条中央内腔,
在前述导管轴上,配置使在前述非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中央内腔和在前述前端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每一个连通的流路分支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内腔被形成为隔着前述中心轴相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前述前端可挠部分由配置有前述板簧,且形成有包括成为液体流路的2条内腔在内的多个内腔的前端侧多内腔软管构成,
前述非可挠部分通过将形成有前述中央内腔以及形成在其周围的多个副内腔的后端侧多内腔软管插入使该非可挠部分为非可挠性的盘式软管的内部而构成,
前述流路分支部件被配置在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和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之间,
在前述流路分支部件的前端面形成与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内腔的开口对应的开口,且在该流路分支部件的后端面形成与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的内腔的开口对应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流路分支部件上形成被插入前述盘式软管的后端侧缩径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前述流路分支部件和前述前端侧多内腔软管以及前述后端侧多内腔软管经接头软管连结。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导管,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内部形成在与前述导管轴的前端可挠部分中成为液体流路的内腔的每一个连通的至少2个偏心流路、
与前述偏心流路连通的空间,也就是为使来自前述偏心流路的液体在前述绝缘性灌注部件的周方向均匀地分布,而在前述周方向不具有隔壁的液体的留存空间、
与前述留存空间连通,且一面向外侧倾斜,一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并抵达前述多个灌注用开口的每一个的多个分支流路。
CN201310088665.8A 2012-03-28 2013-03-20 电极导管 Active CN1033562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4685A JP5258005B1 (ja) 2012-03-28 2012-03-28 電極カテーテル
JP2012-074685 2012-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6280A true CN103356280A (zh) 2013-10-23
CN103356280B CN103356280B (zh) 2015-06-17

Family

ID=490529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2566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15069U (zh) 2012-03-28 2013-03-20 电极导管
CN201310088665.8A Active CN103356280B (zh) 2012-03-28 2013-03-20 电极导管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2566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15069U (zh) 2012-03-28 2013-03-20 电极导管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5258005B1 (zh)
KR (1) KR101760166B1 (zh)
CN (2) CN203315069U (zh)
HK (1) HK1188917A1 (zh)
TW (1) TWI519329B (zh)
WO (1) WO20131458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8005B1 (ja) * 2012-03-28 2013-08-07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電極カテーテル
US9814824B2 (en) 2015-06-01 2017-11-14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racorporeal support
US10265460B2 (en) 2015-11-04 2019-04-23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zones of selective thermal therapy
US10213542B2 (en) 2015-11-04 2019-02-26 Asia Pacific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ow stagnation control
KR102521979B1 (ko) 2015-12-30 2023-04-17 효성티앤에스 주식회사 이동로봇의 충전 스테이션 도킹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킹 방법
JP6881870B2 (ja) * 2018-03-06 2021-06-02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5004A (ja) * 2000-07-24 2002-02-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前立腺加温用治療装置
EP1690564A1 (en) * 2005-02-14 2006-08-16 Biosense Webster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in-plane deflection
CN101528145A (zh) * 2005-12-29 2009-09-09 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 带有柔性附连尖端节段的可偏转导管
JP2010063886A (ja) * 2008-09-09 2010-03-25 Biosense Webster Inc 接合された中心支柱を備えた偏向可能な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32869A (zh) * 2010-04-26 2011-11-09 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 具有内部定位传感器的灌注导管
JP2011251148A (ja) * 2004-05-17 2011-12-15 C R Bard Inc 灌注式カテーテル
CN203315069U (zh) * 2012-03-28 2013-12-04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电极导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122853T2 (de) * 1990-02-02 1997-10-09 Ep Technologies Lenkungsmechanismus für katheter
US8048070B2 (en) 2000-03-06 2011-11-01 Salient Surgical Technologies, Inc. Fluid-assisted medical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5004A (ja) * 2000-07-24 2002-02-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前立腺加温用治療装置
JP2011251148A (ja) * 2004-05-17 2011-12-15 C R Bard Inc 灌注式カテーテル
EP1690564A1 (en) * 2005-02-14 2006-08-16 Biosense Webster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in-plane deflection
CN101528145A (zh) * 2005-12-29 2009-09-09 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 带有柔性附连尖端节段的可偏转导管
JP2010063886A (ja) * 2008-09-09 2010-03-25 Biosense Webster Inc 接合された中心支柱を備えた偏向可能な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32869A (zh) * 2010-04-26 2011-11-09 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 具有内部定位传感器的灌注导管
JP2011229918A (ja) * 2010-04-26 2011-11-17 Biosense Webster Inc 内部位置センサーを有する灌注式カテーテル
CN203315069U (zh) * 2012-03-28 2013-12-04 日本来富恩株式会社 电极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0156A (zh) 2014-01-01
HK1188917A1 (zh) 2014-05-23
CN203315069U (zh) 2013-12-04
CN103356280B (zh) 2015-06-17
JP2013202207A (ja) 2013-10-07
KR20140144686A (ko) 2014-12-19
JP5258005B1 (ja) 2013-08-07
TWI519329B (zh) 2016-02-01
WO2013145892A1 (ja) 2013-10-03
KR101760166B1 (ko) 2017-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15069U (zh) 电极导管
CN103142304B (zh) 多极同步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
CN103987335B (zh) 电极导管
CN203122582U (zh) 冷盐水灌注型射频消融导管
CN102525647B (zh) 电极导管
CN104220018B (zh) 一种消融电极及采用该电极的灌注型电极导管
CN203539434U (zh) 多电极消融导管
CN104470452B (zh) 电极导管
CN204318750U (zh) 一种电生理导管
JP5769303B2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JP2012176119A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CN104363847A (zh) 电极探针
CN204274635U (zh) 肾动脉消融导管
JP5867917B2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CN105361946A (zh) 消融导管
CN116269729B (zh) 消融导管及其加工方法
CN204618398U (zh) 磁控弯微孔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CN105686819A (zh) 一种电生理导管
CN103893902B (zh) 液体交换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9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9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